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学习中医学基础心得

学习中医学基础心得

学习中医学基础心得
学习中医学基础心得

小谈学中医心得

摘要:我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要将其发扬光大,必须认清现状,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关键词:中医学的历史现状未来发展

本学期有幸选了孙老师的中医学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我对中医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中医学即传统的中国医学,是以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为背景,以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为背景和实践为主体,研究人体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治疗、康复和保健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中医学根植于中国古代文化土壤中,是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医学,它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独特而完整的理论体系、分丰富的实践经验、显著的临床疗效,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它还仍在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医疗实践,在世界医学的发展中也发挥着积极作用。

一、中医学的历史发展概括

中医有着悠久的历史,发源于黄河流域,很早就建立了学术体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历代都有不同的创造,涌现了许多名医,出现了许多重要学派和名著。

早在夏商周时期,中国就已出现药酒及汤液。周代已经开始使用望、闻、问、切等诊病方法和药物、针灸、手术等治疗方法。秦汉时期形成了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典籍《黄帝内经》,系统总结了在此之前的治疗经验和医学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初步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之后成书的《难经》是一部与《黄帝内经》相媲美的古典医籍,是《黄帝内经》很好的补充。

秦汉以来,交通日渐发达,各偏远地区的药材不断进入中原,从而丰富了人们的药材知识,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即是当时流传至今的,长期临床实践和现代科学研究证明:该书所载药效大多是正确的,如麻黄治喘,黄连治痢,海藻治瘿等。它的问世,标志着中药学的初步确立。

东汉时期,著名医家张仲景著成了《伤寒杂病论》,该书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后世又将该书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基本上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被誉为“方书之祖”。汉代外科学已具有较高水平。据《三国志》记载,名医华佗已开始使用全身麻醉剂"麻沸散"进行各种外科手术。

明清以来,明医药学家李时珍历时27年,参考文献800余种,写成了《本草纲目》,收载药物1,892种,附方10,000多个,成为中国本草史上最伟大的集成之作。对中国和世界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当时,西方医学开始传入中国,逐渐形成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并存的局面。一些医家逐渐认识到中西医各有所长,因此试图把两种学术加以汇通,逐渐形成了中西医汇通学派,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二、中医的现状

在药物分析课上多次听老师提起,中药在治病方面有其独到的作用。还特地举了一个例子,凤凰卫视的著名女主持人刘海若在英国遭遇车祸,事故中头部受重创,处于深度昏迷,情况危险。在使用各种西药无效的情况下,是中药丸—安宫牛黄丸挽救了她的生命。这一事件,一时在世界上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也使人们更加的关注中医学。但是,要将中医药国际化,仍然面临着很多挑战。目前中医研究,不但创新不足,而且创新乏力。中药成分复杂,药效奇特,但很难说清是具体哪一种药材在起作用,这是中药国际化的很大的一个难题。

还有许多人抨击中医的人,他们大多是受到西方思想影响。究其原因,是中医药的话语是不同于西医的。这些争论从根本上说是东西文化碰撞的结果。在西方思想进化论的冲击下,中医得到了“落后”的价值评价,在现实中给予了批评中医论者道德上的正当性。中医表达自身的话语权也逐渐发生了转移,丧失了自我主体地位,造成了中医的“失语”。还有许多人认为,中医起效慢,不如西药,有着急则治其标,缓则之治其本之说,其实使用中药可以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从此方面看,中药有很多方面优于西药。

多数人认为,中药制剂需要煎服,有时会很不方便,遂不选择看中医。确实,中药煎制过程繁琐也限制了中医的发展。将中药制成多种服用方便、便意携带的剂型,是促进中医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中医是讲究辨证论治的,这也是中医的特色所在,但那么多病人吃着统一标准的药物,那么辨证论治就失去了意义。由此也可以反过来思考,中药到底要不要标准化生产。中医给不同病人开不同剂量的药,抓药时也不太精确,熬药时熬出的分量也不尽相同,结果病人的摄入量很难保证。但如果不标准化生产,又怎么去实现中医药的现代化?这个问题太复杂了,正等待着我们去解决。如果不能解决好这个问题,那么生产再多品种的中成药也只能是“中药西用”,不能真正实现中医的进步。

三、中医的未来发展

毛主席说过: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虽然现在中医国际化仍有诸多批评性意见,但中医应该有一个开放的心态,中药西用、中西药结合就是很好的发展方向。

我们还得开展中医有效性传播,使国人使世界认识到中医药的重要性。这样不仅可以消除外界的不少误解,还可以吸引外界的力量来发展中医。例如人们往往认为中医没有外科,没有解剖。其实早在先秦时期,解剖作为医学临床治疗手段被应用就是比较常见的了,《史记》《汉书》《三国志》等皆有记载。华佗为关羽刮骨疗伤便是最典型的例子。还有最近报道的某中医师针灸微创手术治疗痔疮。广泛利用《百家讲坛》这类多媒体平台,向公众讲解中医思想技术,也可让中医人相互交流最新成果,相互启迪促进,都将促进中医药的发展。

我们还应该加强与外国的交流,共同发展中医药。只有与国际接轨,中医学才能被更多的人熟知,中医学才能真正得到发展。中医的理论是通过实践而来的,中医临床是根据先进的思想指导下,在长久的历史之中发展而来的。所以毫无保留地挖掘中医的精华,而把它发扬,这是医学研究任务的重要的一个部分。从而能够提高现代医学的质量。要完成这个伟大的事业就须要最先进的思想,须要动员一切有关现代科学技术,须要中西医团结,并利用它们所取得的成果,须要密切地同巴甫洛夫学说、内分泌学说联系,才有可能。

结束语

我们要时刻怀揣着危机感,处理好中西医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挖掘传统中医药的精华,不断完善、创新,抓住机遇,发扬光大,使中医药走向世界发展的前沿,那么中医药的前景就是光明的。

中医学基础复习要点

绪论 1,《皇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分《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共收集论文162篇,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的结构、生理、病理以及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养生等问题。 2,《神农本草经》该书成于汉代,托名神农所著。最早的一部药物学重要典籍,载药365种,将药物分为寒、凉、温、热四性,酸、苦、甘、辛、咸五味。 3,中医学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整体观念即认为事物是一个整体,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事物与事物之间也有密切的联系,整体宇宙是一个整体。其包含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和人与自然界密切相关。 (二) 辩证论治辩证,就是将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辩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 1,阴阳: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它既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2,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属于古代哲学的范畴。 3,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其在阴阳二气运动程中进行的,没有阴阳二气的运动,也就不会发生阴阳交感。阴阳二气的运动是阴阳交感得以实现的基础,阴阳交感则是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的一个过程,是阴阳在运动过程中的一种最佳状态。 (二)阴阳对立制约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如天与地,则天为阳,地为阴。阴阳对立导致阴阳相互制约,如温热可以驱散寒冷,冰冷可以降低高温等。 (三)阴阳互根互用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如外为阳、内为阴,没有外也就无所谓内,没有内也就无所谓外等等。互用是指阴阳双方不断地孳生助长对方。认为藏于体内的阴精,不断地化生为阳气;保卫于体表的阳气,使阴精得以固守于内。 (四)阴阳消长平衡阴阳的相互对立和相互依存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阳消阴长”和“阴消阳长”的运动变化中。 (五)阴阳相互转化其是指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如昼夜的变化。阴阳转化表现为渐变形式和突变形式两种。 4,五行各自的特性 (一)木的特性“木曰曲直”“曲”,屈也;“直”,伸也。因而引申为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

自学考试《中医学基础(一)》模拟试题及答案

自学考试《中医学基础(一)》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20题,每题1分,计20分) (答题说明:请从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 D ) A.隋唐时期 B.金元时期 C.明清时期 D.战国至秦汉时期 E.春秋战国时期 2.金元四大家中,“养阴派”的代表人物是(D) A.刘完素 B.李杲 C.张从正 D.朱震亨 E.张元素 3.以下属于阴中之阳的是(C ) A.心 B.脾 C.肝 D.肾 E.肺 4.“佐金平木”法确立的理论依据是(B ) A.五行相生 B.五行相克 C.五行相乘 D.五行相侮 E.五行制化 5.脏腑之中,被称为“孤府”的是(C) A.胆 B.胃 C.三焦 D.脾 E.脑 6.五脏与五窍的关系密切,其中肾开窍于(B ) A.鼻 B.耳 C.口 D.舌 E.目 7.“罢极之本”是指(A) A.肝 B.肾 C.脾 D.胆 E.心 8.五脏中,与全身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A) A.肝与肺 B.心与肺 C.脾与肺 D.肾与肺 E.心与肾 9.具有“贯心脉行血气”功能的是(C) A.元气 B.心气 C.宗气 D.营气 E.卫气

10.“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理论基础是(D ) A.气能生津 B.气能行津 C.气能摄津 D.津能载气 E.津能化气 11.内脏下垂的主要病机是( C ) A.宗气虚 B.胃气虚 C.脾气虚 D.肾气虚 E.肺气虚 12.经络系统中,具有加强十二经脉在体表联系的是(D ) A.正经 B.经别 C.经筋 D.别络 E.奇经 13.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的交接部位是(D ) A.拇指端 B.食指端 C.中指端 D.小指端 E.无名指端 14.平素畏热喜凉、好动易躁,易感暑热邪气的体质类型属于(B) A.偏阴质 B.偏阳质 C.痰湿质 D.阴阳平和质 E.气虚质 15.六淫邪气中,具有伤津而不耗气致病特征的是(D ) A.风邪 B.火邪 C.暑邪 D.燥邪 E.以上都不是 16.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B ) A.怒则气上 B.思则气缓 C.悲则气消 D.惊则气乱 E.劳则气耗 17.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是(A) A.正气不足 B.邪气侵袭 C.正邪相争 D.体质虚弱 E.气候异常 18.真寒假热证的病机是(C) A.阴损及阳 B.阳损及阴 C.阴盛格阳 D.阳盛格阴 E.阴盛转阳 19.临床上气虚病变以下列哪项为多见(D ) A.脾肾 B.肺肾 C.心肺 D.脾肺 E.心肾 20.阳病治阴的方法,适用于下列哪种病证(C ) A.阴偏盛 B.阳偏盛 C.阴偏衰 D.阳偏衰 E.阳胜则阴病

《中医学基础》期中考试试题

《中医学基础》期中考试试题:学号: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总分50分,每题1分),选择一个最佳选项。 ()1.刺痛多因? A.气滞 B.血瘀 C.痰湿 D.血虚 E.气虚 ()2.以下哪本著作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A.《伤寒论》 B.《难经》 C.《黄帝经》 D.《金匮要略》 E.《诸病源候论》()3.下列选项属于“阴中之阴”的是? A.上午 B.下午 C.前半夜 D.后半夜 E.都不是 ()4. “阴在,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是阴阳什么关系的高度概括? A.对立制约 B.互根互用 C.消长平衡 D.阴阳转化 E.都不是 ()5.五行中哪项是“木”的“所不胜”? A.木 B.火 C.土 D.金 E.水 ()6.根据五行相侮的规律,下列哪项可能会侮“金”? A.木 B.火 C.土 D.金 E.水 ()7.阴阳在一定围的消长保持动态平衡称为? A.阴阳离决 B.阴平阳秘 C.阴阳对立 D.阴阳转化 E.都不是 ()8.中医“五官”中什么“五行”属“火”? A. 口 B.舌 C. 目 D.鼻 E.耳()9.中医总结“五行”中“木”的特性为? A.稼穑 B.炎上 C. 曲直 D.从革 E.润下 ()10.下列“五行”相生关系错误的是? A.木生火 B.水生木 C. 土生木 D.金生水 E.火生土 ()11.下列“五行”相克关系错误的是? A.木克土 B.火克水 C. 水克火 D.金克木 E.土克水 ()12.“后天之本”是指? A.肝 B.心 C. 脾 D.肺 E.肾 ()13.五脏中“五行”属“木”的是? A.肝 B.心 C. 脾 D.肺 E.肾 ()14.五脏中“君主之官”是? A.肝 B.心 C. 脾 D.肺 E.肾 ()15.五脏中哪个与六腑中的小肠相表里? A.肝 B.心 C. 脾 D.肺 E.肾 ()16.下列哪条经络为“阳脉之海”? A.任脉 B.督脉 C. 冲脉 D.带脉 E.阳跷脉 ()17.既是奇恒之腑又是六腑之一的是? A.胃 B.胆 C. 脉 D.骨 E.髓 ()18.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是? A.阴邪 B.易伤阳气 C. 凝滞,主痛 D.收引 E.以上均是 ()19.以下情志影响脏腑气机错误的是? A.怒则气上 B.喜则气消 C. 思则气结 D.恐则气下 E.惊则气乱

中医学基础学习知识(相互学习知识重点)

中医学基础(相关知识点) 五脏:肝、心、脾、肺、肾 整体观念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中医学基本特点官窍:目、口、鼻、耳、舌 形体:皮、肉、筋、骨、脉 辨证论治1)病、症、证 2)辨证论治辨证 论治 .整体观念:人是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相统一。1)人是有机的整体功能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诊断上以外知内;治疗上整体调整;结构上不可分割;2)人与自然相统一:时间因素对人体的影响;地域因素对人体的影响症:症状或体征。指疾病的临床表现。 病:疾病的简称。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变机理、发病规律和转归的完整的病理过程。 证: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特性的概括,包括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和邪正关系。 辨证:将四诊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和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适宜的治疗方法。 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的基本特征 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可变性:事物的阴阳属性随其对立面的变化而变化,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向相反方向转化可分性:阴阳之中可分阴阳 对立制约:对立——阴阳属性相反、相对制约——阴阳相互抑制、约束 阴阳的相互关系互根互用:互根——阴阳互相依存,互为前提。互用——阴阳相互促进 消长平衡:阴阳相互消长、阴阳协调平衡 阴阳相互消长:指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存在着量的增减和比例大小的变化 阴阳协调平衡:指阴阳双方的消长在一定限度内保持和谐、平衡的状态。 阴阳相互转化:指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条件:“极”、“重”“甚” .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指导疾病的治疗 五行的概念:是指木、火、土、金、水五大类事物及其运动变化。 木曰曲直本义:描述树木枝曲干直的生长状态。引申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 火曰炎上本义:火苗有炎热向上的特点。引申义:温热,升腾。 五行的特性水曰润下本义:水有滋润下行的特性。引申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 土爰稼穑本义:土主管农作物的种植和收获。引申义:生化,承载,受纳。 金曰从革本义:金有顺从变革的特性。①金属的器物可随人的意向改变形状②革土生金。 引申义:沉降,收敛,肃杀。

中医内科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中医内科学(一)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一)胃痛 1.1心下痞(胃痞):胃脘部胀满痞闷不舒,但外无胀急之形,触之濡软,按之不痛。 1.2心嘈:胃中空虚,似饥非饥,似痛非痛,似辣非辣,胸膈懊憹,得食暂止或食已复嘈。 1.3泛酸:泛吐酸水,分为吞酸、吐酸。吞酸:酸水上涌于口而复入于胃中。吐酸:吐出酸水。 1.4胃脘痛:心窝部以下、脐以上的胃脘部疼痛为主症,伴脘胀、纳呆、泛酸、嘈杂、恶心呕吐。 2.1胃痛的病因病机主要有哪些方面? 寒邪客胃,气机郁滞;饮食不节,脾胃受损;情志失畅,肝胃不和;体虚久病劳累,脾胃虚弱。 2.2治疗肝胃郁热型胃痛,在理气药的选择上应注意什么? 肝体阴用阳,阳明胃土喜润恶燥,且内热最易伤阴,故投药慎用香燥,可选理气而不伤阴的解郁止痛药。 3.1胃痛与腹痛 胃痛者,位于心窝以下之胃脘部。腹痛者,位于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 4.1试述胃痛与肝脾的关系。 肝属木,为刚脏,性喜条达而主疏泄;胃属土,为多气多血之腑,喜濡润而主受纳。木土相乘,故肝气郁结易横逆犯胃,致气机痞阻,发为胃痛。脾胃互为表里,经脉互络,同居中焦,皆为后天之本。脾为湿土,以升为顺,胃为燥土,以降为和。燥湿相济、升降得调,则水谷得以受纳腐熟,精微得以转输运化。两者生理上相辅相成,病理上相互影响。脾病可及胃,胃病可及脾。 4.2在胃痛的治疗中如何理解“通则不痛”的治疗原则。 由于胃痛主要病机特点是不通则痛,所以通则不痛即理气和胃止痛是治疗胃痛的基本法则。只是运用中要针对引起不通的机制(寒、热、食、气、虚)来辨证论治。寒者散寒以通,热者泄热以通,食停者消食以通,气滞者理气以通,血瘀者化瘀以通,阴虚者益胃养阴以通,阳弱者温运脾阳以通。总以开其郁滞、调其升降为目的,把握“胃以通为补”的真谛。 5.0分型与主方 寒邪客胃,良附丸。饮食停滞,保和丸。肝气犯胃,柴胡疏肝散。肝胃郁热,化肝煎合左金丸。湿热中阻,清中汤。瘀血停滞,失笑散合丹参饮。胃阴亏虚,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脾胃虚寒,黄芪建中汤。 (二)呕吐 1.1呕吐:胃里的食物、痰涎、水液经口吐出,或仅有干呕恶心。 1.2干呕:呕吐的一种,有声无物。 1.3反胃:食入之后,停留胃中,脘腹胀满,宿食不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1.4泄肝安胃:对于肝气犯胃,通过疏泄肝气的方法,使肝气条达,胃不受侮,则胃自安和。 2.1为什么说呕吐不论虚实均存在胃气上逆?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以降为顺。《圣济总录》:“呕吐者,胃气上而不下也”。说明引起呕吐的直接原因是胃气上逆。其中,实证者,若邪气犯胃,胃失和降,则胃气上逆致呕吐;若食滞内停,胃气壅阻,则浊气上逆致呕吐。虚证者,若脾胃虚寒,脾不升而胃不降,则致呕吐;若胃阴不足,胃失润降,则致呕吐。可见呕吐者不论虚实,胃气上逆是病机关键。 2.2如何根据呕吐物进行辨证? 呕吐酸腐难闻者,多属食积肉腐;呕吐黄水苦水者,多属胆热犯胃;呕吐酸水绿水者,多属肝热犯胃;呕吐浊痰涎沫者,多属痰饮中阻;呕吐清水者,多属脾胃虚寒;呕吐少量黏沫者,多属胃阴不足。 3.1呕吐与反胃 呕吐者,吐无定时,吐出物多为食物或痰涎清水,量或多或少。反胃者,朝食暮吐而暮食朝吐,吐出物多为不化之宿谷,量较多。 3.2呕吐与噎膈 呕吐者,进食顺畅,吐无定时,病情轻,病程短。噎膈者,进食哽咽不顺,食不得入或食入即吐,吐多出现于进食时,病情重,病程长。 4.1呕吐、胃痛、泄泻均与肝气有关,其病理变化及治疗有何异同?

1《中医学基础)习题及答案

1《中医学基础)习题及答案

《中医学基础》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序号填在括号内。) 1.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 A.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 B.四诊八纲和辨证论治 C.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D.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2. 中医学“证”的概念是 () A.疾病的症状与体征 B.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调查过程 C.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分析过程 D.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属于“阳中之阳”的时间是 () A.上午 B.中午 C.下午 D.前半夜 4. 下列不宜用阴阳的基本概念来概括的是()

A.寒与热 B.上与下 C.动与静 D.邪与正 5.五行中具有“润下”特性的是 () A.木 B.火 C.土D.水 6. 五行中,火的特性是 () A.曲直 B.炎上 C. 润下 D.从革 7.五行中,木的特性是 () A. 润下 B. 稼穑 C. 炎上 D. 曲直 8. 五脏生理功能的特点是: () A.传化物而不藏, 实而不能满 B.藏精气而不泻, 实而不能满 C.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D.传化物而不藏, 满而不能实 9.六腑生理功能的特点是: () A.传化物而不藏, 实而不能满 B. 藏精气而不泻, 实而不能满

C .传化物而不藏,满而不能实 D . 藏精气而不泻, 满而不能实 10. 具有运化水液功能的脏腑是() A. 脾 B. 三焦 C. 肝 D. 肾 11. 藏神的是 ( ) A.心 B.肝 C.脾 D.肺 12. 主统血的是 ( ) A.心 B.肝 C.脾 D.肺 13. 与脾关系密切的是 ( ) A.喜 B.怒 C.思 D.忧 14. “在窍为目”的是 ( ) A.肝 B.心 C.脾 D.肺 15. “受盛之官”指 ( )

中医学基础期末试题(2016-2017)及答案

灵台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护理一年级《中医学基础》试题(卷) 一、名词解释(2×5=10) 1.阴阳 2.藏象 3.胃气 4.主诉 5.大汗 二、填空题(1×20=20) 1.土之母为,之子为。 2.脏腑是人体内脏的总称,包括、、奇恒之府。 3. 、、、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4.经络系统是由、、连属部分组成。 5.面部赤色主和戴阳证。 6.脉诊时常采用“寸口诊法”,寸口脉分寸、、尺三部,两手共六部脉,分候各脏腑,左寸候,左尺候,右关候,左关候。 7.我国大部分人属黄种人,其正常的面色是、明润含蓄。 8.正常舌象常概括为“淡红舌、”。 9.以寒邪为病的四肢关节疼痛称为痹,以湿邪为病的四肢关节疼痛称为痹,以风邪为病的四肢关节疼痛称为痹。三、单项选择题(30×1=30分,注意选准后请将答案依次写在下面的方框内,否则不得分) 1.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是() A.《黄帝内经》 B.《针灸甲乙经》 C.《难经》 D.《脉经》 E.《本草纲目》 2.属于阴中之阴的时间是() A.上午 B.前半夜 C.下午 D.后半夜 E.以上说法都不对 3.五行学说中木的特性是() A.炎上 B.稼穑 C.润下 D.从革 E. 曲直 4.阴阳的转化是() A.绝对的 B.有条件的 C.偶然的 D.必然的 E.以说法上都对 5.五行相侮正确的是() A.木侮土 B.水侮火 C.金侮火 D.水侮木 E.土侮金 6.下列哪一项不是心的生理功能() A.主神志 B.主血脉 C.主藏血 D.其华在面 E.开窍于舌 7.与水液代谢相关的脏腑是() A.心肝肾 B.肺脾肾 C.心肝脾 D. 肝脾肾 E.脾胃肾 8. 有“后天之本”之称的是() A.肝 B.心 C.脾 D.胃 E.肾 9.具有调节体温,维持体温相对恒定的气是() 第 1 页共6 页

基础中医学重点知识点大汇总

基础中医学重点知识点大汇总 第一章导论 人类最早形成的三大传统医学:中医学,古巴比伦学,印度医学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 古代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等)的影响古代自然科学(天文、历法、气象、农业、数学等)的渗透古代医疗经验(针灸、汤液等治疗)的积累 ? ? ? ? 中医理论体系 主导思想:整体观念 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阴阳、五行学说 生理病理学基础: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 诊治特点:辨证论治 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 《黄帝形神一体观 ⑵病理的整体性: 病脏及他脏病脏及系统 ⑶诊治的整体性: 司外揣上病下取 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 中医学的医学模式:形—神—自然—社会 (二)恒动观念 中医学认为自然界中,任何事物都在不停运动。 1.生理上的恒动观:人体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活动处于永恒无休止的运动中(如气血的循环);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具有浓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多学科知识交互渗透的产物。中医学的科学范畴: 2.病理上的恒动观:疾病的病理处于不停的发展变化(如外感风寒束表的感冒,失治误治,入里化热)(三)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为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病---疾病的名称,如感冒病、水肿病。症----症状和体征,是具体的疾病表现。

如头痛、恶寒、咳嗽、胸痛。证----又称证型,是疾病发展过程中 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证反映了疾病的本质。 证包括: ①疾病的原因(如风寒、风热、瘀血等) ②疾病的部位(如表、里、某脏、某腑、某条经络等)③疾病的性质(如寒、热等)④邪正关系(如虚、实等) 病、证、症三者的区别与联系 1.病与证,虽然都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但病的重点是全过程,而证的重点在现阶段。症状和体征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疾病和证候都由症状和体征构成。 2.有阴阳学说 一、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阴阳的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可分性 1.阴阳的普遍性 阴阳并不是某一特定的事物和现象,而是对物质世界每两种相关事物或现象的概括。中医学诊治疾病的着眼点是对证候的辨析和因证候而治。证同则治同,证异则治异,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 2.阴阳的相关性 阴阳属性的划分,一定要在相关事物或现象范围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和探求宇宙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五行的概念 “五” :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 “行” :一指行列、次序,,二指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和变化。 (二)五行的特性 1 木曰曲直---生长、生发、条达。 2 火曰炎上---温热、升腾、向上。 3 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 4 金曰从革---潜降、肃杀、收敛。 5 水曰润下---滋润、向下、寒凉、静藏。 2.事物五行属性归类表 (四)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考试重点整理87612

中医基础理论 名词解释: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确立证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五脏一体观: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以五脏为中心在结构与机能上是完整统一的。 形神一体观:人的形体与精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割的。 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生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 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 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 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故所反映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也救有异。 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侯,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所谓“阴阳者,一分为二也”。阴阳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的一种运动规律。 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和实物相互感应而交合,达到最佳状态,以及相互发生作用。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过程中。 阴阳转化: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 阴阳自和:是指阴阳双方自主维持和自主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自愈的能力和趋势。 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即阴阳协调和相对稳定的状态。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行相生:即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五行相承: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生的过度制约和克制,又称“倍克”。 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和克制。又称“反克”。 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化物质。 人体之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元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宗气:是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属后天之气的范畴。 营气: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 卫气:是行于脉外而具有保护作用的气。 血:是循行于脉中而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津液:是机体一切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 精血同源:精于血都由水谷精微化生和充养,化源相同;两者之间又互相资生,互相转化,并都具有濡养和化神等作用。 津血同源:血和津都由饮食水谷精微所化生,都具有滋润濡养作用,二者之间可以相互资生,相互转化,这种关系称为“津血同源”。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经络:使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 体质:是指人类个体在生命活动过程中,由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表现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

中医学基础知识题及答案解析

《中医学基础》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序号填在括号内。) 1.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A.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B.四诊八纲和辨证论治 C.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D.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2. 中医学“证”的概念是() A.疾病的症状与体征B.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调查过程 C.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分析过程D.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3.属于“阳中之阳”的时间是()A.上午B.中午C.下午D.前半夜 4. 下列不宜用阴阳的基本概念来概括的是() A.寒与热 B.上与下 C.动与静 D.邪与正 5.五行中具有“润下”特性的是()A.木B.火C.土D.水 6. 五行中,火的特性是() A.曲直 B.炎上 C.润下 D.从革 7.五行中,木的特性是() A. 润下 B. 稼穑 C. 炎上 D. 曲直 8.五脏生理功能的特点是: () A.传化物而不藏, 实而不能满 B.藏精气而不泻, 实而不能满 C .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D.传化物而不藏, 满而不能实 9.六腑生理功能的特点是: ()

A.传化物而不藏, 实而不能满 B. 藏精气而不泻, 实而不能满 C .传化物而不藏,满而不能实 D . 藏精气而不泻, 满而不能实 10. 具有运化水液功能的脏腑是() A. 脾 B. 三焦 C. 肝 D. 肾 11. 藏神的是( ) A.心 B.肝 C.脾 D.肺 12. 主统血的是( ) A.心 B.肝 C.脾 D.肺 13. 与脾关系密切的是( ) A.喜 B.怒 C.思 D.忧 14. “在窍为目”的是( ) A.肝 B.心 C.脾 D.肺 15. “受盛之官”指( ) A.胆 B.胃 C.小肠 D.大肠 16. “血府”指( ) A.脑 B.髓 C.骨 D.脉 17. 朝百脉的是( ) A.心 B.肝 C.脾 D.肺 18.“精血同源”指的是( ) A.心肺关系 B.肺肝关系 C.肝脾关系 D.肝肾关系 19.“先天之本”是指( ) A.心 B.肝 C.脾 D.肾 20.“后天之本”是指( )

《中医学基础》期末考试试题

《中医学基础》期末考试试题 姓名:学号: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总分50分,每题1分),选择一个最佳选项。 ()1.《本草纲目》的作者是? A.李杲 B.孙思邈 C.李时珍 D.张仲景 E.刘完素 ()2.既是奇恒之腑又是六腑之一的是? A.胃 B.胆 C. 脉 D.骨 E.髓 ()3.刺痛多因? A.气滞 B.血瘀 C.痰湿 D.血虚 E.气虚 ()4.“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是阴阳什么关系破坏的结果? A.对立制约 B.互根互用 C.消长平衡 D.阴阳转化 E.都不是 ()5.五行中哪项是“木”的“所不胜”? A.木 B.火 C.土 D.金 E.水 ()6.气机基本形式是? A.升 B.降 C.出 D.入 E.以上均是 ()7.与气陷病变密切相关的脏是?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8.中医“五官”在“五行”中属“木”的是? A. 口 B.舌 C. 目 D.鼻 E.耳 ()9.中医总结“五行”中“金”的特性为? A.稼穑 B.炎上 C. 曲直 D.从革 E.润下 ()10.属于中焦的脏腑为 A.心肺 B.脾胃 C. 肝胃 D.肝肾 E.肾与大肠 ()11.以下哪个描述属于阳的属性 A.下降的 B.寒冷的 C. 内守的 D.抑制的 E.剧烈运动的 ()12.金元四大家不包括? A.李杲 B.张从正 C. 刘完素 D.张仲景 E.朱震亨 ()13.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是? A.对立制约 B.互根互用 C. 消长平衡 D.阴阳转化 E.以上均是 ()14.五脏中“君主之官”是? A.肝 B.心 C. 脾 D.肺 E.肾 ()15.五脏中哪个与六腑中的小肠相表里? A.肝 B.心 C. 脾 D.肺 E.肾 ()16.下列哪条经络为“阴脉之海”? A.任脉 B.督脉 C. 冲脉 D.带脉 E.阳跷脉 ()17.以下哪本著作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A.《伤寒论》 B.《难经》 C.《黄帝内经》 D.《金匮要略》 E.《诸病源候论》

医学基础知识点

第一部分 1、药物的半衰期:一般指药物在血浆中最高浓度降低一半所需的时间。 2、消毒的概念: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使之达到无害化的处理。根据有无已知的传染源可分预防性消毒和疫源性消毒;根据消毒的时间可分为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 3、灭菌: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所有微生物(包括芽胞),使之达到无菌程度。 4、休克:是机体在各种有害因子侵袭时发生的一种以全身有效循环血量下降,组织血液灌流量减少为特征,进而细胞的代谢和功能紊乱,器官功能障碍的病理过程。 5、休克病人主要表现为皮肤苍白、四肢厥冷、口唇及指甲发绀、大汗淋漓、脉搏细弱而快、尿少及血压下降。 6、休克分型:按病因分类(7种):失血性、烧伤性、创伤性、感染性、过敏性、心源性、神经源性。 7、正常时保证微循环有效灌注的基础因素包括三方面:足够的循环血量、正常的血管容量、正常的心泵功能。 8、休克救治原则: (1)、积极消除病因(2)、补充血容量(3)、纠正酸中毒(4)、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5)、糖皮质激素和其他药物的应用(6)、治疗DIC,改善微循环(7)、保护脏器功能(8)、各型休克的处理 9、青霉素过敏的处理 (1、)就地抢救,立即停药,使病人平卧,注意保暖,针刺人中。 (2)首选肾上腺素立即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0.5~1ml ,病儿酌减,如症状不缓解,可每隔半小时皮下或静脉注射0.5ml,直至脱离险期,此药是抢救过敏性休克的首选药物,它具有收缩血管、增加外周阻力、兴奋心肌、增加心输量及松弛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3).纠正缺氧改善呼吸给予氧气吸入,当呼吸受抑制时,应立即进行口对口呼吸,并肌肉注射尼可刹米或洛贝林等呼吸兴奋剂。喉头水肿影响呼吸时,应立即准备气管插管或配合施行气管切开术。 (4).抗过敏抗休克根据医嘱立即给地塞米松5-10mg静脉注射或用氢化可的松200mg加5%或10%葡萄糖液500ml静脉滴注,根据病情给予升压药物,如多巴胺、间羟胺等。病人心跳骤停,立即行胸外心脏挤压。 (5).纠正酸中毒和抗组织胺类药物,按医嘱应用。 (6).密切观察,详细记录密切观察病人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尿量及其他临床变化。对病情动态做好护理记录。病人未脱离危险期,不宜搬动。 10、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发的肺部感染性疾病。传染源主要是排菌的肺结核患者,通过呼吸道传播,普查主要通过X照片。 11、结核分为五型:原发型肺结核(Ⅰ型)、血行播散型肺结核(Ⅱ)、继发型肺结核(Ⅲ)、结核性胸膜炎(Ⅳ)、其他肺外结核(Ⅴ) 12、原发性综合征:肺部的原发病灶、淋巴管炎和肺门淋巴结肿大称为原发性综合征。 13、干酪性肺炎:浸润型肺结核伴有大片干酪样坏死时,常呈急性进展,严重的中毒症状称为干酪性肺炎(或结核性肺炎)。 14、结核球:干酪坏死灶被纤维包裹,或空洞引流支气管阻塞,洞内干酪物干涸浓缩形成。 15、抗结核治疗原则可总结为10个字: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 16、初治菌阳肺结核: 主要推荐短程化疗方案为:2H3R3Z3E3 /4H3R3 强化期: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氨丁醇隔日1次,共2个月。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重点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重点 1、晋王叔和编撰的《脉经》,是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晋皇甫谧编撰的《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隋巢元方编撰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2、刘完素,倡导火热论,寒凉派。张从正,攻邪派。李杲,补土派。朱震亨,滋阴派。 3、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 4、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5、阴阳三分法:将一阴分为三阴:太阴、少阴、厥阴,一阳分为三阳:阳明、太阳、少阳。 6、阴阳总述: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消长转化及自和与平衡,是从不同角度来说明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动规律的,表达了阴阳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阴阳之间的这些关系及其运动规律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互相联系的。阴阳的对立互根是阴阳最普遍的规律,说明了事物之间既相反又相成的关系。事物之间的阴阳两个方面通过对立制约而取得了平衡协调,通过互根互用而互相促进,不可分离。阴阳交感是万物产生和发展的前提,万物就在阴阳交感过程中产生。阴阳的互藏则是阴阳交感的动力根源,同时也是阴阳消长转化的内在根据。阴阳的消长和转化是阴阳运动的形式。阴阳消长是在阴阳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基础上表现出的量变过程,阴阳转化则是在量变基础上的质变,是阴阳消长的结果。阴阳的动态平衡由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及其消长转化来维系,而阴阳自和表达了其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这一动态协调平衡的能力与趋势。如果阴阳的这种动态平衡遭到了破坏,又失去了自和的能力,在自然界就会出现反常现象,在人体则会由生理状态进入疾病状态,甚至死亡。 7、五行基本概念: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8、五行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9、五行基本内容:五行相生与相克、五行制化与胜复、五行相乘与相侮、五行的母子相及。 10、相乘与相克虽然在次序上相同,但本质上是有区别的。相克是正常情况下五行之间的制约关系,相乘则是五行之间的异常制约现象。在人体,相克表示生理现象,相乘表示病理变化。 11、精,按其来源,可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言其分布部位,则有各脏腑之精;以其特殊功能,则有生殖之精。 12、气的运动称作气机。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为气化。 13、人体之气的功能:1、推动与调控作用2、温煦与凉润作用3、防御作用4、固摄作用(要熟背) 5、中介作用 14、人体之气分类: 1、元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生理功能:一是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二是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2、宗气,是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属后天之气的范畴。生理功能:宗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行呼吸、行血气和资先天三个方面。 3、营气,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生理功能:化生血液和营养全身。 4、卫气,是行于脉外而具有保卫作用的气。生理功能:卫气有防御外邪、温养全身和调控腠理的生理功能。 15、血相关脏腑:脾胃、心肺、肾。血的功能(重点):濡养、化神

最新整理《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学习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1) 李本强 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 阴阳的对立制约: 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 阴阳的互根互用: “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2) 李本强 11. 阴阳的转化: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2020年 中医执医考试之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细目一:整体观念 要点: 1.整体观念的概念 整体,即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关于人体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的认识。 2.整体观念的内容 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细目二:辨证论治 要点: 1.病、证、症的概念和关系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症指疾病的具体临床表现,包括病人的主观异常感觉和医生检查所得的体征。 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个完整的病理过程。 2.辨证论治的概念 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祈、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3.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同一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所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亦不同 异病同治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相同的证,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 第二单元精气学说 细目一:精气学说的概念 要点: 1.精的概念 精的基本概念有二:①一般泛指气。是一种充塞宇宙之中的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②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类的本原。 2.气的概念 人体内很强的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的物质,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细目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要点: 1.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2.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3.精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 4.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细目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要点: 1.构建中医学的精气生命理论 2.构建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第三单元阴阳学说 细目一:阴阳的概念 要点: 1.阴阳的含义 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2.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细目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要点: 1.阴阳的一体观 2.阴阳对立制约 阴阳对立,即阴阳双方的互相排斥、互相斗争,即阴阳制约。 3.阴阳互根互用 阴阳互根是指阴阳的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即阴依存于阳,阳依存于阴,双方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依据,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立着的另一方单独存在。此外,还含有共同促进、共同衰退之意。也是阴阳转化的内在根据。 1.阴阳交感互藏 阴阳交感指明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是万物化生的根本条件。 2.阴阳的消长 阴阳消长指对立着的阴阳双方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不断地运动变化,它们在一定限度、一定时间内阴消阳长、阳消阴长。维持着相对的平衡。 3.阴阳的转化 阴阳转化指一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 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细目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要点: 1.在组织结构和生理机能方面的应用 重阴必阳指阴阳转化的机制。重,有程度深之意,是促进阴阳转化的条件。谓阴气过甚,可以向对立面阳的方面转化。 重阳必阴指阴阳转化的机制。重。有程度深之意,是促进阴阳转比的条件。谓阳气过甚,可以向对立面阴的方面转化。 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 阳胜则阴病是指阳热偏盛,必消耗阴液而出现各种伤津、伤阴的病证。 阴胜则阳病,是指阴寒偏盛,必伤阳气而出现各种阳气个足的病证。

《中医学》试题及答案(一)

《中医学基础》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根据十二经脉流注次序,手少阳经应流注至() A.手厥阴经 B.足少阳经 C.足厥阴经 D.手少阴经 2.下列不宜用阴阳的基本概念来概括的是() A.寒与热 B.上与下 C.动与静 D.邪与正 3.按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以下哪一条是错误的? () A.木为水之子 B.水为火之所不胜 C.火为土之母 D.金为木之所胜 4.《素问·五脏别论》称为“满而不能实”者是指() A.五脏 B.六腑 C.奇恒之腑 D.脏腑 5.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 A.肺主气,司呼吸 B.肺主升清 C.肺主通调水道 D.肺主治节 6.脾统血的含义是() A.脾有推动血液在经脉中流行的作用 B.脾有调节经脉中血流量的作用 C.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中运行的作用 D.脾有贮藏血液的作用 7.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推动温煦作用的主要是() A.心阳 B.肺气 C.脾气 D.肾阳 8.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 A.脉 B.筋 C.髓 D.骨 9.干咳少痰,或痰液胶粘难咯,多因感受哪种病邪? ()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燥邪 10.下列属于“用寒远寒”治法的是() A.阴盛慎用寒药 B.阳虚慎用寒药 C.冬季慎用寒药 D.假寒慎用寒药 11.能产生天癸的物质是() A.水谷精微 B.肾精 C.冲任气血 D.命门之火 12.五行中土的特性是() A.生发、柔和 B.阳热、上炎 C.长养、化育 D.清静、收杀 13.膀胱贮存和排泄小便,主要依赖于() A.肝的疏泄作用 B.肺的宣发肃降作用 C.膀胱的气化作用 D.肾的气化作用 14.气的上升运动太过,称为()

浙江2020年1月自考中医学基础(一)试题及答案解析

浙江省2018年1月自考中医学基础(一)试题 课程代码:02930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 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下列何项属阳消阴长( )。 A.由春及夏 B.由冬及春 C.由秋及冬 D.由冷变热 2.言人身脏腑之阴阳则肝为( )。 A.阳中之阳 B.阳中之阴 C.阴中之阴 D.阴中之阳 3.大怒导致咳血是( )。 A.木克金 B.木乘金 C.木侮金 D.金侮木 4.五脏六腑之华盖是( )。 A.心 B.肝 C.脾 D.肺 5.下列何项不属“肾气不固”( )。 A.滑精 B.脱肛 C.遗尿 D.大便滑脱 6.“孤府”是指( )。 A.胆 B.胃 C.大肠 D.小肠 7.血液生成与哪个脏关系最密切( )。 A.心 B.肝 C.脾 D.肺 8.手足同名阳经的相交处是( )。 A.手部 B.足部 C.头部 D.胸腹部 9.《素问·热论》曰“先夏至日者”为( )。 A.病温 B.病暑 C.阴暑 D.阳暑 10.六淫七情中具有收引闭合特性的是( )。 A.湿惊 B.寒思 C.寒惊 D.湿思 11.瘀血致病的特点是( )。 A.疼痛肿块 B.紫绀出血 C.舌质紫暗 D.以上都是 12.外感热病热盛伤津属( )。 A.真实假虚证 B.因实转虚证 C.虚中夹实证 D.实中夹虚证 13.下列何项不属治则( )。 A.三因制宜 B.以热治热

C.调整阴阳 D.扶正祛邪 14.瘀血崩漏应该运用( )。 A.先补后攻 B.先攻后补 C.攻补兼施 D.健脾摄血 15.不寐的病位在:( )。 A.心 B.肝 C.脾 D.肺 16.虚脉的形象是:( )。 A.三部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虚 B.沉细而软,应指无力 C.极细极软,似有似无 D.脉体加线,软弱无力 17.阳盛格阴是:( )。 A.表寒里热证 B.热证转寒证 C.真寒假热证 D.真热假寒证 18.阳虚证的主要临床表现为:( )。 A.形体消瘦 B.形寒肢冷 C.冷汗淋漓 D.脉细舌净 19.经常眩晕,神疲乏力,胁痛如刺而拒按,舌淡嫩有瘀斑,脉涩无力,拟诊为:( )。 A.气滞血瘀 B.气虚血瘀 C.血虚挟瘀 D.气血两虚 20.口干、尿少、便干、咯痰粘稠且量少难出,此属:( )。 A.风热犯肺 B.痰热阻肺 C.肺阴亏损 D.燥邪伤肺 二、双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 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中医学整体观包括哪两个内容( )。 A.天人合一 B.天人相应 C.形神相合 D.人是有机整体 E.人禀天地之气生 2.事物组成阴阳,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 A.相互对立 B.相互影响 C.相互关联 D.同类性质 E.相互类同 3.属心之体、窍是( )。 A.筋 B.脉 C.口 D.唇 E.舌 4.宗气不足主要病变的脏腑是( )。 A.心 B.肺 C.肝胆 D.脾胃 E.肾 5.在足小趾端相交接的经脉是( )。 A.肾经 B.肝经 C.脾经 D.胃经 E.膀胱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