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九年级上册物理课件8篇

九年级上册物理课件8篇

九年级上册物理课件8篇

九年级上册物理课件8篇

解答问题的练习。包括口头和书面解答问题的练习,旨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课件是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依据,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初中物理教学课件(共含7篇),欢迎阅读。

九年级上册物理课件(精选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类比理解电流的概念,知道电流的单位。

2.知道电流表的用途的符号,会将电流表正确接入电路,会正确选择电流表的量程和正确读数。

3.在实验探究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本节课重点是电流的概念、单位、电流表的使用;难点是将电流表正确接入电路。

教学准备:

演示用器材:教学电流表一只、学生电流表一只、小灯泡两只、电源一个、开关一个、导线若干、电流表活动挂图。学生用器材:学生电流表一只、小灯泡一个、电源一个、开关一个、导线若干。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

一、电流是什么?

①复习提问:电流是如何形成的?电流的方向是怎样规定的?

②引入新课:电流不但有方向,而且有大小,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电流的大小。(板书课题)

③教师提问:电流看不见、摸不着,怎样判断导体中电流的大小?

④教师讲解:水管中的水,向一定方向流动,形成“水流”,与

此类似,导体中的电荷向一定方向移动,就会形成电流。电流同水流一样也有大小,物理学中用每秒通过导体任一横截面的电荷的量来表示电流的强弱。板书:电流。

⑤指导学生阅读“信息窗”,了解常见电器的电流大小,并选择其中几个进行单位换算。回忆,回答思考、回答认真听讲、领会阅读、思考电流定义的引出不必太复杂,用水流类比的方法学生很容易接受。

二、怎样使用电流表?

①教师展示电流表实物,告知学生通常用电流表测量电流的大小,电流表在电路图中的符号是A。

②让学生观察学生用电流表,进行分组讨论,然后回答教材P72探究电流表的使用方法⑴—⑸条。

③教师检查探究结果,然后利用电流表活动挂图再次演示电流表的读数。

④提出问题:怎样才能把电流表正确接入电路呢?

⑤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电流表使用说明”和观察教材P73图13—36,了解电流表的使用规则。

⑥组织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电流表的连接,并画出相应的电流图,教师巡视指导。

⑦教师组织学生归纳总结电流表的连接然后进行示范,强调注意事项。观察、讨论、回答观察、回答阅读、思考动手实验观察鼓励学生多动手连接电路,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三、让学生小结依据目标小结巩固练习:完成同步学习与探究P77,开放性作业1—3题。完成练习,矫对答案作业。

九年级上册物理课件(精选篇2)

知识目标

1、知道产生的条件;

2、能在简单的问题中,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静的有无、大小和方向;知道存在着静;

3、掌握动摩擦因数,会在具体问题中计算滑动,掌握判定方向的方法;

4、知道影响动摩擦因数的因素;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产生的条件以及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通过静与滑动的区别对比,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情感目标

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在分析物体所受时,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及无关因素,总结出产生的条件和规律.

教学建议

一、基本知识技能:

1、两个互相接触且有相对滑动或的物体,在它们的接触面上会产生阻碍相对运动的,称为滑动;

2、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当有相对滑动的趋势,但又保持相对静止状态时,在它们接触面上出现的阻碍相对滑动的作用力

3、两个物体间的滑动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接触面间的压力大小成正比.

4、动摩擦因数的大小跟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有关.

5、的方向与接触面相切,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相反.

6、静存在值——静.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课的内容分滑动和静两部分.重点是产生的条件、特性和规律,通过演示实验得出关系.

2、难点是在理解滑动计算公式时,尤其是理解水平面上运动物体受到的时,学生往往直接将重力大小认为是压力大小,而没有分析具体情况.

教法建议

一、讲解有关概念的教法建议

介绍滑动和静时,从基本的事实出发,利用二力平衡的知识使学生接受的存在.由于的内容是本节的难点,所以在讲解时不要求“一步

到位”,关于的概念可以通过实验、学生讨论来理解.

1、可以让学生找出生活和生产中利用的例子;

2、让学生思考讨论,如:

(1)、一定都是阻力;

(2)、静止的物体一定受到静;

(3)、运动的物体不可能受到静;

主要强调:是接触力,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但不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即在运动中也可以充当动力,如传送带的例子.

二、有关讲解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教法建议

1、滑动的大小,跟相互接触物体材料及其表面的光滑程度有关;跟物体间的正压力有关;但和接触面积大小无关.注意正压力的解释.

2、滑动的大小可以用公式:,动摩擦因数跟两物体表面的关系,并不是表面越光滑,动摩擦因数越小.实际上,当两物体表面很粗糙时,由于接触面上交错齿合,会使动摩擦因数很大;对于非常光滑的表面,尤其是非常清洁的表面,由于分子力起主要作用,所以动摩擦因数更大,表面越光洁,动摩擦因数越大.但在力学中,常称“物体表面是光滑的”这是忽略物体之间的的一种提法,实际上是一种理想化模型,与上面叙述毫无关系.

3、动摩擦因数()是一个无单位的物理量,它能直接影响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受力情况.

4、静的大小,随外力的增加而增加,并等于外力的大小.但静不能无限度的增大,而有一个值,当外力超过这个值时,物体就要开始滑动,这个限度的静叫做静().实验证明,静由公式所决定,叫做静摩擦因数,为物体所受的正压力.的大小变化随着外力的变化关系如图:滑动的大小小于静,但一般情况下认为两者相等.

九年级上册物理课件(精选篇3)

一、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掌握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

2.牛顿第三定律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在这一节课中要充分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学会物理学研究现象、总结规律的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教学的重点是认识并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学生不应把对它们的认识只停留在大小和方向上.学生应该掌握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正确判断.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与平衡力的关系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学生常常把这两种力混淆.两个相互作用力是大小相等的,但对两个物体产生的效果往往也是不同的,要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解决学生头脑中不正确的认识.

三、教具

1.演示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为弹力的小车、弹簧片、细线;

2.演示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为摩擦力的三合板、遥控玩具汽车、玻璃棒;

3.演示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为静电力的通草球、橡胶棒、毛皮、玻璃棒、丝绸;

4.演示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为磁场力的小车、磁铁等;

5.演示两个学生间相互作用力的小车、绳;

6.演示相互作用力大小关系的弹簧秤.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人在划船时用桨推河岸,发生了什么现象呢?船离开了岸.这个问题在初中已经研究过,当时对这个问题的解释是: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这个物体同样会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的力的作用,我们把这个过程中出现的两个力分别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下面进一步来研究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

(二)教学过程设计

第六节牛顿第三定律

1.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我们通过几个实验来研究今天的内容.通过实验大家要总结出作用力跟反作用力的特点及其关系.在实验中大家要注意观察现象,分析现象所说明的问题.

实验1.在桌面上放两辆相同的小车,两车用细线套在一起,两车间夹一弹簧片.当用火烧断线后,两车被弹开,所走的距离相等.实验2.在桌面上并排放上一些圆杆,可用静电中的玻璃棒.在棒上铺一块三合板,板上放一辆遥控电动玩具小车.用遥控器控制小车向前运动时,板向后运动;当车向后运动时板向前运动.

实验3.用细线拴两个通草球,当两个通草球带同种电荷时,相互推斥而远离;当带异种电荷时,相互吸引而靠近.

实验4.在两辆小车上各固定一根条形磁铁,当磁铁的同名磁极靠近时,放手小车两车被推开;当异名磁极接近时,两辆小车被吸拢.实验5.把两辆能站人的小车放在地面上,小车上各站一个学生,每个学生拿着绳子的一端.当一个学生用力拉绳时,两辆小车同时向中间移动.

实验分析:

①相互性:两个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对两个力来说是互换的,分别把这两个力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②同时性:作用力消失,反作用力立即消失.没有作用就没有反作用.

③同一性: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性质是相同的.这一点从几个实验中可以看出,当作用力是弹力时,反作用力也是弹力;作用力是摩擦力,反作用力也是摩擦力等等.

④方向:作用力跟反作用力的方向是相反的,在一条直线上.

实验6.用两个弹簧秤对拉,观察两个弹簧秤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数量关系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⑤大小: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大小在数值上是相等的.

由此得出结论:

2.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

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教师举几个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实例.

提问:学生举例说明.

既然两个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大小相等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鸡蛋与石头相碰时,鸡蛋破碎而石头不破碎;马拉车时,车会向前走而马不后退呢?

鸡蛋碰石头和石头碰鸡蛋的都是鸡蛋破碎,同样大小的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效果不同是什么原因呢?

这个效果由物体本身的特性和物体受到其它力的情况有关.物体能够承受的压强大就不易损坏;物体是否发生运动状态的变化还要看物体受到的其它力的情况.

3.作用力、反作用力跟平衡力的区别

前面学习物体受到的平衡力的关系时曾提到,它们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平衡力跟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有什么不同呢?下面通过列表的方式加以比较.

在列表的同时用相应的例子加以说明.

(三)小结本节内容和布置作业

五、说明

1.牛顿第三定律是从实验中得出的.这里设计的几个实验除实验5外都体现了作用力跟反作用力间的关系,实验5是为提高课堂的活跃程度而设计的.每做一个实验都应把实验装置画在黑板上,并讲清实验装置,留在黑板上的图是为后面分析实验总结出规律用的.2.牛顿第三定律的教学除了让学生掌握定律的内容外,还应通过教学使学生体会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多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后,教师要注意对课堂的控制

九年级上册物理课件(精选篇4)

知识目标

1、知道光在同一种均匀媒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知道光的直线传播的一些典型事例(如小孔成像、日月蚀等).

3、记住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不要求知道光速的测量方法.

能力目标

1、能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原理找出本影和半影,能解决日月蚀问题.

2、会使用光的直线传播性质解释有关光现象如:影子的形成.

情感目标

1、通过光的直线传播的学习,让学生正确的认识日月蚀现象,破除传统的迷信思想,树立科学的人生观.

2、用科学家对光速进行测定的不懈努力的事实,教育学生面对困难要树立信心,勇于探索.

3、利用几何知识解决光学问题,学会知识的迁移和变通.

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是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和拓宽.

重点掌握以下几部分知识点:

1、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讲解时能说明光沿直线传播的实例有:小孔成像,本影和半影等都能证明光沿直线传播.

2、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是把其它形式的能转化为光能的装置.

3、光线:光线只代表光的传播方向,它不是客现实际存在的东西,光线是光束的抽象.是在研究光的行为时用来表示光的传播方向的有向直线.

4、光束:有一定关系的一些光线的集合称为光束

5、介质(媒质)、光在其中传播的物质、但要注意:光传播时并不需要介质.

6、影:光线被挡住所形成的暗区.影可分为本影和半影,在本影区域内完全看不到光源的光照射,在半影区域内只能看到部分光源发出的光.如果是点光源,只能形成本影,如果不是点光源,一般会形成本影与半影.光的直线传播可以通过本影和半影的实验来证实如图所示一个点光源,在不透明的物体后面能形成一块阴暗的区域.如图所示两个或几个光源,在不透明的物体后面能造成本影和半影区域.

7、日食:发生日食时,太阳、月球、地球在同一条直线上,月球在中间,在地球上月球本影里的人看不到太阳的整个发光表面,这就是日全食,如a区.在月球半影里的人看不到太阳某一侧的发光表面,这就是日偏食如b区,在月球本影延长的空间里的人看不到太阳发光表面的中部,能看到太阳周围的发光环形面,这就是日环食,如c区.

8、月食:发生月食时,太阳、月球、地球同在一条直线上,地球在中间,如图所示,当月球全部进入地球本影区域时形成月全食,如图a区;当月球有一部分进人地球本影区域时形成月偏食,如图b区;但要注意,当月球整体在c区时并不发生月偏食.

9、光速:通常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为c=3.00×108m/s.

注意:光在介质中的传播的速度都将小于该值

九年级上册物理课件(精选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变压器的构造.知道变压器是用来改变交流电压的装置.

2、理解互感现象,理解变压器的工作原理.

3、掌握理想变压器工作规律并能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4、理解理想变压器的原、副线圈中电压、电流与匝数的关系,能应用它分析解决基本问题.

5、理解变压器的输入功率等于输出功率.能用变压器的功率关系解决简单的变压器的电流关系问题.

6、理解在远距离输电时,利用变压器可以大大降低传输线路的电能消耗的原因.

7、知道课本中介绍的几种常见的变压器.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物理观察能力和正确读数的习惯.

2、从变压器工作规律得出过程中培养学生处理实验数据及总结概括能力.

3、从理想变压器概念引入使学生了解物理模型建立的基础和建立的意义.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原副线圈的匝数与绕线线径关系中体会物理学中的__、统一美.

2、让学生充分体会能量守恒定律的普遍__及辩__统一思想.

3、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及相应的教法建议

1、在学习本章之前,首先应明确的是,变压器是用来改变交变电流电压的.变压器不能改变恒定电流的电压.互感现象是变压器工作的基础.让学生在学习电磁感应的基础上理解互感现象.这里的关键是明白原线圈和副线圈有共同的铁芯,穿过它们的磁通量和磁通量的变化时刻都是相同的.因而,其中的感应电动势之比只与匝数有关.这样原、副线圈的匝数不同,就可以改变电压了.

2、在分析变压器的原理时,课本中提到了次级线圈对于负载来讲,相当于一个交流电源一般情况下,忽略变压器的磁漏,认为穿过原线圈每一匝的磁通量与穿过副线圈的磁通量总是相等的.这两个条件,都是理想变压器的工作原理的内容.利用课本中的这些内容,教师在课堂上,首先可以帮助学生分析变压器原理,原线圈上加上交变流电后,铁心中产生交变磁通量;在副线圈中产生交变电动势,则副线圈相当于交流电源对外供电.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从能量角度分析,可以看成是电能(原线圈中的交变电流)转换成磁场能(铁心中的变化磁场),磁场能又转换成电能(副线圈对外输出电流).所以,变压器是一个传递能量的装置.如果不计它的损失,则变压器在工作中只传递能量不消耗能量.

要使学生明白,理想变压器是忽略了变压器中的能量损耗,它的输出功率与输入功率相等,这样才得出原、副线圈的电压、电流与匝数的关系式.在解决有两个副线圈的变压器的问题时,这一点尤其重要.当然,在初学时,有两个副线圈的变压器的问题,不做统一要求,不必急于去分析这类问题.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引导他们进行分析讨论.

3、学生对变压器原理和变压器中原、副线圈的电压、电流的关系

常有一些似是而非的模糊认识,引导学生认真讨论章后习题,对学生澄清认识会有所帮助.

4、变压器的电压公式是直接给出的.课本中利用原、副线圈的匝数关系,说明了什么是升压变压器和什么是降压变压器,这也是为了帮助学生能记住电压关系公式.利用变压器的输出功率和输人功率相等的关系,得到了i1i2=u1u2.建议教师做好用输出负载调节输入功率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当负载端接入的灯泡逐渐增多时,原、副线圈上的电压基本上不发生变化,原线圈中的电流逐渐增大,副线圈中的电流也逐渐增大.

5、介绍几种常见的变压器,是让学生能见到真实的变压器的外型和了解变压器的实际构造.教师应当尽可能多地找一些变压器的给学生看一看.变压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十分广泛的应用.课本中介绍了一些,教学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向学生进行介绍,或看挂图、照片、实物,或参观,以开阔学生眼界,增加实际知识

6、电能的输送,定__地说明了在远距离输送电能时,采用变压器进行高压输电可以大大减少输电线路上的电能损失.这里重点描述了输电线上的电流大小与造成的电热损失的关系,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理解采用高压输电的必要__.

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变压器工作原理及工作规律.

2、难点:

(l)理解副线圈两端的电压为交变电压.

(2)推导变压器原副线圈电流与匝数关系.

(3)掌握公式中各物理量所表示对象的含义.

3、疑点:变压器铁心是否带电即如何将电能从原线圈传输出到副线圈.

4、解决办法:

(l)通过演示实验来研究变压器工作规律使学生能在实验基础上建立规律.

(2)通过理想化模型建立及理论推导得出通过原副线圈电流与匝数

间的关系.

(3)通过运用变压器工作规律的公式来解题使学生从实践中理解公式各物理量的含义

九年级上册物理课件(精选篇6)

(1)电磁波中的电场和磁场互相垂直,并且都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即电磁波是横波。光是一种电磁波。在前面学习的光的偏振现象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如上图所示。

(2)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向周围空间传播电磁能,在传播过程中,电磁波能发生反射、折射、干涉和衍射。

(3)三个特征量的关系:v=λf。在真空中v=3.0×108/s。

师: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建立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足以根牛顿力学体系相媲美,它是物理学发展史中的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

3.赫兹的电火花

师: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还只是一个预言。还有待于科学实验的证明。是赫兹把这个天才的预言变成了世人公认的真理。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赫兹证实电磁波存在的探索历程)

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赫兹的生平简介(见附录),激发学生求知上进的热情,对学生进行物理情感教育。

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主要学习了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主要内容。知道了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两大支柱: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还知道了变化的电场和磁场相互联系,形成一个统一的场,即电磁场。电磁场由发生区域向远处的传播形成电磁波。电磁波中的电场与磁场相互垂直,且二者均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即电磁波是横波。

课余作业

完成P79“问题与练习”的题目。

教学体会

思维方法是解决问题的灵魂,是物理教学的根本;亲自实践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离开了思维方法和实践活动,物理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素质的培养就成了镜中花,

水中月。

九年级上册物理课件(精选篇7)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点电荷的概念。

2.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和思去向不明,概括出两个点电荷之间的作用规律。掌握库仑定律。

过程与方法:

1.观察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总结的能力。

2.通过点电荷模型的建立,了解理想模型方法,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途径,知道从现实生活的情景中如何提取有效信息,达到忽略次要矛盾,抓住主要矛盾,直指问题核心的目标。

情景引入

为了测定水分子是极性分子还是非极性分子,可做如下实验:在酸性滴定管中注入适当蒸馏水,打开活塞,让水慢慢如线状流下,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近水流,发现水流向靠近玻璃棒的方向偏转,这证明水分子是极性分子,聪明的同学,根据上述素材,你想知道是如何证明水分子是极性分子吗?

(同性相斥,异性相吸),带正电的一端远离玻璃棒。而水分子两极的电荷量相等,这就使带正电的玻璃棒对水分子显负电的一端的引力大于对水分子显正电的一端的斥力,因此水分子所受的合力指向玻璃棒,故水流向靠近玻璃棒方向偏转.

问题探究

点电荷

走进生活

验电器的上部是球形的金属导体,中央金属箔是指针式的形状,电荷分布与带电体的形状有关,与万有引力相似,带电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与带电体的形状和大小有关。为了研究的方便,在应用万有引力定律时,我们引入了质点的概念,利用万有引力定律就能求出两质点间的万有引力大小,如果带电体也能等效成电荷全部集中在一个几何点上,研究带电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也会变得相对简单。回顾学过的质

点概念,你能建立起点电荷的概念吗?

自主探究

1.点电荷

(1)点电荷是实际带电体的一种理想化的模型。

(2)一个带电体能否看作点电荷主要看其形状和大小对所研究的问题影响大不大,如果属于无关或次要因素时,或者说,它本身的大小比起它到其他带电体的距离小得多,即可把带电体看作点电荷。

(3)对于带电体能否被看作点电荷,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使对同一带电体,在有些情况下可以看作质点,而在有些情况下又不能被看作质点.

2.理想化的模型到简化,这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

1.对点电荷概念的解读:

(1)点电荷是一个忽略大小和形状的几何点,电荷的全部质量全部集中在这个几何点上。

(2)事实上,任何带电体都有大小和形状,真正的点电荷是不存在的,它是一个理想化模型。

(3)如果带电体本身的几何线度比起它们之间的距离小得多,带电体的形状、大小和电荷分布对带电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在此情况下,我们可以把带电体抽象成点电荷,可以理解为带电的质点。

2.对点电荷的应用:

有一种特殊情况,均匀带电的球体或均匀带电的球面,带电体本身的几何线度可能并不比它们之间的距离小很多,但带电体电荷分布具有对称性,对外所表现的电特性跟一个等效于球心的点电荷的电特性相同,所以均匀带电的球体或均匀带电的球面都可以等效为一个球心处的点电荷,就是通常所说的带电小球。

九年级上册物理课件(精选篇8)

知识目标

1、掌握波长、频率、波速的物理意义;

2、能在机械波的图象中识别波长;

3、掌握波长、频率和波速之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一关系进行计算和分析问题;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材料、识别图象、钻研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本节的重点是理解波长的含义及公式的含义;要求对公式能灵活应用,学习中要理解波的传播速度的`特点,掌握波速、频率、波长各由什么因素决定,减少理解概念出错的机会。为了很好的理解波速、频率、波长各由什么因素决定,解释如下:

波的传播速度,其中__三个量相互关联;从公式上看,似乎任意一个量改变都会影响其他两个量;不少的初学者都会产生这样的认识,其实不然,那么都是受谁决定的呢?

(1)周期和频率:只取决于波源,而与__无关;

(2)波速决定于介质的物理性质,它与__无直接关系。

(3)波长,则决定于和,只要和其中一个发生变化,其值必然发生变化,而保持的关系.

波长、频率和波速的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波长、频率和波速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波长、频率和波速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横波演示器、计算机多媒体

九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全集

九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全集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研究物质、能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在九年级上册的物理学习中,我们将探索和学习许多重要的物理知识点。本文将对九年级上册的物理知识进行全面归纳和介绍。 第一章:运动与力 1. 运动的描述与研究方法:运动的参照系、参照系的选择、参照系的相对性。 2. 速度与加速度:平均速度的计算、即时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平均加速度的计算、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 3. 力的概念与力的计算:力的定义、力的单位、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图示、力的平衡、力的合力与分力。 4. 牛顿运动定律:第一定律、第二定律、第三定律。 第二章:物体的机械性质 1. 弹簧的伸长量:胡克定律、伸长量与力的关系。 2. 摩擦力: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摩擦力的计算、摩擦力与物体的质量、摩擦力与接触面积的关系。

3. 浮力与浮力定律: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浸没程度、浮力定律、物体浮力的条件、浮力的应用。 第三章:能量与功 1. 功与功率:功的定义、功的计算、功率的定义与计算、功率 与速度的关系。 2. 机械能:动能与势能、动能的计算、势能的计算、机械能的 转化与守恒。 3.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能量转化的过程、能量守恒定律。 第四章:简单机械与机械优势 1. 机械工作与简单机械:机械工作的定义、功与机械工作的关系、杠杆原理与杠杆的分类。 2. 滑轮组:滑轮组的作用原理、滑轮组的计算、滑轮组的应用。 3. 力的传递:齿轮传动、带传动。 第五章:电学常识 1. 电与电荷:电荷的产生、电荷性质、电与物体的相互作用。

2. 电流与电路:电流的定义、电流的计算、电路图的绘制、串联与并联电路、电流的测量。 3. 电阻与电阻率:电阻的定义、电阻的计算、电阻与材料的关系、电阻率的定义与计算。 第六章:电流的效应和电路 1. 电阻、电流与电压之间的关系:欧姆定律。 2. 电功与功率:电功的定义与计算、功率的定义与计算。 3. 简单电路的电流分布与电路图的绘制。 第七章:磁学常识 1. 磁性物质与磁场:磁性物质的分类、磁场的定义、磁感线、磁力线与磁力线的图示。 2. 磁场对电荷的作用:洛伦兹力。 3. 电流在磁场中的作用:电流力、电磁铁。 第八章:声和光的常识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5篇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5篇 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面向大多数学生,同时注意培养优秀生和提高后进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1 【学习目标】 1.知道机械运动;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概念。 3.理解速度的概念、公式及其单位。能用速度进行简单计算。 4.知道平均速度。 【知识结构】 运动图像:有两物体正在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分别为2米/秒、4米/秒,请分别画出它们的图像 一、热身训练: 1.运动员在跳伞过程中,选择地面为参照物时他是_________的, 选择降落伞作参照物时他是_____________的。 2.飞机作俯冲飞行时,飞行员说:“大地迎面而来”,这是以______________作参照物的。 3. 5米/秒=_____________千米/时 4. 54千米/时=______________米/秒 二、典型例题: 1.在匀速直线运动中,下列关于公式v=S/t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速度v与路程S成正比 B.速度v的大小与路程S、时间t都没有关系 C.当速度v一定时,路程S与时间t成反比 D.速度v与时间t成反比 2.小红在路上骑自行车,若说她是静止的,则选择的参照物可能是( )

A.迎面走来的行人 B.路旁的树木 C.小红骑的自行车 D.从身边超越的汽车 3.一辆摩托车在平直的路上行驶,在1秒内经过1米,在二秒内经过2米,在3秒内经过3米,在4秒内经过4米,则对此摩托车运动情况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 B.一定是变速直线运动 C.可能是匀速直线运动也可能是变速直线运动 D.以上说法都不对 4.小明为了探究物体运动速度与运动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在课外实践活动时,选用了两辆不同规格的四轮驱动模型车A和B,在实验室做了探究实验.实验中记录数据如下表所示: 运动路程 S/m 汽车A 0.1 0.2 0.3 0.4 汽彻B 0.2 0.4 0.8 1.2 运动时间t/s 汽车A 1 2 3 4 汽车B 0.5 1 2 3 (1)试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在右图5-11坐标系内分别画出两车的路程与时间关系图像,根据数据分析,比较出汽车A和汽车B的快慢程度. (2)根据表中的数据可分析出两车处于什么运动状态 (3)在相同时间内,汽车A和汽车B谁运动的路程长 三、课堂巩固: 1.两个同学并肩走在林荫路上,若相对于路面或路旁的树木来说两人都是 ____________的;而相对于其中的一个同学另一个同学是_________的。 2.坐在行驶汽车上的人说路旁的树在向后退,他是以_________ 为参照物的;他又说旁边座位上的乘客是静止的,他又是以_______ 为参照物的。 3.某人5分钟步行通过的路程是0.9千米,则此人步行时的速度为______米/秒,合_____________千米/时。若以这样的速度行走半小时可以通过 ____________米的路程。

物理九年级知识点总结(必备9篇)

物理九年级知识点总结(必备9篇) 物理九年级知识点总结第1篇 《压强和浮力》 一、固体的压力和压强--- 1、压力: ⑴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⑵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引起的,通常把物体放在桌面上时,如果物体不受其他力,则压力F=物体的重力G ⑶固体可以大小方向不变地传递压力。 ⑷重为G的物体在承面上静止不动。指出下列各种情况下所受压力的大小。 2、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实验: 课本甲、乙说明: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乙、丙说明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概括这两次实验结论是: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本实验研究问题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 3、压强: ⑴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⑵物理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⑶公式p=F/S其中各量的单位分别是:p:帕斯卡(Pa);F:牛顿(N)S:米2(m2)。 A使用该公式计算压强时,关键是找出压力F(一般F=G=mg)和受力面积S(受力面积要注意两物体的接触部分)。 B特例:对于放在桌子上的直柱体(如:圆柱体、正方体、长放体等)对桌面的压强p=ρgh ⑷压强单位Pa的认识:一张报纸平放时对桌子的压力约。成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04Pa。它表示:人站立时,其脚下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脚的压力为:×104N ⑸应用:当压力不变时,可通过增大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减小压强如:铁路钢轨铺枕木、坦克安装履带、书包带较宽等。也可通过减小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增大压强如:缝一针做得很细、菜刀刀口很薄 4、一容器盛有液体放在水平桌面上,求压力压强问题: 处理时:把盛放液体的容器看成一个整体,先确定压力(水平面受的压力F=G容+G液),后确定压强(一般常用公式p=F/S)。 二、液体的压强--- 1、液体内部产生压强的原因:液体受重力且具有流动性。 2、测量:压强计用途:测量液体内部的压强。 3、液体压强的规律:

九年级上册物理课件8篇

九年级上册物理课件8篇 九年级上册物理课件8篇 解答问题的练习。包括口头和书面解答问题的练习,旨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课件是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依据,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初中物理教学课件(共含7篇),欢迎阅读。 九年级上册物理课件(精选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类比理解电流的概念,知道电流的单位。 2.知道电流表的用途的符号,会将电流表正确接入电路,会正确选择电流表的量程和正确读数。 3.在实验探究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本节课重点是电流的概念、单位、电流表的使用;难点是将电流表正确接入电路。 教学准备: 演示用器材:教学电流表一只、学生电流表一只、小灯泡两只、电源一个、开关一个、导线若干、电流表活动挂图。学生用器材:学生电流表一只、小灯泡一个、电源一个、开关一个、导线若干。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 一、电流是什么? ①复习提问:电流是如何形成的?电流的方向是怎样规定的? ②引入新课:电流不但有方向,而且有大小,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电流的大小。(板书课题) ③教师提问:电流看不见、摸不着,怎样判断导体中电流的大小? ④教师讲解:水管中的水,向一定方向流动,形成“水流”,与

此类似,导体中的电荷向一定方向移动,就会形成电流。电流同水流一样也有大小,物理学中用每秒通过导体任一横截面的电荷的量来表示电流的强弱。板书:电流。 ⑤指导学生阅读“信息窗”,了解常见电器的电流大小,并选择其中几个进行单位换算。回忆,回答思考、回答认真听讲、领会阅读、思考电流定义的引出不必太复杂,用水流类比的方法学生很容易接受。 二、怎样使用电流表? ①教师展示电流表实物,告知学生通常用电流表测量电流的大小,电流表在电路图中的符号是A。 ②让学生观察学生用电流表,进行分组讨论,然后回答教材P72探究电流表的使用方法⑴—⑸条。 ③教师检查探究结果,然后利用电流表活动挂图再次演示电流表的读数。 ④提出问题:怎样才能把电流表正确接入电路呢? ⑤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电流表使用说明”和观察教材P73图13—36,了解电流表的使用规则。 ⑥组织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电流表的连接,并画出相应的电流图,教师巡视指导。 ⑦教师组织学生归纳总结电流表的连接然后进行示范,强调注意事项。观察、讨论、回答观察、回答阅读、思考动手实验观察鼓励学生多动手连接电路,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三、让学生小结依据目标小结巩固练习:完成同步学习与探究P77,开放性作业1—3题。完成练习,矫对答案作业。 九年级上册物理课件(精选篇2) 知识目标 1、知道产生的条件; 2、能在简单的问题中,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静的有无、大小和方向;知道存在着静; 3、掌握动摩擦因数,会在具体问题中计算滑动,掌握判定方向的方法;

九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归纳 一、运动的描述和分析 运动是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可以通过描述位置、位移、速度和加速度来对物体的运动进行分析。 1. 位置和位移 位置是物体相对于某个参考点的位置,通常用坐标表示。位移是物体从初始位置到最终位置的变化量,可以用矢量表示。 2. 速度和速度的计算 速度是物体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变化量,是矢量量。平均速度可以用位移除以时间得到,瞬时速度是短时间内位移的变化量。 3. 加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 加速度是物体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是矢量量。平均加速度可以用速度变化量除以时间得到,瞬时加速度是短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 二、力的作用和效果

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描述了物体受到的推动或阻碍。 力的作用会改变物体的状态,包括物体的静止状态和运动状态。 1.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直到有外力改变 它的状态。 2. 牛顿第二定律-力和加速度的关系 物体受到的合力等于物体质量乘以加速度,可以用公式F=ma 表示。 3.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对于任何两个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作用在其中一个物体上的力 和作用在另一个物体上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三、能量与能量转化 能量是物体或系统进行工作的能力。物体具有多种形式的能量,包括动能、势能和内能等。

1. 动能和动能的计算 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可以用公式K=1/2mv^2表示,其中m为物体质量,v为物体速度。 2. 重力势能和重力势能的计算 重力势能是物体由于位置而具有的能量,可以用公式PE=mgh 表示,其中m为物体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h为物体的高度。 3. 功和功的计算 力在物体上产生的作用称为功。当力和物体的位移方向相同时,功为正;当力和物体的位移方向相反时,功为负。 四、电路和电流 电路是电流在导体中的流动路径。电流是带电粒子在导体中的 流动。 1. 电流的定义和电流的计算 电流是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可用公式I=Q/t 表示,其中I为电流,Q为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t为时间。

最新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精选8篇)

最新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精选8篇)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篇一 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一、长度的单位 二、长度的测量 1.测量长度的工具:刻度尺。 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1)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 (2)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 (3)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读到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 (4)记录结果时,不但要记录数值,还必须注明测量单位。没有单位的记录是毫无意义的。 三、时间的测量 1.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常用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2.换算关系:1h=60min 1min=60s。 四、误差 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2.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3.误差与错误区别:我们不能消除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第2节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第3节运动的快慢 1.速度: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计算公式:v=s t 3.速度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或km·h-1。 4.换算关系:1m/s=3.6km/h。 5.匀速直线运动:我们把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6.在变速运动中,常用平均速度v= 下指的是平均速度。 初中物理复习提纲第1页(共35页) s来粗略地描述运动的快慢。日常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t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篇二 1.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公式:(i=u/r)式中单位:i→安(a);u→伏(v);r→欧(ω)。1安=1伏/欧。 3.公式的理解:①公式中的i、u和r必须是在同一段电路中;②i、u和r中已知任意

初中物理教案(8篇)

初中物理教案(8篇) 初中物理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 2、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3、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初步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 (二)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而变化的物理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2、难点:理解质量的含义,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课前复习 1、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 2、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各有什么特征?其微观结构是怎样的? 二、引入新课 我们去商店购买粮食、蔬菜、水果时,我们关注的是物质的量的多少?售货员要用秤称量货物的质量的大小。在物理学里,质量的含义是什么?质量有什么特性?如何利用测量工具去测量物体的质量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三、新课教学 1、质量 ①定义:在物理学里,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用字母m表示。 注意区分“物体”和“物质”的概念。 ②质量的单位:千克(kg),克(g),毫克(mg),吨(t) 1kg=103g,1g=103mg,1t=103kg ③质量单位千克的由来 学生阅读P12“科学世界”。规定4℃时1dm3的纯水的质量为1kg。并且用铂制作了标准千克原器,这个标准千克原器也叫“档案千克”。 ④认识一些物体的质量(P9) 2、质量的测量 ①测量工具:托盘天平和学生天平(实验室用) 磅(秤)、杆秤(生活中用) ②认识天平:底座、支架、横梁、平衡螺母、托盘、指针、分度盘、标尺、游码,称量,感量。 a、平衡螺母:用来调节天平横梁平衡; b、指针和分度盘:判断天平是否平衡、当指针指向分度盘的中央或左右摆幅相等时,天平横梁就是平衡的。

2023九年级上册物理教学计划合集八篇

2023九年级上册物理教学计划合集八篇 九年级上册物理教学计划篇1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材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这样编排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 教材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把学生当作第一读者,按照学习心理的规律来组织材料。全书共10章。每章篇首都附有导语和照片,导语文字优美,具有可读性,照片选取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学习时心中有数。章下面分节,每节内都有些小标题,帮助学生抓住中心。在引入课题、讲述知识、归纳总结等环节,以及实验、插图、练习中,编排了许多启发性问题,点明思路,引导思考,活跃思维。许多节还编排了“想想议议”,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讨论的问题,促使学生多动脑、多开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了解分子运动论的初步知识、了解内能、热量、比热容的概念。 B、知道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理解欧姆定律、电功率。认识电磁之间的联系。 C、了解现代信息的发展,了解能源的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2、过程和方法:

A、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B、能在观察物理现象或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的能力。 C、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能利用不同渠道收集信息,有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 D、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信息处理方法,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能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B、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C、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 三、具体措施: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指导他们学会适宜的学习方法,为学生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重视科学探究的教学,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养成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3、注重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模地的构建,而不是去复制知识,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才是至关重要的。 4、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5、加强练习,规范训练。能将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物理九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

物理九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第一章:力与运动 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引起物体发生形状变化或运动的原因。力可以通过力的作用点、方向和大小来描述。常见的力有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力的作用点:力的作用点是指力作用的具体位置。例如,当一个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力的作用点就是作用在物体上的某个点上。 力的方向:力的方向是指力的作用线的方向。力可以沿着直线方向作用,也可以沿着曲线方向作用。 力的大小:力的大小是指力的强度。力的大小可以通过测量力的效果来间接确定,也可以使用力计等测量工具直接测量。 力的效果:力的作用使物体发生形状变化或运动。例如,重力使物体下落,弹力使弹簧产生形变,摩擦力使物体相互摩擦。

第二章:机械能 机械能是指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所具有的能力,包括势能和动能 两种形式。 势能:势能是物体由于位置或形状而具有的能量。常见的势能 有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重力势能是指物体在重力作用下所具有 的能量,与物体的高度和重力加速度有关。弹性势能是指弹簧或 弹性体变形时所具有的能量,与弹簧的弹性系数和形变量有关。 动能: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动能的大小与物体 的质量和速度有关。动能的公式为:动能=1/2×质量×速度的平方。 机械能守恒定律:在没有外力做功的情况下,机械能守恒。即 势能和动能的和保持不变。 第三章:功和功率 功是力对物体做的工作,是描述力的作用效果的物理量。功可 以根据力的大小、方向和物体移动的距离来计算。

功的计算公式为:功=力×位移×cosθ,其中力的方向和物体移动的方向之间的夹角为θ。 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功率可以由功和时间的比值计算得出。功率的计算公式为:功率=功÷时间。 功率和能量之间的关系为:功率=能量÷时间。功率越大,表示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越多。 第四章:简单机械 简单机械是指没有能量消耗和转换的机械装置。常见的简单机械有杠杆、轮轴、滑轮、螺旋等。 杠杆原理:杠杆是由支点、力臂和负载臂组成的。当杠杆平衡时,支点与力臂、负载臂之间的力的乘积相等。 轮轴原理:轮轴是由轮子和轴组成的,可以用来改变力的方向或增加力的大小。

九年级期末物理上册知识点

九年级期末物理上册知识点【九年级期末物理上册知识点】 物理是一门研究物质、能量、运动及其相互关系的自然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种,物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将为大家总结九年级期末物理上册的主要知识点。 一、物理量和单位 1. 物理量是用来描述物理现象和过程的特性的量。常见的物理量有长度、时间、质量、速度等。 2. 单位是用来衡量物理量大小的标准。国际单位制是全球通用的单位制,包括米、千克、秒等。 二、运动学 1. 位移与路径:位移是指物体从起点到终点的位移量,与具体路径无关。 2.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平均速度是指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与时间的比值,瞬时速度是指某一瞬间的速度。

3. 加速度:加速度是速度变化率的量度,与速度变化的时间和方向有关。 4. 运动图像:位移-时间图像可以描述物体的运动状况。 三、力和运动 1. 力和质量:质量是物体固有属性,力是使物体发生变化的原因。 2.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无外力作用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 3. 牛顿第二定律: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 4. 牛顿第三定律: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受到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5. 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是物体在表面上滑动时受到的摩擦力,静摩擦力是物体静止时受到的摩擦力。 四、机械能和功 1. 动能和势能:动能是物体运动时具有的能量,势能是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

2. 机械能守恒定律:在不受外力做功的情况下,一个物体的机 械能保持不变。 3. 功:力在运动方向上的作用量,功与力和位移的乘积成正比。 五、压强和浮力 1. 压强:物体上的压力与物体受力的面积的比值。 2. 浮力: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的上浮力。 3. 浮力的原理:浮力的大小等于上升时排开液体的重量。 六、光的传播和成像 1.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直线传播的。 2. 光的反射定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3. 光的折射定律:折射光与入射光在折射界面法线两侧的折射 角之比为一定值(即折射率)。 4. 成像规律:光从凸透镜出射经过接近光轴的一点重新交汇, 形成实像或虚像。 七、电学基础

九年级物理优秀教案(优秀8篇)

九年级物理优秀教案(优秀8篇) 九年级物理教学设计篇一 《宇宙和微观世界》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宇宙是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2)了解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3)了解原子的结构; (4)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5)初步了解纳米技术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物质从宇宙到微观世界的研究介绍,发现并说明物质是可以分割的;(2)通过把原子结构与太阳系的类比,建立微观世界的结构模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物质世界的研究,认识并体验我们生活在物质的世界中,宇宙由物质组成。 学习物质的世界,体会物质世界的奇妙。 (二)学法点拨 物质世界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研究:宇观世界:宇宙、银河系、地球等。它们的 体积非常大,大多距离我们非常远,要借助天文望远镜观察和研究:宏观世界: 地球上人类可以实地观察和研究;微观世界:物体尺寸非常小,要借助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观察和研究。 微观物质的尺度很小,人类肉眼无法直接观察。但是,分子也有结构,它是由原 子组成的。

课前准备 ○1取一根蜡烛放入小金属罐熔化然后观察蜡烛凝固时体积的变化。 ○2查阅、收集有关太阳系、银河系的资料、人类探索宇宙的资料。 ○3查阅、收集有关分子、原子结构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宇宙是由物质组成 教师:人们说广阔的宇宙是无边无际的,那么,这宇宙究竟大到什么程度?宇宙万物,变化万千,那么,这绚丽的世界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呢?这一切给人类留了许许多多的谜,引发了人类无限的遐想,激发了一代代科学家对它们孜孜不倦的观察和研究。那么,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沿着科学家的探究的足迹,从宏观到微观作一次旅行,对这些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吧。 1、宇宙有多大? 综合观察课本图10.1-1和课本图10.12-1。 请同学们说出太阳系的九大行星(现报道发现第十大行星)。在太阳系示意图中找出我们生活的地球。 (在离太阳比较近的第三条轨道上) 2、交流资料数据: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置身于太阳系之中,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遍的行星; 太阳系置身于银河系之中,太阳只是银河系中几千亿科恒星中的一员; 银河系只是数十亿个星系中的一个,一束光穿越银河系需要十万光年; 在浩瀚的宇宙中,还有许多像银河系这样的星系。目前,我们人类观测到的宇宙中拥有数十亿个星系。(3)根据以上资料、数据让学生推理,说一说他们所想像的宇宙有多大。 (4)结论:宇宙是广阔无垠的,大得很难以想象。

九年级物理上册复习(优质5篇)

九年级物理上册复习(优质5篇) 1.九年级物理上册复习第1篇 1、做功 物理学中规定: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简称“做功”) 2、做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3、功的计算方法: 定义: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公式:功=力×距离,即W=F?s 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功W的单位:牛?米(N?m)或焦耳(J) 1J的物理意义:1N的力,使物体力的方向上通过1m的距离所做的功为1J。 即:1J=1N×1m=1N?m 注意:在运算过程中,力F的单位:牛(N);距离s的单位:米(m); 4、机械功原理 ⑴使用机械只能省力或省距离,但不能省功。 ⑵机械功原理是机械的重要定律,是能量守恒在机械中的体现。 5、功率 ⑴功率概念:物理学中,把单位时间里做的功叫做功率。 ⑵功率的物理意义: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⑶功率计算公式:功率=功/时间 符号表达式:P=W/t推导式p=Fv(F单位是N,V单位是m/s) ⑷功率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是焦耳,时间的单位是秒,功率的单位是焦耳/秒,它有一个专门名称叫瓦特,简称瓦,符号是W,这个单位是为了纪念英国物理学家瓦特而用他的名字命名的。1W=1J/s 6、机械效率 ⑴机械效率的定义:有用功与总功的比。 ⑵公式:(w有用功/w总功)x00% ⑶有用功(W有用):克服物体的所做的功W=Gh。 ⑷额外功(W额外):克服机械自身的重力和摩擦力所做的功。 ⑸总功(W总):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W=FS。 ⑹总功等于用功和额外功的总和,即W总=W有用+W额外。 7、“能量”的概念:物体具有做功的本领,就说物体具有能。

九年级物理教案(精选5篇)

九年级物理教案(精选5篇) 九年级物理教案(精选篇1) 一、教学目的: 1.知道电压的作用;知道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知道电压的单位;会进行电压单位的换算。 3.会正确使用电压表测量电压。 4.训练连接电路和使用电压表的技能。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电压的作用;电压表的正确使用 2、电压的作用;电压表的读数 三、教具准备: 电源、开关、灯泡、导线、电路板、电压表 四、教学过程: 1.电压使电路中形成了电流。 用水压形成水流来类比电压形成电流。电源的正极聚集有大量的上电荷,负极聚集有大量的负电荷,在电源的正、负极之间就产生了电压。这个电压使电路中电荷发生定向流动,就形成了电流。 2.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电路中要有持续电流的条件:电源,电路应是通路。

3.电压(U)的单位。 国际单位:伏特(伏)V 常用单位:千伏(kV),毫伏(mV),微伏(uV)。 4.常见的电压值。 (1)一节干电池:1.5V。(2)一节铅蓄电池:2V。 (3)安全电压:不高于36V。(4)家庭照明电压:220V。(5)工业电压380V 5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要知道电压的单位,会进行单位变换。此个,还要记住干电池和家庭电路电压值。 1.电压表的结构: 电压表的外形,符号,接线柱,量程:0-3V,0-15V。 2.读数: (1)认清所接量程。 (2)认清最小电压值。0-3V每小格0.1V,0-15V每小格0.5V。 (3)检查写单位。 3.练习读数。(幻灯显示) 4.电压表的使用:(实物讲解) (1)电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 (2)“+”“-”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 (3)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量程。 5.学生上讲台演示电压表的正确使用规则。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案5篇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案5篇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案篇1 初三物理教学已经接近尾声,经过一年的努力,有收获也有值得深刻思考的地方。 刚上初三功课比较紧,忙于赶进度主要抓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上课要求学生认真听讲,这时候我真希望学生把基础掌握好,于是在实际中努力采取各种办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尽自己的能力掌握尽量多的知识,事实是学生的基础掌握的还行,为了为基础服务,我们还做了大量的实验,特别是电学方面,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做好实验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上初三学生的作业比较多,布置作业不能太多,为了让学生做较少的题,能力提高的多, 每次都精心的选择习题,偏,难,怪题尽量的不让学生做。尽量的让学生乐学。 兴趣是的老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尽量的多与实际生活联系,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就在生活中,生活就是物理。让学生感觉自己在物理世界中翱翔。增加对物理的爱好和对物理知识的渴望。 会,才有信心学下去。在平时的教学中,时刻鼓励学生把不会的问题提出来,即时解决,不要把问题留着。这样形成良性循环,让学生能在持续发展中增加知识。发现掉队的学生及时帮助学生赶上来。 工作中还有许多的不足,例如一题多解的题,应扩展出去,但有时由于时间关系都是让学生下课去考虑,有的学生下课就不做了。应努力使上课时间更紧凑,提高课堂效率。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案篇2 一、在新时期下,新的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展开,此时一堂课是否符合新的课改精神,首先要看它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求,在锻炼能力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与技能,了解科学技术,从而融入到社

九年级沪科版物理教案8篇

九年级沪科版物理教案8篇 九年级沪科版物理教案篇1 内能 一、分子热运动 1.分子运动理论的初步认识 (1)物质由分子组成的 (2)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3)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扩散现象: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 气体、液体、固体均能发生扩散现象。扩散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并且间接证明了分子间存在间隙。 3.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1)当两分子间的距离等于10-(-10)米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相等,叫做平衡位置。 (2)当两分子间的距离小于10-(-10)米时,分子间斥力大于引力,表现为斥力; (3)当两分子间的距离大于10-(-10)米时,分子间引力大于斥力,表现为引力; (4)当分子间的距离很大(大于分子直径的10倍以上)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变得十分微弱,可近似认为分子间无相互作用力。 二、内能 1.内能 (1)物体的内能 从宏观的角度来说,内能与物体的质量、温度、状态及体积都有关。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同一个物体,

温度升高,它的内能增加,温度降低,内能减少。 (2)热运动 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的温度越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就越慢。内能也常叫做热能。 (3)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①物体的内能的多少与物体的温度、体积、质量和物体状态有关;而机械能与物体的质量、速度、高度、形变有关。它们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 ②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但有些物体可以说没有机械能,比如静止在地面土的物体。 2.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与热传递 (1)做功 ①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少。 ②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实质是内能与其他形式的能相互转化的过程。 (2)热传递 ①热传递的条件:物体之间(或同一物体不同部分)存在温度差。 ②物体吸收热量,物体内能增加;物体放出热量,物体的内能减少。 ③用热传递的方法改变物体的内能实质是内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3.做功与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4.热量 (1)概念: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热量。 (2)热量反映了热传递过程中,内能转移的多少,是一个过程量。所以在热量前面只能用“放出”或“吸收”,绝对不能说某物体含有多少热量,也不能说某物体的热量是多少。 (3)热量的国际单位制单位:焦耳(j) 三、比热容 1.比热容的概念

苏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热值课件5篇

苏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热值课件5篇 苏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热值课件5篇 为保证事情或工作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开展,教案无论是哪种结构,都必须围绕中心内容,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教师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就将停止教学。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物理优秀教学课件的内容,欢迎阅读,内容仅供参考! 苏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热值课件(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确切含义. 2、知道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条件和适用范围. 二、能力目标 1、运用动量定理和牛顿第三定律推导出动量守恒定律. 2、能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解释现象. 3、会应用动量守恒定律分析、计算有关问题(只限于一维运动).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推理方法. 2、使学生知道自然科学规律发现的重大现实意义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和基本掌握动量守恒定律. 难点:对动量守恒定律条件的掌握. 教学过程: 动量定理研究了一个物体受到力的冲量作用后,动量怎样变化,那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相互作用时,会出现怎样的总结果这类问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例如,两个紧挨着站在冰面上的同学,不论谁推一下谁,他们都

会向相反的方向滑开,两个同学的动量都发生了变化,又如火车编组时车厢的对接,飞船在轨道上与另一航天器对接,这些过程中相互作用的物体的动量都有变化,但它们遵循着一条重要的规律. (-)系统 为了便于对问题的讨论和分析,我们引入几个概念. 1.系统:存在相互作用的几个物体所组成的整体,称为系统,系统可按解决问题的需要灵活选取. 2.内力:系统内各个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称为内力. 3.外力:系统外其他物体作用在系统内任何一个物体上的力,称为外力. 内力和外力的区分依赖于系统的选取,只有在确定了系统后,才能确定内力和外力. (二)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动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演示】如图所示,气垫导轨上的A、B两滑块在P、Q两处,在A、B间压紧一被压缩的弹簧,中间用细线把A、B拴住,M和N为两个可移动的挡板,通过调节M、N的位置,使烧断细线后A、B两滑块同时撞到相应的挡板上,这样就可以用SA和SB分别表示A、B两滑块相互作用后的速度,测出两滑块的质量mAmB和作用后的位移SA和SB比较mASA和mBSB. 高二物理《动量守恒定律》教案 1.实验条件:以A、B为系统,外力很小可忽略不计. 2.实验结论:两物体A、B在不受外力作用的条件下,相互作用过程中动量变化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即△pA=-△pB或△pA+△pB=0 【注意】因为动量的变化是矢量,所以不能把实验结论理解为A、B两物体的动量变化相同. (三)动量守恒定律 1.表述:一个系统不受外力或受外力之和为零,这个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这个结论叫做动量守恒定律. 2.数学表达式:p=p’,对由A、B两物体组成的系统有: mAvA+mBvB=mAvA’+mBvB’

九年级上册物理概念

第十三章内能 一、分子热运动 1、分子运动论的内容是:(1)物质由分子组成;(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 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扩散:不同物质相互接触,彼此进入对方现象。 扩散现象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3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热运动。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 4、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间有引力;引力使固体、液体保持一定的体积。 分子间有斥力,分子间的斥力使分子已离得很近的固体、液体很难进一步被压缩。 固体、液体压缩时分子间表现为斥力大于引力。 固体很难拉长是分子间表现为引力大于斥力。(分子间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有时表现为引力,有事表现为斥力) 二、内能 1、内能:物体内部所有 ..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 2 等效的。 .... (1)、热传递: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低温的物体温度升高,高温的物体温度降低,这个过程叫热传递。发生热传递时,高温物体内能减少,低温

物体内能增加。 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内能的多少叫热量(物体含有多少热量的说法是错误的)。单位:J。 (2)、做功:(1)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2)物体对外做功,本身的内能会减少。 3、温室效应:太阳把能量辐射到地表,地表受热也会产生辐射,向外传递 热量,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阻碍这种辐射,地表的温度会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这就是温室效应。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砍伐森林,加剧了温室效应。 4 三、比热容 1、比热容(c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 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 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它不随物质的体积、质量、形状、位置、温 度的改变而改变,只要物质种类和状态相同,比热就相同 ... .................。.(.C.水.=.2 2、比热容的单位是:J/(kg?℃),读作: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水当温度升高(或降低) ... ...×.10..3.焦耳。 ...........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 ..............4.2 4、热量的计算: ①吸是吸收热量,单位是J;c 是物体比热容, 单位是:J/(kg?℃);m是质量;t0是初始温度;t 是后来的温度。

初中物理物理教案8篇

初中物理物理教案8篇 初中物理物理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 学问与技能 (1) 了解什么是弹力; (2) 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3) 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4) 培育学生的观看力量和初步分析概括力量以及实际动手操作力量。 2. 过程与方法 经受试验分析过程。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教学重点】 力的测量原理。 【教学难点】 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 一、弹力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现:跳水,蹦床,蹦极,射箭……学生观看试验,对弹力有了初步熟悉。 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试验: (1)钢尺压弯反弹; (2)拉伸或压缩弹簧。学生自己动手做试验,对弹力进一步了解。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弹力概念。 回忆力的作用效果,悟动身生形变的物体会对施力物体产生作用力,即弹力。 二、测力计及其使用教师引导学生做试验。学生试验:拉伸弹簧,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 说明弹簧测力计原理:在肯定范围内,受到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学生知道弹簧测力计原理。 投影仪展现弹簧测力计,请学生观看,介绍弹簧测力计构造: (1)最大刻度的意义; (2)最小刻度的概念; (3)零刻度的调整。学生了解弹簧测力计构造。 投影仪展现各种弹簧测力计。 教师讲解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及其留意事项:

(1)如何调零; (2)测量范围; (3)测量方法(伸长方向与测量方向全都,弹簧不要靠在刻度板上)。 教师引导学生做试验,并对学生进展指导,订正。学生试验: 用弹簧测力计测钩码重量; 用弹簧测力计测自己的一根头发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并与同学进展比拟。 三、试验探究教师用多媒体展现拔河,牛拉车……等图片; 提问:以上两边的力相等吗? 学生观看录像,思索。 引导学生做教材25页图8-3-8试验并填空。 学生做书上试验,补全结论。 引导学生对拔河、牛拉车进展分析。学生分析争论总结:只要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受力物体反过来也确定会给施力物体一个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条直线上。 四、课堂小结通过多媒体展现,教师讲解,以及学生自己动手试验,使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弹力,把握了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以及用法;通过试验探究对相互作用力的关系有肯定了解。 五、课堂作业课后进展空间中的练习 【实践活动】 课后“进展空间”中的自制橡皮筋测力计。

初三物理课件8篇

初三物理课件8篇 1、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理解功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知道功率的单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看和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育学生对生活中的物理学问的学习兴趣,形成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2、学习者的分析 学生来自小城镇和农村(大局部),有丰富的生活学问和生活阅历,接触很多与功和功率有关的事物和现象,为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奠定根底,同时学习过速度和电功率的概念,对于理解功率有很大帮忙。 3、教具与学具 电化教具:多媒体课件 4、教学过程分析和设计 一、播放多媒体素材(视频)或画面)如用挖掘机挖土和一个工人单独挖土比拟哪一种方法更快?图中的情景说明白什么问题?

类似的事例还有吗?(启发思索) 教师通过所设计的情景,将学生引入学习怎样比拟做功快慢的学习主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初步知道物体做功是有快慢之分的。 由情景引入吸引学生的留意,启发学生思索,并直接切入学习主题。 认知层面 想想议议学物理 二、功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1、引导回忆速度的学问。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向学生供应一组数据,让学生想一想,议一议谁做功最快?说出比拟的依据。 物体所做的功所用时间 A 1000J 5S B 1000J 10S C 4000J 1min D 6000J 1min 3、联系教材,利用工地上的搬运问题加深对功率学问的熟悉。 4、想想议议: 投影演示插图孙女与爷爷上楼,让学生分析比拟谁的功率大。 5、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便利精确的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呢? 6、介绍功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