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屈原中的屈原形象(正文)

屈原中的屈原形象(正文)

屈原中的屈原形象(正文)
屈原中的屈原形象(正文)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屈原中的屈原形象

论文作者:

准考证号:

作者单位:

指导教师:

主考单位:

年月日

屈原中的屈原形象

学生姓名

内容提要:郭沫若先生不但是中国现代文坛中的伟大诗人,也是一位优秀的历史剧创作家。在郭沫若的笔下,《虎符》、《屈原》、《高渐离》、《南冠草》以及《蔡文姬》等都是不朽的佳作。在抗日战争期间,郭沫若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中的文学厅长,并运用自己对传统文化的驾驭力量,创造出六部抗战历史话剧,表现出高度的爱国情怀和浪漫理想,具有一种浓重的革命浪漫主义气质。在六部话剧中,以《屈原》最为著名。通过对屈原这一历史形象的文艺化改造,使得屈原的文化符号意义更加鲜明,屈原这一形象也随之变得更加丰满。

关键词:郭沫若;历史剧;《屈原》;屈原;人物形象

历史剧《屈原》通过对战国时期一位楚国人士血泪史的描写,抒发出话剧作者在审美理想上寄予的伟大革命情结,并孕育着内心深处强悍不屈的战斗精神。屈原在郭沫若这部话剧中的形象,也显得更加高大,也更富于罗曼情结和艺术气息,体现出作者深邃的文化批判能力和艺术重构技巧,不但对后来的《虎符》、《蔡文姬》等剧作艺术的飞跃产生过直接的影响,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坛中的所有戏剧创作而言,都存在着非比寻常的贡献[1]。郭沫若以一个“屈原”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使自己成为了和曹禺齐名的话剧大家。

一、屈原在传统时代的形象分析

(一)历史形象的二重性

屈原在历史上本来是一个比较具有争议的形象,在众多的史料记载中,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不但运用楚国的方言,改编成新的诗歌体例——楚辞,而且素有一定的政治抱负,一度得到楚怀王的信任和重用。但是由于楚怀王的能力与智慧不能与起初的雄心壮志达成一致,导致了屈原遭到了君上和周边奸佞的排挤,成为怀才不遇的悲剧英雄。屈原在汉代隋唐的民众视野中,具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然而及至文化高度发达的两宋时期,屈原的争议便不请自来,由于对传统的质疑风气很是浓厚,以苏轼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对历史上曾经是否出现过屈原这个人,提出了很多否定倾向的假设[2]。到了文化研究万马齐喑的明清时代,统治者一味灌输君权至上的奴化教育,对传统时期的“负能量”人物及其创作索性只字不提,以至于纪晓岚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对于屈原的评价,也只有轻描淡写而已。因此,历史上的屈原,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形象。

(二)文学形象的完美性

但是根据易中天先生的总结,一个人物终究存在着至少三种形象,即历史形象、文学形象以及民间形象。历史形象在于客观性和冷峻性,民间形象则重在民众的喜好,具有喜剧性和直观性的感性特征,而只有文学形象,属于对历史典故和民间喜好的升华,因此具备着形象层面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如著名的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说岳全传》、《隋唐演义》等等,大抵如此。屈原的文学形象无疑也不例外,堪称历史形象和民间形象的塑造,进而构成了文学形象。而与历史不同的是,文学作为满足人类情感体验的需求,在对历史的改造中,总要进行一番主观化的“去粗取精”的艺术加工,使得文学形象本身具有更具典型化的意义和功能,因此“三教归一”、“拥刘反曹”等艺术倾向随之不请自来。郭沫若作为一个富于浪漫气息的剧作家,为了更好地实现“通过屈原的时代来反映我们的时代”,便剔除了苏东坡、纪晓岚等人对屈原的质疑因素,而是全部吸纳了对屈原的肯定和歌颂的一面,于是在舞台上,一个兼具爱国主义和政治智慧、文学才华的“高大全”的儒雅英雄,便很快应运而生。郭沫若《屈原》中的屈原形象,正具有着一种近乎完美主义的理想化改造。

二、郭沫若《屈原》中的屈原形象

(一)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者

在郭沫若的这部话剧中,屈原这一形象的伟大,首先在于他是一位矢志不渝的爱国主义者。尽管郭沫若在历史剧的创作中,更强调重视“失事求似”的创作原则,但在这一正能量的讴歌上,却没有对屈原进行半点的修改。听到楚怀王的召见和聘请后,屈原毫不犹豫地出任宰相之职,并积极辅佐楚怀王出台各种改革政策。而与历史上真正屈原有所不同的是,郭沫若先生作为新时代的达者,在屈原爱国描写的过程中,少却了一些愚忠于国君的笔法,使得屈原的这种爱国主义添加了一些现代主义的气息。例如他批评南后郑袖的闲散任性,鄙视流氓成性的公子子兰,并通过科学的教导,教会婵娟和宋玉奋发有为等情节的描述,都在不同侧面中突出了屈原的伟岸形象。

(二)畅想未来的理想主义者

屈原的诗歌本身等于开创了中国诗史上浪漫主义的先河,后人也通常以“屈骚精神”来比作艺术作品中的革命浪漫主义[3]。加上郭沫若潜意识里也存在着诗人般的理想主义的倾向,因此在屈原形象的塑造中,也极力对于屈原进行浓墨重彩地美化。屈原的直言敢谏、含蓄不露以及视死如归的伟大品质,在话剧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面对楚怀王对郑袖的特殊宠爱,他能够直言提出批评建议,鼓励大王应当勤政爱民,多多关注文治武功,向秦国的君王学习。面对着当面欺骗楚怀王的秦国使臣张仪,屈原在朝堂之上运用诗歌一样的驳斥语言,对张仪的种种假象进行无情的披露,若不是楚怀王昏庸,张仪早已灰头土脸。然而在驳斥张仪的过程中,屈原并无任何乖戾的姿态,而是通过张仪所为何言辞中的种种破绽的揭穿,使得在和张仪的博弈中,稳稳地占据了上风。即便是身陷囹圄,屈原仍旧在作者浪漫主义的点染下,对于宇宙发起了诗一样的狂风怒吼,在风儿“猛烈地咆哮”中,让奸诈的郑袖都感觉到有一种天崩地裂的惊悚之感。

(三)誓死不屈的斗士形象

视死如归是屈原在郭沫若话剧中最具亮点的形象光辉,也是郭沫若话剧的审美共性中,最为常态的一种表现。与曹禺笔下受困于命运桎梏与灵魂谴责的年轻人和复仇者截然不同,郭沫若话剧中的人物形象,不论是追求光明和希望的青年斗士,还是为家为国的复仇行者,都以杀身成仁的光荣举措为人生的终极荣耀[4]。前者如文成公主、蔡文姬、信陵君,后者则如夏完淳、如姬、高渐离,无不借助肉体的代价,来换取灵魂的永恒不灭。而屈原形象的高尚之处在于,兼具两大形象系列的精华。虽然在话剧中,作者对屈原的假定年龄定位不可能太低,但在开幕中,确实凸显出一颗年轻人的不屈意志和上进之心。他鼓励宋玉要像橘子一样玉树临风、与众不同,也常常激励婵娟鼓吹意志上的自由和高洁,也体现出一定的女性意识和女权主义的风格。

(四)不断进取的学者形象

郭沫若对于屈原形象的定位,也一直没能够脱离不断进取的学者形象上。屈原在历史上爱国诗人的定位,转移到了话剧中,也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在郭沫若的话剧中,英雄与学者,很少呈现出脱离的迹象,这与作者自身作为现代儒者的优越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话剧《屈原》中,屈原的诗歌被改编成了白话体,以实现与读者拉近距离的需要。但是在清洁搭配的过程中,这种诗歌气势却丝毫没能够得到减退,教导宋玉时候的《橘树》、对峙招魂老翁时候的《离骚》以及受困于郑袖之后那一番惊天动地泣鬼神的吟唱,都为话剧的内容填充了无穷的唯美色彩和浪漫情调,实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结合。

三、屈原形象在话剧中的塑造方式

(一)对屈原自身人物形象的正面讴歌

屈原形象在历史剧中的塑造,主要体现多方面,但核心仍旧在于对主人公屈原自身人物形象的正面讴歌上。作为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剧作,区别于现实主义精神浓烈的曹禺、白

薇等人,郭沫若在正面人物的塑造上,向来不缺乏“高大全”的底色,在屈原形象的塑造上,也丝毫不例外[5]。郭沫若在历史学的研究中,也通常以“屈骚精神”的代言者自居,并对屈原展现出极端的热爱与崇仰,以至于诗歌集《女神》中,一曲感人肺腑的《湘累》,也以屈原为主人公。而在《屈原》话剧中,屈原形象的完美特征,和话剧体制的很多侧面,也体现出和《湘累》重合或者相似的趋向,知书达理、敢爱敢恨、学以致用、老成持重却又充满幻想等诸多优点集于一身,成就了屈原精神在历史阶段的弘扬巅峰。而且在话剧中,作者也少却了很多屈原本身性格中固执、迂腐的短板,形象越是完美,就越是映衬出话剧中社会环境的昏暗,反映现实的程度,也就越发强烈。

(二)对屈原身边诸多形象的反面衬托

对于屈原形象的完美衬托的,便是很多宵小之辈,如昏庸无能、志大才疏的楚怀王,奸诈阴险、自取灭亡的南后郑袖,身残面丑、心地龌龊的公子子兰以及欺世盗名的外交骗子张仪等等,在屈原的伟岸身姿面前,都凸显出无尽的丑陋和龌龊。郭沫若的浪漫主义笔法遵循了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通过针对“丑陋就在美丽的身边,黑暗与光明与共”的艺术处理,将屈原这个美的形象与无数丑的结合对立于话剧之内,更是显露出其伟岸不屈、绝世独立的钦佩[6]。

(三)婵娟:屈原形象侧面的精心塑造

在屈原形象的陪衬中,婵娟堪称是屈原形象侧面的精心塑造的产儿,也符合郭沫若历史剧创作中的“失事求似”的笔法,即通过人物或者事件信息的虚构,呈现出美感层面的共鸣与情节处理的便利得体[7]。“婵娟”本身代表着皎洁的月光,而在屈原本人诗歌中也常常出现,其意象的审美地位,可以说仅次于惯常使用的香草、美人等等。作者通过对婵娟这一形象的虚构,通过女性化的阴柔处理,更有效地塑造了屈原灵魂中阳刚与不屈的顽强,更突出的则是,作为阴性的婵娟,反而更加刚烈果敢,作为阳性的屈原,则略带阴柔和含蓄,但在二人共存的爱国忠义、辩问识理等优点的联结上,这种性别与性格之间的交织和穿插,更凸显出任性的光辉。婵娟的形象魅力,可以说正是屈原形象的有力补充,二者之间的组合,丝毫不亚于民间传说中的苏东坡与苏小妹。

(四)宋玉:屈原形象前的对立统一者

如果说婵娟是屈原形象中的正面补充,他的学生宋玉则是屈原精神中被分离出的一部分。在屈原形象面前,宋玉具备着对立和统一的价值色彩。早期他崇拜师父屈原,与他一起学习诗书,并在政治生活的起起落落中,甘愿与其同甘共苦。然而随着屈原的一再贬谪,从宰相到三闾大夫,再到隐居深林中的“山鬼”,宋玉对屈原逐渐失去了信心,以至于成为背叛师父的“没有骨气的文人”,也遭到了婵娟的鄙视和责骂。宋玉与屈原这场师徒关系的始乱终弃,同样在两方面映衬出屈原的执着,并在话剧中意义较之婵娟来,显得更为复杂。

四、屈原形象的民族符号意义

(一)革命浪漫主义的代言

总之,屈原形象成为郭沫若话剧成就的主要标志,屈原形象在艺术的驱动下,也存在了民族文化的符号意义。这种意义的表现首先在于,屈原成为革命浪漫主义的艺术代言,通过对大同世界的诗化畅想和革命精神的罗曼张扬,郭沫若在话剧中再度张扬了鲁迅式的摩罗诗力,屈原在革命精神和浪漫主义的推动下,人物形象在民族文化载体中的高度,便更加不可撼动。

(二)个人英雄主义的写照

不论是历史上,还是在话剧中,屈原的失败,都要归因于因其高洁傲岸和怀瑾握瑜而形成的孤立。但正是这种“光荣的孤立”,才符合郭沫若为代表的一大批革命主义意识浓厚的文人墨客,他们渴望着以笔为戎,在现实的昏暗中渴望打出一片光明的宇宙[8]。郭沫若、郁达夫、田汉等一大批创造社的文人大抵如此,除了在创作上高唱个人英雄主义的论调外,还

广泛参加民族救亡活动,甚至直接参加北伐战争与抗日战争,在灵与肉之间寻求双重胜利。屈原映衬到郭沫若的审美理想中,无疑是个人英雄主义的光辉写照。

(三)刚柔交织的载体

在屈原的身上,体现出刚柔交织的统一。屈原的爱国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形象光辉,正是在其面对国敌和国内邪恶势力时候体现出的刚烈与面对世间一切美好事物时候展现出的柔情的结合中,得以完善和构成的。此外作者通过婵娟这个形象的补充,为屈原形象的深不可测的巍峨感面前,添加了一分平易近人的气息。

(四)杀身成仁的榜样

当然还少不了的,就是屈原形象中视死如归、杀身成仁的榜样意义。郭沫若在屈原形象的符号化和典型化的塑造中,传承了一贯的笔法,并将其精华要素得以融合与凝练,使得屈原的形象魅力,远在信陵君、侯嬴、高渐离、曹操和夏完淳等人之上,成为牺牲英雄和革命斗士中的第一典型,也使得《屈原》成为郭沫若的剧作中,知名度最高的一部。

通过对话剧《屈原》的撰写,作者郭沫若成功塑造了一个兼具古典美和现代美于一身的爱国诗人和革命斗士的形象,并在其审美理想和创作动机的构建与渲染下,让屈原的文学形象魅力,远远地超过了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形象,在传承革命浪漫主义的同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也营造了一抹不可拭去的光辉。

参考文献:

[1]谭家斌.郭沫若与屈原的不解之缘[J].郭沫若学刊,2013,,2(4):16-22.

[2]王海远.郭沫若的屈原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100-104.

[3]吴定宇.追慕与疏离──论郭沫若与屈原[J].郭沫若学刊,2011,,1(3):29-38.

[4]张欣.从《屈原》到《虎符》——看郭沫若革命身份的调整定位[J].郭沫若学刊,2010,1(3):47-51.

[5]王靓.田汉与郭沫若历史剧作比较——以《屈原》与《关汉卿》为例[J].大众文艺,2012,5(15):154-155.

[6]王绍林.历史与文学的交织:路漫漫其修远兮——郭沫若《屈原》的历史与现实意义[J].中华文化论坛,2013,6(12):56-58.

[7]支慧.歌剧《屈原》中“婵娟”的角色审美及其主要唱段的演唱处理[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13.

[8]胡阳君.郭沫若史剧《屈原》文本变迁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3.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课时作业10屈原列传(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课时分层作业(十) 屈原列传 [基础运用层]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B.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C.以一仪而当汉中地 D.厚币委质事楚 C[A项,“濯”同“浊”;B项,“指”同“旨”;D项,“质”同“贽”。]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颜色憔悴,形容 ..枯槁 B.又因厚币用事 ..者臣靳尚 C.明年 ..,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D.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 ..击秦 D[A项“形容”,古义:形体,容貌/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B项“用事”,古义:执政、掌权/今义:(凭感情、意气等)行事。C项“明年”,古义:第二年,文中指楚怀王十八年(前311)/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屈平之.作《离骚》 ②邪曲之.害公也 B.①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 ②以.浮游尘埃之外 C.①顷襄王怒而.迁之 ②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D.①战于.蓝田 ②使于.齐,顾反 A[A项,之:助词,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项,①“以”连词,表目的;②“以”连词,表结果,因而。C项,①“而”连词,表顺承;②“而”连词,表转折。D项,①“于”介词,在;②“于”介词,到。] 4.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屈平属草稿未定 B.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C.蝉蜕于浊秽 D.其后楚日以削 A[B项,“祖”名词用作动词,效法;C项,“蝉”名词用作状语,像蝉……那样;D项,

“日”,名词用作状语,一天一天地。] 5.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A.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B.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C.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D.举贤以自佐 C[C项与例句均是被动句。A项,是判断句;B项,是状语后置句;D项,是宾语前置句。] 6.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古时代,姓和氏是有区别的。姓是人出生了就有,用来“别婚姻”。 B.由于人口繁衍,一个民族分为若干分支,它们的称号就是氏。本文中屈原的“屈”是“姓”而不是“氏”。 C.文中的“三闾大夫”是楚国官名,掌管王族事务。 D.“齐与楚从亲”中“从”指“合纵”“合众弱以攻一强”,用于阻止强国对弱国的兼并,即诸侯联合抗秦的同盟。 B[屈原的“屈”应该是“氏”。] 7.在横线上补写出空缺的句子。 (1)信而见疑,________________,能无怨乎? (2)________________,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3)夫圣人者,________________。 (4)吾闻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忠而被谤(2)举世混浊而我独清(3)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4)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受物之汶汶者乎 [阅读提升层]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

《离骚》中屈原的形象

xx师范大学 《离骚》中屈原的形象 屈原的强势 xx 27 新传2012级7xx 《离骚》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也是楚辞和屈原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最具思想性及艺术性的作品。它可以说是一首记录了屈原内心与外界的“战争史诗“。 解读这首紧紧关乎屈原心理与命运的诗篇,就不得不了解一下,屈原作为《离骚》的作者,他在诗篇中到底是寄予了一个怎样的自身形象。 阽余身而危死兮,揽余初其犹未悔。 不量凿而正枘兮,固前修以菹醢。 屈原在这写到,纵使是身临绝境而丧失生命,回顾自己的初心,“我”也并不反悔。 临死而不惧,只因为回顾自己的人生,发觉没有可以反悔的原因。人们多数是在这解读出了诗人对自己心中理想的坚定执着,不错,然而又是什么让诗人对这个虚幻的理想如此坚持呢?综合总总看来,正是屈原的强势,坚守本心,然后强势地要求外界,使得屈原在诗中的形象呈现出一个至强而弱的矛盾体。 一对内的强势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xx余初度兮,xx赐予以xx。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屈原在开篇直接写出自己的出身来源,并在其中加入了强烈的感情来表现自己的“高贵”。看似直接并且狂妄地喊出自己的清高,实则也含蓄地为自己接下来的责备与期望提供了资本和背景。这是向外界表达自己是有足够的原因来要求和责备这个达不到他内心要求的世界的。 在接下来的诗句中,屈原又用了很多的段落来描写自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且不论屈原在这一过程中使用了什么样的手法,他将自己的人生层次以此提高到了与所处时代不同的阶段。在冥冥中也以此向楚国的同僚们发出呼唤。 人们普遍认为这是屈原在表达自己对美好理想和高尚人格的崇高追求。但是,在当时楚国那样的社会与政治环境下,诗人还能抛开各种诱惑与同化力表达出自己对本身人格的超高要求,不得不说,屈原在对自己本身的人格修养上,是抱有极为强势的态度的。 这便是屈原强势的一个表现,即对内的强势。二对外的强势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馋而齑怒。 屈原在此又以强烈直接的口吻说到,“我”匆匆地在前在后奔走效力,想要赶上先王们的步伐。你既然不肯鉴察“我”胸中的愚诚,更反而听信谗言使“我”非常的恼怒。 没有用什么委婉的说法,这里的屈原直接便是一句厉喝,直白的批判直指当朝。如此强烈的表达方式,既是对自己为了国家社稷劳累奔走的肯定,又是对楚王和馋臣们的斥责。没有劝告,只是一味的表达失望,屈原这种略显极端的语气正是因为他对自己祖国的期望太深,而自己的王臣们却令自己失望地太大。没有满足屈原对祖国美好蓝图的设计和要求。 既然自己心中强烈的“及前王之踵武”的愿望得不到满足,那么便只有无力地谴责。与前面屈原自己塑造的餐花饮露的个人形象不同,这里便是对自己的祖国,也就是对这个自己所依赖的外界的强势要求了。

2015年北京市东城区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北京市东城区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综合练习(二) 语文 本试卷共10页,共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10小题,共3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1-10题。 【材料一】 中药命名的文化意蕴 "厚朴"是一味中药。中医药书称其因"本质朴而皮厚"得名。但这看似简单的药名却实在不简单。厚,是淳厚的厚;朴,是质朴的朴。淳厚与质朴是中国人一向赞美的品德,巧妙地落在了一味药草上。在数千种中草药中,有很多这样粗看自然质朴,细品却韵味十足的药名。"百合"的意趣 医圣张仲景的经典著作《金匮要略》中记录了这样一种病:患病者精神、饮食、行动皆异于常人,沉默少言,欲睡难眠,不思饮食,此为"百合病"。中医认为这个病多由心神失养,或情致不调等引起。治疗这个病常用"百合"为主药,以百合地黄汤为主方,在此基础上再根据病情及时调整。那么,"百合"究竟是什么样子呢? 说来没什么稀奇,罗大佑歌中的"野百合"和近年被阿宝唱响的"山丹丹"就是这味百合良药。娇艳的百合花在山野蓬蒿中亭亭玉立,其生于地下的鳞茎由近百块鳞瓣抱合而成,古人将其视为"百年好合"的吉兆,花也因此得名。不过,治疗百合病的不是美丽的花朵,而是那抱合的鳞茎。百合具有滋阴润肺、镇静安神之功效,在中医看来,精神、情绪上的问题,就要用"百合"去治。因此,就有了百合病是"因以百合为主药才得名"的说法,百合也有了"因治百合病才叫百合"的另一种得名原因。 中草药中,像百合一样拥有美妙、独特的名字的还有很多。比如《神农本草经》一书中将一种主治时疾寒热、内补不足的"玉竹"列为上品,但此草并非竹类,它还有个名字叫"葳蕤",有华美之意。不过,"玉竹"之名更雅。李时珍说"其叶光莹像竹,其根长而多节",故名玉竹。 药名的诗情 比起西药以化学分析为起点命名的科学和理性,中药本草的命名则大都感性。有的药名本身就极富诗意,成为可以寄喻情思的对象。我国古代以中药名连缀拟就的对联、诗歌多不胜数,历史上很多文学大师都精通医药知识。吴承恩在《西游记》第三十六回中,就从数千味中药的药名中选出九味创作了一首唐三藏抒发情怀的诗。诗曰: 自从益智登山盟,王不留行送出城。 路上相逢三棱子,途中催趱马兜铃。 寻坡转涧求荆芥,迈岭登山拜茯苓。 防己一身如竹沥,茴香何日拜朝廷? 这首诗选用了益智、王不留行、三棱子、马兜铃、荆芥、茯苓、防己、竹沥、茴香九味中药。虽然药的功能与诗的内容无关,但这些药名却巧妙地紧扣小说的情节,与全诗内容浑然一体,令人拍案叫绝。 本草的哲学 从药的得名看,本草从天地间带来的自然之美,也是中国人天地自然的结果,本草的名称因此拥有了韵味悠长的人文之美,甚至某种意义上的情意和。但是本草的价值不只在于"美",更在于"理",这在药名中亦有体现。

《屈原列传(节选)》最终版

屈原列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 2、积累文言知识。 3、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在学习《史记》的人物传记时,能将司马迁对人物的评价与人物事迹的介绍结合起来理解。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读课文,分组讨论,教师点拨讲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赞叹屈原强烈的爱国精神和志行高洁、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体会司马迁为屈原立传目的,引导学生努力追求和构建高尚的人格。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研读文中的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对《离骚》的评介,屈原与渔父的对话等三段文字,理解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 (二)难点:联系作者司马迁的生平,理解作者为屈原立传的目的,引导学生思考感悟,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精神。 【教学安排】两课时教师指导学生阅读。 【教学准备】多媒体幻灯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回忆《太史公自序》及《报任安书》中的相关段落,导入新课。“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太史公自序》 【今天,我们来学习《屈原列传》,看看司马迁是怎样认识与评价屈原的。】 二、朗读课文,生字注音。 属(zhǔ)草稿相随属(zhǔ) 惨怛(dá)帝喾(Kù) 举类迩(ěr)而见(xiàn)义远濯(zhu?)淖(nào) 皭(jiào)然绌(黜chù)详(佯yáng)离(罹lí)忧 丹淅(xī) 滋垢(g?u)屈匄(gài)靳(jìn)尚 被(披pī)发枯槁(gǎo)《哀郢(yíng)》赵不内(纳nà) 三闾(lǚ)大夫温蠖(hu?) 汨(mì)罗汶汶(mén) 何不餔(bū)其糟而啜(chu?)其醨(lí)皓皓(hào)鱼父(fǔ) 【课文较长,让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 三、师生共同梳理归纳文言知识。教学过程(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上节课的内容。研习课文 认真阅读课文最后一段(“太史公曰……”),理解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 1、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 结合文章第3段,思考: (1).司马迁是怎样认识《离骚》的? (2).屈原的“志”是什么,司马迁“悲其志”又是为什么?

屈原塔阅读训练及答案

屈原塔阅读训练及答案 屈原塔 苏轼 自注:在忠州①,原不当有塔于此,意者后人追思,故为作之。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 南宾②旧属楚,山上有遗塔。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 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 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注】①忠州:古属楚地,但屈原并未去过那里,生平事迹也与忠州无关。②南宾:隶属于忠州。 11.本诗分三段:前八句写,次八句推测屈原塔的来历,末八句。(4分) 12.本诗内容涉及我国一个传统节日的习俗。下列与这个节日相关的诗句是(3分) A.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B.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C.浴兰包粽念忠臣,千古不亡湘水身。 D.乌鹊桥头双扇开,年年一度过河来。 13.诗中代指屈原的一项是(2分) A.楚人 B.奉佛人 C.古人 D.大夫

14.下列使用对比手法强化议论力度的一组是(3分) A.屈原赴死之决绝 B.富贵之短暂 世人眷怀之不绝声名之无穷 C.沧江之投饭 D.屈原持志之高洁 龙舟之竞渡作者景仰之无限 15.学校修建中华文化名人画廊,请你从屈原和苏轼中任选一人,拟写100字左右的介绍。有关这位文化名人的介绍要求涉及下列内容:①时代,②地位,③著名作品,④诗文名句,⑤对后世 * 。(6分) 参考答案 11.(4分)【参考答案】端午节投粽子、赛龙舟习俗与屈原的关系 赞美屈原不苟求富贵而追求理想的节操 12.(3分)C 13.(2分)D 14.(3分)B 15.(6分)符合要求,表达准确,语言顺畅。 赏析 和刘禹锡一样,苏轼也历经贬谪,在一肚子不合时宜的心境中 度过人生的大半光阴。不过写作此诗的嘉祐四年(1059),苏轼还是意气风发的青年才士,两年前刚以21岁的年龄成为进士。本年冬苏轼 侍父入京,途经忠州南宾县(今四川丰都),看到这个与屈原毫无关系的地方竟建有一座屈原塔,惊异之余便写下了上面这首五言古诗。诗

《屈原列传》古文赏析

《屈原列传》古文赏析 《屈原列传》古文赏析【作品介绍】 《屈原列传》是《史记》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中有关屈原生平的部分,选编时删去原文中收录的《怀沙》赋,加上了司马迁为该传写的赞语,作为本文的最末一段。司马迁在这篇传记中运用夹叙夹议的手法,以委婉典雅的辞藻,讴歌了屈原高尚的品德和爱国的精神,感叹了世道的不公,表达了对屈原深切的同情。 【原文】 屈原列传 出处:《史记》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①,明于治乱,娴于辞令②。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③。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④,争宠而心害其能⑤。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⑥。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

伐其功⑦,(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⑧。 【注释】 ①博闻强志:见闻广博,记忆力强。②娴:熟习。③任:信任。④同列:同在朝班,即同事。⑤害:妒忌。⑥属:写作。⑦伐:自我夸耀。?⑧疏:疏远。? 【原文】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①,馋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②。离骚者,犹离忧也③。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④,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⑤,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⑥,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⑦,《小雅》怨诽而不乱⑧,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⑨。其文约⑩,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13)。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14)。濯淖污泥之中(15),蝉蜕于浊秽(16),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17),皭然泥而不滓者也(18)。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注释】 ①聪:听觉灵敏,此处指明辨是非。②幽思:苦闷深思。

《离骚》中屈原的形象

四川师范大学 《离骚》中屈原的形象 屈原的强势 王泽 2012300727 新传2012级7班

《离骚》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也是楚辞和屈原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最具思想性及艺术性的作品。它可以说是一首记录了屈原内心与外界的“战争史诗“。 解读这首紧紧关乎屈原心理与命运的诗篇,就不得不了解一下,屈原作为《离骚》的作者,他在诗篇中到底是寄予了一个怎样的自身形象。 阽余身而危死兮,揽余初其犹未悔。 不量凿而正枘兮,固前修以菹醢。 屈原在这写到,纵使是身临绝境而丧失生命,回顾自己的初心,“我”也并不反悔。 临死而不惧,只因为回顾自己的人生,发觉没有可以反悔的原因。人们多数是在这解读出了诗人对自己心中理想的坚定执着,不错,然而又是什么让诗人对这个虚幻的理想如此坚持呢?综合总总看来,正是屈原的强势,坚守本心,然后强势地要求外界,使得屈原在诗中的形象呈现出一个至强而弱的矛盾体。 一对内的强势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赐予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屈原在开篇直接写出自己的出身来源,并在其中加入了强烈的感情来表现自己的“高贵”。看似直接并且狂妄地喊出自己的清高,实则也含蓄地为自己接下来的责备与期望提供了资本和背景。这是向外界表达自己是有足够的原因来要求和责备这个达不到他内心要求的世界的。 在接下来的诗句中,屈原又用了很多的段落来描写自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且不论屈原在这一过程中使用了什么样的手法,他将自己的人生层次以此提高到了与所处时代不同的阶段。在冥冥中也以此向楚国的同僚们发出呼唤。 人们普遍认为这是屈原在表达自己对美好理想和高尚人格的崇高追求。但是,在当时楚国那样的社会与政治环境下,诗人还能抛开各种诱惑与同化力表达出自己对本身人格的超高要求,不得不说,屈原在对自己本身的人格修养上,是抱有极为强势的态度的。 这便是屈原强势的一个表现,即对内的强势。

屈原塔阅读答案

篇一:屈原塔阅读答案 自注:在忠州①,原不当有塔于此,意者后人追思,故为作之。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南宾②旧属楚,山上有遗塔。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注】①忠州:古属楚地,但屈原并未去过那里,生平事迹也与忠州无关。②南宾:隶属于忠州。11.本诗分三段:前八句写,次八句推测屈原塔的来历,末八句。(4分)12.本诗内容涉及我国一个传统节日的习俗。下列与这个节日相关的诗句是(3分)a.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b.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c.浴兰包粽念忠臣,千古不亡湘水身。 d.乌鹊桥头双扇开,年年一度过河来。13.诗中代指屈原的一项是(2分)a.楚人 b.奉佛人 c.古人 d.大夫14.下列使用对比手法强化议论力度的一组是(3分)a.屈原赴死之决绝 b.富贵之短暂世人眷怀之不绝声名之无穷c.沧江之投饭 d.屈原持志之高洁龙舟之竞渡作者景仰之无限15.学校修建中华文化名人画廊,请你从屈原和苏轼中任选一人,拟写100字左右的介绍。有关这位文化名人的介绍要求涉及下列内容:①时代,②地位,③著名作品,④诗文名句,⑤对后世的影响。(6分)篇二:屈原塔阅读答案 篇三:屈原塔阅读答案 屈原塔苏轼 自注:在忠州①,原不当有塔于此,意者后人追思,故为作之。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 南宾②旧属楚,山上有遗塔。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 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 名声实无穷,富亦暂热。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注】①忠州:古属楚地,但屈原并未去过那里,生平事迹也与忠州无关。②南宾:隶属于忠州。 11.本诗分三段:前八句写,次八句推测屈原塔的来历,末八句。(4分) 12.本诗内容涉及我国一个传统节日的习俗。下列与这个节日相关的诗句是(3分) a.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b.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c.浴兰包粽念忠臣,千古不亡湘水身。 d.乌鹊桥头双扇开,年年一度过河来。 13.诗中代指屈原的一项是(2分) a.楚人 b.奉佛人 c.古人 d.大夫 14.下列使用对比手法强化议论力度的一组是(3分) a.屈原赴死之决绝 b.富贵之短暂 世人眷怀之不绝声名之无穷 c.沧江之投饭 d.屈原持志之高洁 龙舟之竞渡作者景仰之无限 15.学校修建“中华文化名人画廊”,请你从屈原和苏轼中任选一人,拟写100字左右的介绍。有关这位文化名人的介绍要求涉及下列内容:①时代,②地位,③著名作品,④诗文名句,⑤对后世的影响。(6分)

高中语文《屈原列传》同步练习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屈原列传》(节选) 习题 《屈原列传》(节选) 习题 1.下列加黑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短于顷襄王短:揭露短处 B.顷襄王怒而迁之迁:调动官职 C.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列:班列 D.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称为鼻祖 2.下列句子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父母者,人之本也②秦,虎狼之国,不可信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④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⑤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⑥此不知人之祸也⑦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⑧离骚者,犹离忧也 A.①②⑥⑧/③④⑤⑦B.①⑥⑦⑧/②③④⑤ C.①③⑤⑦/②④⑥⑧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3.翻译下列文句。 ①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人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屈原爱国忠君的一组是() ①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②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③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④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⑤虽流放,眷顾国,系心怀王,不忘

欲反⑥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A.①②③B.④⑤⑦C.③④⑤D.④⑤⑥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日:“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日:“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日:“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众人皆醒,何不其糟而啜其?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日:“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以身以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科?宁赴常流而葬科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科?”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5.选出对加黑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 A.颜色憔悴,形容枯稿形容:形体和容貌 B.新沐者必振衣新沐:刚洗完澡 C.而能与世推移推移:推进移动 D.宁赴常流而葬科江鱼腹中耳常流:经常流动 6.选出对加黑词义解说正确的一项() ①何故而至此②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③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④遂自投汨罗以死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7.选出“举世馄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翻译正确一项是() A.整个世道都是混浊的,您为什么不随着流水去推波助澜呢? D.整个世界都污浊不清,您为什么不随着流水去推波助澜呢? C.整个世界都污浊不清,您为什么不随波逐流并推波助澜呢? D.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您为什么不像流水那样推波助澜呢? 8.选出不符合渔父所说“圣人”条件的一组人物() ①屈原②文天祥③李白④苏洵⑤辛弃疾⑥史可法⑦归有光 A.①②③⑤⑥B.①②④⑤⑥C.①③④⑤⑦D.②③④⑥⑦

17 屈 原(节选)

下册第五单元舞台人生 17屈原(节选) 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赏析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学习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他,便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背景 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历史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古文字学家。作品有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等。 背景资料:《屈原》写于1942年1月,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悍然发动“皖南事变”。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历史剧《屈原》,以批判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屈原,战国时楚国人。出身贵族,曾做过左徒、三闾大夫。怀王时,主张联齐抗秦,选用贤能,但受贵族排挤不见用,遭靳尚等人毁谤,被放逐于汉北,于是作《离骚》表明忠贞之心;顷襄王时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谗言而流放至江南,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亡,怀石自沉汨罗江而死。其忌日成为后人纪念他的传统节日——端午节。重要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等,对后代文学影响极大。 目标导学二:把握文本写作思路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故事大意,将本文的写作思路梳理完整。 明确:第一部分: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激愤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第二部分: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2.阅读课文中的舞台说明,谈谈其作用。 明确:舞台说明为舞台上屈原的动作、形象外貌做了一个必要的交代,为读者理解下文的震天撼地的呼喊做了铺垫。我们可以看到舞台上的屈原是一个坚持真理的爱国者,是一个受到奸佞残酷迫害的形象。 目标导学三:把握本文写作特色 1.文中作者将很多的事物赋予了其他的含义。请同学们归纳一下,作者究竟赋予了这些事物什么特殊的含义?这又是一种什么手法?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谈谈戏剧的创造主旨。 明确: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无形的长剑:象征坚定的信念。土偶木梗: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象征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

屈原中的屈原形象

屈原中的屈原形象 学生姓名 内容提要:郭沫若先生不但是中国现代文坛中的伟大诗人,也是一位优秀的历史剧创作家。在郭沫若的笔下,《虎符》、《屈原》、《高渐离》、《南冠草》以及《蔡文姬》等都是不朽的佳作。在抗日战争期间,郭沫若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中的文学厅长,并运用自己对传统文化的驾驭力量,创造出六部抗战历史话剧,表现出高度的爱国情怀和浪漫理想,具有一种浓重的革命浪漫主义气质。在六部话剧中,以《屈原》最为著名。通过对屈原这一历史形象的文艺化改造,使得屈原的文化符号意义更加鲜明,屈原这一形象也随之变得更加丰满。 关键词:郭沫若;历史剧;《屈原》;屈原;人物形象 历史剧《屈原》通过对战国时期一位楚国人士血泪史的描写,抒发出话剧作者在审美理想上寄予的伟大革命情结,并孕育着内心深处强悍不屈的战斗精神。屈原在郭沫若这部话剧中的形象,也显得更加高大,也更富于罗曼情结和艺术气息,体现出作者深邃的文化批判能力和艺术重构技巧,不但对后来的《虎符》、《蔡文姬》等剧作艺术的飞跃产生过直接的影响,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坛中的所有戏剧创作而言,都存在着非比寻常的贡献[1]。郭沫若以一个“屈原”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使自己成为了和曹禺齐名的话剧大家。 一、屈原在传统时代的形象分析 (一)历史形象的二重性 屈原在历史上本来是一个比较具有争议的形象,在众多的史料记载中,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不但运用楚国的方言,改编成新的诗歌体例——楚辞,而且素有一定的政治抱负,一度得到楚怀王的信任和重用。但是由于楚怀王的能力与智慧不能与起初的雄心壮志达成一致,导致了屈原遭到了君上和周边奸佞的排挤,成为怀才不遇的悲剧英雄。屈原在汉代隋唐的民众视野中,具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然而及至文化高度发达的两宋时期,屈原的争议便不请自来,由于对传统的质疑风气很是浓厚,以苏轼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对历史上曾经是否出现过屈原这个人,提出了很多否定倾向的假设[2]。到了文化研究万马齐喑的明清时代,统治者一味灌输君权至上的奴化教育,对传统时期的“负能量”人物及其创作索性只字不提,以至于纪晓岚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对于屈原的评价,也只有轻描淡写而已。因此,历史上的屈原,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形象。 (二)文学形象的完美性 但是根据易中天先生的总结,一个人物终究存在着至少三种形象,即历史形象、文学形象以及民间形象。历史形象在于客观性和冷峻性,民间形象则重在民众的喜好,具有喜剧性和直观性的感性特征,而只有文学形象,属于对历史典故和民间喜好的升华,因此具备着形象层面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如著名的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说岳全传》、《隋唐演义》等等,大抵如此。屈原的文学形象无疑也不例外,堪称历史形象和民间形象的塑造,进而构成了文学形象。而与历史不同的是,文学作为满足人类情感体验的需求,在对历史的改造中,总要进行一番主观化的“去粗取精”的艺术加工,使得文学形象本身具有更具典型化的意义和功能,因此“三教归一”、“拥刘反曹”等艺术倾向随之不请自来。郭沫若作为一个富于浪漫气息的剧作家,为了更好地实现“通过屈原的时代来反映我们的时代”,便剔除了苏东坡、纪晓岚等人对屈原的质疑因素,而是全部吸纳了对屈原的肯定和歌颂的一面,于是在舞台上,一个兼具爱国主义和政治智慧、文学才华的“高大全”的儒雅英雄,便很快应运而生。郭沫若《屈原》中的屈原形象,正具有着一种近乎完美主义的理想化改造。 二、郭沫若《屈原》中的屈原形象

2015北京东城高三二模试卷及答案

北京市东城区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综合练习(二) 语文 本试卷共10页,共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10小题,共3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1-10题。 【材料一】 中药命名的文化意蕴 “厚朴”是一味中药。中医药书称其因“本质朴而皮厚”得名。但这看似简单的药名却实在不简单。厚,是淳厚的厚;朴,是质朴的朴。淳厚与质朴是中国人一向赞美的品德,巧妙地落在了一味药草上。在数千种中草药中,有很多这样粗看自然质朴,细品却韵味十足的药名。“百合”的意趣 医圣张仲景的经典著作《金匮要略》中记录了这样一种病:患病者精神、饮食、行动皆异于常人,沉默少言,欲睡难眠,不思饮食,此为“百合病”。中医认为这个病多由心神失养,或情致不调等引起。治疗这个病常用“百合”为主药,以百合地黄汤为主方,在此基础上再根据病情及时调整。那么,“百合”究竟是什么样子呢? 说来没什么稀奇,罗大佑歌中的“野百合”和近年被阿宝唱响的“山丹丹”就是这味百合良药。娇艳的百合花在山野蓬蒿中亭亭玉立,其生于地下的鳞茎由近百块鳞瓣抱合而成,古人将其视为“百年好合”的吉兆,花也因此得名。不过,治疗百合病的不是美丽的花朵,而是那抱合的鳞茎。百合具有滋阴润肺、镇静安神之功效,在中医看来,精神、情绪上的问题,就要用“百合”去治。因此,就有了百合病是“因以百合为主药才得名”的说法,百合也有了“因治百合病才叫百合”的另一种得名原因。 中草药中,像百合一样拥有美妙、独特的名字的还有很多。比如《神农本草经》一书中将一种主治时疾寒热、内补不足的“玉竹”列为上品,但此草并非竹类,它还有个名字叫“葳蕤”,有华美之意。不过,“玉竹”之名更雅。李时珍说“其叶光莹像竹,其根长而多节”,故名玉竹。 药名的诗情 比起西药以化学分析为起点命名的科学和理性,中药本草的命名则大都感性。有的药名本身就极富诗意,成为可以寄喻情思的对象。我国古代以中药名连缀拟就的对联、诗歌多不胜数,历史上很多文学大师都精通医药知识。吴承恩在《西游记》第三十六回中,就从数千味中药的药名中选出九味创作了一首唐三藏抒发情怀的诗。诗曰: 自从益智登山盟,王不留行送出城。 路上相逢三棱子,途中催趱马兜铃。 寻坡转涧求荆芥,迈岭登山拜茯苓。 防己一身如竹沥,茴香何日拜朝廷? 这首诗选用了益智、王不留行、三棱子、马兜铃、荆芥、茯苓、防己、竹沥、茴香九味中药。虽然药的功能与诗的内容无关,但这些药名却巧妙地紧扣小说的情节,与全诗内容浑然一体,令人拍案叫绝。 本草的哲学 从药的得名看,本草从天地间带来的自然之美,也是中国人天地自然的结果,本草的名称因此拥有了韵味悠长的人文之美,甚至某种意义上的情意和。但是本草的价值不只在于“美”,更在于“理”,这在药名中亦有体现。 中医常以“本草”来统称中药。通常的理解是因为草本药物占了中药的绝大多数,而明朝的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7 《屈原(节选)》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7 《屈原(节选)》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话剧剧本主要由人物对话组成,有时也会安排大段独白表达人物的心理和情感。课文节选的这一场,靳尚和郑詹尹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二人的对话与屈原的独白有什么联系? 参考答案: 课文节选的这一场中,靳尚先出场,郑詹尹随后,二人展开对话,主要是商议如何处置屈原。靳尚策划恶毒的主意,郑詹尹尚有一丝疑虑,但郑詹尹并不是不忍杀害屈原,而是觉得屈原无足轻重,然而最终还是下定了决心。屈原随后出场,用独白的形式,对风、雷、电进行了一番热烈的颂歌。屈原在独白中展示出的光明磊落、冲破黑暗、睥睨一切的胆识和勇气,与前面靳、郑二人的猥琐、阴暗、奸诈形成鲜明的对比。二人的密谋、对话,把他们和屈原的矛盾冲突推到顶点,既引出屈原的出场,也为后续情节的展开奠下基础。 二、课文的主体是屈原的独白。反复朗诵这段独白,体会“风”“雷”“电”等形象的象征意义,说说独白表达了屈原怎样的思想情感。 参考答案: “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三、阅读剧本,要注意舞台说明,这样有助于把握戏剧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心理、性格等。找出课文中的舞台说明文字,分类概括其不同作用。 参考答案: 剧本中的舞台说明主要有如下几种作用。第一,提示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道具、布景,有铺陈、渲染之效,既能推动剧情发展,又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如课文开头的“东皇太一庙之正殿……时有大风咆哮”一段,描述了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布景等信息。第二,提示人物的上下场信息。如“靳尚带卫士二人,各蒙面,诡谲地由右侧登场”“靳尚与二卫士由左首下场”,这是提示人物的上下场;“郑詹尹立在神殿中,沉默有间……将屈原带出”“屈原手足已戴刑具……则拳曲于胸前”,这是屈原的上场,提示屈原的衣着、容貌、神态等。第三,通过对人物在道白、演唱过程中的动作、情

北京市东城区2015届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北京市东城区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综合练习(二) 语文2015 5 本试卷共10页,共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10小题,共3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1-10题。 【材料一】 中药命名的文化意蕴 “厚朴”是一味中药。中医药书称其因“本质朴而皮厚”得名。但这看似简单的药名却实在不简单。厚,是淳厚的厚;朴,是质朴的朴。淳厚与质朴是中国人一向赞美的品德,巧妙地落在了一味药草上。在数千种中草药中,有很多这样粗看自然质朴,细品却韵味十足的药名。“百合”的意趣 医圣张仲景的经典著作《金匮要略》中记录了这样一种病:患病者精神、饮食、行动皆异于常人,沉默少言,欲睡难眠,不思饮食,此为“百合病”。中医认为这个病多由心神失养,或情致不调等引起。治疗这个病常用“百合”为主药,以百合地黄汤为主方,在此基础上再根据病情及时调整。那么,“百合”究竟是什么样子呢? 说来没什么稀奇,罗大佑歌中的“野百合”和近年被阿宝唱响的“山丹丹”就是这味百合良药。娇艳的百合花在山野蓬蒿中亭亭玉立,其生于地下的鳞茎由近百块鳞瓣抱合而成,古人将其视为“百年好合”的吉兆,花也因此得名。不过,治疗百合病的不是美丽的花朵,而是那抱合的鳞茎。百合具有滋阴润肺、镇静安神之功效,在中医看来,精神、情绪上的问题,就要用“百合”去治。因此,就有了百合病是“因以百合为主药才得名”的说法,百合也有了“因治百合病才叫百合”的另一种得名原因。 中草药中,像百合一样拥有美妙、独特的名字的还有很多。比如《神农本草经》一书中将一种主治时疾寒热、内补不足的“玉竹”列为上品,但此草并非竹类,它还有个名字叫“葳蕤”,有华美之意。不过,“玉竹”之名更雅。李时珍说“其叶光莹像竹,其根长而多节”,故名玉竹。 药名的诗情 比起西药以化学分析为起点命名的科学和理性,中药本草的命名则大都感性。有的药名本身就极富诗意,成为可以寄喻情思的对象。我国古代以中药名连缀拟就的对联、诗歌多不胜数,历史上很多文学大师都精通医药知识。吴承恩在《西游记》第三十六回中,就从数千味中药的药名中选出九味创作了一首唐三藏抒发情怀的诗。诗曰: 自从益智登山盟,王不留行送出城。 路上相逢三棱子,途中催趱马兜铃。 寻坡转涧求荆芥,迈岭登山拜茯苓。 防己一身如竹沥,茴香何日拜朝廷? 这首诗选用了益智、王不留行、三棱子、马兜铃、荆芥、茯苓、防己、竹沥、茴香九味中药。虽然药的功能与诗的内容无关,但这些药名却巧妙地紧扣小说的情节,与全诗内容浑然一体,令人拍案叫绝。 本草的哲学 从药的得名看,本草从天地间带来的自然之美,也是中国人天地自然的结果,本草的名称因此拥有了韵味悠长的人文之美,甚至某种意义上的情意和。但是本草的价值不只在于“美”,更在于“理”,这在药名中亦有体现。 中医常以“本草”来统称中药。通常的理解是因为草本药物占了中药的绝大多数,而明朝的

九下语文屈原 (教案)

《屈原》教案 一、教法建议 【抛砖引玉】 ( 一 ) 郭沫若是我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对其生平及作品要向同学们作介绍。 ( 二 ) 老师需向学生介绍清楚本剧写作的历史背景及写作意图,以便把握本文主题。 ( 三 ) 屈原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对屈原生平及作品特别是其爱国主义精神和高洁的品质,更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掌握和领会。 ( 四 ) 学习本文,了解本文的精髓,即主要学习屈原的光明磊落、大公无私、不随波逐流、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学习他心系国家至死不悔的爱国主义情操,培养学生爱集体爱国家的主人翁责任感。( 五 ) 能够归纳总结屈原形象。 ( 六 ) 本文的核心是“雷电颂”部分。屈原的形象主要就是通过这一部分的内心独白塑造的。 ( 七 ) 学习本文的修辞手法。 【指点迷津】 ( 一 ) 必知点: 1 . 郭沫若简介: 郭沫若 ( 1892—1978 ) ,我国现代杰出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

四介乐山人。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1921年与郁达夫、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并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女神》。抗日战争时期,创作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历史剧。解放后,发表了蔡文姬等戏剧,著有《奴隶制时代》等书,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2 . 屈原简介: 屈原 ( 约前340—约前278 ) 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国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后遭谗去职,迭遭放逐。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后世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这本书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中有《离骚》一篇,《九歌》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九章》九篇:《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天问》一篇。等等。 3 . 本文写作的背景及写作意图: 背景见预习提示。 写作意图:古为今用,借古讽今。用作者的话说当时是“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作者“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的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作者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前的时代”。

2016苏教版语文选修《屈原列传》同步练习

(时间:4分钟 分值: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就是 ( )(3分) A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B 、离骚者,犹离忧也 C 、以一仪而当汉中地 D 、厚币委质事楚 解析 A “濯”同“浊”;B “离”同“罹”;D “质”同“贽”。 答案 C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就是 ( )(3分) A 、方正之不容也 容:容纳、接受 B 、然皆祖. 屈原之从容辞令 祖:模仿、效法 C 、人穷. 则反本 穷:贫穷、贫困 D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 之 夺:抢夺、夺取 解析 A 应为“被容纳,被接受”;C 应为“处境艰难”;D 应为“改变,更改”。 答案 B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就是 ( )(3分) A ???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B ????? 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C ???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惟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D ???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齐与. 楚从亲 解析 C 项均为语气词。A 分别为语气词/助词;B 分别为虽然/即使;D 分别为结交/与。 答案 C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就是 ( )(3分) A 、颜色.. 憔悴,形容枯槁 B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 辞令 C 、而设诡辩.. 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D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 击秦 解析 A 指“脸色,面容”;B 指“言语举动适度得体”;C 指“谎言”。 答案 D 、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其她三项不同的一项就是 ( ) (3分) A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B 、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C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就是以见放 D 、夫天者,人之始也 解析 D 项就是判断句,ABC 均为被动句。 答案 D 6、下列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不恰当的一项就是 ( )(3分) A 、作者高度赞扬屈原处于逆境仍眷顾楚国、系心怀王的爱国精神。 B 、作者把楚国的灭亡归结为“不知人之祸”,有其认识的片面性。

北京市东城区2015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2015年北京市东城区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一、本大题共10小题,共3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1-10题。 【材料一】 中药命名的文化意蕴 “厚朴”是一味中药。中医药书称其因“本质朴而皮厚”得名。但这看似简单的药名却实在不简单。厚,是淳厚的厚;朴,是质朴的朴。淳厚与质朴是中国人一向赞美的品德,巧妙地落在了一味药草上。在数千种中草药中,有很多这样粗看自然质朴,细品却韵味十足的药名。 “百合”的意趣 医圣张仲景的经典著作《金匮要略》中记录了这样一种病:患病者精神、饮食、行动皆异于常人,沉默少言,欲睡难眠,不思饮食,此为“百合病”。中医认为这个病多由心神失养,或情致不调等引起。治疗这个病常用“百合”为主药,以百合地黄汤为主方,在此基础上再根据病情及时调整。那么,“百合”究竟是什么样子呢? 说来没什么稀奇,罗大佑歌中的“野百合”和近年被阿宝唱响的“山丹丹”就是这味百合良药。娇艳的百合花在山野蓬蒿中亭亭玉立,其生于地下的鳞茎由近百块鳞瓣抱合而成,古人将其视为“百年好合”的吉兆,花也因此得名。不过,治疗百合病的不是美丽的花朵,而是那抱合的鳞茎。百合具有滋阴润肺、镇静安神之功效,在中医看来,精神、情绪上的问题,就要用“百合”去治。因此,就有了百合病是“因以百合为主药才得名”的说法,百合也有了“因治百合病才叫百合”的另一种得名原因。 中草药中,像百合一样拥有美妙、独特的名字的还有很多。比如《神农本草经》一书中将一种主治时疾寒热、内补不足的“玉竹”列为上品,但此草并非竹类,它还有个名字叫“葳蕤”,有华美之意。不过,“玉竹”之名更雅。李时珍说“其叶光莹像竹,其根长而多节”,故名玉竹。 药名的诗情 比起西药以化学分析为起点命名的科学和理性,中药本草的命名则大都感性。有的药名本身就极富诗意,成为可以寄喻情思的对象。我国古代以中药名连缀拟就的对联、诗歌多不胜数,历史上很多文学大师都精通医药知识。吴承恩在《西游记》第三十六回中,就从数千味中药的药名中选出九味创作了一首唐三藏抒发情怀的诗。诗曰: 自从益智登山盟,王不留行送出城。 路上相逢三棱子,途中催趱马兜铃。 寻坡转涧求荆芥,迈岭登山拜茯苓。 防己一身如竹沥,茴香何日拜朝廷?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