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微生物学复习总结

微生物学复习总结

微生物学复习总结
微生物学复习总结

第一章

1、简述微生物及其主要类群

微生物:一大类微小生物的总称。是对所有形体微小、单细胞、或简单多细胞、甚至没有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的总称。微生物的主要类群:原核类(细菌、放线菌、蓝细菌/蓝藻、支原体)、真核类(酵母菌、霉菌、大型真菌)、非细胞类(病毒与亚病毒)、原生生物类(原生动物、单细胞藻类)

2、试述微生物的共同特征及其对人类的利弊

答:特征:①体积小,比面值大;②结构简单、进化地位低等;③吸收多,转化快:④适应强,易变异。优点:育种潜力大:青霉素生产菌的培育。缺点:菌种退化(多向变异);耐药性;新型病原菌的出现。⑤生长旺,繁殖快,有用菌:发酵周期短,生产效率高。病原菌:瘟疫爆发、农牧渔业损失、微生物武器。⑥分布广,种类多:

3、列举在微生物学开创和奠基中有突出贡献的3位科学家及其主要贡献

答:㈠1676年荷兰科学家列文虎克制造了简单的显微镜,描述了细菌,找到了微生物存在的直接证据;㈡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微生物学奠基人,主要贡献:①否定生物自生说,创立了胚种说。②建立发酵的微生物原说。③建立传染病的微生物原说。④发明巴氏消毒法。㈢德国科学家罗伯特科赫,病原细菌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发明了固体培养基的细菌纯培养法。证实了炭疽病因,分离纯化了炭疽杆菌,发现了结核杆菌。制定了科赫原则(①此种病原微生物是从患者身上分离的,②能人工培养得到纯化物。③纯化物人工感染敏感动物出现相同症状)4、试述微生物学发展史上的主要阶段及其主要特点

答:㈠感性认识阶段,未见个体,具有利用和控制经验。

㈡形态学发展阶段,列文虎克描述了细菌,找到了微生物存在的直接证证据。

㈢生理学发展阶段,建立了一系列研究微生物的独特方法和技术,开创了寻找病原微生物的黄金时期,把微生物研究从形态描述推进到了生理学研究。

㈣生理生化和代谢研究。微生物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期,寻找各种有益微生物及其产物

㈤分子生物学技术水平研究,微生物学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黄金时期,微生物工程,其特点有:①微生物学成为十分热门的前沿基础科学。②微生物成为生物学研究中的最主要对象。③生物工程中发酵工程是最成熟的应用技术。

5、简述微生物学发展史上的3次黄金时期及其主要特点

答:①生理学的发展阶段,寻找病原微生物。②生理生化和代谢研究阶段,寻找有益的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

③分子生物学技术水平研究阶段,微生物学成为热门的前沿基础科学,微生物成为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对象,生物工程中发酵工程是最成熟的应用技术。

6、微生物学及其主要任务

答:微生物学: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等生命活动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医药卫生、环境保护、生物工程等领域的科学。基本任务是:认识、发掘、利用和改善有益微生物,控制、消灭和改造有害微生物。

第二章原核微生物

1 简述细菌的主要形态类型.

答:三大类:球菌(coccus) :单球菌双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葡萄球菌链球菌.

杆菌(bacillus):杆状、棒状、丝状,单个或成链。杆菌短径(‘粗细’)稳定,但长度变化大。

螺旋菌(spirillum): 螺菌弧菌 (vibrio):弧状,靠鞭毛运动.

2 试述肽聚糖化学组成和结构.

答:N-乙酰葡萄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交替以β-1,4糖苷键相连成骨架,由短肽把骨架连成多层网状结构。

3 试述细菌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及其功能.

答:基本结构:所有细胞具备的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细胞核、简单内膜系统如简体、载色体等;功能:可以保证细菌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

特殊结构:某些细菌才有的结构,鞭毛、纤毛、荚膜、芽孢、质粒;功能:是细菌分类鉴定的重要依据。

附:

细胞壁的功能是固定细胞外形,保护细胞免受外力的损伤,协助鞭毛运动,为正常细胞分裂所必需,阻拦有害物质进入细胞,与细菌的抗原性、致病性和对噬菌体的敏感性密切相关。

4 简述述革兰氏染色的步骤及其可能机理.

答:步骤:(细胞涂片、干燥固定后)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乙醇脱色→沙黄/番红复染。

在染色过程中,细胞内形成了深紫色的结晶紫-碘的复合物。这种复合物可被酒精从G-细胞内浸出,而G+菌则较困难:

G+菌:细胞壁肽聚糖层厚,网格结构紧密,含脂量低,当它被酒精脱色时,肽聚糖层网格孔径缩小甚至关闭,从而阻止了结晶紫-碘的复合物的逸出,故而成深紫色;

G-菌:细胞壁肽聚糖壁层薄,网格结构稀疏,酯类含量又高,当它被酒精脱色时,酯类物质溶解,细胞壁通透性增大,结晶紫-碘的复合物被抽提出来,紫色退去,细胞被复染成红色。

5 试述G+、G-细菌细胞壁结构和化学组成的异同.

答:革兰氏阳性菌(G+):厚的肽聚糖层,20~80nm,多层(约40层),网格紧密;含磷壁酸;无外壁层革兰氏阴性菌(G-):肽聚糖层薄,2~3nm,单层,网格疏松;不含磷壁酸;肽聚糖层外还有较厚的由脂多糖和脂蛋白构成的外壁层。

6 简述溶菌酶、青霉素、链霉素的杀菌机理.

答:a.溶菌酶:主要通过破坏细胞壁中的N-乙酰胞壁酸和N-乙酰氨基葡糖之间的β-1,4糖苷键,使细胞壁不溶性黏多糖分解成可溶性糖肽,导致细胞壁破裂内容物逸出而使细菌溶解。

b.青霉素药理作用是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青霉素的结构与细胞壁的成分粘肽结构中的D-丙氨酰-D-丙氨酸近似,可与后者竞争转肽酶,阻碍粘肽的形成,造成细胞壁的缺损,使细菌失去细胞壁的渗透屏障,对细菌起到杀灭作用。

c.链霉素是一种氨基糖苷类药,经主动转运通过细菌细胞膜,与细菌核糖体30S亚单位的特殊受体蛋白结合,干扰信息核糖核酸与30S亚单位间起始复合物的形成,抑制蛋白合成。使DNA发生错读,导致无功能蛋白质的合成;使多聚核糖体分裂而失去合成蛋白的功能,使大量氨基糖苷类进入菌体,细菌细胞膜断裂,细胞死亡。

7 试述芽孢的结构特点、形成过程、功能及其萌发条件.

答:a.结构特点: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有吡啶-2,6二羧酸钙(DPA-Ca),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体;由于一个营养细胞内仅生成一个芽孢,无繁殖功能;芽孢是生物界中抗性最强的生命体,尤其抗热,高压蒸气灭菌121℃最少要12 min;芽孢在普通条件下可保持几年至几十年的生活力;芽孢种类: 不膨大/膨大;位于中间/端生。

b.形成过程:当营养缺乏导致生长停止时可形成芽孢,大致可分为七个阶段。形成芽孢前,菌体往往先出现两个核区。①轴丝的形成。营养细胞内复制的两套人色提DNA聚集在一起形成一种丝状物即轴丝。②隔膜形成。在细胞的一端由细胞膜内陷形成芽孢膈膜,将细胞分为大小两部分,同时轴丝也被分为两部分。③前芽孢形成。小细胞被大细胞的细胞膜包在里面形成前芽孢,这时抗辐射性提高;④皮层形成。双层膜间合成并充填芽孢肽聚糖后,合成DPA,积累钙离子,产生DPA-Ca复合物,形成皮层,再经脱水,使折射光率增高。部分芽孢细菌开始形成孢外壁;⑤芽孢衣形成。在皮层外进一步形成以特殊蛋白质为主的芽孢衣;⑥芽孢成熟。芽孢合成过程全部完成,此时芽孢具有很强的抗热性和特殊结构;⑦芽孢释放。芽孢囊裂解,释放出成熟的芽孢。

c.功能:有助于产芽孢细菌度过困境;芽孢的有无及形态是细菌分类鉴定的重要指标。

d.萌发条件:营养物质丰富时,适温下吸水膨胀,孢子壁溶解,逐渐成为营养细胞,进入繁殖周期。

8 试述间歇灭菌法的原理和用途.

答:间歇灭菌法:常压下煮沸(100℃)15~30min(杀死营养细胞),室温过夜(芽孢萌发)。如此重复3次,可以杀灭所有营养细胞和芽孢

9 试述细菌质粒的特点及其功能.

答:质粒的特性:不同质粒间、质粒与染色体间可以发生基因重组质粒可以自行消失,也可通过结合、转化从一个细菌传给另一个细菌质粒可以自我复制,稳定遗传;也可携带外源基因,一起复制、遗传;还可以完全整合到染色体上,与之一起复制、遗传。

功能: R因子(抗药性因子):与抗药性有关F因子(致育因子):与有性接合有关其他质粒:与抗生素、色素合成有关基因工程中作为目的基因载体。

10 什么叫菌落特征?细菌的菌落特征包括哪些方面?

答:菌落特征:一个微生物细胞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繁殖形成的肉眼可见的细胞群落的特征。

细菌的菌落特征:湿润,较光滑,多半透明,易用接种环挑起;有腐臭味,有荚膜菌,菌落十分光滑、透明、蛋清样、较大;有鞭毛菌的菌落扁平、边沿不规则。

11 简述细菌菌落的主要特征。

答:细菌的菌落特征:湿润,较光滑,多半透明,易用接种环挑起;有腐臭味,有荚膜菌,菌落十分光滑、透明、蛋清样、较大;有鞭毛菌的菌落扁平、边沿不规则。

第三章真核微生物

1 什么是真菌、酵母菌、霉菌?

真菌:单细胞或多细胞异养真核微生物,无光合色素,细胞壁含几丁质和纤维素。

酵母菌: 一、单细胞真菌的通称二、分属于子囊菌纲及半知菌类

三、多数出芽繁殖少数裂殖或产子囊孢子

四、细胞壁含匍聚糖和甘露聚糖喜含糖量高、酸性的水生环境生长

霉菌: 凡在基质上长成绒毛状,蛛网状,或棉絮状菌落的真菌通称为霉菌。

2 真菌的繁殖方式有哪些?

(一)酵母菌的繁殖方式:

无性繁殖芽殖:不等二分裂裂殖:均等二分裂产无性孢子—掷孢子等

有性繁殖产子囊孢子(有有性生殖的叫真酵母)

(二)霉菌的繁殖方式:

无性繁殖:无性孢子、段殖(孢囊孢子、分生孢子、厚垣孢子、节孢子)

有性繁殖:两性细胞结合、质配、核配、形成合子、减数分类形成单倍体细胞或孢子(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

(三)大型真菌(覃菌)

(一)无性繁殖芽殖菌丝断裂分生孢子节孢子粉孢子

(二)有性繁殖

担子菌的有性繁殖是形成担孢子。担孢子着生于棍棒状的担子上。担子起源于双核菌丝的顶端细胞,经过锁状联合之后,顶端细胞逐渐膨大,双核进行核配,经减数分裂后产生4个单倍体核。

4 试列表比较根霉、毛霉、曲霉和青霉的菌落特征和产孢结构形态

3 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各有何特点,试列表比较其细胞结构、菌落特征

5 图示酵母菌3种生活史类型(以核型表示)

6 名词解释:菌丝、菌丝体、真酵母、芽殖、单细胞蛋白

菌丝:单条管状细丝,为大多数真菌的结构单位,一些原核生物也有菌丝,如放线菌可分为无隔菌丝和有隔菌丝两类。

菌丝体:由许多菌丝连结在一起组成地营养体类型叫菌丝体。

真酵母:有性生殖的酵母菌叫做真酵母。

芽殖:是酵母菌最常见的无性繁殖方式。就是在成熟的酵母细胞上长出一小芽,芽细胞长到一定程度,脱离母细胞继续生长,而再出芽产生新个体的繁殖方式。

单细胞蛋白:也叫微生物蛋白,它是用许多工农业废料及石油废料人工培养的微生物菌体。是由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核酸及不是蛋白质的含氮化合物、维生素和无机化合物等混合物组成的细胞质团。

7 真菌在分类学上分为哪三纲一类?

藻状菌纲:无隔菌丝,产无性胞囊孢子,如,如毛霉、根霉等

子囊菌纲:有隔菌丝,产有性子囊孢子,如啤酒酵母

担子菌纲:有隔菌丝,产有性担孢子,如伞菌

半知菌类:有隔菌丝,未发现有性期;无性分生孢子繁殖。如青霉、曲霉、木霉

第四章病毒

1 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有什么特点?

病毒是亚显微的可滤过的大分子生物,约10~100nm,形态有杆状、颗粒状、蝌蚪状、丝状、砖状、盘状等

1. 形态极其微小(~100nm),必须在电镜下才能观察,一般都具过滤性---亚显微的可滤过的感染因子

2. 没有细胞构造,故也称分子生物;

3. 其主要成分仅是核酸和蛋白质两种;

4. 每一种病毒只含一种核酸,不是DNA就是RNA;

5. 既无产能酶系,也无蛋白合成系统;

6. 在宿主活细胞内营专性寄生,利用宿主细胞的原料、酶系、能量和设备进行增殖,不存在个体生长、发育、二均分裂,以复制繁殖

7. 在离体条件下,能以无生命的化学大分子状态存在,并可行成结晶;

8. 对抗生素不敏感, 对干扰素敏感.

2 试述病毒的化学组成

(一)病毒化学组成概述

1 大多数病毒粒子只有蛋白质和核酸构成

2 具囊膜病毒粒子还含有生物膜

3 有点噬菌体含脂肪

4 绝大多数种类病毒粒子只含一种核酸,但有发现含多条的

5 有些病毒粒子含金属离子等

(二)病毒的蛋白质

1. 构成病毒外壳,保护病毒核酸免受核酸酶及其他理化因子的破坏

2. 决定病毒感染的特异性,与易感细胞表面存在的受体具特异亲合力,促使病毒粒子的吸附

3. 决定病毒的抗原性,并能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

4. 少数病毒衣壳中含有一些专用酶,如噬菌体带溶菌酶,流感病毒带神经氨酸酶,劳氏肉瘤病毒带逆转录酶(三)病毒的核酸

1. DNA,RAN之一

2. 单双链(single strand,ss/double strand,ds)之分

3. 环状,线状之分(闭合,开放)

4. 正负链之分。(正链:与mRNA同序的链)

5. 基因组是单分子、双分子、三分子、多分子(多组分体系)

6. 多数DNA病毒为开链双链DNA病毒

7. 多数RNA病毒为单链开链RNA病毒

8. 多数植物病毒为RNA病毒

9. 多数噬菌体为DNA病毒

10. 动物病毒DNA、RNA均常见

(四)其它化学成分

脂类

糖类

金属离子

3 图示并说明具囊膜病毒粒子的结构

病毒粒子:一个成熟的、具有侵染性的、结构和功能完善的病毒个体

基本结构:为核衣壳,核酸处于中心,被由蛋白质构成的衣壳包裹。衣壳由蛋白质颗粒(衣壳粒)按一定的方式排列而成)

具囊膜病毒:有些病毒粒子外面还有一层囊膜(envelope )(来源于寄主细胞膜,上有病毒编码的蛋白颗粒---膜粒)。

4 试以E. cili T4为例图示并说明噬菌体的繁殖过程

吸附:病毒表面的结合蛋白与细胞的受体蛋白形成专一结合。病毒有较严格的宿主专一性

侵入与脱壳:病毒粒子进入细胞并蜕去衣壳,关键是病毒核酸进入细胞。囊膜和衣壳脱去,核酸释放,病毒粒子解体

生物合成:病毒核酸转录、复制、蛋白合成。由病毒遗传信息“指挥”,细胞执行,合成出多套病毒核酸和衣壳蛋白

装配:生物合成的多套病毒核酸和衣壳蛋白组装成很多完整的病毒粒子。依靠生物大分子间的分子作用力自动完成

释放:病毒粒子从细胞中释放,(再去侵染周围的其它细胞)。裂解式:细胞破裂,病毒粒子一起释放,出现

一步生长;温和式:细胞不死不破,病毒粒子逐步释放,囊膜病毒此时获得囊膜

5 解释温和噬菌体、原噬菌体,图示并说明温和噬菌体的繁殖方式和过程

根据噬菌体与宿主细胞的关系可分为烈性噬菌体和温和噬菌体两类。温和噬菌体进入菌体后,因生长条件不同,可具有两条截然不同的,可选择的生长途径。一是与烈性噬菌体相同的生长路线,引起宿主细胞裂解死亡;另一条是温和噬菌体主要的繁殖途径被称为溶源化周期,是病毒请入宿主细胞后,将其核酸附着或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上,成为原始菌体,与细胞染色体一起复制,并传给子细胞,被感染细菌细胞继续生长繁殖,并被溶源化,所以叫温和噬菌体。

温和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菌细胞后,主要进行溶原化繁殖途径。

1.有些噬菌体侵入细菌后,其核酸能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上, 成为前噬菌体,与细菌染色体一起复制、一起传给子细胞。这类噬菌体称为温和噬菌体,这种繁殖途径称为溶原化途径;含有前噬菌体的细菌称为溶原化细菌。

2. 前噬菌体偶尔会脱离细菌染色体,自行消失,或进入裂溶源菌解途径大量繁殖,裂解细菌

6 什么叫溶原细菌,有什么特性?

含有温和噬菌体的DNA而又找不到形态上可见的噬菌体粒子的宿主细菌叫做同源性细菌或溶源化细菌

特点:1 溶源性是溶源性细菌的一个极其稳定的遗传特性。

2 自发裂解在没有任何外来噬菌体感染的情况下,极少数溶源体细胞中的原噬菌体偶而也可以恢复活动,进行大量复制,成为营养噬菌体核酸,并接着成熟为噬菌体粒子,引起宿主细胞裂解,这种现象称为溶源性细菌的自发裂解。

3诱发裂解用某些适量的理化因子入h2o2 处理溶源性细菌,能导致原噬菌体活化,产生具感染力的噬菌体粒子结果使整个细胞裂解并释放出大量噬菌体粒子。

4 具“免疫性”即溶源性细菌对其本身产生的噬菌体或外来的同源噬菌体不敏感,这些噬菌体虽然可以进入溶源性细菌,但不能增值,也不能导致溶源性细胞裂解。

5 溶源性细菌的复愈溶源性细胞有事消失了其中的原噬菌体变成非溶源细胞

6 溶源性细菌还可以获得一些新的生理特性,如白喉杆菌含有某些原噬菌体时可以产生白喉毒素,引起被感染机体发病。

7 名词解释:病毒、亚病毒、包含体、空斑、枯斑、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

病毒是亚显微的可滤过的大分子生物,约10~100nm,形态有杆状、颗粒状、蝌蚪状、丝状、砖状、盘状等

亚病毒凡在核酸和蛋白质两种成分中,只含有其中一种的分子病原体

类病毒是寄生于高等生物细胞中的一类比病毒更简单的病原体,没有蛋白质,只为小分子

侵染性RNA,有类似病毒的一面,故称类病毒。目前只在植物中发现。

拟病毒又称类类病毒、壳内类病毒或病毒卫星,是包裹在动植物病毒粒子(真病毒,辅助病毒)中的小分子核酸,其复制必须依赖辅助病毒。

朊病毒传染性海绵状闹病得病因,是一类蛋白酶抗性蛋白,由宿主基因编码的,但可能有两种构像;非致病性构象和致病性构象。

包含体有些病毒,一个或多个病毒粒子被一个由蛋白质组成的共同外壳包裹在一起,叫包涵体,起到保护病毒的作用。

空斑

枯斑

第五章微生物的营养

1,什么是营养,营养物质?

答:营养(nutrition):生物生长发育中,不断从外界环境吸收物质(营养物质)并加以

用,用于构建细胞物质或获取能量的过程

营养物质:生物从环境中吸收的有用物质,包括结构物质、能源物质、代谢调节物质。

2,微生物五大营养物质及功能。

答:(一)碳源(carbon source):凡能构成微生物细胞或代谢产物中碳架来源的营养物质都称为碳源。

碳源功能:(1)构成细胞及代谢产物的骨架(2)是大多数微生物代谢所需的能量来源

碳源种类

●无机C源:CO2、碳酸盐,只能被自养微生物利用

●有机C源:各种糖类,其次是有机酸、醇类、脂类和烃类化合物

●实验室常用:葡萄糖、果糖、蔗糖

(二)氮源(nitrogen source):凡是可以构成微生物细胞和代谢产物中氮素来源的营养物质都称为氮源。

氮源功能: N来源;氮源一般不做能源,只有硝化细菌利用铵盐、亚硝酸盐作氮源,同时也作能源

氮源种类

●分子态氮:固氮微生物以分子氮为唯一氮源

●无机态氮:铵盐几乎所有微生物能利用,硝酸盐

●有机态氮:蛋白质及其降解产物

a速性(效)氮源:实验室常用牛肉膏、蛋白质、酵母膏做氮源

b迟性(效)氮源:生产用玉米浆、豆饼、葵花饼、花生饼等。

(三)无机盐(mineral salts)

无机盐功能

●构成微生物细胞的组成成分

●调解微生物细胞的渗透压, pH值和氧化还原电位

●有些无机盐如S、Fe还可做为自养微生物的能源

●构成酶活性基的组成成分,维持酶活性。Mg、Ca、K是多种E的激活剂

无机盐种类

●Ca、K 、Mg、Fe为大量元素,以无机盐阳离子形式被吸收,配培养基进要加磷酸盐、硫酸盐。

●Zn、Ca、Mn、Co、Mo等微量元素,在微生物培养中有0.1PPM就可以了,多数存在于其它原料中,不需另加。(四)水

水的作用:

●是细胞中生化反应的良好介质,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都必须溶解在水里,才能参与细胞代谢

●维持细胞的膨压(控制细胞形态)

(五)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某些微生物不能合成且生长不可缺少的微量小分子有机物质叫生长因子。(1)维生素

有的微生物自己不能合成某些维生素,需要外加,主要是B族维生素、硫胺素、叶酸、泛酸、核黄素等,如生产味精需加生物素(是B族中的一种即VH)。

(2)氨基酸

有些微生物自己不能合成某种AA,必须给予补充,如赖AA发酵所用的黄色短杆菌不能合成环丝AA,为环丝AA缺陷型菌株,在培养基中必须添加含环丝AA的氮源。如豆饼水解液或毛发水解液等。

(3)碱基

●嘧啶和嘌呤是核酸和辅E的重要组分,是许多微生物必须的生长因素。

●有些微生物不仅不能合成嘧啶和嘌呤,而且不能将补充的嘧啶和嘌呤结合在核苷酸上,还必须供给核苷酸,

有的菌需补充卟啉或其衍生物,还有的菌需供给(低碳)脂肪酸等。

3 试述配置培养基的原则

答:(1)要适合微生物的营养特点:

●微生物种类、营养类型、腐生或寄生

●实验室常用培养基:细菌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酵母菌用麦芽汁培养基;放线菌用高氏培养基、霉菌用查

氏培养基等

(2)使营养物质浓度适宜、配比得当

●浓度:一般不宜高浓度,高渗抑菌

●配比:主要考虑C/N,尤其要考虑充分利用N源,实验室一般为2:1

(3)要有适当的pH值

●不同微生物尤其最适生长pH值

●要考虑培养过程中微生物代谢产物对pH值的改变

●需要菌体,N源适当提高,利于蛋白质合成

●如需要代谢产物,则适当增加前体物质

(5)经济原则

原料价廉、来源广、易制

4 以能源和碳源的不同,可把微生物分为哪些类型?

答:(一)自养微生物:可以完全在无机环境中生存,以CO2、碳酸盐为碳源,以铵盐和硝酸盐为氮源来合成细胞质的微生物称为自养微生物。

(1)光能自养微生物(光能无机营养型):可在完全无机的环境中生长,以CO2为碳源,光做能源,无机物为供H 体还原CO2合成细胞有机物质的微生物叫光能自养微生物。

(2)化能自养微生物:在完全无机的环境中生长发育,以无机化合物氧化为时释放的能量为能源,以CO2或碳盐为碳源,合成细胞物质的微生物叫化能自养微生物。这类细菌包括硫细菌、硝化细菌、H细菌、铁细菌等,硫细菌和硝化细菌与生产密切相关。

(二)异养微生物(有机营养型):以含碳有机物为碳源,含氮有机物或无机物为氮源,合成细胞物质,称为异养微生物。

(1)光能异养微生物:这类微生物具有光合色素。能利用光做能源,以有机化合物为供H体,还原CO2,合成细胞物质的微生物,称光能异养微生物。光能异养微生物能利用CO2,但必须在有机物存在的条件下,才能生长,人工培养还需供给生长因素。目前已用这类微生物,如红螺菌来净化高浓度有机废水,这对处理污水、净化环境,很有发展前途。

(2)化能异养微生物(化能有机营养型):微生物的主要营养类型,这类微生物以有机化合物为碳源,利用有机化合物氧化过程中产生的能量为能源。这类微生物称为化能异养微生物。

由于栖息场所和摄取养料方式不同,可将异养微生物分为腐生型和寄生型两大类:腐生型:从无生命的有机物获得营养物质;寄生型:从活的寄生体内获取营养物质;中间类型(兼性腐生或兼性寄生):如结核杆地菌、痢疾杆菌就是兼性寄生菌。

5 试述培养基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应用范围

答:(1)根据微生物的种类

细菌培养基、放线菌培养基、霉菌培养基、酵母培养基

(2)按培养基的成分

●合成培养基:由化学成分清楚的化学试剂配制

●半合成培养基:利用一些化学成分不清楚或不恒定的物质配置

●天然培养基:用天然有机物质配制

3 按培养基的物理状态

●固体培养基:加1.8~2.0%琼脂等

●半固体培养基:加0.3~0.5%琼脂等

●液体培养基: 不加凝固剂

固体培养基:

琼脂固体培养基、明胶培养基、硅胶固体培养基、天然固体基质

琼脂固体培养基(加1.5~2.0%):

?琼脂是由红藻门石花菜江蓠等藻类中提取的胶体多糖。

◆琼脂的化学成分主要为多聚半乳糖硫酸上下酯,熔点~96℃,凝固点是40~50℃。

◆琼脂培养基可反复溶化凝固而不变性质。

◆绝大多数微生物不水解琼脂。

液体培养基

不加凝固剂的培养基,营养物质分布均匀,微生物能与营养物质充分接触,利用适合积累代谢产物。多用于生理研究和发酵工业生产中。

另外,病毒与立克氏体,衣原体不活细胞专性寄生微生物,常用鸡胚培养法和动物培养法进行培养。

●基本培养基:根据大多数微生物的营养需要配制一种培养基,称为基本培养基。使用时再根据需要加入其它

成分

●加富培养基:是在培养基中加入血、血清、动植物组织提取物,用来培养要求较苛刻的某些异养微生物,如

支原体。

●选择培养基:根据某些微生物的特殊营养需求配制;或在培养基制加入一些抑制非目的菌的试剂,如某些抗

生素,达到使目的菌良好生长而其它微生物受抑制的选择效果

●鉴别培养基:在培养基制加入某种试剂,它能与某些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反应而显色、产生沉淀等,从而达到

鉴别微生物的作用

第六章微生物的代谢

1 酶是什么,有和特点?

催化特定化学反应的蛋白质、RNA或其复合体。是生物催化剂,能通过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加快反应速度,但不改变反应的平衡点。绝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具有催化效率高、专一性强、作用条件温和等特点。

●酶、酶的组成、简单酶、复合酶(全酶)

●专一性、高效性、受调节性

●组成酶:细胞随时需要的、不停地产生的酶

●诱导酶:在诱导物(前体及其类似物)存在时才产生地酶。

2 什么是胞外酶?主要胞外酶有哪些?

细胞内合成而在细胞外起作用的酶。

胞外酶:淀粉酶、脂肪酶、蛋白酶、果胶酶、纤维素酶

3 试述巴斯德效应及其原理,对发酵有何指导作用?

巴斯德效应:向发酵葡萄糖的酵母菌悬液中通入空气(O2),发酵过程减慢,乙醇产生停止,葡萄糖消耗减慢(利用率提高)。分子氧对发酵的这种抑制作用叫巴斯德效应

巴斯德效应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生产乙醇、啤酒时,隔绝空气(O2),使单位原料产生更多发酵产物,并加快原料转化。一般是前期通气,产生一定量的菌体,中后期不通气,利于乙醇发酵

需要菌体时,需通气培养,以利于单位原料产生更多菌体

4 葡萄糖经糖酵解途径在好氧条件下是如何氧化彻底的?产能结果如何?

C6H12O6+ +38ADP +6O2=6CO2+6H2O+38ATP

产能量多,一分子G净产38个ATP

5 名词解释:初级代谢、次级代谢、好氧微生物、厌氧微生物、兼性厌氧微生物

初级代谢:维持细胞生命活动必须的代谢活动

次级代谢:某些微生物在一定生长时期出现的一类代谢,可能是细胞生命活动非必需的

好氧微生物:需O2,行有氧呼吸,液体培养时需通气

厌氧微生物:不需O2, 行无氧呼吸或发酵

兼性厌氧微生物:有O2时行有氧呼吸,无氧时行发酵,如酵母菌

第七章

1 名词解释:灭菌、消毒、分批培养、连续培养、效应巴斯德、代时、微生物生长、耐氧菌、巴氏消毒法、间歇灭菌法、抗生素、防腐、

答:灭菌:杀死物体上全部微生物的方法

消毒:杀死或消除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分批培养:将微生物置于一定容积的培养基中培养,最后一次收获

连续培养:将微生物放在恒定容积的流动系统中培养,连续添加培养基,并以相同速度取走培养物

巴斯德效应:巴斯德发现有氧氧化抑制了无氧酵解,是因为有氧氧化产生了较多ATP抑制了无氧酵解的一些酶,有利于能源物质的经济利用。

代时:是指细菌细胞两次分裂之间的间隔时间。

微生物生长:指微生物获得营养后,通过代谢活动而使得其自身生长和繁殖,体现为细胞质量或数量的增加。

耐氧菌:不需要氧气,只以发酵产能,氧气对其无毒害

巴氏消毒法:用较低的温度处理牛奶、酒类等饮料食品,以杀死其中的病原菌和降低腐败微生物数量,但有不损害食品的营养与风味。

间歇灭菌法:利用流通蒸汽重复几次热处理的灭菌方法。将待灭菌物品置于100℃蒸汽处理15~30min,以杀死其中的营养细胞;冷却,再置于一定温度保温过夜,是其中可能残存的芽孢萌发长成营养细胞,在以同样方法加热处理,如此反复三次,即可以杀死所有微生物的营养细胞及其芽孢。

抗生素:微生物产生(有的可以人工合成或半合成),抑制或杀死其他细胞的有机化合物。

防腐:用理化方法防止/抑制微生物生长的方法

2 试述主要灭菌方法及其原理、优缺点、应用范围

答:高温灭菌原理:①多数细菌,酵母菌和霉菌的营养细胞和病毒在50-65 oC10 min可以致死。②一般噬菌体65-80 oC致死,③放线菌霉菌的孢子比营养细胞抗热性强,76-80 oC10min可以杀死④细菌芽孢,在121 oC下5-15min才能致死。高温灭菌有湿热灭菌,干热灭菌,焚烧灭菌,烘烤灭菌

3 试述微生物液体培养过程中pH值变化原因及控制措施

答:PH值变化的原因是代谢产物的积累

控制措施:在培养基中加入缓冲物

4 兼性厌氧微生物为什么在有氧和厌氧条件下都能生长

答:兼性厌氧微生物能以氧化磷酸化或以发酵来提供生长的能量需要,其某些种类能利用硝酸盐等非氧成分作为电子受体,而且当兼性需氧微生物以厌氧条件代替有氧条件生长时,它们的生理状况也发生变化。

5 试举例说明抗生素杀菌机理

答:抑制细胞壁的形成:青霉素

干扰蛋白质合成:链霉素、金霉素、土霉素、四环素

抑制核酸复制:增光霉素、丝裂霉素、放线菌素D

影响细胞膜的功能:多粘菌素破坏G-细胞膜;制霉菌素破坏真菌细胞膜

6 试述稀释倒平皿菌落计数法的原理并图示操作步骤

答:把菌液稀释后,取一定量混合倒平板或涂布平板,培养后,每一个活细胞就形成一个菌落,此即菌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cfu)。根据每皿上

cfu数推算出样品含活菌数

7 什么叫生长曲线?图示并说明单细胞微生物典型生长曲线的特点、成因及其对发酵生产的指导作用

答:生长曲线:定量描述液体培养基中微生物群体生长规律的曲线

单细胞微生物的典型生长曲线:把少量纯种单细胞微生物接种到恒容积的液体培养基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以细胞数目的对数对时间作图所得曲线。根据生长速率不同可分为延滞期、指数生长期、稳定期和衰亡期

生产上:缩短延滞期,可以缩短生产周期,提高设备利用率。利用对数期的细菌种子做实验材料,延长稳定期以获得更多的代谢产物,避免衰亡期的出现。

8 利用酒精酵母液体发酵生产乙醇,是否要求整个过程通气?是否采用相同pH值和温度?为什么?

答:酒精酵母液体发酵生产乙醇不需要整个过程通气,在酵母菌繁殖阶段需要通入适量的空气以供酵母菌繁殖,在发酵阶段则不需要通入空气;整个发酵过程中需要不断的调节PH值和温度,因为不同的阶段,酵母菌的最适温度和PH值都是不同的。

9 从-196℃到170 ℃,与微生物学工作关系密切的温度(范围),有哪些?(提示:生长、抑制、杀灭、菌种保藏)

答:生长温度:细菌:37 ℃放线菌、酵母菌:28 ℃霉菌:26 ℃

抑制温度:0℃一下的低温能够微生物的生长

杀菌:酵母菌和霉菌的营养细胞和病毒在50-65 oC10 min可以致死。一般噬菌体65-80 oC致死,放线菌霉菌的孢子比营养细胞抗热性强,76-80 oC10min可以杀死;细菌芽孢,在121 oC下5-15min才能致死菌种低温保藏:冷藏:-4℃,冰箱冻藏:-20 ℃,冰箱超低温:-80 ℃,超低温冰箱-196 ℃,液氮,液氮罐

第八章微生物的遗传

1 名词解释:转化、转导、结合、基因工程、菌种保藏、菌种衰退。

答:a.转化:受体细胞直接吸收了来自供外源DNA片断,并把它整合到自己的基因组中,细胞部分遗传性状发生变化的现象叫转化。

b. 转导: 外源遗传物质通过噬菌体的携带进入受体细胞,并与受体染色体发生基因重组.

c. 结合: 供体菌通过性菌毛传递不同长度的单链DNA给受体菌,在后者细胞中发生交换、整合,从而使后者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现象。

d. 基因工程:利用DNA体外重组或PCR扩增技术从某种生物基因组中分离感兴趣的基因,或是用人工方法合成基因,然后将其转入适当的受体细胞,以期获得基因表达的过程。

e. 菌种保藏:采用一定方法对科研和生产菌种、菌株加以妥善保管,使之不死、不衰、不乱以及便于研究、交换和使用。

f. 菌种衰退:菌种在培养或保藏过程中,由于自发突变的存在,出现某些原有优良生产性状的劣化、遗传标记的丢失等现象,称为菌种的衰退

2 试述基因工程及其基本步骤。

答:a. 基因工程:利用DNA体外重组或PCR扩增技术从某种生物基因组中分离感兴趣的基因,或是用人工方法合成基因,然后将其转入适当的受体细胞,以期获得基因表达的过程。

b.基因工程的基本步骤:

1 从复杂的生物有机体(供体)基因组中,经过酶切消化或PCR扩增等步骤分离出带有目的基因的DNA片段

2 在体外,将带有目的基因的外源DNA片段连接到能够自我复制并具有选择记号的载体分子上,形成重组DNA分子

3 将重组DNA分子转移到适当的受体细胞

4 从大量的受体细胞群体中,筛选出获得了重组DNA分子的受体细胞。

3 试述菌种保藏的基本原理。

答:基本原理为选用优良的纯种细胞(最好是休眠体,如分生孢子、芽胞等),创造降低微生物代谢活动强度的条件,生长繁殖受抑制,难以发生突变的环境条件(如干燥、低温、缺氧、缺营养以及添加保护剂等)。

4 试述真空冷冻干燥保藏法的原理。

答:原理为加有保护剂的菌悬液在冻结状态下予以真空干燥:干燥、缺氧

适用于各种微生物,便于大量保藏,菌种存活时间长,是目前最好的保藏方法。

5 试述遗传物质在微生物细胞内的存在部位和方式

答;①拟核区:线状DNA ②细胞质:质粒

第九章微生物的生态

1 为什么说土壤是微生物最好的天然培养基?

一、为微生物提供了良好的C源、N源、无机盐、微量元素

二、土壤颗粒空隙间充满着空气和水分

三、土壤PH值范围5.5-8.5之间

四、温度稳定:季节与昼夜温差不大五、适宜的渗透压

2 什么叫水体自净?河水如何自净?

在自然水体尤其是快速流动、氧气充足的水体中,存在着水体对有机或无机污染物的去除作用。

河流的自净作用主要包括稀释作用、沉淀作用、微生物衰减过程及耗氧-复氧作用。

稀释作用

废水进入河流时,河水和废水相混合,经过一段流程两者混为一体。混合体中虽然掺杂废水带来的各种污染物,但其浓度一般大大低于原废水。这种作用称为稀释,河水流量和废水流量之比称稀释比。

沉淀作用

废水带来的悬浮物在水流平缓的河段沉降河底。

生物衰减

微生物进入河水后,病原体由于失去适宜的环境难于繁殖,相反在不利因素的作用下逐渐死亡。土壤细菌以及大肠菌群能够繁殖,而且开始时由于营养充分数目急剧上升;随着营养物(有机物)的逐渐减少和原生动物的繁殖和吞食,数目就逐渐减少到天然水平。

耗氧-复氧作用

在未污染前,河水中的氧一般是饱和的。污染之后,先是河水的耗氧速率大于复氧速率,溶解氧不断下降。随着有机物的减少,耗氧速率逐渐下降;而随着氧饱和不足量的增大,复氧速率逐渐上升。当两个速率相等时,溶解氧到达最低值。随后,复氧速率大于耗氧速率,溶解氧不断回升,最后又出现饱和状态,污染河段完成自净过程。

3 名词解释:正常菌群、互生、共生、细菌沥滤、细菌总数、大肠菌群

正常菌群:生活在健康动物各部位、数量大、种类较稳定、一般发挥有益作用的微生物种群。

互生:两种生物可以独立生活。也可以形成松散的联合,对一方有利,或双方都有利

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互相提供必要的生活条件,彼此依赖,形成一个在,形态上具有共同结构,而在生理上有一定的分工,相互依赖,彼此从中获益。

细菌沥滤:利用化能自养细菌对矿物中的硫或硫化物进行氧化,产生酸性物质,使铜等金属以硫酸盐等形式溶解出来,再用铁等置换出来

细菌总数:指单位样品中在营养琼脂培养基

大肠菌群:又叫总大肠菌群,指一群来自温血动物肠道、以大肠杆菌为代表、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兼性厌氧的无芽孢格兰氏阴性细菌

《食品微生物学》复习资料总结版

《食品微生物学》复习资料总结版

《食品微生物学》复习资料 一.微生物学发展中的几个重要人物的贡献。 1初创期--形态学时期:代表人物:列文虎克,首次观察并描述微生物的存在。 2奠基期--生理学时期:代表人物:巴斯德,建立胚种学说(曲颈瓶试验);乳酸发酵是微生物推动的;氧气对酒精发酵的影响;用弱化的致病菌防治鸡霍乱。科赫,建立了科赫法则,证实了病原菌学说,建立微生物学实验方法体系。3发展期--生化、遗传学时期:代表人物:Buchner,开创微生物生化研究;Doudoroff,建立普通微生物学。 4成熟期--分子生物学时期 二.什么是微生物?广义的微生物和主要包括哪几大类? 1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是指大量的、极其多样的、不借助显微镜看不见的微小生物类群的总称。 2微生物主要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和某些藻类。 3微生物分类: 六界(病毒界1977年加上,我国陈世骧):

三元界: 三.微生物具有哪些主要特性?试简要说明之。 1体积小,比表面积大。2吸收多,转化快。3生长旺,繁殖快。4适应性强,易变异。5分布广,种类多。 四.细菌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大小及繁殖方式如何? 1细菌的基本形态分为:球形或椭圆形、杆状或圆柱状、弧状和螺旋状,分别称为球菌、杆菌、弧菌和螺旋菌。 2细菌细胞的大小一般用显微测微尺测量,并以多个菌体的平均值或变化范围来表示。 3细菌的繁殖主要是简单的无性的二均裂殖。

球菌:单球菌,双~,链~,四联~,八叠~,葡萄球菌。。大小以直径表示 杆菌:种类最多,长杆菌(长/宽>2);杆菌(=2);短杆菌(<2)。。大小:长度×宽度 弧菌:弯曲度<1 ;螺旋菌2≤弯曲≤6;螺旋体:弯曲度>6 ..大小:自然弯曲长度×宽度 细菌的重量:1×10^-9~1×10^-10mg,及1g细菌有1~10万个菌体 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质膜、细胞质及细胞核等四部分 五.细菌细胞壁的结构(Gram+、Gram-)与功能?Gram染色的原理和步骤?知道常规的几种Gram+、Gram—的菌种。 1结构:在细菌菌体的最外层,为坚韧、略具弹性的结构。 其基本骨架是肽聚糖层,由氨基糖(包括N-乙酰葡萄糖胺,NAG和N-乙酰胞壁酸,NAM两种)和氨基酸组成。 2 Gram+的细胞壁具有较厚(30-40nm)而致密的肽聚糖层, 多达20层,磷壁酸是革兰氏阳性菌的特有成分,可加强肽聚糖的结构。 3 Gram-的细胞壁薄(15-20nm)、结构较复杂,分为外膜(基本成分是脂多糖LPS)、肽聚糖层和壁膜间隙。 4功能:(1)保护细胞及维持外形(如果人工去掉细胞壁后,所有菌的原生质均变成圆形)。

《环境微生物学》复习重点总结

《环境微生物学》复习重点 1、微生物是如何分类的?答:各种微生物按其客观存在 的生物属性(如个体形态及大小、染色反应、菌落特征、细胞结构、生理生化反应、与氧的关系、血清学反应等)及它们的亲缘关系,由次序地分门别类排列成一个系统,从大到小,按界、门、纲、目、科、属、种等分类。种是分类的最小单位,“株”不是分类单位。 2、微生物有哪些特点?答:(一)个体极小。微生物的个体极小,有几纳米到几微米,要通过光学显微镜才能看见,病毒小于0.2微米,在光学显微镜可视范围外,还需要通过电子显微镜才可看见。(二)分布广,种类繁多。环境的多样性如极端高温、高盐度和极端pH造就了微生物的种类繁多和数量庞大。(三)繁殖快。大多数微生物以裂殖的方式繁殖后代,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十几分钟至二十分钟就可繁殖一代。在物种竞争上取得优势,这是生存竞争的保证。(四)易变异。多数微生物为单细胞,结构简单,整个细胞直接与环境接触,易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引起遗传物质DNA的改变而发生变异。或者变异为优良菌种,或使菌种退化。 3 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结构有什么异同?各有哪些化学组成?答: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厚约20-80nm,结构较简单,含肽聚糖,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厚约10nm,结

构复杂,分外壁层和内壁层,外壁层又分三层:最外层是脂多糖,中间是磷脂层,内层是脂蛋白。内壁含肽聚糖,不含磷壁酸。化学组成:革兰氏阳性菌含大量肽聚糖,含独磷壁酸,不含脂多糖。革兰氏阴性菌含极少肽聚糖,含独脂多糖,不含磷酸壁。 4、叙述革兰氏染色的机制和步骤。答:将一大类细菌染上色,而另一类染不上色,一边将两大类细菌分开,作为分类鉴定重要的第一步。其染色步骤如下:1在无菌操作条件下,用接种环挑取少量细菌于干净的载玻片上涂布均匀,固定。2用草酸铵结晶紫染色1min,水洗去掉浮色。3用碘—碘化钾溶液媒染1min,倾去多余溶液。4用中型脱色剂如乙醇或丙酮酸脱色,革兰氏阳性菌不被褪色而呈紫色。革兰氏阴性菌被褪色而成无色5用蕃红染液复染1min,格兰仕阳性菌仍呈紫色,革兰氏阴性菌则呈现红色。革兰氏阳性菌和格兰仕阴性菌即被区分开。 5、何谓放线菌?革兰氏染色是何种反应?答:在固体培养基上呈辐射状生长的菌种,成为放线菌。除枝动菌属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染色呈红色外,其余全部放线菌均为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染色呈紫色。 6、什么叫培养基?按物质的不同,培养基可分为哪几类?按试验目的和用途的不同,可分为哪几类?答:根据各种微生物的营养要求,将水、碳源、氮源、无机盐及生长因子等

微生物学总结16各论部分的复习提纲

Weishengwuxue zhishidianzongjie 三、球菌

主要知识点: 1葡萄球菌A蛋白:(Staphylococcal protein A,SPA):存在于葡萄球菌细胞壁表面的一种单链多肽,与胞壁肽聚糖共价结合。能与IgG抗体的Fc段非特异性结合,而IgG抗体的Fab段仍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这决定了SPA具有多种生物学意义:1.抗调理吞噬作用;2.协同凝集试验; 2 凝固酶coagulase:是葡萄球菌能使含有抗凝剂的人或兔血浆发生凝固的蛋白类物质;有两种:游离凝固酶和结合凝固酶;是鉴别葡萄球菌有无致病性的重要指标;作用:有助于抵抗体内吞噬细胞的吞噬,同时保护细菌不受血清中杀菌物质的破坏;与葡萄球菌感染容易局限化和形成血栓也有关系; 3葡萄球菌肠毒素作用特点:50%临床分离株产生;耐热(100oC for 30 mins!);是一种超抗原;毒素通过胃肠道吸收入血,进而对呕吐中枢产生刺激,导致以呕吐为主要症状的食物中毒。在进食含肠毒素食物后1-6小时发病,主要症状是呕吐和腹泻,属自限性疾病; 4致病葡萄球菌的鉴定:产生金黄色色素、有溶血性、凝固酶试验阳性、耐热核酸酶试验阳性和能分解甘露醇产酸 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coagulase negative staphylococcus,CNS):指葡萄球菌属中不产生血浆凝固酶的葡萄球菌,过去认为CNS不致病,近年来发现CNS已经成为医源性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且耐药菌株日益增多,引起重视。主要引起泌尿系统感染感染、心内膜炎、败血症、术后感染等。 5 链球菌的分类:根据溶血现象分类链球菌在血琼脂平板培养基上生长繁殖后,按产生溶血与否及其溶血现象分为3类。 (1)甲型溶血性链球菌(α-hemolytic streptococcus):菌落周围有1~2mm宽的草绿色溶血环,称甲型溶血或α溶血,因而这类菌亦称草绿色链球菌(streptococcus viridans)。α溶血环中的红细胞并未完全溶解。这类链球菌多为条件致病菌。 (2)乙型溶血性链球菌(β-hemolytic streptococcus):菌落周围形成一个2~4mm宽、界限分明、完全透明的无色溶血环,称乙型溶血或β溶血,β溶血环中的红细胞完全溶解,因而这类菌亦称为溶血性链球菌(Streptococcus hemolyticus)。这类链球菌致病力强,常引起人类和动物的多种疾病。 (3)丙型链球菌(γ-streptococcus):不产生溶血素,菌落周围无溶血环,因而亦称不溶血性链球菌(Streptococcus non-hemolyticus)。一般不致病,常存在于乳类和粪便中。 除此以外,根据胞壁中C多糖抗原不同分群,其中主要为A群致病,两种分类方法并不平行,但A群链球菌大多为乙型溶血。 6 M蛋白(M protein)是A群链球菌细胞壁中的蛋白质组分,,是重要的毒力因子。含M蛋白的链球菌有抗吞噬和抵抗吞噬细胞内的杀菌作用。此外,M蛋白与心肌、肾小球基底膜有共同的抗原,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损害人类心血管等组织,故与某些超敏反应疾病有关。 7 链球菌促进扩散的侵袭性酶:(扩散因子,spreading factor) 透明质酸酶:能够分解连接结缔组织间以及细胞间的透明质酸,使组织产生空隙,细菌得以迅速在其间扩散、繁殖及进入宿主组织内的酶类物质。 链激酶:水解纤维蛋白;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总结

第一二章细菌的形态结构与生理 1、微生物:(P1)存在于自然界形体微小,数量繁多,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 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甚至上万呗,才能观察的一群微小低等生物体。 2、微生物学:(P2)用以研究微生物的分布、形态结构、生命活动(包括生理 代、生长繁殖)、遗传与变异、在自然界的分布与环境相互作用以及控制他们的一门科学 3、医学微生物学:(P3)主要研究与人类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症状、 对人体感染和致病的机理、特异性诊断方法以及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措施,以控制甚至消灭此类疾病为的目的的一门科学 4、代时:细菌分裂倍增的必须时间 5、细胞壁:包被于细菌细胞膜外的坚韧而富有弹性的膜状结构 6、肽聚糖或粘肽: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壁的特有成分,主要由聚糖骨架、四 肽侧链及肽链或肽键间交联桥构成 7、脂多糖:(P13)LPS 革兰阴性菌细胞壁外膜伸出的特殊结构,即细菌毒素。 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特异多糖3个部分组成 8、质粒:(P15)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双链闭合环状DNA结构,带有遗 传信息,具有自我复制功能。可使细菌或的某些特定形状,如耐药、毒力等 9、荚膜:(P16)某些细菌能分泌粘液状物质包围与细胞壁外,形成一层和菌体 界限分明、不易着色的透明圈。主要由多糖组成,少数细菌为多肽。其主要功能是抗吞噬,并有抗原性

10、鞭毛:(P16)从细菌细胞膜伸出于菌体外的细长弯曲的蛋白丝状物,是细 菌的运动器官,见于革兰阴性菌、弧菌和螺菌。 11、菌毛:(P17)是存在于细菌表面,由蛋白质组成的纤细、短而直的毛状结 构,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那个观察,多见于革兰阴性菌 12、芽孢:(P18)那个环境条件下,某些革兰阳性菌能在菌体形成一个折光性 很强的不易着色小题,成为生孢子,简称芽孢 13、细菌L型:(P14)即细菌缺陷型。有些细菌在某些体外环境及抗生素等作 用下,可部分或全部失去细胞壁。 14、磷壁酸:(P12)是由核糖醇或甘油残基经磷酸二酯键互相连接而成的多聚 物。为大多数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的特有成分。有两种,即壁磷壁酸和膜磷壁酸 15、细菌素:(P25)是某些细菌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或蛋白 质与脂多糖的复合物 16、专性需氧菌:(P 23)此类细菌具有较完善的呼吸酶系统,需要分子氧作 为受氢体,只能在有氧的情况下生长繁殖。 17、热原质:(P25)是细菌产生的一种脂多糖,将它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可引起 发热反应 18、专性厌氧菌:(P23)此类细菌缺乏完善的呼吸酶系统,只能在无氧条件下 生长繁殖 19、抗生素:(P25)为某些微生物代过程中产生的一类能抑制或杀死某些其他 微生物或癌细胞的物质 20、兼性厌氧菌:(P23)此类细菌具有完善的酶系统,不论在有氧或无氧环境

微生物学总结

微生物学总结 绪论: 一、名词解释: 微生物: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它们都是一些个体微小,构造简单的低等生物。 二、简答、论述: 1、微生物的五大共性: ⑴体积小,面积大;⑵吸收多,转化快;⑶生长旺,繁殖快;⑷适应强,易变异;⑸分布广,种类多。 2、巴斯德和科赫对微生物学的贡献: 巴斯德: ⑴彻底否定了“自生说”。(曲颈瓶实验) ⑵免疫学——预防接种。(鸡霍乱病) ⑶证明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⑷发明巴氏消毒法。 科赫: ⑴证实炭疽病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 ⑵发现了肺结核病的病原菌。 ⑷用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化微生物。 ⑸配制培养基。 原核生物: 根据外表特征把原核生物粗分为6种类型:细菌、蓝藻(蓝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 一、名词解释: 原核生物: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称作核区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 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糖被:是包被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透明胶状物质。分为荚膜、微荚膜、粘液层和菌胶团。 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称为芽孢。 伴孢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称为伴孢晶体。是毒性蛋白,苏云金芽孢杆菌可作为消灭昆虫的菌剂,就是利用了该性质。

菌落:将单个微生物细胞或一小堆同种细胞接种到固体培养基表面(有时在内层),当它占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并处于适宜的培养条件下时,该 细胞就会迅速生长繁殖并形成细胞堆,即菌落。 放线菌:一类主要呈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革兰氏阳性细菌。 蓝细菌:一类进化历史悠久、革兰氏染色阴性、无鞭毛、含叶绿素a、藻胆素、类胡萝卜素(但不形成叶绿体)、能进行产氧性光合作用的 大型原核生物。 细菌L—型: 是细菌在某些环境条件下所形成的变异型,是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损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油煎蛋”似的小菌 落。 细菌形成L型大多染成革兰阴性。 古生菌的细胞壁:古生菌如产甲烷杆菌、极端嗜盐菌、极端嗜热菌其细胞 壁含假肽聚糖。 中介体:是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物,多见于革兰阳性菌。其功能类似于真核细胞的线粒体,故亦称为拟线粒体 菌毛:许多革兰阴性菌和少数革兰阳性菌菌体表面存在着一种比鞭毛更细、更短而直硬的丝状物,与细菌的运动无关。 产生芽胞的都是革兰阳性菌。芽胞不是细菌的繁殖方式 支原体:一类无细胞壁、能独立生活的最小型原核生物。 支原体特点: 细胞很小,多数直径为250nm,故光镜下勉强可见,能通过细菌滤器。 无细胞壁,G-,形态易变,对渗透压敏感,对抑制细胞壁合成的抗生素不敏感。 细胞膜含甾醇,比其它原核生物的细胞膜坚韧。 菌落小,在固体培养基上呈特有的“油煎蛋”状。 以二分裂和出芽等方式繁殖 能在含血清、酵母膏和甾醇等营养丰富的加富培养基上生长。 对抑制蛋白质合成的抗生素(四环素、红霉素等)和破坏含甾体的细胞膜结构的抗生素(两性菌素、制霉菌素等)都很敏感。 衣原体:有细胞壁,但缺肽聚糖,对作用于肽聚糖的青霉素、溶菌酶等不敏感。G- 有核糖体。以二分裂方式繁殖 缺乏产生能量的酶系,须严格细胞内寄生,称“能量寄生物”。 不能用普通培养基培养,须在培养基中加入活的鸡胚等进行活体培养。 立克次氏体:细胞较大,光镜下清晰可见,不能通过细菌滤器。 有细胞壁,G-

微生物知识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 1.温和噬菌体(temperate phage):噬菌体基因与宿主染色体整合,不产生子代噬菌体,但噬 菌体DNA能随细菌DNA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而传代。 2.溶原性:温和噬菌体这种产生成熟噬菌体颗粒(前噬菌体偶尔可自发地或在某些理化和生 物因素的诱导下脱离宿主菌基因组而进入溶菌周期,产生成熟噬菌体,导致细菌 裂解)和溶解宿主菌的潜在能力,称为溶原性。 3.溶原性细菌:带有前噬菌体基因组的细菌称为溶原性细菌。 4.荚膜:荚膜是一些细菌在其细胞表面分泌的一种黏性物质,把细胞壁完全包围封住,这层 黏性物质就叫荚膜。 5.菌胶团:有些细菌由于其遗传特性决定,细菌之间按一定的排列方式互相黏集在一起,被 一个公共荚膜包围形成一定形状的细菌集团,叫做菌胶团。 6. 芽孢:某些细菌遇到不良环境时,在其细胞内形成一个内生孢子叫芽孢。 7.酶的活性中心:是指酶的活性部位,是酶蛋白分子直接参与和底物结合,并与酶的催化 作用直接有关的部位。 8.生长因子:是一类调节微生物正常生长代谢所必需,但不能用简单的碳、氮源自行合成的 有机物。 9.培养基:根据各种微生物对营养的需要(如水,碳源,能源,氮源,无机盐及生长因子等), 按一定的比例配制而成的,用以培养微生物的基质,称为培养基。

10.选择培养基:根据某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对各种化学物质敏感程度的差异而设计、 配制的培养基,称为选择培养基。 11.鉴别培养基:几种细菌由于对培养基中某一成分的分解能力不同,其菌落通过指示剂显 示出不同的颜色而被区分开,这种起鉴别和区分不同细菌作用的培养基, 叫鉴别培养基。 12.发酵:是指在无外在电子受体时,底物脱氢后所产生的还原力[H]不经呼吸链传递而直接 交给某一内源性中间产物接受,以实现底物水平磷酸化产能的一类生物氧 化反应。 13.好氧呼吸:是有外在最终电子受体(O2)存在时,对底物(能源)的氧化过程。 14.无氧呼吸*:无氧呼吸又称厌氧呼吸,是一类电子传递体系末端的受氢体为外源无机氧化 物的生物氧化。 15.土壤自净:土壤对施入一定负荷的有机物或有机污染物具有吸附和生物降解的能力,通 过各种物理、化学过程自动分解污染物使土壤恢复到原有水平的净化过程, 称土壤净化。 16.水体自净:天然水体受到污染后,在没有人为的干预条件下,借助水体自身的能力使之 得到净化,这种现象成为水体自净,其中包括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作用。17:水体富营养化(环化有) 18.硝化作用:氨基酸脱下的氨,在有氧的条件下,经亚硝酸细菌和硝酸细菌的作用转化为 硝酸的过程。

医学微生物学笔记(总结得真的很好)

医学微生物学 总结得跟教材一样的哦 真的省了不少力气 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 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3、病原微生物:少数具有致病性,能引起人类、植物病害的微生物。 机会致病性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导致疾病的微生物。 4,郭霍法则:①特殊的病原菌应在同一种疾病中查见,在健康人中不存在;②该特殊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得纯种;③该纯培养物接种至易感动物,能产生同样病症;④自人工感染的实验动物体内能重新分离得到该病原菌纯培养。 5、免疫学:㈠主动免疫;㈡被动免疫。 # 第一篇 细菌学 第一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第一节 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1、观察细菌常采用光学显微镜,一般以微米为单位。 2、按细菌外形可分为: ①球菌(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 ②杆菌(链杆菌、棒状杆菌、球杆菌、分枝杆菌、双歧杆菌) ③螺形菌(弧菌、螺菌、螺杆菌) - 第二节 细菌的结构 1、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胞 2、革兰阳性菌(G+):显紫色;革兰阴性菌(G-):显红色。 3、 细胞壁结构 革兰阳性菌 G+ @ 革兰阴性菌 G- 肽聚糖组成 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构成坚韧三维立体结构 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构成疏松二维平面网络结构 肽聚糖厚度 20~80nm 10~15nm

肽聚糖层数可达50层仅1~2层 占胞壁干重50~80%仅占胞壁干重5~20% 肽聚糖含量 磷壁酸有无 外膜无有 { 4、G-菌的外膜{脂蛋白、脂多糖(LPS)→【脂质A,核心多糖,特异多糖】、脂质双层、} 脂多糖(LPS):即G-菌的内毒素。LPS是G-菌的重要致病物质,使白细胞增多,直至休克死亡;另一方面,LPS也可增强机体非特异性抵抗力,并有抗肿瘤等有益作用。 ①脂质A:内毒素的毒性和生物学活性的主要成分,无种属特异性,不同细菌的脂质A骨架基本一致,故不同细菌产生的内毒素的毒性作用均相似。 ②核心多糖:有属特异性,位于脂质A的外层。 ③特意多糖:即G-菌的菌体抗原(O抗原),是脂多糖的最外层。 5、细胞壁的功能:维持菌体固有的形态,并保护细菌抵抗低渗环境。 G-菌的外膜是一种有效的屏障结构,使细菌不易受到机体的体液杀菌物质、肠道的胆盐及消化酶等的作用。 6、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L型):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菌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称为细菌细胞壁缺陷型. … ■细菌L型的诱发因素,如:溶菌酶,青霉素,溶葡萄球菌素,胆汁,抗体,补体等。 溶菌酶:能裂解肽聚糖中N-乙酰葡萄胺和N-乙酰胞壁酸之间的β-1,4糖苷键,破坏聚糖骨架,引起细菌裂解。 青霉素:能与细菌竞争合成肽聚糖过程中所需的转肽酶,抑制四肽侧链上D-丙氨酸与五肽桥间的联结,使细菌不能合成完整的肽聚糖,在一般渗透压环境中科导致细菌死亡。 ■细菌L型需在高渗低琼脂含血清的培养基中生长。 G+菌细胞壁缺损形成的原生体,在普通培养基中很容易胀裂死亡,必须保存在高渗环境中。 7、细胞膜: 细胞膜的主要功能:①物质转运;②呼吸和分泌;③生物合成;④参与细菌分裂:细菌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物,称为中介体。 8、细胞质: } ①核糖体:链霉素(与细菌核糖体的30S亚基结合)和红霉素(与细菌核糖体的50S亚基结合)均能干扰其蛋白质合成,从而杀死细菌,但对人体核糖体无害。 ②质粒: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闭合环状的双链DNA ③胞制颗粒:贮藏有营养物质。异染颗粒(也成迂回体,嗜碱性强,用甲基蓝染色时着色较深呈紫色)常见于白喉棒状杆菌。 9、核质:细菌的遗传物质。 10 ⑴荚膜:包绕在细胞壁外的一层粘液性物质,为多糖或蛋白质的多聚体,用理化方法去除后并不影响菌细胞的生命活动。 ■荚膜的功能:①抗吞噬作用;②粘附作用;③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 ⑵鞭毛:包括:单毛菌、双毛菌、丛毛菌、周毛菌 ~ 鞭毛由基础小体、钩状体、丝状体三部分组成。 ■鞭毛的功能:使细菌能在液体中自由游动,速度迅速。细菌的运动有化学趋向性,常向营养物质处前进,而逃离有害物质。有些细菌的鞭毛与致病性有关。

病原微生物学知识点重点整理学习资料

病原微生物学知识点 重点整理

精品资料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记忆知识点 1.免疫的现代概念。P4 答:生物在生存、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识别“自我”与“非己”,以及通过排斥“非己”而保护“自我”维护自身生理平衡与稳定的现象。 2.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的特点。 答:(1)固有免疫:非特异性,可遗传性,效应恒定性。 (2)适应性免疫:特异性(针对性),习得性,效应递增性。 3.免疫系统的功能。P5 答:(1)积极意义: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2)消极意义:免疫损伤: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病。 4.人体中枢免疫器官的类型及作用。P6 答:(1)骨髓:①产生所有血细胞; ②淋巴细胞产生发育的器官:B细胞分化、发育的最主要场所; (2)胸腺: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5.人体外周免疫器官的类型。P7 答:淋巴结,脾脏,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6.抗原的定义及双重属性。P12 答:指能与T、B细胞受体结合,启动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产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双重属性:(1)免疫原性:指抗原能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 (2)免疫反应性:指抗原与其所诱导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7.半抗原的概念。P12 答:仅具有免疫反应性的物质。 8.表位的概念。P13 答: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结构基础或化学集团称为表位,又称抗原决定簇。 9.影响免疫原性的主要因素。P14 答:(1)抗原的结构与生物学特性:“异物”性,分子量,复杂性,易接近性,可提呈性。(2)免疫系统的识别能力。 (3)抗原与免疫系统的接触方式。 10.T细胞依赖性抗原和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的概念。P15、16 答:(1)T细胞依赖性抗原:指需在APC及Th细胞参与下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2)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指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不需要Th细胞辅助的抗原。

微生物学复习题-答案总结

微生物复习题 一、单选题 1.关于共生相关概念下列哪一个是错误的C A、互利共生是指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相互依赖,双方互利 B、共生是指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的现象 C、共栖是指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双方互不侵害互不受益 D、共栖、互利共生和寄生是根据两种共生生物之间的利害关系来分的 E、寄生指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获取营养并使对方受害2.用来测量细菌大小的单位是C A.厘米(cm) B.毫米(mm) C.微米(μm) D.纳米(nm) E.微微米(pm) 3.有完整细胞核的微生物是B A、细菌 B、真菌 C、放线菌 D、衣原体 E、支原体 4.正常微生物(菌)群是E A、无侵袭力的细菌 B、不产生毒素的细菌 C、健康人的致病菌 D、健康带菌者所携带的细菌 E、在人体内长期存在的有益或无害的细菌5.机体受病原菌侵入后不出现或仅出现不明显临床症状的感染过程称为C A、带菌者 B、局部感染 C、隐性感染 D、显性感染 E、潜在性感染6.下列哪种消毒灭菌方式不合适E A、空气—紫外线 B、牛奶—巴氏消毒法 C、接种环—烧灼法 D、皮肤—碘酒 E、血清—高压蒸气灭菌法 7.肉眼直接观察细菌有无动力常选用C A、液体培养基 B、固体斜面培养基 C、半固体培养基 D、固体平板培养基 E、选择培养基 8.革兰氏染色的步骤是C A、结晶紫-酒精-碘液-复红 B、复红-碘液-酒精-结晶紫 C、结晶紫-碘液-酒精-复红 D、复红-酒精-碘液-结晶紫 E、结晶紫-复红-酒精-碘液 9.哪一项不是细菌质粒的特点E A、化学性质是环状双链DNA B、可在细菌间转移 C、非细菌所必需的遗传物质 D、能自主复制 E、是细菌的特殊构造 10.在细菌生长曲线中菌数增加最快的是:B A、迟缓期 B、对数期 C、稳定期 D、衰亡期 E、全部生长过程 11.溶原性细菌是指A A、带有前噬菌体的细菌 B、带有R质粒的细菌 C、带有毒性噬菌体的细菌 D、带有F质粒的细菌 E、带有Col质粒的细菌 12. 关于原核细胞型病原生物的基因转移,下列陈述哪项正确D A、转化与转导具有相同的转移途径 B、接合是质粒转移的非自然方式 C、转化与接合的不同在于后者依靠F+菌,前者依靠温和噬菌体 D、转化是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共同拥有的基因转移方式 E、溶原性转换是由溶原性噬菌体引起的转化现象 13.细菌的遗传物质不包括C

医学微生物学笔记(总结得真的很好)

医学微生物学 总结得跟教材一样的哦真的省了不少力气 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 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1.微生物的分类: 3、病原微生物:少数具有致病性,能引起人类、植物病害的微生物。 机会致病性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导致疾病的微生物。 4,郭霍法则:①特殊的病原菌应在同一种疾病中查见,在健康人中不存在;②该特殊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得纯种;③该纯培养物接种至易感动物,能产生同样病症;④自人工感染的实验动物体内能重新分离得到该病原菌纯培养。 5、免疫学:㈠主动免疫;㈡被动免疫。 第一篇细菌学 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第一节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1、观察细菌常采用光学显微镜,一般以微米为单位。 2、按细菌外形可分为:

①球菌(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 ②杆菌(链杆菌、棒状杆菌、球杆菌、分枝杆菌、双歧杆菌) ③螺形菌(弧菌、螺菌、螺杆菌) 第二节细菌的结构 1、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胞 2、革兰阳性菌(G+):显紫色;革兰阴性菌(G-):显红色。 3、 细胞壁结构革兰阳性菌 G+革兰阴性菌 G- 肽聚糖组成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 联桥构成坚韧三维立体结构 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构成疏 松二维平面网络结构 肽聚糖厚度20~80nm10~15nm 肽聚糖层数可达50层仅1~2层 肽聚糖含量占胞壁干重50~80%仅占胞壁干重5~20% 磷壁酸有无 外膜无有 4、G-菌的外膜{脂蛋白、脂多糖(LPS)→【脂质A,核心多糖,特异多糖】、脂质双层、} 脂多糖(LPS):即G-菌的内毒素。LPS是G-菌的重要致病物质,使白细胞增多,直至休克死亡;另一方面,LPS也可增强机体非特异性抵抗力,并有抗肿瘤等有益作用。 ①脂质A:内毒素的毒性和生物学活性的主要成分,无种属特异性,不同细菌的脂质A骨架基本一致,故不同细菌产生的内毒素的毒性作用均相似。 ②核心多糖:有属特异性,位于脂质A的外层。 ③特意多糖:即G-菌的菌体抗原(O抗原),是脂多糖的最外层。 5、细胞壁的功能:维持菌体固有的形态,并保护细菌抵抗低渗环境。 G-菌的外膜是一种有效的屏障结构,使细菌不易受到机体的体液杀菌物质、肠道的胆盐及消化酶等的作用。 6、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L型):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菌壁受

微生物学周德庆版重点课后习题答案

绪论 1.微生物: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列文虎克(显微镜,微生物的先驱)巴斯德(微生物学)科赫(细菌学) 3.什么是微生物?习惯上它包括那几大类群? 答: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它是一些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包括①原核类的细菌(真细菌和古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②真核类的真菌(酵母菌、霉菌和蕈菌)、原生动物和显微藻类;③属于非细胞类的病毒和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和朊病毒)。 4.为什么说微生物的“体积小、面积大”是决定其他四个共性的关键? 答:“体积小、面积大”是最基本的,因为一个小体积大面积系统,必然有一个巨大的营养物质吸收面、代谢废物的排泄面和环境信息的交换面,并由此而产生其余4个共性。 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1.细菌:是一类细胞极短(直径约0.5微米,长度约0.5-5微米),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2.试图示肽聚糖单体的模式构造,并指出G+细菌与G-细菌在肽聚糖成分和结构上的差别? 答:主要区别为;①四肽尾的第3个氨基酸不是L-lys,而是被一种只有在原核微生物细胞壁上的特殊氨基酸——内消旋二氨基庚二酸(m-DAP)所代替;②没有特殊的肽桥,其前后两个单体间的连接仅通过甲四肽尾的第4个氨基酸(D-Ala)的羧基与乙四肽尾的第3个氨基酸(m-DAP)的氨基直接相连,因而只形成较为疏稀、机械强度较差的肽聚糖网套。 3.试述革兰氏染色的机制。 答:革兰氏染色的机制为:通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菌的细胞膜内可形成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G+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多和交联致密,故遇脱色

微生物学复习资料整理汇总

一、解释下列名词 1.伴胞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其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边形成一颗菱形或双锥形的碱溶性蛋白晶体——δ内毒素,称为伴胞晶体(59) 2.菌落:分散的微生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生长群体,成为菌落。 3.选择培养基:用来将某种或某种微生物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来的培养基。根据不同种类微生物的特殊营养需求或对某种化学物质的敏感性不同,在培养基中加入相应的特殊营养物质或化学物质,一直不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有利于所需微生物的生长。(91) 4.革兰氏阳性菌:在革兰氏染色法里,通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胞膜内形成了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革兰氏阳性菌由于其细胞壁厚度大和肽聚糖网层次多和交联致密,故遇乙醇或丙酮酸脱色处理时,因失水反而使网孔缩小,在加上它不含类脂,故乙醇处理不会溶出缝隙,因此能吧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仍呈紫色。(49)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特点是厚度大、化学组分简单,一般只含90%肽聚糖和10%磷壁酸,从而与层次多、厚度地、成分复杂的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有明显的差别。革兰氏阴性菌因含有LPS外膜,故比革兰氏阳性菌更能抵抗毒物和抗生素对其毒害。(40) 5.LPS:脂多糖,位于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最外层的一层较厚的类脂多糖类物质,由类脂、可信多糖和O-特异侧脸三部分组成。(43) 6.营养缺陷型:某些菌株发生突变(自然突变或人工诱变)后,失去合成某种(或某些)对该菌株生长必不可少的物质(通常是生长因子如氨基酸、维生素)的能力,必须从外界环境获得该物质才能生长繁殖,这种突变型菌株成为营养缺陷性(85)(218) 7.氨基酸异养型生物:不能合成某些必须的氨基酸,必须从外源提供这些氨基酸才能成长,动物和部分异养微生物为氨基酸异养型生物。如乳酸细菌需要谷氨酸、天门冬氨酸、半胱氨酸、组氨酸、亮氨酸和脯氨酸等外源氨基酸才能生长。(baidu) (氨基酸自养型:能以无机氮为唯一氮源,合成氨基酸,进而转化为蛋白质及其他含氮有机物。 8.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团圆性、厚壁、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体(55) 9.鉴别培养基:用于鉴别微生物。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特殊化学物质,某种微生物在培养基中生长后能产生某种带些产物,而这种带些产物可以与培养基中的特殊化学物质发生特定的化学反应,产生明显的特征性变化,根据这种特征性变化,可讲该种微生物与其他微生物区分开来(91) 10.PHB:聚-B-羟丁酸,直径为0.2~0.7um的小颗粒,是存在于许多细菌细胞质内属于类脂兴致的碳源类贮藏无。不溶于水,可溶于氯仿,可用尼罗蓝或苏丹黑染色。具有贮藏能量、碳源和降低细胞内渗透压的作用。(53) 11.糖被: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胶状物质。(60)

医学微生物学各个细菌形状的总结

1 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肺炎球菌属脑膜炎奈氏球菌形状球球矛头状肾形 排列葡萄状链状成双成双 染色G- 特殊结 构 无幼龄、有荚膜有荚膜有荚膜及菌毛 营养普通需含溶血素、葡萄糖、血 清等 需含血巧克力营养基 气体需氧或兼性需氧需CO2 5%-20%CO2 温度37(28—38) PH 7.3-7.4 菌落有色素,B溶血环ABC溶血环A溶血环露滴状 变异耐药性 抗原葡萄球菌抗原(SPA)c抗原,表面抗原(含M 蛋白) 分类金黄色,表皮,腐生甲型,乙型,丙型(据溶 血现象);19个血清型 (据C抗原) 84个血清型 抵抗力较强,耐药较弱,首选青霉素较弱极弱,耐药 致病物 质凝固酶,葡萄球菌溶 血素,沙白细胞素, 肠毒素,表皮溶解毒 素,毒性休克综合征 1 脂磷壁酸(LPA),M蛋 白,侵袭性酶,链球菌溶 血素(SLO,SLS)致热外 毒素 荚膜(最主要),溶血 素,紫点形成因子,神经 氨酸酶 菌毛,荚膜,内毒素 疾病化脓性炎症,食物中 毒,烫伤样皮肤综合 征,毒性休克综合 征,葡萄球菌性肠炎 甲型,化脓性感染,猩红 热,丹毒,蜂窝组织炎, 急性肾小球肾炎,风湿 热,毒性休克样综合征; 乙型,新生儿败血症,脑 膜炎 大叶性肺炎,支气管肺 炎,中耳炎,脑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炎 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败血症败血症菌血症免疫不强无交叉免疫,可反复感染特异性免疫较强 生化反 应 备注不耐高温

传染源 2 淋球奈氏菌大肠埃希菌伤寒沙门菌霍乱弧菌形状椭圆形、肾形杆状杆状弯曲型排列成双 染色 特殊结 构有夹膜及菌毛 有周鞭毛、普通菌毛、性菌 毛,有荚膜 有周鞭毛,多有菌毛单端有鞭毛,菌毛 营养巧克力营养基普通普通碱性蛋白胨水 气体5%-20%CO2 兼性厌氧,氧充足更好温度35-36 PH 8.9 菌落半透明,光滑有些有溶血环 变异 耐药性H-O,S-R,V-W,位相变异 抗原 O、K、H O,K O,H 分类ETEC(产毒性)EHEC(出血 性),EIEC(侵袭性)EPEC (致病性)EAggEC(聚集 性) 痢疾致贺菌,福氏致贺 菌,鲍氏致贺菌。宋内致 贺菌 O1群,不典型O1群, 非O1群,血清型 抵抗力弱较其他肠道杆菌强不强 致病物 质菌毛 定居因子(菌毛)肠毒素 (LT,ST),细胞毒素,脂 多糖,K抗原,载铁体 内毒素,外毒素鞭毛,菌毛霍乱肠毒素 疾病淋病,脓眼漏肠外感染,腹泻病,溶血性 尿毒症 急性细菌性痢疾(典型, 非典型,中毒性),慢性 细菌性痢疾(急性发作 型,迁延型,隐匿型) 霍乱:米泔水样粪便 血症无败血症局限于肠粘膜不侵入场上皮细胞,而 是毒性作用 免疫弱

微生物学总结14医学微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绪论 一、课标掌握内容: 1、微生物的分类与特点(p1) 非细胞型微生物: 特点:最小的微生物;无典型细胞结构;仅含有DNA或RNA一种核酸;专性活细胞寄生,以自我复制方式增殖,对抗生素不敏感。如病毒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特点:原始细胞核,无核膜、核仁,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细胞器不完善,仅含有核糖体;以二分裂方式繁殖,有细胞壁,对抗生素敏感。包括细菌、支原 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放线菌6大类微生物。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特点:细胞核高度分化,有核仁、核膜;细胞器完整;行有性或无性繁殖。如真菌2、郭霍法则(p4) 主要内容 ①特殊病原菌应在同一种疾病中存在,在健康人中不存在; ②从患者体内分离出的特殊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获得纯种; ③该纯培养物接种易感动物,能引起同样的疾病; ④从人工感染实验动物体内能再度分离培养出该病原菌纯培养 特殊情况: ①有些带菌者并不表现症状; ②临床症状相同的可能不是一种病原感染; ③有些病原体至今不能体外培养,有些尚未发现易感动物; 补充手段: ①血清学技术查抗原抗体; ②分子生物学技术查DNA物质。 第1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一、课标掌握内容: 1.细菌特殊结构及其功能意义(p17-22) 荚膜(Capsule):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粘性物质,具有抗吞噬、抗干燥、粘附、抗有害物质损伤等功能,是细菌致病的物质基础之一,也可用于细菌的鉴定. 芽胞(spore):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于菌体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体,也称为内芽胞(endospore)。芽胞对理化因素有强大抵抗力,是细菌在恶劣环境条件下维持生存的休眠状态;同时是否杀死芽胞也是判断灭菌效果的指标。而芽孢的有无、芽孢的形态及位置也常常作为细菌鉴别的指标。 鞭毛(flagellum,复flagella):某些细菌细胞表面附着生长的一至数百条细长弯曲的丝状物,具有推动细菌运动的功能,为细菌的“运动器官”,可用作细菌鉴定指标 菌毛(pilus or fimbriae):长在细菌体表的纤细、中空、短直、数量较多的丝状物,在电镜下方可看到。根据功能不同,菌毛可分为普通菌毛和性菌毛两大类。其中,普通菌毛主要行使粘附功能,帮助细菌牢固粘附于敏感细胞表面,与病原菌致病性密

医学微生物学笔记总结得真的很好

医学微生物学笔记总结得 真的很好 Modified by JEEP on December 26th, 2020.

医学微生物学 总结得跟教材一样的哦真的省了不少力气 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1.微生物的分类: 3、病原微生物:少数具有致病性,能引起人类、植物病害的微生物。 机会致病性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导致疾病的微生物。4,郭霍法则:①特殊的病原菌应在同一种疾病中查见,在健康人中不存在;②该特殊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得纯种;③该纯培养物接种至易感动物,能产生同样病症;④自人工感染的实验动物体内能重新分离得到该病原菌纯培养。 5、免疫学:㈠主动免疫;㈡被动免疫。 第一篇细菌学 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第一节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1、观察细菌常采用光学显微镜,一般以微米为单位。 2、按细菌外形可分为:

①球菌(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 ②杆菌(链杆菌、棒状杆菌、球杆菌、分枝杆菌、双歧杆菌) ③螺形菌(弧菌、螺菌、螺杆菌) 第二节细菌的结构 1、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胞 2、革兰阳性菌(G+):显紫色;革兰阴性菌(G-):显红色。 3、 细胞壁结构革兰阳性菌 G+革兰阴性菌 G- 肽聚糖组成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 肽交联桥构成坚韧三维立体 结构 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构 成疏松二维平面网络结构 肽聚糖厚度20~80nm10~15nm 肽聚糖层数可达50层仅1~2层 肽聚糖含量占胞壁干重50~80%仅占胞壁干重5~20% 磷壁酸有无 外膜无有 4、G-菌的外膜{脂蛋白、脂多糖(LPS)→【脂质A,核心多糖,特异多糖】、脂质双层、} 脂多糖(LPS):即G-菌的内毒素。LPS是G-菌的重要致病物质,使白细胞增多,直至休克死亡;另一方面,LPS也可增强机体非特异性抵抗力,并有抗肿瘤等有益作用。 ①脂质A:内毒素的毒性和生物学活性的主要成分,无种属特异性,不同细菌的脂质A 骨架基本一致,故不同细菌产生的内毒素的毒性作用均相似。 ②核心多糖:有属特异性,位于脂质A的外层。 ③特意多糖:即G-菌的菌体抗原(O抗原),是脂多糖的最外层。 5、细胞壁的功能:维持菌体固有的形态,并保护细菌抵抗低渗环境。

微生物学习报告

食工142 060814214 孙佳峰培养基优化之单次单因子法详介 培养基优化,是指面对特定的微生物,通过实验手段配比和筛选找到一种最适合其生长及发酵的培养基,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发酵产物的产量,以期达到生产最大发酵产物的目的。发酵培养基的优化在微生物产业化生产中举足轻重,是从实验室到工业生产的必要环节。能否设计出一个好的发酵培养基,是一个发酵产品工业化成功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由于发酵培养基成份众多,且各因素常存在交互作用,很难建立理论模型;另外,由于测量数据常包含较大的误差,也影响了培养基优化过程的准确评估,因此培养基优化工作的量大且复杂。许多实验技术和方法都在发酵培养基优化上得到应用,如:生物模型(Biologicalmimicry)、单次试验(One at a time)、全因子法(Full factorial)、部分因子法(Partialfactorial)、Plackett andBurman 法等。但每一种实验设计都有它的优点和缺点,不可能只用一种试验设计来完成所有的工作 实验室最常用的优化方法是单次单因子(one-variable-at-a-time)法,这种方法是在假设因素间不存在交互作用的前提下,通过一次改变一个因素的水平而其他因素保持恒定水平,然后逐个因素进行考察的优化方法。但是由于考察的因素间经常存在交互作用,使得该方法并非总能获得最佳的优化条件。另外,当考察的因素较多时,需要太多的实验次数和较长的实验周期。所以

现在的培养基优化实验中一般不采用或不单独采用这种方法,而采用多因子试验。 下面是单次单因子法的详细介绍:单因素试验是在假设因素间不存在交互作用的前提下,通过一次只改变一个因素且保证其他因素维持在恒定水平的条件下,研究不同试验水平对结果的影响,然后逐个因素进行考察的优化方法,是试验研究中最常用的优化策略之一。王晓辉等人利用单因素试验对BS070623蛋白酶高产突变株进行了发酵培养基优化试验,取得了良好效果。然而,对于大多数培养基而言,其组分相当复杂,仅通过单因素试验往往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特别是在试验因素很多的情况下,需要进行较多的试验次数和试验周期才能完成各因素的逐个优化筛选,因此,单因素试验经常被用在正交试验之前或与均匀设计、响应面分析等结合使用。利用单因子试验和正交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可用较少的试验找出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较快地确定出培养基的最佳组合。较常见的是先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最佳碳、氮源,再进行正交试验,或者通过单因素试验直接确定最佳碳氮比,再进行正交试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