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申论热点政治篇:规范公权力

申论热点政治篇:规范公权力

申论热点政治篇:规范公权力
申论热点政治篇:规范公权力

申论热点政治篇:规范公权力

导语:十八大以来,惩防腐败体系进入了正式运行阶段,腐败官员纷纷落马,引起人民群众高度赞扬,习近平主席强调,要让权力关进制度的牢笼,进一步规范公权力,反腐惩腐成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头戏。

【背景链接】

一、政策背景

规范与监督公权力任重道远

2013年2月25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2013年《法治蓝皮书》发布暨中国法治发展与展望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法治蓝皮书指出,2012年对腐败案件的查处力度有所加大,地方预防腐败机构建设、技术防腐、防范公职人员利益冲突的制度建设以及社会领域的廉政法治建设提速。

法治蓝皮书指出,面对当前腐败行为易发、高发的局面,现行的廉政制度亟待完善。随着腐败方式的隐蔽化、期权化,反腐败斗争的形势愈发严峻。严格查办案件、高压惩治腐败并不能根治腐败,通过制度完善和机制创新,科学配置权力,坚持阳光运行,规范公职人员行为,消除权力腐败滥用的土壤乃是根本出路。

把权力装进制度的笼子里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纪委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讲话时指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他强调,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牢记,任何人都没有法律之外的绝对权力,任何人行使权力都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

规范公权力要坚持依宪治国

“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从宪法作为国家根本法的地位出发,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宪法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控制公权力。公权力机关应当有严格遵守宪法法律的高度自律,切实做到依法行权。要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失职要问责,违法要追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国务院最新工作守则加强对公权力的规范

2013版《国务院工作规则》(以下简称新《规则》)在2013年3月火热出炉。新规则要求,国务院及各部门要改革和规范公务接待工作,不得违反规定用公款送礼和宴请,不得接受地方的送礼和宴请等。新规则传递的诸多新信号和新动向值得关注。新《规则》特别强调国务院工作人员不得利用职权和职务影响为本人或特定关系人谋取不正当利益。这实际上是人民政府自戴的一道“紧箍咒”,全面限制公权力,防止服务不得其法。新《规则》健全了监督,把权力关进了笼子,显示出新一届政府对民意甚至民怨的尊重和响应,值得赞赏与期待。

确保人民的监督权力

2012年11月8日,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上强调:要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要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

行使权力。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二、落实情况

十八大之后中央频出反腐新政。高层态度上,习近平强调要“老虎苍蝇一起打”;制度上,《中共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和完善领导干部个人财产申报制度等法规相继出台;行动上,重庆北碚区委书记雷政富、广东国土资源厅副厅长吕英明、广东英德市副市长郑北泉等官员因涉及贪腐先后被调查或免职。

【百姓怎么看】

观点一规范公权力要依靠机制体制

天涯网网友:要规范公权力,首先要依靠体制机制。一方面,要明确权力的边界,规范权力的行使;另一方面,要完善法律制度,促使公权力的法律范围内运行。同时,也要健全程序规则,规范决策执法行为,避免权力滥用。唯有让权力运行有法可依,让权力拥有者信仰法律,“规范公权力”才有实现的可能。

观点二公权力滥用与干部素质不高有关

人民网网友:公权力滥用也与一些基层干部素质不高有关,他们平时不太注意学习领会中央的文件精神,缺少对法律和民意的敬畏之心,自以为“天高皇帝远”别人管不着,“特权”意识浓厚,“官老爷”做派明显,以至于有些无法无天、肆意妄为。

观点三公权力滥用关键在于基层干部权力观不正

之所以会屡屡出现基层公权力滥用等现象,关键是一些基层干部并未摆正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他们忘了自己的公仆身份,将自己当成“官老爷”,别人稍有忤逆,便认为是对自己“大不敬”,并不惜动用手中的公权力,以维护自己所谓的那点“尊严”。

【专家怎么说】

腐败并不只是政府单方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面临的问题,这就需要整合政府、市场、社会和公民等各方力量,协调一致共同反腐。换句话说,要规范公权力,必须要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批评权、选举权等各项权利。没有公众参与,“规范公权力”只会使空中楼阁。

——学者孙立平

现在社会的主要矛盾,不是普通公民之间的矛盾,也不是公民和法人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是官民冲突,是老百姓对公权力行使的不满,对公权力违法违规不作为、乱作为的一种

负面情绪。在这个社会的主要矛盾中,矛盾的主要方面不是老百姓这方面,而是政府这方面,是公权力一方。

——专家马怀德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一旦公共权力部门化、政府部门利益化、部门利益法制化,一切有权力的群体都会滥用权力,想方设法为自己谋取福利。

——孟德斯鸠

法律要平等地约束所有人。任何人在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都不享有超越法律的特权,任何人都不能以个人意志代替法律;任何公权力不得超越宪法与法律。任何权力都要受到法律的制约,公权力依据宪法和法律产生。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王利明

任何国家机关都必须按照宪法规定的职权范围和程序来行使权力,履行其应尽的职责。任何国家公职人员,都必须依法履行职责,不得滥用职权,更不能失职渎职、执法犯法甚至徇私枉法。只有严格依据宪法规范公权力,才能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提出的“依据宪法治国理政”的要求。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王利明

只有把权力的行使限制在制度的框架内,依法依规行使权力,才有可能从根本上预防腐败。权力寻租是导致腐败的核心问题,因此加强对公权力的监督成为治理腐败的核心问题。

——浙江省级检察院检察长、全国人大代表陈云龙

【政府怎么办】

[简政放权,让公权力回归公共服务]

2013年4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决定为落实《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第一批先行取消和下放71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重点是投资、生产经营活动项目。

层层审批、挨家盖章,行政审批环节过多过滥,不仅导致行政办事效率低下,严重限制个人和企业的经济自由,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滋生了腐败。行政审批权力的部门越多,自由裁量权越大,公权力寻租的空间也越大。

政府把该管的事情管好,不该管的事情放权给市场和社会,让公权力回归公共服务,让服务型政府的阳光照进市场和民众,才能激活市场经济的活力,为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八项规定”体现国家公权力主体正确定位]

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

——要改进调查研究,到基层调研要深入了解真实情况,总结经验、研究问题、解决困难、指导工作,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多同群众座谈,多同干部谈心,多商量讨论,多解剖典型,多到困难和矛盾集中、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切忌走过场、搞形式主义;要轻车简从、减少陪同、简化接待,不张贴悬挂标语横幅,不安排群众迎送,不铺设迎宾地毯,不摆放花草,不安排宴请。

——要精简会议活动,切实改进会风,严格控制以中央名义召开的各类全国性会议和举行的重大活动,不开泛泛部署工作和提要求的会,未经中央批准一律不出席各类剪彩、奠基活动和庆祝会、纪念会、表彰会、博览会、研讨会及各类论坛;提高会议实效,开短会、讲短话,力戒空话、套话。

——要精简文件简报,切实改进文风,没有实质内容、可发可不发的文件、简报一律不发。

——要规范出访活动,从外交工作大局需要出发合理安排出访活动,严格控制出访随行人员,严格按照规定乘坐交通工具,一般不安排中资机构、华侨华人、留学生代表等到机场迎送。

——要改进警卫工作,坚持有利于联系群众的原则,减少交通管制,一般情况下不得封路、不清场闭馆。

——要改进新闻报道,中央政治局同志出席会议和活动应根据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决定是否报道,进一步压缩报道的数量、字数、时长。

——要严格文稿发表,除中央统一安排外,个人不公开出版著作、讲话单行本,不发贺信、贺电,不题词、题字。

——要厉行勤俭节约,严格遵守廉洁从政有关规定,严格执行住房、车辆配备等有关工作和生活待遇的规定。

[权威论述]

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习近平

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习近平

要加强制度建设,用制度管权、管钱、管人,给权力涂上防腐剂,戴上“紧箍咒”,真正形成不能贪、不敢贪的反腐机制。

——李克强

一切以公权力为借口的歧视都要严格追究责任

——李克强

结语:“规范公权力”并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它需要实在体制机制变革,切切实实的公民参与。譬如官员财产公示等举措,便是规范公权力不能绕过的一环。现在,公权力需要规范,在党内已达成共识,这无疑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共识达成之后,需要强有力的政府行动,这将考验党和政府“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刮骨疗伤的勇气”。

2020福建省考申论热点

2020福建省考申论热点 20天行测83分申论81分(经验) (适合:国家公务员,各省公务员,村官,事业单位,政法干警,警察,军转干,路转税,选调生,党政公选,法检等考 试) ———知识改变命运,励志照亮人生 我是2010年10月15号报的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之后,买了教材开始学习,在一位大学同学的指导下,大约20天时间,行测考了83.2分,申论81分,进入面试,笔试第二,面试第一,总分第二,成功录取。在这里我没有炫耀的意思,因为比我考的分数高的人还很多,远的不说,就我这单位上一起进来的,85分以上的,90分以上的都有。只是给大家一些信心,分享一下我的经验,我只是普通大学毕业,智商和大家都一样,关键是找对方法,事半功倍。 指导我的大学同学是2009年考上的,他的行测、申论、面试都过了80分,学习时间仅用了20多天而已。我也是因为看到他的成功,才决定要考公务员的。“人脉就是实力”,这句话在我这位同学和我身上又一次得到验证,他父亲的一位朋友参加过国家公务员考试命题组,这

位命题组的老师告诉他一些非常重要的建议和详细的指导,在这些建议的指导下,我同学和我仅仅准备了20天左右的时间,行测申论就都达到了80分以上。这些命题组的老师是最了解公务员考试机密的人,只是因为他们的特殊身份,都不方便出来写书或是做培训班。下面我会把这些建议分享给你,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在新员工见面会上,我又认识了23位和我同时考进来的其他职位的同事,他们的行测申论几乎都在80分以上,或是接近80分,我和他们做了详细的考试经验交流,得出了一些通用的备考方案和方法,因为只有通用的方法,才能适合于每一个人。 2010年国考成功录取后,为了进一步完善这套公务员考试方案,我又通过那位命题组的老师联系上了其他的5位参加过命题的老师和4位申论阅卷老师,进一点了解更加详细的出题机密和阅卷规则。因为申论是人工阅卷,这4位申论阅卷老师最了解申论阅卷的打分规则,他们把申论快速提高到75到80分的建议写在纸上,可能也就50页纸而已,但是,他们的建议比任何培训机构和书籍效果都好(我是说申论)。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并非常认同的。 最终我根据自己和23位80分以上同事的经验,还有6位命题老师4位申论阅卷老师给出的建议,总结出了这套国考(中央级)省考(省市县乡村级)通用学习方案。 在2011年4月份的省考和2011年11月的国考中,有1200多位考生使用这套方案,其中400多位参加国考的考生中有190多位录取,录取率48%,800多位参加省考的考生中有530多位录取,录

利用《理论热点面对面》学习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完美打印版)

利用《理论热点面对面》学习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 考生在申论复习训练过程中,须结合公务员申论考试的特定要求和申论考试通常所涉及的重大社会现实问题,有策略,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利用《理论热点面对面·2009》来开展复习,作理论的积累以及重要热点难点问题的关注和思考。《理论热点面对面·2009》并不能覆盖公务员申论考试热点的全部,考生应有选择地展开阅读,阅读积累中要讲究策略,重点关注某一个重大社会热点问题的产生,影响,原因,对策思路以及理论评述性的文字内容,像2010年国家公务员申论考试及各省地方公务员申论考试很可能会出现的重大社会热点主题,比如节能降耗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城市拆迁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政府信息公开与服务型政府建设、抗震救灾中的民族精神、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我国城市化进程带来的主要问题、人口老龄问题、经济快速发展与保民生、保稳定的关系等,并未出现在《理论热点面对面·2009》当中,考生在利用这本通俗理论读物开展复习申论的实际过程中,一定要有意识、有针对性地进行申论主题热点范围的扩展,同时要根据申论持点和要求有策略地加以利用本书。 那么,报考公务员的考生在复习备考申论过程中,到底应该如何科学地利用《理论热点面对面·2009》这体通俗读物来应对申论考试呢?华图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金波老师提出如下几点建议供考生参考,并结合两个理论热点问题举例说明利用本书复习备考申论的策略方法。 第一、根据申论考试的持点,有选择、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展开阅读和领会 在众多的理论热点中有些理论热点,肯定不会在公务员申论考试中出现,比如第9章如何看待民主社会主义,第10章为什么不能把西方的民主、自由、人权说成是“普适价值”。其中也有些理论点,不太可能出现在公务员申论考试中,比如第2章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8章如何理解“中国式民主”。其中这样一些理论热点,是值得考生重点关注和领会的,比如第1章如何从新中国辉煌的60年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因为今年是持殊的一年,改革开放30年和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两大主题交织的一年,2009年中央机关公务申论考题的主题,考的就是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结构性问题;那么2010年中央机关及地方公务员考试会不会出现与新中国成立60周年相关的主题呢,如果出现,也最容易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来切入。第5章和第6章可以结合起来当作一个主题来切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定位为“三保”即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所体现的宏观思路就是科学发展。最值得考关注的是第7章、第11章、第12章、第13章、第17章、第19章以及第21章的内容,其中第13章怎么看网络反低俗行动,第19章“三鹿事件”的警示(为何要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第12章如何理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以及第21章为何提出“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引起广泛共鸣,无疑应引起考生高度重视,并开展精细化阅读和领会。 第二、根据申论命题的持点和规律,有策略地开展重点阅读、提炼和积累,为应对申论作答的基本问题展开训练 公务员考试申论题型不论怎样变,都逃不出基本原始题型的制约和限制,因此,考生每面对其中一个重大申论考试热点问题时,都应抓住问题本身,状况+影响,紧迫性和原因,对策思路和中心论点论据等关键线索开展积累训练和复习,因为申论主题不论怎样变化,材料信息都始终如一地紧密围绕上述关键线索展开,变不出什么新花样,也翻不出什么新招式来,理由就在于申论测试考生的四大基本能力类型,几乎是固定而流于规范的。那就是,公务员考试申论考试重点测考察考生四种基本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归纳分析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公务员考试申论考试对四种基本能力的测试,就决定了作答要求的具体题型,翻不出什么新花样来,难逃申论题型的三大家族题型的限制和范围,纵观中央机关公务员考试以及地方公务员考试,其申论题型概莫能外,都遵循着三大家族题型的支配和主宰。 第三、围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充分利用《理论热点面对面·2009》 针对一个重大申论热点问题展开复习时,应利用《理论热点面对面·2009》细心收集和提炼出针对申论考试热点的中心论点论据,围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有意识地作些文字表达方面的合成、归纳、写作的训练。书中材料所提出的极为重要、带有结论性的语句和观点,要重点收集和整理,避免临场发挥时挤牙膏或提炼不出规范贴切、经典权威的结论和论点来。阅读本书时,一定要先做有心人,用申论的眼光和要求去审视本书中的重点材料和表述,用申论的规范语言归纳原因,提炼对策思路以及针对该问题展开论述和写作的思维角度,是复习阅读时要把握住的着力点。多作写作思路的设计和训练,是申论写作成功的致胜法宝。只要写作思路开阔,论点论据信手拈来,不愁写不出好的申论文章。要仔细研读经典段落,看别人是从哪些角度切入并展开的,论点的分层和确立正是以切入点为根据的,因此要细心留意别人从哪些方面来设计、提出、设置论点论据的。申论复习一旦得法,找到突破口,申论成绩可在短期内提高10—15分都是完全可能的,这正是考生在应对申论这种主观试题所具有的潜能和优势。 第四、阅读《理论热点面对面·2009》时,要认真领会党和政府最近最新提出的基本国策和政策方针由于近几年公务员申论考试开始转向当前重大社会现实问题背后的基本国策、大政方针的测试,要求考生在领会中央精神、基本国策、大政方针基础上来应对现实社会问题,展示自己的政策水平和理论水平,因此,考生在阅读《理论热点面对面·2009》一书时,要认真领会党和政府最近最新提出的基本国策和政策方针,尤其是一些重要观点和最新提法,往往隐藏着重要的宏观思路和视角,需要考生细心体味和理解,比如该书中第59页所提出的“为什么既要保增长又要保民生、保稳定?”,关于三者关系的辩证论述,十分重要而精彩,也传达出中央决策和宏观调控的重大思路,社会经济发展中一切调控思路,都要服从这一宏观思路,值得考生细细琢磨和品味。2010年中央机关公务员申论命题思路,一定会从某一个角度或重大社会现实问题切入到中央决策的主轴即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宏观思路上来,这一定是考生关注的重中之重、热中之热。具体哪些问题与保增长有关、哪些问题与保民生有关、哪些问题与保稳定有关,尤其值得考生细心体会领会的。

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红色旅游

红色旅游 红色旅游是指以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以后的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为吸引物,组织接待旅游者进行参观游览,实现学习革命精神,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振奋精神、放松身心、增加阅历的旅游活动。红色旅游是把红色人文景观和绿色自然景观结合起来,把革命传统教育与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主题旅游形式。其打造的红色旅游线路和经典景区,既可以观光赏景,也可以了解革命历史,增长革命斗争知识,学习革命斗争精神,培育新的时代精神,并使之成为一种文化。 红色旅游的特点 学习性 红色旅游的学习性,主要是指以学习中国革命史为目的,以旅游为手段,学习和旅游互为表里。但是,这种学习不宜搞成灌输式的“现场报告会”,而应营造出自我启发的教育氛围,达到“游中学、学中游”,寓教于游、润心无声的境界。 对国民进行本国历史的旅游教育,在某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已成为制度。如德国一些州就对中小学生进行反法西斯的修学旅游做了专门立法,要求每个学校都要定期组织学生到纳粹集中营等地游览参观,勿忘历史。中国人的旅游与学习总是紧密相连在一起,有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传统。现在开展的红色旅游,是这个优良传统的发扬光大。它完全可以归类于修学的大类,定位于朝觐“革命圣地”的专题旅游,列入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团工会组织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序列。 故事性 故事性是相对说教性而言,反映出人们对历史吸引物的取舍观。现在到一些红色旅游点,给人的感觉是在参观“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的地区展览,千篇一律,千人一面,静态有余,动感不足,缺乏实景地厚重的历史感、独特的亲切感和“姹紫嫣红”的美感。这里除了经济条件落后、展陈手段单一等因素外,也是在英雄史观等陈旧观念影响下产生的人为缺陷之一。 要让红色旅游健康发展,使之成为有强烈吸引力的、大众愿意自费购买的旅游产品,还需要妥善处理红色教育与常规旅游的辩证关系,其中的关键是以小见大,以人说史。历史典故往往形象、生动、有趣,容易让英雄走下圣坛,贴近群众和生活,产生亲和力。因此,要深入发掘红色旅游中的历史人物故事,既要反映领袖、英雄等“大人物”在历史中的重要作用,更要通过“小人物”的故事,揭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真谛,使历史鲜活和丰满起来。 参与性 有些红色旅游景点的旅游过程较为艰苦,为改变这种状况,少数景点努力过头,出现城镇化、商业化、舒适化的倾向,有损害红色旅游本质特色的危险。为避免重蹈覆辙,红色旅游点应紧跟体验经济的潮流,突出旅游节目的参与性。红色旅游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性学习。红色旅游的组织者要设计、组合出“原汁原味、有惊无险、苦中有乐、先苦后甜”的产品来。近年来,有些红色旅游景点开展了“穿红军服、唱红军歌、吃红军饭、走红军路”等参与性活动,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多数还只是停留在化装拍照、观赏节目、饭菜品尝等浅层次上。 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 为充分发掘和利用革命历史文化资源,积极发展红色旅游,广泛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大力弘扬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意义 红色旅游,主要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发展红色旅游,对于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增强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情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带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有利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爱国主义教育方式迫切需要改进和创新。积极发展红色旅游,寓思想道德教育于参观游览之中,将革命历史、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通过旅游传输给广大人民群众,有利于传播先进文化、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爱国主义教育效果,给人们以知识的汲取、心灵的震撼、精神的激励和思想的启迪,从而更加满怀信心地投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中。 (二)有利于保护和利用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党的十六大提出大力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文化发展,其重要目的就是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革命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遍布全国各地特别是革命老区的纪念馆、革命遗址、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通过发展红色旅游,把这些革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好、管理好、利用好,对于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三)有利于带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革命老区大多地处偏远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普遍不高。帮助老区人民尽快脱贫致富,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任务。发展红色旅游,是带动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有效举措,可以将历史、文化和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培育特色产业,促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带动商贸服务、交通电信、城乡建设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扩大就业,增加收入,为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活力。 (四)有利于培育发展旅游业新的增长点。随着我国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的旅游消费支出逐年增长,对旅游内容和产品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旅游业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产品结构,更好地满足人们多样化、多层次、多形式的精神文化需求。红色旅游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满足旅游需求、促进旅游业发展,增强旅游业发展后劲,开拓更广阔的旅游消费市场,具有积极作用。 二发展红色旅游的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遵循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要求,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为主要载体,进一步加强对革命历史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发挥旅游产业优势,将革命传统教育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通过政府组织引导、社会积极参与和市场有效运作,加强重点项目建设,改进和完善薄弱环节,全面提升红色旅游开发和管理水平,促进红色旅游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使之成为加强和改进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手段和促进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要使发展红色旅游同弘扬革命传统、培育民族精神相结合,同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相结合,同有效保护和利用革命文物相结合,同资源保护和生态建设相结合,同推动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相结合,寓教育于旅游之中,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2.坚持因地制宜。要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和条件,实事求是地确定重点建设项目,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把握好建设规模和标准,避免过度开发对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及其环境造成损坏,做到朴素实用、功能完善。

2015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转变政府职能和行政审批

【背景链接】 2014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从政府自身改起,把加快转变职能、简政放权作为本届政府开门第一件大事。国务院机构改革实施,分批取消和下放了416项行政审批事项,修订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推动工商登记制度改革。 【深度解析】 [权威论述]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的突破口和抓手。 ——李克强 办个事、创个业要盖几十个公章。这既影响了效率,也容易有腐败或者叫寻租行为,损害了政府的形象。所以必须从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入手来转变政府职能。 ——李克强 要严格落实任务和责任,对工作不力的进行问责。要把职能转变工作纳入年度考核,建立长效机制。改革要公开透明,把取消、下放和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依法及时向社会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李克强 依法及时公开项目核准和行政审批信息,努力营造公平竞争、打破分割、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尤其是各地要注重运用市场的办法,更加扎实有效地推动消化过剩产能,防止盲目建设,使转变政府职能和转变发展方式同步推进。 ——李克强 确需设置的行政审批事项,要建立权力清单制度,一律向社会公开。改革基本取向是让市场发力,激活社会创造力,政府尽应尽责任,让人民受惠。 ——李克强 [行政审批与政府、市场之间的关系] 通过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可以厘清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同时,可以规范政府行为,转变政府职能,建设高效、廉洁、法治、责任和服务型政府,以顺应市场经济发展、全球化发展和开放型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 大力度减少行政审批,是行政管理改革不可逆转的大趋势,是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前提,当然也是社会组织、中介机构发展壮大的基础。政府把一些事放出去了,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才能把这些事接过来;政府在微观领域退出来了,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才能进得去;也只有如此,政府的职能才有转变的可能,而基层技术层面的行政创新和社会管理创新才有更大的空间。 [行政体制改革来推动政府职能转变]

2012年河北政法干警考试申论热点- 敢“审”更要督“改”

敢“审”更要督“改” 一年一度的审计工作报告受到社会关注。相比往年,27日发布的最新审计报告中,很多内容直指改革深水区和敏感区,进一步加大了对相关领域中妨碍科学发展、影响社会和谐的相关问题的反映力度,可谓直面热点、不避敏感。 敢于触碰敏感问题,是审计工作应尽的职责,这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涉及民生、关乎民心的政治问题。比如,报告中“5400多户未经资格审核即被纳入保障范围”、“2.1万户不符合条件或重复享受保障待遇”等,提出了一些决定保障房政策成效的关键问题,更关系到弱势群体住房权的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当前,改革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凸显。以新医改为例,审计报告中“23家县级医院超过规定比例加价售药,多收取药费6732万元”等,折射共性问题,也提示着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方向。“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首先就要求我们善于发现问题,敢于直面问题。 当然,仅仅从宏观上指出问题还不够,还要从深层次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审计是保障经济社会健康运行、完善国家治理的“免疫系统”,审计监督的目的不是为了查出越来越多的问题,而是通过揭示问题,找到问题产生的根源,减少问题发生的几率。 今年,审计报告在深入分析审计署向有关部门移送的112起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及经济犯罪案件特点的基础上,总结出这些问题和案件的规律,包括日益呈现向民生领域渗透的趋势、借道“中介服务”等第三方进行权钱交易成为新形式等。这些分析从腐败案件与权力滥用之间的联系出发,既对案件的多发领域、新型手段和客观条件逐一梳理,又有典型案例佐证,对于推动反腐倡廉建设向纵深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查出问题之后,不仅要分析“怎么看”,关键还要看“怎么办”。纵观历年审计报告可以发现,一些部门会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表示“积极整改”,但下一年却还是我行我素、“榜上有名”。 诸多问题之所以反复出现,同制度不完善有关系。事实上,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在很多领域已经建立起严谨、规范的制度体系,但审计报告反映的“老问题”却说明,很多制度并未被落实好。这也提示我们,审计只是监督形式的一种,还需与其他日常监督形式配合,形成合力,才能发挥更大作用。 审计发现的问题能否得到彻底整改,是对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的重大考验。这就要求各地区、各部门不断完善工作机制、严格落实责任,切实加大整改力度,对于拖延、推诿甚至拒不整改的,要严肃追究有关人员责任。不仅如此,整改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审计报告中反映的具体问题,更要从这些问题中认真吸取教训,举一反三、健全制度、规范管理,达到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的目的。 乱花公家钱,必须有人管 用得好好的办公楼,却斥资4000余万元装修,加钢结构、加大理石装饰,最终因为“楼

2011各省省考申论热点一 暴雨背后暴露的潜在问题

2011各省省考申论热点一:暴雨背后暴露的潜在问题【社会问题的背景】2010年5月5日以来,一波接着一波的罕见暴雨侵 袭南中国,各地洪水肆虐。从5月12日开始,湖南、广西、江西、广东等多 个省份在两个月内陆续遭遇十多次强降雨,一些城市出现严重内涝,其中广州 市在半个月时间里,两次水漫全城。连续的罕见暴雨让不少城市市区频繁“浮 起来”,暴露出当前我国一些地方在加快城市化进程中,过度追求“‘水泥硬化’,重地上轻地下、重建设轻规划”等一系列不可忽视的问题。 【“暴雨背后暴露的潜在问题”】 【潜在问题(一)】 造成内涝严重根源还是城市太脆弱,在极端天气的背景下,现有的排涝设 施抵挡不住大水在城市的“积涝”步伐。近年来,各地出现了“重地上轻地下、重建设轻规划”等问题,在一栋栋漂亮的现代高楼大厦下面,排涝系统几乎一 片空白,遇到极端天气时往往不是“敌手”。城市发展带来的地面“水泥化”“硬质化”又给排涝“添堵”,使城市排涝系统不堪重负,可谓雪上加霜。 【潜在问题(一)——解决对策】 (1)加强城市排涝系统的管理和维护。除了加强城市排涝系统的管理和维护外,城市管理者在制定城市规划时,不能因为城市开发而牺牲公园、绿地、水体,要强调绿色城市化。崔胜辉提出,要加快现有城区的屋顶绿化,有效留住 一部分雨水,还可进一步绿化城市。

(2)城建部门与气象部门应该加强合作,对城市降雨分区和未来降雨趋势进行专项研究,充分发挥气象对城市建设的支撑作用,加强预警工作。戴斌老师 认为,在城建规划中需多增“气象元素”,不单单是一个技术理念的改进,实 际上对城市编制雨水排放规划、河道治理规划,指导整个城市雨水系统的建设 是非常有帮助的。 【潜在问题(二)】 (1)种种气候异常,这可能跟全球气候变暖和城市化带来的雨岛效应有关。 (2)极端天气暴露了我国气象预测和应急机制方面漏洞。 (3)政府在提高对气象预测方面的投入方面力度不足,有关技术人才,还有设备等各个方面投入,远远比不了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 (4)气象信息发布手段虽多样,但各有优势和不足。例如对广州所有手机用户,一条气象短信全部发完也需要4个小时,有时发完暴雨已经结束了,电视、上网发布,则需要市民需求天气信息时有看电视、上网的条件,像“5·7”特大暴雨发生在半夜,大部分人电视关了,手机关了,没有收到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 【潜在问题(二)——解决对策】 (1)天气预警发布后,交通管理部门应对积水地区实行交通引导或管制,排水管理部门启动城市积涝应急程序,加强疏通地下排水管道,防止城市内涝; 各级政府及时转移危险地带人员以及危房居民到安全场所避雨。

公务员申论考试热点话题

公务员申论考试热点话题

保护环境构建资源友好型社会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失去平衡,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水资源的污染、室内环境污染、大气污染等都直接对人类的健康带来危害,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社会问题,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由于不合理的经济发展规划以及只顾眼前 和局部利益,使整体环境恶化的形势得不到遏制。比如一些地方政府放任污染企业的生产,企业片面追求经济指标,对防止环境突发事故的认识不够,有的地方政府甚至出台“土政策”干扰环保部门对污染企业的正常执法。 保护环境,构建资源友好型社会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为了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把环境保护工作放在经济发展的突出位置抓紧抓好。为此,政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立法机关要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起草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及其他规范性文件草案,要实行立法工作者、实

际工作者和专家学者三结合,按照法定的程序征求意见,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召开立法听证会、座谈会或者在有关网站、环境报刊上公布环境立法草案,充分听取公众意见。环境保护法规及相关环境管理制度实施之后,实施机关应当定期对其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将评估意见报告制定机关。制定法律的机关要不断完善涉及环境保护方面的法规,根据实施情况和实施机关的评估建议及时地按照法定程序予以修改或者废止。同时也应明确规定在何种程度的污染事件发生后,采取什么等级的措施来控制和处理。 其次,建立健全环境事故的责任追究制度。要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实现决策权和决策责任相统一。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确定内部不同执法机构和岗位的执法人员的具体执法责任,并建立健全环境行政执法评议考核机制、环境行政执法过错或者错案责任追究机制。在治理环境污染中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展开联合执法,强化环境监督管理。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应建立内部与外部相结合、多种监督手段综合运用的监督机制。在建立环境突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之生态文明

2011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之生态文明 【背景链接】 生态文明是价值观的革命,是党对执政规律认识的升华。与长期以来所提倡的环境保护、污染防治、清洁生产等概念相比,生态文明具有更深刻、更丰富的内涵,不能将生态文明建设简单化。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体现着保护环境、保护生态、以人为本的现代思维,是人类对自己行为的深刻反思的重大成果。 【标准表述】 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既着眼当前,又考虑未来,实现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建设生态文明,前提和关键是如何发展。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只有发展,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生态文明要求人类选择有利于生态安全的经济发展方式,建设有利于生态安全的产业结构,建立有利于生态安全的制度体系,逐步形成促进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的良性运转机制,使经济社会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对后代人的需求不构成危害,最终实现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

第二,建设生态文明,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文明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环境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成果的总和,其本质特征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形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既是生态文明的核心价值理念和根本目标,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评价标准。 第三,建设生态文明,目标是不断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坚持以人为本,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落实到改善人民生活上,坚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 第四,建设生态文明,基本途径是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全社会履行维护生态安全的责任和义务。现实社会中资源和环境危机的实质很大程度上是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出现偏差造成的。“生态效益高于一切”是生态文明教育的核心理念和所遵循的最高价值。生态文明倡导的社会消费模式应当是:低消费、生态化、俭朴、健康而有益。 第五,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从思想意识上实现三大转变:必须从传统的“向自然宣战”、“征服自然”等理念,向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转变;必须从粗放型的以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模

2014公务员申论热点:我国三农将面临的三大问题

中公教育2014年公务员考试 2014公务员申论热点:我国三农将面临的三大问题 我国目前正处在转型时期,作为重中之重的三农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三农所有问题中,食物供给的数量与质量安全、农民工市民化、农村土地是最需要迫切解决好的问题。如何妥善解决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中国梦”的顺利实现。 一、应实行“口粮安全战略”,而不是“泛粮食安全战略”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更多的人口变成中产阶层,我国食物供给不仅面临数量安全,而且还面临质量安全,如何满足这种数量与质量的双安全,对我国这种人均资源极为稀缺的国度的确是一大难题与挑战。 我国粮食已实现十连增,但一个尴尬的事实却是,近年来我国粮食进口一直在屡创新高,以去年为例,谷物和谷物粉进口1398万吨,大豆进口5838万吨,棉花进口580多万吨,糖进口370多万吨,肉进口220万吨,奶制品进口110万吨。 更重要的,从质量上来看,目前我国食物供应面临更大的问题。城市一大半已满足温饱水平的消费者不再是仅关心吃饱,他们还迫切希望吃得安全健康。而目前不断出现的各种食品安全丑闻,让大部分消费者成了惊弓之鸟。 当前人民的突出愿望便是食品安全,这是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重点强调的,他说:“柴米油盐的安全就是人民的突出愿望。”如何实现在保证“吃饱”的基础上,让百姓能够“吃好”,是目前我国农业面临的最大挑战。 二、农民工市民化,建设用地指标是个好工具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我国新型城镇化能够高质量完成的关键。如何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让进城农民享受平等的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也是一大难题。 农民工市民化最大的障碍在哪儿?成本是关键。有专家测算,我国农村和城市福利待遇人均相差33万元,一般大城市福利50万元以上,中小城市为十几万元。今后20年内,中国将有近5亿农民需要实现市民化,人均市民化成本为10万元,为此至少需要40万亿~ 5 0万亿元的成本。谁来承担这些成本?什么样的政策激励最为有效?

2020国考申论热点:有文化资源 更要有文化自觉

2020国考申论热点:有文化资源更要有文化自觉 背景链接 随着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成为中国票房榜亚军,“哪吒故里”之争再次引发热议。据报道,已有至少5个地区公开宣称,自己是货真价实的“哪吒故里”。哪吒出世的陈塘关、闹海的九湾河、显圣的翠屏山祖庙等神话场景,都在现实中被“考证”出了确切的地址。 公考角度中公解读 [提出观点] 历史文化名人故里、故居、文物,记录着一段不可磨灭的历史。但盲目争夺名人故里,实际上打的还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算盘。 [综合分析] 作为我国传统学术中的重要方法,考据之学的特点在于实事求是、无证不信,而考证名人故里正是考据学的内容之一。这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与传承,也是对区域文化资源的整理与挖掘。当前一些地方的名人故里之争已经超越了学术范畴,有的是神话人物、虚构角色,争论纯属无中生有;有的罔顾价值导向,连“污点名人”的籍贯也要争上一争。 在全民旅游时代,如何合理开发利用地域人文历史资源备受关注。借电影放映再度走热的故里之争,划块地、建个庙、办个节、立个像的“故里模式”,往往流于蹭热度变现、低水平修建、同质化开发。加上配套设施跟不上、IP挖掘

浮于表面,很难给游客带来美好的体验。早在2010年,原文化部与国家文物局就下文叫停恶俗名人故里炒作,不宣传有争议未认定的名人故里、不命名虚构人物故里。但在利益的驱动下,类似的歪点子、快法子仍不时出现。 打着响亮的旗号争夺各种“故里”,表面上是宣传地方形象,保护自然文化遗产,实际上却是在争夺经济利益的同时,折射出文化自信的极度缺乏。如果一个地方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没有深入的了解,而是去追求那些虚妄的名誉和光环,当地的文化资源并不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和继承,如果对地方的文化资源和传统没有充分的挖掘和继承,也将无法树立起老百姓的文化自信。 [参考对策] 哪吒故里是假,但文化传承是真。哪吒作为民间广为流传的神话人物,存在相对集中的崇拜地和传播地,群众喜爱与民间信仰,使得一些地方确实成为哪吒的“文化之乡”,由之而生的传说、建筑、戏曲等文化元素,有着非凡的地域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为此,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应当避免生搬硬套、东拼西凑,深入挖掘、加工再造本乡本土的资源,才能形成真正有内涵、有特色的文化景观。 城市乡村,拥有文化资源固然可贵,更要有文化的自觉。为炒一时话题、捞一笔横财而罔顾历史事实,终是立不住脚的。不忘本来,方能开创未来。如果淡忘了此方水土的历史文化,却因为无中生有的文旅项目模糊了地域文化的特质,可谓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从学术研究到非遗传承,从配套设施建设到特色项目创新,静下心来做好文化建设的实事,才是真正谋发展、惠民生的良策。 资料来源: 人民日报:有文化资源,更要有文化自觉王玉琳 人民日报:“故里”不是金字招牌君然

年公务员考试热点申论题材

2012年公务员考试热点申论题材 对于物价咨询题的考虑 有效平抑物价事关民生大计,物价上涨的压力越来越清楚地呈如今公众与政府面前,从猪肉、方便面到成品油,每一次涨价都刺激着大众的神经,使一般百姓的日子质量受到了较大妨碍。有效平抑物价事关大众的切实利益,事关民生大计,事关社会稳定。我们必须站在全局和政治的高度,站在解决民生 咨询题的战略高度,多策并举、多管齐下,采取多种措施有效平抑物价,维护社会稳定。 据相关部门分析,当前物价上涨的原因来自多个方面。一是当前国际市场粮油及初级产品价格上涨、生产成本增加。由于石油价格持续上涨,美国等国家大规模开辟生物能源,对玉米、大豆等粮食需求量大幅增加。这导致国际市场粮价大幅度上涨,进而拉动了国内粮食价格上升,并妨碍到以粮食为原料的食用油、肉、禽、蛋、奶等要紧副食品价格。二是供求结构失衡。由于去年上半年生猪价格跌到谷底,导致生猪存栏下落,去年下半年生猪价格开始进入周期性上涨时期。部分地区浮现的疫情,也加剧了生猪供应的紧张。三是少数经营者趁机合谋涨价、哄抬价格等现象,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伤害了群众的利益。 在着力解决民生咨询题,努力促进社会和谐,别断推进科学进展的今天,面对物价别断上涨的趋势,当务之急是清醒地认识物价上涨形势的严重性,增强紧迫感,加大工作力度,制定和降实各项政策措施,迅速行动,狠抓各项促进生产稳定市场供应政策措施的降实,保证市场供应,有效平抑物价,切实维护副食品价格稳定。 首先,要切实平抑物价,必须进行行政干预。一是要制定并下发实施有关的补贴政策,并保证各地把补贴政策按时兑现到农民手中;二是要切实降实菜篮子市长(行政领导)负责制。充实和完善负责制的内涵,进一步强化责任,明确任务,全面降实中央的各项部署和要求,尽快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加强对副食品生产的扶持,切实保障市场供应;三是要加强监督检查。进展改革委要会同财政、农业、商务、工商、质检、银监、保监等部门和单位,尽快组成联合督查组,采取重点督查和抽查相结合的方法,检查各地政策降实事情,及时纠正浮现的偏差,研究解决政策降实中浮现的新事情、新咨询题。四是要实行严格的咨询责制。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贯彻降实中央作出的决策部署的事情,要作为对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凡玩忽职守、徇私舞弊、别降实、别执行中央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及相关工作要求的,或组织别力、政策降实别到位造成严峻后果的,要追究有关地点人民政府或部门负责人的领导责任。 其次,要切实平抑物价,必须严格价格执法。各级人民政府要马上组织开展副食品价格专项检查,打击各种价格违法违规行为,重点查处经营者串通定价、合谋涨价的行为,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的行为,短缺数量、偷工减料、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等欺诈手段变相提高价格的行为。要坚定制止对各类商品的豪华包装,落低成本,杜绝白费,减轻消费者负担。对查出的违法违规行为,价格等有关部门要及时处理,并进行曝光。并且,要强化价格监测预警,发觉异常要及时查明事情,采取有效措施,妥善应对,确保市场稳定。 最后,也是最全然的,要有效幸免物价上涨带来的副作用,最全然的依然健全我国的社会保障体制,加快收入分配改革步伐。当坚硬的市场规则撞击到民生防线的软肋之上,单靠行政力量抑制卖家们涨价的企图,不过权宜之计。物价上涨对我国最大的考验在于,我国的社会保障体制是否到位,收入分配改革是否跟得上去。所以,面对物价上涨,我们必须切实安排好困难群众的日子,要妥善安排低收入群体日子补助,采取适当提高低保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发放暂时补贴等措施,确保低收入居民日子水平别落低。 总之,在依赖行政力量抑制物价上涨的并且,政府应及时赋予民生福利关心,增加社会福利和公众福祉,从全然上消除或缓解物价上涨带来的负面妨碍,这事关民生大计,关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非同普通的意义

省考申论热点推进新型城镇化

申论热点冲刺: 1、新型城镇化最早2007年提出的,新型城镇化的具体定义和发展模式,最早出自一篇文章:中国复兴的前提是什么,作者张荣寰,在生态文明理论中提出中华民族生态文明发展模式。2014年1月20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修改完毕并上报,规划明确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目标、战略重点和配套制度安排。2014年3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根据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按照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的新要求,明确未来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统筹相关领域制度和政策创新,是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谈新型城镇化:从概念到行动:一、传统的城镇化,市优先发展的城镇化,而新型城镇化讲求城乡互补、协调发展。二、城乡一体化发展,绝对不能搞成“一样化”发展,不能把农村都变为城市,而是要走城乡协调发展的道路。三、推进新型城镇化,不能盲目克隆国外建筑,而是要传承自身的文脉,重塑自身的特色。没有自己的文脉,形不成自己的特色,自身优势就发挥不出来,就会千城一面。 2、16日,李克强总理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国各地情况差别较大、发展不平衡,推进新型城镇化要因地制宜、分类实施、试点先行。新型城镇化贵在突出“新”字、核心在写好“人”字。 “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城镇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其核心是人的城镇化。我们推进新型城镇化,目的在于造福百姓,让

2021年国家公务员申论热点精选合集

2021年国家公务员申论热点精选合集 (2021最新版) 作者:______ 编写日期:2021年__月__日 【篇一】2021年国家公务员申论热点精选合集 背景链接: 2021年8月,市场监管总局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快递绿色包装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2年年底前,基本建立覆盖全面、重点突出、结构合理的快递绿色包装标准体系。 近年来,我国快递业包装绿色化工作不断推进。在江苏,寄递企业按《邮件快件绿色包装规范》推广可循环周转箱;在湖南,一些地

方已经有了包装废弃物回收装置。目前,绿色化、减量化和可循环原则正加快在快递行业落地。 公考角度解读: [综合分析] 意义: 有利于建立快递绿色包装的基本规范。 有利于推进快递绿色包装的协同治理。 有利于加速快递绿色包装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 存在问题: 一是政策供给亟待强化,目前,针对快递包装绿色应用的扶持和优惠政策供给不足。 二是企业主体责任落实有待加强,个别企业总部在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上存在虚化弱化等问题。

三是上下游协同治理有待加强,由上游电商经营者提供的包装在快递包装中占比较高,随意包装和过度包装问题较为突出。 四是绿色供给相对不足,针对行业生态环保领域的科技研发相对滞后,绿色产品、绿色技术和绿色模式无法满足行业绿色发展的需要。 [参考对策] 政府引导。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升级快递绿色包装标准体系,强化标准对法律法规、政策的技术支撑,出台激励措施,引导企业积极实施快递绿色包装标准。 企业主体。强化生产源头治理,明确企业实施快递绿色包装标准的主体责任,通过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市场竞争等手段,推动企业执行绿色包装标准,提升包装绿色化水平。 创新驱动。聚焦快递绿色包装材料研发、设计、生产、使用和回收处理等关键环节,支持绿色包装科技创新成果快速转化为标准,以科技创新带动标准创新,以标准创新促进快递包装绿色升级。 产业协同。打通快递上下游产业链,统筹考虑适应实体渠道和电

浙江省考申论热点五水共治

2014浙江省公务员申论热点“五水共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这几年,我们始终坚持问题导向,逢山开路、遇河架桥,什么问题突出就突出解决什么问题。2013年初,针对浙江省多地环保局长被“邀请”下河游泳事件,我们以“重整山河”的雄心和壮士断腕的决心,打响铁腕治水攻坚战,重点抓浦阳江水环境综合治理,推动全省清理河道和清洁农村行动,建立“河长制”等河道保洁长效管理机制,以治水为突破口打好经济转型升级“组合拳”,取得初步成效。10月上旬,“菲特”强台风正面袭击浙江,引发余姚等地严重的洪涝灾害。我们在全力做好防汛救灾工作的同时,更加深刻认识到必须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五水共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的问题。要通过治水,进一步治出转型升级的新成效,治出面向未来的新优势,治出浙江发展的好局面,治出我们自信、自觉、自强的精气神,以抓治水促转型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申论是浙江省公务员考试中测查从事机关工作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的考试科目。对于浙江省公务员考试考生的阅读理解能

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贯彻执行能力等都有较高的要求。 一、“五水共治”是推进浙江新一轮改革发展的关键之策 浙江因水而名、因水而兴、因水而美。抓“五水共治”倒逼转型,是由客观发展规律、特定发展阶段、科学发展目的决定的。水是生产之基,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决定了什么样的水体水质,治水就是抓转型;水是生态之要,气净、土净,必然融入于水净,治水就是抓生态;水是生命之源,老百姓每天洗脸时要看、口渴时要喝、灌溉时要用,治水就是抓民生。可以说,“五水共治”是一石多鸟的举措,既扩投资又促转型,既优环境更惠民生。抓治水就是抓改革、抓发展,意义十分重大,任务迫在眉睫。 从政治的高度看,治水就是抓深化改革惠民生。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2014年的改革,要从时间表倒排最急迫事项改起,从老百姓最期盼的领域改起,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从社会各界能够达成共识的环节改起。抓治水完全符合这“四个改起”的要求,符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落实整改的要求。治水是新形势下浙江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要求、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生态文明建设的诉求、政治文明建设的追求。不能把“邀请环保局长下河游泳”和“水困余姚”当成茶余饭后的一个谈资,一笑了之、一谈了之!必须通过治水牵一发动全身,

2020年国考申论热点话题:半月谈解读

2020年国考申论热点话题:半月谈解读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改革如何在关键领域有新的突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总方向、时间表等,并对改 革做出了系统部署。近日,半月谈记者采访了人士,请他们对《决定》中的改革亮点实行解读。 【亮点】提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水平现代化的新目标 【《决定》原文】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制度,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水平现代化。 【解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认为,《决定》 的一大亮点是提出了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水平现代化的新目标, 这是一个崭新的概念和提法。过去我们说建设现代化,是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角度提出的,而新目标是从制度层面提出的 现代化,丰富了我国现代化的内涵。 国家治理水平是检验一种社会制度是否比较完善、比较定型的重 要标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亮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改为“决定性作用” 【《决定》原文】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 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解读】“从‘基础性’到‘决定性’,意味着市场将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发挥配置资源的作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 研究所研究员张立群表示,对市场资源配置作用的新提法,不但体现 了继续深化市场化改革的决心,也对深化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杨伟民说,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涵“质”的提升,也 是未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及其他领域改革的基本方针。其未来影响将 不亚于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绝不是否定或弱化政府作用。现代经济中,市场和政府的作用同样重要,但作用的内涵不同。同时,只有界定政府的职能和作用,政府不越位,才能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 发挥决定性作用,才能解决当前政府职责越位、缺位、不到位并存的 问题。《决定》清晰界定了政府职能和作用,可概括为5项职能、20 个字,即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保护环境。 【亮点】提出更加公平地对待各种所有制经济的两个“都是” 【《决定》原文】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解读】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表示,人们把中国经济 社会发展形象地比喻为“东方巨人”,为什么能走得快、走得稳?就 是因为“东方巨人”有两条腿——公有制、非公有制。 杨伟民说,这次的表述表明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没有老大、老二之分。在保护产权、使用生产要素、参与市场竞争、法律保护、 市场准人、依法监管等各方面,《决定》都强调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公平、公正、统一等关键词。《决定》在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上 有新的内涵和定位,今后既要发展国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 也要鼓励发展非公有制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 【亮点】国有资产监管从管企业为主向管资本为主转变 【《决定》原文】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增强国 有资产监管,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 【解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部长冯飞认为,国有资 产监管从管企业为主向管资本为主转变,有利于从整体上发挥国有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