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张仲景50味药证

张仲景50味药证

张仲景50味药证
张仲景50味药证

张仲景50味药证(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陈修园说他读仲景书“常读常新”。

桂枝舌、大黄舌、附子脉、黄芪腹、柴胡体质。

黄芪用于自汗,汗出的程度越重用量越大;葛根用于下利,下利的程度越重,其用量也越大。

凡大剂量柴胡与黄芩同用,其指征都有往来寒热,并有呕而胸胁苦满。

桂枝

桂枝证的舌象,张仲景未提及,根据本人的临床经验,桂枝证多见舌质淡红或黯红,舌体较柔软,舌面湿润,舌苔薄白,著者称之为“桂枝舌”。如舌红而坚老者,或舌苔厚腻而焦黄者,或舌质红绛而无苔者,则桂枝一般不宜使用。

仲景使用桂枝有三个剂量阶段,大剂量(5两)治疗心悸动、奔豚气等;中等剂量(3~4两)治疗腹痛或身体痛;小剂量(2两)多配伍麻黄治疗身体痛、无汗而喘等。所以桂枝用于心脏病必须量大,可用12~15克,甚至达30克。

芍药

《朱氏集验方》称芍药甘草汤为去杖汤,用以治疗脚弱无力,行走困难。

芍药兼治便秘,腹急痛伴有大便秘结如栗状者,最适宜。本人经验,芍药量至30克以上,就有通大便的作用。另外,芍药也能“利小便”(《神农本草经》)

芍药证多见于一种痉挛性体质,日本古方家益吉东洞提出了“腹皮挛急,按之不弛”的腹证,可以参考。

近代江苏常熟名医陶君仁先生有柔肝饮一方,即芍药甘草汤加生麦芽,用于治疗胃痛、肝病等。更有报道用芍药甘草汤加蜈蚣,可治疗阳痿。

枳实芍药散《金匮要略》

芍药10~30克,枳实10~30克。

本方是解痉止痛剂,可用于腹中满痛,大便干秘者。

甘草

甘草主治羸瘦,兼治咽痛、口舌糜碎、咳嗽、心悸以及躁、急、痛、逆诸症。

甘草用于瘦人,古时候就有这个经验。《神农本草经》记载甘草能“长肌肉”。

咽痛,张仲景多用甘草。《小儿药证直诀》用甘草、桔梗、阿胶治喉痛。岳美中先生曾治一患者咽喉痛如刀刺,用西药无效,局部不红不肿,与服生、熟甘草,服二日其痛即失。

甘草可治口腔黏膜糜烂。赵锡武先生用甘草泻心汤加生地黄治疗口腔与外阴溃疡,甘草生用,量达30克。《赵锡武医疗经验》

对于尿道刺激征,如尿痛、尿急等,本人经验用甘草配合滑石等药物可缓解症状。这些均提示甘草有黏膜修复作用。

甘草治悸

由于麻黄导致心悸,所以麻黄常配伍甘草。

·甘草还是古代救治食物中毒或药物中毒的主要药物。唐代名医孙思邈说:“大豆解百药毒,尝试之不效,乃加甘草,为甘豆汤,其验更速。”实验也证明,甘草对组胺、水合氯醛、升汞、河豚毒、蛇毒、白喉毒素、破伤风毒素,均有解毒作用。

大枣

大枣一般不配麻黄。治“咳逆上气,喉中水鸡声”的射干麻黄汤也仅仅用了七枚大枣。可见张仲景治疗胸闷气喘一般不用大枣,这恐怕与“甘能令人中满”有关。

大枣配甘草主治动悸、脏躁;配生姜主治呕吐、咳逆;配泻下药可保护胃气。

大枣10枚生姜5片。(民间验方)

此方简便易得,是民间食疗方。可用于恶、恶心、食欲不振而渴者。感冒、消化道疾病多用之。另外,本方有养胃的作用,凡服药后胃部不适者,可在药液中兑入姜枣汤。

麻黄

麻黄附子甘草:主治无汗脉沉、关节疼痛者。

麻黄黄芪:主治关节疼痛、汗出身重而肿者。

麻黄主治黄肿,黄肿的咳喘,用麻黄最为适宜。

麻黄体质:即容易出现麻黄证的体质类型:患者体格粗壮,面色黄黯,皮肤干燥且较粗糙。恶寒喜热,易于着凉,着凉后多肌肉酸痛,无汗发热;易于鼻塞、气喘;易于水肿,小便少,口渴而饮水不多。身体沉重,反应不敏感。舌体较胖,苔白厚腻,脉浮有力。

越婢汤中麻黄石膏的比例为6:8,石膏量大于麻黄,则不发汗而退肿。麻黄量大于石膏,则重在发汗。

麻黄配桂枝则可减轻麻黄让人烦乱、心悸等不良反应。

至于湿家的肤痒或身体痛等,则麻黄用量更少,只有半两或一两。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6克,附子10克,细辛6克。

本方有兴奋性功能作用,可用于阳痿。本方治疗腰痛最有效果。但以急性腰扭伤、腰椎间盘突出症最为适宜,并可加入干姜、芍药、甘草等。麻黄量在10克以上,芍药30克以上,服用以后须避风,服第一剂时常常会周身汗出,腰痛随之减轻,以后再服就不一定会出汗,有效者常常三五剂内见效。本人经验,本方加甘草、干姜、大枣等,使用更安全,汤液的口口感也较好。

乌头汤:

麻黄9克,乌头5~10克(蜜煎),黄芪9克,芍药9克,甘草9克。

本方是镇痛剂,适用于骨关节肿痛甚剧,屈伸不利,水肿、四肢厥冷而沉紧者,多用于关节炎、神经痛、寒疝腹痛。

附子

附子主治脉沉微与痛证。从临床看,附子证出现脉弦紧或弦的,还包括伴有出汗。如近代名医恽铁憔认为“脉硬有汗”是应用附子的特征之一。

恽氏这个经验与《伤寒论》桂枝加附子汤证是相符的,对于“发汗,遂漏不止”的患者,张仲景主张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附子。

附子主治痛证。一是身体烦痛(如桂枝附子汤证);二是胁下偏痛(大黄附子汤证);三是胸痛(如薏苡附子散主治“胸痹缓急者”);四是腹痛(四逆散,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附子粳米汤,主治“腹中寒气,雷鸣切痛”);五是后世也将附子用于治疗头痛(《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治偏正头痛,年久不愈,用姜炙附子与高良姜为末,茶调服,方名必效散);六,妇人痛经也可使用附子(《简易方论》用附子配当归,研粗末煎服,治疗经候不调,血脏冷痛,痛经)。

仲景用附子,止痛多与细辛同用;温阳止泻多与干姜同用;与白术白芍云苓同用利水;与麻黄芍药桂枝甘草同用治疗身痛。

根据本人主持的对全国330位国家级名老中医临床用药经验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每剂最少3克,最多达150克,一般在5~15克。临床使用附子仍宜从小剂量开始,而后根据病人的反应及病情需要,逐渐增加用量。

附子的煎法很讲究。如用于回阳救逆时,则宜久煎,可增效解毒。著者经验,用10克者,宜先煎15分钟;20克者,则先煎30分钟;30克者,则先煎45分钟。即每增加10克,先煎的时间增加15分钟。但用于止痛时,煎煮时间不宜过长。

本人经验,四逆散合茵陈五苓散,治疗慢性肝炎、肝硬化、胰头癌见面色晦黄者;合四

君子汤,治疗肿瘤患者食欲不振者;加黄连,治疗口腔溃疡反复发作;加肉桂,治疗腹冷痛、心动悸者。

真武汤:

附子10克,白术6克,芍药9克,茯苓9克,生姜9克。

本方是温阳利水剂。对于洋地黄类药物效果不明显的充血性心力衰竭,用该方以后能缓解心悸、气短、胸闷等症状。我的经验,宜在真武汤的基础上加肉桂、甘草更好。本人曾治疗数例肝硬化低蛋白血症患者,腹水难消,用真武汤合五苓散、怀牛膝,其中附子有用至30克者,白芍赤芍多同并用也要重用至各30克以上近期消除腹水有效。

乌头

《金匮要略》中所用乌头应视为草乌头。

乌头多用于痛证。另外,乌头毒性大,生乌头不可使用,使用市售的制乌头,也应配生姜、甘草,并应当久煎,方可服用。

干姜

干姜用于咳而寒者,其咳必有痰多涎沫多,且不渴。干姜所主的涎唾,多清稀透明,或多泡沫,患者多无渴感,或虽渴而饮水不多。临床见此等证,其舌苔必白厚或腻,或白滑,舌面若罩一层黏液,可称此种舌为“干姜舌”。

干姜证可出现于下列情况:

1.反复的服用攻下药物后(凡经误下者,仲景皆用干姜);

2.以腹泻、呕吐为特征的消化道疾病以及伴有的脉微肢冷;

3.以咳嗽、气喘为特征的呼吸道疾病;

4.腰部冷痛、骨关节疼痛;

5.部分出血性疾病。

栀子干姜汤

干姜6克,栀子6~12克。

应用:本方用于胃炎、食管炎、神经症、结肠炎等见烦热,胸中窒闷而痛,苔白者。临床很少单独使用,多配伍半夏厚朴汤、黄芩汤、栀子厚朴汤等。

著者经验方

干姜10克,细辛6克,五味子10克,肉桂6克,甘草5克,茯苓20克,大枣12枚。

应用: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等见咳喘心悸,痰清稀量多起泡沫者。患者体质以瘦弱为宜。

理中汤加黄连,名连理汤,可用于治疗口疮、腹泻者。

生姜

生姜所主治的恶心呕吐,多伴有口内多稀涎,或吐出清水,患者口不干渴,甚至腹中有水声漉漉。生姜配大枣理虚和胃,一可增加食欲,以恢复体力,如桂枝汤类方必用姜枣,二可防苦药败胃。

生姜的用量,凡专用于呕吐者,量宜大,仲景常用五两至半斤;若用于健胃理虚,则常用三两。生姜偏于呕吐,干姜偏于腹泻。

细辛

凡恶寒不渴之人,多精神不振,喜卧懒言,小便清长,脉象或缓或迟。其舌质淡红,舌苔白滑,上罩一层稀滑黏液,著者称为“细辛舌”。以上为使用细辛的必见证。

结合后世经验来看,细辛多用于牙痛、头痛等神经性疼痛;而芍药多用于肌肉性疼痛,如腰腿痛、腹痛等。

细辛散:

细辛9克,川芎10克,麻黄6克,附子10克。(《普济方》)

应用:本方主治头痛如劈,无汗恶寒,脉沉紧者。一些神经性头痛、脑病可用之。

《药征》:“细辛主治宿饮停水也,故治水气在心下而咳满、或上逆、或胁痛》”。

吴茱萸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的吴茱萸用量最大,为2升。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则治“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在仲景书中寒都有痛义,由此推测,“内有久寒”为腹部经常反复发作性的疼痛,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治经常发作的腹痛、头痛,并见干呕、手足厥冷、脉细欲绝者。

《药征》:“吴茱萸主治呕而胸满也。”

柴胡

近代名医岳美中先生用小柴胡汤治愈每日正午全身无力的小儿《岳美中医案集》;日本有报道用柴胡桂枝汤治疗癫痫,都是以“往来”与“休作有时”为辨证依据的。所以临床上具有发病呈周期性或时发时止特征的疾病,经常使用柴胡类方。

本人发现以下的患者容易出现柴胡证,使用柴胡类方也比较有效。其特征如下:外观体形中等或偏瘦,面色微黯黄,或青黄色,缺乏光泽。肌肉比较坚紧,舌质不淡胖,舌苔正常或偏干,脉象多弦细。主诉以自觉症状为多,对气温变化的反应敏感,或时寒时热,情绪的波动较大,食欲易受情绪的影响,胸胁部时有气塞满闷感,或有触痛,四肢常冷。女性月经周期不齐,经前多见胸闷乳房胀痛结块,烦躁,腹痛腰酸,经血黯或有血块。本人将此类患者称为“柴胡体质”。

本人经验柴胡用于治疗病毒性感冒发热以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用量在20克以上方有效。

四逆散

柴胡8克,甘草8克,芍药8克,枳实8克。

应用:本方是解痉止痛升压剂,并能缓解心理压力所导致的躯体症状。适用于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四肢冷、腹痛为特征的疾病,如低血压、抑郁症、更年期综合征以及消化道疾病,泌尿系结石、月经不调等,用本方加味多有效。四肢发冷是四逆散的特征。四逆本是指四肢发冷。四逆散所治疗的这类疾病多半平时无大病,但一到秋冬天凉,人未觉冷,而两手已先凉。或一旦紧张和疼痛都可以出现四肢凉、手心汗多的表现。这即是曲型的柴胡体质。四逆散大多有比较明显的腹证,即上腹部及两胁腹肌比较紧张,按之比较硬。日本古代医家和田东郭也认为“其腹形专结于心下及两胁下,其凝及于胸中,而两胁亦甚拘急。”

小柴胡汤:

柴胡24克,黄芩9克,半夏9克,甘草9克,人参6克,生姜9克,大枣12枚。

小柴胡汤常合方应用:

小柴胡汤合小陷胸汤,名柴陷汤,治疗咳嗽痰粘,伴胸胁苦满及心下压痛者,多用于呼吸道感染并消化道炎症者;

小柴胡汤合半夏厚朴汤,名柴朴汤,治疗胸闷胁痛、咽喉、食管异物感,精神不安定、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苔白腻者,多用于支气管炎、哮喘及神经症患者;

小柴胡汤合五苓散,名柴苓汤,治疗小柴胡汤证伴见尿量减少、水肿口渴者,多用于肿瘤放化疗后,肾炎、急性胃肠炎、伤暑患者。

小柴胡汤合平胃散,柴平煎,治疗小柴胡汤证见腹满、苔白腻者。

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24克,桂枝9克,干姜6克,甘草6克,黄芩9克,瓜蒌根12克,牡蛎6克。

应用:本方是精神疲劳后的恢复剂。尤适合于过度疲劳、大量出汗、饮食睡眠无规律的中青年女性。神经症、慢性肠胃炎、失眠、甲状腺疾病多用之。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柴胡12克,黄芩5克,半夏5克,人参5克,大黄6克,龙骨5克,牡蛎5克,桂枝

5克,茯苓5克,大枣6枚,生姜5克,铅丹(药房无售可不用)。

应用:本方是调神安神方。清代医家徐灵胎说:“此方能下肝胆之惊痰,以之治癫痫必效》”。本方证的特点是患者具有明显的精神症状,如动悸、幻觉、失眠、易于惊吓等。除癫痫外,精神分裂症、焦虑症、抑郁症、癔症、老所痴呆也可用。

半夏

半夏麻黄:主治咳喘而呕者。方如半夏麻黄丸、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越婢加麻黄汤。

如果患者有严重的口渴感,或者舌面干燥无津,虽然有呕吐,也不宜使用半夏。

小半夏加茯苓汤

半夏20克,生姜24克,茯苓12克。

应用:以恶心呕吐为主诉的疾病,如神经性呕吐、肠粘连、幽门梗阻、十二指肠壅积症、妊娠呕吐、肿瘤化疗不良反应等。对于恶心呕吐水者,以及呕吐、心下悸、失眠多梦者,本方最为适宜。

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半夏10~20克,茯苓20克,陈皮10克,甘草5克,枳实10克,竹茹10克,生姜10克,大枣12枚。

应用:以恶心呕吐、眩晕、心悸、失眠、易惊为特点的疾病,如内耳性眩晕症、偏头痛、高血压病、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症、恐惧症、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等。临床对有强烈精神刺激诱因,见失眠多梦、且多噩梦者,本方最有效。如果面红、口苦者,可加黄连,名黄连温胆汤。心胆虚怯,触事易惊,四肢水肿,饮食无味,心悸烦闷,坐卧不安等,加酸枣仁、远志、五味子、地黄、人参,去竹茹,名十味温胆汤。

黄芪

黄芪与麻黄同用,治疗关节疼痛。

“尊荣人”就是肌肉松软无力,比较适用黄芪的体质。其外观特征:面色黄白或黄红隐隐,或黄黯,都缺乏光泽。肌肉松软,水肿貌,目无精彩。腹壁软弱无力。舌质淡胖,苔润。平时易于出汗畏风,遇风冷易于过敏,或鼻塞,或咳喘,或感冒。大便稀溏,不成形,或先干后溏。这种患者,著者称之“黄芪体质”。

作为成人黄芪证的鉴别关键,在于腹证。其腹部松软,腹肌萎缩而脂肪堆积,肚脐深陷,按之无抵抗感以及痛胀感,可称之为“黄芪肚”。

现代应用黄芪可以根据张仲景的用药经验适当变化。如用于治疗水肿,量可达60~100克;治疗半身不遂,骨质增生疼痛等,可用30~60克;用于上消化道溃疡,可用15~30克。

白术

使用白术不论形体胖瘦,患者多呈黄肿貌,肌肉松软,容易水肿,特别是早晨尤为明显,如眼睑水肿。另外,必见舌体胖大而淡,或有齿痕,或舌面白苔,或舌面水滑。

与白术相似的有苍术,主治与白术大致相同。但苍术对消除腹胀肿满、关节肿痛、舌苔厚腻者效果较白术为佳。如后世平胃散一方,就用苍术与厚朴同用,治疗腹胀苔白腻,心下有水声。

《药征》:“白术主利水也。故能治小便自利、不利,旁治身烦疼、痰饮、失精、眩冒、下利、喜唾。”

茯苓

茯苓杏仁甘草汤治“胸痹,胸中气塞,短气”。凡胸胁满、短气者,多伴有小便不利、目眩等。

理中丸条下有“悸者,加茯苓二两。”黄芪建中汤条下有“腹满者去枣,加茯苓一两半”。

使用茯苓可不问形体胖瘦,但须察舌。其人舌体多胖大,边有齿痕,舌面较湿润,著者

称之为“茯苓舌”,胖人舌体大,固然多茯苓证,瘦人见舌体胖大者,茯苓证更多见。其舌有齿痕,舌体胖大伴有水肿、腹泻者多为五苓散证、苓桂术甘汤证;舌体瘦小而有齿痕,伴有腹胀、失眠、咽喉异物感者,多为半夏厚朴汤证。

仲景使用茯苓多入复方。配半夏治眩悸,配白术治疗口渴,配猪苓、泽泻治疗小便不利,配桂枝甘草治脐下悸。

仲景使用茯苓汤剂量较大,尤其是用于悸、口渴吐水以及四肢肿等,而用于散剂,则用量甚小。

白术重在治渴,茯苓重在治悸,故前人称白术能健脾生津,而茯苓能安神利水。

泽泻

《神农本草经》谓泽泻主“风寒湿痹,乳难,消水,养五脏,益气力,肥健》”。

滑石

滑石主治小便不利而赤者。《圣济总录》以单味滑石治热淋,小便赤涩热痛;《产乳集验方》以单味滑石治小便不通。近代名医张锡纯说:“因热小便不利者,滑石最为要药”,其常用滑石与生山药煎汤,治发热、泄泻以致小便不利黄短者。(《医学衷中参西录》)六一散:

滑石18克,甘草3克。《伤寒标本》

本方是通淋利尿方。本人治疗急性泌尿道感染,多用六一散加栀子、连翘、黄柏,能较快消除尿路刺激症状。

《药征》:“滑石主治小便不利也,旁治渴也。余尝治淋家,痛不可忍而渴者,用滑石矾石散,其痛立息。屡试屡效,不可不知也。”

防己

防己主治下肢水肿。其肿多为按之如泥,并可伴有腰痛腰重、膝关节疼痛或活动不利、身体困重乃至腹满、喘促等。水肿如为一身悉肿,则多为麻黄证,方如越婢汤或麻黄加术汤证;如独足肿,多有足屈伸不利,为芍药证,方如芍药甘草汤。两下肢水肿,则多为防己证,方如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等。

近来发现马兜铃科植物广防己有导致肾功能衰竭的可能。

《药征》:“防己主治水也。防己有汉木二种,余家用所谓汉防己也。”

葛根

葛根黄连黄芩汤葛根的量最大,达半斤。

葛根主治项背强痛、下利而渴者。著者临床观察,葛根证多见于体型较胖,面色黄黯、四肢肌肉松软而项背肌肉厚实拘紧的患者。如体型瘦长,肤色柔白、胸背扁平者,则应慎用。治疗下利,下利的程度越重,葛根的用量越大,所以葛根证的识别必须看下利的有无。

葛根治渴。《太平圣惠方》单用葛根捣汁饮服,治疗消渴烦躁,皮肤干燥。《古今医统》用葛根配天花粉等治疗消渴肾渴,日饮石水者。《普济方》单用葛根煮散频服,治小儿热退不止。

本人经验方:

葛根30克,黄芪30克,川芎12克,桂枝10克,赤芍20克,生姜3片,红枣12枚。

应用:本方多用于中老年患者的心脑血管疾病,其证多见头痛头晕,舌质紫黯,下肢水肿,肌肉松软者。不少糖尿病患者、颈椎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腰椎病、突发性耳聋耳鸣、视网膜动脉阻塞、血管神经性头痛等患者也有使用本方的机会。如伴有头昏、思睡可加麻黄、石菖蒲。

栝楼根

栝楼根主治渴者。

其渴感明显而且难愈,喝水不解渴,而且食欲好,大便多干结。患者肌肉较紧,甚或拘

紧疼痛,或生疮疖痈疽。其舌面必干燥。

栝楼证是苦渴,即口干舌燥呈慢性化,日饮水渴不解。后世用栝楼根多用于糖尿病以及外科的痈疽疔疮。

栝楼桂枝汤:

栝楼根6克,桂枝9克,芍药9克,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12枚。

应用:本方可用于痤疮、毛囊炎以及糖尿病引起的皮肤感染等,但原方栝楼根的用量应加大。

《药征续编》:“栝楼根主治渴。凡渴有二证;烦渴者,石膏主之。但渴者,栝楼根主之。”黄连

黄连,最大量方(4两):黄连阿胶汤。

黄连主治心中烦,兼治心下痞、下利。

作为黄连证的客观指征,舌象与脉象十分重要。舌质坚老,舌色红或黯红、舌苔黄腻而厚。所为坚老,为其质地苍老坚敛,舌边无光泽。著者称为“黄连舌”。黄连脉多滑数或数促,如脉迟身凉者,黄连应慎用。

仲景使用黄连有两个剂量段,大剂量除烦(4两),小剂量除痞(1两)。

泻心汤:

黄连3克,黄芩3克,大黄6克。

应用:本方是经典的止血剂、抗炎剂、解毒剂、健脑剂以及通补性的保健剂。

黄连解毒汤:

黄连6克,黄芩12克,黄柏10克,栀子10克。

应用:本方的应用以烦热、心下痞、吐血衄血及热甚发斑出血者为指征。

黄连阿胶汤:

黄连12克,黄芩6克,阿胶9克,芍药6克,鸡子黄2枚。

应用:本方用于心烦不得眠,心下痞、腹痛、舌红,或下利便脓血者。以下利便脓血为特征的痢疾便血、伤寒肠穿孔出血、出血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等,及以出血过多为特征的月经过多等,均可出现本方证。

《药征》:“黄连主治心中烦悸也。旁治心下痞、吐下、腹中痛。张仲景用焉,而治心下痞。呕吐下利之证也,是性之所枝而岐也。故无心烦之状者,试之无效。加心烦者,其应如响。”

黄芩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治“食入口即吐”者。

黄芩主治烦热而出血者,兼治热利、热痞、热痹等。

李时珍20岁时患咳嗽,“骨蒸发热,身如火燎,每日吐痰碗许,暑月烦渴,寝食俱废”,后其父亲嘱用黄芩一两,水二盅煎一盅,顿服,次日身热尽退而痰嗽皆愈。黄芩证的烦热为手足心烦热、胸中闷热为明显。

黄芩本是止血良药。张仲景用黄芩、黄连、大黄治疗“吐血衄血”,后世则用单味黄芩治疗出血。《伤寒总病论》黄芩汤,治鼻衄、吐血、下血,及妇人下血不止。《瑞竹堂经验方》芩心丸治妇人49岁以后,天癸却行,或过多不止。黄芩所主的出血,除有烦热外,尚多血块。著者经验,黄芩所主的出血,有吐血、衄血、崩漏、便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外伤导致的颅内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适用面较宽。不过,其血色多暗红,质黏稠或有血块,应是黄芩证的特点。

黄芩所治的下利,以热利为主。许多急慢性的肠道感染及消化道炎症多见此证。对此,黄芩是首选之药。

黄芩黄连葛根甘草汤用于脉促而利不止,黄芩黄连阿胶白芍用天腹痛而便血。

著者经验,凡适用于黄芩者,其人必肌肉坚紧,面红唇深红,舌质坚老,脉象滑数。如女必见月经色黯红黏稠,并有血块,可以鉴别。

黄芩汤:

黄芩9克,芍药6克,甘草6克,大枣12枚。

应用:腹痛、大便黏液脓血为特征的疾病,如痢疾、溃结、直肠炎等。也可用于治疗痛经而伴有月经量多、色黯红而有血块者。腹痛如绞,舌质红者,最为有效。但黄芩、芍药的用量亦大,黄芩可达20克,芍药可达30克以上。

栀子

栀子主治烦热而胸中窒者,兼治黄疸、腹痛、咽喉疼痛、衄血血淋、目赤。

“心中懊恼”一词,各家的解释都不如仲景的原话“烦热、胸中窒”明了。烦热,即心烦不安,卧起不宁,往往伴有睡眠障碍。

《伤寒论诠释》记载,有一董姓妇女,心烦懊恼,昼轻夜重,夜间常欲跑到野外空旷之处,方觉舒适,并有脘腹胀,如有物阻塞感,用栀子、厚朴、枳实煎汤服后而愈。所以烦热、胸中窒以及心中懊恼等症状均为一种自觉症状,相当于胸闷、焦虑、强迫、失眠等。与此相伴的症状为身体的热感出汗等,舌红,舌苔黏腻较厚。

山栀子治疗鼻衄尤为擅长。

厚朴

大剂量厚朴主治腹胀满。

清代沈金鳌有香朴丸一方,用厚朴四钱,附子二钱,木香一钱,研末为丸,主治老人脾胃虚寒,气滞腹胀,食欲不振而恶寒者。

近代名医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介绍,他年轻时每午后3:00~7:00腹胀,后单独嚼服厚朴2克后,两天即消失。

现代名医岳美中先生治疗1例顽固性腹胀,自诉心下胀满,日夜有不适感,投《伤寒论》厚朴生姜甘草人参汤原方,厚朴用12克,二诊而愈。《岳美中医案》

厚朴是可以治疗咳喘的,正如元代名医王好古所说:厚朴“主肺气胀满,膨而喘咳。”治疗咳喘的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厚朴麻黄汤,也必用厚朴。特别是咳喘兼有腹满便秘、舌苔厚、脉实而滑等症状者,效果尤为明显。

总之,厚朴是消胀除满药。明代《本草汇言》说得很全面:一切饮食停滞,气壅暴胀,与夫冷气、逆气,积年冷气入腹,肠鸣,虚吼,痰饮吐沫,胃冷呕逆,腹痛泄泻,及脾胃壮实之人偶感风寒,气实人误服参芪致成喘胀,诚为要药。“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厚朴24克,生姜24克,半夏24克,甘草6克,人参3克。

应用:适用于经过反复吐利以后的腹胀满。如慢性肠炎、慢性胃炎、中毒性肠麻痹、小儿消化不良等。

厚朴麻黄汤

厚朴15克,半夏10克,麻黄12克,干姜6克,细辛6克,五味子10克,石膏30克,杏仁10克,小麦20克。

应用:本方主要用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花粉症等,其人多见咳喘胸满、倚息不得卧、喉中唏嘘有声,腹胀、脉浮者。患者一般体质较好,舌苔较厚。

半夏厚朴汤

厚朴9克,半夏20克,茯苓12克,苏叶6克,生姜15克。

枳实

枳实与厚朴均能治胸腹满,但厚朴除胀满,枳实除坚满;厚朴除满而不治痛,枳实除满且治痛。

仲景所用枳实,即今之枳壳。按照目前的习惯用法,大便秘结者用枳实,腹胀者用枳壳。石膏

明代名医缪希雍治疗温病的处方大半出入于白虎汤、竹叶石膏汤之间。其中的生石膏的用量常在30克左右。重者一次量达100克。甚至有一昼夜连服近500克的。在血液病出现汗出、口渴脉洪大时,可以考虑使用白虎汤加水牛角、生地等。白虎加苍术汤可用于恶热自汗、大渴而小便不利者,某些风湿热、糖尿病、皮肤病可用之。

知母

知母主治汗出而烦。

酸枣仁汤:

酸枣仁30克,川芎6克,茯苓6克,知母6克,甘草3克。

应用:本方是安神方,适用于神情恍惚、多疑多虑,睡眠不安者。对于神经症、更年期综合症、血管神经性头痛、失眠等见舌苔不厚腻者可用。本人临床常与温胆汤合用治疗上述病症。

龙骨

龙骨牡蛎主治惊悸。

龙骨牡蛎桂枝甘草:主治胸腹动悸而惊、脉芤动而唇舌黯淡者。

惊,为惊恐不安,常表现为多梦易醒,且常常有恐怖的噩梦,醒来则大汗淋漓;或恶闻人声,稍有响动则心脏狂跳不宁;或遇事恐惧,面红紧张,胸闷如窒,满身冷汗。悸,为内脏或肌肉的跳动感。其中脐腹部的搏动感,是龙骨证的特点。

作为客观指征的脉芤动,为脉浮大而中空,轻按即得,重按则无。一些大出血、大汗出或大惊大恐后,可见此脉象,一些体形羸瘦的患者也可见此脉象。著者称之为“龙骨脉”。

根据吉益东洞的经验,脐下动悸是龙骨证的特征。《药征》说龙骨“主治脐下动也,旁治烦惊失精。”

牡蛎

龙骨多用于脐下动悸,而牡蛎则多用于胸胁硬满而动悸。

《药征》:“牡蛎主治胸腹之动也。旁治惊狂、烦躁。牡蛎、黄连、龙骨,同治烦躁,而各有所主治也。膻中,黄连所主也。脐下,龙骨所主也。而部位不定,胸腹烦躁者,牡蛎所主也。”

人参

根据古典应用人参的经验,使用人参的客观指征有以下三方面:第一是脉象,由大变小,由浮转沉,由弦滑洪大转为微弱;第二是体型,逐渐消瘦,古人所谓的虚羸,就是对身体极度消瘦的一种描述。消瘦之人,其上腹部才变得扁平而硬。所谓“心下痞硬”。第三是舌面。舌面多干燥,患者有渴感。根据著者经验,其舌苔多见光剥,舌体多瘦小而红嫩。再就是面色,面色萎黄或苍白,并无光泽,即为枯瘦。

白虎加人参汤:

人参9克,石膏48克,知母18克,甘草6克,粳米15克。

应用:适用于烦渴、恶热而舌面干燥者。现代临床多用于糖尿病的治疗,对舌面干燥,大便干结如栗者,本方可加芍药30克、石斛30克。

《药征》:“人参主治心下痞坚、痞硬、支结也。旁治不食呕吐、喜唾、心痛、腹痛、烦悸。”

阿胶

阿胶主治血证。

阿胶主的出血,又以便血、子宫出血、尿血为主。便血多配黄连、黄芩,用量宜大;治子宫出血多配当归、地黄;治尿血多配滑石、猪苓,用量不宜过大;如咳血、虚羸,多配人

参、麦冬、甘草、地黄。总之,仲景使用阿胶,必见血证。

地黄

地黄黄芩:主治便血、子宫出血以及四肢烦疼。方如三物黄芩汤、黄土汤。

干地黄主治血证。

仲景用地黄,以治疗妇人的子宫出血为多,但后世则广泛用于各种出血。其出血量较大,而且色鲜红。其人必羸瘦、皮肤干枯憔悴而少光泽,舌质红。

地黄通大便。《名医别录》说干地黄“利大小肠”,后世增液汤也用生地黄。

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

生地黄30~60克,水牛角30~120克,赤芍10~20克,牡丹皮6~12克。

应用:本方虽仲景方,但为唐代经验方,也属经方范畴。本方是传统的止血方。主治吐血、衄血、便血、皮下出血、舌质红绛者。临床多用于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以及多种急性传染病。方中生地黄量需大,本方常用至60克。水牛角需先煎。

《本经疏证》:“地黄之用,不在能通而在能养,盖经脉筋络干则收引,润则弛长,是养之即所以续之,本经疗跌折绝筋,仲景治脉结代,胥是意也。”

当归

当归主治妇人腹痛。

温经汤:当归6克,吴茱萸9克,川芎6克,人参6克,麦冬20克,炙甘草6克,桂枝6克,半夏9克,白芍6克,牡丹皮6克,生姜6克,阿胶6克。

温经汤有比较明显的外观特征,即羸瘦,肌肉松弛,腹壁薄而无力。口唇干燥而不红润,皮肤干枯发黄发黯,缺乏光泽,或潮红,或黄褐斑。有些患者的手掌脚掌出现裂口,疼痛或发热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温经汤可作用于下丘脑,促进促性腺激素的分泌,具有调节性激素、改善子宫及周围组织的生理效应,促进新陈代谢等药理作用。可以看作是天然的雌激素。

桔梗

桔梗主治咽痛、咽干或咳者。另外桔梗不可大量使用,过量会引起恶心或呕吐。从配伍上看,桔梗汤中甘草桔梗的用量比例为2:1,推测甘草大于桔梗可能有缓和桔梗对咽喉及消化道黏膜的刺激。排脓汤中桔梗与甘草之比虽为3:2,但方中配伍的生姜大枣,同样可缓和桔梗的刺激。

排脓散:

桔梗2克,芍药5克,枳实30克。

应用:支气管哮喘发作期痰粘难咯、胸闷、胸痛者。原书所载剂量配比似乎桔梗、芍药量较小,本人常以桔梗1、芍药2、枳实2的比例打粉,用开水泡服或米粥调服,每次6~10克,每日3次,有平喘祛痰的效果。

葶苈子

葶苈子主治咳喘而胸腹满、鼻塞清涕出、一身面目浮肿者。

麻黄亦治咳喘而水肿,但无胸腹胀满,大黄厚朴能治胸腹胀满,但不能治一身面目水肿,既治咳喘又治胸腹胀满,还治面目水肿者,非葶苈子不可。《千金翼方》说葶苈子治“面目浮肿,身暴中风,热痱痒”。另外,云南的来春茂老中医治疗过敏性鼻炎也喜用桂枝汤加葶苈子和蝉蜕,提示葶苈子证可能与过敏性疾病有关。

水蛭

水蛭主治少腹硬满、发狂或善忘、小便自利者。

水蛭证和桃仁证虽多属瘀血证,但两者也有区别。桃仁主治肌肤甲错,而肌肤甲错为瘀血所必见,则桃仁所治的范围较广;而水蛭证有发狂善忘的精神症状,则其瘀血的程度较桃

仁证为严重,故临床一般在使用桃仁、红花等药物无效的情况下才考虑使用水蛭。其人不仅羸瘦、肌肤甲错,而且两目黯黑,面色紫红,舌质坚老而紫红。

抵当汤去虻虫:

水蛭10克,桃仁12克,大黄10克。

应用:精神神经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血液系统疾病、跌打损伤。上海颜德馨老中医经验,用生水蛭粉吞服,其用量少则每日1克,多则每日6克,用于治疗慢性肾炎患者尿蛋白长期不消。近年来国内用水蛭用于肾脏病的治疗,大多采用水蛭粉单独内服或配合其他温阳利水中药汤剂,临床观察对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功能不全、尿毒症,在消除蛋白尿、提高存活率方面有一定效果。

《药征》:“水蛭主治血证也。其法有三焉。一曰少腹硬满、而小便不利者,此为有血;而不利者,为无血也。二曰病人不腹满而言腹满。三曰病人喜妄,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此为有血也。法仲景氏诊血证之法,不外于兹矣。”

《张仲景方证化裁全解》之麻黄附子甘草汤与麻黄细辛附子汤

《张仲景方证化裁全解》之麻黄附子甘草汤与麻黄细辛附子汤大家好,今天我们学习两张方子,麻黄附子甘草汤与麻黄细辛附子汤。 【麻黄附子甘草汤】 麻黄(去节,二两)甘草(炙,二两)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在上轮《类方讲伤寒》中李明国老师已经把这张方子讲得很详细了。 我们还是先用刘志杰经方解析法来分析一下这张方子。 君药:麻黄2两(辛苦温) 臣药:炮附子1枚(辛苦热) 佐药:炙甘草2两(甘滋平) 使药:无 这张方子还是在甘草麻黄汤的基础上的化裁,把麻黄减二两,加了一味附子。 既然是甘草麻黄汤加减,那么这张方子是否也应该可以治水肿呢? 应该是可以的 在《金匮要略》有一条文: 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

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 这里的麻黄附子汤与我们今天讲的麻黄附子甘草汤组方是一样的,只是麻黄用了个升散的量,三两。 少阴的风水,发汗祛水,加附子温阳更合适。 我们来看看各药药症 麻黄温辛苦 《神农本草经》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症坚积聚。 《名医别录》五藏邪气缓急,风胁痛,字乳余疾,止好唾,通腠理,疏伤寒头痛,解肌,泄邪恶气,消赤黑斑毒。不可多服,令人虚。 甘草平甘滋 《神农本草经》主五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肿,解毒。久服轻身延年。 《名医别录》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为九土之精,安和七十二种石,一千二百种草。 这两个药症我们之前都讲过了,我们重点来看下附子这个药。 附子热苦辛有毒 《神农本草经》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

黄煌药证方药讲解

黄煌:药证经方讲解 作者:黄煌(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我们再来介绍荆芥连翘汤(日本一贯堂经验方),我们虽然是扶阳的,但是阳气多了以后,可以清热。荆芥连翘汤是一个清热泻火汤,《回春》也有荆芥连翘汤,但不是同一张方。这张方,是在我们明代宫廷前,它是一张四逆汤、加上四逆散加上黄连解毒汤,是一张大方,一张调整体质的方,这一时也记不住,这里也没有时间多讲,你们可以上网查,这是很有效果的,用于粘膜充血、头面部红的,炎性疾病为主的。这张方子的作用也很多,有抗菌、抗炎、抗病毒、解痉、免疫抑制等作用。这张方,我主要说明这个体质,年青人也非常多见。 它是柴胡体质里面一种有火的体质,我们简称“火柴胡”,现在我们发现柴胡体质、桂枝体质、黄芪体质等这些里面也有热、有淤、有火,伴有火的我们称火桂枝、伴有热的称热桂枝、伴有瘀的称瘀桂枝,这些大部分都是年轻人、美女的多,面色白净、白里透红的,形体中偏瘦,这些人面色有潮红的、浅黑的、也有白里透红的,一般有油光,这油光是至关重要的,没有油光的红是戴阳、阳虚的,油光易发痤疮,痤疮疮体是饱满,颜色是红,易化脓,眼睛要充血、秽多,眼唇要红、咽喉充血,舌红的,这是非常关键。这些年青人也多,而且还有伴有烦躁、焦虑、失眠、头痛、皮肤瘙痒、容易晨僵、鼻衄、鼻塞流涕等,容易耳聋耳鸣,容易咽痛扁桃体肿大,容易口腔溃疡,容易淋巴结肿大等等。这个疾病的易趋性,对于我们判断体质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女性,我们要看月经,月经周期短、量中等或偏多,颜色有红有暗,但是要看质地,颜色粘稠,有的不注意、有的很注意,若是质腻,有血块、有淤血,有用黄芩黄连的。以前有用黄连黄芩治疗血色暗红的,像猪肝、鸭肝的。就是这种疾病,容易粘膜出现问题,如宫颈炎、口腔溃疡的,这种荆芥连翘汤是可以有效的。 这我在大学用得也挺多,因为在高校,很多病人都是火体,就是火性的,瘀的用桂枝茯苓丸,寒性的我们有葛根汤。痤疮也用很多的,2、3剂痤疮就消;鼻炎、鼻窦炎,流脓鼻涕的,3剂一下脓涕就消;一定要用荆芥连翘汤,如果鼻流脓水,一下就看不见了,这种用辛味,清涕一大堆,这种用小青龙汤治疗水样的鼻涕,那是寒饮;还有急慢性中耳炎、荨麻疹、湿疹、肺结核等等。 另外,有一些硬皮病、干燥综合症、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我用本方治疗过一例局限性硬皮病患者,荆芥连翘汤明显有效。但是这张方不能长期服用,因为本方苦寒,容易食欲不振者、年老体弱、脸色发青、眼圈发黑者慎用,而且我发现这种方长期使用后脸色发青、眼圈发黑,什么原因?主要是因为苦寒过度,栀子、黄连的毒素,尤其是栀子里面有栀子素,如果停用一段时间,脸色好转。同时,要注意查肝功,会导致肝功能损害。 还有这张方治疗盆腔炎、宫颈糜烂、霉菌性阴道炎等也是有效。上次治疗了一个不孕的患者,因为长期的宫腔炎导致了长期的输卵管阻塞,使用荆芥连翘汤一段时间以后,怀孕了高兴得不得了,所以说荆芥连翘汤是有效的。 半夏证,指异常的感觉、咽部的不适。感觉的异常、感觉的异样都可以使用半夏,半

仲景药物炮制 中火制法考疑

仲景药物炮制中火制法考疑 仲景在《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炮制药物,属于火制法的有炙、炮、熬、炒、烧诸法。这些制法与我们现代所理解的含义是否一致?常成为对某些药物制法理解的歧义,特别是现代药物炮制法中没有的“熬”,成为极少引人注意的疑点。根据成书于汉代的扬雄《方言》、许慎《说文解字》及汉前一些著作的解释及用法,可以发现古今具有不一致的概念。 炮现代炮法是指将药物放入铁锅内炒至焦黄爆裂,以起烟为度,用以减轻药物的毒性、烈性。仲景用炮法制药见于附子、乌头、天雄、干姜四味,其意亦在于减轻毒烈之性。其具体制法未载。《说文解字》:“炮,毛炙肉也。”《礼·内则》注曰:“炮者,以涂烧之为名也。”古代谓炮是一种加工肉食的方法,是将肉去毛或不去毛,再裹以他物在火中烧。据此言,用于制药,其基本方法亦应是将药物裹后在火中烧制,与现代炮法不同,而与现代所用的煨法类似。在锅中爆炒的炮法汉前文献未查及记载,因此,仲景所用泡法制附子、天雄、乌头等大毒药,所用法应当是与炙肉法相类。故仲景炮法与现代炮法当属不同方法。 炒现代炒法是将药物放于锅内拌炒,由于使用目的不同,有炒黄、炒焦、炒炭的区别。炒黄、炒焦是使药物增加焦香的味道,增进健脾作用,或改善药性之偏。炒炭是使药物迅速炭化,增加收涩或止血作用。仲景制蜀椒、杏仁、吴茱萸用过炒法。炒,《集韵》:熬也。《说文解字》本作鬻。鬻熬也。《广韵》、《集韵》、《正韵》并音吵。崔实《四民月令》作炒。《方言》:“火干物也。凡以火而干五谷之类。”《六书故》“鬲中烙物也。”故炒为置物于鬲中,以火干之,相当于现代炒、焙法。制法应大致与今同。 熬现代中药炮制不同熬法。而熬的现代通用义为煮,即加水久煮,如熬药、熬汤。仲景药物制法中,乌头、葶苈、杏仁、巴豆、芫花、鼠妇、虫、水蛭、虻虫、蜣螂、牡蛎、商陆根、瓜蒂等均用过熬法,其中有瓜蒂“熬黄”,葶苈“熬令黄色”,杏仁、巴豆“熬黑”的制法。若以“加水久煮”释熬,显然与仲景制法不符,无论如何煮,瓜蒂、葶苈不可能因煮熬而黄,杏仁、马豆因煮熬而黑。熬字古义与今义区别较大。熬,《说文解字》:“干煎也。”《方言》:“火干也。凡以火而干五谷之类,自山而东,齐楚以往谓之熬。”五谷之类未干不宜贮藏,熬之使干,显然是不能加水的,而谓“干煎”,更是指不加水的干法。故此处的熬,应当是烘、烤、焙等相类的方法。仲景用熬法炮制药物,而未用煎、焙、烘等法,或可推测汉时熬与这些方法相同。也由此可以理解,惟有用这种“熬”法,方可使瓜蒂、杏仁熬黄,或使杏仁熬黑,蜘蛛熬焦。若或加水煮熬,非独不能制水蛭、虻虫、蜣螂、鼠妇,亦断难使蜘蛛“焦”,瓜蒂、杏仁“黄”。但需要说明一点的,《伤寒论》“猪肤汤”中,传统标点法是“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汤”中,传统标点法是“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即米粉)五合、熬香,和令相得,温分六服。”其中“熬香”二字,即应是指先将白粉“熬香”,然后与白蜜、药汁相合,不然,先将白蜜与白粉同熬,恐难致香,且“熬香”之后方言“和令相得”,亦可见是熬白粉使之香后方与他物相和。亦可佐证“熬”不是“煮”也。另一方面,熬在汉时,亦有煮的义项,如《周礼·地官舍人》“共饭米熬谷”,《后汉·边让传》“少汁则熬而不可熟”,则应当是加液体以熬煮,二是加水煮熬。如熄字,在《说文解字》中注为二义:一曰畜火,二曰灭火,后来渐渐演变,熄只用于表示灭火一义了。熬字,仲景所用是干熬,而后来干熬一义则不用了,至今只用加水煮熬一个义项。只有如此诠释,方能理解仲景药物炮制中的熬法。 炙炙的现代用法,用于炮制药物与炒没有多大区别。只是不单独在锅内加热,而是在药料中加入其他辅佐的东西。如加蜂蜜为蜜炙,加酥油为酥炙,加姜汁为姜炙等。仲景用炙法泡制的药物有甘草、厚朴、枳实、百合、鳖甲、阿胶、蜂窝、皂荚、生狼牙、芍药等,皂荚注明“用酥炙”而外,其余药物均未注明加何物辅佐。《说文解字》:“炙,炮肉也。”《诗·小雅·瓠叶传》;“炕火曰炙。”《正义》云:“炕,举也,谓以物贯之而举于火上以炙之。”以此言之,则炙是指制肉的一种方法,谓以一物贯穿于肉而悬于火上烧烤。又,《瓠叶传》言炮、言燔、言炙,传曰:“毛曰炮,加火曰燔,抗火曰炙,燔、炙不必毛也,抗火不同加火之逼近也。”由此言,则炙谓制

黄煌教授治疗失眠讲座

黄煌教授治疗失眠讲座 一、温胆汤:姜制半夏10~20g、茯苓10~20g 、陈皮5~10g 、生甘草3~6g 、竹茹6~12g、枳壳6~12g、干姜3~6g、/生姜3~6片、红枣10~20g。 1. 传统之壮胆方→治疗胆虚失眠:(1) 胆怯、易惊恐;(2) 失眠、多噩梦;(3) 虚烦、精神恍惚、抑郁、注意力不集中;(4) 头昏头痛、心悸、自汗、恶心呕吐等。 2.本方适用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临界高血压、初期高血压、神经症、冠心病、更年期综合症等患者所伴有的失眠、多梦、惊恐。 3、加味方: (1) 高枕无忧散 <古今医鉴>,即本方 +人参、石膏、麦门冬、酸枣仁、龙眼肉。主治心胆虚怯、昼夜不睡、百方无效者。 (2) 黄连温胆方,即本方+黄连6g或更多,症见烦躁、肤红有光泽,胸闷,焦虑不安者加栀子。 (3) 本方+酸枣仁汤,症见神智恍惚、神经症、脉不滑、舌不红,中老年妇女较多。 (4) 本方+山栀子、川朴 (栀子厚朴汤),症见心烦不满、卧起不安。 二、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经方:半夏2合、大枣6枚、柴胡4两、生姜1.5两、人参1.5两、龙骨1.5、两铅丹1.5两、桂枝1.5两、茯苓1.5两、大黄2两、牡蛎1.5两。 【伤寒107: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可视为睡眠障碍综合症)、惊(多梦、悸),一身尽重(情志低迷、疲劳、行动迟缓),小便不利(频、不出),谵语】 1. 古代抗抑郁药及抗焦虑药 (战争恐惧忧虑症) 2. 本方可用于抑郁症、神经衰弱、躁狂症、精神分裂症、脑动脉硬化症等,可改善睡眠 3.不少以失眠为伴随症状的慢性胃炎、肠易激综合症以及慢性前列腺炎(炙大黄3g,小剂量)、性功能障碍者(部分是心理障碍)可用 4. 本方多见于柴胡体质或书<十大体质类方>,肌肉较紧实、东方人居多,气温变化较敏感 5. 方中铅丹,药房不备,今用之极少,可不用。 可用磁石、生铁落或代赭石替代。铅,会使人中毒,但可防止癫痫(待确定)

[知识]《张仲景50味药证》笔记

[知识]《张仲景50味药证》笔记 桂枝 一、应用: 1(治心悸、气上冲等,认为桂枝具有平冲降逆作用,常与甘草同用,如桂枝甘草汤: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 2(治疗出汗。汗为心之液,汗多者多心悸,桂枝能温通心阳,可治疗汗多、心悸等,桂枝汤是主方。 3(药证 桂枝舌:舌质淡红或黯淡,舌体较柔软,舌面湿润,舌苔薄白。 桂枝体质:“林黛玉”为代表。 二、经验:使用桂枝,配伍极为关键。 1(桂枝甘草是平冲定悸的主药。但配伍不同,主治也不同。桂枝甘草茯苓为动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是惊悸;桂枝甘草人参麦冬是虚悸;桂枝甘草五味子是咳逆而悸。 2(治疗自汗。 桂枝汤治脉弱自汗;桂枝加附子治身痛自汗;桂枝加黄芪汤治身肿自汗。 3(另: 桂枝甘草配伍麻黄,无大汗亡阳之忧;桂枝甘草配柴胡,则有发汗透邪之功。 4(经验方:桂枝10g,附子10g,细辛6g,甘草3g。用于治疗以身痛、汗出、脉弱为特点的疾病,如腰腿痛、头痛、神经痛、肿瘤疼痛等。 三、用量 仲景用桂枝有三个剂量段:

大剂量(5两):治疗心悸动、奔豚气等; 中剂量(3,4两):治疗腹痛或身体痛; 小剂量(2两):多配伍麻黄治疗身体痛、无汗而喘等。所以,桂枝用于心脏病,必须量大,可用12,15g,甚至达30g。 四、学术争鸣: 有学者认为:仲景方中的桂枝就是肉桂。 芍药 一、应用: 1(芍药甘草汤主治“脚挛急”,仲景对此汤解除肌肉挛急的作用是相当肯定的。 另:腹痛也是挛急性的症状。 2(腹痛时,仲景必用芍药。 3(芍药能用于便秘者。 4(咽喉疼痛不是芍药的应用指征。 5(芍药枳实主治腹痛便秘,是胃肠动力剂,相当于西医马叮啉。 6(芍药配白术茯苓,是利水剂。二、经验: 1(芍药兼治便秘。笔者经验,芍药量至30g以上,就有通便作用。 2(江苏常熟名医陶君仁先生有柔肝饮一方,即芍药甘草汤加生麦芽。 3(小建中汤是保肝方。P19 三、用量: 仲景用芍药有2个剂量阶段: 大量:4,6两,主治以腹中急痛为主证的病症。若配附子或黄芩,或配桂枝等则不必大量,用小量:2,3两即可。 芍药甘草汤原方用量各4两。 后世用量比例不一,从12:1到3:1不等。

张仲景治疗疼痛的附子_乌头类方剂研究_张林

129 第13卷 第8期 2011 年 8 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13 No. 8 Aug .,2011 张仲景治疗疼痛的附子、乌头类方剂研究 张林,吴晓丹,杨勇,白晶,王坦 (北京中医药大学方剂教研室,北京 100029) 收稿日期:2011-05-16 作者简介:张林(1980-),女,山东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中医方剂学理论与临床研究。通讯作者:白晶(1955-),女,北京人,副教授,学士,研究方向:方剂学实验研究。E-mail:baijingldq@https://www.wendangku.net/doc/bd4348939.html,。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作为中医方剂的经典 著作,为后人提供了多种病证的有效治疗方法。在对于疼痛一证的治疗上,张仲景更是针对不同性质、不同原因的痛证,创立了多首配伍精当、疗效斐然的方剂。根据病证的不同,仲景灵活选用多种药物治疗疼痛,如桂枝、大黄、附子等。仲景常以桂枝配伍各类药物,治疗各类疼痛。笔者曾撰文专门探讨了桂枝类及大黄类方剂在治疗疼痛中的应用[1]。仲景以三承气汤及其他一些以大黄为主药的方剂,治疗瘀血留滞所导致的疼痛,大黄类方剂集中体现了张仲景“下法”治疗疼痛的特色[2]。对于寒瘀致痛的患者,仲景亦大黄、附子并用,大黄附子汤在疼痛治疗方面应用甚广,如以大黄附子汤热敷治疗因下肢静脉曲张引起的腿痛及身体偏侧疼痛等[3-4]。 附子与乌头因其大辛大热之性,在治疗寒痛方面有其他药物不可替代的作用,故本文将附子、乌头类方在《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治疗疼痛的方剂做以总结,希望能深入了解经方在疼痛治疗方面的组方规律,并为临床的疼痛治疗提供组方遣药的思路。 附子、乌头类方是一组以附子和乌头为主要组成的方剂,仲景常用其治疗以寒邪为主的疼痛。本类方剂在仲景原书中数量众多,包括(1)附子汤;(2)桂枝附子汤;(3)白术附子汤;(4)甘草附子汤;(5)大黄附子汤;(6)真武汤;(7)四逆汤;(8)通脉四逆汤;(9)附子粳米汤;(10)大乌头煎;(11)乌头赤石脂丸;(12)乌头汤;(13)乌头桂枝汤;(14)九痛丸等。 1 附子类方 1.1 附子汤既温且补治虚痛 附子汤主治少阴病 “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此证为少阴阳虚,寒邪在内,肌肤骨节失温,寒湿凝滞,故身体痛、骨节痛,以附子汤扶阳温经,散寒除湿。炮附子扶真阳之虚,温经散寒而镇痛。茯苓、白术除湿止痛,利于阳气宣通。芍药制术附之温燥而护阴,和营血而通痹止痛。人参补元气以除虚,参附相伍,峻补元气,助诸药除痛之功。 附子汤既温又补,为温补少阴阳气不足常用要方,适用于因虚致病、久病致虚的痹证患者。有学者[5] 曾用附子汤治愈长达13年的定时臂痛, 本病患者起于产后,为寒、虚夹杂导致,其他药物效果甚微,而附子汤温补并用,正对病机。其他运用附子汤治疗寒湿痹证的效案亦是颇多,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等常能取得较好疗效[6]。 《千金要方》的附子汤是以本方加桂心、甘草,治温痹缓风身体疼痛如欲拆,肉如锥刺刀割,是本方的进一步发展。 1.2 桂枝附子汤类和营缓痛 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皆用附子为主药,配以桂枝、白术、甘草等药,共治风湿见表阳虚的身体骨节疼痛,乃风寒湿邪三者并祛之剂。桂枝温经散寒,祛风解表而通经络,白术燥湿和中而运水湿。甘草在《本经》中言其可“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尰,解毒。”尰字在《说文》中有:“胫气肿,本作瘇,从广,重声。”徐曰:“下湿地则有此疾,今文做尰。”甘草附子汤有身微肿,故以之为君。清·王子接在《绛雪园古 方选注》[7] 中提到: “甘草附子汤,两表两里之偶方。风淫于表,湿留关节,阳衰阴盛,治宜两顾,白术、附子顾里胜湿,桂枝、甘草顾表化风……徐徐解救也。” 摘 要:文章总结了张仲景对于附子、乌头类方剂在治疗疼痛中的应用情况,并结合病证医案对其中的代表方 剂的配伍思想及临床运用做以详细分析,同时对于乌头与附子的不同应用范围作了归纳阐释。 关键词:附子;乌头;类方;疼痛;张仲景 中图分类号:R2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1) 08- 0129- 03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Fuzi and Wutou in the Pain Treatment of ZHANG Zhong-jing ZHANG Lin,WU Xiao-dan,YANG Yong,BAI Jing,WANG Tan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100029,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application of Fuzi and Wutou in the pain treatment of ZHANG Zhong-jing. It analyses the compatibility of the prescriptions and clinical use in the representative Medical cases, and concludes the different application range of Fuzi and Wutou. Key words:Fuzi;Wutou;Categorized Formulas;Pain;ZHANG Zhong-jing

张仲景50味药证

张仲景50味药证 桂枝主治气上冲。2-5两 芍药主治挛急,尤以脚挛急、腹中急痛、身疼痛为多。4-6两。 甘草主治羸瘦,兼治咽痛、口舌糜烂、心悸以及燥、急、痛、逆诸症。 大枣配甘草主治动悸、脏躁;配生姜主治呕吐、呃逆;配泻下药可保护胃气。 麻黄主治黄肿,兼治咳喘及恶寒无汗而身痛着。2-6两。 附子主治脉沉微及痛证。5-15克,每10克先煎的时间增加15分钟。 乌头主治腹中剧痛、或关节疼痛而手足逆冷、脉沉紧着者。 干姜主治多涎唾而不渴者。 生姜主治恶心呕吐。 细辛主治恶寒不渴,兼治咳、厥冷、疼痛者。 吴茱萸主治腹痛、头痛而干呕、手足厥冷、脉细者。 柴胡主治往来寒热而胸胁苦满者。 半夏主治呕而不渴者,兼治咽痛、失音、咽喉异物感、咳喘、心下悸等。15-60克。 黄芪主治汗出而肿,肌无力者。1-5两。 白术主治渴而下利者,兼治冒眩、四肢沉重疼痛、短气、心下悸满、小便不利、水肿。 茯苓主治眩悸、口渴而小便不利者。 猪苓主治小便不利者。 泽泻主治冒眩而口渴、小便不利者。 滑石主治小便不利而赤者。 防己主治下肢水肿。 葛根主治项背强痛、下利而渴者。 栝楼根主治渴者。 黄连主治心中烦,兼治心下痞、下利。 黄芩主治烦热而出血者,兼治热痢、热痞、热痹。 黄柏主治身黄、发热小便不利且赤者,兼治热利。 栀子主治烦热而胸中窒者,兼治黄疸、腹痛、咽喉疼痛、衄血、血淋、目赤。 大黄主治痛而闭、烦而热、脉滑实者,兼治心下痞、吐血衄血、经水不利、黄疸、呕吐、痈疽疔疮等。 芒硝主治便秘、舌面干燥而谵语者。 厚朴主治腹满、胸满,兼治咳喘、便秘。 枳实主治胸腹痞满而大便不通者。 栝蒌实主治胸中至心下闷痛而大便不通者。 薤白主治胸腹痛,兼治咳唾喘息、里急后重。 石膏主治身热汗出而烦渴、脉滑数或浮大、洪大着。15-20克 知母主治汗出而烦。 龙骨主治惊悸而脉芤动者。 牡蛎主治惊悸、口渴而胸胁痞硬着。 人参主治气液不足。 麦冬主治羸瘦而气逆、咽喉不利者。 阿胶主治血证。 地黄:干地黄主治血证。 当归主治妇人腹痛。 川芎主治腹痛。

我常用的调体经方黄煌

我常用的调体经方 黄煌 南京中医药大学 210046 黄煌,现为江苏省名中医,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经方方证、药证。2001年获日本顺天堂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82年至今供职于南京中医药大学,历任基础部中医各家学说教研室讲师、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文献研究所副所长、研究生部主任、基础医学院副院长、基础医学院名誉院长等职。 致力于经方医学的研究。中医基础扎实,精于临床,多年来在传统中医研究领域中敢于提出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编著了多本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中医学著作,发表了80多篇有新观点的学术论文,许多著作被多次重印,并翻译成日文、韩文出版。并多次应邀赴外讲学,受到国内外中医界的广泛关注。 主要著作有《张仲景五十味药证》、《中医十大类方》、《医案助读》及《中医临床传统流派》等,并主编《方药心悟》、《方药传真》及《经方100首》等。 一、大柴胡汤 通里攻下方,主治以心下按之满痛为特征的疾病。 【常用剂量】柴胡20克、黄芩10克、制半夏15克、枳壳30克、白芍20克、制大黄10克、干姜5克、红枣20克 【体质要求】体格壮实,以中老年较多。上腹部充实饱满,胀痛,进食后更甚,按压轻则为抵抗感或不适感,重则上腹部有明显压痛,腹肌紧张;多伴有嗳气、恶心或呕吐、反流、便秘、舌苔厚等。易患高血压、高脂血症、肥胖、胆囊炎、胆石症、胰腺炎、支气管哮喘等。 【主治疾病谱】胰腺炎、胆囊炎、胆道蛔虫、炎性胆囊息肉、胆石症、高脂血症、脂肪肝,胆汁返流性胃炎、食道裂孔疝、胃窦炎、消化道溃疡穿孔、肠梗阻、肠道易激综合症,肺癌、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高血压、中风、心律不齐、心动过速,肥胖症、糖尿病胃轻瘫、甲状腺疾病(甲状腺腺瘤、甲亢、甲减等)、干燥综合征,乳腺癌术后调理、乳腺小叶增生、乳腺囊肿、溢乳、痛经、闭经、多囊卵巢,肾结石急性发作、偏头痛、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等。 【加减法】烦躁、心下痞者,合三黄泻心汤;脸红、小腹压痛、小腿皮肤干燥、舌暗等瘀血证候者,合桂枝茯苓丸;焦虑、腹满胀气者,合栀子厚朴汤;咽喉异物感者,合半夏厚朴汤;急躁易怒、口干口苦、心悸、失眠或伴有急性感染者,合黄连解毒汤;哮喘痰稠难咯者,合排痰散(即《金匮》排脓散);胸痛、痰黄,便秘者,合小陷胸汤。 二、桂枝茯苓丸 古代的下死胎方,现代临床常用的活血化瘀方。主治以气上冲、少腹急结、肌肤甲错为特征的病症。 【常用剂量】桂枝15克、茯苓15克、赤芍15克、丹皮15克、桃仁15克 【体质要求】体格比较健壮,成年人多,中老年人更多。面色多红或潮红,或暗红,或发青,或面部皮肤粗糙或鼻翼毛细血管扩张,眼圈发黑,唇色暗红、舌质暗紫暗淡,舌边紫色或舌底静脉怒张等。皮肤干燥易起鳞屑,特别是下肢皮肤更为明显,或小腿易抽筋,静脉曲张,不能久行,或下肢浮肿或独脚肿,或下肢肌肉有绑紧感,或下肢皮肤色暗,发黑,膝盖以下发凉,易生冻疮,足底龟裂、鸡眼。腹部大体充实,尤其是小腹部。有的患者脐两侧尤以左侧下腹更为充实,触之有抵抗,主诉大多伴有压痛。患者容易有腰痛、腿疼、痔疮、

张仲景50味药证 (配图)

张仲景50味药证(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 陈修园说他读仲景书“常读常新”。 桂枝舌、大黄舌、附子脉、黄芪腹、柴胡体质。 黄芪用于自汗,汗出的程度越重用量越大;葛根用于下利,下利的程度越重,其用量也越大。凡大剂量柴胡与黄芩同用,其指征都有往来寒热,并有呕而胸胁苦满。

桂枝证的舌象,张仲景未提及,根据本人的临床经验,桂枝证多见舌质淡红或黯红,舌体较柔软,舌面湿润,舌苔薄白,著者称之为“桂枝舌”。如舌红而坚老者,或舌苔厚腻而焦黄者,或舌质红绛而无苔者,则桂枝一般不宜使用。 仲景使用桂枝有三个剂量阶段,大剂量(5两)治疗心悸动、奔豚气等;中等剂量(3~4两)治疗腹痛或身体痛;小剂量(2两)多配伍麻黄治疗身体痛、无汗而喘等。所以桂枝用于心脏病必须量大,可用12~15克,甚至达30克。

《朱氏集验方》称芍药甘草汤为去杖汤,用以治疗脚弱无力,行走困难。 芍药兼治便秘,腹急痛伴有大便秘结如栗状者,最适宜。本人经验,芍药量至30克以上,就有通大便的作用。另外,芍药也能“利小便”(《神农本草经》) 芍药证多见于一种痉挛性体质,日本古方家益吉东洞提出了“腹皮挛急,按之不弛”的腹证,可以参考。 近代江苏常熟名医陶君仁先生有柔肝饮一方,即芍药甘草汤加生麦芽,用于治疗胃痛、肝病等。更有报道用芍药甘草汤加蜈蚣,可治疗阳痿。 枳实芍药散《金匮要略》 芍药10~30克,枳实10~30克。 本方是解痉止痛剂,可用于腹中满痛,大便干秘者。 以下为白芍的图片 以下为赤芍的图片资料

甘草主治羸瘦,兼治咽痛、口舌糜碎、咳嗽、心悸以及躁、急、痛、逆诸症。 甘草用于瘦人,古时候就有这个经验。《神农本草经》记载甘草能“长肌肉”。 咽痛,张仲景多用甘草。《小儿药证直诀》用甘草、桔梗、阿胶治喉痛。岳美中先生曾治一患者咽喉痛如刀刺,用西药无效,局部不红不肿,与服生、熟甘草,服二日其痛即失。 甘草可治口腔黏膜糜烂。赵锡武先生用甘草泻心汤加生地黄治疗口腔与外阴溃疡,甘草生用,量达30克。《赵锡武医疗经验》 对于尿道刺激征,如尿痛、尿急等,本人经验用甘草配合滑石等药物可缓解症状。这些均提示甘草有黏膜修复作用。 甘草治悸 由于麻黄导致心悸,所以麻黄常配伍甘草。 ·甘草还是古代救治食物中毒或药物中毒的主要药物。唐代名医孙思邈说:“大豆解百药毒,尝试之不效,乃加甘草,为甘豆汤,其验更速。”实验也证明,甘草对组胺、水合氯醛、升汞、河豚毒、蛇毒、白喉毒素、破伤风毒素,均有解毒作用。

黄煌教授讲座-我常用的几张经方

黄煌教授讲座-我常用的几张经方以下是黄煌教授于07年11月22日晚在广东省中医院作的学术讲座记录。一、常用经方的应用体会1.排脓散组成:枳实芍药桔梗用法:三味药打成粉,冲服,泡服治疗支气管哮喘,咯痰,痰吐不爽,比沐舒坦要好此方非外科排脓液的方,而是排痰方。 粘稠的液体即脓,粘痰即脓。所以可称“排痰散”枳实芍药合用有解除平滑肌痉挛的作用,所以可解除支气管哮喘桔梗:促进痰液分泌,便于痰液稀释,有利于排出2.小半夏加茯苓汤《金匮》:治卒呕吐,心下痞,眩悸治偏头痛,伴吐水者。或头痛即恶心、吐水者举例:治一会计,偏头痛,呕清水甚痛苦,脸肿状。方用姜半夏60克,茯苓40克,干姜12克,很快缓解,头痛止,睡眠改善,不吐水了。3.芍药甘草汤治疗脚挛急,以及胆汁淤积性肝硬化。胆汁淤积性肝硬化者常干瘦,有黄疸。用法:可用赤白芍各30克,甘草10克。很多肝病患者出现脚挛急,可用大剂芍药甘草汤,用后胆红素下降,肝功能好转,身不痒。4.栀子厚朴汤组成:栀子厚朴枳实原文:“心烦腹满,卧起不安”治焦虑症专方。表现有:腹满、多气、食欲不振,出汗。5.甘草泻心汤狐惑病专方,治白塞病(口-眼-生殖器综合征)。组成:生甘草、炙甘草各10克,其它药用常量。可治复发性口腔溃疡。它有修复粘膜的作用,可作为粘膜修复剂,治疗粘膜糜烂充血,可治肛裂、溃疡性结肠炎、胃溃疡、阴道炎、宫颈炎6.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抑郁症专方。治疗“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张仲景时代:战争抑郁症。症状:烦:睡不好觉,注意力不集中惊:做恶梦,心慌心悸胸满:胸闷,气透不过来用法:原方即可,不要乱加减,如合欢皮,夜交藤,钩藤等,有可能破坏原方的结构7.温胆汤组成:半夏茯苓甘草陈皮枳壳竹茹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专方,不是温药,是壮胆药,胆寒适用。胆小,心惊胆战,吓破胆后,服此方。症状:胸闷心悸,血压高,腹胀;此病多有。8.五苓散治疗脂肪肝专方。阳气不足,寒湿停留体内,五苓散可通阳,称通阳散。症状:见肚大,面发灰,肉多,食即腹泻,腹胀,胃口好,血脂高;脂肪肝患者肝较脆弱。用法:打成粉,装胶囊,用麦糊送服,或用脱脂酸奶调服,或泡茶喝亦可。9.半夏泻心汤治胃炎专方,治上消化道炎症。中青年男性,喝酒者多有用法:如果舌淡,脸较晦暗,病程较久:加点肉桂,即与黄连汤合方如果大便干结,糜烂出血,脸色通红,少加大黄,即与三黄泻心汤合方10.猪苓汤治膀胱炎,泌尿道感染专方。比八正散疗效稳定用法:若尿痛甚,尿黄加栀子尿路结石合四逆散,通淋排石,比金钱草好11.黄连阿胶汤治疗干燥综合征。养阴药基本无效,小柴胡汤有一点效果许多干燥综合征是女性,皮肤白,嘴唇通红,舌红,睡眠差,月经淋漓不尽或量较多症状缓解很快,眼干,口干好转,睡眠好转12.小柴胡汤治小柴胡汤综合征治疗感冒。头面部炎症:中耳炎、鼻窦炎,虹膜炎;皮肤科:过敏性皮炎;呼吸科: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胸膜炎;内分泌科:桥本氏病;风湿科: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伏邪在少阳经);精神科:抑郁症,慢性疲劳综合征。往来寒热:疾病处于迁延期,进入慢性化半表半里:军事上的概念,和:求和。不断发作,反复发作的疾病,过敏性疾病、病毒性疾病、不断发烧的免疫性疾病13.大柴胡汤治大柴胡汤综合 征最关键指征:《金匮》:心下按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用大柴胡汤一定要腹诊,心下按之疼痛、硬满者用之。痛得厉害的用最好,肚子饱满、

张仲景对寒热药物的配伍运用

?学术探讨? 张仲景对寒热药物的配伍运用 广州第一军医大学(510515) 徐成贺 关键词 张仲景 寒热配伍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病寒以热药,病热以寒药”,皆是言寒热病的正治之法,比较单纯,易于掌握。若病情复杂,病的性质在传变中已有转化,或同一机体不同处受邪,而邪之性质不同,或病证虽一,但需要制其主治药物的偏颇之性,或不同类别的药物需取性取用用药,或病证中有寒热真假,需反佐为用,此时仲景则寒药与热药配伍使用。其运用情况如下: 1 寒热并用,以治寒热证相兼 1.1 散寒药与清里热药配用,以治外寒内有郁热。 表寒不解,在里又郁而化热,且表寒郁滞越重,在里之热也郁阻更甚,形成所谓“寒包火”者。其代表病证为大青龙汤证,《伤寒论》38条言:“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由后之一语“不汗出而烦躁者”可知,烦燥是因内有郁热所致,内热是由表实郁滞不得宣达所致。此时治疗,重在解表之寒邪的郁滞,表邪解,内里之阳热不郁滞则易向外解散,并配用清里热药。仲景一般解散表寒药为麻黄、桂枝、生姜并用,清热药只用石膏。麻黄量要大,为六两,石膏相对为少,为鸡子大一枚。1.2 发表药与泻里实热药配用,以治表寒里实热。 外有表寒不解,内里化热,郁结成实,形成阳明里实证。表寒因内里化热成实,随着病情的发展,表寒已轻微,但仍未解。此时仲景治疗,重在泻在里之阳明腑实,轻用发表,多选桂枝汤,且因在里已阳明成实,故去桂枝汤中之芍药,以免因其收敛之性,不宜解散在里之结。如《金匮》之厚朴七物汤证,“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厚朴七物汤主之。”仲景即用桂枝汤去芍药合厚朴三物汤,桂枝、生姜以解表,大黄、枳实、厚朴以下实热。 外寒里热,治从表里,表用温散,里用清解或苦寒泻下。从仲景治表里方的用药观之:发表药主要为麻黄、桂枝、生姜;清里药主要为石膏,或石膏合知母;泻实热药主要为大黄,或大黄合枳实、厚朴,各视证情轻重而用。从发表之温散药观之:表实重者,则麻、桂并用,如大青龙汤;表实不重,已传里化热成实,则不用麻黄,而用桂枝、生姜,如厚朴七物汤;若仅兼轻微表寒,则单用桂枝,如治“温疟”之白虎加桂枝汤。从用清里或泻里实热之用药观之:肺中郁热,则用石膏,多石膏与麻黄配用以宣解肺中郁热,如麻杏石甘汤、越婢汤;胃中炽热,则用石膏,多合知母;胃肠实热,多用大黄,或合枳朴,如上述厚朴七物汤,轻者则单用大黄,如《伤寒论》桂枝加大黄汤。此为仲景对表寒里热证的寒热药配用之常。 1.3 清热与温阳祛寒药配用,以治脏腑寒热相兼证。 从上下病位言之,《金匮》虽言:“丹田有热,胸上有寒”,但纵观《伤寒》、《金匮》所述,实为上热下寒证。其寒热药并用治疗,亦随证而异:栀子干姜汤治胸膈有热,脾气虚寒,以栀子除胸膈烦热,干姜温中散寒。麻黄升麻汤,治阳郁邪陷,肺热脾寒,证见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止,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以黄芩、石膏、知母清热育阴,以干姜、白术、甘草温中健脾祛寒,寒热并用。黄连汤,治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实为胃中有热肠中有寒“邪气”),用黄连清上热(主要为胃热),干姜温下寒(肠寒),并用桂枝以宣通上下。乌梅丸证,为上有“心中痛热”,下有“下之利不止”之脾气虚寒,用黄连、黄柏以清其热,干姜、蜀椒、附子以祛寒。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治“寒格”,为脾气虚寒,胃中有热,以黄连清其胃热,干姜温中散寒,人参补吐下后之虚。半夏泻心肠、甘草泻心汤,为治脾气虚寒,胃中有湿热,雍滞而致的“心下痞”,以芩连清胃中之湿热,干姜温中散寒,半夏降逆止呕,人参、白术、甘草补脾气。附子泻心汤,治胃热痞而伴有阳虚,肾阳不足者,用芩连大黄与附子寒热同用,以泻热温阳并施。 就上述八方寒热并用,调治脏腑寒热的用药观之:温阳祛寒药,多用干姜。盖所述之寒证多为脾气阳虚,中焦有寒(腹中寒、肠中寒),由于脾主大腹,干姜最能温脾阳,温中散寒,故主用之,多用之,为仲景用药的一大特点。若需助其散寒,并要宣通上下者,则合桂枝;寒甚腹痛剧者,则合川椒、附子;需补脾气虚者,则合人参或白术、甘草;温下焦阳虚者,则用附子。对 183  天津中医1998年8月第15卷第4期

中医书籍推荐

一、黄煌教授推荐的书: 1、近代中医流派经验选集(费伯雄) 2、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 3、医醇誊义 4、皇汉医书(汤本求真) 5、余听鸿医案 6、郑钦安医书阐释 7、伤寒心悟 8、蒲辅周医疗经验集(中医研究院) 9、吴佩衡医案 10、医学衷中参西录研究(顾维超) 11、张锡纯临床经验方 12、中药研究录(张锡纯) 13、汉方医疗入门(附类聚方:吉益东洞着)(日本医师会) 14、新增伤寒集注(舒驰远) 15、伤寒论条文及各类辨析 16、验方奇药保健录(上,中,下共9册)(陈渡人) 17、张仲景对药的临床应用(王玉芝编) 18、张仲景药法研究(上,下)(王占玺) 19、仲景辨证治疗学 20、桂枝汤的临证应用(严育斌编着) 21、经方应用与研究(姜春华) 22、经方要义(石国璧等编) 23、经方中药研究集成 24、实用经方集成(李培生等着) 25、中医临床妇科学(夏桂成) 26、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 27、临证实用伤寒学(熊寥生) 28、伤寒新义(祝味菊) 29、名老中医之路(周凤梧) 30、药征(药征续编)合订本 31、岳美中论医集 32、赵锡武医疗经验(中医研究西苑医院) 33、仲景方在急难重病中的运用(上海中医文献馆) 34、伤寒名案选新注(熊寥笙) 35、舌鉴辨证(梁正瑜) 36、金匮要略归纳表(何任) 37、六十年行医经验谈(汤承祖) 38、中医治则研究(第二版)(姜春华) 39、中医传日史略(史世勤) 40、伤寒评注(谭次仲) 41、王仲奇医案(王任之等) 42、上海历代名医方剂集成(上,下)

43、杏轩医案并按 44、秦伯未医文集 45、经方临证指南(刘渡舟) 46、金匮方百家医案评议(何任) 47、夏仲方专辑(陈玉英主编) 48、名医诊言录(孟景春等) 49、伤寒论手册 50、寿石轩医案 51、医述(上,下)(孙思邈) 52、虫类药的应用(朱良春) 53、泊庐医案(汪逢) 54、叶天士诊治大全 55、温病求真(上,下) 56、伤寒论方证研究 57、现代中医各家学说(张笑平) 58、伤寒论方运用法(张志明) 59、儿科名家徐小圃学士经验集(陆鸿元) 60、许淑微伤寒论三种 二、名中医张步桃给中特班的书单 1、素问今释任应秋启业 2、医学广笔记谬希雍旋风 3、临床指南医案叶天士昭人 4、儒门事亲张子和昭人 5、本经疏证邹澍昭人 6、世补斋医书陆九芝五洲(X) 7、潜斋医书王孟英五洲 8、徐灵胎医书五洲 9、陈修园72种医书文光书局 10、经方实验录姜佐景文光 11、类证治裁林佩琴旋风 12、名医类案魏玉璜旋风(X) 13、续名医类案江讙旋风(X) 14、丹溪心法 15、冷卢医话陆定圃 16、笔花医镜江涵敦文光 17、衷中参西录张锡纯旋风 18、张锡纯医案启业 19、东桓医书 20、伤寒来苏集 三、刘定明老师推荐书 1、伤寒明理论(金.成无己) 本书为成氏注解伤寒论后,为进一步阐发张仲景辨证论治思想而作。共4卷

张仲景五十味药证-三字经

张仲景五十味药证-三字经 《张仲景五十味药证》三字经 一:麻黄: 麻黄证,主黄肿,兼咳喘,恶寒风, 无汗出,身痛疼,肤黄暗,乏光明。 体粗壮,肉酸疼,易着凉,易水肿, 鼻易塞,身沉重,舌体胖,苔厚应, 脉浮紧,有力征,小便少,“湿家”情, 若体瘦、唇咽红、虽无汗,亦禁用。 配黄芪,治肿疼,伍桂枝,减烈性, 汗多少,石膏行。大量用,消水肿。 配附辛,脉当沉,欲安全,久煎用。 二:附子 脉沉微,附子证,精神萎,畏寒冷,便溏泄,腹满疼,或腹水,或水肿,属阳虚,少阴病,脉紧弦,胁偏痛,或有汗,脉兼硬,风湿搏,身烦疼,开痹结,胸腹疼。面苍白、烦不宁,全身疼,痛无定,胁腹痛,不满硬,苔不腻,舌不红,口不渴,虚寒情。面晦暗,目无神,语无力,身困重,无上证,用需慎~共细辛,能止疼,同干姜,止泻灵,苓术芍,利水雄,麻桂草,疗身疼,和大黄,痛不通,泻脉微,配人参,参、姜、草,多同用,减其毒,增其功,欲救逆,须用生,炮附子,能温经,小剂量,四肢冷,用量大,关节疼。 三,乌头

乌头证,腹剧疼,关节痛,手足冷,脉沉紧,舌淡红,苔白滑,用多灵。苔光薄、舌绛红、肤白瘦,当忌用。伍生姜,减毒性,久煎煮,忌用生。仲师传,蜜煎行,求安全,好医生~ 四,干姜 干姜证,口不渴,涎唾稀,多泡沫,或虽渴,饮不多,苔白厚,滑腻诀。下利后,用之多,呕泻证,喘嗽疴,腰冷痛,出血择,善配伍,用更多: 配附草,四逆悦,伍参术,理中得,率苓术,愈肾着,配半夏,呕吐绝,同栀子,烦躁握,伍石脂,下脓血,配辛味,止咳药,伍芩连,医寒格,协蜀椒,除满痛,伍桂枝,腹痛挫。 五,生姜 论生姜,主呕恶,多涎唾,口不渴。 吐清水,腹雷鸣,心下痞,或腹疼, 药力微,少单行,伍桂枝,止胃痛, 羸瘦悸,胸腹痛,配半夏,吐水用, 伍橘皮,嗳胀行,配厚朴,除满灵, 伍吴萸,头腹痛,吐涎沫,浊上冲, 配大枣,增食功,理胃虚,复体能, 胃津亏,吐伤阴,夏麦伍,姜不行。 六,桂枝 桂枝证,气上冲,汗自出,恶寒风,烦不安,关节疼,受惊恐,心悸动,入寐难,夜多梦,体白瘦,腹薄硬,虚缓脉,用多中。舌体柔,色暗红,苔薄白,舌面润。若苔腻、舌绛红、质坚老,另别情(不当用)。心动悸,桂草苓,协龙牡,惊悸平,如虚悸,人参同,咳逆悸,五味灵。加附子,医身疼,配黄芪,主身肿,伍饴糖,里急情,从麻黄,监制功,协柴胡,透汗行,配桃黄,可通经,

黄煌经验五十案

黄煌经验五十案 学习运用黄煌恩师经验五十案 一,长期低热案 李某,女,22岁,河间市城关镇野场村人。三个月前不明原因引起低热,体温波动在37.3-38.2之间,反复发作,无规律,胸闷。无恶寒身 痛,咳嗽咽痛口苦等症。二便可,眠差,血常规,血沉化验正常。胸片无异常。曾予菌必治,双黄连等药静脉点滴数日而无效。他医投银 翘散中药治疗亦效果不佳。舌红苔白脉弦,处方:柴胡24黄芩10清半夏10党参10生姜3片,大枣5个,炙甘草6五付水煎服 二诊,病人前三副药后,发热依旧,服四五副后有一天未热。精神较前好。原方再进七副。病人电话告知,自前热退后未在反复。嘱停药 观察。后有其邻居来诊言已痊愈。 按:小柴胡为《伤寒论》少阳病之专方,治疗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症。黄师认为:柴胡证中往来寒热的“往 来”有其特殊意义。第一是指有节律性,或无节律性,或周节律,或月节律。第二是指没有明显节律,时发时止。该病人发热日久,西医 诊断不明,用清热解毒之时方也未见效,余则据黄师所说抓住病人的往来寒热之特点,另据胸闷脉弦等证而应用了小柴胡,最后竟然收到 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以前本人也用小柴胡治疗过发热,但那时的着眼点却是把往来寒热的方证仅仅认为是一阵冷一阵热,寒热交替的表现 。从而大大限制了小柴胡的临床应用。 二,咳嗽案 马某,男,60岁,河间市六街人。咳嗽一月有余,咽喉痒而稍红,痰白不多,胸闷,眠差。市人民医院诊断为急性支气管炎,抗菌素静脉 点滴一周无效。腹部有轻微抵抗。舌白脉象弦滑。处方:柴胡12黄芩10半夏10党参10厚朴15茯苓20苏梗10干姜5大枣20四服水煎服 药后咳嗽大减,效不更方,再进四副。 痊愈。 按:黄老师认为小柴胡是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主方,因咳喘胸闷属于小柴胡胸胁苦满的方证,故每每用之。小柴胡合半夏厚朴汤名柴朴汤 ,为日人所常用。对于那些咳嗽咽痒,胸闷,精神紧张,对外界环境过敏,感染不明显者有殊效。余以前治疗咳嗽多以《医学心悟》之止 嗽散为治疗咳嗽的主方,适当加减也可收效。但通过比较,治疗此种咳嗽还是柴朴汤效果迅速和确切。 [ 此帖被爱好经方在2009-05-20 21:38重新编辑 ] 三,咳喘案 王某某,男,70岁,河间市刘庄村人。患咳喘十余年,夏季加重,多家医院诊断为慢支合并肺气肿。经用中西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曾在山 东某哮喘医院住院治疗,疗效也未满意。刻诊:体格壮实,面红,气喘憋闷,动则加剧。痰不多,无恶寒心悸等症。上腹胀满有抵抗,下 肢粗糙,舌暗苔白,脉弦而有力。处方: 柴胡12黄芩10半夏10大黄6赤芍20白芍20 肉桂10茯苓20丹皮10桃仁10枳实20干姜5 大枣20七副水煎服 二诊觉腹部稍软,余无变化。原方不动再进七副。三诊气喘憋闷有减,食欲佳。 守方服用40天,咳喘憋闷大轻,自认为从治疗以来这是最舒适最满意的的一次治疗。 按:大柴胡汤治疗咳喘余最早见于《皇汉医学》,后见于胡希恕老的《经方求真》,但运用不多。自从跟黄师学习经方以后逐渐应用,效 果颇佳。上案为最典型者焉。黄老师经验认为:大柴胡合桂枝茯苓丸治疗咳喘适用于那些体质 强壮,体型偏胖,面红,舌暗,腹部充实, 下肢有鳞屑表现的患者。这些为我们临床运用此法提供了充分而有力的依据。收效则是必然! 四,眩晕案 吴某某,女,63岁,形体偏胖。河间市十街人。眩晕两个月,劳累后加重,面黄,无恶心耳鸣失眠等症,西医诊断脑动脉硬化。静脉点滴

初时,我是这么学方剂的

初时,我是这么学方剂的 一,我是由岳美中入手的 最开始的时候,我真心是盲目的,但好在有岳老在前面淌好了路。两千年里面,岳老最推祟三家,汉时张仲景,金元李东垣,清初叶天士。 刚上学,古文基础实在是有够烂,所以呢?我先把这三个放一放嘛!学东西,最怕什么?最怕一开始受挫,打击学习热情。 所以,我学什么呢?学医话!医话看起来,一是没那么严肃,二是比古文好理解,三是有趣。 记住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你只要看到有趣,你就主动去学,就会学到很多东西。 不可否认,《岳美中医话集》里,有非常多有趣的东西,但是今天,我要讲的是学习方剂。 所以呢,我就看《岳美中医案集》了,整本书里,基本上都是一首方子,配上一个医案。这种学习方法,比较容易理解方剂。这时还不到记的时候,只是先理解。毕竟还在上学,临床机会不多。 到后面,我就看岳老推荐的张锡纯了,张的药物解,每味药都讲得很详细,也配上药物的相关医案,对于帮助理解药物功效非常有用。这种模式,后面章次公的论药物、朱良春的用药经验集,也差不多,属于很不错的入门方式。 这样有方有案,有药有案,学起来,比较容易理解方与药。 这也还是理解的一层,属初级阶段,我喜欢先理解了再去记。 在学校的两年,大多都是看医案医话为主。 我学什么东西,开头,都是先熟悉轮廓,有了轮廓,才会有目的性的去做细节上的研究。所以这一阶段,基本上,就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地学 对于四大经典,还是带有很严重的畏难情绪,这个阶段,就不给自己添堵了。 先易后难,柿子嘛,当然是要挑软的来捏。打架嘛,专攻弱点。 二,学经方 这个学经方的契机,是在实习时碰到的。具体的原因,大概是2006年写了一篇《学中医的牢骚》(回复数字165)里讲过。有兴趣可以看看! 学经方,初时,我参考的有几本比较易学的书。 一本是冯老的《张仲景用方解析》,这本书,囊括了仲景的全部方子,两百多首。基本上,每首方的应用指征都说得很明确。 黄煌老师的三本书,我是看了很多遍。《张仲景50味药证》《经方100首》《中医十大类方》。其中《经方100首》把方证讲得非常细致,学起来也十分容易上手。 再细一点的,就是一些余国俊在杂志上连载的《名师垂教》。 经方再怎么强调其重要性都不为过,因为它能开发思路。 经方,是要死记下来的,我说我不会背一首方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