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软件缺陷生命周期

软件缺陷生命周期

软件缺陷生命周期
软件缺陷生命周期

缺陷生命周期

(K3)根据IEEE Std 1044-1993定义的异常管理生命周期进行缺陷管理。

(K3)根据IEEE Std 1044-1993评估缺陷报告和缺陷分类以改进缺陷报告的质量。

和软件开发生命周期一样,缺陷也是由一系列的阶段和活动组成的,即缺陷同样具有生命周期。如图1所示,根据IEEE Std 1044-1993 中的描述,缺陷生命周期主要由四个阶段组成:识别(Recognition)、调查(Investigation)、改正(Action)、总结(Disposition)。

图1 缺陷分类过程

对于缺陷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都包括记录(Recording)、分类(Classifying)和确定影响(Identifying Impact)三个活动。缺陷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看起来是按照顺序进行的,但是缺陷可能会在这几个阶段中进行多次迭代。下面对缺陷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和阶段中的活动进行详细的讨论。

1、识别

缺陷的识别是整个缺陷生命周期的第一个阶段,它可以发生在软件开发生命周期的任何一个阶段。缺陷的识别可以由参与项目的任何利益相关者完成,例如:系统人员、开发人员、

测试人员、支持人员、用户等。缺陷识别阶段的主要活动包括:

记录:在缺陷识别阶段,需要记录缺陷的相关信息,包括发现缺陷时的支持数据信息和环境配置信息,例如:被测系统的硬件信息、软件信息、数据库信息和平台信息等。

分类:在缺陷识别阶段,需要对缺陷相关的一些重要属性进行分类,主要包括发现缺陷时执行的项目活动(如表1所示)、引起缺陷的原因、缺陷是否可以重现、缺陷发现时的系统状态、缺陷发生时的征兆等。

确定影响:根据缺陷发现者的经验和预期,判断缺陷可能会造成的影响,例如:缺陷的严重程度(如表2所示)、优先级,以及缺陷对成本、进度、风险、可靠性、质量等的影响。

表1 发现缺陷时的项目活动分类

类别符合度要求代号分类

项目活动RR100 强制性RR110 分析

强制性RR120 评审

强制性RR130 审计

强制性RR140 审查

强制性RR150 编码/编译/汇编

强制性RR160 测试

强制性RR170 确认测试/鉴定测试强制性RR180 支持/操作

强制性RR190 走查

表2 严重程度分类

类别符合度要求代号分类

严重程度IM100 强制性IM110 危急强制性IM120 高强制性IM130 中强制性IM140 低强制性IM150 无

2、调查

经过缺陷识别阶段后,需要对每个可能的缺陷进行调查。调查阶段主要是用来发现可能存在的其他问题以及相关的解决方案,解决方案包括"不采取任何行动"。缺陷调查阶段的主

要活动包括:

记录:在缺陷调查阶段,需要记录相关的数据和信息,对缺陷识别阶段记录的信息进行更新。缺陷调查阶段记录的信息包括缺陷调查者的信息、缺陷调查的计划开始时间、计划结束时间、实际开始时间、实际结束时间、调查工作量等。

分类:在缺陷调查阶段,需要进行分类的属性包括缺陷引起的实际原因、缺陷的来源、缺陷的具体类型等。同时,对缺陷识别阶段中的分类信息,根据需要进行检查和更新。

确定影响:根据缺陷调查阶段的分析结果,对缺陷识别阶段的影响分析进行更新。

表3列举了调查阶段的支持数据。

表3 调查阶段的支持数据表格

接收确认验证

接收日期缺陷的来源

指定的报告号缺陷识别过程的数据

调查员

姓名

代号或职能范围

电子邮件地址

电话号码

计划的调查开始日期

计划的调查结束日期

实际的调查开始日期

实际的调查结束日期

工时

接收确认的日期

调查使用的资料

名称

ID

版本

3、改正

根据缺陷调查阶段中得到的结果和信息,就可以采取改正措施解决引起缺陷的错误。采取的行动可能是修复缺陷,也可能是针对开发过程和测试过程的改进建议,以避免在将来的项目中重复出现相似的缺陷。针对每个缺陷的修复,需要进行相关的回归测试和再测试,避

免由于缺陷的修复而影响原有的功能。缺陷改正阶段的主要活动包括:

记录:在缺陷改正阶段,需要记录改正缺陷的相关支持数据信息,包括需要修改的条目、需要修改的模块、修改的描述、修改的负责人、计划修改开始的时间、计划修改完成的时间等。

分类:当合适的修改计划或者活动确定以后,需要对下面的信息进行分类:缺陷修复的优先级(例如:是马上修改、延期修改还是不修改)、缺陷的解决方法(如表4所示)、缺陷修复的改正措施等。

确定影响:对在缺陷识别阶段、缺陷调查阶段中得到的影响分析进行合适的检查,并在需要的时候进行更新。

表4 缺陷改正的分类表--解决方法

4、总结

经过了上面的几个阶段后,缺陷生命周期就到了缺陷的总结阶段。总结阶段的主要活动包括:

记录:在缺陷总结阶段,需要对一些支持数据信息进行记录,例如:缺陷关闭时间、文档更新完成时间等。

分类:针对缺陷进行确认测试和相关的回归测试以后,就可以将缺陷的状态进行分类,例如:关闭状态、延迟状态或者合并到其他项目中去等。

确定影响:对在缺陷识别阶段、缺陷调查阶段和缺陷改正阶段中得到的影响分析进行合适的检查,并在需要的时候进行更新。

表5列出了缺陷总结阶段的分类数据。

表5 缺陷总结阶段的分类表

类别符合度要求代号分类

缺陷总结DP100 强制性

DP110 已关闭

DP111 已完成缺陷改正

DP112 不是错误

DP113 不属于项目范围(不能解决)

DP114 外部供应商问题

DP115 重复问题

DP120 延期改正

DP130 与其他缺陷合并

DP140 划归其他项目

5、案例

本节介绍一个根据IEEE Std 1044-1993制定的缺陷生命周期案例,如图2所示。

图2 缺陷状态转换图

图2是某项目的缺陷生命周期中的缺陷状态转换图。下面分别从角色、状态、严重程度和优先级四个方面阐述该项目使用的缺陷生命周期。

(1)相关角色

测试人员:主要是指发现和报告缺陷的测试人员。通常情况下,测试人员需要对该缺陷后续相关的状态负责,包括回答相关人员对这个缺陷信息的询问,以及在正式版本上进行再测试和回归测试。

开发人员:主要指对缺陷进行调查和修复的开发人员。注意在提交测试人员正式再测试之前,需要对修改后的缺陷在开发环境上进行验证。

缺陷评审委员会:主要由项目经理、测试经理、质量经理、开发经理以及资深的开发人员、测试人员等组成。他们对缺陷进行确认,并将其分配给相应的开发人员进行修复,同时对有争议的缺陷进行仲裁。

版本经理:负责将已经解决的缺陷相关的配置信息合并到新的版本。

(2)缺陷状态

新缺陷(New):软件中新发现的缺陷通常由测试人员提交。当然也可能是开发人员自己在组件测试或代码走读过程中提交,还有可能是从软件使用的最终用户或使用现场反馈得到的缺陷报告。具体缺陷发现的阶段包括:

需求和设计阶段:文档评审过程中发现的缺陷。

编码阶段:代码评审和代码静态分析过程中发现的缺陷。

测试阶段:动态测试过程中发现的缺陷。

使用阶段:用户反馈的缺陷。

接受(Accepted):相关人员提交的缺陷报告,需要经过缺陷评审委员会的评审。缺陷评审通过后,将缺陷状态置为接受。缺陷评审委员会评审的主要内容包括:报告中描述的问题是否确实是一个缺陷。

提交的缺陷报告是否符合要求。

分配(Assign):将缺陷状态为接受的缺陷分配给相关人员进行问题定位和修复。相应的缺陷状态被置为分配。

打开(Open):当缺陷处于打开状态时,说明开发人员已经开始对该缺陷进行修复。

交付(Deliver):解决缺陷的方法已经找到,并且已经将修改后的代码等打上标签,交付给版本经理。

解决(Resolved):版本经理将相关的标签等合入某个版本,交付给相关的开发小组进行验证,测试通过,则缺陷状态置为解决。

已修改(Fixed):版本经理将已经解决的缺陷标签合入某个版本,交付给相关的测试小组进行确认测试,测试通过,则缺陷状态为已修改。

结束(Closed):缺陷状态处于已修改后,缺陷评审委员会对整个缺陷修复过程进行评审,评审通过后将缺陷状态修改为结束状态。

上面介绍的缺陷状态是在缺陷管理过程中主要的状态,或者是在缺陷处理顺利时所经历的状态。实际上,缺陷还有一些其他的状态,分别是:

研究(Investigate):当缺陷分配给开发人员时,开发人员并不是都能直接找到相关的解决方案。开发人员需要对缺陷和引起缺陷的原因进行调查研究,这时候可以将缺陷状态改为研究状态。

询问和回答(Query&Reply):假如负责缺陷修复的人员认为缺陷描述的信息不够明确,或希望得到更多与缺陷相关的配置和环境条件等,可以将缺陷状态改为询问和回答。

拒绝(Declined):缺陷评审委员会通过讨论研究,认为提交的问题不是缺陷;或通过开发人员的研究分析,认为不是缺陷,开发人员可以将具体的理由加入到缺陷描述中,缺陷评审委员会据此将缺陷状态修改为拒绝。

重复(Duplicated):缺陷评审委员会认为该缺陷和某个已经提交的缺陷描述的是同一个问题,可以将该缺陷状态设置为重复。

延期(Deferred):缺陷不在当前版本解决。

无计划(Unplanned):在用户需求中没有要求或计划。

(3)严重程度

缺陷的严重程度指的是假如缺陷没有修复时,软件缺陷对软件质量的破坏程度,即此软件缺陷的存在对软件功能特性和非功能特性产生的影响。缺陷的严重程度关注的是缺陷引发的问题对客户的影响程度。在给缺陷确定严重程度的时候,应该从软件最终用户的角度进行判断,即根据缺陷会对用户使用造成的影响程度来确定。软件缺陷的严重程度和缺陷发生的可能性没有直接的关系。一般而言,缺陷的影响越大,缺陷的严重程度越高。下面是该项目的缺陷严重程度的分类,缺陷的严重程度被分为四个等级。

严重程度1(致命的):产品在正常的运行环境下无法给用户提供服务,并且没有其他的工作方式可以补救;或者软件失效会造成人身伤害或危及人身安全,例如:

问题会自发地影响系统的数据传输。

用户使用正常的操作步骤就会影响系统提供的服务。

软件的操作系统崩溃,造成数据丢失。

无法提供系统的主要功能。

可能会造成人身伤害。

严重程度2(严重的):极大地影响系统提供给用户的服务,或者严重影响系统要求或者基本功能的实现,例如:

系统中的一些硬件单板会自动重启,但没有影响它们所提供的传输性能。

用户使用正常的命令会导致系统重启或挂起,但不影响系统的数据传输。

软件的某个子菜单不起作用,或者会产生错误的结果。

严重程度3(一般的):系统功能需要增强或存在缺陷,但有相应的补救方法解决这个缺陷,例如:

系统的一块硬件单板失效了,但系统没有上报相应的告警。

功能特征设计不符合系统的需求,不影响系统的业务,并且有相应的补救方法。

本地化软件的某些字符没有翻译或者翻译错误。

严重程度4(轻微的):细小的问题,不需要补救方法或对功能进行增强;或者操作不方便,容易使用户误操作,例如:

上报的信息不符合系统的需求,描述不精确或可能对用户有些误导。

GUI界面问题,不精确或可能产生歧义。

(4)优先级

优先级是处理软件缺陷的先后顺序的指标。确定缺陷的优先级更多的是站在软件开发和软件测试的角度来进行考虑。确定缺陷的优先级有时候可能并不是纯技术的问题,还需要考虑修复缺陷的难度和存在的风险,因此,缺陷优先级的确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同时,优先级的确定也需要考虑缺陷发生的频率和对目标用户的影响。该项目中,缺陷的优先级被分为四个等级:

优先级1(立即):用户的业务或工作过程受阻,或运行中的测试无法继续。该问题需要立即修复,或必要的话采取临时措施(如:打补丁的方式)。

优先级2(下次发布):在下次常规的产品发布或下次(内部)测试对象版本交付时实施修正。

优先级3(必要时):在受影响的系统部件应当进行修订时进行修正。

优先级4(未决):尚无修正计划。

缺陷的严重程度和优先级是含义不同但相互联系密切的两个概念,它们从不同方面描述了软件缺陷对软件质量、用户、开发过程的影响程度和处理方式。一般来说,严重程度高的缺陷具有较高的优先级。严重程度高说明缺陷对软件造成的质量危害性大,需要优先处理,而严重性低的缺陷可能只是软件的瑕疵,可以稍后处理。但是优先级和严重程度并不总是一一对应的,也存在优先级低但严重程度高的缺陷,或者优先级高但严重程度低的软件缺陷。

修改软件缺陷并不是纯技术的问题,有时候需要考虑软件版本发布和质量风险等因素。下面是关于缺陷严重程度和优先级设置方面的一些建议:

如果某个严重的缺陷只在非常极端的条件下产生,则可以将缺陷的优先级设置得比较低。

如果修正一个软件缺陷需要重新修改软件的整体架构,可能会产生更多的潜在缺陷,而且市场要求尽快发布软件版本,那么即使这个缺陷严重程度很高,也需要仔细考虑是否需要

修改。

对于有些缺陷,可能它的严重程度很低,例如:界面单词拼写错误,但假如这是公司的名称或者商标,则这个缺陷的优先级就很高,必须尽快进行修复,因为这个关系到软件系统和公司在市场上的形象。

正确区分和处理缺陷严重程度和优先级,是软件质量保证的重要环节。因此,正确处理和区分缺陷的严重程度和优先级是所有的软件开发和测试相关人员的重要职责,需要正确理解缺陷严重程度和优先级的含义,同时认识到这是保证软件质量的重要环节,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将比较轻微的缺陷设置成高严重程度和高优先级的缺陷,夸大缺陷的严重程度,将影响软件质量的正确评估,耗费开发人员辨别和处理缺陷的时间;而将严重的缺陷报告成低严重程度和优先级的缺陷,这样会掩盖许多严重的缺陷。如果在项目或者软件发布前,发现还有很多由于不正确分配优先级造成的严重缺陷,将需要投入很多人力和时间进行修改,影响软件的正常发布;或者这些严重的缺陷成为漏网之鱼,随着软件一起发布出去,就会影响软件的质量和降低用户使用软件的信心。

软件生命周期模型

瀑布模型/改进的瀑布模型 虽然瀑布模型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有待解决,但瀑布模型仍然是最展本的和最效的?种可供选择的软件开发生命周期模型.瀑布模型要求软件开发严格按照需求-〉分析-〉设计?〉编码-> 测试的阶段进行,每-个阶段都可以定义明确的产出物和验证准则.瀑布模型在每?个阶段完成后都可以组织相关的评审和验证,只有在评审通过后才能够进入到下-个阶段. 由于需要对每?个阶段进行验证,瀑布模型要求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文档产出,对于严格的瀑布模型每?个阶段都不应该重叠,而应该是在评审通过,相关的产出物都己经基线后才能够进入到下?个阶段. 瀑布模型的优点仍然是可以保证整个软件产品较高的质量,保证缺陷能够捉前的被发现和解决. 采用瀑布模型可以保证系统在整体上的充分把握,使系统具备良好的扩展性和可维护性?但对于前期需求不明确,而又很难短时间明确淸楚的项目则很难很好的利用瀑布模型.另外对于中小型的项目,需求设计和开发人员往往在项目开始后就会全部投入到项目中,而不是分阶段投入,因此采用瀑布模型会导致项目人力资源过多的闲置的情况,这也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很多人往往会以进度约束而不选择瀑布模型,这往往是?个错误的观点.导致这种情况的?个关键因素往往是概念需求阶段人力不足.冈此在概念需求阶段人力能够得到充分保证的情况下,瀑布模型和迭代模型在开发周期上并不会存在太人的差别.反而是很多项目对于迭代或嫩捷模型用不好,为了赶进度在前期需求不明确,没有经过?个总体的架构设计情况下就开始编码,后期出现大量的返工而严重影响进度. 架构设计是软件开发中?个重要的关注点.因此在RUP中也捉及到软件开发要以架构为核心.因此在架构设计完成后系统会彼分为相关的f?系统和功能模块.每个功能模块间的接口都可以定义淸楚.在这种情况下,当模块B的详细设计做完成后往往就没有必妥等到其它模块的详细设计都妥完全作完才开始编码,冈此在架构设计完成后可以将系统分为多个模块并行开发,每个模块仍然遵循先设计和编码测试的瀑布模型思路.这是瀑布模型的?种最重要的改进思路,也可以说这是?种增量开发的模型.

软件生命周期

软件生命周期 软件的生命周期是一个孕育、诞生、成长、成熟和衰亡的生存过程,也就是所谓的软件定义、软件开发和运行维护3个时期组成。而每个时期又有所要完成的不同的基本任务。 软件定义时期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做什么”的问题,通俗的讲就是做此项目的主要功能及可行性报告等。比如说网上选课系统,在软件定义阶段,要确定以下几个功能模块:管理员管理课程、教师、学生的增删改查和对教师、学生的权限授予等功能,教师对自己信息的修改和对自己课程的上传、修改、删除、查询等功能,学生对课程的选择、退选及查询等功能。针对此项目,从技术、经济、法律、成本、可获得的效益、开发的进度做出一系列的估算,制定出具体的实施计划。 软件开发时期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如何做”的问题,也就是如何完成此项目的过程,要解决每个构建所要完成的工作以及完成此工作的顺序。选择编写源程序的开发工具,把软件设计转换成计算机可以接受的程序代码。比如说网上选课系统,在软件开发阶段,我们确定先要进行管理员的模块编写,再进行教师模块的编写,进而进行学生模块的编写,另外也要确定是运用某种软件开发工具,如java、C语言等进行模块的开发等。 运行维护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使软件持久地满足用户的需要,通常包括:改正性维护、适应性维护、完善性维护和预防性维护。在此阶段主要是把前期的各个模块组装起来进行测试,保证按需求分析的要求完成软件功能的测试并对此进行确认,交与开发方运行测试。比如网上选课系统,在运行维护阶段,要对前期的管理员、教师、学生这三个模块进行组合,并按照需求分析的功能进行核对,有不符合需求规格说明书之处进行修改,直到完全符合并测试成功,交与开发方测试及运用。 软件的生命周期是一个耗时长的工程。在软件工程生命周期的3个时期中,各个阶段又有着其不同的基本任务: 一、问题定义和可行性研究 此阶段是软件开发方与需求方共同讨论,主要确定软件的开发目标及其可行性。在这个阶段中我们需要从开发的技术、成本、效益等各个方面

软件生命周期74017

软件测试的生命周期 软件测试是一个系列过程活动,包括软件测试需求分析,测试计划 设计,测试用例设计,执行测试 因此,软件测试贯穿于软件项目的整个生命过程。在软件项目的每 一个阶段都要进行不同目的和内容的测试活动,以保证各个阶段的正确性。软件测试的对象不仅仅是软件代码,还包括软件需求文档和设计文档。软件开发与软件测试应该是交互进行的,例如,单元编码需要单元 测试,模块组合阶段需要集成测试。如果等到软件编码结束后才进行测试,那么,测试的时间将会很短,测试的覆盖面将很不全面,测试的效 果也将大打折扣。更严重的是如果此时发现了软件需求阶段或概要设计 阶段的错误,如果要修复该类错误,将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 因为从根本上讲,软件测试不可能发现全部的错误。从软件开发的 角度看,软件的高质量不是软件测试人员测出来的,是靠软件生命周期 的各个过程中设计出来的。出现软件错误,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某一个人 的责任,有些错误的产生可能不是技术原因,可能来自于混乱的项目管理。应该分析软件项目的各个过程,从过程改进方面寻找产生错误的原 因和改进的措施。 开发和测试是相辅相成的过程,需要软件测试人员、程序员和系统 分析师等保持密切的联系,需要更多的交流和协调,以便提高测试效率。另外,对于单元测试主要应该由程序员完成,必要时测试人员可以帮助 设计测试样例。对于测试中发现的软件错误,很多需要程序员通过修改 编码才能修复。程序员可以通过有目的的分析软件错误的类型、数量, 找出产生错误的位置和原因,以便在今后的编程中避免同样的错误,积 累编程经验,提高编程能力。

这是不重视软件测试的表现,也是软件项目过程管理混乱的表现,必然会降低软件测试的质量。一个软件项目的顺利实现需要有合理的项目进度计划,其中包括合理的测试计划,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任何问题,都要有风险分析和相应的对策,不要因为开发进度的延期而简单的缩短测试时间、人力和资源。因为缩短测试时间带来的测试不完整,对项目质量的下降引起的潜在风险,往往造成更大的浪费。克服这种现象的最好办法是加强软件过程的计划和控制,包括软件测试计划、测试设计、测试执行、测试度量和测试控制。 使用人工或者自动手段来运行或测试某个系统的过程,其目的在于检验它是否满足规定的需求或弄清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之间的差别. 它是帮助识别开发完成(中间或最终的版本)的计算机软件(整体或部分)的正确度(correctness) 、完全度(completeness)和质量(quality)的软件过程;是SQA(software quality assurance)的重要子域。 Grenford 曾对软件测试的目的提出过以下观点: (1)测试是为了发现程序中的错误而执行程序的过程; (2)好的测试方案是极可能发现迄今为止尚未发现的错误的测试方案; (3)成功的测试是发现了至今为止尚未发现的错误的测试。 然而,这种观点指出测试是以查找错误为中心,而不是为了演示软件的正确功能.但是只从字面意思理解,可能会产生误导,认为发现错误是软件测试的唯一目的,查找不出错误的测试就是没有价值的测试,实际上并非如此! (1)测试并不仅仅是为了找出错误.通过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和错误的发生趋势,可以帮助项目管理者 发现当前软件开发过程中的缺陷,以便及时改进;

软件工程生命周期各阶段中的图示例

软件工程中的图 软件工程导论中一般把软件的开发分为八个阶段: 1.问题定义 2.可行性研究 3.需求分析 4.总体设计(概要设计) 5.详细设计 6.编码和单元测试 7.综合测试 8.软件维护 下面我们就说说各个阶段中与图的难解难分。 1. 问题定义 问题定义阶段主要是根据用户的需求来定义用户需要解决的问题,用户要实现哪些功 能。 2. 可行性研究 可行性研究阶段就是看是否有一种使其在最小的代价,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利益最大化的情况下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个阶段的分析主要涉及以下几个图形工具。 2.1 系统流程图 系统流程图是描述系统物理模型的一种传统工具。它是表达数据在系统各部件之间流动的情况,而不是对数据加工处理的控制过程,它是物理数据流图而不是程序流程图。系统流程图形象的呈现了软件的功能,即使不懂软件的人也可以轻松的看懂,可以说它是软件设计师与用户之间沟通、交流的有效工具。

2.2 数据流图 数据流图是从数据传递和加工角度,以图形方式来表达系统的逻辑功能、数据在系统内部的逻辑流向和逻辑变换过程,是结构化系统分析方法的主要表达工具及用于表示软件模型的一种图示方法。如果说系统流程图能让用户更好的明白系统的功能,那么数据流图则让用户更加明白系统的工作原理。 数据流图的基本符号: 数据流图的使用例子:

2.3 数据字典 数据字典就是数据的信息的集合,也可以说就是对上面提到的数据流图中的所有元素的定义的集合。数据字典的主要作用就是在软件的分析与设计阶段方便我们查阅不甚了解的数据的描述信息。 3. 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阶段主要确定系统必须做什么。比如用户对系统的要求,确定目标系统所有的功能,确定系统运行的硬件和软件环境,系统性能要求,出错处理要求,接口需求,验证软件需求等等。 3.1 E-R图 E-r图的主要作用就是把用户的数据要求用可视化的图形呈现出来。

软件生命周期

软件生命周期 定义 软件生命周期又称为软件生存周期或系统开发生命周期,是软件的产生直到报废的生命周期,周期内有问题定义、可行性分析、总体描述、系统设计、编码、调试和测试、验收与运行、维护升级到废弃等阶段,这种按时间分程的思想方法是软件工程中的一种思想原则,即按部就班、逐步推进,每个阶段都要有定义、工作、审查、形成文档以供交流或备查,以提高软件的质量。但随着新的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和技术的成熟,软件生命周期设计方法的指导意义正在逐步减少。 生命周期的每一个周期都有确定的任务,并产生一定规格的文档(资料),提交给下一个周期作为继续工作的依据。按照软件的生命周期,软件的开发不再只单单强调“编码”,而是概括了软件开发的全过程。软件工程要求每一周期工作的开始只能必须是建立在前一个周期结果“正确”前提上的延续;因此,每一周期都是按“活动-结果-审核-再活动-直至结果正确”循环往复进展的。 阶段 同任何事物一样,一个软件产品或软件系统也要经历孕育、诞生、成长、成熟、衰亡等阶段,一般称为软件生存周期(软件生命周期)。把整个软件生存周期划分为若干阶段,使得每个阶段有明确的任务,使规模大,结构复杂和管理复杂的软件开发变的容易控

制和管理。可以将软件生命周期概括为软件计划与可行性研究阶段(问题定义、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阶段、软件设计阶段(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软件编码阶段、软件测试阶段和软件运行与维护阶段。软件计划与可行性研究阶段(问题定义、可行性研究):此阶段是软件开发方与需求方共同讨论,主要确定软件的开发目标及其可行性。 需求分析阶段:在确定软件开发可行的情况下,对软件需要实现的各个功能进行详细分析。需求分析阶段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也是在整个软件开发过程中不断变化和深入的阶段,能够为整个软件开发项目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软件设计阶段(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主要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对整个软件系统进行设计,如系统框架设计,数据库设计等等。软件编码阶段:是将软件设计的结果转换成计算机可运行的程序代码。在程序编码中必须要制定统一,符合标准的编写规范。以保证程序的可读性,易维护性,提高程序的运行效率。 软件测试阶段:在软件设计完成后要经过严密的测试,以发现软件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纠正。 软件运行和维护阶段:是软件生命周期中持续时间最长的阶段,包括纠错性维护和改进性维护两个方面。 模型分类 从概念提出的那一刻开始,软件产品就进入了软件生命周期。在

基于生命周期的软件测试-教案

《软件测试基础》教案 第三讲 教材内容:3 课时1 ----------------------------------------------------------------------------------------------------------------------------- 2 1.回顾上一章: [5分钟] --------------------------------------------------------------------------------------------------- 2 2.课程知识点讲解: ----------------------------------------------------------------------------------------------------- 3 2.1.具体知识点1:基于生命周期测试概述[10分钟] (3) 2.2.具体知识点2: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测试要求[10分钟] (3) 2.3.具体知识点2:HP ALM对生命周期软件测试的支持[10分钟] (3) 3.本节总结[10分钟] --------------------------------------------------------------------------------------------------- 4 4.考核点--------------------------------------------------------------------------------------------------------------------- 4 5.测试题--------------------------------------------------------------------------------------------------------------------- 4 6.扩展部分------------------------------------------------------------------------------------------------------------------ 4 7.学员问题汇总 ----------------------------------------------------------------------------------------------------------- 4 8.作业------------------------------------------------------------------------------------------------------------------------ 4课时2 ----------------------------------------------------------------------------------------------------------------------------- 5 9.回顾上一章: [5分钟] --------------------------------------------------------------------------------------------------- 5 10.课程知识点讲解:-------------------------------------------------------------------------------------- 5 10.1.具体知识点1:[10分钟] (5) 10.2.具体知识点2:[10分钟] (5) 10.3.具体知识点3:[10分钟] (5) 11.本节总结[10分钟] ----------------------------------------------------------------------------------- 6 12.考核点 ----------------------------------------------------------------------------------------------------- 6 13.测试题 ----------------------------------------------------------------------------------------------------- 6 14.扩展部分 -------------------------------------------------------------------------------------------------- 6 15.学员问题汇总-------------------------------------------------------------------------------------------- 6 16.作业 -------------------------------------------------------------------------------------------------------- 6

软件生命周期知识点归纳

一、软件生命周期: 软件生命周期是指从软件定义、开发、使用、维护到淘汰的全过程。 1.软件定义期 是软件项目的早期阶段,主要由软件系统分析人员和用户合作,针对有待开发的软件系统进行分析、规划和规格描述,确定软件是什么,为今后的软件开发做准备。这个时期往往需要分阶段地进行以下几项工作。 1)软件任务立项 软件项目往往开始于任务立项,并需要以“立项申请报告”的形式针对项目的名称、性质、目标、意义和规模等做出回答,以此获得对准备着手开发的软件系统的最高层描述。 2)项目可行性分析 软件任务立项报告批准后,接着需要进行项目可行性分析。可行性分析是针对准备进行的软件项目进行的可行性风险评估。因此,需要对准备开发的软件系统提出高层模型,并根据高层模型的特征,从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和操作可行性这三个方面,以“可行性报告”的形式,决定项目是否继续进行下去。 3)制定项目计划 确定项目可以进行后,需要针对项目的开展,从人员、组织、进度、资金、设备等多个方面进行合理的规划,并以“项目计划”的形式提交书面报告。 4)软件需求分析 软件规格描述的具体化与细节化,是软件定义时期需要达到的目标。需求分析要求以用户需求为基本依据,从功能、性能、数据、操作等多个方面,对软件系统给出完整、准确、具体的描述,用于确定软件规格。其结果将以“需求规格说明书”的形式提交。 注:在软件项目进行过程中,需求分析是从软件定义到软件开发的最关键步骤,其结论不仅是今后软件开发的基本依据,同时也是今后用户对软件产品进行验收的基本依据。 2.软件开发期 在对软件规格完成定义以后,可以按照“需求规格说明书”的要求对软件实施开发,并由此制作出软件产品。这个时期需要分阶段地完成以下几项工作。 1)软件概要设计 概要设计是针对软件系统的结构设计,用于从总体上对软件的构造、接口、全局数据结构和数据环境等给出设计说明,并以“概要设计说明书”的形式提交书面报告,其结果将成为详细设计与系统集成的基本依据。 注:模块是概要设计时构造软件的基本元素,因此,概要设计中软件也就主要体现在模块的构成与模块接口两个方面。结构化设计中的函数、过程,面向对象设计中的类、对象,都是模块。概要设计时并不需要说明模块的内部细节,但需要进行全部的有关它们构造的定义,包括功能特征、数据特征和接口等。在进行概要设计时,模块的独立性是一个有关质量的重要技术性指标,可以使用模块的内聚、耦合这两个定性参数对模块独立性进行度量。 2)软件详细设计 设计工作的第二步是详细设计,它以概要设计为依据,用于确定软件结构中每个模块的内部细节,为编写程序提供最直接的依据。

软件全生命周期过程管理情况

一、软件开发 二、测试配置管理 1.概述 软件的错误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必须经过严格的测试。通过对本软件的测试,尽可能的发现软件中的错误,借以减少系统内部各模块的逻辑,功能上的缺陷和错误,保证每个单元能正确地实现其预期的功能。检测和排除子系统(或系统)结构或相应程序结构上的错误,使所有的系统单元配合合适,整体的性能和功能完整。并且使组装好的软件的功能与用户要求一致。 2.测试资源和环境 2.1硬件配置 2.2软件配置 3.测试策略 系统测试类型及各种测试类型所采用的方法、工具等介绍如下: 功能测试

用户界面(UI)测试 性能测试 安全性测试 兼容性测试

回归测试 4.测试实施阶段 5.测试通过标准 系统无业务逻辑错误和二级的BUG。经确定的所有缺陷都已得到了商定的解决结果。所设计的测试用例已全部重新执行,已知的所有缺陷都已按照商定的方式进行了处理,而且没有发现新的缺陷。 注:缺陷的严重等级说明: A:严重影响系统运行的错误; B:功能方面一般缺陷,影响系统运行;

C:不影响运行但必须修改; D:合理化建议。 6.测试用例模板 7.测试进度 三、负责部门职能和角色 1、项目经理任命 项目经理对该项目的施工管理全面负责。 2、主要参与人员 主要参与人员为: 3、人员组织计划表

四、软件开发管理制度 1 总则 ●为规范自有软件研发以及外包软件的管理工作,特制定本制度。本制度适用于公司软件研发与管理。 ●本制度中软件开发指新系统开发和现有系统重大改造。 ●软件开发遵循项目管理和软件工程的基本原则。项目管理涉及立项管理、项目计划和监控、配置管理、合作开发管理和结项管理。软件工程涉及需求管理、系统设计、系统实现、系统测试、用户接受测试、试运行、系统验收、系统上线和数据迁移。 ●除特别指定,本制度中项目组包括业务组(或需求提出组)、IT组(可能包括网络管理员和合作开发商)。 2 立项管理 ●提出开发需求的信息技术部门参与公司层面立项,进行立项的技术可行性分析,编写《立项分析报告》(附件一),开展前期筹备工作。《立项分析报告》应明确项目的范围和边界。 ●应用系统主要使用部门将《立项分析报告》上交公司总裁室进行立项审批,以保证系统项目与公司整体策略相一致。 ●《立项分析报告》得到批准后,成立项目组(如果是外包开发,则成立外包商项目组;如果是合作开发,则与外包商共同成立合作开发项目组,以下统称“项目组”),项目组应包括业务组(由公司相关业务部门组成)和IT组(自行开发为办公室网络管理

软件缺陷生命周期

缺陷生命周期 (K3)根据IEEE Std 1044-1993定义的异常管理生命周期进行缺陷管理。 (K3)根据IEEE Std 1044-1993评估缺陷报告和缺陷分类以改进缺陷报告的质量。 和软件开发生命周期一样,缺陷也是由一系列的阶段和活动组成的,即缺陷同样具有生命周期。如图1所示,根据IEEE Std 1044-1993 中的描述,缺陷生命周期主要由四个阶段组成:识别(Recognition)、调查(Investigation)、改正(Action)、总结(Disposition)。 图1 缺陷分类过程 对于缺陷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都包括记录(Recording)、分类(Classifying)和确定影响(Identifying Impact)三个活动。缺陷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看起来是按照顺序进行的,但是缺陷可能会在这几个阶段中进行多次迭代。下面对缺陷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和阶段中的活动进行详细的讨论。 1、识别 缺陷的识别是整个缺陷生命周期的第一个阶段,它可以发生在软件开发生命周期的任何一个阶段。缺陷的识别可以由参与项目的任何利益相关者完成,例如:系统人员、开发人员、

测试人员、支持人员、用户等。缺陷识别阶段的主要活动包括: 记录:在缺陷识别阶段,需要记录缺陷的相关信息,包括发现缺陷时的支持数据信息和环境配置信息,例如:被测系统的硬件信息、软件信息、数据库信息和平台信息等。 分类:在缺陷识别阶段,需要对缺陷相关的一些重要属性进行分类,主要包括发现缺陷时执行的项目活动(如表1所示)、引起缺陷的原因、缺陷是否可以重现、缺陷发现时的系统状态、缺陷发生时的征兆等。 确定影响:根据缺陷发现者的经验和预期,判断缺陷可能会造成的影响,例如:缺陷的严重程度(如表2所示)、优先级,以及缺陷对成本、进度、风险、可靠性、质量等的影响。 表1 发现缺陷时的项目活动分类 类别符合度要求代号分类 项目活动RR100 强制性RR110 分析 强制性RR120 评审 强制性RR130 审计 强制性RR140 审查 强制性RR150 编码/编译/汇编 强制性RR160 测试 强制性RR170 确认测试/鉴定测试强制性RR180 支持/操作 强制性RR190 走查 表2 严重程度分类 类别符合度要求代号分类 严重程度IM100 强制性IM110 危急强制性IM120 高强制性IM130 中强制性IM140 低强制性IM150 无 2、调查 经过缺陷识别阶段后,需要对每个可能的缺陷进行调查。调查阶段主要是用来发现可能存在的其他问题以及相关的解决方案,解决方案包括"不采取任何行动"。缺陷调查阶段的主

软件生命周期管理

软件生命周期(SDLC,Systems Development Life Cycle,SDLC)是软件的产生直到报废的生命周期,周期内有问题定义、可行性分析、总体描述、系统设计、编码、调试和测试、验收与运行、维护升级到废弃等阶段,这种按时间分程的思想方法是软件工程中的一种思想原则,即按部就班、逐步推进,每个阶段都要有定义、工作、审查、形成文档以供交流或备查,以提高软件的质量。但随着新的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和技术的成熟,软件生命周期设计方法的指导意义正在逐步减少。 七个阶段 同任何事物一样,一个软件产品或软件系统也要经历孕育、诞生、成长、成熟、衰亡等阶段,一般称为软件生存周期(软件生命周期)。 软件生命周期 把整个软件生存周期划分为若干阶段,使得每个阶段有明确的任务,使规模大,结构复杂和管理复杂的软件开发变的容易控制和管理。通常,软件生存周期包括可行性分析、项目启动、需求分析、设计(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编码、测试、维护等活动,可以将这些活动以适当的方式分配到不同的阶段去完成。 可行性分析

此阶段是软件开发方与需求方共同讨论,主要确定软件的开发目标及其可行性。 主要交付物有《项目规划书》、《立项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启动 项目启动会、人员到位,初步分工、搭建开发环境、准备项目管理工具。 项目管理工具:可采用Project和JIRA结合管理。 Microsoft Project (或MSP)是一个国际上享有盛誉的通用的项目管理工具软件,凝集了许多成熟的项目管理现代理论和方法,可以帮助项目管理者实现时间、资源、成本的计划、控制。 JIRA是集项目计划、任务分配、需求管理、错误跟踪于一体的商业软件。

软件生命周期指南

文档编号:日期: 软件生命周期指南

1前言 软件生命周期是指软件产品或软件系统从产生、投入使用到被淘汰的全过程。在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初期,人们把软件开发简单地理解为编写程序。随着软件复杂性的增长,人们认识到软件开发活动应划分为需求分析、设计、实现、测试等若干个活动,并将这些活动以适当的方式分配到不同的阶段中去完成。 软件生命周期模型是描述软件开发全部过程、活动和任务的结构框架。比较常见的软件生命周期模型是瀑布模型、增量模型、原型模型和螺旋模型等。 1.1目的和适用范围 本文档规定了<组织>适用的软件生命周期模型,作为项目经理在制定项目计划时根据项目需求、复杂程度、进度要求等项目特点确定采用何种开发过程的依据。如果确定的生命周期模型不在本文档中规定的范围内,必须经过SEPG和高层经理的审批才能使用。 本文档适用于<组织>的所有软件项目。 1.2缩略语 SPP 软件项目计划 SPTO 软件项目跟踪和监控 SQA 软件质量保证 SCM 软件配置管理 SOW 工作说明书 WBS 工作分解结构 SRS 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 1.3参考文献 《CMM 1.1》。 2瀑布模型 瀑布模型是最常用的软件开发模型,它的各个阶段是按线性序列组织的。开发过程中的阶段划分为项目策划、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和单元测试、软件集成和集成测试、系统测试、验收和安装等(图1)。尽管开发过程中定义了各个阶段的顺序,但这些阶段有时是相互交迭进行的,阶段间的依赖性由入口准则来确定。

图1 瀑布模型 瀑布模型的每个阶段均具有以下特征: ●从上一阶段接受本阶段工作的对象,作为输入; ●对上述输入实施本阶段的活动; ●给出本阶段的工作成果,作为输出传入下一阶段; ●对本阶段工作进行评审,如果本阶段工作得到确认,那么继续下阶段工作,否则返 回前一阶段,甚至更前阶段。 瀑布模型为软件开发与维护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管理模式,根据这一管理模式制订开发计划、进行成本预算、组织开发人员,以阶段评审和文档控制为手段有效地对整个开发过程进行指导,从而保证了软件产品的质量。 ●优点:近30年来之所以广为流行,是因为它在支持开发结构化软件、控制软件的 开发复杂度、促进软件开发工程化方面起着显著作用。 ●缺点:缺乏灵活性,无法通过开发活动澄清本来不够确切的软件需求。这些问题可 能导致开发出的软件并不是用户真正需要的软件,并且这一点在开发过程完成后才 有所察觉。 2.1项目策划 项目策划是每个项目的初始阶段,目的是为开发过程和过程管理做好必要的准备。项目策划的主要工作是进行可行性分析和研究,进行估计和制定管理项目的计划。

1软件生命周期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软件开发生命周期,主要介绍软件的生命周期和软件的设计模型。 国标(GB8566-88)中将软件生命周期分为8个阶段:可行性研究与计划、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实现(包括单元测试)、组装测试(集成测试)、确认测试、使用和维护。 这里出现了一个面试经常出现的问题,就是测试阶段的问题,测试阶段: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验收测试。 软件设计模型:瀑布模型、快速原型开发、增量与递归模型、螺旋模型。 1)瀑布模型:1970年由W.Royce提出,其开发过程依照固定顺序进行,各阶段的任务与工作结果。该模型严格规定了各阶段的任务,上一阶段的输出作为下一阶段的输入。此模型适用于用户需求明确、开发技术比较成熟、工程管理严格的场合使用。缺点是由于任务顺序固定,软件研制周期长,前一阶段工作中造成的差错越到后期越大,纠正的代价也就越高。

2)快速原型就是先用相对少的成本,较短的周期开发一个简单的、但可以运行的系统原型向用户演示或让用户试用,以便及早澄清并检验一些主要设计策略,在此基础上再开发实际的软件系统。 快速原型模型主要有三种类型:探索型原型、实验型原型和演化型原型。探索型主要用于开发需求的阶段,目的是弄清用户的原型。实验型原型主要用于设计阶段,目的是考核实现方案是否合适,能否实现。演化型模型主要用于及早的向用户提交一个原型,得到用户认可后不断的修改演化成最终的软件系统。 快速原型的开发步骤:先快速分析需求,然后构造原型,之后是运行原型和评价原型,最后就是修改原型。 3)迭代模型:所有的阶段都能够细分为迭代,每一次的迭代都会产生一个能够发布的产品,这个产品是最终产品的一个子集。 4)螺旋模型:特别适合于大型复杂的系统。

软件生命周期可分为三个阶段

软件生命周期可分为三个阶段:软件定义、软件开发、运行维护,其主要活动阶段包括:可行性分析与计划制定、需求分析、软件设计(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软件实现(编码)、测试、维护等活动,其中软件开发阶段包括软件设计、实现与测试 软件生命周期可分为三个阶段:软件定义、软件开发、运行维护,其主要活动阶段包括:可行性分析与计划制定、需求分析、软件设计(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软件实现(编码)、测试、维护等活动,其中软件开发阶段包括软件设计、实现与测试 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的四条原则:自顶向下;逐步求精;模块化;限制使用goto语句。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三大特征:封装性、继承性和多态性。 计算机软件是包括程序、数据及相关文档的完整集合。其中程序是软件开发人员根据用户需求开发的、用程序设计语言描述的、适合计算机执行的指令(语句)序列。数据是使程序能正常操纵信息的数据结构。文档是与程序开发、维护和使用有关的图文资料。 程序流程图中菱形框表示的是逻辑条件,判断条件是否成立。 冒泡排序、简单选择排序和直接插入排序法在最坏的情况下

比较次数均为:n(n-1)/2。而堆排序法在最坏的情况下需要比较的次数为O(nlog2n)。 软件测试是为了发现错误而执行程序的过程。软件调试的目的是发现错误并改正错误 软件测试按照功能可以分为白盒测试和黑盒测试,白盒测试方法也称为结构测试或逻辑驱动测试,其主要方法有逻辑覆盖、基本路径测试等。黑盒测试又称为是功能测试,其主要方法有等价类划分法、边界值分析法、错误推测法、因果图等。对象具有如下特征:标识唯一性、分类性、多态性、封装性、模块独立性。 软件工程包括的3个要求是方法、工具和过程。方法是完成软件工程项目的技术手段;工具支持软件的开发、管理、文档生成;过程支持软件开发的各个环节的控制和管理。 软件测试过程分为4个步骤:单元测试、集成测试、验收测试(确认测试)和系统测试。所以集成测试在单元测试之后 从工程管理的角度,软件设计可分为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两大步骤。概要设计是根据需求确定软件和数据的总体框架;详细设计是将其进一步细化成软件的算法、数据结构和接口。 (3)C 【解析】软件生命周期中开发阶段包括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实现、测试四个活动阶段。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三级模式结构由外模式、模式和内模式组成。①外模式也称子模式或用户模式,是指数据库用户所看到的数据结构,是用户看到的数据视图。 ②模式也称逻辑模式,是数据库中对全体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性的描述,是所有用户所见到的数据视图的总和。③内模式也称存储模式或物理模式,是指数据在数据库系统内的存储介质上的表示,即对数据的物理结构和存取方法的描述。

[全]软件生命周期、测试流程

软件生命周期、测试流程 常见的生命周期模型 1、瀑布模型 2、V模型 3、敏捷开发模型型 4、螺旋模型 5、W模型等 一、瀑布模型 1)产品经理抒写–问题定义及规则 ①与用户进行交流,确认用户需要解决计算机的什么问题 ②确认软件的开发目的及其可行性,制定项目总体开发计划 2)需求分析(需求评审+需求分析) ①弄清楚用户对软件系统的全部需求 ②在确定软件开发可行的情况下,对软件需要的各个功能进行详细分析,明确客户的需求,输出规格书明说的最终版,提交评审。 3)开发抒写–设计

①概要设计 主要是架构的实现,搭建架构、表述各模块功能、模块接口链接和数据传递的实现等项目事物 ②详细设计 对概要设计中表述的各模块进行深入分析等,其中需要包含数据库设计说明4)开发抒写–软件编程 按照详细设计好的模块(功能表),编程人员写出计算机可运行的程序代码5)软件测试 ①测试功能有没有问题 ②测试软件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纠正 软件测试下又分为: ①单元测试:主要是测试程序代码,为的是确保各单元模块被正常的编译 ②集成测试:单元测试后,将各单元组合成完整的体系,测试软件单位之间的接口是否正确、数据能否正常传递 ③系统测试::把软件系统搭建起来,按照软件规格说明书所要求,测试软件其性能功能等是否和用户需求相符,在系统中运行是否存在漏洞等

④验收测试:用户在拿到软件的时候,在使用现场,会根据前边所提到的需求、以及规划说明书来做相应测试,以确认软件达到符合效果6)运行维护 6)运行维护 ①软件维护是软件生命周期中持续时间最长的阶段,在软件开发完成并投入使用后,由于多方面原因,软件不能继续适应用户的需求,要延续软件的使用寿命,就必须对软件进行维护, 二、V模型 ①通过开发和测试同时进行的方式来缩短开发周期,提高开发效率 ②黑灰色的框代表开发的流程 ③蓝色的框代表测试的流程 V模型的缺点 ①由于它的顺序性,正式进入测试时,有限bug不容易找到其根据,代码修改起来困难 ②由于需求变更较大,所以返工量大 三、敏捷开发模型 ①先上核心功能 ②把一个产品,拆分成很多个小项目,再去迭代完成

软件项目生命周期

从软件生命周期说项目经理工作职责与流程 一、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对用户的业务活动进行分析,确定系统的目的、范围、定义和功能,明确在用户的业务环境中软件系统应该"做什么"。只有在确定了客户需求后,知道要“做什么”,才能够分析和寻求系统的解决方法,开展后续的工作,所以需求分析是软件工程中的一个关键过程。 这一步骤要产生用户需求说明书,这个说明书既是给用户看的也是给开发人员看的,可以让用户更加确定自己的需求,让开发人员了解用户的需求。可以在需求说明说中包含业务流程图,来描述项目的业务流程。 二、软件设计 软件设计的主要任务是把需求分析得到的结果转换为软件结构和数据结构,建立目标系统的逻辑模型,从而形成系统架构。明确软件系统应该"怎样做" 概要设计 1. 软件结构设计:将一个复杂系统按功能进行模块划分、建立模块的层次结构及调用关系、确定模块间的接口及人机界面等。 2. 数据结构设计:数据特征的描述、确定数据的结构特性、以及数据库的设计。 详细设计 1.为每个模块确定采用的算法,选择某种适当的工具表达算法的过程,写出模块的详细过程性描述; 2.确定每一模块使用的数据结构; 3.确定模块接口的细节,包括对系统外部的接口和用户界面,对系统内部其它模块的接口,以及模块输入数据、输出数据及局部数据的全部细节。 4.要为每一个模块设计出一组测试用例,以便在编码阶段对模块代码(即程序)进行预定的测试。

这一步骤需要产生系统概要设计说明书和系统详细设计说明书。 三、软件编码 软件编码就是将上一阶段的详细设计得到的处理过程的描述转换为基于某种计算机语言的程序,即源程序代码。 1.制定项目开发计划文档,制订编码规范、量化任务,并合理分配给相应的人员。2.跟踪项目的进度,协调项目组成员之间的合作。 3.监督产生项目进展各阶段的文档,保证文档的完整和规范。 4.跟踪开发过程中的需求变更,与用户沟通确定变更需求,更改开发计划。 四、软件测试 软件测试就是利用测试工具按照测试方案和流程对产品进行功能和性能测试,需要跟踪故障,以确保开发的产品适合需求。 项目经理需了解测试结果,根据测试的bug的严重程度来安排项目bug更改计划。五、运行维护 软件维护主要是指根据需求变化或硬件环境的变化对应用程序进行部分或全部的修改,修改时应充分利用源程序。修改后要填写程序改登记表,并在程序变更通知书上写明新旧程序的不同之处。 项目经理需要配合部署人员做项目部署,了解项目部署环境,跟踪项目运行期间产生的bug安排相关人员对相应bug进行更改

软件测试生命周期

SQA测试过程 测试生命周期 测试计划→ 测试设计→ 测试开发→ 测试执行→ 测试评估 测试计划就是定义一个测试项目的过程,以便能够正确的度量和控制测试。 第一部分:测试计划 测试计划的问题: 1、测试计划经常是等到开发周期后期才开始实行,使得没有时间有效的执行计划; 2、测试计划的组织者可能缺乏Client/Server测试经验; 3、测试的量度和复杂性可能太大,没有自动化工具,很难计划和控制。测试策略: 测试策略描述测试工程的总体方法和目标。描述目前在进行哪一阶段的测试(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以及每个阶段内在进行的测试种类(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压力测试等)。 测试策略包括 1、要使用的测试技术和工具; 2、测试完成标准; 3、影响资源分配的特殊考虑例如测试与外部接口或者模拟物理损坏、安全性威胁。 测试计划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将软件分解成单元,写成测试需求。 测试需求有很多分类方法,最普通的一种就是按照商业功能分类。把软件分解成单元元件有几个好处: 1、测试需求是测试设计和开发测试用例的基础,分成单元可以更好地进行设计; 2、详细的测试需求是用来衡量测试覆盖率的重要指标; 3、测试需求包括各种测试实际和开发以及所需资源。 怎样估计测试工作量: 1、效率假设:即测试队伍的工作效率。对于功能测试,这主要依赖于应用的复杂度,窗口的个数,每个窗口中的动作数目。对容量测试,主要依赖于建立测试所需数据的工作量大小。 2、测试假设:为了验证一个测试需求所需测试动作数目。 3、应用的维数:应用的复杂度指标。例如要加入一个记录,测试需求的维数就是这个记录中域的数目。 4、所处测试周期的阶段:有些阶段主要工作都在设计,有些阶段主要是测试执行。 测试资源: 1、人力资源 测试经理 为测试项目提供总体方向。开发测试计划、征集并监督测试人员、申请系统

IT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规范

北京护航科技有限公司IT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规范 2012年4月 版权声明和保密须知 本文件中出现的任何文字叙述、文档格式、插图、照片、方法、过程等内容,除另有特别注明,版权均属护航科技所有,受到有关产权及版权法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护航科技的书面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引用本文件的任何片断,无论通过电子形式或非电子形式。 Copyright ? 2012 护航科技版权所有

文档信息 本文档载有护航科技秘密信息,仅限于护航科技内部使用,未经护航科技书面许可,请勿扩散。

目录 1文档介绍 (3) 1.1编写目的 (3) 1.2适用范围 (3) 1.3使用说明 (3) 2术语定义 (3) 3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规范 (4) 3.1资产管理模型 (4) 3.2资产管理结构与框架 (4) 3.3资产配置与信息盘点,登记与核对服务 (5) 3.4资产信息变更服务 (6) 3.5资产生命周期管理服务 (7) 3.6资产的存货管理 (7) 3.7资产数据库管理 (7) 3.8供应商(第三方厂商)管理 (8) 3.9资产工作管理 (8) 3.10资产服务管理 (9) 3.11资产管理工作流程 (9) 3.11.1 资产入库流程 (9) 3.11.2 资产领用流程 (10) 3.11.3 资产借用流程 (10) 3.11.4 资产退库流程 (11) 3.11.5 资产维修流程 (11) 3.11.6 资产遗失流程 (12) 3.11.7 库存管理流程 (12) 3.11.8 资产盘点流程 (13)

1文档介绍 1.1编写目的 本文档编写的目的是: ?项目经理依据本文档,在项目中资产全生命周期过程中,尽快了解和熟悉资产管理规范; ?确保公司项目依据该规范,完善本项目的资产管理工作,并促使公司各项目的事件处理过程达到统一一致的水平; 1.2适用范围 本文档适用于公司各项目团队及服务管理体系实施人员,各项目团队成员和服务管理人员可依据该文档,进行: ?项目经理依据本文档,在项目中资产全生命周期过程中,尽快了解和熟悉资产管理规范; ?项目团队成员可依据该文档,学习和熟悉该规范; ?服务经理可依据该文档,改善和规范所属项目的资产全生命周期过程; 1.3使用说明 公司各项目团队、项目经理和服务经理在使用本规范时,应遵循如下要求: ?本文档仅描述了资产全生命周期流程中,在各个流程方面,应遵循的要求和规范。 ?本文档仅描述了资产全生命周期过程中,应遵循的要求和规范,不涉及要求和规范的具体实施方法,各项目团队应依据要求和规范,制定符合本项目的实施方法。 2术语定义 ?资产全生命周期 包括资产入库、领用(出库)、借用、退库、维修、遗失、库存管理、资产盘 点等流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