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基因组测序与序列组装.doc

基因组测序与序列组装.doc

基因组测序与序列组装.doc
基因组测序与序列组装.doc

基因组测序与序列组装

基因组测序和序列组装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基因组,什么是基因DNA测序的方法,DNA序列的组装,人类基因组计划,水稻基因组计划,后基因组学,什么是基因组,是一个物种中所有基因的整体组成。

基因组有两层含义:遗传物质和遗传信息。

为了揭开生命的奥秘,我们需要从整体上研究基因、基因结构和功能、基因之间的关系。

玉米须、无患子、稻芥、拟南芥是修正生态酵母菌(MB)c值是多少?一般来说,它指的是一个物种单倍体基因组DNA的总量。在真核生物中,高等生物的碳值通常随着生物的进化而增加,高等生物的碳值通常大于低等生物的碳值。

c值悖论:生物体的复杂性不会随着基因组的大小成比例增加。阴影部分是门内的c值范围。重复序列高度重复:长度:几千个bp 拷贝:数亿个序列首尾相连排列并集中在染色体的特定部分(如端粒着丝粒等)。)也称为卫星DNA的中等重复序列:通常分散在整个基因组中,长度和拷贝数在单个序列中彼此相差很大:基因主要位于单个序列中。在序列动物中占约%的单个序列和在植物中占%的单个序列的DNA的复性遵循二级反应动力学,其可表达如下:当KC反应达到t =CtC=单链DNA的初始浓度时,dCtdt =单链DNA的KC浓度k =复性速度恒定序列复杂性Cot()=K(molSecL)恒定CtC

遗传信息的物理和功能单位包括产生多肽链或功能性核糖

核酸所必需的所有核苷酸序列。

基因分类:什么是编码蛋白质的基因,如核糖核酸基因、核糖核酸基因、核糖核酸基因等?基因不连续内含子和外显子:大多数真核蛋白质基因的编码序列(外显子)被长的或短的非编码序列(内含子)分开。在基因家族中具有相同或相似序列的一组基因,其中一些也具有相似的生物学功能并能相互补偿。例如,由功能基因衍生的DNA序列产生的假基因(假基因)已经失去了活性,这是由于由重复产生的假基因处理的假基因。一种截短型重叠基因,由核糖核酸转录成核糖核酸,然后整合到基因组中。可以在同一段DNA中携带两种不同蛋白质信息的重叠基因有以下情况:*一个基因完全在另一个基因内*部分重叠*两个基因共享几个碱基对*一个基因完全在另一个基因内,例如B和AE和D具有不同的读码结构*部分重叠例如k和C*两个基因共享几个碱基对例如D和JTAATGD终止密码子j起始密码子DNA测序方法链终止方法测序化学降解方法测序自动测序非常规DNA测序链终止方法基本原理:待测DNA分子的序列可以通过合成与单链DNA互补的多核苷酸链来读取,因为合成的互补链可以随机终止不同位置的反应,从而产生只有一个核苷酸差异的DNA分子。

制备单链模板的技术路线和要求退火单链模板和一小段引物分别加入脱氧核糖核酸聚合酶脱氧核糖核酸分别在泳道中加入少量的脱氧核糖核酸聚合酶脱氧核糖核酸电泳根据质粒单链DNAC噬菌体脱氧核糖核酸聚合酶链反应中泳道脱氧核糖核酸克隆末端位置的碱基分别读出基因序列A 核酸外切酶活性核酸外切酶活性核酸外

基因组组装数学建模

基因组组装 摘要 基因组测序是生物信息学的核心,有着极其重要的应用价值。新的测序技术大量涌现,产生的reads长度更短,数量更多,覆盖率更大,能直接读取的碱基对序列长度远小于基因组长度。所以测序之前DNA分子要经过复制若干份、随机打断成短片段。要获取整个DNA片段,需要把这些片段利用重合部分信息组织连接。如何在保证组装序列的连续性、完整性和准确性的同时设计耗时短、内存小的组装算法是本题的关键。 本文建立改进后OLC算法模型。该模型首先使用了特定的编码规定,通过C++程序对庞大的数据先后进行十进制和二进制的处理,不改变数据准确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小内存和缩短计算机操作时间,并引入解决碱基识别错误问题的一般思路消除初始reads中的碱基错误。然后通过深度优先算法,设定适当的阈值,找出具有重叠关系的碱基片段并形成一有向赋权图,其中点是碱基片段,边代表具有重叠关系,权值代表片段重叠的多少,将问题转化为图论中寻找最大赋权通路的问题,从而对OLC算法进行改进,采用图论的方法更直观和更具操作性的解决DNA的拼接问题,从而对OLC算法进行改进。最后再根据OLC算法对Hamilton 路劲进行拼接,生成共有序列,通过多序列比对等方法,获得最终的基因组序列。 关键词:基因组测序 OLC算法深度优先算法Hamilton路径

一问题的重述 1.1 问题背景 快速和准确地获取生物体的遗传信息对于生命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每个生物体来说,基因组包含了整个生物体的遗传信息,这些信息通常由组成基因组的DNA或RNA分子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所决定。获得目标生物基因组的序列信息,进而比较全面地揭示基因组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 1.2 问题提出 确定基因组碱基对序列的过程称为测序。目前能直接读取的碱基对序列长度远小于基因组序列长度,因此需要利用一定的方法将测序得到的短片段序列组装成更长的序列。通常的做法是,将基因组复制若干份,无规律地分断成短片段后进行测序,然后寻找测得的不同短片段序列之间的重合部分,并利用这些信息进行组装。例如,若有两个短片段序列分别为 ATACCTT GCTAGCGT GCTAGCGT AGGTCTGA 则有可能基因组序列中包含有ATACCTT GCTAGCGT AGGTCTGA这一段。 由于技术的限制和实际情况的复杂性,最终组装得到的序列与真实基因组序列之间仍可能存在差异,甚至只能得到若干条无法进一步连接起来的序列。对组装效果的评价主要依据组装序列的连续性、完整性和准确性。连续性要求组装得到的(多条)序列长度尽可能长;完整性要求组装序列的总长度占基因组序列长度的比例尽可能大;准确性要求组装序列与真实序列尽可能符合。 利用现有的测序技术,可按一定的测序策略获得长度约为50–100个碱基对的序列,称为读长(reads)。基因组复制份数约为50–100。基因组组装软件可根据得到的所有读长组装成基因组,这些软件的核心是某个组装算法。一个好的算法应具备组装效果好、时间短、内存小等特点。新一代测序技术在高通量、低成本的同时也带来了错误率略有增加、读长较短等缺点,现有算法的性能还有较大的改善空间。具体解决问题如下: (1)建立数学模型,设计算法并编制程序,将读长序列组装成基因组。你的算法和程序应能较好地解决测序中可能出现的个别碱基对识别错误、基因组中存在重复片段等复杂情况。 (2)现有一个全长约为120,000个碱基对的细菌人工染色体,采用Hiseq2000测序仪进行测序,测序策略以及数据格式的简要说明见附录一和附录二,测得的读长数据见附录三,测序深度约为70×,即基因组每个位置平均被测到约70次。试利用你的算法和程序进行组装,并使之具有良好的组装效果。

全基因组从头测序(de novo测序)

全基因组从头测序(de novo测序)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41461242.html,/view/351686f19e3143323968936a.html 从头测序即de novo 测序,不需要任何参考序列资料即可对某个物种进行测序,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进行拼接、组装,从而获得该物种的基因组序列图谱。利用全基因组从头测序技术,可以获得动物、植物、细菌、真菌的全基因组序列,从而推进该物种的研究。一个物种基因组序列图谱的完成,意味着这个物种学科和产业的新开端!这也将带动这个物种下游一系列研究的开展。全基因组序列图谱完成后,可以构建该物种的基因组数据库,为该物种的后基因组学研究搭建一个高效的平台;为后续的基因挖掘、功能验证提供DNA序列信息。华大科技利用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可以高效、低成本地完成所有物种的基因组序列图谱。包括研究内容、案例、技术流程、技术参数等,摘自深圳华大科技网站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41461242.html,/service-solutions/ngs/genomics/de-novo-sequencing/ 技术优势: 高通量测序:效率高,成本低;高深度测序:准确率高;全球领先的基因组组装软件:采用华大基因研究院自主研发的SOAPdenovo软件;经验丰富:华大科技已经成功完成上百个物种的全基因组从头测序。 研究内容: 基因组组装■K-mer分析以及基因组大小估计;■基因组杂合模拟(出现杂合时使用); ■初步组装;■GC-Depth分布分析;■测序深 度分析。基因组注释■Repeat注释; ■基因预测;■基因功能注释;■ ncRNA 注释。动植物进化分析■基因家族鉴定(动物TreeFam;植物OrthoMCL);■物种系统发育树构建; ■物种分歧时间估算(需要标定时间信息);■基因组共线性分析; ■全基因组复制分析(动物WGAC;植物WGD)。微生物高级分析 ■基因组圈图;■共线性分析;■基因家族分析; ■CRISPR预测;■基因岛预测(毒力岛); ■前噬菌体预测;■分泌蛋白预测。 熊猫基因组图谱Nature. 2010.463:311-317. 案例描述 大熊猫有21对染色体,基因组大小2.4 Gb,重复序列含量36%,基因2万多个。熊猫基因组图谱是世界上第一个完全采用新一代测序技术完成的基因组图谱,样品取自北京奥运会吉祥物大熊猫“晶晶”。部分研究成果测序分析结果表明,大熊猫不喜欢吃肉主要是因为T1R1基因失活,无法感觉到肉的鲜味。大熊猫基因组仍然具备很高的杂合率,从而推断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态性,不会濒于灭绝。研究人员全面掌握了大熊猫的基因资源,对其在分子水平上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黄瓜基因组图谱黄三文, 李瑞强, 王俊等. Nature Genetics. 2009. 案例描述国际黄瓜基因组计划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于2007年初发起并组织,并由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承担基因组测序和组装等技术工作。部分研究成果黄瓜基因组是世界上第一个蔬菜作物的基因组图谱。该项目首次将传

三代基因组测序技术原理(简介)

三代基因组测序技术原理简介 【写在前面的话】:首先,这一篇博文中的内容并非原创,而是对多篇文献中内容的直接摘录,有些图片和资料还来自身边的同事(在此深表谢意!),再夹杂自己的零星想法,写在这里分享与大家,同时也是为了方便自己日后若有需要能够方便获得,文章比较长。 摘要:从1977年第一代DNA测序技术(Sanger法)1,发展至今三十多年时间,测序技术已取得了相当大的发展,从第一代到第三代乃至第四代,测序读长从长到短,再从短到长。虽然就当前形势看来第二代短读长测序技术在全球测序市场上仍然占有着绝对的优势位置,但第三和第四代测序技术也已在这一两年的时间中快速发展着。测序技术的每一次变革,也都对基因组研究,疾病医疗研究,药物研发,育种等领域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在这里我主要对当前的测序技术以及它们的测序原理做一个简单的小结。 图1: 测序技 术的发 展历程 生命体 遗传信 息的快 速获得 对于生 命科学 的研究 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以上(图1)所描述的是自沃森和克里克在1953年建立DNA双螺旋结构以来,整个测序技术的发展历程。 第一代测序技术 第一代DNA测序技术用的是1975年由桑格(Sanger)和考尔森(Coulson)开创的链终止法或者是1976-1977年由马克西姆(Maxam)和吉尔伯特(Gilbert)发明的化学法(链降解). 并在1977年,桑格测定了第一个基因组序列,是噬菌体X174的,全长5375个碱基1。自此,人类获得了窥探生命遗传差异本质的能力,并以此为开端步入基因组学时代。研究人员在Sanger法的多年实践之中不断对其进行改进。在2001年,完成的首个人类基因组图谱就是以改进了的Sanger法为其测序基础,Sanger法核心原理是:由于ddNTP的2’和3’都不含羟基,其在DNA的合成过程中不能形成磷酸二酯键,因此可以用来中断DNA合成反应,在4个DNA合成反应体系中分别加入一定比例带有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ddNTP(分为:ddATP,ddCTP,ddGTP和ddTTP),通过凝胶电泳和放射自显影后可以根据电泳带的位置确定待测分子的DNA序列(图2)。这个网址为sanger测序法制作了一个小短片,形象而生动。

基因组重测序分析流程-代码文件

差异位点分析流程步骤分解 数据准备: mkdir 1.QC cd 1.QC ln -s /root/mdna-data/reseq/1.QC/*.fastq . Ls cd .. mkdir 2.mapping cd 2.mapping ln -s /root/mdna-data/reseq/2.mapping/ref.fasta . 步骤1:参考基因建索引 cd 2.mapping ##bwa建索引: bwa index ref.fasta Expected Result:得到一系列BWA 进行alignment 需要的文件。 ##samtools建索引: samtools faidx ref.fasta Expected Result:生成refgene.fasta.fai。每行都是fasta 文件中每条contig 的record,每条record 由contig name, size, location, basesPerLine 和bytesPerLine 组成。 ##生成字典: java -jar /root/mdna_software/picard-tools-1.102/CreateSequenceDictionary.jar R=ref.fasta O=ref.dict Expected Result:生成refgene.dict。描述fasta 文件内容,类似SAM header 格式。 步骤2:bwa比对 ##用bwa作比对: nohup bwa aln -e 3 -i 10 -t 1 -R 100 -q 20 ref.fasta ../1.QC/test_trim1.fastq -f 1.sai & nohup bwa aln -e 3 -i 10 -t 1 -R 100 -q 20 ref.fasta ../1.QC/test_trim2.fastq -f 2.sai & nohup bwa aln -e 3 -i 10 -t 1 -R 100 -q 20 ref.fasta ../1.QC/test_trim_unpaired.fastq -f s.sai & jobs

基因组测序与序列组装.doc

基因组测序与序列组装 基因组测序和序列组装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基因组,什么是基因DNA测序的方法,DNA序列的组装,人类基因组计划,水稻基因组计划,后基因组学,什么是基因组,是一个物种中所有基因的整体组成。 基因组有两层含义:遗传物质和遗传信息。 为了揭开生命的奥秘,我们需要从整体上研究基因、基因结构和功能、基因之间的关系。 玉米须、无患子、稻芥、拟南芥是修正生态酵母菌(MB)c值是多少?一般来说,它指的是一个物种单倍体基因组DNA的总量。在真核生物中,高等生物的碳值通常随着生物的进化而增加,高等生物的碳值通常大于低等生物的碳值。 c值悖论:生物体的复杂性不会随着基因组的大小成比例增加。阴影部分是门内的c值范围。重复序列高度重复:长度:几千个bp 拷贝:数亿个序列首尾相连排列并集中在染色体的特定部分(如端粒着丝粒等)。)也称为卫星DNA的中等重复序列:通常分散在整个基因组中,长度和拷贝数在单个序列中彼此相差很大:基因主要位于单个序列中。在序列动物中占约%的单个序列和在植物中占%的单个序列的DNA的复性遵循二级反应动力学,其可表达如下:当KC反应达到t =CtC=单链DNA的初始浓度时,dCtdt =单链DNA的KC浓度k =复性速度恒定序列复杂性Cot()=K(molSecL)恒定CtC 遗传信息的物理和功能单位包括产生多肽链或功能性核糖

核酸所必需的所有核苷酸序列。 基因分类:什么是编码蛋白质的基因,如核糖核酸基因、核糖核酸基因、核糖核酸基因等?基因不连续内含子和外显子:大多数真核蛋白质基因的编码序列(外显子)被长的或短的非编码序列(内含子)分开。在基因家族中具有相同或相似序列的一组基因,其中一些也具有相似的生物学功能并能相互补偿。例如,由功能基因衍生的DNA序列产生的假基因(假基因)已经失去了活性,这是由于由重复产生的假基因处理的假基因。一种截短型重叠基因,由核糖核酸转录成核糖核酸,然后整合到基因组中。可以在同一段DNA中携带两种不同蛋白质信息的重叠基因有以下情况:*一个基因完全在另一个基因内*部分重叠*两个基因共享几个碱基对*一个基因完全在另一个基因内,例如B和AE和D具有不同的读码结构*部分重叠例如k和C*两个基因共享几个碱基对例如D和JTAATGD终止密码子j起始密码子DNA测序方法链终止方法测序化学降解方法测序自动测序非常规DNA测序链终止方法基本原理:待测DNA分子的序列可以通过合成与单链DNA互补的多核苷酸链来读取,因为合成的互补链可以随机终止不同位置的反应,从而产生只有一个核苷酸差异的DNA分子。 制备单链模板的技术路线和要求退火单链模板和一小段引物分别加入脱氧核糖核酸聚合酶脱氧核糖核酸分别在泳道中加入少量的脱氧核糖核酸聚合酶脱氧核糖核酸电泳根据质粒单链DNAC噬菌体脱氧核糖核酸聚合酶链反应中泳道脱氧核糖核酸克隆末端位置的碱基分别读出基因序列A 核酸外切酶活性核酸外切酶活性核酸外

微生物基因组denovo测序分析流程

#流程大放送#微生物基因组Denovo测序分析 知因无限 一介绍 微生物基因组De novo测序分析也叫微生物基因组从头测序分析,指不依赖于任何参考序列信息就可对某个微生物进行分析的测序分析技术,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进行序列拼接获得该物种的基因组序列图谱,然后进行注释等后续一系列的分析。微生物Denovo基因组测序及分析技术可以应用于医药卫生等领域。 二技术应用领域 1、基因组图谱的系统性构建 例子:过去几个月,肠病毒D68令数百名美国儿童患病。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测序和分析了肠病毒D68(EV-D68)的基因组,这一成果将发表在新一期的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杂志上。(Genome Sequence of Enterovirus D68 from St. Louis, Missouri, USA)肠病毒D68(EV-D68)能在儿童中引起严重的呼吸道疾病。其基因组序列可以“帮助人们开发更好的诊断测试,”共同作者Gregory Storch说。“有助于解释病毒感染为什么会造成严重的疾病,以及EV-D68为什么比过去传播得更广。”(来自于生物通的报道) 2、微生物致病性和耐药性位点检测及相关基因功能研究 例子:根据分泌蛋白、毒力因子、致病岛、必需基因等结果去探讨所测物种致病性和耐药性。 3、微生物的比较基因组分析,确定各个近缘微生物中的系统发育关系 二基本分析流程图

三可能的结果展示图 示例图1 微生物基因组的功能注释

示例图2 微生物基因组的系统进化关系 注:以上图片和文字来自参考文献21。 六参考文献 [1] Hong-Bin Shen, and Kuo-Chen Chou, "Virus-mPLoc: a fusion classifier for viral protein subcellular location prediction by incorporating multiple sites", Journal of Biomolecular Structure & Dynamics, 2010, 28: 175-86. [2]Hong-Bin Shen and Kuo-Chen Chou, "Virus-PLoc: A fusion classifier for predicting the subcellular localization of viral proteins within host and virus-infected cells.", Biopolymers. 2007, 85, 233-240. [3] Ren Zhang and Yan Lin, (2009) DEG 5.0, a database of essential genes in both prokaryotes and eukaryotes. Nucleic Acids Research 37, D455-D458. [4] The CRISPRdb database and tools to display CRISPRs and to generate dictionaries of spacers and repeats. BMC Bioinformatics. 2007 May 23;8(1):172. [5] The Pfam protein families database: M. Punta, P.C. Coggill, R.Y. Eberhardt, J. Mistry, J. Tate, C. Boursnell, N. Pang, K. Forslund, G. Ceric, J. Clements, A. Heger, L. Holm, E.L.L. Sonnhammer, S.R. Eddy, A. Bateman, R. D. Finn Nucleic Acids Research (2014) Database Issue 42:D222-D230. [6] Clustal W and Clustal X version 2.0.(2007 Nov 01) Bioinformatics (Oxford, England) 23 (21) :2947-8.PMID: 17846036. [7] Felsenstein, J. 2004. PHYLIP (Phylogeny Inference Package) version 3.6. Distributed by the author. Department of Genome Sciences,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Seattle. [8] Li et al (2010). De novo assembly of human genomes with massively parallel short read

三代基因组测序技术原理简介

三代基因组测序技术原理简介 摘要:从1977年第一代DNA测序技术(Sanger法)1,发展至今三十多年时间,测序技术已取得了相当大的发展,从第一代到第三代乃至第四代,测序读长从长到短,再从短到长。虽然就当前形势看来第二代短读长测序技术在全球测序市场上仍然占有着绝对的优势位置,但第三和第四代测序技术也已在这一两年的时间中快速发展着。测序技术的每一次变革,也都对基因组研究,疾病医疗研究,药物研发,育种等领域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在这里我主要对当前的测序技术以及它们的测序原理做一个简单的小结。 图1:测序技术的发展历程 生命体遗传信息的快速获得对于生命科学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以上(图1)所描述的是自沃森和克里克在1953年建立DNA双螺旋结构以来,整个测序技术的发展历程。 第一代测序技术 第一代DNA测序技术用的是1975年由桑格(Sanger)和考尔森(Coulson)开创的链终止法或者是1976-1977年由马克西姆(Maxam)和吉尔伯特(Gilbert)发明的化学法(链降解). 并在1977年,桑格测定了第一个基因组序列,是噬菌体X174的,全长5375个碱基1。自此,人类获得了窥探生命遗传差异本质的能力,并以此为开端步入基因组学时代。研究人员在Sanger法的多年实践之中不断对其进行改进。在2001年,完成的首个人类基因组图谱就是以改进了的Sanger法为其测序基础,Sanger法核心原理是:由于ddNTP的2’和3’都不含羟基,其在DNA的合成过程中不能形成磷酸二酯键,因此可以用来中断DNA 合成反应,在4个DNA合成反应体系中分别加入一定比例带有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ddNTP (分为:ddATP,ddCTP,ddGTP和ddTTP),通过凝胶电泳和放射自显影后可以根据电泳

三代基因组测序技术原理简介

三代基因组测序技术原 理简介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三代基因组测序技术原理简介 摘要:从1977年第一代DNA测序技术(Sanger法)1,发展至今三十多年时间,测序技术已取得了相当大的发展,从第一代到第三代乃至第四代,测序读长从长到短,再从短到长。虽然就当前形势看来第二代短读长测序技术在全球测序市场上仍然占有着绝对的优势位置,但第三和第四代测序技术也已在这一两年的时间中快速发展着。测序技术的每一次变革,也都对基因组研究,疾病医疗研究,药物研发,育种等领域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在这里我主要对当前的测序技术以及它们的测序原理做一个简单的小结。 图1:测序技术的发展历程 生命体遗传信息的快速获得对于生命科学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以上(图1)所描述的是自沃森和克里克在1953年建立DNA双螺旋结构以来,整个测序技术的发展历程。 第一代测序技术 第一代DNA测序技术用的是1975年由桑格(Sanger)和考尔森(Coulson)开创的链终止法或者是1976-1977年由马克西姆(Maxam)和吉尔伯特(Gilbert)发明的化学法(链降解). 并在1977年,桑格测定了第一个基因组序列,是噬菌体X174的,全长5375个碱基1。自此,人类获得了窥探生命遗传差异本质的能力,并以此为开端步入基因组学时代。研究人员在Sanger法的多年实践之中不断对其进行改进。在2001年,完成的首个人类基因组图谱

就是以改进了的Sanger法为其测序基础,Sanger法核心原理是:由于ddNTP 的2’和3’都不含羟基,其在DNA的合成过程中不能形成磷酸二酯键,因此可以用来中断DNA合成反应,在4个DNA合成反应体系中分别加入一定比例带有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ddNTP(分为:ddATP,ddCTP,ddGTP和ddTTP),通过凝胶电泳和放射自显影后可以根据电泳带的位置确定待测分子的DNA序列(图2)。这个为sanger测序法制作了一个小短片,形象而生动。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测序技术起步发展的这一时期中,除了Sanger法之外还出现了一些其他的测序技术,如焦磷酸测序法、链接酶法等。其中,焦磷酸测序法是后来Roche公司454技术所使用的测序方法2–4,而连接酶测序法是后来ABI公司SOLID技术使用的测序方法2,4,但他们的共同核心手段都是利用了Sanger1中的可中断DNA合成反应的dNTP。 图2:Sanger法测序原理 第二代测序技术 总的说来,第一代测序技术的主要特点是测序读长可达1000bp,准确性高达%,但其测序成本高,通量低等方面的缺点,严重影响了其真正大规模的应用。因而第一代测序技术并不是最理想的测序方法。经过不断的技术开发和改进,以Roche公司的454技术、illumina公司的Solexa,Hiseq技术和ABI公司的Solid技术为标记的第二代测序技术诞生了。第二代测序技术大大降低了测序成本的同时,还大幅提高了测序速度,并且保持了高准确性,以前完成一个人类基因组的测序需要3年时间,而使用二代测序技术则仅仅需要1周,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