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基思考题及答案09.12

马基思考题及答案09.12

马基思考题及答案09.12
马基思考题及答案09.12

2009-2010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及理论来源。

答:⑴马克思主义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基础;政治经济学是主要内容;科学社会主义是核心。⑵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答:⑴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⑵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谁是世界的本原,即谁为第一性、谁为第二性的问题;对它不同回答产生: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第二方面:思维能否反映存在,即世界是否可以认识问题。对它不同回答产生: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3、简述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及其历史形态。

答:⑴观点:把世界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⑵发展的三个历史形态。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某种具体事物看成是世界本原的原始唯物主义。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的具体形态(化学物理实验可以观察到的)原子看成是世界本原,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③辩证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4、如何理解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及其基本形式。

答:⑴观点:把世界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⑵两种基本形式。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世界的本原。②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物质或个人的精神变成独立的客观存在,作为世界的本原。

5、简述意识的本质及意识的能动性。

答:⑴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⑵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主观能动性,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①能动性,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③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6、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答: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于人的意识;②它能被人的意识反映;③高度抽象的哲学概括。⑵意义,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7、如何理解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答:⑴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具有客观性,①规律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人们不能改变、创造和消灭规律,人们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否则会受到规律的惩罚。②主观能动性,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⑵辩证关系: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这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其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①人们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②人们可以改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使事物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8、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答:⑴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相对静止指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处于暂时的稳定和平衡状态。⑵运动和静止的关系。①运动是绝对的。是

无条件的、永恒的;②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③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

9、简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答:⑴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运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它由三大规律和一些基本范畴构成,其共同的特征就是联系和发展。

⑵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⑶发展是前进性上升性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①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来说,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和历史条件。②从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来说,它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因素,增加了新内容,优越于旧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③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满足大多数人的要求,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10、简述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根本分歧。

答:⑴辩证法,观点: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⑵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11、如何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答:⑴它揭示了是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⑵是贯穿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理解这些规律范畴的“钥匙”。⑶提供了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1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如何?

答:⑴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量变的两种形式:一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二是构成事物的成分在排列顺序和结构方式上的变化.⑵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质变的两种基本形式:一是爆发式飞跃,二是非爆发式飞跃。⑶.辩证关系: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③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13、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

答:⑴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⑵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⑶辩证的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⑷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14、如何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答: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认识中起决定作用。①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是认识的目的;②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提供了可供观察的材料;提供了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③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它是认识的来源。实践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成为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推动认识的发展。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⑵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理论的作用则相反。

15、简述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答:⑴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反复以至于无穷的过程,每一次循环都有新内容、新发展。这是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16、简述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答:⑴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达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①感性认识是对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特点:直接性和形象性。形式:感觉、知觉、表象。②理性认识是对事物内部联系和本质特征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特点:间接性和抽象性。形式:概念、判断、推理。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包含、相互渗透。

⑵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这是更重要的,因为①认识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

理论回到实践中,才能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②从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是: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理论要为群众所掌握;正确的实践方法。

17、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答:⑴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①任何真理都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内容,都不能被推翻,这是绝对的,无条件的。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这是绝对的、无条件的。⑵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指真理的条件性、有限性。①由于受人类实践水平和范围、认识能力的限制,任何真理都只是对无限宇宙的某一领域、某一过程或层次的认识,这是真理广度上的有条件性、有限性。②相对于特定事物或现象来说,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对象的一定方面的一定程度和一定层次的正确认识,其认识的深度总是有限的,具有相对性。⑶辨证统一关系。①绝对性的真理和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任何相对真理中包含有永不会被推翻的绝对真理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相对是绝对的一个成分,绝对真理存在于相对真理之中并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②相对性的真理和绝对性的真理是辩证转化。任何真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中的一个环节,表现为一个不断从相对真理过渡到并接近绝对真理的无止境的过程。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就是绝对真理。

18、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共同决定的。⑴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检验真理的标准既不能是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⑵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和普遍性的特点,只有它能够检验人们的认识是否主观和客观相符合。人们可以把主观认识和实践结果进行多次比较、对照,由此决定认识的正确与否。⑶逻辑证明在检验理论正确性上发挥重要作用,但最后结果仍然要实践检验。

19、怎样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答:⑴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构成: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⑵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指人们在直接的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和产品的分配关系。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在生产关系中居基础地位、起决定作用。它是社会生产得以进行的前提,决定生产关系和社会形态的性质。广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⑶关系。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它们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20、怎样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答:⑴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⑵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⑶关系。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存在、发展的基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变革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服务时,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21、如何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答:⑴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能动反作用和相对独立性,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性。

⑵表现在: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不平衡性;②社会意识内部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其各自具有的有历史继承性;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

22、如何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以及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答:⑴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的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当然,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

⑵个人的作用。①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取决于个人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历史地位和所代表的阶级,以及个人的才能、知识、素质和个性等。个人可以推动、促进或延缓、阻碍社会历史的发展。②个人按其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作用和影响的大小分为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历史人物是对社会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个人。其中杰出人物推动社会历史发展、反面人物阻碍社会历史发展。历史人物的产生体现历史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③历史人物的作用要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它不能决定和改变社会发展进程和方向,其作用大小取决于他们是否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

23、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答:⑴原理。①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一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矛盾无处不在;二是指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矛盾无时不有。②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自己的特点。③辨证关系。第一,相互区别;第二,相互联系。一方面,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另一方面,个性也离不开共性,个性必然和共性相联结而存在。第三,相互转化。在一种条件条件下和一定范围内是共性的东西在另一种条件下可能成为个性。反之亦然。⑵实践意义:这一原理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哲学基础。

①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体现了的道路是社会主义的共性。②有中国特色,反映了社会主义在中国实现的个性。③正确处理了两者的辨证关系,将共性寓于个性之中,通过个性体现共性,个性和共性相联结而存在。实现了两者的有机统一。

25、试论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答:⑴原理①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②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互相排斥、互相分离的性质和趋势。③关系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矛盾双方既同一又斗争,二者相互结合共同推动事物向前发展。④同一性的作用,第一,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第二,使矛盾双方相互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第三,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趋势。⑵指导意义。①指导我们正确认识和谐的内涵。和谐是矛盾的特殊表现形式,并不意味着绝对同一;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谐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②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科学方法。指导我们在推动发展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社会和谐。

26、试述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和商品的二因素关系。

答:⑴商品的二因素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①使用价值指商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②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是历史范畴。③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⑵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具体劳和抽象劳动。⑶关系。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

27、简述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答: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⑵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越高,在同一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就越多,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就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相反亦然。

28、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答:⑴这一矛盾决定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商品经济的本质是交换,这由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决定。⑵这一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出现和解决都由它决定。

⑶这一矛盾决定着简单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商品售卖过程是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过程,能否顺利进行,决定生产者的命运。

29、简述货币的本质及职能。

答:⑴货币的本质。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⑵货币的职能。①价值尺度;②流通手段;③贮藏手段;④支付手段;⑤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是基本职能,其他职能是派生职能。

30、试述价值规律的内容、作用。

答:⑴价值规律内容是①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②商品交换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自发地围绕价值上下波动。⑵价值规律的作用。①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的分配比例。②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⑶消极后果。①导致垄断,阻碍技术进步。②两极分化。

③自发调节资源会出现比例失调,造成资源浪费。

31、简述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特殊使用价值。

答:⑴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所花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它包括:①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②养活劳动者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③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劳动力商品的价值还包含着历史和道德的因素。⑵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是劳动力商品的使用,它的特点是,劳动力商品在使用过程中,不仅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即创造出剩余价值。

32、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答: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由雇佣工人劳动的二重性决定。⑴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一方面是劳动过程:工人的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并转移生产资料价值;⑵另一方面是价值增殖过程,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工人的抽象劳动不仅重新创造出劳动力的价值,而且生产剩余价值。

33、区分不变资本、可变资本的依据及其区分的意义。

答:⑴依据,根据资本不同组成部分在价值增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它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是以厂房、机器、原材料等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用 c 表示。可变资本是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用v 表示。⑵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①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说明剩余价值不是由不变资本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②为确定资本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34、简述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量。

答:⑴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

⑵剩余价值率的公式:m' = m / v 剩余价值率也可以用m' = 剩余劳动÷必要劳动或m' = 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来表示。

⑵剩余价值量是指资本家雇佣的全部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数量。如果M用代表剩余价值总量,如果V用代表可变资本总量,剩余价值量的计算公式:M = m' ×V

35、剩余价值有哪两种基本生产方法?

答:⑴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从而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进行剩余价值的生产。⑵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增加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

36、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实现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答: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为条件。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实通过个别资本家对超额剩余价值的追逐而实现。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其源泉也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37、简述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及基本形式。

答:⑴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⑵工资的基本形式:①计时工资:按工作时间付给工人的工资。②计件工资:按工人生产的产品数量或完成的工作量计算的工资。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此外有各种形式的血汗工资制度。

38、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及其源泉是什么?

答:⑴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⑵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是资本积累。

38、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什么?

答: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以暴力强迫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使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39、什么是资本有机构成?如何理解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趋势?

答:⑴是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资本有机构成。用 C / V 表示。⑵资本家追求更多剩余价值的动力和竞争的压力,会不断改进技术,采用新的机器。因此随着资本总量的增大,在全部资本中不变资本的比重不断提高,可变资本的比重相对下降。资本有机构成就有提高的趋势。

40、个别资本增大有哪两种方式?

答:⑴资本积聚,是指个别资本通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而增大其总额的一种形式;⑵资本集中,是将分散的、独立的小资本合并成较大的资本,它有两种方法,一是大资本吞并小资本。二是小资本联合起来形成较大的资本。

41、简述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三种职能形式。

答:答资本循环是资本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相应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价值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过程。⑴资本循环的第一阶段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购买阶段,采取货币资本形式。⑵第二阶段是生产阶段,采取生产资本形式。⑶第三阶段是销售阶段,采取商品资本形式。

42、产业资本循环正常进行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什么?

答:⑴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并存。全部资本按一定比例分成三个部分,同时并存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上。⑵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在时间上继起。产业资本的每一种职能形式都必须连续不断地顺次通过三个阶段,相应变更它们的职能形式并回到原来的出发点。

43、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有哪些?

答:⑴资本周转时间。是从预付一定形式的资本开始,到这个资本带着剩余价值以同样形式回到资本所有者手中的时间。⑵生产资本的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构成。生产资本按其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①固定资本,用于购买厂房、机器设备等劳动资料的那部分资本。价值逐次转移。②流动资本,用于购买原料、燃料、辅助材料和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价值一次转移。

44、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出发点、核心问题及理论前提是什么?

答:⑴出发点,是从研究社会总产品出发。⑵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即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在实物上得到替换。⑶理论前提,是社会总产品在价值形式上分为c、v、m三个部分;社会总产品在物质形式上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相应地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即生产生产资料的第一部类(Ⅰ)和生产消费资料的第二部类(Ⅱ)。

45、社会资本再生产实现的条件是什么?有何现实意义?

答:⑴实现条件:两大部类内部各产业部门之间和两大部类之间在总量上和结构上都要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⑵现实意义。社会资本再生产实现的条件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般规律。社会主义也是社会化大生产,因此,它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有重要指导意义。

46、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是什么?

答:⑴实质:是生产的相对过剩。即相对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

⑵根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基本矛盾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①生产的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②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47、简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及周期性的物质基础。

答: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包括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四个阶段,其中危机是资本主义再生

产周期的基本阶段。⑵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是固定资本的更新。

48、简述利润及利润率。

答:⑴把剩余价值看成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利润通常用P 表示。⑵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它反映资本的增殖程度。用P′表示。公式P′=m / c + v

48、平均利润率是怎样形成的?

答:⑴平均利润率是指剩余价值总额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总额/ 社会资本总额.

⑵平均利润率的形成。由于各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不同,在剩余价值率相同的条件下,等量资本也会获得不等量的利润。资本家必然展开以资本转移为特征的部门之间的竞争。竞争的结果使各部门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形成了平均利润率。

⑶是按平均利润率计算获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随着利润转化平均利润,商品价值也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

49、简述剩余价值分割的具体形态。

答:在利润率平均化的过程中,⑴产业资本家获得了产业利润;⑵商业资本家获得了商业利润;⑶使用借贷资本的职能资本家所获得的平均利润,要进行分割:①职能资本家获得企业利润,②借贷资本家获得利息;⑷银行资本家的自有资本获得相当于平均利润的银行利润;⑸农业资本家获得相当于平均利润的利润。⑹土地所有者获得地租。地租是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

50、简述垄断形成的原因。

答: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引起垄断。⑴生产集中达到一定高度时,少数大企业之间就比较容易达成协议,通过联合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市场。⑵生产高度集中,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从而导致垄断的趋势。⑶生产高度集中后,为了避免两败俱伤,大企业之间就会谋求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

51、垄断利润是如何实现的?

答:⑴垄断利润主要是通过规定垄断价格来实现。⑵垄断利润是指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经济上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⑶垄断价格是指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经济上的垄断地位所规定的旨在保证其能够获得垄断利润的产品价格。垄断价格=成本价格+垄断利润。垄断价格包括垄断低价和垄断高价两种基本形式。

52、垄断和竞争的关系如何?

答:垄断是在竞争基础上形成的,但是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⑴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经济条件。竞争是商品经济的规律,垄断不能消灭商品经济,自然也就不能消除竞争。⑵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垄断组织必须通过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巩固统治地位。为了扩大统治范围,它们之间也进行着激烈的竞争。

⑶垄断组织不可能囊括所有的生产部门和企业。在垄断组织外还存在着大量非垄断的企业。在非垄断企业之间,以及非垄断企业与垄断企业之间势必会有竞争。

53、简述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及形式。

答:垄断条件下竞争的新特点。①竞争的目的不同。垄断条件下的竞争目的是获取高额垄断利润。②竞争的手段不同。垄断条件下的竞争除了经济手段外,还采用非经济手段,甚至不惜采取暴力。③竞争激烈程度和后果不同。垄断资本的竞争使得竞争特别激烈、更具有持久性,造成的破坏也更加严重。④竞争的范围不同。垄断时期的竞争范围则由国内扩展到国外,由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军事、文化等诸多领域。

54、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是如何实现对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统治的?

答:⑴金融资本是指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溶合生长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⑵金融寡头是掌握大量金融资本,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机器的少数最大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⑶金融寡头的统治。①在经济领域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实现。②在政治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个人联合”的方式实现。两个基本途径:一是收买决策人和高级官吏,影响政府制定和执行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内外政策;二是利用在其控制下的政党、派代理人或亲自出马担任政府要职,直接掌握国家机器。

5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有哪些?

答:⑴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⑵国家和私人共有、合营企业。其形式是股份公司。⑶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即国家垄断资本与私人垄断资本在社会范围内的结合。⑷国家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5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与实质

答:⑴作用。①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生产社会化与私人垄断资本的矛盾,有利于生产力发展。②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克服了私人垄断资本只顾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局限性,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③通过国家再分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④加快国民经济现代化进程。⑵实质。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发展服务的手段,是私人垄断资本为了维护垄断统治和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形式。是代表资产阶级总体利益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的一种形式。

57、简述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答:①生产全球化;②贸易全球化;③金融全球化;④企业经营全球化。

58、试述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答:⑴要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必须用社会主义代替;⑵资本积累的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会否定资本主义自身;⑶国家资本主义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⑷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必将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59、试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答:⑴原因:①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②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③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⑵)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①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②必须以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坚持“走自己的路”。③必须充分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

60、共产主义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为什么说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答:⑴基本特征:①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②阶级消灭、国家消亡和“三大差别”消除,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社会与自然之间也达成了和谐;③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⑵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①)共产主义理想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②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规律的必然要求。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Nur für den pers?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 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

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

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

以下无正文

(10年上)马基试卷AB及参考答案

(10年上)马基试卷AB及参考答案 发布时间:2011-12-31 浏览次数: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A卷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代码:__PTSS110054 _ 开课院系:___社会科学基础部____考试形式:开卷 姓名:学号:成绩: 一、辨析题(请先判断下列命题正确与否,再简单说明理由。每小题8分,共40分) 1. 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2. 人的活动的目的能否实现,取决于人的动机是否善良、意志是否坚强。

3.“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4.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

5.相对剩余价值是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 二、简述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这段话蕴涵了哪些唯物史观道理?这段话反映的历史事实,能够引发我们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些怎样的思考和认识?

2. 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为什么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却丰富多彩、差异很大甚至相互对立呢? 3. 简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两个途径。

4. 科学社会主义的批判性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性之区别何在? 三、论述题(20分) 联系当代大学生实际,谈谈你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内涵和重要意义的看法。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A卷参考答案 (答案仅供参考,鼓励学生有所发挥、有所见解,特别是最后一道论述题,酌情给分。请各位任课教师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教学情况和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按教务处有关要求认真批改试卷和综合给分。) 一、辨析题(请先判断下列命题正确与否,再简单说明理由。每小题8分,共40分)

历年马基试题精华整理版

历年马基试题 【辨析题】 1、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有限的。 答:不完全正确。人类的认识和实践就其现实性即它们的具体实现来说是有限的。(1分)然而,有限与无限是对立的统一。有限是无限的环节、部分和因素,有限包含、体现着无限。人类认识和实践发展的本性,决定有限的界限必然不断地被打破和超越,而趋于无限。(2分)人类已有的认识和实践的成果不是限制、束缚新的认识和实践的框框,而是认识和实践进一步向深度和广度扩展的前提和基础。因而,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3分) 2、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有价格的必有价值。 答:错。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2分)但是,商品经济条件下,某些并非商品也不具有价值的东西,却取得了商品的形式,可以买卖,从而具有价格。尽管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但有价格的东西并不一定具有价值。(3分) 3、相对剩余价值是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 答:错。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从而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1分)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企业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产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又按社会价值出售而获得的。(1分)由于资本家普遍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使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生活资料价值下降,从而劳动力的价值下降,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实现了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该命题的错误在于颠倒了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因果关系。(3分) 4、生产商品过程中劳动力商品创造的价值是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 答:对。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工人的劳动,而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不仅补偿劳动力的工资,还创造出了更多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5、马克思认为,生产力是划分社会经济形态的客观标准。 答:不完全正确。划分社会经济形态的标准是生产关系。但生产力起间接作用。 6、量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答:错。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但量与事物的存在则不是直接同一的。量的变化在度的范围并不影响事物性质的变化,只有量变突破度,才会引起质变。 7、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答:错。本论强调了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如没有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盲目的,这有合理之处,但是,不能以此而否认感性认识的作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马基材料分析题及答案

1.根据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结合当前实际和相关材料谈谈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现实意义 答:(1)唯物史观根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个基本前提,第一次科学而彻底的解决了历史创造者这一问题,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2)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表现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其主要内容是:群众观点就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路线是在群众观点的指导下形成的,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运用。 (4)改革开放35年来,我党坚持并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对之作出创造性的中国化表述,如:邓小平同志,他尊重群众,热爱人民,总是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从而为我们树立了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光辉典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都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我们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结果由人民共享,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表明了我党不断把群众观与实际相结合,此对群众观点和路线的贯彻运用和实际发展。 (5)时下,结合实际,我深深地感到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路线必须牢记党的根本宗旨,把根植人民、来自人民、服务人民作为我们衡量一切工作成败的根本点,以优良的作风把人民群众紧紧凝聚在一起、团结起来,为实现党的各项任务而奋斗;党的历史和中外社会主义实践表明:人心向背,得人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古今中,试观党的事业兴衰成败,只有加强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心贴心,同呼吸,共命运,把人民看作推动历史前进的主体,才能激发与活化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积极性,能主动性与创造性,夯实并筑牢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使党的事业坚如磐石,稳若泰山,坚持群众史观,一方面,必须摆脱“四险”(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避免“四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主义),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认真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另一方面,必须面对英雄史观、帝王史观、神学史观、唯抑制史观,坚信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英雄。 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对矛盾普遍性的简明表述。其含义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 矛盾的普遍性的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变化将更加剧烈而深刻,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因此,掌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实际和时代发展相结合,与时俱进,不断开拓新境界,是我们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与中国具体事迹相结合的产物,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应人民意愿、适应时代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它根据时代条件赋予科学社会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我党对三大规律的(人类社会发展、执政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上系统回答了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把此社会矛盾学说推向了中国化的新阶段。时下,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巩固发展社会主义,全面创新马克思主义,这是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的关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

绪论 1、1999年,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的教授们发起,就“谁是人类纪元第二个千年第一思想家”进行了校内征询和推选。投票结果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随后,英国广播公司以同一问题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一个月下来,汇集全球投票结果,仍然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牛顿和达尔文位列第三和第四。试结合你对马克思的认识,以及当前中国的社会现实,谈谈我们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1)马克思主义教给我们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 (2)马克思主义给我们提供了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3)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人生的有益启迪 2、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你怎么评价这样的观点?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理论的阶级性和科学性是相容的: ①历史上的进步阶级,其利益与社会发展方向一致,能够提出具有科学性的理论观点 ②无产阶级代表着人们的利益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能够提出合理的科学理论 ③自从有阶级以来,理论的科学性总是与一定的阶级性联系在一起的。 (2)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①马克思主义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②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革命理论。 ③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于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 3、马克思17岁时在自己的中学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到:“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请阅读马克思的这篇作文,并结合你对马克思一生奋斗历程的了解,谈谈你能从中得到怎样的人生启迪。 从马克思主义的这篇作文中得到的人生启迪; (1)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 (2)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而努力工作。 (3)在党和人民的事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基本内容: ①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②物质的存在形式 ③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④世界统一于物质 (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 ①为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指导原则 ②坚持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马基辨析、材料题题库完整

复习资料 辨析题部分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但商品经济并非就是市场经济。 正确。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发达商品经济的表现形式和现代形态。只有建立了统一市场和市场体系的商品经济才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市场化的商品经济。只有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才能成为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经济关系货币化,金融市场、金融工具和金融手段全面介入经济运行,才能形成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货币化的商品经济。只有在开放条件下,才能与世界经济接轨,把国市场与国际市场对接起来,形成现代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开放化的商品经济。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的变化就是价值变化的表现。 价值是价格的容和基础。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价值的变化必然引起价格的变化。但是,在现实的交换活动中,影响价格变化的不仅仅是价值的变化,还有供求关系、竞争、货币币值和政府政策等因素。 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有价格的必有价值。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但是,商品经济条件下,某些并非商品也不具有价值的东西,却取得了商品的形式,可以买卖,从而具有价格。尽管价格是价值既表现形式,但有价格的东西并不一定具有价值。 现实中,商品的市场价格常常与价值不符,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正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因商品价格虽然时升时降,但商品价格的变动总是以其价值为轴心。一般情况下,影响价格变动的最主要因素是商品的供求关系。同时,价格的变化会反过来调整和改变市场的供求关系,使得价格不断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另外,从较长时期和全社会来看,商品价格与价值的偏离有正有负,可彼此抵消。因此总体上商品的价格与价值还是相等的。所以,现实中商品的市场价格常常与价值不符是必然的,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正是其表现形式之一。 商品的价值有两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 此观点错误。在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中,劳动、资本、土地、技术是不可缺少的,马克思肯定各种生产要素在财富生产中同等的重要性,他说:“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

《政治学原理》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政治学原理复习题 (课程代码264001) 一、名词解释 1、政治权利 2、国家 3、政治权力 4、政党 5、政治文化 6、两党制 7、政治统治 8、联邦制 9、政治管理 二、简答 1、简述政治统治与政治管理的关系。 2、政治领袖的政治心理有哪些基本类型。 3、什么是政治学?试简要对比中西方政治学历史演变。 4、什么是政党?简述资本主义国家的不同政党类型。 5、简述政治统治的基础与方式。 6、简述政治权力的构成要素及其特性。 7、简述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三、辨析 1、我国唯一的执政党是中国共产党,其余民主党派的实质身份就是西方政党制度中 的在野党。 2、苏联和中国都实行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所以二者采取了完全相同的政党制度。 3、从我国实行“一国两制”以后,我国已经不再是一个单一制国家,而成为复合制 国家 4、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一样都只能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 四、论述 1、试结合现实,评述我国各类政治社团的发展历程以及对当前政治生活的影响。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与政治协商制有哪些特点?并据此说明在中国为什 么不能照搬西方的政党制度?

一、名词解释 1、所谓政治权利,就是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由社会公共权力确定的社会成员获得自身利益的特定资格。 2、国家的起源:国家是一个历史的、社会的产物,是最高社会公共权力的体现。原始社会并未形成国家,但已在孕育之中。(血亲复仇、近亲不能结婚和氏族议事大会)形成国家的要素:领土、人口、语言、主权。国家的本质: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阶级统治的工具。 3、政治权力实际上是在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中,政治权力主体为了实现和维护自身的利益而拥有的对政治权力客体的制约能力。政治权力在本质上是特定的力量制约关系,最高形式是特定的国家权力。 4、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坚分子为了夺取或巩固国家的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 5、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当中形成的对于政治生活的感受、认识、情感和道德习俗规范的复杂综合。政治文化一般由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两个层次构成。 6、两党制:代表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的两大政党通过竞选而轮流掌握国家政治权力,组织政府,主持国家政治事务的制度。两党制起源于英国,后推行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 7、政治统治就是阶级统治,它是经济上最强大的、占优势地位的阶级,为维护和强化既定的政治关系和社会秩序,通过国家权力而对全社会所进行的一种强力支配与控制。 8、联邦制国家:由若干相对独立的政治实体或行政区域通过政治协议而组成的联合体。联邦制国家的具体特点如下: (1)国家具有最高的立法、行政、司法机关,行使国家最高政治权力。各联邦组成单位也有自己独立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且与中央机关之间没有隶属关系。 (2)国家有统一的宪法和基本法律,但是,在国家统一宪法和基本法律的范围内,各联邦成员又有自己的宪法和法律。 (3)在对外关系中,中央政府拥有外交权,各联邦组成单位也有一定的对外交往独立性。 当前世界上主要的联邦制国家包括:美国、俄罗斯、加拿大、印度、澳大利亚、巴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思考题与答案

绪论 1.法国思想家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一书中列举了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所不能解决的十大祸害。他认为,面对这十大祸害,人们只有求助于马克思主义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 [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40年代的产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1)经济、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从18世纪60年代起,一场以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代替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的革命兴起了,这就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工业革命,又叫产业革命。这场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接着法国、德国等国也相继开始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胜利,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引起了生产方式上的重大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生产方式。19世纪30—40年代,在英国、法国和德国等欧洲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占据统治地位,自由资本主义步入比较发达的阶段。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同时又产生了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这促使人们全面思考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等问题。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暴露出资本主义制度的在矛盾,引起了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合理性的怀疑,同时又引发并加剧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两个最基本阶级——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因此,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 (2)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绶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随着无产阶级队伍迅速地成长、壮大,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也日益指向了资本主义制度。19世纪30至40年代,英国、法国、德国接连爆发了工人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1831年法国里昂发生了第一次工人起义,1834年举行第二次起义; 1838年英国发生了第一次全国性的工人运动——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发生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英国、法国、德国的三大起义,表现了无产阶级高度的政治觉悟与英勇精神,显示了工人阶级在政治斗争上的威力,标志着作为历史发展主要动力的无产阶级已经独立地登上了历史舞台。但是,由于没有革命理论的指导和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工人的几次起义均以失败而告终。它说明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实践在早期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自发性,特别是还没有形成与其历史任务相适应的理论。这就迫切需要总结和升华无产阶级在长期斗争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用以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 (3)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实践基础在于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在于马克思恩格斯毕生事业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之间的紧密联系。马克思恩格斯积极参加和指导工人运动,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争取工人阶级解放的阶级斗争,投入到创立无产阶级政党、组织无产阶级队伍的活动中去,同工人运动中的各种机会主义思潮进行不懈的斗争。他们毕生的使命都和发展、壮大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4)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经验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法国思想家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一书中列举了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所不能解决的十大祸害:失业,民主生活权利的大量剥夺,无情的经济战争,社会权益得不到保障,外债和相关机制的恶化,军火工业及其贸易,核武器的扩散,种族间的战争,幽灵般的国家(如黑手党、贩毒集团等等),国际法以及相关机构的非正义状态。他认为,面对这十大祸害,人们只有求助于马克思主义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适用性。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它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外,其后首先是由列于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的。列宁以一个真正马克思主义者的态度,深刻分析了现实社会条件的变化,认为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出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生前不曾有的新变化、新特点,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已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绝对规律。由此,他科学地剖析了帝国主义的经济基础、深刻矛盾和危机,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论断,并不失时机地领导俄国人民一举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使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 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1[6]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共产党,

材料物理性能测试思考题答案

有效电子数:不是所有的自由电子都能参与导电,在外电场的作用下,只有能量接近费密能的少部分电子,方有可能被激发到空能级上去而参与导电。这种真正参加导电的自由电子数被称为有效电子数。 K状态:一般与纯金属一样,冷加工使固溶体电阻升高,退火则降低。但对某些成分中含有过渡族金属的合金,尽管金相分析和X射线分析的结果认为其组织仍是单相的,但在回火中发现合金电阻有反常升高,而在冷加工时发现合金的电阻明显降低,这种合金组织出现的反常状态称为K状态。X射线分析发现,组元原子在晶体中不均匀分布,使原子间距的大小显著波动,所以也把K状态称为“不均匀固溶体”。 能带:晶体中大量的原子集合在一起,而且原子之间距离很近,致使离原子核较远的壳层发生交叠,壳层交叠使电子不再局限于某个原子上,有可能转移到相邻原子的相似壳层上去,也可能从相邻原子运动到更远的原子壳层上去,从而使本来处于同一能量状态的电子产生微小的能量差异,与此相对应的能级扩展为能带。 禁带:允许被电子占据的能带称为允许带,允许带之间的范围是不允许电子占据的,此范围称为禁带。 价带:原子中最外层的电子称为价电子,与价电子能级相对应的能带称为价带。 导带:价带以上能量最低的允许带称为导带。 金属材料的基本电阻:理想金属的电阻只与电子散射和声子散射两种机制有关,可以看成为基本电阻,基本电阻在绝对零度时为零。 残余电阻(剩余电阻):电子在杂质和缺陷上的散射发生在有缺陷的晶体中,绝对零度下金属呈现剩余电阻。这个电阻反映了金属纯度和不完整性。 相对电阻率:ρ (300K)/ρ (4.2K)是衡量金属纯度的重要指标。 剩余电阻率ρ’:金属在绝对零度时的电阻率。实用中常把液氦温度(4.2K)下的电阻率视为剩余电阻率。 相对电导率:工程中用相对电导率( IACS%) 表征导体材料的导电性能。把国际标准软纯铜(在室温20 ℃下电阻率ρ= 0 .017 24Ω·mm2/ m)的电导率作为100% , 其他导体材料的电导率与之相比的百分数即为该导体材料的相对电导率。 马基申定则(马西森定则):ρ=ρ’+ρ(T)在一级近似下,不同散射机制对电阻率的贡献可以加法求和。ρ’:决定于化学缺陷和物理缺陷而与温度无关的剩余电阻率。ρ(T):取决于晶格热振动的电阻率(声子电阻率),反映了电子对热振动原子的碰撞。 晶格热振动:点阵中的质点(原子、离子)围绕其平衡位置附近的微小振动。 格波:晶格振动以弹性波的形式在晶格中传播,这种波称为格波,它是多频率振动的组合波。 热容:物体温度升高1K时所需要的热量(J/K)表征物体在变温过程中与外界热量交换特性的物理量,直接与物质内部原子和电子无规则热运动相联系。 比定压热容:压力不变时求出的比热容。 比定容热容:体积不变时求出的比热容。 热导率:表征物质热传导能力的物理量为热导率。 热阻率:定义热导率的倒数为热阻率ω,它可以分解为两部分,晶格热振动形成的热阻(ωp)和杂质缺陷形成的热阻(ω0)。导温系数或热扩散率:它表示在单位温度梯度下、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横截面积的热量。热导率的单位:W/(m·K) 热分析:通过热效应来研究物质内部物理和化学过程的实验技术。原理是金属材料发生相变时,伴随热函的突变。 反常膨胀:对于铁磁性金属和合金如铁、钴、镍及其某些合金,在正常的膨胀曲线上出现附加的膨胀峰,这些变化称为反常膨胀。其中镍和钴的热膨胀峰向上为正,称为正反常;而铁和铁镍合金具有负反常的膨胀特性。 交换能:交换能E ex=-2Aσ1σ2cosφA—交换积分常数。当A>0,φ=0时,E ex最小,自旋磁矩自发排列同一方向,即产生自发磁化。当A<0,φ=180°时,E ex也最小,自旋磁矩呈反向平行排列,即产生反铁磁性。交换能是近邻原子间静电相互作用能,各向同性,比其它各项磁自由能大102~104数量级。它使强磁性物质相邻原子磁矩有序排列,即自发磁化。 磁滞损耗:铁磁体在交变磁场作用下,磁场交变一周,B-H曲线所描绘的曲线称磁滞回线。磁滞回线所围成的面积为铁 =? 磁体所消耗的能量,称为磁滞损耗,通常以热的形式而释放。磁滞损耗Q HdB 技术磁化:技术磁化的本质是外加磁场对磁畴的作用过程即外加磁场把各个磁畴的磁矩方向转到外磁场方向(和)或近似外磁场方向的过程。技术磁化的两种实现方式是的磁畴壁迁移和磁矩的转动。 请画出纯金属无相变时电阻率—温度关系曲线,它们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电阻产生的机制是什么?为什么高温下电阻率与温度成正比? 1—ρ电-声∝T( T > 2/ 3ΘD ) ; 2—ρ电-声∝T5 ( T< <ΘD );

马基论述题题目+答案

第一章思考题论述题 1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答: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解:1、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通过人的感觉为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2、物质是世界唯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3、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4、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5、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至今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充分认识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就要在马克思主义 物质观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以取得社会主义实践和各项事业的胜利。 2 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这一观点是正确的。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再次,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因此,“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 、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均GDP进入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突显期,处理得好,就能顺利发展,处理不好,将对经济社会产生不利影响。(见下题) 4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请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答:一、对立统一规律是任何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存在着两对社会矛盾,一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二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解决得好,就能促进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解决得不好,就会极大地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努力克服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部分,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部分,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加大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二、人均GDP进入1000-3000美元时期,一方面生产力和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普遍有了较大提高,这自然有利于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向前发展,所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黄金发展期。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与现实的差异,所有制形式与分配方式的差异等,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相对处于不平衡状态,各经济实体中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也出现了逐渐拉大差距的趋势,

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真题模拟及答案马基部分

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真题及答案马基部分

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真题和答案选 (马基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1~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爱迪生在创造电灯之前做了两千多实验,有个年轻的记者曾经问她为什么遭遇这么多次失败。爱迪生回答:“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我创造了电灯。这只是一段经历了两千步的历程。”爱迪生之因此说“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是因为她把每一次实验都看作 A.认识中所获得的相对真理 B.整个实践过程中的一部分 C.对事物规律的正确反映 D.实践中能够忽略不计的偶然挫折 【答案】 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爱迪生把每一次的实验的结果都看成了认识过程中的相对真理。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因此爱迪生说她一次也没有失败。故A正确。 2.俄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说,绝不会有人去组织一个“月食党”以促进或阻止月食的到来,但要进行社会革命就必须组织革命党,这是因为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有所不同,它是 A.不具有重复性的客观规律 B.由多数人的意志决定的 C.经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D.比自然规律更易于认识的规律 【答案】 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区别。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然规律的重复性高,社会规律的重复性低。二是自然规律不需要人去参与,自然而然就能够出现,社会规律需要有人的参与才能体现出来。A本身表述错误,B违背了规律的客观性也是错的,D说法也不准确,因此C是正确答案。 评价:此题不是很难,还是沿用了往年以材料带考点的形式。从此题中我们能够得出如下的结论:一是马原的基础知识很重要,特别是相关知识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因此建议预备考研的同学在复习时要重点把握基础知识。二是掌握好答题技巧,建议大家在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思考题2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思考题 一、辨析题 1.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2.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必须坚持真理的一元性。 3.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强大生命力的关键就在于它确立了崇高的社会理想。 4.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5.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6.意识不仅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 7. 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它与社会存在相互独立,并行不悖。 8. 马克思说:“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生存、生活。”试阐述其中的哲学道理。 9 .《田忌赛马》:“以君之下驷与彼驷,上驷与彼中驷,中驷与彼下驷。”它包含什么辩证法原理? 10. 抓典型,以点带面 11. 在认识上“跟着感觉走”是唯物主义思想的表现。 12. 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单一的,这就是生产力。 13. “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至江海”。 二、简答题 1.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2.如何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4.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5.简述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 6.如何理解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7.如何理解“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 8.如何理解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辨证统一关系? 9.如何理解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 三、论述题 1.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3.运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原理来说明社会主义社会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201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答案

201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答案 绪论 1. 1999年,由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的教授们发起,就“谁是人类纪元第二个千年第一思想家”进行了校内征询和推选。投票结果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随后,英国广播公司以同一问题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一个月下来,汇集全球投票结果,仍然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牛顿和达尔文位列第三和第四。试结合你对马克思的认识,以及当前中国的社会现实,谈谈我们为什么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参考答案: (1)关于马克思。卡尔·马克思(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被称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马克思是德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家和社会学家。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变革。 (2)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意义。如果从狭义意义上来讲,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观点和学术体系,如果从广义发展的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因此从这种意义上来讲我们还不太讲马克思主义是一百多年前的理论,它还是由马克思、恩格斯一百多年前创立并在此后得到不断发展的理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马克思主义并非是过去时而是现在进行时或者现在完成进行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没有也永远不会过时,马克思主义内在本质决定他能够永葆时代的价值,为什么当今时代离不开马克思?可能从三个层面来讲,一个是马克思所针对的时代的问题到今天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他提出的解决措施仍然具有一定的价值。其二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的前瞻性,既属于那个时代也是超越那个时代,它关于未来社会的预测步骤

领导科学与艺术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领导科学与艺术》期末复习题 一、判断题 1. 马基雅维利认为,领导者就是要不择手段地获得和使用权力。() 2. 强化理论是以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激励理论()。 3. 领导者仅仅是指一个职位,它不涉及领导者与追随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4. 特质就是素质。() 5.变革性领导者要求领导者不仅仅是满足人们的欲望,还要超越这些欲望、超越自身的利益。() 6. 在将领导力与追随力整合后发现,命令式的领导者适合于墨守成规的追随者。() 7. 领导特质理论关注的是出色的领导者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 8.组织文化代表了一个群体或组织所认同的信念、价值观。() 9. 权变理论主要关注的是领导权力的历史变化以及变化的程度和特点。() 10.韦伯认为有效的领导者有着一种特殊的魅力,这种魅力是某种精神力量和个人特质。() 11. 领导与权力的关系密不可分,领导可以等同于权力。() 12. 追随者的情绪是组织变革的重要动力。()13.印象应该是个体真实性格的反映,而不应该是个体对 自己的外部包装。() 14. 专注地倾听就是要做到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位置 上考虑。() 15.创造力强调的是以一种不同的方式来看待我们习以 为常的东西。() 16.权威性可以等同于权力。() 17. 权力的结果可能是承诺、服从或抵抗。() 18. 对于成功的领导者来说,只要具备了良好的素质就 足够了。() 19. 权力可以存在但不被使用,它是一种潜力或能力。 () 20. 群体一形成就具有了群体凝聚力。() 二、简答题 1. 请客观地评价特质理论 2. 请简要列出“大五”各维度的描述性特质的具体内容。 3.领导者与追随者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形成的? 4.领导者应该如何建立起与追随者的信任关系? 5..影响群体凝聚力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6.双因素理论包含哪些主要的观点? 7. 请简要解释为什么团队不可能总是成功。 8.请简要介绍组织文化的三个层次以及三个层次所包含 的内容。 三、论述题 1.如何获得权力? 2.你如何看待领导与管理之间的关系,两者有着怎样的 区别与联系? 《领导科学与艺术》期末复习题参考答案 一、判断题 T T T F T T T T F T F T F F T F T F T F 二、简答题 1. 请客观地评价特质理论 答:特质指的是可以影响我们行为方式的性情, 但是我们不能直接看到它们,而只能通过领导持续的行 为方式来进行推断。 从二十世纪早期的伟人理论开始直到特质理论, 人们普遍认为领导者同追随者从本质上是不同的,认为 领导者在社会中是那些优异的、超乎常人的个体。在经 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滞后,特质理论随着心理学研究的 深入使得这种领导理论研究也达到了其他理论未有的深 度和广度。尤其在概念层次上,它突出了领导过程中领 导者的能力,为领导者的转变和改进提供了一些基准。 但是特质理论也有自己的死穴,以至于随着二十 世纪六十和七十年代对行为主义研究的兴起,导致了许 多人认为个人特质并不能用于预测未来领导者的成功, 并且将研究的重点转移到了其他的领导现象。直到二十

马克思课后思考题题目及答案

马克思课后思考题题目及答案 1、试结合你对马克思的认识以及当前中国的社会现实,谈谈我们为什么要以马 克思主义为指导? 答: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于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的,在于它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还在于它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是坚持真理、坚持科学、坚持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就是坚持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发展道路。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你怎么评价这样的观念?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答:观点是错的,经济性与科学性无必然联系,两者可以相容,代表某一阶段利益的理论,只要符合人类发展规律,也是符合的。 (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5)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实践将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如何理解物质观: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评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4、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答: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一个重要问题。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的前提就是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中国梦的实现是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的过程,需要付出长期的艰苦努力。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坚持正确的方向、道路和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努力。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只有我们人人从自己做起,又能紧密团结,万众一心,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中国梦才能实现。

政治学课后思考题答案

政治学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思考题 1、应当如何理解政治的内涵? 答:1、经济学视角下的政治 (1)经济学视角下的政治主要是一种功能化的政治观。在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乃至马克思那里,政治都是一定经济基础、一定生产关系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政治 是一定时期内经济关系的集中表现。当代的世界体系理论和依附论学者在一定 程度上也继承了这一传统。 (2)在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经济学家一般都是从个人主义的角度来观察政治,认为政治是市场缺陷的弥补者和市场秩序的维护者,政治活动本身也是理性的经济 人为维护和实现自己的最大利益而展开的一些计算和运筹过程,政治关系被等 同为一种交换关系。 2、社会学视角下的政治 (1)社会学者从社会的角度出发,一般将政治关系、政治组织看成是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演进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或者从社会分工的角度将政治视为社会高级器 官及其活动,政治存在的意旨就在于维持社会的协调运转。 (2)社会视角下的政治也是一种功能化的政治,政治成了指向整个社会的社会功能之一。 3、法学视角下的政治 (1)法学视角下的政治是一种法律现象,政治成了立法、守法和执法的过程。 (2)有的法学家认为作为现代政治核心所在的国家就是法律的产物,国家是位执行 法律而设置的:有点法学家认为国家本身也只不过是一个法人,是一个具有独 立人格和相应意志及行为能力的权利和义务主体。 4、人类学视角下的政治 在当代人类学研究特别是文化人类学家的视角下,政治成了一种特定的仪式、信仰体系、符号和象征活动,是发现、阐述和表达意义的场所,政治具有自身的意义。 5、政治科学视角下的政治 在当代政治科学研究中,政治首先是被当做一个科学研究的对象来对待的。至于到底什么才是政治科学所研究的对象,政治科学领域内部也同样有着一耳光刘辩过程,在不同的时期作为政治科学研究对象的政治也并不完全一样。 就狭义而言,当代的政治主要是国家的活动及其形式和关系。就广义而言,当代的政治是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公共权力的多哦你都敢形式及其关系。从时间上看,狭义的政治涉及国家的政治现象及其活动,而广义的政治则包括与社会公共权力相关联的各种权力现象和社会政治关系、行为与活动。 2、政治学研究的对象包括哪些方面? 答:1、政治学即国家学。2、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公共权力及其权威性价值分配。3、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4、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公共事务。5、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政府及其公共政策。 3、简述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答:1、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政治现象的方法论,即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来观察和分析社会政治现象包括历史分析法、经济分析法、阶级分析法。 2、政治学研究的具体方法,政治哲学的研究方法:早期政治科学的研究方法:制度研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