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克思基本原理之材料分析题

马克思基本原理之材料分析题

马克思基本原理之材料分析题
马克思基本原理之材料分析题

马克思基本原理之材料分析题

.【绪论】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英国学术院院士霍布斯鲍姆指出,给确定某一具体思想方式或者观点是能否被看作马克思主义的标准作依据的,“是在19世纪末大致定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美国著名学者海尔布隆纳在标准问题上有着与霍布斯鲍姆相近的看法。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有一个可以得到“公认的共同点”,这个共同点来源于“同一套前提”,它是规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前提。“凡是包含有这类前提的分析,都可以正当地将其分类为‘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即使作者本人并不如此认定”。这“同一套前提”是:对待认识本身的辩证态度,唯物主义历史观,依据马克思的社会分析而得出的关于资本主义的总看法,以某种形式规定的对社会主义的信奉。

【材料2】1934年,当德国共产党的理论家卡尔?科尔施还没有彻底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他写了一篇题为《我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科尔施力图通过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所谓的特殊看法来表明他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这些看法的要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原理,包括那些表面上具有普遍性的原理,都带有特殊性,马克思主义不是实证的,而是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的主题不是现在处于肯定状态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显得日益分崩离析的正在衰亡的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目的不是观赏现存的世界,而是对它进行积极的改造。

【材料3】匈牙利思想家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认为:“我们姑且假定新的研究完全驳倒了马克思的每一个个别的论点。即使这点得到证明,每个严肃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仍然可以毫无保留地接受这种新结论,放弃马克思的所有全部论点,而无须片刻放弃他的马克思主义正统。所以,正统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结果。它不是对这个或者那个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某本‘圣’书的注解。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是指方法。”

结合上述材料,论述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参考答案】

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

(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

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4)材料1和材料2的观点是正确的。材料1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是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的角度,明确地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内容。材料2科尔施的理解则着重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从政治立场着眼规定马克思主义。

材料3是卢卡奇的马克思主义观,这是一种方法至上的马克思主义观。所谓方法至上,就是把理论方法和结论对立起来,片面强调方法而轻视结论。卢卡奇最初是在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的正统性问题时提出这一马克思主义观的。卢卡奇的方法至上的马克思主义观的错误之一,是他把方法仅仅理解为辩证法,而否认世界观的方法意义,实际上是否认唯物主义的方法意义;错误之二,是离开论点,结论谈方法,把方法看做是可以离开论点、结论的独立自在的东西。其最终结果将是对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否定。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文中指出:“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还隐藏在不发达的经济关系中,所以只能从头脑中产生出来。社会所表现出来的只是弊端;消除这些弊端是思维着的理性任务。于是,就需要发明一套新的更完善的社会制度,并且通过宣传,可能时通过典型示范,从外面强加于社会。这种新的社会制度是一开始就注定要成为空想的,它越是制定的详尽周密,就越是要陷入空想”。

【材料2】列宁指出:“空想社会主义没有能够指出真正的出路。它既不会阐明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奴隶制的本质,又不会发现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也不会找到能够成为新社会创作者的社会力量……。

请回答:

(1)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性。

(2)为什么社会主义能够实现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参考答案】

(1)空想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批判、否定资本主义的社会思潮,是历史上进步的思想体系,但不是科学的思想体系。其历史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于:第一,空想社会主义者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第二,空想社会主义者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第三,空想社会主义者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总之,空想社会主义虽然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思想材料,但却不是科学的。

(2)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实现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原因在于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形成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在此基础上,马克思

恩格斯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各国工人运动的斗争经验,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党,夺取政权,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等这一历史使命的道路和方向,从而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飞跃。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来说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个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写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的经验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材料2】恩格斯在1895年指出:“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1848年革命时期—编者)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讨。”

结合以上马克思恩格斯对待自己理论态度的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论述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该采取的科学态度。

(2)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参考答案】

(1)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采取的科学态度。

第一,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夺取民主革命胜利靠得是实事求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靠得是实事求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胜利靠得还是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生根开花靠得是实事求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一代代薪火相传依然靠得是实事求是。

第二,完整而准确的掌握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它的各个部分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割裂各个部分或只从个别词句来理解马克思主义,都会歪曲马克思主义,所以,必须完整而准确的掌握马克思主义。

第三,反对背离马克思主义的两种倾向。一种是教条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僵化倾向,一种是自由主义自由化倾向。这两种倾向都可能葬送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是要坚决反对的。

(2)在实践中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第一,坚持和发展是辩证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在坚持中才能发展,也只有在发展中才能坚持。坚持和发展统一的基础是世界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运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第二,在实践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创新。马克思主义只有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才能永葆青春活力。这就要求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断研究新情况,仅仅新问题,在实践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创新。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1999年11月,由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的教授们发起,评选“千年第一思想家”,结果卡尔·马克思位居第一,而似乎早已被习惯公认第一的爱因斯坦却屈居第二。

1999年12月,英国BBC广播公司又以同一命题,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阅读报刊的专栏和收听广播的公众异常踊跃。通过纸上和网上的投票,一个月后汇集全球投票,结果,仍然是卡尔·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

2002年,英国路透社邀请政界、商界、艺术和学术领域的名人评选“千年伟人”,马克思以一分之差略逊于爱因斯坦。但这并不影响马克思作为“千年伟人”的地位。

【材料2】苏东剧变以来,西方学术界频繁开展关于马克思主义以及社会主义问题的研讨会。其中最引人注目、最具有代表性的是1995年9月到2007年9月,在巴黎连续召开的5届“国际马克思大会”。每届大会都有来自30多个国家六百多名,甚至上千名学者参加。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未来发展,尤其是对中国的改革等都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1996年4月,世界不同国家的1500多名社会主义学者,在美国纽约召开了“欢呼乌托邦:对社会主义的再展望”的大型研讨会;7月,英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在伦敦召开了有6000人参加的“马克思主义大会”,讨论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危机等问题。2006年“马克思主义大会”再次在伦敦在举行。大会设立了200多个分会场,数千人参加了30多个领域近百个学术讨论活动。

对于这些研讨会的影响,国际媒体用“马克思引起了轰动”、“马克思没有死”、“马克思获得了新生”、“红色之帆再次扬起”等文字来报道。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在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为何仍受重视?它的生命力究竟何在?

【参考答案】

(1)西方学术界频繁开展关于马克思主义以及社会主义问题的研讨会表明了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巨大力量和无与伦比的深远影响。尽管一百多年来不断有人诅咒和诋毁马克思,但从来没有人能够阻止马克思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从来没有什么思想能够像马克思主义那样掌握无产阶级和亿万劳动群众,成为改造世界、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物质力量。

(2)国际媒体用“马克思引起了轰动”、“马克思没有死”、“马克思获得了新生”、“红色之帆再次扬起”等文字来报道,是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和现实政治意义的评价,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最为强劲的生命力。尽管当今资本主义世界和社会主义国家都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但所有这些变化都没有脱离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都可以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加以理解和说明。时代需要马克思主义,需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苏联从1928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执行到斯大林逝世为止,苏联工业几乎增长了20倍,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一跃而变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国之一。1963年3月5日,联邦德国《世界报》写道:在列宁逝世以后,斯大林取得全部领导权时,“俄国还和沙皇时代一样是一个农业国家。当他在三十年后逝世的时候,苏联已成为在世界上排名第二的工业强国”。“西方几乎花了二百年的时间才做到的事情……在俄国几十年不长的时间里用残酷的办法、坚定的意志实现了。总而言之,这是现代史中最伟大的经济和社会改革”。

【材料2】近20年来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改革开放,不同程度地突破了“苏联模式”,给社会主义带来了“柳暗花明”的新局面。现在多数社会主义国家在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上,已不同程度地发生了一些重大转变……一种不同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新体制正在形成。实践证明,这种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是富有生命力的,是优越于资本主义的。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对社会主义前途充满信心。

[材料3]

冷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人和左翼力量并没有放弃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的探求。各种不同政治倾向的学者和人士仍在研究和预测未来,这表明社会主义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现实问题。西欧的社会主义者1 990年创办了“未来的社会主义”国际论坛。美国纽约的《每月评论》杂志社1 990年出版的文集认为,“社会主义制度第一批斗争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成功,但历史不会倒退,它将宣告社会主义——不论以什么名义——在资本主义存在的时候不会灭亡”。法国《当代马克思》杂志1 993年以“社会主义的新模式"为总题目,发表美、英、法等国的社会主义问题的文章。该杂志编辑部评论说:“如果因为苏联‘共产主义体系’的失败而将社会主义弃之如敝屣,那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目前社会主义还是一片小树林,但却充满生机”。

结合上面材料,回答两个问题:

(1)如何评价苏联模式?

(2)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曲折?

【参考答案】

(1)从根本制度层面上看,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在一国范围内首次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且,苏联模式在某些方面适应了当时国际环境的变化和苏联社会发展的需要,取得了可观的历史成就:一是巩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很短的时间里,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小农国家发展为强大的工业国,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二是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作为这场战争的主力军,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为人类的和平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红军在欧洲的推进,东欧出现了一批新生的社会圭义国家,这些国家后来组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所有这些,都推动了战后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和世界进步事业的发展。也就是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在当时条件下所起的积极作用。

(2)苏联模式又是存在严重弊病的社会主义模式。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走。在外部面临帝国主义国家包围的情况下,如何让社会主义生根发芽,应该说是摆在苏联人民面前的首要问题。因此,作为苏联的最高领导人斯大林,他只能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中去寻找依据,或者在实践中摸索前进,从而逐

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和运行机制。因此,全盘否定和全盘肯定的立场都是不科学的。

(3)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的发展也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过程。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每一次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无不经过曲折反复的斗争;每一个新生的社会制度,无不有一个从不成熟到逐步成熟、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的甚至要经历反复多次的复辟、危机和失败,而后才能站住脚。社会主义运动出现曲折是历史的必然。承认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曲折性,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在曲折中持续前进,则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扭转的历史趋势。社会主义必然在自我发展和完善中走向辉煌。

二.【第一章】

(六)材料题及参考答案

1、运用有关哲学原理,分析下述材料:

【材料1】17和18世纪的一些唯物主义者。受当时自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或物体的某些特征。伽桑狄说:“物质是按一定次序结合的不可分不可灭的原子的总和”。爱尔维修说:“物质并不是一件东西,自然界中只有一些我们称之为形体的个体,物质这个名词只能了解为那些为一切形体所固有的特性的集合。”他认为,广延性、密度、不可入性等是一切形体所具有的特性。

——摘自《十八世纪法国哲学》【材料2】19世纪末20世纪初。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的发现,否定了原子是物质的始原、原子不可分、元素不可变等传统思想。一些自然科学家由于不懂辩证法,认为“原子非物质化了,物质消失了”。马赫主义者抓住这一点以论证唯心主义,宣称“物质消失了”,就是“物质本身不存在了”,只存在感性知觉,物质是“荒谬的虚构”和“假设”。

——摘自《列宁选集》第2卷

【材料3】列宁指出:“‘物质已在消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迄今我们认识物质所达到的那个界限正在消失,我们的知识正在深化;那些以前以为是绝对的、不变的、原本的物质特性(不可入性、惯性、质量等等)正在消失,现在它们显现出是相对的,仅为物质的某些状态所特有的。因为物质的惟一‘特性’就是:它是客观实在,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请回答:

(1)材料1所表明的哲学观点及其局限性;

(2)材料2中所体现的科学发现同哲学的关系;

(3)结合材料3的思想,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学说。

【参考答案】

(1)材料1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或物体的某些特性,是机械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它把具体的物质结构和具体的物质形态误认为物质的一般,把原子的个性看成是物质的共性,没有把握住物质的惟一特性即客观实在性;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经受不住唯心主义的攻击。

(2)材料2表明,自然科学家不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以至陷入唯心主义,迷失方向。唯心主义则往往利用某些新的科学发现论证其唯心主义,攻击唯物主义。

(3)材料3中,列宁明确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批判了唯心主义的错误和攻击,阐明了哲学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学说的关系。哲学的物质范畴指一切物质结构和具体形态的共性即客观实在性,是共性,具有绝对性。自然科学揭示的物质结构是个性,具有相对性,它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不断深化。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

2、2004年5月5 日,胡锦涛在《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重要讲话中指出:“要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紧密结合起来。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科学思想。只有求真务实,认识规律,把握规律,才能得其要旨。各级领导干部要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深刻内涵、基本要求和指导意义的认识,坚决破除一切阻碍科学发展观落实的观念,坚决纠正一切偏离科学发展观的行为,真正把思想方法转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要自觉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工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善于统筹,善于协调,努力把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成果转化为促进发展的科学思路,转化为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转化为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能力。要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想问题、作决策、干工作的全过程,以长远眼光谋划发展,以全局意识统筹发展,以科学态度抓好发展,更加自觉地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根据上述材料请回答:

科学发展观与唯物辩证法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

第一,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是联系和发展观点。联系是指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条件性和多样性。整个世界不仅是普遍联系的,同时又是永恒发展的。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永远不会停息,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

第二,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强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注重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之间普遍联系、辩证统一的基本原理。科学发展观坚持正确处理中心与全面、重点与非重点、平衡与不平衡的关系,注重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实现发展的均衡和协调,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在发展问题上的科学运用。

第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坚持唯物辩证法。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重在实践、贵在落实。要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想问题、作决策、干工作的全过程,以长远眼光谋划发展,以全局意识统筹发展,以科学态度抓好发展,更加自觉地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坚持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经济指标,

又要看社会指标、人文指标和环境指标;既要看城市变化,又要看农村发展;既要看经济总量的增长,叉要看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既要看经济发展,又要看社会稳定。

3、【材料1】“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它是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相反的。它对于人类的认识史是一个大革命。按照辩证唯物论的观点看来,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矛盾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矛盾着的事物依一定的条件有同一性,因此能够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又能够互相转化到相反的方面去,这又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然而矛盾的斗争则是不断的,不管在它们共居的时候,或者在它们互相转化的时候,都有斗争的存在,尤其是在它们互相转化的时候,斗争的表现更为显著,这又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当着我们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的时候,要注意矛盾和矛盾方面的主要的和非主要的区别;当着我们研究矛盾的普遍性和斗争性的时候,要注意矛盾的各种不同的斗争形式的区别。否则就要犯错误。如果我们经过研究真正懂得了上述这些要点,我们就能够击破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的不利于我们的革命事业的那些教条主义的思想;也能够使有经验的同志们整理自己的经验,使之带上原则性,而避免重复经验主义的错误。这些,就是我们研究矛盾法则的一些简单的结论。”(摘自毛泽东《矛盾论》)

【材料2】“30年来,我们在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取得的摆脱贫困、加快现代化进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胜利。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很不平衡。我们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我们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所面临矛盾和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世所罕见,我们在前进中所面对的困难和风险也世所罕见。要妥善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战胜这些困难和风险,就必须善于从千头万绪、纷繁复杂的事物和事物的普遍联系中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时又必须善于统筹协调、把握平衡,在事物的普遍发展中形成有利于突破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合力,不断提高驾驭复杂局面、解决复杂问题能力,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向前发展。”(摘自2008年12月18日《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3】“30年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归结起来就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30年的历史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0年的经验是极为宝贵的财富,全党同志要倍加珍惜和自觉运用这些宝贵经验。”(摘自2008年12月18日《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说“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

(2)如何理解“当着我们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的时候,要注意矛盾和矛盾方面的主要的和非主要的区别”?

(3)结合上述材料,阐述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

首先,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这个规律,不论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的思想中,都是普遍存在的。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其次,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复杂的事物都是由诸多矛盾构成的系统,都包含着自身特殊的矛盾,从而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例如,从横向讲,机械、物理、化学、生物、社会各种运动形式相互区别,就是由各自的特殊矛盾规定的。从纵向讲,一个系统的矛盾的展开和逐步解决都要经历一定的过程和阶段。过程和阶段有长有短,但都有其特殊矛盾。而且在矛盾群中又存在着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根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着事物的性质。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在每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只有如实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才能采取正确的方针和办法去解决矛盾。所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第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4、结合所学知识或原理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宋人有闻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公子?公孙丑上》)

【材料2】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材料3】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

请回答:

(1)“揠苗助长”违反了唯物辩证法的什么原理?

(2)“刻舟求剑”违反了唯物辩证法的什么原理?

(3)“守株待兔”违反了唯物辩证法的什么原理?

【参考答案】

首先,违反了事物的发展有其自身内在的客观规律,事物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不

能违反客观规律去办事,犯了冒进主义的错误。

其次,违反了运动和静止的辨证关系原理,剑掉水中,剑静舟动,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看问

题,不可能认识不断发展的事物,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再次,违反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兔触株而死是一种特殊现象,不能把

其绝对化,当作具有普遍性的规律。

(六)材料分析题及参考答案

1.【材料1】“回忆说”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为论证他的理念论而提出的一种认识学说。

柏拉图认为,人的感觉只能认识有变化生灭的、不真实的现实事物,而不能认识永恒的、真实的

理念,人们关于理念的知识只有通过回忆的途径才能获得。为什么人能够通过回忆来获得知识呢? 柏拉图认为,人在出生以前,灵魂中原本已经具有了关于理念的知识,只是在灵魂和肉体结合出

生之时忘记了。在人出生以后,通过对一些具体事物的认识,并加以启发,人们便回忆起和这些

具体事物相类似的知识。正如看到一个人的肖像或他用过的物品时就能够回忆起这个人一样,人

通过美的花、美的人等具体的美的事物,便回忆起绝对的完全的美的理念。

“蜡块说”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识论的一个重要观点。亚里士多德认为,感觉是感

性灵魂的一种机能,它接受的是事物的形式而不是质料,正如蜡块一样,当刻有图纹的金属作用

于它的时候,它接受的是印纹而不是金属本身。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灵魂有认识的能力,但自身

不会产生知识,感觉和思维都是在外部对象作用下发生的。

【材料3】“白板”说是英国经验论的代表人物约翰·洛克提出的。洛克认为,经验是知识

的惟一来源。他说:“人的心灵天生就好比一块白板——不是白颜色的板,而是空白的板,上面没

有任何记号,没有任何观念。人出生时心灵犹如白纸或白板一样,对任何事物都没有印象。”“我

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的;知识归根到底都是导源于经验。”

【材料4】“天赋观念论”是17世纪法国哲学家、数学家笛卡儿的观点。笛卡儿从新兴的科

学中借来机械方法,对人类的知识进行分析,指出一切知识都是由观念构成的,观念是普遍必然的.不可能来自个别的、偶然的感性经验,只能是理性自身固有的“天赋观念”。所以,他认为

真正的知识只能来自于人的天赋观念,只有人类先天就具有的这些天赋观念才是知识的源泉。

请回答:

(1)材料1、2、3、4各揭示的认识本质是什么?

(2) 材料2蜡块说的积极意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

(1)材料1中,柏拉图认为知识为人先天固有,对外界的感受只是起到促进知识回忆的作

用,外界并不是知识的来源。这样,在柏拉图看来,认识就是回忆人先天就具有的知识。

材料2中,亚里士多德把人的感觉比作蜡块,把作为事物的本质的形式比作金属的图纹,

就像只有金属的图纹作用于蜡块,蜡块上才会产生印记一样,只有外界事物的形式作用于人的灵

魂,人才会产生知识。

材料3洛克反对当时盛行的天赋观念论,把人的心灵比作上面没有任何东西的白板,对任何事物都没有印象,认为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正是经验在心灵的白板上留下了痕迹。洛克的白板说在哲学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材料4介绍了法国唯理论哲学家笛卡儿的天赋观念论。认为从经验得来的观念不符合这一要求,只有来自于理性自身的才是真正的知识,所以知识的来源是人先天就有的天赋观念。

材料2尽管亚里士多德的形式不完全等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客观事物,但他肯定了认识来源于外界。经验论是哲学认识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派别。蜡块说的意义在于它肯定了人类的知识起源于外部世界。

2. 【材料1】哲学史上有些哲学家用观念来验证某种观念的真理性。如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就认为,认识真理要以真理观念为依据。

【材料2】经验主义者完全相信自己的感觉,认为凡符合人的感觉的认识就是真理,而与感觉背离的认识则不是真理。

【材料3】苏联哲学家波格丹诺夫说,真理是“社会的全人类的经验形式”。

请回答:

(1)材料1、2、3中的观点在真理标准问题上的主要倾向是什么?

(2)材料3的观点与材料1和2的观点有没有根本区别?

【参考答案】

(1)材料1、2、3的观点在真理标准问题上都属于主观真理论,都是围内寻找真理的标准。

(2)材料3和材料1、2中的观点相比,强调了“社会的全人类的经验形式”,但实质上仍是主观真理论,因为它认为多数人的感觉、经验、思想是真理,仍把真理停留在主观范围。实际上多数人承认的思想也不一定是真理,有时真理在少数人手中。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3.【材料1】“生而知之”“良知良能。”“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材料2】“行高于知。”“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材料3】“科学虽明,惟人类之事仍不能悉先知之而后行之也,其不知而行之事,仍较于知而后行为尤多也。且人类之进步,皆轫于不知而行者也,此自然之理则,而不以科学之发明为之变易者也。”

【材料1】“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行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请回答:

(1)材料1、2、3各是什么样的知行观?

(2)材料2与3有什么异同?

(3)材料4是什么样的知行观?其重要意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

(1)材料1孔子“生而知之”和孟子“良知良能。”是唯心主义的知行观(知先行后);材料2荀子所强调学以致用的知行观,是唯物主义的知行观(行先知后)。材料3是唯物主义的行先知后、行易知难观。

(2)材料2与3的相同之处都是“行先知后”观。不同之处在于:材料2的观点;材料3

用近代自然科学知识、科学技术发展史来解释知行学说。

(3)材料4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这是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对中国哲学史上关于知行关系问题的争议进行了批判的总结和革命的改造,并将其融合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4. 【材料1】“认为我们的感觉是外部世界的影像;承认客观真理;坚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这都是一回事。”

——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9-90页。

【材料2】托马斯·阿奎那是13世纪意大利多米尼克修会修道士,欧洲中世纪最重要的经院哲学家。他提出并论证了著名的“双重真理论”。托马斯·阿奎那把真理划分为世俗真理和神学真理,肯定神学真理高于世俗真理,信仰高于理性。他说:“为了使人类得救,必须知道一些超出理智之外的上帝启示的道理——至于人用理智来讨论上帝的真理,也必须用上帝的启示来指导。凡用理智讨论上帝所得的真理,这只能有少数人可得到,而且费时很多,还不免带着许多错误。但是,这种真理的认识,关系到全人类在上帝那里得到拯救,所以为了使人类的拯救来得更合适、更准确,必须用上帝启示的道理来指导。因此,除了用人的理智所得的哲学理论外,还必须有上帝启示的神圣道理。”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59—260页。

【材料3】威廉·詹姆士认为,一种观念只要能把新、旧经验联系起来,给人带来具体的利益和满意的效果就是真理。詹姆士说:“理论的真理性不是我们心灵与原型的实在之间的关系,它只是心灵之内的事情。”“如果有一个概念,我们能用它很顺利地从一部分经验转移到另一部分经验,将事物完满地联系起来,很稳妥工作起来,而且能够简化劳动,节省劳动,那么这个概念就是真的。”詹姆士否认真理的客观性,他认为“纯粹的客观真理是哪里也找不到的”。

总之,人的认识、思维是经验的一种方式,是人的适应行为和反应的机能,它并不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认识不是要探寻什么客观真理,而是为了求得令人满意的适应环境的效果,使生活愉快、安宁和满足。

请回答:

(1)材料1、2、3各是什么样的真理观?

(2) 材料1与材料2、3有什么异同?

【参考答案】

列宁给出真理的定义,指真理反映的对象的客观性。

(1)材料1列宁的客观真理观,认为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材料2托马斯·阿奎那的“双重真理论”。材料3实用主义真理观。

(2) 材料1

材料1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指出真理的客观性首先表现为真理内容的客观性,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内容。真理所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认识真理形式是主观的。材料2、3坚持主观真理观,否定真理的客观性。

5. 【材料1】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味道,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材料2】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材料3】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合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

【材料4】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践(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理论来。

【材料5】要完全地反映整个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造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

请回答:

(1)分析材料1、材料2和材料3,作者认为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是怎样的?

(2)分析材料4、材料5,作者认为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参考答案】

(1)材料1、材料2和材料3,反映的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2) 材料4、材料5讲的是在实践的基础上获取丰富的感性材料应该是真实的,这是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前提和基础以及所要遵循的正确的途径和方法。

(六)材料分析题及参考答案

1、【材料1】“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论观点,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应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且从这些物质生活条件中被引申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这个原理非常简单,它对于没有被唯心主义的欺骗束缚住的人来说是不言自明的。(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支配着物质生活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受统治阶级装配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表现为思想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因而,这就是那些使某一个阶级成为

统治阶级的各种关系的表现,因而也就是这个阶级的统治的思想。(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材料2】诚然,生产力、实践、经济基础,一般地表现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谁不承认这一点,谁就不是唯物论者。然而,……当着如同列宁所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的时候,革命理论的创立和提倡就起了主要的决定的作用。当着某一事情(任何事情都是一样)要做,但是还没有方针、方法、计划或政策的时候,确定方针、方法、计划或政策,也就是主要的决定的东西。当着政治文化等等上层建筑阻碍着经济基础的发展的时候,对于政治上和文化上的革新就成为主要的决定的东西。我们这样说,是否违反了唯物论呢?没有。因为我们承认总的历史发展中是物质的东西决定精神的东西,是社会的存在决定社会的意识;但是同时又承认而且必须承认精神东西的反作用,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这不是违反唯物论,而正是避免了机械唯物论,坚持了辩证唯物论。”(摘自《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25-326页)

【材料3】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原则,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这是毫无疑义的。我们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把党和社会主义的事业,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事业,胜利地推向前进。(摘自《邓小平文选》第2卷)我们过去干革命,打天下,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就因为有这个信念,有这个理想。我们有理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所以我们才取得胜利。革命胜利以后搞建设,我们也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摘自《邓小平文选》第3卷)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忽视了发展生产力,所以现在我们要特别注意建设物质文明。与此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摘自《邓小平文选》第3卷)

根据上述材料请回答: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参考答案】

上述材料表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首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有什么样社会存在就会什么样社会意识,一切社会意识的内容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还表现为,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统治阶级的思想总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社会意识是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变化的,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会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其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社会意识虽然依赖于社会存在,但社会意识一经产生又有自身特有的发展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其中最突出地体现在它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任何社会意识都不是凭空产出现的,只能是适应一定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要求而产生的,因而它必然具有满足这些需要的功能和价值,在一定的条件下转化为物质力量并作用于社会存在、影响社会历史的发展。先进的社会意识,正确地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再次,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在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主义

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必须要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作用,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2、【材料1】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实现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材料2】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划分为阶级或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所以,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到任命的头脑中,到任命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材料3】物质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各种(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材料4】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阶级斗争的政治形式及其成果——由胜利了的阶级在获胜以后确立的宪法等等,各种法的形式以及所有这些实际斗争在参加者头脑中的反映,政治的、法律的和哲学的理论,宗教的观点以及它们向教义体系的进一步发展。(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6页。)这些先生们所缺少的东西就是辩证法。……整个伟大的发展过程是在相互作用的形式中进行的(虽然相互作用的力量很不相等;其中经济运动是最强有力的、最本原的、最有决定性的),这里没有什么绝对的,一切都是相对的。(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05页。)

根据上述材料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

(1)材料1、材料2和材料3揭示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原理。

首先,材料1表明,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并进而决定着整个社会的基本结构、性质和社会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和与此相互适应的上层建筑。

其次,材料2表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是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

最后,材料3表明,生产力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更为根本,它决定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才产生和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当旧的生产关系逐步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就要求变革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或经济基础的变革,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由此推动着社会形态的更替和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

(2)材料3和材料4揭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

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首先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的产生和发展,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着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变更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其变革的方向。

其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它为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统治阶级总是利用和依靠自己政治上、思想上的统治地位,通过国家政权和意识形态的力量,维护自己经济基础的统治地位和根本利益。

再次,上层建筑的反作用的后果可能有两种情况: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3、【材料1】恩格斯说“我认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3页。)

【材料2】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的一系列深刻变化。(摘自《邓小平文选》第3卷)

【材料3】改革开放30年,中国实现了发达国家上百年才完成的同样程度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社会转型。30年,中国经济保持近10%的持续高速增长,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30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两千多万。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伟大的成就来自伟大的创举。正是改革开放,推动中国突破思想藩篱,砥砺创新勇气,创造性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极大地调动了亿万群众的积极性,激发了一个古老民族的生机与活力。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30年来,我们破除了不适合现代化要求的体制机制,建立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国家发展模式,确立以人为本,推动科学发展……这场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命运,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摘自《人民日报》)

根据上述材料说明:改革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首先,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伟大的革命。实现在社会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和环节进行调整和变革,从而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其次,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和基本途径,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社会主义改革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最后,我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证明,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4、【材料1】马克思把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称为预告资本主义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被封建社会的贵族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帮助资产阶级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印刷术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近代分工、蒸汽机和机器的应用,成为18世纪中叶起工业用来摇撼旧世界基础的三个伟大杠杆。

【材料2】如果说,在蒸汽时代,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发展产生是“加数效应”;在电子化时代,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发展产生的就是“乘数效应”;那么,在信息化时代,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发展产生就是“幂数效应”。由于科学技术所导致的生产力的飞速发展,简直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据统计,在发达国家,科学技术的贡献率,这20世纪初为5%到20%,20世纪中叶为50%,而到了20世纪末则上升到75%左右。

【材料3】现在我们有了与此完全不同的看法。我们这个时代的种种困难本身似乎就是这种社会进步造成的。科学所带来的新生产方法引起失业和生产过剩,丝毫不能帮助解救贫困。这种贫困状况现在和以往一样地普遍存在于全世界。同时,把科学应用于实际所创造出来的武器是战争变得更为迫切而可怕,使个人的安全几乎降低到毫无保障的程度,而这种却是文明的主要成就之一。当然我们不可能把所有这些祸害和不协调现象全部归咎于科学,但是不可否认,假如不是科学,这些祸害就不至于像现在这个样子。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科学对文明的价值一直受到怀疑,至今仍然如此。(摘自J.D.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

根据上述材料请回答:如何正确评价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参考答案】

材料1 表明,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每一次科学技术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大进步。

材料2表明,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而且日益成为第一生产力。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作用越来越大,日益成为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决定因素。

材料3表明,科学技术像一把双韧剑,即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科学技术作用的实现要受到诸如社会制度、利益关系等因素的影响,也要受到人们观念和认识水平的影响。

在当代,科学技术在造福于人类的同时,“全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人口增长过快、粮食短缺、能源和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全球问题”的出现是由于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自然而又失去控制所引起的,它涉及的社会制度、社会管理以及各种社会认识和实践的复杂问题。解决“全球问题”有赖多方面的努力和条件,坚持用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指导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

第四章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一、本章知识点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章学习,要着重把握马克思的商品经济理论、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学说等,了解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认清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认识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发展规律及其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认清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实质,从而把握马克思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二)关键词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商品经济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三)主要内容简介

1、资本主义的形成以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的矛盾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在社会基本矛盾作用下,人类社会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再进入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是从封建社会中产生的,资本主义的经济萌芽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出现,其途径有两个: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资本转化而成。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之后的成长却很缓慢,然而世界市场却迅速扩大,要求商品生产以更大的规模和更快的速度发展,致使新兴资产阶级开始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利用暴力手段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创造条件。

资本的原始积累。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进行的:一是用暴力手段夺取农民的土地,于是有了“圈地运动”;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另外,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残酷的殖民掠夺也是资本原始积累的一个重要方式。这一切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缩短了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变的历史过程。资本原始积累的事实昭示出资产阶级的发家史就是一部罪恶的掠夺史。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17世纪中期和18世纪后半期,英、法等国先后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进而在资产阶级政权的帮助下,实现了产业革命,机器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和资本主义关系的空前大发展,最终建立起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2)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经济形式有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之分,自然经济是一种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产生的两个历史条件:一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社会分工越细,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分离得越严重,商品经济就越发达。

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商品是商品经济的元素形式,所以,认识商品经济就要从剖析商品入手。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这其中有三个关键条件:用来交换、能满足某种需要、劳动产品,缺一不可。可见,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也因此商品才有了交换价值。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它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任何有用物品都具有

使用价值,但只有商品才具有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对立统一体,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缺一不可,但对于买者或者卖者不能同时兼得这两个因素。

不同商品价值之间在质上相同,只有量上的差别,因而它们可以相互比较,决定商品交换比例的是价值。商品的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时量的关系或比例。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商品是劳动产品,商品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的。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它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在时间和空间上是统一的。

价值量与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劳动量则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在现有的社会正常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创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劳动生产率越高,生产单位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商品的价值越低。商品的价值量还同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有密切的关系,在相同的劳动时间里,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大于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

价值规律是指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实行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和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货币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货币的本质体现在它的职能上。货币具有五种基本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货币的出现使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发展成为商品和货币的外在对立。

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既是私人劳动又是社会劳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因为这对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它是商品经济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并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种矛盾进一步发展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生产的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3)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马克思通过对商品关系的深刻分析,阐明了商品二因素和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及其作用,形成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这一理论的形成具有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奠定了基石。(2)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现代社会经济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面对新的情况,必须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根据变化了的实践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前进。

2、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1)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来支配;第二,劳动者除了自己劳动力外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东西,这些是在封建社会后期发生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劳动力成为商品,意味着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关系产生,标志着简单商品生产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新阶段。

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劳动力是特殊的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它由三个部分构成:①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②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③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新价值。劳动力商品的这一特点使资本家不仅能够收回他购买这种商品支付的价值,还能得到一个增殖的价值即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劳动者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新价值。而一旦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货币也就转化为资本。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形成的关键,也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反映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2)资本主义所有制

所有制和所有权。生产资料所有制有经济意义上的和法律意义上的区分。经济意义上的所有制,是指事实上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归谁支配,并凭借这种所有和支配实现生产和获得经济利益。法律意义上的所有制,是由占有生产资料的法律原则决定的。所有制一旦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就有了所有权范畴。

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在不同的剥削制度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不同。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各有自身的特点。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而劳动者则一无所有,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是资本雇佣劳动的关系。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就是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

(3)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一般商品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就是尽可能多地获取剩余价值,这就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价值增殖过程也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

根据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可以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不变资本的价值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其价值量不变;可变资本在生产过程中能生产出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其价值量发生了变化。剩余价值仅仅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唯一源泉。确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即剩余价值率,它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及答案

绪论 1 .[材料l]马克思恩格斯在187 2 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 年来的情况发生了 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 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 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 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 的目的。'”(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248 一249 页) [材料2] 恩格斯在1895 年时指出:但是,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 们当时(1848 年革命时期,编者)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 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 年 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 讨。(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510 页) [材料3]恩格斯指出:“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 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 多得多。”(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426 页) [材料4] 恩格斯在《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一文 中指出:“他说的很对,任何一种社会哲学,只要它还把某几个论点奉为自己的最终 结论,还在开莫里逊氏丸(意即‘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引者注),它就远不是完备的;我们最需要的不是干巴巴的几条结论,而是研究。结论要是没有使它得以成为结 论的发展,就毫无足取,这一点我们从黑格尔那时就已经知道了;结论如果变成一种 故步自封的东西,不再成为继续发展的前提,它就毫无用处。但结论在一定时期应当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题库

绪论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C A.工业手工业的发展 B.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 C.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D.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2、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 )B A.实事求是的精神 B.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C.远大而崇高的革命理想 D.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3、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C A.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B.可知论和唯物辩证法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辩证法与认识论 4、马克思主义最主要的理论品质是( ) D A.吐故纳新 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5、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致力于实现 ( ) C A.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B.共产主义社会 C.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6、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部分的是()A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人类学 7、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继承了前人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B A.辩证分析方法 B. 剩余价值学说 C.理论联系实际方法 D.社会主义学说 8、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的标准。C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反映论和先验论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9、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D A.事物是客观存在的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0、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B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11、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B

马克思材料分析题

材料分析题 1.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历史上的哲学家、思想家有着不同的回答,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Ⅰ 孟轲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摘自《孟子·尽心下》) 荀况认为:“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摘自《荀子·王制》) 材料Ⅱ 梁启超说:“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则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舍英雄几无历史”。 (摘自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第十六册) 胡适说:英雄人物“他吐一口痰在地上,也许可以毁灭一村一族,他起个念头,也许可以引起几十年的血战。他也许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 (摘自《胡适论学近著》,第一集) 材料Ⅲ 黑格尔认为,历史不是个人随意创造的,而是决定于某种“世界精神”,伟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世界历史是伟大人物和王朝的历史,“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史”。 (摘自黑格尔《历史哲学》、《精神现象学》) 请回答: (1)材料Ⅰ的合理思想和局限性。 (2)分别指出材料Ⅱ和材料Ⅲ的不同思想倾向和共同本质。 (3)简述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 答案要点: (1)材料Ⅰ具有重民、贵民的合理思想,包含有重视、肯定人民群众作用的思想倾向。其局限性是这些思想以维护和改善剥削阶级的统治、维护其长治久安为目的,是站在君主和剥削阶级的立场上的;它是就“君”、“民”关系讲人民群众的作用,十分狭隘,没有形成完整的思想;而且还表现出害怕人民群众的心理状态。 (2)材料Ⅱ是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材料Ⅲ是客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两者的共同本质是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3)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占人口大多数的人们。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因此可以说,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性力量。我们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 2.关于我们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问题,哲学史上不同的哲学家们有着不同的回答,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Ⅰ 有不少的哲学家是用观念去验证某种观念的真理性。例如斯宾诺莎就认为,认识真理要以真观念为依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题 一、单选题(共79题,79分) 1、(C)认为马克思主义还很年轻,几乎处于童年时代。 A、德里达 B、吉登斯 C、萨特 D、罗森贝格 2、当前国际马克思主义学术研讨会的纽约中心每(D)年召开一次大会。 A、四 B、三 C、二 D、一 3、首届国际马克思主义大会于(B)召开。 A、 1994年 B、 1995年 C、 1996年 D、 1998年 4、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论述侧重点是(D)。 A、揭示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批判性 B、把马克思的理论同当时德国流行的其他理论区分开来 C、从德国实际出发研究马克思主义 D、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及与时俱进的品质 5、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是批判()和(D)的错误观点。 A、米海洛夫斯基、卢卡奇 B、米海洛夫斯基、李卡克内 C、卢卡奇、倍倍尔 D、李卡克内西、倍倍尔 6、卢卡奇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正统指的是(C)。 A、马克思主义思想 B、马克思主义信仰

精选文库 C、马克思主义方法 D、马克思主义结论 7、(D)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和纲领。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C、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D、科学社会主义 8、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属性是(C)。 A、农民阶级 B、工人阶级 C、无产阶级 D、资产阶级 9、马克思主义被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继承和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B)。 A、在时间上的开放性 B、在空间上的开放性 C、是封闭的 D、具有阶级属性 10、下面著作中提到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的主导人物的是(C)。 A、《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B、《共产党宣言》 C、《青年恩格斯的思想形成》 D、《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 11、下面不属于科拉科夫斯基认为马克思与恩格斯存在的分歧的是(D)。 A、自然主义进化论与人类中心说的分歧 B、知识的技术观和实践的认识论之间的分歧 C、无限进步论与革命末世说之间的分歧 D、马克思主义与恩格斯主义是两个不同的体系 12、用成熟时期的马克思反对青年马克思的代表人物是(C)。 A、考斯基 B、郎兹胡特 C、阿尔都塞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大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大全) 材料1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材料2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摘自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⑴根据材料 1 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一切唯物主义有哪些区别?

⑵根据材料 1 、 2 说明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首要的、第一的观点。 1 .⑴材料 1 中马克思第一次明确地阐述了新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两个根本区别。首先,旧唯物主义不懂得实践的观点是我们认识和理解一切事物的基础和出发点。旧唯物主义虽然坚持了物质的第一性和本原性,但他们仅仅停留在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层面去理解世界,因此,看不到人的活动的能动性。其次,旧唯物主义不懂得认识的辩证法。由于他们只是在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上来理解物质的第一性和决定作用,看不到人对世界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作用,亦即不懂得主观与客观、物质与意识相互作用的辩证法。 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这两个根本缺陷。一、强调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二、正确阐述了认识的辩证法,强调了人的活动的能动性。 ⑵材料 1 、 2 表明马克思把实践的观点作为自己哲学的首要的、根本的观点。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上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即: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库(完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诞生于正确答案:A A、19世纪四十年代 B、19世纪五十年代 C、19世纪六十年代 D、19世纪七十年代 2、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性著作是正确答案:A A、《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 B、《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 C、《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 D、《反杜林论》和《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3、马克思主义形成的重要标志是正确答案:D A、《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出版 B、《资本论》的出版 C、《反杜林论》的出版 D、《共产党宣言》的公开发表 4、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思想文化优秀成果,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从而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正确答案:B A、伟大发展 B、伟大革命 C、伟大发现 D、伟大发明 5、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正确答案: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6、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正确答案:C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7、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正确答案: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8、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正确答案:A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及答案

绪 1 .[材料l]马克思恩格斯在187 2 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 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 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材料2] 恩格斯在1895 年时指出:但是,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1848 年革命时期,编者)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得更远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 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较仔细地加以探讨。 [材料3]恩格斯指出:“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要多得多。” [材料4] 恩格斯在《英国状况―评托马斯? 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一文中指出:“他说的很对,任何一种社会哲学,只要它还把某几个论点奉为的最终结论,还在开莫里逊氏丸(意即‘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引者注),它就远不是完备的;我们最需要的不是干巴巴的几条结论,而是研究。结论没有使它得以成为结论的发展,就毫无足取,这一点我们从黑格尔那时就已经知道了;结论如果变成一种故步自封的东西,不再成为继续发展的前提,它就用处。但结论在一定时期应当有一定的形式,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应当摆脱模棱两可的不确定性,应当形成明确的思想。”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最根本的。彻底的科学性是与理论的与时俱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一定意义上说,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个意义上讲,与时俱进就要把握规律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不认为他们的理论是一成不变的,而总是要求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丰富发展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后,马克思恩格斯一直都是着眼实际,着眼历史条件的变化,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 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认识和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的过程。 2.【材料1】英国着名历史学家,英国学术院院士霍布斯鲍姆指出,给确定某一具体思想方式或者观点是能否被看作马克思主义的标准作依据的,“是在纪末大致定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美国着名学者海尔布隆纳在标准问题上有着与霍布斯鲍姆相近的看法。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有一个可以得到“的共同点”,这个共同点来源于“同一套前提”,它是规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前提。“凡是包含有这类前提的分析,都可以正当地将其分类为‘马克思主义分析,即使作者本人并不如此认定”。这“同一套前提”是:对待认识本身的辩证态度,唯物主义历史观,依据马克思的社会分析而得出的关于资本主义的法,以某种形式规定的对社会主义的信奉。 【材料2】1934年,当德国共产党的理论家卡尔?科尔施还没有彻底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他写了一篇题为《我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文章,在这章中,科尔施力图通过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所谓的特殊看法来表明他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这些看法的要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原理,包括那些上具有普遍性的原理,都带有特殊性,马克思主义不是实证的,而是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的主题不是现在处于肯定状态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显得日益分崩的正在衰亡的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目的不是观赏现存的世界,而是对它进行积极的改造。 【材料3】匈牙利思想家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认为:“我们姑且假定新的研究完全驳倒了马克思的每一个个别的论点。即使这点得到证明个严肃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仍然可以毫无保留地接受这种新结论,放弃马克思的所有全部论点,而无须片刻放弃他的马克思主义正统。所以,正统马克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结果。它不是对这个或者那个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某本‘圣’书的注解。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统仅仅是指方法。”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及答案

材料分析题 1.[材料1]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材料2]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材料3]荀子说: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仪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人为”之意),是性伪之分也。 [材料4]孙中山先生指出:世界人类之进化,当分三时期:第一由愚昧进文明,为不知而行的时期;第二由文明再进文明,为行而后知时期;第三自科学发明而后,为知而后行之时期。以行而求知,困知而进行。 请回答: (1)简要评析上述材料给出观点。 (2)材料4揭示的知行关系是什么? (1)孔子的“生而知之”和孟子的“良知、良能”是说知识是天生的或不学而知,是唯心主义先验论;孔子的“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的观点,承认人的认识是后天学习得到的,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2)孙中山借人类文明说明知识的来源和认识的发展,指出这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人的认识不是先天就有的,也不是一次完成的。孙中山的知行学说包含了在实践中需要理论的指导和在理论指导下的行动这样的实践——认识——再实践的意义,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思想。 2.[材料l]恩格斯指出:就一切可能看来,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可能经常以极为轻视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他进一步指出:科学史就是把这种谬误逐渐消除或者更为新的、但终归是比较不荒诞谬误的历史。 [材料2]波普尔在《科学知识进化论》一书说道:“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它的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性。” “我所想到的科学知识增长并不是指观察的积累,而是指不断推翻一种科学理论,由另一种更好的或者更合乎要求的理论取而代之。” “科学史也像人类思想史一样,只不过是一些靠不住的梦幻史、顽固不化史、错误史。但科学却是这样一种少有的―也许是唯一的―人类活动,有了错误可以系统加以批判,并且还往往可以及时改正。” [材料3]正当相对论得到普遍称誉时,爱因斯坦却冷静地说:“如果引力势场不能使光谱线向红端位移,广义相对论就站不住脚。”“从它推出许多结论中,只要有一个被证明是错误的,它就必然被抛弃。” 请回答: (l)上述材料在科学理论发展问题的共同观点是什么? (2)恩格斯与波普尔对科学的发展有什么不同认识? (3)简述波普尔“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它的可证伪性”的观点。 (1)恩格斯、波普尔和爱因斯坦分别从不同角度解释了科学发展过程中真理与谬误的矛盾,指出科学是一个不断发现真理、检验真理、修正错误、发展真理的过程。 (2)恩格斯与波普尔的不同在于,波普尔把科学可能错误、可以被否证作为科学的最本质的特征,把科学史简单归结为一种理论推翻另一种理论的历史,没有重视被推翻理论其中可能包含的合理性因素,这是一种简单的否定过程。恩格斯则辩证地认识这一问题。在承认任何今天看来是正确的东西都包含着明天可能发现是错误的同时,强调科学史是一个在真理与谬误的斗争中,不断证实真理,克服谬误、发展真理的历程。 (3)波普尔的观点指出了科学发展必须不断批判和改正错误,这对于研究科学知识增长规律有很大启发。但是他认为一个理论是否具有科学性的标志仅在于它是否具有可证伪性的观点显然是片面的。 3.分析下列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的不同观点: [材料l]孟轲说:“民为贵,社樱次之,君为轻。”荀子认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摘自《孟子》) [材料2]梁启超说:“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舍英雄几无历史”。胡适说:英雄人物“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摘自《饮冰室合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及答案---2016完整版

绪论 1 .[材料l]马克思恩格斯在187 2 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 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 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248 一249 页)[材料2] 恩格斯在1895 年时指出:但是,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1848 年革命时期,编者)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 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讨。(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510 页) [材料3]恩格斯指出:“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426 页)

[材料4] 恩格斯在《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一文中指出:“他说的很对,任何一种社会哲学,只要它还把某几个论点奉为自己的最终结论,还在开莫里逊氏丸(意即‘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引者注),它就远不是完备的;我们最需要的不是干巴巴的几条结论,而是研究。结论要是没有使它得以成为结论的发展,就毫无足取,这一点我们从黑格尔那时就已经知道了;结论如果变成一种故步自封的东西,不再成为继续发展的前提,它就毫无用处。但结论在一定时期应当有一定的形式,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应当摆脱模棱两可的不确定性,应当形成明确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 年版,第642 页)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答案要点]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 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 1.下面是在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上历史上哲学家们的不同回答的有关材料。 材料1: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人的各种感觉构成了事物。”黑格尔认为, 整个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和产物。(摘自《人类知识原理》和《十八世纪末—— 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 材料2:笛卡儿认为,物质和精神是两种绝对不同的实体,精神的本性是思维,物质的 本性是广延,广延不能思维,思维不具有广延。物质和精神互不相通,彼此独立,两者都是 世界的本原。(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 材料3:斯宾诺莎认为,物质自然界是唯一的实体,其余的一切都是它的属性和具体样式。思维和广延不是两个独立的实体,而是唯一的物质实体的两种不同属性。一切物质都具 有思维的属性,一切个体事物都有心灵,只是程度不同。(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 国哲学》)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 (1)材料1属于什么观点,两位哲学家有什么区别,错在何处? (2)材料2属于什么观点,错误何在? (3)材料3属于什么观点,有何错误? [参考答案要点:] (1)材料1属于唯心主义一元论。贝克莱是主观唯心主义一元论,黑格]尔是客观唯心 主义一元,两者都颠倒了物质和精神的本原和派生的关系、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2) 材料2属典型的二元论。错误在于否认世界的统一性,把物质和精神绝对对立起来,最终仍 然导致唯心论。物质和精神只是在何者为第一性这个范围内才是绝对对立的,超出这个范围,精神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的反映。世界是统一的,它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3)材料3 是唯物主义一元论,它力图克服笛卡儿的二元论,但具有“物活论”的倾向,而只承认自然 界的物质性,并没有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 2.下面是关于世界本原的一组材料。 (1)德谟克利特说:“一切事物的始基是原子和虚空。”(2)拉美特里说:“在整个宇宙里,只有一个实体,只是它的形式有各种变化。”(3)朱熹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4)王阳明:“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4)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 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 1.以上是古今中外的一些著名哲学家对于世界本原的基本看法,请根据这些看法,说 出他们所从属的基本哲学派别或哲学形态。 2.根据列宁的物质概念,说明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重大理论意义。 [参考答案要点:](1)德谟克利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拉美特里:近代机械唯物主义;朱熹:客观唯心主义;王阳明:主观唯心主义;列宁:辩证唯物主义。(2)列宁的物质 概念同唯心主义及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 深刻体现了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是马 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大厦的基石。 3.下面是一组图片,请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原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你认为这2幅图片画的是什么,为什么? (2)有人认为左图画的是鸭子,有人认为是兔子;有人认为右图画的是高脚杯,有人

马克思材料分析题部分

马克思材料分析题部分 材料1:马克思恩格斯……,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材料2:恩格斯在1895年时指出……,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讨。 (1)马克思恩格斯对待自己理论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2)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马克思恩格斯针对特定历史条件的一些具体论述可能不再适用,而新的实践又会提出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去解决。他们对待自己的理论,是用一种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的。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彻底的科学性是与理论的与时俱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一定意义上说,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与时俱进就要把握规律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不认为他们的理论是一成不变的,而总是要求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丰富发展他们的学说。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后,马克思恩格斯一直都是着眼实际,着眼历史条件的变化,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 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认识和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B) A.动者恒动,静者恒静 B.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C.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 D.静止和运动都是相对的 2、“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可以说明(D) A.时间的连续性 B. 空间的三维性 C.物质的客观性 D. 时间的一维性 3、有一则箴言:“在溪水和岩石的斗争中,胜利的总是溪水,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为坚持。”“坚持就是胜利”的哲理在于(C) 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 B.肯定中包含着否定的因素 C.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D.有其因必有其果 4、黑格尔认为,割下来的手就失去了它的独立存在的地位,这种观点表明 (D ) A、整体是部分之和 B、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 C、整体决定部分 D、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 5、下列说法中属于矛盾的同一性含义的是(B) A.矛盾双方相互排斥和否定B.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和转化 C.矛盾双方相互对立和斗争 D.矛盾双方相互离异和冲突 6、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C) A、两点论 B、均衡论 C、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D、一点论 7、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这说明(C) A.人的智力为自然界立法 B.自然界是人的智力发展的现实基础 C.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 D.自然界的改变决定了认识能力的改变 8、“真理可以变成谬误,谬误也可以变成真理”,这是因为( B ) A.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限 B.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有一定的适用范围 C.真理和谬误的区别具有主观随意性 D.真理本身具有阶级性

9、我国的国民经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说明(C ) A、生产关系的任何变化都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变化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 C、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D、有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也具有决定作用 10、商品交换的原则是(C) A公平原则B平等原则C等价原则D赢利原则 11、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 C ) A.劳动生产率提高时价值量不变 B.劳动生产率降低时价值量不变C.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D.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正比 12、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的标志性著作是(C) A.《资本论》B.《德意志意识形态》 C.《共产党宣言》D.《反杜林论》 13、面对当代严重的环境问题,正确的态度应该是( D ) A、保持科学技术和物质生产的低速发展 B、着重追求眼前的物质利益,迅速地索取自然资源 C、反朴归真,重过古代田园诗般的生活 D、把发展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和保护生态环境有机地统一起来 14、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的表现是(D) A.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有自己的历史继承性 B.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C.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具有不完全平衡性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15、关于国家,下列选项错误的是(D ) A.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 B.国家不是永恒的,它只是一种存在于特定的历史阶段的历史现象 C.国家是阶级社会中才存在的阶级现象 D.国家本质上是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机构

马克思原理材料分析题

马克思原理 1.材料分析题 【材料1】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英国学术院院士霍布斯鲍姆指出,给确定某一具体思想方式或者观点是能否被看作马克思主义的标准作依据的,“是在19世纪末大致定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美国著名学者海尔布隆纳在标准问题上有着与霍布斯鲍姆相近的看法。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有一个可以得到“公认的共同点”,这个共同点来源于“同一套前提”,它是规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前提。“凡是包含有这类前提的分析,都可以正当地将其分类为‘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即使作者本人并不如此认定”。这“同一套前提”是:对待认识本身的辩证态度,唯物主义历史观,依据马克思的社会分析而得出的关于资本主义的总看法,以某种形式规定的对社会主义的信奉。 【材料2】 1934 年,当德国共产党的理论家卡尔?6?1科尔施还没有彻底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他写了一篇题为《我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科尔施力图通过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所谓的特殊看法来表明他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这些看法的要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原理,包括那些表面上具有普遍性的原理,都带有特殊性,马克思主义不是实证的,而是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的主题不是现在处于肯定状态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显得日益分崩离析的正在衰亡的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目的不是观赏现存的世界,而是对它进行积极的改造。 【材料3】 匈牙利思想家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认为:“我们姑且假定新的研究完全驳倒了马克思的每一个个别的论点。即使这点得到证明,每个严肃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仍然可以毫无保留地接受这种新结论,放弃马克思的所有全部论点,而无须片刻放弃他的马克思主义正统。所以,正统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结果。它不是对这个或者那个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某本‘圣’书的注解。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是指方法。”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答案要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早在马克思在世的时候就已经使用。从狭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题及答案

价值规律的作用 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 某省的一些地方,数量有限的苹果苗在骤然兴起的栽培种植热中,株价一度高达4元.某村一些农户,仅育一项收入,少的也有三四万元,有的高达10万~20万元.在高额收入的诱惑下众多果农不惜投入巨资大种特种.数年后,果苗价格急转直下,数以亿计的优质红富士等矮化苹果树苗,尽管降至每株几分钱也无人问津,相当一部分果树苗只好晒干当干柴烧.此后,他们有奔赴时常,了解行情,搜集时常商品供求和价格信息.有的热改行建造蔬菜大棚,为城镇供应鲜菜;有的购置了汽车,搞起了货物运输;有的人又引进新的优质苹果树苗,继续生产苹果. 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获得额外收益,是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内在动力,商品生产者之间的激烈竞争则是其外在压力.这种情况,必然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在历史上,铝制品曾是一种高贵的物品,铝比金还难获得,因而才有了拿破仑铝碗,军旗铝星黑沙皇铝奖杯的故事.19世纪末发明了电解制的方法,生产铝的劳动生产率翻了数翻,花费比较少的劳动时间就可以获得大量的铝.此时此刻,1克金的价值要比1克铝的价值高多了.又如,长期以来,印刷行业一直是铅字排版,机器印刷.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电子计算机排版印刷,劳动生产率成倍提高,使印刷业的面貌得到了根本的改观. 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商品生产者的生产条件各不相同.生产条件好的生产者,生产少年宫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因而或利较多,能够不断扩大生产,更新设备,进一步改善生产条件,在竞争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不断地因优取胜.生产条件差,经营管理水平低的生产者,无力改善生产条件,处境更加不利,在竞争中就会遭到失败,以致被淘汰. 价值规律在生活中的作用 文 / 那夜的雪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看不见摸不着,但是认真学好价值规律的基本知识,正确分析,掌握好价值规律的科学性、规律性,能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我们知道,价值规律是通过价格价值波动表现出来的。在市场上,

材料分析题-马克思

材料分析题部分 材料1:马克思恩格斯……,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材料2:恩格斯在1895年时指出……,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讨。(1)马克思恩格斯对待自己理论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2)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马克思恩格斯针对特定历史条件的一些具体论述可能不再适用,而新的实践又会提出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去解决。他们对待自己的理论,是用一种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的。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彻底的科学性是与理论的与时俱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一定意义上说,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与时俱进就要把握规律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不认为他们的理论是一成不变的,而总是要求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丰富发展他们的学说。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后,马克思恩格斯一直都是着眼实际,着眼历史条件的变化,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 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认识和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的过程。 材料1:贝克莱认为,……“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经验”。 材料2:柏拉图认为……“理在物先,理在事先,理是万物之本”。 (1)材料1和材料2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哲学观点?(2)对上述材料所涉及的哲学派别特征作简要概括和分析。 (1)材料1说的各种观点均属于主观维新主义,材料2的观点均是客观维新主义。(2)主观维新主义把精神.即人的感觉,经验,意志等看作是世界的本源,是万事万物的创造者,而客观世界反而是这个主观精神的产物.它夸大了主观精神的地位和作用.客观维新主义把客观精神看作是先于物质世界,独立于物质世界之外而存在的并把这种客观精神称做"理念"或者"绝对观念",认为这种客观精神是万物的本源或者本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它液化产生的,并最后归结为这 种外在于物质的精神.它的错误是把本来属于人的精神和理性经过抽象变成一种离开人而客观独立的神秘的精神实体,这种精神实体从根本上说是虚构的甚至合成为上帝的代名词. 材料1:17世纪和18世纪的一些唯物主义者……,广延性、密度、不可入性等是一切形体所具有的特性。材料2: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质是“荒谬的虚构”和“假设”。材料3:列宁指出“‘物质已在消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马克思原理材料分析题

1.材料一:现在,随着疯牛病、禽流感、苏丹红、农药残留、三聚氰氨等问题的不断报道,人们走进市场的时候,越来越感到犹豫不决了。以至有的媒体提出:我们究竟能吃什么?材料二:联合国《世界水资源发展报告》指出,滋养着人类文明的河流在许多地方被掠夺式的开发利用,加上工业活动造成的全球变暖,未来的水资源已经受到严重威胁。 (1) 运用唯物论有关知识,说明出现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所述问题的原因。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具有阻碍作用。上述材料的问题反映了人们在错误的意识指导下,为了追求单纯的经济利益,违背人与自然的关系,破坏了自然,受到自然的惩罚。 (2)运用唯物论知识,说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它要求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必须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这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必须开发利用自然,向自然索取。但是面对自然,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既要利用自然,更要保护自然。我们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时候,必须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材料一:“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从1970年4月24日成功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后,迄今共执行了100多次发射任务,从1996年10月至今,“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更是连续60次成功发射。 材料二:人类探月分“探”、“登”、“驻(住)”三大步,中国目前的嫦娥奔月工程是人类三大步中的第一步,这步又分为“绕”、“落”、“回”三小步。等到这“三步”走下来,我国接着将开始中华民族千年梦想的载人登月计划。 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说明“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连续60次成功发射以及我国成功发射探月卫星“嫦娥一号”体现了哪些唯物论哲理。 ①“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连续60次成功发射以及成功发射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充分说明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②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③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只有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取得成功。同时人又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连续60次成功发射以及成功发射探月卫星“嫦娥一号”,是人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利用规律的结果。 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3.材料一:2004年新年伊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又称“一号文件”)正式公布,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措施。材料二:200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运用辩证法的相关原理,简要说明党为什么要把“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答案:联系是普遍的,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三农”问题与科学发展观。矛盾具有特殊性,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主要矛盾决定次要矛盾和事物的发展,我们要抓主要矛盾。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 4.请分析说明材料中蕴含了哪些唯物辩证法道理,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强化强农惠农政策,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式。 答案:(1)“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体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体现的是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3)“进一步强化强农惠农政策,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式。”体现的是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把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5.从唯物辩证法角度,谈谈“第二曲线”的开辟和发展给我们的启示 一般的说,企业的发展都要经历一个从“起始期”“成长期”到“成熟期”“失败期”的生命周期,被称为“第一曲线”。为了能够实现持续发展,避免失败,全党需在高峰到来之前开辟一条新道路,这条道路发展的轨迹被称为“第二曲线”。 答案:(1)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科学地预见企业发展趋势,居安思危,认识到“第二曲线”代表企业发展的方向和长远利益。(2)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要按客观规律办事,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开辟“第二曲线”。(3)事物的发展最终是通过质变来实现的,创新要把握时机,不失时机地推动企业的发展由“第一曲线”向“第二曲线”转变。(4)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第二曲线”的开辟和发展会受到习惯势力、传统思想的干扰和制约,要经历一个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应正确对待遇到的困难,促成新事物的成长。 6.材料一:一台售价79美元的国产MP3,国外要拿走专利费45美元,中国企业的纯利润为1.5美元。我国至今还没有完全摆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困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材料二: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指出,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础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1)运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意义。(2)运用唯物辩证法有有关知识,说明“我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大力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哲学依据。(3)运用政治常识有关知识,说明党中央通过《建议》的必要性。 答案:(1)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①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企业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企业职工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维护国家经济安全。②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增强国家经济实力。(2)①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所以我们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②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我们要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③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只有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才能提高核心技术的竞争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