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PETCT临床应用简介(1)

PETCT临床应用简介(1)

PET/CT显像原理

PET是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的英文缩写,它采用正电子核素或其标记生物活性物质为显像剂来了解全身组织、脏器功能及代谢变化;CT是计算机体层显像(Computed Tomography)的英文缩写,它利用X线断层观察特定部位形态学特点(解剖结构、形态、大小、密度)。PET/CT则是将两种设备有机结合起来,使PET的功能代谢显像与螺旋CT的结构显像融于一体,形成优势互补,一次检查既可获得PET图像,又可获得相应部位的CT图像,并可将两种信息进行融合,这样在对病灶进行定性的同时还能准确定位,大大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及临床实用价值。

PET/CT检查特色

PET/CT能早期诊断恶性肿瘤等疾病。由于肿

瘤细胞代谢活跃,摄取显像剂能力为正常细胞的2-10倍,形成图像上明显的“光点”,因此在肿瘤早期尚未产生解剖结构变化前,即能发现隐匿的病灶。

PET/CT能进行全身(体部)快速检查。其它影

像学检查主要是对选定的身体某些部位进行扫描,而PET/CT一次体部扫描(颈、胸、腹、盆腔)仅需20分钟左右,能分别获得PET、CT及两者融合的全身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图像,可直观的看到疾病在体部的受累部位及情况,对肿瘤的临床分期很有帮助。

PET/CT中的PET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能提

供有价值的功能和代谢方面的信息,同时PET/CT 中的CT能提供精确的解剖信息,PET和CT的融合图像如同路标,能帮助确定和查找肿瘤的精确位置,其检查结果比单独的PET或CT有更高的准确性。

PET/CT检查安全无创。因为PET/CT检查所采

用的核素大多数是构成人体生命的基本元素或极为相似的核素,且半衰期很短,所接受的剂量相当于一次胸部CT扫描的剂量,十分安全,可以重

PET/CT在肿瘤中的应用

肿瘤临床分期和再分期;

肿瘤良、恶性的早期诊断与鉴别诊断;

早期预测和评估放、化疗疗效;

肿瘤残余和治疗后纤维组织形成或坏死的鉴别;

寻找肿瘤原发灶;

辅助放疗计划的制定;

指导临床活检定位;

评估恶性病变的分化程度及预后。

PET/CT在常见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病种病例数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肺部单发结节119 96 88 93

肺癌TNM分期66 92.4 80.09 97.14 淋巴瘤

50 98 99

淋巴结浸润

头颈部肿瘤49 93 95 88

乳腺癌复发37 85 76 81

结直肠癌复发84 89 92 90 食管癌32 93.9 92.1 92.4

骨及软组织肉瘤44 100 93.3

恶性黑色素瘤64 90.6 77.2 86.7

男,63岁,间断低热,检查发现左肺下叶近胸膜处小结节影,临床难以定性。PET/CT 示前列腺局部葡萄糖代谢增高,伴全身多发骨髓和骨骼代谢增高。病理证实为前列腺癌。

女,43岁,PET/CT 发现右肺门区肿块影,葡萄糖代谢率明显增高,手术病理证实为小细胞低分化癌。

肿瘤定性诊断

肿瘤全身分期

患者,男性,78岁,临床诊断为左肺癌。临床拟行放疗。 CT 示左肺占位伴肺不张,肿瘤边界不清。PET 清晰显示肿瘤边界,为放疗靶区勾画提供准确依据。

患者,女,66岁。临床诊断为右肺癌,治疗前PET/CT 显像(上排)示右肺下叶高代谢灶;化疗3个月后再次行PET/CT 显像示右肺下叶病灶肿瘤活性明显减低。

指导放疗布野 疗效评价

PET/CT在神经系统中的应用

癫痫灶的定位诊断、术前评价与疗效评价;

痴呆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和病程评价;

脑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分级、复发的鉴别等;

脑外伤、脑血管性病变、精神类疾病、脑感染类

疾病、药物成瘾与滥用、酗酒等有关脑功能的评价;

锥体外系疾病如PD、HD等诊断与病情评价;

脑生理功能研究与认知功能的研究。

上图发作期PET脑葡萄糖代谢示左侧颞叶内侧皮质高代谢灶,为发作期致痫灶典型表现。

下图发作间期PET脑葡萄糖代谢示左侧颞叶(底面为主)低代谢业,为发作间期致痫灶典型表现。

PET/CT 在心血管系统中的应用

判断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存活心肌的“金标准”;

评价冠脉血运重建术疗效;

PET/CT 实现了冠状动脉成像(CTA )、钙化分数测定、心肌灌注显像(13N-NH 3.H 2O )及葡萄糖代谢显像的“一站式(one-stop-shop )”服务。

女,66岁,阵发性心前区不适5年,近期加重,心肌血流灌注显像示左室下壁、后壁、后侧壁心肌血流灌注量降低,PET 示左室下壁、后壁心肌活力良好,后侧壁心肌无活力。

同一患者冠脉搭桥术后,心肌血流灌注显像示左室下壁、后壁心肌血流灌注恢复良好,左室后侧壁心肌血流灌注量仍降低,复查PET 显像示左室后侧壁心肌仍无活力。

血流显像 代谢显像

血流 代谢

PET/CT在健康体检中的应用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自我保健意识逐渐增强,对健康体检就有了更高要求。PET/CT能早期发现严重危害生命的肿瘤等疾病,许多国家和地区已将PET/CT检查作为高危人群筛查这些疾病的手段,达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目的。

男,79岁,健康体检PET/CT发现横结肠高代谢病灶,手术证实为中分化腺癌,为治疗争取了宝贵时间。

男,56岁,体检时发现锁骨上淋巴结增大,无不适症状,淋巴结活检提示为转移性鳞癌,PET/CT扫描发现右肺占位病变,伴脾转移、多发骨髓和骨骼转移。

PET/CT 检查流程

预约、采集病史

注射显像剂

休息约一小时

检查当日测血糖

检查

取报告

PET/CT检查注意事项

检查当日早晨禁食(4-6小时),可饮白开水;

将病情相关资料(包括病志、影像学检查、血清学检

查、内窥镜检查等临床资料)带至本中心;

注射显像剂后安静休息约一小时,放松肢体;

检查前排尿并除去身上的金属物;

检查过程中切勿说话及移动身体;

女性受检者如正在妊娠或哺乳期,请告知医生以作出

相应处理。

记事:

淋巴瘤检查中PETCT临床应用及表现

淋巴瘤检查中PETCT临床应用及表现 摘要】目的讨论淋巴瘤检查中PETCT临床应用及表现。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 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结论 PET/CT能判断胸、颈、腹、盆淋巴结肿大,能正确地反映病变部位和范围。PET/CT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呈放射性核素的摄取,并可 直接显示大小、范围、形态、密度及推挤侵犯周围脏器的影像。 【关键词】淋巴瘤检查 PET CT 应用表现 一淋巴结病变 PET/CT能判断胸、颈、腹、盆淋巴结肿大,能正确地反映病变部位和范围。PET/CT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呈放射性核素的摄取,并可直接显示大小、范围、形态、密度及推挤侵犯周围脏器的影像。HD有70%~80%累及纵隔淋巴结,主要为血管 前间和支气管周围淋巴结,次为肺门、隆突下等,极少累及后纵隔。PET/CT可显 示肿大或融合的淋巴结团块,有活性或有坏死区。孤立性淋巴结肿的诊断较困难,如发现有>lcm淋巴结可视为异常,但须结合临床进行判断。NHL胸部受累与HD 相仿,后纵隔淋巴结受累多在NHL出现,HD少见。腹膜后,盆腔淋巴结受累,PET/ CT可表现为单个或分散的淋巴结肿,也可表现为相邻的肿大淋巴结融合成团,或肿大淋巴结融合成较大的肿块。周围结构模糊不清,血管模糊移位。肠系膜淋 巴结受累不论大小如何PET/CT都易于识别。累及肠系膜淋巴结的50%为NHL, HD仅占5%。脏器周围淋巴结肿,如肝门、脾门、胰周等,PET/CT能显示淋巴结 的大小、范围及相应并发症。颈部淋巴结受累,PET/CT能清楚显示其大小、范围 以及对相邻脏器血管的推挤、包埋等。 二脏器浸润 肝、脾脏:尸检分期结果显示,HD30%~40%有肝脾受累,在NHL中,只有 肝脏而无脾脏受侵,且肝受侵比HD多见。肝脏、脾脏PET/CT可示肝脾内低密度灶,肝脾弥漫性肿大,其内呈放射性核素高摄取。 胃肠道:尸检报告半数以上淋巴瘤累及胃肠道,以胃最多,80%为NHL。胃 浸润时,胃壁显著增厚,可直接浸润到大网膜,可见不规则的“网膜饼”样肿块, 病灶处呈放射性核素浓聚。 骨髓浸润:淋巴瘤的骨髓浸润较为常见,是淋巴瘤患者预后不良的征兆之一,且决定淋巴瘤的分期。单独骨髓细胞学检查或活组织检查阳性率分别为13.5% 和14.8%,两者联合应用阳性率21.1%。HD骨髓浸润率约为5%~14%,常伴 有广泛纤维化。NHL骨髓浸润率约为30%~50%,但在不同组织学亚型和不同临 床分期时并不一致,最常见于恶性小淋巴细胞淋巴瘤、高度恶性淋巴母细胞瘤、 小无核裂细胞淋巴瘤和各种外周T细胞淋巴瘤。有作者以骨髓FDG摄取等于或高 于肝脏 FDG摄取为骨髓浸润阳性标准,对50例淋巴瘤患者进行分析,PET结果 与骨髓穿刺结果符合率为78%(39/50例),8例PET阳性而骨髓穿刺阴性,3例 PET阴性而骨髓穿刺阳性。肝脏是葡萄糖代谢的主要器官,淋巴瘤患者肝脏功能 受到影响,代谢有一定变异。以肝脏摄取为参照来评定骨髓浸润其准确性受到影 响时,可以周围软组织为对照。由于骨髓穿刺部位大多选择在髂前和(或)后上棘。而骨髓浸润可为弥漫性、局灶性,因此穿刺部位不一定代表骨髓浸润部位,骨髓 穿刺阴性也不能完全排除骨髓浸润,有时因为穿刺所得的组织有限,也会导致假 阴性。故以骨髓穿刺结果为骨髓浸润标准有待进一步完善。Moog等对78例淋巴 瘤患者FDG PET、骨髓穿刺结果进行了比较,认为PET对恶性淋巴瘤的骨髓浸润 更有潜力。骨髓浸润还要与肿瘤骨转移相鉴别。对于化疗后短期内进行PET检查

PETCT试题

核医学科培训试题1 (PET-CT的临床应用)科室姓名成绩 一、单选题 1. 目前,在临床肿瘤核医学方面最有临床价值的仪器是 A. γ照相机 B. SPECT C. SPECT/CT D. PET/CT 2. 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被誉为“世纪分子”的肿瘤显像剂是 A. 18F-FDG B. 99m Tc-MDP C. 11C-MET D. 99m Tc-MIBI 3.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18FDG反映葡萄糖的代谢状况 B. 18FDG能够在己糖激酶作用下转化为6-磷酸-18FDG C. 18FDG的吸收与血糖水平无关 D. 18FDG也能被炎症病灶吸收 4. 关于FDG肿瘤显像,做法不妥的是 A. 注射前后病人处于安静状态 B. 显像前排空尿液有利于腹部显像 C. 检查前,如血糖低于正常,可适量补充葡萄糖。 D. 空腹血糖升高者,可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 5. 下列肿瘤中一般对FDG摄取较低的是 A. B细胞淋巴瘤 B. 结肠低分化腺癌 C. 胃印戒细胞癌 D. 乳腺巴浸润性导管癌 6. 下列哪种显像剂常用于诊断脑胶质瘤术后是否残留 A. 18F-FDG B. 11C-MET C. 11C-Acetate D. 18F-MISO 7. 下列哪种病理类型的肺癌在PET/CT上表现低代谢 A. 鳞状细胞癌 B. 大细胞癌 C. 细支气管-肺泡癌 D. 小细胞癌 8. 生理情况下,下列器官摄取FDG最少的是 A. 脑 B. 心肌 C. 肝脏 D. 肺

9. 大肠癌Dukes C期病人术后1年,血清CEA逐渐升高,血清AFP正常,肝脏18F-FDG- PET/CT示:肝右叶1.5×2.0cm低密度影放射性分布浓密,SUV约4.7,该病人肝脏病灶首先考虑 A. 肝转移瘤 B. 肝血管瘤 C. 局灶性脂肪肝 D. 肝囊肿 10. 男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26岁,18F-FDG PET/CT显像结果示:颈部、腋窝及纵隔多个肿大淋巴结放射性浓聚,脾脏多个稍低密度影放射性浓聚,SUV约4.2,则该患者脾脏病变考虑 A. 血管瘤 B. 原发恶性肿瘤 C. 错构瘤 D. 淋巴瘤脾浸润 二、填空题 1.在18F-FDG PET/CT显像中,FDG是的类似物。 2. 欲了解某乳腺癌患者是否存在全身骨转移,则可以选用的常见核素显像 有、。 三、名词解释 SUV 四、问答题 简述18F-FDG PET/CT在肿瘤临床的应用有那些?

淋巴瘤检查中PETCT临床应用及表现

淋巴瘤检查中PETCT临床应用及表现 发表时间:2013-01-04T14:33:29.64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40期供稿作者:张国旭陈兰兰 [导读] 目的讨论淋巴瘤检查中PETCT临床应用及表现。 张国旭陈兰兰(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总医院核医学科 110016) 【中图分类号】R73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0-0199-02 【摘要】目的讨论淋巴瘤检查中PETCT临床应用及表现。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结论 PET/CT能判断胸、颈、腹、盆淋巴结肿大,能正确地反映病变部位和范围。PET/CT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呈放射性核素的摄取,并可直接显示大小、范围、形态、密度及推挤侵犯周围脏器的影像。 【关键词】淋巴瘤检查 PET CT 应用表现 一淋巴结病变 PET/CT能判断胸、颈、腹、盆淋巴结肿大,能正确地反映病变部位和范围。PET/CT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呈放射性核素的摄取,并可直接显示大小、范围、形态、密度及推挤侵犯周围脏器的影像。HD有70%~80%累及纵隔淋巴结,主要为血管前间和支气管周围淋巴结,次为肺门、隆突下等,极少累及后纵隔。PET/CT可显示肿大或融合的淋巴结团块,有活性或有坏死区。孤立性淋巴结肿的诊断较困难,如发现有>lcm淋巴结可视为异常,但须结合临床进行判断。NHL胸部受累与HD相仿,后纵隔淋巴结受累多在NHL出现,HD少见。腹膜后,盆腔淋巴结受累,PET/ CT可表现为单个或分散的淋巴结肿,也可表现为相邻的肿大淋巴结融合成团,或肿大淋巴结融合成较大的肿块。周围结构模糊不清,血管模糊移位。肠系膜淋巴结受累不论大小如何PET/CT都易于识别。累及肠系膜淋巴结的50%为NHL,HD仅占5%。脏器周围淋巴结肿,如肝门、脾门、胰周等,PET/CT能显示淋巴结的大小、范围及相应并发症。颈部淋巴结受累,PET/CT能清楚显示其大小、范围以及对相邻脏器血管的推挤、包埋等。 二脏器浸润 肝、脾脏:尸检分期结果显示,HD30%~40%有肝脾受累,在NHL中,只有肝脏而无脾脏受侵,且肝受侵比HD多见。肝脏、脾脏PET/CT可示肝脾内低密度灶,肝脾弥漫性肿大,其内呈放射性核素高摄取。 胃肠道:尸检报告半数以上淋巴瘤累及胃肠道,以胃最多,80%为NHL。胃浸润时,胃壁显著增厚,可直接浸润到大网膜,可见不规则的“网膜饼”样肿块,病灶处呈放射性核素浓聚。 骨髓浸润:淋巴瘤的骨髓浸润较为常见,是淋巴瘤患者预后不良的征兆之一,且决定淋巴瘤的分期。单独骨髓细胞学检查或活组织检查阳性率分别为13.5%和14.8%,两者联合应用阳性率21.1%。HD骨髓浸润率约为5%~14%,常伴有广泛纤维化。NHL骨髓浸润率约为30%~50%,但在不同组织学亚型和不同临床分期时并不一致,最常见于恶性小淋巴细胞淋巴瘤、高度恶性淋巴母细胞瘤、小无核裂细胞淋巴瘤和各种外周T细胞淋巴瘤。有作者以骨髓FDG摄取等于或高于肝脏 FDG摄取为骨髓浸润阳性标准,对50例淋巴瘤患者进行分析,PET结果与骨髓穿刺结果符合率为78%(39/50例),8例PET阳性而骨髓穿刺阴性,3例PET阴性而骨髓穿刺阳性。肝脏是葡萄糖代谢的主要器官,淋巴瘤患者肝脏功能受到影响,代谢有一定变异。以肝脏摄取为参照来评定骨髓浸润其准确性受到影响时,可以周围软组织为对照。由于骨髓穿刺部位大多选择在髂前和(或)后上棘。而骨髓浸润可为弥漫性、局灶性,因此穿刺部位不一定代表骨髓浸润部位,骨髓穿刺阴性也不能完全排除骨髓浸润,有时因为穿刺所得的组织有限,也会导致假阴性。故以骨髓穿刺结果为骨髓浸润标准有待进一步完善。Moog等对78例淋巴瘤患者FDG PET、骨髓穿刺结果进行了比较,认为PET对恶性淋巴瘤的骨髓浸润更有潜力。骨髓浸润还要与肿瘤骨转移相鉴别。对于化疗后短期内进行PET检查的肿瘤患者,由于药物的作用,对骨髓浸润的诊断要谨慎,以免误诊。 其他:骨骼偶尔受累,可显示受累骨散在骨密度减低及硬化改变,并呈放射性核素浓聚。肾和肾上腺受侵可示体积增大、轮廓模糊:子宫等受侵时体积增大,均呈放射性核素浓聚,与癌鉴别有困难。 三结外脏器淋巴瘤 人体各组织器官分布有较多的淋巴组织,其中各脏器除可为淋巴瘤全身病变的局部表现外,还可单独发生脏器淋巴瘤,亦即脏器原发性淋巴瘤,如胃淋巴瘤、肝淋巴瘤等。还有一部分尚未肯定有淋巴组织的器官如脑、骨等,也有原发性淋巴瘤的发生,这些都给影像诊断带来困难。结外淋巴瘤绝大多数为NHL,HD罕见。胸部:肺原发性淋巴瘤多为NHL,多表现单个肿块,缓慢生长。头颈部:鼻咽、鼻窦、鼻腔、扁桃体、甲状腺等,多见于NHL,在相应器官显现肿块,与癌不同的是,淋巴瘤常不易侵犯破坏骨骼。胃肠道:可显示胃肠腔内肿块,壁增厚。大肠原发淋巴瘤罕见。肝脏、脾脏:肝原发性淋巴瘤以NHL为主,CT可示肝内单个低密度灶,边缘锐利,瘤内无钙化。典型表现可示中央低密度坏死区周围绕以高密度环,环外又有一圈低密环,即呈“双靶征”。脾脏原发性淋巴瘤少见,病理上分3型,即:弥漫型、巨块型、多肿块型。CT示脾脏增大及脾内低密度灶,难与淋巴瘤浸润区别,后者可同时出现腹腔淋巴结肿。肾脏:原发灶非常少见,以NHL为主。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淋巴瘤占脑肿瘤1%,绝大多数为 NHL,可单发或多发,多位于脑胼胝体附近或近中线,增强多为团块样强化,周围有水肿。脑室周围有“镶边状”增强是特征性表现。骨:好发部位为股骨或骨盆,约占50%。X线表现为浸润性溶骨状病变,有时边缘可见硬化边,少有骨膜反应,诊断标准为:①只有单骨受侵;②受侵骨组织学证实为淋巴瘤;③首诊时只有骨病变,或只有区域淋巴结受累。 四疗效评价 早期的淋巴瘤用放疗和化疗联合或单独放疗,Ⅲ、IV期的需要加强化疗。早期淋巴瘤75%~90%的病人有效,而与组织学分型关系不大。进展期淋巴瘤在新诊断的病人中使用标准方法只有不到50%可治愈。因此,对进展期的病人疗效评价是至关重要的。在治疗初期估计疗效的优点是,对顽同性疾病的早期证据可以建议改变治疗方案,如骨髓移植。早期识别化疗的耐药也能够减低治疗毒性的积累,了解治疗开始肿瘤的负荷,这些有可能改善临床结局。 初步的研究提示,FDG能够早期鉴别出淋巴瘤患者化疗或免疫治疗的有效和无效。在化疗结束后或化疗的初期FDG摄取状况是治疗反应的预测指标。1个周期治疗后 FDG阴性者,表明有良好预后,应当继续完成整个一线治疗疗程;1个周期治疗后FDG阳性者预后不好,不需要完成整个初期的治疗方案,可以随机地选择接受二线化疗或加干细胞移植。 一项FDG PET和CT对比的研究报告显示,治疗后复发者FDG全部阳性,而CT只有26%阳性,阳性预测率分别为100%和42%。在复

最新PETCT的临床应用

P E T C T的临床应用

PET-CT临床应用简介 PET/CT显像原理 PET是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的英文缩写,它采用正电子核素或其标记生物活性物质为显像剂来了解全身组织、脏器功能及代谢变化;CT是计算机体层显像(Computed Tomography)的英文缩写,它利用X线断层观察特定部位形态学特点(解剖结构、形态、大小、密度)。PET/CT则是将两种设备有机结合起来,使PET的功能代谢显像与螺旋CT的结构显像融于一体,形成优势互补,一次检查既可获得PET图像,又可获得相应部位的CT图像,并可将两种信息进行融合,这样在对病灶进行定性的同时还能准确定位,大大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及临床实用价值。 PET/CT检查特色 PET/CT能早期诊断恶性肿瘤等疾病。由于肿瘤细胞代谢活跃,摄取显像剂能力为正常细胞的2-10倍,形成图像上明显的“光点”,因此在肿瘤早期尚未产生解剖结构变化前,即能发现隐匿的病灶。 PET/CT能进行全身(体部)快速检查。其它影像学检查主要是对选定的身体某些部位进行扫描,而PET/CT一次体部扫描(颈、胸、腹、盆腔)仅需20分钟左右,能分别获得PET、CT及两者融合的全身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图像,可直观的看到疾病在体部的受累部位及情况,对肿瘤的临床分期很有帮助。

PET/CT中的PET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能提供有价值的功能和代谢方面的信息,同时PET/CT中的CT能提供精确的解剖信息,PET和CT的融合图像如同路标,能帮助确定和查找肿瘤的精确位置,其检查结果比单独的PET或CT有更高的准确性。 PET/CT检查安全无创。因为PET/CT检查所采用的核素大多数是构成人体生命的基本元素或极为相似的核素,且半衰期很短,所接受的剂量相当于一次胸部CT 扫描的剂量,十分安全,可以重复检查。 PET/CT在肿瘤中的应用 肿瘤临床分期和再分期; 肿瘤良、恶性的早期诊断与鉴别诊断; 早期预测和评估放、化疗疗效; 肿瘤残余和治疗后纤维组织形成或坏死的鉴别; 寻找肿瘤原发灶; 辅助放疗计划的制定; 指导临床活检定位; 评估恶性病变的分化程度及预后。 PET/CT在常见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PETCT肿瘤显像操作程序指南

2006 年核医学杂志18F-FDG PET/CT 肿瘤显像操作程序指南 2007-03-12 21:44 文章来源: 丁香园点击次数:2650 Ⅰ『目的』 本指南旨在帮助医师在成人及儿童患者施行18F-FDG PET/CT 肿瘤显像过程中如何介绍、操作、解释和报告检查结果。 Ⅱ『背景信息及定义』 PET 是一种断层闪烁显像技术,它通过探测引入机体的正电子核素发生衰变时释放出的正电子所发射的湮没光子来反映示踪剂在机体局部组织内的分布。18F-FDG PET 是通过利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的葡萄糖类似物,即18F-FDG ,来显示不同组织的糖利用率的一种断层显像技术。许多恶性病变对葡萄糖的利用增加,因此,18F-FDG 对许多恶性肿瘤的探测、临床分期及疗效的监测是一种灵敏的方法。CT 是利用X 线束形成解剖影像的一种断层显像技术,CT 解剖影像信息用于探测和帮助确定恶性病灶的部位及范围。同机PET/CT 一次检查可同时提供18F-FDG PET 的代谢信息及CT 的解剖形态学信息。正如一些临床所显示的那样,PET/CT 提供的信息在评估已知或疑有恶性病灶病人的准确性方面优于单独PET 或单独CT 或异机PET 加CT 。 18F-FDG PET 及CT 是成熟的诊断方法,多年来,尽管对异机PET 及CT 扫描图形 进行校准及融合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但由于PET 与CT 同机融合所具有的优越性,P ET/CT 技术在美国得以迅速推广,本操作指南仅适用于PET/CT

定义 A、PET/CT 是带有一个病人检查床且同时包含CT 扫描仪及PET 扫描仪于一体的集成装置,可同时获取CT 扫描、PET 扫描及PET/CT 扫描图像。若PET 及CT 扫描期间病人体位保持不变,则重建的PET 及CT 图像空间上是一致的。 B、PET/CT 重合过程是将PET 及CT 图像进行校准,以获取融合图像及进行图像分析。 C 、PET/CT 图像同时显示PET 及CT 图像,叠加的数据以PET 数据彩色编码叠加到CT 灰阶上而显示出来。 D 、PET/CT 采集包括全身、扩大的局部及限定的局部三种。此三种采集方式在200 5 年的操作术语中作如下定义: 1、全身肿瘤显像:从颅顶到脚; 2、从颅底到股骨中段的肿瘤显像; 3、局部范围内的肿瘤显像。 E、衰减校正方法 1、以PET/CT 扫描时的CT 透射图像进行PET 图像校正; 2、以一种同位素源(棒源)进行透射扫描进行PET 图像校正,此衰减校正方法在P ET/CT 扫描中并不常用。

PETCT成像技术的原理及其应用

P E T-C T成像技术的原理及其应用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正电子发射型断层显像(PositronEmissionTomography,PET)-计算机断层显像(ComputedTomography,CT)生物医学成像技术的原理及其应用。并总结了该技术的优缺点和对该技术未来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成像技术,PET,CT 1.PET-CT成像技术的原理 医学图像在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显微镜的发明对医学的发展是一次重大推动[1]。PET-CT将PE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CT(计算机断层显像)技术整合为一体,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医学影像设备(如图1)。其高灵敏的特性可以观察到清晰的解剖结构和分子水平的功能改变。通过一次非侵入性的扫描,即可观察到体内器官以及活体组织的完整的细节。 图1美国GE公司PET—CT仪器图 PET是核医学领域比较先进的临床检查影像技术。其大致方法是,将某种物质,一般是生物生命代谢中必须的物质,如:葡萄糖、蛋白质、核酸、脂肪酸,标记上短寿命的放射性核素(如F18,碳11等),注入人体后,通过对于该物质在代谢中的聚集,来反映生命代谢活动的情况,从而达到诊断的目的。当前各医院主要使用的物质是氟代脱氧葡萄糖,简称FDG。其机制是,人体不同组织的代谢状态不同,在高代谢的恶性肿瘤组织中葡萄糖代谢旺盛,聚集较多,这些特点能通过图像反映出来,从而可对病变进行诊断和分析。 CT是用X射线束对人体某部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扫描,由探测器接收透过该层面的X射线,转变为可见光后,由光电转换变为电信号,再经模拟/数字转换器(analog/digitalconverter)转为数字,输入计算机处理。图像形成的处理有如对选定层面分成若干个体积相同的长方体,称之为体素(voxel)。扫描所得信息经计算而获得每个体素的X射线衰减系数或吸收系数,再排列成矩阵,即数字矩阵(digitalmatrix),数字矩阵可存贮于磁盘或光盘中。经数字/模拟转换器 (digital/analogconverter)把数字矩阵中的每个数字转为由黑到白不等灰度的小方块,即像素(pixel),并按矩阵排列,即构成CT图像。所以,CT图像是重建图像。每个体素的X射线吸收系数可以通过不同的数学方法算出。 PET-CT是PET与CT的同机融合,整台设备一体化[2],使用同一个检查床和同一个图像处理工作站,它集两者优势于一身,既可以显示人体的解剖结构及形态学改变,也可以显示功能、代谢、受体方面的信息,有效地降低了单纯PET或CT的假阳性和假阴性,具有灵敏度高、准确性好、定位准确的特点。 其原理如图2: PETCTPET—CT 图2PET—CT联用显像原理图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