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关于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的叙述

关于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的叙述

关于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的叙述

静脉回心血量是指心脏在一分钟内通过静脉回流的血液量。它是衡量心脏泵血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对维持机体的血液循环和氧供有着重要的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大小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血容量、心脏收缩力、心脏前负荷和后负荷等。

血容量是指循环系统内血液的总量,它对静脉回心血量有着直接影响。血容量的增加会促使心脏充盈增加,从而增加静脉回心血量。相反,血容量的减少则会导致心脏充盈减少,静脉回心血量也会相应减少。因此,维持适当的血容量对于保持静脉回心血量的稳定至关重要。

心脏收缩力是指心肌收缩的力量,也是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心脏收缩力的增加可以使心脏泵血效率提高,从而增加静脉回心血量。心脏收缩力受到多种因素的调节,包括交感神经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调控。通过增加心脏收缩力的调节,机体可以灵活地调整静脉回心血量来满足不同的生理需要。

心脏前负荷是指心脏收缩前所受到的压力。前负荷的增加会导致心脏充盈增加,从而增加静脉回心血量。心脏前负荷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血管张力、静脉回流阻力和房室瓣膜功能等。当血管张力增加或静脉回流阻力增加时,心脏前负荷也会相应增加,从而促使静脉回心血量增加。

心脏后负荷是指心脏收缩后所需克服的压力。后负荷的增加会使心脏收缩困难,降低心脏泵血效率,从而减少静脉回心血量。后负荷受到血管阻力的影响,当血管阻力增加时,心脏需要克服更大的阻力才能将血液送出,从而减少静脉回心血量。此外,心脏瓣膜病变等也会影响心脏后负荷,从而进一步影响静脉回心血量。

除了以上几个因素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会对静脉回心血量产生影响。例如,体位改变、呼吸运动、体温变化等都会对静脉回心血量产生一定的调节作用。体位改变可以通过改变重力作用来调整静脉回心血量,例如站立时静脉回心血量会减少,而平卧时静脉回心血量会增加。呼吸运动则通过胸腔内压的变化来影响静脉回心血量,深吸气时胸腔内压减低,静脉回心血量相应增加。体温变化也会影响静脉回心血量,体温升高时静脉回心血量会增加,而体温降低时则会减少。

静脉回心血量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受到多个因素的调节。血容量、心脏收缩力、心脏前负荷和后负荷等都对静脉回心血量有着重要的影响。了解这些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心血管系统的功能调节,为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生理学】心脏的泵血功能: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生理学】心脏的泵血功能: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一、心室肌的前负荷与心肌异常在身调节 1. 心室肌的前负荷前负荷可使骨骼肌在收缩前处于一定的初长度。对中空、近似球形的心脏来说,心室肌的初长度取决于心室舒张末期的血液充盈量,换言之,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相当于心室的前负荷。心室舒张末期的心房内的压力反映心室的前负荷。 2. 心肌异长自身调节 (1)心功能曲线与心律:在实验室中逐步改变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值,并测量相对应的心室搏出量或每搏功,将每个给定的压力值所获得的相对应的搏出量或每搏功的数据测绘曲线,称为心室功能曲线。心室功能曲线可分为三阶段:①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在5-15mmHg的范围内为曲线的上升支,随着心室舒张末期压的增大,心室的每搏功也增大。通常状态下。左心室舒张末期压仅5-6mmHg,而左心室舒张末期压为12-15Hg是心室最适合前负荷,说明心室有较大的初长度储备。与骨骼肌相比,体内骨骼肌的自然长度已经接近最适初长度,故初长度储备很小,即通过改变初长度调节骨骼肌收缩功能的范围很小。②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在15-20mmHg的范围内,曲线趋于平坦,说明前负荷在其上限范围变动时对每搏功和心室泵血功能影响不大。 ③左心室舒张末期压高于20mmHg,曲线平坦或甚至轻度下倾,但并不出现明显的降支,说明心室前负荷即使超过20mmHg,每搏功仍不变或仅轻度减少。只有在发生严重病理变化的心室,心功能曲线才出现降支。 从心室功能曲线看,在增加前负荷时,心肌收缩能力加强,搏出量增多,每搏功能增大。这种通过改变心肌初长度而引起心肌收缩力改变的调节,称为异长自身自信调节。斯塔林将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在一定范围内增大可增强心室收缩力的现象称为心定律。 (2)正常心室肌的抗过度延伸性:初长度对心肌收缩能力影响机制与骨骼肌相似,即不同的初长度可改变心肌细胞肌节中粗、细肌丝的有效重叠程度。当肌节的初长度为2.00-2.20μm时,粗、细肌丝处

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

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 静脉是血液流回心脏的通道,还起到血液储存库的作用,调节静脉的收缩与舒张可以调节回心血量和心输出量。 1.静脉血压: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称为中心血压,各器官静脉的血压称为外周血 压。因为动脉与毛细血管的阻力较大,因而静脉的 血压只有15-20mmHg,静脉阻力小,且右心房的压 力基本为0,所以静脉血可以顺利回流。中心血压 的高低与心脏射血能力的强弱正相关。 2.重力对静脉压的影响:人体中的血液受地球重力影响会产生相 应的静水压。当人体部位与心脏的水平 位置产生高度差时,就会产生相应的静 水压。跨壁压:血管内血液对管壁的压 力盒血管外组织对管壁的压力之差。器 官静脉血量与跨壁压正相关 3.静脉血流:1、静脉对血流的阻力:静脉阻力很小,使血液流 回心脏。微静脉功能上是毛细血管阻力血管,它的改变可以改变毛细血 管的压力,从而映雪血管中的血液与组织液的交换。周围组织会增加静 脉对血流的阻力。 2、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单位时间内静脉回心血量取决于外周静脉 压和中心静脉压之差。体循环平均充盈压与心脏收缩力量均会影响静脉 回心量 3、骨骼肌的挤压作用:骨骼肌的收缩作用加肌肉间静脉的静脉瓣共同组成 肌肉泵。该泵的工作可有效缓解下肢静脉压过高,血量过大的状况 4、呼吸运动:人体呼吸可以改变胸膜腔内负压的大小,从而改变胸腔内大 静脉的跨壁压,进而改变静脉的血流量。起到呼吸泵的作用 5、体位改变:体位改变的产生主要因为重力对血液的影响。体位的改变会 导致血液的重新分配,由神经和体液进行调节。外因或内因导致下肢血 流量增加,回心血量过少,长时间情况下会使脑部缺氧,出现昏厥状况。

生理学重点汇总复习资料

1、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有: (1)神经调节:基本方式为反射,可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大类。在人体机能活动的调节中,神经调节起主导作用。 (2)体液调节:指人体体液中的某些化学成分例如激素和代谢产物等,可随血液循环或体液运送到靶器官和靶细胞,对其功能活动进行调节的方式。许多内分泌腺受到神经系统控制,故可将通过这些内分泌腺的激素所进行的体液调节称为神经-体液调节。 (3)自身调节:生物机体的器官或组织对内、外环境的变化可不依赖神经和体液的调节而产生适应性反应,称为自身调节。 一般情况下,神经调节的作用快速而且比较精确;体液调节的作用较为缓慢,但持久而广泛;自身调节的作用则比较局限,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尚未参与或并不参与时发挥其调控作用。 由此可见,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是人体生理功能活动调控过程中相辅相成、不可缺少的三个环节。 2.试述输血的原则,并解释为什么O型血可输给其它三型,而AB型血可接受其它三型的血液 输血原则主要是:给血者红细胞不被受血者血浆所凝集。因此,输血前必须鉴定给血者与受血者AB0血型和进行交叉配血试验,才能确定能否输血。在此基础上最好进行同型互输。在紧急情况下,找不到同型血时,亦可进行异型输血,但需慎重,掌握少量,慢速、密切观察的原则。 由于输血时主要考虑供血者红细胞不被受血者血浆所凝集,由于O型血的红细胞膜上不含凝集原,所以输给其它三型(即A型、B型和AD型)时均不会被凝集。而AB型血的血浆中不含抗A和抗B,不会将供血者红细胞凝集,所AB型血可接受其它三型的血液。 3.心脏是如何控制心输出量的? 心输出量取决于搏出量和心率。 (1)搏出量的调节: 搏出量的多少取决于心室肌收缩的强度和速度,心肌收缩愈强,速度愈快,射出的血量就愈多。因此,凡是能影响心肌收缩强度和速度的因素都能影响搏出量,而搏出量的调节正是通过改变心肌收缩的强度和速度来实现的。主要是由心肌初长度改变引起的异长自身调节、心肌收缩能力改变引起的等长自身调节和动脉压改变引起的后负荷的调节。

简述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

1、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一个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在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学科。 2、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各种理化因素始终保持在相对稳定状态。 3、反馈:控制系统中受控部分的输出变量反过来回输给控制部分,并影响控制部分活动的过程称为反馈。 4、阀刺激:具有这种临界的刺激,称为阀刺激,强度小于阀值的刺激为阀下刺激,强度大于阀值的刺激为阀上刺激。 5、动作电位:当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膜的两侧存在电位的极刑即发生暂时迅速的倒转,称为动作电位。 6、单收缩:肌肉接受一次短促的刺激时,产生一次动作电位,紧接着进行一次收缩,称为单收缩。 7、分压:是指混合气中各组成气体所具有的压力,它可用混合气体的总压力乘以各组成气体在混合气体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来求得。 8、脉压:是指收缩压与舒张压的差。 9、氧亏:运动时,由于吸氧量不能满足运动的需氧量而出现的氧的亏缺,为氧亏。 10、氧容量:使血液人为地达到最大限度的氧化时所显示的值叫做氧容量。 11、呼吸商:又称气体交换率,指生物体在同一时间内,释放二氧化碳与吸收氧气的体积之比或摩尔数之比,即指呼吸作用所释放的CO2和吸收的O2的分子比。 12、每分输出量:每分钟由一侧心室所输出的血量,称每分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 13、搏功:每分搏出量所做的功称搏功。每搏功=搏出量×射血压力+血流动能 14、射血分数:是指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量的百分比。 15、最大吸氧量:是指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力竭性动动中,当氧运输系统中的心泵功能和肌肉的用氧能力达到本人的极限水平时,人体每单位时间所能摄取的氧量。为最大吸氧量。 16、乳酸阈:人体在从事有氧供能的渐增负荷运动中,运动强度较小时,血乳酸浓度与安静时的值接近,可是随运动强度的增加,乳酸浓度逐渐增加,当运动强度超过某一负荷时,乳酸浓度急剧上升的开始点,为乳酸阈。 1、运动员听到枪声起跑属于神经调节。 2、与神经调节相比较,体液调节的作用具有作用缓慢、持久和广泛的特点。 3、负反馈调节的只有输出信号出现偏差之后才发挥作用,起纠偏总要一段滞后时间。 4、构成粗肌丝的主要成分是肌球蛋白分子,而构成细肌丝的分子至少包括原肌球蛋白、肌动蛋白和肌钙蛋白三种。 5、肺通气是呼吸运动引起的,而呼吸运动是呼吸肌在神经系统调节下进行节律性的输缩所造成的。 6、增强心泵功能,使剧烈运动时单位时间内流经肺泡的血流量增加,有利于使通气|血流比值保持在0.84,提高肺换气效率。 7、人类红细胞膜上有A、B两种抗原,又称凝聚原,相应地,血浆中含有两种不同的抗体,又称凝聚素,即抗A素和抗B素,根据不同个体红细胞膜上是否含有A、B两种抗体,把人类的血型分为四种类型。 8、运动时,影响动脉血压的主要因素是每搏输出量、心率和外周阻力。 9、氧通气当量是指每分通气量和每分吸氧量的比值它是评价呼吸效率的一项重要指标,氧通气当量小,说明氧的摄取效率高。 10、评价心脏泵功能的指标是每搏输出量、每分输出量、心力储备。 1、简述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 静脉回流量取决于外周静脉压与中心静脉压之差,以及静脉对血流的阻力,包括以下因素的影响:(1)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2)心脏收缩力3)体位改变4)骨骼肌的挤压作用5)呼吸运动 2、简述影响呼吸膜气体交换的因素:,气体扩散速率除受分压差、温度和扩散系数的影响以外,还受呼吸膜的厚度、呼吸膜的面积及通气/血流比值的影响。 3、试述影响最大吸氧量的因素:泵血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遗传因素;年龄、种族、性别因素;训练的影响 1.影响最大吸氧量的因素包括心脏的泵血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心脏的泵血功能是影响最大吸氧量的中央机制,它取决于心脏容积和心肌收缩力。在最大心率、每搏输出量不变的条件下,动静脉氧差是影响最大吸氧量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它由肌肉利用氧的能力来决定,是影响最大吸氧量的外周机制。肌纤维类型影响肌肉的摄氧能力,慢肌纤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分布,线粒体数目多、体积大,其酶的活性高;慢肌纤维肌红蛋白含量也比较高,有利于增加肌纤维的摄氧能力。 此外,遗传也是影响最大吸氧量的因素之一。进行有计划的训练,受试者只能提高本人最大吸氧量的5~25%,主要在于提高有氧氧化酶的活性及毛细血管的发达程度,改善骨骼肌的代谢能力。 年龄、种族性别因素与最大吸氧量有关,即使年龄相同种族不同也有所差异。 最大吸氧量性别差异的生理机制认为,女子每千克体重的血液和心容积、血红蛋白、心输出量都比男子低。此外,睾酮对最大吸氧量也有良好的影响,便成为男性比女性强的一个因素。

医学基础知识:血液循环(9)-生理学

医学基础知识:血液循环(9)-生理学 1.试述中心静脉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和临床意义。 中心静脉压指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正常值为4~12cmH2O。中心静脉压的高低取决于心脏射血能力和静脉回心血量之间的关系。如果心脏射血能力较强,则中心静脉压较低;相反,心脏射血能力降低(如心力衰竭),则中心静脉压将升高。如果静脉回流速度加快,则中心静脉压将升高;相反,机体失血后,静脉回流速度减慢,中心静脉压就偏低。在临床上输液时,如果中心静脉压偏低或有下降趋势,常提示输液量不足;如果中心静脉压高于正常,或有进行性升高趋势,则提示输液过快或心脏射血功能不全。 例题: 中心静脉压正常变动范围是 A 4~12cmH20 B 0~20cmH20 C 4~12mmHg D 0~20mmIHg E 0~20cmHg 正确答案:A 2.简述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 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当血容量增加或容量血管收缩时,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升高,静脉回流量和速度加快;当血容量减少或容量血管舒张时,则发生相反改变。 ②心脏射血能力:心脏收缩力量增强时,心室射血分数较大,心舒期室内压则较低,对心房和大静脉内血液的抽吸力量也较大,静脉回流速度即加快;如果心脏收缩力量减弱时则发生相反变化。 ③体位改变:从卧位变为立位时,身体低垂部分的静脉因跨壁压增大而扩张,容纳的血量增多,故在由卧位到立位的瞬间,由于重力作用,回心血量减少;从立位变为卧位时,则发生相反变化。 ④骨骼肌的挤压作用:下肢静脉内有瓣膜存在,使静脉内的血液只能向心脏方向流动而不能例流;立位时,如果下肢进行有节律的肌肉收缩运动,骨骼肌的挤压作用和静脉瓣一起,对静脉回流起着“泵”的作用,可使静脉回流加速。 ⑤呼吸运动:由于胸膜腔内压为负压,故胸腔内大静脉的跨壁压较大,经常处于充盈扩张状态。在吸气时,胸腔容积加大,胸膜腔负压值进一步增大,使胸腔内的大静脉和右心房

关于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的叙述

关于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的叙述 静脉回心血量是指心脏在一分钟内通过静脉回流的血液量。它是衡量心脏泵血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对维持机体的血液循环和氧供有着重要的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大小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血容量、心脏收缩力、心脏前负荷和后负荷等。 血容量是指循环系统内血液的总量,它对静脉回心血量有着直接影响。血容量的增加会促使心脏充盈增加,从而增加静脉回心血量。相反,血容量的减少则会导致心脏充盈减少,静脉回心血量也会相应减少。因此,维持适当的血容量对于保持静脉回心血量的稳定至关重要。 心脏收缩力是指心肌收缩的力量,也是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心脏收缩力的增加可以使心脏泵血效率提高,从而增加静脉回心血量。心脏收缩力受到多种因素的调节,包括交感神经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调控。通过增加心脏收缩力的调节,机体可以灵活地调整静脉回心血量来满足不同的生理需要。 心脏前负荷是指心脏收缩前所受到的压力。前负荷的增加会导致心脏充盈增加,从而增加静脉回心血量。心脏前负荷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血管张力、静脉回流阻力和房室瓣膜功能等。当血管张力增加或静脉回流阻力增加时,心脏前负荷也会相应增加,从而促使静脉回心血量增加。

心脏后负荷是指心脏收缩后所需克服的压力。后负荷的增加会使心脏收缩困难,降低心脏泵血效率,从而减少静脉回心血量。后负荷受到血管阻力的影响,当血管阻力增加时,心脏需要克服更大的阻力才能将血液送出,从而减少静脉回心血量。此外,心脏瓣膜病变等也会影响心脏后负荷,从而进一步影响静脉回心血量。 除了以上几个因素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会对静脉回心血量产生影响。例如,体位改变、呼吸运动、体温变化等都会对静脉回心血量产生一定的调节作用。体位改变可以通过改变重力作用来调整静脉回心血量,例如站立时静脉回心血量会减少,而平卧时静脉回心血量会增加。呼吸运动则通过胸腔内压的变化来影响静脉回心血量,深吸气时胸腔内压减低,静脉回心血量相应增加。体温变化也会影响静脉回心血量,体温升高时静脉回心血量会增加,而体温降低时则会减少。 静脉回心血量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受到多个因素的调节。血容量、心脏收缩力、心脏前负荷和后负荷等都对静脉回心血量有着重要的影响。了解这些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心血管系统的功能调节,为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运动生理学第三、四章必背题目答案

第三章必背题目 1.简述血液的功能。 答:(一)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作用,如维持水、氧和营养物质的含量、维持渗透压、酸碱度、体温和血液有形成分等的相对稳定即维持内环境稳态。 (二)运输作用 ①运输氧、营养物质等供给细胞进行代谢 ②将代谢产物CO2、H2O、尿素等运输到肺、肾和皮肤等器官排出体外。 (三)调节作用 例如①体液调节:血液可运输激素到达靶细胞,调节靶细胞生理代谢。 ②体温调节:运动时机体体温升高,血液可运输热量到皮肤表层进行散热。 (四)防御和保护作用 防御:白细胞吞噬分解入侵微生物和体内的坏死组织 免疫:血液中的抗体结合抗原 保护:血小板加速凝血和止血作用 2.简述血液在维持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答:血液中含有抗酸和抗碱作用的缓冲对来维持人体内的酸碱度相对稳定,如血浆中主要缓冲对有:碳酸氢钠(NaHCO3)/碳酸(H2CO3);蛋白质钠盐/蛋白质等。其中以血浆中H2CO3与NaHCO3最为重要。在正常情况下NaHCO3/H2CO3比值为20:1。保持比值在20:1的范围,需要通过呼吸功能调节血浆中H2CO3浓度和通过肾脏调节血浆中的NaHCO3浓度,以及代谢等方面的配合作用,这样就可保持血浆pH值的正常值。 例如,组织代谢所产生的酸性物质进入血浆,与血浆中的NaHCO3发生作用,形成H2CO3(弱酸),在碳酸酐酶作用下H2CO3又解离为CO2由呼吸器官排出,从而减低酸度,保持血液的酸碱度。又如,肌肉运动时的代谢产物—乳酸(HL)等进入血液后,部分被肝脏重新合成为肝糖原,另一部分在血浆中与碳酸盐类结合形成碳酸,缓冲血液的酸度.。当碱性物质(主要来自食物)进入血浆后与弱酸发生作用,形成弱酸盐,降低碱度。经过这两方面的调节,血液的酸碱度就能维持相对恒定。体内产生酸性物质大大胜于碱性物质,所以,血液中的缓冲物质抗酸的能力远远大于抗碱的能力。 3.试述运动对红细胞和血量的影响。 答:(一)运动对血量的影响: 人体血量根据存储位置不同可分为循环血量(在心血管中流动的部分)和贮存血量(潴留在肝、脾等处,血浆较少,红细胞较多)。血容量即人体循环血量的总量(血浆容量+血细胞容量)。 ①从事短时间大强度运动时,血浆容量和血细胞容量(更为明显,贮存血量被动员)都明显增加。 ②在长时间耐力性运动时,血容量的改变,主要是由血浆水分转移情况决定。(二)运动对红细胞数量的影响: 1、一次性运动对红细胞数量的影响:红细胞数量的增加与运动强度正相关,主要受血浆相对(运动时贮存血量被动员,血浆占比相对减少)或绝对(如运动导致大量出汗)的减少的影响,血浆相对或绝对减少会引起红细胞比容增加。 2、长期训练对红细胞数量的影响:长期运动后红细胞总数增加,血浆也增加,

中心静脉压

中心静脉压、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如下: (一)中心静脉压 通常将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称为中心静脉压,中心静脉压的正常变动范围为4~12cmH20。中心静脉压的高低取决于心脏射血能力和静脉回心血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果心脏射血能力较强,能及时地将回流入心脏的血液射入动脉,中心静脉压就较低。反之,心脏射血能力减弱或静脉回流速度加快时,中心静脉压就会升高。中心静脉压是反映心血管功能的又一指标。临床上在用输液治疗休克时,除需观察动脉血压变化外,也要观察中心静脉压的变化。而各器官静脉的血压称为外周静脉压。 (二)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 单位时间内的静脉回心血量取决于外周静脉压和中心静脉压的差,以及静脉对血流的阻力。故凡能影响外周静脉压、中心静脉压以及静脉阻力的因素,都能影响静脉回心血量。 1.体循环平均充盈压:体循环平均充盈压是反映血管系统充盈程度的指标。实验证明,血管系统内血液充盈程度愈高。静脉回心血量也就愈多。 2.心脏收缩力量:心脏收缩时将血液射入动脉,舒张时则可从静脉抽吸血液。如果心脏收缩力量强,射血时心室排空较完全,在心舒期心室内压较低,对心房和大静脉内血液的抽吸力量也就较大。 3.体位改变:当人体从卧位转变为立位时,身体低垂部分静脉扩张,容量增大,故回心血量减少。在高温环境中更加明显。在高温环境中,皮肤血管舒张,皮肤血管中容纳的血量增多。因此,如果人在高温环境中长时间站立不动,回心血量就会明显减少,导致心输出量减少和脑血供不足,可引起头晕甚至昏厥。长期卧床的患者,静脉管壁的紧张性较低,可扩张性较高,加之腹壁和下肢肌肉的收缩力量减弱,对静脉的挤压作用减小,故由平卧位突然站起来时,可因大量血液积滞在下肢,回心血量过少而发生昏厥。 4.骨骼肌的挤压作用:人体在站立位的情况下,如果下肢进行肌肉运动,回心血量和在没有肌肉运动时就不一样。一方面,肌肉收缩时可对肌肉内和肌肉间的静脉发生挤压,使静脉血流加快:另一方面,因静脉内有瓣膜存在,使静脉内的血液只能向心脏方向流动而不能倒流。肌肉泵的这种作用,对于在立位情况下降低下肢静脉压和减少血液在下肢静脉内潴留有十分重要的生理意义。 5.呼吸运动:呼吸运动也能影响静脉回流。胸膜腔内压是低于大气压的,称为胸膜腔负压。由于胸膜腔内压为负压,胸腔内大静脉的跨壁压较大,经常处于充盈扩张状态。在吸气时,胸腔容积加大,胸膜腔负压值进一步增大,使胸腔内的大静脉和右心房更加扩张,压力也进一步降低,因此,有利于外周静脉内的血液回流至右心房;由于回心血量增加,心输出量也相应增加。

生理问答题

神经细胞一次兴奋后,其兴奋性有何变化?机制何在? 各种可兴奋细胞在接受一次刺激而出现兴奋的当时和以后的一个短时间内,兴奋性将经历一系列的有次序的变化,然后恢复正常。 神经细胞其兴奋性要经历四个时相的变化: (一)绝对不应期兴奋性为零,任何强大刺激均不能引起兴奋,此时大多数被激活的Na+通道已进入失活状态而不再开放; (二)相对不应期兴奋性较正常时低,只有用阈上刺激才可引起兴奋,此时仅部分失活的Na+通道开始恢复; (三)超常期兴奋性高于正常,阈下刺激可以引起兴奋,此时大部分失活的Na+通道已经恢复,且因膜电位距阈电位较近,故较正常时容易兴奋; (四)低常期兴奋性又低于正常,只有阈上刺激才可引起兴奋,此时相当于正后电位,膜电位距阈电位较远。 局部兴奋有何特点和意义? 与动作电位相比,局部兴奋有如下特点: (一)非“全或无”性在阈下刺激范围内,去极化波幅随刺激强度的加强而增大。一旦达到阈电位水平,即可产生动作电位。可见,局部兴奋是动作电位产生的必须过渡阶段。 (二)不能在膜上作远距离传播只能呈电紧张性扩布,在突触或接头处信息传递中有一定意义。 (三)可以叠加表现为时间性总和或空间性总和。在神经元胞体和树突的功能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 简述骨骼肌接头处兴奋传递的过程及其机制。 神经冲动传到轴突末梢时,由于局部膜去极化的影响,引起电压门控Ca2+通道开放,Ca2+内流,促进Ach递质释放。Ach扩散至终板膜,与N-Ach门控通道亚单位结合,通道开放,允许Na+、K+跨膜流动,使终板膜去极化形成终板电位。随之该电位以电紧张性方式扩布,引起与之相邻的普通肌细胞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激活电压门控Na+通道而爆发动作电位。 试述单根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和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有何区别?并分析其原因。 单根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具有两个主要特征: (一)“全或无”的特性,即动作电位幅度不随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而改变。引起动作电位产生的刺激需要有一定的强度,刺激达不到阈强度,动作电位就不出现;刺激强度达到阈值后就引发动作电位,而且动作电位的幅度也就达到最大值,在继续加大刺激强度,动作电位的幅度也不会随刺激的加强而增加;(二)可扩布性,即动作电位产生后并不局限于受刺激部位,而是迅速向周围扩布,直至整个细胞膜都产生动作电位。因形成的动作电位幅值比静息电位达到阈电位值要大数倍,所以,其扩布非常安全,且呈非衰减性扩布,即动作电位的幅度、传播速度和波形不随传导距离远近而改变。动作电位的幅度不随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的改变而改变的原因主要是其幅度大小接近于K+平衡电位和Na+平衡电位之和,以及同一细胞各部位膜内外K+ 、Na+浓度差都相同的缘故。 神经干动作电位则不具有“全或无”的特性,这是因为神经干是有许多神经纤维组成的,尽管每一条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具有“全或无”特性,但由于神经干中各神经纤维的兴奋性不同,以而其阈值也各不相同。当神经干受到刺激时,其强度低于任何纤维的阈值,则没有动作电位产生。当刺激强度达到少数纤维的阈值时,则可出现较小的复合动作电位。随着刺激的加强,参与兴奋的神经纤维的数目增加,复合动作电位的幅度也随之增大。当刺激强度加大到可引起全部纤维都兴奋时,起伏和动作电位幅度即达到最大值,再加大刺激强度,复合动作电位的幅度也不会随刺激强度的加强而增大。 近视眼看近物时将出现哪些调节? 对近视眼来说,6m以外的物体发出的光线近似于平行,不需要热病和调节就能将远物发出的平行光线通过眼的折光系统聚焦成像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看近物时,由于物体每点发出的光线是幅散的,到达视网膜时不能成像于视网膜上,而成像于视网膜之后。只有增加晶状体的折光能力,才能将物像移到

简述静脉血回流的因素

简述静脉血回流的因素 静脉血回流是指血液从体循环经过组织细胞后,通过静脉系统回到心脏的过程。静脉血回流的顺畅与否直接影响着人体血液循环的正常运行。下面将从不同角度介绍静脉血回流的因素。 一、重力因素 重力是静脉血回流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人体下肢的静脉血液需要克服重力向上回流到心脏。因此,重力对于静脉血回流的顺畅起到了重要作用。当人体长时间处于站立或坐位时,下肢肌肉的活动减少,重力对静脉血液的影响加大,血液回流速度减慢,容易造成下肢静脉淤血。因此,适当的运动可以通过肌肉收缩帮助静脉血液回流,减轻静脉淤血的风险。 二、静脉瓣膜 静脉瓣膜是指位于静脉内的一种特殊结构,它们起到了阻止血液逆流的作用。当心脏收缩时,血液被推送到主动脉,此时静脉瓣膜关闭,防止血液逆流。而在心脏舒张时,静脉瓣膜打开,使静脉血液顺利回流。然而,当静脉瓣膜功能异常或受损时,会导致血液逆流,影响静脉血回流。这种情况下,人们常常会出现静脉曲张、下肢水肿等症状。 三、肌肉泵 肌肉泵是指位于下肢的肌肉通过收缩和放松来帮助静脉血液回流的

机制。当肌肉收缩时,周围的静脉被压迫,血液被推向心脏;而当肌肉放松时,静脉内的压力下降,静脉血液再次回流至下肢。这种肌肉泵的机制使得静脉血液能够顺利回流,减少了静脉血瘀滞的风险。因此,适量的运动对于促进静脉血回流非常重要。 四、呼吸运动 呼吸运动也是静脉血回流的一个重要因素。当人体呼吸时,膈肌的收缩和放松会影响腔静脉内的压力变化。当腔静脉内压力下降时,下肢静脉内的压力则相对升高,促进了静脉血液的回流。因此,深呼吸和规律呼吸对于静脉血回流的顺畅具有积极的作用。 五、外界压力 外界压力是指外界环境对人体静脉血回流的影响。当人体长时间处于高气压环境下(如潜水员),静脉血回流受到外界压力的阻力增加,血液循环受到抑制。此外,长时间穿着紧身衣物、高跟鞋等也会给下肢施加外界压力,阻碍静脉血液回流。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尽量避免长时间穿着过紧的衣物或鞋子,保持适当的运动。 静脉血回流的因素有重力、静脉瓣膜、肌肉泵、呼吸运动和外界压力等。通过了解这些因素,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促进静脉血回流,预防静脉淤血和相关疾病的发生。例如,保持适度的运动,避免长时间站立或坐位;穿着舒适合适的鞋子和衣物;保持规律的呼吸,注意呼吸深度。通过这些方法,可以保持静脉血回流的顺畅,

临床助理医师《生理学》热点:血管生理

临床助理医师《生理学》热点:血管生理 2017年临床助理医师《生理学》热点:血管生理 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是,不论体循环或肺循环,由心室射出的血液都流经由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相互串联构成的血管系统,再返回心房。 一、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 1.弹性储器血管:大动脉。 作用:(第二心脏作用)①使间断的心脏射血变为持续的血液流动;②缓冲动脉血压不致于大起大落(缓冲收缩压、维持舒张压、减小脉压差)。 2.分配血管:将血液输送至各器官组织。 3.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构成主要的外周阻力,维持动脉血压。 4.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控制其后的毛细血管的关闭和开放。 5.交换血管:是血管内血液和血管外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6.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通过舒缩改变毛细血管前阻力和毛细血管后阻力的比值,从而改变毛细血管血压,影响体液在血管内和组织间隙的分配情况。 7.容量血管:容纳全身循环血量的60~70%,起血液储存库作用。 8.短路血管:与体温调节有关。 二、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 1.血流量和血流速度 血流量:指单位时间内流过血管某一截面的血量,也称容积速度。 血流速度:即血液中的一个质点在血管内移动的线速度。 (1)泊肃叶定律(Poiseuille’s law):单位时间内液体的流量(Q)与管道两侧的压力差(P1-P2)以及管道半径(r)的4次方呈正比,与管道的长度(L)和液体的粘滞度(η)呈反比。 即:Q= π(P1-P2)·r4/8ηL (2)层流和湍流 层流:指液体中每个质点的流动方向都与血管的长轴相平行,且

血管轴心处的流速最快,越靠近管壁,流速越慢。此时,层流时适用泊肃叶定律。 湍流:血流速度加快到一定程度时,血流中各个质点的流动方向不一致,产生漩涡。湍流情况下泊肃叶定律不再适用。在血流速度快,血管口径大,血液粘滞度低时,容易产生湍流。 2.血流阻力 (1)血流阻力: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所遇到的阻力。 血流阻力(R)与血管的长度(L)和血液粘滞度(η)呈正比,与血管半径(r)的4次方呈反比。 即:R=8ηL/πr4 由于L很少变化,因此R主要由r和η决定。 (2)血液粘滞度的影响因素有 1)红细胞比容:红细胞比容愈大,血液粘滞度就愈高; 2)血流切率:指当切率较高时,轴流现象更为明显,血液的粘滞度较低。反之,血液的粘滞度较高。 3)血管口径:一定范围内血液的粘滞度随着血管口径的变小而降低。 4)温度:血液的粘滞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升高。 3.血压(blood pressure):指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即压强。血压的单位为帕(Pa),通常用千帕(kPa)表示,习惯上也用毫米汞柱(mmHg)表示。 三、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 1.动脉血压 (1)动脉血压的形成:动脉血压形成的基本条件包括: 1)循环系统内的血液充盈:循环系统内有足够的血量充盈是动脉血压形成的前提条件。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的高低是反映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之间相对关系的数值,正常约为7mmHg(0.93kPa)。 2)心脏射血和循环系统的外周阻力: 3)主动脉和大动脉弹性储器作用: (2)动脉血压的正常值

生理问答整理-循环呼吸系统

循环问答 1。简述衡量心脏泵血功能的指标 (1)每搏输出量和射血分数 一次心搏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称为每搏输出量。成年人在安静平卧时每搏输出量约为70 ml。每搏输出量和心舒末期容量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在安静状态下,射血分数约为60 %. (2)每分输出量与心指数 每分钟由一侧心室输出的血量称为每分输出量。一般所言心输出量即指每分输出量,它等于每搏输出量乘以心率。成人每分输出量约为5 L~6 L. 人体安静时的心输出量也如基础代谢一样,与体表面积成正比。为了比较,把在空腹和安静状态下,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每分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或静息心指数.成年人,心指数约为3.0 L/(min·m2)~3.5 L/(min·m2). (3)心脏作功量 血液在心血管内流动过程中所消耗的能量,是由心脏作功所供给的.心脏作功所释放的能量转化为压强能和血流的动能两部分。心室一次收缩所作的功称为每搏功,每分钟所作的功为每分功。右心室搏出量与左心室相等,但肺动脉压平均仅为主动脉平均压的1/6左右,故右心室作功量也只有左心室的1/6. 2。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有哪些?怎样影响? 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1)每搏出量: 心肌前负荷(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增大),异长自身调节,Starling定律;二者正相关; 心肌收缩力,等长自身调节,二者正相关; 心肌后负荷增大(动脉血压增大),等容收缩期延长,射血期缩短,搏出量下降,心室残余血量增多,心肌前负荷增大,Starling定律使搏出量增大。(4`) (2)心率:在一定范围内与心输出量成正比,心率过大则心输出量反而减少。(3`) (3)心肌顺应性:心肌顺应性越大则心缩力越强,心输出量增大。(3`) 3。试述工作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及意义. 机制: (1)静息电位基础;[2`] (2)工作心肌细胞接受窦性刺激兴奋;[2`] (3)0期去极化,Na+内流去极化至阈电位,正反馈Na+高内流至锋电位;[2`] (4)1期:K+快速外流复极化;[2`] (5)2期:K+快速外流,Ca++内流(I Ca—L),形成缓慢平台期复极化(典型特征期);[4`] (6)3期:K+快速外流复极化;[2`] (7)4期:Na+- K+泵作用、Ca++泵作用和Na+- Ca++交换体作用.[4`] 意义:通过兴奋收缩耦联,驱动心肌收缩,实现有效泵血。[2`] 4. 试述窦房结细胞和浦肯野细胞动作电位以及4期自动去极化的形成机制及意义。 窦房结(P细胞):意义:起搏电流,形成正常起搏点。 0期:内向Ca2+流((ICa—L, 慢通道),除极速度和幅度均小, 超射小 1、2 期:没有(3分) 3 期:外向K+电流(IK) (3分) 4 期:没有稳态的RP,三种起搏离子流参与自动除极(phase 4 spontaneous depolarization) ●外向 K+ 电流(IK)的时间依赖性失活(为主)(6分) ●内向 Ca2+ 流 I Ca-T(镍可阻断) ●进行性增强的内向离子流If (主要为Na+流,铯可阻断) 浦肯野细胞:意义:形成快反应自律细胞的自律性基础。

血液循环(一)-1_真题-无答案

血液循环(一)-1 (总分50,考试时间90分钟) 一、A1型题 每一道考试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1. 心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递质是A.组胺 B.乙酰胆碱 C.肾上腺素 D.去甲肾上腺素 E.血管紧张素 2. 肾病综合征时,导致组织水肿的原因是A.毛细血管血压升高 B.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C.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增高 D.淋巴回流受阻 E.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3. 心指数是指在空腹、安静条件下的A.心输出量/体表面积 B.心输出量/体重 C.心输出量/身高 D.每搏心输出量/心输出量 E.心输出量/心室充盈血量 4. 窦房结P细胞动作电位0期去极的离子基础是A.Ca2+内流 B.Na+内流 C.K+内流 D.Ca2+外流 E.K+外流

5. 关于心肌传导性的描述错误的是A.细胞直径细小,传导速度慢B.动作电位0期除极幅度大,传导速度快 C.动作电位0期除极速度慢,传导速度慢 D.阈电位水平下移,传导速度快 E.心肌处在超常期内,传导速度快 6. 下列哪项可引起心率减少A.交感活动增强 B.迷走活动增强 C.肾上腺素 D.甲状腺激素 E.发热 7. 交感缩血管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是A.肾上腺素 B.去甲肾上腺素 C.乙酰胆碱 D.r-氨基丁酸 E.血管紧张素 8. 心室肌细胞区别于神经或骨骼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是A.0期B.1期 C.2期 D.3期 E.4期 9. 正常心室肌细胞的静息电位约A.-40mV B.-50mV C.-70mV D.-90mV E.-110mV 10. 心肌不产生完全强直收缩是由于A.心肌是功能合胞体 B.兴奋传导有房室延搁 C.窦房结对潜在起搏点有抑制作用

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理学 一、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 1、气体扩散速度(气体分子扩散速度快,气体交换也快) 2、呼吸膜(呼吸膜越薄,气体交换速度越快) 3、通气血流比值(通气/血流比值是指每分肺泡通气量与每分肺泡毛细血管血流理的比值) 4、局部器官血流量 {组织血量越大 越有利于组织换气} 5,温度 〈气体扩散的速度与温度成正比〉 二、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 1、PH 和二氧化碳分压的影响,(二氧化碳分压升高时,使血红蛋的氧的亲和力降低) 2、温度的影响:温度升高可促使氧合血红蛋白解离增加,氧解离曲线右移。 3、3.3一二磷酸甘油酸的影响:~增多,可降低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使氧解离曲线右移。 4、一氧化碳的影响:CO 与血红蛋白有很强的亲和力,减少血液对氧的运输,造成机体缺氧的严重后果。 三、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心率 心肌收缩性功能 功脉血压 健康人的心搏都是由窦房结自律,兴奋所发动,故称窦性心律。 四、能量连续统一体 概念:不同类型的运动项目与不同能量系统的能量系统的能量输出这间,从及各能量系统之间,存在紧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形成一个连续的统一体 两种表现形式:以有氧和无氧供能百分比的表现形式,以运动时间为区分标准的表现形式 应用:从本运动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量供应的能力 着重发展起主要作用的供能系统 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明确起主导作用的能量系统,寻找最有效有训练方法 五、血型分配 运动时,人体将循环血量中更多的份额分配到活动的肌肉同时暂时减少运动时,活动相对少的区域的血量,这种移缓济急肾上腺素释放增多,肌肉局部代谢产生物和前列腺素增加肌肉温度升高,使局部血管舒畅,而运动时,交感神经兴历加强,其末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增加使内脏部位的血管收缩 人体生理功能的一种反应 通过减少不参与活动的器官血流分配,保证有较多的血流分配,给运动的肌肉 六、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每博输出量(动脉收缩压升高,每博输出量增加) 心率(心率加快时,每博输出量加外周阻力不变,则心舒期缩智短) 外周阻力(每博输出量不变而外阻力增大,血液向外周流动遇到阻力增加,舒张压升高) 主动脉和大动脉弹性贮器的作用(主动脉和大动脉管壁中的弹性纤维减少,血管壁弹性回缩力减弱,则收缩压升高) 循环血量与血管容积的比例 七、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 体循环平均压(当血容量增加式静脉管径收缩变小,体循环平均压升高,回心血量增加) 心肌收缩力量(心肌收缩有力,可有强,右心房和右心室的抽吸作用) 骨骼肌的唧筒作用(当骨骼肌做节律性收缩或舒张活动时,推动肌肉中静脉血管中的静脉血回心) 呼吸运动(胸内压降低有利于静脉血回心) 体位 八、影响肾小球滤过率因素 滤过膜的通透性与面积(滤过膜上有大小不同的孔道,小分子物质很容易通过) 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肾小球血浆流量(肾小球血浆流量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增加) 九、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肌肉活动对能量代谢影响最显著,轻微的活动即可提高代谢率,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代谢率也成比例增加 情绪(由于无意识的肌紧张和体内激素环境改变,可使产热量增加) 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食物能刺激机体产生额外热量的作用) 环境温度的影响 十、尿的生成过程 尿的生成过程包括肾小球的过滤,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及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三个相互联系和环节①肾小球的滤过是指血液经肾小球毛细血管网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血浆中的水和小分子溶质从小毛细血管滤入肾小囊,囊腔的过程②重吸收是指滤液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其中某些成分全部或部分经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重机重新吸收回到液中去的过程③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是指管腔的上皮细胞将它所产生的物质排入小管液的过程。 兴奋一收缩偶联:在以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为基础的收缩过程这间,必定存在着某种,中介过程把二者联系起来,这一过种程叫兴奋一收缩偶联 每100ML 动脉血流经组织时所释放和氧占动动脉血氧含量的百分数。称氧利用率 十一、在学习了解肌纤维类型有关知识后,你认为它对指导体育实践有何意义 答:肌纤维的收缩力度分为快肌纤维和慢肌纤维 肌纤维的特征:快肌:力量大,收缩速度快易疲劳。慢肌: 力量小,收缩速度慢不易疲劳 慢肌纤维百分经高对长时间耐力项止的运动员是有利的,而快肌纤维占优势的运动员能较适合短矩离和力量项目 实践意义:运动员的选材,根据百分比过程来确定他适合的项目,如果是旭肌纤维多则适合 耐力项目,若快肌纤维多则适合短跑力量项目若两者差不多,风适合中长距离项目 训练方法:1对于速度力量项目则展,快肌纤维应该用大强度 2对于耐力项目,则发展慢肌纤维应该用中强度 十二、人体新陈代谢的四途径: 1从呼吸器官的呼出气中排出二氧化碳,水和捍发性药物。2从消化道排出尿胆素,粪胆素和一些无机盐。3从皮肤以汗腺泌评的方式排出一部分水及少量的尿素和盐。4从肾脏以泌尿的形式排出各种代谢产物,如尿素,尿酸,肌酸,水和盐类 十三、呼吸过程由外呼吸,气体运输,内呼吸 1、外呼吸是指法外界环境与血液,在肺部实现的气体交换,它包括肺通气,肺排气 2、气体运输是指肺换气后,血液载氧通过血液循环将氧运送到组成细胞,同时,把组织代代谢产成的二氧化碳运送支,肺部的过程 3、内呼吸是指人体组织毛血管中的血液与组织和细胞之间体交换,有时也将细胞内的生物氧化过程包括在内 为什么深慢呼吸浅快呼吸好? 由于解剖无效腔的存在,浅快呼吸和深慢呼吸对肺泡通气量的影响很大,而对肺通气量却没有影响深慢呼吸时的肺通气量比 浅快呼吸的要多。因此,在运动中呼吸中呼吸频率过快时,气体将主要往返于解剖无效腔,真正 进入肺泡内和气体量却较少。从提高肺泡气的更新率考虑,在一定范围内深慢呼吸比浅快呼吸更 有利。 为什么进食前后都不宜剧烈运动? 在剧烈运动前、后短时间内 大量进食,对胃肠首均有不良影响。因此,运动与进餐之间至少 应有30分钟间隔时间,即饭后也不宜立即进行剧烈运动,剧烈运动后也应适当休息待胃肠道供血量基本恢复后再进餐。 晕船和晕机的原因? 晕船和晕机的原因是前庭感受到车,船和飞机的突然加速,颠簸,左右摇摆,振荡等过强或过久的刺激,超阶出个体的耐爱限度,引起强烈而频繁和神经冲动,经前庭神经核在延髓扩散, 并传向小脑和直丘脑,引起全身肌张力和正常关系失调,出现空间定向错觉和更明显和一系列植物性功能紊乱反应,影响人体的工作能力。 1,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参加 体育运动中,产生各种功能活动的发展变化。 2,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桥梁。 3,将组织受到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或动作电位的本身称为兴奋。 4,组织受到这种产生的兴奋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5,静息电位;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时细胞膜两侧存在一个外负内正的电位差。 6,阈强度;能引起组织所必需的最小刺激的强度。 7,神经-肌肉接头一个神经细胞和一个肌细胞之间传递的装置。 8,肌小节;每一条肌原纤维又分许多相互连续的节段 9,肌肉收缩的张力与速度关系是指负荷对肌肉收缩速度的影响。 10,肌肉收缩的长度张力关系是指负荷对肌肉收缩速度的影响 11,胸膜腔内压总是低于大气压成为胸内负压 12,肺活量;是指在最大吸气后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量。 13,最大通气量:在最大限度的快而深的呼吸时,每分钟能吸入或呼出的 最大通气量。 14,波尔效应;酸度对血红蛋白与氧亲和力的影响。 15,氧利用率;每100ml 动脉血流经组织时所释放的氧占动脉血氧含量的百分数。 16,红细胞比容;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17,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收缩和舒张两次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 18,每分输出量;每分钟从左右心室泵出的血液总量。 19,心指数;每平分米体表面积计算的每分输出量。 20,窦性心律;健康人的心博都是由窦房结自律兴奋所发动。 21,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与心输末期心室存血量的比值。 22,感受器;感觉神经末梢干组织和细胞中构成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特殊结构或装置变化的专称。 23,基础代谢率;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单位时间能量代谢。 24,受体;是指存在细胞膜、细胞质与细胞核中识别特定的事物活性物质。 1. 视觉功能胡生理学:评价指标,视力,视野,双眼视觉,眼肌平衡,融合现象。 2. 视锥细胞胡感光换能机制,对红,绿,蓝,光敏感。 3. 感受器胡基本特征,适宜刺激,换能作用,感觉编码,适应。 4. 缺乏甲状腺激素则易表现为的特征是呆小症。缺乏生长激素则易患侏儒症,生长激素过多,则易换巨人症。 5. 激素的化学分类;含氮类激素,类固醇类激素,脂质生物类激素 6. 激素的作用特征;特异性,激素作用的高效性,激素间的相互作用 7. 人体的三个基本的 激素的信息传递作用 能量系统 磷酸原系统,糖酵解系统、有氧氧化系统 8. 维持基本生理生功能的能量消耗即基础代谢率,食物的生热效应,运动的生热效应 9. 能量代谢测定的方法;直接测热法和间接测热法 10. 肾脏血液循环的特点;肾脏血液流量很大,血液在肾脏内要经过两次小动脉和两套毛细血管网 11. 食物在口腔内及食管道内不被吸收,胃至吸收酒精和少量的水分,大肠主要吸收盐类和剩余水分,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 12. 小肠运动形式有紧张性收缩,分节运动和蠕动、 13. 血管的功能分类;1弹性血管2阻力血管3交换血管4容量血管 14. 心肌细胞的生理特点;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收缩性 15. 由窦房结,房室结 16. 血液的理化特征 血量 PH ,比重和粘滞性参透性 17. 血液的功能;运载功能,调节功能,维持血液的酸碱平衡,防御和保护 18. 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对于刺激强度足够大,刺激持续时间长,强度与时间呈反比 19. N-M (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的特性)1单向传递2一对一关系3化学传递4易受环境,药物影响 20. 肌肉收缩和舒张的全过程包括;兴奋—收缩偶联,横桥运动引起肌丝的滑行,收缩的肌肉舒张 21. 肌肉收缩的形式;等长收缩,拉长收缩,缩短收缩 22. 评价通气功能的指标:1每分通气量2肺泡通气量3最大通气量4时间肺活量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