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3古诗词三首(向)

3古诗词三首(向)

3古诗词三首(向)
3古诗词三首(向)

3 古诗词三首

《宿建德江》

一、导入

1.课件出示:

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这两首诗有什么相似之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2)每一首古诗都有“诗眼”,“诗眼”能揭示诗的中心、点明诗人的心境。这两首诗的“诗眼”分别是什么?(思,忆)

2.导入新诗。

夜幕降临,江中烟雾迷蒙,远处行来一叶扁舟,舟上的诗人又会有怎样的心情呢?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宿建德江》。

二、初读古诗,读出韵味

1、请同学们将首诗认真读两遍,第一遍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第二遍做到字正腔圆。2.指名朗读,字正腔圆。

3.古人作诗讲究平仄,基本上一二声是平声,要读得舒缓。三四声是仄声,要读得短促,这样读诗的节奏感和韵味就读出来了,试试。请男女生比赛读。

课件出示: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三、交流资料,了解背景,理解诗意

同学们,大家还记得学习古诗“四步法”吗?(解诗题、知作者、明诗意、悟诗情)

1、解诗题。

(1)“宿”是什么意思?(住宿、留宿)

(2)“建德江”是一个地名,那么诗题的意思就是——留宿在建德江。该怎么读好诗题呢?(指名读、齐读)

2、知作者。

(1)了解古诗背后的故事,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情感,我们一起来看孟浩然写这首诗前的一段经历:

课件出示:

孟浩然自幼聪颖好学,抱负高远,青年时就作诗多首,“有声于江楚间”。当他奔赴京城,想要求取功名、施展才华之时,却总是名落孙山。后经举荐,他受到了唐玄宗的召见。在唐玄宗面前,孟浩然一展所学,朗诵了自己的得意之作《岁暮归南山》。然而,诗中的“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两句让唐玄宗大发雷霆。因此求官不成、踌躇满志的孟浩然最终被逐出了京城。

在这样的心境之下,孟浩然南下吴越,在建德江停舟过夜时,写下了这首《宿建德江》。(3)带着感受,齐读古诗。

3、明诗意。

(1)请同学们静静地默读这首《宿建德江》,结合书上的插图和注释,想一想,这首诗大概讲的什么意思?

(2)指名说说这首诗的大意。

4、悟诗情。

(1)诗中哪一个字最能代表孟浩然此刻的心境?(愁)

(2)课件出示:齐读“日暮客愁新”。“愁”的意思?作者的新愁是什么呢?(思乡之愁、寂寞之愁)你从这行诗的哪个字看出来他是思乡之愁呢?(客)“客”是指谁?(诗人自己)诗人为何把自己说成是客?(因为他此时身处异乡)

(3)同学们,飒飒秋风勾起了张籍的思乡情,重阳登高勾起了王维的“倍思亲”。此时,是什么景物触动了孟浩然的思乡之情呢?(日暮)

师:日暮是夕阳西下时分,这个时候你在干什么呢?还有人在干什么呢?

师:现在我们回到诗人所处的建德江,你看到了什么?(空旷的原野,江面上只有诗人一个人。)

师:如果这时候你是诗人,你会想到什么呢?

(4)诗人孑然一身途经建德江,面对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想到自己“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一时间,他满怀的愁绪涌上心头。谁来读一读这满怀的愁绪?课件出示:(指名读、评价读)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5)满怀的愁绪向谁诉说呢?(月亮)如果你是诗人,你会向月亮诉说什么呢?

(6)此时的诗人虽置身于孤舟之上,思绪却早已随月飞到家乡。他想到了往日与亲人朋友相聚的情景,那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

生1:在一个寒冷的夜晚,诗人和朋友围坐火炉边,把酒言欢。

生2: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诗人和朋友在桃花林中吟诗作对,流连忘返。

生3:在一个秋风送爽的日子里,诗人和家人相聚树下,其乐融融。

师:想起昨日和亲朋好友把酒言欢,好快乐啊!可是,这里却只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师:回忆故乡,点点滴滴都是幸福,丝丝缕缕都是甜蜜,然而,这里却只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师:看不到熟悉的家乡山水,听不到亲切的乡里乡音,这里只有——(生读)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师:忆故乡甜如蜜,思故乡愁满怀,此时此刻作者有的只是——愁。

四、拓诗句

正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来寄托情感是很常见的,月亮已成了古人抒发情感的凭借。

课件出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五、背诵古诗,升华情感

1.不知不觉中,我们走近了一轮明月。这是孟浩然、李白、杜甫曾经守望过的月,也是我们的月,是古往今来唯一不变的月。学了这首古诗,我们已然成为孟浩然的知己,体会到了他在日暮时分“人在江中、心随月去”的满怀愁绪。

2.配上音乐,指名背、齐背。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一、揭示诗题

1、(课件出示)《春夜喜雨》。相信这首诗同学们一定耳熟能详。谁来读一读?

2、你不但读得准确,而且读出了这首诗的韵味。在你们的理解中,1000多年前杜甫笔下的雨是一场怎样的雨呢?(好雨、喜雨、润玉无声的雨)

师:我发现同学们善于提炼和概括!900 多年前,宋代大才子苏轼同样用他的才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更奇妙的雨景图,想不想领略一下?《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齐读)

二、初读古诗,读出韵味

1、请同学们将首诗认真读两遍,第一遍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第二遍做到字正腔圆。2.指名朗读,字正腔圆。

(课件出示)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3.古人作诗讲究平仄,基本上一二声是平声,要读得舒缓。三四声是仄声,要读得短促,这样读诗的节奏感和韵味就读出来了,试试。请男女生比赛读。

三、交流资料,了解背景,理解诗意诗情

同学们,大家还记得学习古诗“四步法”吗?(解诗题、知作者、明诗意、悟诗情)

1、解诗题。

师:诗题很长,从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时间、地点望湖楼是西湖边的赏景楼,这是一个绝美的地方。“醉书”知道这是诗人饮酒之后作的诗。

师:在这六月善变的天,在这西湖绝美的地,诗人苏轼酒醉七分,诗兴正浓,让我们一同走进这首“醉诗”。

2、知作者。

(1)了解古诗背后的故事,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情感,我们一起来看苏轼写这首诗前的一段经历:

课件出示

1071年,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自请放逐于杭州当判官,1072年六月二十七日游览西湖,突遭暴雨来袭,在别人看来,一定是件狼狈扫兴之事,而苏轼却抓住此机会,留下了佳作。

(3)带着感受,齐读古诗。

(4)苏轼诗词的特点就是清新豪健。苏轼与西湖有着不解之缘,他将自己放逐于西湖,在诗酒和山水之间寻觅着心灵的故乡,留下了大量不朽的诗篇。西湖因有了苏轼才有了苏堤,有了“西子湖”的美名,变得更有韵味,更令人神往。

3、明诗意。

(1)古诗的美是“诗中有画”,苏轼的诗中更是蕴含着勃勃生机的动态画面,自己一边读诗,一边想想每一句诗的意思,你能不能看到一幅幅画面呢?

(2)指名说说这首诗的大意。

生 1:我看到了黑色的乌云像打翻的墨汁一样,还来不及把山遮住”。

师:这幅画面的主要景物是云。(板书:云)

生2:我看到了白色的雨点像珍珠一样乱蹦乱跳着进入船里。

师:这句描写的是雨,空中落下的和湖面上溅起的雨像千万颗晶莹剔透的珍珠争先恐后地跳进船舱里。(板书:雨)

生3:我看见了风,忽然刮来一阵卷地风把云吹散了,把雨吹停了。

生4:还写了水,望湖楼下水像天一样。

师:水像天一样明净、一样蓝、一样辽阔。(板书:水)

师:大家看每句诗都是一个画面,四幅画连起来就是一幅动态的画卷,谁能把这幅画卷连起来说一说。(学生练说,课件出示)

乌黑的云像打翻了墨汁,还没来得及遮挡住山。

白花花的雨点就像跳动的珍珠,胡乱地跳入船中。

忽然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

望湖楼下水面向明净的蓝天,水天一色。

4、悟诗情。

(1)同学们不简单,短短时间内读出了这么多画面。其实最不简单的是苏轼,他用寥寥 28 个字就浓缩了四幅画面,让我们目不瑕接。更可贵是的每一个景物、每一幅画面都描绘的精彩、美妙。你认为精彩在何处?美妙在何处?

预设1:“翻”

师:说说你的理由!(“翻”字让我仿佛看见黑云在翻滚着涌向山头。)

师:浩浩荡荡的黑云翻滚着涌向山头,让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气势很大,来势汹汹)师:好一个来势汹汹,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生读,齐读)

预设2:“忽”

师:说说你的理由!(它让我感觉风特别大,特别急。)

师:是的,把你的感受读出来。(生读)

师:老师觉得你刚才的那阵风算不上卷地风,能再来一次吗?(生再读)让我们一起来(齐读)。

预设3:“跳”“乱”

师:说说你的理由!(我感到雨珠乱蹦乱跳,调皮的小孩)

师:在苏轼眼里这雨点就像调皮的珍珠乱蹦乱跳,诗人的喜悦之情尽在其中。这一个“跳”字充满了动态的美,这些雨点还调皮地跳进船里呢?它们怎么跳进船里的?(乱入船)。预设4:“乱”

师:从这个“乱”字你又读出了什么?(雨下得非常大,许多雨点争先恐后地往船里跳。)师:多妙的跳珠乱入船。轼自己也最欣赏此句,十五年后他再次醉酒雨中赏西湖,感慨道:(课件出示)(齐读)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2、朗读:

师:这场雨来得快,下得急,让我们惊喜。而顷刻间云消雨散,则让我们惊叹,在朗读时,感情的至高点在“忽吹散”,前面应该为后面蓄势。师范读(课件出示古诗师配乐《赞西湖》

师:900多年前的六月二十七日,在西湖那绝美的地方,苏轼醉了,他因什么而醉呢?(醉于酒;醉于西湖的黑云翻墨、白雨跳珠;醉于西湖的山水,醉于西湖的瞬息万变……)醉于酒,更景,苏轼禁不住提笔写下了千古名篇……(课件出示)(男生齐诵全诗)

师:醉于酒,醉于景,我们更醉于诗,大家读……(课件出示)(女生齐诵全诗)

师:940年后的今天,在明净的教室里,我们也醉了,我们因什么而醉呢?(醉于西湖的美景;醉于西湖的忽而雨,忽而晴;醉于苏轼的这首诗)。怎一个“醉”字了得,让我们再醉一次!(配乐:《赞西湖》师生一起在音乐声中吟诵)。

师:让我们带着对这场雨的惊叹,和雨后景色的陶醉,一齐背……(男女生齐背全诗)

3、在这首诗中,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一个心胸开阔,乐观的人;无论遇到多大的事都能坦然对待的人;是一个善于抓住机会作诗的人……)

四、拓展

1、论遇到多大的风雨都能坦然面对,这就是豁达。领略了这场急来骤去的西湖雨,老师还收集了几句描写雨的诗句?

(课件出示)(齐读)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唐许浑《咸阳城东楼》

风如拔山怒,雨如决河倾。——宋陆游《大风雨中作》

雷声千嶂落,雨色万峰来。——明李攀龙《广阳山道中》

2、作家,余秋雨的曾说过这么一段话

(课件出示)

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显目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中国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代代相传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绵延不绝的长廊。欧洲经典的长廊安静肃穆,中国经典的长廊书声琅琅。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一、揭示诗题

1课件出示《清平乐.村居》

2、辛弃疾,号稼轩,是我国南宋爱国词人,出生时家乡已被金人占据,一生坚决主张收复中原,统一中国。在他六十八年的人生历程中,曾遭贬职,先后有二十余年是在江西上绕闲居多年。)

3、上绕那儿风景优美,农田水利条件好。辛弃疾对那一带非常熟悉。有一天晚上,诗人到黄沙岭的小路上欣赏风景,即兴写下了一首词。叫《西江月黄沙道中》,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词。

4、“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词题目。题目的意思是?(晚上诗人在黄沙岭的一条小道上散步)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读全词,读准字音,把词读通读顺。

2.指名读词。

重点强调:“见”读xiàn,不读jiàn。“见”就是出现的意思。

3、齐读全词。

三、自读自悟,入境抒情

过渡:读通词是学好诗词的序幕。读懂词是学习词的正式开始。词就像一杯浓浓的咖啡,需要细心品味,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仔细品味一下吧!

(一)品读上阕

1.默读上阕,不懂的地方打上“?”看看你能读懂什么?

2.汇报交流。

课件出示: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师:“别枝”指什么样的树枝?(指横斜的树枝)

师:这句词的意思就是: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正在栖息的鸟鹊,它们离开枝头飞走了。半夜里清风吹拂,传来声声蝉鸣。

师:黄沙岭的景色是多么迷人啊!请你读。(指名读)

课件出示: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师:这句词展现的画面是:稻花飘香,蛙声阵阵,好像在诉说着丰收的年景。

师:感受什么?(丰收的喜悦)

a.多少年来,与农田朝夕相处的青蛙,看到黄沙岭这喜人的丰收景象,能不高兴吗?

男生齐读——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b.“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农民丰收多不容易啊!他们怎能不开心呢?

女生齐读——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c.朝朝出,天天望,辛勤的耕耘终于有了收获,辛弃疾又怎能不为农民高兴呢?

齐读——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3.明亮的月光,惊醒的鹊儿,微微的凉风,鸣叫的蝉儿,清新的稻花香,蛙声一片,这一切多么美好,让我们一起置身于这美好的夜晚,感受着清风明月,轻轻地吟一吟吧——齐读上阕。

(二)品读下阕

1.默读下阕,不懂的地方打上“?”看看你能读懂什么?

2.学生交流。

课件出示: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师:应该颠倒顺序来理解,就是“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

师:意思是:不一会,乌云遮住了月亮。远方的天边还有七八颗星星在闪烁,山前竟然落下几点雨。

课件出示: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师: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师:这句词的意思就是:那土地庙树丛旁边过去明明有个茅店可以避雨,现在怎么不见了?他急急从小桥过溪,拐了个弯,茅店就出现在他的眼前。

师:为什么过去非常熟悉的茅店,现在找不到了呢?(阵雨来临,天黑乎乎的,辛弃疾非常着急。)请你着急读

师:诗人正在为避雨着急,现在看到茅店,心情放松了。请你轻松读

师:进了茅店,又可以与农民们一边喝酒,一边说丰年了。请你兴奋读

3、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带着自己的感受齐读下阕。(指名读、齐读、背诵)

四、对比阅读,体会情感

(课件出示《宿建德江》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两首诗词。)这两首诗词都写了月夜的景色,表达的情感却有不同,结合具体诗句说说。

孟浩然的《宿建德江》,一个“愁”字让我们体会到了他在日暮时分“人在江中、心随月去”的满怀愁绪。诗人把这份愁情托付给了江中的月儿,“江清月近人”一句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愁肠百转、孤独寂寞的诗人。诗人看见月亮便勾起了自己的愁绪,抒发了诗人漂泊在外的愁思。

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则描写的是恬静的月夜景色,表达了丰收在即的喜悦之情。

五、拓展阅读

课件出示: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①交流感受。

②齐读。

人教版《古诗词三首》公开课教案(推荐)

人教版《古诗词三首》公开课教案(推荐) 《古诗词三首》公开课教案 1 【教材简析】 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首古诗《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和一首词《渔歌子》、《乡村四月》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写人,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又是蚕桑又是插秧,突出了“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给人一种“一年之际在于春”的启示,整首诗就像一幅钯彩明亮的图画,不只表示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示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四时田园杂兴》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范成大。诗人描写了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耕种田地的情景,。展现了农家夏忙时热烈的劳动局面,塑造了农村儿童天真、勤劳、可爱的形象,尤其是后两句写的意趣横生,意味深远,那些小朋友们,他们不会耕地也不会织布,但却在茂盛成阴的桑树下学种瓜。这些小朋友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这

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十分有趣,也颇有特色,表示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流露出诗人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年的赞扬。全诗语言平白、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生活气息。 《渔歌子》的作者是唐代的张志和,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画意诗情。看,初春的远山刚蒙上几分绿色,从水田里飞来的白色鹭鸶在山前低徊,粉红色的桃花瓣落在春水碧波之上,淡黄色的鳜鱼时而跃出水面,渔翁头载青色的斗笠,身披草绿的蓑衣,停舟于春波之上,色彩多么明丽,画面多么清新。可有心的作者又为它染上一层斜风细雨,整个天地浸在了一片朦朦的烟雨之中,显得宁静而美好。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示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学要求】 了解诗词内容,感受古诗词中描绘的乡村风光,体会诗人在诗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诗。 3、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主动积累的习惯。 【重点难点】 理解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课时】

1古诗词三首

1古诗词三首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二)过程与方法: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语言美。 重点难点 品位诗句,指导朗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整体诵读古诗三首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借助诗文注释,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⑴敬亭山:你能说说古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⑵作者是唐代的李白:那你能背一首李白写的古诗吗? ⑶景物描写:众鸟、孤云、敬亭山 二、分步解读,感悟诗情 1、学习“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⑴、画一画这两句。 ⑵、理解“众鸟”:说一说为什么画好多只鸟? ⑶、理解“孤云”:说一说为什么只画一片云? ⑷、理解“尽”和“去”:看一看老师的画面(空白的画面)。 ⑸、品析: 并不是同学们画错了,而是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动态的画面,而我们所画的是静止的画面,可见作者用字的精妙。 过渡:众鸟飞走了,孤云离去了,现在只剩下诗人李白一个人了,难怪题目里是──“独”坐敬亭山。 2、品读“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⑴、悟:原本陪伴在李白身边的景物都离李白远去了,李白看起来非常?(板书:独) ⑵、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孤独的味道: 过渡:前两句看起来李白很孤独,后两句还是写孤独吗?难道李白心里真的很孤独吗?读后两句。 三、学习“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⑴、理解“相看”:李白眼里“只有敬亭山”,可见这里的“相看两不厌”是谁和谁互相看不满足呢? ⑵、理解“看不厌”: ①看敬亭山为什么看不满足?──景美 ②李白仅仅把敬亭山当作一个景物来看吗? ⑶、品析: 李白把敬亭山当作了──神,所以看不厌,而敬亭山看李白看不厌,这又是为什么呢?敬亭山也把李白当作了──神。而神总是“超凡”的,神总是“脱俗”的。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 《古诗词三首》【精品教案】

23古诗词三首 一: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得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朗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得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第一课时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一:以图导题,理解题意 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你对这幅图的理解。 2:认真读读题目,说说你从题目上了解到了什么?(题目点明了时间和地点) 3:你还想了解这首诗的什么内容?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他的创作有什么特点?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4:怎样才能读懂这首诗?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 二:以疑促读,理解诗意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蚕”“桑”的读音以及多音字“了”的音、义。 2:指名读诗,师生正音。 3:默读古诗,思考大家提出的问题,解决不了的请作记号。 4:小组交流。 5: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三:解疑品读,感悟诗情。 1:自由品读,边读边想画面,同时要注意朗读的节奏,尤其读前两句时要读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要读出繁忙的劳动生活的场面,注意“少”“才”“又”的读法。 2:指名朗读,师生共赏。 3:感情朗读,体会诗情。 四: 背诵,积累语言。 五:引导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先用学习《乡村四月》的以疑促读、理解诗意的方法自学。 2:小组内交流,教师知道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搜集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理解课题: 1老师范读《渔歌子》,你能感受到什么? 2你们了解词吗?试着说一说。 3简介词的内容。 4简介作者背景: 张志和:在朝廷作国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这首词就借表现渔夫生活来再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 一、渲染气氛,理解词义: 1配乐朗读,营造气氛。

23古诗词三首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认识7 个生字,会写8 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第一课时 由题入手,弄清题意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 生活的诗篇。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 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背诵,积累语言 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第二课时 一、导入:欣赏唐宋名家名词。 读生字:塞箬蓑二、自读《渔歌子》理解词意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自读词,提出疑 问。 四、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渔歌子》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读生字:塞箬蓑斜风: 微风归:回家、回去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五、总结升华请同学们自愿理解词意。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 情?(大自然)有感情地朗读《词两首》。 板书设计: 白鹭飞斜风细雨 渔歌子桃花流水热爱大自然鳜鱼肥不须归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 《古诗词三首》中其中有两首《独坐敬亭山》和《忆江南》已经在平时的古诗词积累中学过,如何把学过的诗上出点新意来,备课前我深入的思考了一下,本着以诵读为主,以调动学生经验背景、引进学习资源为辅,在感悟语言情感、体会诗词意境中,把握诗文的审美韵味与内涵。同时,在积累语言与情感的基础上,注重对生命的感悟,展示学生自己对古诗的个性解读,培养初步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课上下来,感受颇深: 一、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就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古诗词具有语言凝练、意象丰富的特点,而小学生因为生活积累不多,情感体验有限,在阅读中获得的表象往往很笼统、模糊,此时就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本身的品读尽情展开想象,通过“猜猜诗人的心情”、“你就是诗人”、“创设情境,想象说话”等,让学生与古诗词进行灵性的对话,从古诗词生动的语言中猜度诗人的心境,进而陶醉在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之中。如在教学《独坐敬亭山》时,学生从诗的题眼就看出诗人李白此时心情很是孤独,还可以从前两句感受到,尤其是“飞尽”和“独去”等感受到的。然后我便追问:“那假如你就是诗人,你看到鸟儿们都离你远去,就连天上的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词三首》精品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参考1)古诗词三首 这三首古诗词都有一个主题——思乡。于是,我以“什么引起了作者的乡愁,诗人又是怎样表达出自己满怀的思乡愁”这条主线,从扶到放,很好地注意到学生自学古诗词的能力培养。 课中,我紧抓关键词语引领学生不断猜想,推想,想象作者当时的心境,引领着孩子们在古诗词的意境中赏析,体会,把玩,领悟,而孩子们也以投入的精神和积累的知识与老师交流,切磋,互动,相长。就是在这切磋互动中,孩子们不断深入诗人的内心世界,丰富了情感,同时,孩子的潜能也得到了发挥,得到了挖掘,得到了展示,得到了提高。这些无疑是优秀的一面。但不可否认的是,我觉得这样很花时间,一节课只能教一首,而且还没有多少补充的内容,也就是课堂显得比较单薄。该怎样避免这样低效率的课堂呢我想主要还是我的课堂组织比较松散,课堂情景的创设还不到位等。比如用这三首古诗的想象说话,学生觉得很好玩,嘻嘻哈哈,完全没有进入诗中的情境,因而说话也就比较单调,比较偏离,需要老师不断引导才慢慢靠近古诗的意境。总之,有很多细节需要我们去反思,去努力,去琢磨,才能让我们的课堂跟得上我们预设的步伐。 (教学反思参考2)古诗词三首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 《泊船瓜洲》一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洲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是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通篇立意含蓄悠远。此诗对字的锤炼被人称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字,形象鲜活,春意盎然,读来仿佛有阵阵春风扑面。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教学时让学生先通过自读自解,整体把握诗意;然后根据查找的资料,小组内交流,用现在的话说说意思;诗歌中凝练、古今差异较大的词语一直是困扰学生阅读诗歌的障碍,如果单单让学生死记硬背,只能是“授之以鱼”;通过古今词语

人教版语文《古诗词三首》板书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

人教版语文《古诗词三首》板书公开课教案优 秀教案 《独坐敬亭山》公开课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的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借助字典与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默写课文。 2、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同学通过自身查阅课外资料、字典,朗读体会、小组合作来学习古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对诗中描绘的景物展开充沛的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教学过程】 一、创情激趣1、教师即兴背诵一首古诗,引发同学兴趣,问: 在你学过的古诗中,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首,背给大家听。 2、老师:

俺听出来了,你们掌握的许多古诗都是在课学习的。那你是怎样学习古诗的呢?有什么好方法吗? 3、今天俺们再来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诗: 板书课题。齐读,解释诗题: “谁愿将课前收集到有关李白的资料介绍给大家?”二、自读交流1、选择自身喜欢的方式来自由的诵读古诗,注意古诗的韵味,读的舒缓些,并划出节奏。 2、再来读一读古诗,边读边品味: 你的心中有什么滋味? 3、请你带着你品味的这种感觉,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身喜欢的方式来学习古诗,对不明白的地方,小组内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4、同学小组派代表汇报,学习组长先汇报是以什么方式来学习古诗的,弄明白的什么?其他同学补充。三、精读品味1、老师: 听了你们的介绍,俺也仿佛能感受到诗人的心境,的确,这首诗写得是多么的含蓄深刻,韵味悠长呀!让俺们再次读古诗,画出令你感受最深的词句。 2、互相交流: 你通过朗读感受到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3、小组讨论:

说说这首是中的词语有什么特点?读了以后你发现了什么? 四、达标测评1、诗人李白把山拟人了,寄情于山。学完这首诗你联想到什么? 2、鼓励同学根据自身对诗句的理解,以及诗人的感情,选用自身喜欢的方式去表达自身的感受。 (写作、绘画、背诵、抄录等)五、拓展延伸1、把这首诗默写下来。 2、请你选择自身喜欢的诗句加以想象画出来。可以在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丰富内容。 3、你还知道李白的哪首诗?读给大家听。

第五课古诗词三首

《古诗词三首》 第一部分:教材解读 一.《牧童》 词句品析。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笛声的悠扬悦耳,使我们想象到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未见牧童,先闻其声,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当然,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要结合前面的“草铺横野”“第弄晚风”来体会实际意思,想想诗句展现在眼前的意境,感受诗句的语言美和韵律美。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诗人笔锋一转,开始写吃饱饭的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没有家人聚集的场景,没有伙伴嬉戏的情景,吃饱了饭的牧童,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月夜里的汉密哈顿草地上。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赏一下?仰望明亮的月儿,牧童心里会想些什么?或者什么都没想,就睡着了……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让我们不禁浮想联翩。 表达特点: 1.情景交融,水墨画般的意境。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非常鲜活生动。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让我们感到宁静而和谐。《牧童》一诗不仅让我们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白天有牛和悠悠牧笛为友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21古诗词三首(教案公开课)

第七单元 本单元以“景物”为主题,包含《古诗词三首》《四季之美》《鸟的天堂》《月迹》4篇课文,以及“习作:______即景”和“语文园地”。 本单元最重要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本单元所选的4篇课文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抒发了作者由衷的赞美和喜爱之情。教学本单元课文要以读为主,通过读书,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本单元的习作“______即景”,属于半命题作文,应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描写景物。注意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使画面更加鲜活生动。“语文园地”可以通过朗读、想象、背诵等多种形式学习,特别是引导学生就自己喜欢的段落入情入境地朗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 内容简说教学要点内容 时 古诗词三3《山居秋暝》描绘了秋雨初 1.会写26个字,会认18个生

21古诗词三首 1.认识4个生字,会写6个字,读准“更”这个多音字,理解诗句中“暝”“歇”“聒”“王孙”等生字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默写《枫桥夜泊》。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词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重点 1.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2.指导背诵,积累古诗词。 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1.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交流介绍古诗的写作背景,帮助理解古诗。 2.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诗,用自学的方式,结合注释和上下文来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3.注重诗词的朗读指导。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引导学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感受诗歌语言的不同特点,揣摩表现手法的不同。 1.预习提纲 (1)查阅书籍或上网查找,搜集王维、张继、纳兰性德的资料。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借助注释或其他方法弄懂词语意思。(3)再读课文,了解三首古诗词的大意。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1课时 《山居秋暝》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山居秋暝》。 2.边读边想象画面,品词赏句,理解古诗内容。 3.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5古诗词三首

5古诗词三首 学习目标: 知识与水平:理解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理解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学习重点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配乐磁带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学习《牧童》 (一)复习《所见》,范读导入 师:有一首题目为《所见》的古诗大家十分熟悉的,我们一起来背诵一遍。 1.全体同学齐背《所见》(清袁枚所著──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突然闭口立。) 2.交流《所见》一诗中的牧童形象。 3.过渡:听同学们背《所见》这首诗,仿佛看到了一个活泼可爱的牧童骑在牛背上的样子,现在,我也给大家读一首题目就叫《牧童》的诗,看看诗中的描写敢一个什么样的牧童。 4.师配乐范读。 5.生猜大意,交流诗中描写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引导学生用一些词来描述,如:悠闲、舒适、自在、自得其乐等。 (二)自主合作,探究诗意 1.生自由读全诗,要求读通,注意“牧、蓑”的字音、字形。 2.借助工具书、注释、与同学合作,初步理解诗歌大意,并在小组内练习诵读全诗。 3.指名诵读,正音。提示学生按一定的节奏来读。全诗节奏能够这样划分,“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4.师生互动交流对诗歌大意的理解。 5.师:请同学们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脑海中把诗歌的语言变成一幅画面,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茫茫原野,一眼望去,尽是长势茂盛的青草,晚风中,牧童吹奏的笛声悠扬悦耳。黄昏时分,吃完晚饭,连蓑衣也不脱,就悠闲自在地躺在月光下欣赏月夜的美景。) 6.指名生配乐朗读,其他同学可闭起眼睛听读,想象画面。交流听后所感,师生互动评议。(三)设身处地,感悟诗情 1.师:想象一下,如果是你,在月光下又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2.生互动交流。 师小结:学习这首诗,使我们体会到田园生活的乐趣。我想,大家一定会记住这个牧童,记住他在风中吹奏的曲子,让我们再次齐读这首诗,去感受田园生活的诗情画意。 3.诵读全诗。结束本诗学习。 二、学习《舟过安仁》 (一)借助画面,导入新诗 1.观察图上的两个小朋友在做什么?看一看,诗歌是怎么描写他们的? 2.生自由读诗。“遮”,注意要读翘舌音。记住字形。读通、读顺全诗。 3.通过读注释或借助工具书,基本理解诗歌大意。

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同步解析]

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同步解析]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分别是《泊船瓜洲》、《秋思》和《长相思》,三首古诗词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小编在此整理了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同步解析,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课文解析 《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末句感慨仕途多险,前途未测,表示的是再次赴京荣遇之际,对仕途没有足够信心之时,所有的乡情仕意。当然,对于小学生而言,这一点可以不必深究。如果从诗的字面上看,可以说,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思乡诗。全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州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通篇立意亦含蓄悠远。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小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全诗的大意是:秋风乍起,客居洛阳城的诗人想写一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表达自己思乡怀亲的心情,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就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 信短而情长,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此诗可见一斑。 《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词的大意是: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教材解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5古诗词三首牧童》公开课教学设计_1

5 古诗词三首之《牧童》教学设计 课文简析:《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我们既看到了牧童生活的恬静与闲适,也看到了诗人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教学目标: 1、会写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牧童、蓑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能默写古诗。 3、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通过古诗词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词的意思,背诵、默写诗词,体会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好。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靠近快乐 同学们,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你们正经历着人

生的美好季节,一切都是新鲜的,一切都是美好的。童年的你们,正赶上了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甚至是新奇有趣的。可是,你们想知道一千多年前的儿童,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吗?有许多喜爱儿童和富有童心的诗人,他们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作品,在他们的诗词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千年以前孩子的生活情景。让我们乘上诗词的飞船,穿越时光的隧道,去分享古代儿童生活的乐趣吧!【课件出示:5 古诗三首】 【课件出示:牧童骑牛图】同学们,骑牛的人是谁?这是怎样的牧童?从哪里看出这是个自在、快乐的牧童? 【课件出示古诗:牧童【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同学们,这首古诗是吕岩,也就是耳熟能详的吕洞宾所作。关于吕洞宾,谁来谈谈你对他的了解?【课件出示资料袋:吕岩字洞宾,唐代京兆人。咸通举进士,曾两为县令。值黄巢起义,携家入终南山学道,不知所终。】 同学们,俗话说,“快活如神仙”,最早指的就是吕洞宾。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牧童》,走进吕洞宾言说的快乐中去。 二、读通诗文,触摸快乐 同学们,自己反复读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 同学们,请再读古诗,试着划分诗歌的节奏。【课件出示: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

1古诗词三首(3篇)

1古诗词三首(3篇) 古诗词三首 《古诗词三首》教学建议 三首古诗词可以按先后顺序分别进行教学,也可以把三首诗词进行比较教学。教学的程序可按照运用插图和教师的导语带入诗的意境—理解词句、想象画面—吟诵诗词、体验诗情来进行。 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时,可先放手让学生凭借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尝试学习,让学生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理解句意是难点,教学时可要求学生把初步理解的词语放进句子去试着讲讲句子的意思。在学生讲述的过程中教师要作如下点拨: 《独坐敬亭山》中的“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子的意思时,要作词序的调整。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厌”的注释是“满足”。在说句的时候要进行适当的变通,如:我看着山,山也看着我,互相都看不够。《望洞庭》中的“镜未磨”。要让学生知道古代的镜子是用铜制做的,镜表面需要经过打磨。《忆江南》中的“旧曾谙”要交待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再引导学生查字词典帮助理解。 在理解词句意思时,应鼓励学生质疑,形成师生之间互相对话的氛围。

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情境,说说全诗的大意。如用人称来说,用角色对话的形式说,根据提供的画面来说,形成宽松的、相互交流环境。在学生说的过程中,要关注他们的语言质量,看是否把诗意理解正确,语言是不是连贯等。 重视诗词的朗读指导。采用多种形式训练学生诵读。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指导,要紧密联系诗词的内容和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启发学生思考。把握每首诗的感情基调。如《独坐敬亭山》,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通过朗读,表达诗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种轻松感。《忆江南》,以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朗诵。 在理解诗意时,要引导学生运用形象思维,根据诗句的意思,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以往学过的有关课文,开展合理的想象,或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或通过画画等活动方式,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意境,不要停留在简单的意译层面上。 鼓励学生在课外搜集有关山水风光的古诗词或名句,并启发学生在说话和习作时加以引用,提高语言表达的品位。 如采用三首诗词比较教学,可以在基本疏通词句意思的基础上,抓住诗人不同时间所见景物和景物的特点,以及诗人当时思想情感等方面作相互比较;对诗和词的形式上作些对比。还可以运用不同的音乐作配音朗诵,借以体会诗人当时的不同心境。 教学本组生字,要引导学生自学生字,通过查字典和联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古诗词三首:四年级下册语文23课ppt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古诗词三首|四年级下册 语文23课ppt 23古诗词三首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①白满川②, 子规③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不, 才了④蚕桑又插田。 注释 ①山原:山陵和原野。 ②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川,平地。 ③子规:杜鹃鸟。 ④了:结束。 四时田园杂兴①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②夜绩麻③,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④供⑤耕织, 也傍⑥桑阴学种瓜。 注释

①杂兴:各种兴致。 ②耘田:除去田里的杂草。 ③绩麻:把麻搓成线。 ④未解:不懂。 ⑤供:从事。 ⑥傍:靠近。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①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②肥。 青箬笠③,绿蓑衣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注释 ①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②鳜鱼:一种淡水鱼,味道鲜美。 ③箬笠:用竹篾、箬叶编制的斗笠。 ④蓑衣:用草或棕制成的防雨用具。 《古诗词三首》,主要反映了古代农村的生活。《四时田园杂兴》和《乡村四月》可以粘连在一起教学,分四个步骤: 1、潜心会文──明诗意 2、心驰神往──会诗情 3、别出心裁──悟意境 4、随心所欲──拓诗文

拓展的关于农村生活的古诗已学的有:《村居》、《宿新市徐公店》、《小儿垂钓》、《所见》等,未学的有:《村晚》、《四时 田园杂兴》之二、《清平乐·村居》、《西江月》等。 《渔歌子》采用吟古诵今的方式,先诵读《渔歌子》,再让学生吟诵现代诗《雨中,我望着一个渔翁》,因为两首诗所描绘的景物、创设的意境是相同的,通过拓展阅读让学生体会作者的不同表达方法,同时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1、“词”这种体裁在教材第1课已经出现,教师应事先了解一 下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是否会背诵一些词,对“词”有哪些了解。 对于古诗,学生通过几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方法。课前,如果有条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查阅作者翁卷、范成大、张志和三位 诗人的生平、诗歌特色,诗的创作成就,以便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 诗歌内容,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准备挂图。 2、三首古诗词都是描写田园风光,内容浅显,生字不多,应当 指导学生先自学,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在头脑中把文字转化为画面,读中感悟,体会诗中意境。教师可重点点拨《乡村四月》《四 时田园杂兴》,《渔歌子》可对词的知识再稍作介绍之后,放手让 学生自学。 教学第一步,可让学生自读古诗词,对照诗词后的注释,想一想诗词中每句话的大概意思,再想想哪些词语的意思还不理解,然后 小组学习,向同学和老师请教。教师对学生的提问予以点拨后,再 要求学生把诗词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使学生对诗词的意思有个初 步的了解。 第二步,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展开想象。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比如有的小组可 以在诵读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到 的景象用画笔描绘下来,画好后,在小组中交流一下,重点说说画 了什么景物,他们的色彩、形状、位置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画。本小组的同学做出评价,看是否把诗词中的景象描绘了出来。无论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词三首》公开课优质课教案

五下5课《古诗词三首》 (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应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在破解文义的设计中,重点抓住描写动作的关键字眼,勾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韵味,轻松地理解诗意。 【教学建议】 1、三首古诗词贴近儿童生活,易于学生理解;语言生动形象,提供了极大的想象空间。教学中可安排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通过自学,体会三首古诗词内容上的相似之处。教师适时点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个性体验,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并逐步掌握诗词学习的主要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2、本课教学可重点抓住人物动作破解诗词文义,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采取诵读、想象、吟唱、绘画、改编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3、“三分文章七分读”,古诗词教学尤应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引导学生读出诗歌的音律美;领略诗词的意境美;领悟诗词的情感美,在熟读的基础上,把古诗词正确地背诵下来。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前准备】

5。古诗词三首

第二单元 5 古诗词三首 教材分析: 《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游介绍,激趣导入 (出示地图,标明“瓜洲”“京口”的大略位置.) 1.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当导游,好不好? a.“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镇头.”这首传唱了千年的歌谣向我们介绍的是瓜洲.瓜洲位于江苏省扬州南面,长江北岸. 川流不息的长江水见证了瓜洲的兴衰,瓜洲曾经是“江北重镇、千年古渡” . b.而“京口”不仅是东汉吴国第一古都,更是文气洋溢的灵秀之地. 许多诗人在此留下了千古绝唱的诗句: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

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if- 件展示诗句.)还有一首广为传诵的就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板书诗题,读题. 3.过渡:为什么人们喜欢这首诗呢?先去读一读吧. 二.整体感 知. 直奔重点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 2.指名读,正字音. 尤其注意“一水间、数重山、照我还”.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 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4.指名交流.(我觉得诗写得很关,写出了诗人想念家乡的感情.) 5.你最欣赏诗中的哪一句呢? 三.赏析诗句. 感悟诗境 1.刚刚同学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诗,(课件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生齐读.) 2.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吗?(指名答.)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 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4.同桌之间互读、练说. 5.指数名学生说. 6.小结:你们的回答很精彩! 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 7.那就用朗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 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色彩斑斓的绮丽风光. 种 “绿”色呢?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9.指名答.(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

四年级下册23 古诗词三首教案

23古诗词三首 一、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这两 首古诗。 2、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乡村四月》 一、由题入手,弄清题意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 3.出示插图,说说观察后的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

二、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三、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三、背诵,积累语言 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背诵学过的两首古诗。 2、欣赏唐宋名家名词,并汇报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二、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1、、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2、、自读词,提出疑问。 三、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渔歌子》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四、总结升华。 1、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板书设计: 白鹭飞斜风细雨 渔歌子桃花流水热爱大自然 鳜鱼肥不须归

2020年-2021年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词三首公开课教案

1 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 文本简析: 本文包含三首古诗词,其中有两首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和《宿新市徐公店》,一首词《清平乐·村居》。《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描写了初夏农村的忙碌,村居生活富 有情趣。诗中用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 有花有果,有色有形。《宿新市徐公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之作,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景色的 诗,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诗人在店内看到儿童嬉戏的天真活泼,以及菜花开放、遍 地金黄、彩蝶飞舞的自然景色,有动有静,人景交融。《清平乐·村居》则描写了农村清新 秀丽的环境及农村安宁平静的生活。在诗人的笔下,三首诗词都描写农村里的朴素恬静,是著名的田园佳作,无一不表达着作者对农村快乐生活的向往与憧憬。 教学目标: 1、认识“杂、篱”等生字,会写“杂、稀”等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背诵古诗词,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借助诗词中的意象,体会乡村的独特风光,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 会读会写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背诵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描写乡村田园的古诗吗?谁来背背? 同学们,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乡村生活的诗。【课件出示:课题《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和《宿新市徐公店》】 同学们,你们会正确朗读理解诗题吗?自己试试。提示:“兴”是多音字,在本课读“x ìnɡ”,“杂”是平舌音,“杂兴”的意思是随兴而写的诗;“宿”是多音字,在本课读“sù”,是“住”的意思。“新市”是地名,在今湖南攸县北。 同学们,请带着理解读读课题。 设计意图:古诗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让学生回忆原有知识是一种快 乐的展示过程,从这样的兴趣点出发引入新诗的学习能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 二、学习古诗,感知诗意 【课件出示:《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全诗】 同学们,请自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平舌音“杂”,读通诗句。

5、古诗词三首

5、古诗词三首 一、看拼音,写词语。 luòyánɡyúshùhépàn zhànɡpenɡ 二、多音字组词。 bó()jiān()hái()zhònɡ() 泊间还重 pō()jiàn()hái()chónɡ() zhònɡ()ɡēnɡ() 行更 chónɡ()ɡènɡ() 三、比一比,再组词。 州()洛()榆()帐()畔()洲()落()愉()账()伴() 四、给带点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京口瓜洲一水间.() A、空隙 B、隔开,不连接 2、春风又绿.江南岸() A、绿色 B、使……变绿 3、复恐匆匆说不尽.() A、完 B、达到极端 4、故园 ..无此声() A、故乡 B、朋友的园子 五、用自己的话写写下面诗句的意思。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把相关内容用线连一连。 《泊船瓜洲》纳兰性德唐肃杀的秋风 《秋思》王安石宋北方的风雪 《长相思》张籍清满目的春色 七、按对课文的理解回答问题。 1、《泊船瓜洲》中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强烈抒发作者__________之情;读到这个“绿”字,在你的头脑中浮现出一个怎样的画面?请把它写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秋思》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说诗人思念家乡,心头有千言万语,但是总担心自己在信中会遗漏什么,那么诗人为什么会这种担心呢?请你根据上下文想象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长相思》中的词句“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中的“梦”字值得品味,疲惫不堪的将士们会在作怎样的梦呢?请你根据上下文想象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把《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注意写清楚诗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做了一些什么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