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经济史复习题

中国经济史复习题

中国经济史复习题
中国经济史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选精法”

2、集粹法

3、“农业八字宪法”

4、“生产计划三本账”

5、“工商食官”

6、“北范南吴”

7、“三线”建设8、五小工业9、专卖制度

10、“四大名镇”11、厘金制度12、“缓本急标”论

13、邸店14、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5、摊派:

二、简答题

1、20世纪80-90年代我国经济史研究的特点

2、新世纪经济史研究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

3、经济史研究“史无定法”原则

4、井田制度实施的理论依据

5、井田制度的授田指导思想

6、新官僚产生的主要原因

7、20世纪80年代以来实行农村土地国有化的主要原因

8、我国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9、近代农业经济发展特点

10、近代中国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11、宋代以后,我国民营手工业发展的两大主要阻力

12、1914-1936年中国工业发展基本特点

13、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工业发展的主要表现

三、论述题

1、井田制度破坏的主要原因

2、土地集体所有制状态下的土地产权制度的残缺主要表现

3、论述我国农业基本政策的演变及其原因分析

4、中共选择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主要因素

5、宋代商业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

一、名词解释:

1、“选精法”即是从有关史料中选取一两种是最重要(或者是最典型、代表性)以此为据来概括全面。

2、集粹法则是传统经济史研究一种方法,它对于发生在一个较长时期或一个较大的地区中重大历史现象进行研究时,将与此现象相关的各种史料尽量搜寻出来,加以取舍,从中挑出若干最重要(最典型、代表性)的集中在一起,合成一个全面性的证据,然后以此为根据,勾画出这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全貌。

3、“农业八字宪法”

这是大跃进时期我国在农业中推行的经济措施。由于需要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当时政府非常重视农业增产措施和群众干劲,在农业生产中实行“农业八字宪法”,就是深翻改土、合理密植、工具改革和养猪积肥等“土、肥、水、种、密、保、管、工”等农业八字宪法。它起初对农业生产发展起到一定推动作用,但是,后来却助长农业大跃进,破坏了农业生产。

4、“生产计划三本账”

大跃进时期,中共在经济建设所推行计划指标,即中央两本账,一本是必成的计划(公开),一本是期成的计划(不公开);地方建设两本账。地方第一本是中央第二本,这是地方必成的,第二本是地方期成的。评比以第二本账为标准。生产大跃进及其高指标大都是通过两本账的方法,层层拔高的,它直接推动大跃进的发生。

5、“工商食官”。

官营手工业起源大多数认为是由殷商的专业氏族发展而来的。统治者为了充分利用这些专业的氏族,授予氏族首领以官职,命令他们管理这些专业生产,于是这些氏族的专业生产便变成了官营的专业生产单位。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生产主要是以官营作坊为主,史称:“工商食官”。

6、“北范南吴”。

1928-1937年化学工业在中国获得了较快地发展,其中,天津的永利制碱公司的范旭东和创办上海的天厨味精的吴蕴初,号称当时“北范南吴”。他们在我国化学工业史上具有奠基者的地位。

7、“三线”建设

为了国防和战备需要,中国政府提出了建设战略后方工业基地的设想,史称“三线”建设。“三线”是一个国防概念,它是按着假想敌人的攻击区域来划分。及沿海和沿边易于受敌人攻击的地区为第一线,缓冲地带为第二线,战略后方为三线。按着地理区域沿海为一线,中部为二线,后方为三线。三线分二片,一是云南、贵州、四川的全部或大部分及湘西、鄂西地区为西南三线;一是包括陕甘宁青四省全部或大部分和豫西、晋西为西北三线。三线有大、小三线,西南和西北为大三线,中部和沿海省区的腹地为小三线。1965年10月,中国决定“三五”计划的基本方针,“以国防建设为第一,加速三线建设,逐步改变工业布局”。三线建设的总目标是争取多快好省的办法,在三线地区建立起一个工农业结合,比较完整独立的战略后方工业基地。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建设战略的再一次发生重大变化,即由和平建设转向备战。

8、五小工业

1970年四五计划中,中央政府要求各省区发展小煤矿、小钢铁厂、小化肥厂、小水泥厂和小机械厂,并决定中央财政拨出专项资金80亿元用于发展地方“五小”工业。五小工业的发展改变了我国工业经济结构,扩大中小企业在工业企业中的比重,使大中小企业能按照专业化和分工协作的原则,进行合理分工。中小企业可以为大企业起到补充作用;更重要是小企业能更好利用当地资源,不仅增强了地方经济实力,使县域经济面貌得以改善,从单一的农业经济转向农业生产为主,兼顾工业,适度提高农业外收入水平。

9、彻法

是指周代田赋征收,即把九百亩大小一块田,分为九个百亩一块的田,每夫授田一块。每年终了,按百亩的实际收获量征收实物,税率大概为十分之一。

10、罚课

三代一种寓惩于征的措施,即罚课。凡不勤劳生产,或不完成生产任务的,都要受到加税或服徭役的处罚。

11、专卖制度

专卖是指国家对于某种或某几种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从生产到运销,采取由国家经营的办法,不允许民产民销。它对稳定国家的财政收入起到了重要作用。

12、贳税、贳贷税——汉朝征收的收益税,是指出贷金钱或粮食所得利息所课的税,相当后代的利息税。

13、率贷是指唐王朝向富商豪贾征课一定比率的钱财,是对富商豪贾的强制举债,实际上是一种强制征课,具有临时财产税性质。

14、子口税是指进口洋货运销中国内地或出口土货从内地运销国外,除在口岸海关完纳进出口税外,另缴百分之二点五的内地过境税,以代替沿途所经各内地关卡应征的税。

15、按粮津贴是晚清田赋的附加,当时规定每田赋银一两,加征津贴一两,这本属临时取给,权宜济事,其后历年援案奏请继续征收,渐成国家的常赋。

16、摊派,民国时期县财政为了应付上级不指定(或下拨)专项经费的筹办、特办事务,在既无经费来源,又需限期完成的情况下,唯一的办法是通过乡、镇、区等基层机构,按一定比例向居民和农民临时摊派。

二、简答题

1、20世纪80-90年代我国经济史研究的特点

(1)研究机构的广泛设立。

(2)经济史研究期刊的出版发行。

(3)资料出版工作空前繁盛。

(4)学术研究的范式和主体有了新的突破。

2、新世纪的经济史研究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

史学研究的重点转向经济史以外的领域,如社会史、文化史等。当年史学老大的经济史,今天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导致这种危机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从国际因素来看,20世纪60年代国际史学就面临着重大危机。这种史学危机来自史学理论和方法的危机。经济史是介于经济学和历史学之间,它从经济学的发展中受惠最多,成为历史学内部最早“社会科学化”的学科分支。但是,经济学理论的引入对以往史学的研究基础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严重挑战。

(2)从国内因素来看,我国经济史学很早就深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又受苏联教条主义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史研究的理论方法严重滞后。经济史研究未能主动的吸收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从这些学科中获得理论上的有益帮助。由于理论创新很少,

经济史研究当然难以发展,经济史的衰落就不可避免。

3、经济史研究“史无定法”原则

(1)历史观是一种世界观、一种哲学,在研究具体历史时,它就会变成方法。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历史观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一度变成了唯一的历史观。方法是开放性,最好不受“唯一”限制

(2)自从经济史从历史学分离出来后,用经济学理论研究经济史成为了经济史研究一个重要流派。这个流派出现与以前运用历史学研究的经济史的流派产生了分歧。

(3)不管经济史研究中,流派如何,我们可以按着不同对象和史料条件,采取不同的思维方法,树立一种“史无定法”。在方法论上不应抱有倾向性,而是根据所论的问题的需要和资料等条件的可能,作出选择。

4、井田制度实施的理论依据:

(1)土地公有;(2)均分思想;

(3)互相扶助;(4)防止土地兼并;

(5)防止土地和耕作者的脱离。

5、井田制度的授田指导思想:

(1)土地分配,以生活安定为基本标准。

(2)使国内没有一个饥民。

(3)土地使用权分配给人民,但是,土地所有权归于政府,以防止土地兼并。

(4)井田区划,以便于自治为原则。

6、新官僚产生的主要原因

第一,中国学生继承几千年来官僚阶级的读书人的意味,把当官作为一种最好的贮金手段,所以民国政府的官吏,贪污枉法比清王朝更甚。

第二,国民政府内部残留不少官僚阶级的余孽,所以内部士大夫气息很浓厚。

第三,依附于北京政府的官僚,看到国民革命是一种不可轻视的势力,都舍弃北方归附南方,因此国民党中流入了许多旧官僚阶级分子。

7、20世纪80年代以来实行农村土地国有化的主要原因

第一,一方面我国宪法规定农村土地除国有土地外,主要还是集体所有,另一方面集体所有土地,集体却无自由支配、处置和收益权,结果导致了“农村集体所有制”是虚假的。

第二,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农户签订的合同表面上是农户和集体经济组织的责任关系,但从内容上看实际上是农户和国家之间的责任关系。

第三,农业经营规模区域扩大的趋势,冲击着“土地集体所有制”。

第四,由于农村生产责任制,我国农村土地所有权和农村经营权分离了。只有确立国家最终所有权和个人占有权,才能有益于土地的利用效率提高,有利于农业生产者行为的长期化。

8、我国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1)小农经济是一种小土地经营。

(2)小农经济是一种不完全的自给自足经营。

(3)小农经济具有很强的脆弱性。

9、近代农业经济发展特点

(1)、传统与现代并存的农业经济

(2)与国家市场和现代城市工业经济发展之间日益增长的密切关系。

(3)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产业结构

(4)、农村商品经济发展

10、近代中国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从横向考察,主要表现为一是农业商品生产的专门化。二是农产品商品化的区域差异。

从纵向考察,一是主要农产品的商品量、产值增长和商品率提高。二是农产品商品值在国内商品市场中的地位。三是农村各阶层对市场依赖加深。

11、宋代以后,我国民营手工业发展的两大主要阻力。

中国民营手工业在两宋以后,受两项独特的阻力:

一是来自民营手工业的内部家庭技术保密制度。

手工业工场发展另一种阻力是家庭生产,尤其是农村副业的影响和竞争。

12、1914-1936年中国工业发展基本特点:

第一,工业的发展改善中国经济结构

第二,1914-1936年中国工业发展速度与世界工业发展相比应当说是比较快的。

第三,华商企业除兼并同行外,还进行各行业之间的投资,甚至产销营一体化的纵向联合和兼并发展起来。

第四,抗战前,中国近代工业发展速度较快,但具有地区不平衡性。

13、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工业发展的主要表现

第一,从产业结构看,工业产值占决定性的主导地位。

第二,我国已经形成庞大的生产产业,如钢铁、水泥、棉纱、棉布等很多产业位居世界第一。第三,从进出口贸易角度看我国已经形成一个进出口的贸易大国,工业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第四,从具体的工业化进程看,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接下来的主要任务是提升工业质量,从而发展成为一个工业强国,实现工业现代化。

第五,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工业和为工业服务的业务。

第六,我国进人工业化时代,工业开始反哺农业。

三、论述题

(一)井田制度破坏的主要原因。

1、经济原因:

(1)人口增加,土地不足。

(2)商人势力逐渐侵入农村,动摇了农村经济基础,破坏农村的自治,于此产生了土地兼

并和土地私有,毁坏井田制度。

2、政治原因:

(1)经过春秋战国,诸侯版图增大,因而授田不易。

(2)战乱影响。

(3)政治组织的改变。

3、社会原因:

(1)三代时期,官吏公平,人民淳朴,土地授予,毫无毛病。但是后来土地有别,产生土地争夺,井田制度,不能保持原貌。

(2)后来官吏制度把责任统统归结于人民,而人民反倒不能责难官吏。于是,就失去了平等扶助的意义。井田制度的基础也就消失。

2、土地集体所有制状态下的土地产权制度的残缺主要表现

一是生产经营权。由于原来土地家庭个体经营变成集体统一经营。这样,降低了劳动的机会成本以维持农产品生产的低成本,也迫使农民放弃了可能的边际生产。也就是说人民公社具有容纳过剩劳动力的组织特征,导致了劳动报酬边际递减。

二是劳动分配制度。由于核算单位的扩大(初级社——生产队——生产大队——公社;20——1000户)虽然可以降低劳动监督成本,但是,忽视了劳动者的体能、智能差异,而农业生产外部性边界的扩张,增加了“免费搭车”现象,失去了公平原则。

三是产品流通制度。土地产出按着国家——集体——社员顺序来分配。加上农产品统购统销,剥夺了农民对劳动剩余的支配权。

四是产权配置制度。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农户不再是独立的经济单元。尽管实行“三级所有”制度,但“三级所有”本身就是极其模糊的产权制度,农户与农户之间、农户与生产队、生产队与生产大队、生产大队和公社的产权界线都不清楚。在没有财产约束的制度下,产权明晰产生的激励和资源优化效应丧失殆尽,导致了劳动生产效率的低下。

它的根本问题是片面的强调了生产关系的改革,而忽视了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前提。

3、简述我国农业基本政策的演变及其原因分析

基本政策的演变:传统中国社会的重农抑商政策——近代以后重工商轻视农业政策

(一)重农抑商政策

原因:农业是古代经济最重要的生产部门, 农业经济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状况、国家的财政状况和国家的盛衰存亡。王朝统治者在实际的统治实践中, 对此形成了明确清晰的认识,统治者把发展农业作为国家大事来抓, 采取鼓励农业和抑制民间私营工商业的措施, 将尽可能多的劳动人手固着于土地之上, 最大程度地实现劳动力与土地的直接结合, 来切实稳固和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 并从根本上维护国家政权统治。

(二)重工商轻农业

发展国家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基本理念是“以城市化为中心的工业化进程被视为增长的引擎,而农村的基本任务就是要支持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在工业化的逻辑下,农业生产将会走向商业化、资本化、机械化、以此达到效率最大化,并实现规模效益。应用西方科学以及农场管理技术以促进农业生产,被认为是农业转型的一个基本因素。”这种现代化范式下的农业发展的核心观念是以工业化为中心,农业服务于工业;其严重的问题是形成了工业中心和农业边缘、城市中心和农村边缘的社会生存状态,农民在整个国家中的地位被边缘化了。过去我们基于农业是落后产业、农民是落后群体的错误观念,造成了农业、农村和农民被社会所忽视。“往好处说,农村群体和农村社区过去被视为被动的受益者;往坏处讲,他们被视为发展不足的根源。”

4、近代农业经济发展特点

(1)、传统与现代并存的农业经济

(2)与国家市场和现代城市工业经济发展之间日益增长的密切关系。

(3)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产业结构

(4)、农村商品经济发展

5、中共选择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主要因素

第一,重工业不发达制约国内其他产业发展。重工业部门是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原材料和机器设备。由于当时中国重工业落后,大量的机器设备和原材料需要从国外进口。但是,在当时封闭的国际环境下,大量进口不太可能,而发展其他工业和农业需要重工业作支撑。因此,依靠自己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成为一种迫切的选择。

第二,苏联工业化道路的示范效应。苏联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只用十年多的时间完成了西方国家近百年的历史,不仅使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一个强大的工业国,经济实力仅次美国。苏联工业化的成功对当时急于实现工业化的中国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第三,战争因素的影响。在中国确立工业化的发展战略之初,朝鲜战争就发生了。当时中国武器装备不如美国等,关键是工业发展不够,尤其是重工业和国防工业发展不够。朝鲜战争结束后,西方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长期对立,战争的阴影不散。六十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中国直接面临着苏联的军事威胁。因此,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压力就长期保持着,影响中国工业发展的方向。

第四,工业投资扩张是政府需要的必然要求。20世纪50年代,中国当时确实需要发展工业。但是,由于政府政绩、党政换届等因素都导致了政府固定资产投资的急剧扩张。

中国经济史复习题

xx经济史复习题 一.思考题 1.试述中国古代资源禀赋与社会生产方式之间的关系? 资源禀赋包括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两部分。 【土地资源的特点】 优势: 我国土壤特征各异,植物品种繁多。能为农业生产提供种类丰富产品。 劣势: 导致传统农业规模小、脆弱 (1)可利用的土地面积小,耕地和人口矛盾突出。 (2)土壤种类繁多,但有良好蓄水性和可耕性的土地较少。 (3)气候条件差,自然灾害频发。 【矿产资源的特点】 我国国土广,矿产资源的总量大、种类多。但是我国矿产资源也存在两个缺陷: 一是富矿少,贫矿多。 二是单一矿少、矿产资源分布不均衡,开发利用不充分,“风水说”观念对矿产资源开采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在古代社会,以耕织结构为基础的小农经济一直居于传统经济生产方式的主导地位。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这种生产方式被延续下来、不断强化,成为中国古代社会超稳定结构的基础。 2.简析中西方古代社会结构的异同及原因(作业)

3.试述影响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形成的主要因素。 1、小农家庭的规模及贫困状况 汉后,小农经济普遍是贫困的五口之家,产品除消费交换外所剩无多,不足应付家庭正常支出外的需求。 2、农业“低投入——产出”的形成 为了维持生存,小农在生活和农业生产投入上都尽量减少开支。 3、农业的高剥削率 历史上赋税绝对值连增,赋税在多数时期一直维持在30%以上的高水平。 4、农桑之外的小农生活依赖 中国古代小农生存状况窘迫,不得不依赖于种桑、饲养畜禽、果菜水果等副业。 4.为何说中国传统农业是“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 中国传统社会的农业以个体小农经济精耕细作为特色,是一种劳动力高度密集型的集约农业。这种集约农业最显著的两大优势是单位面积产量与耕地复种指数都很高。 1.我国在公元前2000多年前,黄河流域也逐步从原始农业过渡到传统农业。从那时起,我国农业逐步形成精耕细作的传统,并在以后两千多年的发展中历经了以下几个阶段: (1)夏、商、西周、春秋精耕细作的萌芽期,以黄河流域“沟洫农业”为其主要标志。 (2)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精耕细作技术的成型期,主要标志是北方旱地精耕细作体系的形成和成熟。 (3)隋、唐、宋、辽、金、元精耕细作的扩展期,主要标志是南方水田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形成和成熟。

辽宁大学 中国经济史 期末考试题

中国经济史期末考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永佃制:永佃制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后期,特别是明清时期,中国南方一 些发达省份盛行的一种由农村下层自发形成的特殊租佃制度。永佃制最早出现于宋代官田的经营中,主要是出于鼓励垦荒的目的,后来在私田的经营中也开始出现并逐渐流行起来,是一种佃农有权永久性地耕种地主土地的租佃制度(李静博士论文)。在土地占有关系上,永佃制表现为土地的所有权同耕作权的分离,地主只能收租完粮,无权随意增租夺佃或干预佃农耕作,而佃农可退佃、转租或典卖佃权。永佃制放松了地主对佃农的人身隶属关系,佃农有了更大的人身自由,生产生活亦较有保障。即将地权分为田底权、田面权,地主享有前者以收租;佃农享有后者(耕作权),可以转让,地主不能干涉剥夺。 2、条约制度:自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起,外国资本主义通过不平等条 约在中国攫取侵略特权,包括割地、赔款,而它们在中国的经济活动,就是以条约特权的享受为基本特征的。近代中国的“条约制度”是西方列强对外扩张的产物,也是中国被迫和资本主义世界建立新的关系的产物,。 作为中国蒙受屈辱的标记,它产生和形成于两次罪恶的鸦片战争。自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中外关系开始出现了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对列强来说,战后签订的条约“揭开了对华事务的新纪元。它标志着中国闭关自守的破产,被迫卷入国际市场,同时标志着中国与欧洲‘掠夺成性的蛮夷’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法律、政治和经济关系的开端。” 3、子口税:是指在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30年代时期,外商在交纳进出口 商品的5%关税外,如果要把进口洋货自通商口岸运入中国内地市场,或将中国土货从内地运往口岸出口,只须再纳一次从价2.5%的子口半税,就可在中国广大内地通行无阻,不再交纳任何捐税。这种抵代税相当于进出口税的一半,故又称子口半税,这种“子口税”是帝国主义破坏中国内地征税主权的一种税制,阻碍了民族产业发展。 4、厘金:商品过境税。厘金是中国自清代至中华民国初年征收的一种商业税 (最初为商品过境税),因其初定税率为1厘(1%)﹐故名厘金,又称厘捐﹑厘金税。它是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内贸易征税制度之一。由于厘金征收混乱,它成为一种扰民剥商的恶税,严重阻碍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通化师范成人教育《中国经济史》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级中国经济史试卷 一、填空题(30分) 1、关于我国古代原始农业产生原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东亚大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 ②生产工具的发明 ③先民创造性的劳动 ④自耕农的贡献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2.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形成规模是在() A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B黄河流域和海河流域 C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D黄河流域和淮河流域 3下列不属于我国古代居民饲养的”六畜”的是() A 牛马 B鸡狗 C猪羊 D兔鸭 4.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 A大量公田被抛荒,私田增加 B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发展 C各国推行税制改革 D贵族之间争田现象严重5.商鞅变法中“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措施的最重要意义是() A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B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 C打破了原来的土地疆界和灌溉系统 D扩大了农民的占田份额 6.战国以来的土地私有制主要形式是( ) ①君主土地私有制②地主土地所有制 ③自耕农土地所有制④贵族土地所有制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7、统治者经常采取措施限制土地兼并,其最主要的目的是:() A解决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主要矛盾 B安抚农民,保证国家税收,稳定统治 C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发展 D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 8、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特区,从战国到东汉我国经济区域的总体特征是() A山东、山西是传统的农业区,长期居于全国经济中心的地位 B江南地区与山东、山西相比,经济实力差距大 C龙门碣石以北在西汉一度被辟为农业区,但经济实力十分有限 D全国经济区域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9、汉代的山东是指:() A泰山以东 B恒山以东 C崤山以东 D华山以东 10、古代中原人口三次大规模南迁的最主要原因是北方() A自然灾害严重 B长期战乱 C 兵役徭役繁重 D环境恶化 二、问答题(30) 1、结合史实说明中国古代代人口迁移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2、简述我国古代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历程,经营方式的变化以及带来的影响。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机构与特点 高考历史(经济史模块)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知识梳理】 第一部分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的人们使用石刀、石斧砍树木焚烧,再用石犁翻土播种。 (2)石器锄耕: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主要工具仍是耒耜和石锄、石犁。 (3)铁犁牛耕 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推广。 ②汉代:出现二牛牵引的耦犁。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③唐代:出现曲辕犁,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 二、土地制度的演变

(1)耕作技术 ①耕作方法:春秋战国时期垄作法(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西汉代田法→魏晋南北朝时期耕耙耱技术。 ②播种工具:西汉耧车。 ③耕作制度:两汉一年一熟→宋朝以后江南地区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 (2)水利工程与灌溉 ①水利工程:战国时期都江堰→汉朝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 ②灌溉工具:曹魏翻车→唐朝筒车→宋朝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明清风力水车。 四、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耕作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2)经营方式:精耕细作,小农户个体经营。 (3)主要内容: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4)土地所有制形式:实行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封建土地私有制。 第二部分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一、官营手工业与民间手工业的经营方式 1.官营手工业 ①概况:商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制度。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 ②特点:官府垄断生产,工艺技术水平高,规模大;产品仅供皇族、官府使用;长期占主导地位。 2.民间手工业 ①发展过程

②分类 二、纺织、冶金和制瓷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 1.纺织业 2.

中国经济概论复习题(全)附答案

一、单选题 1. 世界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是,产业结构随经济发展经历了:()。 A. 由一次产业占优势比重向二、三产业占优势比重的演进 B. 由二次产业、三次产业占优势比重向一次产业占优势的演进 C. 由二次产业占优势比重向一、三产业占优势比重的演进 D. 由资本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向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 2. 下列对于国有企业的说法,哪一种是正确的?() A. 中国的国有企业既是特殊企业,又是一般企业。 B. 中国所有的国有企业都是特殊企业。 C. 中国所有的国有企业都是一般企业。 D. 中国所有的国有企业都以追求利润为目标。 3. 下列对于“经济结构”说法错误的是() A. 指经济系统内部各构成要素之间的数量比例和相互关系 B. 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 C. 不同国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经济结构有很大差异 D. 同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经济结构没有很大差异 4. 鉴于中国的国情,需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 A. 主要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B. 主要鼓励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C. 主要鼓励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D. 鼓励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同时并存,共同发展 5.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 A. 实行承包制 B. 实行租赁制 C.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6.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A. 建立市场经济 B. 放弃计划经济 C.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用以取代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 7. 公共物品是指()。

A. 既具有排他性又具有竞争性的物品。 B. 既不具有排他性又不具有竞争性的物品。 C. 具有排他性但不具有竞争性的物品。 D. 不具有排他性但具有竞争性的物品。 8. 下述对中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特点归纳不正确的是:() A. 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大大高于国际经验 B. 第二产业占GDP的份额大大高于国际经验 C. 第三产业占GDP的份额大大低于国际经验 D. 第三产业就业结构的份额大大高于于国际经验 E. 第三产业就业结构的份额大大低于国际经验 9. 下述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正确的说法是:() A. 是适合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水平的农业经营方式 B. 是对人民公社制度的有效替代 C.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适应农业生产的特点 D. 是一种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农业生产制度 10.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国有企业承包制存在的问题?() A. 承包制不能使企业取得独立经济主体的地位 B. 企业获得了较大的经营自主权 C. 企业只能“负盈不负亏 D. 承包基数界定很难合理 E. 承包制阻碍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11. 中国现阶段商品市场上的价格形成机制是()。 A. 计划形成价格为主 B. 国家控制价格为主 C. 计划和市场共同形成价格 D. 市场形成价格为主 12. 一国的产业结构往往对其就业水平有直接的影响,因此,()。 A. 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国家通常比较容易解决就业问题 B. 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国家通常比较容易解决就业问题 C. 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国家通常比较容易解决就业问题 13.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形式是()。 A. 公司制 B. 合伙制 C. 业主制 D. 承包制 14. 市场经济是指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

中国古代经济史练习题1

中国古代史经济专练习题1 一、选择题: 1.先秦时期,引起“一人踏耒而耕,不过十亩”到“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国家走向统一B.分封制的瓦解C.土地私有制的确立D.铁器牛耕的推广 2.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一直有着美好愿望——“五谷丰登”和“六畜兴旺”。这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是() A.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日益完善B.采用男耕女织的经营模式 C.有家畜养殖业的传统D.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3.水利工具是农业进步的基础,比较水力筒车与脚踏翻车的进步之处在于() A.促进水资源合理利用B.既能灌溉又能排涝 C.能够利用水利鼓风冶铁D.灌溉时节省了人力 4.山西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酒器牛尊,牛鼻穿有环,考古学家据此可推断出() A.春秋时期贵族有酗酒之风,在牛鼻上装环便于拖曳 B.春秋时期牛已被牵引从事耕作 C.青铜制造业背离礼制的传统,注重生活化 D.青铜工艺水平高超,能艺术化地表现动物形象 5.在中国古代,“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式的官僚体系。”维系这种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是() A.小农经济B.佃农经济C.庄园经济D.商品经济 6.“代田法”是先把田地开成一条条深宽各一尺的垄和沟。第一年把庄稼种在沟里,出苗后,逐渐把垄上的草和土培到苗根上。第二年在原来的垄上,再如法开沟载种。这反映出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特点是() A.家庭为单位B.男耕女织C.休耕轮作D.精耕细作 7.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据此可以推断①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 A.①③B.①②③C.②④D.①②④ 8.“今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通过以上材料可以看出①小农拥有简单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②农民必须起早贪黑,辛勤劳作,才能维持基本生活③封建政府的重压下,小农劳动强度大,生活极其艰辛④小农经济始终对封建社会的发展起到阻碍作用()A.①②④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 9.历史记载:洛阳有丰都、大同和通远三市。“市四壁有四百余店,招致商旅,珍奇山积”由此推断出洛阳繁盛的时期是() A.秦汉B.隋唐C.宋元D.明清 10.明清是我国社会经济的转型时期,这一转型主要体现在() A.区或行业新的社会分工的出现B.晋商和徽商等商帮的出现 C.生产规模扩大和产品质量的提高D.“机户出资,机工出力”雇佣关系的出现 11.据史书记载,江西景德镇制瓷业分工极细。明万历年间“(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这一记载包含的历史信息主要有①流动人口众多②制瓷业发达③佣工主要为地主做农活,打短工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A.①②③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 12.黄宗羲认为:“……此古圣王崇本抑末之道。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商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这段材料反映思想的根源是() A.商品经济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并缓慢发展

《中国经济概论》期末复习题库.doc

2134《中国经济概论》期末复习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 1.鉴于中国的国情,需要在相当长的吋间内(D) A.主要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B.主要鼓励资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C.主要鼓励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D.鼓励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同时并存,共同发展 2.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C) A.建立市场经济 B.放弃计划经济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用以取代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 D.建立类似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制 3.改革前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最好的发展阶段是(A ) A.“一五〃时期 B.“大跃进〃时期 C.调整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4.下列关于资源禀赋的说法哪个是错误的(C ) A.资源禀赋是指由大自然赋予的天然的物质资料 B.不同的国家或个人拥有的资源禀赋各不相同 C.各国的资源禀赋大体相当,差别不大 D.各国的资源禀赋存在着丰饶或贫瘠的差异 E.中国农业的资源禀赋情况总体看并不乐观 5.下列对于“经济发展〃这一概念理解正确的是(C) A.经济发展意味着经济数量的增加和经济规模的扩人 B.经济增长意味着经济发展 C.经济发展是指整个社会在经济增长基础上的全面进步 D.经济发展就是人民收入的提高 6.下列对于投入(成本)产出(收益)的组合中哪一种最有效率(C) A.高投入、高产出

B.高投入、低产出 C.低投入、高产出 D.低投入、低产出 7.下列哪一点不属于计划经济的主要特征(B ) A.经济决策高度集屮于政府手屮 B.经济决策权分属于不同的企业 C.经济运行依靠行政命令推动 D.企业已完成国家任务为目标 &下列哪个选择不是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粮食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原因(D) A.这些国家土地资源丰富 B.天然具有发展农业的资源条件 C.农业发展的成本较低 D.农民人数众多 9.作为普通企业,当商品滞销,价格下跌时,企业会生产规模,向市场提供的商品。(D) A.扩大、更少 B.扩大、更多 C.缩小、更多 D.缩小、更少 10?公共物品是指(B ) A.即具有排他性又具有竞争性的商品和服务 B.即不具有排他性又不具有竞争性的商品和服务 C.具有排他性但不具有竞争性的商品和服务 D.不具有排他性但具有竞争性的商品和服务 11?下列对市场经济建立的基本前提的表述哪一个不正确(B ) A.市场主体都是经济人 B.存在大量活跃在市场上的企业 C.用于生产的资源具有稀缺性 D.国家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12?下面哪一点不属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容(C) A.全面小康社会是上承温饱社会,下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阶段

经济学自考中国近现代经济史自我总结复习资料

第一章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经济与中外经济关系 [单选]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正处在封建社会经济的高度繁荣阶段。 【多选、简答、论述】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水平: (1)传统农业十分发达; (2)工商业和对外贸易活跃。 【单选】据统计,我国人口在明清时期出现了异乎寻常的增长,从明嘉靖、万历时的约1.2亿增至清嘉庆末年的4亿。 【单选】景德镇由于窑火不绝呗戏称为“四时雷电镇”。 【单选】明清以来商业中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也主要集中于南方。 【单选】中国传统社会经济是一种极为典型的自然经济结构。 【单选】个体小农经济是最典型的自然经济,它把农业和静听手工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男耕女织,以织助耕。 【名词解释】自然经济:就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在这种经济结构中,人们生产的主要目的是用来满足自身的需要,而不是用来交换。 【多选、简答】中国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的特征有: (1)这种经济结构具有明显的自给性和封闭性。 (2)这种经济结构具有突出的离散性。 (3)这种经济结构还具有显著的稳定性。 (4)这种经济结构还具有典型的同构性。 【单选】农业是中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生产部门。 【多选】在中国封建社会中,主要的土地占有者是地主、国家和自耕农,主要的土地所有制是地主土地所有制、国家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单选】土地商品化是自耕农所有制广泛存在的经济前提。 【单选】租佃制经营是对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最有利、最获益的土地经营形势。 【多选、简单、论述】鸦片战争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1)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商品经济是在自然经济体内存在和发展的,在商品经济中渗透着深深的自然经济性质。 (2)中国封建社会中的手工业虽然保持了持续的发展势头,并几度辉煌,但是封建社会手工业无力承担揭开中国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序幕的历史任务。 (3)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商业十分繁荣和活跃,但是它瓦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能力却很有限。 (4)中国封建社会政府所实行的一整套重农抑商的政策和措施,不仅严重地抑制和束缚了工商业的发展,而且也压抑和摧残着新生的资本主义萌芽。 第二章鸦片战争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多选】鸦片输入我国的历史是很早的,最早向中国输入鸦片是葡萄牙人和荷兰人。 【简答、论述】鸦片战争对中国经济造成的危害有: (1)鸦片贸易的急剧增加,改变了中国在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使中国从19世纪初期开始,逐渐地由一个出超国转变为入超国。 (2)鸦片的大量输入,使清政府的统治更加腐朽和反动。 (3)鸦片的泛滥,毒害了中国人民的精神和体质,造成了社会生产力的严重萎缩。 (4)鸦片的泛滥,使本来消费水平就很低、购买力就十分有限的中国人把项当一部分资金用于吸食鸦片,社会购买力日益低下。 (5)鸦片的大量输入,不仅使中国成为入超国,而且也引起了中国的通货。 【单选】白银的大量外流,这势必在国内引起金融恐慌,财力枯竭,导致银钱比价急剧变动,出现银贵钱贱现象。 【单选】黄爵滋于1838年提出的《严重漏卮以培国本疏》很有斥责性。 【单选】在林则徐严厉缉拿和有效措施的威力下,共缉拿鸦片两万余箱。 【单选】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被迫同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江宁条约》,也就是《南京条约》。 【单选、多选】1843年7月和10月与英国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后一条又称)《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补充。 【多选、简答】《南京条约》及其附约的主要内容有:

中国经济史考试重点

中国经济史考试重点难点 名词解释: 1财政: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财政的职能有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及稳定和发展职能。 2自然经济:一家一户的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的自给自足个体小农经济:是最典型的自然经济,它把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在一起,男耕女织,以织肋耕,不仅能够满足个体家庭维持生存的最低级,最基本的需要,而且也使之与市场的联系降到最低限度 3行商制度:中国政府不直接同外国商人从事贸易活动,使用行商制度,其业务主要是垄断对外贸易,承销外商进口货物,代购外商所需货物,划定进出口货物的价格,保证交纳外商进出口船钞和货物税,代理政府管束外国商人的行动,传达政府对外商的政令,办理政府与外商的一切交涉事宜 4官督商办:是清政府利用私人资本创办近代民用工业的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 5废两改元:1932年7月,国民党政府进行的币制改革,废除银两制度,实行银远制度 6四行二局:是国家金融体系的核心,四行是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中央银行,两局是邮政储金汇业局和中央信托局 7.经济统制政策: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以所谓“非常时期"为由,实行经济统制政策。主要是采取统购统销,专卖,限价等方法 8.南三行:在上海杭州等城市出现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浙江兴业银行,浙江实业银行被称为南三行是实力雄厚的银行资本集团 9洋行近代外商在中国从事贸易的代理行号 10平准中国封建社会运用贵时抛售、贱时收买的方式,以求稳定市场价格的一种经济措施 11资本输出“资本输出”是资本主义发展高级阶段对外经济侵略的主要手段。“资本输出”指资本主义国家为获得高额利润用过剩资本向其他国家投资或贷款 12 法币政策:亦称“法币改革”,是国民党政府在1935年实施的废止银本位制,实行经币制度的币制改革措施。主要内容有:统一货币发行权,规定法币准备金,实行白银国有,确定法币对外币的汇率,推行新辅币。 13经营地主:是旧中国农村经济中带有一定资本主义性质的经营形式,即一些较多土地的地主,用部分土地雇工经营。它与旧式富农的区别是本人不参加劳动,由管家代为经营,其封建性比旧式富农更严重。是由封建地主经济向资本主义农业经济过渡的一种形式。

经济史与经济思想史版书籍资料汇总

经济史与经济思想史版书籍资料汇总 2楼《儒家革命与汉初统一》 3楼凯恩斯货币论(上、下) 4楼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6(10卷汉译本,pdf格式)(损坏,请勿购买!) 5楼陈平:《劳动分工的起源和制约—从斯密困境到广义斯密原理》6楼《民国初年经济政策的背景与起步》 7楼故事中的经济史(尼古劳斯。皮泊,德国) 8楼《制度经济学》(康芒斯) 9楼《经济学百年回眸》 10楼《经济学原理》(马歇尔) 11楼罗杰·巴克豪斯现代经济分析史 12楼《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13楼历史的经济学解释(英文) 14楼张伯仑-垄断竞争理论 15楼杨小凯-新贸易理论 16楼《经济论、雅典的收入》色诺芬 17楼《中国古代经济简史》 18楼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19楼道德情操论-亚当。斯密 20楼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21楼《中世纪经济社会史》(美国汤姆逊)22楼《现代英国经济史》(上\中\下) 23楼布阿吉尔贝尔选集

24楼《货币均衡论》(米尔达尔) 25楼《货币、信用与商业》(马歇尔) 26楼《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王志伟) 27楼《思想市场》 (张旭昆著) 28楼《经济史》(杨小凯)(与46楼雷同) 29楼《中国经济学一百年:经济学在台湾的发展》 30楼《国富论》 31楼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 32楼现代经济学前沿(第一~三册) 33楼《弗里德曼回忆录》 34楼《法律的经济学分析》

35楼《自由秩序原理》(哈耶克) 36楼《历史上的经济学家们》 37楼《世界经济中的中国》 38楼《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 39楼外国经济史(周建波) 40楼《利维坦》(霍布斯 ) 41楼俄国工人阶级状况 42楼《经济思想小史》( 43楼韩德强——萨缪尔森经济学批判 44楼《西方经济学》重要学术流派简介 45楼南开大学经济学基地班讲义系列——西方经济学流派

当代中国经济学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考试类型:(闭卷) 考试时间: 120 分钟 学号 姓名 年级专业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0.5分,共15分,将正确答案填入答题纸上) 1. 看不见的手一般指( ) A 、机会成本 B 、政府 C 、利润 D 、价格 2.经济学中的“稀缺性”是指( ) A 世界上大多数人生活在贫困中 B 、相对于资源的需求而言,资源总是不足的 C 用资源必须考虑下一代 D 、世界上的资源终将被人类消耗光 3.如果x 与y 商品是互补品,x 价格下降,将使y ( ) A 、需求量增加 B 、需求增加 C 、需求量减少 D 、需求减少 4.冰棒的需求价格弹性( )药品的需求价格弹性 A 、大于 B 、小于 C 、等于 D 、大于或等于 5.下列命题中哪个是规范经济学的命题?( ) A.征税对中等收入家庭是不公平的 B. 1982年8月政府把贴现率降到10% C. 1981年失业率超过9% D.社会保险税的课税依据现已超过30000美元 6.如果消费者的预算收入为50美元,商品X 和Y 的价格均为5美元,消费者打算购买6单位X 和4单位Y ,商品X 、Y 的边际效用分别为25和20,那么,要达到效用最大化,他应该( ) A 、 按原计划购买 B 、 减少X 和Y 的购买量 C 、 增加X 、Y 的购买量 D 、 增加X 的同时减少Y 的量 7.消费者预算线发生平移时,连接消费者均衡点的曲线称为( ) A 、需求曲线; B 、价格-消费曲线; C 、收入-消费曲线; D 、恩格尔曲线。 8.当某人面对一张彩票时,如果是212111UW P W PU W P PW U )()(])([-+?-+,则意味着这个人是属于下列哪一类人 ( ) A .风险回避者 B .风险喜爱者 C .风险中立者 D .都不是 9.如果某厂商增加一单位劳动使用量能够减少三单位资本, 而仍生产同样的产出量,则MRTSLK 为:( ) A 1/3 B 3

中国经济史综述

《中国经济史研究》2011年4月期文献综述 摘要:中国经济史是经济学这一门学科的历史,它是对经济学的起源、发展历程、发展现状的一个完整记录。对于学习经济学的任何一个人,都有必要学习中国经济史。鉴于中国经济史对于学习经济的重要性,而《中国经济史研究》是关于中国经济史的一本核心期刊,本文将对该期刊的2011年4月期文献进行综述,使读者了解中国经济史的研究趋势,以此为中国经济史的学者提供一点参考。 关键词:中国经济史;期刊;综述 一.前言 《中国经济史研究》创刊于1986年,季刊。《中国经济史研究》是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主办、经济研究杂志社出版的专业性刊物。该刊物以马列主义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百家争鸣的方针,刊登有关经济史的理论论著,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近代经济史以及中国现代经济史的论著,中外比较经济史研究论著,中国经济史的专题研究资料,中外经济史著作的评介,国内外中国经济史研究动态的报导,并适当刊登中国经济思想史方面的论著等。《中国经济史研究》坚持以新理论、新方法、新材料、新问题即“四新”原则取舍文章,为学术界新老作者提供发表论文的园地。编辑部加强规范化建设,实行匿名审稿,责任编辑对主编负责制。 《中国经济史研究》的主要栏目有:“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近代经济史”、“中国现代经济史”、“中外比较经济史”、“国内外中国经济史研究动态”、“经济思想史研究”、“港台经济研究”、“民族经济”、“西部开发”、“理论探讨”、“专题评论”、“学人与学术”、“论著评介”、“青年论坛”、“读史札记”等。 二.《中国经济史研究》2011年4月期研究进展 1.对经济史类著作的评介 李肖[1]运用列举法对《建国初期中苏农业科学技术合作研究》做出了评价,赞扬了它填补空白、利用新资料和研究方法、多视角评书的优点,也指出了其在资料引用方面的不足。王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21讲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课时作业

第21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 1.下表是中国出口贸易结构变化表。该表反映了( ) 年份丝茶其它农产品和手工业品 1871年—1873年87.20% 12.80% 1891年—1893年51.50% 48.50% A.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逐渐增强 B.中国逐渐被卷入世界市场 C.西方的丝茶制造业开始超过中国 D.西方的生活习惯逐渐改变 2.阅读英国输华货物统计表,造成该表所反映趋势的根本原因是( ) 第2题图 A.中国农民穷困,购买力低 B.鸦片走私泛滥,白银外流 C.中国市场对外开放程度低 D.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作用 3.下表是摘自冯杨《低关税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 年代农业税 收入工商杂 税收入其他收入总收入

该表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晚清政府税收逐年提升 B.自然经济丧失主导地位 C.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动 D.民族工业取得初步发展 4.“在改革范式上,这是史上第一次输入式改革,意识形态上的破冰难乎其难。而就其经济来说,这又是本民族从千年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惊险一跃’。”近代中国的这场改革( ) A.率先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口号 B.一定程度上推动封建经济瓦解 C.从经济领域深入到了政治领域 D.基本实现了向工业文明的转型 5.李鸿章在《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中提到:“窃自同治元年臣军到沪以来,随时购买外洋 枪炮,设局铸造炮弹,以资攻剿,甚为得力。”材料中的“设局”指的是创办( ) A.江南制造总局 B.上海轮船招商局 C.安庆内军械所 D.天津机器制造局 6.光绪初年有人说:“外洋工料尤易冒浮,报价每至四五倍之多。……故人谓机器局管事一年,终身享用不尽。”此言论( ) A.揭露洋务企业经营管理腐败 B.批评外洋工进行敲诈勒索 C.指出洋务官员待遇过于丰厚 D.说明顽固派阻挠洋务运动 7.1890年诞生的汉阳铁厂,是当时中国第一家也是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从此,中国钢铁工业蹒跚起步,被西方视为中国觉醒的标志。下列关于该厂的表述正确的是( )

高三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经济史

高三专题复 习中国古代经济史 一、考点分析 本单元高考考点主要包括: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纺织业、冶金业、陶瓷业等手工业高度发达的史实,以市场和城市的演变发展为代表的商业发展概况,“重农抑商”、“海禁”政策,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及缓慢发展等. 中国古代的经济,是长期以来高考重点关注的内容.从考查内容来看,农业和商业是本专题高考命题的重中之重,因为农业和商业与当今社会热点问题联系较为密切.从考查角度看,需要注意三个结合:①经济史与政治史的结合,以古代经济政策和经济制度为切入点,考查经济对政治的决定作用以及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②中外经济的结合,以古代经济为切入点,考查与同一时期世界经济的异同,认清古代中国经济从长期领先于世界到后来逐渐落后于欧美世界的发展轨迹.③古代经济与当代经济的结合,以古代经济为切入点,考查其为当代经济发展提供的经验教训. 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三、重点 知识: 〔一〕精 耕细作的 古代农业 1.耕作方 式 〔1〕原 始社会和 商周时期 是简单协 作,集体 劳作. 〔2〕春 秋以后, 个体农耕 成为主要 耕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 〔3〕水利设施不断完善,灌溉农业得到发发展.

2.生产工具的演进 〔1〕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主要使用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等简单工具. 〔2〕进入文明时代,耒、耜仍是人们主要的农业生产工具. 〔3〕春秋时期,铁农具逐渐代替了过去的石制、骨制农具.战国中期,牛耕开始出现.至此中国古代采用铁农具和牛耕的精耕细作的农业耕作方式形成. 〔4〕汉代发明了新式播种工具耧车.唐代,长江下游出现了曲辕犁〔又名江东犁〕.曲辕犁的发明,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3.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土地公有制:土地属于氏族公社公有. 〔2〕奴隶社会的井田制:是一种国有土地所有制. 〔3〕封建土地所有制下,君主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等多种形式并存.地主通过土地兼并使地主经济占统治地位. 4.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从经济构成角度看,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具有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的特点. 〔2〕从生产力发展角度看,借用牛耕和不断改良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3〕从生产方式角度看,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这种“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又一特点. 〔4〕从土地所有制角度看,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土地私有制也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 〔二〕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1.基本形态 〔1〕官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皇家和官府、贵族使用的精美物品,规模大,技术水平高,长期占主导地位. 〔2〕民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使用的产品,在市场上销售,发展艰难. 〔1〕治金业 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艺成熟;春秋时期,发明了冶炼生铁技术;南北朝时期,发明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

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读后感

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读后感《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全书都是围绕着“中国该走向何处”这一思考进行的探讨,也有许多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探讨。下面本人为大家搜索整理了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早就听闻杨小凯先生的大名,却一直不知道先生有什么作品。碰巧帮室友影音他的这份《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时,也为自己打印了一份,希望能让自己对中国的经济史有更多的了解。但惭愧的是,由于自己沉不下心来细看这本书,因此对打印出的文字只是简单的通读,在这里想分享交流一下自己简单的读书体会。 可能由于是笔记体得关系型,感觉这本书并不像一本客观的经济历史书,更像多是杨小凯先生借历史现象表达自己的观点,全书主要梳理了晚清时期、民国时期、毛泽东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这四个阶段中国经济发展情况,作者在简单的介绍其历程后,也态度鲜明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总管全本书,感觉《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全书都是围绕着“中国该走向何处”这一思考进行的探讨,也有许多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探讨。整本书是以近代中国原始资本主义的发展开篇的。对于中国晚清时期国力的衰弱,作者给出了合理的解释:中国的政治统治走的是封闭的中央集权体制,随着体制的越发封闭,经济活力也会被逐渐的剿

杀。与中国相对应的是欧洲——就整个欧洲大陆而言,它从来未曾形成统一的体系。欧洲的各个小国家相互之间存在竞争关系,这种竞争关系会形成多元化的政治制度。从而,更有效率的宪政民主脱颖而出,并为现代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当然,宪政民主能够在欧洲发展起来,又得益于基督教关于公平、正义理念传播。而中国的政治结构是中央集权专制,意识形态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中国的政治体制中并没有保护私人产权的意识,这一点,从根本上就抑制了自由竞争市场的发展。 因此,纵观近代的中国经济。作者认为,中国近代以来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改革开放\都是在简单的模仿资本主义的劳动分工、资源配置。但是,这些资本主义道路的“探索”家却在心中宪政民主有排斥的倾向。晚清、国民政府的尝试失败了;中共选择的改良,目前面临诸多困境。当人们的权利意识逐渐觉醒,中国单纯的在经济层面对资本主义进行模仿,这种发展模式终会走向瓶颈。 因此,我认为,在这里,杨小凯先生对书的探讨又回到了我前段所说的“中国该走向何处”,这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的不断地探索之路。 我认为,全书最精彩的部分是——关于政府权力介入市场经济创造的国营经济、集体经济与有效激励和经营绩效的关系,可能是因为它同现实联系的比较紧密吧,因此在阅读

中国近代经济史题库

第一章 第一节中国封建经济高度繁荣 [单选]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正处在封建社会经济的高度繁荣阶段。 【多选、简答、论述】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水平: (1) 传统农业十分发达; (2) 工商业和对外贸易活跃。 【单选】据统计,我国人口在明清时期出现了异乎寻常的增长,从明嘉靖、万历时的约1.2亿增至清嘉庆末年的4亿。 【单选】景德镇由于窑火不绝呗戏称为“四时雷电镇”。 【单选】明清以来商业中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也主要集中于南方。 【单选】中国传统社会经济是一种极为典型的自然经济结构。 【单选】个体小农经济是最典型的自然经济,它把农业和静听手工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男耕女织,以织助耕。 【名词解释】自然经济:就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在这种经济结构中,人们生产的主要目的是用来满足自身的需要,而不是用来交换。 【多选、简答】中国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的特征有: (1) 这种经济结构具有明显的自给性和封闭性。 (2) 这种经济结构具有突出的离散性。 (3) 这种经济结构还具有显著的稳定性。 (4) 这种经济结构还具有典型的同构性。 【单选】农业是中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生产部门。 【多选】在中国封建社会中,主要的土地占有者是地主、国家和自耕农,主要的土地所有制是地主土地所有制、国家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单选】土地商品化是自耕农所有制广泛存在的经济前提。 【单选】租佃制经营是对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最有利、最获益的土地经营形势。 【多选、简单、论述】鸦片战争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1) 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商品经济是在自然经济体内存在和发展的,在商品经济中渗透着深深的自然经济性质。 (2) 中国封建社会中的手工业虽然保持了持续的发展势头,并几度辉煌,但是封建社会手工业无力承担揭开中国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序幕的历史任务。 (3) 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商业十分繁荣和活跃,但是它瓦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能力却很有限。 (4) 中国封建社会政府所实行的一整套重农抑商的政策和措施,不仅严重地抑制和束缚了工商业的发展,而且也压抑和摧残着新生的资本主义萌芽。 第二节西方资本主义的扩张和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 【单选】鸦片战争之前,清政府执行的是闭关锁国的对外贸易政策。 【多选、简答】清政府对外贸易的限制政策包括: (1) 限定通商口岸从事对外贸易。 (2) 对进出口货物也实行严格地限制。 (3) 对于外国来华贸易的商人,政府也对他们的活动加以种种限制。 (4) 从事对外贸易的机构是中国政府特许设立的商行看,即洋行,也称“牙行”、“公行”。 【名词解释】洋行制度: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不直接和外国商人从事贸易活动,而采取的一种特殊的洋行制度。洋行的具体业务是:垄断对买贸易,承销外商进口货物,代购外商所需货物,划定进出口货物的价格;保证交纳外商进出口船钞和货物税;代理政府管束外国商人的行动;传达政府对外商的政令,办理政府与外商的一切交涉事宜。 【单选】1795年,乾隆皇帝只广州一口通商。 【单选】鸦片战争前中国在对外贸易中一直处于出超地位,西方殖民者拿不出多少商品可供中国需要,原因是中国是自然经济统治地位。 【单选】西方商人用来和中国呼唤的商品中只有印度出产的棉花受欢迎。 【单选】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更直接的原因是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名词解释】闭关锁国: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前执行的对外贸易政策,主要是指严格限制通商口岸从事对外贸易,对进出口货物也实行严格的限制,以及对来华贸易的商人的活动也进行严格限制。在这种政策下,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降到了最低水平。 【简答】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意义。

《世界经济史》复习题完整版

《世界经济史》复习题(1-16章) 1、经济史作为经济学的实证工具,具有哪些方面的优势? PPT1-6 1)经济史所提供的经验或事实是大量的。经济史造成了当前的事实,它也包括当前的事实。这就大大扩展了经济学的实证范围。 2)经济史所提供的经验事实比经济学家所感知的现实经济世界要可靠得多。 3)经济学家可以利用经济史提供的经验世界,对经济学的假设和命题进行“试错”式研究。 4)经济史世界最适于经济学溯因法研究。 2、阐述世界经济史的研究对象。 经济史是经济学的一部分。经济史与经济学并非相互包含或融为一体,而是相互提供方法论。所以说,经济史又是与经济学相互独立并平行的两个分支学科。 经济史与经济学说史不同,经济学说史是经济学本身的发展历史,它是经济学的流,而经济史是经济学的源。 经济学的方法主要是实证方法——用经验和事实说话。直接用经验和事实说话,正是经济史的根本特点和优势:一方面,经济史可以为经济学的假设和命题提供更可靠的经验实证;另一方面,可以为经济理论提供更符合经验事实的假定。 3、东方专制主义长期存在的经济原因是什么? 古代公社是东方专制制度的基础。恩格斯:“古代的公社,在它继续存在的地方,从印度到俄国,在数千年中曾经是最野蛮的国家形式——即东方专制制度的基础。” 经济基础是东方社会生产的组织方式。东方各国都是利用河水泛滥来肥田,节省用水和共同用水是基本的要求,由于文明程度太低,幅员太广,不能产生自愿的联合,所以就迫切需要中央集权的政府来干预。 东方专制主义与军队组织和军事扩张有着紧密的联系。 4、简述农业革命的特点。PPT2-6 1)经济活动的特点 农业革命时代,社会生产力占主导地位的是农耕经济,生产形式是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基本单位的体力劳动,生产产品以满足自身基本生活需要的消费品为主,也就是我们习惯上常说的“男耕女织”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2)社会生活的特点 农耕属于周期性生产劳动,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居”,定居成了农业时代人类最基本的生活方式。 小农经济的生产比较散漫,各个农业家庭又以同一地理环境或同一血缘姓氏为依托,结合或者积聚在某个中心点上,形成农业时代特有的社会基层组织——村社。 3)意识形态的特点 政治——农业国家地域广大、人口分散,需要巨大的水利灌溉工程,所以政权形式多以君主专制为主; 文化——由于自然地形的制约,农业革命时代的文化传统具有相对封闭的鲜明地域特征。 5、简述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的意义。 1)攫取性经济转变为生产性经济。 农业、畜牧业的产生,使人类经济从旧石器时代以采集、狩猎为基础的攫取性经济转变为以农业、畜牧业为基础的生产性经济。 2)农业革命促使人类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 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劳动,要求人们较长时间居住在一个地方,以便播种、管理、收获。这样,人类从旧石器时代的迁徙生活逐渐转为定居生活。 3)农业革命为以后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创造了物质基础。 人类从事农耕和畜牧后,才可能比较稳定地获得较丰富的食物来源,而且第一次有可能生产出超过维持劳动力所需的食物并储存它。 这就使人口得以较大增长,并可使一部分人从事维持生存以外的活动,从而产生新的社会分工和物品交换,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