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清代_孟子_考据学综论

清代_孟子_考据学综论

清代_孟子_考据学综论
清代_孟子_考据学综论

第十章 清代考据学和今文经学

第十章清代考据学和今文经学 第一节清代考据学(古文经学、汉学) 一、清代考据学兴起的原因: 1、对理、心之学的反动 2、康、乾之际的盛世修典 3、明末清初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开先河 4、清初文网严密 二、清代考据学概况: 1、明末清初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 2、乾嘉学派:段、王 A、吴派; B、皖派: C、浙东派: 3、清季俞樾、孙诒让、章炳麟、王国维等 三、考据学举例: 陽癉憤盈 古者,太史順時覛土,陽癉憤盈,土氣震發,農詳晨正,日月厎於天廟,土乃脉發。先時九日,太史告稷曰:‘自今至於初吉,陽氣俱蒸,土膏其動。弗震弗渝,脉其滿眚,穀乃不殖。’稷以告王曰:‘史帥陽官以命我司事曰:“距今九日,土其俱動,王其祗祓,監農不易。”’(《周語上》,頁一六~一七) “陽癉憤盈,土氣震發”,韋解:“癉,厚也。憤,積也。盈,滿也。震,動也。發,起也。” 《集解》:“《舊音》:‘癉,丁佐反。’《方言》:‘楚謂怒爲癉。’孔晁云:‘癉,起。憤,盛也。盈,滿。震,動也。言陽氣起而盛滿,則震動發也。’宋庠曰:‘癉,又音得案反。’吳曾祺曰:‘憤與僨通,動也。’元誥按:孔說是。” 今按:諸說未審文例,於“癉”疑皆失其訓。《素問·瘧論》:“手足熱而欲嘔,名曰癉瘧。”王冰注:“癉,熱也。”《漢書·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南方暑濕,近夏癉熱。”“癉”“熱”連文,義同。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癉,叚借爲燀。”《文選·何晏〈景福殿賦〉》:“故冬不淒寒,夏無炎燀。”“炎燀”平列,且與“淒寒”對文,“燀”殆謂“熱”無疑。張銑注:“燀,熱氣。”“陽癉憤盈,土氣震發”,對文甚工,“癉”、“氣”義當類。下文:“陽氣俱蒸,土膏其動。”是其證。《周語下》:“水無沈氣,火無災燀。”亦“氣”、“燀”對文,是其比。陽氣熱暖,故“陽癉”之“癉”,當讀爲“燀”,

公共行政学名词解释资料讲解

名词解释 【公共行政学】研究公共组织处理政务的有效性、公平性、民主性的规律的交叉性与综合性学科。 【公共行政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地作用或影响公共组织、行政心理、行政行为和管理方法与技术的行政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各种要素的总和。【一般行政环境】是指行政系统的宏观环境,不仅指一个国家的公共行政所赖以生存的和发展的自然地理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也包括国际环境. 【具体环境】也叫组织环境,是指具体而直接地影响和作用于公共组织,行政行为和组织凝聚力的公共组织的内部与外部环境的总和. 【组织文化】组织在一定的环境中,逐步形成的全体社会成员所共同遵守和信奉的价值观,并支配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政府职能】是指政府在国家和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应起的作用。是指政府在国家和社会中行使行政权力的范围、程度和方式。【市场失效】是指因为市场局限性和缺陷所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或无效率,并且不能解决外部性问题以及社会公平问题。 【行政体制】行政体制指政府系统内部行政权力的划分、政府机构的设置以及运行等各种关系和制度的总和。 【地方政府体制】地方政府体制是地方政府按照一定的法律或标准划分

的政府组织形式。 【行政区划体制】所谓行政区划体制,是指根据一定的原则将全国领土划分为若干部分和若干层次的管理区域,并设置相应的行政机关的组织体制。 【完整制】又叫一元统属制,是指公共组织的同一层级或同一组织内部的各个部门,完全接受一个公共组织或同一位行政首长的领导、指挥和监督的组织类型。 【分离制】又称多元领导制,是指一个公共组织的同一层级的各个或同一组织部门,隶属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公共组织或行政首长领导、指挥和监督的组织类型。 【层级制】又称分级制,是指公共组织在纵向上按照等级划分为不同的上下节制的层级组织结构,不同等级的职能目标和工作性质相同,但管理范围和管理权限却随着等级降低而逐渐变小的组织类型。 【机能制】又称职能制,是指公共组织在横向上按照不同职能目标划分为不同职能部门的组织类型。 【公共组织结构】是指公共组织各要素的排列组合方式,是由法律所确认的各种正式关系的模式。 【管理层次】是指公共组织内部划分管理层级的数额。 【管理幅度】是指领导机关或领导者直接领导下属的部门或人员的数

三大思想家简介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比较 生平简介: 1、李贽(1527~1602),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嘉靖三十一年举人,不应会试。历共城知县、国子监博士,万历中为姚安知府。旋弃官,寄寓黄安、麻城。在麻城讲学时,从者数千人,中杂妇女,晚年往来南北两京等地,被诬,下狱,自刎死。他在社会价值导向方面,批判重农抑商,扬商贾功绩,倡导功利价值,符合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李贽著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等。 2、黄宗羲(1610年9月24日—1695年8月12日)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东林七君子黄尊素长子,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蓝水渔人、鱼澄洞主、双瀑院长、古藏室史臣等,学者称梨洲先生。黄宗羲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与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明末清初五大家”,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与陕西周至李顒、直隶容城孙奇峰并称海内三大鸿儒。 3、顾炎武于明万历四十一年五月二十八日(1613年7月15日)生于昆山千灯镇,原为顾同应之子,曾祖顾章志,顾氏为江东望族,徐干学、徐秉义、徐元文三人是顾炎武的外甥。顾炎武过继给去世的堂伯顾同吉为嗣,寡母是王逑之女,十六岁未婚守节,“昼则纺织,夜观书至二更乃息”,独力抚养顾炎武成人,教以岳飞、文天祥、方孝孺忠义之节。顾炎武14岁取得诸生资格后,便与同里挚友归庄共入复社。二人个性特立耿介,时人号为“归奇顾怪”。顾炎武以“行己有耻”、“博学于文”为学问宗旨,屡试不中,“感四国之多虞,耻经生之寡术”,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盛于咸阳之郊”,自27岁起,断然弃绝科举帖括之学,遍览历代史乘、郡县志书,以及文集、章奏之类,辑录其中有关农田、水利、矿产、交通等记载,兼以地理沿革的材料,开始撰述《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崇祯十四年(1641)二月,祖父顾绍芾病故。崇祯十六年(1643)夏,以捐纳成为国子监生。 4、王夫之(1619-1692),汉族,字而农,号姜斋,生于衡州(今衡阳市雁峰区),明末清初最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兼美学家。 他是湖湘文化的精神源头,与黑格尔并称东西方哲学双子星座、中国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中国启蒙主义思想的先导者,晚年隐居衡阳市西渡区金兰镇石船山附近,故世称船山先生。 生于明朝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在父亲王朝聘、兄长王介之的教育影响下,少读儒典,关注时局,喜问四方事,凡江山险要,士马食货,典制沿革,皆极意考究。14岁,中秀才。 王夫之崇祯十五年(1642年),与其兄同时考中举人。 崇祯十六年八月,张献忠率农民军攻克衡阳,招夫之兄弟往,乃与其兄避匿。 次年,李自成攻克北京,夫之闻变,数日不食,作《悲愤诗·一百韵》。 清朝顺治三年(1646年),清兵南下进逼两湖,夫之只身赴湘阴上书南明监军、湖广巡抚章旷,提出调和南北督军矛盾,并联合农民军共同抗清,未被采纳。 顺治五年,与管嗣裘、僧性翰等,在衡山组织武装抗清失败,赴肇庆,任南明永历政权行人司行人。连续三次上疏弹劾东阁大学士王化澄等贪赃枉法,结奸误国,几陷大狱。得高一功仗义营救,方免于难。

中国近代佛教史学探研(1900—1949)

中国近代佛教史学探研(1900—1949) 【摘要】:中国有着悠久的佛教史学传统。但真正具有近代意义上的佛教史研究产生于20世纪上半叶。当时的一流学者,如梁启超、胡适、汤用彤、陈寅恪、陈垣等,无不参与到佛教史的研究中来;加上吕澂、蒋维乔、黄忏华、李翊灼、妙舟、法尊等佛教界的僧俗学者,阵容更为庞大。他们把欧美的实证主义理论、语言学与文献学为主的历史学方法,和清代考据学传统结合起来,在佛教史研究的多个领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基本上厘清了佛教初入华土至民国初年的流传概况,总结了其兴衰衍变的规律,揭示了佛教与中国社会、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对中国佛教史上的许多疑难问题进行了考辨,对历来暗昧不明的禅宗史和藏传佛教史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近代佛教史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史学和佛学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与特点,是研究中国近代史学史和学术史的一个较好的切入点。但是,对于这一专题,尚无人从整体上进行梳理、总结和评价。本文试图以1900—1949年间的佛教史学作为研究对象,从史学史、学术史的角度,探索这一时期佛教史学兴起的背景和发展的进程,通过个案分析与综合归纳,考察有代表性的佛教史家的学术和思想,了解其文化观对其佛教史研究乃至整个现代学术所产生的影响,客观地评价他们在佛教史研究中的成就,从整体上呈现中国近代佛教史学在通史、断代史、专题史、宗派史和区域史等各方面的业绩,探索中国近代佛教史学的主要特点,为人们提供一个较为完整、清晰的学科发展全貌。在篇章结构上,本文按照佛教史学的研究

领域来划分,每章叙述该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及其论著,以学者为中心来展开论述。除了绪论和结语外,全文共分为八章。绪论部分,首先对佛教史学进行概念的界定,并对近代佛教史学的概况作一交代,接着叙述研究这一课题的目的和意义,然后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作了回顾和分析,最后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基本思路和篇章结构。第一章论述中国近代佛教史学兴起的社会文化背景。它是近代佛教复兴思潮推动的结果,也是中国近代尤其是五四以来文化论争的产物,同时日本的佛学研究对学人们的研究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第二章阐述梁启超对佛教通史的探索。梁启超是近代佛教史学的奠基人物。1920年代初,他以进化论为指导,运用近代学术方法,先后撰写了一系列论文,标志着中国学者从事的具有近代性质的佛教史研究开始起步。他虽然没有完成一部系统的佛教史论著,但他构建了中国佛教史的基本轮廓,对佛教史上的某些重要问题进行了考证,着重研究了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为后人的研究开拓了道路,具有筚路蓝缕之功。【关键词】:佛教史学近代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K092.6

电大公共行政学小抄名词解释

1.公共行政学:公共行政学是研究公共组织依法处理政务的有效性、公平性、民主性的规律的交叉性与综合性学科。(在这里公共组织主要是指政府,公共行政就是政府行政。) 2.公共行政环境:公共行政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地作用或影响公共组织、行政心理、行政行为和管理方法与技术的行政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3.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一定的环境中,逐步形成的全体公共组织成员所共同信奉和遵守的价值观,并支配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组织文化在政府也可以称之为公共行政组织文化,在企业则称之为企业文化。组织文化包括组织观念、法律意识、道德感情和价值观等。) 4.政府职能:政府职能是指政府在国家和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应起的作用。(换句话说,就是指政府在国家和社会中行使行政权力的范围、程度和方式。) 5.市场失效:市场失效是指因为市场局限性和缺陷所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或无效率,并且不能解决外部经济与外部不经济的问题以及社会公平问题。 6.行政体制:行政体制指政府系统内部行政权力的划分、政府机构的设置以及运行等各种关系和制度的总和。 7.地方政府体制:地方政府体制是指地方政府按照一定的法律或标准划分的政府组织形式. 8.行政区划体制:行政区划体制是指根据一定的原则将全国领土划分为若干部分和若干层次的管理区域,并设置相应的行政机关的组织体制。 9.完整制:完整制又叫一元统属制,是指公共组织的同一层级或同一组织内部的各个部门,完全接受一个公共组织或同一位行政首长的领导、指挥和监督的组织类型。 10.分离制:分离制又称多元领导制,是指一个公共组织的同一层级的各个组织部门或同一组织部门,隶属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公共组织或行政首长领导、指挥和监督的组织类型。 11.首长制:首长制又称独立制、一长制或首长负责制。它是指行政首长独自掌握决策权和指挥权,对其管辖的公共事务进行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并完全负责的公共组织类型。 12.层级制:层级制又分级制,是指公共组织在纵向上按照等级划分为不同的上下节制的层级组织结构,不同等级的职能目标和工作性质相同,但管理范围和管理权限却随着等级降低而逐渐变小的组织类型。 13.机能制:机能制又称职能制,是指公共组织在横向上按照不同职能目标划分为不同职能部门的组织类型。14.行政领导者:行政领导者是指在行政系统中有正式权威和正式职位的集体或个人。 15.委任制:亦称任命制,是指由立法机关或其他任免机关经过考察而直接任命产生行政领导者的制度。 16.考任制:考任制是指由专门的机构根据统一的、客观的标准,按照公开考试、择优录取的程序产生行政领导者的制度。 17.行政领导权力:行政领导权力是指行政领导者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利用其合法地位以不同的激励方式和制约方式,引导下属同心协力达成行政目标的影响力。18..行政领导责任:行政领导责任是指行政领导者违反其法定的义务所引起的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 19.人事行政:人事行政是指国家的人事机构为实现行政目标和社会目标,通过各种人事管理手段对公共行政人员所进行的制度化和法治化管理。20.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指在一定范围内能够作为生产性要素投入社会经济活动的全部劳动人口的总和。它可分为现实的人力资源和潜在的人力资源两部分。 21.程序性决策:也叫常规性决策,是指决策者对所要决策的问题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先例可参考的结构性较强,重复性的日常事务所进行的决策。 22.非程序性决策:也叫非常规性决策,是指决策者对所要决策的问题无法可依,无章可循,无先例可供参考的决策,是非重复性的、非结构性的决策。 23.危机决策:是指领导者在自然或人为的突发性事件发生后,迅速启动各种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大胆预测,做出决定的过程。 24.行政决策参与:是指行政领导者个人或集体在行政决策时,专家学者、社会团体、公民等对决策提出意见或建议的活动。 25.行政执行:行政执行是行政机关及行政人员依法实施行政决策,以实现预期行政目标和社会目标的活动的总和。 26.行政控制:行政控制指行政领导者运用一定的控制手段,按照目标规范衡量行政决策的执行情况,及时纠正和调节执行中的偏差,以确保实现行政目标的活动。27.行政协调:行政协调是指调整行政系统内各机构之间、人员之间、行政运行各环节之间的关系,以及行政系统与行政环境之间的关系,以提高行政效能,实现行政目标的行为。 28.法制监督:法制监督,又称对行政的监督,是指有权国家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是否合法正确地行使职权所进行的监督与控制。 29.舆论监督:舆论监督是指通过在公共论坛的言论空 间中所抒发的舆论力量对政府机构和政府官员滥用权力等不当行为的监督与制约。 30.行政立法:行政立法一般是指立法机关通过法定形 式将某些立法权授予行政机关,行政机关得依据授权法(含宪法)创制行政法规和规章的行为。 31.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指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有关行使行政权力,履行行政职责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32.标杆管理: 标杆管理是指公共组织通过瞄准竞争的 高目标,不断超越自己,超越标杆,追求卓越,成为强中之 强组织创新和流程再造的过程. 33.政府全面质量管理:政府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全员 参与的、以各种科学方法改进公共组织的管理与服务的,对公共组织提供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进行全面管理,以获得顾客满意为目标的管理方法、管理理念和制度。 34.行政效率:行政效率是指公共组织和行政工作人员 从事公共行政管理工作所投入的各种资源与所取得的成果和效益之间的比例关系。 35.行政改革:行政改革是指政府为了适应社会环境,或者高效公平地处理社会公共事务,调整内部体制和组织结构,重新进行权力配置,并调整政府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过程。 36.政府再造:政府再造是指对公共体制和公共组织绩 效根本性的转型,大幅度提高组织效能、效率、适应性以及创新的能力,并通过改革组织目标、组织激励、责任机制、权力结构以及组织文化等来完成这种转型过程。

顾炎武与清代考据学

顾炎武与清代考据学 王俊义 前辈著名史学家范文澜先生在论述清代考据学的发展时曾指出:“自明清之际起,考据学曾是一种很发达的学问,顾炎武启其先行,戴震为其中坚,王国维集其大成,其间卓然名家者无虑数十人,统称其为乾嘉考据学派。”事实也是如此,追溯乾嘉考据学派的渊源,首先提到的正是顾炎武。本文拟对顾炎武的学术倾向、他与乾嘉学派的联系、区别等问题,试作分析和探讨。 一、倡导经世重视实证的学术思想 顾炎武学术思想的鲜明而突出的特色,主要是针对明末以来的空疏学风而重视实证与博学,倡导具有批判求实精神的经世致用之学,提出了“古之所谓理学,经学也”,以及“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等命题。这些思想和命题,既推动了明清之际经世思潮的发展,也促进了经学在清代的复兴和乾嘉考据学的形成。 自宋元以来,程朱理学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至明中叶,王阳明的心学盛行,良知之说风靡海内。降至明末,王阳明的心性良知之学,又日趋颓废没落。流风所及,一些封建士子孜孜以求功名利禄,为求捷径,不读经书本文,只是捧着“语录”讨生活。充斥学术界的是“置四海穷困于不言,而终日讲危微精一之说”。然而,明末清初“天崩地解”的社会变动,及“神州荡覆,宗社丘墟”的残酷现实,迫使一些学者和思想家,进行深刻的反省和总结。明末空谈心性的学风则被视为祸国误民的重要原因。在对之进行抨击的同时,他们积极倡导经世致用的实学。如朱之瑜提倡学术要“经邦弘化,康际时艰”;李颙主张“匡时要务”,“学贵实效”;颜元更大声疾呼:“救弊之道,在实学,不在空言。”这些思想主张,汇集成为明清之际的经世致用思潮。而顾炎武经世致用的学术思想,正是这一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空谈心性的学风,他尖锐指出:“刘石乱华,本于清谈之流祸,人人知之。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未得其精而遗其粗。未究其本而辞其末。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工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谈,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因此,顾炎武提出自己的治学宗旨是“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希望通过学术研究“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所以,他研究探讨的问题,多是“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以及“六经之旨”、“当世之务”,举凡兵、农、财赋、典制、舆地等等。 为了改变明末以来弃经书于不读的空疏学风,顾炎武又提出了“古之所谓理学,经学也”的命题,这是顾氏学术思想的重要方面,既涉及他的学术思想渊源,也反映了他对理学中不同流派的态度。在《与施愚山书》中他明确指出:“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就是说宋以前尚无“理学”。接着又说,“古之所谓理学,经学也”;“今之理学,禅学也。”2换言之,也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训练 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含答案)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训练 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揭阳二模)顾炎武认为“今之所谓理学,禅学也”,“古之所谓理学,经学也”,他重申宋人黄震的见解,认为“理具于吾心而验于物”,要破除理学“空谈心性”的弊端,必须回归经学。顾炎武( ) A.意在否定君主专制制度B.大力倡导经世致用之学 C.促进了乾嘉考据的兴起D.具有近代启蒙思想意识 2.(2019·黄山一模)刘师培对清代学术曾指出:“盖汉学之词举世视为无用,舍闭关却扫外,其学仅足以授徒。若校勘金石,足以备公卿之役,而不足以备公卿之欢。……欲得帝王之尊,必先伪托宋学以自固。故治宋学者,上之可以备公卿,下之可以得崇衔。”其意在强调( ) A.清代学术氛围相对自由B.明清封建制度日益没落 C.经世致用思想成为主流D.清代宋明理学仍居主流 3.(2019·温州一模)梁启超在《明清之交中国思想界及其代表人物》一文中评论某位思想家:“(他)所注重的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能知有宇宙?’‘知识的来源在哪里?’‘知识怎么样才算正确?’他以为这些问题不解决,别的话都是空的。”这位思想家是( ) A.王守仁B.黄宗羲 C.顾炎武D.王夫之 4.(2019·嘉兴二模)他是有多方面成就的学者,开清代考据学的先河,章炳麟尤其景仰其民族精神而更名“章太炎”以示效法。“他”是( ) A.王守仁B.顾炎武 C.王夫之D.黄宗羲 5.(2019·佛山二模)“二程”认为,宇宙是一个大家庭,天地是父母,人是儿女,人人都应该孝敬上天。朱熹提出,对万物的盛衰,甚至大大小小的动植物,该如何合理地利用它们,“皆所当理会”。这体现了理学( ) A.将个人、社会及宇宙联系起来 B.形成了精密的体系 C.用哲学论证三纲五常的合理性 D.包含一定的自然观 6.(2019·苏州一模)宋明理学家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

电大专科《公共行政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202)

电大专科《公共行政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202) 盗传必究 一、名词解释 1.政府职能:是指政府在国家和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应起的作用。 2.行政区划体制:是指根据一定的原则将全国领土划分为若干部分和若干层次的管理区域,并设置相应的行政机关的组织体制。 3.完整制:又叫一元统属制,是指公共组织的同一层级或同一组织内部的各个部门,完全接受一个公共组织或同一位行政首长的领导、指挥和监督的组织类型。 4.行政效率:是指公共组织和行政工作人员从事公共行政管理工作所投入的各种资源与所取得的成果和效益之间的比例关系。 5.市场失效:是指因为市场局限性和缺陷所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或无效率,并且不能解决外部性问题以及社会公平问题。 6.行政体制:指政府系统内部行政权力的划分、政府机构的设置以及运行等各种关系和制度的总和。 7.程序性决策:也叫常规性决策,是指决策者对所要决策的问题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先例可参考的结构性较强,重复性的日常事务所进行的决策。 8.行政法规:是指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有关行使行政权力,履行行政职责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9. 管理幅度:是指领导机关或领导者直接领导下属的部门或人员的数额。 10.行政决策参与:是指行政领导者个人或集体在行政决策时,专家学者、社会团体、公民等对决策提出意见或建议的活动。 11.电子政府:是指在政府内部采用电子化和自动化技术的基础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起网络化的政府信息系统,并利用这个系统为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和公民提供方便、高效的政府服务和政务信息。 12. 公共行政学:是研究公共组织依法处理政务的有效性、公平性、民主性的规律的交叉性与综合性学科。 13. 行政领导责任:是指行政领导者违反其法定的义务所引起的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 14. 风险型决策:是指决策者对决策对象的自然状态和客观条件比较清楚,也有比较明确的决策目标,但是实现决策目标结果必须冒一定风险。 15. 事前监督:是指在某种公共行政管理活动开展之前,监督部门围绕公共行政管理主体的行政行为进行的监督检查。 16. 政府再造:是指对公共体制和公共组织绩效根本性的转型,大幅度提高组织效能、效率、适应性以及创新的能力,并通过改革组织目标、组织激励、责任机制、权力结构以及组织文化等来完成这种转型

顾颉刚对清代考据学的论辩

在现代中国学术史上,史学大师顾颉刚先生的“古史辩”掀起了!"世纪!"—#"年代蔚为壮观的疑古史潮。从疑古史学思潮与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关系来看,人们一般都认为顾颉刚与康有为今文经学联系最为密切,却忽视了他与清代考据学之间的内在联系。事实上,顾颉刚先生对清代的考据学是持相当肯定态度的,或者说,他对考据学的评价,与一般贬低考据学的看法相比,要复杂得多,也中肯得多。 考据学是民族文化的精华 对于清代考据学,历来指责者多,赞赏者寡。从政治方面批评者,认为乾嘉考据之学虽也承袭了考据方法,但与顾炎武、黄宗羲风格迥异,既无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意识,更无民主思想,只为考据而考据,粉饰太平而已;从学术角度指出其弊病者,认为在清代文字狱的高压政策下,学者不敢谈政治,研究范围限于古籍,故其精密虽超越顾炎武等人却无磅礴大气。故有章学诚笑其“工于擘缋补苴,如蚕食吐丝而不能成茧”的传言。 然而,顾颉刚却充分肯定清代考据学的价值,他认为绝不能低估考据学在中国学术文化上的地位,他在《清代学术的历史背景》一文中说:“我 是一向佩服清代考据学的,以为它一扫宋明哲学的空洞的主观主义而走入实证的道路,接近于唯物主义。它虽不能‘去粗取精’,却能‘去伪存真’,看呵,《古文尚书》、《孔子家语》、《孔丛子》等书不是全被搜出了伪证而推翻了吗?《左传》、《周官》、《仪礼》、《孝经》、《谷梁》这几部经典,不是已提出了许多可疑之点吗?它虽不能‘由表及里’,却能‘由此及彼’,看呵,他们不是利用了先秦诸子、金石文字、释典《道藏》,把许多古籍都校勘明白,又解释得合理了吗?这样的文化,在秦、汉以来二千年中是少有的,是中国走上科学的基础,是民族文化的精华。”这里,他强调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重要性,认为任何史料都有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过程,所以考据是获得科学认识的必经阶段,“去伪存真”、“由此及彼”,是考据学必做的工夫。因此考据学绝不是末流之学,它也是民族文化的精华。 顾颉刚不但钦佩清代考据学者研究之精密,而且以扬州学派为例,说明考证与疑古是相关联的。他在《清代扬州学派》一文中认为,扬州学派虽不标明疑古,但所作“无不在破坏旧说,重行估价”,“且令笃旧者无从置喙,可谓革命中之稳健派”。他写道,“盖旧说之弊,在乎‘凿空之病与拘牵之 顾颉刚对清代考据学的论辩 华东师范大学龚咏梅博士 史海钩沉《探索与争鸣》!""$%# &!

顾炎武简介_顾炎武古诗词作品_古诗大全

顾炎武简介_顾炎武古诗词作品_古诗大全顾炎武(1613—1682)本名继坤,改名绛,字忠清;南都败后,改炎武,字宁人,号亭林,自署蒋山俑,学者尊称为亭林先生。汉族,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属江苏)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明末诸生,青年时发愤为经世致用之学,并参加昆山抗清义军,败,幸而得脱。后漫游南北,屡谒明陵,卒于曲沃。康熙间被举鸿博,坚拒不就。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著作繁多,以毕生心力所著为《日知录》,另有《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顾炎武代表作品: 《精卫》作者是清代文学家顾炎武。其古诗全文如下: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廉耻》作者是清代文学家顾炎武。其古诗全文如下: 原文: 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

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 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众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 顷读颜氏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古北口》作者是清代文学家顾炎武。其古诗全文如下: 雾灵山上杂花生,山下流泉入塞声。 却恨不逢张少保,碛南犹筑受降城。 《白下》作者是清代文学家顾炎武。其古诗全文如下: 白下西风落叶侵,重来此地一登临。 清笳皓月秋依垒,野烧寒星夜出林。

公共行政学名词解释

1.委员会制 委员会制是指在公共组织中,由两个人以上掌握决策权和指挥权,按照多数原则进行决策的公共组织类型。 2.层级制 层级制又分级制,是指公共组织在纵向上按照等级划分为不同的上下节制的层级组织结构,不同等级的职能目标和工作性质相同,但管理范围和管理权限却随着等级降低而逐渐变小的组织类型。 3.机能制 机能制又称职能制,是指公共组织在横向上按照不同职能目标划分为不同职能部门的组织类型。 4.战略管理 公共组织的战略管理是指对公共组织在一定时期的全局的、长远的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和政策,以及资源调配做出的决策和管理艺术。 5.政府再造的含义 政府再造是指对公共体制和公共组织绩效根本性的转型,大幅度提高组织效能、效率、适应性以及创新的能力,并通过改革组织目标、组织激励、责任机制、权力结构以及组织文化等来完成这种转型过程。 政府再造就是用企业化体制取代官僚体制,即创造具有创新习惯和持续改进质量能力的公共组织和公共体制,而不必靠外力驱使。 企业家政府是政府再造的重要内容。企业家政府是指具有企业家精神的行政管理者,用企业的管理方式,以低成本高产出为目标,敢于冒风险、敢于创新、敢于打破僵化官僚体制,取得高绩效的政府。

企业家政府重视政府的成本效益,重视创新与改革,强调利用市场机制和竞争,强调对执行者授权,主张顾客导向,主张放松规制。 6.目标管理的涵义和特点 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目标管理的特点是以人、工作和成果为中心的现代管理方法。 7.行政规章的含义 行政规章是指特定的行政机关根据法律和法规,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行政规章简称规章。 8.事前监督; 事前监督是指在某种公共行政管理活动开展之前,监督部门围绕公共行政管理主体的行政行为进行的监督检查。 9.行政评估的含义 行政评估是指对行政执行活动的进展情况和效果进行评价和总结,包括行政执行过程评估和行政执行效果评估两个方面。一般意义上所说的行政评估主要是指行政执行效果评估。 10.行政领导权力的概念 行政领导权力是指行政领导者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利用其合法地位以不同的激励方式和制约方式,引导下属同心协力达成行政目标的影响力。 11.完整制 完整制又叫一元统属制,是指公共组织的同一层级或同一组织内部的各个部门,完全接受一个公共组织或同一位行政首长的领导、指挥和监督的组织类型。

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思想

三大思想家的特点 三大思想家继承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传统,植根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生产关系中资本主义的新因素,在明清之际“天崩地解”的形势下,开创了新思潮、新学风,特点如下: ①反对宋明理学,提倡唯物主义思想 宋明理学的哲学思想是唯心主义的。王夫之痛斥陆王心学是误国之学、亡国之学,认为“陆子静出而宋亡”(《张子正蒙注·乾称篇》上),王守仁为“祸烈于蛇龙猛兽”(《老子衍·序》)。他否定了“理本气末”、“理在气先”的谬论,肯定了“理在气中”、“理即气之理”(《思问录·内篇》)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把被程朱颠倒了的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重新颠倒过来。他反对理学家坐而论道,空谈心性的恶劣风气,提出“形、神、物三相遇而知觉乃发”(同上)的唯物主义认识论。黄宗羲也反对理学家的空谈,倾向于唯物主义思想。 ②反对封建专制主义 黄宗羲在政治专著《明夷待访录》中提出“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敲剥天下之骨髓”的君主是人民的“寇仇”与“独夫”,宣布“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否定了君为臣纲的封建教条,主张通过学校和实行法治来监督君权。这种学校具有面对天子直言“政有缺失”,“公其是非”的职能,类似于近代的代议机构。提出以“天下之法”取代君主的“一家之法”,从而实现“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理想。王夫之的“不以天下私一人”的“均天下”主张,顾炎武的以“众治”代“独治”,扩大郡县守令职权的主张,都与黄氏的思想是相通的。 ③反对浮夸空谈的,讲求经世致用 顾炎武痛斥王阳明学派“置四海之穷困不言,而终讲危微精一之说”(《亭林文集》卷3,《与友人论学书》),致使社稷倾覆。他认为治学就是求治道,强调“多学而识,行必有果”,学以致用。他注重实地调查,提倡独创,反对盲从和剽窃,开辟了清代治学方法和学术门类新途径,为考据学派宗师。王夫之、黄宗羲也都力主学以“救世”救民。 ④倡导均田说与“工商皆本”说 黄宗羲以恢复井田制为口号,提出“授民以田”、“田土均之”的主张。王夫之、顾炎武也反对土地兼并,力主自占自耕与均田。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

浅谈乾嘉考据学成因

浅谈乾嘉考据学成因 11级图专二班徐清致 学号2011302480065 考据又称考证、考正、考核、考信、考订、考鉴等,其初义是指对人或事物进行稽考据以取信。[1]考据学则是一种治学方法,又称汉学、朴学或考证学,其主要的工作是运用一定的方法或者手段,比如归纳法、矛盾律等,对传统古文献进行考据,包括对传世古文献的整理、考订与研究,对文献记载中有阙漏讹误者加以考订补正,或者对各种不同文献中对同一名物制度的不同解释进行厘清,去伪存真,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其学包括文字、音韵、训诂、目录、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名物典制、天算、金石、地理、职官、避讳、乐律等学科门类。 而乾嘉时期,是中国封建统治繁荣鼎盛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逐渐走向衰亡的阶段。从学术史的角度看,清代是中国学术的黄金时期,各种思想、学说汇集于此,呈现一派繁荣的景象。清代的学术史经历了先秦诸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的积淀,终于集大成。有人说,清是中国学术的延续期[2]。不仅如此,,清代学术还是由传统学术逐渐向现代学术的转型期。而乾嘉时期的考据学凭借其独特的时代优势, 在清代学术史乃至中国学术史上充当着一位起承转合的摆渡者,研究者将它与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以及宋明理学相并立,是研治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不可逾越的一座高峰。近代以来的学者如梁启超更将其视为“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对乾嘉考据学的理论和成就作出了高度的评价。梁启超曰:“乾隆、嘉庆两朝,汉学思想正达于最高潮,学术界全部几乎都被他占领。”[3] 那么,考据学为何在乾嘉时期成为时代主流学术思潮?又为何凌驾于其他学术之上呢? 就笔者视野所及,目前涉及到乾嘉考据学形成原因的专著主要有清代皮锡瑞的《经学历史》,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钱穆《国学概论》,林庆彰《明代考据学研究》,余英时《历史与思想》,漆永祥《乾嘉考据学研究》,王俊义,黄爱平《清代学术与文化》,张国刚,乔治忠《中国学术史》,杨东莼《中国学术史讲话》,关长龙《中国学术史述论》,任嘉禾《考据学新探》等。而20年来专门探讨此问题的论文更是数不胜数。本文就乾嘉考据学形成的原因在以上著述的基础上作一粗浅的

公共行政学作业3答案

公共行政学作业3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行政监察管辖:行政监察管辖,是指对某个监督对象确定由哪一级或者哪一个行政监察机关实施监督和哪一级或者哪一个行政监察机关对哪些特定监督事项有权进行管辖的法律制度。 2、招标性采购:是指通过招标的方式,邀请所有的或一定范围的潜在的供应商参加投标,采购主体通过某种事先确定并公布的标准从所有投标商中评选出中标供应商,并与之签订合同的一种采购方式。 3、标杆管理:是指一个组织瞄准一个比其绩效更高的组织进行比较,以便取得更好的绩效。 4、行政诉讼:所谓行政诉讼,就是公民或法人对行政机关或行政工作人员就违法行政行为向司法机关提起诉讼。俗称“民告官”。 二、单项选择题 1.整个行政执行过程中最具实质意义的、最为关键的阶段是( C )。 A.协调阶段 B.总结阶段 C.实施阶段 D.准备阶段 2.对具有公务员身份的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案件,需要给予处分的,由( D )给予处分。

A.检察机关 B.行政监察机关 C.党的纪律检查机关 D.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和行政监察机关 3.国家预算中占主导地位的是( A )。 A.中央预算 B.县级预算 C.省级预算 D.市级预算 4.根据《立法法》,行政法规和规章应当在公布后的( B )天内报有关部门备案。 A.15 B.30 C.45 D.60 5.批准是一种约束力较强的( A )监督方式。其内容包括:要求监督对象报送审批材料、审查和批准(含不批准)三个基本步骤。 A.事先 B.事中 C.事后 D.全面 6.从20世纪( C )年代开始,西方发达国家相继开始进行行政改革,然后许多发展中国家因为实行市场化也进行不同程度的行政改革。 A.50 B.60 C.70 D.80 7.为了解决在实施决策的过程中出现的而一时又难以查清原因的问题的决策方案,称为( D )。 A.积极方案 B.追踪方案 C.应变方案 D.临时方案 8.行政决策体制的核心( D )。

顾炎武的教育思想

顾炎武的教育思想 摘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①”这句名言就是出自顾炎武的代表作《日知录》,他不仅仅这样教学生,而且自己也做到了。他的“经世致用②”的进步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强调学习要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对今天的我们也有很大的启发。 关键词:顾炎武;明末思想家;教育家;代表作《日知录》;经世致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是明末与王夫之、黄宗羲齐名的三大进步爱国思想家、教育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名言就是出自他的代表作《日知录》。 顾炎武在教育方面提倡“经世致用”,在当时的封建社会是一个很进步的教育理念,对今天也有很大的启发。“经世致用”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能运用于实际。学习、征引古人的文章和行事,应以治事、救世为急务,反对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在封建社会时期,许多读书人一股劲的钻研“八股文章”和诗词,但这些知识除了能够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实用价值不高。所谓的社会人才、国家栋梁,都是迂腐、脱离现实、空谈主义者。而经世致用就是关注社会现实,面对社会矛盾,并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以求达到国治民安的实效。体现了顾炎武希望后世的读书人能够讲求功利、求实、务实的思想特点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这一思想对后人影响很大,包括清末维新运动中的发起人之一——梁启超,他非常支持和鼓励顾炎武“经世致用”的教育思想。直到清末,终于废除了科举制度,读书人开始投身实业建设,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知识,如孙中山,通过学医和在国外接触民主社会,回到国内后先是医学救人,后来参照美国先进的民主制度,领导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 经世致用在今天对我们来说也有很大的启发。 我们作为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就是为了今后走出社会能将知识运用到社会建设中,范围缩小一点的话,就是为了能够用自己所学来谋生、甚至打拼一番事业。考试只是一个形式、一次对自己一段时间乃至整个大学学习以来的一次总结考评。我们在大学里追求的不仅仅是为了考试不挂科、拿到文凭,而更应该利用这些时间,学习更多有用的东西。文凭只是一把敲开未来的钥匙,而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才是自己将来打拼事业、建设国家的资本。 今天许多大学生将许多精力和时间浪费在了玩电脑游戏、看网络小说等吃喝玩乐的事情上,晚上熬夜玩游戏、看小说,白天上课睡觉,到了考试的时候再通过各种方法让自己不挂科。这样就算你在网络世界里取得了怎样的成就,看过了多少小说,顺利拿到了文学文凭,将来走出社会,你会发现这些大部分都运用不到你的工作中,那时候才会突然醒悟,假如大学将玩游戏的精力用来例如学习制作网页学到精通、将看小说的时间用来看例如学习、研究顾炎武的《日知录》,或者一些英语文章等。将来能运用到的范围也是很广的。 2006年著名的中南大学将“经世致用”作为了校训,让每位求学的大学生铭记于心中。强调要有远大理想抱负,志存高远,胸怀天下,;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所以,我们在大学的学习生活,要做到“经世致用”! 顾炎武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不忘告诉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指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顾炎武不仅仅这样教学生,自己也做到了。 明末爆发了农民起义,李自成的农民军攻占了北京城。关外的满清国趁虚而入,侵略中

清代三大史学名著是哪三部作品

清代三大史学名著是哪三部作品? 回答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林小静“清代三大史学名著”准确说来是乾嘉时期三大史学名著,它们分别是赵翼的《廿二史札记》、钱大昕《廿二史考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这一说法源于清嘉庆、道光年间,一些学者鉴于三本 书在当时的史学地位和影响,因而将此三书并列为乾嘉时期三大史学名著。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赵翼的《廿二史札记》成就更为突出,影响也远远超过了其他二书。赵翼与袁枚、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他不仅在清代诗坛地位不同凡响,而且史学上也有很多成就,他的代表作《廿二史札记》对二十四部正史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对每部史书的成书经过、取材、体例、内容正误都进行了考核,运用比较研究和归纳研究的方法,对二十四史进行互相比较,评判各自得失。赵翼与另两本史学名著重考据不同,赵翼深受顾炎武的影响,他的《廿二史札记》以经世致用为任。他在书里大量列举历代封建王朝的各种“痼疾”,并对此进行了尖锐的抨击。有学者粗略计算涉此的条目就有152条之多。但是,赵翼的经世致用的治史方法与顾炎武又有不同,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是为了反清复明,赵翼则是颂清,这主要与清初大兴文字狱有关。《廿二史札记》的经世观念也受到时人的推崇,就连钱 大昕也曾称赞它是“有体有用之学,可坐而言,可起而行。”

相比之下,王鸣盛与钱大昕二人仅限于对史籍的考证。大家都知道,乾嘉时期考据之风最为盛行,涌现出了一大批以考据闻名的学者,钱大昕就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其所著《廿二史考异》便是史学考据的典型。曾有人评价称:“乾嘉诸儒以东原(戴震)、竹汀为巨擘,一精于经,一精于史。”钱大昕考据范围十分广泛,涵盖历史、天文、地理诸方面,他的考证之法主要有三:一、以历代正野史为参考;二、通过运用比较、排比的手法,考证更为真实的历史;三、细分的专题研究考证。钱大昕对于钱大昕的考据之学,后世也评价不一,有认为他只囿于考据,而没有进行系统明晰的分析;也有一种看法是钱氏的考证并非为考证而考证,而是通过“拾遗规过”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即钱氏的考据,不仅纠其谬,也发其微、揭其隐。王鸣盛曾耗费近30年时间才完成《十七史商榷》之作。他的《十七史商榷》处处可见实事求是的思想。首先,王鸣盛自己所撰写的序文,通篇都在强调“求实”这一主旨;就其校考方法来看,他对十七史的的内容做了大量改正、添补、删减,据统计《十七史商榷》光卷五十四就出现了十四条校勘,十七条考证;以“求实”为评价史学的重要标准,他认为史料不论正野,是否“真实”才是关键。王鸣盛总的说来,乾嘉时期三大史学名著都偏重考据,尤以王、钱二书为典型,这是当时考据之风盛行的反映。但是,赵翼却超出了只重考据的范围,形成了自己的经世致用之学,这也是

公共行政学名词解释

公共行政学(行政管理学)名词解释 公共行政学】研究公共组织处理政务的有效性、公平性、民主性的规律的交叉性与综合性学科。 公共行政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地作用或影响公共组织、行政心理、行政行为和管理方法与技术的行政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一般行政环境】是指行政系统的宏观环境,不仅指一个国家的公共行政所赖以生存的和发展的自然地理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也包括国际环境 具体环境】也叫组织环境, 是指具体而直接地影响和作用于公共组织, 行政行为和组织凝聚力的公共组织的内部与外部环境的总和 组织文化】组织在一定的环境中,逐步形成的全体社会成员所共同遵守和信奉的价值观,并支配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政府职能】是指政府在国家和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应起的作用。是指政府在国家和社会中行使行政权力的范围、程度和方式。 市场失效】是指因为市场局限性和缺陷所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或无效率,并且不能解决外部性问题以及社会公平问题。 行政体制】行政体制指政府系统内部行政权力的划分、政府机构的设置以及运行等各种关系和制度的总和。 地方政府体制是地方政府按照一定的法律或标准划分的政府组织形式。 地方政府体制】 行政区划体制】所谓行政区划体制,是指根据一定的原则将全国领土划分为若干部分和若干层次的管理区域,并设置相应的行政机关的组织体制。 完整制】又叫一元统属制,是指公共组织的同一层级或同一组织内部的各个部门,完全接受一个公共组织或同一位行政首长的领导、指挥和监督的组织类型。 分离制】又称多元领导制,是指一个公共组织的同一层级的各个或同一组织部门,隶属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公共组织或行政首长领导、指挥和监督的组织类型。 层级制】又称分级制,是指公共组织在纵向上按照等级划分为不同的上下节制的层级组织结构,不同等级的职能目标和工作性质相同,但管理范围和管理权限却随着等级降低而逐渐变小的组织类型。 机能制】又称职能制,是指公共组织在横向上按照不同职能目标划分为不同职能部门的组织类型。 公共组织结构】是指公共组织各要素的排列组合方式,是由法律所确认的各种正式关系的模式。 管理层次】是指公共组织内部划分管理层级的数额。 管理幅度】是指领导机关或领导者直接领导下属的部门或人员的数额。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