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土家族舞蹈毛古斯艺术特征分析

土家族舞蹈毛古斯艺术特征分析

关键词:毛古斯;舞蹈;艺术特征

土家族是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的一个,主要生活区域是在湖南、湖北、贵州和重庆的武陵山脉相毗邻的地区。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土家族拥有自己的生活特色,并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具有土家族独特艺术的舞蹈。土家族不仅发展具有民族特色土家族舞蹈,而且由于其能歌善舞,其发明的舞蹈多种多样,有“毛古斯舞、摆手舞、跳马舞、跳丧舞、巴山舞”①等。也就是说,土家族的舞蹈种类非常多,尤以毛古斯舞蹈较为出名。在许许多多的湘西土家族舞蹈中,毛古斯算是土家族舞蹈的精华部分,这种舞蹈的存在以及发展,不但反映了土家族人民的精神面貌和日常生活,而且还反映出了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历程。当然,要想全面了解毛古斯舞蹈及其艺术特征,必须先深入了解毛古斯舞蹈的起源。

一、毛古斯舞蹈的起源

毛古斯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最古老、最有历史的“仪式性舞蹈”。其活动时间主要是“安排在祭祀先祖的大型活动‘舍巴日’中演出”②,主要在湖南省湘西地区一带流行。虽然毛古斯舞已经被公认为“中国舞蹈界的最早源头”,又是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在北京奥运会之时登上开幕式的舞台,但是由于土家族并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字,加上历代对毛古斯的文献记载相对较少,因此考察起源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考察毛古斯起源之前,何谓“毛古斯”是首先需要知道的事情。根据《土家族简史》所说:“它是流行于永顺、古丈地区的一种古老的萌芽状态的戏剧……据说戏剧中的那些人物都是土家族人的祖先,他们全身长满了毛,表演者浑身上下扎着稻草象征毛人。”③从道具、服饰、表演形式和内容可以看出,毛古斯舞蹈完全展现了父系社会到五代时期土家族人的生产生活以及风俗习惯等真实状况。关于毛古斯舞的起源,有几种不同的传说:传说一:据说在古代,有一位土家族青年,一个人出门到很远的地方去学习劳动技能,想着学好之后可以马上回到家乡把学会的种庄稼的技能传授给其他村民,为了能在过年之前赶回家,他连夜赶路,穿过茂密的丛林时,衣服被挂破了,也顾不了那么多,终于,年三十那天他回到了家乡,此时,村里正在举行活动。他因为挂破了衣服,衣不遮体,很不好意思,所以偷偷躲在一边观看着热闹非凡的过年活动。不巧的是,村民偏偏发现了他,并且执意邀请他一起参与活动,他盛情难却,急中生智地扯了一些茅草,遮盖住了自己的身体,而后便立即参与到活动中去。后来他便用舞蹈的形式把所有学习到的技能传授给父老乡亲,人们学会了种苞谷、水稻等技能。为了纪念这位土家族青年,从此之后,每逢还愿、祭祖等活动时,都会跳毛古斯舞。传说二:湖南龙山坡脚乡传说,土家族的祖先是毛人,为了后代纪念他们,在逢年过节之际接毛人祖先回家一起过,后代必须用稻草装扮成毛人。不然,他们的年收成就会不好。其实关于毛古斯起源的传说有很多种,以上仅列举两种传说。当然,传说终究是传说。作为一种意境存在的艺术,不能依靠传说来证明其来源,必须从科学的角度进行考察,才能了解毛古斯舞的起源。毛古斯是一种将歌、舞、剧多种形式,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原始艺术。所以,考察的起源必须从各方面进行分析。从毛古斯舞表演内容和遗存的用语来看,应该起源原始的狩猎文化。这可以从原始社会的基本形态认知而来。例如毛古斯的“食姐”(打猎)就是典型的“狩猎舞”。此外,毛古斯舞的起源还有其他迷信仪式在里面,尤其是关于巫术仪式成分,有不少专家认为“湘西土家族舞蹈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土家族巫文化的影响,舞蹈中呈现了生育崇拜、模拟巫术、祖先崇拜、图腾崇拜、自然灵物崇拜等巫文化现象”④。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知,毛古斯舞是起源于早期狩猎文化或者农耕文化时期,并且与原始巫文化具有一定的联系,而逐渐形成的少数民族仪式性舞蹈。

二、毛古斯舞蹈的艺术特征

毛古斯舞蹈是土家族最原汁原味的特殊性舞蹈,它展现出了土家族的传统文化内涵,以毛古斯舞为载体,呈现出土家族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

(一)毛古斯舞蹈的主要内容毛古斯舞蹈表演的内容主要是土家族人的祖先在原始社会进行狩猎、打鱼、农耕和日常生活,同时还有对男性生殖器的尊崇。从其内容可以看出,它反映先祖们如何劳动生产来获取日常生活必需品,并且在生活空闲之余,如何丰富自己的娱乐生活。这种舞蹈不仅仅是一种表演艺术,而且还有一定人物对白和故事情节,这反映了毛古斯舞蹈的丰富性。毛古斯舞蹈举办具有流通性,并没有一直固定在某一个村落或者某个姓氏,而是轮流举办,这样显现出土家族人的团结一致的特点。而其举办的持续时间不定,一般以5到9天为准。

(二)毛古斯舞蹈的动律特点毛古斯的舞蹈动作刚劲、有力度、很豪迈,自然性、随意

性是毛古斯舞蹈最为明显的两个特征,把杂耍、游戏与舞蹈融合在一起,歌声和舞蹈同时进行,整个表演以相互对白为主体,展现的感觉各种各样,让人有一种仿佛自己陷入舞蹈表演中的神奇意境。注重表演的动作性是毛古斯舞蹈的一个特点。也就是说,在舞蹈表演过程,全身各个部位都在跳动,而脚下的小碎步则是相互协调的前后移动,双膝微微向前弯曲来让身体抖动起来,在往两边的动作特点是摆和跳,这样使身上的茅草不停作响。

(三)毛古斯舞蹈的表演形式毛古斯表演形式非常具有自己的特点,具有不一样的风格,质朴又不失优雅。既采用了舞蹈的艺术形式,又带有戏剧的特点,融合在一起,既像舞蹈又像戏剧,所以这是一种特殊的融合于歌、舞、剧的表演。然而,这种表演形式与其他民族相比,是比较少见的。这也是“毛古斯”被称为中国舞蹈“活化石”的原因。演出时,必须要有17个毛古斯为装扮对象。其中为主要的祖辈,土家语叫作“拔步长”,其余的,全部都叫作毛古斯。有学者如是说道:“毛古斯有相对而言,比较完整的情节,还有几乎不会改变的对话和场次,演出的时候,一边唱,一边讲,一边舞,一边跳,从头到尾讲着土话,唱着土歌,做动作的时候,全身抖动,使得茅草刷刷作响,舞蹈形态非常有意思,有趣中带点滑稽,全部都是模仿古人粗犷的动作,表现出了土家族人丰富的生产和生活。”

(四)毛古斯舞蹈的基本用语毛古斯舞的动作主要是两个膝盖稍微下屈,臀部有点下沉,并且摇着头抖着肩膀慢慢往前走。这种形态有点像步出原始森林的早期人类刚刚学会站立的样子,深刻地展现了人类进化的景象。在表演中,毛古斯有人物对白,并且还有简略的故事情结和规范的表演套路。其艺术形态虽然笨拙,但是显得纯真质朴,这体现了土家族人早期的生产内容和崇拜男性生殖器的人类繁衍意识,表演过程中所发出颇具勇敢的声音来沟通两者之间的感情或者释放情感。这使毛古斯舞具有戏剧的形象,又有手舞足蹈的原始舞蹈特点,从而融合成一个整体的祭祀舞蹈。

(五)毛古斯舞蹈的着装特色毛古斯舞的服装装饰主要是用稻草织成服装,也有的用棕树叶织成服装道具。一整套“毛古斯”的服装,大致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一共有五块,其中,帽子一块、披肩一块、围腰一块,护肩有两块;第二种,一共有七块,帽子一块、披肩一块、腰围一块,护肩两块、护腿两块。毛古斯舞的服装,极其讲究帽子的编织,它会根据角色的不同,帽子顶端上编织的辫子数目也会不同,统一把帽子上的辫子称为“角”。“角”在编织中,分为奇数和偶数,奇数代表人,分为三、五、七、九等不限,角的数量越多表示越年长,角的数量越少也就是代表年龄越小;偶数是代表家畜或野兽。在表演的时候,女人主要是披着长发,她们的胸部和阴部是用大桐叶或芭蕉叶遮挡,身上不穿着任何衣物,脚上戴着脚圈,耳朵上要戴着用玉米做的耳环。对于男子表演的服装,则是头上佩戴着辫角帽,扎着用大棕叶做的辫子。其中,有四根微微弯曲,并且分开往四周垂下,象征着犄角。

三、结语

毛古斯舞蹈记录了土家族人民生产生活场景,展现出土家族的传统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舞蹈根源之一,是最古老的仪式性舞蹈。通过了解毛古斯舞蹈的起源与艺术特征,有助于人们全面了解中国少数民族舞蹈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内涵之一。

舞蹈艺术与各民族舞特点

舞蹈艺术与各民族舞特点

舞蹈艺术舞蹈作用:舞蹈起源于劳动,于文学、音乐相伴而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作为意识形态,舞蹈总是鲜明地反映出人们不同的思想、信仰,生活理想和审美要求,它既是供人欣赏和娱乐的艺术形式,也具有宣传教育的社会作用。作为教育手段,舞蹈活动不仅仅可以培养教育对象具有健美的身体姿态,动作的协调、灵活,富有节奏感、表现力,而且可以丰富、抒发、表达情感,起到良好的健身、健心作用。舞蹈对人们(表演者、欣赏者)的心态、生理、情感、品德等多方面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对精神文明建设和提高民族的文化素养所具有的深远的社会意义,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 在形象、生动、优美的音乐启迪伴奏下,通过

科学系统的舞步教学训练,将有助于幼儿音乐、动作、节奏感等多方面的发展。它对幼儿走、跑、跳基本动作的协调、灵活和动作的美感起良好的促进作用。它可以增强幼儿学习、感受音乐和舞蹈的兴趣,提高对音乐和舞蹈的想象和表现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丰富幼儿的情绪体验、陶冶活泼、热情、开朗的性格。少儿学习舞蹈的好处是非常多的,它可以塑造美丽,增添魅力,锻炼体力,磨练毅力,丰富想像力,舞出宝贝的气质。 舞蹈基本理论主要包括:舞蹈和生活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舞蹈艺术的本质和特性、舞蹈的起源和发展、舞蹈的内容和形式、舞蹈的种类和体裁、舞蹈和其他艺术的关系等基本问题。舞蹈应用理论主要包括:舞蹈创作理论(或称舞蹈编

导理论)、舞蹈表演理论和舞蹈教育理论等。舞蹈创作理论主要研究舞蹈创作的一般规律和创作各类体裁舞蹈的特殊规律、舞蹈创作的过程、舞蹈的创作方法,以及舞蹈编导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能力和技巧。 学习舞蹈的好处:1.形体优美:经过舞蹈训练(如挺胸、抬头、收腹)能使人站得直,形体优美,且能纠正驼背、端肩等形体问题。 2、动作协调:舞蹈需要全身各部位的配合,通过音乐与舞蹈动作的和谐达成动作协调性的训练,并且使人更有节奏感。 3、肢体灵活性、柔韧性:由于经常练习压脚、劈叉、下腰等,柔韧性,动作灵活性好。 4、锻炼毅力:从基本功开始训练能培养人不怕吃苦的精神,磨练坚强意志。

舞蹈艺术的基本特征

舞蹈艺术的基本特征 舞蹈艺术是一门集身体、音乐、灯光、服装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态。它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一、动感性 舞蹈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动感性。舞蹈是一种通过身体语言来表达情感、思想和意念的艺术形式。它的动作和节奏都具有很强的节律感和韵律感,能够让人们感受到强烈的动感和节奏感。舞蹈的动感性不仅来自于舞者的身体动作,还来自于音乐、灯光等方面的配合。 二、形式多样性 舞蹈艺术的形式非常多样,可以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例如,芭蕾舞、现代舞、爵士舞、民族舞等等。每种舞蹈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和艺术特点,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审美需求。同时,舞蹈也可以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比如歌舞剧、舞剧等等,形式更加多样。 三、表现力强 舞蹈艺术的表现力非常强。舞者可以通过舞蹈动作来表达各种情感和思想,比如爱情、悲伤、欢乐、愤怒等等。舞蹈可以使观众感受

到情感的强烈冲击,从而深刻地理解和感受到舞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四、艺术性强 舞蹈艺术是一种高度艺术性的表现形式。它需要舞者有出色的技巧和表演能力,同时也需要配合音乐、灯光等各种元素来呈现最完美的效果。舞蹈艺术的表演需要高度的专业素养和艺术能力,是一种非常高贵的艺术形式。 五、传统性和现代性并存 舞蹈艺术的传统性和现代性并存。虽然舞蹈艺术已经有了数百年的历史,但是在不断的发展中也不断吸收新的元素。现代舞、爵士舞等新兴的舞蹈形式不断涌现,丰富了舞蹈的形式和内涵。 舞蹈艺术是一种非常丰富和多样的艺术形式。它的基本特征包括动感性、形式多样性、表现力强、艺术性强以及传统性和现代性并存。舞蹈艺术通过身体语言来表达情感、思想和意念,能够给观众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是一种非常高雅和优美的艺术形式。

试论土家族茅古斯舞蹈的表演形式与文化价值

试论土家族茅古斯舞蹈的表演形式与文化价值 作者:王瑛吴婵 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7年第05期 【摘要】茅古斯舞是湘西州土家族特有的一种传统原始舞蹈,其承载着土家人的精神和文化。为了更好传播和传承民族文化,本文对土家族茅古斯舞蹈从历史积淀、表演艺术特点、艺术传承性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期有助于民族文化的发扬和传承。 【关键词】土家族;茅古斯舞;表演形式;艺术价值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土家族“毛古斯”舞蹈是一种与戏曲的表演性相关联和具有舞蹈动作特征为基点的原始性戏剧舞蹈,两者相辅相成、交织一体,不仅有着与戏曲息息相关的写意、虚拟、模仿假定等艺术手法,还能以土家族先民捕鱼、打猎和农耕等生产生活为表演内容,保留自然崇拜、祖神崇拜等艺术元素的艺术表演形态,反映了土家族先民最初的原始模样,成为中国舞蹈最远源头的活化石。所以选择这个正在走向国际化的艺术文化遗产进行研究,发展其艺术魅力和加强保护,有利于开发新的艺术形式。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其中以土家族和苗族为主,占到总人口的80%左右。湘西州拥有浓烈的原始气息,自古以来,土家族先民生活在荒山峡谷之间,由于人烟稀少,四周树木浓密围绕着,过着原始生活的他们为了觅食,打猎捕鱼是必不可少的,传说一个男孩打猎途中被老虎追赶,惊慌失措的他不得已爬到树上藏起身来,老虎在树下徘徊死死守住这口肥肉,男孩吓的直哆嗦,突然发现树上缠着许多稻草,于是他把稻草成梱披在身上,像是隐身了一般,过了许久,老虎以为男孩不见了,便离开,男孩得救,后来土家族人民都利用这个藏身的好办法进行觅食,经过时间的洗礼,为了纪念这种藏身术,已经演变成现在的“茅古斯”,身批稻草表演的“毛人”。 土家族先民劳动方式的体现通过“茅古斯”舞蹈形象地模仿出来,用这种方式传授所学到的农耕技能,本人利用当地资源,深入了解和收集到更多更淳朴原始素材,结合茅古斯舞蹈本身的内容元素,从模仿性的基点入手,找到属于本民族优势化的舞姿动作部分加以编排,借入新的透视运动轨迹,在不改变原有原生态舞蹈本身的情况下使其更加丰富多彩,融入土家族摆手舞的韵律穿插其中,同时从“茅古斯”舞蹈中获取非常见舞姿或原生态动率进行改编、处理,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舞蹈迹象,为舞蹈史增添了一道美丽的动态模式。 一、厚实的历史积淀

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

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 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是土家族最古老的舞蹈。土家语称“谷斯拔帕舞”,中外专家称“是中国民族舞蹈的最远源头”。流行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以龙山县、永顺县、保靖县、古丈县为主要流传区域。(图1、在跳毛古斯舞前的祭祀仪式) 毛古斯舞的起源,无史籍记载,但有故事传说供参考。据龙山县坡脚乡卡柯村土家族毛古斯老艺人(“梯玛”掌堂师)田其友说:“我们土家族的祖先是‘毛人’。原始社会,‘毛人’身穿茅草树皮,吃的是野兽生肉和野果。后来,燧人氏钻木取得了火,给了土家族的祖先‘毛人’。有了火后,‘毛人’用石头和木棒打得的猎物用火烤熟,食后美味可口。从此,吃生肉现象消失了……”。又说:“毛古斯是女的,当时是女的为男人扎草衣草裙,崇拜男性,并带领男的上山打猎,因为女人最会识别猎物的踪迹,每次出猎必有收获。有了她,土家族祖先‘毛人’才有吃穿,她死后,变成了‘梅山神’(猎神)。因此,后来土家族人上山围猎,必须虔诚祭祀梅山神。又因梅山神是女神,所以祭祀时严禁讲丑话……”还说:“跳毛古斯舞,在我们卡柯田祖,相传有名有据有七代人了……”。 毛古斯舞,土家族语称“谷斯拔帕舞”,表演大多与跳摆手舞穿插进行,也在一定场合单独表演。毛古斯舞产生于土家族祭祀仪式中,流传区域内的各县志厅志均有记载。如清乾隆《永顺府志》、嘉庆《龙山县志》、同治《保靖县志》等志书中,都记载了祭祀仪式跳摆手舞和毛古斯舞的习俗。 毛古斯舞因有一些性崇拜的内容,曾被禁止。新中国成立后,1957年8月,湖南省土家族访问团在龙山、永顺、保靖等地的访问过程中,皆发动群众恢复毛古斯舞。1959年,中央文化部组织省、州、县民族文艺调查组,对毛古斯舞进行了全面普查和收集并写出调查报告。1963年10月,湖南省民委派员访问毛古斯舞艺人,写出了《马蹄寨毛古斯舞访问记》。“文革”中,毛古斯舞被视为“封、资、修”,停止活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土家族毛古斯舞受到重视,恢复活动。1980年8月,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群众艺术馆邀请各县土家族艺人来馆传授毛古斯舞,并现场拍成电影资料片,为研究学习留下形象资料。1983年春节,龙山县、保靖县分别举行了大型调年毛古斯舞活动。1983年,《毛古斯·狩猎舞》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首次登上了北京舞台。1983年2月18、19日(农历正月初七、初八),保靖县在县城举行了盛大的土家调年会,县境11个社(镇)3000多人参加文艺表演,观众达6.5万余人,县长亲自升起龙凤旗。入夜,在堆堆篝火旁,县长领头跳毛古斯舞,万众欢腾。国家文化部社会文化司、湖南省文化厅、湖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委、州政府、州文化部门以及邻省、县的40个文艺单位,共176人专程莅会参观。1984年开始,毛古斯舞活动在境内中小学校普及,部分民族学校还组建了毛古斯舞蹈队。在龙山、永顺、保靖、古丈等县土家族聚居区村寨,每年春节期间皆跳毛古斯舞蹈,欢度新春。(图2、围猎) 毛古斯舞基本动作: 1、棍的拿法:横握棍、直握棍、竖握棍、斜握棍。棍是毛古斯表演中所使用的道具,一根两尺来长缠稻草的小木棍。表演渔、猎、农耕时,它可以是猎具、渔具、农具;而在“祭梅山”、“接新娘”等场次中,它又代表男根。土家人把这叫做“粗鲁棍”,在表演中有“示雄”、“搭肩”、“转臂”、“甩摆”、“刷露水”、“挺腹抖胯”、“左右抖摆”等动作,其形粗鄙,语多俚词。 2、单人动作: 找果子:准备,“正步”,双臂自然下垂,右手握棍的一头,拳头朝前,棍的另一头斜托在身后。第一至二拍,左脚起向前走两步,稍屈膝。右手持棍,在第一拍时间向前拄地,左手自

土家族舞蹈文化融入促进初中美术美育的实践

土家族舞蹈文化融入促进初中美术美育 的实践 摘要:跟随着新课改的持续进行和人们教育观念的转变,美术学科的地位逐渐有所改善并开始得到家长、老师与学生的关注。同时,传统民族文化的宣扬也是近几年社会所关注的领域。在该背景下,如何尽快抓住美术教学发展的时机,在初中课堂中融合土家族舞蹈文化从而促进美术美育教学日益成为大家开始关注的方面。 关键词:土家族舞蹈;初中美术美育;实践路径 目前,国民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是越来越高。并且家长们现在也是非常重视孩子德智美体劳全面发展,其中美术也渐渐成为众多孩子在文化课学习之外选择的一门特长。同时,美术教学也能使初中生们在繁重的学业之外寻找一个新的乐趣。身为美术教师,不能仅仅关注教授给学生的美术知识,还应当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它不仅有利于学生提高美术技能,还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就美术来说,对学生进行美术美育是快速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的重要途径。而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便是帮助学生进行美术美育实践的重要内容,比如土家族的舞蹈文化。 土家族是一个民族文化悠久的少数民族,其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贵州、重庆四个省份的交界地带。该民族几乎人人能歌善舞,其舞蹈文化更是遍布在土家族的日常劳作、生产生活、婚嫁丧娶与祭祀等重大事宜和日常中。对于土家族人来说,舞蹈是他们表达个人情感的重要方式,也是承载着土家族文化的独特形式。将土家族舞蹈文化融入初中美术美育的实践当中,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 一、土家族舞蹈文化融进初中美术课堂的意义 1.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美术核心素养是是从基础学科素养中衍生出来的,它不仅仅与美术学科的特性相契合,还满足了社会需求和美术学科课程目标的共性。初中美术教师在美术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应当将核心素养渗透其中,这样不但可以高效地提高学生的美术功底,还能大大地提升学生的艺术品味与修养。而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适当地引入传统的民族文化能够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因此,初中美术教师在教导学生学习、掌握基础的美术理论知识内容之外,还应当进一步教导学生如何欣赏、品鉴相关的传统文化,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艺术品味。单单就从美术素养的实质来看,它与学生的审美能力、美术创造力、图像转化能力等方面都息息相关。对此,学生的美术素养提高了,其对于美术的感悟能力自然更上一层楼了。 2.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是当下素质教育发展的核心要求,这一要求直接将原本在教育中处于末端的体育、美术、音乐等学科地位在教育工作中大幅提升,几近与文化学科的地位同等高下了。学生在学习、了解如土家族舞蹈文化这种传统民族文化时,不但能够增强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可,还能明显地提高学生的美术专业技能,而且也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拓展自己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另一方面,这些基本能力还可以反过头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美术课堂知识,同时也可以将其整合运用于其他学科中去。所以,初中美术教师应当在教学工作中重视培养传统文化部分的教授,从而进一步推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此外,它还可以极大地增强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对学生将来的发展也会有所帮助。 二、土家族舞蹈文化融进初中美术美育课堂的实践路径 1.以土家族舞蹈文化内容为契机,强化民族文化对学生的感染力 其实在初中的美术教材中就有相当一部分的教学内容是取自我国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所以初中美术老师在融合土家族舞蹈文化与初中美术美誉课堂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行为。为了初中美术老师在融合土家族舞蹈文化时能够表现得更加自然,其可以选择从土家族舞蹈文化的舞蹈特点为起点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比如说,初中美术老师可以先向学生们介绍土家族的舞蹈种类,有跳丧舞蹈、祭祀舞

土家族民歌的艺术特征和社会功能

土家族民歌的艺术特征和社会功能 作者:盛文峰 来源:《艺术评论》 2015年第9期 盛文峰 土家族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土家族人民用他们质朴淳厚、勤劳勇敢的个性创造了独特 的民族文化,其中土家族民歌便是这多彩文化中的一颗璀璨之星。研究土家族民歌,对于理解 土家族的民族性格、语言习惯、生活风俗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土家族民歌的艺术特征 (一)演唱形式歌、舞、乐相结合土家族民歌演唱形式程式性强,一般都是歌、舞、乐相 结合。日常生活中,土家族民歌与舞、乐密不可分。土家族音乐常见形式是歌乐一体、歌舞一体、歌舞乐一体,有时还有歌舞乐剧四位一体的形式,例如土家族古歌中的梯玛歌、摆手等都 是歌舞乐一体,茅古斯为歌乐舞剧一体。在土家语山歌中,“一领众舞、一领众和”的形式非 常普遍,即使是结构相对简单的儿歌,也与土家族特有的乐器咚咚喹有很深的渊源。因此,在 演唱的时候,我们经常能看到儿歌和咚咚喹演奏歌乐一体的现象。土家族劳动歌大部分都是 “一领众和”,且与打击乐相辅相成。土家族的丧歌体现出了“一家有难众人帮”的民族精神,不但参与者众多,而且歌、乐、舞高度融合。在土家族民歌演唱过程中,“多乐种混融交错” 的演唱形式比民歌单独演唱的比例更大,多个乐种在一起,为了共同的表演完美结合,各自彰 显自身魅力,形成了土家族民歌独特的风格。其他少数民族当然也存在这样的演唱形式,但歌 舞乐结合如此频繁、紧密,共融构成全曲的却极为少见。 (二)艺术表现手法丰富多彩 土家族民歌从古流传至今,与其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手法密不可分。土家族民歌艺术表现 手法有很多,能体现其特色的主要有叠音、衬词、方言词等。叠音又称为叠字或重字,指重复 一个音节所构造的词。使用叠音能增强人们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增添音乐的美感,如“外面麻 麻内不麻,蜜蜜甜甜人人夸”,表达很生动,将一位麻脸的姑娘赞美得很可爱,让人体会到了 土家族人内心的美。衬词一般没有实际意义,主要用来加强语气或表示感叹,起补充音律的作用。如“五月龙船(咚当,咚当),是端阳(呐,唰溜唰溜再唰溜,溜溜儿啊)”,“咚当” 是在模仿船的锣鼓声,“唰溜”和“溜溜儿”是在模仿龙船前进的情形,通过这几个衬词,将 龙舟比赛的场景描绘得绘声绘色,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方言词是土家族自己的生活语言,它生动地反映了土家族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如院坝(院子)、脑壳(头)、搭扑爬(摔了 一跤)、一扒拉(很多)、紧到挨(拖延),等等。通过使用方言词,土家族民歌显得更加生 活化和口语化,也更容易传唱。土家族民歌的艺术表现手法还很多,如比喻、起兴、反复、夸 张等,多种表现手法同时运用,使得土家族民歌更加丰富多彩。 (三)句式多样,言语丰富 土家族民歌句式种类多样,有半句、一句、二句到多句、穿句等多种,其中以四句、五句 山歌居多。四句山歌曲目最多,分布最广,湘鄂黔渝四地区土家族聚居地随处都能见到四句子 山歌。五句子山歌主要分布在湘鄂和鄂西南交界处。在五句歌词中,前四句一般是描述事物, 第五句点题,这种句式在其他少数民族民歌中很少见。穿句又称作穿歌、穿号子、穿号儿,也 是土家族民歌特有的句式,在土家族劳动歌、丧葬歌、山歌等体裁中运用非常广泛。穿句歌曲 由“梗子”和“叶子”两部分组成,种类多样,但不论哪种穿句,它的音调都能随情绪、场合 的变化而变化,充分体现了土家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土家族民歌大多是五言或七言,五言比较

土家族茅古斯舞的传承与发展

土家族茅古斯舞的传承与发展 作者:杨昌菊王军 来源:《当代体育科技》2017年第04期 摘要:土家族是主要分布在湘鄂渝黔四省交汇之处的一个少数民族,也是处于武陵山脉的腹心地带,区域呈山地构造地形。茅古斯,土家语称为“古司拨铺”,意思是“祖先的故事”。茅古斯舞不仅是土家族最古老且原始的舞蹈,而且还被认定为中国舞蹈的源头之一。是土家族为了纪念一位传授农耕技能的祖先,每当祭祀或者还愿,就会表演茅古斯,当然有时候也有单独表演。茅古斯以近似戏曲写意,假定,虚实等手法,表演土家族祖先“生产”,“钓鱼”,“扫堂”,“祭祀请神”,“读书”,“接官”等生产、生活的过程,描绘出土家族从古至今的发展历史。关于土家族茅古斯舞,目前还没有人进行研究。而研究土家族茅古斯舞以及它的现代生存方式,可以更好的保护土家族茅古斯舞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使人们更多的关注它,并且把它发扬光大。 关键词:土家族茅古斯舞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7)02(a)-0188-02 1 土家族茅古斯舞的起源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土家族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具有本民族特征的民俗文化。18世纪初,土家族渐渐受汉文化影响,融入汉文化。而土家族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就慢慢变弱,许多的传统民族习惯就渐渐被遗忘。现在还有保留的主要存在于传统文化艺术之中,舞蹈是一门表现力最强、肢体语言最丰富的文化艺术。而土家族舞蹈中最出名的当属茅古斯舞和摆手舞。相传古时候,土家族地区遍布着森林,人烟稀少,土家族祖先为了寻找食物,或者下河捕鱼,或者上山狩猎。后来进入农耕时代,有一位青年独自一人下山去学习农耕技术,后来为了赶回山寨传授技术,一路上风餐露宿,一身衣服被山林中的荆棘拉扯得不成样子,等他回到山寨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了,正逢过年,举行摆手舞等活动。他不方便参加,便在场地旁边的杂草丛中观看,不料几个小伙子瞧见了他,他急中生智,扯了一些茅草披在身上,去参加活动,他用舞蹈的形式给乡亲们表演了他学到的农耕技术,后来土家人为了纪念这位祖先,每逢过节,祭祀等活动都会表演茅古斯。这种舞蹈可以说是土家族生产与生活的真实写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进行的保护力度也有所增加,土家族的茅古斯舞又渐渐地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之中。茅古斯舞是土家族舞蹈中的一部分,它是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具有其它舞蹈所不具备的作用。 2 土家族茅古斯舞的特点 舞蹈是一种表演艺术,是用身体完成各种或柔或刚的动作,一般都会有音乐伴奏,它的表现手段为有节奏的动作,有时候也借助道具。茅古斯舞是直接以土家族祖先的原始生活民俗习

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舞蹈的艺术特征

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舞蹈的艺术特征我国的西南地区,居住着众多民族,如藏、纳西、羌、彝、白、哈尼、苗、布依、拉祜、土家、景颇等民族, 他们既是各自独立的人类共同体,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又是相互依存、密切联系的一个族群,在他们传承民族文化和进行民族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舞蹈无疑是最佳的方式.在我国的民族文化体系里,舞蹈无疑是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少数民族舞的种类和样式最为多样,内涵、风格也最为丰富,形式和姿态最具风采,从而使民族舞蹈在整个民族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在人类发展的初期,舞蹈是人们用来传情达意的意识形态,人类的出生、劳动、宗教活动、生产活动等它无处不在,舞蹈已经融入到了人们生活中的所有领域,这种现象至今任遗留在各民族人民的生活中。舞蹈是从原始祭祀演化而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民族舞蹈可以被视为这一民族的“标记物”,是民族文化的遗存. 一、西南地区民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我国民族舞蹈的支系繁多而分布广阔,形成了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的歌舞品种,各民族民间舞蹈各具特色,体现着本民族地域、习俗、信仰的独特色彩。民族舞蹈大都历史悠久,传统深厚,是一种民族文化的积淀和展示。在我国西南地区各民族中,主要分布着如藏、羌、彝、白、纳西、哈尼、苗族、布依族、土家族、拉祜、景颇等民族,他们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民族舞蹈。我们就以苗族、土家族、彝族、布依族等的民族舞蹈为代表来阐述一下我国西南地区民族舞蹈的艺术特征。

㈠苗族舞蹈的艺术特征 苗族是我国南方的古老民族,最有代表性的舞蹈是“芦笙舞”、“反排木鼓舞”、“锦鸡舞”、铜鼓舞、木鼓舞、湘西鼓舞、板凳舞和古瓢舞等。 ⑴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反排木鼓舞”,是流传于贵州省台江县方召乡反排村,是一种世代相传的苗族祭祀性舞蹈,反映了苗族祖先不畏艰难险阻,披荆斩棘,长途迁徙,开辟疆土,围栏打猎,创造美好生活的壮举。这种舞蹈是苗族神话中造人之神——“蝴蝶妈妈”的象征,系苗族的祖先姜央打造并开始贡奉,由后人沿袭至今。过去木鼓舞只能在13年一次的祭祀祭祖节跳,在庄严肃穆的仪式中进行,现已演变为用于健身的民族性舞蹈。 “反排木鼓舞”分为五个章节,以激越的鼓点为主节奏,由踏步、腾越、翻越、甩同边手等基本动作构成。人们随着木鼓鼓点,以头、手、脚的大幅度摆动随着鼓点变化而变化,动作粗犷豪放,洒脱和谐,潇洒刚劲,激越豪迈,热情奔放,表现了山区苗族人民顽强的气质和坚强的生命力. ⑵锦鸡舞是苗族人民每十二年举行一次的祭祖活动中的主要的舞蹈形式。民间的婚庆、迎客礼仪和青年男女的“跳月”的过程中也常常表演锦鸡舞。锦鸡舞以芦笙伴奏,表演时女性个个绾发高耸,头上插戴锦鸡银饰,穿绣花超短百褶裙,戴全套银项圈手镯,脚穿翘尖绣花鞋,打扮得像美丽的锦鸡一样. 锦鸡舞是在苗族小伙的芦笙伴奏下,身着锦鸡服饰的苗族姑娘双脚按

土家族民间艺术.doc

土家族民间艺术 八宝铜铃舞 这是土家族古老的祭祀舞蹈。相传八宝为古代土家先祖八个部落的首领,人称“八部大王”、“八部大神”,后来,八位首领先后战死。后人为纪念他们,便精心制作了八个铜铃,并按八部王在位时穿的八幅罗裙,骑着象征祖先骑过的宝马,手摇铜铃,翩翩起舞,高唱祭祖求福的古歌,以示怀念。因为八个铜铃代表八个首领,就把这种舞蹈取名为“八宝铜铃舞” 本来,参加“八宝铜铃舞”活动,仅局限在土家人中进行,古话说:“黄铜不沾铁,土家不沾客”(客家,指外族),但后来由于土、苗、汉共赴国难,抗击外寇入侵,结下了生死友谊,土家掌堂师就把铜铃给苗族掌堂师赠送一个,又给汉族老司赠送一个,故今日八宝铜铃,实际上只有六个铜铃。 土家打镏子 打镏子,俗称“打家伙”,是土家族一种独特的民间器乐。全套镏子由小锣(又叫勾锣)、头钹、二钹、大锣等四件打击乐组成。有些曲牌还加唢呐、板鼓伴奏。凡遇土家婚嫁迎娶、逢年过节、调年摆手等喜庆场合都少不了它。甚至有些土民有事无事打打自娱自乐,故在民间广为流传。 打镏子关键是要配合默契,还要根据曲牌旋律的提示,用独特的演奏技术,模仿出山的呼唤,水的流声,鸟的鸣叫,兽的驰骋等各种自然声响,使人如临其境。如“八哥洗澡”、“蚂蚁上树”、“野鸡拍翅”、“蛤蟆吐泡”等。由于打镏子的题材创意来自大自然,乡土气息浓,演奏奇特,因而在国际乐坛上大出风头,外国专家称赞土家打镏子是大自然的交响乐。 鬼谷神功

大庸古有“硬气功之乡”的美誉。20世纪八十年代初,硬气功大师赵继书随华国锋出访西欧七国,其精湛的硬气功表演倾倒了数百万观众,“大庸硬气功” 从此誉满西欧。 据传,著名纵横家鬼谷子隐居天门山鬼谷洞学《易》,创造了不同于中国武林界任何派别的硬气功,民间称为“鬼谷神功”。清代中期,有云游武林高手朱茂岭,隐居三岔村芭蕉湾洞穴,潜心研究鬼谷神功,后收余道人(名余世万)为徒,传其衣钵,使之发扬光大。 早先,鬼谷神功作用在于实战,如清同治年间镇守台湾的总兵刘明灯将军自幼苦练鬼谷神功,死后碑文上就有“幼奂奇气,臂力过人”的记述。而作为民间体育表演,还是近几年的事。其主要节目有腹卧钢叉、钉刀床破石、头顶打砖、双风灌耳、五马分人、汽车碾身、红煞掌等最为惊险叫绝。(不过有心脏病和过敏症的人不要观看,那年赵继书在卢森堡国家大剧院时,就曾吓死过两位老太太。) 梯玛神歌 梯玛、土语,俗称土老司,意为敬神的人。土家族一年一度的“调年摆手” 敬神祭祀活动,都由梯玛一手执掌,祭祀过程中梯玛演唱的敬神之歌就叫“梯玛神歌”。梯玛神歌的音乐旋律源于远古土家部落的牛角号,而其舞蹈摆手舞源于古代巴人的“巴渝舞”。梯玛神歌渊源久远,精深博大,它通过叙述土家族的起源、繁衍、战争、迁徙、开荒斩草、安居乐业、生产生活等,涉及天上地下、人间万物、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甚至生命价值、哲学世界,它深涵着音乐、文学、土语、民俗等多种学问,堪称土家族古文化的宝库。它是土家族一部光辉的民族史诗,谁破解了它深隐的“密码”,便可探出土家族历史的千古之迷。 茅古斯舞 茅古斯,相传为茹毛饮血时代的土家先民,意为“长毛的人”,后来把他们所创造的舞蹈也叫“茅古斯”,这是土家族最为原始的古典舞蹈。由于有比较完整的情节,有固定的场次和对话,故又被专家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茅古斯主要表现其祖先开拓荒野、刀耕火种、捕鱼狩猎等创世业绩,于逢年过节跳摆手舞之

张家界旅游少数民族的特色

张家界旅游少数民族的特色 在张家界市内,分布着土家族、白族、苗族、回族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总人口达70多万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50%。少数民族中以土家族人口较多,其次是白族、苗族和回族。此外。还有少数满族、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人。先有我稻草人陈方平介绍下名族特色:

土家哭嫁

土家女子出嫁时兴哭嫁,哭的时间,少则三至五天,多则半把个月。第一次哭叫开声。从即日起,每天都要哭一阵,或在天晓以前哭,或在天黑以后哭在接近年月的一、二天,几乎哭声不断,其声娓娓动听,催人泪下,好像整个村寨都沉浸在哭嫁声中。株洲到张家界旅游网哭词琅琅上口,富有音韵,内容多种多样,应有尽有,凡婚嫁中所出现的人与物都成了哭的对象,除哭父母、哭兄弟姐妹、哭阿公阿婆、哭舅爷舅娘至亲外,还哭朋友同学、媒公大人、厨官师傅、烧火煮饭师傅、哭八仙、花筵席,祖宗香盒等。真可谓见物即哭,一直哭到辞别香盒。 茅古斯舞

土家族古老、独特的舞蹈艺术,表现其祖先开拓荒野、刀耕火种、捕鱼狩猎等创业业绩,于逢年过年跳摆手舞之前进行。茅古斯舞有比较完整的情节,有固定的场次和对话。表演过程中,由一人扮演老茅古斯,几个人扮演女茅古斯,其余的人扮演小茅古斯。除女茅古斯外,全部赤裸上身。头上扎五根大草辫,身穿用茅草、树叶和藤蔓编制成的草衣。男茅古斯腰上捆一根用草扎成的红布包头“粗鲁棒”。老茅古斯首先出场,然后引出女茅古斯和小茅古斯,摇晃着头上的五条大辫,抖动着全身草衣,边讲边唱,边跳边舞,动作粗犷,形象滑稽,诙谐有趣。整场舞蹈开场前,要祭祀土王、唱祭神歌,祈祷赐福降瑞。茅古斯舞要跳六个晚上。株洲到张家界旅游网第一晚叫“生产”,内容反映农耕和原始父系社会的生活情景;第二晚名为“打猎”,表演围猎前祭祀猎神媒嫦等仪式; 摆手舞

土家族舞蹈毛古斯艺术特征分析-艺术教育论文-教育论文

土家族舞蹈毛古斯艺术特征分析-艺术教育论文-教育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摘要】舞蹈作为一种精神艺术,它的存在,反映人们精神生活的丰富与否。而中华民族文化中,舞蹈艺术也相当繁荣,尤其是少数民族舞蹈方面。毛古斯对于土家族舞蹈来说,显得十分重要,它是土家族中独一无二的仪式性舞蹈。本文从研究毛古斯舞蹈的艺术特征为出发点,全面研究分析了毛古斯舞蹈的艺术特征,追溯了它的起源。 【关键词】毛古斯;舞蹈;艺术特征 土家族是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的一个,主要生活区域是在湖南、湖北、贵州和重庆的武陵山脉相毗邻的地区。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土家族拥有自己的生活特色,并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具有土家族独特艺术的舞蹈。土家族不仅发展具有民族特色土家族舞蹈,而且由于其能歌

善舞,其发明的舞蹈多种多样,有“毛古斯舞、摆手舞、跳马舞、跳丧舞、巴山舞”①等。也就是说,土家族的舞蹈种类非常多,尤以毛古斯舞蹈较为出名。在许许多多的湘西土家族舞蹈中,毛古斯算是土家族舞蹈的精华部分,这种舞蹈的存在以及发展,不但反映了土家族人民的精神面貌和日常生活,而且还反映出了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历程。当然,要想全面了解毛古斯舞蹈及其艺术特征,必须先深入了解毛古斯舞蹈的起源。 一、毛古斯舞蹈的起源 毛古斯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最古老、最有历史的“仪式性舞蹈”。其活动时间主要是“安排在祭祀先祖的大型活动‘舍巴日’中演出”②,主要在湖南省湘西地区一带流行。虽然毛古斯舞已经被公认为“中国舞蹈界的最早源头”,又是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在奥运会之时登上开幕式的舞台,但是由于土家族并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字,加上历代对毛古斯的文献记载相对较少,因此考察起源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考察毛古斯起源之前,何谓“毛古斯”是首先需要知道的事情。根据《土家族简史》所说:“它是流行于永顺、古丈地区的一种

土家族毛古斯[土家族人的原始风情―毛古斯舞]

土家族毛古斯[土家族人的原始风情―毛古斯舞] 毛古斯舞是土家族最原始、最古老、最粗犷的一种歌舞。毛古斯舞,土家族语称“谷斯拔帕舞”、“帕帕格次”,是老公公的意思。它是土家族纪念祖先开拓荒野、捕鱼狩猎等创世业迹的一种古老舞蹈。汉语多称为“毛古斯”或“毛猎舞”。毛古斯舞产生于土家族祭祀仪式中,主要流行在湘西的龙山县、永顺县、保靖县、古丈县。每逢过年或节庆时,都要跳这种古老的毛古斯舞。 毛古斯舞是一种具有人物、对白、简单的故事情节和一定的表演程式的原始戏剧舞蹈,它以近似戏剧的写意、虚拟、假定等艺术手法表演土家先民渔、猎、农耕等生产内容,既有舞蹈的特征,又有戏剧的表演性,两者杂糅交织,浑然一体。表演时大多与摆手舞穿插进行,有时在一定场合单独表演。 毛古斯舞动作特点别具一格,表演者屈膝,浑身抖动,全身茅草唰唰作响,头上五条大辫子左右不停摆动,表演中有碎步进退,左右跳摆,摇头抖肩。“打露水”、“扫进扫出”、“围猎”、“获猎庆胜”等内容,可根据表演动作清楚地分辨出来。该舞蹈最突出的特色在于服饰的风格,表演者身穿草衣树皮,古朴大方,极具原始风情。表演对话时要求变腔变调,使观者辨认不出表演者的真实身份。最重要的是毛古斯舞作为一种古老和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可以为土家族舞蹈来源的研究提供较可靠的线索。 据资料,古时候,湘西土家族地区森林莽莽,荆棘遍野,人烟稀少,土家族先民为了觅食,或上山打猎,或下河捕鱼,后来又从渔猎生活步入农耕时代。传说有一位土家族青年独自下山去学习农耕技能,之后急于赶回山寨传授,一路上风餐露宿,一身衣服被山林中的荆棘撕扯成碎片,等他回到山寨时已是夜晚,正逢土家“调年”(过年),举行跳摆手舞等活动。他衣不遮体,不好露面,便躲在调年场旁的杂草丛中观看调年活动。不料几个参加调年活动的小伙子在草丛中发现了

湘西土家族遗存舞蹈的艺术特征

湘西土家族遗存舞蹈的艺术特征 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的土家族,其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土 家族舞蹈作为土家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和表现形式。在长期 的历史发展中,土家族舞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舞蹈风格和表现特点,展现了土家族人民的 生活、情感、信仰和民俗风情,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下面将从节奏、动作、 服饰和表演情境等方面,具体介绍湘西土家族舞蹈的艺术特征。 一、节奏感强 湘西土家族舞蹈的艺术特征之一是节奏感强。“舞蹈没有节奏,就失去了生命和灵魂”,这是土家族舞蹈的一个特点。土家族的舞蹈节奏明快,整齐有力,富有激情和活力。在表演过程中,舞者们的舞步要与鼓点紧密配合,舞蹈动作要紧跟鼓点的快慢变化,具有 很强的律动感和节奏感。在土家族舞蹈中,鼓乐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配乐,鼓点的节奏和力度,直接影响到舞者们的舞步和动作展现。舞者们在跳舞的过程中,会通过身体的摆动、 摇摆、扭动等动作表现出强烈的节奏感,使得整个舞蹈表演更加动感和有力。 二、舞蹈动作优美 土家族舞蹈的艺术特征之二是舞蹈动作优美。土家族舞蹈多以手舞蹈为主,舞者们以 手指、手部、手臂等身体部位为主要表现手舞蹈的工具,通过各种手指、手臂的动作造型,表达出自然、流畅、柔美、大气的美感。比如“打花灯”舞中的舞者手指花的翻卷、抖动、扭转,在鼓乐的节奏中,如同开放的花朵吐露清芬;在“荡秋千”舞中,舞者伴着欢快的 音乐,以手部动作舞出了秋千的摇摆和人们欢快的心情。土家族舞蹈中的手舞蹈动作,表 现出民族优美的形体、鲜明的特色和独特的魅力,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与欢迎。 三、服饰绚丽多彩 土家族舞蹈的艺术特征之三是服饰绚丽多彩。土家族舞蹈服饰是土家族传统文化的重 要体现之一,其服饰以红、绿、黄等鲜艳明快的颜色为主,花色、图案斑斓、丰富多彩, 给人以美丽和喜庆的感觉。土家族舞蹈服饰体现出了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独特的审美风格, 展示了土家族人民的生活、信仰、情感和审美情趣。在土家族的舞蹈表演中,舞者们身着 传统的民族服饰,这些服饰以织锦、刺绣为主要工艺,通过细致的刺绣工艺和丰富的花纹 图案,展现出土家族服饰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这些服饰在舞蹈表演中起到了点睛之笔 的作用,丰富了舞蹈的艺术效果,增添了浓厚的民族色彩。 四、表演情境生动 土家族舞蹈的艺术特征之四是表演情境生动。土家族舞蹈在创作和表演中注重表达情感,传递情感。舞蹈的内容多涉及土家族的生活、劳作、婚嫁、祭祀、节日等丰富多彩的 情境,通过舞蹈的动作、形体和表情,生动地展现出土家族人民的生活状态、情感体验和

2021年土家族毛古斯的历史意义

摘要毛古斯是土家族民间艺术的瑰宝,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毛古斯作为 中国文化史上为数不多的原始的戏剧文化的活化石,以其原始的文化内容,独特的表演形式,自然的风格面貌传达着土家族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也传达着土家族人对赐予自己衣食的自然山川和繁衍自己民族的祖先们的崇敬心情,是土家族人对远古生活的历史记忆,是本民族或部落生存发展的气势磅礴的壮丽史诗,是土家族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实证。 关键词毛古斯;瑰宝;历史意义;戏剧 毛古斯是土家族民间艺术的瑰宝,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千百年来,毛古斯一直在湘西龙山、永顺、保靖、古丈等县比较偏远的土家族山村悄悄的传承,却一直没有被外人发现,甚至也没有被清朝的流官、文人们所发现。直到新中国建国以后,当国家派遣专门的调查访问团深入到土家族山寨,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社会调查时,它才第一次向这些调查团成员展露出自己独特的风采。 毛古斯文化是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以其原始的戏剧形式,独特的文化内涵,粗犷的表演动作,野性的人物对白,传达着土家族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也传达着土家族人对赐予自己衣食的自然山川和繁衍自己民族的祖先们的崇敬心情,以及对本民族血脉永续,瓜瓞连绵,子孙繁衍的渴望。毛古斯主要表现土家族祖先开拓荒野、刀耕火种、捕鱼狩猎等社会生活场景,它是土家族人对远古生活的历史记忆,是本民族或部落生存发展的气势磅礴的壮丽史诗,是土家族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实证。无论是从哪个角度对毛古斯进行评价,人们都会发现,毛古斯对于湘西文化、土家族文化,乃至对整个中华民族文化,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崇高的文化价值。 一、戏剧文化的源头 一般的学者都喜欢称毛古斯为中国乃至人类戏剧文化的“活化石”,专业研究学者并不认 为这是对毛古斯的肯定性评价。因为“活化石”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词。我们知道,“化石”毕竟是一种早已失去生命活力的古物,倘若强调它的“活”,则绝不是“化石”。而毛古斯确实是鲜活地存在于民间,并一代一代传承、演变、发展着。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事物,无论其自身多么古老,只要是活的生命,就不应该成为“化石”,也不应该冠名为“化石”。因此,我 们倒愿意称其为人类戏剧文化的源头。 我国著名的戏剧史研究家张庚、郭汉城先生曾因为没有在中国戏剧艺术史上发现真正的戏剧源头而感慨万千,只好在他们的《中国戏曲通史》开篇这样说“中国戏曲的起源可以上溯到 原始时代的歌舞。原始时代当然没有戏曲,但是在原始时代却已存在歌舞了。……《尚书·舜典》上说“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所谓百兽率舞,并不是像后来的儒家所神秘化的那样,说是 在圣人当世连百兽都来朝拜舞蹈了。不是的,这只不过是一群原始的猎人披着各种兽皮在跳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