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最终版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最终版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最终版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最终版

1.人类需要:需要反映了人的机体在某一方面的不足或缺乏,这可以是生理层面的,也可以是心理层面的。需要引起内驱力的增强,从而形成某种被激发的动机状态,最终引发了一类或一组特定的行为活动。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认知、审美、自我实现的需要。阿尔德弗尔的生存-关系-成长需要理论生存需要:机体生存关系需要:发展人际关系的需要成长需要:个人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需要。

3.人类需要的类型:起源与性质:生物性需要社会性需要。需要指向的对象:物质需要精神需要。需要产生的方式:原发性需要(先天性需要)继发性需要(习得性需要)

4.人类行为:个体(或群体、组织)为适应环境与满足需要所表现出的活动或反应,是遗传、生理、心理、社会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人类为满足其自身需要而采取某种方式去适应环境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方式。

5.人类行为分类起源:本能行为(遗传)、习得行为(学习)。功能:生理行为、心理行为、社会行为。内容:摄食行为(生存行为)、睡眠行为(生养行为)、游戏行为(生趣行为)、认知行为(生智行为)、劳作行为(生产行为)、繁衍行为(生殖行为)、皈依行为(生息行为)主体:个人行为、集体行为、组织行为。个人成长阶段:胎儿行为、婴儿行为、幼儿行为、青年行为、中年行为、老年行为。医学标准:正常行为、异常行为、健康行为、病理行为

7.人类行为的特点:适应性、多样性、变化性、可控制性、整合性

8.人类行为评估的基本框架阿希福特等人提出的分析框架横向的生物—心理—社会维度、纵向的生命周期维度

11.社会环境的:由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如生物遗传、心理状态以及社会过程等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社会系统,家庭、学校、群体、组织、社区、社会、制度、文化等都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12.社会环境的构成:物理环境社会组织社会文化

13.社会环境分类按所包含要素分:物理社会环境、生物社会环境、心理社会环境;按涉猎内容领域分:聚落环境、文化环境、产业环境、休养环境

14.社会系统的分类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外观系统宏观系统

17.王瑞鸿先生观点:生理因素是基础;心理因素是核心;社会因素是根本

18.贝尔和费德里克社会工作三要点:

社会工作者可以帮助人们解决问题和处理情况;可以和各系统共同工作,如社会机构、组织、社区和政府机关,这样人们能够更好享用他们所需资源和服务;能够把人们与各种系统连接起来,以使案主获取资源和机会。

19.社会工作实践几个基本步骤:初步评估-计划-干预-评估-结案

22.弗洛伊德:《梦的解析》(1900);《精神分析引论》(1910);《超越唯乐原则》(1920);《自我与本能》(1923)

23.弗洛伊德古典精神分析理论要点:精神层次理论;人格结构理论;性本能理论;心理性欲发展阶段理论;释梦理论。

25.人格结构理论:本我(快乐)、自我(现实)和超我(道德)

29.性本能理论生的本能一切与保存生命有关的本能(里比多或欲力)

性欲本能:个体快乐、种族繁衍个体生存本能:自我保存、生活

死的本能:驱使人回到有生命之前的无机物状态。(攻击)向外表现向内表现

30.泛性论:弗洛伊德性的含义,是极为广泛的,一切快感都直接或间接和性有关。

他认为性的后面有一种潜力,常驱使人去寻求快感,并把它称为“里比多”。

32.人格发展的五个阶段

口唇期(0-1岁)口唇期性欲发展“停滞”人格:口欲综合型人格:被动、依赖、退缩,(过度满足)。口欲施虐型人格:仇视他人、反社会、讽刺挖苦,沉溺于撕咬行为(过度缺失)。肛门期(1-3岁)。肛门期“停滞”人格:肛门排泄型肛门便秘型

性器期(3-6岁)。恋母或恋父情结。“阉割焦虑”“阴茎嫉妒”

潜伏期(6—12岁)看似停滞或退化,一直延续到青春期。

生殖期(两性期)12岁以后性的生理能量大量涌现(荷尔蒙激素的大量分泌)。

停滞:里比多在发展过程中一部分心理机能因在某一阶段得到过渡满足或过度缺失而停留不再继续发展到下一个阶段。

退化:那些已经向前发展的里比多因某种原因再次退回前面发展阶段或最初的对象上。35.埃里克森:《童年与社会》1950;《青年路德:一个精神分析与历史的研究》1958;

《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1968;《新的统一性维度》1973;《生命历史与历史时刻》1975 36.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概述

他强调自我的重要性,尤其注重个人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人格的影响,认为个体人格是在自我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中发展、成长和建立起来的。

39.华生的行为主义发展观:心理学应把人的行为当作研究的对象。行为就是有机体用来适应环境的反应系统。构成单位是反射,反射就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S-R)

认为任何复杂的行为都是刺激与反应的关系,心理学就是研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因果关系发展心理思想:否认遗传夸大环境和教育

华生眼中的习惯:习惯的形成,实质上是形成了一系列的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习惯的单位。"当一个复杂的习惯被完全分解之后,这个习惯的每个单位就是一种条件反射"

条件性情绪反应:生活中总有一些人会对大多数人都不怕的事物产生极度的恐惧,这些恐惧反应很可能是经典条件作用的结果。人对于一些事物的情绪反应都是可以通过经典条件作用的方式学习到的。

40.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是指有机体在某种情境中自发做出的某种行为由于得到强化而提高了该行为在这种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即形成了该反应与情境的联系。

50.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与经典条件反射的区别:操作:强调刺激/奖惩,特点是行为在刺激之前,行为发生后,给予奖励或惩罚;经典:强调先给出信号,特点是行为在刺激之后。刺激发生的时间不能距行为太远。通常在几秒钟之前,这样会在记忆中存在联系。

51.强化物:“使反应发生的概率增加或维持某种反应水平的任何刺激”。强化:利用强化物诱使某一操作反应的概率增加的过程。

53.斯金纳认为学习是有机体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建立,形成反应与情境刺激的联结,从而获得行为经验的过程。

54.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学习不仅仅发生在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中,我们也能通过看、读或听说别人怎样行为来学习。发展理论替代强化:学习者如果看到他人成功和赞扬的行为,就会增强产生同样行为倾向;如果看到失败或受罚的行为,就会削弱或控制发生行为的倾向。自我强化:行为达到自己设定的标准时,以自己能支配的报酬来增强,维持自己的行为过程。

57.社会学习在社会化中的作用:攻击行为性别角色自我强化的作用亲社会行为

59. 人本主义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人类动机的发展和需要的满足有密切的关系,需要的层次有高低的不同。自我实现理论:个人人格获得充分发展的理想境界是自我实现。高层次的自我实现具有超越自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健全社会的职能在于促进普遍的自我实现。成长需要:美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基本需要:自尊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生理的需要

60.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以来访者中心疗法创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人格一个人根据职责及对外部世界的认识而力求自我实现的行为表现。

人格机构人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所知觉到的自我。

理想自我理想自我是一个人希望自己所具备的样子,是一个人认为重要的和有价值的东西,是个人努力追求的发展目标。一个心理健康的人的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是相当接近或相互符合的。

来访者中心疗法又称非指示疗法,患者中心疗法,以人为中心理论。

基本观点:任何人都是积极的、奋发向上的、自我肯定的、具有无限成长的潜力。

患病原因:个体对自己经验的知觉出现歪曲或否认,使人的成长潜力受到削弱或者阻碍。促进来访者成长的条件:真诚、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共情。

62.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①图式:就是儿童对一个事件基本要素和相互关系的抽象表征(认知结构组织的最基础单元)。②同化:当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境时,主体能够利用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解释这个新刺激。③顺应:个体改变自己已有图式以应付改变的环境

智力:有机体主动适应环境的一种基本生命功能。

6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感觉和动作动作图式的认知结构);前运算阶段(2-7岁)(语言符号运动表象或形象图式。特点以表象思维为主、思维的相对具体性、思维的不可逆性、思维的自我中心性);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后)

64.维果斯基关于认知发展的社会文化观:认知发展发生于社会文化环境之中,社会文化影响认知发展的形式;儿童的许多重要认知技能是在与父母、老师以及更有能力的同伴的社会交往中发展起来的。

“最近发展区”:指学习者能独立达到的认知水平与在成人指导和鼓励的社会支持下所能达到的认知水平之间的差距。

1.胎儿期标志着:(1)生物和环境影响一生的相互作用;(2)持续一生的父母影响的开始

2.先天缺陷:指婴儿在出生前在子宫内就存在的发育异常。遗传与环境双重因素综合作用。

3.影响胎儿发育的因素有:基因1.性别身高体重相貌;2.智力血型神经系统;3.人格特征生理疾病。遗传因素为生命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前提。色盲、唐氏综合症(21号染色体偏差)。母亲:年龄;营养;情绪;母亲服药、吸烟、酗酒、毒品、疾病。环境:化学因素(铅有机溶剂农药);物理因素(核辐射噪声温度的变化)。社会(间接影响):家庭的社会地位和富裕程度;社会本身的发展社会物质的供给、医疗技术的进步以及社会观念;家庭的不同。

4.婴幼儿先天性非条件反射:1、吸吮反射2、拥抱反射3、觅食反射4、握持反射

新生儿的9大惊人本领:模仿能力、声音定向、注视与追视、触味和嗅觉、运动能力、行走反射、惊跳反射、游泳反射、牵拉反射

6.婴儿大动作发展的特点0—1岁:以移动运动为主;1—2岁:由移动活动向基本运动技能过度;2—3岁:以发展基本运动技能为主,向各种动作均衡展。

8.动作发展的顺序表现为:由全身性的、笼统的、散漫的,以后逐渐分化为局部的,准确的,专门化的。由身体上部到下部的发展。抬头-翻身-坐-爬-站-行走。每个婴儿动作发展的方式及速度有个体的差异。

9.精细动作发展的重要性:1、通过接触物体,可以了解各种物体的特性,促进认知的发展;

2、培养生活自理能力,体验成功感,增强自信心;

3、在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逐步掌握更多的复杂技巧(如写字、画画等)

10.婴儿运动能力发展的重要意义:接触和认识的方式增多了;范围增大了;心理活动更加复杂;社会交往增加;促进智力发展

11.影响婴儿运动能力发展因素:遗传素质。父母恰当的训练。社会文化观念影响。社会的经济发展、食物供给、卫生保健等因素

14.托马斯和切斯婴儿的气质类型按适应性、生活规律、情绪状态、趋避性等的表现,分为:容易抚养型、抚养困难型、发展迟缓型。其余混合型。

15. 气质与儿童抚养:最佳拟合性原则

气质可以发生改变,确定其是否改变的一个因素,就是儿童的气质类型与父母养育方式的拟合度;文化价值也影响父母的教养行为和儿童气质的拟合。

16..依恋:是指婴幼儿对养育者(通常是母亲)最持久、稳定、亲密的情感关系,是婴幼儿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17..依恋的作用生存价值:依恋有利于婴幼儿生存。它能够有效地传达婴儿的不适;发展价值:依恋有利于婴幼儿发展。

18.依恋的类型:安全型、矛盾型、回避型

19.如何依恋:依恋的发展

无差别的反应阶段(0-3月)这个时期婴儿对人反应的最大特点即是不加区别,无差别;有差别社会反应阶段(3-6月)这时婴儿对人的反应有了区别,对人的反应有所选择,对母亲更为偏爱;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月—2岁)此时婴儿出现了明显的对母亲的依恋,形成了专门对母亲的情感联结;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以后)。

20.影响依恋安全性的因素:稳定的照顾者照顾的质量儿童的特点家庭的因素

21.婴儿自我意识的发展:1周岁末开始自我意识的萌芽。1-3岁儿童开始把自己当作主体来认识,这一变化是儿童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也可以说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

22.影响婴儿心理及社会性的因素:遗传营养依恋关系

23.物质营养、信息刺激、母爱称为儿童发展的三大营养。

24.婴儿对父母的影响:促进了父母人格的成熟;改变了父母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

25.父母对婴儿的影响:父母的照料是婴儿成长的必要条件;父母对婴儿爱的情感是促进婴儿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父母的教养方式影响婴儿人格发展(溺爱型专制型矛盾型放任型民主型)

26.幼儿期指儿童从3岁到6、7岁也叫学前期。

28.幼儿的认知发展1)记忆的发展记忆容量:随年龄而增加;记忆类型:无意识记为主意义识记逐渐出现、机械记忆为主,意义记忆开始发展;形象记忆为主。2)思维的发展

幼儿的思维属于“前运算阶段”特点:思维的表象性、思维的不可逆性、自我中心性和刻板性。3)语言的发展词汇数量增加词汇类别语法及口头表达能力情境性—连贯性言语。4)阅读能力的发展学龄前儿童阅读材料以图画类为主。1.分析阶段2.综合阶段3.连贯表达阶段讲故事是3-6岁儿童生活中的重要活动。早期阅读训练促进儿童语言能力发展。29.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1)自我评价的发展。转折年龄在3.5-4岁。幼儿自我评价的特点:1.轻信成人的评价到自己独立评价2.对外部行为的评价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3.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到比较细致的评价4.从带有极大主观情绪性的自我评价到初步比较客观的评。

2)自我体验的发展。转折年龄在4岁。在幼儿自我情绪体验中最值得重视的是自尊感。3)自我控制的发展。转折年龄在4-5岁。总的来说,幼儿的自控能力还是较弱的。

30.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定义: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和共享等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包括利他行为和合作行为在内的对社会有积极作用的行为。31.3—6岁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分类1)利他行为定义:利他行为指个体自发帮助其他个体或群体,且不期望任何外在酬赏的社会行为,是一种有益于他人的社会行为。分类a.分享行为b.助人行为c.安慰行为2)合作行为定义:合作是指在游戏、学习、生活中分工并相互配合,协商解决问题以实现目标的行为。

32.3-6儿童亲社会行为培养

移情:是指在人际交往中, 人们彼此的感情相互作用。

榜样: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学习和形成,主要是通过观察性的学习和模仿达到的。

利用归因原理:儿童对行为原因的归结直接影响着他的行为。归因理论认为,一个要想把在某种特定场合表现出的习得的助人行为保持下去,需要把助人的观念内化,这是一种自我归因。

表扬、奖励:儿童亲社会行为无论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都需要得到群体的认可。反之,习得的利他行为可能消退。

组织游戏活动:游戏是培养儿童亲社会行为最好的方法之一。游戏中儿童要进行交往,不肯谦让交往就不能继续进行;进行游戏要配合,合作的能力就得到锻炼;大家一起游戏, 玩具、物品就要求共同分享。

33. 3-6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个体因素:认知发展水平移情能力性别个性特质。环境因素:同伴关系家庭内部因素社会文化大众传媒

33.3—6儿童反社会行为的发展

1)攻击性行为形成因素:生物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学校、同伴群体与大众传媒)。个体因素(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人格特点、社交技能水平、个体固有经验)

减少和控制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教育:提高学前儿童的社会认知水平和移情能力;引导学前儿童掌握合理的心理宣泄;及时表扬和奖励学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2)说谎类型:想象型谎言、虚荣性谎言(夸张型虚构型)、创造型谎言、逃避型谎言。对幼儿说谎的干预:不要轻易指责,不要简单粗暴;从正面引导,从感性分析;奖励儿童勇于承担责任的品德;成人必须以身作则;对无意造成的不严加指责。

3)偷窃幼儿偷窃的矫正:让孩子尽早树立“所有权”的观念;及时制止孩子偷拿家里钱的行为;让孩子了解偷窃的行为后果;不要用打骂等消极的方式惩罚孩子

4)嫉妒行为类型外露性幼儿的妒忌直接而坦率,根本不考虑后果;攻击性和破坏性。幼儿妒忌的原因: 环境影响;不适当的教育方式;孩子能力较强,但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5)破坏性行为以损坏他人的财物为乐的行为。

原因:由敌对情绪引起的报复;由不愉快情绪引起的宣泄;为了“炫耀”自己的能干。

6)残忍行为原因:是受压抑感的一种表现;自卑感、受歧视;父母、教师对儿童缺乏同情心;由于好奇心引起无意识的残忍行为。

35.幼儿人际交往的影响因素父母鼓励:通过创造机会有效指导积极交流培养儿童良好的社会交往技能;师幼交往:1增强儿童安全感、自信心以及探索精神2促进儿童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3影响儿童同伴交往能力的高低4有助于儿童自我概念及社会性的发展。

36.皮格马利翁效应:期望和赞美能产生奇迹。又称“罗森塔尔效应”

37.培养幼儿交往能力途径:教会儿童合作、教会儿童游戏、教会儿童表达、教会儿童接纳。

34.幼儿人际交往的发展

1)亲子关系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麦考比和马丁家长教养的类型:权威型(民主型)、专断型、放纵型(溺爱型)、忽视型(放任型)。

亲子交往的影响因素:a:父母的性格、爱好、教育观念及对儿童发展的期望,对其教养行为有直接的影响。b:父母的受教育水平、社会经济地位、宗教信仰以及父母之间的关系状况等,通过父母一方简接地影响着亲子交往的状况。C:儿童自身的发育水平和发展特点是影响亲子交往的另一重要因素。其他因素

2)同伴关系的作用:认知;情感;社交;个性;社会化。类型受欢迎型、一般型、被忽视型、被拒绝型。发展:米尔德雷德.帕腾社会交往阶段(包括两种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交往行为联合游戏合作游戏)、平行游戏阶段(共同分享相似玩具,无交流)、非社会活动阶段(无参与者或旁观者的行为或独自游戏)。

3)师幼关系的特点:游戏性、稳定性和亲密性、内隐的长久性和外显的单向性。类型:严厉型、灌输型、开放学习型、民主型

42.青少年的生理发展:外形的变化体内机能的增强性的发育与成熟

43.青少年的认知发展:感知的发展注意的发展记忆力的发展思维的发展

44.生理及认知的变化对青少年的心理冲击

青少年期的基本特征:矛盾动荡性具体表现思想偏激行为冲动情绪两极化明显。敢作敢为患得患失、反叛传统标新立异、妄自尊大妄自菲薄、依赖性独立性、对承认闭锁对同伴开放。

45.青少年时期的情绪两极性特点1外部情绪的两极性(强烈狂暴性与温和细腻性共存可变性与固执性共存内向型与表现性共存)2内心表现的两极性3意志的两极性4人际关系的两极性5容易移情

反抗情绪的表现时机:①心理性断乳受到阻碍;②自主性被忽略;③人格展示受到阻碍;④被强迫接受某些观点。

反抗情绪与逆反心理措施一方面:父母、教师要讲究教育青少年的方法,采取民主的教育方式,尊重青少年的想法、意见。另一方面:青少年自身也要加强修养,尊重父母和老师,以免冲动情绪发生。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情绪的自我调节:自我激励法:用生活中的哲理、榜样、明智的思想观念激励自己。相信未来的美好;转移法:寻找新颖的刺激转移原先因发愁、发怒引发的兴奋;倾诉法:向你想倾诉的对象倾诉,发泄心中的压抑。

47.青少年自我意识的特点主要表现:独立意向的发展、自我意识成分的分化。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强烈地关心自己个性成长、自我评价的成熟、有较强的自尊心、道德意识的高度发展。

48.青少年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早期(11—14岁):同一性解构;中期(15—17岁):同一性重构;青少年晚期(18—22岁):同一性巩固

49.青少年的社会交往1)亲子关系青少年期家庭元素的重大变化:父母和孩子的生理变化;父母和孩子的社会地位、角色的变化;父母和孩子人格、自我的变化;家庭功能的变化

与父母关系的变化:情感上的脱离、行为上的脱离、观点上的脱离、父母的榜样作用削弱2)同伴关系青春期同伴关系变得重要的原因:(1)提供社会比较信息。(2)成为成长的参照群体。(3)获得社会归属—成为某个小群体中的成员。(4)实现与异性交往。(5)获得学习信息。青少年同伴关系的发展特点:(1)逐渐克服团伙的交往方式(2)朋友关系日益重要(3)选择朋友的标准:志趣相同、烦恼相似、性格相近、能相互理解(4)与异性关系的变化

3)师生关系青春期的少年不再盲目接受任何一位教师。

50.青春期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物质成瘾性健康危险行为:吸烟、酗酒和滥用药物;暴力伤害,包括家庭、校园暴力、自杀等:亲子冲突、同伴冲突、师生冲突、自我冲突;精神性成瘾行为,如玩电子游戏机成瘾、网络成瘾、武侠、言情小说成瘾等;早恋及不良性行为

早恋的特点:朦胧性矛盾性不稳定性单纯性兴奋性和冲动

51.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动机,犯罪动机单纯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激情性、偶发性犯罪突出;形式,共同犯罪、团伙作案多;性质,犯罪种类复杂,严重犯罪多,作案手段比较野蛮和凶残;主体,犯罪低龄化趋势明显,闲散未成年人犯罪严重;教育改造情况,重新犯罪率高52.青少年犯罪的发展过程:潜伏期(早期越轨行为说谎、逃学、懒散、不良团体);发展期(攻击性行为、偷盗、打架斗殴破坏公共财物或景观等);犯罪期;心灰意冷期。

53.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个人因素: 两强:一是盲目模仿强;二是好奇心强。两弱:一是辨别是非能力薄弱;二是自我控制能力薄弱。家庭因素:家庭的完整性遭到破坏、教育方法不当、家庭贫困。学校因素:教育功能单一化;教师对后进生、双差生的鄙弃和疏于教育;流失生成为青少年犯罪的“后备军”;学校教育中缺乏青春期教育,易于接受外界不良刺激的影响。社会因素:青少年暴力文化、吸毒现象、贫富差距。

38.学龄期(6、7岁-11、12岁)

39.学龄期儿童的情绪情感的发展1)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儿童对声音表情的认知发展情况: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儿童声音表情的认知发展进入了正常辨认阶段。2)情感的深刻性不断增加。深刻性是指情绪情感产生的原因所涉及的本质程度。3)情绪的稳定性不断加强。

40.学龄期亲子关系的变化:交往时间的变化、父母对儿童的控制力量;

(麦克斯白(Macceby)儿童行为控制模式的三阶段论:父母控制,6岁以前,大部分决定由父母作出;共同控制,6—12岁,父母与儿童一起协商解决一些问题;儿童控制,12岁以后,儿童自己作出更多的重要决定。)

同伴关系的发展;师生关系的发展对教师态度的变化:盲从→自主评价倾向。

41.学龄期儿童的主要行为问题:儿童孤独症儿童多动症焦虑及恐惧症学习障碍。

54.青年期17.18-35岁霍尔:疾风怒涛→相对平稳。

55.青年期的一般特征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达到成熟水平(身体机能达到最佳状态,进入身体健康的黄金阶段,为心理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认知能力,情感和人格的发展都日趋完善,开始形成稳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入成人社会,承担社会义务;生活空间扩大;开始恋爱、结婚

56.青年期的认知发展智力的发展(卡特尔)流体智力随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提高,如知觉速度、机械记忆。晶体智力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如言语理解、分析能力。思维的发展重要的思维形式:辩证的、相对的、实用性。(成人思维的主要特点)

青年期思维发展的三个阶段:二元论阶段青年初期的个体对问题的看法非此即彼,把知识视为固定不变的真理;相对性阶段不再毫无区分地把知识当作不变的真理;约定性阶段

能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帕瑞);实用性思维形式运算思维是一种严格按照假设进行的严格的推理形式,而成人的思维具有“变通性”(拉勃维维夫)。

57.青年期的社会性发展

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特点:发现自我、关心自我的存在。自我意识的修正:一是生活中所积累的经验,特别是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二是来自他人的评价。两种形式:自我接纳自我否定。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发展特点:总体来说,个体人生观的发展过程是在青春期萌芽;到高中阶段的青年期得以迅速发展;在大学阶段达到形成的高峰,并逐渐走向成熟期。

影响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个体成熟因素(心理的成熟) 心理条件:思维发展的抽象逻辑水平和辩证逻辑水平、自我意识的发展、社会性需要和社会化程度;社会文化因素(社会制度、文化宣传、舆论导向);个人的因素(如与个人命运相关的突发事件)。

亲密感的建立:朋友关系、恋爱和婚姻(最核心)。

社会关系的变化安托露丝认为:“人生护航舰”是由婚姻、家庭成员、朋友所组成。

职业选择的因素:家庭因素教育和智力水平性别人格:

霍兰德:个人的人格与工作环境之间的适配和对应是职业满意度、职业稳定性与职业成就的基础。六种人格类型:

现实型(R):运动机械操作能力,机械、工具、植物或动物、户外活动。

传统型(C):资料工作,写作或数理分析,听从指示,细心。

企业型(E):和人群互动,自信、有说服力、领导力,追求政治和经济上的成就。

研究型(I):观察、学习、研究、分析、评估和解决问题。

艺术型(A):艺术、直觉、创造,运用想像力和创造力,自由的环境中工作。

社会型(S):擅长和人相处,教导、帮助、启发或训练别人。

Holland人格类型论:研究型;实用型;艺术型;事务型;社会型;企业型(职业倾向测试)人格的变化

大五人格:开放性,又称求新性;公证性,又称尽责性↑;外倾性↓;宜人性,又称随和性↑;神经质性又称稳定性↓。

58.青年期自杀感情危机(多婚恋感情)、家庭暴力缺乏关心、生活与工作不顺当。

青年自杀的阶层(群体):富裕阶层、白领阶层较明显的自杀率

富裕青年自杀主要为青年企业家的自杀,直接原因是难以应付投资失败、经营困难等造成的压力困境,以自杀作为一种解脱。白领群体的自杀原因:感情危机、工作压力和人际信任。

59.成年期:(35—60岁),即中年期。个体一生中生活结构体系最为复杂的时期

61.成年期智力的变化与发展斯滕伯格不同年龄段成人的智力构成在人们的观念中存在

着较明显的差别。心理变化与行为表现:内省日趋明显、性别角色日趋整合、心理防御机制日趋成熟、为人处世日趋圆通

62.中年期健康危机过劳死亚健康

措施中年人的保健内容:合理膳食;合理的运动;学会应对压力;纠正不良行为习惯;更年期卫生;坚持定期健康检查;社区中年人常见健康问题的预防

63.男性更年期:男子在50岁左右,睾丸酮水平降低,性活动从旺盛时期转入平缓期,这是男性从中年期逐渐步入老年期的一种生理现象。

更年期心理调适:坚持锻炼;适当参加娱乐;培养业余兴趣;加强性情修养;劳逸结合;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讲究心理卫生,开朗,大度;及时治疗

64.成年期的婚姻与家庭相对稳定的家庭类型三代直系家庭。明显上升的家庭类型夫妇核心家庭(独生子女政策)、隔代直系家庭(社会转型阶段缺陷的反映)、单人家庭(晚婚丧偶)。家庭生命周期杜瓦尔:婚姻满足度与家庭生命周期各阶段呈U形相关

父母关系:孝心与孝行难于统一。夫妻关系:空巢提前与情感失控。子女关系:生理层面:冒险与安全;心理层面:理想与现实;社会层面:独立与权威。

家庭暴力类型:配偶间、父母对子女、子女对父母、兄弟姐妹间,对同住者的虐待。大部分发生在农村、文化程度低、经济收入少或者成长于暴力家庭的人

病态的互动模式分为三阶段:紧张状态形成期、暴力爆发期、爱的悔悟期

65.成年期的职业生涯的发展

工作满意度:①年龄大,改变职位机会少,接纳和承认自己的职业;②年龄增长,个人特质和工作活动磨合越来越好;③工作时间长,升迁的可能性大。工作改变:个体不能再胜任;工作要求和个人目标之间的矛盾;取得成功,没有挑战性,工作专长过时需要重修;对女性,孩子成长起来,有时间从事工作;劳动力市场的重组,接受再就业培训

66.成年期职业生涯发展的危机与转折

失业:国际劳工组织的定义是指在一定年龄以上,有劳动能力并正在寻找报酬工作的人,在规定的调查时间范围内无职或工作时间没有达到规定标准。

失业类型: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季节性失业、隐性失业

66.“中年危机”贾克斯。40岁-45岁:中年的转折,面临“中年危机”

中年心理保健“加”业余爱好;“减”心理压力;“乘”社交友谊;“除”烦恼。

中年心理危机的调适:要了解和认识中年人将面对哪些变化, 这些变化将会引起什么心理反应, 对人生产生什么影响。接受生理的变化, 关注自身健康, 增加体育锻炼时间, 有意识调整身体, 改善饮食, 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学会处理工作的压力。最后,重视婚姻关系。

家庭关系调节夫妻关系:伴侣亲子关系:朋友父母关系:孝顺

职场关系调节:事业执着与敬业;领导尊重与独立;同事竞争与合作;下属关心爱护。

67.老年期(60岁及以上)又称老龄期,是人生的衰退期。

68.生物学老化:初级老化:随着人们变老而出现的一种普遍的不可逆转的变化,这是由遗传所预设的。次级老化:因为疾病、健康习惯和其它个体因素而非年龄增长所引起的生理和认知功能的改变,并非不可避免,有时甚至可以出现逆转。

69.老年人保健:WHO2000年提出的健康生活方式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70.老年人的心理特征及心理保健

心理变化退出家庭的主角地位

老年期人格整合型:高度的生活满意度、成熟、能正视新的生活;防御型:成就取向,对衰老完全否认,活到老,干到老,乐在其中;被动依赖型:强烈依赖他人和盼望他人对自己的帮助,行动极少;未整合与解体型:有明显的心理障碍,对外界充满敌意,需在家庭照料和社会组织帮助下才能生活

老年人心理保健

老年人自身:克制依赖心理,面对现实,自我照顾和解决;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充实生活,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劳逸适度

晚辈:理解老人生理、心理特点八大怪病、越老越需要爱、自尊心、老如顽童;尊敬、同情、体谅;认真倾听老人意见;接受老人合理要求

71.老年期的社会性发展

1)老年人的社会特征社会角色的变换:退休闲暇朋友减少和生活方式改变

老年角色转换表现:劳动转为供养、决策转为平民、工具转为情感、父母转为祖父母

社会地位的变化在制度上,按规定而退休;在经济上,收入明显减少;在社会上,漠视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在思想上,忽视老年人的价值和作用。

老年人的家庭角色变换经济的支撑者成为服务接受者;从属于自己的子女

2)老年期的人际交往特点:范围缩小感情深刻结构稳定内容变化

38.人格发展的8个阶段及所面临的心理危机

①婴儿期:0-1岁。信赖对不信赖。主要的任务:学习相信别人以满足自己的生理上的需要。社会化代理人是母亲或照顾者。获得方式:通过与母亲及照顾自己的人交往来体验对人及对世界的信赖感与不信赖感。埃里克森希望:“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

②儿童早期(婴儿后期):1-3岁。自主行动对羞怯怀疑。主要任务:学习独立行动自己吃饭、穿衣以及照顾自己的卫生。培养幼儿责任心、遵守制度和服从纪律。社会化代理人是父母。埃里克森意志:“不顾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定地自由选择或自我抑制的决心”。

③学前期:3-6岁。自动自发对退缩愧疚。主要任务:试着去做一些并非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以获得主动感。社会化代理人是父母及其家人。埃里克森目的:"一种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这种勇气不为幼儿想象的失利、罪疚感和惩罚的恐惧所限制"。

④学龄期:6-12岁。勤奋进取对自贬自卑。主要任务:学习,以获得勤奋感。社会化代理人是教师和同伴。埃里克森能力“能力是不受儿童自卑感削弱的,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是自由操作的熟练技能和智慧。”

⑤青少年期:12-20岁。所面临的危机是自我统合对角色混淆。主要任务:建立起基本的社会及职业认同,避免角色混淆。社会化代理人是同伴。埃里克森忠诚“使忠诚得到持久和保证的能力,尽管不可避免地存在价值体系的各种矛盾”。

自我同一性:对自我的定义与确认,即个体对自己是谁,将来要成为什么样子,以及如何适应社会的知觉与感受。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自我整合与适应之感,是个体寻求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能力。

消极同一性“是一种违背意愿地建立在发展的关键阶段并向个人呈现出所有最厌恶的,最危险的,然而也许是最真实的各种自居作用和角色之上的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内容:(1)对个人未来的方向和个人独特性的意识;(2)对个人以往各种身份、自我形象的综合感;(3)一种对异性伴侣和爱的对象能做出明智选择的意识;(4)一种对未来理想职业的向往和作为社会负责任成员的意识。

⑥青年期:20-40岁。所面临的心理危机是友爱亲密对孤独疏离。主要任务:和他人建立起良好的友谊关系、爱及伴侣的感觉,否则就会产生孤独感或孤立感。埃里克森爱“双方对永久抑制遗传导致的分工作用的对抗性的相互献身”。

⑦中年期。40-65岁。所面临的心理社会危机是繁殖对停滞。主要任务:工作,赡养老人和照顾子女。精力充沛的要求及文化差异。社会化代理人:配偶、子女及文化规范。埃里克森关心“是一种对由爱,必然或偶然所造成结果的扩大了的关心,它消除了那种由不可推卸的义务所产生的矛盾心理。”

⑧老年期:65岁以上。所面临的心理危机是完美无缺对悲观绝望。埃里克森智慧“以超然的态度对待生活和死亡。”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考点提示 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重大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知识框架 考点解析 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对乡村聚落的影响 地形 地形对乡村聚落的影响明显,河流较少的平原地区,地形比较完整、开阔和平坦,村落的形状多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村落集中,且规模较大;而河网密度较大的平原地区或山区,村落沿河或谷地伸展,形态多呈带状,村落分散,且规模较小。 水源 聚落一般都尽量靠近水源,多沿河流两岸、湖泊四周分布。一般而言,在水源供给充足的地区,聚落比较集中,规模较大。在水源供给匮乏的地区,聚落比较分散且规模较小。在干旱的沙漠地区,聚落则分布在绿洲或地下水丰富的地区。 气候 降水:降水丰富的地区,聚落住宅房屋多为斜顶,有利于雨水下流;降水多,植被一般较好,建筑材料多为木竹;降水多,一般也较潮湿,故一些少数民族的竹楼和吊脚楼下部要架空,以利于通风隔潮。降水少的地区住宅屋顶为平顶,建筑材料多为土石,如黄土高原窑洞。 气温:气温高的地区,住宅墙壁薄,房间大,窗户小或出檐远以避免太多的阳光辐射;气温低的地方,墙壁厚,房间小,窗户大,以充分接受太阳辐射。 风向:冬季寒冷的地区,迎风的墙壁往往不开窗。在我国北方冬季盛行偏北风,因此窗户一般不朝北开,门也朝南开,院落布局也非常紧凑。

对城市聚落的影响 地形对世界城市分布的影响 地形城市分布区位优势 <200米的平原80%的大城市 地形平坦,开阔,利于基础设施建设,利于城市 扩展,减少投资,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交通便 利) 热带地区的高原如巴西利亚、亚的斯亚贝 巴 低地湿热,高原凉爽 山区的沿河谷地如汾河谷地、渭河谷地 水源充足,水运条件便利,但进一步发展受地形 条件制约 气候对世界城市分布的影响 ①气候影响城市区位 影响因素:气温和降水。 影响分布:大部分城市分布在气候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降水适度的沿海地区,而荒漠干旱地区、高纬度寒冷地区,以及过分湿热的热带雨林地区,城市相对较少。 ②气候对城市内部结构和布局的影响 日照与街道方位。建筑物的日照条件与街道方位有关。城镇街道宜采取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的中间方位,即街道与当地子午线成30°~60°夹角。 风与城市规划。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由于大气环流条件不同,风向不同,因此在进行城市规划时,要考虑污染大气的企业的布局与风向的关系。其原则是:第一,常年盛行一种主导风向的地区,应将向大气排放有害物质的工业企业布局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居住区布局在上风向;第二,、在季风区,应使向大气排放有害物质的工业企业避开冬、夏季风对吹的风向,将其布局在与对吹风向相垂直的郊外;第三,在无主导风向的地区,将其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水对城市的影响 ①影响城市分布 原因:可作为重要的交通通道;能满足城市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的需要。 分布:有优良港湾的海岸地区和大河河口处;河流交汇处,水陆交通转运点、水运起点和湖岸地区。 ②影响城市形态:位于河流两岸的城市,往往呈带状或组团状。 矿产资源对城市的影响 ①依托矿产资源而形成和发展的城市 世界:英国伯明翰、美国匹兹堡、德国埃森和杜伊斯堡等。 中国:依托铁矿资源发展起来的如内蒙古的包头、四川的攀枝花、安徽的马鞍山等;煤炭工业城市如山西的大同、黑龙江的鹤岗等;依托石油资源发展起来的城市如新疆的克拉玛依、黑龙江的大庆、山东的东营等。 ②城市的规模:取决于矿产资源的蕴藏量和开采水平。 ③城市发展:“资源型城市”随资源的枯竭需考虑城市的转型,从而获得可持续发展。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高原地区山区冲积平原 自然条件地势高、气候寒冷差较好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期末考试试卷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5 页,请用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卷上。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3.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 1. 人类生存的环境可以划分为自然环境和。 2.社会工作中必须反对三种理论选择取向:“简单地反对理论”、和“缺乏训练的折中主义”。 3. 弗洛伊德理论中,人格结构包括本我、和超我。 4.增权理论代表人物Solomon认为,受压制的人群可能面临一系列的权力障碍,包括间接性权力障碍和。 5. 婴儿期是动作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首先出现的动作是,然后依次是翻身、独立坐起、手膝爬行、独立站立、行走等。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下列各题均有四个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代号字母填入题后括号内。) 1.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论中最高层次的需要是()。【】A.安全需要 B.自我实现的需要 C.尊重的需要 D. 归属与爱的需要 2.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 A.关联性 B. 整体观 C.等级结构性 D. 动态平衡性 总分核分人

3.在弗洛伊德理论中人格发展被分为5个阶段,其中个体的主要满足来自于与口唇相关的活动,这是在()。【】 A. 口唇期 B.肛门期 C.性器期 D.潜伏期 4.()发展了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论,将人格发展延伸至成年期和老年期,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完整意义上的毕生发展理论。【】 A.埃里克森 B.皮亚杰 C.巴尔特斯 D.柯尔伯格 5.在埃利斯ABC人格理论中“B”代表的是()。【】A.情绪和行为结果 B.诱发性事件 C.质疑不合理的信念 D.信念 6.社会学习理论中替代性强化是()。【】 A.通过外界因素对学习者的行为直接进行干预 B.主要依赖于社会传递的结果 C.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的强化 D.个体的行为表现符合标准时对自己行为的自我奖励或惩罚 7.提出“镜中我”观点的是()。【】 A.米德 B.托马斯 C.布鲁默 D.库利 8. 下列不属于范斌提出的增权三个层次的是()。【】 A.个体层面的增权 B.人际关系层面的增权 C.外力推动层面的增权 D.社会参与层面的增权 9.()主要指父亲有意识地模仿或模拟其妊娠配偶所经验到的症状。【】 A. 父亲产前忧郁症 B. 父亲怀孕综合症 C. 父亲综合症 D. 产翁综合症 10.能儿童交流良好,同时保持一定的控制,要求儿童有成熟行为的父母是()。 【】 A. 冷漠型父母 B. 溺爱型父母 C. 宽容型父母 D. 权威型父母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认知

浅谈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安徽大学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 浅谈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 系 姓名李文博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专业生态学 年级硕士一年级 学号 D1******* 任课教师李明 完成时间2014年11月25日

浅谈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李文博 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摘要: 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是一个古老的话题,7000年前河姆渡先民就对周边的地理环境进行改造,并生存下来,以此开创“骨器时代”[1]。人类社会发展所需的生产资料来于自然环境,这就不可避免的对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破坏的程度逐步加深,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近年来,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是全世界的热点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就二者关系作简要叙述,并讨论如何正确、客观地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人类;社会发展;环境问题;破坏

Discuss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Qian Lifu Anhui University, School of Life Science Abstract: the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is an old topic, Hemudu ancestors, which created a "bone age", transformed the surrounding geographic environment, and survived, 7,000 years ago. Necessar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the means of production to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which inevitably cause some damage. With the progress of human society, the extent of the damage gradually deepened, especially sinc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capitalism, the pursuit of greater economic benefits at the expense of the environment. In recent years, increasingly serious environmental problem, is a hot issue of the world, need to be addressed immediately. In this paper, a brief descript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society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discuss how to properly and objectively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of them. Keyword:Human; Social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issue; Destroy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1.人的定义 人是一个系统的存在。系统能够分为两个子系统: ⑴第一个要紧指作为个体而存在的人,那个子系统包括生理、心理、认知、情感、行为等 要素; ⑵第二个要紧指作为社会性的存在的人,那个子系统包括家庭、单位、社区、民族、制度 等要素。 2.人类行为的定义、特点、分类及与动物行为的差异 ⑴人类行为的定义:个体为适应环境与满足需要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反应,是遗传、生理 心理、社会过程等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⑵人类行为的特点:①适应性:人类适应环境,同时改变环境;②多样性:人类行为存在 各个不同的侧面;③动态性:人类行为处于变化之中;④指向性:人类行为有自己的逻 辑性,指向特定的目标;⑤可控性:人类有意识的操纵和调剂自身行为,使其朝着目标 前进;⑥进展性:人类行为是连续持续的进展过程;⑦整合性:人类行为必须整合各方 观点加以综合研究。 ⑶人类行为的分类: ①依范畴:狭义(指能够观看到的一切外在的活动);广义(除包括狭义行为之外,还包括内在思想和心理过程) ②先天或后天:本能行为、适应性为 ③行为主体:个体行为、集体行为、组织行为 ⑷人类行为与动物行为的差异:

①人类多习得行为,而动物多差不多行为; ②人类行为多变化,较难推测,而动物的行为较少变化,较易测知。 ③在后天获得的行为中,动物多制版式行为,而人类则多摸索及学习的行为。 ④人类的学习及适应行为时传播的及累积的,因此有文化。动物因为无传播及累积,不能将他习得的行为传至下一代,因此无文化,一切的行为,从上一代至下一代均需重新开始。 3.环境阻碍行为的定则 ⑴各年龄时期由于社会环境改变阻碍行为的进展及转变之程度各不相同。凡是个人的人格模式尚未充分定型,社会进展亦未成熟,则社会环境阻碍人类行为较多。反之,个人身心进展均已成熟,则受社会环境的阻碍较少。 ⑵环境转变程度极大,或专门不良,阻碍个人的行为较多。环境之转变程度轻微,或对个人而言损害不太重大者,阻碍个人行为的改变较轻。 ⑶在某一特定的社会环境内,许多个人受到长期的耳濡目染,会形成某些相同的或相似的行为或人格特质。 ⑷幼年时由于环境不良,所导致的行为偏差,会形成人格的基础,以致终生专门难纠正。即使成年后环境专门好,其情绪及行为方面的偏差依旧存在。 4.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关系研究的多维框架 生理—心理—社会框架 ⑴此架构的差不多假设为:①有三层面可评估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生理、心理、社会;②这三层面可视为一个生理、心理、社会功能系统之概念;③此系统包含多重系统,从最小到最大,阶层式组织起来;④此系统连续与其它生命系统互动(有生命或无生命系统)。 ⑵生物生理、心理、社会维度:原子、分子、细胞、器官系统/个体/配偶、家庭、文化、邻里学校、生物圈、生态学(自然环境)维度。 ⑶两个分析视角:①当前视角:分析这三个层面如何阻碍目前情况的状态;②进展视角:这些系统的互动如何引导(阻碍)目前情况的进展。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B试卷以及答案

……情感灾难2011年71、以一个老年痴呆症患者为例,生物、心理和社会三个系统的相互影响。2、非言语交流的方式有哪些?请列举,并说明非言语交流的作用。小强14岁了,上初中二年级,初一时学习还可以,只是感觉到有些吃力,初一下学期开始,经常在课堂上出怪声,接老师的话,做小动作,东张西望。父母认为他是考试形式开卷(√ )、闭卷( ),在选项上打(√) 开课教研室 社会工作系 命题教师 盖中辉 命题时间 2012.5 使用学期 11-12-2 总张数 3 教研室主任审核签字

三、案例分析:校园同性恋者的处境 20岁的冰封是广州一所大学大二的学生。他的痛苦在高中时代已经开始。 高一时他开始住校,开学一两个月之后,有一天他突然被踢出了班上的Q 群,原因是他在G ay 吧里的交友信息无意中被一个女同学搜索到,同性恋身份因此曝光。冰封初、高中都做过班长,虽然因 为行为举止上的女生姿态被骂“变态、人妖、娘娘腔……”,他一直努力通过为同学做事来获得认可。 但寄宿制高中的生活让他变得越来越消极。尽管仍是班长,他管纪律时没有人听,宿舍里6个人 有4个人孤立他。有次晚自习他气急了吼了句“你们都给我安静 下来”,回到宿舍后就发现桌子上被人写满了“变态、垃圾”之类的字眼。 另有次合唱比赛前的音乐课,他在台上组织没有人理会,训练的老师来了问班上有多少男生多少女生,有个男生就很大声地说“我们班有22.5个男生,22.5个女生”,全班哄堂大笑。冰封为此逃了 一节课,到操场上放声大哭。此后他就不再管班级事务,也不再努力地融入集体了。 但这并没有让同学停止欺侮,有天清晨他去上洗手间,几个男生在旁边将小便洒在他的头上,取 笑他娘娘腔。 冰封回忆当时的自己觉得人生没有希望,进入高三也没有对大学的向往。“小学、初中、高中、 大学、再步入社会,每次都要付出那么多的努力来获得别人的认可”,他觉得心力交瘁,“不如索性 独来独往”。 材料来源:2012年05月23日05:19??南方都市报 问题:1、人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性取向? 2、谈谈你本人对同性恋的道德评价。 3、从社会工作的价值与理念分析一下,应如何看待对同性恋歧视现象。 4、作为一个青少年社工作者,你会如何对待同性恋者冰封? 不良嗜好,产生自杀想法的几率也高于其他儿童。广东心理学研究员张平(Zhang Ping ,音译)表示,留守儿童也更有可能出现学习障碍和心理问题。在学校,他们的注意力不集中,回家后则缺少必要的指导。 在将儿子带到深圳前,黄冬艳希望能够拉进母子之间的情感距离,但这并不容易做到。第二天早上吃早餐时,她发现自己已经很难吸引儿子的注意力。当时,她对儿 子说“让妈妈喂你吧”,但小张毅却拿着鸡腿离开饭桌,朝着姐姐走过去。不一会,她又听到张毅让姐姐给他剪指甲,黄冬艳坚持帮儿子剪。她说:“你只听姐姐的,不听妈妈的是吗?”语气中带有一份痛苦,因为儿子显然忽视了她的存在。 张毅与母亲保持联系的唯一方式就是打电话,每月通话次数不多。张平表示用电话与孩子保持联系已经成为当下农民工的一种“标准做法”。电话中,很多在外打工的父母——包括黄冬艳在内——只是问一下学习和家里的情况,其他的基本不问。这种有限的交流很难在父母与孩子之间形成亲密的情感纽带。通常情况下,这种纽带只有在父母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时才会形成。 由于孩子的父母在城里打工,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通常肩负起照顾孙辈的重任。他们本就步入老年,身体状况不佳,除了照顾孩子外,还要到田里干活,操持家务,这给他们的身体造成巨大压力。张 平说:“中国正以空前的速度发生变化。对于生活在偏远农村的祖父母辈来说,他们对外部世界的了解 与中国社会的真实情况之间相距甚远。” …… 最近几年,中国留守儿童企图自杀的现象屡见不鲜,这让很多外出打工的父母陷入担忧之中。9 月,江西省3名还未进入青春期的女孩企图跳下一座两层楼自杀,因为无法完成课堂作业带来的后果让 她们心生恐惧。据悉,提议自杀的那名女孩的父母在外地打工。两年前,陕西杏林镇5名小学六年级的学生相约到古庙里喝农药自杀,幸被过路村民发现后及时送往医院。5个孩子中4个是农村留守儿童。 材料节选自:网易探索5月5日报道 问题:1、结合心理发展的有关理论分析材料中儿童张毅的行为表现和心理特点。 2、分析社会系统对留守儿童的影响。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考试试题

模考吧网提供最优质的模拟试题,最全的历年真题,最精准的预测押题!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考试试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50小题.每题1.0分,共50.0分。请从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第1题 小明今年16岁,是某中学初二的学生。近两个月来他迷上网络游戏,经常请病假不去学校,甚至逃学。请问,小明的这种行为是不是异常行为,其评判标准是什么?( ) A 不是;社会规范与价值 B 是;社会规范与价值 C 不是;行为适应性标准 D 是;行为适应性标准 E 不是;统计规律 【正确答案】:B 【本题分数】:1.0分 第2题 小文的母亲许女士来向社会工作者求助,因为小文现在几乎都不怎么和她讲话,即使她写信留言给小文,小文也爱理不理的。小文今年17岁,是某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学习成绩中等,但是在文艺方面很有天赋。小文近半年来经常因肚子痛请病假,母亲每次都让她在家休息。据许女士说,小文很像他父亲,因为小文的父亲在家也很少和她说话,她感觉自己在家都像面对两个木头人一样。后据社会工作者了解分析发现,其实是许女士夫妻之间的关系有些问题,沟通模式也基本上是由许女士留言而其丈夫不做任何回应。女儿小文则比较敏感,发现了父母之问这种微妙而紧张的关系,而她认为很多时候是由母亲的错引起的,所以也就学习了父母之间的这种沟通方式。以下这个案例分析中错误的观点是( )。 A 目前对于小文的影响主要来自家庭 B 家庭对于小文的影响,包含了家庭教养模式的纵向与横向两个方面 C 纵向影响主要来自父母在原来家庭中的成长模式 D 横向影响主要来自父母的互动模式对于小文成长的影响 E 在这里,纵向与横向影响是相互作用的

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论文

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 18世纪中叶以蒸汽机的发明所引发的工业革命,使人类的生产水平和物质文明水平都得到了极大提高。但与此同时,工业革命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和环境问题, 引发了人类史上空前的生态环境危机,对当代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这些全球性的生态环境危机主要表现为水(蓝色)危机、粮食(绿色)危机、人口危机、荒漠化、物种危机、生态死亡、臭氧层危机、大气污染、极地污染、核污染、生化污染、基因炸弹(人种危机) 、全球变暖,等等。 联合国发布的《千年生态环境评估报告》指出,过去50年中,由于人口急剧增长,人类过度开发和使用地球资源,一些生态系统所遭受的破坏已经无法得到逆转。报告说,地球自然资源每年提供价值15万亿英镑的物产, 如新鲜的水、清洁的空气和鱼等,但是人类活动破坏大约 2 /3提供上述资源的生态环境,包括湿地、森林、菜地、河流和海岸等。目前,地球上10% ~30%的珍稀野生动物濒临灭绝; 24个生态系统中的15个正在持续恶化。大约60%的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服务行业,如饮用水供应、渔业、区域性气候调节以及自然灾害和病虫害控制等,无法进行可持续性生产,前景每况愈下。脱轿慣辂钵檜誥燙检詳鈦驼釕撵呂荛槠劑赜銃擄

荆痹骞鯇熾罌濃觶赎銅颡荭櫧釀紅喲滢赊鉛决汇镡鵂躪聍讓紛鲍寶锄壯观选呕鹪濾檣鉞筝铰瀏铆诉阑韃癩繩冑贯纥鲽硯驛酾鱟输稱撷绎钯芻痺紐风譎渾镔怄鈧噴镧襲極鷲釤荡摯。 今天当全球性的生态环境危机将人类推到生死存亡关头之时,只有对造成生态环境危机的原因进行深刻的反思,方能探寻到解决环境危机的出路。关于环境危机的主要原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据巴里·康门勒(Barry Commoner)教授的归纳,主要有这几种见解: 習蝾砻惱撫偾刭擇斕跄諱愤奧郦魴瀅鹵吓縈莧溫鈥麸荠頜懇弑鎢診辯铳對競谍边藺镇銼画邇鴦饧铿贳蕢澜摟楨谱莧謾鸟閽腎錢栈觋韩湾眾雳滸说荟馍織鋟腸從睞艷殁违镬蚀紇鴟瀲鸛蒇鸠駐喷三鹵镡浇驶頷絞鴿鲲缁牵韓貰槧櫪。 ①“富裕说”,认为富裕社会的废弃物太多,还不如虽贫穷但与环境相和谐的穷人社会。 ②“进取意识说”,认为问题的原因在于人类的内在进取意识,认为人类是地球上最残忍的物种。衬镦见覬鹨屢喪窶墜谧誒晋亏辔赢屡魘纽個胆紺嬙倾礡躊跃癲廬瀕驄項亲萬谅鏌汹磯钢鹤謁锋镡鲵货杨亿倾膃飭賊誚郸绅鲣榈絷鋯弃饭潔铫闷縣怜銚诖晋瞩餛睞鉺忾绩痫迈諑恆监宽赌譫项欤赎淶娱裣劑獅监膠扫陨趱讎鳕钓鈾。 ③“人口说”,认为环境危机是人口太多的缘故。 ④“教育说”,认为人类所受的教育使人日益变得非人,变成不懂得为什么要爱自然。 ⑤“宗教说”,认为原因在于基督教的自然存在的唯一目的是服务于人类的信条。 ⑥“需求说”,认为污染的原因不在工业界而在公众过旺的物质需求。 ⑦“技术说”,认为原因在于以盈利为唯一目的的、失去控制的技术发展。

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论文完整版

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的 论文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18世纪中叶以蒸汽机的发明所引发的工业革命,使人 类的生产水平和物质文明水平都得到了极大提高。但与此同时,工业革命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和环境问题, 引发了人类史上空前的生态环境危机,对当代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构成了严重威胁。这些全球性的生态环境危机主要表现为水(蓝色)危机、粮食(绿色)危机、人口危机、荒漠化、物种危机、生态死亡、臭氧层危机、大气污染、极地污染、核污染、生化污染、基因炸弹(人种危机) 、全球变暖,等等。 联合国发布的《千年生态环境评估报告》指出,过去 50年中,由于人口急剧增长,人类过度开发和使用地球资源,一些生态系统所遭受的破坏已经无法得到逆转。报告说, 地球自然资源每年提供价值15万亿英镑的物产, 如新鲜的水、清洁的空气和鱼等,但是人类活动破坏大约 2 /3提供 上述资源的生态环境,包括湿地、森林、菜地、河流和海 岸等。目前,地球上10% ~30%的珍稀野生动物濒临灭绝; 24个生态系统中的15个正在持续恶化。大约60%的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服务行业,如饮用水供应、渔业、区域性气 候调节以及自然灾害和病虫害控制等,无法进行可持续性 生产,前景每况愈下。 今天当全球性的生态环境危机将人类推到生死存亡关头之时,只有对造成生态环境危机的原因进行深刻的反思,

方能探寻到解决环境危机的出路。关于环境危机的主要原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据巴里·康门勒(Barry Commoner)教授的归纳,主要有这几种见解: ①“富裕说”,认为富裕社会的废弃物太多,还不如虽贫穷但与环境相和谐的穷人社会。 ②“进取意识说”,认为问题的原因在于人类的内在进取意识,认为人类是地球上最残忍的物种。 ③“人口说”,认为环境危机是人口太多的缘故。 ④“教育说”,认为人类所受的教育使人日益变得非人,变成不懂得为什么要爱自然。 ⑤“宗教说”,认为原因在于基督教的自然存在的唯一目的是服务于人类的信条。 ⑥“需求说”,认为污染的原因不在工业界而在公众过旺的物质需求。 ⑦“技术说”,认为原因在于以盈利为唯一目的的、失去控制的技术发展。 ⑧“利润说”,认为原因在于毁坏环境比保护环境更容易获得利润。 ⑨“政客说”,认为由于制定和执行环境政策的政府机关被亲工业界的政客所把持,使得那些机关瘫痪无力。 ⑩“社会制度说”,认为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

人类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人类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摘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活动已严重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环境 遭到污染,大气、水、土壤、海洋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物种濒危,人口数量激增、自然资源枯竭、温室效应等一系列威胁人类生存的问题。这些问题大自然都给于了人类一定的报复,人类开始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人类只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实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促进经济发展以及人类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人类及其活动环境与发展生态要素社会影响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周围的环境,我们每天的生活包括衣食住行都离不开自然环境,是它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我们需要的原料和能量,我们地球上的任何一种能源都来自于大自然,没有大自然我们就无法生存。随着生产力的迅速提高和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但是,在人类创造了辉煌的工业文明的同时,却出现了全球范围内的环境破坏、资源过度消耗和贫富差距加大等问题,严重威胁和阻碍着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于是,人类不得不回过头来审视自己已经走过的发展道路,深刻反思沿袭已久的生存方式和思想观念,进而试图去寻找一条既能保证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又能维护生态良性循环的全新的发展道路。这关系到全人类的现在和未来,关系到每个国家和每个公民的生死存亡,也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关系到人类发展进步的前景等许多方面的问题,意义相当重要。 在过去的几千年里,由于人类生活水平和生产能力的限制,人与自然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众所周知,人类的童年对自然充满了畏惧和崇敬,她臣服于自然并完全依附于自然。那时人类最主要的就是生存,与自然作斗争,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不能对自然产生巨大的影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进入了农业文明时代,这时人类的物质活动和社会生活都日益复杂化,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进入了新阶段,但人与自然的关系总体上表现为自然支配、控制着人,人与自然仍处于和谐的状态,但必须看到人利用自然的能力正在提高,而正是这种能力的不断积累最终导致人类文明的转型,从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伴随着文明的转型,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发生了根本的变革,从人受自然奴役转变为人主导自然,大量的科学技术的运用使人改造自然的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地步,人类从进入工业文明以后对自然的改造程度超出了以前所有时代对自然的改造总和。但是一直以来人类一直追求经济的发展,人与人的关系占据主导地位,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未真正被意识到,人类忽视了自己对自然的强大的作用力。 二十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人类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与作用越来越大。现在,人类的足迹不仅几乎遍及整个生物圈,而且开始出现于太空与海底,扩展到由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组成的自然生态环境巨大系统。于是,人类有些忘乎所以,以为能够凭借技术而为所欲为。这样,生态系统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作用就被掩盖起来,直到出现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的严峻事实和由此造成的生存危机,人类才不得不重新思考自然环境、生态系统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意义与作用。人类对环境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大气污染。全球每年因燃烧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碳达55亿吨。全世界有好几亿辆汽车,每年将排放多少二氧化碳和汽车尾气到大气层中。大量的工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本大题15小题.每题1.0分,共15.0分。请从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第1题埃里克森认为( )的个体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A 1.5岁~3岁 B 3岁~6岁 C 6岁~12岁 D 12岁~18岁 E 18岁~40岁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提示] 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论,儿童中期的主要冲突是勤奋对自卑,这个年龄阶段为6岁~12岁。 第2题可能对胎儿健康产生影响的母亲自身条件不包括( )。 A 体重 B 身高 C 年龄 D 容貌 E 疾病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提示] 对胎儿健康产生影响的母亲的自身条件包括体重、身高、年龄、疾病、孕史、RH因素、营养等,而母亲的容貌不会对胎儿健康产生影响。第3题自我整合与绝望是老年期要处理的主要心理危机,如果处理不当就无法摆脱对死亡的恐惧与焦虑,而危机成功解决后则会形成( )的美德。 A 关怀 B 博爱 C 智慧 D 勤奋 E 创造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提示] 埃里克森认为,自我整合与绝望是该时期要处理的主要心理危机,如果处理不当就无法摆脱对死亡的恐惧与焦虑;而危机成功解决后则会形成“智慧”的美德。 第4题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的主要动力是( )。 A 需要 B 恋父情结 C 恋母情结 D 性驱力 E 潜意识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提示]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本能中的性驱力是人格发展的主要动力。在人的一生中,性驱力的聚集区域从身体的一个部位转向另一个部位,而每一次转变都标志着人格发展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第5题对潜意识的研究和重视童年经验是( )的主要贡献。 A 弗洛伊德 B 马斯洛 C 罗杰斯 D 埃里克森 E 科尔伯格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提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重视潜意识的研究和童年经验。罗杰斯和马斯洛是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埃里克森提出了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论。科尔伯格主要贡献在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第6题( )是引起、维持和促进个体行动的内在力量。 A 需要 B 动机 C 驱力 D 诱因 E 力比多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提示] 需要是有机体在某方面的不足或缺乏;动机是引起、维持和促进个体行动的内在力量;驱力是机体内在的一种力量;诱因是驱使有机体产生有目的行为的外在刺激物;力比多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代表着内驱力的一种东西。 第7题人类动作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是( )。 A 婴幼儿期 B 儿童期 C 青少年期 D 成年早期 E 成年中期

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问答题答案

问答题 如何理解人类环境概念?环境有那些基本特此? 1、人类环境指的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生存、繁衍所必须的、相适应的环境或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2、环境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限性、区域性、潜在性、变动性和稳定性。 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什么? 环境问题的实质是由于盲目发展、不合理的开放利用资源而造成的环境质量恶化和资源浪费,甚至枯竭和破坏问题。 环境科学研究的主要有那些内容? 1、人类和环境的关系; 2、污染物在自然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循环和积累的过程和规律; 3、环境污染的危害; 4、环境状况的调查、评价和环境预测; 5、环境污染的控制盒防治; 6、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使用; 7、环境监测、分析技术和预报; 8、环境区域规划和环境规划; 9、环境管理。 生态系统的流量是如何流动的?有何规律?如何将这一规律运用于社会经济活动之中? 生态系统中的绿色植物利用太阳辐射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积累生物能。这种能量通过食物链首先转移给草食动物,然后再转移给肉食动物。动植物死亡后其有机残体被分解者分解,将复杂的有机物转变为简单的无机物,同时又将有机物质储存的能量返回到环境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又消耗部分能量,并返回于环境中。通过这种能量的流动,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发展。 如何根据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原理做好生态平衡的保护工作? 维护和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应做到以下几点:1、保持生态系统能量和物质的收支平衡。 2、重视生物与生物之间的食物练网关系。 3、根据不同食物的生态特征,合理调整和干预生态系统的种群结果。 4、发挥大型工程在改造自然、维护生态平衡方面的作用。 5、创造生产力更高的生态系统。 结合你所学的知识,举例说明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生态学是环境科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要维护全球生态系统的平衡,必须自觉地遵循自然规律。现在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运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全面评价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2、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调功能。3、制定城市或地区生态规划。4、综合利用资源和能源。5、阐明污染物质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6、环境质量的生物监测与生物评价。 分析说明人类活动可能对全球碳循环带来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全球碳循环的影响体现在3方面:一是人为增加碳源;二是人为减少碳汇;三是气候变暖的反馈作用。虽然这种反馈通过自然作用完成,不是人类的直接行为,但是终究气候变暖是人类过度排放温室气体的后果。所以,将其归因于人为因素并不为过。碳是构成生物有机体的主要元素之一,约占生物物质的25%。绿色植物在碳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绿色植物固定的碳以有机的形式供消费者使用,这些有机碳最终通过生物呼吸和分解者的作用等又被释放回大气中,完成了大气碳与有机体碳的交换循环。在自然条件下,个圈层中碳的储量是基本稳定的。但由于人们燃烧化石燃料,向大气中输入了过多的CO2,而森林面

浅谈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大学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 浅谈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 系 姓名文博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专业生态学 年级硕士一年级 学号 D1*******

任课教师明 完成时间2014年11月25日 浅谈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文博 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摘要: 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是一个古老的话题,7000年前河姆渡先民就对周边的地理环境进行改造,并生存下来,以此开创“骨器时代”[1]。人类社会发展所需的生产资料来于自然环境,这就不可避免的对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破坏的程度逐步加深,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近年来,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是全世界的热点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就二者关系作简要叙述,并讨论如何正确、客观地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人类;社会发展;环境问题;破坏

Discuss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Qian Lifu Anhui University, School of Life Science Abstract: the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is an old topic, Hemudu ancestors, which created a "bone age", transformed the surrounding geographic

(完整版)《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教学大纲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1.课程代码:07ZX013104 2.总学时数:36 理论环节教学时数:30 实践环节教学时数:6 3.学分:2 4.先修课程:社会心理学、社会工作概论 5.开课对象:经济与政法学院社会工作专业 二、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1.课程性质 社会工作专业基础必修课、考查课 2.课程地位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课程是社会工作专业主干课程之一,也是社会工作专业大学生应该重点掌握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研究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是社会工作领域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社会工作者为了有效地进行这项事业,首先必须研究了解社会环境中的人类行为,能对人类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所产生的行为变化做科学性的判断和决策,无疑《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这门课程在社会工作专业中有着重要地位,是社会工作者诊断、分析和介入社会工作的依据课程。 3.课程作用 随着社会的急速发展,人们的行为日益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因行为所导致的社会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为了能更好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必须对人的行为以及社会环境进行研究,而《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这门课程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视角,从而帮助我们了解和掌握人在社会环境中成长和发展变化过程,以及行为与社会环境的交互影响。 三、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1.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人类行为在各发展时期及社会环境中生物、心理、社会发展特性,了解和掌握人在社会环境中成长过程和行为变化,以及行为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从而提供成为健全“社会人”所应具有的知识及观念,以获较好之社会适应。 2.课程的总体设计 本课程由于以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及二者的交互影响为研究对象,因而本课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兰州商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开题报告 论文(设计)题目: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学院、系:统计系 专业 (方向):统计 年级、班: 08统计(1)班 学生姓名:陈娟娟 指导教师: 2011 年11 月25 日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摘要 本文开始先阐述人类自起源至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表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自古有之,引出当今世界的一大主题:人类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而后,文章主要从各种环境问题入手,分别对当前世界各种严峻的环境问题一一列举,主要是:人口急剧增长对环境的影响、土地资源、森林资源锐减、矿产资源过度利用带来的各种环境问题作出详尽的分析论证,又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对其原因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深切剖析了各种环境问题的起因和对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带来的各种影响,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最后,突出文章的主题,呼吁人类爱护自己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目录 一、摘要 (1) 二、正文部分 (2) 参考文献 (16)

“正文部分”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自有人类始即有环境问题。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自古有之,它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的。当前世界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环境问题产生于人类社会发展和经济活动不断加强的同时,由于社会发展中一些不合理的作法破坏了自然界物质循环和能量传输的基本规律,造成环境恶化,危及人类生活。要解决已出现的环境问题,预防新环境问题产生,就要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按自然规律办事,只有这样才能寻求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自然环境是人类生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更是社会物质生活正常进行必备的条件,对人类的一切经济活动都起着极大的制约作用。 从古自今,为改造自然,人类不断与自然环境进行着斗争,给环境带来了深刻影响,但在各个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又存在极大的差异。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是随着人类发展、人的思维能力和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而变化的。 自诞生之日起,人类就必须在已有着几百万物种的自然环境中进行激烈的争斗。起初,人类必须在与其他物种共处的居住区内获得自己的位置:随后,在争夺食物与安全的竞争中,人类逐渐占据了上风;不久,人类凭借聪慧的大脑、灵巧的双手以及精巧的工具作为武器和掩护体,人类在与其他动物的竞争中掌握了绝对的优势;至此人类成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名词解释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社会唯实论:从宏观方面分析社会,强调社会对个人及其行为的决定作用,把社会看作是高于个人之上、不依赖于个人而独立存在的客观。(代表人物:迪尔凯姆) 社会唯名论:强调个人及行为者的主观意义,即个人行为的意义大于社会(环境)。社会唯名论认为个人动机和主观意义对于理解社会现象具有决定意义。(代表人物:韦伯) 前意识:包含当时意识不到但随时可能意识到的那些心理要素。 无意识:很难进入意识中的经验,它包含各种受到压抑或者被遗忘的情绪、欲望和动机,特别是性的欲望。 本我:位于人格的核心,是个体完全意识不到的部分,它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按照快乐原则行事,追求快乐和满足,它不符合逻辑,缺乏道德观。 自我: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部分,运行着与外部世界交往的功能。遵行“现实原则”,审视本我并在超我允许的范围内满足本我的需要。 超我: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遵循“道德原则”。 生本能:通常被称为性爱或性,目的是通过消除性兴奋状态给机体带来愉快。 死本能:有时也被称为破坏或攻击的本能。它的目的是使有机体回归到一种无机的、即死亡的状态。 集体无意识:荣格认为无意识的最重要部分不是源于个体的个人经历,而是源于人类遥远的过去,这便是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反映了人类在以往历史进化过程中的集体经验,对所有不同文化环境的人来说大致是一致的。 最近发展区:独立解决问题时所具备的现有发展水平与在成人帮助下或在与能力更高同伴的合作下实现问题解决所表现出的可能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 积极关注:当自我意识出现后,婴儿就开始产生被人爱、被人喜欢和被人认可的需要。 印象管理:当个体与他人接触时,个体会试图通过操作情境、仪表和举止等,控制或引导他人对他的印象。这种个体在他人心目中塑造一个自己所希望的形象的过程就是印象管理。 自我效能:由于父母和其他人的鼓励,一个人很有可能发展自信,也就是他们能够按照特定情境的要求表现其行为。 表出行为:指儿童通过其行为表现出其有情感问题。 高峰体验:这是一种自发产生的神秘的超越感。有高峰体验的人视整个宇宙为一个统一体,他们很清楚自己在自然界的位置,感到自己很渺小同时又力大无比,他们接纳一切,同时对自己的行动和知觉有了更多的责任感、主动性和自我决策。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一章).doc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Human Behavior and the Social Environment 社会发展学院09级社会工作专业

第一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观点 社会工作者为什么要学习研究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基本概念: 有关人类行为的一些基本理论 生态系统模式(The Ecosystems Perspective) 其余一些视角 社会工作者为什么要学习研究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社会工作的目的: 直接与社会中的个人打交道,帮助案主解决问题,提高他们应对环境和发展自己的能力。 与公共和私人的组织、机构打交道,并改革这些系统使之更有效地满足案主的需要。(食堂的故事) 改善大体系以促进人们得到资源 连结人与系统。帮助案主获得资源、服务和机会。 社会工作过程: 研究并理解问题或情境;(2)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仔细选择和详细说明行动目标;(3)实际介入,包罗向个人提供忠告,或与大型组织打交道,以改变某些政策,更好的满足案主的需要;(4)以有条理的方式结束介入。(Shulman,1981,17-28) 基本概念 1、行为: 行为是个体面对环境所作的反应。又可分为广义的行为除可观察到的一切外在的行为,还包括间接推知的内在的心理历程,包括意识历程、潜意识历程。 B、社会学家汤麦斯认为个人必须对事物持有价值观点,然后会引起其心理态度(行为趋势)。龙冠海教授将行为解释为态度的表现。 2、适应:对个体、家庭和群体需求作出有效反应的能力被称为适应。 有关人类行为的一些基本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psychodynamic theory): 行为主义理论(behavior theory) 人本主义理论(client-centered therapy) 发生认识论(The Principles of Genetic Epistemology ) 1)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的发展 ■经典精神分析:弗洛伊德■修正的弗洛伊德主义:阿德勒和荣格■社会文化学派:霍妮、沙利文、弗洛姆 ■自我心理学:哈特曼、艾里克森 ■存在主义的精神分析:弗兰克、罗洛梅 ■后现代精神分析:拉康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