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企业信息化案例分析案例及分析

企业信息化案例分析案例及分析

企业信息化案例分析案例及分析
企业信息化案例分析案例及分析

企业信息化案例分析

企业信息化是一个量身定制的工程,行业不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的重点也不同。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同时,需要与之相配套的业务流程,所以企业信息化建设与流程重组任务都很艰巨,都需要一把手的决心、信心与魄力,才能有效地、扎实地推进企业信息化。

案例一:联想集团企业信息化

联想集团ERP项目成功实施经验与教训

1.联想集团实施ERP简介

联想集团于1998年11月9日正式启动实施ERP项目。联想ERP项目,采用的是国际知名的SAP 公司的R/3产品。联想集团ERP项目组与由SAP公司的咨询顾问和德勤公司共同组成的咨询组,从"摸着石头过河"到"铺路架桥,让大部队、正规军、重武器通过",在联想全体员工的参与下,克服了对项目实施规律与关键要素认识不清、公司的现实需要与未来发展的冲突、团队建设、归属感与员工价值认同等一系列尖锐复杂的矛盾风险,终于达到成功的彼岸。2000年1月5日,联想ERP 正式上线并行;2月14日,新系统独立运行;5月8日,ERP项目再造成功,联想ERP项目正式实施成功!

2.联想实施ERP的原因分析

第一,集团业务高速增长,原有的管理信息系统已经成为公司发展的瓶颈。联想从1984年20万元、11人起家至1997年步入高速发展期,从1994年到1998年,公司的销售额年平均增长率达到43%以上。联想原来开发的信息管理系统(MIS)已经不能适应业务高速增长的需求。

第二,国内外竞争加剧,实施ERP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第三,联想的整体战略需要管理信息系统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按照联想集团规划的目标:联想2000年要完成30亿美元营业额,到2005年要完成100亿美元营业额,进军世界500强。加强企业管理的内部管理,使其尽快实现规范化和现代化,早日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唯一途径。

3.成功实施ERP给联想带来什么

联想集团认为:实施ERP项目,大大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首先,通过ERP的实施,培养了一批具有典型着想精神的人。

(2)其次,从企业经营管理的角度看,对市场反应速度加快,联想ERP系统增强了企业的动态应变能力。

(3)第三,企业运作成本降低。ERP的实施使得联想的业务流程得到优化和集成,减少和避免了因重复环节而造成的损耗。

(4)第四,对风险的控制能力加强。

(5)第五,为集团战略的制定提供服务。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ERP的实施为联想搭建了一个符合联想长远发展的信息化平台。联想通过实施ERP系统所形成的企业信息化平台优势正在凸现出来

4.联想ERP成功的经验教训

(1)必须是真正的“一把手工程”。

在联想ERP的推进在经过多次挫折后,联想认识到,高层必须从根本上重视项目,这种重视并不是要求最高层事事亲力而为,而是要求他们从内心深处关心项目,通过主持例会,参与并直接决策等形式提升全公司对ERP项目的重视和投入。“一把手工程”可概括为三方面:一是出了问题追究各级一把手的责任;二是项目组每一位负责人都有责任;三是领导主持实施的全过程。

(2)业务部门主导。

联想回忆起来认为,把ERP当作一个技术项目来实施是他们最大的误区。信息系统的建设要结合公司业务发展需求做出前瞻性规划,应是企业发展战略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IT人员无法决策流程的规范和优化是否适合业务的需要,不是也不可能是项目推进的主导力量。因此,业务部门应成为项目推进的主导者,要有熟悉全局业务、有决策能力、且有权威性的业务骨干积极参与。

(3)培训、培训、再培训。

在ERP系统实施之前,联想对培训的理解是,IT部门给使用者讲讲系统如何操作,是怎么一回事就可以了。其实不然,大型信息系统首先要理解它的思想和观念,还有术语,然后,联想必须将系统的语言转化过来,讲给业务人员听,让其明白把握什么样的系统配置才是最合理的。

(4)出现问题好好商量解决。

联想ERP项目组曾有这样一副对联:不见不散项目组,没完没了ERP,横批是“有话好好说”。联想ERP实施是对项目组成员的精神、意志乃至体力的考验,有效的项目管理和激励方法,是ERP 项目能否成功的基本保障。

(5)“十二分”的数据。

对信息系统一般有这样的描述: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数据。数据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是应用系统成功上线的前提。联想的ERP系统包含很多数据,如果这些不在事前准确地处理好,即使系统再好,也不可能起到真正的作用。

(6)梳理、优化、变革。

联想通过ERP项目的实施认识到,业务流程重组是对管理基础的变革,是企业需要长期不懈进行的工作。要做好业务流程优化和重组,不经过几次变革是不可能的。当现有的内部管理基础与目标之间有较大距离时,我们要把现实性放到第一位,通过设定更多的阶段性目标来完成。

联想常务副总裁李勤首先把成功的原因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首先,企业领导的重视。ERP工程是个“一把手工程”,领导主持实施的全过程,出了问题追究各级一把手的责任。

(2)其次为ERP的实施制定了可行的目标。

(3)第三,要有足够的投入。第四,实施方与顾问方要有良好的合作。

总结

作为企业管理思想,ERP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作为一种管理工具,ERP同时又是一套先进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它已经为许许多多的企业带来了丰厚的收益。ERP的实施难度非常之大,在国际上,其成功率也不到20%,它的实施对企业的管理基础、领导能力和企业文化都是一场深刻而严峻考验。

综上所述,ERP实施成功与否,技术只是一个工具,其经验于教训重点来自管理方面。关键在于管理者的主导因素。

分析

联想集团能从1984年的11个人,20万元投资的小平房发展到今天上万名员工,200多亿元营业额的分支机构遍布全球的大型集团公司,是什么推动联想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呢主要是管理创新以及持续的信息化应用。

联想的信息化建设是从1991年开始起步的,持续的信息化应用给联想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2000年仅ERP上线的头一个季度,联想的净利润就比 1999年同期增长了136%,高于1999年净利润的增长幅度近一倍;平均交货时间从1996年的11天,缩短为天;存货周转天数由35天降到天;应收账周转天数由23天缩短为15天;集团多法人结账由原来的30天下降为6天,单一法人结账仅仅只需1天。

联想的信息化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循序渐进、从基础到高端的发展过程,应包含如下过程:构建企业的网络基础设施;实现网络办公;建设企业核心的业务管理和应用系统,这里最有代表性的就是ERP。ERP针对企业经营三个直接增值环节设计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以及产品生命周期管理 PLM。

联想通过多年的实践,理解到企业信息化实质是:通过对先进的管理思想的消化,学习参照最佳行业实践,梳理、优化、再造业务流程,并应用IT技术,规范、集成、共享信息,从而达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升客户满意度和企业运作管理水平的目的。

联想成功的经验,为离散集成类企业树立了榜样。在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中,既要学习先进经验,

又需要量身定制,解决好通性和个性的关系。

案例二:海尔集团企业信息化

海尔集团的企业信息化建设

海尔集团创立于1984年,20年来持续稳定发展,已成为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美誉的大型国际化企业集团。产品从1984年的单一冰箱发展到拥有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在内的96大门类1510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并出口到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4年1月,中国海尔唯一入选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00个品牌。2004年,海尔全球营业额突破1000亿元。

海尔集团的企业信息化建设作为管理体系的支撑,在海尔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业务流程再造后,海尔集团的管理模式已由原先各产品事业部相对独立自成一体的管理方式,转向以各大流本部为核心的集中式网状管理结构,而IT框架则和OEC一起成为新流程的两大基础平台。海尔集团目前实行的市场链流程体系,打破了原有的直线职能式的金字塔型结构,是实施信息化的基础。市场链流程就是通过信息化使企业与市场以最短的流程联结在一起,使流程不再被割裂,并使组织简化,向零管理层努力。流程的一头连着全球的供应链网络,另一头则连着全球的用户网络,中间是物流、商流和制造系统,这是主流程。原来的职能部门则不再具有职能的功能,而变成了支持流程。在海尔内部,企业的流程再造关键是观念的再造,所以流程再造的基础首先是海尔文化,另外一个基础是计算机信息系统(信息化工作的具体体现)。

市场链流程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原来的劳动分工理论把企业内部流程割裂开来,形成许多孤立的、局部的流程,现在流程整合,海尔的流程变成了三条线,三条线连接起来之后像“S”一样,最上面的叫定单信息流,也就是以定单信息流为中心,带动了物流、资金流的运作。

海尔集团CEO张瑞敏提出企业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并不是仅仅把企业内部的所有数据都用计算机来处理,它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将企业和市场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信息系统工程。

海尔有一个关于企业发展的斜坡球体论,即把企业看作是放在斜坡上的一个球,这个球随时都会滑下来,但是作为一个企业,这个球应该是越做越大,越做越高。企业信息化的系统工程也可以用斜坡球体论来表示。原来很小的一个球体(企业)在很低的位置上,要把它提高上来,必须要有几个力.我们认为这个力包括五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基础。要使这个球不滑下来就需要一个止动力,也就是基础。这个基础,我们称之为组织流程再造。这是整个系统中最重要的第一点。

第二个方面是手段。就是计算机信息网络。先有了基础,然后才能有手段。如果基础不变,那么这个计算机信息网络充其量只是一些打字机,就是把原来手工操作的部份现在改用计算机来操作。只有在改变组织流程的前提下,计算机信息网络手段才能有用。

第三方面是中心。即定单信息流。一个企业所有的工作都是为了获取定单,或者说就是为了获取有

价值的定单,如果我们所有的生产和工作都有了定单,是根据定单来进行制造、进行采购,那么这个企业就是有活力的。如果根本不知道定单在哪里,就变成了为库存采购,为库存制造,所以说定单信息流是整个系统工程的中心。

第四方面就是动力。这个动力应该是速度和创新,也可以说是一个压力。国际上对企业在不同阶段的主题有个定义:八十年代是质量,就是全面质量管理;九十年代是流程再造。到二十一世纪企业的主题就是速度,因为有了计算机信息网络。计算机信息网络可以作为企业发展的手段,但是同时又对企业提出了新的挑战,那就是速度要快。我们认为这个速度要快到电子商务所要求的速度。如果用户通过网络提出需求,谁能够最快地满足,谁就是赢家,否则就不可能获得市场。

所有这四个方面加起来的最终目的就是创世界名牌,这是整个信息化系统的目标。如果不能创世界名牌,不具备国际化的竞争力,信息化工程也就失去了方向,失去了意义。

信息化工作取得的良好效果,坚定了海尔集团继续加快信息化步伐的信心,同时加快了海尔国际化的步伐,让海尔在日益激烈的国际一体化的经济竞争中保持良好的战斗力,从而更坚定地向世界500强迈进。

分析

海尔集团于1992年制定了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规划,同年建设了电冰箱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1996年建设了海尔Web网站及网络通信系统,1997年建设了企业内联网和外联网,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通过与企业内部ERP紧密集成的B2B采购平台,实现了供应商之间的协同商务,企业供应商之间形成以采购订单为中心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现了信息互动沟通,达到双赢的目标。另一方面,海尔通过物流信息系统的实现和电子商务,可以在世界范围内选择合适的供应商,进行集中采购和控制,使海尔仓库面积减少了三分之二,资金周转次数提高50%~150%,库存资金降低15%~40%。2000年,海尔原材料网上采购达 100%,通过网络手段销售达170亿元。海尔用于企业信息化的投入累计为3500万元,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达到5亿元。

海尔信息化建设紧紧围绕创世界名牌这个目标。如果不能创世界名牌,不具备国际化的竞争力,信息化工程也就失去了方向,失去了意义。海尔抓住创造世界海尔产品名牌这个核心,以定单、市场为主线,积极推进企业生产柔性化、个性化、敏捷化,加强企业内部及营销管理,使海尔成为世界著名企业。

企业信息化建设案例分析案例

企业信息化建设案例分析案例——美高集团企业信息化建设案例青岛美高集团成立于1995 年,主要生产硅胶系列产品,是典型的制造业企业。随着企业的不断壮大,以及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瓶颈问题也越来越多,企业高层仅凭主观判断和 经验决策,无疑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风险。为此,我们必须迅速变革和创新,寻求一种新的管理模式,通过先进的管理工具和有效的管理方法解决存在的一些瓶颈问题。 一、信息化基础建设信息化建设主要包含两大方面,一方面是硬件,一方面是软件。这两方面资源的整合,加上有效的管理机制,企业的信息化平台就建立起来了。公司现在办公人员人手一机,建立了内部局域网,办公区与分厂之间全部互联,引进光纤,大大提高了网的带宽和浏览速度,保证了资源共享和文件传输的便利条件,为以后软件建设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另一方面,网络资源也要充分的拓展和有效利用。美高集团在建厂初期就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拥有了企业邮箱,并注册了顶级行业域名,提供了灵活的站内内容搜索机制和流畅的信息发布通道,还建立了公告、售后服务、论谈等栏目的动态发布机制。定期更新网站内容,并每年在、、等搜索引擎和商业平台上做了多语言的宣传推广,提高企业知名度,挖掘潜在客户提供了强有力的网络资源和途径。 二、信息化软件系统实施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是企业软件的实施与管理。目前来说最典型的就是企业资源规划,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系统,它代表了制造企业在信息时代管理革命的发展趋势。其基本思想就是将企业的业务流程看作是一条供应商、企业本身、分销网络以及客户等各个环节紧密联接的供应链,企业内部又划分成几个相互协同作业的支持子系统,如财务、市场营销、生产制造、质量控制、服务维护、工程技术等。 系统引入企业,通过该系统带动企业革新管理理念,形成以客户为中心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对于现代大中型企业来说,适应信息时代管理革命的变革。系统的在企业的实施成功率还是比较低的,为何实施效果不尽人意呢?美高在实施的过程中,总结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对信息系统建设存在观念的误区 目前,主要存在四种错误倾向:一是“简单化”。认为信息化就是上马信息系统项目,完全是技术上的事情。二是“神秘化”。认为信息化太高深,需大量专业知识,自己没有能力从事。三是“模式 化”。认为信息化是解决企业管理的“灵丹妙药”,只是购买已有成熟的软件应 用,忽视基于信息的增值应用。四是“短视化”。认为信息化成本太高,没有必要,现在开展还为时过早。与此同时,大多数企业高层领导对信息化的正确理解和重视程度不够,对员工进行信息化方面的培训、培养企业自己的信息化人才的力度也不够。 2、信息化建设缺乏科学的战略规划方法 企业必须根据内外部条件和企业战略,慎重实施信息化建设。如果没有从企业战略和商业利益的角度充分考虑信息技术的使用对企业组织结构、业务流程、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去制定行之有效的实施步

(完整版)公司法案例分析参考答案

《公司法》第4次平时作业 案例分析题(每小题20分,共100分) 1题:甲、乙、丙、丁四个国有企业和戊有限责任公司投资设立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8000万元。2006年8月1日,丁公司召开的董事会会议情形如下:(1)该公司共有董事7 人,有5 人亲自出席。列席本次董事会的监事A向会议提交另一名因故不能到会的董事出具的代为行使表决权的委托书,该委托书委托A代为行使本次董事会的表决权。(2)董事会会议结束后,所有决议事项均载入会议记录。并由出席董事会会议的全体董事和列席会议的监事签名后存档。 2006年9月1日,公司召开的股东大会作出如下决议: (1)更换两名监事。一是由甲国有企业的代表杨某代替乙国有企业代表韩某出任该公司的监事;二是公司职工代表曹某代替公司职工代表赵某。(2)为扩大公司的生产规模,决定发行公司债券500万元。(3)公司法定盈余公积金2000万元中提取500万元转增公司资本。 要求:根据公司法律制度的规定,分析说明下列问题: (1)在董事会会议中A能否接受委托代为行使表决权?为什么? (2)董事会会议记录是否存在不妥之处?为什么? (3)股东大会会议决定更换两名监事是否合法?为什么? (4)股东大会会议决定发行公司债券是否符合规定?为什么? (5)股东大会会议决定将法定盈余公积金转增资本是否合法?为什么? 具体分析如下: (1)A不能接受委托代为行使表决权。根据规定,董事因故不能出席董事会会议的,可以书面委托其他董事代为出席。但A为监事,不是董事,不能代为行使表决权。 (2)董事会会议记录存在不妥之处。根据规定,董事会会议记录,应由出席会议的董事在会议记录上签名,列席董事会会议的监事无须在会议记录上签名,而该公司列席董事会会议的监事在会议记录上签名,是不符合规定的。 (3)股东大会会议作出由甲国有企业的代表杨某代替乙国有企业代表韩某出任该公司监事决议符合公司法的规定。根据《公司法》的规定,股份有限公司股东代表出任的监事由公司股东会选举产生。 股东大会会议作出由公司职工代表曹某代替公司职工代表赵某的决议不符合公司法的规定。根据《公司法》的规定,股份有限公司职工代表出任的监事不是由公司股东会选举产生,而是由职工代表大会、职工大会或者其他民主形式选举产生。本题由公司股东大会选举职工代表出任监事是不符合规定的。 (4)股东大会会议决定发行公司债券是符合规定的。根据规定,所有的公司都是可以发行公司债券的。(5)股东大会会议决定将法定盈余公积金转增资本的决议方式是符合规定的,但是转增的金额是不符合规定的。根据规定,公司将法定盈余公积金转增资本时,留存的该项公积金不得少于该公司转增前注册资本的25%.丁公司转增资本时,留存的法定盈余公积金占注册资本的比例为(2000-500)÷8000×100%=18.75%,留存的法定盈余公积金少于转增前该公司注册资本的25%,所以是不符合规定的。 2题、A、B、C、D、E五人共同投资设立了一有限责任公司。2006年3月13日,该五人订立了发起人协议,具体内容如下:该公司注册资本总额为人民币100万元,其中A拟出资20万元人民币,B拟以厂房作价出资20万元,C拟以知识产权作价出资30万元,D、E分别拟以劳务作价出资为10万元、20万元。公司首次出资15万元,其余部分在公司成立后的2008年12月31日前缴足。公司名称为北京翰林有限责任公司。委托A办理公司的申请登记手续。 2006年3月21日A到当地工商行政管理局申请公司设立登记。工商行政管理局指出了申请人在公司出资方式、名称方面的不合法之处,后经A与另外四人商妥均予以纠正。2006年4月7日,A到当地工商行政管理局领取了表明签发日期为2006年4月2日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A认为,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公司成立应当公告,于是于2006年4月11日发出公司成立的公告。公司成立后,A主持首次股东会,并对公司的生产经营作出决议。2006年4月21日,G打算加入该公司并拟投入10万元,经股东会决议,有代表65万元的股权的有表决权的股东同意增加注册资本,于是G加入到该公司。公司成立后,董事会发现,B作为出资的厂房的实际价额显著低于公司章程所定的价额,董事会提出了解决方案,即:由B补足差额,如果B不能补足差额,则向A、C、D、G按出资比例分担该差额。2006年5月,A要求转让出资给F,A于2006年4月5日以书面形式向其他五位股东发出书面征求意见的通知。C表示同意,G在当

企业信息化经典案例

企业信息化经典案例 案例Ⅰ沃尔玛:“信息技术始于战略,而不是系统。” 1991年,沃尔玛年销售额突破400亿美元,成为全球大型零售企业之一。据1994年5月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全美服务行业分类排行榜,沃尔玛1993年销售额高达673.4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118亿多,超过了1992年排名第一位的西尔斯(Sears),雄居全美零售业榜首。1995年沃尔玛销售额持续增长,并创造了零售业的一项世界纪录,实现年销售额936亿美元,在《财富》杂志1995年美国最大企业排行榜上名列第四。此后一路高歌猛进,分别在2006、2007、2008、2010年4度跃居世界500强榜首。 一、沃尔玛的信息化理念和战略 沃尔玛创始人早年服役于美国陆军情报部队,所以他特别重视信息的沟通和信息系统的建设。在公司开始进入规模化市场扩张及发展阶段后,沃尔玛公司率先在行业内使用各种先进技术的电子商务信息系统化管理模式。沃尔玛的信息化管理是贯穿于整个价值链,以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为手段,以信息流为中心,带动物流和资金流的运动,通过整合全球供应链资源和全球用户资源,实现零库存、零营运资本与用户的零距离的目标。信息化管理不应仅是一个系统,而被提高到战略的高度,不是将其投入到大量低价值的维护与运作事宜中。正如沃尔顿所坚持的:“信息技术始于战略,而不是系统。” 将信息化提到战略高度正是沃尔玛迈向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方面,沃尔玛通过供应链信息化系统实现了全球统一采购及供货商自己管理上架商品,使得产品进价比竞争对手降低10%之多;

另一方面,沃尔玛还通过卫星监控全国各地的销售网络,对商品进行及时的进货管理和库存分配。当凯玛特(美国第三大折扣零售连锁公司)也意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并效仿前者开始起步时,沃尔玛早已在全球4000个零售店配备了包括卫星监测系统、客户信息管理系统、配送中心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等多种技术手段在内的信息化系统。 二、沃尔玛公司信息化过程的一些关键事件 购买第一台计算机用于支持日常业务(1969); 存货管理系统(1969); 电子收款机(Point of Sells,POS)系统(1973); 商店与总部之间相联结的卫星网络(1979),?初期投入1600万及60万/年通信费?占当年利润总额超过55%节省电话费1000万/年; 统一产品标识码(1980); 1983年,与休斯公司合作的人造卫星发射升空; 与供应商建立电子数据交换(1985); 通过Retail Link系统与供应商共享预测方法等(1991,1993),总投入成本是当年利润的3倍; 启动电子商务网(1996); 店内的广告采用沃尔玛的视频网络(2000); 第二次启动电子商务网(1999); 在Sam’s Club测试RFID系统(2001); 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系统(2001); 实施高级销售规划系统部件和财务报告系统(2001); 与供应商之间的数据交换采用因特网数据标准(2002)。

经济法案例与答案

第一章经济法概论 1、某企业由甲乙丙三人共同出资设立,其中甲出资50万元,乙出资30万元,丙出资20万元。企业现有财产100万元,企业负债为180万元。 1、若该企业为企业法人,债务如何处理? 2、若该企业为非法人企业,债务如何处理? 答:1、如果就是企业法人,企业承担有限责任,以企业现有财产偿还,因为就是资不抵债,可通过一定的程序来免除债务比如宣布破产. 2、以现有资产抵掉欠债的一部分,剩下的由甲乙丙按一定的比例偿还,偿还的比例可由甲乙丙协商,并且甲乙丙有连带责任. 第二章公司法 1、甲、乙二人原合伙承包一歌厅,赚了一些钱。于2009年1月,拟成立联发餐饮娱乐有限公司,除经营歌舞厅外,还经营餐厅、酒吧、休闲俱乐部。二人制定了公司章程,公司资本总额为150万元。其中实物出资40万元,包括原歌厅使用的整套音响设各价值23.6万元,电视接受器等25台,价值8.5万元、室内设施5.2万元,影碟机等2.7万余元。公司的登记部门在审查时发现,实物的评估报告中,对音响、电视接收器的评估沿用2006年购买时发票的价格,也就就是新货时的价格。这些实物已用了3年,且电器更新较快,国内彩电市场不断降价。于就是登记通知甲、乙对现有实物进行重新评估作价。经重新评估作价后,音响设备为5、2万元,电视接收器5万元,其她两项基本不变,仍为5、2万元与 2、7万元,合计18、1万元。公司显然不能成立。甲、乙至少要填补11、9万元,方能达到登记的标准。 问:甲、乙二人就是否要填补11、9万元注册资本?为什么? 答:根据《公司法》规定,注册资本可以分期缴纳,但就是,公司全体股东的首次出资额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20%,也不得低于3万元的最低限额。(P31)本案例中公司注册资本为150万元,所以首次缴纳的出资额不得低于30万元,所以甲乙二人需要填补11、9万元注册资本 2、李某与其亲友、同事共45人共同投资200万元成立了一家有限责任公司。其中,作为股东之一的刘某以专利技术出资,作价50万元。李某起草了公司章程,自任董事长。共有10名出资最多的股东在章程上签了字。公司章程规定,公司设立董事会,由1名董事组成;另设总经理一人并由董事王某兼任监事。 问:该公司的设立就是否符合法律规定?为什么? 答:公司章程应有所有公司股东共同确立。不符合规定。根据规定, 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会成员有全体股东组成,股东会为有限责任公司的权利机构有限责任公司的董事会董事成员为3到13人。该公司有15名董事不符合规定。根据规定,监事不得担任董事,总经理,财务负责人等高级管理人员。 3、三个国有企业决定转换经营机制,共同出资设立有限责任公司,该有限责任公司就是以生产经营为主的公司,其注册资本为500万元人民币。三个国有企业经过清产核资,界定产权,清理债权债务。评估资产,最后确定其出资额如下:纺织厂以其机器、厂房出资,作价280万元;百货公司以商业大厦出资,作价170万元;科技服务中心以配置2人的劳务及其挂靠市科委的名义入股出资,作价50万元。同时章程中还规定:股东在将其产权手续办完并经法定验资机构出具证明之后,按照出资比例分取红利,并可以优先认缴公司新增资本。并约定如一单位觉得该有限责任公司效益不好的话,可以抽回其出资。

信息产业对沃尔玛的发展影响案例分析

案例资料 沃尔玛信息化的启示 成立于上世纪60年代初的沃尔玛,1970年销售额只有0.4亿美元,到1980年销售额虽增加到了17亿美元,但仍无法跻身于美国大零售商的行列。整个80年代,沃尔玛的销售额年均增长速度在20%以上,到1990年达到330亿美元,终于成为全球最大的零售企业,而自2002年以后,沃尔玛连续4年成为了财富500强之首。 在沃尔玛庞大的集团式购销网络中,以卫星通讯和电脑管理所代表的信息化高科技联络方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全世界零售业的同行都知道沃尔玛的信息系统是最先进的,其主要特点是:投入大、功能全、速度快、智能化和全球联网。沃尔玛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投资不遗余力,公司专门负责软件设计的工程师就有2000多名。 沃尔玛的信息化之路 在沃尔玛IT大厦墙上,沃尔玛创始人山姆·沃尔顿写道:没有不断的IT投资就不会有沃尔玛的成长。山姆·沃尔顿先生早年服役于美国陆军情报部队,所以他特别重视信息的沟通和信息系统的建设。早在1969年沃尔玛就使用计算机跟踪存货,1974年公司开始在其分销中心和各家商店运用计算机进行库存控制,70年代沃尔玛建立了物流的管理信息系统,这个系统负责处理系统报表,加快了运作速度。1983年,沃尔玛的整个连锁商店系统都用上条形码扫描系统,在各商场的信息采集使用POS机,全称Point Of Sale,就是销售始点数据系统。1984年,沃尔玛开发了一套市场营销管理软件系统,这套系统可以使每家商店按照自身的市场环境和销售类型制订出相应的营销产品组合。1985年建立了EDI,即电子数据交换系统,进行无纸化作业,所有信息全部在电脑上运作。在1985至1987年之间,沃尔玛安装了公司专用的卫星通信系统,该系统的应用使得总部、分销中心和各商店之间可以实现双向的声音和数据传输,全球4000家沃尔玛分店也都能够通过自己的终端与总部进行实时的联系。1988年沃尔玛又在零售业中最早使用了无线扫描抢。 表1 沃尔玛的信息化之路 资料来源:1998年之前的情况参照波士顿咨询公司2001年10月15日,1998年之后的情况根据沃尔玛的动作整理而来的。 信息驱动价值链 从20世纪90年代早期到90年代开始Walmart的信息化历程进入到了成熟期和更新期。在此阶段Walmart越来越关注与如何将数据转化为信息和知识,通过驱动高效的价值链运作从而提高企业的生存能力。

案例分析:末位淘汰制

案例分析:末位淘汰制 来源:-- 2010-4-28 【易考吧:中国最大教育培训门户网】132 考试软件网上培训 一、案例 某应用软件公司,现有员工200多人,是本行业有影响力的公司之一。公司最近从一家美国著名的电气公司挖来一个人力资源副总监A君,担任本公司的人力资源总监。A君来公司后,提出了一系列公司管理上的改革方案,其中有一项力度较大的措施是:实施末位淘汰法,将年终评估中最差的10%解雇。对此办法,公司老板T君拿不定主意,不知道该不该采用。T君觉得公司的员工普遍表现都很努力了,实在很难从中评出最差的10%出来。如果强制划分10%出来,T君也觉得他们不应该给淘汰。但是,A君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案中,末位淘汰法是一个核心内容,并且此方法在A君原来所在公司被运用得非常有效。T 君不知如何是好? 二、案例分析 这个案例主要涉及的是“末位淘汰制”是否应该使用的问题。很多专家和学者发表看法,罗列了支持或者反对的理由。有趣的是,在谈论的时候很多人认为不应该采用这样的做法,并且指出种种弊端,显得理由充分;但是另一方面,很多企业却不断开始实施这种“末位淘汰制”,著名的企业如北京现代城房地产开发公司、广东TCL、深圳华为、联想集团、北京SOHO等。甚至在一些高校、事业单位也开始采用这一制度。例如著名高校北京大学就对学生进行末位淘汰,中央电视台对台内各栏目进行末位淘汰,其它如各省市中的事业单位采用末位淘汰制进行改革的报道更是频繁见诸于报端。本文的分析将首先从一般的“末位淘汰制”开始,综述前人的观点和理由,然后结合这个案例分析,最后对“末位淘汰制”的适用范围和关键因素进行讨论。 1.什么是“末位淘汰制”? “末位淘汰制”是指用人单位根据本单位的总体规划和具体目标,结合各个岗位的实际情况,设定一定的考核指标体系,以此指标体系为标准,对一段时期内员工的工作绩效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的结果将淘汰百分比之内的员工从本岗位上予以淘汰的一种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2.末位淘汰制的利弊简议 末位淘汰制作为一种企业管理制度在适当的条件和环境下有其一定的积极作用: (1)鞭策员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企业效益。企业实施末位淘汰制,必然会给员工带来一定的压力,使员工有一种紧迫感,并在企业中形成一种竞争的气氛,有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员工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的工作绩效,同时也提高企业的效益。 (2)避免企业人浮于事。企业实施末位淘汰制,也促使企业认真、科学、合理地进行岗位设置,用最少的人力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用,避免企业人浮于事。同时,对于人员过剩的企业,实施末位淘汰制,也可以将工作能力低下、态度不积极者淘汰出去,减少企业冗员,降低企业成本。 2003年8月20日,《金融时报》报道了工行湖北孝感市分行扭亏为盈的历程。其中关键的改革措施就是该行在2002年出台了《中层干部末位淘汰管理办法》和《一般员工末位淘汰管理办法》,通过末位淘汰激励企业员工的潜能和斗志,使其转变思想,最终实现企业目标。 北京SOHO中国的董事长潘石屹也曾经说,末尾淘汰制就是我们探索出来的一流的销售制度。因为实践证明,从1998年开始实施末尾淘汰制,我们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公司,

公司法案例及答案

公司法案例及答案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案例】 1、某公司2000年实现盈利2000万元,税后利润1400万元。公司决定召开股东大会,按章程规定,应在股东大会上将财务报告递交各股东。但是,董事会告知股东若对公司财务方面存有疑义者可以在会后核查,而未将财务报告递交给股东,并且在会上决定将税后利润全部分配给股东。问: (1)公司董事会不按章程向股东递交财务报告是否合法 (2)公司的利润分配存在什么问题

【答案及解析】(1)根据公司法规定,本案中不按章程向股东递交财务报告是违法的。《公司法》第一百六十六条有限责任公司应当依照公司章程规定的期限将财务会计报告送交各股东。股份有限公司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在召开股东大会年会的二十日前置备于本公司,供股东查阅;公开发行股票的股份有限公司必须公告其财务会计报告。(2) 《公司法》第一百六十七条公司分配当年税后利润时,应当提取利润的百分之十列入公司法定公积金。公司法定公积金累计额为公司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可以不再提取。公司的法定公积金不足以弥补以前年度亏损的,在依照前款规定提取法定公积金之前,应当先用当年利润弥补亏损。公司从税后利润中提取法定公积金后,经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决议,还可以从税后利润中提取任意公积金。 公司弥补亏损和提取公积金后所余税后利润,有限责任公司依照本法第三十五条的规定分配;股份有限公司按照股东持有的股份比例分配,但股份有限公司章程规定不按持股比例分配的除外。 股东会、股东大会或者董事会违反前款规定,在公司弥补亏损和提取法定公积金之前向股东分配利润的,股东必须将违反规定分配的利润退还公司。公司持有的本公司股份不得分配利润。 由此规定可以知道公司的利润分配未做必要的扣除,不符合公司法的规定。我国公司法规定,公司分配当年税后利润时,应当提取利润的10%列入公司法定公积金。公司法定公积金累计额为公司注册资本的

企业信息化案例分析案例及分析教学文稿

企业信息化案例分析 企业信息化是一个量身定制的工程,行业不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的重点也不同。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同时,需要与之相配套的业务流程,所以企业信息化建设与流程重组任务都很艰巨,都需要一把手的决心、信心与魄力,才能有效地、扎实地推进企业信息化。 案例一:联想集团企业信息化 联想集团ERP项目成功实施经验与教训 1联想集团实施 ERP简介 联想集团于1998年11月9日正式启动实施 ERP项目。联想ERP项目,采用的是国际知名的SAP 公司的R/3产品。联想集团ERP项目组与由SAP公司的咨询顾问和德勤公司共同组成的咨询组,从"摸着石头过河 "到"铺路架桥,让大部队、正规军、重武器通过",在联想全体员工的参与下,克服 了对项目实施规律与关键要素认识不清、公司的现实需要与未来发展的冲突、团队建设、归属感与员工价值认同等一系列尖锐复杂的矛盾风险,终于达到成功的彼岸。2000 年 1 月 5日,联想 ERP 正式上线并行;2月14日,新系统独立运行;5月8日,ERP项目再造成功,联想 ERP项目正式实施成功!2. 联想实施ERP的原因分析 第一,集团业务高速增长,原有的管理信息系统已经成为公司发展的瓶颈。联想从 1984年20万元、 1 1人起家至 1997年步入高速发展期,从 1994年到 1998年,公司的销售额年平均增长率达到 43% 以上。联想原来开发的信息管理系统 (MIS) 已经不能适应业务高速增长的需求。 第二,国内外竞争加剧,实施ERP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第三,联想的整体战略需要管理信息系统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按照联想集团规划的目标:联想2000 年要完成 30 亿美元营业额,到 2005 年要完成 100 亿美元营业额,进军世界 500 强。加强企业管理的内部管理,使其尽快实现规范化和现代化,早日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唯一途径。 3. 成功实施ERP合联想带来什么? 联想集团认为:实施ERP项目,大大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首先,通过ERP的实施,培养了一批具有典型着想精神的人。 (2)其次,从企业经营管理的角度看,对市场反应速度加快,联想ERP系统增强了企业的动态应变能力。

公司法案例分析带答案

公司法案例分析1、美伦公司是集体所有制企业,由于市场疲软,濒临倒闭。但由于美伦公司一直是其所在县的利税大户,县政府采取积极扶持的政策。为了转产筹集资金,美伦公司经理向县政府申请发行债券,县政府予以批准,并协助美伦公司向社会宣传。于是美伦公司发行的价值150万元的债券很快顺利发行完毕。债权的票面记载为:票面金额100元,年利率15%,美伦公司以及发行日期和编号。问:美伦公司债券的发行有哪些问题? [分析](1)我国公司法规定,股份有限公司、国有独资公司和两个以上的国有企业或者其他两个以上的国有投资主体投资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为筹集生产经营资金,可以依照本法发行公司债权。美伦公司是集体所有制企业,不具备发行企业债券的资格,发行主体不合格。 (2)发行公司债权要由公司董事会作出方案,有股东大会作出决议后,由公司向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申请批准后才能发行。而本案中,由县政府批准发行债券,这是不符合法律规定的。(3)公司法规定,公司发行债券必须在债权上载明公司的名称、债券票面金额、利率、偿还期限等事项,并由董事长签名,公司盖章。本案中,债券票面缺少法定记载事项。 (4)证券的发行应当由证券公司承销,而不能由美伦公司自行发售。 2、科华股份有限公司属于发起设立的股份公司,注册资本为人民币3000万元,公司章程规定每年6月1日召开股东大会年会。科华公司管理混乱,自1998年起,陷入亏损境地。1999年5月,部分公司股东要求查阅财务账册遭拒绝。1999年股东大会年会召开,股东们发觉公司财务会计报表仍不向他们公开,理由是公司的商业秘密股东们无需知道。经股东们强烈要求,公司才提供了一套财会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和利润分配表。股东大会年会闭会后,不少股东了解到公司提供给他们的财会报表与送交工商部门、税务部门的不一致,公司对此的解释是送交有关部门的会计报表是为应付检查的,股东们看到的才是真正的账册。 问:根据你所学习的《公司法》知识,指出科华公司的错误,并说明理由。 [分析]《公司法》规定,公司股东有权查阅公司的财务会计报告。公司应当在每一会计年度终了时制作财务会计报告(根据相关法规,最迟应在次年的4月30日前制作完成并提交有关主体),股份有限公司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在召开股东大会年会的20日以前,置备于本公司,供股东查阅。公司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包括下列财务会计报表及附属明细表:(1)资产负债表;(2)损益表;(3)财产状况变动表;(4)财务情况说明书;(5)利润分配表。公司除法定的财务会计账册外,不得另立会计账册。本案中,科华股份有限公司所犯的错误有:(1)拒绝股东查阅公司财务会计报表,剥夺了股东的法定权利;(2)未在公司召开股东大会年会的20日以前将财务会计报表置备于本公司,供股东查阅;(3)财务会计报表不完整,缺少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4)公司除法定的会计账册外,又另立会计账册。 3、华声股份有限公司属于募集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人民币5000万元,在设立过程中,经有关部门批准,以超过股票票面金额1.2倍的发行价格发行,实际所得人民币6000万元。溢价款1000万元当年被股东作为股利分配。两年后,由于市场行情变化,华声公司开始亏损,连续亏损两年,共计亏损人民币1200万元。股东大会罢免了原董事长,重新选举新的董事长。经过一年的改革,公司开始盈利人民币600万元,公司考虑到各股东多年来经济利益一直受损,故决定将该利润分配给股东。自此以后,公司业务蒸蒸日上,不仅弥补了公司多年的亏损,而且发展越来越快。1999年,公司财务状况良好,法定公积金占公司注册资本55%,法定公益金占公司注册资本的45%,公司决定,鉴于公司良好的财务状况,法定公积金可以不再提取了,法定公益金也无需再提取。为了增大企业规模,公司股东大会决定把全部法定公积金转为公司资本。(1)华声公司将股票溢价发行款作为股利分配,正确与否,请说明理由。 (2)华声公司在刚开始盈利时将盈利分配给各股东的作法对不对,正确的作法是什么?

海尔信息化案例分析

企业信息化案例分析报告 分析对象:海尔集团 班级:信息121班 学号:19112110 姓名:杨韵寒

目录: 一、海尔集团简介 (1) 二、案例来源 2.1案例一 (1) 2.2案例二 (2) 2.3案例三 (3) 2.4案例四 (4) 2.5案例五 (5) 三、近期资讯 3.1资讯一 (6) 3.2资讯二 (6) 3.3资讯三 (6) 3.4资讯四 (6) 3.5资讯五 (6) 3.6资讯六 (7) 四、分析总结 4.1海尔在信息化方面所做的努力 (7) 4.2威胁和劣势 (8) 4.3总结 (8) 五、本学期收获 (8)

海尔信息化案例分析报告 信息121班 19112110 杨韵寒 一、海尔集团简介 海尔集团是全球领先的整套家电解决方案提供商和虚实融合通路商。 海尔是全球大型家电第一品牌,1984年创立于青岛,现任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是海尔的主要创始人。目前,海尔在全球建立了21个工业园,5大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全球员工超过7万人。2011年,海尔集团全球营业额实现1509亿元,品牌价值962.8亿元,连续11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海尔集团援建了164所希望小学和1所希望中学,制作212集科教动画片《海尔兄弟》,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全球唯一白电赞助商。 二、案例来源 2.1案例一: 海尔信息化:三个阶段上三个台阶 信息来源:豆丁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d2672362.html,/p-736679705.html 海尔的信息化建设从最初起步到现在,大致经历了基础应用、总体构架和优化调整三个发展阶段,其中每个阶段都会根据当时企业的实际需求而有不同的侧重点。 第一个阶段是基础应用阶段:企业自发地提出了信息化应用的需求,搭建海尔集团的骨干网络和基础的办公应用,主要代表是构建的基础网络和OA应用。从1997年到现在,海尔集团已经构建了千兆为骨干的企业内部网,覆盖40多个销售公司和30个电话中心,实现数据、视频、IP电话三网合一。 第二个阶段是总体构架阶段:进入WTO之后,由于在中国市场上国际化竞争对手的大量进入,中国的制造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为了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企业内外部的各种挑战,海尔开始实施以市场链为纽带的业务流程再造,同时改造海尔集团的信息化应用系统,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从1998~2003年,海尔内部进行了40多次结构调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探索业务流程再造的最佳模式。为了适合集团的战略发展需求,突出了流程再造成果,加速了企业管理的现代化,海尔集团系统地设计和建立了信息化应用框架和系统,配合业务管理的需求,主要实施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应用: (1)建成电子商务平台,形成以信息流带动物流和资金流的业务应用平台,使海尔的供应链运行在信息化高速公路上。2000年,海尔成为国内首家企业发布和建立B2C电子商务平台,并实现网上支付。 (2)建立全球领先的网上协同交易平台(B2B):2000-2001年,建立了海尔集团的电子协同商务平台,2005年1-4月份实现网上交易250亿元。 (3)集成的同步供应链管理平台:2000年,在集团范围内实施了销售、生产、采购、仓储、财务与成本等应用。 (4)生产的跟踪与控制:2000-2004年,在集团各产品事业部实施了MES全程跟踪生产质量。 (5)一站到位的顾客服务系统:从1998-2005年分四期,构建了集中的海尔顾客服务管理系统,主要包括覆盖全国超过500个坐席的呼叫中心、超过10000个服务网点和全国

企业末位淘汰制的可行性分析

企业末位淘汰制的可行性分析 一、末位淘汰制实行的前提 企业实行末位淘汰制,必须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否则末位淘汰制就会流于形式。这些准备工作包括: 1、成熟的绩效管理文化 末位淘汰制度因制度自身的残酷性和竞争性,决定了必须首先在企业内形成成熟而系统的绩效管理文化,这种文化的核心就是崇尚竞争。在成熟的绩效管理环境下,全体员工认可并发扬这种文化,并根据文化的要求调整自身的心态和行为,积极融入到绩效管理文化当中,“愿赌服输”成为员工的基本认知。因此,在这种绩效文化的推动下,末位淘汰制的执行水到渠成,而不是管理者刻意追求的结果。 2、完善的绩效管理制度 末位淘汰制是对员工绩效管理结果的一种处置。这种处置的可接受性决定了末位淘汰制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而这种处置的可接受性来源于员工绩效管理结果的公正性和客观性。所以追根溯源,员工的绩效管理过程才是一切工作的重点和源头,而完善而系统的绩效管理制度是保障员工绩效管理运行过程公正、客观的基础,其中包括绩效管理指标、绩效管理结果的沟通、申诉等制度。 3、被淘汰人员合理的转出机制 尊重员工,爱护员工是树立企业忠诚度的前提。因此,慎重对待被淘汰人员,给他们建立合理的转出机制,是对在岗员工的激励和抚慰。另外,建立合理的转出机制也是企业对员工的责任和义务。 二、XX企业的管理现状 XX企业是一个大型集团公司,子(分)公司数量多,各个单位情况不一,根据目前的现状,末位淘汰制已不宜再推行。 1、绩效文化 XX企业一直以来推崇的是合力文化,强调员工的团队、互助协作精神,而且这种合力文化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趋于成熟,成为企业的主要价值观。末位淘汰制所暗含的竞争文化与合力文化背道而驰。 2、绩效制度 集团公司下属的单位因为其业务性质的差异,员工岗位类别也存在很大的区别。因此,难以从集团层面形成统一的考评指标体系,而各个单位自己制定的考评细则,良莠不齐。 3、被淘汰员工的转出机制

企业信息化经典案例

企业信息化经典案例 案例Ⅰxx: “信息技术始于战略,而不是系统。”1991年,沃尔玛年销售额突破400亿美元,成为全球大型零售企业之一。据 1994年5月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全美服务行业分类排行榜,沃尔玛1993年销售额高达 673.4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118亿多,超过了1992年排名第一位的西尔斯(Sears),雄居全美零售业榜首。1995年沃尔玛销售额持续增长,并创造了零售业的一项世界纪录,实现年销售额936亿美元,在《财富》杂志1995年美国最大企业排行榜上名列第四。此后一路高歌猛进,分别在 2006、2007、 2008、2010年4度跃居世界500强榜首。 一、xx的信息化理念和战略 沃尔玛创始人山姆·沃尔顿早年服役于美国陆军情报部队,所以他特别重视信息的沟通和信息系统的建设。在公司开始进入规模化市场扩张及发展阶段后,沃尔玛公司率先在行业内使用各种先进技术的电子商务信息系统化管理模式。沃尔玛的信息化管理是贯穿于整个价值链,以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为手段,以信息流为中心,带动物流和资金流的运动,通过整合全球供应链资源和全球用户资源,实现零库存、零营运资本与用户的零距离的目标。信息化管理不应仅是一个系统,而被提高到战略的高度,不是将其投入到大量低价值的维护与运作事宜中。 正如xx所坚持的: “信息技术始于战略,而不是系统。” 将信息化提到战略高度正是沃尔玛迈向成功的重要原因之

一。一方面,沃尔玛通过供应链信息化系统实现了全球统一采购及供货商自己管理上架商品,使得产品进价比竞争对手降低10%之多;另一方面,沃尔玛还通过卫星监控全国各地的销售网络,对商品进行及时的进货管理和库存分配。当凯玛特(美国第三大折扣零售连锁公司)也意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并效仿前者开始起步时,沃尔玛早已在全球4000个零售店配备了包括卫星监测系统、客户信息管理系统、配送中心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等多种技术手段在内的信息化系统。 二、xx公司信息化过程的一些关键事件 购买第一台计算机用于支持日常业务 (1969); 存货管理系统 (1969); 电子收款机(Point of Sells,POS)系统 (1973);商店与总部之间相联结的卫星网络 (1979),初期投入1600万及60万/年通信费占当年利润总额超过55%节省电话费1000万/年; 统一产品标识码 (1980); 1983年,与休斯公司合作的人造卫星发射升空;与供应商建立电子数据交换 (1985); 通过Retail Link系统与供应商共享预测方法等(1991,1993),总投入成本是当年利润的3倍; 启动电子商务网

公司法综合案例解答

公司法综合案例解答 【案例1答案】 (1)公司章程中关于临时股东会的召开条件不合法。根据《公司法》的规定,代表10%以上表决权的股东,1/3以上董事或者监事会,均可以提议召开临时股东会会议。在本题中,公司章程中规定临时会议须经1/2以上表决权的股东,1/2以上的董事或1/2以上的监事提议召开,不符合法律规定。 (2)首次股东会会议由甲召集和主持不合法。根据《公司法》的规定,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会的首次会议由出资最多的股东召集和主持。在本题中,股东乙出资1400万元,是出资最多的股东,因此,首次股东会会议应由乙召集和主持。 (3)董事会的解决方案不合法。根据《公司法》的规定,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后,发现作为设立公司出资的非货币财产的实际价额显著低于公司章程所定价额的,应当由交付该出资的股东补足其差额,公司设立时的其他股东承担连带责任。 (4)股东会作出的增资决议不合法。根据《公司法》的规定,股东会对公司增加注册资本作出决议,必须经代表2/3以上表决权的股东通过。在本题中,同意的股东的出资额占表决权总数的58.3%,未达到2/3的比例。 (5)光中公司应替海南分公司承担违约责任。根据《公司法》的规定,分公司的民事责任由总公司承担。 【案例2答案】 (1)符合规定。根据《公司法》的规定,公司为股东提供担保的,必须经股东会决议,接受担保的股东不得参加表决,该项表决由出席会议的其他股东所持表决权的过半数通过。在本题中,接受担保的A企业未参加表决,该决议经出席会议的其他股东所持表决权的过半数通过。 (2)符合规定。根据《公司法》的规定,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股东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3)B企业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根据《公司法》的规定,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以外的他人侵犯公司合法权益,给公司造成损失的,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可以书面请求董事会或者监事会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4)C企业可以转让自己的出资。根据《公司法》的规定,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应当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股东应就其股权转让事项书面通知其他股东征求同意,其他股东自接到书面通知之日起满30日未答复的,视为同意转让。在本题中,由于股东A 企业、B企业自接到书面通知之日起满30日未答复,视为同意转让。因此,C企业可以转让自己的出资。 (5)B企业可以自股东会会议决议通过之日起90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根据《公司法》的规定,有限责任公司合并、分立、转让主要财产的,对股东会该项决议投反对票的股东可以请求公司按照合理的价格收购其股权,自股东会决议通过之日起60日内,股东与公司不能达成股权收购协议的,股东可以自股东会决议通过之日起90日内向法院提起诉讼。 【案例3答案】 (1)甲公司股东大会可以通过该担保事项。根据规定,公司为股东提供担保的,必须经股东大会决议。接受担保的股东不得参加表决,该项表决由出席会议的其他股东所持表决权的过半数通过。在本题中,接受担保的A企业未参与该项表决,出席股东大会的其他股东所持表决权为9000万股,赞成票(5000万股)超过了半数。 (2)甲公司股东大会不能通过该担保事项。根据规定,上市公司在1年内购买、出售重大资产或者担保金额超过公司资产总额30%的,应当由股东大会作出决议,并经出席会议的股东所持表决权的三分之二以上通过。在本题中,该项担保未经出席会议的股东所持表

末位淘汰制的适用范围与利弊分析

末位淘汰制的适用范围与利弊分析 末位淘汰制的适用范围与利弊分析 文章标题:末位淘汰制的适用范围与利弊分析 一段时间以来,很多企业在管理工作中,引入了末位淘汰机制。作为绩效管理的一种手段,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引起了较多的争议。因此本文结合近几年工作的实际,并参考国内一些相关文章的观点,力求通过对末位淘汰的适用范围与利弊方面进行的分析,全面看待末位淘汰制,并对末位淘汰制这种制度的出路做些探讨,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一、末位淘汰制和首位激励制 1、末位淘汰制是企业为提高竞争力,根据本企业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结合各个岗位的实际情况,以员工在一定时期内完成工作任务为重点,设定考核指标体系和岗位工作标准,进行科学评价和考核,根据考核的结果,对员工进行排序,对排名在后的员工,按一定的比例、数量,轻者予以警告、调岗、降职、降薪,重者予以下岗或辞退,即淘汰的绩效管理制度。首位激励制是指在考核排序的基础上,对排名在前的员工,按照一定比例、数量,分别给予不同的奖励。 2、实施末位淘汰制的目的,是通过对末位的强行淘汰,一方面精简人员、调整机构;另一方面变更和调整人员,增强员工的危机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提高员工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通过强制性施加外力,推动企业的整体进步和优化。 3、末位淘汰制与首位激励制常常同时被企业选用。与此相关的还有许多不同名称,如“首位激励和末位警示制”、“末位淘汰和首位晋升制”、“甲A甲B末位淘汰制”、“首位激励和末位淘汰制”等。总之对考核结果的不同处理方式形成了不同的管理机制。侧重末位淘汰的,则为末位淘汰制;侧重首位奖励的,则称首位激励制;既注重末位,又注重首位的是首位激励和末位淘汰制。 二、末位淘汰机制的积极意义和作用 末位淘汰制作为一种绩效管理机制在适当的条件和环境下有其积极的作用。 1、增强危机感,使命感,避免人浮于事。 在任何企业、部门的工作中,危机感和使命感都能够激发员工的潜能,如果一个企业的员工缺乏危机感和使命感,那么这个企业是效率低下的企业。末位淘汰制是一种强势管理,通过给员工施加一定的压力,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增强员工的危机感、使命感和紧

企业信息化经典案例

企业信息化经典案例

————————————————————————————————作者:————————————————————————————————日期:

企业信息化经典案例 案例Ⅰ沃尔玛:“信息技术始于战略,而不是系统。” 1991年,沃尔玛年销售额突破400亿美元,成为全球大型零售企业之一。据1994年5月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全美服务行业分类排行榜,沃尔玛1993年销售额高达673.4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118亿多,超过了1992年排名第一位的西尔斯(Sears),雄居全美零售业榜首。1995年沃尔玛销售额持续增长,并创造了零售业的一项世界纪录,实现年销售额936亿美元,在《财富》杂志1995年美国最大企业排行榜上名列第四。此后一路高歌猛进,分别在2006、2007、2008、2010年4度跃居世界500强榜首。 一、沃尔玛的信息化理念和战略 沃尔玛创始人山姆·沃尔顿早年服役于美国陆军情报部队,所以他特别重视信息的沟通和信息系统的建设。在公司开始进入规模化市场扩张及发展阶段后,沃尔玛公司率先在行业内使用各种先进技术的电子商务信息系统化管理模式。沃尔玛的信息化管理是贯穿于整个价值链,以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为手段,以信息流为中心,带动物流和资金流的运动,通过整合全球供应链资源和全球用户资源,实现零库存、零营运资本与用户的零距离的目标。信息化管理不应仅是一个系统,而被提高到战略的高度,不是将其投入到大量低价值的维护与运作事宜中。正如沃尔顿所坚持的:“信息技术始于战略,而不是系统。”

将信息化提到战略高度正是沃尔玛迈向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方面,沃尔玛通过供应链信息化系统实现了全球统一采购及供货商自己管理上架商品,使得产品进价比竞争对手降低10%之多;另一方面,沃尔玛还通过卫星监控全国各地的销售网络,对商品进行及时的进货管理和库存分配。当凯玛特(美国第三大折扣零售连锁公司)也意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并效仿前者开始起步时,沃尔玛早已在全球4000个零售店配备了包括卫星监测系统、客户信息管理系统、配送中心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等多种技术手段在内的信息化系统。 二、沃尔玛公司信息化过程的一些关键事件 购买第一台计算机用于支持日常业务(1969); 存货管理系统(1969); 电子收款机(Point of Sells,POS)系统(1973); 商店与总部之间相联结的卫星网络(1979),初期投入1600万及60万/年通信费占当年利润总额超过55%节省电话费1000万/年; 统一产品标识码(1980); 1983年,与休斯公司合作的人造卫星发射升空; 与供应商建立电子数据交换(1985); 通过Retail Link系统与供应商共享预测方法等(1991,1993),总投入成本是当年利润的3倍; 启动电子商务网(1996); 店内的广告采用沃尔玛的视频网络(2000); 第二次启动电子商务网(1999);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