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1章信息技术概述概念解释

第1章信息技术概述概念解释

第1章信息技术概述概念解释
第1章信息技术概述概念解释

第1章信息技术概述概念解释

1.1 信息与信息技术

信息

事物运动的状态及状态变化的方式。信息是资源。

信息处理

为获取更有效的信息而施加于信息的所有操作。

信息技术

扩展人的信息器官功能进行信息处理的技术。包括:信息感知与识别技术,信息通信与存储技术,信息处理(计算)技术,信息控制技术。

信息处理系统

用于辅助人们进行信息获取、传递、存储、加工处理、控制及显示的综合使用各种信息技术的系统。

1.2 微电子技术

微电子技术

以集成电路为核心的电子技术。

集成电路

以半导体单晶片作为材料,经平面工艺加工制造,将大量晶体管、电阻、电容、电感等元器件及相互连线构成的电子线路集成在基片上,构成一个微型化的电路或系统。

集成电路的制造材料主要是硅(Si),也可以是砷化镓(GaAs)等化合物半导体。

按照电信号类型和功能将集成电路分为数字集成电路和模拟集成电路两大类。

集成电路的集成度

集成电路芯片中单位面积内包含的基本电子元件的数量。

集成电路的工作速度

集成电路的工作速度取决于组成门电路的晶体管尺寸,晶体管尺寸越小,集成度越高,门电路的开关速度就越快,集成电路的工作速度也就越快。

Moore定律

单块集成电路的集成度平均每18~24个月翻一番。

IC卡

把集成电路芯片密封在塑料卡基片内,使其成为能存储、处理和传递数据的载体。

1.3 通信技术

通信

各种信息的远距离传递。

现代通信

使用电波或光波通过特定传输媒体双向传递信息的技术。

通信系统

主要组成部分为“信源”、“信宿”、“信道”。使用的主要物理设备为“终端设备”、“传输介质”和“交换设备”。

信号

信源发送通过信道传输给信宿用于承载信息的电信号或光信号。信号分为“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两类。模拟信号的典型波形为正弦波,数字信号的典型波形为脉冲方波。

调制与解调

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的过程称之为调制。将模拟信号还原为数字信号的过程称之为解调。使用的设备是调制解调器(Modem)。常用调制方法有:调频、调幅和调相。

编码与解码

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的过程称之为编码。将数字信号还原为模拟信号的过程称之为解码。常用编码方法:PCM(按8KHz/s的频率采样模拟信号的电平,为每个采样值指配256个不同电平值中的一个,将每个采样值分别用8位二进制编码表示)。

信道

向某个方向传输信息的传输通道。由传输介质和相关的中间通信设备组成。

信道带宽

物理信道在不失真条件下所能通过信号的最高频率与最低频率的差值。即信道上所能通过的信号的频带宽度。“带宽”用于数字信道时,通常指的是信道最高数据传输速率。

信道的数据传输速率

信道每秒钟能有效传输的代表0或1的信号个数。基本计量单位为b/s 或bps(比特/秒)。

信道多路复用技术

在一条传输线路(或空间)中同时传输多路模拟信号或数字信号时采用的技术。复用技术包括:频分复用(载波通信),时分复用,码分复用,波分复用。

交换技术

使用交换设备实现多对终端设备之间的互连,满足多用户通信的需要。交换技术包括:电路交换,分组交换等。

有线通信系统

以标准电话线、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为传输介质,以能在这些线路中传输的电信号、光信号为信息载体的通信系统。

无线通信系统

以空间为传输介质,以能在空间自由传播的无线电波、微波和红外线等电磁波为信息载体的通信系统。

卫星通信

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中继站转发无线电信号,实现两个或多个地球站之间的通信。是微波接力通信技术与空间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实现处于移动状态的对象之间通信的系统,包括移动台、基站和移动电话交换中心。

1.4 数字技术基础

比特(bit)

比特指的是二进制数中某一位上出现的数字,只有“0”和“1”两种取值。表示一个比特需要使用2个不同的稳定状态(例如:在电路中可以用高、低两种电平分别表示1和0)。比特是数字系统处理、存储和传输信息的最小单位,若干个比特的组合可用于表示数值、文字、图像和声音。

字节及其计量单位(B,KB,MB,GB,TB)

1B(字节)= 8 bit(比特),1KB=1024B,1MB=1024KB,IGB=1024MB,1TB=1024GB

比特的传输速率计量单位(b/s,Kb/s,Mb/s,Gb/s,Tb/s)

1b/s:每秒传输1个比特,1Kb/s=1000b/s ,1Mb/s=1000Kb/s,1Gb/s=1000Mb/s,1Tb/s=1000Gb/s

原码和补码

表示有符号整数的二进制编码方法。

浮点数

表示实数的二进制编码方法。一个浮点数包括阶码和尾数两部分。

第3章计算机软件概念解释

3.1 计算机软件与软件技术

软件

程序、数据和相关文档。

系统软件

用于有效地管理和使用计算机系统的资源,给应用软件开发与运行提供支持,为用户使用与管理计算机提供方便的一类软件。

应用软件

针对特定应用需求,专门用于解决各种具体应用问题的软件。

建立并使用完善的工程化原则,以较经济的手段获得能在实际机器上有效运行的可靠软件的一系列方法。

软件技术

研制开发计算机软件所需的所有技术

3.2 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

基本系统软件。用于管理计算机系统中的软硬件资源,提供友善的用户界面,为应用程序的开发和运行提供一个高效率的平台。

系统资源

一个计算机系统拥有的全部软硬件资源。包括:中央处理器、内存储器、外部存储设备,输入/输出设备、网络通信设备、程序、数据、文档。

图形用户界面

显示系统工作在图形模式,用图形标示系统资源对象,每个运行的程序在屏幕上对应一个窗口,窗口中显示正在运行程序的输出信息。操作命令以菜单形式给出。用户使用鼠标点击图标、窗口、菜单可完成很多人机交互操作。

启动

计算机加电后,CPU自动运行自举程序将操作系统从硬盘读出装入内存并运行操作系统的过程。

任务

装入内存并被启动运行的程序。有前台任务和后台任务之分。

在操作系统的管理下被同时启动运行的多个程序。

进程

程序在某个数据集上的一次运行活动

虚拟存储技术

为扩大可用主存而采用的一种存储管理技术。操作系统将存储在外存中准备运行的程序及数据划分成若干个大小固定的“页面”,先将部分页面装入主存开始执行程序,当出现缺页报告时,存储管理程序采用某种页面调度算法将主存中暂时不用的页面调出保存到外存的虚拟存储器(交换文件)中,同时将所缺的页面从外存调入主存,继续执行程序。

文件

带有标识的一组相关信息的集合。文件的标识称为“文件名”,操作系统按名存取文件。

根目录

用于保存文件说明信息每个软盘或每个逻辑硬盘只有一个根目录,占用磁盘固定磁道上的若干连续扇区。用户不可改变其存储位置、大小或删除。

子目录(文件夹)

用于保存文件说明信息每个软盘或逻辑硬盘可以建立多个子目录,每个子目录以文件形式存储在磁盘数据区中,存储位置和大小不固定。用户可以自行建立或删除。

文件分配表(FAT)

记录磁盘数据区中每个簇的分配情况及组成文件的所有簇的链接信息。

3.3 程序设计语言与语言处理程序

程序设计语言

编写程序时采用的符号系统。

机器语言

CPU可以执行的二进制编码表示的全部机器指令的集合。用机器指令编写的程序称之为机器语言程序,是可直接执行的程序。

汇编语言

符号化的机器语言。用符号化的指令编写的程序称之为汇编语言源程序,是不可直接执行的源程序。

高级语言

符号化的语句集合。用语句编写的程序称之为高级语言源程序,是不可直接执行的源程序。

语言处理系统

包含编辑程序、翻译程序、链接程序、装入程序以及库函数的程序开发系统。

翻译程序分为:汇编程序、解释程序和编译程序。

汇编程序

完成将汇编语言源程序翻译为功能等价的可执行程序的程序。

解释程序

按高级语言源程序中语句的执行顺序,逐条扫描翻译语句、并立即执行语句的操作而得到结果的程序。

对高级语言源程序扫描一遍或几遍,最终转换成功能等价的可执行程序的程序。

第2章计算机硬件概念解释

2.1 计算机组成与分类

硬件

计算机系统中所有实际物理装置的总称。

软件

能在计算机中运行的各种程序和相关的数据及文档。

处理器

能运行程序并高速地对数据进行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

中央处理器(CPU)

承担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运行任务的处理器,是任何一台计算机必不可少的核心部件。

内存储器(主存储器)

临时存放CPU正在运行的程序、正被处理的数据以及产生的结果数据的存储装置。主要以半导体芯片为存储介质。

外存储器

可以长期存放各类信息的大容量存储设备。主要以软盘、硬盘和光盘为存储介质。

输入设备

向计算机输入信息的设备,通过输入设备输入到计算机中的信息都使用“0”和“1”两个符号来表示。

输出设备

完成信息输出的设备。即把计算机存储器中用“0”和“1”表示并存储的信息转换成人可直接识别的信息形式的设备。

系统总线

连接CPU、内存储器、外存储器和各种输入输出设备,在各部件间运载信息的一组(或多组)公用的传输线。

MIPS

百万条定点指令/秒,是CPU运行速度的一种度量单位。

主频

提供给CPU工作的脉冲发生器输出的脉冲频率,是计算机速度的一种度量单位。

字长

数据在运算器中存储或运算时所使用的二进制位数。

2.2 CPU的结构与原理

计算机工作原理

存储程序与程序控制。

程序

一个指令序列。

运算器

负责完成对数据的各种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的部件。

控制器

负责取指令、解释指令的含义并产生执行指令所需要的控制各部件工作的控制信号并记录内部状态的部件。

寄存器

临时存放将要在运算器中参加运算的数据和运算过程的中间结果数据的存储部件。

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

是一种存取速度快于主存储器,接近CPU速度的内部存储器。CPU执行程序时,Cache保存一小部分从主存预取的指令和数据, 一旦CPU需要取指令时,首先检查Cache,若有就从Cache 中读取指令,若无则访问主存读取指令。

指令

可以被计算机理解并执行的以二进制编码形式表示的基本操作命令。一条指令由操作码和操作数两部分组成,其中操作码是必不可少的。

指令系统

CPU所能执行的全部指令的集合。

2.3 PC机的主机

主板

安装了CPU插座、主存插座、总线插槽、超级I/O芯片、BIOS芯片、CMOS芯片等部件的电路板。

芯片组

是主板电路的核心,集中了主板上几乎所有的控制功能,包括:存储控制器和I/O控制器等。一般由2~4块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组成。

BIOS

称之为基本输入输出系统。包括:加电自检程序、系统自举程序、CMOS设置程序和基本外部设备驱动程序。

BIOS芯片

保存BIOS的只读存储器芯片。

CMOS芯片

保存用户对计算机硬件所设置的一些“配置信息”供系统自举程序读取的芯片,包括日期和时间、显示卡的类型、Cache的使用状况、启动程序访问外存顺序等。

RAM

随机存取存储器(可读可写)。具有数据易失性。

DRAM

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需要动态刷新,存取速度慢。电路简单,集成度高,功耗低,成本较低。

SRAM

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不需要动态刷新,存取速度快。电路较复杂,集成度低,功耗较大,制造成本高,价格贵。

ROM

只读存储器。能够永久或半永久地保存数据。具有数据非易失性。

MASK ROM芯片

工厂在生产芯片时一次性将信息写入芯片,可多次读出,不能改写。

PROM 芯片

用户使用专用装置一次性将信息写入芯片,可多次读出,不能改写。

EPROM 芯片

用户使用专用装置将信息写入芯片,可多次读出,也可将芯片中所存储的信息擦除后再重新写入信息。

Flash ROM芯片

工作电压较高时可由用户将信息写入芯片,可多次读出,可改写和删除芯片中存储的信息。工作电压较低时只能读出,但不能改写和删除芯片中存储的信息。

SIMM

单列直插式内存条模块。SIMM插槽两面的触点连接在一起,将SIMM内存条插入插槽后,内存条两面的引脚实际上是一排引脚。

DIMM

双列直插式内存条模块。DIMM插槽两面的触点是分离的,内存条上的引脚分布在电路板的两面。

I/O总线

也称“主板总线”。是各类I/O控制器与CPU、主存之间传输数据的一组公用信号线,这些信号线物理上与主板总线扩展槽中插入的扩充卡(I/O控制器)直接连接。

I/O接口

I/O设备与I/O控制器之间的连接器。包括:插头/插座的形式、通讯规程和电器特性。

I/O接口分类

按照不同分类方法可将I/O接口分为:串行口/并行口,高速口/低速口,总线式接口/独占式接口,标准接口/专用接口。

USB接口

符合即插即用规范,支持热拔插。

IEEE1394(FireWire)接口

连接并传输大量音频和视频数据设备的接口。高速、可连多个设备、串行传输。符合即插即用规范,支持热拔插。

IDE接口

连接大容量外部存储设备的接口。高速、并行传输。

2.4 常用输入设备

键盘

文字输入设备。能输入命令、文字、数据到计算机中。

性能指标:键的个数,与主机的接口类型。

鼠标

指点设备。能控制屏幕上的箭头准确地定位在指定位置处,并通过按键发出命令或完成各种操作。主要操作:移动,单击左键,单击右键,双击左键,左键拖放,右键拖放,转动滚轮。

性能指标:分辨率,轨迹速度,与主机的接口类型。

手写笔

文字输入设备。兼有键盘、鼠标和写字笔的功能,可以替代键盘和鼠标输入文字、命令和作图。

扫描仪

图文输入设备。能将静止图像(照片,图画,幻灯片等)或文字输入到计算机中。

性能指标:分辨率(dpi)色彩位数(色彩深度),扫描幅面,与主机的接口类型。

数码相机

图像输入设备。能直接获得数字形式的图像并输入计算机进行处理或通过打印机打印图像。也可与电视机连接观看图像。

性能指标:CCD像素数量,存储器的介质和容量,光学变焦倍数,数字变焦倍数,自动聚焦,自动曝光,自动白平衡调整,影像预视,影像删除,连续拍摄,与主机的接口类型。

2.5 常用输出设备

显示器

图文输出设备。能将数字信号转化为光信号,显示文字、图形、图像。

CRT监视器

阴极射线管显示器。性能指标:显示屏尺寸,屏幕横向与纵向的比例,最大显示分辨率,点距(或栅距),可显示颜色数目,监视器的刷新速率。

LCD监视器

液晶显示器。性能指标:显示屏尺寸,屏幕横向与纵向的比例,显示分辨率,可显示颜色数目。

显示卡

显示控制器。由显示控制电路、显示存储器(VRAM,显示缓存)和接口电路组成。

性能指标:支持的显示标准,显示缓存容量,色彩数量。

AGP

加速图形端口。AGP端口可直接连接内存和插在该端口上的显示卡中的显示存储器。最高传输速率 533 MB/s(32位数据线)或1 GB/s(64位数据线)。

打印机

硬拷贝输出设备。能将程序、数据、字符、图形打印在纸上。

性能指标:打印精度(dpi),打印速度(ppm),色彩数目,与主机接口的类型,耗材。

针式打印机

击打式打印机。采用打印头上的钢针和色带将文字或图像印在纸上,能多层套打。

激光打印机

非击打式打印机。采用激光技术与复印技术相结合将文字或图像印在纸上。

喷墨打印机

非击打式打印机。采用墨水混色法将文字或图像印在纸上,可印刷全彩色图像。

2.6 常用外部存储设备

软盘存储器

一种外部存储设备。由软盘片、软盘驱动器和软盘控制器组成。

硬盘存储器

一种大容量外部存储设备。由磁盘片、主轴与主轴电机、磁头、移动臂和控制电路组成。

性能指标:存储容量,平均等待时间,平均寻道时间,平均访问时间,Cache容量,数据传输速率,与主机的接口类型。

磁道

软盘、硬盘每个记录面上的记录信息的轨道,由多个半径不同的同心圆轨道组成。

柱面

所有记录面中半径相同的磁道。

闪存盘

采用Flash ROM作为存储介质的移动存储设备。

光盘存储器

采用CD、DVD光盘作为存储介质的大容量外部存储设备。由光盘和光盘驱动器(或刻录机)组成。

光道

光盘记录面上的记录信息的轨道,是一个从里向外的螺旋形轨道。

3.4 算法和数据结构

算法

问题求解规则的一种过程描述。针对解题任务和解题对象而设计的解题步骤的详尽具体的描述。

数据结构

研究程序设计中的数据、数据之间的关系以及对数据施加的运算的专门学科。

数据逻辑结构

一组数据元素之间逻辑关系的描述。

数据存储结构

具有某种逻辑关系的一组数据元素在计算机内存中的存储方式。

数据运算

定义在逻辑结构上的对一组数据元素施加的运算集合。

第4章计算机网络与因特网概念解释

4.1 计算机网络基础

计算机网络

使用通信设备、通信线路和网络软件把地理上分散且自治的多台计算机互相连接起来的系统。

互联网

把多个不同类型的计算机网络相互连接而形成一个更大规模的网络(网络的网络)。

因特网

目前全球范围内最大的互联网。

局域网

使用专用的高速通信线路把多台计算机相互连接,地域上局限在较小的范围(10km)内。对接入的主机数量有限制。

广域网

把相距遥远的许多局域网和主机互相连接在一起,地理范围从几十km到几千km。可连接任意多个场地的任意多台主机。

城域网

作用范围在广域网和局域网之间(5~50km)。数据传输速率也相当高。

网络协议

确保网络中的计算机之间能交换信息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这些规则明确规定了所交换数据的格式以及为达到同步、协调所采用的措施。

服务器

大多是性能较高的计算机,用于提供共享资源、提供服务。

客户机(工作站)

性能一般低于服务器。使用服务器上的资源、请求服务并享受服务。

网络服务

网络用户在共享资源及数据通信等方面能够得到的新增功能。

网络操作系统

在普通操作系统的基础上扩充了按照网络体系结构和协议所开发的软件模块。

4.2 局域网

网络拓扑结构

网络中的节点(主机)之间相互连接的方式。分为:星型, 环型, 总线型,树型,混合型等。

网卡

实现物理层协议和数据链路层协议的连网部件。局域网中的主机可通过网卡直接向网络中其它节点发送数据或接收从其它节点传来的数据。

MAC地址

介质访问地址。保存在网卡中,代表局域网中主机的物理地址。两台主机在局域网内相互通信时只需要使用主机的物理地址即可。

总线式以太网

以集线器(Hub)为中心,每个节点通过以太网卡和双绞线连接到集线器的一个端口,通过集线器与其它节点相互通信。集线器之间也可互连。

交换式以太网

以交换器为中心,每个主机通过以太网卡和双绞线连接到交换器的一个端口,通过交换器与其它节点相互通信。交换器之间也可互连。

中继器

工作在网络的物理层,实现两个同类型的网段(局域网)物理层互连的设备,或者延伸一个局域网的范围。

网桥

工作在网络的链路层,实现两个同类型的网段(局域网)链路层互连的设备。具有“帧过滤”功能。

4.3 广域网

ADSL

不对称数字用户线接入技术。利用公用电话网接入广域网。ADSL Modem在电话线上产生一个语音传输通道用于传输模拟语音信号、一个高速下行数据传输通道和一个中速上行数据传输通道用于家庭用户接入广域网时传输数据信号。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三级信息安全技术知识点总结71766

第一章 信息安全保障概述 ??信息安全保障背景 ?什么是信息? 事物运行的状态和状态变化的方式。 ?信息技术发展的各个阶段? ??电讯技术的发明 ??计算机技术发展 ??互联网的使用 ?信息技术的消极影响? 信息泛滥、信息污染、信息犯罪。 ?信息安全发展阶段? ??信息保密 ??计算机安全 ??信息安全保障 ?信息安全保障的含义? 运行系统的安全、系统信息的安全 ?信息安全的基本属性? 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不可否认性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框架? 保障因素:技术、管理、工程、人员 安全特征: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

生命周期:规划组织、开发采购、实施交付、运行维护、废弃 ?????模型? 策略?核心?、防护、监测、响应 ?????信息保障的指导性文件? 核心要素:人员、技术?重点?、操作 ???????中 个技术框架焦点域? ??保护本地计算环境 ??保护区域边界 ??保护网络及基础设施 ??保护支持性基础设施 ??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内容? ??确定安全需要 ??设计实施安全方案 ??进行信息安全评测 ??实施信息安全监控和维护 ??信息安全评测的流程? 见课本???图 ?? 受理申请、静态评测、现场评测、风险分析 ??信息监控的流程? 见课本???图 ?? 受理申请、非现场准备、现场准备、现场监控、综合分析

????信息技术及其发展阶段 信息技术两个方面:生产:信息技术产业;应用:信息技术扩散 信息技术核心: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 第一阶段,电讯技术的发明;第二阶段,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第三阶段,互联网的使用 ????信息技术的影响 积极: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人类生活 消极:信息泛滥,信息污染,信息犯罪 ??信息安全保障基础 ????信息安全发展阶段 通信保密阶段( ?世纪四十年代):机密性,密码学 计算机安全阶段( ?世纪六十和七十年代):机密性、访问控制与认证,公钥密码学( ????? ??●●???, ??),计算机安全标准化(安全评估标准) 信息安全保障阶段: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模型:保护(??????????)、检测(?????????)、响应??????????、恢复(???????),我国 ?????模型:保护、预警(???????)、监测、应急、恢复、反击(??◆???????????), ????? ????标准(有代表性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标准):信息安全管理实施细则、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规范 ????信息安全的含义 一是运行系统的安全,二是系统信息的安全:口令鉴别、用户存取权限控制、数据存取权限方式控制、审计跟踪、数据加密等 信息安全的基本属性:完整性、机密性、可用性、可控制性、不可否认性 ????信息系统面临的安全风险 ????信息安全问题产生的根源:信息系统的复杂性,人为和环境的威胁 ????信息安全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章 信息技术概论

第一章_信息技术概述__练习题_带答案).doc 一、判断题 1.现代计算机中使用的集成电路绝大部分是模拟电路。F 2.集成电路芯片的工作速度与芯片的尺寸有关。芯片尺寸越大,其工作速度就越快。F 3.所有的十进制数都可精确转换为二进制数。F 4.信息是可以交换的。F 5.经加工后的信息一定比原始的信息更能反映现实的最新状态。F 6.信息技术中的感测和识别技术扩展了人的神经系统功能。F 7.现代集成电路制作使用的半导体材料通常是铜。F 8.集成电路的工作速度主要取决于组成逻辑门电路的晶体管的尺寸。晶体管的尺寸越大,其 极限工作频率越高,门电路的开关速度就越快。F 9.集成电路芯片的工作速度越快,集成度就越小。F 10.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微米、亚微米、纳米技术的应用,在未来50年里,集成电路的集成度将按照摩尔定律不断增大。T 11.信息是可压缩的。T 12.所谓集成电路,指的是在半导体单晶片制造出含有大量电子元件和连线的电子线路。T 13.信息是认识主体所感知或所表述的事物运动及其变化方式的形式、内容和效用。T 14. 集成电路按用途可分为通用和专用两类,PC机中的存储器芯片属于专用集成电路。F 15 对二进位信息进行逻辑运算是按位独立进行的,位与位之间不发生关系T 16.信息就是数据。F 17.知识来源于信息。T 18.信息处理的本质是数据处理。T 19.现代微处理器都是大规模集成电路。F 20.集成电路封装的目的是机械化学保护。F 21.IC卡的能量总是来源于IC卡读写器。F 22.当两个输入端都为“1”时,“异或门”的输出端才是“1”。F 23.Moore定律是指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大体遵循单块集成电路的集成度平均每18-24个月翻一翻的规律。(按书上为T),实际应为F 24.计算机中的整数分为不带符号的整数和带符号的整数两类,前者表示的一定是正整数。T 25.所有的数据都是信息。F 26.信息感知技术是用来确定存在的信息是哪一类的问题。F 27.中、小规模集成电路一般以简单的门电路或单级放大器为集成对象,大规模集成电路则以功能部件、子系统为集成对象。T 28.PC机中的存储器芯片属于通用集成电路。T 29.数字通信中多数使用的数字电路比模拟电路更容易由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实现,有利于通信设备的小型化、微型化。T 30.正整数无论采用原码还是补码表示,其编码都是完全相同的。T 31.信息技术是指用来取代人们信息器官功能,代替人类进行信息处理的一类信息技术。F 32. 信息产业已是全球第一大产业T 33. 信息化是由信息技术驱动的经济和社会的变革T 34.同一个字符集中的字符可以对应多种不同的编码。T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doc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 课题:课时:2课时单元概述:本章通过列举生活实例,使学生了解信息及其特征,认识信息和信息技术在信息社会的重要地位,使学生初步感受信息文化,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课程标准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列举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学习目标: 1、知识性目标了解什么是信息;掌握信息的主要特征;学会区分信息和信息的媒体;通过生活实例具体说明信息的特征;了解信息技术及其主要内容;了解信息技术经历的五次革命,并列出每个阶段的重要标志。 2、技能性目标能快速在图书馆或向家长获取信息;对于有条件上网的学生,应提高上网查询的速度。 3、情感性目标交流讨论信息在信息社会的重要性,感受信息文化;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主动获取信息的愿望。课前准备:教具:网络教室学生:学会基本的网络搜索技术。教师:各种教学用的记录表及评价表,如分组调查表、周边图书馆推荐表、相关网站链接表、分析表、作品引用记录等。活动安排: 1、活动主题:分析信息采集技术、信息传播技术和信息存储技术在各个历史阶段的特点。 2、活动要求: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图书馆、向家长咨询或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完成分析表。 3、活动步骤:(1)在课堂中完成分组,并确立组长和组员的分工;(2)每组可以采用一种或多种查询方式(通过图书馆、向家长咨询或上网查找)查找相关资料;(3)整理并交流。〖教学过程〗一、信息的概念:引入同学们,今天是我们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第一堂课。有谁能

说说什么是信息?在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试着举1-2个例子。学生(举例)(教师在学生举例时可以将案例记录在黑板上,以备区分信息与信息的媒体之用)刚才大家都列举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著名的学者是如何来定义信息这个概念的。(应用ppt演示文稿)信息是一个被各个领域广泛运用的概念,其定义因领域的不同而各不相同。今天,老师向大家介绍的是信息学奠基人香农和控制论奠基人维纳对信息的定义。信息需要用载体来表示和传播,表达信息的载体称为信息的表示媒体,简称媒体。例如:书中记载的内容属于信息,书就是信息的媒体。刚才同学们举了这么多例子,现在让我们再来看看哪些属于信息,哪些属于信息的媒体?(学生区分黑板上的例子是属于信息还是信息的媒体)(将例子按照信息、媒体有规律地排列)例如:信息媒体书中记载的内容书广播 天气预报信息的媒体类型很多,常用的类型有四种:文本、数据、声音和图像等等。看看黑板上罗列的都属于哪一类型?(学生将举例的媒体按照其类型分类) ?二、信息的主要特征:刚才我们都列举了很多信息,也了解了哪些是信息,哪些是信息的媒体。现在,我们可不可以归纳一下信息有哪些主要特征呢?同样,也举1-2个例子。教师学生总结信息的主要特征是:载体依附性、价值性、时效性、 2018-07-31 课题:课时:2课时单元概述:本章通过列举生活实例,使学生了解信息及其特征,认识信息和信息技术在信息社会的重要地位,使学

信息技术基础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信息技术基础测试题 7.1 信息技术概述测试题 1. 在下列信息系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C 。 A. 电话是一种双向的、点对点的、以信息交互为主要目的的系统 B. 网络聊天是一种双向的、以信息交互为目的的系统 C. 广播是一种双向的、点到多的信息交互系统 D. Internet是一种跨越全球的多功能信息系统 2. 信息技术指的是用来扩展人的信息器官、协助人们进行信息处理的一类技术。在下列基 本信息技术中,用于扩展人的效应器官功能的是 D 。 A. 感测与识别技术 B. 计算与处理技术 C. 通信与存储技术 D. 控制与显示技术 3. “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英文缩写是 A 。 A. CAD B. CAM C. CAE D. CAT 4. 下列 D 不属于计算机信息处理的特点。 A. 极高的处理速度 B. 友善的人机界面 C. 方便而迅速的数据通信 D. 免费提供软硬件 5. 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可大致分为三个方面,下列答案中正确的是 C 。 A. 计算机辅助教学、专家系统、人工智能 B. 工程计算、数据结构、文字处理 C. 实时控制、科学计算、数据处理 D. 数值计算、人工智能、操作系统 6. 集成电路是微电子技术的核心。它的分类标准有很多种,其中数字集成电路和模拟集成 电路是按照 C 来分类的。 A. 晶体管结构、电路和工艺 B. 信号的形式 C. 集成电路的功能 D. 集成电路的用途 7. 下列关于集成电路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D 。 A. 微电子技术以集成电路为核心 B. 现代集成电路使用的半导体材料通常是硅或砷化镓 C. 集成电路根据它所包含的晶体管数目可分为小规模、中规模、大规模、超大规模和 极大规模集成电路 D. 集成电路使用的材料都是半导体硅材料 8. 微电子技术是以集成电路为核心的电子技术。在下列关于集成电路(IC)的叙述中,正 确的是 B 。 A. 集成电路的发展导致了晶体管的发明 B. 现代计算机的CPU均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C. 小规模集成电路通常以功能部件、子系统为集成对象 D. 所有的集成电路均为数字集成电路 9. 微电子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之一,而微电子技术又以集成电路为核心。下列关于 集成电路(IC)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C 。

自考版式设计(04472)复习资料

版式设计FO R M AT DESIGN 04472 SERIES

第一章版面设计概述 一、版面设计概述 编排设计研究的是平面设计的视觉语言与艺术风格,在注重创意的同时,我们讲究编排的表现手段与形式风格的探索,使设计得以完美尽致的发挥。版面编排设计的范围涉及包装、广告、报纸、书籍、产品手册、宣传单、公关赠品、网页设计等各类平面设计。 二、平面设计的历史发展 20世纪的艺术主要经历了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主要以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装饰主义为代表;第二个时期以“一战”后兴起的俄国构成主义、荷兰风格派、德国包豪斯三个重要设计运动为代表;第三个时期为“二战”后50年代至70年代的国际主义主导设计风格;第四个时期为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后现代主义平面设计表现形式以及电脑、网络多元化媒体传达。1.立体主义:主张不模仿对象,重视艺术的自我表现,对具体对象分析、重构和综合处理。对平面设计的影响表现为对版面构成的分析组合和对理性的规律探索。2.未来主义:主张对工业化极端膜拜和高度的无政府主义,反对任何传统艺术形式,蔑视社会文化、文明,极端的追求个性自由,探索在时间、空间与机械美学方面的表现。在版面编排上,未来主义鲜明的提出反对严谨正规的排版方式,提倡自由组合,甚至完全散乱的无政府主义形式;倡导“自由字体”毫无拘束的编排。 3.达达主义:强调自我,反对理性,认为世界没有任何何规律可遵循,表现出强烈的虚无主义特点:随机性和偶然性,荒诞与杂乱。 4.超现实主义:认为社会的表象是虚伪的,创作的目的是寻找和了解社会的实质,认为无计划的、无设计的下意识或潜在的思想动机更真实。 5.现代主义设计:特点是理性主义,“功能决定形式”不是一种风格,而是一种信仰,主张“少则多”,反对装饰的繁琐,提倡简洁的几何形式。现代主义在平面设计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①创造了无装饰线脚的国际字体为主体的新字体体系,并得以广泛应用。②在平面设计史上开始对简洁的几何抽象图形进行探索设计。③将摄影作为平面设计插图的形式进行研究。④将数学和几何学应用于平面设计的分割,为骨骼法的创造奠定了基础。 6.构成主义:将抽象的图形或文字作为视觉传达的元素和符号进行构成设计,版面编排常以几何形式构成,同时也带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自由拼合、无序的特点。整体上更讲究理性的规律,强调编排的结构,简略的风格以及空间的对比关系。 7.风格派:高度的理性化,完全采用简单的纵横排版方式;字体完全采用无装饰线体;版面编排采用非对称方式,但追求非对称的视觉平衡;尝试在版面上进行直线的骨骼分割构成。 8.包豪斯:平面设计的思想及风格具有强调科学化、理性化、功能化,减少主义和几何化的特点,注重启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和想象力,注重字体设计,采用无线装饰字体和简略的编排风格。 9.国际主义平面设计风格:在形式上以“少则多”的减少主义的特征为宗旨,其特点是高度的功能化、标准化、系统化。缺点是过于严谨,版面单调、冷漠而缺乏生气。10.后现代主义设计风格:对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的一种装饰发展,反对“少则多”的减少主义风格,主张以装饰的手法来传达视觉上的丰富,而不是以单调的功能主义为中心。 第二章版面设计的编排构成 一、点的编排的构成 点的缩小起着强调和引起注意的作用,而点的放大有面之感。将首行放大起着引导、强调、活泼版面和成为视觉焦点的作用。 点在版面上的位置:1.当点居于几何中心时,上下左右空间对称,视觉张力均等,庄重,但呆板。2.当点居于视觉中心时,有视觉心理平衡与舒适感。3.当点偏左或偏右时,产生向心移动趋势,但过于边置会产生离心之动感。4.点左上、下边置,有上升或下沉的心理感受。 二、线的编排构成 点移动的轨迹为线。线的形态很复杂,有形态明确的实线、虚线,,也有空间视觉流动线。 线的分割:将多个相似或相同的形态进行空间等量分割,以获得秩序与美。图文在直线的空间分割下,获得清晰、有条理的秩序,同时求得统一和谐的因素。在骨骼分栏中插入直线进行分割,使栏目更清晰,更具条理,增强沉闷文字版面的弹性和可视性。通过不同比例的空间分割,版面产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点

信息技术基础(必修)复习资料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知识点 1、1信息及其特征 一、信息的概念 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状态变化的方式。 ☆信息与载体密不可分,没有无载体的信息,没有载体便没有信息,信息必须通过载体才能显示出来。 二、信息的一般特征 1、载体依附性 信息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载体,而且,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 信息按载体不同可分为(文字、图形(图象)、声音、动画、视频)。 信息的载体依附性使信息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的特点。 2、价值性 ☆信息是有价值的,人类离不开信息。物质、能量和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信息与物质、能量不同,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它可以满足人们精神领域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 GPS:全球定位系统 ☆另外,信息又是可以增值的。 ☆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能体现出其价值,而有些信息的价值则可能尚未被我们发现。 3、时效性 信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如交通信息,天气预报等。时效性与价值性紧密相连,信息如果没有价值也就无所谓时效了。 4、共享性----信息不同于物质、能量的主要方面 信息共享一般不会造成信息的丢失,也不会改变信息的内容。 1、2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 一、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 信息技术(IT:Information Technology)是指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 2、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 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语言的使用,是从猿进化到人的重要标志; 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是印刷术的发明,为知识的积累和传播提供了更可靠的保证; 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出现和普及?,进一步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信息技术在不断更新,但一些古老的信息技术仍在使用,不能因为出现了新的信息技术就抛弃以前的信息技术。 二、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人性化)和(大众化),其中人性化是大众化的基础,大众化的最根本原因在于(人性化)。. 1、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 图形用户界面使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的内容在可视性和操控性方面大大改善。 (1)、虚拟现实技术:3D游戏等。 (2)、语音技术:语音识别技术(ASR)和语音合成技术(TTS)。 (3)、智能代理技术: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如Office助手、电子商务(EC)等。 GUI:图形用户界DOS:磁盘操作系统CPU:中央处理器EC:电子商务 2、越来越个性化的功能设计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点大全

信息技术基础高考知识点大纲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 1.1 信息及其特征 信息无处不在 1. 物质、能源和信息(information)是人类社会的三大要素。P2 2. 信息指数据(data)、信号、消息中所包含的意义。P2 3. 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和关于事物运动状态的描述。P2 4.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在不停地运动、变化,万事万物里都有信息。P2 5. 信息是指对消息接受者来说是预先不知道的东西,所以具有“不确定性”。P2 信息的载体和形态 1.信息本身不是实体,必须通过载体才能体现,但不随载体的物理形式而变化。P3 2.语言、文字、声音、图像和视频等是信息的载体,也是信息的常见表现形态。P3 3.纸张可以承载文字和图像,磁带可以承载声音,电视可以承载语言、文字、声音、图像和视频,所以也把纸张、磁带、广播、电视、光盘、磁盘等称为信息的载体。P3 4.相同的信息,可以用多种不同的载体来表示和传播。P3 5.不存在没有载体的信息。P3 信息的五个特征 1.信息的表示、传播、储存必须依附于某种载体,载体就是承载信息的事物。P3 2.信息是可以加工和处理的。信息也可以从一种形态转换成另一种形态。P3 3.信息可以脱离它所反映的事物被存储和保留和传播。 P3 4.信息是可以传递和共享的。信息可以被重复使用而不会像物质和能源那样产生损耗。P3 5.信息具有时效性。P3 1.2 信息的编码 1. 信息的代码:把用来表示信息的符号组合叫做信息的代码。 2. 计算机只能识别和处理由“0”、“1”两个符号组成的数字代码。或称计算机只能识别机器语言。 3. 冯·诺依曼:数据和程序都应采用二进制代码表示。 4. 基本单位:字节,Byte简写“B”;最小单位:位,bit简写“b”。 5. 1B=8b;1KB=1024Be;1MB=1024KB;1GB=1024MB。 6. n位能最多表示2n个数,能表示的最大十进制数是2n-1。 7. 进位制标识:二进制(B),十进制(D),十六进制(H) 8. 二进制进位规则:逢二进一。 9. 十六进制转换为二进制时,每一位十六进制数对应4位二进制数,反之相同。 如7F H=0111 1111 B。其中H和B是进制标识符。 10. 二进制——十进制:按权展开。如(110101)2=1*25+1*24+1*22+1*20=53 11. 十进制——二进制:除2取余法。如26=( 1101 )2

第一章版式设计概述

教学重点: 1.了解和熟悉现代版式设计的概念。 2.了解和熟悉西方和中国版式设计的历史。 教学难点: 清晰的认识现代版式设计的发展趋势,从而根据这种发展趋势进行创造性的版式设计。 第一章版式设计概述 第一节版式设计的概念 版式设计也叫编排设计,是在版面上将有限的视觉元素进行有机的排列组合,即将版面构成要素(文字、图形、色彩等)根据特定内容的需要进行组合排列,把构思与计划以视觉形式表现出来,是一种具有个人风格和艺术特色的视觉传达方式。(图1-1 图1-2 图1-3)表面上看,它是一种关于编排的学问,实际上,它不仅是一种技能,更是技术与艺术的高度统一。版式设计是现代设计家必须具有的艺术修养与技术知识。从此观点分析,版式设计是现代视觉传达设计大家庭中的一员,它倾向于平面性,是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书装设计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基础环节,它与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关系非常密切。随着网络等多媒体的快速发展,版式设计在今天已经超越了平面设计领域,其载体除了一般的纸媒外,还可以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可以看到的墙体、包装盒(瓶体)、车体、网页、移动客户端以及影视设计制作领域等等。(图1-4 图1-5) 第二节版式设计的历史 一、西方版式设计的历史 (一)西方早期版式设计 1.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版式 西方历史上最早有记载的文字版式形式,出现在约公元前3000年的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用削成三角形尖头的芦苇杆或骨棒、木棒当笔,在潮湿的黏土制作的泥版上写字,字形自然形成楔形,所以这种文字被称为楔形文字(图1-6)。这种文字最初是图画文字,后来逐渐发展成苏美尔语的表意文字,将一个或几个符号组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含义。楔形文字也叫“钉头文字"或“箭头字”,这种字从上而下直行书写,每一个笔画总是由粗到细,形似木楔,后来改为从左而右横行书写,于是全部楔形符号转了90。笔画粗的一头在左,细的一头(钉尾)在右。

信息安全技术概述

1基本概念 1.1信息安全的要素 ●性:指网络中的信息不被非授权实体获取与使用。 的信息包括: 1.存储在计算机系统中的信息:使用访问控制机制,也可以进行加密增加安全性。 2.网络中传输的信息:应用加密机制。 ●完整性:指数据未经授权不能进行改变的特性,即信息在存储或传输过程中保持不被修改、 不被破坏和丢失的特性,还要求数据的来源具有正确性和可信性,数据是真实可信的。 解决手段:数据完整性机制。 ●真实性:保证以数字身份进行操作的操作者就是这个数字身份合法拥有者,也就是说保证操 作者的物理身份与数字身份相对应。 解决手段:身份认证机制。 ●不可否认性:或不可抵赖性。发送信息方不能否认发送过信息,信息的接收方不能否认接收 过信息。 解决手段:数字签名机制。 1.2信息技术 ●明文(Message):指待加密的信息,用M或P表示。 ●密文(Ciphertext):指明文经过加密处理后的形式,用C表示。 ●密钥(Key):指用于加密或解密的参数,用K表示。 ●加密(Encryption):指用某种方法伪装消息以隐藏它的容的过程。 ●加密算法(EncryptionAlgorithm):指将明文变换为密文的变换函数,用E表示。 ●解密(Decryption):指把密文转换成明文的过程。 ●解密算法(DecryptionAlgorithm):指将密文变换为明文的变换函数,用D表示。 ●密码分析(Cryptanalysis):指截获密文者试图通过分析截获的密文从而推断出原来的明文 或密钥的过程。 ●密码分析员(Crytanalyst):指从事密码分析的人。 ●被动攻击(PassiveAttack):指对一个系统采取截获密文并对其进行分析和攻击,这种攻 击对密文没有破坏作用。 ●主动攻击(ActiveAttack):指攻击者非法入侵一个密码系统,采用伪造、修改、删除等手 段向系统注入假消息进行欺骗,这种攻击对密文具有破坏作用。 ●密码体制(密码方案):由明文空间、密文空间、密钥空间、加密算法、解密算法构成的五 元组。 分类: 1.对称密码体制:单钥密码体制,加密密钥和解密密钥相同。 2.非对称密码体制:双钥密码体制、公开密码体制,加密密钥和解密密钥不同。 ●密码系统(Cryptosystem):指用于加密和解密的系统,通常应当是一个包含软、硬件的系 统。 ●柯克霍夫原则:密码系统的安全性取决于密钥,而不是密码算法,即密码算法要公开。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知识,DOC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第一章信息技术概述 1.比特(bit,binarydigit)即二进位,只有0和1两种取值,是组成数字信息的最小单位, 一般用小写字母b表示。计算机中存储信息的最小单位是字节(byte),用大写字母B 表示。换算关系:1B=8b,八个比特(八位二进制数字)构成一字节。 一个触发器可以存出一个比特。中央处理器中的寄存器可以存储一组比特。 在内存储器中使用2的幂次作单位:1GB=1024MB=10242KB=10243B;在数据通信和计 高,极限工作频率就越高。 摩尔定律:单块集成电路的及成都平均每18~24个月翻一番。 我国第二代居民身份证是采用非接触式IC卡制成的,进一步改善了防伪性能。 第二章计算机组成原理 7.计算机应用模式的演变:集中计算模式、分散计算模式、网络计算模式。 根据前文所述的计算机划代标准,计算机从上世纪四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中期以来一共可分为四代。 计算机分类:巨型计算机、大型计算机、服务器、个人计算机、嵌入式计算机。巨型和大型计算机的区别在于巨型计算机的CPU个数是大型计算机的成百上千倍。

计算机逻辑组成:中央处理器(CPU)、内存储器、外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通称I/O设备)。它们通过总线相连。CPU、内存储器、总线等构成计算机的“主机”;I/O 设备和外存储器通常称为计算机的“外围设备”或“外设”。 8.CPU的根本任务是执行指令。包括:寄存器组(暂时存放计算结果)、运算器(ALU,进 行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控制器(存放正在执行的指令的地址)。 指令由操作码和操作数地址组成。不同品牌的CPU大多数指令系统各不相同。 CPU性能指标:字长(能够同时进行运算的二进制位数即寄存器的宽度,32位或64位等)、主频(内部数据传输和操作速度快慢)、总线速度、高速缓存cache容量和结构、指令系统、逻辑结构、内核个数。 9.PC主机机箱组件 10.扫描仪:手持式、平板式、胶片专用、滚筒式。其中家用办公用途通常为平板式。 数码相机工作原理:先将影像聚焦在成像芯片CCD或CMOS上,在经过A/D转换变成数字图像并经过一定的数据压缩和图像处理。 常见输出设备:显示器、打印机、绘图仪、音箱等。 第三章计算机软件 1.程序是软件的主体,软件指设计比较成熟、功能比较完善、具有某种使用价值的程序。 软件和程序本质上是相同的。 软件按功能和作用划分可分为系统软件(如BIOS)和应用软件。应用软件按开发方式

第1章信息技术概述1(教案)

计算机应用基础(理论)课程教案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这是大学新生入学以来的有关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首先向同学们介绍这门课程的地位、主要内容、考核方式以及学习方法。让学生了解该课程的重要性,并介绍江苏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的相关要求。通过提问,调查了解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以及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 信息技术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正在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计算机、通信、数字信息、软件这些信息时代的主要组成部分到处可见。 举例:在教学上有远程教育;在企业有电子商务;在生活中有视频聊天等等。提问:你能说说还有哪些应用么? 新课讲授: 1.1信息与信息技术 1信息定义 信息就是信息,它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N.Wiener(控制论创始人)事物运动的状态及状态变化的方式。——客观事物立场 认识主体所感知或所表述的事物运动及其变化方式的形式、内容和效用。 ——认识主体立场 计算机是一种基于二进制运算的信息处理机器,任何需要由计算机进行处理的信息,都必须进行一定程度的形式化,并表示成二进制编码的形式。这就引进了数据的概念。 2 与信息处理相关的行为和活动 信息收集——感知、测量、识别、获取、输入等 信息加工——分类、计算、分析、综合、转换、检索、管理等 信息存储 信息传递 信息施用——控制、显示等 3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用来扩展人的信息器官功能、协助人们进行信息处理的一类技术。 人的信息器官及功能: 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获取信息 神经网络——传递信息 思维器官(大脑)——处理信息并再生信息 效应器官(手脚)——施用信息 4 信息处理系统: 用于辅助人们进行信息获取、传递、存储、加工处理、控制及显示的综合使用各种信息技术的系统。 5 信息处理系统实例

【精品】广东教育出版信息技术基础(教师用书)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 信息技术基础 (教师用书) 广东教育出版社

前言 为了帮助老师们领会和使用好《信息技术基础》这本教科书,我们编写了这本教师教学用书,为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本书编写围绕以下问题展开:教科书是怎样编写的,用这本教科书怎样进行教学,如何对教学进行评价,提供参考的课程资源有哪些。 关于教科书怎样编写的问题,本书分三个层面阐述:第一层面是“教科书编写说明”,对教科书的编写指导思想、内容体系结构、课时安排建议、编写体例说明、教科书主要特点等进行了较详尽的介绍;第二层面是章教材分析,对该章教材的目标要求、作用与地位、主要内容,以及教学重点、难点等进行了分析;第三层面是节教材分析,对该节教材目标要求、作用与地位、主要内容和教学重点、难点等进行了分析。通过这三个层面的阐述,能方便老师们从整体和局部来把握这本教科书。 关于用这本教科书怎样进行教学的问题,“教科书编写说明”中的“教学活动设计”有说明,各章、节相应给出了一些教学建议,内容包括学情分析、教学策略、课前准备、问题考虑等,希望对老师们的教学有所帮助。 关于如何对教学进行评价的问题,各章、节相应给出了一些教学评价建议,内容包括评价内容、评价要求和评价方法,希望使学生养成对学习过程及学习结果进行评价的习惯。 关于提供参考的课程资源问题,本书对应教科书各节提供了一些参考资料、参考网站,练习题或实践项目给了参考答案或提示。 本书的体系结构基本按照教科书的章节体系结构。编写体例:章设置“概述”,内容包括课标内容标准要求、教材分析、教学建议、教学评价、课时分配建议,节设置课标内容标准要求、教材分析、教学建议、教学评价、练习参考答案(或提示说明)、参考教学案例、参考资料、参考网站等。 本书仅供教学参考。教师教学活动的安排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按照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和内容要求来进行。 本书主编,参加本书编写的有: 新的课程、教学理念尚需教学实际的完善,我们诚恳地希望老师们为这次课程改革提供宝贵的经验。对于书中存在的缺点和错误,欢迎老师们及时批评、指正。来函请寄:,E-mail:,网址: 编者 2004年2月

信息安全专业简介

信息安全专业简介 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网络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社会对计算机的依赖越来越大,而计算机系统的安全一旦受到破坏,不仅会导致严重的社会混乱,也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信息安全已成为信息科学的热点课题,信息安全专业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信息安全学科是由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和电子科学与技术等学科交叉而成的一门综合性学科。目前主要研究领域涉及现代密码学、计算机系统安全、计算机与通信网络安全、信息系统安全、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系统安全等。 信息安全专业的主干学科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数学。相关学科专业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0605)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071201)、电子信息工程(080603) 、通信工程(080604)等。 信息安全专业的主干课程包括信息安全数学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原理、数据库系统原理、计算机网络、数字系统与逻辑设计、通信原理、现代密码学、信息安全理论与技术、信息安全工程、信息安全管理、信息安全标准与法律法规等。 目前信息安全方面的人才还十分稀少,尤其是政府、国防、金融、公安和商业等部门对信息安全人才的需求很大。目前国内从事信息安全的专业人才人数并不多,并且大多分布在高校和研究院所,按照目前信息化发展的状况,社会对信息安全专业的人才需求量达几十万人。要解决供需矛盾,必须加快信息安全人才的培养。 信息安全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较好的外语和计算机技术运用能力,掌握信息安全的基本理论与技术、计算机与网络通信及其安全技术以及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能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去分析和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具有较高的综合业务素质、较强的实践、创新与知识更新能力,可以在政府、国防、金融、公安和商业等部门从事信息安全产品研发、信息系统安全分析与设计、信息安全技术咨询与评估服务、信息安全教育、信息安全管理与执法等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

第1章 信息技术概述

第1章信息技术概述 信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种基本资源 信息与物质能量是客观世界的三大构成要素。 信息处理:信息的收集,例如信息的感知、测量、获取、输入等。 信息的加工,例如分类、计算、分析、综合、转换、检索、管理等。 信息的存储,例如书写、摄影、录音、录像等。 信息的传递,例如邮寄、出版、电报、电话、广播等。 信息的施用,例如控制、显示等。 计算机、机器人等信息技术和控制技术大大增强了人们的信息加工处理和控制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的主要特征: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及其软件为核心、采用电子技术(包括激光技术)进行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存储、显示与控制。 信息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信息和知识的生产与传播进行全面的改造,使人类社会生产体系的组织结构和经济结构发生全面变革的一个过程,是一个推动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的社会转型的过程。 当代电子信息技术的基础:数字技术、微电子与光纤技术。数字技术是采用有限个状态(目前主要是用0和1两个数字)来表示、处理、存储和传输信息的技术。 数字技术的处理对象是“比特”,英文:“bit”。比特只有两种状态(取值):0和1 比特是组成数字信息的最小单位。 经常使用的传输速率单位:比特/秒(b/s),也称“bps”,如2 400 bps(2 400 b/s)、9 600 bps (9 600 b/s)等。 千比特/秒(kb/s),1 kb/s=103比特/秒=1 000 b/s(小写k表示 1000) 兆比特/秒(Mb/s),1 Mb/s=106比特/秒=1 000 kb/s 吉比特/秒(Gb/s),1 Gb/s=109比特/秒=1 000 Mb/s 太比特/秒(Tb/s),1 Tb/s=1012比特/秒=1 000 Gb/s 十进制整数转换成二进制整数:“除以2逆序取余法” 十进制小数转换成二进制小数:“乘以2顺序取余法” 例:将(0.875)10转换成二进制小数: 0.875*2=1.75 整数部分=1 (高位) 0.75*2=1.5 整数部分=1 ↓ 0.5*2=1 整数部分=1 (低位) 故,(0.875)10=(0.111)2 二进制数的运算:两个多位二进制数的加(减)法必须考虑低位向高位的进(错)位,例如: 0 1 0 1 1 0 0 1 + 0 1 0 0 —0 1 0 0 1 0 0 1 0 1 0 1 八进制数转换成二进制数的例子: (16.327)8=(001 110.011 010 111)2=(1110.011010111)2 二进制数转换为八进制数的例子: (11101.01)2=(011 101.010)2=(35.2)8 十六进制数转换成二进制数的例子: (4C.2E)16=(0100 1100.0010 1110)2=(1001100.0010111)2 二进制数转换成十六进制数的例子: (11101.01)2=(0001 1101.0100)2=(1D.4)16

高中信息技术知识点最全汇总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点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知识点 1、1信息及其特征 一、信息的概念 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状态变化的方式。 信息与信息载体的概念与区别 ①信息:指以声音、语言、文字、图像、动画、气味等方式所表示的实际内容如:书本上的知识、报刊上的新闻内容 ②信息载体:声音、语言、文字、图像、动画、气味等(只是东西不表示内容)如:书本、图片、存有数据的U盘 ☆信息与载体密不可分,没有无载体的信息,没有载体便没有信息,信息必须通过载体才能显示出来。 二、信息的一般特征 1、载体依附性 信息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载体,而且,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 信息按载体不同可分为(文字、图形(图象)、声音、动画、视频)。 信息的载体依附性使信息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的特点。 2、价值性 ☆信息是有价值的,人类离不开信息。物质、能量和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信息与物质、能量不同,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它可以满足人们精神领域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 GPS:全球定位系统 ☆另外,信息又是可以增殖的。 ☆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能体现出其价值,而有些信息的价值则可能尚未被我们发现。 3、时效性 信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如交通信息,天气预报等。时效性与价值性紧密相连,信息如果没有价值也就无所谓时效了。 4、共享性----信息不同于物质、能量的主要方面 信息共享一般不会造成信息的丢失,也不会改变信息的内容。 除了一般特征外,信息还具有以下的特征:普遍性、可存储性、可传递性、可转换性、可增值性 1、2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 一、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 信息技术(IT:Information Technology)是指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 2、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 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语言的使用,是从猿进化到人的重要标志; 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是文字的创造,使信息的存储和传递首次超越了时间和地域的局限; 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是印刷术的发明,为知识的积累和传播提供了更可靠的保证; 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出现和普及?,进一步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信息安全技术”第一章 概述 的课后作业及答案

“信息安全技术”第一章概述的课后作业 1、现代信息安全的内涵包括哪两个方面的内容? 答:现代信息安全的内涵包括面向数据的安全和面向用户的安全。 面向数据的安全,即对信息的机密性(Confidentiality)、完整性(Integrity)和可用性(Availability)的保护(即通常所说的CIA 三元组)。 面向用户的安全,即鉴别、授权、访问控制、抗否认性和可服务性,以及对于内容的个人隐私、知识产权等的保护。 2、ISO 所定义的5 种安全服务和8 种安全机制各是哪些? 答:ISO所定义的5种安全服务:认证,访问控制,数据保密性,数据完整性和不可否认。 ISO所定义的8种安全机制:加密机制,数字签名机制,访问控制机制,数据完整性机制,鉴别交换机制,业务填充机制,路由控制机制和公正机制。 3、计算机病毒的定义是什么?其触发条件主要有哪些? 答:计算机病毒的广义上的定义:凡能够引起计算机故障,破坏计算机数据的程序统称为计算机病毒。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对计算机病毒的定义为:计算机病毒是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破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能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计算机病毒的触发条件有:时间(特定日期或累计时间),击键次数或特定组合键,运行文件个数或感染文件的个数,启动次数,感染失败和CPU型号/主板型号等。 4、请列举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 答:第一种,通过不可移动的计算机硬件设备进行传播;第二种,通过移动存储设备来传播;第三种,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传播;第四种,通过点对点通信系统

和无线通道(如手机)来传播。 5、黑客的主要攻击方法有哪些? 答:主要有: ①信息采集:主要是收集目标系统的各种与网络安全有关的信息,为下一步入侵提供帮助。 ②漏洞利用:利用系统、协议或应用软件本身存在的安全缺陷进行的攻击。 ③资源控制:以获得目标系统控制权为目的的攻击。 ④信息欺骗:通过冒充合法网络主机(或用户)骗取信任或获取敏感信息,或者通过配置、设置一些假信息来实施欺骗攻击。 ⑤拒绝服务:通过强行占有信道资源、网络连接资源、存储空间资源和计算资源,使服务器崩溃或资源耗尽无法继续对外提供服务。 6、什么是安全策略?主要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 答:安全策略是指在特定环境里,为保证提供一定级别的安全保护所必须遵守的规则。是网络安全技术集成的基础。 主要包括: ①物理安全策略:保护计算机系统、网络服务器、打印机等硬件设备和通讯链路免受自然灾害、人为破坏和搭线攻击。 ②访问控制策略:保证网络资源不被非法使用和访问,网络信息安全的核心策略之一。 ③防火墙控制:控制进出双向通信,在网络边界通过监控机制来隔离内外网,从而抵御来自外部的攻击。 ④信息加密策略:保护网内的数据、文件、口令和控制信息,保护网上传输的数据。 ⑤网络安全管理策略:确定安全管理的等级和范围,制定有关网络使用规程和人员管理制度,制定网络系统的维护和应急措施等。 7、网络信息安全的基本特征包括哪几个方面?各是什么含义?

第一章-信息技术概述--------练习题电子教案

一、判断题 1.所有的十进制数都可以精确转换为二进制数。F 2.对二进位信息进行逻辑运算是按位独立进行的,位与位之间不发生关系T 3.现代微处理器都是大规模集成电路。F 4.集成电路芯片的集成度越高,其工作速度就越快。T 5.Moore定律是指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大体遵循单块集成电路的集成度平均每18-24个月翻一翻的规律。T 6.计算机中的整数分为不带符号的整数和带符号的整数两类,前者表示的一定是正整数。T 7.计算机中的算术运算可以表达为逻辑运算,因此二进制数的四则运算同样也可以使用逻辑门电路来实现。T 8.正整数无论采用原码还是补码表示,其编码都是完全相同的。T 二、选择题 1.十进制数100对应的二进制数、八进制数和十六进制数分别是。 A.1100100B、144Q和64H B.1100110B、142Q和62H C.1011100B、144Q和66H D.1100100B、142Q和60H 2.计算机中处理、存储、传输信息的最小单位是。 A.字B.比特C.字节D.波特 3.下面是关于计算机中定点数和浮点数的一些叙述,正确的是。 A.浮点数是既有整数部分又有小数部分的数,定点数只能表示纯小数 B.浮点数的尾数越长,所表示的数的精度就越高 C. 定点数可表示的数值范围总是大于浮点数所表示的范围 D.浮点数使用二进制表示,定点数使用十进制表示 4.以下存储容量单位中,_________是当前PC主流的内存度量单位。 A. KB B. MB C. GB D. TB 5.一个某进制数“1B3”,其对应的十进制数的值为279。则该数为。 A. 十一进制 B.十二进制 C. 十三进制 D. 十四进制 6.下列数中,最大。 A. 00101011B B. 52Q C. 44D D. 2AH 7.以下芯片中,不属于数字集成电路的是。 A. 微处理器 B. 内存储器 C. 信号放大器 D. 微控制器8.下列等式不成立的是。 A. 12D=1100B B. 273.71875=421.56Q C. 3D H=74Q D. 43345Q=100011011100101B 9.下面关于集成电路的描述错误的是。 A.集成电路是微电子技术的核心; B.一般将集成度超过100万个电子元件以上的集成电路称为极大规模集成电路; C.按照集成电路的功能,可以把集成电路分为数字集成电路与模拟集成电路; D.据Moore定律,单块集成电路的集成度平均每年翻一番。 10.现代计算机中使用的集成电路芯片一般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