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经济学原理知识总结

经济学原理知识总结

经济学原理知识总结
经济学原理知识总结

八、生产者理论

A、生产成本与收益

总收益:企业出售其产品所得到的货币量。

总成本:企业用于生产的投入品的市场价值。

利润:=总收益—总成本。

显性成本:需要企业支出货币的投入成本。

隐性成本:不需要企业支出货币的投入成本。

经济利润:总收益减总成本,包括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

会计利润:总收益减总显性成本。

·生产函数:用于生产一种物品的投入量与该物品产量之间的关系。

边际产量:增加一单位投入所引起的产量增加。

边际产量递减:一种投入的边际产量随着投入量增加而减少的特征。

例如:因为超过了劳动力与设备的最佳配比点,工人越多,每个新增工人的产量就越小。

成本的各种衡量指标

·固定成本(FC):不随着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主要有厂房设备和管理人员的工资。

可变成本(VC):随着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所有的VC是每单位上MC的加和,即积分)主要指原材料、能源和工人的工资等。

平均总成本(ATC):总成本除以产量。另一种表示方法:AVC+AFC

TC=TVC+FC

平均固定成本(AFC):固定成本除以产量。AFC=FC/Q

平均可变成本(AVC):可变成本除以产量。总可变成本(TVC)=MC加和=AVC*Q

边际成本(MC):额外一单位产量所引起的总成本的增加。(=总成本变动量/产量变动量) ATC、AVC和MC的交点:MC达到最低点后上升,先交AVC于最低点,再交ATC于最低点(为什么??)

平均成本告诉我们,如果总成本在所生产的所有单位中平均分摊,普通一单位产量的成本。边际成本告诉我们,多生产一单位产量引起的总成本变动。

有效规模:使平均总成本最小的产量。

只要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总成本,平均总成本就下降;只要边际成本大于平均总成本,平均总成本就上升。

边际成本曲线与平均总成本曲线相交于有效规模点。

·一个典型企业的成本曲线的重要特征:p285

1)随着产量增加,边际成本最终要上升。

2)平均总成本曲线是U形的。

3)边际成本曲线与平均总成本曲线在平均总成本曲线的最低点相交。(有效规模)短期成本是指至少有一个要素不变时期中的成本;p2872

长期成本是指在所有投入要素都发生变化时期中发生的成本。长期中没有固定成本。·规模经济:长期平均总成本随产量增加而减少的特性。

·规模不经济:长期平均总成本随产量增加而增加的特性。

·规模收益不变:长期平均总成本在产量变动时保持不变的特性。

·成本的诸多类型的总结

一、生产成本和生产利润

1、会计成本和经济成本,会计利润和经济利润(超额利润)

经济利润才是企业留在市场和生产的目的

(应用:EVA)

2、机会成本和资本成本

机会成本: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

(注:垄断条件下若政府强制生产者将价格定在ATC=D处,则企业没有经济利润,但有会计利润)

二、成本的衡量指标

1、固定成本(FC)和可变成本(VC)

2、平均成本(ATC,AVC)和边际成本(MC):一般来说,△VC=MC=△TC

3、短期成本(STC)和长期成本(LTC)

※时间与弹性

三、生产函数的一般图形

边际成本(先减后增——规模效益和管理问题),边际产量(先增后减——同上),

固定成本、可变成本、总成本的总和与平均,总可变成本曲线与总成本曲线的图像关系,

AVC与ATC,长期平均总成本(ATC)曲线的画法(规模经济,规模收益不变和规模不经济)长期ATC明显平坦于短期ATC,因为长期内可以选择的因素更多

B、厂商理论:

·竞争市场:有许多交易相同产品的买者与卖者,以至于每一个买者和卖者都是价格接受者的市场。

竞争市场的特点:

1.市场上有许多买者和许多卖者。

2.各个卖者提供的物品大体上是相同的。

3.企业可以自由地进入或退出市场。

平均收益:总收益除以销售量。

边际收益:增加一单位销售量引起的总收益变动。

竞争企业的短期供给曲线是边际成本曲线在平均可变成本曲线以上的那一部分。

竞争企业的长期供给曲线是边际成本曲线位于平均总成本曲线之上的那一部分。

·沉没成本:已经发生而且无法收回的成本。

一、从总量开始的思考

1、企业的总收益和总成本

总收益TR=p*q(价格*销售量)总成本TC=TVC+TFC

总利润=总收益-总成本

2、价格对企业决策的影响

※企业停止生产时,利润为-FC;企业退出市场时,成本收益和利润均为0。

(1)若价格很低,TR线始终低于TC线,且上移FC单位后仍低于TC线,则企业利润为负且小于-FC,企业在短期会停止生产,长期会退出市场。

(2)若价格较低,TR线低于TC线,且上移FC单位后与TC线有交点,则企业利润为负,但不一定小于-FC。企业在短期内生产,长期内退出市场。

(3)若价格较高且高于TC线,则企业能够营利。企业在短期内和长期内都生产。最优点的

选择:令收益线上移,和总成本曲线相切,相切处MC=MB=P。

二、从边际开始的思考

1、平均收益和平均成本

TR=p*q,AR=TR/q=p(平均收益等于价格)

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在竞争市场中,MR=△TR/△q=p,即边际收益等于价格

※对于每个企业来说,需求曲线为水平直线,价格是外生变量。有图像:P=MR=AR=D

根据供给曲线的定义,有生产者的生产曲线等于边际成本曲线。

※对于所有企业来说,生产中成本与收益的共同法则:MC=MB。(为什么?)

在竞争市场中,生产者最终生产点:MC=MB=D

2、短期决策和长期决策

关于固定成本:短期内为沉没成本(外生变量),长期内为可控因素(内生变量)

关于两个价格:①停止营业价格(AVC最低点)②收支平衡价格(ATC最低点)

一个时时成立的前提:MC=MR=P

(1)当P=MC且P>ATCmin时,TR=pq,TC=ATC*q<TR,企业有营利。长期和短期均留在市场。

(2)P=MC=ATCmin,TR=p*q=TC,企业没有经济利润,收支平衡。长期内可选择退出或不退出,短期内留在市场内。

(3)AVCmin<P=MC<ATCmin时,TR=p*q<TC,且亏损<FC,企业在短期内生产,长期内退出。

(4)P=MC<AVCmin时,生产有亏损,且>FC,企业在短期内停产,长期内退出。

3、短期供给和长期供给:短期为在AVC上的那部分,长期为在ATC上的那部分

三、市场变动的影响

长期均衡下,企业的经济利润为0.P=ATC=MC

1、需求的影响:需求增加的时候,均衡价格上升,市场内的企业有超额利润,市场外卖家有利可图,会进入市场分摊利润,最终价格回落,企业利润为0,均衡价格不变,数量增加。

2、短期均衡:

九、消费者理论

·预算约束线:对消费者可以支付得起的消费组合的限制。

斜率衡量的是消费者用一种物品换到另一种物品的比率,等于两种物品的相对价格。无差异曲线:一条表示给消费者相同满足程度的消费组合的曲线。

边际替代率:消费者愿意以一种物品交换另一种物品的比率。

完全替代品:无差异曲线为直线的两种物品。

完全互补品:无差异曲线为直角形的两种物品。

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约束线相切的一点称为最优点。消费者选择的两种物品组合要使边际替代率等于相对价格。支出于X物品的每美元的边际效用等于支出于Y物品的每美元的边际效用。

正常物品:收入增加引起需求量增加的物品。

低档物品:收入增加引起需求量减少的物品。

收入效应:当一种价格变动使消费者移动到更高或更低无差异曲线时所引起的消费变动

替代效应:当一种价格变动使消费者沿着一条既定的无差异曲线变动到有新边际替代率的一点时所引起的消费变动。

·吉芬物品:价格上升引起需求量增加的物品。

结合图21-14理解劳动供给曲线为何可能向后弯曲p478

劳动供给曲线。考虑替代效应,当工资增加时,相对于消费而言,闲暇变得更昂贵了,这就鼓励工人用消费替代闲暇。换句话说,替代效应使工人因为更高的工资而更勤奋地工作,这就倾向于使劳动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考虑收入效应,当工资增加时,移动到更高的无差异曲线。现在工人的状况变得比以前好了。只要消费和闲暇都是正常物品,他就倾向于用这种福利增加来享受更高的消费和更大的闲暇。换句话说,收入效应导致他的工作减少,这就倾向于使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弯曲。如果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就增加工作,如果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就减少工作。因此,劳动供给曲线既可能向右上方倾斜,也可能向后倾斜。

一、消费者的预算约束线——对于两种物品

PaQa+PbQb=I(无储蓄无贷款)以a度量b的价格:Pa/Pb,

以两种商品度量实际收入:I/Pa,I/Pb

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对应另一种商品相对价格下降,实际收入下降,反之亦然

二、消费者偏好的刻画:无差异曲线

1、无差异曲线和效用: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的所有点,有相同的效用。较高的无差异曲线有较高的效用。

2、无差异曲线的特点和边际替代率

※无差异曲线的四个特征:

1)消费者对较高无差异曲线的偏好大于较低无差异曲线。

2)无差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3)无差异曲线不相交。

4)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原因:边际替代率递减,反映了消费者更愿意放弃他已大

量拥有的一种物品

3、完全替代品和完全互补品的无差异曲线

完全替代:直线,边际替代率不变。完全互补:直角折线凸向原点,边际替代率为0

二、预测消费者行为

1、最终的消费组合必定在预算约束线上,且与最高的无差异曲线相切。在消费组合点,边际替代率等于两种物品的价格比。(原因:在大于MRS点消费…在小于MRS点消费…)

2、比较静态分析1:收入的变化

收入增加,预算约束线向外移动,物品价格不变,则实际收入增加。物品相对价格不变。对消费者而言消费能力增强。正常品:需求增加。劣等品:需求减少。

3、比较静态分析2:价格的变化

步骤:平移新的预算线,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相切找切点,再平移到新的无差异曲线和新的预算线的切点。

4、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替代效应:表现为在同一无差异曲线上的移动,原因是边际替代率的变化。不管对于什么物品而言,替代效应都意味着相对价格上升则被替代,需求量减少。反之亦然。

收入效应:表现为同一点平移至新的预算线的移动,边际替代率不变,原因是收入的变化。对于正常品而言,收入效应表现为收入增加,需求量增加。对于劣等品而言,收入效应表现为收入增加则需求量减少。(见两种物品的无差异曲线图像)

吉芬物品:一种极端的劣等品。需求量随价格上升而上升(收入效应远大于替代效应)

三、消费者理论的应用实例

1、工资模型——提高工资能不能激励人们努力工作

(1)人们的选择:工作或闲暇。

(2)替代效应:工资上升,闲暇的成本更高,人们选择工作。收入效应:人们拥有的收入更多,能够消费更多的闲暇。

2、储蓄模型——提高利率能不能鼓励人们储蓄

(可以把关于未来金钱的出入的式子看作是到现在的折现)

(1)储蓄模型的解析式:储蓄s,消费c1,c2,利率为r。

第二期无收入且不允许跨期消费:y=c1+c2/(1+r)

第二期有收入且不允许跨期消费:y=c1+c2/(1+r)+y2

第二期有收入且允许跨期消费:y+y2=c1+c2/(1+r)

(2)人们的选择:储蓄或消费

替代效应:消费的成本更高,人们更多储蓄。收入效应:人们的收入更多,会更多消费。

十、垄断市场

·垄断企业:一种没有相近替代品的产品的唯一卖者的企业。

垄断产生的基本原因是进入壁垒,进入壁垒有三个主要形成条件:

1.垄断资源:生产所需要的关键资源由单个企业所拥有;

2.政府管制:政府给予单个企业排他性地生产某种物品或劳务的权利;

3.生产流程:某个企业能以低于大量生产者的成本生产产品。

自然垄断:由于一个企业能以低于两个或更多企业的成本向整个市场供给一种物品或劳务而产生的垄断。

当相关产量范围存在规模经济时,自然垄断就产生了。

·价格歧视:以不同价格向不同顾客出售同一种物品的经营做法。

价格歧视能增加垄断者的利润,可能减少无谓损失。通过使一些本来不想购买的消费者得到物品而增加经济福利。

·理解图15-4垄断者的利润最大化P322 图15-8垄断的无效率P327 垄断者利润最大化产量是由边际收益曲线与边际成本曲线的交点决定的。

理解为什么垄断厂商没有供给曲线?为什么垄断厂商实行价格歧视反而有助于增进经济福利?P323

供给曲线告诉我们,企业在任何一种既定价格时选择的供给量。当我们分析作为价格接受者的竞争企业时,这个概念是有意义的。但垄断企业是价格制定者,而不是价格接受者。问这种企业在任意一个既定价格时生产多少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企业在选择供给量的同时确定价格。实际上,垄断者关于供给多少的决策不可能与它所面临的需求曲线分开。需求曲线的形状决定边际收益曲线的形状,边际收益曲线的形状又决定了垄断者的利润最大化产量。在竞争市场上,可以在不了解需求曲线的情况下分析供给决策,但在垄断市场上,这是不正确的。因此,我们从不谈论垄断者的供给曲线。

一、垄断市场的特点

市场中只有一个企业,产品完全同质,有进入壁垒(垄断产生的根本原因)。此时,卖家拥有市场势力,且为价格制定者。

自然垄断:某个企业能以极低的边际成本生产产品,Qeff>>Qmax

二、垄断与完全竞争

三、垄断条件下企业的生产成本与收益

1、垄断者面临的需求曲线:D=b-kQ,且向右下方倾斜。TR=P*Q=bQ-kQ2,MR=TR'=b-2kQ

企业的决策:在MC=MR点生产。边际收益永远小于需求。

由此可见,当产量不为0时,企业面临降价和减产的权衡取舍。价格是内生变量。

为了增加以单位销售量,之前的都要降价。

价格效应:价格降低而导致的营利减少产量效应:企业在新增的销售量中得到的利润。TC=ATC*Q。

2、垄断条件下的福利分析

社会最优产量的发生条件:市场均衡价格(D=MB=MC)实际出清价格:MR=MC<MB

最终,社会产量小于最优产量,存在无谓损失,消费者剩余减少,生产者剩余可能增加

生产者剩余=总利润+总固定成本

3、政府政策和福利

(1)增强垄断企业的竞争性

反托拉斯法、反垄断法等

(2)私人企业国有化——改变了企业的目标函数,但是会产生额外的社会成本

(3)管制垄断者——将垄断者由价格制定者转变为价格接受者(此处特别针对自然垄断)

定价方法:边际成本定价,平均总成本定价

※自然垄断:极高的进入壁垒和极低的边际成本,Qeff>Qmax,一般假设ATC持续下降,MC 固定,ATC从上方无限接近于MC

两种定价:MR-MC定价:初始状况,企业有超额利润,存在无谓损失,需要管制

MR-ATC定价:企业收支平衡,不需要补贴,存在较少无谓损失

MC-MB定价:企业有亏损(FC),需要补贴,不存在无谓损失

※一次性补贴和单位补贴:一次性补贴不会改变对企业产量的激励;而单位补贴会改变产量

对于单位补贴而言,生产者的边际成本曲线下移s个单位,或消费者边际收益曲线上升s

四、价格歧视

1、一级价格歧视(完全价格歧视):根据每个消费者的支付意愿进行相应的定价

此时市场上不存在无谓损失,D=MB=MR,消费者剩余为0,生产者取得全部剩余

2、二级价格歧视:在不同的购买量下确定不同的价格

结论:能够取得比单一价格歧视更多的利润,但利润小于完全价格歧视

3、三级价格歧视:针对不同的市场(人群)确定不同的价格

(即在每个市场各自实现了最优化)

能在每个市场内选择一个利润最大化的价格,利润大于单一价格垄断,但小于完全价格歧视

十一、寡头与博弈论

寡头:只有少数几个卖者提供相似或相同产品的市场结构。

博弈论:研究在策略状况下人们如何行为。

·勾结:一个市场上的企业之间就生产的产量或收取的价格达成的协议。(需要两方交流)

卡特尔:联合起来行事的企业集团。

纳什均衡:相互作用的经济主体在假定所有其他主体所选策略为既定的情况下选择自己最优策略的状态。

当寡头企业单独地选择利润最大化的产量时,它们生产的产量大于垄断但小于竞争的产量水平。寡头价格低于垄断价格,但高于竞争价格(竞争价格等于边际成本)。

随着寡头市场上卖者数量增加,寡头市场就越来越像竞争市场,其价格接近于边际成本,生产量接近于对社会有效率的水平。

·囚徒困境:两个被捕的囚徒之间的一种特殊“博弈”,说明为什么甚至在合作对双方都有利时,保持合作也是困难的。

占优策略:无论其他参与者选择什么策略,对一个参与者都为最优的策略。

一、寡头市场的特点

二、策略性互动——博弈论

1、囚徒困境——每个玩家有占优策略,纳什均衡存在且唯一,纳什均衡无效

(1)最佳应对与占优策略

最佳应对:给定对方的一个策略,我方选择的最优策略(一个圈)

占优策略:不管对方怎么选择,我方的策略不发生变化(两个圈在同一行或同一列)

(2)纳什均衡:两方各自选择了自己的占优策略,没有背离均衡的激励

(3)博弈的结果永远是有效的吗?——不一定。

2、其他著名的博弈

(1、性别之战(双均衡,均有效)

(2、零和博弈(双方收益和为0,没有纳什均衡和占优策略,有混合均衡策略)

三、博弈论与寡头

1、伯特兰德模型(价格竞争)

(1)条件:两个企业同质,市场有一个单位消费者,生产边际成本恒定且相等

原则:消费者购买价格较低的产品,价格相同的时候等概率随机购买

(2)博弈均衡:均衡时两者都获得零利润,价格等于边际成本(价格较高的人可以通过降低价格来获取全部市场,且边际收益不能低于边际成本,最终价格降到边际成本)这个结果不是帕累托有效的,但其他均衡均有背离的激励

边际成本不同,且定价连续,则不存在纳什均衡;如果定价存在不连续点,则可以出现数个纳什均衡,都不是有效的,但可以比较效率。(在纳什均衡下,双方的定价相同)

计算是否有偏离均衡的激励:用降价后的收益和保持原价的收益比较

2、古诺模型(数量竞争)

(1)较为粗略的刻画:两个选择——高产量和低产量,越高的总产量对应越低的价格,产量不同则高产量者获得高利润

最终两者选择同时高产量,不是帕累托有效的

(2)古诺模型的条件:两个企业同质,边际成本恒定,市场价格由需求曲线决定

P=10-Q=10-(q1+q2)下面假设MC=2,D=MB=10-Q

(3)参照结果:①垄断(N=1)P=10-Q,MR=10-2Q MC=MR,得P,Q

②完全竞争(N=infinite)P=10-Q=MR

③古诺模型:均衡时产量为q1,q2,……qn。

给定企业2的产量,企业1没有激励偏离均衡→企业1在企业2的产量q2下实现了利益最

大化。

计算:D=10-q2-q1,MR=10-q2-2q1,MC=MR,

则q1=(8-q2)/2,对企业2分析相同,q2=(8-q1)/2

※多个竞争者的古诺模型:D=10-Q=10-Σq =MB 。MC=2,q1=10-Σq(2,n)

MR=10-Σ(q2,n)-2q1,MR=MC=2.

Σq+q1=8. q1=8-Σq2,n q2=8-Σq1,n/2 ……qn=8-Σq1,n-1 (共有n项)

把所有式子左右加和,得Σq =8n-(n-1)Σq

Q=Σq=8n/(n+2),q1=…qn=8/(n+2),有lim(n→infinite)=8,n=2则Q=4。

十二、外部性和公共物品

A、外部性

理解正外部性、负外部性的含义及其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无补偿的影响。

外部性有负,也有正,前者增加别人的福利,后者减少别人的福利。

负外部性: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社会最适量小于私人市场决定的数量,征税

正外部性:社会价值大于私人价值,社会最适量大于私人市场决定的数量,补贴

·外部性的内在化:改变激励,以使人们考虑到自己行为的外部效应。

负外部性使市场生产的数量大于社会合意的数量,正外部性使市场生产的数量小于社会合意的数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可以通过对有负外部性的物品征税并给予有正外部性的物品补贴来使外部性内在化。

·矫正税(庇古税):旨在引导私人决策者考虑负外部性引起的社会成本的税收。

·科斯定理:认为如果私人各方可以无成本地就资源配置进行协商,那么,他们就可以自己解决外部性问题的一个命题。

科斯定理说明,私人经济主体可以解决他们之间的外部性问题。无论最初的权利如何分配,有关各方总可以达成一种协议,在这种协议中,每个人的状况都可以变好,而且,结果是有效率的。

交易成本:各方在达成协议与遵守协议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

一、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市场失灵的一种表现)

1、理解私人成本(收益)和社会(收益)的偏离

2、正负外部性的实例:尾气、狗叫;教育,修剪草坪等

3、存在正负外部性时的福利分析:忽略私人成本(收益)曲线,在社会成本收益曲线上标出当前私人均衡的点,计算福利和无谓损失

二、如何解决

1、管制政策(负外部性):通过将数量控制在社会福利最大的点上来避免成本偏离的损失如果市场发生了波动,则这些政策有可能失效

2、以市场为基础(参照福利分析)

a、矫正税或补贴(外部性内在化)

矫正税:规定了污染权利的价格,所以每单位的污染税应该等于排放该单位污染所造成多余的社会成本,将社会承担的成本由生产者承担

补贴:矫正正外部性,使得社会多获得的收益真正使得内部消费者受益

b、污染许可证

不可交易:效果同1

可交易的污染许可证:排污成本小,排污需求大的,向排污成本高且排污少的生产者购买污染许可证(转移一部分产权)

矫正税和污染许可证的异同:矫正税规定污染价格,与污染需求平交;许可证规定数量,与污染需求直交。两者可以达到相同的效果。

3、私人解决方法

参见科斯定理:无论初始产权如何,只要双方在这件事中的成本和收益不变,那么无论产权如何,最终两者达成一致的结果都是不变的。

a、无成本谈判:如果带给一方的收益大于带给另一方的成本:初始产权在受益方,则这件事达成;初始产权在受损方,可通过比成本更高比收益更低的价格转让产权,该事达成。

如果带给一方的成本大于带给另一方的收益:无论初始产权如何,两方都不会选择达成。

产权在受益方:与受损方进行谈判,受损方支付低于此事成本(支付意愿)但高于对受益方收益的价格使这件事不能达成。产权在受损方:使用权利使这件事不能达成。

b、考虑谈判成本以及其他因素:科斯定理的发生条件:没有谈判或交易的成本

c、私人解决办法并不总是有效的:支付意愿和某件事带给人的收益/成本不一定相等

B、公共资源和公共物品

理解公共品的经济含义(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以及由此引发的免费搭车问题

·排他性:一种物品具有的可以阻止一个人使用该物品的特性。

消费中的竞争性:一个人使用一种物品将减少其他人对该物品的使用的特性。

根据这两个特点,把物品分成了四种类型:

私人物品:既有排他性又有竞争性的物品。

公共物品:既无排他性又无竞争性的物品。如国防、灯塔、知识、基础研究和反贫困。公共资源:有竞争性但无排他性的物品。如清洁的空气和水、畅通的交通和野生动物。自然垄断:有排他性但无竞争性的物品。

·搭便车者:得到一种物品的利益但避开为此付费的人。

由于公共物品没有排他性,搭便车者问题的存在就使私人市场无法提供公共物品。但是,政府可以潜在地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政府确信一种公共物品的总利益大于成本,他就可以提供该公共物品,并用税收收入对其进行支付,从而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变好。

成本——收益分析:比较提供一种公共物品的社会成本与社会收益的研究。

·公地悲剧:一个寓言,说明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看,为什么公共资源的使用大于合意的水平。

※对四种维度消费品的社会福利分析:只有私人物品是有效的

无排他性:一部分人的支付意愿低于这种物品的成本

无竞争性:边际成本为0,但带给所有人的边际收益为正,达不到有效点

一、公共物品

1、公共物品的实例:基础研究,国防,灯塔等

2、搭便车者问题:对消费者进行征税,私人化

3、成本和收益分析

4、如何对消费者征收公共物品税

根据消费者的支付意愿以及收入确定——不能高于支付意愿,且税率需要保证足够高

纳税人数越多,越容易筹集到资金

二、公共资源

1、公地悲剧

如何防止资源被私人过度使用:管制,征税,私人化

2、公共资源的实例:水和空气,拥堵的道路,渔业森林等资源

第十三讲劳动力市场

供给方:劳动力需求方:厂商

理解生产要素的需求为何是一种派生需求

·生产要素:用于生产物品与劳务的投入。

劳动、土地和资本是三种最重要的生产要素。

生产要素的需求是派生需求。这就是说,企业的生产要素需求是从它向另一个市场供给物品的决策派生出来的。对电脑程序员的需求与电脑软件的供给必然密切相关,而对加油站服务员的需求与汽油供给必然密切相关。

·生产函数:用于生产一种物品的投入量与该物品产量之间的关系。

理解劳动需求曲线与边际产量值的关系(图18-2)P400

劳动的边际产量:增加的一单位劳动所引起的产量增加量。

边际产量递减:一单位投入的边际产量随着投入量增加而减少的性质。

边际产量值(VMP):一种投入的边际产量乘以该产品的价格。

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告诉我们,在工资水平为既定时企业所需要的劳动量。而一个竞争性的、利润最大化的企业雇佣的工人数要到劳动的边际产量值等于工资这一点上,所以边际产量值曲线也是劳动需求曲线。

无论是土地还是资本,企业会一直增加对它们的租用量,直到要素的边际产量值等于要素的价格时为止。因此,每种要素的需求曲线反映了那种要素的边际生产率。

·资本:用于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设备和建筑物。

一、劳动的供给与需求

1、劳动的供给:劳动—休闲曲线

(对于工资激励的反应:开始替代大于收入,则增加劳动供给;之后收入大于替代,则减少劳动供给)

2、劳动的需求:企业的生产函数和成本曲线(劳动力和原材料的价格),市场的价格

边际工人创造的收益等于雇佣他所需要的边际成本

边际收益=(p-c)*MPPI

(价格减去原材料的价格是每单位的收益,MPPI代表工人的工作能力)

3、市场变动对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影响

(1)如果产品的价格增加(减少),则劳动力需求曲线绕x轴交点旋转

(2)技术进步对供需的影响:替代性技术使得需求减少,互补性技术使得需求增加(平移)二、劳动力市场的政策与福利分析

矫正无谓损失的办法:组织工会和最低工资

1、最低工资政策

完全竞争条件下:最低工资引起失业,工资提高,存在无谓损失

垄断条件下:结合具体分析

在买方垄断的条件下,买方为价格制定者,若政府有最低工资限制,则买方为价格接受者在最低工资下,买方的成本曲线为S线;最低工资以上,买方成本曲线为MC线

①最低工资有效,在社会最优工资以下:无谓损失减小,不存在失业

②最低工资有效,在社会最优工资以上:无谓损失增加,出现失业

等于社会最优工资,则不存在无谓损失

2、需求的变化:

完全竞争和垄断下,需求增加,工资上升,需求下降,工资减少

3、需求变化+最低工资

(见作业题)

三、买方垄断劳动力市场和价格歧视

一级价格歧视:没有无谓损失,MC=S,消费者剩余最大化

※垄断竞争和垄断的市场机制

垄断竞争下,长期经营没有利润(D=MB=ATC),垄断下具有超额利润(成本曲线不变)

原因:垄断竞争下,短期可以获利,长期可以自由进出(成本曲线保持不变!)

短期利润增加→激励企业进入→供给增加→每个企业面对的需求左移→利润减少短期企业亏损→退出市场→消费者转向市场内的企业→需求增加→价格回升

垄断竞争和完全竞争的不同:市场存在正利润:

完全竞争:供给曲线右移,垄断竞争:市场需求左移

垄断竞争的需求曲线:双斜线,向右下倾斜,和垄断一样

经济学原理知识点总结

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 第一章 1.稀缺性:社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不能生产人们希望用油的所有物品与劳务 2.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3.效率:社会能从稀缺资源中得到的最大利益 4.平等:讲这些资源的成果平均地分配给社会成员 5.机会成本: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 6.理性人:能系统而由母的的尽最大努力去实现目标 7.编辑变动:对现有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 8.激励: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 9.市场失灵: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10.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 11.市场势力:单个人或者一小群人不适当地影响市场价格的能力 12.生产率:每一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动数量 经济学十大原理 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4、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5、毛衣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 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7、政府又是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9、当政府发行了过多的货币时,物价上升 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事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第二章 要点 1.循环流向图,见书20。在这个模型中,经济由两类觉得这,家庭和企业组成, 2.物品与劳务市场上,家庭是买者,生产要素市场上,家庭是卖者 3.生产可能性边界:一个图形,标明在生产要素和生产技术既定时,一个经济所能生产的产出。大炮与 黄油 4.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他们如何在特定市场上相互影响 5.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现象 6.关于世界的表述有两种类型:一,实证表述:描述性的,关于世界是什么样子的表述;二,规表述: 关于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表述 第四章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 1.某种物品与劳务的买者与卖者组成的一个群体 2、竞争市场:有许多买者与卖者,以至于一个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微乎其微的市场 3、完全竞争的市场具有的两个特征:可供销售的物品是完全相同的;买者与卖者众多以至于任何一个买者或卖者无法影响市场价格,此时他们被称为价格接受者 4、垄断者:一些市场只有一个卖者,由他决定价格 5.需求量:买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该种物品的数量 6.需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上升,该物品的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

经济学原理第7版(曼昆)宏观经济学复习重点

第23章 1.对于一个整体经济而言,收入必定等于支出 2.国内生产总值(GDP ) 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GDP通常是一年或一个季度(3个月);衡量的生产价值局限于一个国家的地理范围之内,不管是由本国的国民还是住在本国的外国人生产;只包括现期生产的物品,不包括过去生产的物品;生产并合法出售的所有东西;只包括最终物品的价值;包括有形的物品,也包括无形的劳务;使用市场价格。 3.GDP的四个组成部分是消费(C )、投资(I )、政府购买(G )和净出口(NX )。 (1)逍费是家庭除购买新住房之外用于物品与服务的支出 (2)投资是用于资本设备、存货和建筑物的支出,包括家庭用于购买新住房的支出 (3)政府购买包括地方、州和联邦政府用于物品与服务的支出 (4)净出口等于外国对国内生产的物品的购买(出口)减国内对外国物品的购买(进口) 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之和 4.真实GDP和名义GDP 真实GDP :按不变价格评价的物品与服务的生产(是用不变的基年价格来评价经济中物品与服务生产的价值) 不受价格变动的影响,反映产的产量的变动 名义GDP :按现期价格评价的物品与服务的生产(是用当年价格来评价经济中物品与服务生产的价值) GDP平减指数 GDP平减指数是用名义GDP与真实GDP的比率乘以100计算的物价水平衡量指标 即GDP平减指数=(名义GDP/真实GDP)*100 通货膨胀率=[(第2年的GDP平减指数-第一年的GDP平减指数)/第一年的GDP平减指数]*100 第24章

1 .消费物价指数CPI 答:指普通消费者购买的物品与服务的总费用的衡量指标。 即:CPI =(当年一篮子物品与服务的价格/基年一篮子的价格)*100 计算消费物价指数:固定篮子、找出价格、计算这一篮子东西的费用、选择基年并计算指数、计算通货膨胀率 通货膨胀率:从前一个时期以来物价指数变动的百分比 通货膨胀率=[(第二年CPI-第一年CPI)/第一年CPI ]*100% 生产物价指数:企业所购买的一篮子物品与服务的费用的衡量指标 衡量生活费用中的三个问题。(CPI高估了生活费用的增加) (1)替代倾向。CPI使用了一篮子固定不变的物品。 (2)新产品的引进。CPI基于固定不变的一篮子物品和服务,没反映出因引进新物品而引起的货币价值的增加。 (3 )无法衡量质量的变动。 GDP平减指数与CPI的差别: (1)GDP平减指数反映国内生产的所有物品与服务的价格, CPI反映消费者购买的所有物品与服务的价格 (2)CPI比较的是固定的二篮子物品与服务的价格和基年这一篮子物品与服务的价格,GDP平减指数比较的是现期生产的物品与服务的价格和基年同样物品与服务的价格 2.根据通货膨胀的影响矫正经济变量 今天美元的数量=T年美元的数量* (今天的物价水平/T年的物价水平) 指数化:根据法律或合同按照通货膨胀的影响对货币数量的自动调整 真实利率和名义利率 名义利率指通常公布的、未根据通货膨胀的影响校正的利率(货币数量) 真实利率指根据通货膨胀校正的利率(货币购买力) 真实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经济学原理期末考点

1 运用弹性理论解释丰收悖论(即丰收通常会降低农民的收入) 当粮食大幅增产后,农民为了卖掉手中的粮食,只能竞相降价。但是由于粮食需求缺少弹性,只有在农民大幅降低粮价后才能将手中的粮食卖出,这就意味着,在粮食丰收时往往粮价要大幅下跌。如果出现粮价下跌的百分比超过粮食增产的百分比,则就出现增产不增收甚至减收的状况,这就是“谷贱伤农”。 2 (1) 等产量线的含义,[没有] 等产量线是表示两种生产要素的不同数量的组合可以带来相等产量的一条曲线,或者说是表示某一固定数量的产品,可以用所需要的两种生产要素的不同数量的组合生产出来的一条曲线。 (2 ) 等产量线的特征 第一,等产量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线,其斜率为负值。这就表明,在生产者的资源与生产要素价格既定的条件下,为了达到相同的产量,在增加一种生产要素时,必须减少另一种生产要素。两种生产要素的同时增加,是资源既定时无法实现的;两种生产要素的同时减少,不能保持相等的产量水平。 第二,在同一平面图上,可以有无数条等产量线。同一条等产量线代表相同的产量,不同的等产量线代表不同的产量水平。离原点越远的等产量线所代表的产量水平越高,离原点越近的等产量线所代表的产量水平越低。 第三,在同一平面图上,任意两条等产量线不能相交。因为在交点上两条等产量线代表了相同的产量水平,与第二个特征相矛盾。 第四,等产量线是一条凸向原点的线。这是由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所决定的。3.为什么完全竞争中的厂商不愿为产品做广告? 第一,因为完全竞争本身假定生产有利消费者具有完全的信息或知识,市场上的产品是无差异的,所以厂商无需做广告,做广告只会增大产品的成本,使所获得利润减少甚至亏损。第二,完全竞争厂商仅是价格的接受者,他能根据市场决定的价格卖出他愿意生产的任何数量的产品,故厂商不愿做广告。4.什么是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这一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什么? 又称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一种投入要素连续地等量增加,增加到一定产值后,所提供的产品的增量就会下降,即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会递减。这就是经济学中著名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存在的原因是: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可变要素投入量与固定要素投入量之间的比例在发生变化。在可变要素投入量增加的最初阶段,相对于固定要素来说,可变要素投入过少,因此,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其边际产量递增,当可变要素与固定要素的配合比例恰当时,边际产量达到最大。如果再继续增加可变要素投入量,由于其他要素的数量是固定的,可变要素就相对过多,于是边际产量就必然递减。 5 简述宏观经济政策的具体目标。 答: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主要有四个: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1) 充分就业。充分就业的本义是指所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目前主要用人力资源作为充分就业的标准;充分就业本不是指百分之百的就业,一般地说充分就业允许的失业范畴为4%。

经济学原理总结曼昆

曼昆经济学原理总结 第一章经济学十大原理个人做出决策的四个原理: 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做出决策的时候人们不得不在不同的目标之间做出取舍) 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比如读大学,要考虑到不能工作带来的工资损失)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比如应该读到什么时候才能拿到最好的工资,博士,硕士呵呵)4)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比如去超市买东西很便宜,于是我们去买,结果买了很多的不需要的东西,反倒花了更多的钱) 经济相互交易的三个原理: 5)贸易能使每个人的状况更好(想想如果没有贸易,我们还处于自然经济的状况,那 么我们需要做所有的事情,需要去做冰箱,彩电……不可能吧。没有贸易就没有竞争了,那么我们就可能在某一领域被人们垄断,想想封闭的中国,我们可能不能得到很多的先进的科 技,但是我们现在和很多的国家贸易,这样我们可以享用更多的先进的技术) 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这个东西从我学过的邓小平理论当中可以 反复地看到,无形的手,价格!) 7)政府有的时候可以改善市场结果(我们需要政府来维持这个社会的治安……,抄一 句:促进效率和促进公平〈尽管很多的时候他们是一对矛盾,有的时候政府也不一定能做到 这一点〉市场失灵)整体经济如何运行的三个原理: 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的能力(就是劳动生产率,你工作一个小时,那么你能够创造出多少的财富。那么我们要提高生活水平,我们就需要去得到良好教育,现在我就在这么做,呵呵,拥有生产工具一一我现在需要一台电脑,速度要快些,屏幕要液晶的更好,以及获取最好技术的机会一一这我需要向导师和图书馆,师兄多多请教了, 还要自己去争取机会!) 9)当政府发行了过多的货币时,物价上升(这个好理解,不就是通货膨胀么) 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菲利普斯曲线一一增加货币的供应量,可以至少短期的失业率〈其实我还是不懂为什么?〉,但是会造成通货膨胀) 第二章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第一节作为科学家的经济学家 为什么我们会把经济学家作为一个科学家来看待呢? 经济学家同样的需要去观察世界,冷静地建立并且检验有关世界如何运行的各种理论。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经济学家更多的是关注历史提供的自然实验一一因为你不可能为了去验证一些数据去影响国家的经济运行,所以说经济学里的“实验”不是那么好做的。 那么如何去做呢? 我们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观察世界,建立理论,再去进一步的观察(检验!)…… 在观察世界的时候我们可以做出一定的假设,这些假设会有利于我们的观察。当然,假设并不是永远的成立。比如我们去买东西,如果商店就在门口,我们可以假设买东西所花费的时间为零,如果是在3站地以外的话,这个假设就不能成立。 建立起经济模型。 两个模型:循环流向图,生产可能性边界 定义一下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概念。 这两个家伙基本上可以见名见意。 前者,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后者,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它们在某个市场 上如何相互交易。 或者这么说吧。如果你关心的是货币和失业率的关系,那么你所关心的话题应当是宏观经济学。而如果你看到的是一个公司如何在生产某种产品上决策,你所关心的应当是微观经

产业经济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产业经济学期末复习 题型 一:单选 10*1.5’ 二:名词解释5*4’ 三:简答题 5*8’(其中必有一题计算题,一个关于博弈论的题) 四:案例分析 两题 一题10’一题15’ 考试重点(但不是只考这些哦!!!!!) P1 产业的概念 生产经营具有密切替代关系的产品或劳务(即同一类产品或服务)的企业所组成的集合。 P6 那张图 产业经济学理论体系 P17 规模经济定义 是指当生产或经销单一产品的单一经营单位因规模扩大而减少了生产或经销的单位成本时导致的经济。 P18判定系数 。 平均成本曲线呈水平线产出量的一定范围内,本,规模收益不变,在,平均成本等于边际成如果平均成本曲线上升; 加,济,即随着产出量的增成本,则存在规模不经时,平均成本小于边际当平均成本曲线下降; ,,即随着产出量的增加成本,则存在规模经济时,平均成本大于边际当1FC 1FC 1FC MC AC FC =<>= P19 范围经济定义,要会判断是否存在范围经济 范围经济是指利用单一经营单位内原原有的生产或销售鬼才来生产或销售多于 产业经济学理论体系 产业结构理论 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政策理论 反垄断与管制理论 市场结构 市场行为 产业结构优化 产业关联 产业布局 产业政策科学 产业组织政策 产业结构政策 反垄断法 政府管制 市场绩效

一种产品而产生的经济。 如果企业增加产量能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则存在规模经济;如果企业增加产品 品种或种类能节约成本,则范围经济存在。 ) ,(),()(件可用下式表示: ,则存在范围经济的条所发生的总成本单位的产品和单位的产品)表示一个企业生产,(令y x y x y x y x Q 0TC 0Q TC Q ,Q TC Y Q X Q Q Q TC +< P36 绝对集中度指标 最基本的市场集中度指标是绝对集中度,通常用在规模上处于前几位企业的生 产、销售、资产或职工的累计数量或数额占整个市场的生产、销售、资产、子宫 总量的比重来表示。其计算公式为: 度。 意味着非常高的集中程接近于小的部分;相反的,个企业仅供应了市场很意味着最大的接近于数之和。额、资产额、或职工人位企业的生产额、销售 表示前;买方的数目)(计量买方集中度时指为市场上卖方企业数目职工人数;额、资产额 位企业的生产额或销售列的第为按照资源份额大小排位企业的市场集中度; 前表示市场上规模最大的式中,1n 0n N n 111n n n i i i n N i i n i i n CR CR X i X CR X X CR ∑∑∑==== P38赫希曼指数知道概念 、基尼系数、洛伦茨曲线 HHI ,也称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其计算公式为: 。代表该产业内的企业数个企业的市场占有率;第代表企业的规模;代表代表市场总规模;式中,n i /i X )(HHI n 1 221X X S X S X X i i i i i n i i ===∑∑== 洛伦茨曲线表示的是市场占有率与市场中由小企业到大企业的累计百分比之间的关系。

经济学原理知识整理

经济学原理知识整理 模块一经济学基础理论知识项目一认知经济学基础 知识——带你步入经济学殿堂 1、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前提是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和资源的有限性。 2、人类欲望的无限性是指人类的欲望或需要是无穷的。欲望是人们为了满足 生理或心理上的需要而产生的渴望。 3、物品:自由物品、经济物品、有害物品。 4、自由物品: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就能够得到的有用物品。 5、经济物品也叫稀缺物品,是指人类必须付出相应代价才能够得到的有用 物品。特点:有用性;人们获得时通常都要花费代价;经济物品相对于自 由物品来说一定是稀缺的;价格为正。 6、有害物品:人类必须付出相应代价才能够消除的物品,它来源于人们的经 济活动或其他活动,或是大自然的力量留下来的灾害。 7、稀缺性:经济物品是有限的,而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有限的经济物品总 是难以满足无限产生和膨胀的人类欲望,这一矛盾就是经济学中通常所说的稀缺性。 8、资源的稀缺性具有绝对性,这种绝对性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时期和人们生 产的所有区域。从历史上来看,稀缺性存在于人类社会的所有时期。从世界各地来看,稀缺性存在于所有人类活动的区域。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都 面临着稀缺性的问题,只不过稀缺的内容不同而已。所以,稀缺性是人类 社会永恒的问题。 9、资源的稀缺性具有相对性:也就是说相对于人类无限的欲望而言,再多的 资源也是稀缺的。 10、机会成本:当把一定的资源用来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其他产品的最大 产量(产值)。(一种资源用来获得某种收入时所放弃的另一种收入。)实质上是指选择的代价,即“选择成本” 。 11、生产可能性:一定的资源条件下,利用现有的资源可能生产的最大产量组 合。 12、生产可能性曲线:主要用来考察一个国家应该怎样分配其相对稀缺的生产

曼昆经济学原理复习大纲设计(超全)

第一篇导言 第一章经济学十大原理 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 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实现其目标的人。 理性人通常通过比较边际利益和边际成本来作出决策。 当且仅当一种行为的边际利益大于边际成本时,一个理性决策者才会采取这种行为。 市场经济需要实施产权的制度,以便个人可以占有和控制稀缺资源。 市场失灵: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 市场势力:单个经济活动者(或一小群经济活动者)对市场价格有显著影响的能力。 市场失灵的原因:{外部性市场势力} 通货膨胀: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两国之间的贸易可以使两个国家的状况都变得更好。 如果经济福利的市场分配结果不是合意的,税收或福利政策可以改变经济蛋糕的分配方式。(当政府用税收和福利再分配收入时,虽然实现了更大程度的平等,但它们降低了效率。经济周期:就业和生产等经济活动的波动。(无规律的、大部分无法预测的) 经济学十大原理: A.人们如何做出决策 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欲望是无限的而资源是稀缺的。社会:效率与公平) 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4.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B.人们如何相互交易 5.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专业化,社会分工) 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看不见的手) 7.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C.整体经济如何运行 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生产率:设备,劳动者的技能以 及可用的技术) 9.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一年) 第二章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实验困难:世界碰巧提供的数据,即历史所提供的自然实验。(预测) 假设:可以使复杂的世界简单化,而且使解释这个世界变得更为容易。 经济模型:一个复杂现象的高度简化。(通常是由图形和方程式组成的模型) 循环流量图:一个说明货币如何通过市场在家庭和企业之间流动的直观经济模型。 生产要素:经济体用来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资源。(劳动,土地,资本[建筑物和土地]) 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在可得到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一个经济所能生产的产品数量的各种组合的图形。(边界内的点:没有达到,没有效率。一辆汽车的机会成本等于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斜率,即曲状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意味着递增的机会成本。外移说明技术进步)

《经济学原理》读书心得

( 心得体会)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07186 《经济学原理》读书心得Reading experience of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经济学原理》读书心得 《经济学原理》读书心得 经济学一直是我感兴趣的学科,大体是因为经济学可以让我清楚地看到一些社会现象的本质。经典的经济学入门教材很多,如斯密的《国富论》,斯蒂格利茨《经济学》等,但我想向大家推荐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一书。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曾创造了两次吉尼斯世界记录:一是书还未完稿时,出版商就出价140万美元买下版权,从而创下经济学著作卖价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二是书一出版便很快风行美国,出版仅3个月就被300多所大学采用作为教材,其英文版发行量在1998年出版当年就高达20万册,成为世界上首版最成功的经济学教材,其畅销速度与畅销数量又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 这本书特点鲜明,简明、有趣味、思路清晰且逻辑严谨,是一本绝对值得去细细品读的书!我是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读后有种醍醐灌顶的新鲜感。 通常认为,经济学是一门艰深的学科,常常需要运用大量深奥的数学知识,令人望而却步,但在读完本书后,却有了另一番感受。这主要因为曼昆从容易理解的经济学的十大基本原理入手,循序渐进,旁征博引,用妙趣横生的语言向读者展示经济学的无穷魅力。限于本人的专业知识与文字驾驭能力,就书中前三条基本原理浅显地谈谈我的一些读后体会。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书中告诉我们,由于资源的稀缺性,我们面临权衡取舍,这才会在生活中面临着一次又一次的选择。相信大多数人对于其中的道理并不陌生,但能够时时做出正确取舍的人不多。孟子在《告子上》中感叹,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这充分说明了取舍的痛苦,如何取舍,就得按照理性人的思维模式了。曼昆在提到这个原理时写到:也许一个人一生中没有一种取舍比工作和闲暇之间的权衡取舍更明显和更重要。我完全赞同这句话。尤其对于个人来说,时间是最大的稀缺性资源。人的一生是很短暂的,要是把时间都用在怨天尤人上,你就放弃了学会改变境遇的奋斗和追求。 其实,我们自己也在被取舍中生活着。无论我们在找工作时,还是与他人合作时,甚至找女朋友时,如果想脱颖而出,就必须拥有稀缺性资源,如高学位、良好的口碑、漂亮的相貌只有这样才可以发送有效的信号,才可以让他人权衡取舍时更多的考虑我们。当然,其信号的成本是昂贵的。 个人行为的取舍或许是简单的,当个人组成社会时,将会面临更多、更难的权衡取舍。对于社会,效率与公平永远是鱼与熊掌的关系。效率决定整个经济蛋糕的大小,而平等则是指如何分割这块蛋糕。当政府想要把经济蛋糕切得更均匀时,就减少了人们做大蛋糕的热情,从而这块蛋糕本身也就变小了。这就要求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正确的取舍。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读研,对于一个没接触过经济学的人来说,他认为的成本是:学费+住宿费+生活费+考试费用,时间是一个不会计入成本的因素。曼昆却认为:住宿费和生活费是收益,而非成本。想想就会明白,因为这些开支

2016北师行管考研唐任伍《经济学原理》核心讲义,

第1章导论 本章节包括4个大知识点,经济学的发展与研究对象,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有效方式,经济学教会了我们什么和经济学研究方法。其中必须掌握的知识点是经济学的定义和作用,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帕累托最优,经济学教会了我们什么。 在复习过程中,首先要了解知识点,通过阅读教材,知道文章写的是什么,而后分析教材的例题知道怎么去掌握重要知识点,最后通过查阅资料完善自己的理解。这样就能熟悉相应知识点,最后再通过本讲义如下内容对应的例题,从分析、解题、易错点到布置作业,完成相应知识点的掌握过程。 1.1本章知识点串讲 【知识点1】经济学的发展与研究对象 经济学的定义:经济学就是研究如何配置稀缺资源使其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无限欲望的 科学。 经济学要解决的基本问题:经济组织的这三个基本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 产 【知识点2】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有效方式(名师注:相当重要) 市场机制的运行基础:价格机制。 价格机制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它的作用: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说得同样简单明了,他把价格在经济的作用简要归 纳为:第一,传递情报;第二,提供一种刺激,促使人们采用最节省成本的生产方法,把可得到的资源用于最有价值的目的;第三,决定谁可以得到多少产品——即收入的分配。作者观点: 1.市场价格能传递信息。从消费的角度而言,市场价格提供了重要信息从生产的角度说,市场价格提供了消费者对每种商品评价的最新信息。市场价格也为生产过程中豺资源 或要素的使用提供重要信息。 2.市场价格能协调人们的行为。 3.市场价格能提供有效激励。 4.市场价格能保证良好的市场秩序。总之,价格可以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状态。通过价格对需求与供给的调节,最终会使需求与供给相等。当需求等于供给时,消费者的欲望得到了满足,生产者的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通过价格机制分配于各种用途,使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和生产者的利润最大 化得以实现,这种配置就是最优状态。 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ality)又称为“帕累托效率”,是意大利经济学维弗雷多·帕雷托(Vilfredo Pareto)提出来的,用来评价资源使用和配置是否有效率,是资源

曼昆-经济学原理-概念归纳

曼昆《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归纳——上下册 一、经济学十大原理 1、稀缺性:社会资源的有限性。 2、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3、效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多东西的特性。 4、平等: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公平分配的特性。 5、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 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实现起目标的人。 6、边际变动:对行动计划微小的增量调整。 激励: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 7、市场经济:当许多企业和家庭在物品与劳务市场上相互交易时,通过他们的分散决策配 置资源的经济。 8、市场失灵: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9、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 10、市场势力:一个经济活动者(或经济活动者的一个小集团)对市场价格有显著影响的能 力。 11、生产率:一个工人一小时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量。 12、通货膨胀: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13、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14、经济周期:就业和生产等经济活动的波动(就是生产这类经济活动的波动。) 二、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15、循环流向图:一个说明货币如何通过市场在家庭与企业之间流动的直观经济模型。 16、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一个经济在可得到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所能生产的产量 的各种组合的图形。 17、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它们在市场上的相互交易。 18、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包括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增长。 19、实证表述:企图描述世界是什么的观点。 20、规范描述:企图描述世界应该如何运行的观点。 三、绝对依存性与贸易的好处 21、绝对优势:根据生产率比较一种物品的生产者。 22、比较优势:根据机会成本比较一种物品的生产者。 23、进口:国外生产而在国内销售的物品。 24、出口:国内生产而在国外销售的物品。 四、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 25、市场:由某种物品或劳务的买者与卖者组成的一个群体。 26、竞争市场:有许多买者与卖者,以致于每个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都微乎其微的市场。 27、需求量:买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一种物品量。 28、需求定理:认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一种物品价格上升,该物品需求量减少的观点。 29、需求表:表示一种物品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关系的表格。

经济学原理总结-曼昆

曼昆经济学原理总结 第一章经济学十大原理 个人做出决策的四个原理: 1)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做出决策的时候人们不得不在不同的目标之间做出取舍) 2)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比如读大学,要考虑到不能工作带来的工资损失) 3)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比如应该读到什么时候才能拿到最好的工资,博士,硕士呵呵) 4) 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比如去超市买东西很便宜,于是我们去买,结果买了很多的不需要的东西,反倒花了更多的钱) 经济相互交易的三个原理: 5) 贸易能使每个人的状况更好(想想如果没有贸易,我们还处于自然经济的状况,那么我们需要做所有的事情,需要去做冰箱,彩电……不可能吧。没有贸易就没有竞争了,那么我们就可能在某一领域被人们垄断,想想封闭的中国,我们可能不能得到很多的先进的科技,但是我们现在和很多的国家贸易,这样我们可以享用更多的先进的技术) 6) 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这个东西从我学过的邓小平理论当中可以反复地看到,无形的手,价格!) 7) 政府有的时候可以改善市场结果(我们需要政府来维持这个社会的治安……,抄一句:促进效率和促进公平〈尽管很多的时候他们是一对矛盾,有的时候政府也不一定能做到这一点〉市场失灵) 整体经济如何运行的三个原理: 8) 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的能力(就是劳动生产率,你工作一个小时,那么你能够创造出多少的财富。那么我们要提高生活水平,我们就需要去得到良好教育,现在我就在这么做,呵呵,拥有生产工具——我现在需要一台电脑,速度要快些,屏幕要液晶的更好,以及获取最好技术的机会——这我需要向导师和图书馆,师兄多多请教了,还要自己去争取机会!) 9) 当政府发行了过多的货币时,物价上升(这个好理解,不就是通货膨胀么) 10) 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菲利普斯曲线——增加货币的供应量,可以至少短期的失业率〈其实我还是不懂为什么?〉,但是会造成通货膨胀) 第二章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第一节作为科学家的经济学家 为什么我们会把经济学家作为一个科学家来看待呢? 经济学家同样的需要去观察世界,冷静地建立并且检验有关世界如何运行的各种理论。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经济学家更多的是关注历史提供的自然实验——因为你不可能为了去验证一些数据去影响国家的经济运行,所以说经济学里的“实验”不是那么好做的。 那么如何去做呢? 我们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观察世界,建立理论,再去进一步的观察(检验!)…… 在观察世界的时候我们可以做出一定的假设,这些假设会有利于我们的观察。当然,假设并不是永远的成立。比如我们去买东西,如果商店就在门口,我们可以假设买东西所花费的时间为零,如果是在3站地以外的话,这个假设就不能成立。 建立起经济模型。 两个模型:循环流向图,生产可能性边界 定义一下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概念。 这两个家伙基本上可以见名见意。

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区域经济学 第一二章 1.基本概念:区域、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 区域: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区域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对其进行界定或定义,需要从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出发。 地理学的区域概念:地理学时最早提出区域概念的学科。为了便于考查,地理学把地球空间按照其相互关系进行分类,或者是区分,并用一定的事先设定的法则,将其划分为各种区域,诸如海洋区、陆地区、高原区,平原区、丘陵区等等。由于每一类区域不同的特征以及温度、降雨和生物物种分布等的巨大差异,使每一个区域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更多样化。 地理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地域单元。 政治学的区域概念:政治学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不同的地点,根据人口居民点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位置及分布状况,划分系统的地方单元。政治学中的区域不但表示地理区域的概念,而且还包含地方公民间的文化联结、惯例认同、心理归属、民族历史、社会经济关系等意义。 政治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行政管理的一个地方单元。 社会、文化区域:根据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在人口、民族、宗教、语言、

政治等因素交互影响下而产生的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文化景观特定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如华人文化圈、东方文化圈、穆斯林文化圈等; 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概念就是区域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是在地理学和政治学关于区域概念的基础上,考虑某个地域空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公共设施和行政管理的特点,是居民高度认同、地域完整、功能明确、内聚力强大的地域单元。 它一般以两种形式存在:同质区域和极化区域。 区域的特征:内在整体性、空间界线的客观性与模糊性 区域经济: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如果我们把全国的国民经济看做是一个整体,那么区域经济就是整体的一部分,是国民经济整体不断分解的结果。 区域经济的特点包括: 区域性——区域经济最根本的特点 非均衡性 阶段性和连续性 开放性

经济学重点总复习1.0

第一讲导论 第一讲重要内容回顾 1、稀缺性定义:人类需要超过现实的生产能力。 经济学产生的根源—由于资源的有限性而引发的选择的必要性。 2、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3、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练习题 1、经济学最好的定义是对( A )的研究 A.社会如何管理其稀缺资源 B.如何按最盈利的方式经营企业 C.如何预测通货膨胀、失业和股票价格 D.政府如何可以制止不受制约的利己所带来的危害 2、你去看一场电影的机会成本是(C) A.门票的价格 B.门票的价格加上你在电影院购买汽水和爆米花的费用 C.去看电影所需要的所有现金支出加上你的时间的价值 D.只要你享受了电影并认为使用的时间和金钱是值得的,就为零 3、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是指(B) A.企业家以消费者的支出为代价而获取利润的不易察觉而隐蔽的方法。 B.尽管市场参与者是利己的,但自由市场仍能达到合意结果的能力。 C.即使消费者没有意识到管制,但政府管制仍然可以有利于消费者的能力。 D.生产者或消费者在不受管制的市场上给无关旁观者带来成本的方式。 4、政府可能为了( D )而对市场经济进行干预。 A.保护产权 B.纠正外部性引起的市场失灵 C.达到更为平等的收入分配 D.以上全对 第二讲均衡价格理论 第二讲重要内容回顾 (一)需求及影响需求的因素 1、需求的定义:居民户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个价格水平时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 2、影响需求的因素 ①商品本身的价格。 反向变化关系- 需求定理 ②收入(income) -- 正常物品(normal good) -- 低档物品(inferior good) ③相关物品的价格。 -互补品( complements ) PA↑→ QA↓→ QB↓ -替代品( substitutes ) PA↓→ QA↑→ QB↓ ④爱好(偏好)( preference )。⑤预 期(预测)( expectation )。

曼昆《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归纳

曼昆《经济学原理》(上)名词解释 1、稀缺性:社会资源的有限性。 2、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3、效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多东西的特性。 4、平等: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公平分配的特性。 5、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 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实现起目标的人。 6、边际变动:对行动计划微小的增量调整。 激励: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 7、市场经济:当许多企业和家庭在物品与劳务市场上相互交易时,通过他们的分散决策配置资源的经济。 8、市场失灵: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9、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 10、市场势力:一个经济活动者(或经济活动者的一个小集团)对市场价格有显著影响的能力。 11、生产率:一个工人一小时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量。 12、通货膨胀: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13、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14、经济周期:就业和生产等经济活动的波动(就是生产这类经济活动的波动。) 15、循环流向图:一个说明货币如何通过市场在家庭与企业之间流动的直观经济模型。 16、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一个经济在可得到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所能生产的产量的各种组合的 图形。 17、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它们在市场上的相互交易。 18、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包括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增长。 19、实证表述:企图描述世界是什么的观点。 20、规范描述:企图描述世界应该如何运行的观点。 21、绝对优势:根据生产率比较一种物品的生产者。 22、比较优势:根据机会成本比较一种物品的生产者。 23、进口:国外生产而在国内销售的物品。 24、出口:国内生产而在国外销售的物品。 25、市场:由某种物品或劳务的买者与卖者组成的一个群体。 26、竞争市场:有许多买者与卖者,以致于每个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都微乎其微的市场。 27、需求量:买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一种物品量。 28、需求定理:认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一种物品价格上升,该物品需求量减少的观点。 29、需求表:表示一种物品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关系的表格。 30、需求曲线:一种物品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关系的图形。 31、正常物品: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收入增加引起需求量增加的物品。 32、低档物品: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收入增加引起需求量减少的物品。 33、替代品:一种物品价格上升引起另一种物品需求增加的两种物品。 34、互补品:一种物品价格上升引起另一种物品需求减少的两种物品。 35、供给量:卖者愿意而且能够出售的一种物品量。 36、供给定理:认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一种物品价格上升,该物品供给量增加的观点。 37、供给表:表示一种物品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关系的表格。

最新经济学原理总结

单项选择题 1.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一是()假设。 A.经济人 B.社会人 C.自我实现人 D.复杂人 2.人们权衡所面对的各种可能性的利弊,所基于的假设是() A. 机会成本 B. 稀缺性 C. 生产可能性 D. 理性选择 3. 报酬递减规律指以下哪一种现象() A. 资源是稀缺的,但某些资源比其它资源更稀缺 B. 一国居民拥有的某种东西越多,他们获得更多这种东西的愿望就越低 C. 当两种资源中的一种投入不断增加,而另一种资源数量固定时,产出增加,但是增加量越来越少 D. 当两种资源中的一种投入不断增加,而另一种资源数量固定时,产出最终减。 4. 在供求力量自由作用的情况下,一次谷物欠收的效果通过()显示在市场上。 A. 政府规定的个人谷物购买量限制 B. 谷物价格上 C. 报纸上劝告人们减少谷物消费量的广告 D. 谷物价格下降 5. 替代品价格上升一般会导致() A.需求量沿着需求曲线减少 B. 需求曲线右移 C. 个人减少他所消;的所有商品的数量 D. 需求曲线左移 6. 当人们无偿地享有了额外收益时,称作() A.公共物品 B.消极的外部性 C.交易成本 D.积极的外部性 7. 在下列项目中,()不属于政府购买。 A. 地方政府办三所中学 B.政府给低收入者提供-笔住房补贴 C. 政府订购一批军火 D.政府给公务人员增加薪水 8. 在经济衰退时期,经济活动水平下降,()将上升。 A 过渡性的失业 B 摩擦性失业 C 季节性失业 D 结构性失业 9. 当联邦储备委员会买卖政府债券时,它是在() A.操纵贴现率 B.改变法定准备金率规定 C.对贴现窗口业务进行配额限制 D.进行公开市场操作 10. 在均衡价格下() A. 价格趋于下降 B.供给量超过需求量 C. 价格趋于上升 D.价格不应变动 11. 如果在现有价格水平,需求量超过供给量() A. 需求量增加,供给量不变 B. 供给量增加,需求量不变 C. 该种商品价格趋于上升 D. 该种商品价格趋于下降 12. 如果一个企业提高其商品价格后,发现收入下降,这意味着() A. 商品需求缺乏价格弹性 B. 商品需求具有单位价格弹性 C. 商品需求曲线向下倾斜 D. 商品需求富于价格弹性 13. 一种商品需要交税,那么如果这种商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越大() A. 消费者和销售商平均分担税收的机会也越大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部分重点整理

23一国收入的衡量 一、经济的收入和支出 〃GDP衡量:经济中所有人的总收入和用于经济中物品与劳务产出的总支出。 〃对一个整体经济而言,收入必定等于支出。 〃GDP衡量货币流量。 〃两种计算GDP方法:加总家庭对于物品和劳务的总支出或加总企业支付工资、租金和利润的总收入。 一、国内生产总值的衡量 1、国内生产总值: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 2、几点说明 〃GDP使用市场价格。 〃GDP不包括非法生产与销售的东西和家庭内的生产和消费。 〃GDP只包括最终物品的价值。 〃GDP包括有形的物品和无形的劳务。 〃GDP不包括过去(一年或一个季度之外)生产的东西的交易。 〃用两种算法算出的GDP差额为统计误差。 3、其他收入衡量指标 〃国民生产总值GNP:一国永久居民所赚到的总收入。= GDP + 本国公民在国外赚到的收入- 外国人在本国赚到的收入 〃国民生产净值NNP:= GNP –折旧(经济中设备和建筑物存量的磨损或消耗) 〃国民收入:一国居民在物品与劳务生产中赚到的总收入。= NNP –间接的企业税+ 企业补贴 〃个人收入:家庭和非公司制企业得到的收入。= 国民收入–留存收益(公司获得但未支付给其所有者的收入)- 公司所得税–对社会保障的支付+ 家庭从其持有的政府债券中得到的利息收入+ 家庭从政府转移支付项目中得到的收入 三、GDP组成部分 〃GDP = 消费+ 投资+ 政府购买+ 净出口= C + I + G + NX = Y 〃消费:家庭除购买新住房之外用于物品与劳务的支出。 〃投资:用于资本设备、存货和建筑物的支出,包括家庭用于购买新住房的支出。 〃政府购买(政府消费支出和总投资):地方、州和联邦政府用于物品与劳务的支出。 〃转移支付:改变家庭收入却没有反映经济的生产,不用于交换现期生产的物品与劳务,不计入政府购买。 〃净出口:外国人对国内生产的物品的支出(出口)–国内居民对外国物品的支出(进口)。 四、真实GDP与名义GDP

宏观经济学原理复习重点

宏观经济学原理复习重点 第一章导论 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答:宏观经济学以国民经济活动或宏观经济现象为考察对象。 2、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差异和联系。 答:差异: ①表现在研究对象上不同;②表现在研究的变量不同;③对待政府的态度不同。 联系: ①首先,微观经济分析是宏观经济分析的基础,离开了微观分析这一基础,宏观分析 将成为空中阁楼;; ②其次,从根本目标上看,宏观经济分析与微观经济分析也是一致的; ③再次,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虽然分析的侧重点不同,但二者是不能分开的; ④最后,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在基本分析方法上也存在一致性。 第二章国民收入核算与方法 3、在宏观经济学中,考察经济总量的各种指标中,最重要和最常用的有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净值(ND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个人可支配收入(DPI)等。 4、GDP核算的方法。 答:对于一国一定时期内的国民收入的核算可以通过三种方法来得到:①产品法,即计算已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②支出法,即计算最终产品和劳务的购买者的总支出额;③收入法,即计算要素所有者得到的所有收入。 5、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的划分问题。 答:最终产品和劳务是指作为整个生产过程的最终结果而进入人们的消费或使用领域的产品和劳务。中间产品与劳务则是指已经生产出来,但在同期中就在其他产品的生产中被用掉的产品和劳务。(注意:在GDP的核算中,资本品和存货投资都视为最终产品) 6、净利息是指个人从商业和国外渠道得到的利息收入减去为借款所支付的利息。 7、名义GDP与实际GDP。 答:在宏观经济学中,以现期市场价格计量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称为名义GDP;以在一个特定的基年或基期盛行的市场价格计量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称为实际GDP。名义GDP=实际GDP×物价指数;实际GDP=名义GDP/物价指数。 8、价格指数。 答:对于一个特定的商品和劳务组合,相对于一个特定的基期,计算其报告平均价格水平的变化即为价格指数。现期价格指数是现期某些物品的价值与基期同样物品的价值的比率,并乘以100%。价格指数主要有三种:消费价格指数、生产价格指数与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注意: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名义GDP/实际GDP×100×100%) 第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产品市场均衡 9、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答:两部门经济是指只有厂商和居民的经济。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恒等关系为:AD=AS或者C+I=C+S(AD代表总需求,AS代表总供给,C代表消费,S代表消费,I代表投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