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银行风险管理专刊第20100324期

银行风险管理专刊第20100324期

本期目录 政策要点 .......................................................................... 2 邵宁:国资委对央企非主业投资只管方向不批项目 ................................. 2 财政部:刺激政策不轻言退出 若退出应软着陆 ...................................... 2 央行: 我国小企业状况总体好转 较危机前仍有差距 ............................. 2 央行本周资金净回笼两千亿 ..................................................................... 2 央行:将研究产融结合问题 ..................................................................... 2 央行副行长朱民:进一步完善我国征信体系 ............................................ 2 外管局13省市排查违规资金流入 ............................................................ 3 港金管局重组部门强化银行业监管 .......................................................... 3 银监会急查地方债 .................................................................................... 3 银监会部署银行业加强信息科技风险防控工作 ........................................ 3 银监会:产能过剩行业央企将不准入股银行 ............................................ 3 信贷风险 .......................................................................... 3 面临市场和成本双重压力 2010年中国钢铁不乐观 ................................. 4 中国游艇业市场潜力大障碍多 政策须有突破 .......................................... 4 12家主流车企2015年规划产能超过3000多万 ..................................... 5 外资零售巨头享受“超国民待遇”挤压国内零售业 ...................................... 6 风险监测 .......................................................................... 7 开发商拿地冲动不可阻挡 银行谨慎对待授信 .......................................... 7 “京城第一烂尾楼”制造者骗贷6亿被判无期 ........................................ 7 部分外资行外币二套房贷“放水” 变相违规打擦边球 .............................. 8 美监管部门再关闭7家银行 ..................................................................... 8 建行严控新上项目贷款 防范信贷资金违规使用 ...................................... 8 华夏银行第一大股东易主 ......................................................................... 9 汇控被指隐匿161亿美元浮亏 ................................................................. 9 业务探讨 .......................................................................... 9 银行风险管理意识应渗透到各层面 .......................................................... 9 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探讨 . (11)

第20100324期 订阅邮箱:service@https://www.wendangku.net/doc/c15275797.html, 联系电话:010-********

政策要点

邵宁:国资委对央企非主业投资只管方向不批项目

国资委副主任邵宁21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国资委现在对中央企业的重大投入是按照主业和非主业分别管理。中央企业进行非主业投资,的确需要国资委批准,但国资委只是管方向,已不批项目。(中国证券报)

财政部:刺激政策不轻言退出若退出应软着陆

21日,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财政部副部长王军表示,由于政策自身具有规律性,退出经济刺激政策要比推出刺激政策更难。目前不宜轻言退出刺激政策,但是应该积极地共同研究退出战略问题。(北青网)

央行:我国小企业状况总体好转较危机前仍有差距

央行调查统计司日前出炉的一份报告认为,当前我国小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总体好转,销售收入降幅逐步缩小,利润由降转升,用工需求逐步增加。小企业资产负债率趋于下降,短期偿债能力总体趋升,停产倒闭状况有所缓解。报告同时认为,当前小企业各经济指标仍低于危机前水平,与大中型企业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新华网)

央行本周资金净回笼两千亿

央行18日以价格招标方式发行了2010年第20期央行票据,并开展了正回购操作。据统计,本周央行公开市场大幅净回笼资金超过两千亿元。18日央行发行的是1300亿元3个月期央票,创该品种单周发行量新高。同日,央行还开展了800亿元91天期正回购操作。鉴于公开市场回笼效果显著,预计近期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概率也大大降低。(北京日报)

央行:将研究产融结合问题

产融结合、混业经营成为今年央行研究重点之一。

在日前召开的2010年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工作会议上,央行副行长刘士余表示,要研究分析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和产融结合等问题,提升金融风险评估预警水平。

对于综合经营可能带来的问题,刘士余表示,要继续扎实开展对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金融控股公司及交叉性金融工具等领域金融风险的监测和评估。(每日经济新闻)

央行副行长朱民:进一步完善我国征信体系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朱民日前表示,要进一步完善我国征信体系。

朱民在日前召开的人民银行2010年征信工作会议上介绍说,目前,人民银行征信数据库已经建立了6亿多个个人、6000多万农户和1700多万户企业的信用档案。征信业的法律基础和标准化体系逐步建成,人民银行作为我国征信业主要管理者的地位得到确立。(新华

网)

外管局13省市排查违规资金流入

日前,国家外汇管理局召开会议部署2010年的外汇检查工作,今年的重点就是打击违规资金流入。该专项检查于上半年在13个外汇业务量较大的省(市)展开,检查对象主要是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个人、外商直接投资、外债项下的国际收支交易以及跨境资金流入。

外管局表示,将采用信息技术和非现场检查手段,覆盖“热钱”流入的重点渠道、项目和主体,对违规行为实施精准打击。2010年外汇检查的总体思路是:密切跟踪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变化,提升外汇检查手段,开展异常跨境资金流动专项检查和调查,加大对地下钱庄、网络炒汇等外汇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外汇检查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21世纪经济报道)

港金管局重组部门强化银行业监管

金管局18日宣布,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在咨询外汇基金咨询委员会辖下的管治委员会意见后,批准委任现任助理总裁李令翔为法规部执行总监,并委任戴敏娜、朱立翘及李达志为助理总裁。李令翔、戴敏娜与朱立翘的委任将于2010年4月1日生效,李达志的委任于2010年4月26日生效。自2010年4月1日起,金管局现有的3个银行部门将会重新调配职能,并重组为4个部门,以应付在银行业监管及发展方面日趋复杂及繁重的工作。(第一财经日报)

银监会急查地方债

银监全国银监系统已经先后召开了专门会议,并将“有效防范和化解政府融资平台企业信贷风险隐患”作为今年重点工作任务之一。同时,对于地方债务的紧急清查工作也已展开。

(中国经济周刊)

银监会部署银行业加强信息科技风险防控工作

为加强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科技风险防范,确保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期间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系统安全、持续、稳健运行,近日,中国银监会印发《关于加强2010年上海世博会及广州亚运会期间信息科技风险防控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以“两会”为契机,进一步完善IT治理结构,加强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建立信息科技风险管控的长效机制。(证券日报)

银监会:产能过剩行业央企将不准入股银行

针对目前大型央企纷纷踊跃入股银行、信托等金融企业,银监会或将于近期出台规范措施。从银监会处获悉:钢铁、水泥、造船、电解铝、煤炭、化工等六大产能过剩行业的央企,今后将被禁止入股商业银行。但对于中移动入股浦发银行将予以支持。(证券时报)

信贷风险

面临市场和成本双重压力2010年中国钢铁不乐观

3月19日,中国钢铁协会副秘书长罗冰生在参加2010中国钢铁产业发展研讨会时明确阐明,2010年中国钢铁业发展不容乐观。目前,中国钢铁业面临淡水河谷等三大矿业巨头欲将铁矿石价格提高100%的成本压力;同时还要面对完全超越市场需求量的超额供给。

罗冰生表示,淡水河谷首先提出欲提价90%,后又将增长幅度提升为100%,这将影响国内矿石价格,加重钢厂成本负担。他说,中国今年前两个月钢铁产量远远高于需求,而出口可能进一步放缓,同时库存明显上升加大了钢铁行业的风险。淡水河谷等三大矿山对市场预期过于乐观。

对2010年中国钢铁业形势,中钢协也不乐观。中钢协根据全国各企业排产计划预计2010年粗钢产量计划增长16.1%。这意味着粗钢生产的增速已经超过预期,而并不乐观的需求将造成库存压力不断扩大。

中钢协认为,中国固定资产投资速度猛增,或许会对今年的钢铁需求产生积极影响,但产能过剩可能令利润受限,出口也可能减少,这些因素都可能限制钢铁业需求。据悉,中国今年2月钢铁日均产量达到创纪录的180万吨,但今年头两个月净出口温和复苏的势头已经暂停。更为糟糕的情况是,目前已有49个国家对中国钢铁产品实行了保护主义措施,出口下降加剧了国内钢铁市场供大于求的问题。(国际金融报)

中国游艇业市场潜力大障碍多政策须有突破

拥有豪华车之后,中国先富起来的一些人开始涉足游艇娱乐。看到这一巨大的消费潜力,世界游艇制造商纷纷将目光瞄准中国,并预言中国游艇业市场潜力将不可限量。

然而,作为一项新兴事物,其发展仍然面临不少政策障碍。20日在海口闭幕的博鳌国际旅游论坛-游艇主题论坛上获悉:由于思想观念尚未转变,与游艇相关的各项管理规定滞后,成为中国游艇产业面前的“绊脚石”。中国游艇要想“游”起来,亟待政策突破。

我国游艇业还“游”不起来

调查发现,尽管我国先富起来的人已经开始涉足游艇消费,但由于政策法规的滞后性,富豪们买的游艇大多停在码头,真正开到海上休闲娱乐的很少。

去年底国务院先后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均明确提出:要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发展邮轮、游艇等新兴旅游项目;积极推进游艇码头建设;培育发展游艇、轻型水上飞机等旅游装备制造业等。

但是,我国游艇业发展目前还存在诸多障碍性难题。

——游艇检验登记难。一艘证件完全合法的游艇必须向中国船级社和海事局办理所有权证、船舶检验合格证、国籍证等,这些证件齐全了才能购买保险,才能取得航行权。但一般游艇生产厂家出于知识产权和专利保护方面的考虑,不会向购买者提供游艇设计图。依国内目前的相关规定,提供不了设计图,就不能办理这些证件。所以,目前停泊在海南的进口游艇,大多都是证件不全或“非法”的,有关部门严格执法的话,这些游艇一动就可能被查扣。

——游艇驾照不能跨省使用。各地考取游艇驾照的费用不尽相同,海南的收费标准为1 .3万元。但不同省份之间的驾照互不承认,不能跨省使用。也就是说,在广东考取的游艇驾照在海南是开不了船的,海南驾照在广东也不能开船。

——码头建设缺乏规范性标准。由于游艇是新兴产业,相应的游艇码头建设也缺乏规范性标准,导致政府主管部门验收“无章可循”。例如,建设时有没有考虑防风条件,如果安全系数达不到,万一发生撞击、沉没事件将很难处置。

——境外游艇运至国内需要交纳巨额税费。游艇续航能力弱,国外富豪携带游艇游玩,往往选用货船将游艇运至我国,但从我国现行法律的规定来说,这艘游艇就属于货物进口,需要交纳巨额的税费。

此次前来参加游艇主题论坛的诸多境外游艇,也是各部门采取临时措施特事特办的。

“如果以上问题不突破,我国游艇产业是没法发展的。”海南海事局副局长张捷说。

我国出台的游艇管理规定,只有2006年针对非营业游艇的《关于加强游艇管理的通知》以及2008年发布的《游艇安全管理规定》。

这些法律条文仍将游艇视为交通行为,而不是娱乐行为。国家海事局副局长刘福生也坦承:“国家海事局已注意到,近两年来,我国游艇产业发展提速,游艇业的标准,生产,发证登记,驾乘培训考证,游艇俱乐部的管理等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合我国游艇业飞速发展的需求。”(经济参考报)

12家主流车企2015年规划产能超过3000多万

2015年,中国车的产能扩充迅速,但谁来消化3000万辆以上产能,这是个问题。

2009年,中国成功以1364万辆的新车销售跻身全球第一大市场后,国内汽车集团的信心爆棚,纷纷制定规模庞大的产能扩充计划。部分厂家已经率先披露了“十二五”计划:江淮要从去年的32万辆左右增长到2015年的150万辆,长城汽车更激进,要从现在不到23万辆增长到180万辆。据记者初步计算,仅去年国内排名前十汽车大集团:上汽、一汽、东风、长安、北汽、广汽、奇瑞、比亚迪、华晨、吉利,再加上江淮汽车和长城汽车,这12家汽车集团2009年占据国内汽车总销量的九成以上,而到了“十二五”规划最后一年的2015年,这12家初步规划的产能在3250万辆左右,几乎是现在全球汽车一年总销量6000万-7000万辆的一半,2015年中国要那么多车吗?世界能“消化”如此之多的中国车吗?

3000万辆以上的巨大产能,相当于目前全球汽车年销量6000万-7000万辆的一半。面对这个数据,我们不禁要问,中国市场、本身估计能消化2000万辆左右,剩下的车我们能卖到哪里去呢?出口或者在国外设厂?根据数据,2009年全国实现汽车出口33.24万辆,比上年同期下降46%,其中乘用车出口14.96万辆,比上年同期下降57%。2010年海外市场有所恢复,但即使是出口规模最大的奇瑞汽车,每月的规模也不到1万辆。

目前,在海外市场销售规模达到1000万辆级别的只有日本车,但近两年,受到日元升值、丰田召回事件的影响,日系车在海外市场也走下坡路。让我们先看看占据全球汽车市场一半份额的欧美日,三者一年的新车需求近3000万辆,但这三个地区的车辆保有量太多了,需求疲软,销量呈现饱和下降趋势了,中国车要在2015年成功打入这几大市场,并销售大量车型,还真不是个容易实现的任务。看来,中国车只能开发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了,其中容量较大、较有增长潜力的估计只有印度市场了。不过中国的轿车在印度估计很难有大作为了,因为铃木、现代等先行者已经占据了七成左右的份额。有比较大优势的只可能是五菱、长安之类的微型车。五菱已经确定开拓印度市场,但是要“拉”上通用一齐玩,销量也不能很大,不然会引起印度反感。其他市场要么中国车难以进入,要么规模很小,难以“消化”庞大的中国车产能。要靠海外市场来消化如此巨大的中国车,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2000万辆也许就是“产能天花板”

以中国目前的汽车工业体系和各大厂家雄心勃勃的计划来看,生产出3000万辆甚至是3500万辆以上不是问题,关键是中国的社会能否承受如此之多的车吗?今年前两个月国内新车销量突破287万辆,几乎是同期美国的两倍,同比增长近一倍,2000万辆的销售规模对中国而言似乎是个唾手可及的目标。东风有限副总裁、东风日产副总经理任勇在2009年

年底就曾乐观地表示,预计到2015年,中国汽车业的汽车年销量将增长至2000万辆以上,因家庭收入上升正在拉动需求。在去年11月的广州车展期间,通用中国董事长甘文维咨询媒体,中国未来20年的汽车产销规模将达到什么程度,当时,“3000万辆”是比较认可的答案,2000万辆被认为是太保守了。的确,我们目前每千人拥有的汽车在60辆左右,而美国在800辆左右,不要说达到美国一半的水平,就是千人保有量再翻一番达到100辆以上,这在全球范围内仍是很低的数字。

从生产和需求的角度来看,中国生产出那么多车辆、购买如此之多的车辆似乎都不成问题,但年销售3000万辆以上的规模严重超越了社会承受能力。在车市爆发性增长的去年,不单北京、上海、广州一线城市,就连武汉、南京、郑州等二线城市,堵车等交通状况也到了让人难以忍受的地步。至少在一线大城市,汽车增长已经遇上“天花板”了。而汽车所依赖的石油资源,对中国而言,更是个大瓶颈。哥本哈根会议敲响全球变暖的警钟。耗油量较少的新能源车至少在2015年的时候还不太有戏。

美国在2000年新车市场创下了1740万辆的新纪录,此后再也没有达到这种水平了,和数十年前相比,越来越多的美国人生活在城市,不少年轻人放弃买车想法,甚至不打算考驾照。有专家认为,综合这些因素,美国汽车销量可能再也无法回复至1999年至2007年间年销量1700万辆左右的水平。看来,2000万辆对美国是个坎了;整个欧洲的面积与中国类似,但其最高纪录也和美国差不多。这似乎也表明,2000万辆是个难以突破的“产能天花板”。(广州日报)

外资零售巨头享受“超国民待遇”挤压国内零售业

沃尔玛家乐福等外资零售巨头在中国市场一直享受超国民待遇,国内零售业疾呼,必须推进商业网点规划立法和条例出台,否则中国零售业将更加艰难。

现在外资零售企业在华的扩张呈现一种很强势的事态,目前在东南沿海的一些大城市大卖场的业态已经被外资占据了90%,这种倾向现在已经开始向中西部的二三线城市蔓延,据星期六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一个数据说,在去年一年,像沃尔玛还有家乐福在中国都增加了20个以上的门店,增幅都在20%左右,与此同时国内的一些零售企业他们在华布局的趋势却只有10%左右的增幅,为历年来的最低。

有一些国内的零售企业的老总纷纷大声疾呼说国外的零售企业在中国享受的是超国民待遇,超国民待遇其实包括很多的内容。改革开放之初的时候,我们为了吸引外资,曾经对外资进行了税收等等方面的优惠,包括到现在为止,像一些外资企业,他们在我们国家进行经营的时候,在税收方面是享受优惠政策的,比如税费的减免等等。除此之外,一些地方政府,他们以吸引外资作为当地的一项政绩,他们有的时候会强调比如一个大卖场的开业必须是世界500强企业才能进入,而且直接排斥内资企业,同时外资企业根据这样一些条件还会跟政府进行谈判,获得租金和停车场方面的优惠。有一个老总直接算了一支笔帐,他说外资一般它的租借期,内资企业大概是20年,外资企业就会是40年,而且一年它的成本能够比内资企业在租金上面就能够优惠720万,这样20年的成本折加起来就是1.4个亿,这样的竞争情况下还不算税费的减免,他们已经享受了相当多的超国民待遇。

这些外资的零售企业相对本土的零售企业而言,在成本上有优势,另一方面,有一些地方政府纷纷的向外资企业摇橄榄枝,大力的吸引外资企业到当地落户,他们可能违规的进行开门店,因为在一个区域里头,比如说方圆5公里以内,可能只需要一个大型的卖场就可以了,但是像家乐福、沃尔玛,还有易初莲花可能会违规的设一些点,这些都是被政府所允许的,比如隔着一条街就能够再设一个大的卖场,对于国内的超市连锁企业会产生相当大的冲击。像家乐福、沃尔玛还有易初莲花这样的大型企业,他们在供求链上头本身已经很强势

了,他们在开一个大的门店就对中国的超市企业会产生相当大的压力。而且因为多方面的营销策略,他们比国内的企业在成本上也是相对来说更加优惠的,他们的产品的质量可能好,价钱又低,他们又在区域里头开了很多的店,可能对于国内的市场就会产生很大的挤压效果。(中国广播网)

风险监测

开发商拿地冲动不可阻挡银行谨慎对待授信

密集的楼市调控措施,难以阻挡开发商拿地的热情。“两会”前夕委员代表关于调控房价的提案、议案未能在“两会”期间及会后延续这种政策期待效应。在“两会”之后的北京夺地战中,央企得意,民企失意。而在“地王”频出的鼓舞下,地产中介机构也将今年视为战略扩张年,但银行已开始选择观望或退缩。

对于当前地王层出的楼市,越来越多的银行却在这场博弈中选择观望或退缩。

从去年底开始到现在,政府一直强调抑制房地产市场过快上涨。不过抑制并不等于打垮,所以银行只能是严查贷前贷后风险,不能一味降低信贷发放量。

今年以来一些银行的确调整了对房地产开发商的授信额度。一是因为今年以来央行两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部分中小银行资金量严重不足,不得已只能调整对已签约企业的授信额度;二是在银监会密集提示信贷风险的前提下,个别银行自动调低了一些资质不好的开发商授信额度。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此前表示,将重视房地产开发和个人按揭贷款中的风险。(北京商报)

“京城第一烂尾楼”制造者骗贷6亿被判无期

日前,因骗贷6亿多元用于个人消费,“京城第一烂尾楼”——东华金座的开发商华尔森实业集团法定代表人谢根荣被市一中院判处无期徒刑。同时,为了保住乌纱企图隐瞒骗贷行为的建设银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支行原行长颜林壮、原副行长赵峰,被法院以违法发放贷款罪及违规出具金融票证罪分别判处有期徒刑20年和19年。

发动员工为公司骗贷。北京市中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隶属于北京燕山华尔森实业集团,集团的法定代表人是谢根荣。2000年9月,在拿到项目不久,谢根荣便以“东华金座”项目没有启动资金为由,要求员工发动亲朋同公司签订房屋买卖合同,以这些人的名义在银行办理个人住房按揭贷款,贷款归公司使用,并由公司统一归还。副总裁吴某解释说:“购房人不是真正买房,就是出一下个人手续,从中得些好处,说白了就是假按揭。”起初办的几十笔按揭贷款是真的,后来的500多笔就都是假的了。

大部分贷款个人独吞。法院审理后认定,谢根荣利用“东华金座”项目,从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行所属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支行等5家支行签订虚假《个人住房贷款借款合同》555份,骗取贷款总额人民币6.63亿元,至今尚有贷款人民币5.48亿没有归还。行长违规操作保乌纱。2003年初,项目土建部分将近竣工时,由于拖欠施工费等多种原因,项目被迫停工。建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支行发现多笔“东华金座”个人住房贷款,都是通过中鼎房地产公司在开发区支行的保证金账户自动扣款、集体还款的。因而建设银行经济技术开发区支行原行长颜林壮和原副行长赵峰,判断出中鼎房地产公司很可能是在骗贷。

法院查明,颜林壮及赵峰,先后46次为华尔森集团名下多家公司滚动出具票面价值共计4.56亿元的承兑汇票,被贴现后导致银行损失1.56亿元。(每日经济新闻)

部分外资行外币二套房贷“放水”变相违规打擦边球

房贷利率虽然对投资客连连收紧,但终究难免会“百密一疏”。近日,花旗银行等个别外资银行在外币二套房贷利率上明显“放水”,甚至非外籍的国内客户也能够以此变相获得超低利率,这远远低于人民币房贷最低法定利率4.158%。相关银行监管人士表示,随着人民币房贷业务的大幅收紧,受香港银行业房贷“利率战”的影响,个别外资行的外币房贷业务被不少投资客“钻空子”,这明显属于“打擦边球”的变相违规行为。

外币房贷首套二套都超低。

投资客曲线买房获低利率。由于中资银行现在对人民币房贷普遍收紧,所以经中介方面介绍通过外币房贷业务在二套房贷上“钻空子”,以获得更低的利率。即使在房贷最宽松的2009年,中资银行向客户报出的最低房贷年利率也只有3.78%,仍远远高于花旗美元和港元的外币房贷利率2.9%。以一笔30年期的折合人民币200万金额的二套房贷来计算,按基准上浮10%的利率6.53%计算的利息总额达到256万,而按2.9%的美元或港元利率计算的利息总额只有99万,两者相差整整157万元。

港“利率战”蔓延。

部分外资行变相放宽门槛。汇丰等其他外资银行对外币房贷业务设定了较高的门槛:首先是要求客户必须是境外人士,而且在国内工作和生活的时间满1年才可以。而汇丰等外资行的外币房贷利率通常在4%左右,与人民币房贷的七折利率4.158%相差不多。

原则上境外人士在国内贷款买房只限一套,这主要就是为了防止海外热钱投机国内的房地产。其实境外人士办一套外币房贷足以满足其自住需求,再办第二套外币房贷明显属于投资需求。目前中资银行对外币房贷的审核非常严格,而个别外资银行受香港“利率战”影响则对投资客明显放宽门槛,这属于变相违规。在上海“钻空子”办外币房贷可以实现收益上的“一举三得”:一是房价上涨后的收益,二是利率超低可使投资成本降低,三是受人民币对外币汇率坚挺的因素影响,还可能有汇率收益。(青年报)

美监管部门再关闭7家银行

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19日关闭位于5个州的7家银行。至此,美国今年破产银行数量升至37家。

这些银行为阿拉巴马州迪波西特堡的FirstLowndes银行、乔治亚州埃利杰的阿巴拉契亚社区银行、乔治亚州海厄沃西的海厄沃西银行、乔治亚州德卢斯的世安银行、明尼苏达州奥罗拉的奥罗拉州立银行、犹他州德雷珀的Advanta银行和俄亥俄州的帕马美国国民银行。

国会参议院银行委员会主席、资深民主党议员克里斯托弗·多德15日公布金融监管改革议案,内容涉及联邦储备委员会可拆分规模过大的金融机构、由联邦储蓄保险公司监管规模小于500亿美元的银行等。受金融危机影响,美国去年140家银行破产。(京华时报)

建行严控新上项目贷款防范信贷资金违规使用

17日,建设银行董事长郭树清在该行党委扩大会议上表示,2010年要优化调整信贷结构,严控“两高”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贷款,严格控制新上项目贷款,继续保证重点支持建设项目贷款需求,支持续建在建项目。

建行强调,在风险控制方面,将加强重点行业的风险监控和贷后管理,改进贷后管理模式,化解潜在信用风险,坚决防范信贷资金违规使用,防范政府融资平台客户风险,完善理财产品风险管理。

建行称,将发挥建行基础设施投融资领域的主力军主用,帮助部门、地方和企业做好相关规划和项目前期工作,完善融资方案,搞好项目评估和造价咨询,对具备条件的项目及时投放资金。同时,要特别注意主动提供综合性金融解决方案。

在结构调整方面,建行表示,根据国家出台的行业和地区经济发展规划,将继续保证重点建设项目贷款需求,支持续建在建项目。严控“两高”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贷款,严格控制新上项目贷款。

此外,建行还指出,要建立新的业务模式,推动小企业信贷健康快速增长;推广小额农户贷款,加快村镇银行设立,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投入。(第一财经日报)

华夏银行第一大股东易主

通过收购萨尔·奥彭海姆SCA100%的股权,德意志银行间接和直接拥有华夏银行股权达到17.12%。自2003年华夏银行上市以来,首钢集团第一大股东的地位首次受到了实质性的挑战。首钢将如何维护其第一大股东的位置,将是今后的一大看点。

萨尔·奥彭海姆SCA是华夏银行股东萨尔·奥彭海姆股份有限合伙企业100%权益的持有人。萨尔·奥彭海姆股份有限公司持有华夏银行1.7亿股股份。因此,此次收购完成后,德意志银行直接持有华夏银行5.6亿股,间接持有2.92亿股,两项合计共持有8.54亿股,占总股本的17.12%。在此次收购完成前,华夏银行的第一大股东为首钢集团,其持有华夏银行6.9亿股,占总股本13.98%。此次,德意志银行在通过收购萨尔·奥彭海姆SCA后,其直接和间接持有的股份事实上已经超过了首钢集团,成为第一大股东。(证券日报)

汇控被指隐匿161亿美元浮亏

正当汇丰控股有限公司(HSBC Holdings PLC,0005.HK下称“汇控”)行政总裁纪勤3月17日在上海表示“汇控已做好在上海国际板上市的准备,惟等政策批准”时,从2008年10月就开始研究汇控财务表现的香港中文大学会计学教授吴毓武称,汇控通过会计手法在2009年年报中隐藏投资账面损失高达161亿美元,而2009年汇控股东应占盈利应为58亿美元。

3月1日,汇控公布的2009年业绩稍逊于市场一般预期,3月2日其股价更是急挫7.04%,仅一天就蒸发市值135亿美元。当时,境内外媒体都将焦点放在了汇控的贷款减值准备上,认为这是其业绩表现不佳的原因所在。2009年底,汇控贷款减值准备265亿美元,较2008年增加15.5亿美元。但贷款减值准备并不是摧倒股价的主要力量。2009年汇控的坏账准备还包括了为可供出售债务证券(available-for-sale debt securities)所提的减值准备,其中大部分是为资产抵押证券(ABS)计提,达15亿美元。而2008年这一额度仅7.37亿美元。如果把为可供出售债务证券所提的减值准备剔除掉,实际上汇控为贷款及其相关所计提的减值准备为249亿美元,仅较2008年的241亿美元增加8亿美元。很显然贷款减值准备不是拖累股价的主要力量。部分市场人士可能是发现了汇丰有通过会计手法隐藏浮亏的嫌疑。(21世纪经济报道)

业务探讨

银行风险管理意识应渗透到各层面

全球风险协会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理查德·安波斯特里克

目前全球及中国的经济正在不同程度地复苏,此时风险管理者将承担指引金融机构安全度过这个充满变数时期的职责。而金融机构应当意识到,每一个从业人员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一个微观的风险管理者,从而在机构中形成具有风险意识的公司文化。

2009年,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实施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年信贷投放量创出9万多亿元的历史天量,对促进我国经济在全球率先复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在我国经济复苏形势日渐确立的同时,大量的货币投放导致市场流动性泛滥,使得监管机构对可能引起的高通胀、银行潜在风险等一系列问题产生了很大的担心,加强银行业风险管理已成为包括中国银行业在内全球金融监管部门的核心工作。全球风险协会(GARP)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理查德·安波斯特里克表示不仅管理层应高度重视风险管理问题,风险管理的意识和理念更应该渗透到金融机构的各个层面。

风险管理应渗透到金融机构每一层面

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令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和个人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风险管理的意识和理念逐渐深入到金融机构的日常经营中。理查德·安波斯特里克表示,过去两年当中所经历的金融危机给了我们两大教训:第一就是金融机构一定要重视风险管理。而风险管理的作用就是要去避免风险的出现,帮助公司在压力的情境下如何通过管理渡过难关。第二就是要高度重视贷款人的信用质量,要了解客户、了解客户的现金流、抵押物以及了解它的信用。当然,在关注贷款人信用质量的同时,还要注意市场对流动性的需求。我们认为未来两三年,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努力方向就是要寻求这二者之间的平衡,在信用需求和支撑这种信用需求足够的流动性之间建立均衡。

理查德·安波斯特里克指出,目前全球及中国的经济正在不同程度地复苏,此时风险管理者将承担指引金融机构安全度过这个充满变数时期的职责。而金融机构应当意识到,每一个从业人员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一个微观的风险管理者,从而在机构中形成具有风险意识的公司文化。

全球金融业都需要强有力的监管

随着全球经济逐渐走上复苏之路,今年开始一些国家对去年施行的较为宽松的金融政策有所收紧。美国奥巴马政府连续出台了三项针对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与约束政策;中国银监会也对一月份银行机构放贷量的过快增长采取了差额存款准备金制。

首先,我们要承认对银行业需要有更为强有力的监管,其最根本的目的在于使人们对整个银行系统拥有信心,并对投资市场的有效性和透明度有信心。如果我们去看监管的历史会发现,监管者往往都是后发制人的。我认为更好的做法应该是建立一套基于风险加权的资本计量,从而在这方面有更好的效果。其次,全球的监管机构应该开始新的通力合作,以便去应对他们所处的全球环境。

2009年中国新增贷款确实非常强劲,这种强劲程度超出人们的预期。对于中国来说,目前最大的风险就是2009年新增贷款增长率的风险。但如果大家研究一下这些贷款会发现,大部分的新增贷款在前半年,下半年新增贷款的数量是很低的。所以,情况并不是持续激增导致无法控制的局面。更重要的是今年重新调整了目标,将新增贷款目标设定为7.5万亿元,这足以激励和支撑中国的经济增长。安波斯特里克指出,中国金融机构今年1月份前两周就新增贷款1.5万亿元,相对于设定的全年放贷目标,这个增长率看起来确实是太快了。但是从商业从业者的角度出发,银行在贷款方面是存在季节性的,大部分机构都会在年初进行贷款。所以我们不能预期在一年的所有时段借款的增长速度都是均匀的,对于这种风险最佳的缓释方法就是严格坚持所设定的年度贷款目标。

对中国银监会风险管理能力有信心

在此次金融危机中,中国银行业不仅成功避免了西方国家银行业的厄运,而且在推动中

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率先复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理查德·安波斯特里克对中国银行业的出色表现予以了充分的肯定。

理查德·安波斯特里克表示:“作为风险管理者,我们对此有很大的信心。因为我们知道中国的银监会很清楚自己的目标,就是如何运用风险管理来确保银行有足够的资本去支持它的信贷量,以确保信贷增长和资本充足之间达到平衡。”

经过严格的筛选、评判,GARP将2009年度风险管理奖颁发给了中国银监会和刘明康主席。这也是GARP第一次将此奖项颁发给亚洲金融监管部门,两年前则是欧盟中央银行获得了此项殊荣。他第一次充满信心并且非常自豪地将这个奖项颁发给亚洲的代表。颁发这个奖项并不仅仅是基于2009年中国银行业在应对金融危机时的所做所为,而是基于对过去10年当中中国银监会在风险管理方面所经历的一个进步历程的认可。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就没有风险问题,任何一个国家都会有风险问题,但是中国对于这些问题管理的很好,而且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可以说比世界其他地方都应对的很好,这一切也源自于中国银监会正确的政策和他们的管理能力。”理查德·安波斯特里克指出,自2002年中国银监会建立以来,中国的银行业监管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以及资本充足率均得到了很大的改观,尤其在过去的两年内,为应对金融危机,中国银监会采取了正确的决策,所有这些使得评审委员会达成一致意见。(金融时报)

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探讨

全球金融危机的暴发,使得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相对于系统性、流动性等方面风险管理,声誉风险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事实上,金融企业大多以经营信用为主业,声誉至关重要。雷曼等的倒闭对华尔街产生很大打击,对华尔街声誉的冲击更大。中国金融业在本次危机中可以说表现出色,声誉收获颇多,但声誉风险管理同样是应该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声誉风险管理的挑战声

声誉风险相对于信用、市场、操作等风险而言是一种非常特殊的风险,对其进行有效管理也具有相当的挑战性。

(一)对声誉风险缺乏通行的界定和衡量的标准。包括新资本协议和美国的《企业风险管理指引》等都未对声誉风险进行相关的界定。银监会9月份发布的《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对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非常有意义的探索,但定义还相对宽泛。目前,对声誉风险及其危害的衡量,国际上还普遍缺乏有效的标准和手段,为声誉风险的识别、监控等带来很大的障碍,声誉风险管理基本沦为被动的危机事件处理,风险管理效率低下,作用有限。

(二)难以组织有效的声誉风险管理体系。声誉风险产生的原因非常复杂,有可能是商业银行内外部风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也可能是非常简单的风险因素就触发了严重的声誉风险。发生的部位可能是银行由内到外的任何环节,利益相关者也包括内部员工和外部公众。表现形式多样,不易界定,并具有突发性、动态性和扩散性。难以通过常规的风险管理部门利用常规方法进行有效管理。必须有一支遍布银行各部门的高素质专业队伍,并赋予适当高的权限和具有高效的协调机制,保证内部的有效反应、对外的有效沟通,才能保证管理的效率。但建立这样的管理体系在实施上难度非常大,管理效率很难保障。

(三)监管机构和媒体在声誉风险管理中起到重要作用。监管机构是代表政府维护公众对银行体系信任的一种机制设计,并通过监管法规强制性地影响银行行为,增强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任。比如,规范商业银行外部营销业务,有效保护消费者权益,促进银行公平和合法、合规经营等。因此,监管体系是否完善对声誉风险管理有很大影响。另外,媒体是商业银行和利益相关群体保持密切联系的纽带,媒体的态度对声誉风险的危害和处理效果带来直

接的影响,是声誉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

(四)金融创新使声誉风险有加大的趋势。在金融创新不断加快、各种复杂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不断涌现的状况下,消费者准确理解产品的难度和比较各家金融机构具体产品差异的难度都在不断加大。普通客户要么没有精力研究各种金融产品,要么根本没有对各种金融产品进行分析的能力,理性的选择是购买具有良好声誉的商业银行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即凭借商业银行声誉来选择购买产品或进行合作。可以说,好的声誉已经成为银行吸引资源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而一件严重的声誉事件可能就使一家银行毁于一旦。

二、加强声誉风险管理的对策

声誉风险不仅具有其重要性和特殊性,同时也是容易被忽视和难于管理的风险,银监会制定的《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已将其提高到发展战略的高度。要有效防范声誉风险,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声誉风险管理:

(一)必须对声誉有更为积极的认识。声誉已经成为金融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是可以使金融企业获得长期利益的无形资产。银行业有必要结合品牌建设,进行声誉评估与投资,提高专业、实力、监管合规、道德等方面的信任和声誉,加强内部协调和处理好外部传播关系,增强客户和员工的忠诚度,增加声誉资产的价值。

(二)要培养以声誉为导向的企业文化。只有建立以声誉为导向的企业文化,才能在企业内部形成从上到下一致的声誉风险管理意识,这是声誉风险管理的基础。其中,建立利于声誉风险管理的激励机制非常重要,而短期化的激励机制正是本次危机中备受公众质疑和批评的指向之一。声誉建设不同于广告策划,不可能通过短期策划来实现,需要长期不断地投入。从高管到普通员工只有关注长远利益,才有可能真正提高其事业心和责任感,关注诚信和道德,才可能投资声誉建设,将短期的、被动的危机处理转化为长期的、自觉的声誉建设。此外,在银行内部积极培养员工的认同感,增强其声誉风险意识,形成全员的声誉风险管理体系,才能真正把声誉风险管理根植到企业的长远发展之中。

(三)将声誉风险管理纳入到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尽管声誉风险具有特殊性,但也具有风险的一般性,会对金融企业造成实实在在的损失,威胁到银行的生存和发展。所以,声誉风险管理在基于新资本协议框架下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必须得到一定的体现。同操作风险一样,声誉风险的准确计量可能还存在一定困难,但并非不可克服。需要各位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提高声誉风险的监测、计量、预测等方面的技术,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四)建立完善的声誉风险管理体系。建立系统的声誉风险管理制度和机构是有效实施声誉风险管理的基本保障。首先,董事会作为声誉风险管理的最高决策部门,要建立与银行战略一致的声誉风险管理制度,使管理者、各部门、每位员工对声誉风险有具体的界定,对自身职责有清晰的认识,并对声誉风险的处理有足够了解。另外,作为一类特殊的风险,对现有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也需要进行相应改进。除风险管理部门外,品牌管理部门、公共关系部门等也必须成为声誉风险管理的主体之一。各业务条线也需要有相应的负责声誉风险管理的岗位,及时地监测、报告和处理本条线或部门的声誉风险。并且这些相关职能部门或岗位之间需要建立高效的沟通和协调机制,具有快速的反应和决策能力,这样才能及时、有效地处理声誉事件,管理声誉风险。

(五)监管部门对声誉风险也非常重要。完善的监管对规范商业银行行为至关重要,并对银行经营理念具有导向作用。制定完善的法规、建立金融企业信息系统和社会评价系统,提高监管效率,对于营造公平、透明的经营氛围、提高企业声誉风险意识、加强自律、改善公共关系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特别是,在目前我国社会转型时期,金融业务发展日新月异,相关利益人个体意识增强的环境下,提高监管效率对银行和监管当局都很重要。

(六)要加强和媒体的沟通。媒体往往是声誉事件的媒介,处理好和媒体的关系、及时沟通、澄清事实,可以尽可能确保媒体对正面形象的关注。对声誉事件进行客观的报道,减

少猜疑,正确地引导舆论,及时修复不良影响,减小事件对银行业的危害。

三、民生银行在声誉风险管理方面的一些积极探索

在银监会推出《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后,民生银行积极响应,制定了《中国民生银行声誉风险管理办法》,明确了声誉风险的界定和声誉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并对公司治理结构和职责进行了明确。初步建立了以董事会为最高决策机构,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相关政策制定,高级管理层领导下总行风险管理部门、品牌管理部牵头负责具体实施,全行各部门共同参与的声誉风险管理体系。对声誉风险的识别、控制、监测、报告和评价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对彼此之间的分工、报告路线、决策机制等进行了较为清晰的界定,确保风险事件及时识别和高效处理。

以民生银行的信用卡业务为例,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客户通过客服热线、分行专线、媒体和监管部门等渠道的投诉增加,民生信用卡的声誉受到一定影响。针对这种情况,信用卡中心按照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和总行风险管理部门的要求,及时成立了以卡中心总裁牵头,客户服务部、市场发展部、授信部等部门协同联动的声誉风险管理体系,后台和业务经理共同参与,从强化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着想的服务理念为出发点,建立各条线问责机制,配合相应硬件设备更新,大大提高了客户投诉的处理效率。信用卡中心积极搜寻网络等媒体和监管渠道的投诉意见,主动和客户联系沟通,解决问题,消除不良影响。客户投诉处理及时率从2008年初的88%上升到目前的99.9%。客户抱怨率从2008年1月的0.59%很快降到目前的0.18%,客户对民生信用卡的印象得到很大改善,声誉风险明显降低。这些数据可以一定程度上说明,有效的声誉风险管理对银行的经营发展具有明显的效果和重要价值。(金融时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