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文言文常用的时间副词

文言文常用的时间副词

文言文常用的时间副词
文言文常用的时间副词

文言文常用的时间副词

【内容摘要】对中学语文课本中常见的文言时间副词进行了分类归纳整理,帮助学生从中找到规律。

【关键词】已经发生正在进行将要发生时间短暂时间终止时间较长特定时间

在古汉语的各类副词中,表示时间的副词数量最多情况也最复杂,辨析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笔者现将中学语文课本中常见的文言时间副词分类归纳整理如下,供同学们复习时参考:

(一)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发生,或过去曾经发生过,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已经”、“曾经”等意思。常见的有“既、已、尝、曾、业、昔、向、曩”等。例如:

①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记》)(既:表示动作已经完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已经”、“……已后”的意思。)

②舟已行矣而剑不行。(《刻舟求剑》)(已:已经。)

③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尝:表示以前曾经发生过的某种情况,相当于“曾经”。)

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曾:相当于“曾经”。)

⑤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黄生借书说》)(业:表示时间已经过去,相当于“已经”。)

⑥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孔雀东南飞》)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兰亭集序》)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捕蛇者说》)(昔、向、曩:都是表示过去时间,相当于“过去、从前”。)(二)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或正巧遇上某种情况,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正在”“正赶上”的意思。常见的有“正、方、会、适”等。例如: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方”,表示动作行为正在发生或刚刚发生,相当于“正”。)②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会”,表示正好遇上某一情况的出现,相当于“恰巧遇上”“正赶上”的意思。)③时已过午,奴辈适至。(《游黄山记》)(“适”,表示动作行为正在发生和发生在不久之前,相当于“正好”“刚刚”的意思。)(三)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或某种情况将要出现,相当于“将、将要”等意思。常见的有“将、且、行将、垂”等。例如:①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行将”,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相当于“即将、将要”的意思。)②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且”,表示动作行为马上或将要发生,相当于“将要”的意思。)③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杜甫《垂老别》)(“垂”,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相当于“将要”的意思。)④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欲”,将要。)(四)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得快、短暂,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立即、马上、就”等意思。常见的有“立、即、遽、亟”等。例如:①沛公之军,立诛杀曹无伤。(《鸿门宴》)(“立”,立即、马上。)②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桃花源记》)(“即”,立即、马上。)③见有虫伏棘根,遽扑之。(《促织》)(“遽”,急忙、赶快。)④爱公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郑伯克段于鄢》)(“亟”,急忙、赶快。)⑤俄而千百人大呼。(《口技》)俄顷风定云墨色。(《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口技》)少间,帘内掷出一纸片。(《促织》)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口技》)(其中的“俄而、俄顷、少顷、少间、须臾”,都是表示时间很短暂,相当于“一会儿”。)⑥旋见鸡伸颈摆扑。(《促织》)未果,寻病终。(《桃花源记》)未几,夫齁声起。(《口技》)无何,宰以卓异闻。(《促织》)既而敌行益迩(《冯婉贞》)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醉翁亭记》)(其中的“旋、

寻、未几、无何、既而、已而”,都是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得快、短暂、紧接着,相当于“随即、不久”。)(五)表示时间较长的副词,常见的有“长、久、常、每、辄、素”等。例如: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长”,长久。)②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孔雀东南飞》)。(“久”,时间长。)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常”,经常。)④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每”,经常。)⑤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素”,一向,向来。)⑥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蒲松龄《狼》)(“久之”,表示时间过了很久。)(六)表示时间终止的副词,常见的有“终、竟、迄、卒”等。例如:①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终”,终于,最终。)②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周处》)(“竟”,最终。)③探古发穴,靡计不施,迄无济。(《促织》)(“迄”,终于。)④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卒”,最终,终于。)(七)表示在特定的某个时间里发生,如“曙、质明、当是时、他日、明年”等。例如:①自昏达曙,目不交睫。(《促织》)(“曙”,天刚亮时。从晚上到天明。)②质明,避哨竹林中。(《指南录后序》)(“质明”,天亮以后。)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技》)(“当是时”,即“正在这个时候”的意思。)④他日,驴一鸣。(《黔之驴》)(“他日”,有一天。)⑤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岳阳楼记》)(“明年”,第二年。)

文言文副词总结

文言文副词 目录: 1、语气副词:反问:岂、不亦(…乎)、其、庸、宁、独;测问:无乃(毋乃)、岂、何其;祈使(希望): 其、必、姑、庶几、庶、幸、弟;祈使(禁止):无、毋、勿…………………… 1(1—6)2、决断副词:(表否定性论断)非;(表论断表说明)固、实、诚、乃、即、必、殆、又、亦;(表示限定 范围)独、仅、徒、直、特;(表推测)其、庶、庶几…………………………… 6(6-12)3、时态副词:(表对持续时态的否定)未;(表已经发生的时态)既、已、尝、未尝;(表将要发生的时态) 将、且;(表正在进行、持续或同时的时态)方、方且、尚、犹、适;(表不止一次的时态) 复、骤、数、仍、亟;(表时序的时态)先、卒、终、竟;(表很快发生的时态)立、即、 遽、亟、稍、素………………………………………………………………… 12(12-20)4、程度副词:(表程度高)甚、已、至、最、殊、太、尤、良、极;(表程度低)少、颇、微;(表更进一 步)益、愈(俞)、弥、加、滋(兹)………………………………………… 20(20-23) 5、否定副词:(表否定)不、弗、未、无、毋、勿……………………………………………23(23—25) 6、谦敬副词:(表自谦)敢、窃、愚、伏;(表敬重)辱、惠、请、谨、幸…………………25(25-27) 7、范围副词:(表范围)皆、尽、悉、俱、咸、毕、并、各、共、相………………………27(27—30) 一、语气副词 语气副词有构成不同句类的作用,常用的有两类:疑问语气副词和祈使语气副词。 1、疑问语气副词 注意:疑问语气副词大多用表示反问(无疑而问)和测问(半疑半问)。 表示反问常用的有: 1)岂 表示肯定的反问,可译为:难道;怎么。例如: ○岂敢”,“岂堪”,“岂可”,“岂有此理”; ○《战国策·赵策》:“岂非计久长”。 又如:岂非,岂不,岂有意乎。 2)不亦(……乎) 表示反问,用在谓语的前面,句末多有“乎”字。可译为:岂不;怎么不;哪里不。例如:○宋·欧阳修《归田录》:“吾射不亦精乎”? ○《礼记·檀弓下》:“武子曰:…不亦善乎??”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观此竖子,乃欲以一笑之故杀吾美人,不亦甚乎!” ○唐·韩愈《送齐暤下第序》:“今之君天下者,不亦劳乎?” ○明·李东阳《安平镇减水石坝记》:“揆之善沟者水潄之,善防者水淫之,两者不亦兼而有之乎?” 3)其 表示诘问。通“岂”,可译为:难道。例如: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其为死君乎”。 ○唐·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其敢自谓几于成乎”。

文言虚词副词归纳

高中文言虚词 ——副词 (1)时间副词 ①表过去 既、业、已、曾、尝、适、初、曩、昔、向、乡(译为“已经、过去、刚才”) a.适得府君书。《孔雀东南飞》 b.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桃花源记》 c.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捕蛇者说》 d.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兰亭集序》 e.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②表现在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会天大雨。《陈涉世家》 ③表将来 且、将、欲、方、行、垂(译为“将、将要”) ?彼且奚适也?《逍遥游》 ?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功败垂成(成语) ?我欲因之梦吴越。《梦游天姥吟留别》 ④表短暂 斯须、俄而、旋、暂、寻、未几、须臾、无何,猝、乍、暴、忽(不久、一会儿;突然)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鸿门宴》 ?银瓶乍破水浆迸。《琵琶行》 ?寻梦国恩。《陈情表》 ?未果,寻病终。《桃花源记》 ⑤表持久 常、雅、素 (经常、时常、平素、一向)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杂说》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张衡传》 ?素昧平生、素不相识。(成语) (2)否定副词 ①表否定 不、弗、莫、毋、无、未、匪、非、靡、勿、微(不、没有)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氓》 ?曰:“毋从俱死也。”《鸿门宴》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氓》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氓》 ②表禁止 毋、勿、莫、无(通“毋”,不要、别)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3)范围副词 ①表全部 俱、毕、凡、皆、咸、举、悉、尽、都、具、共、率(译为“全、都,凡是、大凡,总共、共,大都、大致”)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桃花源记》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桃花源记》 ?悉以咨之。《出师表》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六国论》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陈情表》 ②表部分或个别 但、唯、止、仅、独、徒、特、第、直 (只、仅、只是,几乎、将近、差不多达到) ?但见悲鸟号古木。《蜀道难》 ?技止此耳。《黔之驴》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逍遥游》 ?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孙子吴起列传》 (4)程度副词 ①表深度 少、殊、很、极、甚、绝、至、良、酷、孔、稍、微、略、颇 (很、太、极、特别、非常、分外,稍微、略微)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赤壁赋》 ?吾至爱汝。《与妻书》 ?履至尊而制六合《过秦论》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采薇》 ②表比较 益、弥、尤、愈、加、滋 (更加、尤其、更、越) ?圣益圣,愚益愚。《师说》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游褒禅山记》 ?欲盖弥彰(成语)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加少矣。《游褒禅山记》 (4)情态副词 ①表方式 俱、并、闲、微、窃、固 (一起、暗中、坚决)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出师表》 ?窥父不在,窃发盆。《促织》 ②表速度 暂、遽、卒(猝)、立、即、旋、稍、渐、益 (匆忙、急迫、急促)

新编整理初中生必背文言文16篇_初中生必背的50篇文章

初中生必背文言文16篇_初中生必背的50篇文章 初中生 孔子语录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鱼我所欲也(孟子)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曹刿论战(《左传》)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5.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6.出师表(诸葛亮)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7.桃花源记(陶渊明)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8.三峡(郦道元)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

常用文言副词

常用文言副词 修饰、限制动词、形容词或其它副词的词叫副词。目前,对于副词的分类及语法功能还没 有一致意見,存在一定分歧。笔者在第十节“常用文言虚词”一节里很少涉及作副词的虚字的例释,而文言里的副词又很多,有必要单独列一节,对副词的分类及语法功能进行全面细致的探讨。根据副词的意义,一般可以分为下面七类: (一)程度副词常用的有“最、至、极、绝、殊、甚、太、尤、弥、愈、稍、颇” 等。它们在句子中作状语,补语。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杂诗》)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贾谊《论积贮疏》)至孅至悉,极精细极周密。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 夫游之乐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竭尽,尽情地。以为妙绝。(林嗣环《口技》)老臣今者殊不欲食。(《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很,非常。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很。 然汝亦太草草。(李朝威《柳毅传》)实在是。 不见小潭,水尤.清冽。(柳宗元《小石潭记》)尤其。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滕王阁序》)更加。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苏洵《六国论》)越。 稍出近之,憖憖然,莫相知。(柳宗元《黔之驴》)慢慢地。 上下颇惊动。(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很。 (二)范围副词常用的有“皆、尽、悉、举、遍、并、俱、咸、毕、既、共、各、每、仅、徒、独、惟、才、但、止、直、凡、数”等。在句子中作状语,补语。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作状语。都。头发上指,

目眦尽.裂。(《史记?项羽本纪》)都,全部。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诸葛亮《出师表》)都。 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欧阳修《伶官传序》)所有。 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沈括《雁荡山》)完。 文武并用。(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共同。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共。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陶渊明《桃花源记》)都。 形体态度,发肤颜色,长短丰瘠,无不毕.肖。(薛福成《观巴黎油记》)全。 楚人未既济。(《左传?子鱼论战》完全。 其后诸侯共击楚。(《史记?屈原列传》)共同。 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李渔《芙蕖》)各自。 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聊斋志异?促织》)每次。 自足下谪江陵至于今,凡枉赠答诗仅.百篇。(白居易《与元九书》)將近。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只。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白居易《琵琶行(并序)》独倾,独自饮酒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杜甫《石壕吏》)只。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陶渊明《桃花源记》)只。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杜甫《客至》)只。 担中肉尽,止有剩骨。(《聊斋志异?狼》只。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战国策?唐睢不辱使命》)只。 凡二往,乃见。(《二国志?诸葛亮传》总共。

初中必背诵40篇古文

1、陋室铭(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2、爱莲说(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桃花源记(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

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4、醉翁亭记(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5、岳阳楼记(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文言文常见虚词用法

文言文常见虚词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及含义一览 15个常用文言虚词用法(据最新教学大纲要求) 之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郕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代指阙秦以利晋这个事件) 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灭吴》,代词,他们) 与坐谈,问之客曰。(《邹忌讽齐王纳谏》,代词,这件事)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滕王阁序》)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因人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二、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三、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则 一、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大铁椎传》)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70篇答案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70篇答案 1.★鲁人徙越 1.①自己②有人③凭④长处3.要根据需要来确定行动,否则只能碰钉子。 2.★农夫殴宦 1.(1)给(2)眼泪(3)通“值”价值(4)就3.揭露了“宫市”对劳动人民的剥削、迫害。 3.★教学相长 1.(1)味美(2)即使(3)困惑(4)增进,促进 3.教学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4. ★樊重树木 1.(1)但是(2)从前(3)都 3.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造作准备,有长远打算。启示:学习也是如此。 5. ★颜回好学 1.(1)早(2)极度悲哀(3)更加 3.颜回年轻轻就死了,现在没有像他那样好学的人了。 6. ★王充博览 1.(1)赞扬(2)以……为师(3)就(4)就 3.指诸子百家的著作,如《老子》、《孟子》、《庄子》、《韩非子》、《荀子》等。 7. ★不记人过 1.(1)过失、过错(2)假装(3)责问(4)制止 2.略 3.吕蒙正为人正直,襟怀坦白,不喜欢记着别人的过失寻机报复。有胸怀,更有智慧。8.★欲食半饼喻 1.(1)原因、缘故(2)停止(3)假如 2.略 3.讽刺了那种不究因果而钻牛角尖、徒生苦恼的糊涂虫(愚蠢的人)。 9. ★反裘负刍 1.(1)背(2)为什么(3)你 2.略 3.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10. ★管庄子刺虎 1.(1)制止(2)代词,指老虎(3)举动(4)却 2.略 3.做事应善于分析矛盾,把握时机,以逸待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1. ★齐人有好猎者 1.(1)回家(2)妻子孩子(3)应该(4)努力耕田 3.人在遇到困难时,不可勉为其难,有时暂时后退是为了更好地前进。(做任何事情不能一味蛮干,当失败时,应该注重考虑成功的策略。) 12. ★何梅谷之妻 1.(1)将(2)黄昏(3)指何梅谷妻每天念千遍“观音菩萨”这件事。(4)留下。 3.何梅谷妻每天念佛千遍,何梅谷阻止她她不听,不阻止她呢,又恐怕会让读书人见笑。 13. ★邴原泣学 1.(1)能够(2)假如,如果(3)白白地(4)钱,学费 3.发现邴原无学而泣,躬身垂问。得知邴原身世后,甘愿舍弃自己的收入,免收邴原学费。这位老师“关心贫幼”、“帮助有志者成才”的品质值得每一个人敬佩。

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

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 作者:不详时间:2012-4-723:36:43来源:会员原创人气:443 第一人称代词 古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我、吾、余、予、朕、台(yí)、卬(áng)”等七个。其中,常用的是“我、吾、余、予”四个. 吾:吾与汝毕力平险 余:余闻而愈悲 我: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予:予观夫巴陵胜状 谦称 古人为了表示自己的谦逊礼貌,在对话中往往不用自称代词,而常用谦称代替。其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自称其名。如: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斥之,辱其群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自称低贱的身份。如:①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司马迁《报任安书》),“牛马走”指“像走马一样被役使的仆人”,是谦称。②愚以为宫中之事。 此外:“臣、不肖、小人”等代替第一人称时是谦称。 注意 “孤、寡人、朕”是古代帝王诸侯自称。 如:孤不度德量力,安陵君其许寡人 “朕”,秦以前本是一般的自称,秦始皇以后专门用于帝王君主的自我称谓了。如:朕皇考曰伯庸。(屈原《离骚》) “卬(áng)”,多用在《诗经》中,“台”多用在《尚书》里,后代都不使用了。 “臣”是春秋战国时的人自称。后来则变成臣子的自称了。 第二人称代词 古汉语中,第二人称代词主要有“女、汝、尔、而、乃、若”等六个。其中以“女、汝、尔、若”四个为常见。 “汝”、“女”本是同一个词的不同写法。例如: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魏风?硕鼠》) 汝:汝是大家子 尔:尔等 若:若属皆且为所虏 尊称 “子、足下、君、公、先生、大王、陛下(对君王)”作第二人称时,是尊称,相当于先生,“您”。 1、称人之字。 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汉书?李广苏建传》) 2、称人以美德之辞,美称词语。 古人多用“子”、“君”、“公”、“先生”等。 例如:①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孟子?滕文公下》) 3、称人以其近侍、所在。这类尊称多用于君王、尊者。常用的词语有“陛下”、“阁下”、“殿下”、“足下”、“执事”等。

文言文常用字的用法

一、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①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不作主语。 ②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①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②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③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④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⑤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二、而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①表示并列,相当于“和”“与”;爱了而乐衷,皆丧心也。②表示顺承,相当于“就”“才”;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③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④表示因果,相当于“因为...所以...”。 ⑤表示修饰(方式、状态)⑥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⑦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君子博学二而日参省乎己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4、【而后】才,方才。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5、【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①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6、【既而】不久,一会儿。 三、其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①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②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 ③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 ④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 3、用作连词。做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表选择,可译为“还是”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尔,岂他人之过哉?(《送东阳马生序》) 4、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四、以 1.介词,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 2.介词,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3.介词,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4.介词,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介词,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②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6.介词,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①今以实校之。②余船以次俱进。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①以一当十②夜以继日③秋以为期 7.连词。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②忽魂悸以魄动。

古汉语文言虚词-疑问代词助词副词归类(转)

第三节疑问代词 古代汉语的疑问代词主要有“谁”“孰”“何”“曷”“奚”“胡”“恶 (wū)”“安”“焉”“几”“几何”。汉魏时期出现“何物”“何等”,是询问事物的,相当于“什么”。 “谁”“孰”主要用来询问人。例如: (1)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歧予望之。(《诗经·卫风·河广》)——按: 歧,通“企”,踮起脚跟。 (2)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 (3)哀公问: “弟子孰为好学?”(《论语·xx也》 《尚书》里有一“畴”字,也是用来询问人的,相当于“谁”。例如: (4)帝曰: “畴咨若时登庸?”(《尚书·尧典》)——按: 此例《史记》翻译成“xx曰: ‘谁可顺此事?’” “谁”在汉魏以后也说成“阿谁”。例如: (5)先主谓曰: “向者之论,阿谁为失?”(《三国志·蜀书·庞统传》)“何”“奚”主要用来询问事物,可以翻译成“什么”。其中“何”偶尔也写作“可”。例如: (1)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 (2)人可以食,鲜可以饱。(《诗经·小雅·苕之华》)——按:

此例意思是,人拿什么吃,拿什么饱? (3)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论语·子路》) 《诗经》里“以”有时也是疑问代词,当“何”字解。例如: (4)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诗经·召南·采蘩》)汉魏时期产生的“何物”“何等”相当于上古的“何”,也是询问事物的,可以翻译成“什么”。例如: (5)所谓尸解者,何等也?(《论衡·虚道》) (6)令有酒色,因遥问: “伧父欲食饼不?姓何等?可共语。”禇因举手答曰: “xx禇季野。”(《世说新语·雅量》) (7)xx于众坐问xx: “陆逊、陆抗是卿何物?”(《世说新语·方正》) (8)大鬼过后,捉得一小鬼,问: “此何物?”曰: “杀人以此矛戟……”(《搜神记·夏侯弘》) “胡”有人说是“何故”的合音,用来询问原因,可以翻译成“为什么”;但也可以用来询问其它事物,可以翻译成“什么”。例如: (1)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诗经·魏风·伐檀》)——按此例询问原因,意思是“为什么”。 (2)此胡自生?此自恶人、贼人生乎?(《墨子·兼爱下》)——按: 此例是询问人,意思是“什么人”。

(完整)初中古诗文必背篇目

初中古诗文必背篇目 (50篇) 文言文类(16篇) (3) 1、论语 (3) 2、鱼我所欲也孟子 (5)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6) 4、曹刿论战《左传》 (7) 5、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8) 6、出师表诸葛亮 (9) 7、桃花源记陶渊明 (11) 8、三峡郦道元 (12) 9、马说韩愈 (13) 10、小石潭记柳宗元 (14) 11、陋室铬刘禹锡 (15) 12、岳阳楼记范仲淹 (16) 13、醉翁亭记欧阳修 (17) 14、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18) 15、爱莲说周敦颐 (19) 16、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20) 古诗类(26篇) (20) 17、关雎《诗经》 (21) 18、蒹葭《诗经》 (22) 19、观沧海曹操 (23) 20、饮酒陶渊明 (24) 21、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 (25) 22、次北固山下王湾 (26) 23、使至塞上王维 (27) 2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28) 25、行路难李白 (29) 26、望岳杜甫 (30) 27、春望杜甫 (30) 2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31) 2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32) 30、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33) 3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33) 32、观刈麦白居易 (34) 33、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35) 34、雁门太守行李贺 (36)

35、赤壁杜牧 (37) 36、泊秦淮杜牧 (37) 37、夜雨寄北李商隐 (38) 38、无题李商隐 (38) 39、登飞来峰王安石 (39) 40、游山西村陆游 (39) 41、过零丁洋文天祥 (40) 42、已亥杂诗龚自珍 (40) 词类(6篇) (41) 43、相见欢李煜 (41) 44、渔家傲范仲淹 (41) 45、浣溪沙晏殊 (42) 46、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42) 47、水调歌头苏轼 (43) 48、破阵子辛弃疾 (44) 曲类(2篇) (45) 49、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45) 50、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45)

高中文言文中表时间的副词

高中文言文中表时间的副词 一、表示过去时间的 “昔、向、曩”意思是“过去”、“从前”,都是副词。例如:“昔作女儿 时”(《孔雀东南飞》);“向之寿民”(《察今》);“曩与吾祖居者”(《捕蛇者说》)。 “初、始”意思是“当初”,都是副词。例如:“初,鲁肃闻刘表卒”(《赤 壁之战》);“燕赵之君,始有远虑”(《六国论》)。 “已、既”意思是“已经”,“既”也可以翻译成“……之后”,都是副 词。例如:“舟已行矣”(《刻舟求剑》);“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曾、尝”意思是“曾经”,都是副词。例如:“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 行》);“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 “适、向”意思是“刚才”,都是副词。例如:“适得府君书”(《孔雀东南飞》);“向察众人之议”(《赤壁之战》)。 二、表示现在时间的 “今”意思是“现在”,名词。例如:“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曹操《短歌行》)。‘方’意思是“正”、“正在”,副词。例如:“方欲行”(《狼》)。“会”意思是“恰巧”、“正好”,副词。例如:“会宾客大宴”(《口技》)。 三、表示将来时间的 “将、行将、欲”意思是“将要”,“且”意思是“将要”、“将近”,都是副词。例如:“公将战”(《曹刿论战》);“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漫卷诗书喜欲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四、表示较长时间的 “长、久”意思是“长久”,形容词。例如:“死者长已矣”(《石壕吏》);“始尔未为久”(《孔雀东南飞》)。 “常、每、辄”意思是“经常”,副词。例如:“千里马常有”(《马说》);“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辄倾数家之产”(《促织》)。“素”意思是“一向”,副词。例如:“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 五、表示时间快速、短暂的 “立、即”意思是“立即”,副词。,例如:“立诛杀曹无伤”(《鸿门宴》)“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桃花源记》)。“遽、亟”意思是“急忙”、“赶快”,副词。例如:“遽扑之”(《促织》);“趣越兵亟入关”(《陈涉世家》)。· “俄、俄而、俄顷、少顷、少时、少间、须臾、斯须”意思是“一会儿”副词。例如:“俄见小虫跃起”(《促织》);“俄而千百人大呼”(《口技》);“俄顷风定云墨色”(《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口技》);“少时,一狼径去”(《狼》);“少间,帘内掷出一纸片”(《促织》);“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斯须就毙”(《促织》)。 “食顷”意思是“一顿饭工夫”。例如:“食顷,帘动”(《促织》)。“暂”意思是“暂时”,副词。例如:“卿但暂还家”(《孔雀东南飞》)。· “旋、寻、未几、无何、既而、已而”意思是“随即”、“不久”,副词。例如:“旋见鸡伸颈摆扑”(《促织》);“寻病终”(桃花源记));“未几,夫购声起”(《口技》);“无何,宰以卓异闻”(《促织》);“既而敌行益迩”(《冯婉贞》);“已而夕阳在山”(《醉翁亭记》)。 六、表示时间终止的 “终、竟、迄、卒”意思是“终于”,副词。例如:“赵亦终不予秦壁”(《廉颇蔺相如列传》);“竟杀蛟而出”(《周处》);“迄无济”(《促织》);“卒相与欢”(《廉颇蔺相如列

中学文言文常用的时间副词

中学文言文常用的时间副词 【内容摘要】对中学语文课本中常见的文言时间副词进行了分类归纳整理,帮助学生从中找到规律。 【关键词】已经发生正在进行将要发生时间短暂时间终止时间较长特定时间 在古汉语的各类副词中,表示时间的副词数量最多情况也最复杂,辨析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笔者现将中学语文课本中常见的文言时间副词分类归纳整理如下,供同学们复习时参考: (一)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发生,或过去曾经发生过,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已经”、“曾经”等意思。常见的有“既、已、尝、曾、业、昔、向、曩”等。例如:①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记》)(既:表示动作已经完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已经”、“……已后”的意思。) ②舟已行矣而剑不行。(《刻舟求剑》)(已:已经。) ③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尝:表示以前曾经发生过的某种情况,相当于“曾经”。) 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曾:相当于“曾经”。) ⑤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黄生借书说》)(业:表示时间已经过去,相当于“已经”。) ⑥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孔雀东南飞》)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兰亭集序》)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捕蛇者说》)(昔、向、曩:都是表示过去时间,相当于“过去、从前”。)(二)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或正巧遇上某种情况,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正在”“正赶上”的意思。常见的有“正、方、会、适”等。例如: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方”,表示动作行为正在发生或刚刚发生,相当于“正”。)②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会”,表示正好遇上某一情况的出现,相当于“恰巧遇上”“正赶上”的意思。)③时已过午,奴辈适至。(《游黄山记》)(“适”,表示动作行为正在发生和发生在不久之前,相当于“正好”“刚刚”的意思。)(三)

古汉语文言虚词-疑问代词助词副词归类(转)精品

【关键字】语文、条件、难点、现代、配合、发展、掌握、需要、倾向、能力、办法、倾斜、发扬、公心 第三节疑问代词 古代汉语的疑问代词主要有“谁”“孰”“何”“曷”“奚”“胡”“恶(wū)”“安”“焉”“几”“几何”。汉魏时期出现“何物”“何等”,是询问事物的,相当于“什么”。 “谁”“孰”主要用来询问人。例如: (1)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歧予望之。(《诗经·卫风·河广》)——按:歧,通“企”,踮起脚跟。 (2)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 (3)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论语·雍也》 《尚书》里有一“畴”字,也是用来询问人的,相当于“谁”。例如: (4)帝曰:“畴咨若时登庸?”(《尚书·尧典》)——按:此例《史记》翻译成“尧曰:‘谁可顺此事?’” “谁”在汉魏以后也说成“阿谁”。例如: (5)先主谓曰:“向者之论,阿谁为失?”(《三国志·蜀书·庞统传》)“何”“奚”主要用来询问事物,可以翻译成“什么”。其中“何”偶尔也写作“可”。例如: (1)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 (2)人可以食,鲜可以饱。(《诗经·小雅·苕之华》)——按:此例意思是,人拿什么吃,拿什么饱? (3)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论语·子路》) 《诗经》里“以”有时也是疑问代词,当“何”字解。例如: (4)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诗经·召南·采蘩》)汉魏时期产生的“何物”“何等”相当于上古的“何”,也是询问事物的,可以翻译成“什么”。例如: (5)所谓尸解者,何等也?(《论衡·虚道》) (6)令有酒色,因遥问:“伧父欲食饼不?姓何等?可共语。”禇因举手答曰:“河南禇季野。”(《世说新语·雅量》) (7)卢志于众坐问陆士衡:“陆逊、陆抗是卿何物?”(《世说新语·方正》)(8)大鬼过后,捉得一小鬼,问:“此何物?”曰:“杀人以此矛戟……”(《搜神记·夏侯弘》) “胡”有人说是“何故”的合音,用来询问原因,可以翻译成“为什么”;但也可以用来询问其它事物,可以翻译成“什么”。例如: (1)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诗经·魏风·伐檀》)——按此例询问原因,意思是“为什么”。 (2)此胡自生?此自恶人、贼人生乎?(《墨子·兼爱下》)——按:此例是询问人,意思是“什么人”。 (3)卒然边境有急,数十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汉书·食货志上》)——按:此例询问事物。意思是“什么”。 “曷”多见于《诗经》和《公羊传》。在《诗经》里主要用来询问时间,可以翻译成“什么时候”;在《公羊传》中则主要用于询问原因,可以翻译成“为什么”。例如:(1)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诗经·王风·君子于役》)——按:曷至哉,何时回来呀?

初中语文教例品评100篇44《苏州园林》教例评析(通用)

《苏州园林》教例评析 44.细细地讲个片段 ——《苏州园林》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此教例根据宋子江老师的论文《也得细细讲个片段》(《语文教学之友》89.10)改编。 教学内容为《苏州园林》第四段,课时安排为《苏州园林》讲读教学的第二课时。 教学的主要内容如下: 1.诵读《苏州园林》第四段,用序号标出段中的句子。 2.讲析此段的结构,顺序。 (这一段共11句。开头一句总说,笼罩全段,是一个中心句。②③两句说假山,④至11句说池沼。“假山和池沼”的语序,也就是这一段的说明顺序。) 3.讲析②③两句。 (第②句说假山的艺术性。“堆叠”用得恰当,简直无可替换。“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句,先说艺术,突出艺术;“可以说”三个字是一个评论性状语, 不能省,它起着赞美的作用。第③句具体说明假山的形态。“或者……或者……表示非此即彼,足见假山无一不是精心堆叠。“重峦叠嶂” “几座小山配合着花木”的含义是说假山太逼真了。写游览者的感觉,是从侧面说明假山的艺术效果。“生平多阅历”两句,又典雅又形象,既是赞美,又点出了假山艺术性强的原因。) 4.讲析④至11 句。 (第④句开始说池沼,“至于”显示了层次。“引用活水”是言之有序,先说水源。“大多”措词严密,一个“活”字,点出池水特点。第⑤句第⑥句说明池沼的种类。“模样”一词用得准确。“往往”既说明桥梁安排之多。又避免了一概而论。用“安排”而不用 “建造”,正是要体现设计者的匠心。第⑦句中,“雷同”比“相同”好, 且读起来响亮。第⑧句中“齐整”用得很有讲究,是指将石块砌齐了成为整齐的样

子,用“齐整”实在比“整齐”恰当。写石岸的形态,是从正面说,“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8个字说得十分贴切,特别是“屈曲”二字真是苦心孤诣。第⑨句说岸边的景致。“布置”这个词包含了经过用心设计的意思,“几块”、“些”说出了疏朗点缀之意。冒号后的内容解释为什么作这样的点缀,且照应全文总说,再次点出“图画” 10 11 两句写到池沼里面。引用的诗句中,一个“戏”字,精练、生动、 活泼,富有情趣。 5.全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 (分项说明,照应第二段总说中“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评析] 此教例很精美,它既表现出教师教学设计的水平,更表现出教师玩赏教材的技 乙。 从教学思路看,教者的方案与课文结构特点默契,采用了总分式的教学程序, 先总后分,有开有合,如同一篇文章,理路清晰。 从讲析教材看,教者重在品析,将课文片段的美点点示得淋漓尽致。我们细细 咀嚼教者的讲析,可以窥见隐含于其中的三种品析角度:其一,文理性品析;其二,文学性品析;其三,文意性品析。还可以窥见隐含于其中的三种品析手法:其一,评价;其二,诠释;其三,点化。 引导学生这样地细细品味,学生对祖国的语言文字产生深厚的感情,对课文如何不读得有滋有味? 引导学生这样地细细咀嚼,再一遍一遍地口诵心惟,直至烂熟于心,学生对作文的细节自能心领神会。 引导学生这样细细领会,学生知道字字句句都有讲究,懂得了精读该怎么读法,学着去尝试尝试,慢慢就会养成好习惯。 细细地讲个片段,考的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夫。 细细地讲个片段,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读训练。

文言文指代性副词

文言文指代性副词 在古汉语中,常常可以看到两个具有指代作用的两个特殊副词“相”和“见”。它们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有指代动作行为受事者的作用。“相”和“见”用在及物动词前面,从语法形式上看,是副词作状语;从语义表述上看,却类似于前置宾语。 一、相 指代性副词“相”用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类似于人称指代,可以表自称、对称和他称。 1、表自称。例如: ○《史记?张耳陈余列传》:今王与耳旦暮且死,而公拥兵百万,不肯相救.。 (现在大王和我早晚之间就要死去,可是你拥有几万士兵,不肯救我。) 本例中指代性副词“相”用在动词“救”之前,类似于前置宾语,表自称,可译为:我。 ○《曹植·七步诗》: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本来是从一条根上长出来的,煎熬我怎么这么急迫!) 本例中指代性副词“相”用在动词“煎”之前,类似于前置宾语,表自称,可译:我。 2、表对称。例如: ○《后汉书?冯鲂传》:汝知悔过伏罪,今一切相赦.。 (你知道悔过服罪,现在一切都赦免你。) 本例中指代词副词“相”用在动词“赦”之前,类似于前置宾语,表对称,可译为:你。 ○韩愈《答李翊书》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 (向我韩愈问的人多,考虑你的话用心不急切为利,姑且为你说这些。) 本例中指代性副词“相”用在介词“为”之前,类似于前置宾语,表对称,可译为:你。 3、表他称(指代第三人称的人和物)。例如: ○《孔雀东南飞》: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 (现在就立即答应他家(指代太守家)吧,马上成就两家的婚姻。) 本例中指代性副词“相”用在动词“许”之前,类似前置宾语,表他称,可译为:他。 ○《柳宗元·黔之驴》:稍出近之,憫然莫相知.。 (渐渐地出来靠近它,提心吊胆地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 本例中指代性副词“相”用在动词“知”之前,类似于前置宾语,表他称,可译为:它。 注意:“相”的这种用法,在成语中经常可见。如:拔刀相助、倒屣相迎、豆萁相煎、反戈相向、刮目相看、降心相从、解囊相助、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等。 4、与范围副词“相”的区别 1)“相”作范围副词时,跟其他范围副词的用法并不相同,其具有反身作用,所以“相”修饰的动词通常不带宾语。“相”表示范围时,可以表互指也可以表递指。例如 (1)表互指 用在不带宾语的及物动词前,既表示动作行为的施事者,又表示动作行为的受事者,通常表示“互指”。例如: ○《木兰诗》:爷娘 ..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本例中范围副词“相”指代“爷和娘”,做动词“扶”的状语,表互称。可译为:相互。 ○《孟子·梁惠王下》:父子 ..不相见。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考试必读120篇44卖酒者传

44 卖酒者传 一、美文精读 【文学常识】 作者魏禧,明末清初人,生于明天启四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一年。字冰叔,号裕齐,诸生。 本文选自《魏叔子文集》,这是魏禧的诗文集。 【文章主旨】 《卖酒者传》写出了一个诚信经营,乐于助人,善解人意,智慧理家的卖酒者的形象。 【文言原文】 万安县有卖酒者,以善酿致富。平生不欺人,或遣童婢沽,必问:“汝能饮酒否?”或倾跌破瓶缶,辄家取瓶,更注酒,使持以归。由是远近称长者。 里中有数聚饮平事不得决者,相对咨嗟。卖酒者问曰:“诸君何为数聚饮相咨嗟也?”聚饮者曰:“吾侪保甲贷乙金,甲逾期不肯偿,将讼。讼则破家,事连吾侪,数姓人不得休矣!”卖酒者曰:“几何数?”曰:“子母四百金。”卖酒者曰:“何忧为?”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券。 客有橐重资于途者,甚雪,不能行。闻卖酒者长者,趋寄宿。雪连日,卖酒者日呼客同博,以赢钱买酒肉相饮啖。客多负,私怏怏曰:“卖酒者乃不长者耶?然吾已负,且大饮啖,酬吾金也。”雪霁,客偿博所负,行。卖酒者笑曰:“主人乃取客钱买酒肉耶?天寒甚,不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啖。”尽取所偿负还之。 魏子曰:吾闻卖酒者好博,无事则与其三子终日博,喧争无家人礼。或问之,曰:“儿辈嬉,否则博他人家,败吾产矣。”嗟乎!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哉! (选自魏禧《魏叔子文集》) 【对照注译】

君【何 会牵连”

】喜欢,喜好。 而且… 【作品赏析】

《卖酒者传》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表现人物。文章选取了卖酒者的几个典型事例:一是“不欺人”的事例,二是替别人偿还贷款,三是照顾投宿者,四是和儿子们赌博。写出了一个诚信经营,乐于助人,善解人意,智慧理家的卖酒者的形象。最后通过作者的议论“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点名本文中心,也是对卖酒者的高度赞美和欣赏。 【读后必练】(共30分) 1.解释加点的词语。(10分) ①以.善酿致富()②或遣.童婢沽() ③甲逾.期不肯偿()④闻卖酒者长者,趋.寄宿() ⑤或.倾跌破瓶缶()⑥诸君何为 ..数聚饮相咨嗟也() ⑦天寒甚.()⑧雪霁.() ⑨卖酒者乃.不长者耶()⑩甲逾期不肯偿.() 2.翻译。(10分) ①诸君何为数聚饮相咨嗟也? ②雪连日,卖酒者日呼客同博,以赢钱买酒肉相饮啖。 ③嗟乎!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哉! ④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券。 ⑤闻卖酒者长者,趋寄宿。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甲逾.期不肯偿,将讼(超过) B.闻卖酒者长者,趋.寄宿(快步走) C.卖酒者日.呼客同博(白天) D.且大饮啖,酬.吾金也(花费)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万安县有卖酒者,以.善酿致富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B.客有橐重资于.途者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C.主人乃.取客钱买酒肉耶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或.异二者之为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