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当代文学史 陈其光

中国当代文学史 陈其光

中国当代文学史 陈其光
中国当代文学史 陈其光

中国当代文学史陈其光

第一部分

第一章

1、第一次全国文代会的召开:1949.7.2-19日在北平(北京)召开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是历史的界碑,也是以往中国现代文学历史的终点,又是以后中国当代文学历史的起点。

2、大会期间:郭沫若《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的总报告。

3、大会确定的文艺为人民服务并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这次大会,使长期被迫分离的解放区和国统区两支革命文艺队伍会师北平。

4、第二次全国文代会的召开:1953.9.23-10.7在北京举行。

5、第一次文代大会结束,文艺论争即开始。50年代初期,1951年开展的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1954年对《红楼梦》研究中唯心论观点的批判、1955年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6、《武训传》是一部以清朝末年的武训的生平事迹为内容的传记影片。编导:孙瑜。

7、由于“左”的思想的影响,这次讨论、批判的教训是:a、不能客观正确地认识和估价当时整个文艺界的形势。b、以行政方式来领导这场讨论,把学术性的批评讨论,为全国性的批判运动,甚至是思想批判运动。c、批判《武训传》以后,成立了“电影指导委员会”,以行政方式干涉电影创作,不但直接影响当时的影片的生产,而且给以后电影事业的发展造成桎(木告)。

8、研究《红楼梦》成了专门学问,称为“红学”。

9、李希凡的批评,毛泽东于1954.10.16亲自给中共中央政治局和中央办公厅的同志,写了《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肯定了“小人物”。

10、胡风鉴于当时的背景,没有公开反驳,但一年后于1954年7月,向党中央提交了长达30万字的《对文艺问题的意见》1954年3.20至4.30写成的《关于几个理论性问题的说明材料》,针对林默涵、何其芳的文章提出了反批判意见。

11、“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是毛泽东于1956.5.2在最高国务院会议第七次会议上提出来的。

12、双百方针文学创作出现了哪些突破?

答:a、一是突破了只准”歌颂“,不准”暴露“的戒律,敢于大胆正视人民内部矛盾,反映社会生活中的矛盾斗争。如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耿简的《爬在旗杆上的人》;李准的《灰色的帆篷》;李国文的《改选》。b、突破了写人不写人情人性,爱情不能成为作品的主题的条条框框,敢于描写爱情,敢于写人的丰富感情,写富于人情味的作品。如:宗璞的《红豆》;陆文夫的《小巷深处》。c、突破人民内部矛盾不适用讽刺这一不成文的禁令,敢于发挥讽刺的积极作用和文学的批判功能。

13、与文学创作相呼应,这一时期的文艺批判和文艺理论研究工作,在“双百”方针指引下,也显得异常活跃,如:何直(秦兆阳)的《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周勃的《论现实主义及其在社会主义时代的发展》;陈涌(杨思仲)的《关于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

14、“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在文艺界的表现十分严重,教训也非常深刻:a、对当时文艺界的斗争势力估计得过于严重,把文艺思想和学术理论的问题作政治问题看待,把一些正常的批判和鸣放看成反党反社会主义,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严重伤害了一大批文艺工作者。b、是一批优秀的作品及其有真知灼见的文章,尤其是在“双百”方针鼓舞下产生出来的那些“敢于生活、描写爱情题材的作品,以及在文艺批评和理论研究方面敢于探索的文章,均被打成“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毒草”或“修正主义的文艺理论纲领”。c、由于文艺界一些人把30年代开始的宗派主义情绪,带到解放后的文坛中来,带到“反右派”斗争中来,因

而增加了斗争的复杂性,造成更恶劣的影响。如:《红旗歌谣》。

15、1961在北京新桥饭店召开的全国文艺工作者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

新桥会议:《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周恩来强调七个问题:(1)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问题。(2)阶级斗争与统一战线问题。(3)为谁服务的问题。(4)文艺规律的问题。(5)遗产与创作问题。

(6)领导问题。(7)话剧问题。

16、1962.3在广州召开“全国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称为“广州会议”。

17、1962.8在大连召开“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有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邵荃麟主持。“写中间人物”论和“现实主义深化”论。

18、李建彤的长篇小说《刘志丹》被诬蔑为“为高岗翻案的反党大毒草”。

19、昆曲《李慧娘》是孟超根据明代周夷玉的《红梅记》改编的。

20、廖末沙写一篇1278字的非常精简的短文《有鬼无害论》,署名“繁星”。肯定此戏并对文文学作品中的鬼神形象问题精辟的论述。

第二章

1、“十七年”作家的协作题材

(1)描摹革命历史风云的小说;长篇小说《红旗谱》、吴强《红日》、《青春之歌》、《三家巷》、《红岩》、曲波《林海雪原》、刘流《烈火金刚》、冯德英《苦菜花》,中篇小说:刘白羽《火光在前》、路翎《洼地上的“战役”》,短篇小说:峻青《黎明的河边》、《党费》、孙犁《山地回忆》。

(2)表现社会主义建设生活的小说;以农村社会主义建设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柳青《创业史》、周立波《山乡巨变》、浩然《艳阳天》。

2、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和赵树理的《三里湾》称双壁。代表50年代初长篇小说创作最高成就。

3、《三里湾》是当代反映农村合作化运动的第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塑造了落后农民“胡涂涂:、“常有理”、“惹不起”、“能不够”和新型农民王金生、范灵芝两个对立系列人物形象。

4、梁斌的《红旗谱》三部曲:《播火记》、《烽烟图》、《翻身记事》。《红旗谱》通过对朱严两家农民三代人与地主冯老兰一家两代人的尖锐矛盾和斗争的描写朱老忠,是一个横跨新旧两个时代,在不断的斗争中找到了前进方向并为之奋斗的革命农民英雄形象。朱老忠人物特征:a、嫉恶如仇,刚勇而坚韧。b、豪爽正直,仗义而友爱。这样的形象,与《水浒》的英雄好汉,与他父亲朱老巩都不同,而鲁迅笔下的阿Q更不同,他没有阿Q的软弱性,而有父亲的刚烈性格,同时又发展父辈的性格,更渗入了无产阶级的新血液,形成新的思想性格。

5、《红旗谱》艺术成就?

整部作品气势恢弘,笔力雄健,感情浓烈深沉,生活画面壮阔。最引人注意的还是作者在探求和创造艺术民族风格方面所取得的成就。a、生活题材的选择,b、人物的描写,c、艺术手法的采用、语言运用和结构的安排等方面。(1)在题材的选择上,作者抓住30年代中国农村革命的时代特点,真情选择并深刻反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民族气魄的农民革命斗争。(2)人物的描写上,作者注意发扬中国古典小说优良传统,把人物置于斗争的漩涡中心,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3)在斗争场面上,作者不但运用环环相扣的大小生活故事展开情节,斗争的壮阔画面,而且善于把激烈的阶级斗争与北方的农村生活习惯、自然风光结合在一起,使一幅幅生活色彩浓郁的风俗画面和风景画。都强烈的显露出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4)在结构上,采纳中国古典小说的传统形式,运用相对集中的短章结构安排方法;(5)在语言上,坚持用群众化,个性化的语言。

6、杨沫的《青春之歌》的续集《芳菲之歌》和《英华之歌》。这些作品共同组成了一个既各

自独立又息息相关的三部曲。

7、《青春之歌》的主人公:林道静,是从个人抗挣走向革命道路的知识分子的艺术典型。她是30年代在党和革命斗争的培育下不断成长的知识分子的典型。她的思想性格大概分三个历程:a、第一部着力刻画林道静投身革命,b、表现农民群众革命斗争对她的锻炼与考验。

c、描写她入党后所面临的考验。

8、后来林道静自杀被余永泽救起。

9、《青春之歌》的艺术效果:在人物关系的安排和情节结构处理上,作者是颇具匠心的。小说中的所有人物在特定的情节中,都围绕表现“林道静的道路”这一中心而活动,都同突出表现林道静的性格有着密切的联系。卢嘉川和江华,是林道静的引路人,林红是林道静的表率,暗示着林道静的成长的目标;余永泽、白丽萍从走什么路反面衬托出林道静的正确;王晓燕的幼稚、纯真,衬托出林道静的老练,沉着和富有原则性;戴愉的叛变又从反面衬托林道静的坚定忠诚和不屈不饶的斗志。

10、欧阳山《三家巷》。长篇系列《一代风流》、《柳暗花明》、《圣地》、《万年春》。《一代风流》分五卷:《三家巷》、《苦斗》、《柳暗花明》、《圣地》、《万年春》。

11、周炳是《三家巷》的主人公。在《三家巷》中还是个不成熟的青年,思想性格比较复杂,他要成为一位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还必须在革命的道路上走一段艰苦而曲折的历程。12、罗广斌、杨益言《红岩》最突出的成就:是透过拂晓时期重庆山城的地下斗争,广泛而深刻地揭示了敌我双方的精神面貌,尤其是深入细致地描绘了共产党人崇高的精神世界,并以高亢的革命音调,讴歌共产党人伟大的共产主义胸襟。反面人物:特务头子徐鹏飞,华子良忍辱负重,饿薪尝胆。

13、农村现实主义题材:柳青《创业史》。集中描写梁生宝为代表的互助与蛤蟆滩上富裕中农郭世富、富农姚世杰和自发势力在党内的代言人郭振山“三大能人”的斗争。

14、梁三老汉是小说中刻画得较之梁生宝更为成功的艺术形象。他是一位请;勤劳、善良、耿直而又自私、狭隘、守旧的小私有者的农民典型。他身上的;劳动者的善良、求实与小生产者的自私、保守这两重矛盾的性格,是相当有代表性的。

15、柳青小说在艺术上最显著特点:(1)是通过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和逼真传神的细节描写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2)作者通过下列几条途径对人物的心理进行细腻的刻画:a、直接剖析人物心理,给读者直接窥见人物的内心世界。b、通过人物行动过程中的种种想法来表现人物心理状态。c、通过人物语言、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

16、孙犁《铁木前传》,中篇小说。以解放初期翼中地区农村的合作化运动为背景,采用抒情的笔调,从人情变迁的角度细致深入地表现了合作化时期翼中农村生活和农民心态的相应律变。铁匠师傅老刚与木匠师傅黎老东的友情关系起伏变化。

17、赵树理《锻炼锻炼》中“小腿疼”和“吃不饱”是作品重点刻画的落后农民形象。

18、王愿坚《党费》是处女作,也是代表作。主人公:黄新,是一个坚持敌后斗争,勇敢机智、对党一片忠诚的女共产党员的形象。

19、王愿坚短篇小说特点:(1)多取材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斗争生活。老一辈的革命家、长征途中的红军指挥战员、深山密林中的游击队、白色恐怖下的工作者是作者爱描写的主要对象。如:《党费》、《粮食的故事》、《支队政委》、《三人行》、《其根火柴》、《妈妈》、《普通劳动者》等;(2)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不着力写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而是捕捉性格发出耀眼的光辉的那一刹那,英雄人物完成自己性格的那一瞬间。着力于描写和开掘英雄人物的美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3)还具有篇幅精悍,故事动人,构思别致,笔调朴实、深沉的特点。

20、《党费》艺术特色:(1)构思新颖独特,小说以“党费“为题,看来并不新奇,而小说却把咸菜这种特殊的党费作为贯穿全篇的主线,展开一系列动人的情节,细腻地刻画了黄新

的性格。(2)在人物刻画上,作家善用与让人在严峻的考验中表现其精神美。(3)《党费》中伏笔的设计和细节描写也是颇具特色的。

21、菇志鹃《百合花》1958年发表。此后发表:《高高的白杨树》、《如愿》、《春暖花开》、《静静的产院》等短篇小说。其中《剪辑错了的故事》于1979年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22、菇志鹃在“文革”前创作的小说特点:(1)不正面描写生活的巨流大波,而是从中截取一朵浪花、一片微澜,加以精心描绘和深入开掘,以小见大地反映时代生活的风貌。(2)在人物塑造上,她的小说精心刻画的人物形象,多数是些普通的人物,作者对这些人物倾注了满腔热忱,极力挖掘这些普通人的心灵美和情操美。(3)在艺术上,也显示了鲜明的特色。在刻画人物上作者通过细腻深入的心理描写,来充分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作品的故事比较简单,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结构严谨,富有节奏感。小说的语言朴素清新,凝练流畅,优美生动,富于抒情色彩。(4)情节单纯而略有波澜,布局严谨,富于节奏感。

第三章

1、中国新诗的奠基人郭沫若,在共和国诞生之日就发表了《新华颂》,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节日》,王莘《歌颂祖国》石方禹《和平最强音》,末央《祖国,我回来了》。

2、1957年1月,《诗刊》创刊。毛泽东在创刊上发表了《关于诗的一封信》。

3、1957年毛泽东在《诗刊》发表18首旧体诗词,这不仅是诗坛一件大事,也是中国人民文化生活和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

4、郭小川1959年创作《望星空》。《将军三部曲》第一次用叙事诗形式成功塑造人民解放军高级指挥官员的形象。

5、田间的《赶车传》。

6、臧克家《有的人》是为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有感而作,写于1949.11.1。诗人以炽热的感情、鲜明的对比,凝练的语言,铿锵的节奏。全诗7节。

7、贺敬之《回延安》。

8、贺敬之建国后的诗歌,分两类:(1)表现某种具体感受的抒发短诗,如:《回延安》、《三门峡歌》、《向秀丽》、《西去列车的窗口》、《地中海呵,我们心中的海》。(2)描绘我国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或重要人物的长篇抒情诗,如:《放声歌唱》、《十年歌颂》、《“八一”之歌》。

9、贺敬之的诗歌多采用“楼梯式”(阶梯式、“凹凸式”和长短句拆行)的诗行表达。

10、闻捷《吐鲁番情歌》是一组以爱情为题的短诗,包括《苹果树下》、《夜莺飞去了》、《葡萄成熟了》、《舞会结束以后》、《金色麦田》、《告诉我》、《种瓜姑娘》。特点:集中描写并反映解放以后新疆吐鲁番地区青年男女具有新的时代特点的爱情生活。它是继五四以来新诗中爱情的优良传统并有所创新,有所突破。作者敢于冲破爱情禁区,写出一批写爱情生活和新的时代生活、新的劳动生活相结合的新诗篇,深受大家的欢迎。

11、《吐鲁番情歌》艺术特色:(1)新奇、巧妙的艺术构思。(2)细腻的内心世界的描写。(3)朴实、明快、传神的语言。

第四章

1、老舍《茶馆》。老舍不仅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而且被誉为“文艺队伍里的一个劳动模范”。老舍的剧作具有诙谐、幽默的风格。老舍素有“语言大师”的称号。

2、《茶馆》具有深刻的思想性。通过茶馆这个窗口,反映了三个令人诅咒的时代:戊戌变法失败以后的晚清、军阀混战的民国初年、解放战争爆发前的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时期。

3、王利发,在《茶馆》是贯穿全剧的主要人物,他为人忠厚、善良、守本分,为了生存与温饱,一直坚持顺民哲学,善于适应形势,顺应潮流作生意,苦心。

4、常四爷也是贯穿全剧的重要人物。

5、秦仲义是一个深受“维新”思想影响的民族资本家。

6、《茶馆》的艺术成就:(1)在结构方面,它打破了常见的故事因果联系,不追求情节内在的起承转合,而是采用横断面的办法,扩大社会观察面,用众多的人物和事件反映复杂的社会和人生。(2)在人物处理上,采用的办法是:主要人物,自壮到老,贯穿全剧;次要人物父子相承;每个角色说自己的事又和时代结合起来;无关重要的人物招之即来,挥之即去。(3)《茶馆》还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这突出表现在对北京方言的运用和北京风俗人情的描绘上。

7、郭沫若《蔡文姬》主要目的就是要替曹操翻案。

8、沈西蒙《霓虹灯下的哨兵》。三排长陈喜是作者着力刻画的转变人物。

9、连长鲁大成是剧中刻画得最富有性格特征的英雄形象。在纯朴、率直、幽默风趣之中,又夹杂着粗旷、急躁和生硬。

第五章

1、杨朔的《雪浪花》、《荔枝蜜》、《茶花赋》;刘白羽的《长江三日》、《冬日草》、《红玛瑙》;秦牧的《古战场春晓》、《土地》、《花城》;冰心的《樱花赞》;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歌声》、《菜园小记》;方纪的《挥手之间》;翦伯赞的《内蒙访古》。

2、“三家村札记”:邓拓、吴晗、廖沫沙。

3、杨朔写散文“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常常在寻求诗的意境”。

4、秦牧《土地》。

5、刘白羽《长江三日》是他散文代表作。其特色:在于作者随着时间推移,地点的转换,在对山川风光的描绘之中,抒发了自己对事物独特感受和对生活的深刻见解;在艺术上,还表现在写景状物手法多变。还具有联想丰富的特色,作者在极写长江之风光的同时,很自然地将古诗、歌谣、神话传说、革命领袖的书简插入文中,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强化了作品的思想深度和艺术力量。

6、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第二部分

第一章

1、1966-1976“文化大革命”。

2、《座谈会纪要》-“文艺黑线专政”论,公然宣称:建国以来,文艺界“被一条与,毛泽东相对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黑线专了我们的政。

3、《座谈会纪要》性质:(1)建国以来的文艺理论概而诬之为“黑八论”(即“写真实”论、“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论、“反题材决定”、“写中间人物”论、“社会主义深化”论、“‘反火药味’”论、“时代精神汇合”论、“离经叛道”论称之为“文艺黑线”的代表性的论点。(2)把建国以来出现的许多优秀文艺作品也说成是“黑”的。

4、“革命样板戏”与“四人帮”的创作谬论。

5、八个“样板戏”: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乐《沙家浜》。

6、“样板戏”名义:总结所谓“样板戏创作经验”,炮制出“根本任务论”、“三突出原则”、“主题先行论”等一套唯心主义的创作谬论。

7、“根本任务论”是“四人帮”反动文艺理论体系的核心观点。-“努力塑造工农兵的英雄人物,这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这一观点的哲学基础是反动的历史唯心论,否定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8、“三突出原则”是“四人帮”反动文艺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们从“根本任务论”

出发制定的文艺创作模式。

9、“三突出原则”内容:“在所有的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要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要突出主要英雄人物”。“三突出原则”违背了艺术规律,践踏了“双百”方针,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文艺论。

10、“主题先行论”是“四人帮”反动文艺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颠倒了作家生活和创作的过程。

11、“四人帮”控制了《朝霞》发表“与走资派作斗争”作品,如:短篇小说《初春的早晨》、《金钟长鸣》、《第一课》,还出现吹捧江青的“诗报告”----《西沙之战》(张永枚)、小说《西沙儿女》(浩然)。影片《欢腾的小凉河》、《反击》和话剧《盛大的节日》、《千秋业》。《反击》是“四人帮”炮制的“写与走资派作斗争的作品。

12、1976.1.8周恩来逝世。

13、天安门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极为丰富,所反映的革命斗争精神极为感人。其基本主题和主旋律集中在两个方面:(1)是深情悼念周总理,愤怒声讨“四人帮”;(2)是坚持马列主义、破除现代迷信的思想解放的强烈要求,对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殷切呼唤。

14、天安门诗歌运动的意义:(1)在政治上,它为最后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奠定了伟大的群众基础。(2)在文艺上,它为我国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尤其是诗歌创作的繁荣,提供宝贵的启示。a、文艺要说真话,抒真情,b、文艺创作必须在坚持为人民服务。

15、天安门诗歌留下的产物:《天安门诗抄》、《革命诗抄》。

第二章

1、姚雪垠《李自成》:主要写崇祯十一年到十四年二月的农民起义斗争历史。

2、李心田《闪闪的红星》主人公:潘冬子是一位在阶级斗争的风浪中成长起来的少年英雄。胡汉三是反面人物。

3、郭小川《团泊洼的秋天》。贺敬之、郭小川两大抒情诗人。

4、郭小川:(1)50年代初期的作品《投入火热的斗争》、《向困难进军》;(2)60年代《致大海》、《望星空》、《瑞雪丰年》、《深深的山谷》、《白雪的赞歌》、《一个和八个》、《将军三部曲》、《严厉的爱》;(3)第三阶段:《厦门风姿》、《乡村大道》、《甘蔗林-青纱帐》、《青纱帐-甘蔗林》、《秋歌》、《祝酒歌》、《昆仑行》。

5、独创的诗歌形式,是郭小川诗歌另一与众不同的特点。这种形式,吸收了我国古代楚辞和汉赋的长处,将自由体和古典辞赋中的优点熔铸为一体,形成铺陈、排比的长句格式,故也有人称为“新辞赋体”、“长廊式”或“政体论”。

6、《团泊洼的秋天》:诗人对战士的性格、抱负、胆识、爱情给予由衷的赞美。

第三部分

第一章

1、拔乱反正,彻底推倒“文艺黑线专政“论。

2、拔乱反正,正木青源的工作,是从揭露、批判“文艺黑线专政论”的开始。

3、第四次文代会:邓小平代表党中央和国务院向大会作了《祝辞》。

4、《祝辞》内容:(1)宏观地总结了建国30年来文艺战线的斗争和成绩,有针对性地对“文革”十七年的文艺战线和文学创作作了基本上的肯定。(2)明确阐述新时代文艺的任务以及如何更好的为四个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问题。(3)深刻阐明了文艺同人民、同生活的关系以及文艺发展的道路、方向等问题。(4)具体阐明了发展新时期文艺的各项方针、政策,并就如何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的问题作了正确的回答。(5)热情的期望文艺界在党的领导下,虚心听取多方面的批评,接受有益的意见。

5、《祝辞》评价:是一篇具有深刻和思想内涵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献,是新时期文艺工作的行动纲领,在我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重大意义。

6、周扬在会上作了《继往开来,繁荣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文艺》的专题报告。六项主要任务:

a、积极发展各类文学艺术创作,提高思想和艺术水平;

b、提倡文艺要反映当前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光辉历史;

c、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是社会主义文艺进一步得到普及;

d、进一步积极发展各兄弟民族的文化艺术,加强各兄弟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e、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学习和文艺批评;

f、加强和扩大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建立和发展同世界各国作家、艺术家的友好往来。

7、1980.1.23在北京召开一个剧本创作座谈会。有争议的剧本如叶沙新《假如我是真的》(又名《骗子》);王靖《在社会档案里》、李克威《女贼》、刘克《飞天》、《调动》展开讨论。8、1984.12.29-1985.1.5在北京召开,胡启立《祝辞》。第二次召开时间:1988.11.8。

第二章

1、1978年的“伤痕文学”的兴起到1984年改革文学潮头的基本结束,是新时期小说创作的繁荣期。

2、1977.11.《人民文学》发表了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拉开了新时期小说创作的帷幕,成为新时期文学中具有开山意义的第一篇作品,在当代文学史上有特殊的价值、地位、作用。

3、卢新华短篇小说《伤痕》发表于1978.8.11.《文汇报》。《伤痕》是“伤痕文学”获得正式名称的作品。王晓华是作者从母女感情的角度入手,严峻的揭示出导致母女命运凄惨和心灵创伤的社会根源,愤怒的揭露了“文革”给普通人的心灵带来的难以弥合的伤痕。

4、新时期小说创作所涌出来的第一个浪头是“伤痕文学”。作品:张洁《从森林里来的孩子》、王蒙《最宝贵的》、王亚平《神圣的使命》、陈国凯《我应该怎么办?》、陈世凯《小镇上的将军》;中篇小说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冯骥才《啊!》、礼平《晚霞消失的时候》、周克芹《许徐茂和他的女儿们》

5、“反思文学”。菇志鹃的短篇小说,《剪辑错了的故事》在《人民文学》上发表,标志着新时期小说创作进入到一个新的境界“反思文学”由此开始勃兴。

6、反思文学”评价:如果说“伤痕文学“主要停留在对“十年动乱”给人们心灵留下伤疤的展示的话,那么,反思文学”则对包括“十年动乱”在内的整个建国以来的社会主义历程进行了全方位的思考,力图揭示出人们的心灵伤疤和社会伤疤的病因,接触到“左”倾错误的社会的和思想的根源。如:短篇小说,张弦《被爱情遗忘的角落》、高晓声《李顺大造屋》、李国文《月食》、张贤亮《灵与肉》;中篇小说,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鲁彦周《天云山传奇》、谌容《人到中年》;长篇小说,古华《芙蓉镇》、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

7、“改革文学”

8、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是“改革文学”的发轫之作,也是作者成名作。主人公:乔光朴是新时期小说创作中出现的第一人形象,是新时期文学中的第一个改革者的形象。“乔光朴是新型的社会主义企业家,是一个个鲜明的典型形象,在他身上突出体现了新的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神。

9、蒋子龙《燕赵悲歌》主人公:大赵庄大队党支部书记武耕新,作品着力刻画农村改革者形象。

10、贾平凹中篇小说《鸡窝洼人家》。短篇小说何士光《乡场上》、周克芹《山月不知心理事》。中篇小说:贾平凹《腊月˙正月》、蒋子龙《赤橙黄绿青蓝紫》;长篇小说:李国文《花园街五号》、张贤亮《男人的风格》、张鍥《沉重的翅膀》。

11、1985年是新时期小说创作、也是整个新时期文学创作的分水岭,是一个富于重大转折意义的里程碑。---“寻根小说”。

12、“寻根小说”代表作家:韩少功、贾平凹、李杭育、郑万隆、阿城、张承志、王安忆等。

13、韩少功《爸爸爸》主人公:丙崽、鸡头寨、鸡尾寨及相互械斗最终迁徙的描绘中,穿插进作者的文化思绪,使作品的文化色彩徒增。

14、阿城中篇小说《棋王》是他处女作。主人公:知青王一生。

15、王安忆中篇小说《小鲍庄》。

16、张承志中篇小说《黑骏马》。

17、有名的寻根小说:短篇小说:阿城《遍地风流》、郑万隆《异乡异闻》、扎西达娃《系在皮绳扣上的魂》、李杭育《沙灶遗风》。长篇小说:张炜《古船》、王蒙《活动变形人》、贾平凹《浮躁》。

18、韩少功追踪的是“楚文化”源流,贾平凹探索的是“秦汉文化”传统;李杭育寻觅的是“吴越文化”渊源。

19、1979年“先锋文学”的萌芽。是中国当代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王蒙短篇小说《夜的眼》是新时期文学创作中“先锋文学”小说创作的发轫之作。

20、刘索拉中篇小说《你别无选择》。莫言《透明的红萝卜》、残雪《苍老的浮云》、徐星《无主题变奏》。

21、“写实文学”的小说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题材有相应的真实性。刘心武《5˙19长镜头》、张梓欣、桑晔《北京人》。

22、新时期军旅小说创作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徐怀中短篇小说《西线轶事》是新时期军旅小说雄风重振的标志,也是新时期军旅小说开始取得新颖的思想资料、找到新的美学支点的最早标志。

23、知青小说。叶辛长篇小说《蹉跎岁月》、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老鬼《血色黄昏》、王安忆《本次列车终点》、梁晓声《今夜有暴风雪》。

24、爱情小说。刘心武《爱情的位置》、张洁《爱,是不能忘记》(如泣如诉地讲述了女作家钟雨与一个老干部之间铭心刻骨却又不能实现的爱情故事。)

25、刘心武《班主任》在新时期文学创作上是有重大突破。(1)它最早触及了“救救被‘四人帮’坑害了的孩子”(2)最先通过艺术形象来暴露史前无例的文化大革命给我国人民带来的“累累伤痕”,尤其是在青少年心灵上留下的严重的“内伤”。在当代文学史上,它是一个坐标点,标志着被‘四人帮’集团破坏和中断了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得到恢复和发展。意义:在新时期文学中最早提出了在思想文化领域中深入揭批极“左“思潮的流毒,继鲁迅的“救救孩子”之后,庄严而沉痛地喊出了人民的心声、时代的期望。

26、《班主任》它是通过宋宝琦、谢惠敏这两个少年形象的塑造,小说围绕着某班级要不要接收小流氓宋宝琦入学与如何对待外国小说《牛虻》一书展开论争。宋宝琦是“外伤”,谢惠敏是另一类精神伤残的畸形儿,是作家独创的艺术形象,也是被称作“新时期文学的第一个典型”。谢惠敏属于“内伤”。谢惠敏这一艺术形象的塑造,更具有深刻的认识价值和典型意义。

27、蒋子龙1979件发表代表作《乔厂长上任记》是改革文学。《乔厂长后传》、《开拓者》、《一个工场秘书的日记》、《拜年》、《赤橙黄绿青蓝紫》等一系列反映工业战线生活的中、短篇销售,塑造了一批锐志改革、具有一往无前精神的进取型性格的新人形象,形成了一个“开拓者家族”。

28、《燕赵悲歌》是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锅碗瓢盆交响曲》是写饮食行业的改革;长篇小说《蛇神》暴露人性之恶。

29、乔光朴是新时期文学中最先出的工业战线上为“四化”奋战的创业者形象。作家在塑造这一形象时,乔光朴是作为共产党员具有的革命事业心和历史责任感;通过乔光朴“上任”后的一系列部署和行动,形象地描绘了这位锐意整顿的实于家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企业家的腕

力与才干。还生动的描写了乔光朴胸怀宽广、任人为贤的思想品质和感情炽热、敢爱敢恨的复杂性格。

30、《乔》小说人物塑造三大特点:(1)通过对比描写来展示人物性格,如乔光朴跟冀申两个人的肖像描写,两个人物“毛遂自荐”到电机厂的目的、心态描写。(2)善于从纷纭复杂的生活现象里,择取最有意义的场景或事件组成尖锐的矛盾,把人物至于其中进行刻画。(3)多方面、多色彩地展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性格。既写乔光朴进取型大无畏的英雄性格,也写他急躁、困惑和孤独感;既写他改革家的气魄、才干和毅力,又写他对新长征的“雪山草地”的估计不足;既写他的感情炽热,敢爱敢恨的粗旷豪放的一面,又写他率直坦荡、儿女情长的细腻柔情的一面。

31、乔光朴三大件事:a、未经童贞同意就当场宣布结婚;b、未经党委宣布就马上上任;c、未经邀请就参加冀申召开的厂党委会等。

32、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1981-1982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山中,那十九座坟茔》1983-1984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33、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在军事题材社会化方面具有创造性。

34、为何说《高山下的花环》是军事性?答:描写的是一个连队在对越自卫还击战的英雄业绩,但作者没有局限于对战争过程的描写,而是把战争、部队和整个社会联系起来,把部队生活、战争历程作为整个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加以表现,让读者通过战斗生活和部队生活,看到我们整个社会生活的掠影。

35、连长梁三喜是个成熟的英雄形象。排长靳开来是个有鲜明个性、有弱点的英雄形象。他深明大义,正值开朗,坦率带一点粗鲁。

36、将门之子赵蒙生是个灵魂一度被锈蚀,但在雪和火的战斗中转变和成长起来的英雄形象。

37、《高山下的花环》在艺术上,作者在塑造英雄形象时,自觉地避免那种“神化、净化与非英雄化”的倾向,坚持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以朴实的笔触塑造真实的、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作者注重写出英雄人物各自的性格特征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不回避写他们的缺点和弱点。还通过描写尖锐的矛盾冲突、典型细节和遗物,并运用额对比的手法,深刻地揭示英雄的心灵美。

38、高晓声《陈奂生上城》、《李大顺造屋》(反思文学)分别获得1980、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

39、陈奂生系列小说:《陈奂生上城》、《“漏斗户”主》、《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

40、《“漏斗户”主》写的是陈奂生吃饭的问题。

41、陈奂生性格特点:作者在写错陈奂生物质生活和精神面貌的变化的同时,又不回避陈奂生灵魂受历史和社会生活制约的一面,真实地写出他的弱点。陈奂生虽然诚实而质朴,憨厚而勤劳,但在他坚韧的生活态度中,还包含着某种程度的麻木;在务实精神的后面,还有着小生产的狭隘性;在他乐观的情绪里,还隐藏着愚昧和奴性思想为核心的“阿Q精神”。他肩背着因袭的重负,躯体里潜埋着旧时代的遗传因子。

42、它让人们进一步认识到:陈奂生们“生在做主人的时代,却不是当主人的材料。”

43、《陈奂生上城》艺术特色:体现了高晓声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1)“以小见大”、“浅中见深”是这篇小说的主要的艺术特色。(2)善于运用白描手法对人物绘型写神,也善于博取众家之长,在这一篇里融进了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3)运用“自我解嘲”的手法塑造陈奂生形象。阿Q的“精神胜利”是虚无的,而陈奂生的自我解嘲的“精神胜利”却是有假有真。(4)体现了高晓声的朴实、流畅、冷峻、诙谐、幽默、乡土气息很浓的语言风格。44、谌容《人到中年》荣获1977-1980年中篇小说一等奖。小说以独具的胆识和独特的创造,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这么尖锐深刻地提出了现实生活中中年知识分子的境遇问题。小说中精心塑造的陆文婷形象,在当代文学人物画廊里是一个具有开拓意义的艺术典型。

45、主人公:陆文婷。她和他的丈夫傅家杰的折射出来的家庭和社会问题是及其尖锐而丰富的。秦波是类似“马列主义老太太。陆文婷的朋友,姜亚芬和其丈夫刘学尧以双双出走来的社会现象也是尖锐而深刻的。

46、社会公仆衍变成附庸风雅的官太太的艺术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是20世纪后半期的中国特殊的政治形势和社会环境的产物。

47、在艺术上,表现很有特色,也富有魅力。(1)在艺术结构上,作品运用双重的结构方式,先是按发病、守护、诊断、垂危抢救、出愈等病情变化和治疗过程来安排情节结构,这属于外在结构;接着侧重于对主人公半生经历的介绍和回顾,这才是小说的内在结构。(2)采用倒叙、补叙、追叙和插叙等手法加以描叙,形成纵横交错、穿插铺排的自由结构,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和跳跃性。在艺术表示方法上,一方面作家充分发挥了传统现实主义善于通过真实细节描绘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的长处;另一方面又借鉴和利用西方现代派经常采用的表现梦幻、潜意识的手法和类似电影剪辑的蒙太奇等手法。

48、王蒙《蝴蝶》,取自“庄生梦蝶”。主人公:张思远。集中体现了张思远如何“丢了魂”,后来“找到了魂”和找魂的过程,深刻的揭示了党的干部应该是人民的公仆,人民才是社会主人的基本主题。

49、《蝴蝶》在人物塑造方面是颇具有特色的。它不是按照传统的那种通过人物的行为来塑造人物的方法来塑造张思远的形象的,而是运用意识流的表现手法,着重描写张思远的内心活动,剖析他的精神世界。

50、《蝴蝶》在结构艺术上新的探索。不是以通常的情节顺序,即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作为结构骨架的,而是以人物的意识流动的历史来结构作品。它通过张思远的心理活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让过去、现在、未来迭替出现,使得整个故事时段时续,起伏跳跃。这种结构又有助于自由地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蝴蝶》在艺术形式上的创新,是王蒙思维方式更新的一种反映。

51、《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是“十七年”的小说创作中,这篇小说具有较高的思想艺术价值。

52、王蒙的创新小说:《春之声》、《夜的眼》、《海的梦》、《风筝飘带》、《布礼》、《蝴蝶》。

53、周克芹《勿忘我》、《山月不知心理事》(改革文学)分别获得1980、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54、周克芹1983年《许茂和他的女人们》获得首届“矛盾文学奖”。许茂老汉和四姑娘徐秀云以及大女婿金东水,四女婿郑百如之间的家庭纠葛。

55、许茂思想性格发展的三个阶段:(1)由爱社如家、热情开朗(2)自私利己、独善其身(3)关心集体、明辨是非,这一复杂的、特殊的思想变化轨迹。

56、徐秀云“贤良、敦厚、含蕴、深沉”的农村妇女。徐秀云悲剧性格的塑造,着力于形象内在美的刻画,突出其“外柔内刚”的特征,表现其“像平静的大海,什么都能容的下。着力于“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突出其“贤良、敦厚的灵性”被毁灭,启迪人们深刻地意识到这一形象更大的悲剧。竭力挖掘和表现蕴藏在形象身上惊人的生命力,突出其对幸福的执着和对恶势力的顽强抗战。小说采用了“家庭纪事”的结构形式。

57、古华《芙蓉镇》获得首届“矛盾文学奖”。《爬满青藤的木屋》获得1981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58、胡玉音是《芙蓉镇》中提携全篇的中心人物,“芙蓉姐子”,外貌娟美,心地善良,手脚勤快,待人和气。

59、秦书田,是《芙蓉镇》中着力描写的男主人公,是一个具有鲜明个性特征“右派”形象。表面上驯服,顺从,自轻自贱,混世乐天;实际上正直,赤诚,自尊自慰,对生活潜藏着爱,对他人怜爱关心,对未来有坚定的信念。他对恶势力的憎恨,也表现出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

的倔强。有意将人物的行动与内心分离开来,这种以泪写笑,以笑写泪,“以乐境写哀境,已哀写乐”的写法,入木三分地刻画出秦书田的悲惨命运和复杂的精神世界,写错他玩世不恭的表象和正值赤诚的本质矛盾统一。谷燕山,南下干部,芙蓉镇粮所主任,“一镇的人望”。王秋赦,作品中寓意深刻的反面人物形象。李国香“政治弄潮儿”反面人物。

60、艺术特色(1)透过小社会来写大社会,来写整个走动着的大时代。(2)“写出南国乡村的生活色彩和生活情调来”,“寓意政治风云与风俗民情图画”之中。(3)立人物小传的“链条式:结构艺术。(4)“融多种色彩成为一体”的小说语言。

61、张洁《沉重的翅膀》是改革文学,是作者第一部长篇小说,在新时期小说创作中也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副部长郑子云是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之一,是作者大力讴歌的改革者形象。部长田守诚是作为改革大潮的对立力量的代表出现的。

62、《从森林里来的孩子》获得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爱,是不能忘记的》是中篇小说。《方舟》、《祖母绿》是有关婚姻、爱情和妇女命运问题的题材的小说。

第三章

1、池北偶的《风溜震捂派人物脸谱》刘征《揭丑四咏》、石河《双突进行曲》都是声讨“四人帮”的。另一类是掉念周总理,缅怀与歌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诗歌,如:李瑛《一月的哀思》、柯岩《周总理,你在那里?》、石祥《周总理办公室的灯光》。

2、歌颂张志新烈士的诗歌:雷抒雁《小草在唱歌》、白桦《复活节》、韩翰《重量》、李瑛《红花歌》、流沙河《哭》。张志新的死像火种点燃了人们探讨民主与法制的热情。诗人们以此为契机,引发了对那动荡岁月的思考。沉默的张志成步向刑场,诗人在反思特定历史时期留下的愚昧。

3、熊召政《举起森林般的手,制止!》、叶文福《将军,不能这样做》

4、梁小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以明确的象征表达了他失落和寻觅。

5、1980年前后出现了“朦胧诗”。一批年青诗人敢于摆脱传统手法的(口有)限,打破传统共同追求,把具有各自艺术见解的青年结集起来,注重主体的创造,抒发个人内心的感受,表现自我意识的闪念和幻觉,这些诗的意象常常具有多义性和不确定性,而被称为“朦胧诗”。代表作品:北岛《回答》、舒婷《致橡树》、江河《纪念碑》、顾城《远和近》、梁小斌《雪白的墙》、杨炼《大雁塔》、王小妮《(石展)盘》等。

6、肯定朦胧诗的“新的美学原则”:80年代初围绕着谢冕的《在新的崛起的面前》、孙绍振《新美学原则在崛起》和徐敬亚《崛起的诗群》的“三个崛起”的论文。

7、李瑛《一月的哀诗》是纪念周恩来的。

8、艾青《光的赞歌》发表于1979年第一期,后收入《艾青诗选》和《归来的歌》,是艾青重返诗坛后扛鼎之作,它凝聚着诗人半个世纪对时代、生活与社会的深切关注、思考和追求。。

9、《鱼化石》——这正是诗人苦难的人生和坎坷的创作道路的形象概括。

不幸遇到火山爆发,

也可能是地震,

你失去了自由,

被埋进了灰尘。

过了多少亿年,

地质勘探队员,

在岩层发现你,

依然栩栩如生。

10、《归来的歌》和《雪莲》分别获得1979-1982年、1983-1984年的全国优秀新诗奖。1978年11月发表的《在浪尖上》,是诗人在新时期的“试飞”之作;1978年12月完成了长诗《光

的赞歌》,是诗人的创作进入了全盛的高潮期。

11、《光的赞歌》——

即使我们是一支蜡烛

也应该“蜡炬成灰泪始干”

即使我们只是一根柴

也要在关键时刻有一次闪耀、

即使我们死后尸骨都烂了

也要变成磷火在荒野中燃烧

或许有一天,总有一天

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

我们最勇敢的阶级

将接受光的邀请

去叩开那些紧闭的大门

访问我们所有芳邻

让我们从地球出发

飞向太阳。。。

12、《光的赞歌》在艺术上最显著的特征:(1)把浓郁的抒情和深刻的哲理和谐而完美的结合。诗人吕剑曾称《光的赞歌》是“诗体的哲学”;(2)善于运用象征手法来抒情释理。(3)语言质朴、自然、清新、晓畅、不事雕琢,用一种“谈话体”的抒情方式,让诗人深沉的情思,像泉水一样汩汩流出,既有自然的节奏的韵律,有充满了诗化的散文。

13、舒婷《致橡树》。舒婷出版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作者成名之作)。《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得1979-1980年的全国中青年诗人优秀诗歌奖,诗集《双桅船》获得1979-1982年全国优秀诗集二等奖。

14、《致橡树》是一首爱情诗,但表现的不仅是诗人的爱情观念,它蕴含着深广的思想内容。诗人鄙视为个人功力而“攀援”高枝的世俗;诗人追求双方人格的平等独立;真正平等的基础上追求的爱情,包含艰辛或幸福的命运,包含着吸取和奉献的人生,也包含着双飞各自的个性与气质;这首爱情诗之所以美,不仅仅是在于它超越了庸俗的爱情观念,还在于它蕴含着深广的思想内容。人格价值观念的觉醒,表现了知识女性的自觉和自强,也透过恋爱观再现了民族文化心理的现代化趋势。《致橡树》在艺术表现上,主要是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对爱情心理的具象作了深层次的刻画,求得一种不同凡响的审美效果。

第四章

1、新时期戏剧文学从1977年第一部话剧《枫叶红了的时候》开始。

2、粉碎“四人帮”后,出现揭示“四人帮”、反映“文革”生活的话剧作品。如金振家王景愚《枫叶红了的时候》,宗福先《于无声处》、苏叔阳《丹心谱》、李龙云《有这样一个小院》。

3、白桦《曙光》是第一部描写革命领袖的剧本,写贺龙同志的。

4、邵冲飞《报童》写周恩来总理的。

5、赵寰《秋收霹雳》写毛泽东主席的。

6、史超《东进!东进!》、丁一三《陈毅出山》、沙叶新《陈毅市长》都是写陈毅市长。

7、在这一时期比较繁荣、成绩比较卓越的有:曹禺《王昭君》、陈白尘《大风歌》、严海平

《秦王李世民》、李民生、杨平《唐太宗与魏征》、白桦《吴王金戈越王剑》。

8、在1979年一些作家开始了新的探索,如谢民《我为什么死了》开创一代新风气之作。

9、谢民《我为什么死了》、马中骏、贾鸿源、瞿新华《屋外有热流》、高行健《绝对信号》、《车站》、《野人》、叶沙新《耶稣、孔子、披头士、列侬》。

10、另一探索戏剧流的80年代初期如:贾鸿源《路》、马中骏、秦培春《红房间、白房间、黑房间》叶沙新《寻找男子汉》。

11、崔德志《报春花》主题:围绕着如何对待社会特有突出贡献而出身不好、社会关系复杂的青年女工白洁这一问题,展开矛盾冲突,提出了一个人们普通关心而又需要迅速解决的社会问题:萧情“唯成分论”、“血统论”的极“左”流毒,彻底解放生产力的重要因素——人,从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组成建设四个现代化的大军。

12、《报春花》的主人公:白洁是剧中主要人物,她是一个纯洁、善良、勤劳的社会主义新人形象。党委书记兼厂长李键,是剧中主要人物,他左右着全剧矛盾的发展。党委书记吴一萍,是剧中思想僵化的代表人物,她自私保守,严重脱离实际。

13、叶沙新《陈毅市长》、《假如我是真的》、《大幕已经拉开》《马克思秘史》《寻找男子汉》,叶沙新是现任上海人民艺术剧院院长。

14、《东进!东进!》、《陈毅出山》不是写民主和战争年代的生活,而是写上海解放初期陈毅同志担任上海市市长的那段生活。

15、《陈毅市长》在结构艺术上也颇具特色(1)剧作者打破了以某一中心事件贯穿全剧的传统结构方式。而采取了一种作者自己称之为“冰糖葫芦式”的结构方式。全剧没有统一的中心事件,全剧十场写了陈毅的十件事,每件事都是独立的,相互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以陈毅这一主要人物来穿引各场。(2)剧作者为了不让观众产生零零碎碎、片片断断的感觉,在每一场的尾部或用几句台词或用一个细节来为下场的事件展开找个由头,埋下伏线。最后一场,除了自己独立开展的故事情节外,还将前面几场各自发生的事件都在这一场里有所交代,划上“句号”。(3)这样的结构方式使得整个戏分开来可以像一出折子戏,合拢来又有一定的整体感。

16、马中骏、贾鸿源《屋外有热流》写陈毅的。获得文化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奖。这个一部哲理剧。

17、《屋外有热流》创新内容:(1)一是大胆地摆脱了“三一律”的束缚,打乱了时间顺序,灵活扩展空间,人物安排召之即来,挥之即去。(2)打破:“第四堵墙”的限制,直接激发观众思考问题的艺术新追求。(3)在冷与热的对比、象征手法的运用,以及创造富于意境的舞台气氛等方面,都收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18、挽掉散文:第一类是缅怀革命领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作品。毛岸青和邵华《我爱韶山的红杜鹃》、为何在《临江楼》、郁茹《登临》。

19、《随想录》是巴金于1986年82岁高龄时完成的一部散文集。

20、《随想录》有着的生活内涵和思想内涵,包容着对自己、对社会、对历史深刻解剖的思想光辉,被称为“里程碑式的作品”,它标志新时期文学“进入一个真诚的、敢于说真话的时代”。

21、“说真话”是《随想录》最突出、最可贵的特点。抒真情是《随想录》的另一突出的特点。清醒的自审意识,也会死《随想录》的可贵的特点。在艺术特点上,做到想什么说什么,想什么就写什么,“艺术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是自然,是无技巧。”

22、徐迟《哥德巴赫猜想》是报告文学,是作者开拓可题材的新领域,也是作者在粉碎“四人帮”后最先发表的作品,满腔热情地描写、歌颂先进知识分子。是作者真实地向我们“报告”了著名数学家陈景润不畏艰苦、勇攀科学高峰,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的动人事迹。

23、歌颂爱国知识分子的报告文学,如:《地质之光》、《哥德巴赫猜想》、《生命之树长绿》、

《在揣流的涡旋中》、《西陲纪游》。

24、黄宗英《大雁情》。她的文学报告创作更趋成熟,先后发表《星》、《美丽的眼睛》、《大雁情》、《天上人间》、《桔》、《小木屋》。其中《大雁情》和《美丽的眼睛》获得1977年-1980年的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桔》、《小木屋》分别获得1981-1982年、1983-1984年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

25、《大雁情》主人公:秦官属是一个非常普通的科学工作者的坎坷遭遇和献身科学的经历,真实地反映了与秦官属同一代的科学工作者的共同命运;尖锐地批判了潜匿于现实生活中的那股怀疑和否定知识分子的极“左”思潮。

26、《大雁情》在艺术上的突出成就,(1)把小说化的表现方法用在报告文学的创作上。通过精选人物个性的语言和行动,典型的环境和典型的细节制造人物形象。运用象征手法描写人物。作者选取秦官属所喜爱的大雁、远志草、像高耸挺拔的杨树,展现了高尚的理想、美好的情操、顽强的毅力和不屈不饶的斗争精神。

27、乔迈《三门李轶闻》在艺术上特色:(1)作者较好的处理了歌颂与暴露的辩证关系,把握好艺术分寸。(2)这篇报告文学的结构讲究完整和条理性。(3)作者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方法。

中国当代文学史试题答案

中国当代文学试题 一、填空题 1、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文学新的纪元的开始,一般称为当代文学。 2、从50年代初期起,以赵树理的《三里湾》、柳青的《创业史》等为代表的农村题材小说是当时文坛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3、50年代初期,当时文坛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以赵树理的《三里湾》、柳青的《创业史》为代表的农村题材小说。 4、50年代中期,由于一批“干预生活”以及描写爱情的作品相受到批判,现实题材的作品一度受到冷落,许多作家纷纷转向历史题材。 5、50年代中期,在历史题材方面是最先取得重大成就的是老舍的话剧《茶馆》,而后有田汉的话剧《关汉卿》、姚雪垠的长篇小说《李自成》(第一卷)。 6、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以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为题材的一大批长篇小说相继涌现,形成了当代文学创作的第一个高潮,作家作品有杨沫的《青春之歌》、曲波的《林海雪原》、吴强的《红日》、冯德英的《苦菜花》、梁斌的《红旗谱》、欧阳山的《三家巷》以及稍后出现的罗广斌杨益言的《红日》等。 8、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诗歌的代表诗人是:梁斌、郭小川、闻捷和李瑛等。 9、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散文作家以刘白羽、杨郑、秦牧、吴伯箫等人的成就最高。 10、1976年4月(丙辰清明〉出现的“天安门诗歌”运动,代表了人民怒不可遏的心声,是那十年间最为激动人心的辉煌乐章。 11、自1976 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中国文学又迎来了一个新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一般称为“新时期文学。 12、新时期文学创作潮流,首先出现的是“伤痕文学”,随之出现的创作潮流是“反思文学”。 13、新时期,“伤痕文学”以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为代表。 14、新时期,“反思文学”以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王蒙的《蝴蝶》、方之的《内奸》、古华的《芙蓉镇》以及张贤亮的《唯物主义者的启示录》系列小说等为代表。 16、新时期的朦胧诗人以舒婷、顾城、北岛为代表。 17、新时期,高晓声的以《陈奂生出国》、《陈奂生上城》为代表的“陈奂生系列小说”等农村题材作品,继承了鲁迅的遗风,在文坛上独树一帜。 19、80年代初,王蒙的《春之声》、《夜的眼》、《蝴蝶》等作品以意识流手法为特征,突出表现人的意识活动,发展了中国小说的创作,形成了一种文学时尚。 20、21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以韩冬为代表的新生代诗歌的出现,宣告了“朦胧诗”不再先锋。 21、80年代中期以后,以马原、洪峰、余华、格非、孙甘露等为代表的先锋小说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叙述革命。 25、双百方针指的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王蒙在百花文学时期因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而成名也因此被划为“右派”。 27、《百合花》描述了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前沿包扎所里发生的故事。 28、《青春之歌》是建国后第一部以青年知识分子成长史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29、50年代前期,文艺界发生了大规模的文艺思想斗争,主要有关于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复习整理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整理(预先,一版) 填空题大多为作品(人物、情节等)和作家,一些文学史内容 一、名词解释 1、伤痕文学:产生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开山之作为刘心武的《班主任》,因卢新华 的短篇小说《伤痕》而得名,主题主要于展示“文革”给人民大众带来的精神与肉体创伤。作品中充满了往昔的苦难,其基调是愤懑不平的宣泄,情感过于强烈,说教意味浓烈。在新时期文学中起到了引领潮流、冲破束缚的作用,具有积极意义。代表作有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等。 2、反思文学:继伤痕文学产生后出现的文学现象,超越暴露、控诉的情感式宣泄,引入思 考、理性分析的成分。其具有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思想容量,揭露社会历史悲剧并剖析悲剧人物的命运,同时以启蒙式话语突出了极左政治与传统封建思想造成人的深刻异化,赞美不屈不挠的人性力量和知识分子的执着信仰。但也削减了伤痕文学的忏悔和绝望,一定程度上回避了文化大革命的灾难性性质。代表作品有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1979,开端标志),王蒙《布礼》、《蝴蝶》,古华《芙蓉镇》等。 3、改革文学:兴起于1981年前后,这类作品从各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社会改革的热 潮,形象地刻画了各条战线改革者的精神风貌和鲜明个性,以追求国家现代化为灾难重建的途径。代表作有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张洁《沉重的翅膀》、路遥《人生》等。 4、“三个崛起”:新时期有关朦胧诗讨论中出现的三篇文章,分别是谢冕《在新的崛起面 前》、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徐敬亚《崛起的诗群》。这些文章倡导的“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为“朦胧诗”提供了理论支持。 5、《芙蓉镇》:古华所作的长篇小说。主要描写了主人公胡玉音在粮站主任谷燕山和大队 书记黎满庚支持下,摆米豆腐摊子致富盖楼。“四清”运动时,被“政治闯将”李国香和“运动根子”王秋赦作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罪证查封,胡玉音被打成“新富农”,丈夫自杀。“文革”期间,胡玉音更饱受屈辱,但得到“右派”秦书田的同情并相爱,两人均收到惩罚。三中全会后,其冤案平反,生活又回到了正轨。表现了1963-1979年中国南方农村的社会风情,揭露了左倾思潮的危害。从民间的视角和立场反思中国民主革命和历次政治运动中存在的悖谬和悲剧现象,在反思文学中占有重要作用。 6、《沉重的翅膀》:张洁所作长篇小说,改革文学的重要作品。小说叙述重工业部副部长 郑子云支持曙光汽车制造厂厂长陈咏明进行改革,却遭部长田守诚反对。田守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暗中也与郑子云展开较量,展现了改革进程和纠葛纷纭的矛盾,表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四化建设的正确轨道上所经历的复杂而艰巨的斗争。该小说对改革的紧迫性与艰巨性以及所面临的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进行了深入描绘,对改革大潮之下的种种人情世态有着全方位透视,笔墨饱满,议论精辟,独具风格。7、《古船》:张炜所作长篇小说,叙述了胶东半岛洼狸镇隋、赵、李家族在四十年间社会 历史事变中的浮沉纠葛,展开了作家对当代历史、政治、文化、人性的反思,塑造了赵炳、隋抱朴、隋见素等有深度的人物形象。 8、寻根文学:80年代中期形成的一股创作潮流,作家们把思想解剖的笔锋伸入到民族历 史的传统文化质地中去,力图开掘本民族的民族文化审美优势,在历史的长河延伸透视本民族的生存状态,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艺术反思。从根本上改变了当代小说长期以来从社会政治的角度观照现实的艺术视角,使追求小说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也扩大了当代小说艺术表现的空间,对小说艺术革新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代表作有韩少功《爸爸爸》、阿城《棋王》、王安忆《小鲍庄》等。 9、先锋小说: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

中国当代文学史期末复习试题含答案

试卷(二) 一、单项选择题,请你将正确的答案写在前面的括号里(10分;1×10) ()1、台湾诗坛上被称为“中国的中国诗人”的是() A.郑愁予 B.洛夫 C.余光中 D.杨牧 ()2、诗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出自()。 A.《一代人》 B.《感觉》 C.《远和近》 D.《昨天,像黑色的蛇》 ()3、白先勇的()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第一部以同性恋为题材的小说。 A、《台北人》 B、《纽约客》 C、《孽子》 D、《玉卿嫂》 ()4、高行健的戏剧()明显受到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的影响。 A、《野人》 B、《车站》 C、《觉得信号》 D、《彼岸》 ()5、小说()是新时期军事文学创作领域的第一次突破。 A、《红高粱》 B、《高山下的花环》 C、《射天狼》 D、《西线轶事》 ()6、《话说陶然亭》、《那五》、《烟壶》等市井小说是()创作的。 A、邓友梅 B、冯骥才 C、陆文夫 D、高晓声 ()7、“马列主义老太太”秦波是谌容的小说()中创造的人物。 A、《减去十岁》 B、《人到老年》 C、《万年青》 D、《人到中年》 ()8、《燕山夜话》的作者是:()。 A、邓拓 B、夏衍 C、唐弢 D、吴晗 ()9、不属于蛤蟆滩“三大能人”的是:()。 A、郭世富 B、姚士杰 C、郭振山 D、高增福 ()10、朱老忠是()的一个人物形象。 A、《红日》 B、《红岩》 C、《红旗谱》 D、《铁道游击队》 一、填空题,请将正确的答案写在空白处(10分;1×10) 1、“双百方针”全称为-------------------------,它是毛泽东于----------年提出来的。 2、徐迟的报告文学代表作--------------塑造了科学家------------的形象,掀起了一股“科学家热”。 3、池莉的“人生三部曲”是指---------------------、-----------------------------和《太阳出世》三篇小说。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要点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要点:·中国当代文学的起点——全国文代会(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1949.7.2-7.19 一、三次批判文艺运动: 1、1951.3~1951.8年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2、1954~1955年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 3、1955年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1952年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出版; 1954年,李希凡、蓝翎(“两个小人物”)《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评<红楼梦研究>》,对俞平伯的研究观点和方法提出批评。 二、在“双百”方针影响下出现的两股文学思潮: a、干预生活; b、写人性、写爱情 ·《重放的鲜花》(名词解释)是一部多人作品合集。五十年代中期,在双百方针鼓舞下,一批眼光敏锐、关注社会问题的青年作家和诗人,创作了“干预生活”的作品。后来由于“反右”斗争扩大化,他们受到严厉的批判,作品被打为“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毒草”。到1979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左泥,吴真从这些作品中选取了王蒙、流沙河、刘宾雁、耿简、邓友梅等17位作家的篇章,编辑为《重放的鲜花》出版。 三、文艺政策调整时期的三次会议: 1、新侨会议:1961年6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周恩来发表了《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座谈会议上的讲话》。旨在克服文艺界“左”的倾向,正确认识和解决艺术民主和艺术规律两个重大问题,并制定了《关于当前文学艺术工作的意见》,即《文艺八条》。 2、广州会议:1962年3月,在广州召开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周恩来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是一篇建国以来对知识分子做出全面估计、正确评价的光辉文献。 3、大连会议:1962年8月,中国作协在大连召开“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讨论文艺如何反映人民内部矛盾,邵荃麟提出“现实主义深化”和写好“中间人物”的理论思想。 四、“人物状态”——中间人物是指介于先进人物和落后人物中间的人物,即梁三老汉、亭面糊(盛佑亭)、赖大嫂、小腿疼、吃不饱、严志和等艺术形象。反面人物:张灵甫,余永泽。 五、赵树理小说艺术特色(举例论述) 1、人物塑造:(1)给人起外绰号(《锻炼锻炼》:小腿疼、吃不饱;《三里湾》糊涂涂、常有理、能不够),这是抓住了人物的主要特征,加以形象的概括,画龙点睛。 (2)通过有特征的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3)善于通过景物、环境的描写来写人。 (4)利用道具塑造人物。 2、语言特色——群众语言的运用:在语言风格和表现形式上,富有民族化、大众化的特色。赵树理的语言,达到了通俗化与艺术化的结合,口头语与书面语的统一,朴素自然,明朗隽永,富有幽默感。 3、结构——具有民族传统形式的小说结构: (1) 故事完整,头尾齐全。多采用评书小说式的传统手法,讲究情节结构的故事性和连贯性。 ⑵情节上,大故事套小故事。不仅增强作品的波澜和布局上的变化,而且采用大故事套小故

中国现代文学史模拟试卷和答案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中国现代文学史》模拟试卷四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 1、下列均属于文学研究会的作家是( A )。 2、1932年9月,左联领导下的群众性的诗歌团体中国诗歌会成立,其会刊是( C )。 3、徐志摩最早出版的诗集是( B )。 4、边城的女主人公是( C )。

5、鲁迅揭露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和“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的循环的作品是( A )。 6、《寒夜》体现了巴金的美学理想,即( D )。 7、沈从文讽刺知识分子的代表作是( D )。 8、《财主底儿女们》的出版当时被胡风称作是( D )。 9、下列均属于郭沫若创作的诗集是( B )。

10、张天翼《速写三篇》包括的三篇作品是( B )。 11、提出“伟大的文学乃是基于固定的普遍的人性”,“文学是没有阶级性的”这一文学观点的是( D )。 12、下列均属于老舍的作品是( B )。 13、下列均属于巴金的作品是( C )。

14、自称为“乡下人”的沈从文,其小说主题的最准确的概括是 ( D )。 15、《北京人》剧本的作者是( B )。 二、【填空题】 16、沈从文以湘西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是(《长河》)。 17、曹禺唯一一部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是(《桥》)。 18、虎妞、刘四、小福子都出自老舍的小说(《骆驼祥子》)。 19、夏衍创作的第一个剧本是(《都会的一角》)。 20、20世纪40年代追求“散文化语言和自由体形式”,积极提倡自由诗体的诗人是(艾青)。 21、创造社在文艺思想上倾向于(浪漫主义)主义。 22、“五四”以来最早的小说流派是(问题消失)。

秋中国当代文学史作业

秋《中国当代文学史》作业 13秋《中国当代文学史》作业1 一、单选题 1. _____________是“大墙文学”的代表作。 A. 《我应该怎么办》 B. 《大墙下的红玉兰》 C. 《小镇上的将军》 D. 《神圣的使命》 正确答案:B 2. ____在1949年10月《人民文学》创刊号上的发表抒情诗《我们最伟大的节日》。 A. 何其芳 B. 赵树理 C. 老舍 D. 胡风 正确答案:A

3. _______不啻对于“文革”的控诉状。作者的创作动机就是“喊出人民心声”。 A. 《将军吟》 B. 《伤痕》 C. 《我应该怎么办》 D. 《神圣的使命》 正确答案:B 4. ________的短篇小说《班主任》揭露了“文化大革命”中的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对于民族灵魂的戕害,对于祖国未来的戕害。 A. 冯骥才 B. 卢新华 C. 刘心武 D. 叶辛 正确答案:C 5. _____的组诗《时间开始了》抒发了诗人作为一个革命者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人类史上伟大的胜利”的欢呼、歌颂。 A. 闻捷 B. 郭小川 C. 艾青 D. 胡风

正确答案:D 6. “中间人物”是“两结合”框架中的现实主义内核。前承老通宝(茅盾《春蚕》),后启______,使中国文学终究没在这里彻底断裂。 A. “糊涂涂” B. “吃不饱” C. “小腿疼” D. 许茂 正确答案:D 7. _________以其对于阶级斗争扩大化的赞颂,成为“十七年”反映体制思想的“压卷”之作。 A. 《苍生》 B. 《西沙儿女》 C. 《金光大道》 D. 《艳阳天》 正确答案:D 8. 曹禺发表的话剧__________,主题就是反文化侵略。 A. 《北京人》 B. 《明朗的天》 C. 《原野》

中国当代文学史试题答案(00002)

中国当代文学史试题答案

中国当代文学试题 一、填空题 1、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文学新的纪元的开始,一般称为当代文学。 2、从50年代初期起,以赵树理的《三里湾》、柳青的《创业史》等为代表的农村题材小说是当时文坛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3、50年代初期,当时文坛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以赵树理的《三里湾》、柳青的《创业史》为代表的农村题材小说。 4、50年代中期,由于一批“干预生活”以及描写爱情的作品相受到批判,现实题材的作品一度受到冷落,许多作家纷纷转向历史题材。 5、50年代中期,在历史题材方面是最先取得重大成就的是老舍的话剧《茶馆》,而后有田汉的话剧《关汉卿》、姚雪垠的长篇小说《李自成》(第一卷)。 6、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以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为题材的一大批长篇小说相继涌现,

形成了当代文学创作的第一个高潮,作家作品有杨沫的《青春之歌》、曲波的《林海雪原》、吴强的《红日》、冯德英的《苦菜花》、梁斌的《红旗谱》、欧阳山的《三家巷》以及稍后出现的罗广斌杨益言的《红日》等。 8、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诗歌的代表诗人是:梁斌、郭小川、闻捷和李瑛等。 9、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散文作家以刘白羽、杨郑、秦牧、吴伯箫等人的成就最高。 10、1976年4月(丙辰清明〉出现的“天安门诗歌”运动,代表了人民怒不可遏的心声,是那十年间最为激动人心的辉煌乐章。 11、自 1976 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中国文学又迎来了一个新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一般称为“新时期文学。 12、新时期文学创作潮流,首先出现的是“伤痕文学”,随之出现的创作潮流是“反思文学”。 13、新时期,“伤痕文学”以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

《中国当代文学史》第二套试卷含答案

2010—2011学年度第( 1 )学期期末考试试卷科目:《中国当代文学史》(B)卷考试形式:闭卷考试时间: 120分钟 系别、班级:姓名:学号: 一、填空题:15分(15×1) 1、()在台湾诗坛被称为“中国的中国诗人”。 2、()是台湾最著名的言情小说作家,具有广泛的影响。 3、()的《白鹿原》和张承志的( )被誉为是“史诗 性”的作品。 4、《负喧琐话》的作者是()。《白发苏州》是()的散 文作品。 5、杨绛的()叙写“大背景的小点缀,大故事 的小 插曲”,成为80年代散文的精品。 6、“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是朦胧诗 人 ()的诗句。《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是诗人()的作

品。 7、冯骥才的()和()等是著名的津味小说。 8、()是新时期报告文学作家中最具有职业化特点的作家之一。 9、()揭开了“改革文学”的大旗,他的《乔厂长上任记》塑 造了改革家()的形象。 10、《棋王》是作家()的作品。 二、名词解释:20分(5×4) 1、第四次全国文代会 2、“三突出”创作原则 3、陈奂生 4、八个样板戏 三、简析题:20分(10×2) 1、简述陆文夫小说的艺术特点。 2、宗璞的小说《红豆》简析。 四、论述题:30分(15×2) 1、试论20世纪50、60年代小说的缺失表现在哪些方面。 2、为什么说《随想录》是巴金晚年创作的又一座丰碑? 五、作品赏析题:15分 仔细阅读余光中的诗作《乡愁四韵》,然后写一篇文学赏析和评论文章。 乡愁四韵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1974年3月 附参考答案或评分标准: 一、填空题:15分(15×1) 1、郑愁予 2、琼瑶 3、陈忠实、《心灵史》 4、张中行、余秋雨 5、《干校六记》 6、北岛、顾城 7、《神鞭》、《三寸金莲》(或者《阴阳八卦》) 8、陈祖芬9、蒋子龙、乔光朴10、阿城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作品专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考研笔记 ——现当代文学·作品专题 (考研期间根据根据[《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钱谷融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北京大学出版社] 整 理) 第一编小说部分 1,鲁迅:《在酒楼上》 (1),学术界对《在酒楼上》的潜在作者、叙述者与人物的关系,主要有两种分析: ①"认为吕纬甫是鲁迅投射了反思和批判目光的人物,而小说叙述者'我'则更多地代表了鲁迅的立场,'我'对吕纬甫在五四落潮期的'敷敷衍衍,模模胡胡'的颓废状态采取的是审视和批判的态度。而吕纬甫也在见证着自己当年的革命热情的同路人--叙述者'我'的面前表现出一种自省的心态。从这个意义上看,鲁迅在小说中坚持的是五四式的启蒙主义话语,吕纬甫的声音是作者力图压抑甚至摆脱的声音"。 ②"关注吕纬甫讲的故事本身,就会感到这其实是两个十分感人的故事,有一种深情,有一种人情味,笼罩着感伤的怀旧情绪","吕纬甫身上是有鲁迅的影子的,吕纬甫的声音可能比小说叙述者'我'更代表鲁迅心灵深处的声音","小说中的'我'不仅是吕纬甫故事的倾听者,同时也更是一个审视者,,吕纬甫一遍又一遍的自我嘲讽、自我申辩、自我否定,正因为他一直感受着'我'的潜在的审视的目光。从而'我'与吕纬甫之间呈现为一种内在的对话关系,这可以看作是作者两种声音的外化。'我'与吕纬甫的辩难,正是作者内在的两种声音在冲突,在对话,在争辩,最终很难说哪一种是主导性的声音。这种辩难性正是鲁迅小说思维的体现,是鲁迅认知和把握世界的基本思维在小说文本层面的印证。" 细读小说文本,作出你自己的分析。 (2),这篇小说关于"废园"里的"老梅"的描写是历来最为人们所称道的;细读这段文字,体会它的写法的精妙处,并结合上下文的描写,体会它在小说中的作用。 (3),有进一步研究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思考一个问题:1956年,曹聚仁北上访问已72岁的周作人,谈到鲁迅的作品。曹聚仁表示自己最喜欢的是《在酒楼上》,周作人同意曹聚仁的看法,”这是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参看曹聚仁:《与周启明先生》)。--你同意周作人的评价吗?能否结合文本的描写,谈谈你对"鲁迅气氛"的理解,并以这样的眼光去重读鲁迅的其他小说,看看会不会有新的发现。 【扩展性阅读书目】 《孤独者》、《伤逝》。均收《彷徨》,是《在酒楼上》同时期的关于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 【参考书目】 吴晓东等:《现代小说研究的诗学视域》,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年1期。 严家炎:《复调小说:鲁迅的突出贡献》,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3期。 卢今:《〈在酒楼上〉讲解》,收《走进鲁迅世界》(小说卷),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 2,鲁迅:《铸剑》 (1),重点阅读(最好能朗读)小说中关于"铸剑开炉"、"以头相搏"的场面描写,细心体味鲁迅丰富的想象力,诡奇而绚丽的文字。对比你原来读过的鲁迅作品,你对鲁迅的语言风格有什么新的体认? (2),"三头相搏"的场面无疑是小说情节发展的顶点,在大多数作家的笔下,小说都到此嘎然而止;但鲁迅却偏要精心安排"复仇完成以后"情节的新的发展,于是出现了"辨头"的闹剧,"三头并葬"的滑稽戏,到最后的"大出丧"变成全民"瞻仰"“狂欢节 ",小说又出现了一个高潮。请想想,小说的前后两个高潮之间,构成了怎样的关系? 请细心比较前后的文字,作者的叙述语调(以及内在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你或许会意识到鲁迅的这篇小说原来存在着两个调子,再去重读全篇小说,体会这"两种调子"在小说中的相互纠缠,渗透,对峙,消解,起伏,激荡,并由此体味作者深广的忧愤和内心的矛盾与痛苦。 (3),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进一步分析"黑的人(宴之敖者)"的形象,还可以联系鲁迅作品中的其他人物,例如《理水》里的夏禹和他的弟子,《非攻》里的墨子,《过客》(见《野草》)里的主人公,《孤独者》里的魏连殳--他们都是鲁迅作品中的"黑色家族"的成员,从外貌到内心世界和性格都有相似之处,并注入了鲁迅的主体精神("宴之敖"本是鲁迅的笔名,鲁迅还说过:"我就是魏连殳")。可以就此写一篇小论文。 【扩展性阅读书目】 《补天》、《理水》、《非攻》。都是《故事新编》里的小说,并且都可以从"两个调子"的角度去阅读。 【参考书目】 钱理群:《试论鲁迅小说中的复仇主题--从〈孤独者〉到〈铸剑〉》,收《走进当代的鲁迅》,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及答案

全国2004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课程代码:00537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沈从文《长河》中的女性形象是(C)。 A.翠翠 B.贞贞 C.夭夭 D.香香 2.以《抗战文艺》为会刊的社团是(B)。 A.“左联” B.“文协” C.中国诗歌会 D.九叶诗派 3.《平民文学》一文的作者是(C)。 A.陈独秀 B.胡适 C.周作人 D.刘半农 4.晚清文坛“诗界革命”的代表人物是(B)。 A.梁启超 B.黄遵宪 C.裘廷梁 D.谭嗣同 5.“鸳鸯蝴蝶派”通常又称(D)。 A.“才子佳人”派 B.言情派 C.游戏消遣派 D.“礼拜六”派 6.郭沫若的自叙传小说是(B)。 A.《瓶》 B.《漂流三部曲》 C.《爱情三部曲》 D.《南冠草》 7.二十年代中期与冰心齐名的“闺秀派”女作家是(D)。 A.庐隐 B.凌叔华 C.苏雪林 D.白薇 8.巴金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D)。 A.《还魂草》 B.《火》第三部 C.《第四病室》 D.《寒夜》 9.“汉园三诗人”得名于(A)。 A.三位诗人合出的一部诗集名《汉园集》 B.三位诗人共同的书斋名“汉园” C.三位诗人经常在名为“汉园”的公园里聚会吟诗 D.三位诗人都来自“汉园”地区 10.《毁灭》是朱自清的一部(A)。 A.抒情长诗 B.叙事长诗 C.抒情散文 D.写景散文 11.吕纬甫这一人物,出自鲁迅小说(C)。 A.《风波》 B.《离婚》 C.《在酒楼上》 D.《孤独者》 12.鲁迅收入《野草》一集中,为纪念“三?一八”惨案而作的文章是(B)。 A.《淡淡的血痕中》 B.《纪念刘和珍君》 C.《为了忘却的纪念》 D.《铸剑》 13.《猫城记》是(B)。 A.老舍的童话体小说 B.老舍的寓言体小说 C.张天翼的童话故事 D.张天翼的讽刺小说

中国当代文学史

◆表示老师说的重点 1、当代文学含义:指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学 2、中国当代文学的分期:1、十七年文学(1949~1966)当代文学一体化逐步形成 2、文革文学(1966~1976)文学一体化达到顶峰 3、新时期文学(1976~)80年代文学 逐步解体,走向开放90年代文学 4、文学思潮 ◆5、中国当代文学史开端: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7月2日—19日,北平) (1)三个主要报告:A郭沫若《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 B周扬关于解放区文艺运动的报告《新的人民的文艺》是把解放区文学当作新中国文学的楷模和雏形来论述的。 C茅盾关于国统区文艺情况的报告《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从反面为解放区文学做了铺垫。 (2)会议确定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工作的总方针,毛泽东文艺思想成为纲领性的指导思想。 (3)新体制的组织建设:(1)建立了文联、作协等各种社团(2)创办《文艺报》(全国文联)、《人民文学》(作协) (4)文代会的意义:“当代文学”的起点。 6、建国后三大规模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一).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950-1951) (二)、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运动(1954-1955) (三)、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运动与胡风集团冤案(1955年开始) ◆7、文艺界短暂春天:百花文学含义毛泽东在1956年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口号。 ◆“干预生活”的作品,(1)加强了对现实政治的“干预性”,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青人》、刘宾雁 《在桥梁的工地上》、《本报内部消息》,耿周《爬在旗杆上的人》,李国文《改选》 (2).创作题材突破了不能描写爱情等禁区,宗璞《红豆》、陆文夫《小巷深处》; (3)讽刺和象征的诗歌形式体现了同样的现实战斗精神:流沙河《草木篇》 11、十七年诗歌(主题) 主要特点:(一)颂歌、战歌成为诗歌的主导潮流 (二)诗歌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发生了根本性变异 主要诗人:郭小川、贺敬之、闻捷 12、郭小川: (1)主要作品:①政治抒情诗:《向困难进军》、《投入火热的斗争》、《致青年公民》(组诗) ②长篇叙事诗:《将军三部曲》、“爱情三部曲”、《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严厉的爱》、《一个和八个》(回避战争的直接描写,着力写主人公的心理和内心活动) 13、贺敬之:诗歌《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八一之歌》,《回延安》、《放声歌唱》等 18、十七年小说的两大题材(注意作者和作品,会有选择题)

中国现代文学史期末试题练习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D) A.《语丝》 B.《小说月报》 C.《创造》季刊 D.《新青年》 2.中国最早的话剧团体是C) A.南国社 B.春阳社 C.春柳社 D.民众戏剧社 3.左联成立后,文坛上出现的“民族主义文学”是一个(A) A.国民党的文学派别 B.民族主义者的文学派别 C.抗日救亡的文学派别 D.民族统一战线的文学组织 4.郭沫若的诗集《恢复》写于(D) A.“五四”时期 B.“五卅”时期 C.北伐大革命高潮时期 D.大革命失败后 5.郭沫若历史剧的艺术特色是(D) A.忠于历史事实的客观描绘 B.戏说历史的主观编造 C.赋予历史以象征色彩 D. 浪漫主义和诗情 6.“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受到的影响主要来自(C ) A.美国文学 B.中国古代文学 C.俄国文学 D.日本文学 7.郁达夫30年代的小说《迟桂花》主要表现了(C) A.反帝反封建的思想 B.性苦闷的情绪 C.隐逸的思想 D.追求革命的思想 8.朱自清发表于“五四”之后的抒情长诗是(A ) A.《踪迹》 B.《毁灭》 C.《火把》 D.《北游》 9.许地山的《空山灵雨》是(B) A.小说集 B.散文集 C.童话集 D.诗集 10.老舍所属的民族是( D.满族 11.《爱情三部曲》指的是(C) A.《新生》、《萌芽》、《灭亡》 B.《雾》、《雷》、《电》 C.《雾》、《雨》、《电》 D.《雨》、《电》、《雷》 12.巴金创作于抗战时期的作品是(C) A.《灭亡》、《新生》 B.《激流三部曲》 C.《火》三部曲 D.《爱情三部曲》 15.下面属于沈从文小说《边城》的一组人物是(A ) A.翠翠船总傩送老船夫 B.夭夭傩送老船夫天保 C.翠翠王团总老船夫滕长顺 D.萧萧傩送船总老船夫 16.沈从文小说《丈夫》表现的思想内涵是(B) A.对封建男权主义的批判 B.对穷苦人不幸命运的同情与追问 C.对都市文明的批判 D.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17.曹禺描写复仇的一部话剧是(C) A.《雷雨》 B.《日出》 C.《原野》 D.《北京人》 18.下面属于《雷雨》的一组人物是(B) A.周朴园侍萍愫方 B.周朴园鲁大海四风 C.陈白露蘩漪周朴园 D.周萍蘩漪方达生 19.曹禺控诉“损不足以奉有余”社会的剧作是(B) A.《雷雨》 B.《日出》 C.《北京人》 D.《原野》 20.长篇小说《光明在我们的前面》的作者是(A) A.胡也频 B.柔石 C.洪灵菲 D.茅盾 21.散文集《画廊集》的作者是(A) A.李广田 B.何其芳 C.陆蠡 D.丽尼

《中国当代文学》试卷及复习要点

(大二上) ◆复习要点 一、名词解释 (1)“双百”方针(2)“两结合”创作方法(3)政治抒情诗(4)新民歌运动 (5)山药蛋派(6)社会主义教育剧 (7)主题先行论(8)根本任务论 (9)“三突出”创作原则(10)样板戏 (11)天安门诗歌运动(12)重放的鲜花 (13)归来的诗人(14)朦胧诗 (15)新生代诗歌(16)伤痕文学 (17)反思文学(18)改革文学 (19)寻根文学(20)中国式现代派小说(21)先锋小说(22)新写实小说 (23)学者散文(文化散文)(24)探索剧 (25)京味剧 二、论述思考题 1评述第一次文代会的历史意义? 2谈建国初期文艺界对电影《武训传》、《红楼梦》研究、胡风3文艺思想的批判过程及经验教训问题? 4结合创作实例,试论十七年现实主义创作与新时期现实主义创作的不同? 5评述《保卫延安》在军事题材长篇小说创作上的开创性意义?6分析《保卫延安》中周大勇的性格特征 7分析小说《林海雪原》的传奇性特征? 8分析《红旗谱》反映历史生活与探索民族文化的成就? 9分析《红旗谱》中朱老忠这一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10评述小说《青春之歌》思想艺术方面的得与失? 11分析《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的性格特点及发展过程? 12比较分析峻青、王愿坚的军事题材短篇小说创作的思想艺术特点? 13结合《百合花》论析茹志娟小说创作细腻动人的艺术风格?14论述《创业史》的史诗特点及艺术成就? 15分析《创业史》中的人物形象梁生宝、梁三老汉的典型意义?16以《三里湾》为例,谈赵树理小说在民族化大众化上的贡献?17试论宗璞小说《红豆》的文学史意义及其中的江玫与齐虹这两个人物形象。 18评述述十七年诗歌发展的基本状况。 19如何评价“新民歌运动”? 20分析郭小川诗歌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21试分析郭小川诗歌《望星空》的独特意义? 22比较分析贺敬之和郭小川诗歌创作的思想艺术特点?23评述闻捷诗歌集《天山牧歌》的思想艺术成就? 24评述十七年散文发展的基本情况? 25试分析杨朔散文的结构艺术特点? 26试分析杨朔散文的诗意表现在哪些方面? 27分析秦牧散文的思想艺术特色? 28论刘白羽散文的思想艺术特色? 29比较分析杨朔、秦牧、刘白羽散文的思想蕴涵、艺术特色及缺失? 30以《谁是最可爱的人》为例,评述魏巍散文创作的思想艺术特点? 31简述十七年戏剧文学创作情况? 32分析1958年到1962年间历史剧热潮出现的的原因,它的代表作有哪些? 33分析《龙须沟》中程疯子形象及意义? 34评述话剧《茶馆》的思想艺术成就? 35分析《茶馆》中王利发、泰仲义、常四爷这三个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36试分析老舍的话剧《茶馆》是如何处理时间与结构的? 37简述《部队文艺座谈会纪要》的内容及反动实质? 38论述四五诗歌产生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39简述新时期小说发展各阶段的基本情况? 40评析刘心武小说《班主任》的思想价值? 41论述王蒙的创作历程及小说创作的新探索? 42简述王蒙小说《春之声》的思想主题和艺术特色 43以《绿化树》为例,评述张贤亮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 44分析《乔厂长上任记》中的乔厂长这一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45分析《黑骏马》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46如何理解《芙蓉镇》的乡土气息? 47分析高晓声笔下的陈奂生这一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48分析《人生》中高加林的性格特征? 49简论陆文夫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 50分析陆文婷这一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51简述王安忆小说创作所经历的不同阶段及各阶段的创作特征? 52试析莫言《红高粱》的意义及艺术特色 53评述“寻根文学”出现的意义及创作上的得失。 54《高山下花环》对军旅文学的超越是什么? 55结合具体作品,分析池莉小说的艺术特点? 56以作品为例,谈“新写实”小说的艺术特征? 57试述新时期艾青诗歌创作的基本特点? 58如何评价“新的美学原则”? 59论述舒婷诗歌的思想艺术特色? 60简述韩东诗歌创作的艺术特点? 61简述“后新潮诗”的探索意义及其局限性? 62分析贾平凹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63简述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色? 64新时期报告文学的发展可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特点又是什么?

(完整word版)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

1.伤痕文学: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的,通过对文革生活以及文革后人们精神创伤的 真实描写,大胆揭露、愤怒鞭挞,展现人们肉体和精神“伤痕”的作品。代表作有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 2.反思文学: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出现的文学现象,指七八十年代之交开始出现的对建 国三十多年来的历次政治运动和社会曲折发展过程及其对人的命运的影响进行了冷静的反思,重新审视的小说创作潮流。这一时期的反思文学作品几乎全部都是悲剧性的。 作家们在悲剧中倾诉了人民的苦难,贯注着对民族坎坷历程的思考。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的《布礼》、《蝴蝶》,方之的《内奸》等。 3.寻根文学:于1985年勃然兴起,是对自新时期以来的文学之美学质地的一次整体性超 越,是一次质的飞跃。作家们把思想解剖的笔锋伸入到民族历史的传统文化质地中去,力图开掘本民族的民族文化审美优势,在历史的长河延伸透视本民族的生存状态,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艺术反思。韩少功的《爸爸爸》、阿城的《棋王》贾平凹的《浮躁》等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作 4.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其创作特点是:特别注重现实 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新写实小说对含有强烈政治权力色彩的创作原则给予拒绝和背弃,努力还原生活本相,表现生活的纯态事实。力求复原出一个未经权力观念解释、加工、处理过的生活的本来面貌。代表作家有刘震云的《单位》、池莉的《烦恼人生》等 5.先锋小说:是指在中国文坛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 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创作流派,主要表现在小说的创作中,也被称为新潮流小说或实验小说。先锋文学无论在题材范围、思想主题。形式技巧和创作理念上都借鉴和模仿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表现出与传统文学迥然不同的特征。代表作家和作品有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残雪的《山上的小屋》格非的《迷舟》。 6.朦胧诗:“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 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它具有着注重个人情感及内心冲突的抒写,更多地带着诗人主体的感觉、印象,呈现出内向的特点。它并不偏重对客体的描摹,具有20世纪艺术倾向的美学特征。在内容上,朦胧诗人充分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主张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提倡人性的改善和人的自由发展。在艺术品格上,他们注重借鉴西方现代文艺,注重汲取我国古代诗歌美学中的营养,彩多种现代主义文学惯用的表现。舒婷、顾城等是朦胧诗创作的主要人物 7.女性主义小说:指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我国女性作家描写女性独特的社会、情感经 历、带有鲜明女性性别特征的小说。对女性的自我认同与男权话语的抗拒是其中心价值取向。代表作家有林白、陈染等。 8.新历史小说:1987年前后,对"历史题材"的关注成为文坛的一个新的热点。这些作品以 对传统历史的重新述说和新鲜的叙述视角与手法而区别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历史小说"。 小说的作者以转型后的先锋派作家和致力于拓展题材的新写实小说家们为主,其创作的最大特征是不再把自己的小说作为演绎"官方历史"的工具,而是从各个角度对史有实录或乏人问津的往事做出种种设想,表现出解构历史的强烈愿望及以现代哲学思想认识历史的新观念。这种重新审视历史的思想方法,被称为是"新历史主义",体现这种思想的作品被称为"新历史小说" 9.改革文学:兴起于1981年前后,这类作品从各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社会改革的热 潮,形象地刻画了各条战线改革者的精神风貌和鲜明个性。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是改革文学的发韧之作,柯云路的《三千万》、张洁的《沉重的翅膀》等都是改革文学的重要作品。

中国当代文学史试题及答案

《中国当代文学史》模拟试卷(一) 一、填空题(20 分,每空 1 分) 1 、《红日》的作者是(吴强);《红旗谱》的作者是(梁斌);《红岩》的作者是(罗广斌)、(杨益 言);《青春之歌》的作者是(杨沫)。 2 、八大样板戏中的京剧有(《智取威虎山》)、(《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海港》)、(《红灯记》)。 3 、《随想录》的作者是(巴金);《我与地坛》的作者是(史铁生);《回答》的作者是(北岛);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作者是(舒婷)。 4 、谢惠敏是小说《班主任》中的人物;丙崽是小说《爸爸爸》中的人物;印家厚是小说《烦恼人生》中 的人物。 5 、《山上的小屋》作者是(残雪);《一地鸡毛》的作者是(刘震云);《岗上的世纪》的作者是(王安忆)。 二、单项选择题(10 分,每题2 分) 1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中,刘世吾“就那么回事”的口头禅,主要说明他(C)。 A 、自信 B 、能力强 C 、自以为看穿世事,不思进取 D 、看不惯社会的许多现象 2 、重知识,重趣味,喜欢旁征博引、涉古论今的散文作家是(B )。 A 、杨朔 B 、秦牧 C 、刘白羽 D 、周涛 3 、1950 年以后,赵树理最具“问题小说”特征的作品是(A )。 A 、《“锻炼锻炼”》 B 、《小二黑结婚》 C 、《三里湾》 D 、《套不住的手》 4、对汪曾祺散文化小说创作产生过较大影响的作家主要是(B)。 A 、鲁迅 B 、沈从文 C 、巴金 D 、老舍 5 、创作于“文革”时期,并曾以手抄本形式被秘密传诵的诗作是(D )。 A 、绿原的《重读< 圣经> 》 B 、公刘的《哎,大森林》 C 、梁小斌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D 、郭路生的《相信未来》 三、名词解释(20 分,每小题5 分) 1 、“三突出”创作原则: 1 、“三突出”是“文革”中被推崇为“无产阶级创作必须遵行”的创作原 则。( 1 分)这一原则的规范性说法经姚文元修改定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 1 分)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 1 分);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1 分)。”“三突出”创作原则是新中国文艺极左倾向走向极致的产物。(1 分) 2 、伤痕文学:“伤痕文学”是经历了文革十年浩劫后最先出现的文学现象。伤痕文学的内容主要是写 社会伤痕和人们的心灵伤痕。十年动乱所造成的中国社会的悲剧,是一桩牵动亿万人心的巨大社会事件,不能不首先引起作家的深切关注;文革的切肤之痛,积郁十年的愤懑,人民所遭受的折磨和进行的痛苦挣扎,不能不要求文学优先表达。( 2 分)代表作有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 伤痕文学意义在于对文革的整体否定,但作为刚刚摆脱文革僵死的创作模式的文学先声,伤痕文学也就十分明显的局限,那就是作品内涵不深,表现技法也比较幼稚。( 3 分) 3 、朦胧诗: 朦胧诗兴起于20 世纪70 年代末到80 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 的诗歌艺术潮流。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2 分)北岛、顾城、舒婷、梁晓斌、江河、杨炼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 1 分)他们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 2 分) 4 、先锋文学、先锋文学是指在中国文坛20 世纪80 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创作流派,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中,也被称为新潮小说或实验小说。( 2 分)先锋文学无论在题材范围、思想主题、形式技巧和创作理念上都借鉴和模仿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表现出与传统文学迥然不同的特征。( 1 分)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及作品主要有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残雪的《山上的小屋》、格非的《迷舟》等.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大全

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 1 双簧戏:1、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这场“文学革命”、“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2、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王敬轩的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2 文学研究会: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青、冰心等。重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3 创造社: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理论主张:尊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 4 新月社:1923年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都是欧美留学生。重要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新月》(后期)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的理论文章,提出诗歌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以闻一多、徐志摩为首的新格律诗的创作,称为“新月诗派”。 5 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文艺思想接近于文学研究会。《语丝》多发表杂文、小品、随笔,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鲁迅说《语丝》的基本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 6 简述文学革命的成就和意义:文学革命批评了“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观念,宣传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想。新文学浸透了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等近代思想。新文学引进了话剧等新的文学体裁,进行了新诗的创建和小说形式的个性,以白话代替文言。文学革命使中国文学从束缚状态走向自由开放,开始向现代化迈进。 7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奠定了新文学的现实主义基础。现代最早、成员最广的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其文学思想基本倾向是现实主义。理论上对文坛发生了重要影响;创作方面,创作了许多现实主义小说,有反映社会问题的“问题小说”和反映现实人生的“乡土文学”。除文学研究会外,当时影响较大的语丝社,基本倾向也是现实主义。欧美现实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在这时期得到大量翻译。 8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异军突起的创作社,拥有一批创作力旺盛的作家,主干人物有郭沫若、郁达夫等。在创作方面有郭沫若的浪漫主义诗歌集《女神》、郁达夫的《沉沦》。当时最重要的新诗流派之一的新月诗派,就诗歌的主要倾向而言,是浪漫主义的。徐志摩《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欧美重要的浪漫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这时期也被大量翻译。 9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中国作家的大多数,选择和接受的主要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但又常吸收现代主义的某些因素于其创作中。象征诗人首推李金发,象征诗的特点:朦胧、含蓄、暗示。无产阶级文学: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