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物理新课程改革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浅谈物理新课程改革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浅谈物理新课程改革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浅谈物理新课程改革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浅谈物理新课程改革中

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摘要】“科学探究是目前基础教育改革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它是学生在比较广泛的教育资源背景下所开展的自主的、开放的、探究式的学习活动。”科学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质疑、勤于思考、团结合作、严谨求实、勇于创新、不断实践的科学精神、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物理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肩负着培养创新人才的使命。物理教学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充分关注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科和学生自身发展所必备的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育学生,使他们在物理学习中形成科学态度,获得科学方法,提高科学素养。“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因此,在 2001年,教育部正式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更加明确地提出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关键字】初中物理;新课程改革;探究能力

引言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发展,国家和社会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培养具有丰富知识经验、良好学习习惯、优秀学习品质的学生已经成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作为实施学校素质教育和落实新课程理念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物理教师要按照新课程改革要求,把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提升学生学习技能作为物理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积极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效率。本文就新课程改革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发表一下自己的浅见,不妥之处敬请同行们批评指正。

一、初中物理课程中基本理念的重要意义

所谓理念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准备付诸行动的信念,它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行动。新课程理念是课程设计者蕴含于课程之中,需要课程实施者付诸行动实践的教育教学的信念,它是课程的灵魂和支点。初中物理课程理念有以下几点:理念一: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

注重全体学生是说义务教育阶段物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而非精英教育。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是说课程的设置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主,而不能过份强调学科体系的完美而导致课程内容的难、繁、偏、旧等,从而影响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理念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该理念是指新课程设置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同时还应将学生认识到的物理知识及研究方法与社会实践及应用结合起来,让他们体会到物理在生活与生产中的应用。

理念三: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该理念是指物理学习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学习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当然科学探究不是惟一的课堂教学方式,教师可根据具体内容灵活地选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理念四: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该理念是指注意物理学科同其它学科的联系,关科技的最新发展,努力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理念五: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我国以往的评价在评价内容上过多地倚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知识,忽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实践或动手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与科学精神、积极的学习情绪等综合素质的评定,分数的高低几乎成了学生成绩好坏的唯一标准。现在就是要做到评价目标的多元化、人情化,因此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必须构建与新课程改革理念相对应的评价体系,以便实现基础物理课程改革的课程目标。

二、新课程改革对初中物理的作用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曾在一份报告中指出:21世纪的文盲将不是不会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为了适应21世纪的战略需要,世界各国竞相调整基础科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大力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重视基础教育课程,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重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由此促使教育能适应知识经济信息网络时代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要。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新课程的实施,初中物理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已经开始由传统的知识性教学转向现代化的发展性教学,这种课堂环境的重组和优化,必然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重大变革,新课改应由而生: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

教育观念是人们对教育问题的认识和看法,可以说教育中的每个问题都存在着观念问题。它通常表现为教育过程中的观点即教育观念,有正确和错误、先进与落后、积极与消极之分。先进的教育观念产生积极的教育行为,使教育获得成功和进步;而落后的教育观念则产生消极的教育行为,导致教育的失败,甚至害了我们的受教育者。因此,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教师单向学生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应试教育制度”。冲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的主动、全面和健康发展;牢固树立:“关注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现代教育观念。

首先作为物理教师,我们必须要搞清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改革?这次课改改的是什么?是不是对以前物理课程及其教育方式的否定等等一系列问题。我们有个不好的习惯,做事往往喜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处理不好课程改革也可能会犯一样的错误。明确地说这次课改绝不是对以往课改的否定,而是力图准确地把握和反思。物理学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它系统性强,有些知识又相对抽象且不易理解。就因为它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能和方法等基本功的训练,永远是物理教学的核心。基础打得是否扎实,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对飞速发展变化的世界有较强的适应,能否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继续

有效地学习和运用各种科学文化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能否开创新领域,探索新问题。

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物理知识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物理学对初中生来说是启蒙课,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学习方法是学生终身学习物理知识的动力和源泉。新课程要求教育旨在谋求学生整体的智能与人格的健康发展,而学生的主动参与则是他们的智能得以持久发展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精心组织和设计教学活动,创设物理情境,引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以生动的实例和实验,并依据物理学科的特点,启发引导学生,通过对物理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的探究,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获得学习物理的方法,增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初中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生习惯是物理新课程要求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比掌握知识更重要。教师在教学中要从“教会学生物理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物理知识”。要针对物理学科的特点——观察和实验,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动手操作能力。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要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认真观察实验中的物理现象,注意观察引起变化的原因和条件。在学生自己做实验时,应要求他们弄清实验原理、目的,理清实验步骤,严格按实验规则操作,但不是对知识的复制,而是创造性的解决实验问题,得出实验结果。

物理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材料,科学研究方法,灵活运用教材中的思想教育素材去教育、影响学生。如通过“内能的利用与环境保护”、“热机”等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节能意识;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学习“阅读材料”,让学生学习物理学家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通过对中国古代物理学巨大成就的客观介绍,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样使学生的思想品质、心灵健康发展。

三、激活学生的头脑

激活头脑,使学生敢想、敢问、敢做、会做。俗话说:“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从某种意义上说“想”比“做”更重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因此在物理教学中,笔者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鼓励学生有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物理教学中,实验的作用非常大,用实验来展现物理学规律,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用实验可以呈现科学事实,可以辨析真伪,可以引发认知冲突,还可以培养操作能力。初中学生的年龄在十三四岁,稚气未脱,活泼好动,朴素的唯物主义思维在头脑中占据主要位置。因此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的沃土,用实验来激发和引导学生是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实验可以将物理知识和规律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通过听觉、视觉、感觉的调动,使学生获得最直接、最准确的信息,形成良好的学习探索气氛,培养观察能力。在讲“压强”这一节时,为了理解压强,笔者让每位同学用大拇指和中指拿着铅笔的两端,感觉手指的疼痛,当大家做完这个实验时,群情激昂,都感到物理就这么简单,就在我们身边,对压强和受力面积的关系很快就理解了。

对探究性学习的认识

“探究性学习”就是为了适应新的变革而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而且这种学习方式贯穿于整个物理新教材之中。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学生自己探索式的学习研究活动,在摄取已有的知识或实验的基础上,经过同化、组合和探究,获取新的知识、能力和态度,发展创新素质的一种学习方式。《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以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所谓探究式学习就是让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相似的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让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教师进行探究式教学,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与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三、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能力

一、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意义

新课标下的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意义主要在于将科学研究领域的探究方法引入课堂,可以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乐趣,理解科学思想观念,在物理科学的世界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这是一个重过程,而非结果、重收集数据,而非计算的能力培养的过程。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相比较,探究性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参与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对于学生各方面的学习均有很大的帮助。

另一方面,虽然几年来的课改实践,多数物理教师已经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有了一定认识,但也存在较多问题。有的教师对新教材将旧教材中较多的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改为科学探究目的认识不足,只是将学生进行分组,并没有真正起到科学探究的作用,只是流于形势的一种教学方式。有的教师比较重视能否得出正确的结论,对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的种种与能力培养的行为关注不够忽视了对学生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利用等方面能力的培养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比比皆是,这都需要我们对初中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探究能力的培养问题提起足够的重视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随着新课标的不断落实,我们要对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进行反思。不仅要从物理教师的教学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新教材特点、课堂教学要注重实验探究及学生个体发展等各个方面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更要领悟新课标改革的新理念,真正转变教育观念,使教师走进创造性教学的新天地,使学生步入物理科学的新殿堂。

1、教育观念和教学思想急待转变

法则关注得较少或落实不够。还强调接受式学习,讲授往往是“满堂灌”,忽略科学探究方法的培养;作业训练又是“题海战术”使本来有趣实用的初中物理,变成多数学生负担过重的课程。新课标在内容上既传授科学知识和方法,又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注重兴趣、动机、意志的培养。又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因此教学的重点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能力培养转变;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既是学习“知识和技能”、掌握“过程和方法”的过程,又是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身心发展的过程。通过让学生观察身边熟悉的现象,探究其内在的本质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只有

这样,才能真正地落实新课标中探究式教学的目标,才能使学生真正的领悟物理科学的真谛。

2、从以“师”为主向以“生”为主转变

在新课标下,课堂教学不再以老师的教为核心展开,而主要是围绕学生的学来进行,关注学生是否获得了知识和技能,是否通过物理教学而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教师在堂课上,应选好着力点,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在教学中要敢于让学生亲自动手,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主动积极的去探究、去实践、去摸索,例如:在学摩擦力时提出“生产生活中如果没有摩擦力将会怎样?”在学惯性时提出“假如失去惯性世界将怎样?”这些没有标准答案的开放性问题,全凭学生细心观察、搜集资料、生活经验等平时的积累。而不是像原来的传统教学那样,这些问题全部由教师们自己承担演示的任务,“唱了主角”,而学生则在课堂下成了“观众”。这样的教学模式必须转变,才能真正鼓励学生自由想象,培养出学生的创造性和探究能力。

3、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实施策略

在初中物理教学的实践中,具体怎样去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方法和策略不是唯一的,而是多样的,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注意摸索和分析,找出一套最适合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试总结如下:

(1)激发学生探究的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感兴趣的现象、原理、规律等,总是主动、积极地去认识、探究。在教学中,兴趣能够促进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去创新,它是发展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创新性的一种内在动力。物理学史的大量事实证明,强烈传统的教育观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忽视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使学生将精力陷于知识点的学习和解题中,对技能、物理过程和方的创新意识来源于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的热爱。物理世界是一个充满神奇的世界,大量的物理实验能显现各种奇妙的物理现象,并且物理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非常切合实际,能够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因此,在教学中,要设法激发学生探究的乐趣。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可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身边的物理现象、实验等方法来刺激学生那种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

探究兴趣,培养起他们的创新意识。如在上“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可以事先安排学生带一些常见乐器,让学生观察乐器发声时出现的现象,让学生亲身体验发声的变化;在“凸透镜成像”这一节中,可以要求每位学生弄一个凸透镜,动手找出成像规律,并自制望远镜;在“串联电路”这节中,要求学生用电池、导线等制作一个音乐门铃,安装在家里。这样能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大量的事实证明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就要把握“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2)注重探究氛围的营造

探究氛围的营造主要是“问题情境”的设置。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与人类认识物理世界总的发展过程在本质上是基本一致的,学生应在物理环境下经历大致的物理学家的探索过程,创设物理情景是营造探究氛围的重要环节,也是体现物理学科“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理念的有效手段,形成物理环境就是营造让学生观察与实验的条件,让学生经历物理学观念和规律理性的思维过程。教师在设置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具有目的性、适应性,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实验能力、创设探究活动引导过程中的问题情境,同时,在设计问题情境时要有目的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促进学生产生质疑、困惑、探索求解的创造性学习动机。另外,还可以从如下几方面给学生提供一种宽松、活泼的学习情境:允许学生打断老师的讲话或对老师的观点提出批评,随时讲出自己的探究体会或好的解题思想方法;容忍那些与众不同、行为古怪、有独创性的学生;鼓励学生指出老师的不足,修正老师的错误,战胜老师,超越老师;有计划提出问题,有意识地设计错误,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创设师生交互、生生交互的氛围。

(3)重视引导学生探究的方法

物理学科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好教材,科学方法对学生科学认识能起到重要作用,它有助于延伸人的感官,使人获得更多的信息,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更大程度的挖掘和培养。例如类比方法贯穿于整个高中物理的教学始终,教学中常将电磁学的内容与力学内容类比,库仑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类比,静电力与重力类比,电势能与重力能类比;介绍了卢比福在实验基础上,把原子结构与太阳系的结构类比建立了原子的行星模型……类比方法有强大的探索新知识和解决新问题的功能。通过类比,学生可以提出假设,进行推测,提出问题,并设想解决问题的方向,同时能唤起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或经验表象实现知识或经

验的有效迁移。当然,教师应自始至终起好引导作用,不能袖手旁观。首先要采取“扶”一把的形式,充分利用填空题和思考题等多种形式,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要探究的内容进行搭桥,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进行思维,缩小学生的探究范围与探究难度,使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较快地成为一个探索者、研究者与发现者。

(4)注重生活实际,培养探究能力

新课标中介绍的很多事例,都是将探究的焦点引导到生活中的。例如:“比较材料的保温性能”、“电冰箱中的物态变化”、“自制指南针”等,都离我们的日常生活相当近。教学之余,我们应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多布置学生利用生活经历来探究新知识、实践新知识。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了解科学是如何经过无数次的试验性实验而慢慢累积形成的,让学生明白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人类对自然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从而提升学生利用实验来探究未知事物的兴趣和能力。

四、对现实的思考

新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应该说是比较完美的,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但是理想与现实之间,往往有相当的距离,特别是我们初中教育教学工作者,面对的学生状况水平参差不齐,个性千差万别,加之科学的评价体系还没有建立,如何实现新课程教学目标?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方式、教学设计应该怎么样来进行?如何结合课堂教学真正进行探究式教学,而不是作秀式的在公开课时表演一下而已?如何转变教师角色,由一个知识的传授者、习题的研究者、考试的辅导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在教学中如何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彻底改变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等等这些问题都应该引起我们每一位立志投身课改,努力提升自己教学水平的教师认真思考并付诸行动。我想只要加强学习,学习理论知识,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善于交流,勇于实践,这样就有可能在新程改革中有所作为。

开展好物理“探究性学习”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非意志坚强者不能完成,“探究性学习”各要素中还有许多细节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而每个学生又是活生生的人,怎样在评价中体现人的个性,促使学生成为个性健全发展等,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深的思索。但我们深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定会攻克

上述一个个堡垒,不断完善“探究性学习”模式及其评价体系,使之在物理教学中大放异彩。

五、结束语

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灵魂,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也是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课堂中如何进行把握,需要我们转变观念,改革教法,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从而培养出一批有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接班人。

学生在校学习,不仅是学习科学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好科学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为了将来更好的学习。十九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德有句名言:“一个坏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教师教人发现真理”。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物理方法等于交给了他们打开物理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使他们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2002年4月第1版

[2]《中国中学物理新课程标准》2001年

[3]《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公共课教材1985年5月第1版

[4]《新课程标准下构建物理教学方式初探》《物理教学》2004年第九期

[5]《物理新课程中的科学探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6]《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如何培养初中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方法】

如何培养初中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科学 探究能力的方法】 所谓科学探究,是指一种对自然界有理论指导的探究,探究的操作活动包括观察、提问,猜想、实验、比较、推理、概括,表达运用及 其他活动。新课程倡导科学探究,在全国各地,尤其是在课改区的中 考中科学探究题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教师注重探究教学,将 科学探究既作为一种主要的教学方式,又作为学生的学习目标。通过 学习让学生既能掌握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原理,树立良好的思维品质, 提高探究试题的解题能力,又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形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达到真正意义的教 学目的。 一、在教学方式上多采用探究式,培养学生质疑思维,形成科学 探究的习惯 1.素质教育的要求需要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形式。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把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作为重点,以学生的自 主探究学习为核心。将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主动的、活跃的、和谐气氛的学习过程,通过交流与实践,探索中发现新知,应 用新知。探究式教学是“以人为本”的教学。可见素质教育的要求 需要多采用探究式教学。 2.科学新课程顺应探究式教学 浙教版《科学》内容的选择,教材知识的结构等顺应探究式教学。探究是从问题开始,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开始。而科学问 题的情境包含在日常生活、自然现象和实验现象之中,我们教师可以 从学生熟悉的现象中入手,也可以以光盘、实验、多媒体影视中大量 的现象为素材,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将新知识置于问题情境中,让学生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让学生通过探究解决分析 问题,获得新知识。

科学探究能力的构成要素发展水平及其培养策略的研究

科学探究能力的构成要素、发展水平及其培养策略的研究 陈为建 山东省日照市实验中学 276800 摘要科学探究能力是学生顺利完成科学探究活动的心理条件,是由动力系统、执行系统和监控系统构成的一个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有机整体,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经验网络,其实质是类化了的知识技能经验网络;根据科学探究能力的内涵和构成要素,设计了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测查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分析得出:初中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的发展和提高,发展中存在加速期;我们采用准实验研究,自变量为探究教学策略,因变量为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通过一学年的实验,比较实验班和控制班学生在科学探究能力发展水平上存在显着差异,说明采取灵活的、多形式的探究活动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科学探究能力内涵实质科学探究能力构成要素 科学探究能力发展状况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策略 科学探究能力在学生个体成长中,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特别是在当前科技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课程标准》提出“将科学探究作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突破口”,并强调: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

宗旨,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了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所包含的内容与培养目标。但目前对科学探究能力的研究还不是很多,本研究拟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内涵实质及构成要素进行探讨;根据自己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初中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水平进行探查;在了解科学探究能力的构成要素和初中生科学探究能力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 1 科学探究能力的内涵实质及其构成要素 科学探究能力,指的是学生顺利完成科学探究活动的心理条件,是科学探究过程所需要的能力。卓越的探究能力充分的地体现一个人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和善于把握机会的敏捷性,绝不仅仅是一种智力因素,更是一种人格特征和精神状态以及综合素质的体现,因此它是各种具体能力的集成。在此认识的基础上,我们构建科学探究能力的构成要素,指出科学探究能力是由动力系统、执行系统和监控系统构成的一个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有机整体,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经验网络。

浅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房县实验中学张兴筑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当今世界需要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要靠素质教育来培养,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呢? 1.老师要有创新意识,做创新的先行者。 试想,一个不具备创新意识的老师,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吗?作为一名老师,不能把创新只喊在口头上,而是要把创新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首先,教学设计(即备课)要创新。一定要认真备课,做好课前准备,教学设计要科学合理,精心设计出能够反映知识的生成过程、学生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活动过程,要结合实际情况,精心设计“留白”,让“留白”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其次,课堂教学要创新。不能总是老一套,照本宣科,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出题,学生答题。课堂上老师要采用各种方法,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保持善于探索、乐于进取的精神风貌,“留白”处一定要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发表意见。第三,作业、辅导、评价和教研都要创新。对学生的作业要有个性化的批改,特别是对那些不墨守成规、有独到见解的学生的作业老师要及时发现,并给予鼓励和肯定。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参差不齐,因此,辅导要有针对性、层次性,辅导学生时切记:千万不要挖苦和讽刺学生,通过辅导,要让优胜者更优,差生有进步。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看学习成绩,要综合评估学生的能力和各方面的表现,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通过对学生评价,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公平和公正。教研不只是听听课而已,而是要借听评课活动,开展好老师与同行之间,老师与专家之间的切磋、交流,更为重要的,一定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反思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创新,不断进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越来越呼唤创新型的教师,教师一定要走在学生的前沿,做学生创新的引领者、开拓者,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无时无刻都在不断地进行着创新。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亮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思想才活跃,才不会因循守旧,才敢于标新立异。独立思考,独到见解,是创新的萌芽。在当今时代,谁善于学习,谁拥有丰富的知识,谁就拥有无穷的力量。只有勤于动脑、精于思考、善于感悟,才能有所发现,有所突破。 课堂是教学、师生互动的主要场所,因此,课堂要成为学生创新的主战场。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论文摘要】 本文结合近二年来我校开展小学科学教学及科学探究活动中的经验,从不同角度,不同方法去了解学生,协助学生,给学生选择适合的探究主题,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及其评价,提出了让学生走上一条正确科学探究性活动之路。【关键词】 选择探究主题小组合作学习探究能力评价 小学科学课程是将自然科学作为一个整体为中小学生设计的国家课程。为更好地了解小学科学课,走进小学科学教学课,区分好自然教学与小学科学教学,借此机会跟各位同行谈谈小学科学课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点看法,以此来给大家一点参考的信息,以便日后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能注意到有关培养科学探究能力问题。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一生将永远是摹仿的抄袭”。面对二十一世纪的人才,我们必须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基础教育,要从培养科学探究品质、科学探究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科学探究动机等基本素质开始的教育,也是培养未来发明者、科学家的启蒙教育。世界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科学探究和发明,我们不应该把人才视着为现代化技术的附属品,而应该看成为主宰。 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在学校要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并非是轻而易举的事,当前最主要的是冲破“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专轨,培养学生创新的良好素质。以下从我们现有的科学教材来谈一点看法: 一、鼓励学生学生自主选择探究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当我们学完了教材的一些课之后,要做好学生新的科学探究工作,每一学期要给每一个学生至少一个探究主题,这个主题要适合及选择的范围。对小学生而言,题目若与日常生活有密切关系,必会提高其参与的兴趣,如洗头水的试验及调查、食物的脂肪含量、冷藏食物知多少、电蕊寿命、面粉的拉力、头发的盛重力、不同洗衣粉的清洁能力、厕纸的吸水能力。其实以上例子包括不少有趣的题目,大部分的内容既和日常生活有关,亦可进行科学探究,而过程和所需器材也不复杂。例如:电蕊寿命——学生可利用电动玩具来测试不同牌子电蕊的寿命;头发的盛重力——学生可向家人或朋友搜集数根头发,然后绑上砝码或适当又已知重量的对象如硬币,测试过程中,增加重量直至头发被扯断为止,若可行的话,可尝试找出年龄或性别与头发盛重力之间的关系。近两年来我校在申报“绿色学校”过程中,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参与进来,我们从“绿色学校”中的有关环保问题出发,提出大量有关适合这方面的探究主题。例如:校园植物的调查、学校绿化率、学校周边环境、废旧电池的回收……,这一些都是很好的活动主题,而且也很适合小学生的思维。 二、引导学生去探索,鼓励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寻找答案。 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头脑去想、用自己的双手去做、用自己的嘴巴去说……十分珍惜孩子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注意观察周围事物,鼓励孩子提出问题,。问题提出来后,教师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设计好实验和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和相互讨论。在教师引导和建议下,孩子们自己动手做实验、搜索证据、观察、提问、设想和验证。孩子们要用自己的语言记录下实验过程中的想法、活动情况,与正确答案相比较。 通过几年的小学科学教学,我们在教学中都能感受到儿童喜欢提问题的天性:“天为什么是蓝色的?”、“恐龙是怎么灭绝的?”……,除此,还能感受到儿童回答问题的逻辑:“打雷是因为云彩没长眼睛!”、“太阳把地上的水吸走了!”……。这些可贵的“天性”应变为更为成熟的科学思维习惯和能力,这不仅是科学家需要的,也是21世纪普通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假设是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问题所做的可能性回答。例如,对“物体遇冷会收缩吗”这个问题,学生可根据自己生活经验提出各种假设:“物体遇冷会收缩—人冷了就会缩起来”,

初中物理科学探究方法

初中物理科学探究方法 科学方法是连接知识和能力的纽带。“掌握一种科学方法胜过解答十个问题。”对研究方法的学习和考查体现着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同学们只有真正掌握了研究方法,才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真正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突出科学探究内容的同时,重视研究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逐渐拓宽视野,初步领悟到科学研究方法的真谛。因此初中物理论文初中物理论文,考查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成为当前和今后中考的热点。 初中物理常用的研究方法有: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转换法、推理法、模型法、类比法等。 一、控制变量法 所谓控制变量法,就是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影响事物变化规律的因素和条件加以人为控制,只改变某个变量的大小,而保证其它的变量不变,最终解决所研究的问题。控制变量法是中学物理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中考出题最多的方法。 在初中物理课本中,应用这种方法的实验有: 理想斜面实验、探究力与运动的关系、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探究影响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影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因素、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探究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验证欧姆定律、探究影响电流做功多少的因素、探究影响电流的热效应的因素、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比热容概念的引入等 二、等效替代法 在物理实验中有许多物理特征、过程和物理量要想直接观察和测量很困难,这时往往把所需观测的变量换成其它间接的可观察和测量的变量进行研究,这种研究方法就是等效法。 等效替代法是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等效是指不同的物理现象、模型、过程等在物理意义、作用效果或物理规律方面是相同的。它们之间可以相互替代,而保证结论不变。等效的方法是指面对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提出一个简单的方案或设想,而使它们的效果完全相同,从而将问题化难为易,求得解决。 初中物理课本中应用这种方法的有: 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用另一支蜡烛在玻璃板后面去等效像 2、等效电路 3、串并联总电阻 4、多个分力与合力等效 5、物体的重心等论文参考文献格式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三、转换法 对于不易研究或不好直接研究的物理问题,而是通过研究其表现出来的现象、效应、作用效果间接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 初中物理中应用了这种方法的有: 1.研究物体内能与温度的关系(我们无法直接感知内能的变化,只能转换成测出温度的改变来说明内能的变化); 2.在研究电热与电流、电阻的关系时,将电热的多少转换成温度计液柱上升的高度; 3.我们在研究电功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时候,将电功转换成砝码上升的高度; 4.在我们回答动能与什么因素有关时,我们将动能转化为小木块在平面上被推动的距离,距离越远则动能越大。 5.证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敲击音叉后放入水中,水花四溅。 注意:等效法与转换法很相似,它们的区别是“等效替代法” 中相互替代的两个量种类相同,大小相等,而“转换法”中的两个物理量有因果关系,并且性质往往发生了改变。如

重视科学探究培养探究能力

重视科学探究培养探究能力 所谓科学探究(可简称为探究)就是让学生去模拟科学家的工作过程,按照一定的科学思维程序去探索学习的过程,从中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体验探究过程的心理感受。 科学探究使内容标准与现行大纲中的知识点相比,有着显著的特点: 现行大纲中的知识点基本上只是强调了物理知识的学习和 技能的训练,而新的内容标准不仅注意了这一点,而且强调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学习,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的观念的渗透,注重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的培养。 新内容标准之所以有上述的特点,其重要的原因在于它的组成。旧的大纲中的对应部分只有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及其要求,即只有新内容标准中相当于科学内容的那一部分。而新的内容标准不仅有这一部分,还有科学探究部分。科学探究不仅有利于科学内容的探索与方法的获得,更有利于学生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等意识领域目标的形成。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实验的研究性较弱,仅停留在能做好实验的层次上;二是实验量小,难度不大;与生活与生产实际的结合不够;第三,实验内容的范围较窄,仅以物理实验为主,第二课堂、实验室实验等内容很少;第四,实验

的学术化倾向较重。教学中突出了“教”,忽视了“学”、页1 第 凸现了以本为“本”,忽视了以“人”为本。 随着人们对物理教学、物理实验是侧重于为培养未来的物理学家服务,还是侧重于培养具有较高科学素质的未来社会的公民服务的两种不同价值取向的思考,引发了新课程改革,为了改变以上的弊端,培养学生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将科学探究引入到物理教学当中,设置了比较多的探究实验,同时也使科学探究成为课堂的一种教学方式。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中:初中阶段总共开设学生分组实验37个,其中属于探究性实验24个,探究性学生分组实验占了64.86%,而在旧教材当中初中阶段要求开设的学生分组实验只有18个,没有探究性实验。新旧教材相比较,新课程要求开设的物理分组实验是原来的1.33倍,探究性实验摆到重要位置。物理教学中的探究实验使学生手脑并用,把学生的兴趣(情感领域)、知识(认知领域)、能力(动作领域)等各种心理因素融为一体,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在探究中享受学习的乐趣,同时教师在探究的课堂中享受工作的快乐。那么怎样发挥探究试验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呢?下面就本人在实际教学中的想法做法,来谈谈注意的问题。

小学科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小学科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双河二小杨琳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性学习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皮亚杰指出:“一切真理都要学生自己获得,或由学生自己重新发明,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这就表明儿童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小学科学教学就是指导学生象科学家那样去探索大自然中的奥秘。它与科学家所经历的科学活动极其相似,都要经历提出问题、做出猜想和假设、制订研究计划、通过观察实验制作、查阅资料、搜集证据、进行解释、得出结论、并用语言文字交流等。没有科学探究的过程就不可能有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下面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几点体会。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兴趣是学好一门学科的最好老师。科学课,是以学习科学知识为主要内容、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的一门新型课程。它不是空洞说教,而是让学生在学学做做、玩玩乐乐中,思想上受到熏陶和感染。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向学生宣传科技知识,带领学生搜集科技信息,使学生对科学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明确了上科学课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不能马虎对待,为今后学好科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所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为重要。例如教学《声音的产生》,首先创设情境,激发情趣。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然后老师播放课件:无声的大自然。我们刚才看到的画面仿佛缺了点什么?谁能告诉大家有什么美中不足之处吗?然后再将课件

画面添上声音,学生兴趣十足。觉得有了声音,这个世界真美好。这样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创设探究氛围,鼓励学生敢于作出假设,进行验证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它的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问题的提出是科学探究的开始,也是学生探究兴趣的所在。因此我就在以下两个方面多下了功夫:一是积极地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二是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景,开展多样化的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研究环境,让学生乐于提问题。对他们所提的问题,我本着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出发,允许出错,从不嘲笑、挖苦、讽刺。如《声音的产生》,师:关于声音你最想了解什么?学生就有可能提声音是怎么产生的?那你们觉得声音是怎么产生的?请大家猜想一下。生说出自己的假设如拍打、敲击、摩擦、碰撞、拨动、振动等。师:能讲出你们的理由吗?生:像鼓,我一敲就有声音。师:你认为声音是敲打产生的,不敲打可以产生声音吗?生:能。师:那声音是怎么产生的?生:声音是碰撞产生的。师:不碰撞可以产生声音吗?师:你说说看为什么不能产生声音?生:弹像皮筋时橡皮筋没有碰撞,但是产生了声音。声音究竟是怎样产生的?看来我们只猜还不行,要用实验去证明。师:我敲击的是鼓,为什么豆子在跳动?生:因为鼓面在振动。反面验证:你能让一个物体发声,但不振动吗?讨论一下。汇报讨论结果。学生实验验证。汇报实验结果:物体停止振动,发声也停止。根据刚才正反两方面的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声音的产生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生:与物体的振动有关。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三、利用科学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学习科学必须有一定的实验能力。包括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记录、整理记录资料等方面的能力。通过设计实验,分析结果等能锻炼和培养想象能力

小学科学四维教学目标是什么

科学新课程标准中的四维目标 科学课程的分目标包括四个方面: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现分别详述如下。 (一)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 在科学课程中,学生将通过科学探究等方式理解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技能,体验科学过程与方法,初步理解科学本质,形成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本《标准》强调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发展观察现象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增进对提出问题意义的理解; 2.发展提出猜想和形成假设的能力,了解假设对科学探究的作用; 3.发展制定计划、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和手脑并用的实践能力,认识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4.发展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理解收集、处理信息的技术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5.发展科学解释和评价的能力,了解科学探究需要运用科学原理、模型和理论; 6.发展表达和交流的能力,认识表达和交流对科学发展的意义,认识探究的成果可能对科学决策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科学知识与技能 了解或理解基本科学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学会或掌握相应的基本技能。能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现象,解决有关问题。了解科学在现代生活和技术中的应用及其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1.统一的科学概念和原理。在自然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统一的概念和原理,它们反映了自然界的内在的统一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逐步加深对下列基本的概念与原理的理解: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信息,系统、结构与功能,演化,平衡,守恒。 2.生命科学领域。了解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认识生物体的基本构造、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以及人、健康、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逐步领会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统一、生物体与环境的统一和进化的观念,认识生命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物质系统。 3.物质科学领域。了解物质的一些基本性质,认识常见的物质运动形态,理解物质运动及其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初步建立关于物质运动和物质结构的观念,认识能量转化与守恒的意义,会运用简单的模型解释物质的运动和特性。 4.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领域。了解地球、太阳系和宇宙的基本情况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了解人类在空间科学技术领域的成就及其重大意义。了解在人类生存的地球环境中阳光、大气、水、地壳、生物和土壤等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整体,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物理学中常见的科学研究方法)

初中物理学中常见的科学研究方法新课程标准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要求在物理知识与技能的探索与 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科学探究方法,形成比较有效的物理思想。 中考对这方面内容的考查正逐渐加强,考题涉及到的一些具体方法有才想法、观察法、实验法、分析法、综合法、归纳法、分类法、隔离法、假设法、比较法、等效(替代)法、建立理想模型法、控制变量法、实验推理法、转换法、类比法、逆向思维法等研究物理的方法。 一、控制变量法 在研究物理问题时,某一物理量往往受到几个不同物理量的影响,为了确定各个不同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就需要控制某些量,使其固定不变,改变某一个量,看所研究的物理量与该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例如: 1、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研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和接触面之间的关系; 3、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 4、研究物体的动能与质量和速度的关系; 5、研究物体的重力势能与质量和高度的关系; 6、研究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的关系; 7、研究弦乐器的音调与弦的松紧、长短和粗细的关系; 8、研究电流与电阻、电压的关系; 9、研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的关系; 10、研究电磁铁的磁性与线圈的匝数和电流大小的关系;

11、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12、研究影响电动机转动快慢的因素与哪些因素有关; 二、转换法 在物理学习中,有时需要研究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如电流、分子力、磁场)。这时就必须将研究的方向转移到该物质产生的各种可见的效应、效果上,由此来分析、研究该物质的存在、大小等。 1、利用温度计示数显示产生热量的多少; 2、灯泡是否发光判断电路中是否有电流; 3、通过电磁铁吸引大头针的多少判断电磁铁磁性的强弱; 4、扩散现象认识分子的运动; 5、影响响度大小的因素中,利用乒乓球振动显示音叉的振动;(音叉振动时放入水中,桌面上放些大豆等,起到放大的作用。) 6、通过小磁针的运动判断是否有磁场存在; 7、通过运动的物体推动木块的远近,说明它的动能大小; 8、电阻的大小可以通过电流示数的大小来显示; 三、等效替代法 将一个或多个物理量、装置、物理状态或过程用另一个物理量、一种装置、一个物理状态或过程代替,得到同样的效果。 1、“曹冲称象”用石块等效替换大象; 2、利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固体的体积; 3、电路中,若干个电阻可以等效为一个合适的电阻;

如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发表时间:2011-12-09T11:30:32.307Z 来源:《学习方法报·理化教研周刊》2011年第20期供稿作者:傅忠余 [导读] 浙教版《科学》内容的选择,教材知识的结构等顺应探究式教学。探究是从问题开始,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开始。 浙江省义乌市宾王中学傅忠余 所谓科学探究,是指一种对自然界有理论指导的探究,探究的操作活动包括观察、提问,猜想、实验、比较、推理、概括,表达运用及其他活动。新课程倡导科学探究,在全国各地,尤其是在课改区的中考中科学探究题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教师注重探究教学,将科学探究既作为一种主要的教学方式,又作为学生的学习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既能掌握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原理,树立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探究试题的解题能力,又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形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达到真正意义的教学目的。 一、在教学方式上多采用探究式,培养学生质疑思维,形成科学探究的习惯 1. 素质教育的要求需要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形式。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把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作为重点,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核心。将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主动的、活跃的、和谐气氛的学习过程,通过交流与实践,探索中发现新知,应用新知。探究式教学是“以人为本”的教学。可见素质教育的要求需要多采用探究式教学。 2. 科学新课程顺应探究式教学 浙教版《科学》内容的选择,教材知识的结构等顺应探究式教学。探究是从问题开始,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开始。而科学问题的情境包含在日常生活、自然现象和实验现象之中,我们教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现象中入手,也可以以光盘、实验、多媒体影视中大量的现象为素材,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将新知识置于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让学生通过探究解决分析问题,获得新知识。 例如,在“浮力”内容教学中,先出示浮在水面上的小木块,多媒体展示海面上的轮船等,再出示沉在水中的物体(铝块、铁块等),引入影响浮力大小因素的探究等。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根据教材目标,以探究性视角去挖掘教材知识的问题情境,多采用探究式教学。 二、注重科学探究的过程教学,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逐步树立科学探究的精神,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1. 教学中注重科学探究过程的引导 一个相对完整的探究活动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与评价五个环节: (1)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前提,如果没有发现问题,不能提出问题,科学探究便无从谈起。在探究教学中要求培养学生洞察问题的能力,自主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 (2)猜想与假设是科学探究的先导,它能帮助探究者明确探究的内容和方向,为制定探究计划,设计实验方案奠定必要的基础。 (3)实验与收集证据是进行科学分析的依据。 (4)分析与评价:收集的实验数据并不等于探究的结论,实验数据是对实验事实的客观记录,探究的结论是在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论证所得出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 (5)在科学探究中,分析与评价是不可缺少的两个环节,分析与评价有利于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探究活动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也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作用。 例题在探究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时,学生在制定计划、设计实验方案环节,学生会有各种实验方案,电路设计如下图: 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存在的缺陷,使学生选择最合理的或设计更合理的方案,否则探究活动难以进行。因此,教师应注重科学探究过程的指导,洞察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学生探究活动顺利进行。在一次次的探究活动中,使学生逐步熟悉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2. 在探究过程中,要注意科学方法的渗透和体验 思维方式是科学方法的精髓。科学方法的掌握和内化有助于学生发展智力。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有助于学生对科学过程的了解,形成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习惯,提高科学素养。因此在探究过程中要重视科学方法的渗透和体验。 例如,在“探究电流与电阻、电压的关系”内容时,应让学生充分体会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方法——控制变量法。控制变量法是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影响事物变化规律的因素或条件加以人为的控制,使其中一些条件按照特定的要求发生变化或不变化,最终解决所研究的问题。①在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保持导体的阻值不变而通过调节变阻器来控制导体两端的电压发生变化,探究电流随电压变化的规律。②在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通过更换电路中不同阻值的导体和通过调节变阻器来控制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来控制变量,探究电流随电阻的变化规律。 综上所述,注重学生科学探究过程,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开展不同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增强探究的科学性、严谨性,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摘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既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授之以渔”,才能使其终身享用。 【关键词】自主学习培养兴趣 古语有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意思是说,给人以鱼吃,只能使人享用一时;不如教人以捕鱼的方法,则能使人终生有鱼享用。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名言来形容当今教育方式的改革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及素质教育的推进,我们正经历着学习方式的历史性变革,其根本要求就是要使学生得到全面和主动的发展,其核心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做人。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伙伴。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既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授之以渔”,才能使其终身享用。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英语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学习就是学习如何学习。”就学校教育来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的教育引导者。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是相辅相成的,教师的“教”在学生的一生中显然重要但是相对短暂,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却是长久受用的本领。将来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主要还是靠自学能力去获得知识,增长才

干,解决实际问题,所以教师要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授之学生学习的方法。但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我发现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由于刚接触学习英语,大多数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对所教的班级进行简单的问卷调查发现:除了老师布置的英语作业外,课外主动看英语书的学生占17%,偶尔会翻看英语书的占21.8%,有61.2%的学生课后根本不会动一下英语书。因此,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是很有必要的。 1.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课前预习,是自主获取知识的初步感知,也是培养自主、创新意识的重要前提。学生通过预习,熟悉教学内容,并且大致找出预习内容中的重难点。如学习一个新单元之前,我要求学生先在家课前听录音自主学习,根据课文图画初步感知理解课文大意,找出Let’s talk对话中的new words和difficult words 画圈做记号,翻开单词词汇表,理解其意思;用横线划出课文中的难点句和疑问句,自主学习找出相应的答句。学习Let’s learn和Let’s say单词前,让学生先根据图片推测单词意思,再翻开单词词汇表,找出相应的单词记下其中文意思,后听录音跟读模仿单词的发音等。当老师讲新课时,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预习的情况“有的放矢”地听讲。这样,学生就能较快地理解教学内容,缩短老师的讲解时间,减轻课堂负担,为丰富教学内容奠定基础,提高教学效率。2.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 复习是学习活动的重要环节,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是对已学过的知识进一步整理消化,同时可以查漏步缺,弥补不足,从而巩固所学的内容;启下,是为了下一阶段的学习打好基础。学习了新的内容后,如果学生能自觉地复习,从记忆规律方面来说,能增强记忆效果,训练记忆能力;从知识巩固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摘要: 《科学(3-6 年级)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探究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活动的本质在于探究,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质,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因此,小学科学课程应以探究为基础,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科学习惯,是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手段,是以从培养学生科学习惯出发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从这个意思上讲,科学课的科学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进行有效性的科学探究,也间接地影响着科学习惯、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科学态度及科学精神等科学基本素养的养成。 关键词:自主探究探究能力小组合作学习科学探究 小学科学课程是将自然科学作为一个整体为中小学生设计的国家课程。为更好地了解小学科学课,走进小学科学教学课,区分好自然教学与小学科学教学,借此机会跟各位同行谈谈小学科学课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点看法,以此来给大家一点参考的信息,以便日后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能注意到有关培养科学探究能力问题。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一生将永远是摹仿的抄袭”。面对二十一世纪的人才,我们必须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基础教育,要从培养科学探究品质、科学探究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科学探究动机等基本素质开始的教育,也是培养未来发明者、科学家的启蒙教育。世界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科学探究和发明,我们不应该把人才视着为现代化技术的附属品,而应该看成为主宰。 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在学校要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并非是轻而易举的事,当前最主要的是冲破“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专轨,培养学生创新的良好素质。以下从我们现有的科学教材来谈一点看法: 一、鼓励学生学生自主选择探究主题,激发学生的 兴趣 当我们学完了教材的一些课之后,要做好学生新的科学探究工作,每一学期要给每一个学生至少一个探究主题,这个主题要适合及选择的范围。对小学 生而言,题目若与日常生活有密切关系,必会提高其参与的兴趣,如洗头水的试验及调查、食物的脂肪含量、冷藏食物知多少、电蕊寿命、面粉的拉力、头发的盛重力、不同洗衣粉的清洁能力、厕纸的吸水能力。其实以上例子包括不少有趣的题目,大部分的内容既和日常生活有关,亦可进行科学探究,而过程和所需器材也不复杂。例如:电蕊寿命——学生可利用电动玩具来测试不同牌子电蕊的寿命;头发的盛重力——学生可向家人或朋友搜集数根头发,然后绑上砝码或适当又已知重量的对象如硬币,测试过程中,增加重量直至头发被扯断为止,若可行的话,可尝试找出年龄或性别与头发盛重力之间的关系。近两年来我校在申报“绿色学校”过程中,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参与进来,我们从“绿色学校” 中的有关环保问题出发,提出大量有关适合这方面的探究主题。例如:校园植物的调查、学校绿化率、学校周边环境、废旧电池的回收……,这一些都是很好的活动主题,而且

物理科学探究活动论文

物理科学探究活动论文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介绍本人对物理“新课程”中科学探究的理解以及开展“物理科学探究活动”的实践经验与体会,论述开展“物理科学探究活动”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关键词:新课程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活动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赋予了我们新的教学理念与新的要求。科学探究被引入到物理课堂教学中,教材中设置了不少的探究实验。不仅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获取知识,而且更重视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有的甚至只是要求学生经历探究过程。《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改变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科学探究在学习中的作用,使科学探究成为一个新的教学要求和新的学习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受时间、器材、场地等条件的限制,科学探究活动受教师的主导作用影响较大,基本体现教师的教学计划(教师需准时下课并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学生虽然有参与,但自主式探究活动被削弱。为此,我们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开展了物理科学探究活动课(每周1节)。内容主要选取课本中相应的实验或制作作为科学探究活动的内容,学生以小组活动形式为主。 一、开展“物理科学探究活动”课的目的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兴趣。学生都是好动的,好奇心强,他们正处于探究心理的发展期;活动课刚好能迎合学生的这个心理特点,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2、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 3、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得到巩固和运用。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应用课堂中学到的物理知识,巩固知识。 二、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1、科学探究的意义:“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学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一个学习新课标、研究新课程的热潮正在兴起。“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本人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研读和在教学实践中的不断探究、摸索发现:要完全运用新课程理念教学,就必须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在物理教学中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实验教学中更是不可或缺。 第一部分:如何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实验教学中更是不可或缺。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如果学生不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根本连教学任务都难以顺利完成,更别说是运用新课程理念教学。 一、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明确观察的重要性 要培养好学生的观察能力,首先要让学生对观察产生兴趣和明确观察的重要性。青少年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成分是兴趣,兴趣的培养不仅能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而且也能促进智能的发展以提高学习质量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对之深感兴趣,把兴趣转化为求知欲。也只有产生了兴趣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唯有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做到“提出问题——研究探讨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这种心理特征,尽一切办法变好奇心为观察兴趣进而转化为求知欲望。为了学生的观察兴趣,明确观察的重要性,可以给学生讲中外科学家的故事,介绍自然界中的各种奇异现象,做有趣的科学实验等。例如在学生刚接触实验课时,可以给学生介绍:从苹果落地的启示中,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从水壶中的水蒸气不停地冲击水壶盖的观察中,瓦特发明了蒸气机等。科学家们正是从这些最简单最微不足道的物理现象的观察中,作出了震撼世界的发明和创造的。由此大大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使学生更加明确观察的重要性。 二、对学生提出观察要求 (一)要实事求是。观察力的生命在于真实,实事求是既是观察的基础又是观察的重要品质和方法,也是未来科学工作者的基本态度。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坚持实事求是地尊重客观事实,如实地记录实验中观察到的各种现象甚至是一个数据、一个标点符号。做到严格地把实验事实和自己对事实的解释区别开来。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仅是提高物理实验质量的要求,也是增强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需要。 (二)要认真、细致、深入。观察的认真、细致、深入是观察能力的重要品质之一,也是科学工作者的基本素养和要求。许多自然现象和实验中的物理现象,很多时候是稍纵即逝的,只有认真、细致的观察才能随时捕捉住其本质,只有深入观察才能发现细微的变化和隐蔽的特征。 (三)要眼脑并用。在实验观察中要提倡眼脑并用,即把观察和思维紧密结合起来。观察是一种理性知识参与下的知觉,而且能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发现新的问题促进进一步的观察和对观察材料的思维加工,辨别本质现象和非本质现象,去伪存真,得出正确的观察结果。例如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同样是用凸透镜来成像,为何物距的变化会使到凸透镜所成的像有正立、倒立,有放大、缩小,而且还有虚像、实像之分呢?这些问题的回答都是不能单凭观察就能顺利解决的,它更需要观察者联系观察到的现象动脑思考和列表归纳才能准确回答。所以在观察之前就必须对学生提出:1、找出凸透镜的焦距。2、把物体放在焦距以内(即物距在焦距以内),观察凸透镜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3、把物体放在2倍焦距和焦距之间,观察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4、把物体放在2 倍焦距以外,观察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5、分组讨论观察到的现象并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特点(提示:可用列表法、分类法等)并举例说明。 三、指导学生制订周密的观察计划、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目标 要培养良好的观察能力,单单产生兴趣和明确其重要性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在教学中还必须指导学生制订周密的观察计划和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标。不然,学生虽然对观察很有兴趣和明确观察的重要性并能积极主动地去观察,但是对为何要观察?观察的目的是什么?观察的重点是什么……心中无底。是很难达到教学目标的,更别说是培养良好的观察能力了。 (一)指导学生制订周密的观察计划。 在物理实验中要从物理现象中获得关于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等方面的感性认识,必须有周密的观察计划,没有周密的观察计划,就没有科学的观察顺序,容易造成顾此失彼,观察不够全面,不得要领。因此,要指引学生制订周密的观察计划,确定好观察对象、拟订出常规观察项目和特殊观察项目,明确观察要点。 (二)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目标 每一物理实验都有其明确的实验目标,明确的实验目标要求实验者必须有明确的观察目标和观察重点。学生在开始实验时往往只凭一般的兴趣和爱好,在观察时注意力往往不够集中,观察目标不明确,分不清重点。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片面性,有的以局部代替整体,有的错过一些稍纵即逝的重要现象。对多种并存的现象不能抓住本质现象等。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目标。对一些关键性的重要的,以及不易观察的对象和项目进行重点观察。四、教给学生科学的以观察方法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观察兴趣,帮助学生制订观察计划以及明确观察目标外,教师还必须教给学生进行观

怎样培养孩子的科学探究能力

注重培养孩子的科学探究能力 舒城县干汊河镇顺河小学王敏 (电子信箱:1341314050@https://www.wendangku.net/doc/c21173264.html,) [摘要]:科学教育在小学一直处于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关键词]:探究能力;培养方法;研究效果 [引言]:面对新课程中提出的“科学教育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精神我们的科学教育必须要有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来指导和实施。列夫.托尔斯泰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一生将永远是摹仿的抄袭”。面对二十一世纪的人才,我们必须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基础教育,要从培养科学探究品质、科学探究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科学探究动机等基本素质开始的教育,也是培养未来发明者、科学家的启蒙教育。 一、什么是探究能力及其意义 “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是小学科学的一种模式的研究。它是指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结 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创设科学探究的情境,让学生通过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计方案、探究活动等过程获取知识,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逐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探 究性学习就是从学生的素质为着眼点,探索研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学习方式。 探究性学习包括探究性自学和探究性实践两大方面的内容。 小学科学教育一直处于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其核心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教会学生用积极的态度理性地、实事求是地对待生活,解决生活实际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科学课程标准》更加具体地提出:科学课应注意呵护儿童与 生俱来的好奇心;要让儿童了解科学探究涉及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并使他们能运用这些过程和 方法探究一些力所能及的科学问题,从中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挑战性,进而热爱科学。 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方法 (一)精心设疑,促使学生动脑筋想问题 问题是引起思维的动因。当问题刺激大脑,大脑就会大大的加紧活动,甚至可能想出自己 也料想不到的新认识,好办法来。因此,在教学中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特别是问题的答案 与学生预想相反的问题),采用设问、追问、反问等方法,对于激发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有重要 意义。在教学《氧气》一课时,为了进一步让学生了解氧气这种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 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我演示了烧红的木炭、烧红的铁丝、等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在做这个演示实验之前,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些物体在空气里会怎么样?在氧气里又 会怎样呢?多数学生猜测回答:会慢慢地熄灭。但演示的结果是不但没有熄灭,而且燃烧的更 剧烈。顿时,课堂热闹起来,个别学生情不自禁地喊出:真奇怪!他们感到疑惑不解,经过一 番热烈讨论,小结得出:氧气可以支持燃烧。为了加深学生对氧气性质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 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又提出了几个问题。如,“锅里的油烧起来了,怎么办?”、“卧室的地板小面积起火,怎么办?”、“酒精灯的酒精倒出来后,起火了,怎么办?”……学生 各抒已见,各有各的办法,各有各的理由。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开拓了学生的思路,发展了 学生的思维。 (二)巧设障碍或矛盾,促使学生想办法解决问题 为了调动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改变过去实验时动手多,动脑少,按着课本或教师的提示, 照着葫芦画瓢的做法,我在设计教学时经常增加一些实验,有时还有意设置一些障碍,以促使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