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海明威小说雨中猫中冰山原则的体现

论海明威小说雨中猫中冰山原则的体现

论海明威小说雨中猫中冰山原则的体现
论海明威小说雨中猫中冰山原则的体现

论海明威小说《雨中的猫》中“冰山原则”的体现

摘要:《雨中的猫》海明威的一部现实主义短篇小说。小说情节简单,语言平实,洗练,极好地体现了海明威一贯的简约的叙事风格和小说创作的“冰山原则”。本文分析了海明威在该故事中具体实现冰山原则的语言特点和艺术创作手法,即象征手法,电报式语言和“零度结尾”的使用。

关键词:象征手法,电报式语言,“零度结尾”,“冰山原则”

《雨中的猫》发表于一九二三年,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一部现实主义短篇小说。通过对生活中琐细事件的描述,作者展示了一对美国夫妇间的感情裂痕,刻画了一位冷漠寡情的丈夫和一位富有同情心、抑郁失望的妻子。小说情节简单,语言平实,洗练,在叙事过程中也很少使用任何形容词。由第三人称叙事者展开叙述,作者对故事中人物之间的深层关系未加任何交待和评论,因此给读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解读该故事留下了极大的空间和可能性,极好地体现了海明威一贯的简约叙事风格和小说创作的“冰山原则”。

1.象征手法的应用

象征手法的使用使得海明威得以用他小说中有限的文字世界表现出一个更为广阔的现实世界。小说中夫妻之间简单的言语对话及故事情节只是浮出冰面的八分之一,理解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则可使读者体味那深藏的八分之七。《雨中的猫》一文中充满了象征意象。象征手法的使用不仅有助于节俭笔墨,深化主题,也能增加文章的审美愉悦感。

我们先来看看小说中的几个重要意象:雨,女人和猫。雨具有强大的无所不在的覆盖性和不可阻挡的力量,象征着男性为中心的男权社会和强大的男性话语权。雨将出游的旅客囚困在旅店客房中,在局限的空间里突显了了两性在婚姻中的矛盾。字里行间透出女主人公在婚姻中束缚压抑及落寞的感受。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地位卑微,孤苦无依,备受压抑,就好像雨中的猫一样,无法保护自我,掌握自己的命运。其中几处对雨的描写也象征着美国妻子心中情感的斗争和波动。“雨下得更大了”,暗示她沉默温顺外表下内心激烈的冲突,“雨打着棕榈树叶”也暗合她寻猫未果时内心的落寞忐忑。

“猫”则是贯穿全文始末的线索。从发现猫,到失去猫,再到猫的重现,猫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内涵。猫象征着女性形象,代表着对家庭温暖,爱恋,保护的渴望。猫在雨中的境况,恰如女性在男权社会中境遇。猫是男权社会中女性的化身,猫躲避雨淋象征着女性在男权社会中寻求自我保护,自我空间以及自我话语权的努力。身处异国,美国妻子正如雨中的猫一样,孤独无援,渴望身心的温暖和关爱。

文中其他几处景物描写,也都具有一定以景传情的象征意义。如美国夫妻居住在广场附近的旅店,正对着纪念碑,公园和海。空荡荡的广场在一定意义上象征着战后人们空虚的精神世界。纪念碑则代表着战争在人们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这些景物描写都成为体味人物内心感受的媒介。

象征手法的使用,使得海明威得以用简约的客体描写来表现人物复杂的情感世界。2.言简意赅的电报式语言

拨冗存简,去矫归朴,电报式语言般的惜字如金是海明威语言创作的最大特点,也是他作品深入人心的重要原因之一。长期从事战地记者职业使得海明威形成了简洁明快的用语风格。他善于以最简单的语言表达最复杂的思想,使语言朴实无华。随手拈来的日常口语和俭省的笔墨可能会使文章流于通俗平淡,松散乏味。但简约决不等于简单,精心锤炼的文字使得他的简约具有了直达心灵的穿透力和让读者在作者刻意的留白中思索的深度。电报式语言对实现他的冰山原则功不可没。“海明威自己孜孜以求的是眼睛和对象之间,对象和读者之间最短的距离,产生如在眼前,光鲜如画的感觉。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砍削了整座森林

的冗枝赘叶,只留下了清新的基本枝干;他删除了解释,探讨甚至议论,去掉了一切花花绿绿的比喻;清除了古老神圣,毫无生气的文章俗套,直到最后,留下了疏疏落落,饱经锤炼的文字,读者眼前才豁然开朗没能有所见。海明威用笔简省,旨在使描述对象可视,可感。

如在《雨中的猫》这篇短篇小说中,描述的只是生活中一个小片段,但却细腻传神的刻画出了女主人公在婚姻中孤独压抑的心境。其中景物描写的一段文字:“青铜制成的纪念碑,在雨里闪闪发光。雨水从棕榈树上滴下来。石子路上有一堆一堆的积水。海浪夹着雨水向岸上拍击排挤过来,又顺着海滩排排地的退去。再过一会儿,又夹着雨水滚滚地拍击过来。”寥寥数语的描写,使得雨景,雨声历历在目,声声在耳。远近深浅,层次分明,有静有动,浑然交融。简略的语言给读者勾勒出一副可视,可听,可感的海滨雨景。

再如美国夫妻两人之间平淡的对话,一来一往,妻子越来越罗嗦,丈夫越来越简短不耐烦。

“你觉不觉得我把头发留起来会更好一点?”她问到,又看了看自己在镜中的侧影。

乔治抬起头来,看着她的颈窝,象个男孩子那样,头发剪的很短。

“我喜欢你这样子。”

“可我已经对它厌烦了,”她说,“象个男孩子一样,让我烦透了!”

乔治在床上换了个姿势。从她说话开始,他的眼睛就一直没有离开过她。

“你看起来很漂亮。”他说。

她把镜子放到梳妆台上,走到窗口,向外张望。天渐渐黑了。

“我想要把头发扎在脑后,梳得又紧又光滑,扎成个发髻,我可以拿手摸到它。”她说着,“我

想要有只小猫蜷在我膝盖上,我拿手抚摩它时,它就会呜呜地叫起来。”

“是吗?”乔治坐在床上说。

“我想用自己的银具来吃饭,还要点上蜡烛。我想要现在是春天,我要对着镜子梳头发,我想

要一只小猫,还要几件新衣服。”

“唉,好了好了,找点东西来看吧!”乔治说。他又在看书了。

妻子站在窗口望外望。这会儿天很黑了,雨仍在敲打着棕榈树叶。

“总之,我想要一只猫,”她说,“我要一只猫,我现在就要一只猫。如果我不能有长头发,也

不能有任何其他有趣的东西,我总可以有只猫吧。”

此处作者未加一字评论,也没有人物心理描写,只有简单平实的日常对话,但妻子的无聊落寞,丈夫的冷淡敷衍尽显眼前。

3.海明威式“零度结尾”

和欧亨利的”surprise ending”相对成趣的则有海名威标志式的”zero ending”。海明威小说的结尾方式是实现其"冰山原则"的策略之一。他小说的结尾方式可以分为主观描述式、议论式和客观描述式三类,客观描述式结尾又可以细分为对话式、行动式、景物描写式和内心独白式四种情形。评论界关于海明威小说结尾的界说有欠妥当。"零度结尾"只能指称客观描述式结尾,而且仅概括出它形式技巧上的特征。而本文雨中猫则属于典型的客观描述式结尾。文章结尾的成功与否不仅直接影响到小说情节的完整和小说结构的完美,更影响文章主旨的传达和主题的突出深化,所以作家和文论家历来都重视文章的结尾艺术。叶圣陶先生说,结尾是文章完了的地方,但结尾最忌的就是真个完了。

“零度”只能概括出文章结尾形式的戛然而止,没有作者任何评论,似乎欠缺对于读者的一个交代。而其实正是这种欠缺交代才正给读者留下了一种思考的余地和欲望,是他们渴望进一步探索文章的意义。生活中本身很多事情都不会有一个普遍的结局的。每个读者都可以做出自己不同的解读,给自己一个交代。

在小说《雨中的猫》里,女主人公百无聊耐地向自顾看书的男主人公诉说了种种简单的

心愿,却被冷淡地一一否决后,女主人公的孤独压抑和读者的同情心都到达了极点,这时故事峰回路转,店主派侍女送来了一只大玳瑁猫,看似意外却也在情理之中。故事也在此戛然而止,初读之下,可能稍感唐突。可正是这种唐突未完的感觉,才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思索空间。

4.总结

象征手法的应用,言简意赅的电报式语言,海明威标志式的“零度结尾”三大写作特点具体在这篇短篇故事里实现了海明威的“冰山原则”。简短的篇幅刻画除了女性的婚姻中的孤独和压抑,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思索空间。冰山原则的成功运用来自于大师对于人物心理的感同身受,对于生活深入准确的体会和把握,更有对语言艺术精准的运筹。没有这样的艺术语言功力作底,盲目的使用冰山原则,只怕会给人留下做作生硬,不知所云的感觉。海明威独有的冰山原则,以它“简”中透出的美震撼读者的心灵。正如庞德评中国古诗,简单的意象迭加,却总能产生无限的意蕴和隽永的美。这就是少和多的辨证,是大师笔下八分之一的美。

(完整版)冰山理论

冰山理论 “冰山理论”是根据弗洛伊德、海明威和萨提亚在各自领域将“冰山理论”提出并加以应用到心理学界、文学界、管理学界、医学界等,传播广泛。 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提出著名的“冰山原则”。他以“冰山”为喻,认为作者只应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应该通过文本的提示让读者去想像补充。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前两者是具体可见的,后两者是寓于前两者之中的。“冰山理论”有两个层面的含义: 一是简约的艺术。即删掉小说中一切可有可无的东西,以少胜多,象中国水墨画技巧,计白当黑,不要铺陈,不要八分之八,而只要八分之一。英国学者贝茨在《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一文中认为,这种简约在语言上表现为删掉了小说中几乎所有的解释、探讨,甚至议论;砍掉了一切花花绿绿的比喻;剥下了亨利·詹姆斯时代句子长、形容词多得要命的华丽外衣:“他以谁也不曾有过的勇气把英语中附着于文学的乱毛剪了个干净。”这些英语文学的乱毛中被海明威收拾得最利索的是形容词。形容词过多是十九世纪末以亨利·詹姆斯为代表的小说家带给英语文学的一大灾难。譬如詹姆斯的代表作《贵妇人的画像》充

斥了长句子和多重修饰,“你不憋足一口长气是读不完一个句子的,好比一长列货车,站在它面前望不到尽头”(董衡巽语)。这绝对是学者型的文风。而海明威18岁就去打仗,根本没有机会进行科班训练,打过仗当了美国一家报纸驻欧洲的记者,写文章和报道要用电报发回国,语言必须简明,于是形成了一种所谓的“电报体风格”,极少用修饰语,极少用形容词。可以说文学史上有一类作家是敌视形容词的。法国大文豪伏尔泰就有句名言:“形容词是名词的敌人。”他似乎在说只有名词是直抵事物本身,是直面、直接呈示事物,形容词多了反而遮蔽事物和内质,所以是名词的敌人。其二,小说家马原认为“冰山理论”的更内在的质素可以概括为“经验省略”。他指出开始许多评论家把海明威的省略与传统的留空白理论等同起来,以为这是一种含蓄手法的运用,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是一个大的失误。传统的省略方法很类似于删节号的作用,它省略的是情味和韵致;而海明威省略的则是完全不同质的东西——实体经验。马原以《永别了武器》中曾被海明威改写了三十九遍(在另一处海明威又说是四十遍)的结尾为例:我往房门走去。“你现在不可以进来。”一个护士说。“不,我可以的。”我说。“目前你还不可以进来。”“你出去。”我说。“那位也出去。”“在此之前作者没告诉我们房间里有几位护士,这段文字也没交代,可是我们马上知道了这间停着‘我’情人(卡萨玲)

年轻人必读的29本英文短篇小说,分分钟刷新你三观

年轻人必读的29本英文短篇小说,分分钟刷新你三观 本周,著名网站Buzzfeed 罗列了一份年轻人必读的29 篇短篇小说书单,这份书单的作者覆盖了英语世界,尤其是美国文学界最富盛名的小说家。《外滩画报》精选出10 篇已经翻译成中文的小说作重点推荐。 编辑:谭浩制图:唐卓人部分图片来自Buzzfeed 2013年,瑞典学院将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以写作短篇小说见长的加拿大作家爱丽丝·门罗,这在某种程度上褒扬了中短篇小说为世界文学做出的重要贡献。阿根廷女作家萨曼塔·施维伯林甚至说:“门罗能够得到诺贝尔文学奖,让我们这些写作短篇的都松了一口气。”虽然很多人不一定赞同顾彬关于“长篇小说已经没落”的论调,但是短篇小说作为一种更为有力凝练的文学形式,确实更加符合如今这个时代的节奏。本周,著名网站Buzzfeed 罗列了一份年轻人必读的29 篇短篇小说书单,这份书单的作者覆盖了英语世界,尤其是美国文学界最富盛名的小说家。《外滩画报》精选出10 篇已经翻译成中文的小说作重点推荐: 1. 弗兰纳里·奥康纳:《流离失所的人》 《流离失所的人》选自小说集《好人难寻》在弗兰纳里·奥康纳的小说里,尽管大部分时间故事里的人物都被堕

落、自私、愚昧、自负、欺骗或冷漠所掌控,但是,总有那么一个时刻(往往在接近小说结尾处),奥康纳会安排上帝的恩惠(或曰天惠)降临到他们身上。在这圣灵显现的一瞬间,这些人物突然受到某种精神上的启迪,进而达到某种“顿悟”,他们也许会接受这一天惠,也许会拒绝它,但不管怎样,这一灵光闪现的“天惠时刻”会使他们的内心发生改变。——比目鱼,书评人 2. 朱诺?迪亚斯:《沉溺》 选自小说集《沉溺》《沉溺》里面的九个小短篇和一个准中篇都是以朱诺?迪亚斯自己和他的家庭的真实经历为蓝本书写出来的半自传作品,它所处理的是一个移民家族心灵史上最特殊的时段:移民前在多米尼加共和国的等待期和移民初期在美国的无望岁月。朱诺?迪亚斯在写这些“少作”的时候,还没有获得他后来的作品中罗伯特?波拉尼奥式的喷薄的语言强度,但这种语流清浅、句法简朴的写法与作者的青春期原型所附体的叙述者尤尼尔非常合拍:如此“低限度”的风格,恰好能够为那些在生理、心理与地理的转换交接处所蛰伏的晦暗不明的能量提供随机释放的可能性。——胡续东,作家 3. 米兰达·裘丽:《楼梯上的男人》

弗洛伊德海明威和冰山理论

弗洛伊德、海明威和“冰山理论” 在心理学界、文学界、管理学界、医学界等都会常常谈到“冰山理论”。何谓“冰山理论”呢?“冰山理论”为何如此著名呢?首先来看看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和著名作家海明威他们曾经在各自领域里所提出过的“冰山理论”。 1895年,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与布罗伊尔合作发表《歇斯底里研究》,弗洛伊德著名的“冰山理论”也就传布于世。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中,他认为人的心理分为超我、自我、本我三部分,超我往往是由道德判断、价值观等组成,本我是人的各种欲望,自我介于超我和本我之间,协调本我和超我,既不能违反社会道德约束又不能太压抑.与超我、自我、本我,相对应的是他对人的心理结构的划分,基于这种划分他提出了人格的三我,他认为人的人格就像海面上的冰山一样,露出来的仅仅只是一部分,即有意识的层面;剩下的绝大部分是处于无意识的,而这绝大部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人的发展和行为,包括战争、法西斯,人跟人之间的恶劣的争斗,如此等等。所以弗洛伊德把他的精力主要用于对人的无意识的研究,这点也受到了后来人的批评。见图。 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把文学创作比做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前两者是具体可见的,后两者是寓于前两者之中的。后来,大家在研究任何文学作品的时候,总是首先要搞清楚水下的“八分之七”,因为这一部分是冰山的基础。 正是因为弗洛伊德和海明威在各自领域将“冰山理论”提出并加以应用,“冰山理论”才得以广为流传! 文学与冰山理论 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提出著名的“冰山原则”。他以“冰山”为喻,认为作者只应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应该通过文本的提示让读者去想像补充。 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前两者是具体可见的,后两者是寓于前两者之中的。 “冰山理论”有两个层面的含义: 一是简约的艺术。即删掉小说中一切可有可无的东西,以少胜多,象中国水墨画技巧,计白当黑,不要铺陈,不要八分之八,而只要八分之一。英国学者贝茨在《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一文中认为,这种简约在语言上表现为删掉了小说中几乎所有的解释、探讨,甚至议论;砍掉了一切花花绿绿的比喻;剥下了亨利?詹姆斯时代句子长、形容词多得要命的华丽外衣:“他以谁也不曾有过的勇气把英语中附着于文学的乱毛剪了个干净。”这些英语文学的乱毛中被海明威收拾得最利索的是形容词。形容词过多是十九世纪末以亨利?詹姆斯为代表的小说家带给英语文学的一大灾难。譬如詹姆斯的代表作《贵妇人的画像》充斥了长句子和多重修饰,“你不憋足一口长气是读不完一个句子的,好比一长列货车,站在它面前望不到尽头”(董衡巽语)。这绝对是学者型的文风。而海明威18岁就去打仗,根本没有机会进行科班训练,打过仗当了美国一家报纸驻欧洲的记者,写文章

老人与海冰山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题目 《老人与海》中的象征意义所体现的“冰山原则” 2、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2.1选题的目的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是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盛行的日益繁琐的文学写法的偏离和背叛。国内外的文学批评家对其大加赞赏,都对其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冰山原则”是时代的需要,反映出时代的风貌,开创了一代文风,但在实际中还有一些残缺,作为一种创作原则,“冰山原则”的影响是永恒的。本文就是通过中外批评家的观点,集合海明威自己看法,通过深入分析《老人与海》这一作品,对海明威的创作风格——“冰山原则”进行了探讨。本文分析了该原则的四大构成要素,通过研究文章中多重形象的象征意义,详细分析了“冰山原则”在《老人与海》中的体现,着重分析其冰山下隐藏的“八分之七”,以此揭开其“以少见多”的深层意义和艺术魅力以及折射出的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文章最后还简单介绍了海明威的创作风格在美国及世界文学上和社会意义上的贡献。 2.2选题的意义 2.2.1理论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老人与海》中多个形象的象征意义,对海明威的创作风格——“冰山原则”进行探讨研究,有利于这一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并从理论的高度上加深是创作者和其他读者对这一创作原理的认识。 2.2.2现实意义 通过对《老人与海》的深入研究,结合现实,引导创作者进一步探讨海明威创作原理“冰山原则”,揭开其“以少见多”的深层意义和艺术魅力以及折射出的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进而掌握这一原理的实际应用技巧,进行更好的创作。 3、国内外同类研究的概况综述 3.1作者及作品简介 厄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 )是20世纪美国小说家、短篇小说作家和最伟大的美国作家之一,是盛行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迷惘的一代”文学流派公认的代表作家,被称为美国二十世纪上半期最有才华的天才小说家。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他的为人,那就是:一个酷爱体育和运动的硬汉;一位世事练达的记者;一名浑身伤疤的战士;一位西班牙斗牛的狂热爱好者;一位既擅饮烈酒又讲究生活的美食家。海明威的思想十分深邃,而且观点独特,用诗人艾伦·泰特的话说,他具有“一个极其微妙的心灵和强大的选择性观察能力”。 海明威的小说通常侧重于处于充满危险的生活中的军人,渔民,运动员,

浅析海明威写作的冰山原则——以《杀人者》中人物形象塑造为例

文学界 .. 摘要:海明威在美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的写作风格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以电报式简明的语言风格和精巧独特的构思而著名,其中以他的“冰山原则”最为人所熟知,而人物的形象塑造也一直是海明威实现写作的“冰山原则”的最好的工具。《杀人者》是海明威创作的经典小说之一,小说以简练含蓄的文字体现了海明威的“冰山原则”,本文将着重从人物的对话及语言特色入手,以《杀人者》为例来浅析海明威文学创作中“冰山原则”。 关键词:海明威;《杀人者》;冰山原则;叙事艺术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13)01-0178-02 “冰山原则”这个概念是海明威对自己创作特色的一个形象的比喻。也就是说文学作品应该像一座冰山一样,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其余的八分之七都是藏在水下的。以强大的文学底蕴和深厚的文化积累来作为文学创作的基础,通过高度的凝练和艺术加工将作品整合成简明的文字表现出来。只留下有限的文字但却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与思考空间,这是海明威小说中最常见的一种手法。其中《杀人者》是贯彻“冰山原则”的典型作品之一①,以简明凝练的对话和耐人寻味的情节写出了一个看似简单却寓意丰富的故事。文中共有三个要素,分别是人物、时间和地点。而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和所有的信息都是来自于人物间的对话,没有任何关于心理以及客观的叙述。如果只是从表面上看来,这篇小说似乎平淡无奇,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语言简单,情节没有任何波澜,很多事件没有交代就结束了小说,但只要结合海明威创作这篇小说的时代背景并且对人物间的对话进行深层的分析,我们就会看到小说背后隐藏的意义。人物是小说的基础,文中塑造了几个个性非常鲜明的人物,下面将通过这些人物的形象塑造手段,来浅析隐藏在冰山下面的内涵。 1杀人者形象的塑造 杀人者是本作的标题,小说的主题自然也是围绕着杀人者的故事展开。小说中采用了开门见山的手法,在两个杀人者的对话中展开了故事的情节。对话及语言的风格是塑造这两位杀人者最重要的要素。小说并没有在开始就阐明了两个人的来意,两个杀人者以“食客”的形象出现在了读者面前,“但是他们百无聊赖、心不在焉的对话却给读者心中留下了很多疑问”②,对于来到餐馆的目的似乎不是很明确,“我不知道,你要吃什么,艾尔?”“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要吃什么。”③ 、“哪一盆是你的?”“你不记得吗?”“火腿蛋”“真是个聪明小伙子” ④这样几组看似平常却又耐人寻味的对话正 显示了他们“不同寻常”的来路和动机,来到了餐馆不知道自己要吃什么,点餐过后又不知道自己点的是哪一份,这样不明不白的对话正留给了读者无限的遐想,比起以客观的叙述来直接说明两个人的来意要精妙得多,并且也起到了非常好的铺垫作用,为后来两个人明示身份打好了基础。但隐藏在这些“语言伪装”背后的确是我们要寻找的那八分之七的真相。 另一个塑造杀人者形象的手段是对他们外形和行为的描写。“他戴顶常礼帽,穿一件横排钮扣的黑大衣。他那张脸又小又白,绷紧着嘴,围一条丝围巾,戴着手套。”、“他们的面孔不一样,穿得却象是一对双胞胎。两人都穿着绷得紧紧的大衣。”⑤从他们的衣着我们可以得到这样几个要素:礼帽、黑大衣、手套、丝围巾。并且两个人在吃饭的时候并没有摘下手套,也能让读者想到这是为了避免留下指纹或者证据而采取的措施,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黑社会与杀人者的形象。这些描写刻意的突出了两个人作为“杀人者”的显著特征,但是这又与前面的语言和对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差。两个既像杀人者又不像杀人者的人成为了海明威这篇《杀人者》中艺术形象最为突出的所在。其实这篇小说有很多让我们存在疑问的地方,两个杀人者为什么冒冒失失的留下了自己的名字和来意?为什么没有杀掉饭店中的“证人”?为什么他们的行为习惯与常见的“杀人者”不同?为什么要杀人?这些都是留给读者去遐想,去思考的问题,也就是我们要探求的问题,而线索仅仅是海明威这些简短的对话和描写。文中的“杀人者”形象可以形象的比喻成人生,人们好似怀揣着一个目标和目的去做一件事,却搞不清时间(正如文中的“五点”和“五点二十”这两个潜在的意象),甚至搞错了该去的地方(杀人者要杀的人并没有去两人埋伏的餐馆),他们穿着“杀人者”的外衣,却说着没有“杀人者”气息的话,做着滑稽的事情,不仅公然暴露了自己的身份,不停的取笑店伙计,还像拍电影一样指挥站位,最后文中也写到“他们穿着那么包紧的大衣,戴着常礼帽,样子真象两个耍杂技的”,都让我们体会到了“当时人们对于生活、对于本该做的事抱着一种迷茫、无所谓的心态”⑥,在不断的矛盾中虚无的渡过人生。即使没有虚度,也是一个罪恶的“杀人者”。我们可以从简简单单的对话及描写,挖掘到海明威想要表达的社会现状与人们的思想状态,八分之七的冰山终于开始显露出来。 2尼克的形象塑造 在一般的读者看来,如果说“杀人者”象征着社会的罪恶和迷茫,那么餐馆的三个人则象征着社会的平民与无辜。在读《杀人者》的时候,虽然是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但我们会不自觉的将乔治和尼克的视角视为小说的主视点。与对杀人者的形象塑造不同的是,对于三个人的形象塑造全是由对话和语言来完成的。 尼克是整个作品中唯一一个跨越了两个场景的人物,并且在文中出现了两次很大的心理波动。文中虽然没有关于尼克心理的描写,但是从尼克的语言和行为之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暗示。在餐馆得知杀人者的杀人计划之后之后,尼克在萨姆和乔治都不支持的情况下毅然决然的赶到了安德烈森的家中并且予以了通知,这表现了尼克的第一次心理波动,得知杀人计划之后的震惊并且想极力的阻止惨案的发生。但安德烈森却是一种无所谓的漠视死亡的态度,这又给了尼克第二次心理波动,让尼克在对杀人计划震惊的同时又为安德烈森的态度所震惊,最后决心要离开这座城市并说:“我可真不忍心想象这事。这太他妈的可怕了。”⑦不仅是杀人事件可怕,人们对这件事的态度更加令人胆寒,对于生命的漠视和 作者简介:孙成(1992-),男,吉林省白山市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10级 浅析海明威写作的“冰山原则” ———以《杀人者》中人物形象塑造为例 孙成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117) 外国文学 178

从空间批评的角度解读海明威短篇小说《杀手》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36936877.html, 从空间批评的角度解读海明威短篇小说《杀手》 作者:钱奂 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06期 摘要:海明威的短篇小说《杀手》(The killers 1927)延续了海明威的写作的冰山风格,以人物对话的形式组织全文,通过人物要素与场景要素位置的确定,延展了小说在叙事之外的具体空间到抽象空间的置换,体现了强烈的异质空间的特质。本文试图从空间批评的角度,通过小说展现的空间意象来探索小说中的人物在物理空间、社会空间和个体的心理空间之间的互动关系,发掘小说中渗透的空间异质意识所体现的美国社会生存活动紧张的“关系集合”,以及海明威对于个体身份焦虑的人文思考。 关键词:《杀手》;异质空间;关系集合;暴力 欧内斯特·海明威,美国著名作家和记者,“迷惘的一代” 作家中的代表人物,其作品表现出了对人生、世界、社会的迷茫和彷徨。《杀手》被誉为美国短篇小说的经典之作,也是现代美国短篇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作为最早被引入中国翻译的海明威短篇小说,许多文艺理论批评家都试图从小说的主题分析,冰山语言特点,以及硬汉小说等方面来阐释对海明威作品的理解。但对海明威作品中所透露出来的空间格局分析的人却较少,本文试图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从小说中展现的空间意象的角度入手,借助福柯的异质空间理论结合文本分析,对海明威的小说《杀手》中表现的异托邦情境进行深层次的解读,从而关照作品中所透露的对美国社会生存活动的关系集合与对个体身份焦虑的人文思考。 一、故事中的空间意象 海明威的短篇小说《杀手》作为一篇几乎由对话组建起来的小说,就整体上看,既缺少对小说故事背景的常规介绍,又能发现作者刻意地在小说中抹去相当多的信息,以一种极简的语句,让读者建构起对小说故事的基本想象。海明威似乎确信,“亨利快餐厅”这五个字已经完全完成了作者为读者交代背景的义务,而之后的情节只需要利用场景中存在的物理空间与社会空间之间互动的真实表现,从而让读者对原本故事中的情境进行黏补与粘合,读者自能够勾画出一部小说所要表达的真实内容。就小说的结构上来说,故事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了进入亨利快餐厅的两名杀手,控制了餐厅的所有工作人员后,等待着拳击手安德烈森的到来,意欲枪杀他;第二部分讲述了在两名杀手离开了快餐厅后,尼克·亚当斯来到安德烈森的所在的公寓,传信告知安德烈森有人想要杀他的消息,并建议安德烈森逃跑;第三部分讲述了尼克回到亨利快餐厅,因无法平复他内心之中盘旋着的恐慌之后的惊魂未定,他准备离开芝加哥。而在文中,尼克·亚当斯既介入于故事之中,同时又被海明威赋予了第三视角,小说从亚当斯为向安德烈森告知杀手的消息到其所在的住所为衔接,实现小说空间上的转换,并串联起整个故

冰山理论讲解

冰山理论 百科名片 冰山理论 在心理学界、文学界、管理学界、医学界等都会常常谈到“冰山理论”。何谓“冰山理论”呢?“冰山理论”为何如此著名呢?首先来看看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和著名作家海明威他们曾经在各自领域里所提出过的“冰山理论”。 目录 冰山理论 文学与冰山理论 冰山风格的结构 1海明威冰山风格的形成原因早年的锻炼经历有一定的影响 1其他作家、艺术家的影响 1时代的影响 1独特的审美趣味 1心理的焦虑 海明威的冰山风格 物流冰山理论 管理学中的冰山理论 展开 编辑本段冰山理论 1895年,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与布罗伊尔合作发表《歇斯底里研究》,弗洛伊德著名的“冰山理论”也就传布于世。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中,他认为人的心理分为超我、自我、本我三部分,超我往往是由道德判断、价值观等组成,本我是人的各种欲望,自我介于超我和本我之间,协调本我和超我,既不能违反社会道德约束又不能太压抑.与超我、自我、本我,相对应的是他对人的心理结构的划分,基于这种划分他提出了人格的三我,他认为人的人格就像海面上的冰山一样,露出来的仅仅只是一部分,即有意识的层面;剩下的绝大部分是处于无意识的,而这绝大部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

人的发展和行为,包括战争、法西斯,人跟人之间的恶劣的争斗,如此等等。所以弗洛伊德把他的精力主要用于对人的无意识的研究,这点也受到了后来人的批评。见图。 冰山理论 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把文学创作比做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前两者是具体可见的,后两者是寓于前两者之中的。后来,大家在研究任何文学作品的时候,总是首先要搞清楚水下的“八分之七”,因为这一部分是冰山的基础。正是因为弗洛伊德和海明威在各自领域将“冰山理论”提出并加以应用,“冰山理论”才得以广为流传! 编辑本段文学与冰山理论 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提出著名的“冰山原则”。他以“冰山”为喻,认为作者只应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应该通过文本的提示让读者去想像补充。 冰山理论 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前两者是具体可见的,后两者是寓于前两者之中的。“冰山理论”有两个层面的含义: 一是简约的艺术。即删掉小说中一切可有可无的东西,以少胜多,象中国水墨画技巧,计白

海明威_冰山原则_下的小说创作风格

第37卷第1期Vol.37l.1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Anhui Normal University(H um.&Soc.Sci.) 2009年1月 Jan.2009海明威/冰山原则0下的小说创作风格 张晓花 (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芜湖241003) 关键词:冰山原则;白象似的群山;白描;文字拼贴;象征;省略 摘要:简洁的文字、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构成了海明威/冰山写作风格0的四要素。以5白象似的群山6为例,通过分析作者在小说中对白描、文字拼贴、象征和省略等创作手法的运用,展示其冰山写作风格。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22435(2009)0120108204 Cr eative Styles under Hemingway.s/I ceber g P r inciple0 ZH ANG Xiao2hua(S chool of F or eig n S tudies,Anhui N orma l U niver sity,Wuhu Anhui241003,China) Key wor ds:iceberg pr inciple;Hills like Whit e Elephants;str aightforward style of wr iting;wr iting makeup; symbol;abbr eviat ion Abstr act:The succinct wr iting,br ight image,rich emotion and profound thought constitute the four ele2 ments of his/iceber g writ ing style0.T ake/H ills like White Elephants0as an example and reveal Heming2 way.s iceber g writ ing style through analyzing the author.s creative methods such as simple,straightfor wa rd style of writ ing,t he writing makeup,symbol and abbreviation,and etc. 海明威是20世纪美国文坛上最具个性的伟大作家之一。他的/冰山原则0这一独特的创作方法和艺术风格开创了文学创作的一代新风。5白象似的群山6是他最优秀的短篇之一,小说运用了白描、文字拼贴、象征和省略等创作手法,通过极为含蓄、凝练、暗示的象征手法来引导和启发读者挖掘这一短篇的潜在意义,充分展现了他的/冰山0风格的无穷魅力。 一、/冰山原则0与海明威小说创作 风格 所谓/冰山原则0,就是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把自身的感受和思想情绪最大限度的埋藏在形象之中,使之情感充沛却含而不露、思想深沉而隐而不晦,从而将文学的可感性与可思性巧妙的结合起来,让读者感受作品鲜明形象并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简洁的文字、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是构成/冰山原则0的四个基本要素。文字塑造形象,形象包含情感,情感之中蕴藏思想,这是文学通则,但在海明威的作品中表现尤甚。 海明威把自己的创作比做/冰山0并用/冰山理论0来形象地概括自己的艺术风格和技巧。他曾说:/我总是试图根据冰山原则去写作,水底的部分占整座冰山的八分之七,凡是你知道的东西都可以省略,略去的是海底看不见的部分,这会使你的冰山深厚起来。0[1]79285他在5死在午后6一书中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0在他看来,一部作品好比/一座冰山0,露出水面的是八分之一,即具体可见的文字和形象只是冰山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0,而看不见的情感和思想则是隐藏在水下的八分之七,写作只需表现/水面上0的部分,而/水面下0的让读者去体味。对此他解释说:/一个作家因为不了解而省略某些东西,他的作品只会出现漏洞。相反,如果一位散文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里很有数,那么他可能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家写得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 *收稿日期:2008209209 作者简介:张晓花(19722),女,安徽南陵人,讲师,硕士。

从《老人与海》看海明威的“冰山原则”

- 摘要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于1951年在古巴写的一篇中篇小说,它是海明威创作并在他还在世时出版的最后一部主要的虚构作品。在书中海明威描述了一个老人出海捕鱼全部过程的故事。无论是从语言结构、叙事技巧还是象征手法角度来看,《老人与海》将文学的可感性与思想性巧妙地结合起来,犹如一座冰山,有实有虚有藏有露,让读者去感受并发掘其内在的意义。本文正是通过对《老人与海》的语言结构、叙事技巧、和象征手法三个方面的研究,对海明威所倡导的“冰山原则”进行探讨,挖掘书中深藏的意蕴。 关键词:《老人与海》,圣地亚哥,冰山原则 Abstract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is Ernest Hemingway in 1951 in Cuba wrote a medium-length novel, it is Ernest Hemingway to create and when he was alive the last part of the main published fiction. In book description Hemingway in a old man fishing all the story of the process. Whether from the language structure, narrative skills or symbolism Angle,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of literature can be emotionally and will be thoughtful combined skillfully, like an iceberg, have actual empty houses the dew, let the reader to experience and explore the inner meaning. Key words:The Old Man and the Sea, Iceberg Principle, Santiago

海明威之冰山理论

浅谈海明威之冰山理论 摘要:在很多领域人们都会提到冰山理论。海明威提出的文学领域的冰山理论,是写作方面一种独到的见解,有着较为丰富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海明威冰山理论含义现实意义《午后之死》《老人与海》《永别了武器》 正文 简述冰山理论 1895年,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与布罗伊尔合作发表《歇斯底里研究》,认为人的人格就像海面上的冰山一样,露出来的仅仅只是一部分,即有意识的层面;剩下的绝大部分是处于无意识的。弗洛伊德著名的“冰山理论”也就传布于世。这是心理学上的冰山理论。 在文学领域,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提出著名的“冰山原则”。他以“冰山”为喻,认为作者只应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应该通过文本的提示让读者去想像补充。 他在书中说道:如果一位散文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中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得真实,会强烈的感觉到作者省略的地方,就好像作者已经写出来了。

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八分之一是作者看到的,八分之七虽然没有写出来,但是读者也能感觉到。”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前两者是具体可见的,后两者是寓于前两者之中的。 “冰山理论”两个层面的含义: 其一;简约的艺术。即删掉小说中一切可有可无的东西,以少胜多,象中国水墨画技巧,计白当黑,不要铺陈,不要八分之八,而只要八分之一。英国学者贝茨在《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一文中认为,这种简约在语言上表现为删掉了小说中几乎所有的解释、探讨,甚至议论;砍掉了一切花花绿绿的比喻;剥下了亨利·詹姆斯时代句子长、形容词多得要命的华丽外衣:“他以谁也不曾有过的勇气把英语中附着于文学的乱毛剪了个干净。”这些英语文学的乱毛中被海明威收拾得最利索的是形容词。形容词过多是十九世纪末以亨利·詹姆斯为代表的小说家带给英语文学的一大灾难。譬如詹姆斯的代表作《贵妇人的画像》充斥了长句子和多重修饰,“你不憋足一口长气是读不完一个句子的,好比一长列货车,站在它面前望不到尽头”(董衡巽语)。这绝对是学者型的文风。而海明威18岁就去打仗,根本没有机会进行科班训练,打过仗当了美国一家报纸驻欧洲的记者,写文章和报道要用电报发回国,语言必须简明,于是形成了一种所谓的“电报体风格”,极少

冰山原则

“冰山原则”—— ①海明威在他的作品《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提出了文学创作的“冰山原则”。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 ②所谓“冰山原则”,就是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并把作者自己的感受和思想最大限度地藏在形象中,使之情感充沛却含而不露,思想深沉却隐而不晦,从而将文学的可感性与可思性巧妙地结合起来,让读者通过对鲜明形象的感受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 ③简洁的文字、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是构成“冰山原则”的四大要素,从而也成为海明威的基本创作风格。 ④海明威的“冰山原则”象征着他在创作实践上对形式美的追求,体现了他强烈的创作个性,在美国文坛上开创了一代新风,引起了文学批评界的广泛兴趣。 4、《老人与海》象征意义: (一)总体象征意义: 《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是一部寓意很深的作品。故事表现了“英雄与环境”这个传统的主题。在这场英雄与环境的斗争中,桑提亚哥是一位失败的英雄,在对待失败的风度上,桑提亚哥赢得了胜利。他认为,“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这就是他的生活信条和“硬汉子”精神,也是这一形象留给读者的最深刻的启发。 (二)个体象征意义: o用大海象征变幻无常的社会生活; o用马林鱼象征人生的理想; o用鲨鱼象征无法摆脱的悲剧命运; o用狮子象征勇气和力量等。 5、桑地亚哥形象: 《老人与海》中的老渔夫桑地亚哥是作者着力刻画的“硬汉子”形象。他是一个正直、单纯的老人,过着贫困而孤独的生活。老人的生活尽管艰辛困苦。但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乐观精神。小说中描写的捕鱼过程,充分表现了桑提亚哥的顽强意志和拼搏精神。84天捕不到鱼仍旧毫不气馁、精神焕发,同捕获的大马林鱼搏斗两昼夜,返航途中同鲨鱼奋力搏斗。在老人羸弱的身躯里蕴藏着崇高的精神力量,他面对厄运,既不抱怨,也不气馁,而是以无畏的勇气和奋斗精神去迎接灾难。在他与大海的搏斗中,展示出人的高贵与尊严。 6、《老人与海》的艺术特色:

从尼克系列小说看海明威短篇小说的艺术风格

第7卷 第4期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V o.l 7N o 4 2008年7月 Journa l o f Luohe V ocationa lT echno l ogy Co ll ege Ju.l 2008 收稿日期:2008-01-16 作者简介:赵爽爽(1982-),女,河南南阳人,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06级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从尼克系列小说看海明威短篇小说的艺术风格 赵爽爽 (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摘要:海明威以极大的热情在数十篇短篇小说中横绘了尼克 亚当斯从少年到成年的人生道路,形成了尼克形象系列短篇小说。尼克是海明威的自传性形象,通过尼克,海明威表达了他对时代和社会的审视与思考。因此,只有仔细研究尼克形象系列短篇小说,读懂尼克的性格特征,才能更好地了解作家海明威本人以及他的作品中所蕴藏的深刻含义。 关键词:海明威;尼克 亚当斯;短篇小说 中图分类号:I 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864(2008)04-0054-02 欧内斯特 海明威(E rnest H e m i ngw ay ,1899 1961)是美国20世纪最重要的文学大师之一。他的富有传奇色彩、 充满冒险的经历和他独特、凝练的写作风格,尤其是其短篇小说的艺术魅力,为他带来了全世界的广泛赞誉,深深地影响了美国现代主义时期的文坛。他以简洁的文笔和独特的风格,揭示了普通人的遭遇、苦难和觉醒,反映了他们在困难、危险和死亡压力下的硬汉子风度,激励青年一代知难而 进,奋发向上,获得了各国读者的好评。[1]海明威的短篇小说 比长篇更具有代表性。海明威以他先后出版的69篇短篇小说,充分确立了其作为短篇小说大师的地位。正是他的短篇小说将其革命性的 冰山文体 推到极致,从而为我们提供了理解现代小说的另一种方式,也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小说家。 海明威始终未能在长篇小说领域里博得声望,而是往往以其训练有素、基础扎实的短篇小说来赢得声誉。 [2](P485)从海明威的整个创作看,关于尼克的故事断断续续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写了二十多个短篇。而当我们真正结识了尼克之后,我们又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尼克 亚当斯故事 尽管不如海明威蜚声文坛的那些名著那样精致,但他的确对他们中那些所谓硬汉式人物的性格的形成,产生了至关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迫使我们从尼克入手,去试图剖解被人们称为 自传性极强 的海明威的文学创作的内在关合。 一、关于人的成长的主题 海明威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几乎所有作品的主人公都 带着海明威本人的烙印。海明威幼年心灵受到创伤,年轻时又屡遭挫折,晚年除了疾病缠身更有偏执狂等精神疾病,最后开枪自杀。他在打猎、滑雪、战争、斗牛、酗酒、捕鱼、爱情、拳击中成长着,并学习人生。学习的过程就是面对人生的伤痛、残缺、虚无和死亡的过程,海明威灵魂深处一直有着焦虑和烦躁、迷惘和绝望,并且一直在这种绝望中挣扎着。海明 威成功地以尼克的经历为贯穿始终的主线,写出了对青少年成长的关注和对二十世纪初社会问题的思考。在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下,年轻的尼克不停地追求生活的真谛,走过坎坷的成长历程,获得对人生的感悟。 海明威通过 印第安人营地 介绍了尼克的家庭情况和生长环境。少年尼克跟随做医生的父亲去给一个印地安女人接生 动手术剖腹产。尼克父亲用随身带的一把大折叠刀做手术,并且没有上麻醉药。那女人的丈夫生病躺在上铺,他老婆在下铺痛苦地狂叫了两天,婴儿虽然生出来了,但那丈夫因为受不了刺激用一把剃刀自杀了。这个故事的寓意在于揭示生与死的痛苦。这一生一死、一难一易的强烈对照给尼克带来心灵的震撼,在小说的结尾,尼克和他的父亲讨论死亡 尤其是自杀: 爸爸,他为什么自杀? 我不知道。我猜想他是受不了。 爸爸,是不是有许多人自杀? 没有多少,尼克。 爸爸,死,难不难? 不难,我想死是很容易的吧。 [3](P478)这是一段意味深长的对话,极富预见性。在这里初次露面的医生和儿子,这两个人物影射人都是命中注定要死的,暗示了尼克在人生道路上将会不断地同暴力和死亡打交道。生与死同时摆在了尼克面前,这既是尼克认识世界的开始,也是尼克成长的起点。 二、海明威式硬汉的成功塑造 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中,海明威式的硬汉随处可见。如尼 克系列中的斗牛士、拳击手、钓鱼者、猎人和士兵,他们以惊 人的毅力和旺盛的精力,在与充满敌意的世界对抗中,表现出共同的性格特征:坚强刚毅,勇敢正直,无畏地面对痛苦和

海明威艺术风格的_冰山原则_白象似的群山_解读_李雪平

文学研究 海明威艺术风格的 冰山原则 白象似的群山 解读 李雪平 (河南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河南开封475001) 摘 要: 白象似的群山 是文学艺术大师海明威著名短篇之作。小说以简单的故事情节和简练朴实的对话生动地描述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揭示了深刻的主题思想。文章从写意式的对话、印象派画式的背景描写和摄影式的叙事视角体现了海明威艺术风格 冰山原则 。 关键词:海明威; 白象似的群山 ;冰山原则;背景;对话;叙事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0964(2009)04-0135-03 白象似的群山 是文学艺术大师海明威著名 短篇之作。小说以简单的故事情节和简练朴实的对 话生动地描述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揭示了深刻的主题思想。短短几千字的小说,却淋漓尽致地展示了海明威独特的艺术风格 冰山原则 。这一理论体现了海明威的艺术审美追求 追求一种含蓄、凝练的意境,追求一种 言有尽而意无穷 的艺术境界 [1] 。作家在浩瀚的生活海洋里撷取最富 有特征的画面,用客观冷静的文字凝固成读者看得见的 八分之一 ,就像浮露在水面上的冰山那样轮廓清峻,晶莹突出,造成一种威武壮观的雄浑意境,以唤起读者的丰富想象,让读者自己去挖掘那隐藏在水下的蕴涵着作家思想感情的 八分之七 ,让读者透过字里行间去感悟人生的、社会的、自然的哲理。 下面从 白象似的群山 的背景、叙事和对话三个方面来解读海明威 冰山原则 这一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写意式的对话 写意画是传统中国画里令人赏心悦目的画种,它以淋漓的水墨、纵横的笔法、弥漫的气势使观者赞声鼎沸叹为奇观。笔简意繁、勾勒洗练是写意画的最大特点,即通过画的立意叩动欣赏者的情意,产生回味不尽的画意。写意画讲究意,欣赏写意画关键在于捕捉画中的意,在回味不尽的意趣中得到艺术的享受,陶冶自己的性情,感悟自然和人生的哲理。海明威小说的对话犹如写意画般笔简意繁、勾勒洗练,精练的对话就如写意画里的纵横简练的画面、冰 山露出水面的 八分之一 ,而他的寓意即水下的 八分之七 是读者自己去感受体会对话内在强烈的感情与深刻的思想含义。 海明威是一位特别擅长写对话的能手,对话在他的小说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使用精练的对话,使之成为有力的表达手段,这是海明威小说冰山风格在文体上的表现。通常,小说作家用陈述、描写和说明来展示环境、铺开情节、刻划性格和阐明主题,对话虽起一定作用,但毕竟分量有限。海明威创造了自己独特的对话艺术,他作品中的人物对话不是生活语言的机械记录,而是经过精心提炼的艺术语言,这已成为美国几代作家模仿的榜样,影响深远。海明威写出了绝对 风格化了的口语 ,并使其具有持久的真实美,他不但追求对话的语调、语气、用词等 方面的真实[2]56 ,而且追求对话人的感情、态度、性格等内在的真实。 白象似的群山 这部小说通篇由对话组成,对话围绕着 手术 二字展开。当主人公来到车站酒吧喝酒时,有这样一段对白: 这酒像甘草。 姑娘说,一边放下酒杯。 样样都是如此。 是的, 姑娘说, 样样东西都像甘草,特别是那些一个人盼望了好久的东西,简直就像艾酒一样。 [3]16 收稿日期:2009-04-18 作者简介:李雪平(1964-),女,河南开封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与大学英语教学。 135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 fX i n yang N or m a lUniversity 第29卷 第4期 2009年7月 (Ph il o s .&Soc .Sc.i Ed i.t )V o.l 29No .4Ju ly 2009

海明威短篇小说中的两性视角

文论广角海明威短篇小说中的两性视角 □王瑞芳 厄内斯特?海明威一生创作了数量众多、题材各异的短篇小说,这些小说都有一个共同的奇特现象,即男女主人公们总是处于不平衡状态。女性不是处于弱势,受着男性意识的支配;就是位于强势,控制并支配着男性。海明威对他笔下的女主人公们的看法也在时常变化着。他时而透过女性视角写作,满怀同情心地去关注女性的不幸;时而又透过男性视角写作,对威胁到男性意识的女性流露出敌意和排斥。 《在密执安北部》是海明威最早的短篇小说,记述了涉世未深的少女被经验老道的男人诱奸的经过。年轻姑娘莉芝非常喜欢铁匠吉姆,但吉姆似乎从不在意她。一天晚上,吉姆把心慌意乱的莉芝带到码头,强行占有了她。得手后,吉姆便对莉芝漠不关心,趴在她身上睡着了。在这个近乎强奸的事件中,作者关注更多的是无力抵抗的女性猎物,而不是那位强取巧夺的粗暴男性。女性视角贯穿在整个故事中,海明威完全沉浸到了莉芝那种半推半就、惊惶失措的意识之中,将她惶恐紧张、凄凉苦涩的心理活动表现得清新感人。 这种对女性的关注与同情继续表现在一年后问世的小说《雨里的猫》中。一位在意大利海滨胜地度假的美国太太从旅馆的房间冲到外面去寻找一只躲雨的猫,却没能找到。美国太太闷闷不乐地回到旅馆,向丈夫抱怨说她厌倦了自己像男孩子似的短发,她想有一头长头发,点上蜡烛用银器吃饭,添几件新衣服。丈夫对妻子的抱怨不以为然,他不理解妻子发泄的真正原因。长期以来,美国太太的生活里没有一样东西能够满足她的女性需求,能够使她具有足够的女人味。她真正渴望的是温馨的家庭生活,实实在在的女性满足。小说透过一种女性视角,恰如其分地展示了女人的抑郁苦闷和男人的冷漠麻木。 《白象似的群山》被视作是《雨里的猫》的姊妹篇,再次表现出作者对被男人漠视的女主人公的同情。整篇小说几乎全是一个名叫吉格的女人和她的不知名男友之间的对话,他们在西班牙一个闷热偏僻的小站上等火车,远处是起伏连绵的白色山峦。他们一边喝着啤酒,一边说着话。男人劝说吉格接受堕胎,对他来说,孩子就像白象一样,是毫无用处的累赘,使他再也不能随心所欲地四处旅行。吉格却厌倦了这种飘泊不定的生活,渴望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对她而言,孩子是改变目前生活状态的机会。然而,她的这种毫不过分的需求却丝毫不为她的男友理解,他固执地坚持让女友堕胎,丝毫不顾及她的内心感受,充分暴露了男性的自私丑陋。 这三部小说都从女性视角出发,通过大量对话和细节描述含蓄地表达了一个男性作者对处于劣势的女主人公的深切同情,和对冷漠无情的同性的尖锐批评。海明威显得尊重女性,同情弱者,使自己完全融入到笔下女主人公的意识之中,将她们的期待和无奈、苦涩和郁闷的心理刻画得细腻真诚,同时以一种批评的眼光看待男性对待女性的漠不关心和麻木不仁,不露声色地斥责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男性的自私冷漠。 然而,海明威对女性的深切关注并不能自始至终地贯穿于他的作品之中,更多的时候,他是将同情给予了笔下的男主人公,站在男人的立场上去看待与女人的关系。这种观点反映在海明威以尼克?亚当斯为主人公的三篇系列小说中。 在《了却一段情》中,尼克和女友玛乔丽划船到湖边钓鱼,他们在岸边燃起篝火,看着天色渐渐变黑。尼克突然说什么都没劲儿了,爱情也没劲儿了。玛乔丽没做任何抗议,划船消失在夜色中。小说结尾部分,尼克的朋友比尔突然出现,问玛乔丽走的时候吵架了没。比尔的问话表明这次无情的分手是事先计划好的。《三天大风》是这篇故事的续篇,尼克和比尔两个好友在山顶小屋里一边狂饮威士忌,一边不着边际地聊天。和玛乔丽分手后的尼克满怀沮丧,比尔安慰他说分手很聪明,男人一结婚就完蛋。尼克突然又感觉好了,好像三天大风把他的所有不快都刮得无影无踪。《越野滑雪》继续了男人之间的友谊和默契,尼克和朋友乔治在瑞士愉快地滑雪,他们一致认为生活的乐趣就是带着雪橇一路游荡,玩遍瑞 197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