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三语文总复习之文化常识年号、庙号、谥号

高三语文总复习之文化常识年号、庙号、谥号

高三语文总复习之文化常识年号、庙号、谥号
高三语文总复习之文化常识年号、庙号、谥号

高三语文总复习之文化常识

三维目标

1.了解年号,庙号和谥号概念

2.明确考查形式,掌握出题模式.

3.学会相关答题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年号、庙号、谥号的知识,学会答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个皇帝有年号,庙号和谥号,这三者有什么不同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研究。

二、知识储备

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年号是从汉武帝开始有的。汉武帝即位的那年(公元前140年),称为建元元年,第二年称建元二年,以此类推。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称为改元。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是年夏五,改元景炎”,是指南宋端宗极为,改年号为景炎。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如女皇帝武则天在位十四年,前后改元达十二次。明清两代皇帝一般不改元,一个皇帝一个年号,故往往就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明成祖朱棣在位年号永乐,称永乐皇帝;清爱新觉罗?弘历在位年号乾隆,称乾隆皇帝。

谥号: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逸周书?谥法解》:“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上古谥号多用一个字的,如周平王(平)、秦穆公(穆);也有用两个字的,如魏安王(安)、赵惠文王(惠文)等。后世帝王谥号多用一字,如汉武帝(武,威强睿德曰武)、隋炀帝(炀,好内远礼曰炀);其余人(指非帝王者)大多用两字,如文忠公(文忠,欧阳修)、忠烈公(忠烈,史可法)等。

庙号:封建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特立名号,叫庙号。《宋史?礼志九》:“天资七庙,亲庙五,祧庙二……以今十六间为寝更立一祧庙,逐室各题庙号。”《后汉书?明帝纪》:“有司奏上尊庙为世祖。”自汉代起,每个朝代的第一个皇帝一般称太组、高祖或世祖,以后的嗣君则称太宗、世宗等。唐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以后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室奉祀时追尊的名号

年号:是指皇帝用于纪年的名号

谥号:在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根据他们生平事迹而加的一种称号

庙号、谥号、帝号、年号

庙号、谥号、帝号、年号 庙号与谥号都是在帝王死后才有的。我国古代帝王死后,往往要在太庙里立一个庙室,供后人祭祀,并给每个庙室取一个名号,这就是庙号。庙号起源于商代,秦王朝是一个短命的王朝,秦始皇死后还没有来得及立庙室,秦王朝就灭亡了,秦朝没有庙号。不是每个帝王都有庙号,一般是那些具有杰出贡献的帝王,后人才会为其立庙供奉,才有庙号。自汉以后,庙号有一些约定俗成的不成文规则,一般开国者大多称太祖、高祖或世祖,以后的称太宗、高宗、世宗、英宗、中宗等。 古代帝王死后,后继者往往要同大臣们共同讨论,根据其生前品行,给予一种特殊的称号,这就是谥号。谥号起起周初,文王、武王、武帝都是谥号,谥号以褒扬的字眼为主。秦朝始皇帝废除谥法,规定自其以后以二世、三世乃至万世为号,但王朝太短命了,汉朝又恢复了谥法,谥号开始的时候只有帝王有,后来一些帝王为了笼络臣下,会赐予一些有过突出贡献的死去的大臣以谥号。谥号大体可分为美谥、恶谥、悯谥三大类。美谥有文、武、景、明、惠、平等,恶谥有灵、炀、厉、幽等,悯谥有哀、怀、愍等。 年号是帝王活着的时候就有的,有的皇帝只用一个年号(如明清时期),所以年号也有指称皇帝的作用。年号起始于汉武帝时候,他把自己即位的这一年称建元元年,自此开始到清宣统三年(1911年)两千多年间,除了一些短命皇帝或在位时间很短的以外,每一个皇帝都有自己的年号。而且无论是统一政权,还是割据政权,无论是农民起义政权还是少数民族政权,一旦称王称帝,都要建立年号。就连只做了83天皇帝的袁世凯也有一个“洪宪”的年号。有的皇帝一生中会用几个年号,变换年号叫改元,汉武帝在位54年,改元10次,武则天在位21年,改元16次,晋惠帝在公元304年一年中用了四个年号。年号一般是两个字,也有少数三四个的,最长的年号有六个字,帝王在挑选年号的用字时只会选用一些吉利字眼,因此历史上出现了大量重复使用的年号。明清之际的皇帝(除明英宗两度登位有正统、天顺两个年号外)都只用一个年号,如明神宗朱翊钧在位48年,只用一个“万历”年号,清圣祖玄烨在位61年,只用“康熙”年号,这样年号就成了明清帝王的一个别名。 电视剧康熙帝国中,孝庄太后自称自己孝庄,这是谥号,真是好笑!

明清皇帝年号庙号谥号年代对照表.

姓名庙号谥号父亲年号开始年结束年 朱元璋明太祖高朱五四洪武13681398朱允炆明惠宗让朱标建文13691402朱棣明成祖文朱元璋永乐14031424朱高炽明仁宗昭朱棣洪熙14251425朱瞻基明宣宗章朱高炽宣德14261435朱祁镇明英宗睿朱瞻基正统14361449朱祁钰明代宗景朱瞻基景泰14501457朱祁镇明英宗睿朱瞻基天顺14571464朱见深明宪宗纯朱祁镇成化14651687朱祐樘明孝宗敬朱见深成化14881505朱厚照明武宗毅朱祐樘正德15061521朱厚熜明世宗肃朱佑杬嘉靖15221566朱载垕明穆宗庄朱厚熜隆庆15671572朱翊钧明神宗显朱载垕万历15731620朱常洛明光宗贞朱翊钧泰昌16201620朱由校明熹宗悊朱常洛天启16211627朱由检明思宗愍朱常洛崇祯16281644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清太祖高塔克世天命16161626爱新觉罗皇太极清太宗文努尔哈赤天聪16271636爱新觉罗皇太极清太宗文努尔哈赤崇德16361643爱新觉罗福临清世祖宪皇太极顺治16441661爱新觉罗玄烨清圣祖仁福临康熙16221722爱新觉罗胤禛清世宗章玄烨雍正17231735爱新觉罗弘历清高宗纯胤禛乾隆17361795爱新觉罗颙琰清仁宗睿弘历嘉庆17961820爱新觉罗旻宁清宣宗成颙琰道光18211850爱新觉罗奕詝清文宗显旻宁咸丰18511861爱新觉罗载淳清穆宗毅奕詝同治18621874爱新觉罗载湉清德宗景奕譞光绪18751908爱新觉罗溥仪(无)废载沣宣统19091912

陵墓 孝陵 待定 长陵 献陵 景陵 裕陵 景泰陵 裕陵 茂陵 泰陵 康陵 永陵 昭陵 定陵 庆陵 德陵 思陵 福陵 昭陵(北陵)昭陵(北陵)孝陵(东陵)景陵(东陵)泰陵(西陵)裕陵(东陵)昌陵(西陵)慕陵(西陵)定陵(东陵)惠陵(东陵)崇陵(西陵)无(西陵)

历代帝王 谥号 年号 庙号

秦(秦代帝王无謚号.以世代作為帝号) 始皇帝赢氏讳政 二世皇帝讳胡亥 汉 太祖高皇帝刘氏讳邦 孝惠皇帝讳盈 太宗孝文皇帝讳恒 孝景皇帝讳啟 世宗孝武皇帝讳彻 孝昭皇帝讳拂陵 中宗孝宣皇帝讳询 高宗孝元皇帝讳奭 孝成皇帝讳驁 孝哀皇帝讳欣 孝平皇帝讳衡 世祖光武皇帝讳秀 显宗孝明皇帝讳庄 肃宗孝章皇帝讳炟 孝和皇帝讳肇 孝殤皇帝讳隆 恭宗孝安皇帝讳祜 孝顺皇帝讳保 孝衝皇帝讳炳 孝质皇帝讳纘 孝桓皇帝讳志 孝灵皇帝讳宏 弘农王讳辩 孝愍皇帝讳协(又謚孝献皇帝) 三国 魏 太祖武皇帝曹氏讳操 世祖文皇帝讳丕 烈祖明皇帝讳睿 蜀 昭烈皇帝刘氏讳备 后主讳禪(十六国时被汉王刘渊追謚為孝怀皇帝) 吴 武烈皇帝孙氏讳坚 大皇帝讳权 晋 高祖宣皇帝司马氏讳懿 景皇帝讳师 文皇帝讳昭 武皇帝讳炎

孝惠皇帝讳衷 孝怀皇帝讳炽 孝愍皇帝讳鄴 元皇帝讳睿 明皇帝讳绍 显宗成皇帝讳衍 康皇帝讳岳 孝宗穆皇帝讳聃 哀皇帝讳丕 废帝讳奕(无謚号) 太宗简文皇帝讳昱 孝武皇帝讳曜 安皇帝讳德宗 恭皇帝讳德文 南北朝 宋 高祖武皇帝刘氏讳裕 少皇帝讳义符 太祖文皇帝讳义隆 世祖孝武皇帝讳骏 前废帝讳子业(无謚号) 太宗明皇帝讳或 废帝讳昱(无謚号) 顺皇帝讳準 齐 太祖高皇帝萧氏讳道成世祖武皇帝讳賾 郁林王讳昭业 海陵恭王讳昭文 高宗明皇帝讳鸞 东昏侯讳宝卷 和皇帝讳宝融 梁 高祖武皇帝萧氏讳衍太宗简文皇帝讳纲 世祖孝元皇帝讳绎 敬皇帝讳方智 陈 高祖武皇帝陈氏讳霸先世祖文皇帝讳蒨 废帝讳伯宗(无謚号) 高宗孝宣皇帝讳頊 后主讳叔宝(无謚号) 魏

太祖道武皇帝拓跋氏讳珪 太宗明元皇帝讳嗣 世祖太武皇帝讳燾 高宗文成皇帝讳浚 显祖献文皇帝讳弘 高祖孝文皇帝讳宏 世宗宣武皇帝讳恪 肃宗孝明皇帝讳詡 孝庄皇帝讳子攸 前废帝广陵王讳恭(无謚号) 孝静皇帝讳善见 北齐 齐高祖神武皇帝高氏讳欢 世宗文襄皇帝讳澄 显祖文宣皇帝讳洋 废帝讳殷(无謚号) 孝昭皇帝讳演 世祖武成皇帝讳湛 后主讳纬(无謚号) 幼主讳恒(无謚号) 周 太祖文皇帝宇文氏讳泰 孝閔皇帝讳觉 世宗明皇帝讳毓 高祖武皇帝讳邕 宣皇帝讳斌 静皇帝讳衍 隋 高祖文皇帝杨氏讳坚 煬皇帝讳广 恭皇帝讳侑 唐 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李氏讳渊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讳世民 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 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讳治 则天顺圣皇后武氏讳曌 中宗大和圣昭孝皇帝讳显 睿宗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讳旦 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讳隆基 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讳亨代宗睿文孝武皇帝讳豫 德宗神武孝文皇帝讳适 顺宗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讳诵

庙号、谥号、年号的区别

庙号------谥号---年号 庙号是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为他们定的名号。最早的庙号 出自夏代,如“太康”-“少康”等。最后一个庙号是清末光绪定的“德宗”。庙号以“祖”为最尊,“宗”次之。自汉代起统一王朝的开国皇帝称“祖”,第二代以后的多称“宗”。前者如汉高祖刘邦,唐高祖李渊,后者如唐太宗,明仁宗等。 谥号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定的称号,谥号起自周朝,秦统一后中断,从汉至清则从未断绝,根据谥法: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臣下之谥,由朝廷赠予。谥号用字一般都有褒、贬之意。如周文王之“文”,汉武帝之“武”,孝文帝之“孝文”,都含褒扬之义;周厉王之“厉”,隋炀帝之“炀”,则贬义;汉哀帝之“哀”,汉殇帝之“殇”却是哀怜之义。贵族、大臣死后由朝廷赐予的谥号,其用字亦含褒贬之意,如唐魏征赐“文贞公”,宋岳飞赐“武穆王”,褒扬之情不言而喻。 年号是封建帝王所定的纪年的名称。如唐太宗李世民以“贞观”为年号。最早的年号是汉武帝刘彻于公元前140年所定的“建元”,最后一个年号是清代的“宣统”。年号的作用,一是记载帝王的在位之年,二是表示初登帝位,如汉昭帝的“始元”;三是表示祈求福寿,如武则天身体不适,将年号改为“万岁登封”;四是表示吉祥,如汉武帝见到亮星改年号为“元光’;五是表示重大时事,如汉武帝首次登封泰山,改年号为“元封”。明朝以前的皇帝,经常改年号,多者达十余个。明清各皇帝大多只有一个年号。 如何简便的区别帝王的庙号、谥号、年号呢?一般说来,唐以前多称谥号,如周文王、汉武帝、隋炀帝。唐、五代、宋、元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明清两代。由于一个皇帝一般只用一个年号,故常用年号称代皇帝,如嘉靖、崇祯、康熙、雍正、乾隆。

帝王的谥号、庙号、尊号、全称、年号、陵号

(一)谥号 谥号是古代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按照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谥号始于西周,秦始皇时废除,西汉又恢复。谥号用字固定,大致分为三类。属表扬的有: 文、武、景、烈、昭、穆、英、成、康等,如“经纬天地曰文”、“威强睿德曰武”、“布义行刚曰景”、“柔质慈民曰惠”;属于贬义的有炀、厉、灵、幽等,如“好内远礼曰炀”、“杀戮无辜曰厉”等;属于同情的有哀、怀、愍、悼等,如“恭仁短折曰衰”。谥号不单独使用,或为全称的组成部分,或与庙号结合。 战国时期以前,周王谥号均为一个字,战国时才出现两个字的谥号,如“周贞定王”、“周威烈王”等。以后的皇帝绝大多数用一个字为谥号。 (二)庙号 帝王死后,其继承者立庙奉祀,追尊为“某祖”、“某宗”的名号即为庙号。汉代以后,其标识字首先是“祖”或“宗”字。每个朝代的第一个皇帝称作“祖”,如“太祖”、“世祖”、“高祖”。 其后的嗣君称为“宗”,如“太宗”、“高宗”、“中宗”、“世宗”等。西汉仅刘邦称“祖”,南北朝开始到唐朝,皇帝都称“宗”。明、清时前几个皇帝都称“祖”,如“明太祖”、“明成祖”,“清太祖”、“清世祖”、“清圣祖”等。 “帝”字从汉代与谥号结合后,也成为庙号,如“汉文帝”、“魏文帝”、“晋武帝”等。 (三)尊号 封建社会对帝后在生前或死后奉上的尊崇颂扬性的称号即为尊号,有时也称为“徽号”。 如“太上皇”、“皇太后”、“高皇帝”(刘邦)等。 (四)全称

即庙号、尊号、谥号的合称。如乾隆皇帝的全称为“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其中“高宗”为庙号,“纯”为谥号,其余均为尊号。 (五)年号 封建帝王即位后为纪年而设置的称号。年号始于稀罕武帝即位之年的“建元”(公元前140年)。新君即位,于次年改用新年号,叫“改元”。一个皇帝在位期间,遇到重大事件如祥瑞灾异等,也常改元,如武则天在位期间,用了17个年号。年号一般用两个字,也有用四个字的。如“建武中元”(汉光武帝)、“天册万岁”、“万岁通天”(武则天)、“太平兴国”(宋太宗)等。 明、清两代的皇帝除明英宗两次即位当皇帝用了两个年号外,其余的均用一个年号,因此人们用其年号来称呼在位的皇帝,如“雍正皇帝”、“乾隆皇帝”。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庙号、谥号、帝号、年号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庙号、谥号、帝号、年号 什么是庙号、谥号、帝号、年号。 庙号、谥号、尊号及年号,在我国古籍中现身频频。前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而年号则是中国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 1,庙号 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成汤有可能是太祖)。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凖,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継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周朝确立谥号制度,对君主和大臣的一生作为给予盖棺定论的评价。庙号制度被废止。秦朝连谥号制度也废止了。 汉朝以后承袭了庙号这一制度。汉朝对于追加庙号一事极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没有庙号。刘邦是开国君主,庙号为太祖(但自司马迁时就称其为高祖,后世多习用之),谥号为高皇帝(谥法无“高”,以为功最高而为汉之太祖,故特起名焉)。汉朝强调以孝治天下,所以继嗣皇帝谥号都有“孝”字。两汉皇帝人人都有谥号,但有庙号者极少。西汉刘邦为太祖高皇帝(孝惠帝刘盈上庙号)、刘恒为太宗孝文皇帝(孝景帝刘启上庙号)、刘彻为世宗孝武皇帝(孝宣帝刘询上庙号)、刘询为中宗孝宣皇帝(汉平帝时王莽上庙号))。另外西汉还有几个皇帝有庙号:刘奭为高宗孝元皇帝(王莽上庙号)、刘骜为统宗孝成皇帝(王莽上庙号)、刘衎为元宗孝平皇帝(王莽上庙号),在东汉光武帝时被取消;东汉刘秀为世祖光武皇帝(孝明帝刘庄上庙号)、刘庄为显宗孝明皇帝(孝章帝刘炟上庙号)、刘炟为肃宗孝章皇帝(孝和帝刘肇上庙号)。另外东汉还有几个皇帝有庙号:刘肇为穆宗孝和皇帝、刘祐为恭宗孝安皇帝、刘保为敬宗孝顺皇帝、刘志为威宗孝桓皇帝,不过这一些庙号在孝献帝时被取消。 到了唐朝,除了某些亡国之君以及短命皇帝之外,一般都有庙号。 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但是也有例外。“祖”之泛滥,始于曹魏。到十六国时期,后赵、前燕、后秦、西秦等等小国,其帝王庙号几乎无不称祖。 在称呼时,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已死帝王的全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一般来说,庙号的选字并不参照谥法,但是也有褒贬之意。太祖、高祖开国立业,世祖、太宗发扬光大,世宗、高宗等都守成令主的美号,仁宗、宣宗、圣宗、孝宗、成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贤主,中宗、宪宗都是中兴之主。另外,哲宗、兴宗等都是有所作为的好皇帝。神

庙号年号谥号

庙号起源于商朝,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成汤有可能是太祖)。周朝确立谥号制度,对君主和大臣的一生作为给予盖棺定论的评价。庙号制度被废止。秦朝连谥号制度也废止了。汉朝对于追加庙号一事极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没有庙号。 庙号: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但是也有例外。“祖”之泛滥,始于曹魏。到十六国时期,后赵、前燕、后秦、西秦等等小国,其帝王庙号几乎无不称祖。 在称呼时,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已死帝王的全号。 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一般来说,庙号的选字并不参照谥法,但是也有褒贬之意。太祖、高祖开国立业,世祖、太宗发扬光大,世宗、高宗等都守成令主的美号,仁宗、宣宗、圣宗、孝宗、成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贤主,中宗、宪宗都是中兴之主。另外,哲宗、兴宗等都是有所作为的好皇帝。神宗、英宗功业不足,德宗、宁宗过于懦弱,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虚,文宗、武宗

占总数的57%左右。帝王的谥号一般是由礼官议定经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布,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 从女皇帝武则天开始,打破了皇帝一、二、三字谥号的旧例,她作为皇太后临朝称制时追谥丈夫唐高宗李治为“天皇大帝”,达四字。武则天称帝后,又开皇帝追尊四代祖宗的先例,更开创了皇帝生前叠加谀词上尊号谥美的先例,有的帝王活着的时候可以被奉上好几次尊号。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尊号的累加也影响了谥号的累加,自唐高宗以后,大多数皇帝的谥号都在四个字以上。 明清时期,谥法内容基本固定下来。首先是各层级人员的谥号字数固定下来。 明代皇帝谥字为17字,亲王1字,大臣2字,例如 明成祖的谥号为:后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清代皇帝谥字为21字(光绪帝)或23字或25字(努尔哈赤),硕亲王1字,大臣2字,例如 清代大臣的谥号规定:一品大臣过世,按例请皇帝决定是否授谥。一品以下官员除非特旨,例不授谥。得谥号者只有曾入翰林,或获授大学士者才用“文”字。而“文”字的谥号中,又以“文正”最为难得;只能出自特旨,不能由群臣擅议;清朝二百多年只得八人获谥“文正”(如曾国藩)。文正以下的谥号则有:文忠(如李鸿章),清朝只有约十人得此谥号;再之下者有“文襄”(只限武功成者,如左宗棠)、文恭、文成等等。

庙号、谥号、帝号、年号简介及区别

庙号、谥号、帝号、年号简介及区别 什么是庙号、谥号、帝号、年号? 庙号、谥号、尊号及年号,在我国古籍中现身频频。前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而年号则是中国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现就所知,将四者来龙去脉略加辨析考述,以飨读者。 1,庙号 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成汤有可能是太祖)。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凖,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継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周朝确立谥号制度,对君主和大臣的一生作为给予盖棺定论的评价。庙号制度被废止。秦朝连谥号制度也废止了。 汉朝以后承袭了庙号这一制度。汉朝对于追加庙号一事极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没有庙号。刘邦是开国君主,庙号为太祖(但自司马迁时就称其为高祖,后世多习用之),谥号为高皇帝(谥法无“高”,以为功最高而为汉之太祖,故特起名焉)。汉朝强调以孝治天下,所以继嗣皇帝谥号都有“孝”字。两汉皇帝人人都有谥号,但有庙号者极少。西汉刘邦为太祖高皇帝(孝惠帝刘盈上庙号)、刘恒为太宗孝文皇帝(孝景帝刘启上庙号)、刘彻为世宗孝武皇帝(孝宣帝刘询上庙号)、刘询为中宗孝宣皇帝(汉平帝时王莽上庙号))。另外西汉还有几个皇帝有庙号:刘奭为高宗孝元皇帝(王莽上庙号)、刘骜为统宗孝成皇帝(王莽上庙号)、刘衎为元宗孝平皇帝(王莽上庙号),在东汉光武帝时被取消;东汉刘秀为世祖光武皇帝(孝明帝刘庄上庙号)、刘庄为显宗孝明皇帝(孝章帝刘炟上庙号)、刘炟为肃宗孝章皇帝(孝和帝刘肇上庙号)。另外东汉还有几个皇帝有庙号:刘肇为穆宗孝和皇帝、刘祐为恭宗孝安皇帝、刘保为敬宗孝顺皇帝、刘志为威宗孝桓皇帝,不过这一些庙号在孝献帝时被取消。 到了唐朝,除了某些亡国之君以及短命皇帝之外,一般都有庙号。 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但是也有例外。“祖”之泛滥,始于曹魏。到十六国时期,后赵、前燕、后秦、西秦等等小国,其帝王庙号几乎无不称祖。 在称呼时,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已死帝王的全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一般来说,庙号的选字并不参照谥法,但是也有褒贬之意。太祖、高祖开国立业,世祖、太宗发扬光大,世宗、高宗等都守成令主的美号,仁宗、宣宗、圣宗、孝宗、成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贤主,中宗、宪宗都是中兴之主。另外,哲宗、兴宗等都是有所作为的好皇帝。神宗、英宗功业不足,德宗、宁宗过于懦弱,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虚,文宗、武宗名褒实贬,穆宗、敬宗功过相当,光宗、熹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只能亡国。 2,谥号 谥号,为东亚古代君主、诸侯(包括中国、朝鲜、越南、日本)、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

谥号 庙号 年号 如何确定

谥号庙号年号如何确定 中国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这些称号多见于史书。 1. 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努尔哈赤称太祖,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2. 谥号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所谓“谥者,行之迹”,“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谥号有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有臣属之谥,由朝廷赐与。还有称谥,是门徒弟子或是乡里、亲朋为其师友上的谥号。帝王将相之谥在西周时即已出现。秦时曾一度废除,汉代恢复,直至清末。私谥可能始于东汉,或谓春秋时期已有。民国以后,称谥在一段时间内仍存在。谥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爱民曰文,克定祸乱曰武,主义行德曰元等,这是美谥;杀戮无辜曰厉,去礼远众曰炀,好祭鬼怪曰灵等,这是恶谥;还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怀等。一般人的谥号多用两字,如岳飞谥曰武穆,海瑞谥曰忠介。 3. 尊号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政上尊号曰“秦皇”。不过这时的尊号一词的含义与唐代以后的不甚相同。尊号开始时,字数尚少,如唐高祖李渊的尊号为“神光大圣大光孝皇帝”。越到后来,尊号越长,如清乾隆皇帝全部称号为“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除了庙号“高宗”二字外,其尊号竟有二十余字之多。 4. 年号年号是中国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如汉帝在位五十四年,先后用了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十一个年号。唐高宗在位三十三年,先后用了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十四个年号。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对前代帝王多不称姓名或尊号,都称庙号、谥号或年号。 具体参见《中国古代帝王称号的演变》。

高考语文关于年号、庙号、谥号的整理

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年号出现在西汉汉文帝时期,年号为“后元”。 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如女皇帝武则天在位十四年,前后改元达十二次。明朝以后,基本上都是一个皇帝一个年号,因此也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例如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明成祖朱棣在位年号永乐,称永乐皇帝;康熙帝;清爱新觉罗?弘历在位年号乾隆,称乾隆皇帝。同治帝。 谥号: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谥号是周朝开始有的,但周文王、周武王不是谥号,是自称,周昭王、周穆王开始才是谥号。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 上古谥号多用一个字的,如周平王(平)、秦穆公(穆)、魏安王(安)、楚怀王(怀);也有用两个字的,如赵惠文王(惠文)等。后世帝王谥号多用一字,如汉武帝(武,威强睿德曰武)、隋炀帝(炀,好内远礼曰炀);其余人(指非帝王者)大多用两字,如文忠公(文忠,欧阳修)、忠烈公(忠烈,史可法)等。 汉高祖就是庙号,隋炀帝就是谥号,乾隆皇帝就是年号。一般最早的皇帝谥号用得多,后来庙号多,明清则往往年号更深入人心。 所谓谥号,就是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的评价,算是盖棺定论吧。象文、武、明、睿、康、景、庄、宣、懿都是好字眼,惠帝都是些平庸的,如汉惠帝、晋惠帝都是没什么能力的,质帝、冲帝、少帝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厉、灵、炀都含有否定的意思,哀、思也不是好词,但还有点同情的意味,如果末帝、献帝、顺帝,那就是胜利者对失败者的嘲笑了。 庙号:按照周礼,天子七庙,也就是天子也只敬七代祖先,但有庙号就一代一代都保留着,没有庙号的,到了一定时间就“亲尽宜毁”,不再保留他的庙,而是把他的神主附在别的庙里。庙号就是祖啊宗啊的称呼,一般祖的档次比宗更高些。起初,有庙号的皇帝不多,例如两汉,刘邦是高祖,刘秀是世祖,别的就没什么庙号了。 一般庙号叫高祖或太祖都是开国皇帝,如汉高祖刘邦、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赵匡胤、元太祖铁木真、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努尔哈赤,叫世祖的往往是完成统一的,如元世祖忽必烈、清世祖福临,刘秀也是靠自己重新建立一个王朝的,所以也是世祖,朱棣和他们差不多,所以叫明成祖,另外玄铧被叫做清圣祖,也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 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太祖、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 本来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庙号,但是都有谥号,所以唐以前的皇帝大多称谥号。从唐开始就谁都有庙号了,所以人们习惯称庙号。明清两代的皇帝一般一个年号用一辈子,所以人们习惯称他的年号, 在称呼时,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已死帝王的全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於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部编版:七下历史《谥号、庙号、年号前两课要学会》

部编版:七下历史《谥号、庙号、年号前两课要学 会》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出现了五个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两个著名的盛世。课本描述的名称分别是: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其中唐太宗统治时期,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时期被誉为“开元盛世”。 隋文帝、隋炀帝、武则天属于谥号; 唐太宗、唐玄宗属于庙号; 贞观、开元属于年号。 那么谥号、庙号、年号有什么区别呢? 一、谥号 1、含义:谥号是人死之后,后人给予评价的文字。长短字数不定,或一两字,或二十余字,字数不定,情况较为复杂。 2、起源:谥号制度形成,传统说法是西周早期,即《逸周书·谥法解》中提到的周公制谥。 3、使用:秦始皇废除,汉代又开始实施。唐朝以前多用谥号,唐朝以后多用庙号。 4、分类: 上谥:即表扬类的谥号,如:汉武帝的武字、隋文帝的文字、周平王的平都是带有赞美性质的。

下谥:即批评类的谥号,如隋炀帝的炀字;周厉王的厉字都具有贬义。 中谥:多为同情类的谥号。如:"愍"、"怀"、"思"等。"愍"表示"在国遭忧","在国逢难";"怀"表示"慈仁短折";"思"表示同情。 温馨提示:谥号,生前没有,死后才被世人用。 那么问题来了, 1、武则天属于哪一类谥号();商纣王呢() A、上谥 B、中谥 C、下谥 2、《康熙王朝》中的孝庄太后,孝庄二字可以自称吗?() A、可以 B、不可以 二、庙号 1、含义:庙号是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 2、起源:庙号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

3、使用:庙号常用”祖”字和“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继任的皇帝一般称为“宗”;自西汉到隋唐的皇帝多称谥号,自唐朝到元朝的皇帝多称庙号,文人可以用谥号,但是不能用庙号。 1、唐朝的建立者李渊的庙号应该是() A、唐高祖 B、唐玄宗 C、唐太宗 2、汉朝的建立者刘邦的庙号是() A、汉高祖 B、汉太祖 C、汉太宗 3、宋朝的建立者赵匡胤的庙号是() A、宋太祖 B、宋高祖 C、宋太宗 小知识:高祖和太祖,通常用在开国皇帝身上,略有区别。庙号为高祖的皇帝,通常其在位时已经追封了他的某一个祖先为太祖,当他驾崩后,后人便不能再追封为太祖,改为使用高祖。 三、年号 1、含义: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2、起源: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

汉朝历代皇帝庙号、谥号、年号一览表---精品资料

汉朝历代皇帝庙号、谥号、年号一览表 分享到: 汉太祖高皇帝刘邦长陵、汉孝惠皇帝刘盈安陵、汉太宗孝文皇帝刘恒霸陵、汉孝景皇帝刘启阳陵、汉世宗孝武皇帝刘彻茂陵、汉孝昭皇帝刘弗陵平陵、汉中宗孝宣皇帝刘询杜陵、汉高宗(后除庙号)孝元皇帝刘奭(shì)渭陵、汉统宗(后除庙号)孝成皇帝刘骜延陵、汉孝哀皇帝刘欣义陵、汉元宗(后除庙号)孝平皇帝刘衎(kàn )康陵 西汉(前206年—8年)庙号谥号姓名年号在位时间 汉太祖 (汉高祖)[1] 高皇帝刘邦-前206年—前195年 -孝惠皇帝[2] 刘盈-前195年—前188年 -前少帝[3] 刘恭-前188年—前184年 -后少帝[4] 刘弘-前184年—前180年 汉太宗孝文皇帝刘恒前元、后元前180年—前157年 -孝景皇帝刘启前元、中元、后元前157年—前141年 汉世宗孝武皇帝刘彻建元、元光、元朔、元狩、 元鼎、元封、太初、天汉、 太始、征和、后元前141年—前87年 -孝昭皇帝刘弗陵始元、元凤、元平前87年—前74年 --刘贺[5] -前74年 汉中宗孝宣皇帝刘询 (刘病己) 本始、地节、元康、神爵、 五凤、甘露、黄龙前74年—前49年 汉高宗孝元皇帝刘奭初元、永光、建昭、竟宁前49年—前33年 汉统宗孝成皇帝刘骜建始、河平、阳朔、鸿嘉、 永始、元延、绥和前33年—前7年 -孝哀皇帝刘欣建平、元寿前7年—前1年 汉元宗孝平皇帝刘衎元始前1年—5年 -孺子皇帝[6] 刘婴居摄、初始 5年—8年 注: 1. 司马迁的《史记》中称刘邦庙号为汉高祖,后世多因循之。实际庙号为汉太祖。 2. 汉朝(包括东汉、西汉)除汉高帝和汉光武帝外,所有皇帝的谥号前都有一个“孝”字,意喻强调孝治天下,如刘恒的谥号汉文帝也可作孝文皇帝或孝文帝。 3. 汉文帝之前是汉高后掌权,期间有两位傀儡少帝刘恭和刘弘。实质上汉文帝只是正式继任的汉朝皇帝。 4. 同上。

高三语文总复习之文化常识年号、庙号、谥号

高三语文总复习之文化常识 三维目标 1.了解年号,庙号和谥号概念 2.明确考查形式,掌握出题模式. 3.学会相关答题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年号、庙号、谥号的知识,学会答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个皇帝有年号,庙号和谥号,这三者有什么不同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研究。 二、知识储备 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年号是从汉武帝开始有的。汉武帝即位的那年(公元前140年),称为建元元年,第二年称建元二年,以此类推。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称为改元。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是年夏五,改元景炎”,是指南宋端宗极为,改年号为景炎。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如女皇帝武则天在位十四年,前后改元达十二次。明清两代皇帝一般不改元,一个皇帝一个年号,故往往就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明成祖朱棣在位年号永乐,称永乐皇帝;清爱新觉罗?弘历在位年号乾隆,称乾隆皇帝。

谥号: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逸周书?谥法解》:“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上古谥号多用一个字的,如周平王(平)、秦穆公(穆);也有用两个字的,如魏安王(安)、赵惠文王(惠文)等。后世帝王谥号多用一字,如汉武帝(武,威强睿德曰武)、隋炀帝(炀,好内远礼曰炀);其余人(指非帝王者)大多用两字,如文忠公(文忠,欧阳修)、忠烈公(忠烈,史可法)等。 庙号:封建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特立名号,叫庙号。《宋史?礼志九》:“天资七庙,亲庙五,祧庙二……以今十六间为寝更立一祧庙,逐室各题庙号。”《后汉书?明帝纪》:“有司奏上尊庙为世祖。”自汉代起,每个朝代的第一个皇帝一般称太组、高祖或世祖,以后的嗣君则称太宗、世宗等。唐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以后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室奉祀时追尊的名号 年号:是指皇帝用于纪年的名号 谥号:在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根据他们生平事迹而加的一种称号

谥号、庙号、年号、改元、尊号、徽号

谥号、庙号、年号、改元、尊号、徽号 1.谥号 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人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谥号是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谥号按性质分三类: (1)表扬性的 经天纬地曰文布义行刚曰景 威强睿德曰武柔质慈民曰惠 圣闻周达曰昭圣善闻周曰宣 行义悦民曰元安民立政曰成 布纲治纪曰平照临四方曰明 辟土服远曰桓聪明睿知曰献 温柔好乐曰康布德执义曰穆 齐宣王曰:……(《齐桓晋文之事》) 秦昭王闻之,使人遗(Wèi)赵王书。(《廉颇蔺相如列传》) (2)批判性的 乱而不损曰灵杀戮无辜曰厉 好内远礼曰炀 厉王虐,国人谤王。(《邵公谏厉王弭谤》) (3)表同情的

恭仁短折曰哀慈仁短折曰怀 在国遭忧曰愍(mǐn) 2.庙号 是根据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从汉代起,每个朝代一般是第一个皇帝的庙号太长,不便称呼,所以唐宋以来的皇帝都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 3.年号 是纪年的名称,亦是帝王用的,如“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 4.改元 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如汉武帝改了十一次年号,唐高宗用过十四个年号。到了明代以后,才规定一帝一元,才有可能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清高宗年号是乾隆,清高宗就是称为乾隆皇帝。 5.尊号、徽号 “尊”为尊敬,“徽”为美好。“尊号”和“徽号”都是对尊者加上的号,以表示尊崇褒美的意思。尊号起于唐代。往往在皇帝和皇后生前就有尊号。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清代同治帝曾

尊生母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再加上徽号为“慈禧”。封建时代帝后的尊号可以上几次,实际上都是臣子对他们的阿谀奉承。现代也有赠送徽号这种情况的,但性质和内容已不一样,如孙柄文曾赠给郭沫若一个徽号:“戎马书生”。

古文中的年号·庙号·谥号

学习古诗文,经常会遇到嘉佑靖康高祖世宗文忠文正等表示年号、庙号、谥号的词语,然而,有不少同学却搞不清楚年号、庙号和谥号到底是什么意思。下面就对它们分别加以解说。 年号是封建皇帝为纪在位之年而建立的名号。在汉武帝以前,用甲子纪年,帝王都没有年号。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即位,第二年即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始建年号,称为建元。以后新皇帝即位,例于次年改用新年号,称为改元。自汉武帝建元到清宣统皇帝退位的两千多年间,历代皇帝都建有自己的年号。同一个皇帝在位期间往往多次改变年号,也叫改元。历史上改元最多的皇帝是武则天,前后共建立了17个年号;其次是汉武帝,共建立了11个年号。明清两代实行一帝一元制,中途都不改元。例如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年号是洪武,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的年号是康熙,等。由于明清两代皇帝中途都不改元,所以我们也可以用年号来称呼他们,例如可以称朱元璋为洪武皇帝,玄烨为康熙皇帝等。 在我国历史上,封建皇帝们先后建立了600多个年号。皇帝们给自己建立年号往往选用吉利、祥瑞的字眼儿,如天、元、永、建、乾、德、光、熙、福、顺等,以应天瑞,并借此来显示政德。在这些字中,使用最多的要算天字和建字了,都使用了六十次以上;其次是元字,使用过五十多次,。 年号绝大多数是两个字的,如贞观、天宝、嘉佑、乾隆等;也有四个字的,如建武中元(东汉光武帝刘秀)、太平真君(北魏太武帝拓拔焘),天册万岁、万岁登封(唐武则天),太平兴国(宋太宗赵匡义)等;还有六个字的,如天授礼法延祚(西夏景宗李元昊)、天赐礼盛国庆(西夏惠宗李秉常)。 年号是皇帝在位时自己建立的名号,而庙号则是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议立追尊的名号。庙号始于殷代,如太甲称太宗,太戊称中宗,武丁称高宗等。汉代承其制,如惠帝尊高帝庙为太祖庙,宣帝尊武帝庙为世宗庙等。其后历代封建皇帝几乎都有庙号。各朝代的开国皇帝一般称为太祖、高祖或世祖;第二个皇帝以下一般称某宗。 与庙号一样,谥号也是由后人议立的。它是帝王、贵族、大臣、士大夫或其他有名望的人死后,朝廷或亲友、门人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谥号始于周初,秦朝废而不用,因为秦朝不许后人用褒贬的字眼来评论先皇的是非善恶;汉初又得以恢复。后来帝王的谥号由礼官议定奉上。贵族大臣死后定谥,唐宋由掌管官吏考课黜陟的官员上报他的品行、业绩,太常博士作谥议,其有名实不符者,由给事中驳奏再议。明清两代定谥属于礼部。除朝廷给予的谥号之外,还有私谥。私谥是士大夫或其他有名望的人死后,由其亲友、门人等为之议立的谥号,如陶渊明谥靖节就是由南朝宋时的诗人颜延之私定的。 谥号是固定的一些字,根据死者生前事迹选用其中某一两个字作为谥号,以褒贬其善恶。用作谥号的字大致可以分成三类:一是褒义的,如文、武、昭、景、惠、穆等;二是贬义的,如纣、幽、灵、厉、炀等;三是表示同情的,如哀、怀、愍、悼等。春秋以前,谥号多用一个字,如周平王、齐桓公、秦穆公、晋文公等。战国以后,谥号多用两个字,如赵孝成王、文成侯(张良)、忠武侯(诸葛亮)、范文正公(范仲淹)、武穆王(岳飞)等。

谥号,庙号,尊号。

文学文化常识 谥号: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给予一种称号以寓褒善恶,称为谥或谥号。谥号是对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谥号按性质分为三类。分别为表扬性的,批判性的,以及表同情的。 (1)表扬性的:经天纬地曰文布义行刚曰景威强睿德曰柔 质慈民曰惠圣闻周达曰昭圣善闻周曰宣行义悦民曰元安民立政曰成布纲治纪曰平照临四方曰明辟土服远曰桓聪明睿知曰献温柔好乐曰康布德执义曰穆 (2)批判性的:乱而不损曰灵杀戮无辜曰厉好内远礼曰炀 (3)表同情的:恭仁短折曰哀慈仁短折曰怀在国遭忧曰愍(m ǐn ) 1.谥号还有专门的谥法,有褒有贬。武则天时开皇帝追尊四代祖宗的先例,打破了皇帝一、两字谥号的旧例,更开创了皇帝生前叠加谀词上尊号谥美的先例。例如,康熙帝的谥号为: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2.私谥:有些人不是高官,或在有罪流放之中,朝廷不予谥号。亲友们给予他谥号。 3.庙号:庙号是东亚地区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寺奉祀,并追尊某祖某宗的名号。称庙号,是对已死皇帝的敬称,如唐太宗、宋太祖。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商朝灭亡后,周朝没有延用商朝的庙号制度,只是继

续发展了商朝的谥号制度,所以周朝君主有谥号而无庙号,再到始皇帝建立华夏第一个集权皇朝-秦朝之后,将庙号连同谥号制度一并废止(原因是"庙号和谥号"的定夺将会形成"子议父、臣议君"的局面),故周朝到秦朝时期,庙号一度被废止了近千年之久。汉朝以后承袭了庙号这一制度。汉朝对于追加庙号一事极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没有庙号。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庙号开始泛滥。而到了唐朝,除了某些亡国之君以及短命皇帝之外,一般都有庙号。 在称呼时,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已死帝王的全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文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4.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如“开元”便是唐玄宗李隆基的一个年号。年号始于汉武帝刘彻。 改元: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一君在位而多次改为新年号也称为改元。到了明代以后,规定一帝一元,如此才有可能用年号来称呼皇帝。(个人觉得蛮好的,毕竟相比于清圣祖和爱新觉罗·玄烨,我还是觉得康熙更好记。)5.尊号、徽号:尊”是尊敬,“徽”是美好。“尊号”和“徽号”都是对尊者加上的号,以表示尊崇褒美的意思。尊号起于唐代,皇帝皇后往往在生前都有尊号。如清乾隆皇帝被尊为“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长不长?)。

古代文化知识——谥号、庙号、年号、改元、尊号、徽号

古代文化知识——谥号、庙号、年号、改元、尊号、徽号1.谥(shi四声)号 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人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谥号是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谥号按性质分三类: (1)表扬性的 经天纬地曰文布义行刚曰景 威强睿德曰武柔质慈民曰惠 圣闻周达曰昭圣善闻周曰宣 行义悦民曰元安民立政曰成 布纲治纪曰平照临四方曰明 辟土服远曰桓聪明睿知曰献 温柔好乐曰康布德执义曰穆 齐宣王曰:……(《齐桓晋文之事》) 秦昭王闻之,使人遗(Wèi)赵王书。(《廉颇蔺相如列传》) (2)批判性的 乱而不损曰灵杀戮无辜曰厉 好内远礼曰炀 厉王虐,国人谤王。(《邵公谏厉王弭谤》) (3)表同情的 恭仁短折曰哀慈仁短折曰怀 在国遭忧曰愍(mǐn)

2.庙号 是根据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从汉代起,每个朝代一般是第一个皇帝的庙号太长,不便称呼,所以唐宋以来的皇帝都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 3.年号 是纪年的名称,亦是帝王用的,如“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 4.改元 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如汉武帝改了十一次年号,唐高宗用过十四个年号。到了明代以后,才规定一帝一元,才有可能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清高宗年号是乾隆,清高宗就是称为乾隆皇帝。 5.尊号、徽号 “尊”为尊敬,“徽”为美好。“尊号”和“徽号”都是对尊者加上的号,以表示尊崇褒美的意思。尊号起于唐代。往往在皇帝和皇后生前就有尊号。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清代同治帝曾尊生母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再加上徽号为“慈禧”。封建时代帝后的尊号可以上几次,实际上都是臣子对他们的阿谀奉承。现代也有赠送徽号这种情况的,但性质和内容已不一样,如孙柄文曾赠给郭沫若一个徽号:“戎马书生”。 中国古代的帝王,生前有尊号,死后有谥号和庙号。 尊号是对当代帝王尊敬的称号。以前的帝王称为天子,帝,皇,

高中历史 皇帝的谥号,庙号,年号,尊号素材 人教版

皇帝的年号,庙号,尊号。 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年号是从汉武帝开始有的。汉武帝极为的那年(公元前140年),称为建元元年,第二年称建元二年,以此类推。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称为改元。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是年夏五,改元景炎”,是指南宋端宗极为,改年号为景炎。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如女皇帝武则天在位十四年,前后改元达十二次。明清两代皇帝一般不改元,一个皇帝一个年号,故往往就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明成祖朱棣在位年号永乐,称永乐皇帝;清爱新觉罗?弘历在位年号乾隆,称乾隆皇帝。 谥号: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逸周书?谥法解》:“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上古谥号多用一个字的,如周平王(平)、秦穆公(穆);也有用两个字的,如魏安王(安)、赵惠文王(惠文)等。后世帝王谥号多用一字,如汉武帝(武,威强睿德曰武)、隋炀帝(炀,好内远礼曰炀);其余人(指非帝王者)大多用两字,如文忠公(文忠,欧阳修)、忠烈公(忠烈,史可法)等。 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封建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特立名号,叫庙号。《宋史?礼志九》:“天资七庙,亲庙五,祧庙二……以今十六间为寝更立一祧庙,逐室各题庙号。”《后汉书?明帝纪》:“有司奏上尊庙为世祖。”自汉代起,每个朝代的第一个皇帝一般称太组、高祖或世祖,以后的嗣君则称太宗、世宗等。唐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以后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尊号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政上尊号曰“秦皇”。不过这时的尊号一词的含义与唐代以后的不甚相同。尊号开始时,字数尚少,如唐高祖李渊的尊号为“神光大圣大光孝皇帝”。越到后来,尊号越长,如清乾隆皇帝全部称号为“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除了庙号“高宗”二字外,其尊号竟有二十余字之多。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对前代帝王多不称姓名或尊号,都称庙号、谥号或年号。一般来说,对隋以前的皇帝多称谥号,如汉文帝、晋武帝、隋炀帝等。唐至元朝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宋仁宗、元英宗等。明、清两朝的皇帝多称年号,如嘉靖皇帝、唐熙皇帝等。在某些特定场合,也称其全部名号,即庙号、尊号、谥号的合称,如前述乾隆的名号。遇到这种全称,应注意区分其庙号、尊号和谥号。另外,在古籍中,对一些王侯将相知名人也常常不称其名,而称其谥号。如称岳飞作岳武穆,称海瑞作海忠介,等等。 1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