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事实孤儿心理问题及帮扶对策分析

事实孤儿心理问题及帮扶对策分析

事实孤儿心理问题及帮扶对策分析
事实孤儿心理问题及帮扶对策分析

事实孤儿心理问题及帮扶对策分析

〔关键词〕事实孤儿;心理健康;帮扶对策

一、引言

“南京两女童饿死”“最悲伤作文”“毕节四兄妹自杀”等事件已引起公众对于事实孤儿生活和心理困境的关注。事实孤儿指事实上无人抚养的孤儿。他们多数父母一方失踪、死亡、患有精神病、正在服刑或重残等,另一方未行监护照料义务1年以上,或是非婚生、遭遗弃后无人收养。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1年12月,我国有58万以上事实上无人抚养的孤儿。事实孤儿的境遇与孤儿相似,但因为他们不符合孤儿父母双亡的条件,所以不能较好享受到国家孤儿福利救助政策。

近年来,一些省市也拓展了孤儿救助的范围,出台了相应的措施,将事实孤儿纳入救助体系。政府和民间公益组织的捐助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事实孤儿的经济和生活困难。然而事实孤儿群体所需的不仅仅是经济帮助,还应该包括对其心理健康的关注。本文拟结合相关研究就事实孤儿心理健康的状况进行分析并提出帮扶对策。

二、事实孤儿的心理问题分析

社会和家庭提供给事实孤儿的心理关爱不足,同时大多

数事实孤儿处于心理和生理发育的关键阶段,容易因遭受家庭创伤、缺少父母关爱与支持、生活困顿、缺少监管、受其他孩子歧视等,导致学业、情感、人际交往、自我评价、安全感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

(一)学业相对比较薄弱

事实孤儿面临着生计无着落、生活无人照料、失学等多种困难。由于缺乏监护人的监管和引导,事实孤儿大多数不了解学习的重要性,在学业方面努力程度不够,学业成绩也较差,因此老师的支持和鼓励也较难获得。事实孤儿学习动机不足,学习兴趣缺乏,学业倦怠和拖延现象突显,厌学情绪较重。因家庭经济困难等原因,事实孤儿往往容易担心学业无法继续。有的事实孤儿会自觉不自觉地考虑家庭困难而选择辍学打工。一部分事实孤儿在学业上表现为得过且过的心理,学习上满足于“过得去”,或者停步不前。因在学习上得不到满足,有的孩子还可能经常逃学和旷课,部分事实孤儿还可能沾染恶习,导致一些品行或违法之事发生。

(二)情感较为脆弱

某项调查显示,造成事实孤儿的原因中,父亲死亡,母亲改嫁或离家出走的,占调查数字的91%。父母的缺位,尤其是母亲的离开,老人的埋怨情绪对事实孤儿情感的影响较大。事实孤儿负性情绪相对较多,情绪低落,有的孩子会产生愤恨或委屈的情绪,生活中容易悲观和自责。一部分事实

孤儿情绪稳定性差,容易觉得生活无望因而暴躁,有时候会觉得活着没意思。

(三)人际交往存在障碍

事实孤儿因为亲子关系的缺失,导致他们在人际交往上先天不足。在人际交往上,他们容易害羞多疑,对与外人交流比较警惕,不大主动与人交往,喜欢独处。部分事实孤儿性格较为内向孤僻,更不容易交到朋友,缺少有效的沟通和抚慰。多数事实孤儿表现出不善言谈甚至缄默不语的情况,存在明显的自闭和自卑倾向。有的事实孤儿在福利院集中抚养,个体可能不愿寻求社会支持,有寄人篱下的孤独之感。事实孤儿往往较不愿主动融入集体,与周围同学交流较少,与师长也很难进行感情交流。

(四)自我评价偏差

事实孤儿在过重的心理压力和生活下,容易出现自我评价偏差。事实孤儿大都有被别人欺辱、被周围小伙伴瞧不起的体验,对于一些孩子的歧视,他们内心愤怒不安,有时也会有失落感。自卑心理和自我认同过低在事实孤儿中较为常见。有些事实孤儿会感觉到自己与其他人不同,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他们很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有些事实孤儿因多方的关怀而产生逆反心理,觉得别人是可怜自己。甚至部分事实孤儿可能会过度的无助失望,找不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五)安全感缺乏

因家庭的不完整、经济生活的困难,事实孤儿普遍安全感缺乏。因此,他们在面临突发事件时易紧张不安,常常感觉到恐惧,在受到伤害时不知道怎样保护自己。当面临一些外界他人对自我的否定时,个体容易不自觉担心被抛弃。有的孩子担心父母重病去世,也会感到不安焦虑。有些孩子生活在高风险寄养家庭,比如寄养家庭养父母偏大、重病去世等,寄养关系可能中断,导致孩子产生不安全感。

三、事实孤儿的心理帮扶对策

事实孤儿的心理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该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社会构筑一定的社会保障支持系统,家庭及学校营造融洽的心理成长氛围,不断提升事实孤儿自身心理素质。

(一)完善事实孤儿社会支持保障体系

事实孤儿生活在缺失家庭中,如果没有来自政府和社会方面的关注,将有造成一些社会悲剧。政府要进一步落实在帮扶事实孤儿中的主体责任,将事实孤儿全面纳入国家孤儿救助福利系统。很多政府和社会救助仅仅是从经济和生活救助出发,这是一种片面或短视的救助方式。“事实孤儿”需要社会提供生活及学习所需的费用,其心理问题更需社会及政府的帮扶。政府还应该逐步加强排查,完善事实孤儿信息库,建立健全事实孤儿保障体系,尽可帮助更多的事实孤儿

解决生活、教育等方面的问题。此外,还应该多加强事实孤儿福利机构建设,逐步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人员,对孩子进行生活、教育和心理等多方面的综合支持和帮助,给予心理关怀。社会要积极营造关爱事实孤儿的良好氛围,给予他们必要的帮助。鼓励专业人员采取志愿求助等方式开展心理辅导,使事实孤儿得到有效的成长关怀。

(二)充分发挥学校对事实孤儿的心理帮扶作用

事实孤儿大部分的学习生活时间和空间都在学校。学校教育几乎是他们唯一的受教育渠道,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学校应承担更多教育职责,多关注他们,及时给予正确指导。在学校教育中,可充分发挥学校、班主任及全体同学的作用,对家庭贫困的事实孤儿给予经济救助,对知识薄弱的儿童进行学习帮扶,对情感缺失的孤儿给予情感关怀,让他们获得集体的关爱。学校可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对有事实孤儿的班级,要落实专门教师进行心理辅导,引导他们自觉地摆脱学业、情感、人际、自我、安全感等方面的问题。在各种集体活动组织过程中也多为事实孤儿安排适当的角色,让他们逐步树立自信心,找到自身价值。班主任在与事实孤儿问题学生沟通时要保持耐心,多了解学生的能力和兴趣,挖掘他们的潜能,帮助他们树立生涯发展的目标。

(三)完善事实孤儿心理成长助养机制

对于“事实孤儿”最好的、有效的救助途径是实施“家

庭助养”制。为失去监护人的孤儿寻找合适的家庭,在新的家庭中抚养教育,给孤儿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温暖的家。在农村还可以充分发挥亲属、家族以及邻里等的作用,为事实孤儿营造互帮互爱的良好生活氛围,让他们能自主融入社会,健康成长。有些经济条件较好,事实孤儿较为集中的地方,还可以成立儿童之家,实行事实孤儿集中抚养,协助解决学生的经济和生活困难,增加孩子们互相交流的机会。要多组织关心事实孤儿成长的志愿活动,呼吁更多心理和教育方面的专家积极关注、努力解决事实孤儿在心理、教育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帮助事实孤儿健康成长。

(四)提升事实孤儿自身心理素质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事实孤儿开展心理帮扶时更应该不断增强其自身心理健康素质。要鼓励孩子意识到改变自身和家庭的命运主要在于自身的努力。帮助事实孤儿树立自信心,辩证客观地看待家庭、自身存在的困难与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学业上认真学习,主动提升自身生涯发展能力,胜任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人际关系上更加积极主动与周围同学拉近距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接受救助时,要学会感恩并坦然面对,不过多增加心理压力,客观评价自己。

四、总结

对事实孤儿的心理帮扶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

会、学校和家庭共同合作解决。在帮扶中需要结合事实孤儿在学习、情感、人际交往、自我评价及安全感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分析其具体成因,积极探索提升事实孤儿心理健康素养的途径。

(作者单位:福建省龙岩学院教育科学学院,,364000)编辑/张帆终校/于洪

一例一般心理问题的个案分析报告(范文).doc

一例高中生学校适应不良问题的心理咨询案例 单位:姓名: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一例高一男生学校适应不良的心理咨询案例。通过对来访者问题的分析、评估与诊断, 确定为一般心理问题, 属于新生学校适应不良问题。与来访者沟通协商后, 确定了咨询方案。采用合理情绪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等咨询技术, 使其改变了绝对化认知倾向, 消除了仅凭两次考试成绩未达到预期目标就认为自己是个没用的人等不合理认知和对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经常走神的过度焦虑状态。经过六次咨询, 引导来访者建立了合理认知, 增强了自信心与社会适应能力, 改善了不良心理状态, 咨询效果良好。 【关键词】:合理情绪疗法,行为认知疗法,学校适应不良 一、一般资料 (一)基本情况 李某,男,16岁,高中一年级学生。从小学习比较刻苦,成绩优异,被学校免学费录取。性格内向,父母均为农民,家庭经济情况一般。身高大约1.65米左右,体态正常,无器质性疾病。根据最近一次学校体检,未发现躯体疾病,家族无精神疾病史。 (二)个人成长史 李某出生在农村家庭,是家中长子,还有一个妹妹。自幼懂事,帮助父母料理家务,照顾妹妹。学习努力刻苦,成绩优异,深得老师和同学的喜欢,高中入学时,因中考成绩优秀被免费录取。性格内向、好强,做事认真仔细。 (三)精神和身体状态 意识清醒,略微有点焦虑,人格较稳定。近两周注意力不集中,睡眠较差。 (四)心理测验结果

SCL-90 测试结果:焦虑2.8,抑郁:2.2,测验结果显示焦虑、抑郁因子分明显高于常模,其余结果在正常范围。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一)主诉 以优异的成绩被高中免费录取,但第一次月考却没能进年级前10名,老师也没有给予任何鼓励,觉得自己很失败,担心自己再也不会考好,得不到老师的赞赏,感觉对不起父母,最近两周头昏脑胀,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对学习没有信心,内心又非常着急,故而前来寻求帮助。 (二)个人陈述 因家境不好,觉得父母不容易,从懂事起就帮着父母照顾妹妹,上学后想通过取得好成绩使父母感到欣慰。从小成绩就很好,深得老师和家长喜欢。升高中时,以优异的成绩被学校免费录取。可是入校第一次月考却没能进入年级前十名,老师也没有给予任何鼓励,非常失落,担心自己再也考试不好了,得不到老师的表扬。感觉对不起父母。月考后两周一直头昏脑胀,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都不好,对学习没有信心,内心又非常着急。求助者渴望咨询师帮助自己,尽快摆脱这种现状,把成绩提上去,但又对高中的学习又无能为力的感觉,以前的学习方法已不能适应高中的学习,但现在又没有合适的方法。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来访者说话清晰有条理,语速稍快,情绪略显焦虑。无躯体症状,自知力完整,无幻想、妄想。有迫切的求助要求。同学反映,李某平时学习认真刻苦,性格内向,自从月考完显得心事重重,情绪低落。 三、评估与诊断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应对措施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应对措施 【摘要】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进入城市打工,但是在广大农村随之而来的产生一个特殊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在心理问题、教育成长问题上以及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很难得到父母的引导和帮助,在成长过程中缺少父母感情上的关注、呵护和生活上的照顾,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异常。怎样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这是当前中国社会的一个严重的问题。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心理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产生和基本情况分析 (一)留守儿童的含义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和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的其他亲戚和朋友一起生活。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产生原因 1、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经济相对落后,面对巨大的经济压力迫使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离开家乡到城市里打工。在面对经济收入和子女教育之间,他们选择了前者是为了以后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给下一代提供充足的经济支持。他们认为只要给孩子充足的物质条件才能使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上有很大的帮助。 2、面对亲情缺失的孩子,为什么不把孩子带到自己所在的城市去上学呢?从社会现实情况来看有以下原因: (1)经济压力大。由于城市教育费用较高,农民工无法承受高昂的经济费用。农民工大多是做最苦最累的工作,可是他们的工资却是最低的。由于城市消费水平较高导致他们只能解决生活上的问题,对于孩子在城市上学他们却是力不从心。 (2)公办学校的教学条件无法满足全部的农民工子女上学。由于学校对农民工子女的接受能力、设计基础设施、师资力量和财政等的不足而不能接受全部的农民工子女。城市里大多数私立学校费用较高,而且设施没有安全的保障,容易发生事故。这就是使得农村子女无法完全在公立学校上学的原因。 (3)政府政策。政府在法律上加强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以便未成年人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少受到伤害。在财政上大力支持,但政府财政支持有限,现在处于瓶颈状态,无法完全解决农民工子女的就学问题。政府还在社会各地大力宣传保护留守儿童的思想意识,为了减少留守儿童和留守儿童少受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试验场学校杨冬梅734000 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是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所带来的“附属产物”。由于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客观因素存在,加上长期缺少父母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留守儿童往往在心理上产生一定时期的不适应感,严重的则会导致心理畸形发展,在行为上表现出程度各异的失范和越轨现象,出现了一系列“留守儿童综合症”。目前,全国有2290.45万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正日趋严重,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亲情缺失造成的心理障碍。亲情缺乏是留守儿童成长中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多数农民工每年回家一次,有的几年不回家。不少父母只满足于寄钱回家为孩子交学费,并不注意关心孩子的情感需要和受教育情况。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并缺少联系,使孩子长时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缺乏父母双亲的呵护和相伴,留守儿童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性格极易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情感相对冷漠,人际交往能力差。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运清认为,父母外出打工导致亲子分居后,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

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支撑,容易出现性格缺陷和心理危机。 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阴影,很大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调查显示,父母均在家的非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和自信心方面要显著高于单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而单亲外出留守儿童在这方面又显著高于双亲外出的留守儿童。 二是家庭教育缺失造成的行为偏差。家庭教育对孩子有着直接、持久和潜移默化的作用,而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几乎是空白。由于体力、素质等原因,临时监护人大多局限于让孩子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无法尽到对孩子的教育责任,隔代的老人大多对孩子溺爱放纵,留守儿童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自私任性、蛮横霸道、易冲动、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少年,自律能力较弱。由于长期在放任自流的环境里,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出现行为偏差,在家里不听代养人的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纪律散漫,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等行为,有的迷恋网吧和游戏厅,甚至沾染上不良习气,出现违法犯罪行为。有的留守孩子受父母在外打工的影响,把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也定位为打工挣钱,因此产生厌学情绪,学习缺乏热情,不求上进,成绩普遍较差。老师们反映,班上的“双差生”多数是留守儿童。

由心理问题引发的案例分析

由心理问题引发的案例分析 当今社会,人们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但面对各式各样的人际关系、事业、家庭以及社会,谁又能游刃有余?因而许多人都患上了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变得郁郁寡欢,终日愁眉不展。大学生也是这一群体里的一员。 大学生离开了父母的怀抱,开始走向社会,走向社会岗位。有许许多多问题都得自己解决,解决不了的就会选择逃避。我曾经在高中的时候就听说某某高校的学生自杀,而且听过不止一次。当时我就在想生命是最可贵的,是什么让他们放弃生命选择死亡呢?后来我又听说了马加爵事件。 二零零四年二月二十三日,云南昆明市云南大学六幢三一七宿舍发现四具男尸,他们是该校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云南省公安厅和昆明市公安局在之后的现场勘查和调查访问后认定马加爵有重大作案嫌疑。此时马加爵已经失踪数天。他还不到二十三岁,杀人手段却很残忍。尸体死亡原因都是脑部钝器击打所致。他为什么杀死他们呢?因为那四个同学为了打发时间约马加爵打牌,他很乐意的接受了。他的智商很高所以打牌经常赢。那几个同学便怀疑他作弊,他坚持说没有,他们就把他以前的许多伤疤都揭开了。马加爵感到自己的人格被侮辱并且受到了巨大的歧视,因而杀了他们。 这件事令许多人都感到惋惜,为了国家失去马加爵这样的人才而惋惜。他曾获得“全国奥林匹克物理竞赛”的二等奖;他曾因为没有鞋子穿,在助学贷款没发的日子里光脚和逃课;他曾把自己辛苦挣来的一百元丢在过道里让丢钱的母亲捡到;他上大学的钱也都是他自己挣来的。是什么让这么一个品学兼优、吃苦耐劳、淳朴孝顺的他成为杀人犯呢? 首先得从他的同学说起,这四名同学是他自以为平时没有歧视过他的,一直平等对他的人竟然恶语中伤他,蹂躏他的人格,还揭开了他的伤疤。使他认为每个人长期以来都一直凶悍的歧视他,残忍的嘲笑他,他的尊严被无情的践踏。他在这种氛围下再也难以立足了,所以他决定了玉石俱焚。给那些歧视穷苦人,蔑视穷苦人,无情践踏和残忍蹂躏穷苦人人格尊严的人一个教训,因而他杀了他们。这四个同学实在太让他失望了,他们没有对穷苦人的同情,有的却是嘲笑。他们的心里十分好强,不服输,因而他们选择了污蔑他作弊并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试想如果他们的心里有的不是优越感也不是虚荣感,而是一种深切的同情和默默的支持与帮助,他们还会被杀吗? 从马加爵方面讲,他宿舍的同学曾在他的被子上撒尿,也曾在冬天温度较低的时候给他一两块钱让他帮自己洗衣服。在那时他的心里就已经十分不平衡。他感到了别人的侮辱与歧视,也感到了自己的尊严被无情的糟蹋,但在那时他并没有释放出来,于是打牌成了导火线。再者马加爵生性比较粗暴,平时打球只要有人踢得不好或者无意间踢到他身上,他便会动怒,有时甚至翻脸骂人。一开始马加爵有几个广西老乡常来找他玩,后来渐渐不来了。还有以前他经过别人宿舍,只要听到里面的音乐声音大一点就会破口大骂。由此可以看出马加爵不希望自己处于弱势,不想被别人欺负。他的心里极度不平衡,也开始有点扭曲。但他不懂得理智的调控情绪,也不懂得用音乐来使自己的内心平静。他只知道在事情不合自己心意的时候就发泄到别人身上,因而他渐渐开始孤独了,就连老乡也不想理他。有一次同宿舍的一位同学动了他的东西,他发现后便一直记恨在心,从此不再理睬那位同学。这也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十分计较的人,他不懂得容忍与包容,更不懂得如何与他人相处。所以真正决定马加爵犯罪的是心理问题,是他强烈、

案例分析问答题

案例分析问答题: 1、一般心理问题 2、严重心理问题 3、神经症(分类) 4、精神病 一、该求助者的主要症状是什么? 生理方面: 心理方面: 二、对该求助者作出诊断的程序是什么? 1、根据并与非病的三原则,根据有无自知力,有无主动求医行为,是否存在逻辑思维方面的异常症状等,判断是否为精神病。 2、对照症状学标准:有何症状 从严重程度标准看:反映强度,有无泛化,是否影响逻辑思维,对社会功能的影响, 病程:多长时间 3、参考心理测验的结果。 4、最终作出诊断: 三、对该求助者的诊断及依据是什么? 诊断依据: 1、根据并与非病的三原则,自知力,求医行为,有无精神症状,排除精神病。 2、对照症状学标准:有何症状 从严重程度标准看:反映强度,有无泛化,是否影响逻辑思维,对社会功能的影响, 病程:多长时间 3、根据心理测验的结果及相关资料等支持本诊断。 4、最终诊断:…… 三、对该求助者的诊断及依据是什么? 诊断依据: 1、根据并与非病的三原则,自知力,求医行为,有无精神症状,排除精神病。 2、对照症状学标准:有何症状 从严重程度标准看:反映强度,有无泛化,是否影响逻辑思维,对社会功能的影响, 病程:多长时间 3、根据心理测验的结果及相关资料等支持本诊断。 4、最终诊断:… 四、对该求助者需做那些鉴别诊断 (一般心理问题) 1、与精神病相鉴别: 根据并与非病的三原则,精神病的特点是患者的知情意不统一,没有自知力,一般也不主动就医,常常便显出幻觉、妄想、逻辑思维紊乱及行为异常等。而该患者,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 严重心理问题的反应强烈,反应已泛化,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病程大于2个月。而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并不严重,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持续时间也较短,因此可以排除严重的心理问题。 3、与某类性神经症相鉴别:……. 五、该求助者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1、生物原因:是否有躯体疾病、生理年龄、性别因素2、心理原因:认知方面,性格, 3、社会原因: (1)家庭教养模式, (2)生存环境(负性生活事件、正性生活事件), (3)人际关系 (4)社会支持系统, (5)社会文化(道德、风俗、习惯等)等。 六、对该求助者可选用什么心理测验并说明理由? 根据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围绕已形成的初步诊断,对该求助者可选用的心理测验及其理由如下: 1、可选用MMPI测验,用来探寻病理人格特征以及作为精神病的鉴别诊断。 2、可选用SAS测验,以评估其在焦虑方面的状态及程度。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 走访调查活动报告 一、调查背景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需要留守在家乡,并需要其他亲人照顾的年龄在十六岁以下的孩子。留守儿童问题就是农民工问题的伴生问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进城务工的现象越来越明显。调查显示:我国有1.2亿农民常年在城市务工经商,产生了2000多万留守儿童,其中14 岁以下占86.5%,江西约有一万,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社会问题。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知,情,意,行方面的健康状态,主要包括发育正常的智力,稳定而快乐的情绪,高尚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及和谐的人际关系等。心理健康是衡量一个人是否真正健康的重要内容。留守儿童这一新的群体的出现带来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即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孤僻、失落、自卑、冷漠、多疑、脆弱、焦虑、极端、狭隘、冲动。这些字眼被用到他们身上。他们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着教育、生活、心理等诸多突出问题。因此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应当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二、调查地点及调查对象 本次的调查地点为江西省南昌市扬子洲镇。镇雄经济比较落后,以农村人口为主,村民大多以种地为生,大多数青壮年外出打工,孩子与老人留在家中。又由于村民观念落后、信息闭塞、条件艰苦等原因,当地的教育水平也较落后。大多数学生完成初中学业就和家长一起外出打工,导致升学率较低。学生学习缺乏动力和积极性,很多家长对教育不够重视,教育体制改革进行地不大乐观。我们此行调查的对象,年龄在7~18岁,这些孩子正处于儿童期或青春期发育阶段,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他们往往具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孤独、自闭、意志薄弱、人格扭曲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他们自身的发展,并且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的建设构成重大影响。 三、调查问卷内容 问卷共涉及六个方面的内容(后面数字为题号): 人际关系1,6,14,23,30(5) 心态2,4,7,19,22,28,29(7) 自我意识15,18,25,37,38(5) 控制力3,5,24,26,27,31,32(7) 身体状况16,17,20,21,34,35,36(7) 家庭关系8,9,10,11,12,13,33(7) 问卷共发放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7份。 (注:调查问卷附于后) 四、研究方法与调查样本选择 (一)研究方法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 【摘要】在我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城市化过程中,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流向是由乡村到城市的流动,西部向东部及沿海地区流动,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务工。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4800多万人,农村留守儿童所占比例高达86.5%,按照全国3亿6千万儿童来计算,每18个孩子就有一人没能与父母共同生活。本文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调查和分析,提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对策 恩平市沙湖镇,在农村留守儿童方面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因此我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主要心理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主要存在着以下心理健康问题: 情绪消极。不少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不稳定,且时常处于消极状态。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容易产生沮丧、孤独、焦虑等不稳定情绪,从而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性格孤僻。父母双方外出后,留守儿童普遍有一种严重的失落心理。他们不爱交谈、不愿和别人交往、性格抑郁。再则,即使有隔代监护或上辈监护,但因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他们有心事也藏在心里,只用自己幼嫩的双肩扛下所有问题,从而形成了精神或人格的障碍。调查显示:父母不在身边,从他们缺少关爱的眼神里很难找到这个年龄的孩子们应有的那种天真与活泼。有些孩子感觉生活没意思,甚至有的人产生过自杀念头。性格孤僻、脆弱,渴望亲情成为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问题。 内心失衡,价值观受影响。留守儿童缺乏足够的亲情,不能像其他的同龄儿童那样,享受到应有的家庭温暖,在心理上有失衡的倾向。有的自闭,不愿与人交往;有的虚荣攀比,父母就用金钱补偿留守儿童在情感上的缺失。而在有充足经济来源的前提下,留守儿童用物质来掩盖自己的自卑,在攀比中,获得较多的自信心;有的逆反或者仇视。留守儿童的自卑和错误的价值观,导致他们把得不到亲情的原因归结于社会和金钱,对社会充满敌意,以致于做出一些逆反的事情。 认知水平较差。这里所说的认知水平,更多的是指儿童的道德学习、思想认识等方面的认知。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对外界十分敏感,同时缺少父母的言

一般心理问题咨询案例

调整心理,追求幸福【摘要】本案例是一名青年女性因夫妻关系引发心理问题的分析报告,长期夫妻关系的冷漠,再加上两次负性生活事件,使求助者有了离婚的想法,但考虑到自己的将来和女儿,在离与不离的矛盾心理冲突中,出现了了焦虑、烦躁、入睡困难等症状,咨询师通过摄入性会谈,运用真诚、共情等咨询技术与求助者建立了良好的咨询关系,并运用合理情绪疗法,引导求助者与其不合理信念辩论,最终使求助者走出负性生活事件的阴影,以积极的思维模式重新构建了家庭的幸福,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一般心理问题,合理情绪疗法 【一般资料】 张某,女,34岁,大专学历,县法院工作人员,收入中等,经济状况良好。 【主要问题】 焦虑、烦躁,食欲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入睡困难一个多月。 【求助者主诉】 我和丈夫经人介绍结婚,婚后几年生活很幸福。但自从丈夫工作调动后,他经常回家很晚,有时甚至半夜才回来,回家后也很少说话,我们之间的沟通也越来越少,夫妻关系也因此变得很冷漠。1年前,我收到了一条短信,说丈夫和同事有暧昧关系,和他闹了一场,但没有事实,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就不了了之。1个月前我在班上感觉身体不舒服提前回家,发现丈夫和那个同事在家坐着,于是又想起了短信的事,那个女人走了以后,我和丈夫大闹了一场,感觉自尊心受到了很大伤害,想和他离婚。但离婚后女儿的生活怎么办自已再找一个不如他怎么办不离婚,又感觉自己对他那么好,给他做饭、洗衣服、照顾孩子,还得上班,而他对我却是漠不关心,还在外面和同事不清不白,日子没法过了,一个多月了,离还是不离的问题翻来覆去的考虑,搞得自己心情烦躁、焦虑,吃不下饭,也睡不着觉,有时做工作注意力也不集中,因为自己心情不好,也不愿与同事聊天,担心同事看出自己的情绪,知道丈夫的事情。再这样下去,害怕抑郁成疾,前来咨询。 【个人成长背景】 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自幼身体健康,未患过严重疾病,有一个哥哥,父亲脾气暴躁,经常与母亲争吵,因此养成了她忧郁、内向的性格。

关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浅析

关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浅析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教育问题 在大多数的农村,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还嗷嗷待哺时,父母就远离家乡,到遥远的城里谋生糊口。很多时候,他们只能从电话中或者从偶尔寄来的汇款单中,才能感觉父母的存在。当别的孩子都在享受花样年华的时候,他们被留在乡下,孤独地像荒草一样生长。人们给这群孩子起了一个酸楚的名字:留守儿童。 2013年9月,我参加贵州省乡镇事业单位招考,幸运的考入玉屏县教育系统,现在田坪一所村小任教,第一次近距离地接触留守儿童。我们学校有138个学生,其中一半是留守儿童。让我对留守儿童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使越来越多的农村儿童成为留守儿童。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本文对留守儿童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教育问题进行浅析。 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1、家庭教育缺失 相对于其他同龄儿童来说,“留守儿童”自年幼便远离父母,缺乏交流。得不到父母的照顾和关爱,从而影响留守儿童对父母的信任和依恋。家庭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情况:(1)隔代教育(2)亲友教育(3)自我监护(4)父亲或母亲单独监护。以上几种家庭教育都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使孩子在心理上与同龄孩子相比有较大的差别。 2学校教育的影响 学校对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教育学校的教育同样会影响到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目前我国农村教育投入不足,学校办学条件差。(1)活动场所狭小,教学设施不齐全。(2)师资力量匹配不齐,几乎没有专业的音体美老师,英语老师严重缺失。课改后的义务教育课程,往往力不从心。学校现在大多数的学校、老师十分关心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忽略“成绩差”的学生。“留守儿童”属于特殊的社会群体,其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明显的比其他同龄儿童差,学习方面显得困难重重,自然而然不引起学校、老师的注意,加之“留守儿童”性格孤僻自闭,沉默寡言,人际关系十分敏感,极易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作为老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能给予及时地引导,使其心理问题更加的严重。 3、社会因素 我国的产业结构发展不合理,工业发展快,而忽视了农业发展,致使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外流,加之经济条件的限制,使得父母不得不把孩子留置家中,从而导致“留守儿童”的数量越来越多。“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缺乏及时的引导,很容易受不良分子的诱惑、拉拢,最终误入歧途。“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学习干劲不足等不良的学习心态,整天沉迷于娱乐场所,不能自拔。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1敌对心理 在我们学校我对留守儿童与他人发生矛盾时所采取的处理方式进行了总结有以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结题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结题报告 清新县三坑镇枫坑小学课题组 2010年4月 我校的县级课题《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从2006年10月开始实施研究到现在有3多年时间了,在上级领导的关怀指导下,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在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刻苦钻研以及全校教师的积极配合、支持帮助下,课题的实践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加强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素质教育,同时参与研究的教师的业务水平、科研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为我校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现将本课题的研究情况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大批农民工入城务工,造成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也不断增多。我校有学生300多人,其中留守儿童有60多人,占全校学生的16.7%。这些儿童由祖辈或亲友监护,父母对子女的行为品德、学业成绩、心理健康等方面知之甚少,无力管教。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这个重要环节,留守儿童对学习缺乏热情和自信,进取性、自觉性不够强,生活习惯不良,不讲卫生、不勤换衣服等。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留守儿童”这一系列问题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新的压力,也给老师带来了新的课题研究。对此,我校结合实际,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成立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个性心理品质、基本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2、监管人的现状与留守儿童个性品质形成的关系。 3、探索留守儿童教育新模式、新方法。

4、建立符合留守儿童身心特点的良好品质的培养方案形成一套有效的成功经验及理论。 5、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和勇于发表自己观点的勇气。 6、通过活动体会父母的艰辛,感恩父母自己的巨大付出,从而增强家庭责任感到增强社会责任感,激发学习自觉性。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着眼于留守学生的教育发展,反思学校教育工作,探究改进教育工作的途径与方法。 2、改进教育工作根植于留守儿童的现状与需求研究,从而体现新课程理念,让教育工作服务于社会。 3、寻求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最佳整合,保证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与留守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4、以留守儿童特定群体为单位,组织实验研究,通过对比寻求有效教育途径。 四、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寻求有效的对策,改变留守儿童的状态。 2、开发留守儿童的情商,激励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社会,孝敬父母,提升亲情。 3、通过补偿亲情活动,使留守儿童缺失的亲情得以回归。 4、通过研究解决如何使留守儿童健康地成长。使留守儿童和普通儿童一样在爱的蓝天下快乐地学习成长。 5、提高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及能力。 6、增强社会、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合力。 五、课题研究的原则 1、全体和个别相结合的原则: 一切辅导活动的计划、实施、组织都要顾及全体留守儿童,协助学生健康地成长与发展。同时承认并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在具体方法上对学

青少年心理问题案例分析

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案例分析之厌学 【案例呈现】:有一位母亲很苦恼,儿子从小就懂事听话,和同学关系融洽,学习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但自从上了初中就开始情绪不稳定,正在上初二,最近不知道为什么一提到学习,脸上就出现烦躁的神情,一拿到书本,就哈欠不断。做作业时也磨磨蹭蹭,拿块橡皮也能拿半天。妈妈让他把第二天的书看一看,他就冲妈妈说一句:“没什么好看的。”妈妈追问了半天,他才冒出一句:“学习真没意思,真累!” 【案例分析】:对于这位初二学生的这种对学习的反应,我认识这实际上是厌学的一个典型案例。学生对学习烦躁、厌烦、不想学,但又不得不学,于是出现了消极应付的情况,尤其是在青少年时期。其主要特征是对学习厌恶反感,甚至感到痛苦,因而经常逃学或旷课。厌学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学生学习效率,速度和质量下降。厌学主要分为三个程度。轻度厌学,学生不喜欢学习,上课注意力不易集中,课后作业偷工减料等;中度厌学,学生开始将情绪付诸行动,经常性逃课,逃避学习,不想面对学校老师、同学。重度厌学,从心理问题发展为较为严重的厌学症,将学习中的问题夸大泛化,对学习产生恐惧心理,极度自卑心理等。由案例中这位学生的表现来看,他目前属于轻度厌学状态。 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这些。 第一,家庭环境的影响。一些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究其原因,家庭因素是不容忽视的,家庭中的物质环境、精神氛围、家长的教育方式,都会通过有形或无形的方式给子女的学习带来正面或负面的影响。有些家庭缺乏有利于孩子学习的精神氛围,有的家长业余时间在聊天、看电视、打牌中消磨;还有的家长对学生抱以不切实际的过度期望,把家庭变成“第二学校”,自己承担“伴读”“督学”角色,这无形中增加了孩子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常会认为学习是为了父母,而自己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以至逐渐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导致成绩下降,而成绩稍一下降,父母压力更大,学生更不愿意学,成绩更差,造成了恶性循环。 第二,来自教学内部的原因。目前相当多的学校,其教育教学指导思想仍未从应试教育的樊篱中走出来。升学指挥棒在中学仍有很强的支配力,由此产生一系列问题,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加强了学生厌学心理。一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思想仍被升学指挥棒左右,课堂上满堂灌,不注重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更无暇去顾及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生间的个别差异。作业搞题海战,压得学生无喘气的机会。凡此种种做法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加重了学生的厌学情绪。二是应试教育对教育评价的影响,使学校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均以考试分数为标准,学校向教师要分数,教师、家长向学生要高分,在这种层层压力下,一些学校只注重与升学有关的科目,挤占其他科目的时间及学生的正常假日,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 第三,学生自身的因素,不良的个性特点及个性倾向。如意志力薄弱、兴趣广泛而不专一、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内在的学习动力等。都易失去学习兴趣。还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时常碰到困难,遭遇失败,甚至是老师的冷嘲热讽和轻视,家长的打骂,这些常使他们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于是自暴自弃,产生厌学心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太差,学习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个案分析报告

一、个案研究背景 (一)学生基本情况 徐鹏,男,坨里中学学生。学习成绩很差,考试成绩在班上总在最后几名里徘徊。上课爱不发言,而且总是在回避和老师的接触的机会,平时话不多,自卑、不擅长体育、不擅言谈。在学习上一般不能按时完成作业。 (二)家庭生活背景 徐鹏的父母都是农民,文化教育程度不高,平时根本就没有时间,甚至也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其唯一的教育方法就是粗暴的打骂,尤其是在学习的问题上。孩子和父母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 二、个案心理问题分析 通过一年来的观察与了解,发现他与人交往的主要心理表现是:严重自卑心理、孤独焦虑心理、胆小压抑心理。形成该心理的原因有: (一)父母对学习要求超过了学生的能力范围 通过家访和与家长的谈心,了解到徐鹏的父母都是吃了没有文化的苦,所以生活比较艰苦,因此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优异,能够出人头地。但是这么多年以来,徐鹏的成绩让他们在村里、邻居、朋友面前抬不起头来。为此,家长也十分着急。孩子青少年时期,尤其是在初中阶段是性格形成和社会交往方式形成的重要阶段,他们非常渴望父母的关心、呵护和指导。此时徐鹏正为自己的学习苦恼。父母的打骂使他形成了严重的胆小、焦虑心理特征,造成了如今自卑、孤独的社会交往现状。 (二)同学的排斥 因为他在班级里成绩一直非常差,每天面对许许多多的错题订正,考试经常

不及格。每次考试,只要老师说有一个人不及格,同学们都异口同声的说肯定是他。在班级里面他感到非常的不光彩,更加使他不敢和同学平等交往,受到同学欺负也不敢告诉老师,形成了自卑胆小的社会交往心理现状。由于长期不被群体接纳,徐鹏在班级里一直就像一个陌生人,可以想象他内心的孤独、焦虑和无助让他多么痛苦了。 三、疏导帮助矫正措施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指出,“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便学会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友谊中,他便会觉得生活在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 (一)个人疏导 在学生的心理成长过程中,我们始终相信,个体内心的成长才是最重要的,只有通过自我激励、自我成长,才能真正达到心理的成长,只有发挥他个体的自我力量,他才能真正走出孤单、走出胆怯,树立健康的社会交往心理。 1、发现优点,树立自信心。 人不能主动交往,主要原因是在交往过程中缺乏自信。所以首先就要树立自己的自信心,应当不为一时的挫折而失去对自己的信任,并且要找到自己的优点,给自己恰如其分的评价。在几次的与他谈心中,我逐渐体会到他那颗孤独、自卑的幼小心灵。他完全默认了所有人对他的指责,承认所有的错误都是因为他。 我就告诉他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不例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闪光点,只不过自卑感强的人往往容易忽视自己的优点,夸大自身的弱点,对自己否定过多,看不到自身的价值,引导他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能自暴自弃,意志消沉,自我否定,而要冷静下来,辨证地看待自己,接纳自我。引导他有回忆从小到大的的人生经历,把每一次获得赞扬的内容、过程、和感受记录下

严重心理问题的护理案例分析报告

严重心理问题的护理案例分析报告 一、患者基本情况介绍 来访者:李某,女,15岁,初二学生。初一因害怕去学校休学了半年,复学后又常跑回家,后来父母怎么劝就是不肯再去学校,因此父母陪同前来咨询。 患者在初一时,给一男生写过一张表示自己喜欢对方的字条,因为不敢当面交给那位男同学,便让另一位女同学帮自己传给对方,那位男生没有任何表示,自己开始没在意,后来觉得那位女同学已经将自己写字条的事告诉了别的同学,认为大家都知道了自己的秘密,在背后说自己的坏话,看不起自己,遂不肯再上学。父母见其无法坚持学习,便为她办了休学半年的手续。休学在家时,因怕别人说自己有病,就极少外出,在家多以睡觉、看电视打发时间。半年后转学到另一学校,但依然不敢与同学交往,害怕同学知道自己过去的事,又因为离家远了更想家,于是经常不去学校,后来就坚决不上学了。因为不去上学,父母对她特别失望,经常不回家,这使她很担忧。 平素身体状况一般,13岁时因不敢上学,到医院检查没有明确诊断,曾服用一些抗焦虑的药,效果不明显。未发现家族史,但其母亲性格也较为敏感,面子观念较强。体格检查无特殊,神经系统检查未见阳性体征。精神健康检查:年貌相符,衣着整洁,说话虽有些胆怯,但语言清晰,思维逻辑正常,未查及幻觉、妄想及其余感知觉障碍,表情不太自然,伴有紧张、焦虑,自知力完整。辅助检查: SAS为32分,SDS为40分,没有明显的抑郁和焦虑。 二、患者心理问题分析 1.心理咨询诊断:严重心理问题 主要依据:来访者为少女,她的问题是不愿上学,主要是社会心理因素所致。造成该心理问题的原因较为复杂,与其早期经历、青春期性的萌动与成熟及其家庭教养、父母及本人的个性特征均有关系。时间经历一年,从无法面对同学,不愿意上学,发展到为了不让他人说自己,尽量不外出。在这段时间里,平时对李某事事迁就的父母,既不能在心理上给予安慰和帮助,反而是因为望女成凤心切,多次逼其去学校学习,这使她在精神上又产生了新的痛苦,致使该问题持续时间较长。 2.心理分析 李某心理问题的产生,除特定事件的刺激外,更有其人格及心理社会因素的原因。从来访者的陈述中得知她从小受父母宠爱,形成对父母的依赖,只要有困难都由父母出面解决,缺乏独立性和判断力。如在青春期发育阶段,少女的怀春心理使其渴望与异性交往,但被老师、家长反对后不敢违抗,家长、老师认为不正经、学习不好的女孩子才会与男生交往,这一观念影响着她,但性生理和性心理的发育使她在内心深处更渴望了解异性和两性之间的关系,于是只好从影视节目中得到补偿,又由于影视节目良莠不齐,学校和家庭都没有对这个年龄的孩子进行健康的性教育,无法形成正确的性道德观,受情爱镜头的刺激不能自持,养成了自慰的不良行为,而从父母对自己与异性交往的态度中她觉得这是不应该的,也因此而自责。这种不良的性经历,还使其产生了怕羞心理。 三、心理护理方法与技术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特点及其原因分析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特点及其原因分析 摘要 随着留守儿童群体的迅速壮大,留守问题的不断加剧,这个特殊的群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由于他们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的关爱与呵护,长此以往,产生了性格柔弱、自卑、自负、孤僻、叛逆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为此,我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进行研究,积极探讨其产生心理问题及其原因,提出对留守儿童有效的教育政策,以便帮助留守儿童重建自信心,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身心能够健康发展。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原因分析;应对策略 前言 近年来,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过剩,大批青壮年人员外出经商打工,在外拼搏闯世界谋发展,留下子女同老人们待在家里,成为“留守家庭”。孩子成为“留守儿童”这些儿童长期长期没有同父母一起生活,缺少父母的关爱、引导和教育。儿童在性格上形成厌世自闭、社会逆反、性格孤僻、空虚、自卑、胆怯、没有精神寄托;情绪波动大,孤独、寂寞、敏感、焦虑、急躁、任性、抑郁、苦闷、烦恼、脆弱等消极情绪困扰着他们;在生活中表现出不会与人相处、任性,不合群、暴力,逃学,上网成瘾、早恋等状况;学习成绩普遍不好。由

留守儿童引发出一系列的心理和教育的相关问题。形成以上问题的原因,通过调查和研究,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儿童自卑心理加剧、性格抑郁、喜欢自我封闭、为人处事不合群 ,一些儿童产生僧恨、仇视的畸形心态 ,甚至出现暴力化倾向。据调查发现 ,近60%的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 ,65%的留守儿童不愿意与监护人进行心灵沟通,30%的留守儿童直言恨自己的父母。[1] (一)、心理问题 1、留守儿童性格孤僻、柔弱内向、不合群 你只要到学校去观察,就会发现:非留守儿童普遍要比留守儿童活跃得多。留守儿童均由监管人代为照顾,而监管人总认为只要不出安全事故就行,稍微麻烦一点的事情都会代劳,也缺少与他们的沟通和交流,当遇到一些麻烦事情时他们会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会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不开朗。 2、自卑的心理障碍 学生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学校里经常性的能见到一些孩子在其他小朋友面前炫耀。经常听到学生之间“我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你没有哦......”“我也有,我还有哥哥姐姐,你没有哦......”等之类的对话。而此时那些留守儿童就只是默默地走开或者默不作声,这种情形通常会激发起他们的自卑心理,应引起学校老师的重视。[2]

心理咨询师三年级案例分析典型例题汇总

心理咨询师三年级案例分析典型例题汇总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心理咨询师三级案例分析典型例题汇总 案例一 主诉:焦虑,烦躁,入睡困难,经常做噩梦等1个多月。 一、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 求助者犹犹豫豫走进咨询室,述说时,眉头紧锁,不敢下面看咨询师,来回搓手,内心体验与表情一致。出生在中等城市,从小性格内向,不爱交朋友,父母亲对他在学习的要求特别高,小学、初中的学习成绩在班里排第一名,高中时的成绩,偶有一次排在第二名,在下一的考试非争取第1名不可。平常父母总是教育他一定要考上名牌大学。因为只有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才能找到好的工作,高考时由于太紧张,只考上一所普通大学,本来想重新再考,却因当年父亲生病去世了,家里的经济状况一下很紧张,只好上了这所普通大学,在大学期间与同学交往少,业余时间大部分在学习上, 二、心理测试结果SOS:40,SAS60,EPQ:N:65,P:40,L:30.根据求助者的测验结果考虑求助者为内不稳定型人格特征,有焦虑情绪。 根据以上案例,回答以下问题“ 1、该求助者的主要症状是:焦虑、烦躁、注意力为集中、睡眠障碍食欲下降。 2、对该求助者的诊断是:一般心理问题。 诊断依据: 1、根据殶与非病的三原则,该求助者的知情意协调、一致,个性稳定,有自知力,主动就医,并且没有表现出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对照症状学标准,该求助者的表现出焦虑、烦躁、睡眠障碍等症状。从严重程度标准看,该求助者的反应程度不甚强烈,反应也只局限天找工作的范围内,没有影响逻辑思维等,无回避和泛化,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从病程标准看,病程只1个多月。从除外标准看,该求助者的农业国问题并不严重,时间也较短,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病症样心理问题。 (3)根据以上依据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3、对该求助者需做的鉴别诊断有: 1、与精神病鉴别: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精神病的特点是患者的知情意不统一,没有自知力,一般也不主动就医,常常表现出幻觉、妄想思维紊乱及行为异常等。而该求助者的知情意协调、一致,有自知力,主动求治,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与严重的心理问题鉴别:严重心理问题的反应强度强烈,反应已泛化,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病程大于2个月。而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并不严重,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的影响,持续的时间也较短,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3、与焦虑性神经症相鉴别:焦虑性神经症在症状表现上主要是焦虑,有持久的痛苦不能解决,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的影响,出现泛化和回避,反应也与初始事件本身不相关,持续时间长,大于3个月或半年。而该求助者虽然也以焦虑为主要症状,但未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和逻辑思维,没有泛化和回避,而且持续时间只有1个多月,,因此可以排除焦虑性神经症。 4.该求助者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 1、生物原因:该求助者的问题中没有明显的生物原因。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 随着留守儿童群体的迅速壮大,留守问题的不断加剧,这个特殊的群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由于他们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的关爱与呵护,长此以往,产生了性格柔弱、自卑、自负、孤僻、叛逆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为此,我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进行研究,积极探讨其产生心理问题及其原因,提出对留守儿童有效的教育政策,以便帮助留守儿童重建自信心,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身心能够健康发展。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原因分析;应对策略 前言 近年来,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过剩,大批青壮年人员外出经商打工,在外拼搏闯世界谋发展,留下子女同老人们待在家里,成为“留守家庭”。孩子成为“留守儿童”这些儿童长期长期没有同父母一起生活,缺少父母的关爱、引导和教育。儿童在性格上形成厌世自闭、社会逆反、性格孤僻、空虚、自卑、胆怯、没有精神寄托;情绪波动大,孤独、寂寞、敏感、焦虑、急躁、任性、抑郁、苦闷、烦恼、脆弱等消极情绪困扰着他们;在生活中表现出不会与人相处、任性,不合群、暴力,逃学,上网成瘾、早恋等状况;学习成绩普遍不好。由留守儿童引发出一系列的心理和教育的相关问题。形成以上问题的原因,通过调查和研究,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儿童自卑心理加剧、性格抑郁、喜欢自我封闭、为人处事不合群 ,一些儿童产生僧恨、仇视的畸形心态 ,甚至出现暴力化倾向。据调查发现 ,近60%的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 ,65%的留守儿童不愿意与监护人进行心灵沟通,30%的留守儿童直言恨自己的父母。[1] (一)、心理问题 1、留守儿童性格孤僻、柔弱内向、不合群 你只要到学校去观察,就会发现:非留守儿童普遍要比留守儿童活跃得多。留守儿童均由监管人代为照顾,而监管人总认为只要不出安全事故就行,稍微麻烦一点的事情都会代劳,也缺少与他们的沟通和交流,当遇到一些麻烦事情时他们会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会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不开朗。 2、自卑的心理障碍 学生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学校里经常性的能见到一些孩子在其他小朋友面前炫耀。经常听到学生之间“我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你没有哦......”“我也有,我还有哥哥姐姐,你没有哦......”等之类的对话。而此时那些留守儿童就只是默默地走开或者默不作声,这 种情形通常会激发起他们的自卑心理,应引起学校老师的重视。[2]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