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陶行知的“四颗糖”教育哲学

陶行知的“四颗糖”教育哲学

陶行知的“四颗糖”教育哲学
陶行知的“四颗糖”教育哲学

陶行知的“四颗糖”教育哲学

本文摘自:广州早教全优加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有这样一则教育学生的故事:

有一名叫王交的男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被校长陶行知发现制止后,命令王交放学时到校长室去。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交早已等着挨训了。

可是陶行知却笑着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王交惊疑地接过糖果。随后陶行知又掏出第二块糖果放到他的手里,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我不让你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王交更惊疑了。这时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到王交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王交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喊道:“陶校长,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同学……”

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过来,说:“为你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

读罢这则故事,我们都会对陶老高超的教育艺术而鼓掌。我们担负着教育孩子成长重担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那么做家长的就应该学习陶老的教育艺术,从正确对待孩子的错误开始,由于孩子年龄小,犯错误是经常的,也是不可避免的,有一位哲人曾说过:“孩子是伴随着错误成长的。”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我们做家长的责任就是一次次

把孩子从错误的边缘拉回来。可是现实中有些家长对待孩子错误的方法却不正确,他们要么对孩子的错误听之任之,一味顺从,对孩子百般溺爱;要么就采用粗暴手段,使其屈服,对孩子轻则吹胡子瞪眼,重则拳脚相加。前者使孩子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从小养成许多坏习惯;后者则容易使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造成逆反心理,容易形成心理障碍。作为一名称职的家长,既不能因为爱孩子而一味娇惯,也不能以严格要求为名,用粗野的方式,挫伤孩子幼小的心灵。

做家长的应该像陶老那样,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看待孩子的错误,学习陶老的教育艺术,对孩子的错误,进行析情入理的分析,对孩子先肯定,让孩子在和谐的气氛中主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让温暖的春风吹去孩子心中的灰尘,让爱充满孩子的心田,在爱的氛围中使孩子受到教育、感化。

作为一名家长,你给自己的孩子准备好四颗糖了吗?

四颗糖的故事给我的启示

“四颗糖”的故事带给我的思考 张振宇 陶行知先生的“四颗糖”的故事,我们教育工作者可能都耳熟能详,面对犯错的孩子,陶行知不是板着脸严厉训斥,而是在学生的不合理的行为中找到合理性,用四颗糖肯定了男生的四个优点,强烈地震撼了孩子的心灵,使学生真正受到了教育,自觉纠正错误。在陶行知的这种炉火纯青的批评教育中,我们能感受到一种朴素但很难得的教育思想——对孩子的理解与尊重。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许每一种不合理行为背后都有其合理的一面,我们不能因为不合理而抹杀了其中合理的因素,承认其中的合理成分,在教育者来说,就是一种理解,就是一种尊重,这是我们打开孩子心结的最关键的入手处。生活中,我们往往少了这分冷静,也就失去了走近孩子最好的契机,我们的思想工作往往就隔靴搔痒,起不到真正的教育功效。 有道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如何去爱学生呢? 第一是理解学生。我们只有设身处地的去感受、去体会学生所处的特定视角和境遇,才能还原学生的特定心理,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有的放矢,切中要害,试想如果陶行知不分青红皂白的一通批评,结果可能让孩子关闭心门,更不谈自我反省了。 第二是尊重学生。尊重的方式多种多样,激励里又尊重,关爱里又尊重,宽容里有尊重,批评里又尊重,惩戒里有尊重……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就是批评式的尊重。 反思我们的教育行为,很多老师以语言毒辣为追求目标,似乎语言不毒辣就如同用药剂量不够,达不到实际疗效,用老师自己的话说就是“不足以触动他(她)的灵魂”。殊不知,这恰如饮鸩止渴,孩子们的“抗药性”会越来越强,心灵也会渐渐麻木,这违背了我们教育的初衷。 理解和尊重学生是教师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心理前提。因为只有理解和尊重学生,学生才能体会到爱意和真诚,领悟到真理和真知,感受到教育和成长。

四颗糖果的故事

四颗糖果的故事 “四颗糖果”的故事 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一生著述颇丰。近读他“四颗糖果”的故事,感慨颇深。 一次,陶行知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当即制止,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陶行知来到校长室, 王友已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没想到陶行知却给了他一颗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很准时, 我却迟到了。”王友惊疑地瞪大了眼睛。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颗糖对王友说:“这第二颗糖也是奖给你的, 因为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停止了。”接着,陶行知又掏出了第三颗糖“我调查过了,你砸那些男生, 是因为他们不遵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

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 王友感动极了,哭着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自己的同学”陶行知这时笑了, 马上掏出第四颗糖:“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颗糖”“四颗糖果”的故事之所以在教育界传为佳话,并为后来的教育工作者所推崇, 就在于它蕴含一种难能可贵的教育理念,折射出一种高超的教育艺术。它看起来平淡无奇, 却触及了孩子的心灵;听起来缺乏力度,却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今天,在如何教育孩子这个问题上, 它对教育工作者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宽容孩子。孩子犯错误是正常现象,对此要有一颗宽容之心。孩子就是孩子,不能用对成年人的标准去“套”。 然而现实中,有的教育工作者对犯了错误的孩子,总是怀着“恨铁不成钢”的心情,动不动就声色俱厉地训斥,命令孩子写检查, 甚至对孩子采用罚站、打骂等简单粗暴的方式。好像不如此就不足于显示师长的“威严”,就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 殊不知,这样做极易引起孩子的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既不利于改正错误,也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当然,宽容不是没有原则,

经典案例故事35-陶行知四块糖的故事(转载)

经典案例故事35 陶行知四块糖的故事(转载) 有一天,校园里一个学生王友在打另一个学生。陶行知匆忙走过去喝住,然后,对王友说:“你下午三点钟到我办公室来!” 下午三点钟,王友诚惶诚恐地来到他的办公室,准备接受严厉的惩罚。不料,陶行知竟微笑着迎上前去拉住他的手,亲切地让其坐到自己的身边,并从自己的口袋里掏出一块糖来。 “让你三点到,你就准时到,说明你很遵守时间,这很好,”陶行知说:“这块糖就是对你的奖励。”王友接住糖,满脸疑惑。 这时,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 “我了解过了,是他欺负女同学你才打他的。”陶行知将第二块糖轻轻地递过去,说:“这说明你很有正义感,也应该奖励。” 当王友接住第二块糖时,疑惑的脸上开始有了笑容,眼睛里闪烁着一种喜悦的光芒。陶行知掏出第三快糖。 “你很懂得尊重别人!”陶行知接着说:“当时你打架时,我走过去让你住手你就不打了,这很好嘛,我就喜欢你尊重别人这一点,也应该奖励。” 王友接住第三块糖后,开始不好意思起来。他眼睛里的喜悦,

渐渐被自责、后悔和羞愧所代替,面对这样的校长,他不得不垂下自己的头来。 “打人——毕竟是不对的,”王友低垂着头,小声表态说:“校长,我错了,我愿意向他道歉!” “好!”陶行知立即从衣袋里又掏出第四块糖,高兴地说:“我就知道你是一个知错能改的好学生,更应该奖励!” 王友离开陶行知办公室时,眼睛里含满了感动的泪水,而陶行知的脸上,则始终是带着微笑的。 【心灵感悟】善于找出学生的闪光点巧妙激励 陶行知不愧是大师,处理打同学的王友也不同凡响,别出心裁。至今“四块糖”的故事已经成为教育经典,启发着千千万万教育工作者。 首先,应该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打人,不管是什么理由,都是错误的。一般老师会训斥,会批评,会惩罚,而陶行知先生是找其闪光点。找出打人学生“遵守时间”“有正义感”“懂得尊重别人”“知错能改”四个闪光点,并且大力表扬。善于找寻学生的闪光点是其教育理念之一。学生都有特长,都有闪光点,班主任要善于挖掘、培植、扩大它!特别是对差生,一定要耐住性子,千方百计引导他们走上正规。有位老师说得好:“没有一个学生不想得到周围人的赞美和期待。这种赞美和期待,将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乃至成长都产生巨大作用。相反,一个学生如果听到的总是负面的

永远的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

永远的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 六十多年前的一天。育才学校校长室门口。 校长陶行知在校园看到男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当即斥止了他,并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里去。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打人男生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可一见面,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男生惊疑地接过糖果。随之,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手里,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男生更惊疑了,他眼睛睁得大大的。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到男生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男生感动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说道:“陶…陶校长,你…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 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过去,说:“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可惜我只有这一块糖了,我的糖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吧!”说完,就走出了校长室。 第一次听到陶行知先生“四颗糖的故事”,是在幼儿园大教研活动时周园长的口述,很感动!于是在网站上寻找这个故事……近来观摩“永远的陶行知”话剧演出,又看到了这感人的、包含教育理念的一幕。 六十多年后的我,细细地念着这个故事,有着说不出的感动。感到陶老先生的伟大在平常之处,发现学生打人时及时制止,打人男生在校长室等着挨训说明学校对孩子的养成教育到位,第一块糖果以奖励获得了大人男生的认同,第二块糖果奖励的具体,男生更惊疑了,之后经过调查之后的第三颗糖果更是使男生流着泪后悔,第四块糖果讲出了陶老先生对男生的期待。 “四颗糖”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有可爱的一面,家长和老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挖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通过言语的激励,使其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展。有时家长和老师一个赞许的目光,一句欣赏的话语,对孩子来说都是促进的强大动力。每个孩子都想把好的一面展示给家长和老师,而家长和老师的“赏识”正是每个渴望进步的孩子重新找回自信、迈向成功的起点。 其实,对待孩子(包括我们自己)的错误,我们没必要穷追猛打,揪住不放。古谚有之:“人无完人。”谁能保证不犯错误呢?何况,大多数情况下,孩子所犯的错误是无主观意识的,也有很多并不是后果无可挽回的或不可饶恕的。那么,与其大发雷霆地指责,不如给孩子一个深刻的反省和自觉自愿地改正错误的机会,你说呢?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

陶行知教育方式--四颗糖

四颗糖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一段故事对家长和老师有所帮助和启发。陶行知先生某天看到一名男生正想用砖头砸同学,将其制止后,责令其到办公室。陶简单地了解了一下情况后回到办公室,发现那名男生正在等他,便掏出一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准时。”接着又掏出一颗糖:“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就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该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陶行知又掏出一颗糖给他:“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这说明你有正义感。”这时那名男生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校长又掏出第四颗糖:“你已经认错,再奖励你一颗。我的糖分完了,我们的谈话结束了。”陶行知先生对“打架事件”的处理,完全打破了以往的常规教育模式,不是采取说教的方式,而是在了解事情的经过后,抓住学生行为中的积极因素,采取“赏识”的策略,使学生自己认识到错误。“四颗糖”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可爱的一面,家长和老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通过言语的激励,使其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展。有时家长和老师一个赞许的目光,一句欣赏的话语,对学生来说都是促进的强大动力。每个学生都想把好的一面展示给家长和老师,而家长和老师的“赏识”正是每个渴望进步的学生重新找回自信、迈向成功的起点。光明网,作者:南琳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一生著述颇丰。近读他“四颗糖果”的故事,感慨颇深。一次,陶行知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当即制止,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没想到陶行知却给了他一颗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我却迟到了。”王友惊疑地瞪大了眼睛。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颗糖对王友说:“这第二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停止了。”接着,陶行知又掏出了第三颗糖“我调查过了,你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遵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王友感动极了,哭着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自己的同学……”陶行知这时笑了,马上掏出第四颗糖:“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颗糖……”“四颗糖果”的故事之所以在教育界传为佳话,并为后来的教育工作者所推崇,就在于它蕴含一种难能可贵的教育理念,折射出一种高超的教育艺术。它看起来平淡无奇,却触及了孩子的心灵;听起来缺乏力度,却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今天,在如何教育孩子这个问题上,它对教育工作者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宽容孩子。孩子犯错误是正常现象,对此要有一颗宽容之心。孩子就是孩子,不能用对成年人的标准去“套”。然而现实中,有的教育工作者对犯了错误的孩子,总是怀着“恨铁不成钢”的心情,动不动就声色俱厉地训斥,命令孩子写检查,甚至对孩子采用罚站、打骂等简单粗暴的方式。好像不如此就不足于显示师长的“威严”,就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殊不知,这样做 2 极易引起孩子的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既不利于改正错误,也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当然,宽容不是没有原则,更不是放任自流,而是从实际出发,依据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循循善诱,因势利导,让孩子在充满和谐的气氛中接受教育,反思自己,认知事理,从而自觉主动地改正错误。坚持正面教育。孩子需要表扬,做了错事的孩子也不例外。正面教育可以激发孩子的荣誉感和自信心,帮助孩子解开思想上的疙瘩,促使孩子知错就改。但有些教育工作者不谙此道,目光总是看到孩子不好的一面,甚至“哪壶不开提哪壶”,专拣孩子的缺点、短处来教育孩子,这是很令孩子反感的。对孩子多些肯定少些批评,多些表彰少些挖苦,多些奖励少些惩罚,这是教育工作者亟待树立的观念。与孩子平等对话。不要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待犯错误的孩子,那样会在某种程度上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由此导致孩子丧失进取心,最终发展到破罐子破摔。近年来,这方面的教训不时见诸报端,确实应引起教育工作者的警觉。善于和孩子交朋友,在平等沟通与交流中达到教育的目的,应该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基本功。

陶行知与四颗糖的故事

陶行知与四颗糖的故事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陶行知与四颗糖的故事 一次,陶行知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当即制止,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没想到陶行知却给了他一颗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我却迟到了。”王友惊疑地瞪大了眼睛。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颗糖对王友说:“这第二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停止了。”接着陶行知又掏出了第三颗糖:“我调查过了,你砸的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遵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王友感动极了,哭着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自己的同学……”陶行知这时笑了,马上掏出第四颗糖:因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励你一颗糖……我的糖分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是呀,教育家陶行知的事例能带给我们什麽启示呢? 三次家长会 第一次开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对她说:“你儿子有多动症,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看医生。”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30位小朋友,唯有她儿子的表现最差。然而,她告诉儿子:“老师表扬了你,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小朋友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最大。”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饭,还没让她喂。

儿子上小学了。在一次家长会上,老师对她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第45名,他平时老老实实的,成绩为什么还这样,是不是有智力障碍,您最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回到家里,她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你的老师对你充满了信心,说你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他这次排在第21名。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沮丧的脸一下子舒展开来,第二天上学时,去得比平时都早。 孩子上初中。又一次家长会,她等着老师在差生的名单中点她儿子的名字。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意料,老师没点她儿子的名字。临别时,她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中学有点儿危险。”她走出校门时,儿子在等她。一路上,她扶着儿子的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了。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时,学校打来电话让她儿子去学校一趟。她心里不安,巴望着儿子回来。儿子回来了,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手里,而后哭了起来:“妈妈,我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从小到大很多人嘲笑我。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你欣赏我……”这时,她悲喜交加,十几年来凝结在心中的泪水,一个劲地往下淌,任它打在手中的信封上。。。。。。。。。。 [编后]:为什么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学生今天不行、明天不行、后天仍然不行为什么“她”的孩子开始看起来不行,后来却越来越行为什么魏书生的学生开始“不行”,后来都“行”了 为人师尊、为人父母者,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眼中的“差生”、“问题孩子”在这个过分渲染竞争、急功近利的时代,如果有人说父母和老师的尖酸、刻薄(语言伤害)不知埋没了多少“牛顿”、“爱迪生”,这其中多半含有坐而论道的成分,因为真到自己手里,所作所为也未必好到哪里去。好学生还顾不过来呢!谁会真正在意“差生”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哪个不比自己的孩子行(说“孩子自己的好”那仅是一种感情倾向,真要比起来少不得以已之短比人

陶行知教育小故事()

陶行知教育小故事 陶行知先生的四块糖果 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 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 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 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陶行知喂鸡 ? 有一次,陶行知先生在武汉大学演讲。他走向讲台,不慌不忙地从箱子里拿出一只大公鸡。台下的听众全愣住了,不知陶先生要干什么。陶先生从容不迫地又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然后按住公鸡的头,强迫它吃米。可是大公鸡只叫不吃。怎么才能让公鸡吃米呢?他掰开公鸡的嘴,把米硬往鸡的嘴里塞。大公鸡拼命挣扎,还是不肯吃。陶先生轻轻地松开手,把鸡放在桌子上,自己后退了几步,大公鸡自己就开始吃起米来。这时陶先生开始演讲:“我认为,教育就像喂鸡一样。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是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地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一定好得多!”台下一时间掌声雷动,为陶先生形象的演讲开场白叫好。 一首歪诗的风波 育才学校音乐组的壁报《小喇叭》又一期出刊了。壁报前人头攒动,越涌越多。一定有一两篇有水平的创作发表了,同学们边看报,边议论,外围的人向里挤,里面的人不愿让,有人建议:"读一下,读一下吧!"只听得一个油腔滑调的声音开始朗诵了:"人生在世有几何?何必苦苦学几何。学习几何苦恼多,不如学习咪嗦哆!"歪诗不胫而走,传遍了全校,引起了争论,多种评价,褒贬不一。 陶校长知道了此事,也观看了小诗。次日,陶校长邀请小作者促膝谈心,和作者研究人生与数学的密切关系。从吃饭、穿衣谈到音阶频率的振动,直到国家大事,哪一件都少不了

一颗糖的故事

一颗“糖”的故事 “现在学校的年轻人真多,喜事连连,家里的喜糖越积越多,我们都不吃,怎么办?” “是啊,到了这个年龄,三多三高,不寻自来,糖是第一祸首”。 “这样吧,你把这些糖带到学校去,作为奖励,给表现好的学生一个奖励”。 “现在的学生家里什么都有,还稀罕糖果?” “你试试看吧!” 于是,“糖”的故事发生了…… 几天后。 “还记得,我把糖带到学校去这件事吗?” “怎么样?糖呢?” “今天的课上,我布置课堂练习,同时宣布,今天,老师带来了高级喜糖,谁得了100分,就奖励”。 话音刚落,就传来一丝声音。“有糖吃?……”学生有点怀疑。 “是的”。我把糖放在学生的眼前,学生怀疑的目光化为涮涮的写字声。下课前,学生的练习做好了。我当堂批阅,结果成绩特别的好,平常么,100分不会超过8人,今天有15人获得了100分的好成绩。我按照约定,给这15人分发了糖果,看到学生脸上喜滋滋的样子,我也漫着轻松的步伐向办公室走去。 “糖”的故事还在进行…… 走廊上,一位学生屁颠屁颠的跟着我,我问“晨晨,有什么事吗?”“老师,我也想吃糖”。学生的眼中露出很真实的眼神。“你考了多少分?”“99分”。“可是,我说的,要考100分才有糖奖励的”。“老师,我下次一定考100分,今天你先借给我一颗糖吧”。“好啊。我今天先借给你1分,同时奖励你一颗糖,以后不要粗心大意,争取考100分。” “糖”的故事继续进行…… 我回到办公室,还没坐下,一个学生冲进办公室,对着我的同事陈老师激动地喊“妈妈,今天我数学考了100分,老师还奖励我一颗糖呢。糖可好吃了。”陈老师对我会意的一笑,我望着陈老师办公桌上一大堆各式各样的喜糖,也笑了。

陶行知与三块糖的故事

陶行知与三块糖的故事 教育家陶行知当小学校长时,有一天看到一个学生用泥快砸自己班上的同学,当即喝止他,并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里去。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这个学生已经等在门口了。可一见面,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送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了这里,而我却迟到了。学生惊异地接过糖。随之,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放到他手里,说:这快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在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给你。那个同学更惊异了。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快糖塞到他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那个同学感动极了,他流着泪后悔地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他们毕竟是我的同学啊! 案例分析: 从此案例中,我们发现陶行知先生在处理这个事件的过程中,没有使用任何的批评性语言而是采用了表扬的方式。在案例中陶行知先生一共表扬了三次:第

一次表扬学生的诚信,遵守约定按时来与他见面;第二次表扬学生的正义,能够仗义执言,帮助弱小的同学;第三次又一次以奖励一块糖的方式表扬了他。在这三次的表扬过程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虽然奖励、表扬的方式都是一样的,但其中分量最重、含义最深的是陶行知先生对这个孩子的第三次表扬——表扬学生自己认识到了在整个事件中所犯的错误,也就是学生对自己的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指个体自我的精神交锋,它通过个体主体以肯定或否定的形式来自我调节,是个体或坚持或放弃或调整自我的重要信念、想法或行为,是自我作出更加合理的选择。我认为在这个案例中,陶行知先生处理得十分巧妙,在遇到这个事件的时候,陶行知先生没有采用大多数教师常用的批评教育方法、讲道理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等方法使学生认识并改正自己的错误,而是给了学生一个充分的时间。在这个时间内,我们可以想象到这个孩子的内心一定是矛盾的,他一定会思考陶行知先生找他的原因是什么,会对他说些什么等等。这样便形成了一个自我的精神交锋。这个学生已经不是低年级的学生了,他有一定的判断是非的能力,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之后,他便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自我教育是一个学生的

陶行知四块糖果读后感

陶行知四块糖果读后感 放学后,王友已经等在校长室准备挨训了,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王友惊异地接过糖果,随后,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的手里,以下内容是XX为您精心整理的陶行知四块糖果读后感,欢迎参考! 陶行知四块糖果读后感早在半个多世纪之前,陶行知先生就把民主与宽容的思想渗透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让它们发挥奇妙的作用。 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 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 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 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

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陶行知先生的四颗糖的故事体现了宽容的魅力,闪耀着教育者的智慧。宽容是一种美好的教育情感,教育需要宽容,更需要给宽容一个生存的空间,让宽容“复活”。俗语说:过犹不及,有时候制约太多、束缚太紧,反而不利于发展。 陶行知四块糖果读后感陶行知先生在担任一所小学的校长时,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块砸班上的同学,当即制止了他,并要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 放学后,王友已经等在校长室准备挨训了,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王友惊异地接过糖果,随后,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的手里,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王友更惊异了,眼睛睁得大大的。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到王友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着泪后悔地说道:“陶……陶校长,你……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陶行知满意地笑了,说:“你能正确的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可惜我只有这一块糖果了,我的糖没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吧!”

陶行知与四颗糖的故事

陶行知与四颗糖的故事 一次,陶行知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当即制止,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没想到陶行知却给了他一颗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我却迟到了。”王友惊疑地瞪大了眼睛。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颗糖对王友说:“这第二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停止了。”接着陶行知又掏出了第三颗糖:“我调查过了,你砸的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遵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王友感动极了,哭着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自己的同学……”陶行知这时笑了,马上掏出第四颗糖:因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励你一颗糖……我的糖分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是呀,教育家陶行知的事例能带给我们什麽启示呢? 三次家长会 第一次开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对她说:“你儿子有多动症,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看医生。”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30位小朋友,唯有她儿子的表现最差。然而,她告诉儿子:“老师表扬了你,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小朋友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最大。”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饭,还没让她喂。 儿子上小学了。在一次家长会上,老师对她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第45名,他平时老老实实的,成绩为什么还这样,是不

是有智力障碍,您最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回到家里,她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你的老师对你充满了信心,说你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他这次排在第21名。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沮丧的脸一下子舒展开来,第二天上学时,去得比平时都早。 孩子上初中。又一次家长会,她等着老师在差生的名单中点她儿子的名字。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意料,老师没点她儿子的名字。临别时,她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中学有点儿危险。”她走出校门时,儿子在等她。一路上,她扶着儿子的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了。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时,学校打来电话让她儿子去学校一趟。她心里不安,巴望着儿子回来。儿子回来了,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手里,而后哭了起来:“妈妈,我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从小到大很多人嘲笑我。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你欣赏我……”这时,她悲喜交加,十几年来凝结在心中的泪水,一个劲地往下淌,任它打在手中的信封上。。。。。。。。。。 [编后]:为什么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学生今天不行、明天不行、后天仍然不行?为什么“她”的孩子开始看起来不行,后来却越来越行?为什么魏书生的学生开始“不行”,后来都“行”了? 为人师尊、为人父母者,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眼中的“差生”、“问题孩子”?在这个过分渲染竞争、急功近利的时代,如果有人说父母和老师的尖酸、刻薄(语言伤害)不知埋没了多少“牛顿”、“爱迪生”,这其中多半含有坐而论道的成分,因为真到自己手里,所作所为也未必好到哪里去。好学生还顾不过来呢!谁会真正在意“差生”?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哪个不比自己的孩子行?(说“孩子自己的好”那仅是一种感情倾向,真要比起来少不得以已之短比人之长,于是乎捶胸顿足、长嘘短叹、“恨铁不成钢”也便司空见惯了。孩子即便没有问题也成了“问题孩子”)。可见,所谓“差生”、“问题孩子”根源还是在家长和教师

陶行知的三颗糖经典教育故事

陶行知的三颗糖经典教育故事 教育家陶行知当小学校长时,有一天看到一个学生用泥快砸自己班上的同学,当即喝止他,并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里去。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这个学生已经等在门口了。可一见面,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送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了这里,而我却迟到了。学生惊异地接过糖。 随之,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放到他手里,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在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给你。那个同学更惊异了。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塞到他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那个同学感动极了,他流着泪后悔地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他们毕竟是我的同学啊! 案例分析: 从此案例中,我们发现陶行知先生在处理这个事件的过程中,没有使用任何的批评性语言而是采用了表扬的方式。在案例中陶行知先生一共表扬了三次:第一次表扬学生的诚信,遵守约定按时来与他见面;第二次表扬学生的正义,能够仗义执言,帮助弱小的同学;第三次又一次以奖励一块糖的方式表扬了他。 在这三次的表扬过程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虽然奖励、表扬的方式都是一样的,但其中分量最重、含义最深的是陶行知先生对这个孩子的第三次表扬——表扬学生自己认识到了在整个事件中所犯的错误,也就是学生对自己的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指个体自我的精神交锋,它通过个体主体以肯定或否定的形式来自我调节,是个体或坚持或放弃或调整自我的重要信念、想法或行为,是自我作出更加合理的选择。 我认为在这个案例中,陶行知先生处理得十分巧妙,在遇到这个事件的时候,陶行知先

四颗糖的故事

览“四颗糖”的缘由 一次,陶行知先生看到学生王友正用泥块砸同学,当即制止,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没想到陶行知却给了他一颗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我却迟到了。”王友惊疑地瞪大了眼睛。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颗糖对王友说:“这第二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停止了。”接着陶行知又掏出了第三颗糖:“我调查过了,你砸的那几个男生,他们不遵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王友感动极了,哭着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自己的同学……”陶行知这时笑了,马上掏出第四颗糖:“因为你能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励你一颗糖……我的糖分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做为老师,我们经常会遇到在思想、认识、心理、行为、学习等方面偏离常态的学生即所谓的后进生。其实从教育的角度来说,大多数学生的资质相差不大,只是许多后进生的学习兴趣没有被开发出来、引导出来,错误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没有被及时纠正……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有一颗爱心,像陶行知先生那样,随时为他们准备“四颗糖”。 第一颗糖:尊重和理解之糖 给成功的人以尊重和理解,表明对别人成功的敬佩、赞美与追求;给失败的人以尊重和理解,表明对别人失败后的东山再起充满信心,是对失败者心灵创伤的良好医治。“师道尊严”是千百年来的习惯,往往会使教师在头脑中不自觉地产生一味地要求学生服从自己、尊重自己的意识,而忽略了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造成师生之间关系的不和谐,从而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对于后进生我们更应该尊重他们、

理解他们,只要静下心来倾听、交流,想办法为他们的健康成长铺路搭桥,一定会发现问题的根源。许多后进生由于长期没有被家长、同学或任课教师重视,长期处在“被遗忘的角落”,就像娇嫩弱小的幼苗,得不到阳光的温暖、雨露的滋润。身为教育者若能及时给予一颗尊重和理解之糖,就能够使他们展现新的活力。如果一时不慎,完全可以使其自尊扫地,摧毁他们的精神支柱。尊重和理解是一缕春风,一泓清泉,一颗给人温暖的舒心丸,一剂催人奋进的强心针。对于那些缺少天赋或生理有某些缺陷、因学习差而抬不起头、因失败而产生挫折心理、因犯错误而受到惩罚的学生,要及时地给予尊重、给予理解、给予热情而诚恳的帮助,这样师生之间就容易产生情感共鸣,形成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第二颗糖:信任和支持之糖 对人的信任,对人的支持,是翅膀赖以飞翔的空气。后进生往往缺点不足较多,他们经常听到的是批评,遇到的是不信任的冷漠目光。教育转化后进生,教师首先要信任他们,创造有发展特长的场所,有发表见解和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同时,也应从多方面给予帮助和扶持,在引导上下功夫,使其有所转变。正如歌德说过的一句话:“你失去了财富,你就失去了一点点;你失去了名誉,你就失去了很多;你失去了勇气,你就什么都失去了。”使后进生树立起自信心,是实现后进生转化的关键。信任是学生进步和发展的动力,只有信任和支持他们,后进生才会不断地树立信心、充满自信,才能点燃他们的希望之火。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在担任校长期间非常精彩地处理了一件事:一天,他派一名曾是小偷的学生谢苗去几十里外取一笔数额不小的钱。谢苗不敢相信“这种信任”,认为校长在捉弄他。他问马卡连柯:“如果我取了钱不回来怎么办?”马卡连柯真诚而平静地回答说:“少说废话!既然委托你,你就去!”当谢苗取回钱后请校长清点时,马卡连柯说:“你数过就行

四块糖果阅读练习及答案

四块糖果阅读练习及答案 四块糖果阅读练习及答案 这是陶行知在育才学校当校长时发生的一件事。 一次,一位叫王友的男生用泥土砸另一位男生。陶校长发现后立即制止了他,要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 放学以后,王友来到校长室,一会儿工夫,陶校长也来了。一见面,他掏出一块糖果送给王友,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了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王友疑惑地接过糖果。 随即,陶校长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手上,说:“这也是奖给你的。因为你很尊重我,我不让你砸同学时,你立即就住手了。”王友更惊异了,眼睛睁得大大的。 接着,陶校长拿出第三块糖果,塞到王友乎里,说:“我调查过了,那位男生欺负了女生。你砸他,说明你很正直,很善良,我应该奖励你。”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着泪,后悔地说:“陶……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 陶校长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塞到王友手中,说:“你能正确地认识错误,再奖你一块。”说完,陶校长拍拍王友的肩膀,把他送出了校长室。

1. 从文中找出下面的近义词,写在括号里。 阻止()惊讶() 2. 用文中的四个词语,概括王友接受糖果时的表情、感情的变化: 3. 王友走出校长室后,心里会想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读了这个小,你喜欢陶校长这种教育学生的方法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制止、阻拦;惊诧、惊异 2.疑惑——惊异——感动——后悔 3.我一定要控制自己的言行,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并改正。 4.我喜欢。因为,这样能够触及犯了错误同学的心灵,让他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三颗糖的故事读后感

三颗糖的故事读后感 《三颗糖》的故事令我印象深刻,感触颇多。我怎么也想不到故事结局是这样的。以下是XX收集的《三颗糖的故事读后感》,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三颗糖的故事读后感还是在高中的时代,就对陶行知先生略有耳闻,那时也仅停留于听说过他的层面,了解并不深。直到这一次,我看到了关于陶行知先生《三颗糖》的故事,才觉得自己更懂得了一些,作为一个大家都景仰的教育学家,他是不是有与平凡的在教育工作中的我们,有特别不一样的地方呢? 《三颗糖》的故事令我印象深刻,感触颇多。我怎么也想不到故事结局是这样的。想必应该有人和我一样,都会觉得陶校长会苦口婆心地跟那个孩子讲大道理或者是斥骂孩子。然而陶校长并没有这样子做。反而是奖励了学生。有人说,第一颗是理解和尊重之糖,第二颗是信任和支持之糖,第三颗是赏识和鼓励之糖。也还有人说,其实还有第四颗糖,是宽容和体贴之糖。 我觉得大家的总结非常到位。因为每其实陶校长是把自己和学生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去看待,而这种师生平等的理念一直是我们英格教育所主张和坚持的。个孩子都具备无限的创造力,他们都可以与老师平等地交流,讲出自己内心

真实的想法。古代中国教育学生要尊师重道,觉得老师就是圣人,要求学生一定要尊重老师,听从老师,不许忤逆老师,从而让学生觉得老师是高高在上的。但是陶行知先生把自己的姿态放得很低,老师也会犯错误,老师也会迟到,所以老师更要作为学生的榜样,敢于承认错误,这样才会让学生知道师生之间是可以互相尊重和平等的。更加难能可贵的,让所有教育者学习的是,陶校长能够从一个打人的学生身上找到他的闪光点,并且以此来夸奖他。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地方。因为正常人思维都知道打人是不对的,基本想不到在这样一件事情里面如何去夸奖学生,但是陶校长做到了,他很微妙地去换一种思维方式看待学生打人的行为,并在这事上面进一层的让学生对自身和事件有更清醒的认识。 而且,作为老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状态和情绪。当学生发出一些什么小问题或者出现一些状况的时候,要及时去了解学生各方面的原因和情况,也不能仅仅是自己所看到的那一面那样去判定学生。我们都应该对我们的孩子们有信心,相信他们的品格和真诚,这也是我们英格教育中心一直在努力的方向之一,就是让孩子在学英语的过程的同时去塑造孩子们的品格和使之更健康的成长。学习的不仅仅只是英语,还会收获到更多美好的品质和更正面的成长方向。所以我们可以试想,从陶行知先生对教育理解的角度出发,教育者并不能仅仅只观看学生表面的东西,更要发觉学生深层次的东

四块糖果阅读答案

这是陶行知在育才学校当校长时发生的一件事。一次,一位叫王友的男生用泥土砸另一位男生。陶校长发现后立即制止了他,要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放学以后,王友来到校长室,一会儿工夫,陶校长也来了。一见面,他掏出一块糖果送给王友,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了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王友疑惑地接过糖果。随即,陶校长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手上,说:“这也是奖给你的。因为你很尊重我,我不让你砸同学时,你立即就住手了。”王友更惊异了,眼睛睁得大大的。接着,陶校长拿出第三块糖果,塞到王友乎里,说:“我调查过了,那位男生欺负了女生。你砸他,说明你很正直,很善良,我应该奖励你。”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着泪,后悔地说:“陶……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陶校长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塞到王友手中,说:“你能正确地认识错误,再奖你一块。”说完,陶校长拍拍王友的肩膀,把他送出了校长室。1. 从文中找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写在括号里。阻止()惊讶()2. 用文中的四个词语,概括王友接受糖果时的表情、感情的变化:3. 王友走出校长室后,心里会想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读了这个小故事,你喜欢陶校长这种教育学生的方法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制止、阻拦;惊诧、惊异2.疑惑——惊异——感动——后悔3.我一定要控制自己的言行,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并改正。4.我喜欢。因为,这样能够触及犯了错误同学的心灵,让他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6、陶行知三粒糖的故事

《陶行知三粒糖的故事》 陶行知先生在育才学校任校长的时候,有一天,他看到一男生正想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同学,陶行知当即制止了他,并告诉他放学时到校长室等候。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时,那个男孩已经等在门口准备好挨训了。 看着男孩戒慎戒恐而又叛逆不服的模样,陶行知并没有板起严肃的面孔,反而从兜里掏出了一粒糖,笑着递给他,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男孩惊疑地接过糖。 随后,陶行知又掏出第二粒糖放到男孩手里,同样笑着说道:“这粒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励你!”男孩更惊疑了,眼睛睁得大大的,瞪着手中的糖。 接着,陶行知又掏出第三粒糖,再次把它塞到男孩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个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坏人做斗争的勇气,我应该奖励你啊!” 捏着手中的三粒糖,男孩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的地说:“陶……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用这种方式呀!……” 这时,陶行知满意地笑了,随即又掏出第四块糖递过去,说:“为你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我再奖励你一粒糖。可惜我只有这一粒了,我没有糖了,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吧!” 面对犯错误的学生,陶先生“反其道而行之”,没有批评,没有训斥,没有让学生写所谓的检查、保证,更没有找来其家长“共同教育”。平等、亲切、和真诚伴随着整个谈话过程,这四粒糖也因此而显得如此珍贵而没有半点虚伪和矫饰,让男孩同时也让我感受到陶先生的胸襟和风范。 这个小故事反映了一个大道理:陶行知先生善于激励学生的情感,诱发他们转向先进的欲望;能从事件的侧面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表扬和肯定,使学生既受到教育又从事件中找回自信。

陶行知最经典的教育故事合集

陶行知最经典的教育故事合集 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这创造力,使他长得更有力量,以贡献于民族与人类。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 01 陶行知先生的四块糖果 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 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 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 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02 教育就像喂鸡一样 有一次,陶行知先生在武汉大学演讲。他走向讲台,不慌不忙地从箱子里拿出一只大公鸡。台下的听众全愣住了,不知陶先生要干什么。 陶先生从容不迫地又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然后按住公鸡的头,强迫它吃米。可是大公鸡只叫不吃。 怎么才能让公鸡吃米呢?他掰开公鸡的嘴,把米硬往鸡的嘴里塞。大公鸡拼命挣扎,还是不肯吃。陶先生轻轻地松开手,把鸡放在桌子上,自己后退了几步,大公鸡自己就开始吃起米来。 这时陶先生开始演讲:“我认为,教育就像喂鸡一样。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是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 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地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一定好得多!”台下一时间掌声雷动,为陶先生形象的演讲开场白叫好。 03 一首歪诗的风波 育才学校音乐组的壁报《小喇叭》又一期出刊了。壁报前人头攒动,越涌越多。一定有一两篇有水平的创作发表了,同学们边看报,边议论,外围的人向里挤,里面的人不愿让,有人建议:"读一下,读一下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