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追寻家乡历史足迹,弘扬家乡文化传统

追寻家乡历史足迹,弘扬家乡文化传统

追寻家乡历史足迹,弘扬家乡文化传统
追寻家乡历史足迹,弘扬家乡文化传统

追寻家乡历史足迹,弘扬家乡文化传统

一、参观姜堰博物馆

1.姜堰历史文化馆

寒假一直无所事事,某日兴起去同学家,听说家乡博物馆刚刚落成,便骑车前往姜堰博物馆。

首先远远看去,姜堰博物馆融合了古代建筑特色和当代建筑造型。青瓦辅以灰白色大理石墙壁,好一番气势,却又带着江南特色的温婉。

前言写道:

“姜堰,自古为水陆要冲、工商名埠、人文古邑。因江水、海水、淮水交汇于此,亦称三水。”

“七千年前汪洋成陆,四千年前阡陌初开。西周古城,遥见兵戈扼水的壮景;汉代谷仓,遗传红粟流衍的华章;大宋古堰,开启千年繁富;明清古镇,书写百代文昌。勤劳、智慧的姜堰人,顺天时,缘地利,创造出令后人为之感恩、为之骄傲的丰美家园和特色文化。”

刚进展厅,映入眼帘的是一副旧时姜堰地理位置图,那时候姜堰南临长江,北抵淮水,东濒大海。这幅图生动形象地为我们解释“三水”之名的由来。

再进去一些,则是一大块麋鹿的骨架。原来古时候,姜堰是麋鹿的故乡,历史上这里麋鹿成群,从晋代至明代的诸多典籍中都有海陵多麋的记载,海陵即为古代姜堰的属称。截止目前姜堰境内已经发现麋鹿化石和亚化石100多处,列全国第一。姜堰也是野生麋鹿最后灭绝的地方,是世界公认的“麋鹿之乡”。在展柜里就看到《本草纲目》上记载着:“麋,今海陵间最多。”

姜堰古时属良渚文化,西周时期,姜堰先民就在天目山一带扼水建城。春秋战国时期,姜堰先后隶属吴、越、楚,成为群雄逐鹿的战略要地。先秦之际,姜堰属于古九州之一的扬州,此时的姜堰地区拥有了最早的地名——海阳。当时海阳所指包括江海交汇处的长江北岸。海阳是以地理方位命名的地域名,而不是行政建制名。其最早见于《战国策·楚策》,“苏秦为赵合从,说楚威王曰:楚,天下之强国也。大王,天下之贤王也。楚地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

姜堰秦代属古海陵郡,汉初置海陵县,姜堰隶属海陵,县治不详。吴王刘濞

在姜堰境内设立粮仓,浚通运河,开创了“古海陵仓”和“古运河”的一番盛景。唐朝时期,姜堰地区的宗教文化、民俗文化逐渐形成鲜明的艺术个性和地域特色,成为姜堰文化积淀中一抹闪耀的亮点。

南唐时,海陵县升格为州,始称“泰州”,下辖海陵、泰兴、盐城、兴化、如皋5县,姜堰地区隶属于海陵县。姜堰自古以来就是水陆要冲,宋朝时期的姜堰达到了发展高峰,已由一个依托水利设施形成村落发展为商贸集市。历史上的岳飞、文天祥、张士诚等风云人物,在这里留下了诸多传奇。

在展板上,我们看到了这么一首诗。此诗是文天祥辗转南下救国,途经姜堰天目山时,触景感怀,遂咏成激越的“泰州”一诗,天目山成为文天祥忠勇抗元的见证。

“羁臣家万里,天目鉴孤忠。心在坤维外,身游坎窞中。长淮行不断,大海望无穷。晚鹊传佳讯,通州路已通。”

元末,姜堰因战争而人烟稀少。明朝初年,“洪武赶散”,大批江南人遣居姜堰,与本地原住民相互融合,对姜堰的发展影响深远。明嘉靖年头间姜堰军民同仇敌忾奋起抗倭,用生命和鲜血书写了一卷又一卷可歌可泣的抗倭诗篇。明清之际,姜堰文风昌盛,名贤辈出。泰州学派集大成者王栋,画界“三唐”,刘氏一门五都督、兄弟文武状元,黄氏诸贤等都是历史文化浪潮中的弄潮精英。

在一副历史展板前我停了下来,讲的是关于“洪武赶散”的事件。原来,明朝初年,朱元璋为打击曾支持张士诚守城的苏州军民,削弱这一地区的反对力量,将大批的苏州民众强迁江北。同时又从江南迁移大量人口到苏北一带垦荒,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来到姜堰,历史学家将这一历史事件称为“洪武赶散”。今天多数姜堰人的祖先就是因洪武赶散而来。

看完这块展板我才知道,原来我们的祖先与长江南边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的祖先说不定就曾是苏州人,后来作为开拓者和被遣散者来到这片三水之地。想到这里,不禁有种对历史的感慨和叹服,历史的沧桑啊。

在“弓马英豪”主题前,我们看到了姜堰人民英勇的精神。明嘉靖年间,倭寇大举侵犯我国沿海一带,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给姜堰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姜堰民众组织起来护庄保民,涌现出许多舍生抗倭的民族英雄。明清两朝姜堰刘氏一门走出了五位都督,出现了中国科举史上罕见的兄弟武状元。刘氏

中将才辈出,功勋卓著,煊赫乡里五百年。

在文化上,明代泰州人王艮创立泰州学派,倡导平民思想,姜堰王栋加以继承发展,成为学派集大成者。泰州学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的启蒙学派。

民国时期,泰州撤州置县,改称泰县。民国时经济文化进一步繁荣发展,崇文重教的地方传统得以延续,出现了诸多名人英才,对姜堰地区的社会文明进程产生了积极影响。此外,清朝末期民国时期,这里来位徽商,创立了胡源泰茶庄,茶商的后代叫胡锦涛。

2.天目山遗址博物馆

天目山西连蜀冈,东入沧海,一脉贯通,犹如一条卧底长龙,蜀冈是高高昂起的龙头,天目山是从海中翘起的龙尾。明代诗人丘容有形象记述:“山脉起自扬州蜀冈。仅数丈,吴陵近海,此山脉走沧溟,如龙尾然。”

传说蜀冈龙脉为堪舆家所破,砍为三截,龙首落扬州,成为马棚山,龙身落泰州,成为罗浮山,龙尾落姜堰,成为天目山。

天目山遗址是西周时期的古城址,分为内城和外城。天目山古城外城有环城河道,城墙结构坚挺,城内设施合理。内城中有排水沟、台基、房址、墓葬等设施。天目山古城早于常州淹城遗址,它是江苏省首次在长江以北发掘的商周城址,也是目前江淮地区所发现的最早的城址遗迹,堪称“西周江淮第一城”。

天目山遗址早已灰飞烟灭,现在能看到的只是一些西周的文物。展览柜里陈列着大大小小先民烧制的器具,多为三脚结构,美观大方,我们不由地慨叹先民们的智慧。

再往前更有不少雕塑模拟了当时的盛景,人们安居乐业,阡陌之间,鸡犬相闻。另有一处旮旯,人们围着火炉载歌载舞。这些雕塑栩栩如生地重现了当时的盛景。

二、实地调查天目山遗址

以上均是在博物馆内参观。听说天目山遗址就在附近,便寻思着上去看看。

天目山遗址三面环水,靠近大路的地方有座木桥,却是断的,无奈,只好打开卫星地形图找寻上去的道路。

绕着护城河转了好久,遇见一村民,便打听如何上去,方知须得穿过一条狭

长的土路,绕到护城河北边,那儿护城河较窄,附近农民在那儿填出一条小路出来。

一路颠颠簸簸终于走到一座小山坡下,车再也上不去了,便徒步上去。几千年过去,遗址自然荡然无存,上边已是种满蚕豆和铁树的田。只有在那断桥边立了这么一座“天目山遗址”的碑。

三、总结

参观完姜堰博物馆,从天目山遗址下来后,整个人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之前对家乡的了解更多是通过一些文字资料,而今却是实实在在地用眼睛去看,用脑子去思索。对家乡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我们虽然远离中原大地,但是也有着几千年的底蕴,有着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丰富的自然环境资源。这些都令我们这些姜堰的子民感到由衷的自豪和欣慰。

对于姜堰博物馆和天目山遗址,我也有自己的一些思考。比如整个展览下来,观众寥寥无几,更多的是像我这样的在外读书的大学生。正是因为出去了以后,才对家乡有着更加深刻的感情,想对家乡有更多的了解。

而本地人对姜堰的历史文化传统则缺少这种觉醒意识,可以理解,环境使然,我自己之前在姜堰生活了靠近20年,也缺乏这种乡土意识。

我觉得应该多引导、多宣传,让更多的市民前来了解自己的家乡,希望学校能多多组织这样的参观活动,从娃娃抓起。

此外,博物馆地址比较偏僻,先前交通状况不太好。不过现如今门前已有四通八达的宽马路,想必将来一定会招徕更多的参观者的。

还有,我从姜堰教育局了解到,现在中小学生已经增加了部分乡土教材,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家乡的美。对此我感到无比欣慰。

寻访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

寻访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博乐市第三小学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寻访传统民俗文化课时:2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培养收集资料的一些基本能力,促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发展。过程与方法:学习采访技巧、学会使用照相机、摄像机拍摄静物和动态画面,以及学习使用问卷调查这种方式获取有效信息:学会根据具体情况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资料收集,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方法的重要性、高效性,主动学习有关方法的知识;一分为二,辩证地看问题,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激发学生对自己家乡的热爱,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之情。 二、教学重点:知识与能力目标的达成。 教学难点:实践能力目标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 三、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我市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料,如片、图片、宣传画册等。准备家乡传统节日和建筑的精美照片集和视频等。 2.访问自己村里的老人,收集当地的传统文化信息等。 第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感受自己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 师:主题确立后,各小组已纷纷行动起来了,正在积极搜集和整理资料。老师也整理了求助信箱,发现同学们在搜集和整理资料方面有很多困惑。这节课就让我们来各抒己见,齐思广义,共同研究一下怎样搜集资料。首先让我们一起来分享每个小组的搜索成果, (二)教学过程: 1、查阅书报 (1)、展示资料 ①找一个学生读搜集到的文字资料。 ②找一个学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图片资料。

③师:咱们班上还有哪些同学用了这种方法请举手。生举手。师:使用这种方法的还不少,这种方法叫查阅书报法。那么同学们知道用这种方法搜集资料时应注意什么吗谁来说说(引出) (2)、注意事项 (学生交流) 生1:注意保护书报,别弄坏了。 生2:不要盲目去选书报,要慎重选书报。 生3:从图书室或跟别人借的书要按时归还。 师:记住大家的提醒,其他同学不妨试试这种搜集资料的方式。还有别的好方式吗? 2、上网查询 (1)、汇报资料 两名学生读上网查到的资料。 (2)、探讨注意事项 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脑已走进千家万户。它快捷、方便是大家搜集资料时备受青睐的一种方式。采用这种方式时,同学们遇到过什么困难吗? 生1:我们小组在上网查找时,第一次只输入了“传统文化”,结果显示了很多资料,但是有许多不是我们研究的。 师:你们小组研究的什么主题? 生2:家乡的传统建筑。 师:然后是怎样解决的 生3:我们重新输入“广东从化的传统建筑”,结果就显示的都是我们小组需要的了。 师:自己解决了问题,一定非常高兴吧大家分析一下,他们小组为什么先前会出现那样的问题 生4:他们查找的范围太大,太广。 生5:我认为他们查找前没有确定好查找内容,所以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写家乡传统文化作文

写家乡传统文化作文 导语:过年了,民俗又火了:扭秧歌,挂花灯,贴窗花在诸多民间艺术中,民间剪纸可确实是最易让人同意的一张喜庆贴了。以下是为大伙儿整理的写视力故乡传统文化作文,欢迎大伙儿阅读与借鉴!写视力故乡传统文化作文(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话应该是被世人所传颂的了,而就是如此一位历史人物至今也被人所牵挂着,视力故乡传统节日作文。每年的五月初五都会有那么一群人来到他葬身的地点——汨罗来纪念他。我视力故乡能够讲就是在汨罗江边吧,当然作为东道主的我们更加是如此了,因此应该讲我们家最传统的应该是端午节了。汨罗江每年都会赛龙舟、当然关于我个人来讲要紧是参加的后两者。至于赛龙舟嘛!当然关于女小孩来讲有点困难了,那个既需要力气,还更需要技巧。事实上最重要的是讲的一个“团结”。应该讲当人们讲道团结的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它了。赛龙舟是每年端午时候都会在汨罗江凉快的!!会有很多的选手参加,江边也会有很多的观众为他们加油鼓起,大概他们自己也在其中一样。这是一个和谐的气氛的,让人们在竞赛之余也深刻的体会到屈原的为国捐躯的精神吧。一个一个的意气风发跟随着敲鼓声的,有节奏的一点一点的前进,那个也在全国各地广为流传开来,人们慢慢喜爱上了那个竞赛。用粽叶包粽子、吃粽子……差不多上必不可少的啦,在那个特时候每家每户都会用艾叶包粽子吃,各种各样的粽子都有,事实上棕子一开始不一定是用来吃的,那个是直到我长大才明白,一直以为粽子是用来自己吃的为了辟邪,真是的那么离谱的办法也会有。直到后来长大了的,看到那些人们把自己辛辛苦苦包好的粽子扔进汨罗江里去,才明白原来那是为了让江里的鱼虾什么的不吃屈原的肉,而是去吃那些粽子。人们为了保住他的尸体才那么做的。现在看来大概有点荒唐,人们总是在自己心中信仰它也不曾质疑过,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二现在人们普遍认为吃粽子为了驱邪,因为五月被视为“毒月”、“恶月”,五月初五是九毒之首。因此人们也会要在自己家门口插上铺子艾叶。我还记得,在去年端午节的时候在汨罗江同样汇合了很多龙舟的爱好者,他们差不多上怀着一种大方之情来的。没有要求太多,只是享受那个过程吧!!当然,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是,那个全部由粽子做成的一个“阁楼”。那是由以竹棍为支架1000多个粽子做的外观组装成的,非常是壮观。2006年的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开始,端午节正式列入国家法定节日。在文化逐渐多元、信息日益丰富的今天,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面临着非常多挑战。这迫切需要人们与时俱进,既要保持传统,又要适应当今人们需要。那确实能真正看出人们对屈原的一种确信和仰慕和对端午的喜爱了!事实上不管是过什么节日,也不管是纪念什么人而定的节日,那差不多上人们精神的体验,只有在如此一个传统节日里,才真正的看到了民族凝聚力的存在,中学生作文《视力故乡传统节日作文》。世界有很多节日,中国有很多传统节日,我的视力故乡韶关也以其独特的方式过着属于我们的传统节日。在众多的传统节日中,我最喜爱端午节。缘故不是因为屈原,不是因什么缘故。就因为我是在端午节那天出生的。端午节是个专门喧闹的节日,家家包粽子、吃粽子,这是端午节必定的习俗,各式各样的粽子都有形状多多,在农村,我们还会包个书包形状的送给弟弟妹妹们挎在腰边带回学校边走边吃。味道多多,有甜的、咸的、香的、辣的,甚至连苦的都有的。只是看起来因为地点不一样,包出来的粽子各味不相同,每个地点的人基本上只习惯于自家包的,关于其他地点包出来的味道些许人都不太习惯的。比如讲我就不习惯,因为馅料不一样,我依旧喜爱吃自家包的粽子在端午节还有一个不可缺的活动——划龙舟。在宽广的江面上,放下三四条龙舟,十几个人奋力划动船桨,一人坐龙首敲锣,一人坐舟中打鼓,众人齐喊“一、二”“一、二”,其阵势可与惊涛骇浪相媲美。岸边围观的群众顶着热辣的阳光,还依然不忘为自己喜爱的龙舟呐喊助威。再观向江中,几条龙舟犹如猛斧破江早已赛得你死我活。外国来的友人纷纷拿起相机快速地拍下这一幅幅壮观的场面,生怕以后再也见不到如此的伟观。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连肚子也是想家的,内心装着亲戚们,

追寻历史的足迹_初三作文

追寻历史的足迹 我想知道,在这喧闹而繁华的世间,有没有人和我一样,面对陌生而熟悉的城市,眼神里是漫天的迷雾,但心里,却升起一股暖流,抑制不住地想去追寻历史的足迹。我偏爱古风,偏爱诗篇里流唱千百年的大漠孤烟花红柳绿,偏爱那诗意的世界,偏爱似是永恒的春日静好夏日绵长。 我去过古都西安,面对着偌大的古坑,在喧闹的人群中一时失了神:多少年以前,脚踏着同一片土地的帝王将相该是哪般的英姿,眼神里怕是有着剑般锐利的目光,马蹄声擦过耳边卷起一阵烟尘,铸就了一段段不老的曾经。我的年龄也许还不足以承载历史的重量,但小小的我就是这样,以自己的方式,鼻头微红地,追忆那样的烽火年华。 我去过杭州西湖,踏过苏堤白堤,感受过雨丝绵绵杨柳拂面。或许撑着一把伞,立在雨中。雨声作背景,我眯眼望着满眼的水光潋滟,满眼的山色空蒙,直看到双手冰凉,但满心惦记着在同样一个细雨笼罩的天地,一袭白衣的诗人是否也看见过这样的景象,是否有与我一样的兴致,是否同样地满心欢喜心如飞絮。远处隐约现出的亭角阁楼,仿佛在唤我。我望穿层层氤氲水气望穿你,试图去寻找一个人一生的风华。 我走过江南小城,乘过水乡轻舟,踏过青石小道,看过莲花开落。我感叹景的美人的妙,我记得走过的每一个拐角路过的每一座拱桥。一圈又一圈转着,我不是没看过,只是看不厌。分明每扇吱吱呀呀的

木门后都有陈旧的老故事,分明每一流水波都轮回了千百年。常常忆起那红砖瓦墙,那雕花的木窗,和那刻着深深沉淀下的岁月痕迹的古楼。追寻历史的足迹,我误入一片最美丽的梦。 我固然明白,浩荡的沙场不是我的,满眼的烟雨不是我的,江南的小桥流水不是我的。但我始终记得历史的滋味,始终记得那一石一瓦一桥一墙。明白这是千年的文化,这是恒久不变的美。 无论在忙碌的朝夕,脚步是否随着时代的节奏在赶路,请始终保持一颗温和的心,记得用心去记住那熟悉的味道,追寻历史的足迹。

(完整版)《追寻文明的足迹》参考教案

《追寻文明的足迹》参考教案 一、教材分析 (一)编辑指导思想 《追寻文明的足迹》是“欣赏·评述”领域的一课内容。它是继第11册《神州风采》——有关中国文化与自然遗产——一课后,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一次专题欣赏活动。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进步的闪光足迹,是全世界共同的财富。通过本节课的欣赏活动,让学生了解人类的智慧和壮举,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现象,从而引发学生对人类文化遗产的关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本课的编辑指导思想。 在本课学习中,需要师生搜集大量的资料,解答教材中的学习问题。鉴于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有限,建议本课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形成同学间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的局面。 (二)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1)知道什么叫文化遗产,能说出7处~10处世界文化遗产。 (2)能够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有正确的认识。 应会:(1)能够收集世界文化遗产的相关资料,初步认识、了解自己感兴趣的文化遗产。 (2)能够运用美术知识制作宣传栏,传播世界文化遗产知识。 2隐性内容与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增强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及方法。 (2)学习了解各个国家不同时期的文明足迹,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化现象,接纳多元文化,拓展国际视野。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通过资料阅读、课上交流等途径,认识7处~10处世界文化遗产,较细致地了解2处~3处世界文化遗产。 (2)能够从文化遗产的历史背景、审美价值、社会影响、经典特征等方面,介绍2处~3处世界文化遗产。

难点:有步骤、有层次地介绍2处~3处文化遗产。 二、教学设计参考 (一)教学活动的方式与方法 (以自主学习为主)设计 课前学习卡: 1. 你所关注的建筑或雕塑在哪个国家?这个国家属于哪个洲?试着在地图上找到这个国家的位置。 2. 你知道它是哪一年建成的吗?离现在有多久呢? 3. 从图片上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4. 试着找找它的建筑或表现风格,与中国的有什么区别?

寻访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

博乐市第三小学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寻访传统民俗文化课时:2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培养收集资料的一些基本能力,促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发展。过程与方法:学习采访技巧、学会使用照相机、摄像机拍摄静物和动态画面,以及学习使用问卷调查这种方式获取有效信息:学会根据具体情况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资料收集,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方法的重要性、高效性,主动学习有关方法的知识;一分为二,辩证地看问题,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激发学生对自己家乡的热爱,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之情。 二、教学重点:知识与能力目标的达成。 教学难点:实践能力目标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 三、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我市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料,如片、图片、宣传画册等。准备家乡传统节日和建筑的精美照片集和视频等。 2. 访问自己村里的老人,收集当地的传统文化信息等。 第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感受自己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 师:主题确立后,各小组已纷纷行动起来了,正在积极搜集和整理资料。老师也整理了求助信箱,发现同学们在搜集和整理资料方面有很多困惑。这节课就让我们来各抒己见,齐思广义,共同研究一下怎样搜集资料。首先让我们一起来分享每个小组的搜索成果, (二)教学过程: 1、查阅书报 (1)、展示资料 ①找一个学生读搜集到的文字资料。 ②找一个学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图片资料。

③师:咱们班上还有哪些同学用了这种方法请举手。生举手。师:使用这种方法的还不少,这种方法叫查阅书报法。那么同学们知道用这种方法搜集资料时应注意什么吗谁来说说(引出) (2)、注意事项 (学生交流) 生1:注意保护书报,别弄坏了。 生2:不要盲目去选书报,要慎重选书报。 生3:从图书室或跟别人借的书要按时归还。 师:记住大家的提醒,其他同学不妨试试这种搜集资料的方式。还有别的好方式吗 2、上网查询 (1)、汇报资料 两名学生读上网查到的资料。 (2)、探讨注意事项 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脑已走进千家万户。它快捷、方便是大家搜集资料时备受青睐的一种方式。采用这种方式时,同学们遇到过什么困难吗 生1:我们小组在上网查找时,第一次只输入了“传统文化”,结果显示了很多资料,但是有许多不是我们研究的。 师:你们小组研究的什么主题 生2:家乡的传统建筑。 师:然后是怎样解决的 生3:我们重新输入“广东从化的传统建筑”,结果就显示的都是我们小组需要的了。 师:自己解决了问题,一定非常高兴吧大家分析一下,他们小组为什么先前会出现那样的问题 生4:他们查找的范围太大,太广。 生5:我认为他们查找前没有确定好查找内容,所以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师:分析的真好,一语道出了其中的奥秘,同时,也为大家提了醒。我们在使用这种方法时一定要注意不要盲目地去查找,要根据各自研究的主题,首先确定好查找的内容,再输入关键字。(还有别的注意事项吗)

追寻历史的足迹

追寻历史的足迹 历史的钟声在耳边响起,将那沉睡的思绪在梦中唤起。回首历史的沧桑,岁月的涟漪。每一个历史的片段都渐渐地清晰。从此,心开始吟唱历史的赞歌,情开始诉说爱国的狂热。让我们带着青春的朝气,带着内心的感动,带着曾经的热恋,追寻历史的足迹。 俯瞰历史的长河,心中总会燃起激情的火焰,随着我的血液蔓延、蔓延。多少次心绪凌乱不堪?多少次泪水打湿双眼?也许,一切的情感都是因为心中对祖国的无限眷恋。 追寻历史的足迹,我们懂得了什么是坚强;追寻历史的足迹,我们懂得了什么是责任;追寻历史的足迹,我们懂得了什么是沧桑。漫漫古道,黄沙漫漫。凄凄驼铃,情味凄凄。寻觅着那令我们熟悉的点点滴滴,寻觅着那令我们难割舍的感情,寻觅着那令我们向往、令我们新奇的历史足迹。一路执着追寻,一路引吭高歌,一路深沉诉说。 追寻历史的足迹,多少文人、墨客书写了他们的豪情壮志?多少英雄儿女将热血挥洒沙场? 铁骨铮铮、战马啾啾。岁月的泥沙不会掩埋历史的足迹。一曲曲英雄赞歌,一段段真情浮现。永远都闪烁着最耀眼,最美丽的光芒,承载着最真实,最浓厚的深情。“壮士饥餐胡虏肉,谈笑渴饮匈奴血”。抒写了岳飞精忠报国,奋勇杀敌的决心和勇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诠释了文天祥对国家的热恋和挚爱。“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展现了谭嗣同对敌人的愤恨、永不退缩、永不妥协的勇气。

追寻历史的足迹,我们就要用心灵铭记。铭记那触动心弦的旋律,铭记那刻骨铭心的剥削,铭记那丧权辱国史实。 不平等条约的签署,八国联军的对华侵略,918、731、南京大屠杀,日军的残暴与压迫,抗热战争的伟大胜利,新中国的辉煌成立,香港、澳门的相继回归,此时祖国的繁荣昌盛。这些,我们不会忘记,因为它们早已深深地烙在我们的心里。永远都不会被历史的浪潮冲刷而去,反而会愈加清晰。祖国的大好山河,永远都会绚丽多姿,永远都会散发着勃勃生机。 朋友,让我们心系历史的往事,向着祖国、向着党,追寻历史的足迹!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追寻文明的足迹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追寻文明的足迹 追随文明的足迹 教材剖析 一、教学内容与目的 ⑴通过书中图片的观赏,让学生了解历史遗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感受另一种凄惨的美,古风古韵的美。 ⑵通过资料的搜集,让学生更加珍惜历史遗留给我们的巨大的财富—历史建筑,并培养学生们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资料的搜集了解文化遗产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 地球上有许多优秀的文化遗产,这是前人留给全人类的财富,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它们,了解它们,感受历史带给我们的震撼。 板书课习题:追随文明的足迹 三、新授老师 播放课件《古代文明异国风光》 ⑴请同学们说一说,你对方才电脑播放的哪些图片有的了解,学生根据自己在课前搜集的资料点击电脑上的图片为同学们做解释。 ⑵你还搜集到了哪些图片资料展示给大家看一看! ⑶除了课件中提到的历史文化遗产,你还知道哪些?有图片吗?展示一下!同学们搜集到的资料很全面,通过这些图片资料,我们可以感受到历史留给我们一笔不小的财富,同时我们通过它们也能看到过去的历史中的人们是如何生活的。 ⑷我们今天看到的是存在于现实的,那么还有很多已经遗失的古迹,它已成为了一个迹,比如巴特农神殿,在公元1687年被威尼斯军队炮轰致毁;还有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它是人们梦想中的花园,但它是否真正的存在,人们仍无法寻得根源;还有罗德港巨人雕像,摩梭拉斯陵墓,都因为年代的长远无从考证。 ⑸为了保护历史留给我们的遗产,我们应该为它做些什么呢?如果你以一个旅游者的身份到此贵地,你会如何做才能保护这些文化遗产呢? 三、课外拓展 其实我们就近来看,在我们中国就有很多的文明古迹,九寨沟,故宫,苏杭二州,还有很多很多,我们要更好的保护它们,让他们继续存留下去,把它留给将来。 在教学中,学生可能在对文化遗产介绍的表达方面,局限于已有的资料而疏忽了本身的感受,我们应及时引导学生从遗产的整体、细节、独特之处,历史价值等方面去挖掘心田的情感,使学生真正为人类共同的财富而自豪。 1/ 1

关于家乡传统文化调查报告

关于家乡传统文化调查报告 (一)研究目的 1、熟悉调查的过程,掌握学习方法,了解独有的中国传统文化(最具文化内涵、传统魅力和凝聚力的春节),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好爱国主义精神。 2、将成果广而告之,一次强调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悠久,并做好宣传,动员全民弘扬民族文化。 (二)调查方法 主要采用上网调查、个别采访。 (三)调查报告 中国传统的春节给了人们一份浓的难以化开的情,一种经年酿造的醇厚的味。这就是生养我们的“文化之根”。传统的春节,融入一种文化的意境、文化的象征,并担负起一种文化功能: 一、辞旧迎新,打上一个人生的结,分开过去和未来; 二、祭祀,缅怀祖宗之德,继承先人之志,融通天地万物,祈盼人生幸福; 三、宗亲礼仪往来,安排人生秩序,联络世代亲情,找到个人定位,担负社会职责; 四、民间娱乐,扩大社会交往,播撒传统文化,宣泄情感之波,体味人生之乐。 春节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代代相传,蕴藏厚重的含金矿藏。宋

代王安石曾作《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传统文化的积淀是历千年而不变的,春节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腊月开始办年货: 据中国传统,踏入腊月,已适宜办年货,除了买腊味、糖果外,生果亦少不了,其中苹果大吉代表平安大吉,橘子代表团聚。 *年二十四谢灶: 在灶头放齐贡品后,便焚香敬拜,心中祈求来年衣食丰足暨身体健康,之后烧衣及撒酒,最好将一些汤丸放在灶上,或将麦芽糖涂放在灶君碑的金漆字上,效果会更佳。 *年二十八洗邋遢: 年二十八是清理家居的好时机,中国传统来说,这天一家人都要大扫除,祈求将往年的霉运及不如意通通扫走,而自身亦要洁净,据说这样做便可以消灾祛病。 *年三十晚上送年: 年三十晚是一年的最后一天,这天具有感恩和团圆的寓意。晚上一家聚首一堂吃团圆饭,都有鸡,有鱼,有菜,吃的丰富是年夜饭的特色。吃菜时,要由头吃到尾,代表长长久久,吃鱼则要故意吃剩一些,代表年年有余。 吃过年夜饭之后,长辈要发压岁钱,根据古时的民间习俗,用红线穿好的一百个铜钱,具有长命百岁的意思,而现在就用货币代替(钱一定是偶数,以求大吉大利)。除夕夜人们大多守岁到天亮,为的是祈

家乡文化综合实践教学设计

家乡文化综合实践教学设计 活动目的: 1、围绕精美的民间工艺、民间艺术、风俗习惯、民间文学、民间建筑、名胜古迹、方言土语、名人逸事等主题,指导学生通过网上调查、社会考察、采访等方式和收集相关资料、图片等方式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2、引导学生通过对身边传统文化的调查,了解当地的传统文化和文化特色,并在活动中受到热爱中国灿烂的传统文化的教育。 3、利用地方的各种便利条件,对同学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4、引导学生互相交流活动成果,互相学习,增进彼此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活动过程 一、课前初探 ①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家乡特有节庆、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艺术及渊源. ②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传统的诗歌、散文、小说,并初步了解家乡古代农桑文化、军事文化、工商文化和科技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节令文化等传统文化形式。 二、开展考察活动 ①考察家乡的著名建筑及其特点与由来。 ②考察家乡的历史名人和遗迹。 ③考察家乡某些地名的由来。 ④考察家乡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特点。 ⑤访问民间艺人,了解传统工艺。 三、组织学生为宣传家乡的传统文化开展实践活动。 以下一些活动形式可供参考: ①学生编写《家乡民间故事》、《家乡风俗习惯》、《家乡风味小吃》、《家乡名人故事》等小册子,提供给有关文化部门旅游点。 ②与有关部门合作,制作广告牌张挂在家乡显眼处,宣传自己的家乡。 ③为社区群众策划一次家乡文化艺术表演或传统游艺活动。 ④开展题为“家乡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的讨论会,引导学生从民族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的角度对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变进行探讨。

四、总结方式 1、可在个人自我总结、小组内总结的基础上,再在班级内进行交流活动。总结形式可多样,可是个人的日记、作文,实践活动中的反思与建议,也可是在班级讨论中的发言或资料展示。 2、就“如何利用家乡的传统文化为家乡服务”写一份方案。

追寻文明的足迹教案

追寻文明的足迹教案 一、教材分析 (一)编辑指导思想 《追寻文明的足迹》是“欣赏·评述”领域的一课内容。它是继第11册《神州风采》--有关中国文化与自然遗产--一课后,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一次专题欣赏活动。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进步的闪光足迹,是全世界共同的财富。通过本节课的欣赏活动,让学生了解人类的智慧和壮举,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现象,从而引发学生对人类文化遗产的关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本课的编辑指导思想。 在本课学习中,需要师生搜集大量的资料,解答教材中的学习问题。鉴于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有限,建议本课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形成同学间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的局面。 (二)教材版面分析 本课由两页组成。第2页中简短的导语首先把我们学习、了解文化遗产的目标呈现出来,即让我们了解它、保护它,并把它留给未来。阿布辛拜勒神庙前的拉美西斯二世雕塑位于埃及南部纳赛尔湖附近。这四尊高20米的雕像,都是拉美西斯二世的像。他是古埃及最强大的国王,骁勇善战,征服和统治了北起地中海、南到努比亚、东自利比亚、西到底格里斯河及幼发拉底河的广大地区。阿布辛拜勒神殿的墙上多处画着他与敌人勇敢战斗的画像。教材中展现的是神庙入口处的巨型雕像。 拉斯科洞窟的岩画是人类最早的绘画。这些壁画是怎样产生的,为什

么要绘制?这些都无法揭开真实的谜底,只能通过猜测,来推想当初的情况,毕竟这是史前时期的艺术,没有翔实的文字记载。根据对拉斯科岩洞绘画布局的研究发现,凡是对人类有威胁的动物,如虎、豹、豺、狼等,大都绘制在朝外的岩壁上,而温顺的牛、马、鹿等,大都绘制在朝里的岩壁上。这说明,这些壁画有一定的宗教禁忌的含义。大概通过这些图,来表达当时的人们对自然力量的恐惧感和理解。他们使用的颜料是木炭及各种矿砂,工具则是蕨草和羽毛等。拉斯科洞窟的岩画被称为“史前的卢浮宫”。 库库尔坎金字塔位于尤卡坦半岛北部低地。在这里繁荣、发展的玛雅文明,从距今2300年前开始,持续了1800多年。“库库尔坎”在玛雅语中是“羽蛇”的意思。这座金字塔由九层晒台组成。通往神庙的入口台阶很陡,共有91级。金字塔的最上面有四角形神庙,是用来祭祀神的场地。因此,在外观和功能上,这座金字塔与古埃及的金字塔有很大区别,库库尔坎金字塔更像一座城堡。 在教材第3页上,展现了日本法隆寺的五重塔。它高326米,是日本现存最古老的塔,约1300年。在建塔的飞鸟时代砍伐了树龄2000年的巨树扁柏,而巨树的生长始于绳纹时代。五重塔的巨树见证了3000年的日本历史。这座塔的建筑风格与中国的塔很相近。据说日本圣德太子于607年在这里修建了法隆寺,并在这里学习和弘扬了来自中国隋朝的佛教,从中不难看出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奥林匹亚遗址位于雅典以西。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始于1896年,但是作为起源的古代奥林匹克体育大会是距今约2800年前在希腊举行

浅谈家乡传统文化

浅谈家乡传统文化 我出生在黑龙江省东南部的一个小县城,她的名字叫做肇州。她没有很多人口,没有很多高大的建筑,甚至没有火车经过这个小城。可是,那浓浓的关东文化,那淳朴的黑土情,早已随着岁月的沉淀,融入我们的骨血,融入我们的性情,飘在这片广阔的黑土地上。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东北人,那么,今天我就来谈谈地地道道的东北传统文化,尤其是家乡特有的传统文化渊源。 (一)色香味俱全、看得人流口水的东北菜 东北菜在做法上融合了满、朝、蒙、宫廷菜点各家所长,其起源最普遍的一个说法是从20世纪30年代算起。随着末代皇帝溥仪在长春建宫,长春便成了八方辖管的政治中心。御膳房中不仅有从北京带来的宫中御厨,许多山东名厨也聚集到北方来。逐渐地,鲁菜等各种外来菜与地方民间菜相融,形成了今天的东北菜。东北菜多取材天然植物,做法上因场合而定,亦俗亦雅。传统正式场合上,多以炖鸡鸭鱼肉为主,辅以特定食材。其中,鲶鱼炖茄子、小鸡炖蘑菇、猪肉炖粉条、排骨炖豆角是有名的“东北四大名炖”,深受各个年龄段、各区域人们的喜爱。除此之外,传统东北菜“喜油爱炸”,这可能也与东北寒冷的气候有关,一定的脂肪积累可以帮助人们抵御冬季的严寒。而如今,随着绿色健康观念的深入,现代人摒弃了传统做法,崇尚简单的料理,在传统做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乱炖”的做法,即“一锅下,一锅出”,这样也可以最大限度的保持食材中的营养。

上一桌东北菜,最让人印象深刻、吸引人眼球的恐怕不是其独特的菜色,而是东北菜的盛放器皿。与南方的“小碟小碗小菜”不同,东北人喜大碗大盘盛放菜肴,给人感觉很实惠、很亲切。 (二)神秘的萨满文化 萨满教是关东的“圣教”。 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俄国莫斯科大公的使节艾维尔特·伊斯布兰特·伊代斯和他的同伴亚当·布兰特一起访问了中国。在他们撰写和发表的中国旅行记中,第一次把满族的“萨满”介绍到全世界。萨满歌舞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北方各族精神生活的重要侧面。烧香跳神,饮食歌舞,酬神娱人,从心理、感情及审美观而言,他们是以吉为喜,以喜为美。可以说,凡烧香跳神,均为致喜,喜字当头,有喜必乐,一喜皆喜,是萨满歌舞的品格。在东北土生土长的二人转也延承了萨满遗韵。 关东的圣教是萨满教,而萨满教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舞蹈。萨满舞俗称“跳神”,是巫师在祭祀、请神、治病等活动中的一种舞蹈,作为祛病禳灾、祈神护佑的一种巫术活动,由男女巫师共同主持,以小型的舞蹈形式居多,舞蹈风格粗犷、豪放,步伐较少,但手臂开阔有力,手腕、肩部、腰部灵活,从而增强了艺术表现力,舞蹈中多有雄鹰、天鹅及乘马驰骋等形象,属于图腾崇拜、万物有灵的宗教观念的原始舞蹈。至今,在蒙古以及东北三省的民间仍有遗存,几千年来成为一种东北特有的神秘文化形式。

家乡的传统文化研究

初中家乡的传统文化研究探究活动教案 活动内容 1.引导学生知道家乡有哪些物产,了解家乡的经济特征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 2.在活动中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自己家乡有哪些物产;搜集家乡物产实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中国物产地图(各省级行政区内标明各种物产的形象图标)。 教师:看看这张地图与前面我们认识的地图有什么不同,你从地图中可以看到些什么? 2.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3.教师小结:从地图中可以看出祖国物产真丰富,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物产。 (二)了解家乡的物产 1.学生列出家乡物产。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地列举家乡的物产。 2.编儿歌:学生依照教科书中的活动示例,将列举的物产编成儿歌。

3.将编成的儿歌配上击掌的节奏玩一玩拍手游戏。教师可先示范书上的儿歌,然后学生自由分组练习自编的儿歌,还可以玩一玩“拍手接龙”游戏。 (三)家乡物产博览会 1.教师:刚才同学们列举了很多家乡的物产,下面我们来开个家乡物产博览会,把你们带来的家乡物产展示出来,介绍给大家。 2.学生自由分组,布置展台。每小组6~10人,摆放好自带的家乡物产,尽量把展台布置得漂亮、有特色一些。 3.小组准备解说词,推荐解说员。介绍物产的特点,给家乡带来的好处,推荐1.~2.名解说员。 4.教师带领学生参观各小组的展台,听解说员的讲解(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先参观自己所在组的展台,由教师作示范讲解)。 5.教师评价:参观了家乡物产博览会,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哪个展台布置得好?哪位解说员解说得好? (四)推销家乡的物产 1.学生设计广告推销家乡的物产。 (1)设计包装。 (2)设计广告语。 2.教师分发学生设计广告所需要的卡片或纸片。

中学生作文:追寻历史的足迹作文700字

追寻历史的足迹作文700字 我想知道,在这喧闹而繁华的世间,有没有人和我一样,面对陌生而熟悉的城市,眼神里是漫天的迷雾,但心里,却升起一股暖流,抑制不住地想去追寻历史的足迹。我偏爱古风,偏爱诗篇里流唱千百年的大漠孤烟花红柳绿,偏爱那诗意的世界,偏爱似是永恒的春日静好夏日绵长。 我去过古都西安,面对着偌大的古坑,在喧闹的人群中一时失了神:多少年以前,脚踏着同一片土地的帝王将相该是哪般的英姿,眼神里怕是有着剑般锐利的目光,马蹄声擦过耳边卷起一阵烟尘,铸就了一段段不老的曾经。我的年龄也许还不足以承载历史的重量,但小小的我就是这样,以自己的方式,鼻头微红地,追忆那样的烽火年华。 我去过杭州西湖,踏过苏堤白堤,感受过雨丝绵绵杨柳拂面。或许撑着一把伞,立在雨中。雨声作背景,我眯眼望着满眼的水光潋滟,满眼的山色空蒙,直看到双手冰凉,但满心惦记着在同样一个细雨笼罩的天地,一袭白衣的诗人是否也看见过这样的景象,是否有与我一样的兴致,是否同样地满心欢喜心如飞絮。远处隐约现出的亭角阁楼,仿佛在唤我。我望穿层层氤氲水气望穿你,试图去寻找一个人一生的风华。 我走过江南小城,乘过水乡轻舟,踏过青石小道,看过莲花开落。我感叹景的美人的妙,我记得走过的每一个

拐角路过的每一座拱桥。一圈又一圈转着,我不是没看过,只是看不厌。分明每扇吱吱呀呀的木门后都有陈旧的老故事,分明每一流水波都轮回了千百年。常常忆起那红砖瓦墙,那雕花的木窗,和那刻着深深沉淀下的岁月痕迹的古楼。追寻历史的足迹,我误入一片最美丽的梦。 我固然明白,浩荡的沙场不是我的,满眼的烟雨不是我的,江南的小桥流水不是我的。但我始终记得历史的滋味,始终记得那一石一瓦一桥一墙。明白这是千年的文化,这是恒久不变的美。 无论在忙碌的朝夕,脚步是否随着时代的节奏在赶路,请始终保持一颗温和的心,记得用心去记住那熟悉的味道,追寻历史的足迹。

家乡传统文化伴我成长作文

家乡传统文化伴我成长作文 作文一 百里不同天,千里不同俗,要问我家乡有什么民俗,东北二人转就是一绝。 二人转是东北传统风俗,以一男一女、以一丑一旦为表演演员,以板胡、锣鼓为伴奏工具,以简练的台词,粗犷的唱腔为特色,以唱、说、做、舞为表演手法,以手绢、扇子为道具。该表演形式简单,几十个观众和两名演员组成的一个露天小剧场,但却深为人民所喜爱,东北人们喜爱听二人转甚至到了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的程度。连周总理当初路过吉林看了一场二人转,都赞叹道:二人转不愧为中华文艺瑰宝之一,应该好好发扬。 二人转最初的形成原因有几种,其中广为流传的是:人们在田间地头干活时,又累又无聊,有两个人想了一个办法,将农田种菜的事件及村子里发生的喜剧性质的事改为唱词,给人们表演出来,慢慢就演变成了今日的二人转。 二人转以它那独特的唱腔、舞姿和逗人的唱词博得了人们的喜爱。而且二人转有着自己独特的演绎风格,在正戏表演之前多加一个小帽。俗话说小帽、小帽,排排腔,溜溜调,唱戏的白搭,看戏的外落。现在,小帽已经成为一种文化,成为二人转中必不可少的东西,有名的小帽有《小拜年》《双回门》《江北的送情郎》等。 二人转这种民间艺术形式,给人们带来无限欢乐。人们喜欢它,也在发展它。很多地方办起了二人转培训学校,使得这门民间艺术得以广泛流传。而因二人转一炮走红的转星也不在少数,除了众所周知的赵本山,还有小沈阳,孙小宝等。他们在春晚的亮相,给亿万人民带来了很多的欢笑。 二人转就是我们的民俗,也同样是中国老百姓的喜爱,我衷心地希望它发展越来越好。 作文二 中国是个古老的国家,传统文化更是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其中,书法艺术是我最感兴趣的传统文化。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历史悠久,影响着全世界,也是中国最引以为自豪的文化瑰宝之一。

关于家乡的传统文化调查调研报告

关于家乡的传统文化调查调研报告 我的家乡在威海,中国十佳宜居城市之一,三面环海,海产品丰富,环境优美。我居住的村庄叫蒲湾村,一个只要走上十几分钟的路程就可以看到大海的村子。村里最有名的建筑非海草房莫属。虽然现在大多数人都住上了楼房,但还是保留了几个古老富有特色的海草房。 由于靠近海边,所以用于建造海草房的原料海带草特别丰富。海草房屋顶用特有的海带草苫成,堆尖如垛,浅褐色中带着灰白色调,古朴中透着深沉的气质。用于建造海草房的“海草”不是一般的海草,而是生长在5~10米浅海的大叶海苔等野生藻类。海草生鲜时颜色翠绿,晒干后变为紫褐色,非常柔韧。 盖海草房最关键的步骤是往屋顶上苫海草了,当地人盖房又称“苫房”。苫房的原理其实跟建造瓦房安装瓦片有相通之处,只不过是用海草从下往上一层压一层地苫好。海草房苫房是一门手艺,一栋海草房的好坏、使用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是否海草苫得严密。因为只要屋子不漏水,墙是很难倒的,可以一直住下去。据说苫间海草房要三四个人花上十几天才能搞好。然而现如今许多有手艺的建造海草房的人已经不在了,而能传承这种手艺的人也是极少数的。与现代式的房屋相比,海草房更多的融入了人们的智慧与手艺,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结合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少了钢筋

水泥,这种原始的建筑更容易让人产生好感。 据我的调查,海草房从我们村子建设以来就有了,大概有五六百年的历史,历史悠远。由于新农村建设,许多大瓦房拔地而起,其他村子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海草房与现代建筑格格不入,渐渐淘汰了古老的海草房,而只有我们村子还保留了几个海草房,现在居住其中的大多数是些老人,年轻人更倾向于平房。海草房有许多优点,古朴典雅,冬暖夏凉,是一个非常适宜人类居住的建筑。从老人们口中,我感受到了她们对海草房独有的感情,而那些年轻人却仅限于知道其存在,对其历史了解甚少。 曾有名人对海草房情有独钟,吴冠中这样描述海草房:那松软的草质感,调和了坚硬的石头,又令房顶略具缓缓的弧线身段。有的人家将废渔网套在草顶上,仿佛妇女的发网,却也添几分俏丽。看一眼那渔家院子,立即给你方稳、厚重的感觉。大块石头砌成粗犷的墙,选材时随方就圆,三角形的大山墙,在方形院子的整体基调中画出了丰富的几何形变化,它肩负着房盖上外覆的一层厚厚的草顶。吴冠中优美的言辞形象生动的描述出了海草房的外观,令人充满无限向往。海草房不华丽,不高贵,但如果你是亲眼见到他的真面容,一定会被其古朴的外表所打动,他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勤劳与朴素。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海草房的知名度也逐渐提高,

寻找历史的足迹

寻找历史的足迹 时间:2017-10-08 19:44:07 | 作者:张嘉麟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虽说这都是夸张的修辞,但在书里,我们能寻到不同的历史足迹。 一首首感叹国破城败的诗歌,谱写着一曲曲爱国的情怀、不朽的灵魂。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胸怀令人钦佩;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抱负令人赞叹不已;“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的壮志豪情令人由衷赞扬与钦敬…… “光阴似剑,日月如梭”,时光自古以来便是诗人们最感兴趣的话题。“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道理通俗易懂;“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也是字字珠玑,铿锵有力;“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种哲理发人深省。 日落西山,朋友们难舍难分,望着远处的船帆,他们内心充满着不舍与难忘,不舍友人的远去,难忘这段美好的回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是对友人的安慰,字里行间透着自己内心的不舍,但更多的还是对知己的慰问;“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对友人的情谊的不胜感激;“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是冰清玉洁般的心灵的体现;更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悲壮,诗中表达的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令人肃然起敬。 花鸟虫鱼极惹诗人的目光,但最吸引人的莫过于四季美景了。 正月初春,万物复苏,春雷敲响了一年的开头,春风吹醒了万物,春雨正逢时,淅淅沥沥地落下,“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春有梨花开满枝头,柳絮随风飘舞之景。夏有“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秋有“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秋叶之美,有“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寂寥。而冬,更有…… 寻找历史的足迹,我寻找到了,它在黄沙中,它在古镇内,它在泛黄的书上……它在那一点一滴中。

家乡的传统文化调查报告

家乡的传统文化调查报告 我的家乡在威海,中国十佳宜居城市之一,三面环海,海产品丰富,环境优美。我居住 的村庄叫蒲湾村,一个只要走上十几分钟的路程就可以看到大海的村子。村里最有名的建筑非海草房莫属。虽然现在大多数人都住上了楼房,但还是保留了几个古老富有特色的海草房。 由于靠近海边,所以用于建造海草房的原料海带草特别丰富。海草房屋顶用特有的海带草苫成,堆尖如垛,浅褐色中带着灰白色调,古朴中透着深沉的气质。用于建造海草房的“海草”不是一般的海草,而是生长在5~10米浅海的大叶海苔等野生藻类。海草生鲜时颜色翠绿,晒干后变为紫褐色,非常柔韧。 盖海草房最关键的步骤是往屋顶上苫海草了,当地人盖房又称“苫房”。苫房的原理其实跟建造瓦房安装瓦片有相通之处,只不过是用海草从下往上一层压一层地苫好。海草房苫房是一门手艺,一栋海草房的好坏、使用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是否海草苫得严密。因为只要屋子不漏水,墙是很难倒的,可以一直住下去。据说苫间海草房要三四个人花上十几天才能搞好。然而现如今许多有手艺的建造海草房的人已经不在了,而能传承这种手艺的人也是极少数的。与现代式的房屋相比,海草房更多的融入了人们的智慧与手艺,体现了人与自 然的结合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少了钢筋水泥,这种原始的建筑更容易让人产生好感。 据我的调查,海草房从我们村子建设以来就有了,大概有五六百年的历史,历史悠远。 由于新农村建设,许多大瓦房拔地而起,其他村子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海草房与现代建筑格格 不入,渐渐淘汰了古老的海草房,而只有我们村子还保留了几个海草房,现在居住其中的大多数是些老人,年轻人更倾向于平房。海草房有许多优点,古朴典雅,冬暖夏凉,是一个非 常适宜人类居住的建筑。从老人们口中,我感受到了她们对海草房独有的感情,而那些年轻人却仅限于知道其存在,对其历史了解甚少。 曾有名人对海草房情有独钟,吴冠中这样描述海草房:那松软的草质感,调和了坚硬的石头,又令房顶略具缓缓的弧线身段。有的人家将废渔网套在草顶上,仿佛妇女的发网,却也添几分俏丽。看一眼那渔家院子,立即给你方稳、厚重的感觉。大块石头砌成粗犷的墙, 选材时随方就圆,三角形的大山墙,在方形院子的整体基调中画出了丰富的几何形变化,它 肩负着房盖上外覆的一层厚厚的草顶。吴冠中优美的言辞形象生动的描述出了海草房的外 观,令人充满无限向往。海草房不华丽,不高贵,但如果你是亲眼见到他的真面容,一定 会被其古朴的外表所打动,他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勤劳与朴素。

初中家乡的传统文化研究探究活动教案.doc

初中家乡的传统文化研究探究活动教案探究活动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尊重家乡的传统文化,积极参与探究学习。以下是我为您整理初中家乡的传统文化研究探究活动教案,供您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教案名称:初中家乡的传统文化研究探究活动教案 活动内容 1.引导学生知道家乡有哪些物产,了解家乡的经济特征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 2.在活动中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自己家乡有哪些物产;搜集家乡物产实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中国物产地图(各省级行政区内标明各种物产的形象图标)。 教师:看看这张地图与前面我们认识的地图有什么不同,你从地图中可以看到些什么? 2.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3.教师小结:从地图中可以看出祖国物产真丰富,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物产。 (二)了解家乡的物产 1.学生列出家乡物产。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地列举家乡的物产。 2.编儿歌:学生依照教科书中的活动示例,将列举的物产编成儿歌。

3.将编成的儿歌配上击掌的节奏玩一玩拍手游戏。教师可先示范书上的儿歌,然后学生自由分组练习自编的儿歌,还可以玩一玩“拍手接龙”游戏。 (三)家乡物产博览会 1.教师:刚才同学们列举了很多家乡的物产,下面我们来开个家乡物产博览会,把你们带来的家乡物产展示出来,介绍给大家。 2.学生自由分组,布置展台。每小组6~10人,摆放好自带的家乡物产,尽量把展台布置得漂亮、有特色一些。 3.小组准备解说词,推荐解说员。介绍物产的特点,给家乡带来的好处,推荐1.~2.名解说员。 4.教师带领学生参观各小组的展台,听解说员的讲解(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先参观自己所在组的展台,由教师作示范讲解)。 5.教师评价:参观了家乡物产博览会,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哪个展台布置得好?哪位解说员解说得好? (四)推销家乡的物产 1.学生设计广告推销家乡的物产。 (1)设计包装。 (2)设计广告语。 2.教师分发学生设计广告所需要的卡片或纸片。 3.学生上台展示。将设计的广告卡片贴在黑板上,设计的包装摆放在讲台上,并作现场演示。 4.评选最佳广告语、最佳包装设计。 三、教案小记。

"缅怀革命先烈 追寻历史足迹”主题班会总结

"缅怀革命先烈追寻历史足迹”主题班会 总结 "缅怀革命先烈追寻历史足迹”主题班会 又一个清明节,又一个缅怀先烈的日子。我们虽不能到烈士墓前为他们献上最深的敬意,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来缅怀革命先烈们,追寻他们的足迹。革命先烈们有的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尊严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有的为了彻底埋葬旧世界,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而前赴后继,英勇作战,抛头颅、洒热血;也有的在和平建设时期,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而献出青春和热血。 先烈们,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险时刻,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长城,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进行着拼搏。他们倒下了,但成千上万“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站起来了,他们高唱着“义勇军进行曲”,去继承你们未完成的事业;先烈们把对国家、对劳苦大众的爱化作战斗中同敌人拼杀的精神力量,不怕牺牲,勇往直前,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先烈们,在社会主义建设最需要的时刻,又抛去了家庭和个人的一切,毫不犹豫,挺身而出,把宝贵的生命无私地献给了祖国和人民,把满腔的热血洒遍祖国大地。 面对他们,我们怎么能不肃然起敬?他们的辉煌业绩,将深深地刻在史记上!他们的英名将与日月同辉,与江河共

存!我们要敬慕这些无私奉献的英雄!正是因为有了他们这些无数的革命先烈,有了他们的崇高,有了他们的无私才有了今天的和平环境,才有了祖国的繁荣昌盛。 战争的年代照就了烈士们的勇敢与坚强,和平美好的环境为我们提供了学知识、长才能、为祖国奉献的机会。我们有信心,因为我们有榜样!同学们,我们是时代的幸运儿,我们应该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更应该懂得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和历史使命。我们要爱自己,更要爱祖国,我们要发奋学习,为她增光,为她添彩!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