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古典诗歌

古典诗歌

古典诗歌
古典诗歌

 学习与探索1999年第3期总第122期 

田园与林园

———中国古典诗歌的乐园模式分析

傅 道 彬

内容提要 在西方文学中有一种乐园模式,即以伊甸园为象征的理想世界,而在中国古典

诗歌里乐园情境是以田园与林园为代表的。田园诗人是自我放逐者,是耕耘者,是歌者。林园

是与人类古老的树木崇拜联系在一起的。人类历史上有一个“木器时代”,森林是人类的原始

栖息地,于是它成为家园的象征。而在诗人那里便是精神的家园。林园与田园一样代表着诗

人对世俗世界的反叛,是富有象征意蕴的文学世界。

作者傅道彬,1960年生,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中国古典文化中,自然不是被人所认知的分析的对象,而是与人的思想意志融为一体的完整世界。它不是与人对立的某种力量,而是愉人性情的审美的家园。西方的家园是以天堂的乐园为代表的。《旧约?创世记》记载耶和华神在东方创建的伊甸园,那里生长着结满各种果实的神树,有伊甸园清澈而宁静的河流,有满地的黄金、珍珠和红玛瑙,以亚当夏娃为代表的人类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如此乐园里。这是典型的西方式的乐园。而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宗教,因此人的乐园只能建立在人间现实世界的土壤上。代表中国人的乐园不是超然的天堂彼岸,而是自然的田园与林园。《诗经?小雅?鹤鸣》谓: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 ,它山之石。可以为错。

这里的“乐彼之园,爰有树檀”是“乐园”一词的最早出处。而这里的乐园不是超自然的,而是存在于自然之中的。这里有引颈长鸣的仙鹤,有广阔无边的山野,有快乐游动的鱼,有清澈的泉水,有繁茂的大树,有鲜美的青草,这一片生机盎然的自然界就是中国人心中的神圣乐园。

而在农业社会里中国文人最典型的乐园是田园与林园。

一、田园的主人

中国文化田园是乐园的代表,而田园是自然的缩影,因此西方乐园里的主人是上帝、是神,而在中国文学里,田园的主人是一批歌唱的自食其力的隐者。他们是人,是摆脱了种种尘世追求的返归自然的人。也许他们摆脱的并不彻底,但其精神意趣是如此的。

首先,他们是自我放逐的隐者。隐士自古有之。古之隐士多带有一身忧愤满腹牢骚,吟唱着“于嗟徂兮,命之衰兮”而归隐山林。隐逸是从失意开始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失意者都成为隐士。屈原是极端失意之人了,然而他不是隐士,他的浪迹天涯是被放逐的,这种放逐来自君王。韩愈、柳宗元、苏东坡等被放逐也是迫不得已,因此他们不是隐士,也不能真正成为田园诗人。

田园诗人是一批自我放逐者,选择田园并不是暂时托身的无奈,而是一种解脱,一种归宿,诗人感到的是自由与欢欣。请看《归园田居》一诗:

?

?

7

1

1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林,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杂尘,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里,陶渊明的自然是士大夫返归田园的真情流露。诗人的心中悠闲自得,有一种解放了的闲适之感。虽然陶渊明也人生失意仕途波折,但他比起那些宦海沉浮大起大落的诗人们来说,这点挫折也算不了什么,他的归隐主要源于对田园对自然的挚爱,源于生命深处的本性,这比起陆机、谢灵运等在遭受巨大的政治打击之后偶一登临抒发的虚无缥缈的感慨实在亲切自然得多。自然在陆机和谢灵运那里是一时寄情的避风港,而对于陶渊明来说则是家园,是生命的安歇处。这样他的田园就是冲破牢笼的解放与逍遥,他的放逐不是来自外在而是自我的放逐,这样的放逐就是诗意的漫游,是向着大自然诗意的回归。

在陶渊明那里,自然是一面旗帜,永远召唤着他,吸引着他。自然是他的人生理想,也是他的艺术准则。在《归去来兮辞》中,他写到自己返归家园时看到家乡的门楣时,立即“载欣载奔”,像一个阔别已久回到家乡的孩子,沉醉于“引壶酬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的日常生活,诗人“抚孤松而盘桓”,逍遥于“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自然世界里。

对于尘世来说,他是隐者,是放逐者,而对于自然来说,他是回归者。

第二,田园诗人是耕耘者。自我放逐只是田园诗人精神上的弃世绝尘,但就现实意义而言,任何人都必须是实实在在的生存者。食官受禄,把生命托付到别人手中,必然仰人鼻息不得自由。庄子式的超越自然固然自由,但他缺少现实的土壤,所以庄子也只能过着衣衫褴褛的生活。这样的生活也很难说得上超越。因此,真正的隐逸和返归自然还必须找到生存的土壤。田园诗人从仕途从高官厚禄的追求中走向隐逸走向自然,并不是妄想成为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人仙客,他们只想与世无争,自食其力。那么在中国这个以传统农业为主要经营方式的社会环境中,要做个自食其力的普通人,应选择的最平常最基本的事务当然是耕田了。真正的田园诗人必须是真正的耕耘者。

真正的田园诗是从《诗经》中写起的。《诗?魏风?十亩之间》谓:

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

这是最早的隐逸诗,也是最早的田园诗。但这里的田园歌唱与“桑者闲闲”“桑者泄泄”的心灵愉悦,有着“十亩之间”的生活基础,有着躬耕自足的生活基础。

陶渊明也是这样的耕者,他完成了士大夫从精神的漫游隐逸到田园的诗意生存的转变。陶渊明向往躬耕稼穑民风淳朴的上古生活,指责“曳裾拱手”“宴安自逸”的“众庶”,对于东晋士族倾慕放达与好逸恶劳的风气具有针锋相对的批判意义。在《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和《移居》诗中,他明确指出:“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这种主张力耕的自然有为论,便是陶渊明与自然无为的东晋玄学观的最根本的区别,在坚持躬耕的实践中,他更进一步体味到田园的可爱与劳动的艰辛: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同王维等人的田园诗明显不同。他们虽然在一些田园诗中偶尔地被褐依杖,立于荆扉,做些悠闲事务,那只不过是别样的情致罢了。而陶渊明却实实在在是个躬耕田亩的诗人。

第三,田园诗人是歌者。以陶渊明为代表的田园诗人也隐逸也耕种,但他们还不是普通的农民,也不是纯然的隐士。他们有隐逸情趣,也躬耕南亩,但他们首先是歌者,不然就难以了解?

?

1

1

8

他们。他们把对大自然的挚爱化作歌吟唱出来,由此我们才获得对田园自然风光的艺术感受。

陶诗往往描写最平常的事物,如村舍、鸡犬、豆苗、桑麻、春风、细雨,一些看似平凡的事物,一经他的笔触就有新鲜的感觉。“仲春遇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翩翩来新燕,双双入我庐。”(《拟古》)一阵春雨,万木舒展,新燕来庐,传达出农家特有的新春景象。“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和郭主簿》),自然在他们面前永远是那么值得珍惜。一片阴凉,一阵清风,都让他弥足珍贵。我注意到陶渊明后期的诗,已绝少议论尘世樊笼之类。这比起那些写两句田园发两句牢骚的诗人,心境平和多了,表明他真正在田园中忘情忘世,陶醉于“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的境界中。

在理想光辉的照耀下,田园超越了现实意义,成了充满欢欣愉悦的精神憩园。田家劳动本身是很艰苦的事,而田园诗人给田园带去了诗,带去了歌唱,诗与田园劳作的结合使它成为快乐与逍遥的寄托,获得了安顿的快乐,陶诗常常描写这样的欢乐:“欢来苦夕短”(《归园田居》)、“闲饮自欢然”(《答庞参年》)。在“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耕籽。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的田园耕耘的欢欣中,感受到“乐夫天命复奚疑”的真谛。

对于一般劳作者而言,田园仅仅是生存的土壤,而在田园诗人那里,它不仅是劳作的生存的,更是艺术的审美的歌唱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田园诗人是田园的真正发现者。田园是自然的集中代表,回归田园也就是回归自然,而歌唱田园也就是歌唱自然了。

二、卜筑因自然

虽然田园诗人归隐田园的动机不尽相同,其审美情趣也有差异,但其追求自然的人格理想及审美境界都有惊人的一致。孟浩然在《冬至后过吴张二子檀溪别业》一诗中写道: 卜筑因自然,檀溪不更穿。园林二友接,水竹数家连。直取南山对,非关选地偏。

“卜筑因自然”,就是把生存环境的选择建立在融入自然的基础上,与自然的水竹、南山打成一片。海德格尔抱怨现代建筑没有为诗意栖居提供广阔的空间,本来是诗意的栖居由于没有了诗意便只有栖居而已。自然的生存是根本的生存,以陶渊明为代表的中国古典田园诗人与海德格尔式的西方现代的诗意栖居理想有一根本区别。西方诗意的栖居是我去观赏自然,而中国古典田园诗人尤其是在陶渊明那里,田园诗般的诗意是物我一体与道冥一的人生境界。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疏。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读山海经》十三首之一)

诗人结庐于那片浓郁的绿色里,草木峥嵘,大树绕屋,鸟儿在树间啁啾作巢,诗人也从鸟窠巢想到了自己生存的茅庐,流露出无限的欣悦。这里已分不清哪是物,哪是我,哪是鸟的家,哪是人的家,人世间的车马声远去了,只有诗人自得其乐,怡然于微风好雨的自然里,品尝着自然的果实:一壶春酒,青青菜蔬。诗人的那份自得,那份欢欣,真让人钦慕不已。人与草木、与鸟、与微雨、与风和谐地共存着,仿佛宇宙万物本来如此。人,人着;物,物着,不能言说,也不必言说,实现着天人合一心物交融的美境。这是一种美一种大象无形宇宙一体的美。

田园诗也以无言的形式言说着表现着一种朴素自然的美。元好问在《论诗绝句》中称陶渊明“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陶诗从不刻意表现什么美,而是显现出自然本身,让自然本身言说美,这比六朝人的粉饰铅黛之类的艳美实在高妙得多。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离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

?

1

1

9

朱熹说:“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李氏园卧疾》)陶诗意境闲寂,神游于天外,语出自然,不待安排,一片宁静和平气氛。尤其是“悠然见南山”写诗人“偶而见山,初不用意”,既着自然的艺术美感,也表现着率性天真的自然,体现人格理想。

三、林园无俗情

与田园相关的是林园,田园诗里总有那些苍翠欲滴生机盎然的绿树,绿树与田园组成家园壮丽的景观。孟浩然谓:“我爱陶家趣,林园无俗情。”这应该是道出田园诗派底蕴的话,林园确实是以陶渊明为代表的田园诗人精神所在,成为远离尘嚣荡涤尘浊的象征形式。王维以田园诗人著称于世,但他真正写田园的诗并不多,从这个意义上说,与其说他是田园诗人,不如说他

《竹里馆》等,莫不如此。是林园诗人。他的很多诗就是以写林园之趣而流行于世的,像《鹿柴》、

诗人醉心于宁静的森林意境里,心无挂碍,澡雪精神,获得了历经跋涉的旅行者而重返家园的那种温馨感受,伴夕阳明月,逍遥林中———“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这种境界不是个别人的追求,而是士人阶层所神往的精神憩园,森林于是成为逃避世俗逍遥精神的诗意栖息地。

森林曾是人类的原始家园。原始时代人类构木为巢,依林而居,采撷而食,大森林庇护人类走出蛮荒的远古。虽然在文明的进程里人类离开了原始的栖息地,但森林意趣却作为一种象征积淀于人类的精神世界。无论是宗教世界对树木的祭祀与崇拜,还是文学世界对森林意境的诗意吟唱,都寄托着人类的远古梦想和神秘感情。树木葱茏,洋溢着生机盎然的喜悦,草木凋敝,流露出无可奈何的生命悲凉。从原型批评讲,森林已不仅仅是独立于人类之外的植物世界,而是富有文化意味的绿色家园,其中蕴藏着人类历经波折,走出漫漫长夜的动人故事。

世界各地普遍流行过木的崇拜风俗。希腊的樵夫们崇拜着叫“得律阿得斯”(Dryads)的木神,墨西哥陶大(T ota),罗马的丘比特?法里特里亚斯(Jupiter Feretrius)的供奉像都是树木形。此外还有所谓世界生命之树(W orld Lifetrees),《圣经》伊甸园里即有生命树。据茅盾先生介绍,北欧神话里的奇异生命树(Okin),是宇宙之树、时间之树、生命之树,它是充满全世界的。这种生命树是图腾,是创造全部生命的神,因而受到人们的崇敬与护卫。著名的人类学家弗雷泽说:“这种超自然的生命已不再是树神,而成了森林之神,一旦树神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每株具体的树木,于是,按照人类早期思想给一切抽象材料都披上具体人形的总倾向,它就立即改变了形态而披上了人形。所以古典艺术中,神树总是按人的形态来描绘的。它们的森林特征则以树枝或同等明显的标志来表明。”原始崇拜物往往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世界生命之树诞生于森林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土壤,人形树神恰恰证明了人与树木的天然关系。当人类把人与树木的天然关系付诸文化的表现形式,树木森林就产生了非凡的文化意味。

同其他民族一样,中国文化中也存在着木的祭祀和崇拜。社树是中国古代具有神圣意义的“金枝”。《说文》释社谓:“社,地主也。从示土。《春秋传》曰共工之子句龙为社神。《周礼》二十五家为社,各树其土所宜之木。 ,古文社。”这里 字特别引起我们注意,古社字向我们透露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即社祭在古代并不是像今天这样表示对土地的祭礼,它的原初始是祭木的,表示对树的崇拜,祭土的意义是后起的。因为在古“ ”字里,“土”字是表声的,社与土发音相近,土只起一个声符的作用。《尚书?甘誓》有“用命赏于祖,不用命于社,予则孥戮汝”。《左传?闵公二年》有“间于两社,为公室辅”,《汉书?叙传》“布历燕齐,叔亦相鲁。民思其政,或金或社”。以上所引皆是韵文,“社”字与祖、辅、鲁等音相谐,可见社字初文只取音于土,而非表意,而木才是社稷的主人。

征之于史实,在中国古代有着普遍的社稷祭木风俗。《论语?八佾》记:“哀公问社于宰我。

?

?

1

2

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可见夏商周三代的社制都是祭木的。《墨子?明鬼》说:“虞夏商周三代之圣王,其建国营都日,必择国之正坛置以为宗庙,必择木之修茂者立以为丛社。”《汉书?郊祀志》记:“商祖祷丰榆社”,颜师古注“以树为社神,因立名也”,可见祭木风俗历时邈远,而祭木形态亦形形色色。《白虎通?社稷》引《尚书》佚文云:“太社唯松,东社唯柏,南社唯梓,北社唯槐”,《周礼?地官?大司徒》云:“设其社稷之垧,各以其野之所宜木,遂以名其社与其野。”虽然因地制宜,祭木各异,但是人们在神树面前表现出来的敬畏与神圣感情是相同的。唐代诗人王建《神树词》诗云:

我家家西老棠西,须晴即晴雨即雨。四时八节上杯盘,愿神莫离神处所。男不著丁女

在舍,事官上下无言语。老身常健树婆娑,万岁千年做神主。

虽然这里表现的仅仅是个人家业顺利、仕宦平安的希望,但把个人命运寄托于神树庇护的事实证明了这种神树崇拜与原始文化祭木风俗仍然秘响旁通。

《白虎通?社稷》“社稷所以有树何?尊而识之也。使民望见即敬之,又所以表功也”,祭木风俗反映人类对以木为生、依木而居的森林家园的依恋,并通过宗教祭祀的象征形式去表现森林家园的回报情感,形成了“万物莫善于木,故树木也”的普遍观念,所以人类对树木“尊而识之”“所以表功”。回首人类森林的绿色家园,我们看到了树木在文化史上的伟大作用。

1.森林是人类原始栖息地

人类最早生活在森林里,人的命运一开始就与木结下了不解之缘。恩格斯在谈及人类蒙昧时代时说:“这是人类的童年。人还住在自己最初居住的地方,即住在热带的或亚热带的森

林中,他至少是部分地住在树上,只有这样才可以说明,为什么他们在大猛兽间还能生存。”

①这一时代在中国古代被称作“有巢氏时代”。《庄子?盗跖》说:“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而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这里记录的是居于树上、栖身林中的往古生活。莽莽森林曾是人类生于斯长于斯的摇篮。“草木之实”也是上古食品的主要来源,采字古作 ,像一只手在树上采摘果实,它像一幅风俗画展现着人类采取食物的情形,尽管这种奉献是低微的,但它毕竟给人以力量,保证了向更高阶段的迈进。

2.走向文明的“木器时代”

森林不仅帮助人类度过蒙昧与蛮野,也帮助人类走进文明。人类文化史上确乎存在着一个漫长的“木器时代”。人类学家利普斯说:“从相当于史前人文化水平的塔斯马亚人(现已灭绝)、澳大利亚人(今仍存在)和其他大陆上采集者部落之中,还可以看出黎明时期曾有过‘木器时代’。若假定铁器时代、青铜时代和磨光石器时代各有三千年的历史,可以有把握地说,打制

石器时代及其可能存在的‘木器时代’延续的时间更长。”②但由于木器容易腐朽,远古木器未

能保存下来而被忽视,仿佛人类一开始就是凭借石斧石器开创文明的时代。

工具的发明是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依照这个线索,我们发现许多重要工具、器物的发明都与树木相联系。被恩格斯称作人与动物彻底区分开来的火的发明,就是钻木的结果,所谓“木相木与摩则然,金与火相守则流”,“燧人氏钻木取火,造火者,燧人也”。火生于木是上古人类的普遍观念,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说火照亮了蒙昧时代的话,那么木则是人类走进文明的拐杖。不唯如此,农业的发明,舟车的利用,宫室的建筑等等都与木的运用开发相关。

3.森林与家园、生命的象征

?

121?①

②利普斯:《事物的起源》,汪宁生译,四川民族出版社,198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17页,人民出版社,1972。

正缘于森林树木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正缘于在文化史上的开启山林的作用,对森林的神秘敬畏之情积淀于民族集体无意识的深层,乃至于人们把生命与家园也同树木联系起来。生字在甲骨文作“ ”,即一棵树从地上茁壮生长之形象,而标志着血缘关系的“姓”字作 ,也是人向树木跪拜之形象,反映出对树木与生命联系的朴素认识,由此衍申,木也成为家园邦国的象征物了。邦字甲骨文作 ,金文作 ,《说文》作 ,像邑中立木。无论标志着个人生命的“生”,还是标明血缘联系的“姓”,或者是标明政治联系的“邦”,都立木为祭,这不正是人类对森林家园的思古之幽情吗?《诗经?小雅?小弁》三章云:

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不属于毛,不罹于里。天之生我,我辰安在。

朱熹《诗集传》云:“桑梓,父母所植。”把对桑梓之树“必恭敬止”的神圣感情解释为“父母所植”,未免迂曲不通,其实对桑梓的恭敬之情缘于人类普遍的树木祭祀风俗,也源于树木———家园的深刻象征意义。

从古罗马的“金枝”到中国的社树,从古老的祭木风俗到诗意的森林意境,积淀着森林———树木的“文化情结”。人类在离开森林家园之后,愈来愈呈现出矛盾而复杂的心理,一方面人们追求进步,日益迈向文明,而另一方面又在精神上频频返顾旧乡,留恋原始家园。尤其是当文明社会愈来愈暴露出矛盾冲突的时候,就更是诗化原始情境。作为原始家园象征的森林,便成为士大夫寻找身心自由的精神憩园了。悠悠往古,梦牵魂绕,森林意境被回味着,也被创造着。

四、林园与家园

在西方文学中存在着失乐园的文学模式,以亚当为代表的人类由于犯罪而被逐出伊甸乐园,同时人类所处的现实即是失乐园的现实,这就决定了人类必须经过炼狱的磨难而重返伊甸乐园。但我们注意到乐园情境中总有森林情境的存在,伊甸园里的生命树和智慧时,释迦牟尼觉悟倚靠的菩提树等等都是如此。而中国文学的“乐园”意识是独特的,中国人的乐园不是空“天堂”,而是时间意义的往古,其中往古的林园是诗人们乐园取境的典型模间意义的“天国”、

式。正如前面所引《诗经?小雅?鹤鸣》的“乐彼之园,爰有树檀”是“乐园”一辞的最早出处,而有意味的是“乐园”这一词一出现就与森林联系在一起,乐园所在即在“爰有树檀”的地方。虽然中国文学没有像西方文学那样着力追求人间的乐园,但是从诗人们着力描绘的森林意境来看,那不也是对原始乐园的追寻吗?从诗人那里我们体会到家园的宁静、悠远的原始意味。

1.物我浑融的温馨境界

原始家园丧失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人与自然的分离,人不是自然的一部分而是自然的对立面,理性使人与原始家园的家族成员———动植物割裂开来,因此在人类寻找家园之际总是要泯灭物我的分离,找回物我浑融天人合一的原始领地,人在自然面前不再是以主人自居,而成为整个大自然的一部分。丁元珍《和永叔新晴独过东山》云:

芳辰五百前,选胜到林泉。万树绿初染,群花红未然。阴岩犹贮雪,暖谷自生烟。妇汲溪头水,人耕草际田。日中林影直,风静鸟声圆。犍令多情甚,寻春最占先。

诗人选取的是春林初绿、红花欲燃的森林胜境,在如此环境里摒绝尘缘,忘却机心,洋溢着一片和谐自然的温馨情趣。大自然的花草鸟虫与人类和谐相处,获得一片温馨感受,尤其是“日中林影直,风静鸟声圆”两句,那已不是纯然的客观物象,而是超然的心灵感受。如果说“日中林影直”还是视觉印象的话,而“风静鸟声圆”只有用整个心去谛听才能领悟其中妙趣。

而当我们再把顾非熊的《题马儒义石门山居》、梅尧臣的《鲁山山行》、陆游的《巢山》这些诗?

?

1

2

2

当作一个整体考察,就会发现林园情境是具有象征联系的意象群。诗人笔下森林莽莽,渴鹿奔泉,群虎穿林,惊猿挂枝,都一任天性,没有外部惊扰,从而构成了具有象征意义的林间乐园,洋溢着一片生机盎然的诗意。

但在中国诗人看来,要赢得人生诗意必须与尘世绝缘,与喧闹烦扰的世界隔绝开来。而走向那片莹澈的诗意境界,诗人们往往取境于森林莽莽、渴鹿奔泉的林下情境。贾岛有诗谓:“树林幽鸟恋,世界此心疏。”(《孟融逸人》)陈师道亦有诗云:“人声隐林梢,僧舍绕云根。顿摄尘缘尽,方知象教尊”(《游鹊山寺》),都讲到漫步林下要消融凡心,保持与世界的距离,所谓“功名无一点,何需更忘机”(要逋:《湖山小隐》),“世事已无营,倏然物外形”(徐照:《山中》),显然走入诗意的浑融澄澈是精神的超然,这种超然境界的获得要依靠宁静的森林意境的启迪和诱发:“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息交游闲业,坐起弄书琴。”(陶渊明:《和郭主簿二首》)正是于此温馨的家园中,诗人们乐其所乐,逍遥徜徉,获得了精神的完整。

2.苍茫古朴的时间感受

中国人的家园意识与宗教明显不同,宗教世界的家园都是不与时间流动的空间,与人类所居有着不同的空间层次。但中国古代的家园是时间性的,无论是儒家向往的三代圣世,还是道家描绘的“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的原始时代,它们都存在于时间的结构上。因此,要找回我们的家园必须溯流而上,探寻苍茫的远古。所以在古

“老树”之类。这样森林典文学里描绘的森林意境多是古木森林,使用较多的辞汇也是“古木”、

意境就有了特定的内涵,它伴随着原始气息飘然而来,人们体会的时间意味也具有古老的原始意味。陶渊明写了那么多的林下情趣,但在时间上他总指向“黄唐莫逮,慨独在余”,“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的苍茫远古。森林意境把人带到“黄唐莫逮”的远古时代,“古木半阴藏宿雾,山禽相语厌游人”(陈洙:《游天际山》)。古木森林,山禽相语,一切人间嘈杂在这里都不受欢迎。“长松含古翠,衰药动微薰。自爱苏门啸,怀贤思不群”(林逋:《中峰》)。在苍松古翠中原始意味再度降临,时间在隐逸诗人那里成为分割生命、追求功利的标志,因此这里着力追求的是泯灭时间的明确界限,追求的是“不知今夕何夕”的古今一体的时间感受,重回历史的苍茫悠远。

3.生机盎然与宁静悠远的审美意象

森林家园的审美意象是富有启发意义的,一方面它尽力表现大自然的勃勃生机,“东园之树,枝条载荣”(陶渊明:《停云》),树木葱茏茂盛;“楚山远近出,江树青红间”(林逋:《送牛秀才之山阴少兄》),山林色彩斑驳,青红相间;“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一切生命皆尽其天性自由发展。但另一方面,这里的生机带给人的不是生命的喧哗躁动,而是生命的沉静悠远,这正符合了精神返朴归真的审美要求———“夫物芸芸,各复其根,归根曰静”。

森林的审美意境指向生命的沉静,不是生命的死灭,是逃离世俗之后重新获得解放,与大自然生命律动契合无间,在沉静处吐露生命的辉光。让我们来看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在空寂无人芳草自碧的森林中引入一缕夕阳的辉光,这一缕辉光不也象征着生命辉光的吐露吗?尽管在森林中也写泉声、人声、鸟鸣声,但那不是世俗的喧闹,而是天籁的自鸣,它带给人的是悠远深长的生命体味和对往古之家园的思索。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当我们把文学中的森林意象结合起来进行整体观察,它就组成一个宏大的森林世界,在这个森林世界里汇聚着我们民族从森林的宗教崇拜到诗意追求的历史,仿佛是一曲宏阔的森林交响乐,记录着我们民族的感情悲欢和自然之梦。

〔责任编辑:张奎志〕

?

?

1

2

3

我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中国诗歌历史悠久,如果从《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在漫长的岁月中,诗歌一直和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情感世界紧密相关。中国诗坛涌现出众多杰出的诗人和优美、感人的作品,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一直延续不断,成为我们今天引以自豪的精神财富。 下面就让我们漫步在历史画廊中,回顾一下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光辉历程,了解其伟大的艺术成就。 一 诗歌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代,没有文字,只有在口头上传唱的歌谣。由于没有文字的记录,所以我们今天难以窥见其历史原貌。 大概到了周代,周王朝为了制礼作乐,曾派采诗官在春秋两季到各地搜集歌谣,贵族们为了祭祖、宴客、出兵、打猎、讽谕等目的也作诗、献诗,这些诗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被编辑成了《诗》。《诗》共收入自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期(公元前7世纪)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所以又被称为“诗三百”,汉代以后被尊为经典,遂有《诗经》之称。《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诗歌最早的、最为重要的一个源头。其中的作品按照音乐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民歌,共有周南、召南、邶、鄘、卫、、齐、、唐、王、、、桧、、豳等15个诸侯国的民间歌曲160首,又称十五“国风”。“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共有105篇。又因产生的时代和乐调的不同,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多是西周时代的作品;“小雅”则多为周王室衰微以后的作品。“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歌舞曲,其中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诗经》所表现的容较为丰富。“雅”“颂”中有些作品带有“史诗”的性质。《诗经》的精华在于十五“国风”。“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歌唱爱情,赞美劳动,揭露现实,是“国风”中最为动人的主题。《诗经》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后人曾经归纳为“赋、比、兴”。“赋”是铺叙述,“比”是比喻,“兴”是起兴。《诗经》在句式上以四言诗为主,章法复沓,回环往复;语言上双声叠韵的现象比较普遍,修辞巧妙,韵律和谐。但是,《诗经》对后世最大的影响在于后来汉儒借《诗经》所阐发的“诗言志”“美刺”“比兴”以及“温柔敦厚”的诗教观,一直被历代诗人奉为创作圭臬。 中国诗歌的另一源头是《楚辞》。《楚辞》是在战国后期南方的诸侯国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它的奠基人和代表作家是屈原。屈原,是楚国的一个没落贵族,曾任三闾大夫和左徒,一度受到楚怀王的信任和重用。他对主“举贤授能”,变法图强;对外主联齐抗。后因遭到贵族保守派的谗害排挤,被楚怀王放逐了。在放逐途中,他爱国之心始终不渝,把满腔的郁闷写成了一首首感情浓烈、文辞华美的诗篇。面对楚国的衰落和人民的苦难,屈原忧愁,无以自拔,遂自投汨罗江而死。他是中国诗歌史上最早的、影响最为深远的爱国诗人。现在能够确定的屈原的作品,主要有《离骚》《天问》《九歌》等。其中《离骚》集中反映了屈原的人格魅力和艺术成就。《九歌》是屈原根据楚地民间祭祀乐歌改作和加工而成的一组诗歌,或写人对神的礼赞倾慕,或写神灵间的眷念、爱恋,语言优美,情思忧伤。《楚辞》所代表的是完全不同于《诗经》的别样的诗歌美学风格,它以波荡汹涌的感情、奇幻瑰丽的想象、

古典诗词鉴赏古典诗词鉴赏

古典诗词鉴赏-古典诗词鉴赏 《考试说明》对古诗词鉴赏的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鉴赏评价能力是语文阅读能力中最高的一个层次,需要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还需要文学、文体以及其他许多知识和能力才能形成的一种专门能力,但高考考的只是“初步的鉴赏”,所谓“初步鉴赏”指的是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作概要的赏析,无需引经据典,也不需要拿试卷以外的作品进行比较,只需对作品本身的特点进行鉴赏。只要对诗词曲有兴趣,对课内同类作品认真研读过,做这类题也并非

很难。 古代诗歌包括古诗、唐诗、宋诗、宋词、元曲、明诗、清诗以及对联等,高考对古代诗歌的阅读能力的考查,主要是通过具体的文字表述性试题来体现的。考查作品以唐宋诗词为主,作品体裁以近体诗和词为主,考点分布比较全面,形象语言表达观点态度均有不同程度的考查,题量稳定,一般设2道题,分值有增加的趋势。唐诗鉴赏一直是古代诗歌鉴赏的主轴,直到xx年以前都是独霸天下的。随着地方卷的增多,命题的选材、题型等也随着呈现出百花争艳的可喜局面,唐诗不再是一枝独秀,但仍是命题者选材的首选。从风格上看,唐诗大致与唐代历史的分期一致:初唐万象更新,诗歌表现的是欣喜、创新的气象;盛唐繁华竞逐,诗歌则或寄情山水,或表现文人雅士的雅趣,或咏怀状物等等,诗歌的情感以大气、豪壮为主;中唐在安史之乱后国运衰微,诗歌则多为忧国忧民、讽劝时弊;晚唐国力孱弱,

诗歌则是在讽谏中流露出对盛唐气象的神往和对唐帝国的忧虑。近五年选取的唐诗有首25,占诗歌考题总量的近1/3.命题者往往将前人对字句的甄别、前人的评述等作为命题点,以期通过比较、联想,使考生获得古诗学习的一条好方法。这一点,从xx年以后的高考试题可以得到验证。另外,赏析、探究类题目也频现高考试题。和明清及近代诗歌一样,唐代以前的诗歌在高考试题中所占比例不大,但不是可以忽略的。这一时期的诗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形成与发展时期,尤其是以诗经、汉魏六朝的写景、状物和叙事诗歌为代表的诗歌,在“言志”方面或是“状物”、“绘景”方面均有可考之处。 纵观09年高考诗词鉴赏试卷发现有如下特点: 1.除个别省市有选择题外,基本上都是主观表达题形式,分值有递增之势,许多省市把分值增加到8分,所以诗歌鉴赏题不容忽视。

中国古代经典诗句大全

中国古代经典诗句大全、经典名句、经典诗词、优美诗词、经典句子 (一)哲理诗句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楼》) 4、沉舟侧畔千帆过,并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8、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9、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等飞来峰》) 10、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11、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12、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1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 (二)生活情趣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 2、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 3、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 5、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6、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 7、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三)读书 1、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3、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4、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5、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6、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7、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8、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10、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德—歌德) (四)奉献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挥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 4、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5、埋在地下的树根使树枝产生了果实,却并不要求什么回报。(泰戈尔) 6、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7、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陶行知)

诗歌的发展历程

诗歌的发展历程 艺术起源于劳动。诗歌同样也起源于劳动。 鲁迅先生说:先民在劳动中,为了协调动作,消除疲劳。“其中一个叫…抗育抗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下来,这就是文学”。(《门外文谈》)从集体劳作的节奏中直接孕育降生的初民文学可以说是中国最原始的诗歌。 早期的诗歌伴随着歌舞,“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尾,投足以歌八阙”。(《吕氏春秋。古乐》)这种传统一直贯穿于我国的诗歌发展史中。 进行诗歌创作不仅要有丰富的情感和想象,而且还要有人生意识、空间意识、社会意识和民族意识,对中国的文化历史与传统进行纵横思考,对当前的现实生活也要进行哲理的思索。为此,我们对中国诗歌发展史要有一个大致的认识,脑中要形成一个大概的轮廓。下面我们分几个阶段进行简要阐述: 一、先秦诗歌 (一)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诗经》共三百零五篇,故又称《诗三百》,包括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约五百多年的历史。全集分风、雅、颂,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雅分“大雅”、“小雅”,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表现手法有赋、比、兴。“子曰:《诗》三百,一言蔽之,曰:思无邪。”如《关睢》,这是一首民间情歌,用起兴的艺术手法着笔,“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写青年男子思恋少女,感情真挚大胆。由于此诗思想、艺术性都很强,且为《诗经》之首篇,故历来均受重视。 (二)屈原《离骚》 《离骚》是屈原作品中最伟大的一首抒情诗,在我国诗史具有独特地位。《离骚》篇名之意,据汉代班固所释为: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已遭忧作辞也。全诗共373句,2490字。两千多年前,有这样的鸿篇巨制,确为我国诗史上之骄傲啊。 屈原的代表作除此外,还有《九歌》、《天问》等。 二、秦汉诗歌 我国的诗歌发展至汉魏之间,出现一个新的局面,主要是乐府诗、民间歌辞与文人五言诗。 (一)乐府:乐府原为秦时设置的音乐机关,后经汉武帝充实编改,其任务是制定乐谱,搜集歌辞等;魏晋六朝,乐府则是指带有音乐性的诗体,逐步转变为一种新的诗体的名称。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习习题

欢迎共阅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练习案 时间姓名 1、中国古代诗歌的源头是。 2、《》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是诗歌总集,也是中国诗歌最早的、最为重要的一个源头。其中的作品按照音乐分为“”“”“”三部分。其表现手法是、、。在句式上以为主,章法复沓,回环往复的现象比较普遍。 3、《楚辞》是在战国后期南方的诸侯国楚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它以波荡汹涌的感情、奇幻瑰丽的、的语言,表现出极强的浪漫色彩和艺术感染力,成为中国诗歌456、(《诗品》)。7、8910111213、14为,喜用双关谐音。 15、《》叙事与抒情想渗透,细腻与粗犷相融合,代表了的最高成就。 16、刘宋诗坛以刻画成为重要题材,和是这一时期的成就最高的两个诗人。其中前者的诗歌,偏重表现建功立业的抱负和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他创制了;后者是“”的代表作家,他的诗歌合律性高,有些作品已经和唐代的“近体”诗相似。 17、南朝后期的诗歌大多内容空虚,充满脂粉气,等人写作的“”,更是沦落到浮艳的境地。 18、“徐庾体”的体表作家是和。其中后者后期的诗歌以《》二十七首为代表,深切地表现了故国乡关之思、羁身异域之痛。 19、、是中国古典诗歌大花园中最为灿烂的两朵奇葩。

20、初唐四杰是指、、、。他们在继承了南朝诗歌形式美的基础上,以都市的繁华和正常的男女之爱为题材和主题,由台阁应制扩大到写和,风格由纤柔卑弱变为。 21、诗是唐诗这座高峰的顶点,而这一时期最为杰出的是“诗仙”—— 和“”——杜甫。李白诗中的形象往往是个性化的,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 22、杜甫用诗歌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过程,他把和、 紧密联系在一起,描绘出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悲哀,是变乱时代的伟大的“”。他是中国诗歌史上、的诗人。 23、盛唐诗坛还有两大诗歌群体,一是以、、、 为代表的诗人,他们的诗多采用和的形式,色泽清淡,意境深幽;一是以、、、为代表的诗人,他们的诗以题材为主,大多采用和的形式,景象开阔,气势宏大,情调悲壮,声韵激越。 24 25 26 ,。 27 不已。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达到了“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地。 37、女词人善于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客观景物融会在一起,含蓄委婉,意境深远,达到了的艺术境界。 38、南宋词人中以的成就最高,他的词是以,善于,将政治、军事、山水、田园及个人的喜怒哀乐,大胆自如地表现在词作中。尤其是书写 的篇章,千古以来一直激励着后人。 39、南宋词人精研乐理,能自度曲,词风,在南宋词坛的影响很深远。 40、元代出现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也叫“”,是元散曲中的一种,即单支的曲子。在内容上,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有很强的。

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阅读答案

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阅读答案 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阅读答案 杨景龙 综观20世纪中国新诗,从创作实践到理论批评,从语言形式、表现手法到观念题旨、艺术精神,继承了中 国古典诗歌的诸多优良传统。不过,这种继承不是亦步 亦趋的墨守成规的仿效,而是在横向移植的外参照之下 的现代创造性转化。 胡适的《尝试集》作为白话新诗的发轫,其秉承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即至为明显,胡适自己就承认,他的新 诗“实在不过是一些刷洗过的旧诗”。胡适之后,白话 诗人的创作或强或弱、或显或隐、或多或少,都无法完 全逃离古典诗歌传统的一脉血缘。 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像戴望舒名篇《雨巷》的中心意象“丁香”,即自李璟《浣溪沙》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卞之琳就说《雨巷》“读起好像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余光中《碧潭》有句“如果舴艋舟再舴艋些/我的忧伤就灭顶”,活用李清照《武陵春》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古今诗歌作品之间,郑愁予名篇《错误》的艺术构思,显然借鉴了苏轼《蝶恋花》下片中的无焦点冲突和戏剧化情境;舒婷名篇《船》表现的咫尺天涯的永恒阻隔,与《古

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同一机杼。 古今诗人之间,像郭沫若诗歌的豪情气势与李白诗歌,艾青诗歌的深沉悲郁与杜甫诗歌,戴望舒、何其芳 诗歌的辞色情调与晚唐温李诗词,卞之琳诗歌的炼字琢 句与南宋姜吴雅词等;古今诗体之间,像胡适之体的浅 白与元白体的浅俗,俞平伯、严阵、流沙河诗歌的语言 节奏与古代词曲句式,郭小川的新辞赋体诗歌与古代辞 赋歌行,白话小诗的体式与古代绝句小令等;古今诗歌 流派之间,像新边塞诗的激昂豪迈、地域特色与盛唐边 塞诗的激情悲壮、异域风光等;古今诗歌主题之间,像 社会政治主题,爱国主题,爱情主题,时间生命主题, 历史主题,自然主题,乡愁主题等;古今诗歌形式手法 之间,像构句分节押韵,意象化,比兴象征,构思立意,意境营造与氛围渲染,叙事性和戏剧化,互文与用典等;其间均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开展扎实有效的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有利于古 代诗歌研究者扩大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形成关于中国 诗歌史发展演变的整体观,理清20世纪新诗的诗学背景和诗艺渊,从而对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 术成就,作出较为准确的评估;并以辉煌灿烂的古典诗 艺为参照,剖析新诗艺术的利弊得失,提升新诗的艺术 水准;促使古典诗艺的现代性转化;它还有望在中国诗

古代诗歌经典作品精选

古代诗歌经典作品精选 中国古代诗歌经典作品精选 中国诗歌经典作品精选 赏析 《诗经》名篇:《伐檀》、《硕鼠》、《氓》、《关雎》、《无衣》、《静女》 楚辞屈原:《涉江》、《橘颂》、《离骚》《湘女》 汉魏乐府 1.《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 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2.《怨歌行》(汉班婕妤)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圆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3.《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曦。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 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4.《大风歌》(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5.《垓下歌》(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 奈若何。 6.《秋风辞》(刘彻)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 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7. 《陌上桑》 8.《木兰辞》 9.《短歌行》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 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燕,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0.《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1.《龟虽寿》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年,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2.《七步诗》曹植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13.《野田黄雀行》曹植高树多悲风,海水杨其波。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得雀悲。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野田黄雀行》属乐府《相和歌·瑟调曲》,是曹植的后期作品。 全诗可分三层。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第一层两句借自然景物起兴。高大的树木往往招惹凄厉的巨风,浩瀚的大海常常掀起汹涌的浪涛。这里托物喻人,风波二字一方面隐指那些在位的、与己对立的权势人物,惯于兴风作浪,气势汹汹,作威作福;一方面,风前冠一悲字,更渲染了当时自己所处环境的险恶恐怖。此外,一扬一多,不仅暗示肇事者蓄意制造事端的行为举动,而且点出这种行为举动的频繁。事实也是如此,曹丕即帝位前后,长期把曹植视为争夺帝位的劲敌。为了称帝,拉帮结伙,活动频繁,猜忌怀疑,诬告监视,百

古典诗歌的发展演变

古典诗歌的发展演变 朝代诗体流派代表诗人及作品 先秦《诗经》现实主义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楚辞》浪漫主义爱国诗人屈原《离骚》 两汉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汉赋司马相如《凤求凰》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张衡的《四愁思》《四愁诗》是东汉诗人、科学家、文学家和政治家张衡的诗作,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七言诗之一。 四愁诗东汉·张衡 我所思兮在太山。 欲往从之梁父艰,侧身东望涕沾翰。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 路远莫致倚逍遥,何为怀忧心烦劳。 我所思兮在桂林。 欲往从之湘水深,侧身南望涕沾襟。美人赠我琴琅玕,何以报之双玉盘。 路远莫致倚惆怅,何为怀忧心烦伤。 我所思兮在汉阳。 欲往从之陇阪长,侧身西望涕沾裳。美人赠我貂襜褕,何以报之明月珠。 路远莫致倚踟蹰,何为怀忧心烦纡。 我所思兮在雁门。 欲往从之雪雰雰,侧身北望涕沾巾。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 路远莫致倚增叹,何为怀忧心烦惋。 魏晋南北朝文人诗曹操《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进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建安风骨三曹:曹操曹植《七步诗》曹丕 建安七子 田园诗陶渊明《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hè)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中国古代经典诗词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这首《念奴娇》,无疑是宋词中有数之作。立足点如此之高,写历史人物又如此精妙,不但词坛罕见,在诗国也是不可多得的。这首词感慨古今,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昂扬郁勃,把人们带入江山如画、奇伟雄壮的景色和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中。这首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名作,是宋词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也是豪放词最杰出的代表。它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游黄风城外的赤壁矶时所作。 6.《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公元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等,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的君主,故又被称作南唐后主或李后主。李煜工书,善画,洞晓音律,诗、词、文皆通,以词的成就最为突出。李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主要取决于他的艺术成就。他的词艺术成就很高。他善于用白描手法抒写自己的感情,善于用贴切的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他的词语言明净,优美,生动,在题材和意境上均突破了“花间词”派镂金刻翠,以写艳情为主的狭窄意境,对词的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相传他于自己

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故妓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这首《虞美人》充满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7.《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同时是撰写散曲的高手,是元代散曲大家,今存散曲约130多首,他的写景作如《秋思》,如诗如画,余韵无穷。 这是马致远著名的小曲,28个字勾画出一幅羁旅荒郊图。这支曲以断肠人触景生情组成。从标题上看出作者抒情的动机。马致远一曲小令,短短28字,意蕴深远,结构精巧,平仄起伏,顿挫有致,音韵铿锵,直贯灵心。其四射的艺术魅力,倾倒古今多少文士雅客,骚人才子。曲中意味,既“深得唐人绝句妙景”(《人间词话》),又兼具宋词清隽疏朗之自然,历来被推崇为描写自然的佳作,堪称“秋思之 祖”(《中原音韵》)。 1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 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 饭否? 辛弃疾(1140-1207)享年67岁,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汉族。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词人和爱国者。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

古典诗歌与现代诗歌的传承

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杨景龙 综观20世纪中国新诗,从创作实践到理论批评,从语言形式、表现手法到观念题旨、艺术精神,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诸多优良传统。不过,这种继承不是亦步亦趋的墨守成规的仿效,而是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之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 胡适的《尝试集》作为白话新诗的发轫,其秉承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即至为明显,胡适自己就承认,他的新诗“实在不过是一些刷洗过的旧诗”。胡适之后,白话诗人的创作或强或弱、或显或隐、或多或少,都无法完全逃离古典诗歌传统的一脉血缘。小到意象、诗句、作品,大到诗人、流派、诗体、主题、手法,均可寻绎出古今之间施受传承的脉络和痕迹。 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像戴望舒名篇《雨巷》的中心意象“丁香”,即来自李璟《摊破浣溪沙》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卞之琳就说《雨巷》“读起来好像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舒婷《春夜》中的名句:“我愿是那顺帆的风/伴你浪迹四方”,与宋代张先《江南柳》词句“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可说是活脱相似。李瑛的《谒托马斯·曼墓》:“细雨刚停,细雨刚停/雨水打湿了墓地的钟声”,也很容易让人想起杜甫《船下夔州郭》诗句“晨钟云外湿”。余光中《碧潭》有句:“如果蚱蜢舟再蚱蜢些/我的忧伤就灭顶”,活用李清照《武陵春》词句“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洛夫也做过许多将古代诗句“加工改造、旧诗新铸的实验”,他就“曾把李贺的‘石破天惊逗秋雨’一句改写为:‘石破/天惊/秋雨吓得骤然凝在半空’”。 古今诗歌作品之间,像何其芳的名篇《罗衫》,即是对班婕妤《怨歌行》的改造重组;郑愁予名篇《错误》的艺术构思,显然借鉴了苏轼《蝶恋花》下片中的无焦点冲突和戏剧化情境;席慕蓉名篇《悲喜剧》写“白苹洲”上的等待与相逢,是对温庭筠《梦江南》词意的翻新与掘进;舒婷名篇《船》表现的咫尺天涯的永恒阻隔,与《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同一机杼。 古今诗人之间,像郭沫若诗歌的豪情气势与李白诗歌,艾青诗歌的深沉悲郁与杜甫诗歌,李金 发象征诗的生涩凄美与李贺、卢仝诗歌,戴望舒、何其芳诗歌的辞色情调与晚唐温李诗词,卞之琳诗歌的炼字琢句与南宋姜吴雅词,余光中诗歌的骚雅、才气、琢炼与屈赋李诗姜词,席慕蓉、舒婷诗歌的浪漫忧伤气质与唐宋婉约词等;古今诗体之间,像胡适之体的浅白与元白体的浅俗,俞平伯、严阵、流沙河诗歌的语言节奏与古代词曲句式,郭小川的新辞赋体诗歌与古代辞赋歌行,白话小诗的体式与古代绝句小令等;古今诗歌流派之间,像新生代诗的口语谐趣与元散曲本色派浅俗的“蛤蜊风味”,新边塞诗的激昂豪迈、地域特色与盛唐边塞诗的激情悲壮、异域风光等;古今诗歌主题之间,像社会政治主题,爱国主题,爱情主题,时间生命主题,历史主题,自然主题,乡愁主题等;古今诗歌形式手法之间,像构句分节押韵,意象化,比兴象征,构思立意,意境营造与氛围渲染,叙事性和戏剧化,互文与用典等;其间均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中国经典唯美古典诗句诗词

中国经典·唯美古典诗句/诗词 1、终于为那一身江南烟雨覆了天下,容华谢后,不过一场,山河永寂。 2、千秋功名,一世葬你,玲珑社稷,可笑却无君王命。 3、凤凰台上凤凰游,负约而去,一夜苦等,从此江南江北,万里哀哭。 4、嗟叹红颜泪、英雄殁,人世苦多。山河永寂、怎堪欢颜。 5、风华是一指流砂,苍老是一段年华。 6、夜雨染成天水碧。有些人不需要姿态,也能成就一场惊鸿。 7、你要记得,紫檀未灭,我亦未去。 8、谁在岁月里长长叹息。 9、汉霄苍茫,牵住繁华哀伤,弯眉间,命中注定,成为过往。 10、红尘初妆,山河无疆。最初的面庞,碾碎梦魇无常,命格无双。 11、江南风骨,天水成碧,天教心愿与身违。 12、山河拱手,为君一笑。 13、如是颠簸生世亦无悔。 14、荏苒岁月覆盖的过往,白驹过隙,匆匆的铸成一抹哀伤。 15、那被岁月覆盖的花开,一切白驹过隙成为空白。 16、褪尽风华,我依然在彼岸守护你。 17、那些繁华哀伤终成过往,请不要失望,平凡是为了最美的荡气回肠。 18、你的路途,从此不见我的苍老。 19、长歌当哭,为那些无法兑现的诺言,为生命中最深的爱恋,终散作云烟。 20、随你走在天际,看繁花满地。 21、我自是年少,韶华倾负。 22、你要记得,那年那月,垂柳紫陌洛城东。 23、苍茫大地一剑尽挽破,何处繁华笙歌落。 24、寄君一曲,不问曲终人聚散。 25、谁将烟焚散,散了纵横的牵绊;听弦断,断那三千痴缠。 26、清风湿润,茶烟轻扬。重温旧梦,故人已去。 27、染火枫林,琼壶歌月,长歌倚楼。 岁岁年年,花前月下,一尊芳酒。 水落红莲,唯闻玉磬,但此情依旧。 28、玉竹曾记凤凰游,人不见,水空流。 29、他微笑着,在岁月的流失中毁掉自己。 30、还能不动声色饮茶,踏碎这一场,盛世烟花。 31、红尘嚣浮华一世转瞬空。 32、我不是我你转身一走苏州里的不是我。 33、几段唏嘘几世悲欢可笑我命由我不由天。 34、经流年梦回曲水边看烟花绽出月圆。 35、人生在世,恍若白驹过膝,忽然而已。然,我长活一世,却能记住你说的每一话。 36、雾散,梦醒,我终于看见真实,那是千帆过尽的沉寂。 37、纸张有些破旧,有些模糊。可每一笔勾勒,每一抹痕迹,似乎都记载着跨越千年万载的思念。 38、生生的两端,我们彼此站成了岸。 39、缘聚缘散缘如水,背负万丈尘寰,只为一句,等待下一次相逢。 40、握住苍老,禁锢了时空,一下子到了地老天荒 41、人永远看不破的镜花水月,不过我指间烟云世间千年,如我一瞬。 42、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浅谈古典诗词的现代意义

浅谈古典诗词的现代意义 浅谈古典诗词的现代意义 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一个思想结晶,它为我们的民族文化添上了浓 墨重彩的一笔。在古代,诗词歌赋是才能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还一度被纳入选拔人才 的考试范畴,而自新文化运动后,白话文的兴起,诗歌则开始转向了现代诗,与古典诗词 相比,现代诗词的语言更为直白简单,自然也就更容易让人理解,同时也由于时代的变迁,古典诗词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常见,这些因素都使得古典诗词如今在现代人的心中,就是 一些传统的,文绉绉的,甚至是矫情古板的一些玩意儿,致使大家不愿去接触。但是存在 即有理,中国古典诗词至今也没有被丢弃,是因为它有其存在的现实意义。 首先,中国的古典诗歌给人心灵的洗礼。古典诗词的创作可以疏导现代人内心情感, 使生活中的快乐、忧伤及点点滴滴的情感体验得到升华。在孤独时,想想柳宗元的《江雪》,仔细体会诗人的意境,自己的孤独还不及诗人的千万分之一,诗人都尚且可以接受 独钓寒江雪的环境,自己又何尝不能隐忍一时的逆境?思乡之时,吟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可宣泄心中满溢的思乡之情;要表做事决心时,吟吟“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可坚定自己的决心;要自我鼓励时,不妨学学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蓬蒿人!”,给自己打气加油,总之,”,当我们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及对生活的 真实感受用古典诗词表达出来时,就会发现生活被艺术化了,我们的感情得到了升华,心 灵也得到了美的洗礼。其次,中国的古典诗歌是中华文化的象征。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 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总是免不了文化软实力的比较,而中国古典诗词正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一个象征。无论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还是“爆竹声 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都是独一无二的,继承并发展中国古代诗词,既传承了老 祖宗的文化,也创新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文化的存在能够让一个国家的人民更有民族 认同感,凝聚力更强,而作为中国文化象征之一的古典诗词,则是国家文化的一个体现, 也是拉近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一个纽带。除此之外,古典诗词背后所赋予的文化故事, 可作为旅游业发展开来,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一个增长点,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 也是对该文化的一种普及。 最后,中国古典诗词对人的修身养性是其特有的。古典诗词创作是现代人生活的艺术品,它品味生活中的“美”,并使这种美感永恒存在。古典诗词在把握人类生活的美感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通过押韵、对偶、平仄、音节等艺术手段,创造出来韵律、 节奏、意象等,往往烘托出美好的意境。创作和欣赏一首典雅优美的诗词,此中的喜乐是 人世间任何别的事情所无法比拟的,因此是诗词中的美能让人们有意去观察和品味生活, 思考生活的真谛,以体味人生境界,达到修生养性的境界。譬如我们常说的“宁静以致远,淡薄以明志”,在追逐名利权势的今天,很需要这样淡薄的心态,以慰藉为名利所累的心灵。 中国的古典诗词,是古代劳动人民留下来的思想结晶,我们要继承发展,用心感受古 典诗词的魅力,同时让我们的生活艺术化,达到修养身心的目的。

古代经典诗歌100首

古代经典诗歌100首 1.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北朝民歌《敕勒歌》(写草原特有的自然风光) 2.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乐府歌辞《长歌行》(托物比兴,勉励年轻人珍惜青春) 3.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三国·曹操《观沧海》(写观沧海之所见,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 4.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晋·陶渊明《饮酒》(写田园生活的恬静闲适,表达自己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5.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表达对友人的惜别和勉励之情) 6.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 7.(其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其二)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写晚年回乡的所见所闻所感) 8.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李贺《南园》(抒写作者愿意弃文从武,为国效力的抱负。若个:哪个) 9.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唐诗的发展历程

唐诗的发展历程 [文档副标题]

唐诗的发展历程 摘要:中国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洪荒时代,即便从《诗经》开始算起,也有3000年左右的历史了。中国的诗词博大精深,历朝历代都有杰出的诗人和作品问世,其中以唐代的诗歌最为出名,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化中极为亮眼的一颗明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最为繁荣的篇章。 关键词:初唐诗歌;盛唐诗歌;中晚唐诗歌 唐诗是中国诗歌的标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顶峰,是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现在的学生都要学习唐诗,甚至牙牙学语的小孩都会念《咏鹅》。唐诗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在现代社会已经十分普及,那么,唐诗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它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呢?本文按照时间顺序进行了系统的介绍。 初唐诗歌 唐诗繁荣的准备时期,重要诗人有被称为“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此外还有陈子昂、张若虚、宋之问等。大唐建国之初,诗歌仍沿着南朝诗歌的惯性发展,柔靡纤弱,毫无生气。“四杰”的出现使这种风气发生了转变。他们才气横溢,不满现状,通过自己的诗作抒发愤激不平之气和壮烈的抱负,拓宽了诗歌的题材。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盛唐诗歌 唐玄宗执政期间,唐王朝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开元盛世”,政治、经济、文化都发展到了鼎盛。这一时期相继出现了两大诗歌流派和我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其中两大诗歌流派指“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双子星座”指李白和杜甫,二人合称“李杜”。 (1)山水田园诗派,是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派之一,这一诗派是陶渊明、谢灵

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 杨景龙 综观20世纪中国新诗,从创作实践到理论批评,从语言形式、表现手法到观念题旨、艺术精神,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诸多优良传统。不过,这种继承 不是亦步亦趋的墨守成规的仿效,而是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之下的现代创造 性转化。 胡适的《尝试集》作为白话新诗的发轫,其秉承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即至 为明显,胡适自己就承认,他的新诗实在不过是一些刷洗过的旧诗。胡适之后,白话诗人的创作或强或弱、或显或隐、或多或少,都无法完全逃离古典诗歌传 统的一脉血缘。 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像戴望舒名篇《雨巷》的中心意象丁香,即来 自李璟《摊破浣溪沙》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卞之琳就说《雨巷》读起来好像 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余光中《碧潭》有句如果舴艋舟再舴 艋些/我的忧伤就灭顶,活用李清照《武陵春》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古今诗歌作品之间,郑愁予名篇《错误》的艺术构思,显然借鉴了苏轼 《蝶恋花》下片中的无焦点冲突和戏剧化情境;舒婷名篇《船》表现的咫尺天 涯的永恒阻隔,与《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同出机杼。 古今诗人之间,像郭沫若诗歌的豪情气势与李白诗歌,艾青诗歌的深沉悲 郁与杜甫诗歌,戴望舒、何其芳诗歌的辞色情调与晚唐温李诗词,卞之琳诗歌 的炼字琢句与南宋姜吴雅词等;古今诗体之间,像胡适之体的浅白与元白体的 浅俗,俞平伯、严阵、流沙河诗歌的语言节奏与古代词曲句式,郭小川的新辞 赋体诗歌与古代辞赋歌行,白话小诗的体式与古代绝句小令等;古今诗歌流派 之间,像新边塞诗的激昂豪迈、地域特色与盛唐边塞诗的激情悲壮、异域风光等;古今诗歌主题之间,像社会政治主题,爱国主题,爱情主题,时间生命主题,历史主题,自然主题,乡愁主题等;古今诗歌形式手法之间,像构句分节 押韵,意象化,比兴象征,构思立意,意境营造与氛围渲染,叙事性和戏剧化,互文与用典等:其间均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开展扎实有效的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有利于古代诗歌研究者扩大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形成关于中国诗歌史发展演变的整体观,理清20世纪新诗的诗学背景和诗艺渊源,从而对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作出 较为准确的评估;并以辉煌灿烂的古典诗艺为参照,剖析新诗艺术的利弊得失,提升新诗的艺术水准;促使古典诗艺的现代性转化;它还有望在中国诗学领域 拓展出一片边缘交叉的新垦地,形成一个新的分支题库;而在广泛的意义上, 它更有益于培养现代学人丰富的审美趣味、弘通的历史视野和对优秀的民族文 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能力。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古典诗词鉴赏经典范例

古典诗词鉴赏经典范例 古典诗文 2009-05-14 1202 古典诗词鉴赏经典范例 范例1: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唐)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赏析】这是一首和诗,诗人因物感兴,即景生情,写自己宦游他乡,春光满地不能归省的伤情。诗一开头就发出感慨,说明离乡宦游,对异土之“物候”才有“惊新”之意。在这“独有”“偏惊”的强调语气中,生动表现出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中间二联具体写“惊新”的感受:清晨的太阳从东边海上升起,云气在朝阳的照耀下,霞光灿烂,绚丽多彩;早春的江南,梅花在枝头开放,这春意由江南渐渐移到江北,杨柳也已经吐出了新芽。清新和暖的空气撩逗得黄莺儿婉啭鸣叫,晴日的阳光把蘋草映照得变成了绿色。这四句细腻地写出了朝霞、梅柳、黄鸟、绿蘋等景物在早春里的变化,生动地展现了江南新春的美丽景色,也寓含着心中怀念中原故乡之情,与首联的矛盾心情正相一贯,同时也自然地转到尾联,道出自己伤春的本意——怀念中原故土,点明思归的主题。全诗采用拟人手法,写江南早春之景,历历如画。更多精彩尽在《试题调研》第9辑《考前抢分必备》。 范例2: 度大庾岭 (唐)宋之问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对被贬边远之地的不满情绪以及盼望有朝一日得以赦免回京的心情。起句扣题直叙,诗人来到“华夷”分界的梅岭,将要辞别故国了,对句“停轺一望家”,诗人停下驿车,驻足远望家乡。颔联“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紧承首联中的“望”字而来,诗人遥望乡关,只见鸟儿飞翔,花儿开放。但在诗人眼中鸟儿是“南翥”的,花儿是“北枝”的,因此触动了北人南迁的情思,使他黯然神伤。这联诗写得情景交融。颈联上句写山雨欲停未停,天空已放出些许晴光,下句描绘江中云影即将变作彩霞的刹那间,将山的空明、水的澄澈同时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在这样美好的山水景色中,诗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简表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上古——口头歌谣 先秦——诗歌发展 的两大源头 汉代——汉乐府《上邪》《陌上桑》《孔雀东南飞》 (汉末)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魏晋南北朝——1、建安文学:三曹(曹操 、曹植、曹丕 )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文学特征:建安风骨、汉魏风骨) 2、正始文学:代表作家:阮籍、嵇康 3、两晋文学: 西晋(低谷):左思 东晋(复兴): 陶(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 谢(谢灵运 :开创了山水诗派) 南北朝时期(最大的成就是民歌的发展) 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狭窄(爱情)、风格艳丽,喜用双关 代表作《西洲曲》 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广泛、风格刚健、语言直率 《木兰辞》(代表了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文人诗创作:代表诗人:鲍照、谢朓、庚信 唐代——初唐 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陈子昂(倡汉魏风骨) 盛唐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中国诗坛盛极一时的“双子星” 山水田园诗派:王(王维)、孟(孟浩然) 边塞诗派: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 中唐 韩孟(韩愈、孟郊——诗歌的风格特征:奇崛险怪) 元白(元稹、白居易——诗歌的风格特征:语言平易直白) 李贺(人称“诗鬼”——诗歌的风格特征: 诗境诡谲) 晚唐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 温庭筠诗歌的风格特征: 哀艳 宋代——宋诗重理趣 江西诗派: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 ,杨万里(“诚斋体”)、陆游 宋词(婉约派:柳永、李清照,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元代——元诗:杨维桢(“铁崖体”,以乐府诗和竹枝词最为著名) 元曲: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 ) 明代——明初:高启(诗才最高) 前七子(以李梦阳为首) 后七子(以李攀龙为首) 明末:江左三大家:钱谦益、吴伟业(“梅村体”)、龚鼎孳 清代——清诗:康熙年间 国朝六家(王士祯、朱彝尊、赵执信等) 雍正、乾隆年间 沈德潜(格调说)、袁枚(性灵说)、翁方纲(肌理说) 现实主义源头:西周至春秋《诗经》 浪漫主义源头:战国后期《楚辞》 (代表作家:屈原) 黄金时期

500句古代经典诗词名句欣赏

500句古代经典诗词名句欣赏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4、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5、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6、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郑风?子衿) 7、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 8、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卫风?硕人) 9、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诗经?卫风?硕人) 10、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鄘风?相鼠) 11、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12、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车辖) 13、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诗经?小雅) 14、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经?小雅) 15、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16、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17、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18、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 19、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 20、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周语) 21、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22、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23、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

24、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25、欲加之罪,何患辞。(左传) 26、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27、不去庆父,鲁难未已。(左传) 28、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左传) 29、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 30、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31、曲则全,枉则直。(老子) 3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33、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 3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35、将欲取之,必先之。(老子) 36、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 37、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 38、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39、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 40、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41、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42、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43、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44、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八佾) 4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 4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4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