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硫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的改进

“硫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的改进

“硫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的改进
“硫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的改进

一、创新实验名称

“硫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的改进

盛强潍坊外国语学校潍坊261021

二、创新实验目的

1. 观察“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

2. 对实验产生的空气污染物二氧化硫进行处理。

3. 熟练“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操作。

4. 培养环保意识,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5. 简单了解“中和反应”与处理二氧化硫的原理。

三、实验仪器及用品

仪器:分液漏斗、带双孔瓶塞的导管、锥形瓶、硬质玻璃管、酒精灯、带玻璃片的导管、集气瓶、瓶塞、橡胶管

药品: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硫粉、氢氧化钠溶液

四、实验装置图及说明

装置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由分液漏斗、锥形瓶、带双孔瓶塞的导管组成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装置,原理为

第二部分是由硬质玻璃管、酒精灯组成的“硫在氧气中燃烧”装置,原理为

第三部分是由集气瓶和导管组成的“处理二氧化硫气体”装置,原理为

各部分间均使用橡胶管连接。

五、实验操作

1. 按照装置图连接好装置。

2. 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3. 装入药品。在锥形瓶内装入足量二氧化锰,在硬质玻璃管中装入足量硫粉,在分液漏斗内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在集气瓶中加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注意事项:氢氧化钠溶液应使导管下端浸没。)

4. 进行实验。

①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使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接触,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

下生成氧气。(注意事项:过氧化氢溶液应使分液漏斗下端浸没。)

②待氧气流均匀稳定后,点燃酒精灯,使硫粉被点燃,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硫,

可以观察到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5 . 收集并处理气体。将二氧化硫气体通入集气瓶内的氢氧化钠溶液,两者发生反应,生成亚硫酸钠与水。

6. 整理仪器。

六、实验创新点及其意义

1. 将“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实验装置与“硫在氧气中燃烧”实验装置相结合。原实验中,实验者需要将带有硫粉的燃烧匙伸入氧气中,本实验避免了这一操作,提高了实验的安全性;因为有持续稳定的氧气流,硫粉可以持续燃烧至恰好完全反应,实验现象持续时间长,有利于观察。

2. 利用氢氧化钠溶液来处理二氧化硫气体。通过将二氧化硫气体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生成了水和污染相对较小的亚硫酸钠,实现了对空气污染物二氧化硫的处理,进一步提高了实验的安全性,避免了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绿色、环保、安全。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硫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改进

硫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改进的探究 南宁市邕宁区那楼中学玉小艳 一、实验目的 硫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是氧气重要性质的实验之一。但是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是污染物,课本上的教师演示实验是需要在通风橱内进行的。我们农村学校没有见过通风橱,为了减少演示实验时二氧化硫的污染,特别是在空气中燃烧所产生的二氧化硫。所以才对这个实验进行了微改进。 网络上已经有很多对该实验的改进,有的改进为密闭容器中进行,但是装置变得复杂,操作也不简便,成功率很低。所以我本次改进试着从实验的微型化入手,以图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同时也可以利用身边的废物进行再利用。 二、实验仪器及试剂 1.实验仪器 集气瓶、橡胶塞、废旧饮用水瓶、燃烧匙、酒精灯、火柴、滤纸、大烧杯、药匙。 2.实验药品 硫粉、NaOH溶液、氧气、水。 三、实验仪器装置图及仪器的组装说明 1.仪器装置图(见附图) 2. 组装说明 先将废旧的1.555升的饮用纯净水瓶按比例从瓶口下部分剪开(瓶口到裁剪处要比集气瓶高出2-3厘米)。找出一个合适该瓶口的橡胶塞,打孔,插入燃烧匙。调整高度(滤纸要放置在集气瓶口),再拿出燃烧匙在燃烧匙杆上插入3-5层的厚滤纸(滤纸先按瓶子大小裁剪好)。最后把燃烧匙组装在已经剪好的废旧瓶口上。为了方便加入药品,可在燃烧匙药勺处剪开塑料瓶,等加入药品后再封上。 四、实验操作部分(教学过程) 1.收集一瓶氧气,注意先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约占集气瓶总体积的1/8)。 2、在大烧杯中加入少量的水,同时把收集好氧气的集气瓶放在大烧杯中。往滤纸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要加入足够的氢氧化钠溶液,使之能更好的吸收二氧化硫) 3、将塑料瓶剪开处打开,加入药品,封好。点燃酒精灯加热药品,等硫燃烧后观察现象。再慢慢的伸入氧气瓶中,观察现象并与氧气中现象相比较。 4、最后液封起来,防止二氧化硫泄露污染空气。 五、装置改进的意义 装置简单,并且实验中现象明显,并用NaOH溶液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硫气体,使在空气中燃烧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硫尽可能的被吸收。最后液封起来更完全吸收二氧化硫,杜绝了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改进之后使得二氧化硫燃烧的性质实验微型化、绿色化。同时用生活中废旧塑料瓶,变废为宝,使物品再利用,从经济角度上也更符合我们农村学校。

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改进

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改 进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改进 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关于探究燃烧所需条件实验的改进》。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五个环节对本实验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及其作用 燃烧所需条件这一实验出自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节。在生活中,学生熟悉燃烧的现象;在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学习中,已经认识了燃烧的本质(即有新物质生成的化学变化)。本实验是对之前所学过“燃烧”的意义进行深入了解并且应用于实际之中。对高中将学习的“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可以起到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 2、教学目标分析 A.知识与技能: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 B.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增强学习的兴趣;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2)在学习过程中渗透环保意识 3、重点、难点 重点:燃烧的条件 难点:关于燃烧的条件实验的改进 二、学情分析 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式往往因地、因校、因师生条件不同而异。我校学生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实验的动手能力强,讨论的思维活跃,同学们非常适应和喜欢教师通过引导探究法传授新知识。 三、教法 引导探究法:这节课的主要教学方法是引导探究法。中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课程应当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还应当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等活动来实现教育目标。引导探究法能很好的体现《标准》中的思想,它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而且还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 四、学法 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探究出灭火的原理,从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3.自主学习法:对于较简单的内容,同学们通过阅读教材、联系生活自主学习。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适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五、教学过程 实验原理:

教学资源:改进硫燃烧产物的处理方法

【教学资源】 改进硫燃烧产物的处理方法 湖北省石首市文峰中学刘涛 果果探究小组做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预先在集气瓶内放了少量水来吸收SO2,实验过程中她联想到老师的知识介绍:二氧化硫排放到空气中会污染空气。化学实验室排放一些废气和废液时要符合“绿色化学”的零排放要求,于是他们对硫燃烧及产物处理方法进行如下合理改进: 探究一:硫在氧气中燃烧实验 【实验过程】果果先利用如图装置做硫燃烧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回答问题: 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①火焰,硫在空气中燃烧不如在氧气中剧烈的原因是②, 写出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③。 【反思与评价】实验中闻到少量刺激性气味,观察到实验现象后,为尽量减少二氧化硫逸 散到空气中,要使燃烧的硫立即熄灭,应采取的措施是④,则依据的灭火方法与 原理是⑤、⑥。 探究二:二氧化硫吸收处理 当硫燃烧实验结束后,集气瓶内仍残留一定量的SO2,围绕如何处理这些SO2的问题,果果小组对此进行了相关探究。 【查阅资料】首先查阅了相关资料知道:⑴二氧化硫被称为“空中死神“排放到到大气中会污染空气,人吸入少量危害健康;⑵二氧化硫易溶于水,不溶于植物油也不与其反应;⑶二氧化硫能与氢氧化钠、氨水等碱性溶液发生反应。 【提出问题】SO2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由此想到,选用氢氧化钠等碱性溶液吸收SO2,处理吸收的效果会怎样? 【探究准备】2瓶气体、2支烧杯、2支注射器、2套导管带橡胶塞、足量的水、氢氧化钠溶液、植物油等 【设计与实验】用两套完全相同的装置做对比实验(SO2不溶于植物油也不与其反应),如下图所示:

⑴为确保实验的准确性,要先检查装置的①; ⑵实验开始时,先用弹簧夹夹紧乳胶管,再将注射器内等体积的水和NaOH溶液分别注入充满SO2的集气瓶; ⑶充分吸收SO2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实验后进入两个集气瓶内植物油的体积. 【结论与解释】 ⑴甲实验中,SO2溶于水且与水反应生成H2S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②,发生反应的基本类型为③。 ⑵乙实验中,SO2与NaOH发生反应最终生成NaHSO3; ⑶分析实验现象得知,用碱性溶液比用水吸收SO2的效果④(选“好”或“不好”);【拓展与迁移】 ⑴工业上常用氨水吸收SO2,得到的(NH4)2SO3可用作化肥,但在实验室里吸收SO2,一般选用NaOH溶液而不选用氨水,主要是考虑⑤; ⑵在必须用煤作燃料的情况下.要减少SO2的排放,请你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⑥ 【参考答案】探究一:①蓝紫色;②空气中氧气浓度比纯氧中浓度低;③S+O2点燃 SO2 ; ④伸入水中;⑤减低温度达不到着火点;⑥隔绝氧气 探究二:①气密性;②SO2+ H2O=H2SO3;③化合反应;④好;⑤挥发性;⑥用碱液吸收产生的SO2、使用脱硫煤、燃烧过程中脱硫技术、吸收燃烧产生的SO2 等。

燃烧条件的实验创新及改进

燃烧条件的实验创新及改进 襄阳市枣阳市罗岗中学:杜志勇 实验原理: 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物质具有可燃性;②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③可燃物跟氧气接触。针对这三个条件,分别设计三组对照实验,由实验现象得出这三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缺一不可。 实验用品: 烧杯(500ml)、试管(4支)、小石子、气球(3个)、导管、试管夹、酒精灯、火柴、滤纸、坩埚钳、药匙、镊子、白磷、红磷、石蕊溶液 实验设计: 在500 ml装有少量沙的烧杯中注入约400 ml的热水.取三只试管,分别编号为1、2、3。在三只试管中分别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水的白磷、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小石子,并在试管口各套一个气球,在烧杯底部放一小粒白磷并用硬纸圈圈住。然后,加热红磷和小石子,并用一个空的试管罩住水中的白磷。最后,向水中滴加几滴石蕊溶液。 实验现象: 1号试管中的白磷燃烧,试管内产生大量白烟,试管口的气球先变大后变小, 2号试管中的红磷不能燃烧,3号试管中的石头也不能燃烧。在酒精灯火焰上分别加热2、3两只试管时,观察到2号试管中的红磷燃烧,试管内产生大量白烟,试管口的气球先变大后变小,3号试管中的石头仍不能燃烧,取出3号试管中的石头直接在火焰上烧,石头仍不能燃烧。用一个空的试管罩住水中的白磷时,水中的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向水中滴加几滴紫色石蕊溶液后,溶液变红。 实验结论: 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物质具有可燃性(即有可燃物);②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③可燃物跟氧气接触;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改进优点: 装置的优点是能很好的完成燃烧条件的探究,体现“绿色化学”的教学理念。此外,所选材料容易获得,制作简单,操作安全等优点。该实验除能用于探究燃烧的条件外,还可以考查学生气球的作用(调控装置内的气压,防止装置气压过大,冲出橡皮塞),石蕊溶液的作用(吸收五氧化二磷,证明生成物与水作用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初三化学教案:“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

初三化学教案:“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 实验目的: 探究燃烧需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实验原理: 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用热水给红 磷和白磷加热,铜片上的白磷燃烧,铜片上的红磷及水中的白磷 不燃烧。得出燃烧需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实验用品: 大烧杯、小烧杯、大试管、薄铜片、金属圆柱体、镊子、药匙、白磷、红磷、滤纸、热水。 实验设计: [操作] 1.在500 mL的烧杯中放一金属圆柱体,注入400 mL热水, 在圆柱体上放一小块白磷。 2.在烧杯上盖一薄铜片,铜片的一端放一小堆红磷,另一端 放一小块用滤纸吸干水后的白磷。 3.铜片上的白磷燃烧后,用一内壁沾有水的小烧杯罩在白磷 上方。 4.取下铜片后,用一支空试管向下罩住水中的金属圆柱体 (白磷)。

[现象] 铜片上的白磷燃烧,发出黄光,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白烟。红磷不燃烧,水中白磷也不燃烧。用空试管罩住水中的金属圆柱体(白磷)后,水中的白磷燃烧。 [结论] 燃烧需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实验效果: 1.铜片上的白磷燃烧,发出黄光,产生大量的白烟,用内壁沾有水的烧杯罩上后,白烟不再向外逸散。 2.用试管倒扣在水下的金属圆柱体(白磷)后,白磷立即在水下燃烧,发出黄光,产生白烟。 实验解说: 教材P124[实验7-1]是一个对照鲜明,现象明显,通过分析能得出燃烧需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的探究实验。 但是,该实验存在以下不足:其一,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会污染空气,因此,教材要求实验在通风橱中或抽风设备下进行,然而很多学校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其二,给水下的白磷通入的氧气需要提前准备好,或在实验时一边制氧气一边将氧气通入水中,这样操作起来就较为繁琐。 为了克服以上不足,在教学中,我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第一,当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时,将一内壁沾有水的小烧杯罩在白磷

炭,铁,磷,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及现象12146教学提纲

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一.红磷在氧气中燃烧 一.实验操作 ①用记号将集气瓶中的水面上方的容积分为5等分; ②点燃燃烧匙中过量的红磷,迅速插入到集气瓶中,塞好胶塞; ③冷却至室温后,松开弹簧夹。 二.实验现象 ①红磷燃烧,发出白光,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 ②冷却后松开弹簧夹,水流入集气瓶且流入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内原空气体积的三.实验结论 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同时也得出氮气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难溶于水 四.集气瓶中水的作用 ①防止生产物溅落而炸裂瓶底 ②为了吸收生成的白烟 ③吸收热量,有助于装置冷却

五.实验误差分析 因数影响 测定结果小于装置漏气反应后外界空气进入 红磷量不足氧气未被完全消耗 未到装置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 夹 温度较高,气体膨胀,剩余气体占 了较大的体积 测定结果大于点燃红磷插入到瓶中后未立即塞 上胶塞 空气受热膨胀,部分逸出最初弹簧夹未夹紧空气受热膨胀,部分逸出 六.注意 实验过程中不可以硫粉,炭粉代替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这是因为红磷燃烧后产生的是固体,而硫,炭粉燃烧后产生的是气体,会占用一定的气体空间,但是如果在能将生成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吸收掉的话就可以了,选用的试剂可以是氢氧化钠 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一.实验现象 ①在空气中加热铁丝只能烧到发红,不燃烧 ②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生产黑色固体 二.实验操作 ①为了达到铁丝燃烧的温度而采取的两个主要措施是: a.铁丝绕成螺旋状(目的:增大铁丝的受热面积) b.系一根火柴棍(目的:引燃火柴给铁丝预热) ②等火柴快要燃尽时再将铁丝放入集气瓶的原因是: a.充分给铁丝预热 b.减少未燃尽的火柴对瓶内氧气的消耗 ③使铁丝与氧气充分反应,操作方法是:把铁丝由上而下缓慢插入集气瓶 ④底部放水或砂石的目的: a.防止铁丝燃烧后产生的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瓶底 ⑤注意:铁丝不能用生锈的,若用生锈的铁丝,使用前需要打磨 三.硫在氧气中燃烧

化学创新实验:硫在空气或氧气里燃烧的实验改进

化学创新实验: 硫在空气或氧气里燃烧的实验改进 一、实验名称硫在空气或氧气里燃烧的实验改进 二、实验目的 1、认识到“硫在空气或氧气里燃烧的实验非常重要,但生成的二氧化硫是一种典型的有毒气体,污染空气,危害师生健康,危害人类。”需要改进。 2、学会发现九年级(人教版)化学实验中需要改进的问题,学会进行实验改进与创新。 3、教师学会在教学工作中保护学生和自我保健。 三、实验仪器及试剂 一端有突出像平勺状的玻璃棒、双孔橡皮塞、井穴板、酒精灯、集气瓶、玻璃管、小气球、火柴、硫粉、NaOH溶液、空气、氧气 四、实验仪器装置图及仪器的制作、组装和改进说明 图1 图2

图3图4 改进问题的提出和说明 1.如图1装置的缺点: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4页[实验2-3]是硫在空气或氧气里燃烧,书中操作是:在燃烧匙内放少量的硫,加热,直至发生燃烧,观察硫在空气里燃烧时发生的现象。然后把有燃着的硫的燃烧匙伸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里,再观察硫在氧气里燃烧时发生的现象。比较硫在空气里和在氧气里燃烧有什么不同。 对于书中的实验方法在演示时存在着一些缺点: ①若用燃烧匙盛药品用量大则污染大,对师生毒害强;若药品用量太少,火苗可能被燃烧匙挡着,台下的学生不易观察现象。若想办法在燃烧匙底部放些如沙土等填充物垫高些再取少量硫进行实验,但到下节课在另一班里马上难以清洗,还有些学生误认为填充物发出的现象。 ②硫在空气中燃烧尽管时间短,但放出二氧化硫多;硫在氧气中燃烧玻璃片与瓶间隙较大,又放出二氧化硫;教师和学生吸入多,对师生毒害强,笔者和个别学生表现为刺激咳嗽、气喘、头痛(九年级化学教师每学年代三个班毒害就更大),笔者咽喉过敏,每次服用药物日久方癒。 ③“比较硫在空气里和在氧气里燃烧有什么不同”演示实验,很难达到有效,凭借教师的语言描述实验现象。 ④教材中瓶内装少量水,目的是吸收反应生成的有毒气体二氧化硫,防止空气污染,但水的吸收效果远不如碱溶液,二氧化硫能和碱发生反应,既然是改进装置,液体应是碱溶液,如氢氧化钠溶液(或氢氧化钾溶液等可溶性碱溶液)。

对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改进

燃烧条件的探究 湖北省黄冈市武穴市大金中学张晓 实验目的: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P124中,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的实验虽然实验现象明显,但明显存在以下弊端:一是由于是在开放体系中进行的,产生的烟会造成空气污染,对老师和学生的身体有害,也不利于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教材上虽然提示在通风厨中进行,但多数边远地区的中学是没有这个条件的,即使有使用也很不方便。二是向热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时由于白磷已熔化易游动,很难固定,通入氧气难与白磷接触。为了使实验既简便易行,现象明显,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说服力更强,更加科学化,经过反复实践探索,对该实验进行了如下改进。 实验用品: 酒精灯1个、大烧杯1只、大试管3个、红色白色大橡皮塞各1个、小橡皮塞1个、镊子1个、试管夹、红磷、白磷、开水、吸水纸等。 实验操作: 实验装置如下图(从左至右依次为图1、2、3) ①如图1所示,在试管1、2中分别放置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塞上红色和白色橡皮塞,向大烧杯中注入大半烧杯开水,将试管1、2放入开水中浸泡,观察现象。 ②如图2所示,待试管1中白磷燃烧完后,从水中取出二支试管,将装红磷试管外壁水擦干,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现象。 ③如图3所示,向大烧杯中放入一个倒置的橡皮塞,然后向在水中倒置的橡皮塞上放入一颗白磷,观察现象,再向白磷倒扣一支大试管,观察现象。

实验说明: 该装置能很好的完成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实验处在密闭体系中进行,具有对环境污染很小,体现“绿色化学”的教学理念,操作简单,现象明显,所用仪器常见,材料容易获得,操作安全等优点。如果等图3中白磷熄灭试管冷却,该实验装置还可以验证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化学实验仪器创新成果展示:硫的燃烧实验

化学实验仪器创新成果展示:硫的燃烧实验 一、实验名称:硫的燃烧实验 二、实验目的: 硫在空气中燃烧以及硫在氧气中燃烧,实验中都会产生大量刺激性气味气体二氧化硫,对空气造成污染,对人的健康构成威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既保证学生能够很好的观察实验现象,又保证产生的二氧化硫对环境及健康影响降到最低并且考虑到学生对二氧化硫溶于水形成酸雨的过程及危害认识也不深刻,我在教学中对硫在空气中、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进行了改进,同时也可用该实验模拟验证酸雨的危害,取得了很好的实验效果。 三、实验仪器及试剂 集气瓶2个,小烧杯(25ml)2个,双孔胶塞、玻璃导管、小气球、玻璃片、酒精灯、药匙、玻璃棒、氢氧化钠溶液、水、树叶。 四、实验仪器装置图及仪器的组装说明 A图 B图 五、实验操作部分 硫在空气中燃烧(A图):先取一集气瓶,在集气瓶内倒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然后将一小烧杯倒扣入集气瓶内部,取两块玻璃片放在烧杯底部上(为了防止烧杯不稳),用药匙取少量硫粉放在玻璃片上,双孔胶塞一孔带有玻璃棒,一孔玻璃导管上系一小气球,接下来将玻璃棒在酒精灯上考热,迅速把双孔胶塞塞住集气瓶口,并使灼热的玻璃棒与硫磺接触,并使其燃烧,便可观察到硫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 硫在氧气中燃烧(A图):先取一集气瓶,在集气瓶内倒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其次将一小烧杯倒扣入集气瓶内部,取两块玻璃片放在烧杯底部上,用药匙取少量硫粉放在玻璃片

上,然后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满氧气,立即用玻璃片盖好,双孔胶塞一孔带有玻璃棒,一孔玻璃导管上系一小气球,接下来将玻璃棒在酒精灯上考热,迅速把双孔胶塞塞住集气瓶口,并使灼热的玻璃棒与硫磺接触,并使其燃烧,便可观察到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 酸雨危害模拟实验(B图):将上述实验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改为水,然后将小树叶放入水中,硫燃烧后一段时间即可观察树叶颜色变化情况。 六、装置改进的意义 1、教材中实验所用燃烧匙经过硫燃烧的实验后往往容易被腐蚀,实验改进后有利于培养学生爱护实验器材的意识。 2、本实验装置在集气瓶中塞上橡皮塞,实验中产生的二氧化硫气体就不会排放到大气中,同时集气瓶中的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大部分二氧化硫,可以消除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大大减轻了室内的刺激性气味,减小了室内空气污染,既保证了师生实验顺利进行,又保障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3、本实验操作简单,透过玻璃可观察到硫燃烧的火焰颜色,现象明显。 4、本实验既可以验证氧气的性质,也可验证酸雨的成因和危害,使学生对此有比较直观的了解。

“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改进

“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改进 一、实验在教材中所处地位与作用 1、初三学生接触化学的时间并不长,许多化学学科知识的积累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对十四、五岁这样一个年龄层次而言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 2、在一定的场景下针对初中生的学习特点,以学生为主,加强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放开让学生体验探究性学习,领悟探究性学习经历的一般步骤。 3、整个燃烧的条件的提出问题、提出猜想、设计实验、动手实验、分析结论、反思评价都由学生充分参与,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并能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 二、原实验操作如下 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上册P128实验7-1七操作如下:在500ml的烧杯中注入400ml热水,并放入用硬纸圈圈住的一小块白磷。在烧杯盖一片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如图),观察现象。 三、原实验的不足 1)完成实验所用时间长 2)该实验是一个演示实验要求在通风厨中或在抽风设备下进行,但现在大部分学 校实验条件还没有达到这种标准,特别是农村中学。 3)五氧化二磷有毒,人如果短期大量吸入引起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出现咽喉 炎、支气管炎。严重者发生喉头水肿致窒息,引起肺炎或肺水肿。可使组织脱水,对皮肤有刺激腐蚀作用。 4)如果直接排放到空气中对空气有污染,又不符合绿色化学的理念。 5)课本上没设计“可燃物”也是燃烧条件之一的实验 四、针对以上不足,我把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改进,方法如下 1、改进实验目的:缩短实验操作时间,避免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对师生健康的影响和环境的污染,增补课本中没有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环保意识。 2、实验仪器和试剂: 酒精灯、镊子、玻璃棒、木条、煤块、烧杯、蜡烛

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教案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人类认识燃烧历程,初步了解燃烧的概念;通过实验探究,掌握燃烧的三个条件。 ②能依据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实验,探究燃烧条件是否缺一不可。 ③认识完全燃烧的条件和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②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在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燃烧可造福人类,又会给人类带来灾害的事实,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看问题; ②通过认识燃烧与人类文明发展练习,感受到化学科学的重要作用,逐步发展科学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学过的氧气的主要性质和重要用途、氧化反应和缓慢氧化; (2)生活经验分析:燃烧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学生积累了较多的感性经验; (3)学科能力基础:学习交流合作,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 三、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燃烧的条件 难点:控制变量方法设计燃烧条件探究的实验方案 四、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导入 【引入新课】 图片导入(燃烧的图片) 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200 多万年前,人类就开始使用火取暖、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等,近代、生活上人们通过燃烧获得的热量取暖、做饭;工业上利用燃

烧提供的高温来炼钢炼铁。现代人类通过燃烧提供的能量,转化为动力,发射太空探测器以了解更为广阔的世界。可见,燃烧密切地关系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同时人类对火的认识、使用以及改进,使人类文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那么火的出现,是否对人类都是有益的呢?因此认识燃烧的本质,合理利用和控制燃烧尤有必要。我们这一节课就来探究燃烧的条件。 板书:燃烧的条件 活动2:对燃烧条件的猜想 那么燃烧需要什么条件,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实验,同学们边看边思考、猜想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播放实验录像 猜想一:燃烧需要可燃物。 猜想二: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 猜想三:燃烧需要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活动3:探究燃烧的条件 刚才只是同学们对燃烧条件的猜想,到底猜想是对还是错,需要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下面同学们观察给同学们提供的仪器和用品,考虑我们怎么来验证我们的猜想。 探究猜想一:燃烧需要可燃物。 【探究一】燃烧需要可燃物: 分别点燃蘸有酒精和水的棉花,加深对燃烧需要可燃物的认识. 现象:1. 棉花蘸酒精的可以燃烧,蘸水的不能燃烧 【得出结论】燃烧需要可燃物: 【问题与交流】1、探究一中,如果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过长会有什么现象发生?你怎样看这一问题? 探究猜想二:燃烧需要氧气。

2019年中考化学专项复习专项三燃烧条件的实验设计与改进练习

专项(三) 燃烧条件的实验设计与改进 1.图G3-1是某兴趣小组对“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进行探究活动的装置。你认为既能达到目的又有利于环保的最佳装置是() 图G3-1 图G3-2 2.小明为了探究燃烧的条件,设计了如图G3-2所示的实验装置。通过上下用力振荡塑料瓶可以看到白磷燃烧水火相容的场景,停止振荡则火焰熄灭。该实验说明了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A.必须用力振荡 B.与氧气接触 C.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D.要有可燃物 3.为了研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某兴趣小组同学用如图G3-3所示装置进行实验(白磷、红磷均不超过绿豆大小,锥形瓶中的白磷A与红磷C尽量拉开距离),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图G3-3 (1)写出锥形瓶中发生的实验现象: 。 (2)结合本实验目的,写出烧杯中70℃热水的作用: 。4.用图G3-4所示实验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图G3-4 (1)设计B、D的目的是。 (2)能验证可燃物需要O2的现象是。 (3)A~D中,可不做的实验是(填序号)。 图G3-5 5.利用下列物质和如图G3-5所示装置研究燃烧的条件。 已知: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为500℃;一些物质的着火点如表所示。 (1)实验1:研究温度达到着火点是燃烧的条件之一。完成该实验可以选取的两种物质是。 (2)实验2:将红磷置于薄铜片上,用沙土覆盖,加热一段时间后熄灭酒精灯,再拨开沙土,红磷燃烧。红磷燃烧的原因是。 6.如图G3-6所示,实验小组用微型实验装置“W”形玻璃管探究燃烧的条件。 图G3-6 请回答下列问题。 (1)a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对比a、b处的实验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3)若验证可燃物燃烧的另一个条件,还需补充的实验操作是。 7.用如图G3-7所示装置研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 图G3-7 从a处通入氧气,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右侧木炭燃烧;立即从a处改通氮气,燃烧的木炭熄灭。 (1)通入氧气时,左侧木炭未燃烧的原因是。 (2)加热时,右侧木炭通氧气燃烧,改通氮气后熄灭,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8.用如图G3-8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资料:棉花的着火点为210℃。

“硫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的改进

一、创新实验名称 “硫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的改进 盛强潍坊外国语学校潍坊261021 二、创新实验目的 1. 观察“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 2. 对实验产生的空气污染物二氧化硫进行处理。 3. 熟练“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操作。 4. 培养环保意识,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5. 简单了解“中和反应”与处理二氧化硫的原理。 三、实验仪器及用品 仪器:分液漏斗、带双孔瓶塞的导管、锥形瓶、硬质玻璃管、酒精灯、带玻璃片的导管、集气瓶、瓶塞、橡胶管 药品: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硫粉、氢氧化钠溶液 四、实验装置图及说明 装置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由分液漏斗、锥形瓶、带双孔瓶塞的导管组成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装置,原理为 第二部分是由硬质玻璃管、酒精灯组成的“硫在氧气中燃烧”装置,原理为 第三部分是由集气瓶和导管组成的“处理二氧化硫气体”装置,原理为

各部分间均使用橡胶管连接。 五、实验操作 1. 按照装置图连接好装置。 2. 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3. 装入药品。在锥形瓶内装入足量二氧化锰,在硬质玻璃管中装入足量硫粉,在分液漏斗内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在集气瓶中加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注意事项:氢氧化钠溶液应使导管下端浸没。) 4. 进行实验。 ①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使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接触,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 下生成氧气。(注意事项:过氧化氢溶液应使分液漏斗下端浸没。) ②待氧气流均匀稳定后,点燃酒精灯,使硫粉被点燃,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硫, 可以观察到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5 . 收集并处理气体。将二氧化硫气体通入集气瓶内的氢氧化钠溶液,两者发生反应,生成亚硫酸钠与水。 6. 整理仪器。 六、实验创新点及其意义 1. 将“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实验装置与“硫在氧气中燃烧”实验装置相结合。原实验中,实验者需要将带有硫粉的燃烧匙伸入氧气中,本实验避免了这一操作,提高了实验的安全性;因为有持续稳定的氧气流,硫粉可以持续燃烧至恰好完全反应,实验现象持续时间长,有利于观察。 2. 利用氢氧化钠溶液来处理二氧化硫气体。通过将二氧化硫气体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生成了水和污染相对较小的亚硫酸钠,实现了对空气污染物二氧化硫的处理,进一步提高了实验的安全性,避免了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绿色、环保、安全。

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改进修订稿

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改 进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改进 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关于探究燃烧所需条件实验的改进》。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五个环节对本实验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及其作用 燃烧所需条件这一实验出自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节。在生活中,学生熟悉燃烧的现象;在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学习中,已经认识了燃烧的本质(即有新物质生成的化学变化)。本实验是对之前所学过“燃烧”的意义进行深入了解并且应用于实际之中。对高中将学习的“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可以起到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 2、教学目标分析 A.知识与技能: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 B.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增强学习的兴趣;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2)在学习过程中渗透环保意识 3、重点、难点 重点:燃烧的条件 难点:关于燃烧的条件实验的改进 二、学情分析 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式往往因地、因校、因师生条件不同而异。我校学生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实验的动手能力强,讨论的思维活跃,同学们非常适应和喜欢教师通过引导探究法传授新知识。 三、教法 引导探究法:这节课的主要教学方法是引导探究法。中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课程应当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还应当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等活动来实现教育目标。引导探究法能很好的体现《标准》中的思想,它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而且还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 四、学法 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探究出灭火的原理,从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3.自主学习法:对于较简单的内容,同学们通过阅读教材、联系生活自主学习。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适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五、教学过程 实验原理:

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改进

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改进 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关于探究燃烧所需条件实验的改进》。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五个环节对本实验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及其作用 燃烧所需条件这一实验出自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节。在生活中,学生熟悉燃烧的现象;在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学习中,已经认识了燃烧的本质(即有新物质生成的化学变化)。本实验是对之前所学过“燃烧”的意义进行深入了解并且应用于实际之中。对高中将学习的“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可以起到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 2、教学目标分析 A.知识与技能: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 B.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增强学习的兴趣;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2)在学习过程中渗透环保意识 3、重点、难点 重点:燃烧的条件 难点:关于燃烧的条件实验的改进 二、学情分析 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式往往因地、因校、因师生条件不同而异。我校学生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实验的动手能力强,讨论的思维活跃,同学们非常适应和喜欢教师通过引导探究法传授新知识。 三、教法 引导探究法:这节课的主要教学方法是引导探究法。中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课程应当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还应当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等活动来实现教育目标。引导探究法能很好的体现《标准》中的思想,它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而且还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 四、学法 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探究出灭火的原理,从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3.自主学习法:对于较简单的内容,同学们通过阅读教材、联系生活自主学习。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适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五、教学过程 实验原理: 白磷在40℃时接触到空气(或氧气)就能燃烧生成大量白烟,而红磷只有温度达到240℃时接触到空气(或氧气)才能燃烧。可燃物浸没在水中可以隔绝空气。运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 1

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的燃烧实验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实验》模拟型课件设计方案 专业: 班级: 姓名: 指导老师:

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一、计划 1.确定项目范围 确定九年级学生通过观看模拟性课件《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实验》,观察硫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时的不同现象,并且掌握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的化学反应。 2.分析学习者特征 表1 学习者特征分析

3.明确项目限制条件 要求制作者具有以下操作技术: ●流程结构的设计 ●图片、文字等素材的添加 ●设计图标及过度方式的使用与设置 ●操作方式的选择与设置 ●文件的打包 4.项目标准 (1)课件总体印象 ●文本的字体:宋体 ●颜色:白色和黄色 ●字号:18号 ●屏幕的整体布局:图片和文字混合使用 (2)规范和惯例 ●语言规范:符合化学实验语言的表达 (3)功能要求 ●每屏信息量:符合Flash及初中生学习要求 ●功能键和控制键使用符合常规 ●鼠标可以用于任何键盘作用区域 5.确定课件总体印象 本课件主要是通过观看模拟型课件,学会描述实验过程及其现象,从中归纳出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的化学方程式,体会实验中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的学习方法。 二、设计 1.分析学习内容 通过观看模拟型课件,观察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后的不同现象,

从而掌握硫的化学反应,能正确描述实验现象,并学会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2.确定课件结构 (1)学习类型 表2 学习类型分析表 (2)选择课件类型:模拟型课件 (3)决定课件教学因素的使用:语言和图像的使用 (4)描述课件顺序:

3.创作流程图

4.创作故事板 (1)编制故事板列表 表3 故事板序列表 (2)创作故事板 表4 故事板01

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改进方案

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改进方案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任何其他教学方法所无法代替的。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好演示实验,设计合理的成功的实验,既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化学概念,又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燃烧的条件是九年级化学上册的一个探究实验,由于该实验现象不明显,操作不方便,污染环境,不利于教学,此类实验需要改进,使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有利于教师在教学环节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课本中的实验设计是:把一块白磷放入热水中铜片上各放一块白林和红磷观察现象,从而得出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1)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可燃物要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但实验设计存在以下问题: (1)铜片放在烧杯上通过热水的蒸气传递,传热效果较差,白磷需要较长时间才开始燃烧。 (2)向水中白磷通氧气时,白磷会四处游动,实验时不断追寻白磷,操作起来不太方便,现象不明显。 (3)白磷燃烧产生浓烟污染环境。 (4)利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需要酒精灯加热,操作不方便而且浪费能源污染环境.

总之,该实验不能体现绿色化学实验要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因此,我对本实验进行了如下改进。 方法一 (1)在水槽中加入约3Cm高的氢氧化钠溶液。 (2)将装有80度左右沸水的小烧杯放入水槽中,往小烧杯中加入一小粒白磷。 (3)将铜片由直形弯成T形放在小烧杯上,铜片下端伸入热水中,并在铜片两端分别放少量的白磷和红磷。 (4)将小烧杯及铜片用大烧杯罩住扣在水槽中。 方法二 (1)将分别装有少量白磷和红磷的两支试管用一端系有小气球的 带导管的单孔塞塞住,放在装有热水的烧杯中进行对比实验。(2)用3%的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而且氧气的量能通 过分液漏斗的活塞控制. (3)先向烧杯中放一硬纸圈,再将白磷放进硬纸圈内。 方法三 将烧杯换成离心试管(如图2)。由于离心试管底部面积很小,很容易将导管放在白磷上方,“固定”住白磷。此改进可解决通氧气(或空气)时白磷四处游动的弊端,而且可多次通气体,每次都能看到明显的火光现象。注意应缓缓通入气体。

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改进

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改进 燃烧的条件探究实验课本上的有其不足之处:1、缺少对燃烧条件可燃物的探究。2、白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五氧化二磷)对教室环境造成影响,不利于健康。3、利用红磷做对比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之一将温度降低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总是不容易理解。4、实验需使用铜片,铜片使用后表面被污染,很容易锈蚀,浪费金属资源。针对不足将实验改进如下: 实验教学目标:1.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 2.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 实验用品:烧杯镊子酒精灯橡皮塞试管铁架台火柴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白磷小石子过氧化氢溶液 二氧化锰冷水热水 实验过程:1.用镊子分别夹取小石子和小木条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观察现象。 小石子不能燃烧,小木条燃烧。通过此实验,可以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物质必须是可燃物。 2.取两只试管编号为1、2,分别放一小块白磷,向1号试管中加热水,放在试管架上。2号试管塞上塞子放进装有热水的烧杯里,观察现象。1号试管中的白磷不能燃烧,2号试管中的白磷能燃烧。 向一号试管中通氧气,观察,1号试管中的白磷也能燃烧。通过此实验,可以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与空气或氧气接触。 3.取小纸杯向其中加半杯冷水,点燃纸杯杯口,观察现象。纸杯燃烧,

到水面与杯子的交接处火焰熄灭。通过此实验,可以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实验说明1、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化繁为简,实验器材简单。2、改进后的实验,不会造成空气污染,更不会影响师生健康,体现了绿色化学理念。3、改进后的实验,节约药品和金属资源4、加深学生们对燃烧条件之一温度需达到着火点的认识,同时也为下面对灭火原理的理解打下基础。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人类认识燃烧历程,初步了解燃烧的概念;通过实验探究,掌握燃烧的三个条件。 ②能依据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实验,探究燃烧条件是否缺一不可。 ③认识完全燃烧的条件和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②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在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燃烧可造福人类,又会给人类带来灾害的事实,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看问题; ②通过认识燃烧与人类文明发展练习,感受到化学科学的重要作用,逐步发展科学价值观。 【学情分析】 (1) 知识基础:学过的氧气的主要性质和重要用途、氧化反应和缓慢氧化; (2)生活经验分析:燃烧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学生积累了较多的感性经验; (3) 学科能力基础:学习交流合作,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 【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燃烧的条件 难点:控制变量方法设计燃烧条件探究的实验方案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导入 [引入新课] 图片导入(燃烧的图片) 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200多万年前,人类就开始使用火取暖、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等,近代、生活上人们通过燃烧获得的热量取暖、做饭;工业上利用燃烧提供的高温来炼钢炼铁。现代人类通过燃烧提供的能量,转化为动力,发射太空探测器以了解更为广阔的世界。可见,燃烧密切地关系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同时人类对火的认识、使用以及改进,使人类文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那么火的出现,是否对人类都是有益的呢?因此认识燃烧的本质,合理利用和控制燃烧尤有必要。我们这一节课就来探究燃烧的条件。 板书:燃烧的条件

《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教案

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 一、教材分析 关于燃烧现象的产生并维持燃烧的一般知识,在小学自然或科学课程中同学们已经接触过。此外从日常生活和社会事件中,都为学生提供了比较丰富的有关燃烧现象的感性认识。学习过程中应该避免与小学科学课程和生活常识的简单重复,在初中化学中,重新学习和探究重点在于对“条件”的探究。所谓条件至少应该包括与燃烧现象的发生、控制和终止等有关的三个方面,才能够算是一组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一)认识燃烧条件;(二)通过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初步学习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探究实验,了解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和方法。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对照实验进行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 二、重难点分析 (一)探究燃烧条件的方案设计 1.突破建议:在设计方案上应做到不限于课本素材的更加开放,讨论方案合理性应该引导学生初步学会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2.突破样例: 【投影】燃烧条件的实验 【复习提问】通过前面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学习,老师在课堂上演示了水上白磷、水上红磷、水下白磷燃烧情况的对比得出了燃烧条件,现在请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是不是所有物质都能燃烧呢? (2)为什么相同条件下的白磷能燃烧而红磷没有燃烧?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了,而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呢?由此可以得出可燃物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呢? (3)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你们想不想自己设计方案来探究燃烧的条件呢? 【生】思考回答。(1)不是所有物质都能燃烧,比如玻璃、水等。 (2)因为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高,铜片上的红磷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而白磷达到了,所以白磷燃烧,红磷没有燃烧;水中的白磷没有接触到氧气,所以没有燃烧;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和温度达到着火点。 (3)燃烧需要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达到着火点。 【设计意图】巩固旧知,激发兴趣。 【投影】实验用品:棉花、酒精、水、蜡烛、滤纸、小煤块、石子、乒乓球、玻璃棒、小木条、酒精灯、火柴、镊子、烧杯、坩埚钳、薄铜片、三脚架、小木块(也可另选物品)。根据燃烧的三个条件,分别设计3个方案探究燃烧的三个条件。 【生】讨论交流,提出实验方案。 (1)可燃物 方案一:将石子和棉花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方案二:分别点燃蘸有酒精和水的棉花。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