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表现性绘画的研究解析

表现性绘画的研究解析

表现性绘画的研究解析
表现性绘画的研究解析

表现性绘画的研究

摘要:从十九世纪晚期开始,西方绘画进入了表现性绘画风格为主流的艺术发

展阶段。表现性绘画在油画的发展进程中不仅打破了艺术再现的经典观念,而且也冲击了传统的“艺术工具论”,使现代绘画的审美观念深入大众。在此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绘画的笔触有了突破性的转变,较之早期的叙事性、主体性绘画的笔触,表现性绘画因为倾向凸显艺术家的个性和自身在社会中的价值,表现情绪、解析意识等。

关键词: 表现性绘画笔触现场感

Abstract:Starting from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Western painting into figurative expressionism the mainstream artistic development stage. Performance of the painting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painting, not only breaking the classic concept art reproduction, but also the impact of traditional art tools', the aesthetic ideas of modern painting in-depth public. In this process, there is an important phenomenon strokes of the painting has been a breakthrough change,compared with the earlier narrative, subjectivity painting brush stroke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painting because the tendency to highlight the artist's personality and their own value in society performance of emotional, analytical awareness on the use of the brush strokes more flexible final strokes in the way of artistic expression, independence and liberation.

Keywords: expressive painting brushwork sense of the scene

目录

一、西方的表现性绘画 (1)

(一)表现主义 (1)

(二)抽象表现主义 (1)

(三)新表现主义 (2)

二、中国表现性绘画的渊源 (2)

三、当代艺术中表现性绘画的局限及思考 (4)

参考文献 (5)

一、西方的表现性绘画

(一)表现主义

表现主义起源于后印象主义,其主要代表有凡?高、图卢兹?劳特累克、恩索、蒙克、霍德勒等。他们通过一些色情的或悲剧性的题材来表现出自已的主观主义。他们不仅只强调色彩,而且还强调形的不朽以及笔法的激烈、尖锐。因此他们打破了艺术仅仅是再现客观对象、叙述客观对象的传统,而是通过艺术来传递自己的心理活动和主官感受。,追求自我和心灵的主观表现,向往原始性,以最简单化、变形和强烈的色彩、线条和泼辣奔放笔触表达作者的感受、幻觉和激情。

表现主义一词,是德国艺术评论家威廉*沃林格在1911年8月号《狂飚》杂志的一篇文章中第一次使用的。到1912年在狂飚美术馆举行的"青骑士"画展,也用到了这个词。从广义上说,表现主义可用于所有强调以色彩及形式要素进行"自我表现"的画家,但从它在绘画创作中来看,它特指德国的三大艺术运动,即"桥社"、"青骑士派"和"新客观派"。

桥社1905年成立。其成员有基希纳、佩希斯泰因等。"桥社''一词是山施密特,罗特卢夫从尼采的名著《查拉斯图拉斯如是说》中引用而来。其含义是"架起一座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相对于桥社画家对社会中人的关注,青骑士社的艺术家更想表现自然现象背后的精祌世界,更关注艺术的形式问题,这也使他们的探索逐歩走向对抽象形式的追求中。青骑士艺术家奥古斯特?麦克这样写道:"艺术的目的不是科学地仿造和检查自然形态中的有机因素,而是通过恰如其分的象征创造一种缩略的形式。〃

(二)抽象表现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艺术家的艺术探索对世界艺术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各种现代艺术思想的传播,为美国艺术带來了前所未有的新发展。减少描绘,以表现性或构成性的方法表达艺术家的思想成为抽象表现主义的基本特点。追求心理的即兴表现力量,成为抽象表现艺术家发展个人潜在想象力的手段。抽象表现主义的先驱是德国人汉斯?霍夫曼,作为一个从欧洲移民的艺术家,他对欧洲的现代艺

术有很深的认识和理解,他的风格对后來抽象表现主义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抽象表现主义没有统一的风格,主要分为行为画家和色域画家。行为画家将第一时间的心理的反应对人身体的影响作为创作的基础,而色域画家主要依靠大面积的色块来表达思想。至五十年代末,抽象表现主义运动走向衰落,它对后继的美国现代艺术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对欧洲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艺术形式。

(三)新表现主义

新表现主义于七十年代末在德国开始出现。新表现主义是在本世纪初的表现主义基础上在当时艺术环境中发展的。它不是简单的重复,也不是机械的模仿。新表现主义是以表现自我为中心,在形式上显示了向本世纪初的表现主义的回归,但是他们在题材选择上、表现手法上发生了新变化。新表现主义在艺术实践中继承了抽象表现主义的艺术思想,保留艺术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情感突发与即兴冲动的作用。回归架上绘画的艺术形式、注重绘画性、发展绘画的构图、色彩的语言技巧成为它的一个显著特点。德国新表现主义画家在他们的作品屮体现了不同的特点,但他们自觉的在作品中体现^意志民族特性与^术家个人的联系。通过对德国传统文化的回归,体现各个艺家在七、八十年代德战争创伤所造成的经济、文化艰难局面中的感受。在代表人物巴塞利兹的作品中倒立、变形的人物反映着艺术家对文化匮乏、不自由的痛苦的个人感受。另一个代^人物基弗的作品中出现了浓厚而微妙的政治内容。他的作品直指战争中德国的疯狂行为,既含讽刺,又有歌颂。综观西方表现主义油画体系的发展,以及多次各具特点的表现主义运动,可以看出,西方表现主义油画是西方艺术发展到写实主义的极至时一种对立的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它以艺术家的情感和想象为基础,在各个时期以变形、夸张、抽象等艺术方式表现出来。德国的新表现主义借鉴了波普艺术、照相写实主义、超现实主义等艺术流派的特征,并把它们给以重新解构与综合,是一个典型的后现代主义的也是流派。"

二、中国表现性绘画的渊源

中国的表现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及

明清小说,均带着表现主义的色彩。中国表现艺术在绘画领域的成就以文人画为典型的代表。所谓文人画,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以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的绘画。"文人画"通常取才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等。借以抒发个人感情或个人抱负,也寓有对民族压迫或对腐朽政治的悲愤之情。他们标举"士气"、"逸品",讲求笔墨情趣,强调神韵,很重视文学、书法修养和画中意境的营造。文人画对中国画的美学思想以及对水墨、写意画等技法的发展,都冇相当大的影响。

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与文人画的出现有着十分直接的关系,文人画的出现把中国画从盲目追求线条,色彩等技巧的工匠趋势中给拉了回来,它使屮国画渐渐破除了物质的凝滞呆板性,而得到精神上的自由变化,进而达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文人画的由来可追溯到汉代。晋南北朝时期"不学为人,自娱而已"成为文人画的中心论调,使历代文人将其尊为绘画的宗旨。宗炳以山水明志"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充分体现了文人f娱的心态。唐代诗,盛行,大诗人王维以诗入画。使后世奉他为文^画的鼻祖。他的绘画作品成为后世文人画家的范本,诗中有画,画屮有诗。成为了文人画的标准。

苏轼文人画的理论包括:一是强调绘画的娱乐性,忽视作品的思想性;二是强调创作冲动,有感而发;三是强调神似,忽视形似;四是表现方法不受程式制约,因需而异;五是强调画外意;六是诗书画结合。其中心思想是强调艺术要充分表达作者的主观感情,要尊重艺术本身的规律性,艺术要讲艺术性,不能说教。北宋后期文人画形成了独特的绘画体系。

到了元朝最著名的文人画家有黄公望、王蒙、倪瓒、X鎮。即后吐所说的"元四家"。由于当时的元朝统治,他们的画多表现"隐居"等避世题材空虚的情感。艺术上提倡"高雅"、"天真幽淡",理论上主张"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写胸中逸气"成就极高的文人画家们,都具备高雅的审美格调、高深的自身修养,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对书法意趣的追求和对书写意义的强调,使绘画由传统的物象摹写向物象意义的符号性传递,并突出笔墨形式的独立价值和画家精神人格的独立意义,使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从再现性艺术走向表现性艺术。

三、当代艺术中表现性绘画的局限及思考

表现性绘画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在对中国艺术作出贡献的同吋,显现出了自身的一些不足和局限。

表现性绘画过于强调情感的张扬,无限的强化艺术的本体性而忽视了艺术的其他意义和作用。对艺术的本体无限的强化和扩张可能造成另一个极端。此外表现性绘画对造型的处理过于强调感受而忽略了对造型的严格要求,首先它有可能造成似是而非的艺术形象,使观赏者难以解渎或造成误读,从而产生艺术家与观赏者严重的心理隔阂。亦是艺术脱离大众成为少数人把玩的专利。

表现性绘画虽然不受造型因素的影响,但是它却以极强的写实功力与极^的艺术修养为前提基础的。但是有些没有雄厚艺术功力的人却打着"表现主义"的旗号,制造一些时髦的,拙劣而粗糙的,毫无艺术水准的油画作品,那种搞不了写实或搞不好写实的投机者在画界及社会上已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再者,没有思考、鉴别的全盘"拿來主义"造成的结果是,没有抓住西方表现主义的内在精神与文化指向,只是其语言图式的机械模仿,缺少创造性,更谈不上个性与风格了。真正的艺术在任何时候都满足了一种深层的心理需要,而不是满足了那种纯粹的模仿的本能。

中国的表现性绘画应注意对中国文化艺术精神的引进与改造,在对中国传统表现艺术进行现代转型与时代更新的基础上,将它的艺术理想与语^'特征移植到新表现艺术之中。

注意对典型质、夸张与祌秘进行优化借鉴,注意内涵与^由'的同歩深入。表现性绘画的价值不能停留在技法技巧等外在形式语自'之上,更要求艺术家们认真研究西方表现义的表现手法,去表现东方的精祌气质,去关注中S当代人的生存状态,价位追求,关指向等精神内涵的发生和变化,强化文化批判意识与反传统品位。进而形成^^民族特色的本土艺术体系。

中国的表现性绘画iH处于草创期和行进期,而表现主义油画传入中国的时间则更短,经验不足,由此相对显得稚嫩和脆弱,所以在实践上、理论上须不断进行探索与前进,任重而道远。而另一方面.TH因为它处于草创期与行进期,所以没有负担与压力,可谓一张白纸上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我们坚信随着中国综合国

力的逐歩强大,随着东西方艺术的进一歩交流和中国民族艺术的复兴,中国表现性绘画的前途必然是光芒四射。

参考文献

[1]《艺术文化学》(顶亚平著,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

[2]《美学与意境》(宗白华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3]《美学四讲》(李泽厚著,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4]《中西比较美学稿》(潘知常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5]中国现代艺术史.[第1版]湖南美术出版社.1992年5月

[6]中国油画史.[第1版]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年7月

艺术的真实性

艺术的真实性 艺术是美学的技术性,艺术直接产生于创造它的主体——人。通过艺术的手段表达美学的精神和内容,目的就是通过表现和展示传播等程序触动、激发欣赏者的情绪,引导欣赏者的欣赏行为。它是人们为了更好地满足自己对主观缺憾的慰藉需求和情感器官的行为需求而创造出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娱乐游戏的一种特殊方式,又是人们进行情感交流的一种重要手段,属于娱乐游戏文化的范畴。 艺术的真实性--- 一个永恒的不容回避的话题,自古以来就被人津津乐道。 艺术形象作为艺术家对社会生活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成果,就存在着一个认识的正确与否活真实与否的问题。那么艺术到底是不是真实存在的,什么是艺术真实性。 艺术的发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人类社会,任何创造艺术品的人也都是社会的人,离开社会,就没有现实的人,也就不会有艺术,所以,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艺术真实就是文学作品通过艺术形象所显示的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和规律性。作为艺术,真实是基础、是生命。离开了“真实”,就失去了读者,也就失去了作品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艺术真实是以实际生活为基础,他的真实必须来自实际生活。因为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也是艺术真实的唯一源泉。反过来,实际生活又是检验艺术真实的唯一尺度。艺术真实是观念形态的东西,它是否正确地反映了社会生活,还要用实际生活来检验。只有作品既真实地再现了实际生活的基本面貌和本质的某些方面、作家的主观感情色彩和评价,又同生活的客观实际相一致或大体一致,才算具有艺术真实。 艺术的真实来自生活的真实。实际生活的人和事,主要是指实际上已经存在和发生的人和事。而艺术作品一旦产生就必须回到社会去实现其价值。它不是也不可能是静止和孤立的现象。作为观念形态的艺术,它是社会生活在艺术家头

浅谈表现主义绘画的不同表现之根源(Word)

一·浅谈表现主义绘画的不同表现之根源 如果就一个具体派别的专有名称及其狭义而言,表现主义可仅指20世纪初德国的“青骑士”和“桥社”画派。如果就绘画的表现手法广义而言,表现主义就可冠于古今中外所有那些不重“再现”而重“表现”的画家。不仅后印象派以后的大多数西方现代派画家可称为表现主义画家,甚至还可上溯到尼德兰的博斯(Bosch 1450-1516)、西班牙的格列柯(Greco 1541 -1614)、戈雅(Goya 1746-1828)、法国的莫洛(Moreau 1826-1898)、德国的勃克林(Bocklin 1827-1903)、英国的诗人画家布莱克(Blake 1757-1827)和“拉斐尔前 派”画家等等。 至于中国画家(包括其书法),相对西方而言,从其整体的表现手法上说,都可谓是表现主义的。其中更以徐渭(1521-1593)、朱耷(1626-1705)、石涛(1636-1710)、“扬州八怪”、齐白石(1863-1957)等人为突出。 由此可见,同是表现主义画家,其风格也可能是南辕北辙,极尽丰富多彩。虽然同是以绘画形式表现人的心灵,却因其表现的心态及形式取向不同,其绘画形式就完全不同,这可说是表现性绘画的一大特点。例如后印象派的三大画家,因其所表现的心态和形式取向皆有不同而使其风格不同。但是,他们在形式的主要取向上却有相同之处,即强调用色彩进行表现,或说强调表现色彩,所以他们堪 称一派。 塞尚说:“一幅画首先是、也应该是表现颜色。” 凡高说:“我探索以红绿色来表现人类的强烈情感。”“那是一种没有一点儿现实观点的色彩,可是这种色彩暗示着一种狂纵的 情欲。”“我想用变化无穷的色调来表现一种绝对的宁静。”

绘画艺术的特点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5课《绘画艺术的特点》。我主要 从教材分析、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教材分析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绘画的种类、绘画艺术的特点、中西方绘画的区别,从而提高欣赏绘画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绘画作品的艺术特点 2、中西方绘画作品的区别 教学难点: 1、把枯燥的理论讲话,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低位 2、让学生对所讲内容确实的感受体验,注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区欣赏、分析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那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提问教学法,采用分层次,分目标地选择学生来,问题的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鼓励所有同学积极参与,教师给予启发和引导,形成互动探究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学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分组讨论,运用所学鉴赏方法来赏析,判断,作出正确的评价。在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增加学习的兴趣。 三、教具准备 教材,备课本,范画等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黑板上有两个词:美术、绘画。 美术是不是就等于绘画呢?说说你的理由? (美术是一个大概念,绘画只是其中的一个门类。) 但是在通常情况下,我们一提到美术,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就是绘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画画,也有人认为美术课就是画画课。人们为什么会将美术和绘画联系得如此紧密呢?这反映了绘画作为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在整个美术领域里所占的比重是很大的,绘画是一种大家非常熟悉的美术形式,你能说出你最喜欢的绘画形式吗?请举例回答,并说明为什么最喜欢这些形式?(鼓励学生通过思考、回忆,尽可能多说几种形式。)

大家都知道,美术包括四大门类,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建筑和工艺美术,这节课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绘画艺术有什么特点,怎样去欣赏、分析一幅画。 (二)讲授新课 板书课题:绘画艺术的特点 1、什么是绘画? 绘画:是运用点、线、色彩、明暗、透视、构图等艺术手段,在平面上创造图像,反映现实和表达审美感受、思想情感的艺术。 提问:我将会根据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让学生讨论绘画作品与其它艺术形式的区别? 学生回答:…… 我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讲解:在平面上创造图像,作品形态是平面的,是绘画作品区别与其它艺术门类的根本区别。如:工艺美术,虽然也有平面的作品,但它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用而不同于绘画的创作目的;摄影艺术作品虽然也是平面形态的,但它是运用机械的技术性和暗室加工完成的记实性图像,而与画家自主表达审美感受、思想感情的绘画有着本质的区别。 2、绘画的分类: 绘画的种类很多,按不同的角度和标准,可分出很多种类。 绘画的种类:(1)工具材料、技法 中国画、油画、版画(根据板材分:木版画、铜版画、纸版画、石版画、丝网版画;根据制版方法和印色技法分:腐蚀版画、油印木刻、水印木刻、黑白版画、套色版画)、水彩、水粉 (中国画:技法,工笔、写意。内容,山水、花鸟、人物) (2)描绘对象 人物画(宗教画、历史画、军事画、肖像画、风俗画、人体画等)、风景画、静物画、动物画 (3)形制与功能不同 壁画、年画、连环画、漫画、宣传画、组画、单幅画 注:可以启发学生回答。 展示图片让同学们回答是什么画种: 《梅竹双雀图》《永乐宫道教壁画》(说明一幅画可能同时属于几个种类) 3、绘画艺术的特点:

浅谈原始艺术对现代绘画艺术的影响

浅谈原始艺术对现代绘画艺术的影响 摘要:原始艺术是艺术史的开端,它的造型语言古老,朴拙,抽象,充满神秘的魅力,让人们好奇和向往,尤其对现当代绘画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不论从形式语言还是精神内涵上,原始艺术都给我们现当代艺术创作与发展提供了灵感和启发,包括野兽派、立体主义,中国画艺术等,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重新演绎原始艺术精神。 关键词:原始艺术;现代艺术;岩画;水墨画 随着考古学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原始艺术呈现在人们眼前,引起人们广泛的兴趣。原始艺术是人类最初的思维活动,经过漫长的发展,它的艺术特色鲜明,形成了独有的原始语言,不论从形式还是精神上,对各个时期的艺术影响都非常巨大。本文将从原始艺术的特点,对现当代艺术的影响,艺术创作应怎样融入原始艺术精神为切入点进行探讨。 一.原始艺术的特点 “原始”这个词最早出现于19世纪的一个术语,是19世纪初至二十世纪末流行的一种艺术趋势。原始艺术形成于人类早期发展阶段,它最大的特点是史前艺术与现代社会文明程度平行发展,对西方传统艺术的创新起到了革命性的颠

覆作用。原始艺术普遍具有粗犷,质朴,单纯的特点,充满了野性和生命力,有着极其简洁的线条和浑然天成的色彩,不讲究构图和立体,无论哪一个事物,他们都从它最具有特性的角度去表现,感性的积淀是原始艺术最本质的东西。由于感性大于理性,精神盖过物质,它便古拙,纯粹。古代和现代的各种艺术都是在原始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不同地区呈现不同的特点,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是其最大的共性。 二.原始艺术对现当代艺术的影响 原始艺术可以称得上是西方现代艺术的“范本”。西方的艺术自古希腊到19世纪上半叶,基本上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模仿论”占统治地位,一直到20世纪初,人们开始把直接表现自然形态转化为通过艺术家的大脑展现艺术形态。一方面,从各个民族,各种艺术类型相互借鉴;另一方面,回归历史,学习研究艺术的起源――人类童年的艺术。原始岩画带给艺术家们新的造型形式语言,打破了传统的三维空间,抛弃了理性的焦点透视,把富有立体感的画面变成了一种平面装饰。法国19世纪末出现的“野兽派”就是深受原始艺术影响的结果。西方现代艺术的奠基人塞尚、高更、梵高、马蒂斯等均受原始艺术的影响,从中吸取营养,激发创作灵感。 马蒂斯是19世纪法国野兽主义绘画的杰出代表,他对

表现主义_绘画与文学

20世纪,现代主义艺术伴随着诸多流派的诞生而横空出世。 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众多的文学流派都是受绘画启示而得名,由此可见,各种艺术门类之间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从表现主义来看,绘画和文学这两种艺术在时间与空间不相通的情况下最终实现了在观念领域的融合,这是体现了表现主义的巨大包容性,还是各门类艺术间在表现主义大背景中受到表现主义绘画的启发? 重表现的东方艺术为什么没有发展出表现主义,而西方艺术却因东方艺术的启示而走向了表现主义的道路,并最终进入到现代主义时代?而表现主义在文学中又是如何得以扩展和发挥的?“无边的现实主义”的提法,虽然有失准确,却指出了它作为一个可延展的概念的巨大包容性。 一、表现主义理念的拓进 弗内斯指出:“‘表现主义’是一个描述性术语,它不能不涵盖许多根本不同的文化表现形式,以致于实际上没有什么意义。”[1](p1)这句话不是说“表现主义”这一概念就是无用的了,而是指出了它的复杂含混。它既有某种普遍性,又有某种特殊性的所指。表现主义既涉及艺术中的一种国际性倾向,又更多地属于德国的特征,因此有一般意义上的表现主义和德国的表现主义,两者都是不容忽视的存在。为此,我们必须学会在两种意义上理解并使用表现主义:一般意义上的表现主义,它的范围和指涉并不是非常确定的,而是广泛地指向20世纪初的那样一场文艺思想动向和变革。“表现主义”源于绘画,后用以描述文学现象;特别意义上的表现主义则指的是德国的表现主义,它有组织、流派,有宣言,有具体的艺术活动。 这里,我们的主要工作是怎样看待这一理论术语是如何在绘画和文学领域中游移并获得一种精神上的统一的,这之间,他们的各自关注点又有什么不同,他们何以被一致地用这一概念来命名。 表现主义绘画存在对传统的颠覆及其艺术的重建、平面的延展深度(向内、向外)的呈露、以及想像与激情的参与。如果我们没有更多地接触现代主义的绘画,我们一定看不懂表现主义的绘画,甚至会对这种艺术嗤之以鼻。但是一旦我们认可了表现主义,我们便会认定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艺术只能是过去的艺术了。“从未有任何时候像现在这样为惊惧死亡所动摇,世界还从未有过这样墓穴般的寂静,人类从未有过这样渺小,他也从未有过这样的担忧,欢乐从未有过这样疏远,自由从未呈现出这般死寂。这时困境高声吼叫起来,人类呼叫着要回到他的灵魂中去,整个时代都化为困境的呼叫。艺术也在深沉的黑暗处发出吼声,他在呼救,他在向精神呼救,这就是表现主义。”[2](p89)表现主义兴起的理由正是出于印 象主义的不足和缺失。 “印象主义的眼睛仅仅在听,它没有说话,它仅仅是在接受问题,而没有予以回答。印象主义者用一双耳朵来代替一双眼睛,并且没有嘴巴。因为市民时期的人除了耳朵之外一无所有,他们倾听世界,却不向世界吐露什么,他们没有嘴巴。他们自己没有能力说话,没有能力谈论这个世界,没有能力谈出精神的法 则。但是表现主义者却重新撕开了人类的嘴,长期以来,他们已听得够多了,对此的沉默也够长了,此时,他们要代精神作出回答。”[2](p97)因此巴尔总结到:表现主义无非是一种姿态,它不是针对个别表现主义者而言,也不是针对个别作品而言。对此,尼采和歌德 的某些论述已经揭示出了艺术的实质。表现主义的看也不完整, 它也是半个艺术,表现主义者将眼睛当成了嘴巴,却无法听到世界的 声音。巴尔将表现主义绘画称之为视力音乐, 指出了表现主义是从心灵到心灵的艺术,它与音乐有异曲同工之妙,“音乐家倾听自己,画家却是窥视自身。音乐家将那种神秘的力量变为声音,画家却将它变为光亮。”[2](p84) 现代主义的发展在法国有众多的艺术流派,而在德国则以表现主义的形态显示出来。德国表现主义艺术家保持对于法国艺术发展的关注,但也保持了自身的独立与特点。1905年诞生的“桥社”是其第一个团体,与野兽派出现于同一年,他们同样意识到了艺术表现精神的力量,也同样将高更和梵高作为自己艺术道路的开拓者。他们都强调内心情感的表现,运用扭曲变形的形象和强烈的色彩宣泄内在情感。野兽派的表达更倾向于一种世俗的快乐和形式上的革命,并不关心自己的艺术与社会间的联系,题材上倾向古典———风景、肖像、人们的生活,马蒂斯说的艺术应该是一把舒适的安乐椅。“桥社”则不同,它与当时的社会压力紧密相连,其悲观的心理色彩、对人类历史特有的先知先觉般的幻觉以及对人类生 存的关切,都是野兽派所不具备的。 “青骑士”的探索为抽象艺术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它的出现则源于其中两位重要的组织者———康定斯基和马尔克在1910年的一次谈话。因为绘画是一种二维的空间艺术,但我们在表现主义者那里明确地感受到他们的抽象,必须依靠想像的参与。我们可以将他们的绘画想像成一个不断延展的平面,从而将我们的视野引向纵深和广阔,以至于一直延伸到我们的心灵并占据了它,这样我们忽略了具象的存在,恰好与表现主义者的抽象汇通一处了。 绘画中的表现主义本来就是一个不容易说清的话题,而它向文学的跃进又使得这一本来就存在争议的概念变得更加无法说清了。表现主义是一个相当混乱的概念,但是它作为一种精神中的运动又实实在在地存在于20世纪之初,并不断将这种观念渗透到后来的艺术和文学观念当中。表现主义从绘画延伸到文学的领地,由一种平面空间艺术转为时间艺术(戏剧又有所不同,这里主要指剧本),而各种艺术之间本来似乎就存在着某种关联,我们探讨这一同样由一个概念冠名的文艺现象,对于探讨艺术以及不同艺术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大有裨益的,也有助于我们对绘画和文学各自规律的探讨。这里我们主要针对表现主义文学艺术上的创新分别以 诗歌、 戏剧和小说为主要内容进行探讨,这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加深对表现主义文学的认识。 1.语言中的暗喻—引申结构 我们用以证明这一点的更多依赖于表现主义的诗歌,当然在 表现主义:绘画与文学 李文倩 (山东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艺术探索 ARTS EXPLORATION,JOURNAL OF GUANGXI ARTS COLLEGE 2009年10月第23卷第5期Oct .2009Vol.23No.5 [摘要]绘画与文学,一个偏重于空间,一个偏重于时间,在艺术历史的长河中,这两种不同维度的艺术的不断接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在表现主义的情境下,绘画与文学的共通又体现出新的特点。 [关键词]当代油画;民间美术;图式[中图分类号]J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653(2009)05-0061-02[收稿时间]2009-04-22[作者简介]李文倩(1983-),女,山东济宁人,山东师范大学美术 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艺术史与艺术美学研究。61

浅谈德国表现主义影片特点

浅谈德国表现主义影片特点 131605223 翟志鹏 首先谈到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就不得不提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样的一个历史背景,处于这样的惶惶不安的社会氛围下,人们急需要一个渠道来表达出内心的惶惑与不安。所以,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就应运而生。其是在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在德国出现的把文学、戏剧和绘画上的表现主义原则运用于电影创作的电影流派。表现主义电影用荒诞离奇的手法,曲折而准确地反映出一次世界大战给德国人民带来的极度恐慌和惶惑的心情,银幕上呈现的是高度夸张、变形、主观化的世界。 德国表现主义影片的特点及其与其他类型电影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它的题材类型选择。在表现主义的代表作品中,题材的特征是显而易见的,恐怖、灾难、犯罪题材是最常见的,表现主义电影艺术家们往往从被扭曲的、阴暗的世界中去寻找素材,在那似乎与现实隔绝的、封闭的世界中,去挖掘人物内心深处的孤独、残暴、恐怖、狂乱的精神状态。比如罗伯特·威恩执导的在1920年上映的《卡里加里博士》,影片通过一个精神病患者梦魇般的回忆,叙述了一个身兼心理学博士和杀人狂双重身份的卡里加里的生活,是表现主义的代表作。保罗·威格纳的《泥人哥连》(1920年),描写了一个由社会政治所造就的专制暴君的残酷性,并借此转喻为威玛共和国初期德国的命运。弗立茨.朗格的《三生记》(1921年,又译《疲倦的死》),在命运之神囚禁着千万条生命的高垒坚壁的城堡中,一次爱情与死亡的冲突,终于征服了命运之神。《吸血鬼诺斯费拉杜》、《三生记》、《泥人哥连》等一系列影片出现,他们同是关于谋杀、死亡和暴力的主题的表现,同样突出了表现主义影片的恐怖、幻想和犯罪的特色,都是以主观的手段创造出来充满神秘主义的作品。表现主义电影导演们往往关注畸形社会中的心理非常态,和那些焦虑与紧张的情绪,力图找出那些狂乱行为背后的深层动机和原因,用主观化的影像风格来反证社会事实,作品因此具有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 其次,德国表现主义的表演形式往往采用夸张的方式,不同于写实主义的表演方式,这类电影基本上都是运用展示迅速的变动、舞蹈般的动作、变形或扭曲的表情。在《卡里加里博士》中,演员以奇形怪状的服装、戏剧脸谱式的化妆和

绘画艺术治疗的10种情绪表达技术

京师博仁 中国一迫" 绘画艺术治疗的10种情绪表达技术 1思考与感受模式 治疗师要求来访者将生活中的五件大事分别写在五张白纸上,然后再让他们将所有的纸翻过来,在纸的背面将这件事给人的感受或体验用颜色画出来,不用强调绘画技术,只选择能代表体验的颜色或简单的图形即可。这个技术帮助人认识到对事件的认识与对事件的感受是不同的,其间的差异也是相当大的。缩短这个差距就意味着学会处理内心困扰的能力。 2情绪的表露 在团体中有的成员在自我情感表露方面会有困难,这时,团体带领者将事先准备好的有各种面部表情的人像图片呈现出来,要求团体成员注视这幅图片刻,然后对这幅图作出非言语性的反馈,比如用体态语言、面部表情、手势作出反应。这个技术可以帮助性格内向羞怯的成员尝试表达情感,增强交流能力。如仍有困难,可以请这位成员独自练习,或请带领者或其他成员作示范。也可以在个体咨询中使用,可起到同样的作用。 3体验个人情绪 治疗师或团体带领者要求每个人面对自己的纸和画笔,不要关注其他人在干什么。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颜色,尽可能地将颜色涂满整个纸面,对着这种颜色或画出来的团静静观察片刻,就会体验到这种颜色引发了某种心情,而这种心情是难以用语言描述的。不要急于命名这种情绪,静静地停留在这种情绪中,试着体验它,再体验它。这个技术可以用于个体咨询,帮助查找情绪的缘起,也可以用在团体中,加深个体自我体察的能力。用同样的方式,换一种不喜欢的颜色,可以探索负向情绪体验。但这时如果是在团体中,指导者的控制力就很重要了,如果控制不住,负向情绪泛滥开来打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就会带来不良影响,对团体目标形成障碍。负向情绪引发的问题来不及处理,就会使个案面临受伤的风险。在个体咨询中情形也是一样的。 4让画中人说话 治疗师或团体带领者要求来访者或团体成员思考以为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及对自己的影响,想想这个人的样子,将大概的形象画出来,然后想想自己就是这个人物。这时,治疗师

德国表现主义电影

专题:德国表现主义电影 Expressionism 学艺术如果不知道德国表现主义,是不能原谅的,这个学派时间虽然不长,却广泛地影响到电影、戏剧、音乐、美术等诸多艺术领域,很多精力充沛、感情丰富、富有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都曾喜爱并尝试过表现主义。德国表现主义电影是一个富有特色的电影学派,它再一次把人们对真实的探索引入人的内部,进而通过个人去发现社会的现实。 时间: 从1919年一1924年大致经历了5年的时间。

人物: 罗伯特·维内、弗里茨·朗、弗莱德立希·茂瑙、保罗·莱尼、乔治·威廉·派伯斯特、保罗·威格纳 意义: 1.表现主义派的艺术家们在扩展表现真实的角度和手段上功不可没。他们认为艺术应该反对对现实的描摹,艺术的品质和力量都来自于对内在的实质的揭露。艺术家家理应穿越日常经验的表层和外在世界的环境,直接抵达灵魂的处所。一切外在的表象的东西都是暂时的偶然的,并且是不重要的。从这样的立场出发,表现主义作家们反对印象主义仅仅停留在现象层面的肤浅,同样也反对自然主义对生活现象的陈旧摹写。他们的中心在于——穿过具体可感的表象,获得对抽象的永恒的内质的把握。 2.表现主义大大拓展了电影的表现手段,造型的风格化以及对于环境、气氛的渲染手段后来被很多主流电影使用,如今,在恐怖片、犯罪片等电影类型中,表现主义手法几乎是无法避免的。

起因: 1.源于绘画:在1901年巴黎举办的一场画展中,法国画家茹利安·奥古斯特·埃尔维的一组作品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这组油画作品的总题名就是《表现主义》。摄影术的出现使绘画走向抽象主义的道路。而电影作为新兴技术形式(当时普遍不认可电影是真正的艺术)也迫切得需要得到艺术界的认可。 2.超现实倾向:表现主义受后印象主义的影响,反对印象主义中残存的中心透视的传统空间法则,他们尤其受到高更“野人画派”的影响,强调作品的直觉感受和主观创造,不求复制现实、对理性不感兴趣,他们崇尚原始艺术的非实在的、装饰性的美,并以浓重的色彩、强烈的明暗对比创造出一种极端的纯精神世界,致使超现实倾向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3.哲学渊源:来自于尼采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和斯特纳的神秘主义。 4.社会背景:表现主义电影折射了当时的德国,同时也超越了当时的德国。他们思考的驱动力来自于战败后德国破败的现实,工业社会的冷漠资本膨胀对人的异化塑造了他们思考的姿态——面向共同的人类精神世界发问。在表现暴力、谋杀和死亡的主题时,表现主义电影导演们无不倾向于在影片中制造出一种迷幻、扭曲和阴冷的世界。对于这样一个世界心怀恐惧是全人类的共性,在这样一个世界中逃亡出去寻找精神的安慰之地也是全人类的愿望。当时的德国中产阶级对现实不满,带有自由意志论的时代精神和社会反叛助长了表现主义的发展。参加表现主义运动的人,在政治信仰和哲学观点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其中有无政府主义者、虚无主义者,也有社会主义者。因此,表现主义运动从来不是一个完全统一协调的运动,也很少有始终如一的“纯粹”的表现主义者。但他们也有一

儿童绘画分为涂鸦期.象征期.图示期和观察期

儿童绘画分为涂鸦期、象征期、图示期和观察期,看看你家的宝宝处于哪个阶段? 图示概括期:随着参加社会活动的增加,知识面得到不断扩大,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明显的进步,此期的儿童感觉敏锐,反映强烈,能够产生整体记忆,并且能凭整体记忆把看见的事情加以概括和重新组合,绘画创作达到高潮,开始进入儿童绘画的黄金时期。 2-3岁幼儿正处于绘画涂鸦期,是幼儿绘画的最初级阶段。 象征期:科学表明:儿童长到3岁时其脑重量已达到1000多克,到成人的60%—70%,4—5岁时,已经占成人的80%。此阶段的孩子喜欢不停地活动、说话,喜欢不停地提问题,虽然他们的思维处于萌芽状态,但有很强的求知欲望,是形象知觉的敏感期,出现了成形的形,而且还会指着图说:“这是爸爸,那是汽车……”物象经常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存在于形里,并且有一定的概括能力,能够自由大胆地运用象征符号表达生活感受。 这个时期绘画方面表现为:能够根据记忆创造象征符号,进行说明性图解,儿童绘画中的房屋,车、动物,人都是用符号来表现的,因而,我们常常称此期为象征期。 图示概括期:随着参加社会活动的增加,知识面得到不断扩大,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明显的进步,此期的儿童感觉敏锐,反映强烈,能够产生整体记忆,并且能凭整体记忆把看见的事情加以概括和重新组合,绘画创作达到高潮,开始进入儿童绘画的黄金时期。 儿童在3 岁以后,便有了观察力,同时也会产生印象最深的特点并把它夸张的很大,这便是儿童特有的感觉的强调与夸张、变形。 图示期的孩子要多让孩子描述自己的画。 意象表现期(5—8岁) 此期绘画形体较为复杂,不再用模式化表现,在绘画中溶入自己的情感,画面出现了表情和动作,开始能够表现空间,在画面上出现地平线和天空。开始考虑比例关系,把夸张画法,拟人画法,透明画法,展开画法及多视点画法等各种画法应用于画面。

浅议德国表现主义绘画的三个发展阶段及代表人物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38052209.html, 浅议德国表现主义绘画的三个发展阶段及代表人物 作者:刘小茜 来源:《艺术殿堂》2018年第13期 【摘要】表现主义绘画是20世纪初流行于德国的一场现代艺术运动,其影响广泛,在西方现代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1905年,表现主义团体“桥社”首先建立,随后又出现了“青骑士”和“新客观派”,这三个团体的建立和发展有着内在的合理性和连续性,分别代表了德国表现主义的发起、成熟和最后阶段。它们存在的时间都不算长,但却涌现出了一大批表现主义艺术家,其各具特色,并创作出了大量作品,同时也发展出了系统的表现主义美学理论,对西方现代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和影响。 【关键词】德国表现主义;桥社;青骑士;新客观派 20世纪初西方美术界涌现出各种艺术思潮和艺术流派,其中,表现主义便是这一片璀璨 艺术星海中的一颗繁星。表现主义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魅力,在西方现代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一、表现主义的发起阶段——桥社 1905年,表现主义社团“桥社”在德累斯顿成立,标志着表现主义登上了西方现代艺术的舞台。“桥社”由就读于德累斯顿技术学院的四位大学生共同组建,为首的是恩斯特基尔希纳(Ernst Ludwig Kirchner),其余三位分别是费瑞茨布莱尔(Fritz Bleyl)、埃里希海克尔(Erich Heckel))和卡尔施密特-罗特鲁夫(Karl Schmidt-Rottluff)。他们的专业并非美术,而是建筑,但他们都热爱绘画艺术,对官方正统的绘画风格极为不满,渴望一种全新的具有时代精神的艺术风格,正是由于这种志同道合的艺术理念,使四位年轻人走到了一起,创立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艺术团体——“桥社”。 “桥社”这个名称很有象征意义,通常认为其出自于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桥是过去与未来的连接和过渡,由于桥社的艺术主张既包含与当下时代相挂钩的激进的艺术风格,又包含借鉴原始艺术和中世纪艺术的复古风格,“桥”这个字很好的概括了“桥社”的艺术追求。 “桥社”从1905年创立到1913年彻底分裂,虽然只存在了短短八年的时间,但这个团体的成员却创作出了大量的作品,并且尝试了许多实验性的新艺术,提出了新的艺术理论,对德国现代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 恩斯特基尔希纳

浅谈哲学对当今东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

浅谈哲学对当今东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文:吴玉亮 一个民族,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艺术是与这个民族、时代、社会的哲学紧密相连的。艺术常常表现出深刻的哲学观。本文侧重于绘画与哲学的关系,尤其是东西方哲学各自对东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及其比较来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哲学,作为人类的自我表现意识,是理性精神的直接表现。一般人认为,西方哲学偏向于“纯粹理性”,中国哲学偏重于“实践理性”。前者强调自然界的必然,后者强调精神领域的自由。在西方文论中常常谈“形象”和“典型”等,偏重于艺术如何反映客观现实;而我们中国讲“意象”、“意境”,则侧重于审美主体对对象的渗透和把握。这些,反映在绘画上就是人们常说的“再现论”和“表现论”。 大家知道,西方绘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比较强调模仿和反映客观的,这与他们西方的哲学传统是有一定关系的。我们都知道在西方美学界占统治地位的是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学说,虽然两者有明显的不同。柏拉图认为在现实世界之上,有一个超感官的理念世界,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艺术又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充其量不过是理念世界的一种仿本。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艺术模仿的物质世界本身具有无可怀疑的真实性,画家可以画出比原型“更美”的物象来。尽管两者有深刻的分歧,然而都认为艺术本质上是生活的再现,模仿。这种强调艺术模仿再现生活的再现美学在欧洲已持续了一两千年。在这种传统中发育成熟起来的绘画,在再现外部世界真实性上达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程度。 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有明显的不同。中国绘画是在特定的中国哲学系统中孕育起来的,与西方《诗学》同时出现的《乐记》就指出:“乐者,通伦理者也”,“乐者,德之华也”。这标志着一条与西方模仿论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西方美学强调与“真”统一,而中国美学强调与“善”的统一。总而言之,东方美学更多地把审美价值等同于伦理价值。前者为“纯粹理性”,后者则是“实践理性”。虽然它们都以感情为中介,不过前者更多地导向外在的知识,后者更多地导向内在的意志。二者价值定向、价值标准不同,所以在艺术上要求和表现也不一样。我们看到西洋绘画很重视体积感、质量感、透视感、色感、光感等等,哪怕是想象、虚构的事物,例如拉斐尔的圣母与天使、鲁本斯的精灵与魔鬼等者力求逼真,他们对于透视、色彩、人体结构的解剖比例都可借鉴实用科学来验证。我们知道像达.芬奇画可以用投影几何来证明,色彩可以用光谱分析来检验,人体的结构与比例可以用解剖学来分析。而中国传统绘画就明显地不同于西方写实绘画,因为中国美学把艺术看作一种德行化人格,它不强调艺术同具体客观事物相验证,而要求“以意为主”,“取会风骚之意”,即使是“传移模写”的作品,其目的也是为“达意”。越到后来,这一特点就越明显。清代八大山人的画,“既不杜撰非目所知的‘抽象’,也不甘心写极目所见的‘具体’,只倾心于以意为之的‘意向’”。可以说“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是中国绘画十分明显的特点之一。这在文同的画竹中表现得很突出。他自己也说过,“学道未至,意有所不适,而无以遗之,故一发于墨竹”。《毛诗序》说得更为清楚:“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

浅析绘画中的符号化形式语言

浅析绘画中的符号化形式语言 内容摘要:如今我国的艺术作品逐渐侧重于超常化形式语言的创造,绘画语言不断倾向于个体的表达,注重感受和情绪的表现。艺术家从流行文化中抽取表面化的符号进行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创造,这种现象催生了符号化形式语言。绘画中的符号化形式语言具有个性化、独特性、不可复制性和象征性的形式风格,可以说,它是艺术家被广为人知的个人标签,它不能简单地等同于风格化,它是风格化跟随时代发展的结果。如何使自己的艺术语言更符号化,并且不断创新,是艺术家在当今纷杂的视觉环境中脱颖而出的关键。 关键词:当代绘画符号化标签创新 近年来,在中国现当代艺术中,“符号化”日趋成为一个流行词语,尤其是在绘画创作的形式语言中,更是常被提及。 那么,何谓符号化形式语言?概括来说,符号化形式语言是具有独创性、不可复制性、较强的识别性以及象征性等特征的视觉形象。它是艺术家独特的个人标识。它借助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和时空错位的结构方式,营造出一种超常的情境与气氛,或者说,符号化的形式语言是一种超常形式的艺术语言。 从一定程度上说,符号化绘画形式语言背离了传统绘画技巧和审美法则。与追求和迷恋传统绘画语言技巧的具象写实性画家们不同,极具符号化形式语言的艺术家们在创作时抛开了构图、光影是

否合理,造型是否准确符合比例,色彩是否采用厚或薄等技法因素,着力从传统的造型体系中脱出、突破以往的视觉方式,在形的变幻与图式的重构中体现出有别于传统绘画的新锐的创意。 艺术家在确定其不同于他人的个人符号化形式语言时,都不同程度地带有自己的个人主观意识,这种主观意识可以换言之为每个创作者的个人偏爱,主要来源于对生活的不同体验。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说,艺术家通过添加主观意识而获得的这种个性化的形式语言必然是具有独创性的。艺术作品最重要的价值就在于它的独创性。 独创性决定了这种极具个性的符号化形式语言也一定是唯一的,是不可被复制的。“求新”是一切艺术创作得以发展的前提,符号化形式语言作为现当代艺术表现语言的一种类型,它之所以能够被广泛认可,正在于它不断地追求材料之新、形式之新、风格之新、视觉之新。一味地重复某一具体视觉符号而不具创新的艺术语言不能算是真正的符号化形式语言。 另一方面,一个艺术家根据个人的情感体悟确定了其不同于他人的独特的“个人符号”,并且这种符号被大众所认可和熟知,那么这个符号便成为这个艺术家用以区别于他人的“标签”,是其他任何人都不能复制和替代的。即便成功复制,也只能说是模仿,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抄袭。这也是符号化形式语言的另一个特征——强烈的识别性。

德国表现主义总括

德国表现主义 德国表现主义主要有两个集团组成:德累斯顿的“桥”社(北德)和慕尼黑的“青骑士”俱乐部(南德)。 桥社成立于1905年,它的创始人是凯尔希纳、黑克尔,尔后参加的有诺尔德、佩希斯泰因等。凯尔希纳在一份宣言中声称:“每一个人,每一个属于我们的人,直接地、毫不虚伪地表现出驱使他们进行创作的东西。”他们赞赏凡?高和高更的作品,对蒙克持肯定态度,而且对原始艺术怀有虔诚态度。不过他们每个人都从不同角度吸收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他们描绘自然和城市中变化多端的世态万相,总带有一股愁闷的、空虚的、木偶般的神态。桥社在风格上的探索,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在形式上起先多采用流畅、松弛、自由、柔和的线条,尔后就逐渐倾向于紧张、曲折、斜向,最后又变得短促、坚硬,这只是总的画风。 在南德巴伐利亚州的首府慕尼黑活跃着另外一个表现主义集团,取名“青骑士”,成员有马尔凯、克利等。法国的德劳内在立体主义基础上的松散的几何形结构,大胆吸收色彩光学原理而创造的色彩技法,都给“青骑士”成员很大的启发,他们视他为“现代美术”的缔造者。青骑士集团的宗旨与桥社一致,但表现语言多采用抒情的抽象语言。他们对不可见的内在精神比对任何可见的外部世界更感兴趣,希望给这种内在精神以一种可见的形和色,从而把艺术和深刻的精神内容融为一体。主要表现在康定斯基的艺术中。康定斯基等人1911年脱离慕尼黑新艺术家协会,而成立青骑士社。“青骑士”一词,产生于这年初冬康定斯基与马尔克的一次闲谈。康定斯基曾在其《自传》中回忆道:“我们都喜欢蓝色。马尔克喜欢马,骑士则是我的主题。我们两个很自然地说出‘青骑士’的名称”。在青骑土社中,康定斯基是最核心的人物。他是一位学识渊博的艺术家,早年曾在莫斯科大学攻读法学和政治学,曾受聘为俄国一所大学的法律教授,也从事过业余的人种志研究。他精通音乐,还系统钻研过西方现代哲学,尤其信奉通神学和通灵术……。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位貌似斯文冷静而性格内向的俄国人,竟象凡高一样,内心总是燃烧着炽热的感情之火。这位极度敏感的艺术家,能在那赤橙黄绿青蓝紫的五颜六色之中,看见音乐的节奏与旋律。这使人油然想到诗人兰波——兰波能在字母A中想象出黑色的苍蝇。康定斯基的绘画,在1910年转为彻底抽象之前,主要趋于野兽主义的风格。他1896年从莫斯科来到慕尼黑之后,便全身心投入前卫艺术运动中去。他曾在巴黎渡过数月,在那里接触到印象主义、象征主义、野兽派及立体派的绘画。这对于他日后抽象绘画的形成与演化提供了必要的启示。他认识到色彩在绘画构成要素中占有首要地位。他发现高更和凡高的画尤其将色彩的表现放在首位;在这两位画家那里,把草地画成红色,要比将房子或人体变形容易得多。他还领悟到,色彩与线条具有象征性的意义。他也许对修拉在此方面的观点有过专门的研究。事实上,修拉的有关绘画不同要素(色彩、线条、调子、构图、节奏等)的理论,几乎预示着某种抽象艺术。因而,康定斯基在他早期的绘画中,特别强调色彩的表现力。他以浓重而明亮的色彩来表现自然风光,表现俄罗斯的民间故事,抒发其浪漫、诗意的情怀。 基希纳(Ernst Ludwing Kirchner,1880--1938) 是德国表现主义画家,桥社的核心人物。他1880年生于西德的阿沙芬堡,1838年卒于瑞士的达沃斯。他曾在德累斯顿理工学院学习建筑,并曾在墨尼黑美术学校学习绘画。1905年,基希纳与几位朋友(赫克尔、施密特一罗特卢夫等人)一起创立了桥社。在该社的年轻画家中,基希纳称得上是最有才华和最为敏感脆弱的一位。早在年轻时代,他就开始悉心研究德国的晚期哥特式艺术,那种“尖尖的、间断式造型的、强调坦率的直觉和强烈感的德国哥特式”艺术风格,对他一生的创作产生深刻的影响。在绘画上,基希纳追求简洁的造型和鲜明的色彩,通过对形和色的凝练处理而达到其画面独特的装饰性平面效果,这与野兽派尤其是马蒂斯的艺术影。向密切相关。但是,基希纳的作品所传达出的意味,却与马蒂斯艺术的悠闲舒适大异其趣。基希纳的艺术被灌注了一种沉重而痛苦的精神性,充满蒙克式的悲观主义情绪。也许是由于他身体多病、性格内向的缘故,其作品常常流露出某种病态的焦虑与压抑,并带有一些神经质倾向。他常常通过某种歪曲形状、色彩和空间的手段,来实现其对于象征性和表现性的追求。他在画上,充分揭示出人物的心理冲突,并将由这种冲突而产生的痛苦,绵延不断地传达给观者。1911年,桥社成员由德累斯顿迁往柏林。从此,大都市景象便成为他们画中的新主题。基希纳以简洁的造型和强烈的色彩创作了一批表现柏林街景(他称之为“石头海洋”)的作品。他曾经这样写道,“现代的城市之光,大街上的运动——那里有我的刺激,观察运动能激发我的生命脉搏,我的创作源泉。一个运动中的身体显示它的各个局部的外貌,这些外貌又融合成一个完整的形状:内在形象。”(罗伯特?休斯著,刘萍君等译:《新艺术的震撼》,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第252页。)在基希纳所画的都市街道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这种内在形象:时髦女郎、高级妓女以及花花公子等。那些带角的几何化造型,显然是从立体派那里汲取过来,不过基希纳真正关注的倒并不是毕加索或布拉克的那种体积塑造法,而是某种精神性的表达。事实上,画家所要表现的是人及其强盛生命力的即刻存在,因而其画中的人物有着某种更深层的含意。通过这些表现街景的作品,基希纳将其对于现代都市生活的敏锐感受,将都市所特有的那种冷漠、拥挤以及快节奏的感觉,真实而充分地层示出来。在那浮华喧嚣的热闹场景中,无时无刻不渗透出孤独、隔阂和焦虑之感。而这些表现主义作品上所充斥着的极度紧张的线条与笔触的形式张力,在某种意义上正反映了基希纳自身那濒于崩溃的精神世界。由于体弱多病,基希纳自1917年起定居瑞士的达沃斯。其间他画了不少风景画,追求宏伟、静穆与不朽的精神。后来,其艺术被纳粹归为“颓废”,他被取消了柏林普鲁士美术学院院士资格。1937年,其639件作品被移出德国的各博物馆,且被没收。由于不堪这种迫害与折磨,他于1938年在瑞土自杀。基希纳画中描绘了一群漫步在街头的男女。走在最前面的是两个时髦女郎,其顾盼生姿的身形,颇有几分自鸣得意的味道。右边向橱窗观望的男士,则衣冠楚楚,很具有绅士风度。背景之上挤满

“雨中人”绘画在高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

“雨中人”绘画在高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 〔关键词〕“雨中人”绘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高三学生 高三学生面临着繁重的学业压力。很多学生告诉自己要坚强,不能放松, 要拼命坚持,用理性压抑或隔离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笔者在高三学生的咨询 中也发现,有的学生并不能用语言确切表达出内心的感受。高中生的问题涉及 学业、人际、情感、未来规划诸多方面。而他们又有着共同的发展主题――自 我同一性,他们想了解自己是怎样一个人。因此,认识自己,从而有效缓解压 力和表达情绪,对高三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很重要的意义。 “雨中人”绘画为教育者了解学生,以及为学生认识自己提供了很好的途径。它以直观安全的形式表达个体的内心世界和真实情绪,降低学生的心理防御,让学生达到更好地认识自己的目的。 一、“雨中人”绘画的提出及理论基础 (一)“雨中人”绘画的提出 “雨中人”绘画(Drawing-a-Person-in-the-Rain,简称DAPR),是由其 发起者Arnold Abrams及Abraham Amchin设计的程序,即要求个体画一个在雨中的人,以探索个体在外界压力情境下的情绪状况以及应对方式。雨水在一定 程度上反映着个体主观感受到的困难或压力。而个体对压力的应对则可以通过 他在绘画中对雨的防御(如雨伞、雨衣、大树等)来象征地表达。 (二)“雨中人”绘画的理论基础 “雨中人”绘画同其他绘画测验一样,最主要的依据是心理动力学理论。 经典精神分析认为,绘画可以无意识地表达个体压抑或遗忘的意象、心理冲突 或防御等。分析心理学则以“原型”的角度来理解绘画,在绘画中寻找潜意识 内容的象征性表达,将绘画和梦境、积极想象等表达形式联合分析。社会文化 学派代表弗洛姆用象征语言来分析我们的内在经验和感受,并把它分为惯例的、偶发的和普遍的象征(梦、神话、水火等意象)[1]。 对于绘画而言,偶发的象征与个人经历有关,普遍的象征则为人类所共有。例如,在通过对神话和圣经中有关雨的故事(伏羲传说、诺亚方舟等)的探究中,研究者发现雨作为压力的象征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作为一种心理投射活动,绘画既是一种意识的活动,又是无意识的承载物。以绘画为载体进行艺术 治疗就是依靠绘画的表达作用来物化无意识,并在绘画的表达层面与无意识进 行交流与整合[2]。 二、“雨中人”绘画的操作过程 在“雨中人”绘画课之前,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好2B铅笔、A4纸以及橡皮,每人一份。“雨中人”绘画课的实施可以分为以下四个过程。 (一)导入环节 为了吸引学生对绘画的兴趣并对此有一个直观认识,教师可以让大家欣赏 几幅画作。例如旧石器时代的画在原始岩洞和石壁上的鹿或牛。在古朴的意象中,让学生体会远古人类心灵的气息。再比如挪威表现主义艺术家蒙克的《呐喊》,以及梵高的《星月夜》等,让学生去感受绘画,感受作者情绪的表达。 另外,也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一些绘画心理的发展历史及其投射原理。 (二)绘画的指导语与积极想象过程 在学生对绘画有了直观了解后,接下来可以让每个小组围圈而坐,准备绘

论儿童绘画中艺术性思维的培养

论儿童绘画中艺术性思维的培养 发表时间:2011-10-21T13:22:51.080Z 来源:《时代报告》2011年第8期供稿作者:贾娟 [导读] 绘画是培养儿童创造力、想象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贾娟 宝鸡文理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系,陕西宝鸡 721016 中图分类号:J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41-1413(2011)08-0000-01 摘要:儿童画一般是指12岁以前的孩子的绘画,大致分为三个时期:“涂鸦期、符号期、写实期”。儿童画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儿童绘画本身并无好坏,这只是他们认识世界和表达对世界的认识的一种手段。绘画是培养儿童创造力、想象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儿童绘画在反映生活的真实性方面与许多艺术大师的追求上可以说是一致的,且儿童绘画本身就有其艺术性所在,所以想要发展这种艺术性,必须使儿童的绘画心理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培养。在传统美术教育中,只注重传授知识技能,而忽视了素质教育和儿童个性的发展。这些都是现阶段艺术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要改革美术教育,就应着眼于培养儿童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尊重儿童的视觉表达,培养他们的艺术性思维。 关键字:儿童绘画;艺术性思维;创造力;想象;美术教育 儿童画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在思维和表现手段上,儿童绘画具有特殊的趣味性和艺术性,儿童绘画在反映生活的真实性方面与许多艺术大师的追求上可以说是一致的,且儿童绘画本身就有其艺术性所在,所以想要发展这种艺术性,必须使儿童的绘画心理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培养。 一、儿童画的特点 儿童画一般是指12岁以前的孩子的绘画,大致分为三个时期:涂鸦期、符号期、写实期。儿童画画的特点是随时都会出现一些曲折且不能按常理来衡量的线条和图形,而这种不合理恰巧形成了儿童画的趣味性,使其独具风格,用成人的标准来衡量儿童画是否真实、是否具有准确的外形,这是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儿童的思维是通过某些最基本的“形”进行的,当儿童打算描绘一件物体时,他们常常只是把这些物体的总体形状中包含的某一部分的形状大体描绘出来。儿童画具有一种特殊的荒诞性,主要表现在构思荒诞性、构图荒诞性、造型荒诞性、色彩荒诞性、空间荒诞性、设计荒诞性六个方面。正由于这种荒诞性,使它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也被认为是儿童的“艺术性思维”,甚者有人把儿童画和艺术大师的作品相提并论。 二、目前儿童画的教育方式和存在的问题 目前,对于少年儿童在美术方面的培养越来越受到校方和家长的重视,许多小学生都会报名参加校内外各类美术学习班,但是一些美术培训机构为了迎合家长,大力宣传什么“美术大师速成法”,使儿童在被动的状态下反复的临摹一些美术大师的作品,效果倒是立竿见影,可是这种技能的速成不但不能使儿童在绘画的过程中正确的面对自己所认知的世界,反而使他们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使他们的创造力受到了极大的压抑,且缩小了的他们的创作空间,使他们的想象力受到限制,更谈不上艺术性思维的培养。我就有这样的经历,曾经在一个儿童美术培训班里见到这样的情景:第一天上课时,孩子们带着自己的工具跃跃欲试,老师还没开始上课他们就开始画了,这时候画出的作品稚嫩但是非常有趣,但是一个星期后,他们明显失去了兴趣,画出的画也失去了应有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因为教师上课时采取示范一张画,让孩子们反复临摹的教学方法,这种忽视儿童在美术活动过程中乐趣的表现和自信的建立的做法,不但无法达到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而且适得其反。美国一些著名的艺术教育学者也曾表明:艺术教育的目的最主要的是以健全人格的养成为目标,兼具儿童理性的认知活动与感性的创造活动。我认为,要摆脱陈旧的习惯性程序,必须努力创造各种愉快的形式,引发儿童对美术的兴趣和对美术的正确认识,这才是培养在绘画中艺术性思维的关键。 三、儿童美术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 儿童美术教育有其特定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环境和教育方式方法,因而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只有遵循教育客观规律,讲求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才能真正做好儿童绘画中艺术性思维的培养。绘画教育作为一种儿童早期智力及潜能开发,培养儿童想象力及创造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已越来越被人们认识和重视。但随着对儿童美术教育投入的日渐增加,儿童绘画教育存在的一些不良倾向也越发明显,部分教师和家长陷入了一些教育的误区,例如:过于注重模仿和强调技能、技巧的练习,以成人的眼光评价儿童画,家长对孩子的培育具有盲目性和急功近利思想,再加上一些不良社会因素对儿童绘画教育的影响,这些误区都不利于儿童美术教育的发展,违背了儿童绘画教育发展的规律和教育的真正目的。在儿童绘画教育中,如果我们长期沿袭传统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式,把成人的意识强加于儿童身上,干涉儿童的艺术创造,那么我们培养出的儿童只会在操作技能上被捆住手脚,而表现力、创造力被扼杀。因此,从这个层面上讲,培养儿童的绘画技能并不是绘画教学的主要任务,儿童画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成人不仅应充分了解儿童是如何作画的,而且应深入理解儿童为什么要这样画,并在美术教育中尊重儿童画的特点与发展规律,给予儿童充分表现和创造的自由,给他们发展思维的空间。 传统美术教学,注重临摹,忽视儿童的个性表现,常用简化了的图形作为形象表现的模式,通过临摹灌输给儿童,如把简笔画称为让儿童掌握绘画的“词语”,用一个又一个图形概念进行复制。儿童在成长中,模仿是他们的天性,如果先入为主地教他们画一些模式化的东西,不但不利于儿童自主地观察生活,描绘生活,更会使他们的想象力发挥受到限制,当儿童学会了这些千篇一律的公式,套用在自己的画里,就出现了所有儿童画面中出现一样的花草树木和动物,根本没有自己的想象力。他们不知道绘画形象来源于生活,不懂得通过自己观察发现各种形态特征,又何从谈及艺术性思维?一味的临摹,使儿童对生活中的美无动于衷,对生动有趣的物象不会画也不敢画,使孩子的画没有个性,没有心灵感受。传统的美术教育忽视儿童成长的历程,教材内容也大多脱离儿童实际。从成人的眼光看儿童的造型能力发展,认为物象的形状越简单,儿童越容易掌握和接受,教材从简单形到复杂形安排,以体现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看起来似乎是循序渐进的原则,实际上儿童生来认识世界并不以形的繁简来发展认识,他们喜欢画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人和事,例如许多儿童一开始拿笔画画就先试着画人,就是这个道理。 四、我认为在以后的美术教学中应注意以下三点 1.利用多种手段扩大儿童的生活视野,激发创作兴趣,培养儿童视觉造型反应和创造力以及情感表达能力; 2.通过观察、记忆、体验、联想、欣赏等进行启发式教学;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