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历史的启迪和重大科学发现产生的条件

历史的启迪和重大科学发现产生的条件

历史的启迪和重大科学发现产生的条件
历史的启迪和重大科学发现产生的条件

历史的启迪和重大科学发现产生的条件

周光召2001-10-26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26263641.html,/main/docview.aspx?id=453054396&page=1

21世纪初叶将是中华民族以坚定的步伐走向世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关键时期。中华民族的复兴要求科技先行,要求在中华大地上涌现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重大科技创新。

我国当前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是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是将科技创新成果迅速有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同时,我国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更多更好的自有知识产权,需要振奋民族的自信心,实现以弱胜强,后来居上。因此需要在中国大地上出现重大的科学发现。笔者仅就第二个问题发表一些看法。

一、重大科技创新产生的外部条件正在逐步形成

这些条件,归纳起来有以下6个方面:(1)国家加强了科研经费的投入;(2)对科技已产生重大的社会需求;(3)正在大力进行优秀人才的培养、选拔、吸引和集聚;(4)实行开放政策,保持了稳定的政治局面;(5)开始形成尊重知识和尊重科学的社会环境;(6)提倡创新,开始建立全国科技创新体系。在此,笔者仅就某些条件予以简要的说明。

1 国家加强了科研经费的投入

前一段时间,科研和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成为我国发展科技的瓶颈。近几年来,情况有了巨大变化。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实行科教兴国的战略,从各方面加强了科研和教育经费的投入。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科技的重要性日益为社会所认同,可以预计,中央、地方和企业对科研经费的投入都将不断增长。但科研经费只是获得重大科研成果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在目前的大好形势下,我们应当更多地注重其它条件的创造。

2 对科技已产生重大的社会需求

(1)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紧迫任务。

这其中的严重问题之一是环境污染愈益严重。据1998年国际卫生组织公布,全球空气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依次为太原、米兰、北京、乌鲁木齐、墨西哥、兰州、重庆、济南、石家庄、德黑兰,其中我国占7个。1998年全国一半以上城市降水年均PH值低于5.6,酸雨覆盖率已超过国土面积的30%以上。以长沙、南昌、怀化为中心的华中酸雨区是全国最严重的酸雨区,其中心区年降水PH值低于4.0,酸雨频率高于90%。

(2)农产品成本过高、质量品种不足、效率低下对农业科技提出新要求。

(3)工业结构不合理,管理不善,市场竞争力不强,大量企业亏损。迫切需要高新技术,改善产业结构,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还需要加强科学预测和管理。

尤其是,我国对信息社会的挑战迫切需要高新技术。目前,我国信息产业的核心——亚微米微电子技术、CPU芯片和电脑操作系统完全由外国公司控制;重要电脑和网络部件、外设、传感器和应用软件没有知识产权;信息资源的建库、传输和处理技术远远落后;电脑和网络应用刚刚起步。我国IT业1998年上半年高速增长但效益下滑。据信息产业部统计,1998年邮电通信业产值1113 9亿(+37 7%);信息产品产值2248亿(+26 2%);固定和移动电话二季度平均放号250万户,电话普及率达9 55/100人(城市27 51/100人),但是效益却明显下降。主要原因是:硬件产品降价,毛利率低(如微机不到5%);出口下降;有些地方片面追求高投入、大规模,不重视提高网络运行水平、优化网络结构,未充分利用原有设备。根本原因则是重硬件、轻软件;重规模、轻效益;重引进,轻消化吸收。这些问题,必须依靠高新技术和加强科学管理才能解决。

(4)就业形势严峻,需要开辟新就业途径。

在新世纪,我国将面临人口老龄化和就业困难的严峻形势。我国人口20世纪末接近13亿,21世纪中叶可能达到16亿。目前,我国超过60岁的老龄人口已占人口总数的10%,超过65岁的已占7%,开始进入老龄社会,第一产业劳动力大量过剩,第二产业劳动力也已过剩,就业问题将长期困扰我国社会。

3 提高人口素质,是重大科技创新产生的必要条件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发挥中国人的智慧和潜力是实现我国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唯一依靠。我国有世界最多的人口和青年。但若没有知识、没有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训练,人口多将成为严重包袱;反之,则将汇聚世界最强大的生产力和创造力。因此,发展科教,提高全民素质是实行科教兴国战略的首要任务。

这里,笔者认为有必要强调,中国人是富有智慧和创造力的。这有历史和现实的事例为证。

(1)我国古代技术的成就

——公元前5000多年的西安半坡人已会制造彩陶。据传说,黄帝统一华夏后,制造了黄钟,其长度和底面积作为标准度量单位,其发声作为基准音;苍颉创造了文字;螺祖发明了养蚕丝。但这些传说还没有找到考古的证据。

——夏朝冶铜业有很大发展,到商朝,铜器大量在贵族生活中使用,还出现了青铜武器。在龟甲和商代铜器上刻有古代文字3500多个。当时的天文学家还记载了一颗新星的出现。纺织方面已经有了结构复杂的提花机。周朝开始了筹算,卜师们写出了易经。

——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百家争鸣、学术繁荣的时代,出现了一大批思想家,老子、孔子、墨子、庄子、孟子、孙子、屈原等等,对我国社会后来的文化、政治、军事、哲学、伦理等都产生了决定性影响。这一时期,在科学技术方面出现了名医扁鹊、名匠鲁班、曾候乙编钟,建造了都江堰,写出了山海经、禹贡、周髀算经、黄帝内经、天文星占、考工记等重要著作。

——16世纪前,我国发展了许多卓越的技术,在世界上处于先进地位。我国不仅贡献了四大发明,有助于世界上资本主义的生产和初期的发展,而且在农业、建筑、地理、陶瓷、冶金、医学等一系列领域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对世界作出了无愧于中华民族的贡献。在天文观测、数学计算、资源探测、环境保护等方面也有重要的发现、观点和成果。

——据李约瑟教授研究的结果,从汉至明朝,中国传向西方的发明,除火药、造纸、活字印刷、指南针四大发明外,还包括缫丝、纺丝、提花机、铸铁技术、弩、水力石碾、船尾方向舵、水排、龙骨水车、风扇和簸扬车、瓷器、独轮车、

马蹄铁和马镫、走马灯、游动常平悬踹器、深钻技术、弧形拱桥、铁索吊桥、竹蜻蜒,等等。

(2)华裔学者和中国留学生的贡献

——到目前为止,已有5位华裔物理学家和一位已由美国返回台湾的化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他们是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和崔奇。

——早期的留学生,如吴有训、赵忠尧等都作出了极杰出的有资格竞争诺贝尔奖的成果。

——已有相当一批华裔和留学生由于在科学研究上的突出贡献,得到过世界级的奖励。

(3)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科学家的贡献

——在被封锁的条件下,自主的发展了“两弹一星”,解决了国民经济中若干重大科技问题。

——最早完成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在数论、数值计算方法、数学定理证明、理论物理、凝聚态和准晶、高能物理、高分子化学、太阳磁场、杂交育种、古生物学、地质和生物调查、资源勘探和环境保护、断手再植、临床医学等方面都有杰出的工作。

尽管经过了多代人的努力,有上述这些成绩,但是,近现代以来完全领先、开时代之先河的开创性科研成果和重大科学发现,却至今仍然没有在中国土地上产生。

显然,我国在世界的复兴,需要创造世界第一流的科研成果,需要产生出领导世界科学潮流的科学发现。但是,什么时候在中国土地上能出现领导世界科研潮流、开辟全新研究领域的一流科研成果呢?同时为达到这一目标,我们还缺少什么样的客观和主观条件,需要创造什么样的氛围和环境呢?这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并予以回答的。

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带来的启迪

本世纪最富创新力的科学发现是相对论、量子力学和基因的双螺旋结构;最有社会影响和带动力的科学工程是制造核武器的曼哈顿工程和阿波罗登月工程。就我国来说,在被封锁的条件下成功地制成了“两弹一星”,振了国威军威,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中国人的自信。我们应当分析这些成功经验,从中得到启迪,创造重大创新得以产生的环境和条件。可从以下3个方面发掘重要的启迪。

(1)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

(2)本世纪重大科学发现的社会和学术环境。

(3)重大科学发现产生的条件,青年如何才能成为科学发现的主力军。

1 英国是最早的世界科学中心

直到19世纪末,英国作为世界上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和占有大量殖民地的国家,在科学发展上起了带头作用。英国是力学、电磁场理论和进化课的创始地,英国人首先发现电子和原子结构,直到本世纪初仍是当时世界科学的中心。这是和英国当时的经济和政治地位相称的。

但同时,欧洲各大国都对科学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18和19世纪,英国人焦尔和德国人赫尔姆斯创立了能量守恒的热力学定律,法国人卡诺发现了热力学第二定律;英国人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俄罗斯人门德列也夫发现了元素周期表,德国人开创了有机化学,他们都对化学的发展有功;分析动力学是法国人拉格朗日、爱尔兰人汉密顿和德国人贾寇比共同发展起来的。这些均说明,科学没有国界,是人类共同发展、共同享有的成果。

再看看数学的发展。数学的发展不需要很多经费,而是更需要创造性的环境和思维。欧洲大陆一直注重数学的发展。早在17世纪,和牛顿同时代的莱布尼兹,就独立地发现了微积分;到19世纪,欧洲大陆的数学已经超过英国,出现了Gauss、Riemann、Laplace、Poincare等杰出的数学家。

到了19世纪末,出现了物理学的危机。

人们曾经认为,到19世纪下半世纪,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的理论都已成熟,能够解释所有有关的物理现象;但这种乐观的看法很快就遭到了新的挑战。挑战来自于,在19世纪末,法国人发现了放射性,德国人研究了黑体辐射频率分布,美国人发现光速不随地球相对于太空的运动而改变,等等,这些现象都不能用已发展出的理论解释。

2 相对论、量子力学的发现和科学中心的第一次转移

20世纪初期的30年,最重要的理论发现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对物质结构认识深入到原子的层次。

1905年德国人爱因斯坦在研究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时提出了相对论和光速不变原理,确立了质量能量等价和时间空间变换关系,完全改变了牛顿力学的世界观。1915年爱因斯坦提出关于重力的广义相对论。

在20世纪的重大科学发现中,相对论比较特殊,因为它基本上是由爱因斯坦一个人完成的。无疑,爱因斯坦的个人天才起了决定性作用。这和其它发现的环境条件不同,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还值得指出的是,爱因斯坦发现狭义相对论和成功解释光电效应时,只是一个专利局的职员,并没有受到大学或研究机构的重视。

量子力学是逐步发现和形成的。1900年德国人普兰克首先提出光量子论。1905年德国人爱因斯坦用光量子论解释了光电现象。1913年丹麦人玻璃尔提出了电子轨道的量子化,用它解释了原子结构和原子光谱。1916年俄国人索默菲行(A Sommerfeld)改进了玻尔模型,计算了电子的椭圆轨道。1923年法国人德布洛衣提出电子也是一种波动。1925年德国人海森堡引进矩阵力学量,德国人波恩、约当和海森堡建立起量子矩阵力学体系。1926年德国人薛丁格提出量子波动力学,证明波动力学和矩阵力学等价;同年,玻恩提出了波函数的统计解释。1927年德国人约当和英国人狄拉克证明了普遍的变换定理,海森堡提出测不准关系,从而量子力学理论的构建就完成了,并迅速成功地应用于原子、分子和固体结构的研究。

量子力学发展的速度虽然很快,却是在激烈的学术争论中展开的。薛丁格尔和爱因斯坦长期不同意海森堡的理论和波恩的统计解释。爱因斯坦甚至终身都不认为量子力学是一个完备的理论。

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是本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发现,从上面列举的情况看,各个欧洲国家都有参与,而主要部分则是德国人完成的。这说明,世界科学中心在本世纪初由英国转移到欧洲大陆,主要是德国。

3 德国为什么在本世纪初能成为世界科学的中心?

德国在当时并不是经济最发达的国家。量子力学发现时,德国正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后经济特别困难的时期。正是这种经济形势导致了30年代法西斯的上台。当时德国科学家的生活和工作条件都是很差的。可见在条件不够好的地方也可以产生最重要的科学发现,其关键在于要具有优良的学术传统和人才优势。

(1)有长期尊重知识、尊重科学的传统

如德国洪堡大学最早设立的专门从事研究的实验室,成为国内外其他大学效仿的样板。

(2)形成若干人才资金集中、学术传统优良的研究中心

德国率先成立了马克斯·普兰克研究所和若干大学的研究中心,如柏林大学、哥廷根大学、慕尼黑大学、莱布尼兹大学等。

(3)采取开放和吸引人才的政策

在希特勒上台以前,德国大学采取开放流动的政策,吸引了大批犹太族的科学家去德国定居和学习。爱因斯坦、波恩等都是犹太族人。同时,鼓励国际学校交流和人员流动,从而吸引了大批外国留学生。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氢弹之父特勒,著名匈牙利科学家冯诺曼、魏格勒,著名俄罗斯科学家朗道等当年都曾去德国留学。

(4)积极培养选拔青年

以海森堡为例,他1920年入慕尼黑大学,师从名教授俄国人索默菲得,1923年即获得博士学位,其间1922-1923年由索默菲得推荐,转至哥廷根大学师从著名的波恩教授。海森堡毕业后即获得资助去丹麦哥本哈根,在原子结构量子论的创始人玻尔教授处工作了1年。海森堡自己说,他从慕尼黑学到不怕困难的乐观主义;从哥廷根学到数学;从哥本哈根学到物理。这为他在1925年发现量子力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时他年仅24岁。

(5)发挥哲学的突破和指导作用

德国在哲学上率先脱离机械论和绝对论的束缚,发展了辩证法和唯物论。德国的科学家都有很高的哲学素养。在发现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过程中都进行了对认识论的哲学讨论。

(6)理论联系实际

德国理论物理学家重视理论和实验的结合,对当时物理实验的前沿——原子光谱作了详尽的分析。海森堡在发现量子矩阵力学以前从事了大量光谱的分析工作,正是在分析光谱强度时找到了物理量不对易这一量子矩阵力学的关键。

(7)数学领先

德国在19世纪末,已经成为数学领先的国家,产生了世界超一流的数学家高斯和黎曼等。本世纪初最著名的数学家是德国哥廷根大学的希伯特教授。当时定居德国的理论物理学家中,有一批人如索默菲得和波恩在物理和数学两方面都具有很高的素养。量子力学的发现与一批物理学家掌握了当时最前沿的数学发展(如算子和希伯特空间)有很大关系。

总之,哲学思想的指导和数学研究的领先,理论与实验的紧密结合,学术思想的活跃和创新,研究机构的开放流动、频繁的学术交流和激烈的学术争论,对年轻人才的吸引、集聚和破格选拔,这些优良的学术传统和优势是德国当时成为世界科学中心的重要条件。它不仅造就了海森堡一人,而且为发展世界科学造就了一大批人。

4 “二战”后世界科学中心转移到美国

“二战”时,美国利用未受战争破坏的强大经济实力,从战争年代开始就大量吸引欧洲和世界的人才,开展军事科研。战后,扩大研究规模,建立了许多国家实验室和国家科学基金会,以军事研究带动尖端技术,形成世界最强大的研究开发力量和世界的科学中心城市。从此世界科学中心转移到美国。

作为世界科学中心的美国,自“二战”以后取得了许多重大的科技成果,其科学家获得了最多的诺贝尔奖,这里就不一一细述了。不过笔者以为特别有必要谈谈曼哈顿计划。战争年代,美国大量吸引欧洲的人才,特别是犹太人,开始了曼哈顿计划,由此开创了科学大工程的先河。应当指出,即使美国的经费充裕,但在高山荒漠区进行曼哈顿计划,开始时也是非常艰苦的。同样,我国的“两弹一星”更是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完成的。

从曼哈顿计划和“两弹一星”的成功,可以认识到这些大工程计划成功的基本条件是:科学家和参与工作的全体人员的爱国心、使命感和由此而来的献身精神和高度的责任心;大力协同和强大有力的组织协调;人力物力财力的高度集中和统一指挥。

然而,美国虽然经济和科研实力雄厚,是其他国家在战后无法与之比拟的。但是战后最伟大的科学发现——基因的双螺旋结构却不是在美国发现的,而是在遭受战争严重破坏的英国卡文迪希实验室发现的。这个实验室在战后开创了分子生物学和射电天文学两个新领域,都取得了震惊世界的科研成果。再一次说明物质条件虽然差一些也并不一定不产生最好的科研成果。

让我们回顾一下生物学的发展。早在19世纪中叶,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学说,后来奥地利生物学家孟得尔提出遗传基因的假说。到本世纪初,美国生物学家摩根发展基因的假说,明确指出,基因存在于染色体上。而基因的双螺旋结构则是在“二战”后,欧洲还在医治战争创伤时,由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希实验家的物理学家克里克和华生于1953年发现的,当时华生只有25岁。

这样,我们就必定会提出下述的问题:为什么基因的双螺旋结构是由物理学家而不是生物学家发现的?为什么它不在当时最强盛、条例最好、有深厚基因研究传统的世界科学中心美国产生?搞清楚这两个问题是十分有意义的。

5 英国剑桥大学的卡文迪希实验室为何能在战后经费困难的时期连续作出优异的科研成果?

“二战”前的卡文迪希实验室是物理学实验室,有长期科研的传统,曾经由发现电子的汤姆生和发现原子结构的卢瑟福担任主任,在原子结构和原子核物理的发展上作出过重要贡献。

“二战”期间,多数科学家放弃了原来从事的研究工作,加入到为国防服务的行列,特别是发展核武器和雷达的工作。

战后,由于原子能与核武器的发展,要求规模大、保密性高,不能继续在大学的实验室进行,故各国都决定成立新的独立研究机构。这样,核物理研究工作就由卡文迪希实验室分离了出去,卡文迪希实验室的经费因此而减少,面临科研方向的重新选择和确定。

(1)果断地开辟新的研究方向

面对前述的新情况,新任卡文迪希实验室主任布腊格从实验室和英国国情出发,果断地决定将实验室原有的科研积累加以发展,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一是利用X光衍射进行矿物晶体结构的分析技术,来进行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分析,力图从分子的角度了解生物的遗传和生命现象的本质。二是利用在“二战”中发展起来的雷达技术进行天文研究。

历史已经证明,由一个以物理学前沿为主要研究方向的世界知名实验室,改为利用物理学发展出的仪器和物理学家的思维方法,重点从事天文和生物的研究,这样一个决定是非常正确和极有远见的。经过几年的努力,卡文迪希实验室在这两个新研究方向上都取得了划时代的研究成果,开辟了射电天文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崭新领域。在天文上发现了类星体和脉冲星,赖尔和休伊什因而获得了1974年的诺贝尔物理奖。在分子生物上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克里克和华生获得了1962年的生物和医学诺贝尔奖。在卡文迪希实验室分子生物方向工作过的科学家中还有好几位获得诺贝尔奖。这就使得在战后困难的条件下,卡文迪希实验室重新成为世界最重要的科学中心之一。

(2)科学中心领导核心起到了关键作用

卡文迪希实验室主任布腊格从学科交叉中发现了新的科学生长点,充分调动了实验室原有的技术力量,以很少的经费,在困难的条件下开创了崭新的局面。英国开创了分子生物学和射电天文学,以后在这两个领域又长期领先于世界,布腊格是有很大功劳的。这说明科学中心领导核心的学术水平和战略部署对中心的科学发现起着关键作用。

(3)既要有只争朝夕的精神,又不能急于求成

从1946年开始到1953年,发现DNA的双螺旋结构共经历了7年时间。对一个以往没有人进入过的崭新研究领域,只有信心坚定而不是急于求成的领导人,才能始终不渝地给以支持,并不断地创造条件,开展学术研讨,以寻找突破点。这样,才有可能在不断进行科学积累、不断吸引和发现人才的基础上作出重大的科学发现;而一旦产生重大科学发现的客观条件已经成熟,就要抓住时机,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取得突破性进展。

以上的例子,特别是德国和英国卡文迪希实验室的事例充分说明,物质条件在重大科学发现和重大科学工程的实现上都只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发现并不是在条件最好的国家和实验室中产生的。在有了基本工作条件后,提出明确的目标和战略,在科学家群体中形成使命感和凝聚力,创造促使创新思维产生的学术环境,吸引优秀人才和选择学术带头人,将起到更关键的作用。

三、以弱胜强,后来居上

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实力上不仅现在不及发达国家,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也不可能赶上,因此不能期望科研经费能和发达国家比照。我们必须认识到,在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以后,能不能有重大创新就完全取决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我们应当从本世纪科学研究历史中那些以弱胜强的范例里吸取经验,树立信心,充分调动和发挥中国人的智慧、组织力量和协作精神,完成历史赋予的使命。

1 必须有以下方面的正确认识和措施

(1)正视产生重大科学发现的困难

重大科学发现一般是在学科交叉的生长点上出现,而不是按照常规计划,在可预见结果的情况下进行实验和逻辑推理就能得到的。因为计划只能在原有的科学原理框架内制订,科学家个人又受到知识面狭窄和学科传统观念的限制,多数人很难有观念上的突破。这种局限和困难必须努力克服。

(2)充分认识科学发现的偶然性和必然性

通常在科研探索过程中要出现多次的失败,但在失败中可能发生偶然出现的现象,其中包含启发新思想的萌芽。只有不怕失败,观察敏锐的人才能在单调重复的试探中注意到新的现象或思想的萌芽,并将其发展下去。而科学发现的时机一旦成熟,发现就成为必然;至于由哪一位科学家发现则是偶然的。历史已经证明,只有那些及时抓住机遇的科学家才能成为最初的发现人。

(3)有创新力的科学家必备的素质

——包袱少,失败后不怕人笑话,对新事物非常敏感,有强烈的好奇心,不受原有思想方式和原有理论的束缚,敢想敢干。

——身体相对健康,精力充沛,工作非常努力。

——不受各种社会和家庭事务的干扰,脑子高度集中,日夜处于创新的临界状态,从而容易作出重要的成果。

(4)自信、善于学习和做好战略选择是有所发现的基本条件

——要有严格的科学态度,掌握先进的科学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充分的自信。自信不足,不敢碰难问题,仅仅满足于跟踪模仿,是巨大的思想障碍。

——要善于学习,既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进,又不盲从权威人士的意见。

——要从自身的实际条件出发,做好课题方向的战略性选择。要扬长避短,着力发现学科的新生长点和突破点,集中力量,坚持不懈,才有收获。在这方面,有经验的学科带头人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5)要形成创新的学术集体和良好的科学生态环境

要在开放流动的环境下建立能不断创新的学术集体;要有追求真理、实事求是、崇尚科研道德的精神。科研人员来往要频繁,学术争论气氛要热烈。通过各种学术观点的激烈先锋,单个学科的深入开拓、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才能形成良好的科学生态环境,实现科学系统的协同进化,科学家个人也才能在这个环境中激发出创造力和新思维。

(6)充分发挥哲学和科学方法论的作用

当前,科学前沿研究的对象多是复杂的系统,很多对象具有无穷多自由度,过去常用的科学方法和思维方式很可能不够需要,必须进一步发展才能处理复杂系统。因此,要加强对哲学的研讨,加强科学方法论、数学及计算方法的研究。另外,观测仪器是发现新现象的先导,要重视新仪器的研制和实验手段的开发。

(7)攀登顶峰永不停歇,处于逆境更应奋进

许多人在还没有建树时,渴望得到社会的承认、得到社会稳定的职业和社会地位,有一股拼劲;但一旦拿到永久职位和职称,就不再努力,缺少内在的动力去攀登科学的顶峰。显然,条件过于优越,可能使人懈怠,而逆境却常能促使人奋发图强。现在还没有得到社会承认、没有更入重点支持的科技工作者不要灰心,很可能将来出现重大创新的部分科学家是那些身在内地、没有得到国家重大资助的科学家。

(8)青年要成为科研的主力军

青年最有条件具备上面所说的素质和条件,因而可能最有创新的活力。青年要想有所发现,就必须刻苦学习和锻炼。科学研究没有捷径可走,尝试、失败;再尝试、再失败,只有经过千锤百炼,直到最后才可能取得成功。只有从心理、身体、知识和能力诸方面做好准备的青年,才能抓住难得的机遇,实现思想,做出重大的科学发现。

(9)搞好老中青三结合,发挥中年科技工作者的骨干作用

一个好的科研集体中,老、中、青科学家各有各的作用,他们互相支持、共同协作,才能形成思想活跃、干劲十足、经验得到继承、技术不断发展、科研方向始终处于前沿的集体。

当前,在着力培养和选拔年轻科技人员的同时,要充分发挥中年科技工作者的骨干作用和老年科技工作者的指导作用。

有造诣的中年科学家已经得到社会的承认,承担了许多重要科研项目的领导任务,是多数科研课题的负责人。在没有经过识别,也没有更好识别机制的情况下,社会应当也只能将这些职责主要交给中年的一代,而不会交给品质和能力尚未充分显现的青年。

(10)尊重和发挥老师的作用

很多时候年青人作出的工作还不完善,需要有经验的科学家给以指导和加工。如量子力学的完整理论是在海森堡的老师波恩带领下完成的。年青人的才华常常要由有经验的科学家来识别,给以培养和鼓励,才能得到发挥的机会。一个成功的年青科学家身后必定都有一些值得称道的老师。很多科学大师,如玻尔、波恩、布拉克、费米等在他们生命的后期都带出了一大批杰出的青年科学家。

结论是,在科学发现的过程中,只要紧紧抓住人才、战略和学术环境这3

个环节,充分发挥科研单位和科学家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个关键,主动自觉地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寻求突破的新途径,那么以弱胜强、后来居上是完全可能的。

2 从科学管理的角度,理清人才、战略和学术环境这3个环节的要点

(1)人才

——要着力选拔有战略眼光和管理能力的领导班子和学术带头人。

——要注重学科综合交叉,形成相关学科人才的临界数量和质量。

——应从全国和全世界选拔人才,进行公开招聘,逐步打破目前由本单位人员中提拔教授和研究员的作法,实现完全的开放流动。

——要在给科研重担和开放流动的环境下加强对年青科学家的识别、培养、选拔和使用。

(2)战略

——根据科学前沿发展趋势和国情,在学科交叉的生长点上,扬长避短,以超越为目标,有选择地制订独特的发展战略。

——不能总是跟在别人后面、以模仿为目标,必须瞄准新生长点,探索新的研究方向和实现途径。

——不要急于求成、拔苗助长或施加过大的行政压力。要强调科学研究集体内部的压力和动力。在加强竞争的同时,要保持相对宽松的学术氛围。

(3)学术环境

——建立创新思维得以萌发和实现的学术集体。要集聚优秀人才、展开学术争论、加强学科交叉和跨学科协作,提倡科研道德和优良作风。

——处理好竞争与协同、个人与集体、学术带头人与助理工作者、战略的严肃性和灵活性、单科深入和多科交叉、学科发展与国家任务、规定项目和自由探索、老中青三结合、稳定和流动、理论和实验、科学和哲学、科学和技术、学术水平和市场价值等等关系。

我国正处于经济起飞的前夕,处于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关键时期,社会对科学已有强大的需求。这种需求,正如恩格斯所说,将会比10所大学更有力地推动科学的发展。这个关键时期需要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伟大的科学家,也一定能出现伟大的科学家。一切有使命感和责任心的中国青年科学家应当珍惜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只要充分发挥我们的智慧和主观能动性,选好发展战略和领头人,团结协作,艰苦奋斗,实现以弱胜强、后来居上是完全可能的。让我们在新的21世纪为此而共同努力!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产生的历史条件 1.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经济条件: 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在欧洲已经经历了简单协作和工场手工业两个阶段的发展达到了大机器工业阶级,生产力得到了迅速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同时,使得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加剧,从而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相对过剩的周期性经济危机爆发。因此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充分暴露,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提供了经济条件。 2.科学社会主义的阶级条件(政治条件): 马克思指出:一定时代的革命思想的存在是以革命阶级的存在为前提的。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是以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为前提的,西欧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表明无产阶级已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无产阶级斗争的最初经验,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阶级条件。 3.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理论渊源: 科学社会主义“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他的根源深植在物质的经济事实中”,其最直接的理论渊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和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德国古典哲学代表人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他们第一次解决了存在与思维,物质与精神的关系,英国古典经济学代表人是: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他们初步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认为工资利润和地租都是劳动产生的。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是: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他们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罪恶的根源,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低级到高级有规律发展的过程,资本主义必将被社会主义代替。可以说没有马克思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没有批判地吸收英国政治经济学的积极成果,创立剩余价值学说,没有批判地吸收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观点,就不可能有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总之,19世纪40年代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关系和社会政治关系,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形成提供了社会背景和事实依据,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客观基础

古生物地史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资勘1104班王博 古生物 1,古生物学;研究地史时期生物的面貌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化石:保存在岩石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遗迹。 3,标准化石;演化速度快,地理分部广,数量丰富,特征明显,易于识别的化石。 4石化作用及类型;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体,在成岩作用过程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而成为化石的过程,包括:矿物充填作用(生物硬体组织中的一些空隙,通过石化作用被一些矿物质沉淀充填,使的生物的硬体变得致密坚实),置换作用(在石化作用过程中,原来的生物体的组成物质被溶解,并逐渐被外来矿物质所充填,如果溶解和填充的速度相当,以分子的形式置换,那么原来生物的微细结构可以被保存下来),碳化作用(石化过程中生物遗体中不稳定的成分经分解和升馏作用而挥发消失,仅留下较稳定的碳质薄膜而保存为化石)三种形式。 5,化石保存类型:①实体化石:经石化作用保存下来的全部生物遗体或一部分生物遗体的化石。②模铸化石:生物遗体在岩层中的印模和铸型。根据与围岩的关系分为印痕化石(生物尸体陷落在细粒碎屑或化学沉积物中留下生物软体的因印痕),印模化石(生物硬体在围岩表面上的印模,包括外膜和内膜。)核化石(由生物体结构形成的空间或生物硬体溶解后形成的空间被沉积物充填固结后,形成与原生物体空间大小和形态类似的实体,包括内核和外核两种)③遗迹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古生代生物生活活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④化学化石:地史时期生物有机质软体遭破坏分解后的有机成分残留在岩层中形成的化石。 6,化石记录的不完备性:由于化石的形成和保存需要苛刻的条件。因此,保存在岩层中的化石实际上只是当时生存物的非常少的一部分,这就是化石记录的不完备性。 7,化石形成条件:①生物本身条件②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③埋藏条件④时间条件⑤成岩条件 8,化石的命名原则 各级分类单元均采用拉丁文或拉丁化的文字表示。属以上的学名用一个词来表示,即单名法,其中第一个字母大写;种的名称用两个词表示,即双名法,在种的本名前加上它归属的属名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种名。种名前的第一个字母应用小写,但种名前的属名的第一个字母仍应用大写。对于亚种的命名。则要用三名法,即在属和种名之后,再加上亚种名,亚种名的第一个字母也应小写。一般,在各级名称之后写上命名者的姓氏和命名年号,两者用逗号隔开。 9,笔石 胎管:第一个个体分泌的圆锥形外壳,开口朝下,尖端朝上。分成基胎管(螺旋纹)和亚胎管(生长线),亚胎管上具芽孔 线管:胎管上方伸出的一条细线状小管,是一种附着器管 中轴:由线管硬化而成 笔石页岩相:黑色页岩中含大量笔石,几乎不含其他化石,并含有较多的炭质和硫质成分,常见黄铁矿化,反映一种较深水的滞流还原环境---指相化石 笔石的地史分布:整个地史分布∈2 — C1,始现于中寒武世,寒武纪以树形笔石类为主,奥陶纪正笔石类极盛,志留纪开始衰退,早泥盆世末正笔石类绝灭,树形笔石目的少数分子延续到早石炭世绝灭(笔石完全绝灭) 笔石纲的特征:①海生,个体小,群体动物②几丁质硬体,经石化升馏作用而保存为碳质薄膜化石③已灭绝生物,∈2 —C1,始现于中寒武世,寒武纪以树形笔石类为主,奥陶纪正笔石类极盛,志留纪开始衰退,早泥盆世末正笔石类绝灭,树形笔石目的少数分子延续到早石炭世绝灭(笔石完全绝灭)④主要有两大类:树形笔石类(树枝状底栖固着,有三种性质的胞管分为正胞管,副胞管,茎胞管)正笔石(列示,漂浮生活只有正胞管) 10,脊椎动物演化中的几件大事: 颌的出现:有效捕食(棘鱼、盾皮鱼开始),在进化中有重要意义 水生演化为陆生:进化史上又一里程碑(水陆两栖) 羊膜卵:它的出现是进化史上的第三件大事,完全脱离水,成为真正的陆生动物 变温演化为恒温、卵生演化为胎生: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加快了动物发展的步伐 11,区分腕足动物和双壳类动物 腕足类壳体由大小不等的两瓣壳组成,较大的壳叫腹壳,较小的壳叫背壳,正视腹或背壳,可发现它左右对称。双壳类两瓣壳大小相等,如我们平常所食的贝类,铰合线两侧对称,每一瓣壳左右不对称。 12,蜓基本特征:指相化石---浅海,底栖,标准化石--生存时代:C-P,钙质微粒状壳,一般大如麦粒,个体一般1mm,大者可达20-30mm,具包旋的多房室壳,常呈纺缍形或椭圆形,有时呈圆柱形,球形或透镜形。 蜓的演化趋势:一般为个体由小变大,壳形由短轴向长轴变化,旋壁由原始单层分化为多层以及蜂巢层的出现, 旋脊由强变弱或演化为拟旋脊. 蜓的地史分布:中石炭世开始繁盛,以纺缍蜓科大量出现为特色.晚石炭世,旋壁具蜂巢层的类别极繁盛.早二叠世为蜓的全盛时期,以拟旋脊和副隔壁出现为特点.晚二叠世逐渐衰亡,形体特殊,晚二叠世末期蜓类绝灭. C1出现;C2蜂巢层出现;P1拟旋脊出现;P2副隔壁出现 13,物种形成的方式:主要有渐变成种、骤变成种和迅变成种 (1)渐变成种:一个物种,通过微小变异的长期积累,逐渐形成一个新种的成种方式,称为渐变成种。又分为继承式和分化式两种形成方式。包括继承式成种、分化式成种 (2)骤变成种:一个物种,通过种内个体的突变,或由不同物种的杂交引起的突变,在短期内形成新种的方式,称为骤变成种,一般不经过亚种阶段。 (3)迅变成种:一个物种,在较短地质时期内迅速分化成新种,以后,新种在长期内保持相对稳定的成种方式称为迅变成种,又称为间断平衡学说。 14.腔肠动物的一般特征: 低等二胚层多细胞后生动物,有组织无器官。 体壁由内胚层、外胚层和中胶层组成,由体壁包围形成肠腔,司消化和吸收作用。 身体多呈轴射对称,少数为两侧对称。体型可以归纳为水螅型和水母型两类。这两种体型往往是一种腔肠动物生活史的两个阶段。 前寒武纪晚期已出现,化石均为印模,古生代以来出现具硬体的门类。15,三叶虫纲的基本特征:①节肢动物中已绝灭的一类,C-P②动物体纵、横均三分③扁平,分背腹两面,三叶虫的背甲被两条纵沟分为一个轴叶和两个肋叶而成三叶,因而称三叶虫.④个体一般3-10厘米,小者数毫米,大者可达70厘米左右⑤海生、底栖、爬行 地史学 沉积相:形成于特定古沉积环境的一套有规律的岩石特征和古生物特征组合。 沉积环境:一个有特定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条件的具有特殊沉积条件的自然地理单元。 相变:沉积相在空间上的横向变化。 瓦尔特相律:只有那些目前可以观察到是彼此相邻的相和相区,才能原生的重叠在一起。 生物相:一些较大的生物组合或生物群的区域面貌。 相标志:能反映沉积环境条件的原生生物特征和沉积特征。 牵引流:以床沙载荷方式进行搬运和沉积的流体。重力流:含大量弥散沉积物高密度流体,分为泥石流,颗粒流,液化流,浊 流四类。 层理构造:垂直岩层层面方向上由沉积物成分,颜色,粒度及排列方式的 不同显示出来的沉积构造。 暴露标志:形成与沉积作用之后,并能指示沉积物曾暴露于地表的层面构造。 自生矿物:原始沉积时期或固结成岩以前形成的矿物。 三角洲沉积:河流入海时,所携带的碎屑在河口附近浅水环境中堆积形成的 大型扇状沉积。 潮坪:波浪作用不强的以潮汐作用为主的滨海带。 海底扇:在浊流作用驱动下,将浅水陆棚边缘的大量沉积物沿海底峡谷顺大 陆斜坡以很高的速度运向深水区至大洋边缘变缓而迅速形成的扇状浊积岩 堆积。 鲍马序列;浊积岩一般有数中岩性组成频繁的韵律结构,每一韵律层底部 常为具递变层理的砂岩,向上颗粒变细,层理特征也发生相应变化,组成鲍 马序列。 旋回沉积作用:在一定的沉积环境下由于环境单元的变迁或沉积方式的变 化导致的沉积单元纵向上规律重复的沉积作用。 纵向堆积作用:在水流运动能量较低或静水条件下,悬移物质从水体中自上 而下沉降的沉积作用。 横向堆积作用:沉积物颗粒在介质搬运过程中沿水平方向位移,当介质能量 减弱时物质沉积。 生物筑积作用:生物礁型沉积地层形成的一种特殊方式,指造架生物原地筑 积而形成地层的作用方式。 地史学:研究地球发展历史及其规律性的学科, 岩层:野外见到的成层岩石泛称为岩层 地层:在一定地质时期所形成的层状岩石 地层学:研究地表成层岩石及其所含古生物化石的形成顺序,地层的划分对 比和地质时代确定。 地层叠覆律:未经变动的地层,年代较老的必在下,年代较新的叠覆于上。 原始水平律:地层沉积时近于水平的,而且所有的地层都是平行于这个水平 面的。 连续:如果一个沉积盆地内沉积作用不断进行,则所形成的地层接触关系称 为连续 间断:如果在沉积过程中,曾经有一段时间沉积作用停止,但并没有发生明 显的大陆剥蚀作用,而后又接收沉积,这样就产生了地层的间断 平行不整合:指上下地层产状平行或近于平行,具有不规则的侵蚀和暴露标 志的分割面,有地层缺失。 角度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不一致以一定的角度相交;两套地层的 时代不连续,有地层缺失。 侵入接触:如果岩浆岩在沉积岩形成之后侵入,则在侵入体接触带上,会出 现烘烤变质等现象,侵入岩体中往往还残留有围岩的捕掳体,有时还被与侵 入体共生的岩脉所贯入,这种关系称为侵入接触 沉积接触:如果侵入岩冷却凝固,由于剥蚀作用而露出地表,其上又被新的 沉积岩层所覆盖,这时沉积岩层底部往往有侵入岩的砾石,这种关系称沉积 接触 退积:指沉积中心和相带由盆地内部向盆地边缘逐步迁移过程中的沉积物堆 积作用 进积:指沉积中心和沉积相带逐步由盆地边缘向盆地内部迁移过程中,以侧 向为主的沉积物堆积作用 旋回层序:是几种岩性规律性的交替和重复出现的现象, 沉积旋回:当海退序列紧接着一个海进序列时,就形成地层中沉积物成分, 粒度,化石等特征有规律的镜像对称分布现象,这种现象称沉积旋回 地层划分:是依据不同的地层物质属性将相似和接近的地层组构成不同的地 层单位 化石层序律:不同时代的地层含有不同的化石,含有相同化石的地层其时 代是相同的 标志层:是一段厚度较薄,分布广泛的沉积地层,具有明显区分于其它地层 的特征 标准化石:指那些演化快,地理分布广,数量丰富,特征明显,易于识别 的化石。 化石组合:指在一定的地层层位中所共生的所有化石的综合 基本层序:是沉积地层垂向序列中按某种规律叠覆出现的单层组合 延限带:指任一生物分类单位在整个延续范围之内所代表的地层体 间隔带:指位于两个特定的生物面之间的地层体 组合带:指特有的化石组合所占有的地层 富集带:某些化石种属最繁盛的一段地层 层型:特定岩层序列中一个特定间隔或一个定点,它构成了该地层单位或地 层界限的定义和特征说明标准 单位层型:指不同类型地层单位的典型剖面,其上下限由界线层型标定, 内部允许存在部分覆盖 界线层型:给定义在识别一个地层界线作标准用的一个特殊岩层序列中的一 个特殊的点。 地势分异;由内力地质作用和升降运动所控制的在一定地质历史时期所形成 的地形的差别。 补偿盆地:边下降、边充填一直保持补偿状态的沉积盆地称为补偿盆地 饥饿盆地:远离海岸或周围没有大河注入,没有丰富的陆源碎屑供应,因 而基盘的下降没有得到沉积物补偿充填,长期处于非补偿状态,称非补偿盆 地或饥饿盆地 沉积组合:是指一定地质时期形成的,能够反映其沉积过程中主要构造环 境的沉积岩共生综合体 地幔柱:深部地幔热对流运动中的一股上升的圆柱状固态物质的热塑性流, 即从软流圈或下地幔涌起并穿透岩石圈而成的热地幔物质柱状体 离散型板块边界:洋壳增生并使先成洋壳向外推进的扩张带 主动大陆边缘:具有洋壳俯冲带,洋壳俯冲形成岛弧-海沟体系或大陆火山 弧-海沟体系这类大陆边缘为主动大陆边缘 被动大陆边缘:没有洋壳俯冲带,不存在岛弧-海沟体系这类大陆边缘称为 被动大陆边缘 地台:地壳上巨大的构造稳定区 地盾:地台上缺失沉积盖层,变质基地直接出露地表的部分称为地盾 裂陷槽:地台上发育巨厚沉积盖层的断陷带;常是地台上曾再度活跃的张 裂地带,但夭折的裂谷 地槽:地壳上垂直沉降接受巨厚的海相沉积,最后又回返褶皱并上升成山系 的巨型槽状凹陷带。 地槽旋回:指地槽从开裂沉降、闭合褶皱至升起成山的全过程。 构造旋回:指全球性构造作用的旋回现象。 地缝合线:地壳碰撞结合带,不同板块间的拼合碰撞标志,其两侧地块的 地质发展史往往有重大的差异,沿地缝合带则断续分布有一些特殊的地质记 录。 蛇绿岩套:由代表洋壳组分的基性、超基性岩(橄榄岩、蛇纹岩、辉长岩)、 枕状玄武岩和远洋沉积组成的“三位一体”共生综合体。 混杂堆积:形成在海沟、俯冲带的典型产物。由洋壳或陆壳残片、浊流-远 洋沉积及浅水区地层崩塌外来岩块混杂而形成 生物相:指一些较大的生物组合或生物群的区域面貌。 生物区系:因温度控制(气候分带)和地理隔离因素长期作用形成的生物分类 和演化体系上的重要区别 温度控制:对陆生生物来说主要受气候分带制约,有时也与地形高低所反映的垂直 气候分带有关,海生生物则主要受与纬度高低有关的海水温度控制,有时也受到 不规则海流分布范围的影响 地理隔离:地理隔离对陆生生物来说主要是海洋阻隔,对海生生物来说既有大陆、 地峡的陆地隔离因素,还有广阔洋盆的深海隔离因素,后者对于底栖生物的分布 也有明显的影响 生物大区:生物区系单元里边的最大级别。 艾迪卡拉动物群;前寒武纪阶段,在元古宙末的震旦级晚期,实体动物化石虽然丰 富,组织结构也相高级,但呈印痕状态保存,都属无硬体骨骼或外壳的动物一般 称为裸露动物群又称 艾迪卡拉动物群;前寒武纪阶段,在元古宙末的震旦级晚期,实体动物化石虽然丰 富,组织结构也相高级,但呈印痕状态保存,都属无硬体骨骼或外壳的动物一般 称为裸露动物群又称艾迪卡拉动物群 小壳动物群;指寒武纪初期大量繁盛,个体微小具外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 群 简答题 1,水平层理与平行层理的定义与异同点 答;水平层理:在水体平静的环境中,呈悬浮状态搬运的粘土和细粉砂缓慢沉积, 形成水平层理(或纹理)。平行层理:在急流、高能条件下,由于高速水流形成的 平坦床沙 相同点;层之间相互平行 不同点:a 水平层理纹层薄,通常小于1mm至1-2mm;平行层理纹层较厚。 b 水平层理是低能静水环境下的产物,沉积物颗粒较细;平行层理是高能环境的 产物,沉积物颗粒较粗。 c 水平层理常见于湖泊中心、牛轭湖、泻湖、潮坪至次深海、深海环境;平行层 理常见于河流边滩、海滩环境,深海浊流沉积的特定部位也可能出现 2,遗迹化石的定义与主要特征 答;遗迹化石指保存在岩层中古代生物生活活动所留下的痕迹和遗物。 主要特征; 1)原地保存2) 常保存于缺少实体化石和无机沉积构造的地层中 3)地质分布时间长4)遗迹化石与造迹生物很少共生5)一物多迹或异物同迹 3,曲流河的二元结构 答;1)河道沉积;河底滞留沉积:河道底部,主要以粗的砾石为主,叠瓦状构造, 透镜状分布,与下伏岩层为冲刷侵蚀接触。曲流砂坝沉积:成熟度较低的岩屑砂 岩、长石砂岩和粉砂岩,具有单向板状、槽状交错层理和平行层理。天然堤沉积: 粉砂为主,内有小型波状层理、水平层理和爬升层理,也见干裂和植物根系,主 要代表为点砂坝沉积。2)河漫滩沉积;其沉积物主要是冲破河岸的洪水带来的悬 浮载荷垂相加积产物,以粉砂质和泥质为主,一般层理不发育,也可有波状层理, 水平纹层和小型交错层理,并常发育植物根系,钙质结核或泥裂,以及废弃河道(牛 轭湖)沼泽化而形成的泥炭层。 4,潮坪沉积相的特征 答;潮坪沉积相的特征;潮上带,以砂,粉砂和泥质沉积为主,干裂雨痕等暴露 标志发育,可见陆生动物的足迹。潮间带,发育双向交错层里和透镜状,脉状及 波状层理,具有垂直层面的潜穴等水下标志,也有暴漏标志。潮下带,潮下高能 环境多形成石英砂,交错层理,狭盐度底栖类生物大量繁殖。潮下低能环境以细 粒粉砂和泥质沉积为主,水平层理和波状层理发育以广盐度生物为特色。 5,地层与地层或其他地质体之间的接触关系及各自的定义 答1)整合接触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完全一致,时代连续的一种接触关系。它是 在地壳稳定下降或升降运动不显著的情况下,沉积作用连续进行,沉积物依次堆 叠而形成的。 2)行不整合称假整合。其特点是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基本保持平行,但两套地 层的时代不连续,其间有反映长期沉积间断和风化剥蚀的剥蚀面存在。 3)角度不整合种接触关系的特征是: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不一致以一定的角 度相交;两套地层的时代不连续,两者之间有代表长期风化剥蚀与沉积间断的剥 蚀面存在。 4)侵入接触侵入体与被侵入的围岩的接触关系,侵入体与围岩接触带有接触变 质现象,侵入体边缘常有捕掳体,侵入体与围岩的界线常常不规则 5)侵入体的沉积接触地层覆盖在侵入体之上,其间有剥蚀面相分隔,剥蚀面上 堆积有由该侵入体被剥蚀所形成的碎屑物质。 6,地层划分的方法 答;1)构造学方法;依据不整合面划分地层;2)岩石学方法;依据岩性特征, 沉积旋回划分地层;3)古生物学方法;依据化石面貌划分地层4)同位素年龄测定 5)磁性地层对比 7,岩石地层单位与年代地层单位的划分依据、级别体系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答:岩石地层单位:以岩石的特征和岩石的类别作为划分依据,岩石地层单位包括 群组段层四个单位,还有超群,亚群,亚组,等辅助单位. 年代地层单位:以地层形成的时代为划分依据,自高而低分为六个级别:宇,界,系, 统,阶,时带对应得之年代为宙,代,纪,世,期,时 两者关系1)岩石地层单位具有穿时性年代地层单位不具有穿时性:2)表示范围不 同,岩石地层单位反应区域性特点,年代地层单位反应全球特征3)年代地层单 位没有固定的岩性内容;4)年代地层单位与地质年代单位对应,岩石地层单位可 以从任一时间开始任一时间结束。 8,威尔逊旋回的阶段划分及其特征(每个阶段需举出一个实例) 答;1)胚胎期,在陆壳基础上因拉张开裂而形成大陆裂谷,但尚未出现海洋环境, 东非裂谷带,2)幼年期,陆壳开裂,开始出现狭窄的海湾,局部出现洋壳,红海 洋亚丁湾;3)成年期;由于大洋中脊向两侧不断增生,海洋边缘有未出现俯冲, 消减现象,所以大洋迅速苦熬大,大西洋;4)衰退期;大洋中脊虽然继续出现扩 张增生,但大洋边缘一侧或两侧出现强烈的俯冲消减作用,海洋总面积逐渐缩小, 太平洋;5)残余期,随着洋壳海域的缩小,导致两侧陆壳地块相互逼近,期间仅 存残留的内陆海,地中海;6)消亡期,随着大陆板块的碰撞,洋盆最准闭合,海 域消失形成造山带,沿碰撞带(古缝合线)残留洋壳残余(蛇绿岩套),阿尔卑斯 ——喜马拉雅山脉 9,地史学中恢复古板块的方法及其主要内容 答;恢复古板块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地质学方法:寻找不同板块拼合碰撞标志——地缝合带。地缝合带往往发 育深大断裂,两侧地块的发展演化史往往有重大差异,沿缝合带断续分布蛇绿岩 套,代表消减的洋壳残留,并常见有混杂堆积等海沟俯冲带的典型产物。此外沉 积组合类型,地层序列,古地理,生物古地理分区,古气候等可帮助我们识别两 个相互分离的独立板块。 2)古地磁学方法 根据岩石内古地磁的测定,并通过退磁措施,消除以后地壳运动对原有剩余磁 性的叠加影响,测定当时地磁方向的磁偏角(D)的磁倾角(I)等剩余磁性,恢 复岩石形成时的磁化方向,运用公式,tanI=2tanλ求出古纬度(λ),这是确定 古板块的古纬度和方位的唯一定量资料来源。 3)生物古地理方法 生物古地理指生物相和生物区系两个概念,地史时期大陆,海洋分布及其古纬 度位置,由于板块运动的不断变化,必然在生物区系性质上有所反影。两个完全 不同的生物区系,相邻近在咫尺,说明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板块。 10,古生代的地史特征 答;早古生代地史特征1)生物界:后生动物迅速发展,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 2)属加里东构造阶段,稳定区和活动区并存,后期陆壳板块扩大和增生3)沉积类 型复杂多样,奥陶纪末期冈瓦纳大陆发育冰川 晚古生代地史特征 1)生物界:海生无脊椎动物发生重要变革,陆生植物开 始大量繁盛,原始爬行类逐渐征服大陆 2)全球构造:联合大陆的形成 3)沉积 矿产:铁和铝风化矿床、膏盐、油气和煤 4)古气候:全球石炭-二叠纪冰川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资料

地球科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 1.将古论今:根据保留在地层和岩石中的各种痕迹和现象,结合现在正在发生 的各种地质现象来分析和推断地质历史时期各种地质事件的存在和特征的方法。 2.克拉克值和丰度:地壳中50余种元素的平均含量称克拉克值。化学元素在宇 宙或地球化学系统中的平均含量称丰度。 3.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的结晶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条痕:矿物在 无釉的白色瓷板上磨划时留下的粉状颜色。断口:矿物受力后在解理面以外的裂开面。 4.地质作用: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主演要地幔和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内部 结构、构造和地表形态变化和发展的作用。 5.地层层序律:地层层序正常的条件下,下伏岩层老、上覆岩层新,利用地层 的上下关系来确定相对年代的方法。 6.变质作用:原岩处在特定地质环境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其在固态 下改变其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从而形成新岩石的过程。经变质作用所形成的岩石称变质岩。 7.地质构造:组成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受力而发生变位、变形留下的形迹。 8.构造运动:主要由地球内力引起岩石圈的机械运动。 9.结晶分异作用:岩浆冷凝过程中,各种矿物按结晶温度不同而先后分离出来。 10.重结晶作用:岩石在固态下同种矿物经过有限的颗粒溶解、组分迁移,而又 重新结晶成粗大颗粒的作用,但并未形成新矿物。 11.地球岩石圈物质的快速震动叫地震,地表以下始发震动的位置叫震源,地表 上任一点到震中的水平距离叫震中距,震源到地面任一点的距离叫震源距,地面及房屋建筑物遭受破坏的程度叫地震烈度。 12.风化作用:由于温度的变化,大气、水和水溶液以及生物的生命活动等因素 的影响,使地壳表层的岩石、矿物在原地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从而形成松

科学技术发展史

科学问题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如何? 科学问题指: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尚未解决(且有可能解决)的矛盾或疑难。它包含一定的求解目标和应答域,但尚无确定的答案。科学问题的提出,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结构的。它蕴涵着问题的指向,即科研的目标和求解的应答域。问题的指向是指问题的现状和性质,求解目标是指求解的方向和要求,应答域是指在问题的论述中所确定的域限,并假定所提出问题的解必定在这个域限之中。 科学研究的过程是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推广应用的过程。可见,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并贯穿于整个研究过程。旧的问题解决了,又引入了新的、更深刻的问题。因此,善于和勇于提出科学问题,用科学批判和理性质疑的科学精神去审视旧的科学问题,充分发挥想象力去提出新的科学问题,尤其是提出大跨度、综合而复杂的重大交叉科学难题就显得更有意义了。 问题是从已知通向未知的桥梁。人们认识事物,总是由不知到知,由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科学研究的过程,可以说就是从已知出发提出问题进而探求未知的过程,对于从事科学研究的人(个人或集体)来说,是否善于发现问题和科学地提出问题是衡量其科学研究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甚至可以说是最重要的标志。问题的提出,问题不断的解决、不断的再生,表示科学的前沿在不断地向前推进,表示人类的认识在不断地从已知向未知推进。科学研究始于问题,最终目的是要解决问题,可以说没有问题就没有科学研究,也就没有科学的进步。 技术与科学有哪些区别? 技术是将科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目的。相反,技术是应用科学。技术涉及使用工具以及研究特定科学的知识。技术与设计的综合有关。虽然科学涉及理论和研究结果,但技术却非常关注过程。技术必须使其流程正确地在应用科学领域取得进步。科学和技术之间的另一个重要区别是科学涉及观察和实验,而技术则涉及发明和生产。工具及其生产的发明是技术的方面。 科学是“知识和实践活动,包括通过观察和实验系统地研究物理和自然世界的结构和行为。科学可以称为系统知识库。科学是对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各个学科的研究。科学涉及观察和实验。科学更关注分析。科学涉及理论及其发现。科学这个词被解释为通过实验和观察获得知识的系统,以便阐明自然现象。 区别: 1. 科学可以被定义为通过各种观察和实验收集关于某一主题的知识的有组织的方式。技术是用于不同目的的科学定律的实际用法。 2. 科学只不过是探索新知识的过程,而技术则将科学知识付诸实践。 3. 科学对于获得有关自然现象及其原因的知识非常有用。相反,技术可能是有用的或有害的,即技术既有利也有祸害,如果以正确的方式使用,它可以帮助人类解决许多问题,但是,如果它被错误地解决了使用,它可以导致整个世界的破坏。 4. 科学仍然是不可改变的; 只增加了进一步的知识。相反,技术变化很快,从某种意义上说,以前的技术不断改进。 5. 科学强调发现,就像事实和自然规律一样。与技术不同,重点放在发明上,例如开发最新技术,以减轻人类的工作。 6. 科学是研究自然和物理世界的结构和行为,创造前提。相比之下,技术涉及将这些前提付诸实践。 7. 科学关注的是分析,演绎和理论发展。另一方面,技术基于设计的分析和综合。 8. 科学用于预测,而技术简化了工作并满足了人们的需求。 试述科学理论评价的标准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一)绪论(老师说看小结) 1.环境的概念和类型 环境:环境科学中所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环境类型掌握: 人工环境按功能分:聚落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文化环境; 2.环境的特性: 环境的多样性、整体性、区域性、相对稳定性、变化滞后性、脆弱性; 相对稳定性:环境中物流、能流、信息流不断变化,环境本身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自我调节能力,在一定的干扰强度范围内,环境的结构和功能基本不变。 变化滞后性:环境受到外界影响后,环境发生变化时间要滞后于外界干扰的时间。如:臭氧层空洞的形成。 3.环境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 研究对象:环境科学以“人类—环境”这一矛盾体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人类—环境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研究目的:探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从而通过调整人类自身的行为,来保护和改善环境,为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环境的研究目的就是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4.环境科学思想与方法: 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复杂性 5.环境承载力(上课说过): ①是环境系统对人类社会发展活动的支持能力; ②是指“某一时期,某种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阈值”;实质是:在维持人与环境和谐的前提下,人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阈值。(二)自然环境(小结+大地女神Gaia假说) 1. 自然环境的圈层结构 自然环境可以分为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土壤圈。 (1)大气圈 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大气圈包围着海洋和陆地。 大气圈的物质组成:气体:N2 (78%)、O2 (21%)、Ar(氩,0.93%)、CO2 等 水汽:表面水的蒸发和植物蒸腾大气颗粒物: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 液体微粒,如烟尘等。 大气圈的垂直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逸散层。 对人类的意义:调解并维持适宜环境,生命基础条件。 主要的环境问题:气候变化 (2)水圈 由大气圈、海洋、陆地水体(河流、湖泊、冰川)、土壤和岩石孔隙以及生物体中的气、液、固各态水组成的连续的圈层称为水圈。 总水圈:豪恩 (3)岩石圈 水的重要性:生命组成成分(约70%),营养物质的载体 岩石圈组成:由地壳和地幔圈中上,地幔顶部组成厚度33-35km。 对人类的价值:能源和资源 主要问题:能源和资源短缺与耗竭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1、历史意识:人类有了自觉的意识后,开始向长辈学习生存的技能、知识和经验,进 而意识到还要向去世的先辈学习。萌发了最初的历史意识。 历史意识:人们认识到现实生活与过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而感到需要记住自己的历史、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 历史意识产生的原因:历史是现实的前身,现实的历史的延伸。 历史遗产:有物质遗产,也有经济、社会、政治、思想、文化遗产。 对待历史遗产的态度:不同社会阶级、阶层由于政治、经济立场的不同,对待历史遗产 的态度也不同。都要利用有利于自己的历史遗产为自己的现实利 益服务。因此,出现了对历史的不同解释。 史鉴、史师:由于人们对史鉴、史师的需要,从历史中吸取智慧,人们才需要学习历史。 2、维柯的历史观:维柯:《新科学》 把人类历史经历了三个时代 神的时代:人们在神的政府统治之下,一切都由神的力量支配。 英雄时代:人们在贵族统治之下,贵族认为自己的品性高于平民,所以是当然的统治者。 凡人时代:所有人都承认人在本性上都是平等的,先建立民众国家,然后建立君主国家。两者都是由人建立的政府。跟神没有关系。 关于历史发展的动力他认为最后还是“神的谕示”。 《新科学》的副标题“按照神的谕示考察各民族共同本性的科学” 3、中国古代的“天人感应”思想与天命——神学史观 西周时期,周公等认为,夏、商王朝之所以兴起,是因为“服天命”、“受天命”。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敬德”。所谓“敬德”就是“保民”。 西周的天命观一直影响到后世儒家的历史观。“天命”、“天道”、“天理”成为儒家历史评价的标准。 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他在探讨朝代更替时,多强调“天” 对人事的干预。 《史记·天官书》“秦始皇之时,十五年彗星四见,久者八十日,长或竞天。其后秦遂以灭六国,并中国,……” 《高祖本纪第八》:“于是高祖嫚骂之曰:…吾以布衣持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遂不使治病,赐金五十斤罢之。” 中国古代的”天人感应“思想 天人感应思想源于中国先秦哲学,西汉时董仲舒将其发展为一系统的神秘主义学说。 董仲舒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董仲舒把天视为至上的人格神,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天人感应的思想在汉代曾占据了统治地位,以此为基础形成谶纬之学行时一时,并在中国传统社会流传。 西方古代的天命—神学史观 克罗齐在评价古希腊、罗马的历史学家时说”关于全部历史的动力问题常常被一般化了。……。命运或不变的必然性是不是压迫人类的,人是否不过是任性的命运的玩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贡献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贡献 答: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根据新的事实,进行了革命的改造,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发现是人类思想史上的革命性变革,为实现社会主义理论由空想到科学的飞跃提供了理论基础。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紧紧围绕“什么是新中国、怎样建设新中国”这一前所未有的重大问题,进行艰难探索,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中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伟大胜利,奠定了新中国的基础。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继承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探索。在这30年的探索中,虽然其中也有许多曲折和困难,但是事实证明,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不仅表现在它成功地解决了新阶段提出的历史任务,而且还表现在它以新的理论形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回答了什么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事关全局的基本问题,进行拨乱反正,形成了邓小平理论,把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开创了中国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 1)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总结历史经验,明确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级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照搬外国不能发展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不重视物质文明搞不好社会主义,不重视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会主义。 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科学概括,回答了“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的问题。 2)提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论,指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根据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论述,社会主义是一个社会形态,是没有阶段可分的。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指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强调搞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我国正处在而且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国情出发,不能脱离实际,不能超越阶段。 3)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新的分配制度。 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上,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邓小平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从根本上突破了把计划和市场作为社会制度本质特征的思路,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在分配制度方面,十七大报告提出:“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突破了单一的按劳分配的分配制度。一切要以“三个有利于”作为标准。 4)提出了改革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一场革命的理论。 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状况进行深刻的分析,提出社会主义自己建立起来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在某种条件下它的某些环节、实现形式、具体制度和方法也能“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但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不需要采取阶级斗争的形式去解决,而改革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直接动力。得出了改革是一场革命的结论。 5)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收回了香港、澳门的主权。 在国家统一的问题上,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一国两制”的涵义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造性发展。同时也为解决国家争端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范例,是邓小平对世界和平和与稳定作出的重大贡献。 2、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时代课题。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紧紧围绕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严肃的崭新课题,进行理论创新,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最新科学技术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资料

(第一章)一、填空题 1. 14 ——15 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运动,意大利、地中海沿岸手工业的兴起,远洋航海与地理大发现和东方文明为近代科学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2. 1543 年出版的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和维萨留斯《人体结构》,成为近代科学革命的开端。 3.开普勒通过长期从观测和计算发现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他们分别是等面积定律、椭圆轨道定律和公转的周期定律。 4. 伽利略对科学做出了许多贡献,最主要的贡献是对地面物体的研究。 5. 牛顿力学包括物体运动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整个近代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基础,也是现代一切机械、土木建筑、交通运输等工程技术的理论基础。 6. 17 世纪上半叶,笛卡尔创立了解析几何,推动了数学的发展乃至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 7. 英国的化学家玻意耳提出了化学元素的定义,把化学确立为一门科学。法国的拉瓦锡否定了“燃素说”,建立燃烧的氧化理论。 8. 荷兰人惠更斯创立了光的波动说。1785 年法国人库仑提出了库仑定律,使静电进入定量研究阶段。 9. 林耐创立了对植物进行分类的方法,并用双名命名法为植物命名。 10. 在科学方法上,培根强调观察和实验,笛卡尔推崇理论思维。伽利略提出理想实验方法。惠更斯阐述了假说的作用。牛顿提出分析和综合方法。 二、简答题 1. 哥白尼日心说的革命性作用是什么? (1) 哥白尼的日心说是科学的天文学诞生的标志,也是近代科学诞生的标志。 (2) 哥白尼的日心说动摇了神学宇宙观,成为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的宣言书。 (3) 哥白尼的日心说的革命性作用不在于强调太阳是宇宙的中心,而是在于指出了地球在宇宙中没有任何特殊地位。这正是宇宙论原理的精神,也称为哥白尼精神。 2. 简述培根关于运用归纳法必须记住两条规则。 ①放弃所有先入为主的概念而重新开始; ②暂时不要企图上升到一般的结论。 3. 简述笛卡尔的演绎法要遵守的几个原则。 ①只把那些十分清楚明白地呈现在我的心智之前、使我根本无法怀疑的东西放在我的判断中; ②把难题尽可能分解为细小的部分,直到可以圆满解决为止; ③按从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一点一点地上升到复杂对象的认识; ④把一切情形尽量完全地列举出来,尽量普遍地加以审视,以保证没有遗漏。 (第二章)一、填空题 1. 18 世纪60 年代以英国的凯伊发明了飞梭,为导火索开始了第一次产业革命,以瓦特发明的蒸汽机为重要标志。 2. 英国产业革命的源头是纺织业机械化,技术变革的原因是垄断地位的传统毛纺织业的排挤而产生的;另一产业是钢铁产业,冶金工业的变革是因化学发明而推动的。 3. 1709 年,英国的达比父子发明了用焦炭炼铁的方法。1814 年英国人史蒂芬森发明了火车。 4. 18 世纪,法国在分析力学方面的工作是首屈一指的。 二、简述题答案 1. 蒸汽技术革命对社会的影响有哪些? 蒸汽技术革命,第一次大规模地把热能转变为机械能,推动了科学、热力学和能量转化方面的基础理论的研究;推动了纺织、采矿、冶金、机械等各类技术科学;也导致了第一次工业技术革命的兴起,极大的推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 简述法国的科学之所以能超过英国成为近代科学的中心,政府采取了那些措施。 ①任命一大批科学家为革命政府的重要官员,提高了科学在社会中的地位。 ②发展科学教育。创办了一系列的新军事院校、医学院校、技工学校和一些新的大学,包括巴黎综合工艺学院和巴黎高等师范学院。 ③改造旧的皇家科学机构使之从宫廷走向社会。 (第三章)一、填空题 1. 19 世纪下半叶,康德, 拉普拉斯先后提出了太阳系形成的星云假说。英国人赫歇尔发现了天王星和太阳的自行,并把人们对天空的认识扩展到了银河系。 2. 19 世纪初,地质学之父史密斯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化石层序律。古生物学家居维叶提出了地质变动的灾变论。 3. 能量守恒定律有不同国籍的10 多个科学家的工作有关。其中有突出贡献的3 位科学家是迈尔、焦耳、亥姆霍兹。

史学概论复习题参考答案

2011-2012第一学期《史学概论》复习题 1、广义“历史”定义。 定义:是已经发生了的事件、现象和过程,即客观历史本身,它包括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 2、狭义的“历史”定义及其特征。 定义: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人类社会的历史;二是指对以往事件的记录和研究。特征:前者是客观的,后者则是带有主观倾向性的。 3、自然史和人类史的关系? (1)两者的共性:①一度性;②客观性。 (2)两者的差异:①对象不同:自然史以自然界的物质及其变化过程为研究对象;人类史是以社会中的人、人群的活动为研究对象。②产生的时间、变化的速度各不相同:自然界约有46亿年的历史,生物的历史也有30多亿年,且自然界的变化缓慢;人类的历史只有300万年左右,农业起源于1万年左右,人类最早的文明只有5500多年,且人类史的变化相对较快。③产生的途径和其中存在的规律不同:自然史是一种没有意识的存在,因此,自然历史的规律都不存在主体的选择规律;人类史是人类创造的结果。 因此,人类历史的规律往往不能简单地用因果关系来表达,而是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方向。 4、狭义“历史”二者间(人类客观的历史与历史撰述)的关系如何? (1)区别:①客观性:②主观性: 历史记录(一次主观化)、历史著作(至少二次主观化) (2)联系:客观的历史:是被反映对象(被加工物) 历史撰述:是反映结果(加工处理的产品)

5、何谓“历史学”? 历史学是研究历史矛盾运动过程及其规律性的科学。 6、历史学的学科特性?根本任务? 学科特性:是科学,而非艺术。 根本任务:揭示历史规律。 7、历史学的学科群是怎样划分的? (1)、理论部分(以历史、历史学为研究对象) 历史理论(历史哲学)、史学理论、历史认识论、史学方法论。 (2)、主题部分(以客观历史为研究对象) 按时间划分:史前、上古、中古、近代、现代、当代史等 按内容划分:世界史、地区史、民族或者国别史、专门史、历史地理等 按区域划分:美国史、日本史、中国史、中东史等 按专题划分:经济史、文化史、思想史、宗教史等 (3)、史学辅助学科(以史料为研究对象) ①目录学(搜集史料);②版本学;③校勘学;④辑佚学;⑤辨伪学;⑥考据学; ⑦训诂学;⑧史料学。(②-⑧,获得真实的史料) 8、历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课本14页) 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尊在这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关系。 9、历史学与哲学的关系?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式,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问。 关系:①哲学为历史学提供世界观(历史观)和方法论。历史研究的每一个环节离不开这样那样的哲学世界观的理论指导,它的基本理论和原则,渗透在历史研究方方面面,成为史学理论的核心内容;②历史学位哲学提供经验拿和史实的依据。

从近代科学技术发展历史辨析科学与技术的关系_王树松

第22卷第4期高师理科学刊Vol.22No.4 2002年11月Journal of Science of Teachers c College University Nov.2002文章编号:1007-9831(2002)04-0100-03 从近代科学技术发展历史辨析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王树松 (齐齐哈尔大学人文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 摘要:通过对近代科学技术发展历史分析,认为科学与技术关系是由相互独立到相互作用,形成/技术科学化0和/科学技术化0的历史过程,并对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做逻辑的分析、概括、总结. 关键词:科学;技术;历史;技术科学化;科学技术化 中图分类号:N02文献标识码:A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是技术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一个久有争议的问题./在对科学和技术的研究中,最复杂的问题之一就是两者之间的关系.0[1]因而,对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做历史与逻辑的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现代的科学更加技术化,现代的技术更加科学化,科学与技术逐渐一体化0[2],已成为现代科技发展的特点和趋势.从近代科学技术发展历史出发,考察科学转化为技术的演进历程,对今天科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开展技术开发、技术创新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历史上,在近代中期以前,科学与技术几乎是并行发展的,即使有着某些相互影响,也主要是/生产)))技术)))科学0的序列关系,只有到了近代中期以后,才开始有了/科学)))技术)))生产0的序列关系.本文试图从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来考察/技术科学化0与/科学技术化0中体现的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1近代科学和技术是各自独立相互并行兴起的 在西方,从15世纪下半叶到17世纪,近代自然科学产生于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首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和地理大发现是近代自然科学产生的社会历史动因.14,15世纪,意大利、德、法、英、荷兰等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来,新兴资产者为了工业和经济的发展,需要有生产技术和有探索自然物体属性和自然力活动方式的科学.同时,资产阶级为了加速和扩大资本原始积累、开拓新市场,进行了大规模的远航探险.在16世纪初,发现了从西欧到印度的航路和美洲大陆.地理大发现推动了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的发展,也扩大了人们的视野,鼓舞了人们的探索和创新精神.其次,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是近代自然科学兴起的文化前提和思想基础.14~16世纪末,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倡导了以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为口号,以反对宗教和颂扬人文主义为实质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这场思想解放运动大大促进了科学精神的发扬和科学的发展.在这个背景下,以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为标志,自然科学本身为争得自己独立地位,摆脱宗教的桎梏,也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实验科学的兴趣,更使自然科学有了独立的实践基础.从此,近代自然科学开始它的相对独立发展的新时代. 近代技术兴起,来源于一些偶然的经验发现,是在探索中前进的,几乎和科学没有关系.18世纪中叶以后欧洲一些国家先后取得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资本的原始积累已使资产者获取了大量的金钱,工厂手工业的发展和分工的扩大造就了一批熟练工人,在技术改进上积累了经验,在这些条件具备更充分的英国开始了一场以技术革命为中心的工业革命.英国的工业革命是从工具机,首先是纺织机的革新开始的.由于工具机的革新要求,瓦特对蒸汽机进行改进、发明和应用,使英国工业革命进入第2阶段.同时使工具机、动力机和传动机三者构成近代的机器系统,导致了火车、轮船的发明和交通运输业的变革,推动了 收稿日期:2002-09-28 作者简介:王树松(1962)),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副教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技术哲学与技术社会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