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让高中语文课堂“返璞归真”

让高中语文课堂“返璞归真”

让高中语文课堂“返璞归真”

语文课更应返璞归真

语文课更应返璞归真 “一路走来一路唱……”一曲歌声勾起了我的一片思索…… 曾几何时,我一直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摸索着,在不断的摸扒滚打中,渐渐地我似乎有了些许收获。 纵观当今语文教学,的确也有了可喜的改观:满堂灌,重道轻文,教师中心,肢解课文等现象正在淡出课堂。可是,我们也看到,事情有着朝另一个极端发展的趋势,在大兴课改的今天,在不少教师那里,一味地跟风学招,正使新课标遭遇着窘境。 在流行素质教育的当今,怎样上出“语文味”,这的确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特别是强调“人文性”的今天,每逢公开课,教师们都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地去发掘文本的内在思想内涵,以至于一节课下来,表情丰富,声音抑扬顿挫,课件也是精彩纷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也吸引了教师的眼球。但是,在那一节节看似热闹的现象之后,待到曲终人散,回味所见所闻,究竟是“生动”还是“心动”呢?诚然,人文性能培养学生的情操,可不至于《跟踪台风的卫星》之类的课文也的让学生去爱恨情愁啊!多媒体课件纵然可以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文本,可也不见得非得顿顿吃啊,正如油盐酱醋一样虽有味可也得因菜而异啊!总不能说鲫鱼汤里也非得加些酱油吧!我觉得:语文课堂上的教学手段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切莫“同一首歌”。我教《赶海》时采用了很城市化的教学手段——和孩子一起唱《大海啊我的故乡》,孩子们虽然唱得很整齐,但后来想想似乎有哗众取宠之嫌。农村孩子根本不知道海边生活的乐趣,又何从谈起去

热爱海边生活呢? 教学中要处理好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切莫“为表演而表演”。听过一节课《丰碑》,我们看到的大多是师生的表演――老师戴上帽子扮演军需处长,同学们有的是小红军,有的是司令员。我们见到的是“小红军”们兴高采烈的表演,怎么会体会到当时的那种悲壮的一幕,又怎么能体会到军需处长正是那屹立在人们心中的一座永久的丰碑?倒不如让学生读读课本,让学生从文本内容中去“入其境,悟其情”。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怎样上出“语文味”,特别是在过分强调“人文性”的今天,如何让学生走进文本,常常是我们忽视的――没有真正走进去,品读课文语言,理解文字背后的广大空间。一味的去追求所谓的精彩,什么课都想感动天感动地。刻意地去挖掘教材,找甚至去造内涵。到头来只是一派虚假繁荣。与其那样,不如做些实在的,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打牢基础,读好、写好。 “语文不是筐,啥东西都能装”,我们不能被“语文的外延”之类似是而非的口号所迷惑,而应回归语文的本色——言语能力是奠基性的,是语文课程、语文学科“质”的规定性得以存在、显现的基础,也是语文课程、语文学科得以发展的依托,舍此不称其为学科。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以我们深厚的语文功底引领学生落实语文的“本体”:外里显现灵活扎实的语言运用能力,内里表现为丰富学生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提升认识价值观, 那么我们就会享受于行走在语文回家路上的无限快乐之中。

高中语文教学案例.

高中语文教学案例 品细节,悟真情 ——《项脊轩志》的细节品读 垣曲中学张拥民 《项脊轩志》并不是一篇特别艰涩的文章,其中的情浓、文质朴,曾感动了无数读者。但是作为一篇文言文,究竟该如何处理,既照顾到了文言文的特点,又能让学生真正品文、悟情。我希望在这一课有所突破,打破文言文难教、学生死学又不爱学的怪圈。恰好那个时期,学校刚刚开展“感恩”教育主题活动,布置学生写一篇讴歌亲情的作文。于是我大胆采用课题学习的方式来教学本课,并且把“《项脊轩志》细节描写”作为了本课的课题,希望通过品味细节,体味那份“难言的伤痛,不老的亲情”。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了:通过学习文中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品味鉴赏,来理解感悟作者情感。 总体设计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鉴赏性阅读,通过听录音,初步感知课文,并在这个基础上找动自己的细节,对它进行翻译; 第二步评价性阅读,说出这处细节表达的思想感情,抒情时又体现了什么特点; 第三步扩展性阅读,通过文本精读,调动学生阅读细节的兴趣,进行扩展性阅读,进而有效指导作文教学。 目标及步骤选定后,我怀着忐忑的心情试着讲授这节课,惧怕学生不说不

参与,可是出乎我意料的是,学生们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在谈到大母“喃喃自语”的细节时,班里竟传出了低低的抽泣声。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纷纷谈自己的感受,整个课堂被一种浓浓的情感、深深地文化气味笼罩。到这里我不能不先展示一下我的开题过程: 我先背诵了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父亲买柑橘片段,(自认为自己的朗读水平还不至于让学生倒胃口)体味细节描写的魅力。(明确此处状难写之意在眼前,含不尽之意在言外)然后告诉学生,明确什么是细节描写。然后听录音,让学生找出感动自己的细节。(第一环节)然后要求小组讨论:要求找出最动人的细节,并且针对一个细节进行鉴赏分析。(要求:谈话要有一个话题谈,然后做出分析,先必须把自己选取的原句解释一下) 同时给出示例:融情于树,情深似海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也”翻译 分析:前文讲到他曾与妻子有过一段短暂而又温馨的生活,他深爱自己的妻子,树市妻子亲身所植,因而弥足珍贵。而今物是人非枇杷树已亭亭如盖,时光飞逝,人去物在更添悲凉……,包含一种浓浓的深情,深沉的忧伤! (这个示例非常关键,它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按要求、按步骤思考回答问题。) 之后短暂的“喧闹”之后,学生们纷纷起身谈感受,所选细节竟达16处之多,远远超过了我对学生的想象。有人从篱笆网与墙的变迁,想到了家庭关系;还有人从犬吠鸡乱飞谈家道败落,学生们谈着,我引着不知不觉一节课就下了。学生们意犹未尽,更多的同学注意到了枇杷树的象征意义,甚至有人想到了自己故去的亲人等等。这里仅整理学生的几个观点。如:“篱笆变

高中语文教学案例

高中语文教学案例 一石激起千层浪 ——一节公开课后的思考 学校为了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每学期都组织“周研究课”活动。2008年10月,我作为高二年级的语文备课组组长,在这次活动中讲《滕王阁序》这篇课文。这是一次引发我很多思考的一次开课。 对这篇课文,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通读全文,疏通文意,掌握重点词语。 2.了解骈文的文体特点,领悟其音乐美。 3.体会作者复杂的感情,理解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赏析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在设计难点突破时,我考虑到学生独立赏析难度较大,给学生提示了景物描写赏析的角度:形、色、声、动。我的目的是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诗文的美,自己能够从不同角度揣摩、品味诗文的艺术性。 因为教两个班级,又是面对全校语文教师的一节课,所以我先在不开课的班级上了一课,在那个班,学生反映很好,我对教材进一步熟悉,自我感觉不会有什么问题了。 开课了,开始的时候很顺利,诵读,理解重点词语,把握诗人情感。一切按我原来的设计进行。然而到赏析名句这一还节,虽然我已经提示了角度,但一大部分学生仍然露出茫然的神情,感觉无从入手,有些冷场。这时,我只好另辟蹊径,用杜甫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作为范例,来引导学生分析景物描写语句,至此,学生才有所领悟。顺利回答。最后归纳: 点面结合: 作者首先为大家描绘出一个旷远的背景,水天相连,浩淼无边。在这水天一色的一片青碧之中,点缀以红霞、野鸭,一派宁静祥和。 色彩绚丽: 水天相连,一片青碧而红霞在天上飘动,野鸭在红霞中翱翔,造成蓝天上一红一白的色彩对照,构成的画面更为明丽鲜活 动静结合: 落霞、孤鹜写动态,秋水、长天写静景,动静结合,妙语天然。秋日佳景,跃然笔上,宛然在目 比拟修辞:无生命的晚霞与有生命的飞鸟并举,赋予画面以动感。 声韵和谐:运用对偶句,韵律优美。 学生们终于领悟了千古名句,所言不虚。我又在学生啧啧称叹时布置学生将这两句扩写为一段散文,学生们热情很高,甚至下课时还大声背诵,有点意犹未尽之感。

洗尽铅华 返璞归真

洗尽铅华返璞归真 洗尽铅华 返璞归真 ——回归本真的语文课堂摘要: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课改浪潮风起云涌,学说纷繁,流派迭出,给人一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到底哪条路真正指向阅读教学的理想回归?莎士比亚有句名言:“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借鉴到阅读教学中,就是要删繁就简,返璞归真,追寻形式简约而内蕴丰盈的语文课堂。关键词:删繁就简;返璞归真;语文味 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阅读教改风起云涌,学说流派层出不穷。课堂上常常能见到花样翻新的形式,听到标新立异的回答,那精彩美妙的多媒体展示,热闹积极的小组合作学习,似乎一扫旧课堂的“一片昏鸦”,让人眼花缭乱。然而,异彩纷呈的语文课堂让人迷醉,更让人迷惑。崔峦先

生曾指出:“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扎实、朴实。”语文的独特使命是教语言文字。“大道至简”,我们的语文课必将洗尽铅华,反璞归真,让语文还原本色,复归本位,体现一种“简约之美”。正所谓“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因此,在欣赏赞叹的同时,我们应该静下心来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如何才能做到真实、扎实、朴实,切实提高孩子们听说读写能力和语文素养?一、语文就是语文,应该守住教学的底线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教学离不开字、词、句、段、篇,离不开听、说、读、写,离不开理解、感悟、积累、模仿、迁移等实实在在的语言实际活动。语文老师要让学生从文本的字里行间体会人物心情,学生和文本零距离接触,深入地理解文本,从而促进言语能力的提高。 《长城》(人教版课标本四年级上册) 多媒体出示: 嘉峪关 崇山峻岭

蜿蜒盘旋 垛子 燎望口 屯兵 凝结 血汗 智慧师:(毛老师请一名学生读第一组后及时评价并提问)“你读得很正确,作者在哪里看长城用到这三个词?”生:作者在远看长城时用到这三个词。师:(毛老师请一名学生读第二组后及时评价并提问)“你的声音真响亮,作者又是

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

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 多种设备和教学手段搬上讲台,现代语文课堂丰富多彩,然而教学效果不尽人意。要大声呼吁——让语文“返璞归真”!科学有效、精简使用现代教学技术,让学生感受语文的美,从而热爱语文、欣赏语文、玩味语文和使用语文。把时间还给孩子,把诵读还给孩子。 标签:教学手段语文返璞归真 轰轰烈烈的语文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在全国开展得有声有色,可谓百花齐放、各显神通,各种设备诸如电脑、音响、幻灯、大屏幕、投影、电子白板、手机app联网等等,还有多种教材和花样教学手段都一起搬上了讲台,使得现在的语文课堂丰富多彩、精彩纷呈,一会儿像朗诵会;一会儿像听演唱会;一会儿又像看电影......无不体现出现代科技的时代特色。再看我们的老师,时而抒情、时而播放,忙得汗流浃背、口干舌燥。然而我们的学生却并没大家想象的那么被吸引,他们好像见惯不惊、不为所动。而更出人意料的是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水平似乎并无明显提高,甚至更遭。我们不得不大声呼吁——让语文“返璞归真”吧! 来看关于《月光曲》一课的例子: ...... 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对于这篇课文的教学方法,我们在一次片区组织的“同课异构”活动中看到,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案例(共篇)

篇一:语文教学设计参赛优秀模板(含高中和初中) 语文教学设计优秀模版(含高中和初中) 初中篇 【设计理念】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合作探究与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在疏通文本的基础上,联系自身经验,对文本进行了个性化解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 【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第“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这个例子既承担了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了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因此是个很好的蓝本。2.文本简析: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望,所以教师要采取鼓励机制,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热情。并且,初一是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的时期,但他们的鉴赏能力还是很有限的,因此要多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以上几点主要是从学生的现有水平、学习习惯和能力上去认识归纳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点难点】 1.针对单元重点和教材内容,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2.针对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心理层次,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难点是: 【教学方法】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课时安排】 一课时(45分钟)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3分钟) (一)课前预习 1.掌握本文字词,熟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对有疑惑的地方做好记号。 2.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认识并熟悉作者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三、奇文探究共赏析(22分钟) 四人组成一个小组,合作完成以下内容,并且采用“小组擂台积分榜”进行评价。(一)研读入境品语言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反思精选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反思精选 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遵循“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先进的教学理念,探索学生全面发展之路。高中的语文需要在如何提高学生素质方面给予更多的思考,拟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并有效地落实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因而,我们所要追寻的应该是也只能是在保证学生对语文有足够重视,并有一定语文基础与写作基础的前提下,怎样有的放矢地传授对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大有卑益的教学内容和写作训练方法。以此为基点,高中语文教学迫切需要在教师、教材和学生这最基本的教学三环节中进行认真检验的基础上,确定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不同的教学原则,从而有力地促进高中语文的素质教育。 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在新课标下进行语文教学设计应做到以下几点: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当老师容易,当好老师就不容易了,上课很简单,但要上好高效课堂就不简单了。影响课堂的因素很多,为了使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能更有效直至高效,还不仅仅要以模式和理论作指导,更需要不断探索。 一、教学设计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深化课堂教学。 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我们不难发现仍然存在着许多旧的观念,无法摆脱旧的思想、习惯势力、旧的传统的影响,注重45分钟课堂知识的讲授传播,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开发。语文科的本质属性,就是语言的学习和应用,而语文课是多种因素的综合,读写、听、说、修辞、逻辑等等,每节课就不可能面面俱到的讲授,只有集中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实效。高中语文教育指向“人的发展”。因此就要求我们,高中语文教学必须联系生活实际,注重语文实践,能力训练,要以语文知识为基础,做到切实有效,课内课外有机结合。但我认为,无论课内课外,都必须围绕一个核心、两个基本点,也就是围绕“能力训练”这个核心而展开,两个基本点就是课内与课外。课内注重于练习,课外致力于阅读,课内课外相互结合,不拘泥于教材内容,而延伸到课外阅读教材,并穿插一些课外读物,这样课堂教学气氛就比较活跃,对深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起到很好的作用。 二、教学设计必须体现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注重了语语知识的传授,始终让学生在课堂上都是被动的接受,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提高高中学生的语文素质,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有自主的学习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比如每节课在课堂上我都让一两个学生上台发言演讲,然后再请一两个学生上台针对同学演讲发言,发表评价。还有在自读课文的教学中,尽量以问题形式让学生充分讨论,共同解决。这样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主体参与的感觉,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充满着活跃的气氛,个个踊跃讨论,积极发言。但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举一反三,触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 阳泉二中王美玲 [案例背景] 一:笔者正任教高二一文一理两个班的语文课,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和教师想像的相差甚远。早些年的高中生们对古诗词喜欢得颠来倒去地背,许多学生书或笔记本的扉页上都认真地写着最喜欢的诗句,而现在这种现象已经很少看到了,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古典诗词已提不起太大的兴趣。有时,在课堂上听完声情并茂的课文配乐朗诵后,望着学生一脸冷漠,笔者心中塞满了无助与无奈。有时,笔者在课堂上提到一句诗,很少有同学能接到下一句。还有一部分同学对背诵古诗是应付检查。 二:我们学校规定禁止学生把手机、Mp3、Mp4等各种通讯和娱乐工具带入校园,可是我班文艺委员许燕上自习时听Mp3,我非常生气,班干竟然带头违纪,拿到办公室一听,里面有毛宁的《涛声依旧》、黄安的《新鸳鸯蝴蝶梦》、周传雄的《寂寞沙洲冷》、邓丽君的《但愿人长久》《芳草无情》、周杰伦的《东风破》《青花瓷》等等,她噘着嘴说是为了学习古典诗词,我想她确实不是狡辩,这些流行歌曲的确都与古典诗词有关,心中怒气消解了许多,批评其违纪的同时更多的赞扬…… 我陷入了思考:我们的语文课是不是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了没有?然而,这些问题却往往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那在古诗词教学方面能否迎合学生达到一种默契,或许古典与流行之间就有一种默契。 [案例原因探寻] 经调查了解,这种现象并非笔者所教的学生如此,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于是,笔者想:现在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已兴起了读背古诗之风,为何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古典文学底蕴反而变得如此贫乏?到底是谁伤害了我们的学生?到底是什么导致了高中生对古典诗词学习兴趣的减退?如何才能重新唤起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呢? 由此,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开始了深一层地思考。 (一)造成现状的客观原因 1、在流行文化和快餐文化的冲击下,学生的阅读空间狭小,阅读品位降低。 现在的高中生课业负担都非常重,再加上网络、电视、广播和流行音乐的冲击,学生课外花在阅读上的时间可谓少之又少。在这么有限的时间里,我们的学生都在看些什么书呢?我们经常看到有老师从学生那里没收到动漫、武侠或者言情一类的书。我的学生是理科班,整天忙于数理化,他们没有太大的兴趣也没有大块的时间来读长篇名著,所以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的阅读局限在这类书中。这些书在学生眼中可谓图文并茂,情节引人入胜,通俗易懂,携带方便,便于隐藏,而且一个中午就能读上一本,所以在学生中有一定的市场。 经常性的阅读这些书,使得学生的语言水平深受其害,如我们经常可以听见学生张口就来周星弛的口头禅:“哇靠”“哇塞”,更有甚者能把他的经典台词“曾经有一段爱情放在我面前……”倒背如流。千篇一律的说话方式阻碍了他们思维的发展,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品位难以提高,拿到高雅的古诗词就没精打采,无兴趣去读。 2、课本中所选的某些诗篇确实与学生有一定距离,不能吸引学生。 如《离骚》,就有不少学生反映这首诗古奥难懂,提不起兴趣。《离骚》虽然是我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源头,距离学生的时代比较久远。虽然前面学生已经接触了《诗经》,但对于楚辞,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仍然是陌生的。从字面上看,障碍特别多,学生也就没有了读下去的欲望。 3、呆板的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枪杀了学生的学习古诗词的激情。

语文味让散文课返璞归真

语文味,让散文课返璞归真 如何进行散文阅读呢,我认为:第一. 抓住散文特征。深入挖掘作品的“独特与深刻”的“情思”,领会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找到作品中的那个“我”,体悟出“我”的个性。第二. 注重散文的“理性”、“理趣”。作品的情感体验之中有对社会人生的一种领悟。不只是抒情。第三,初中阅读能力的重新认识。即整体感知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形成解释能力,欣赏评价能力,实际运用能力。 学习散文时,首先抓住散文特征。(散文)“表现上注重情真意切,意在境中。散文一般不像小说那样以人物形象的相对完整的塑造为能事,虽然也并非轻视人物情态的传神。而散文必须向读者坦诚真实的自我,所以散文最难作假。这就引申到散文教学的一个问题:散文中没有主人公的问题,散文教学的关键不是抓人物,而是找到作者最想说的那句话。即便是叙事性散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也要有别于小说的人物分析。例如有老师讲《散步》,把精力放在分析四个人物的性格上。散文的魅力,在于情感体验之中对社会人生的一种领悟。不只是抒情。从散文发展史的角度看,现代散文肇始于议论。当今文化散文、学者散文、历史散文大量涌现,加强了散文的理性成分,众多学者在强调散文的理性成分。但是,散文的理性、理趣,并不是枯燥乏味的直接议论,而是寓理于事、于情、于景、于物。也就是说,它和散文的形象性,并不矛盾。从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看,教师们对文本解读的肤浅(解读不到位)、标签化(解读错误),教学实践中的片面强调感受,都可根源于对散文感悟中的“悟”、“情思”中的“思”,缺乏重视。散文解读要到位,方法有知人论世;借助互文;在文本自身的字里行间细致体会;前后关联,整体把握 语文是一种文化,语文课堂是传承这种文化的空间载体。而“语文味”是语文课堂的灵魂。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味教学流派创立者、华南师大特聘硕士生导师程少堂提出: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以苏轼的《定风波》为例 绛县中学周湘燕 [案例背景] 进入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难度越来越大。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高中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和教师想像的相差甚远。早些年的高中生们对古诗词喜欢得颠来倒去地背,许多学生书或笔记本的扉页上都认真地写着最喜欢的诗句,而现在这种现象已经很少看到了,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古典诗词已提不起太大的兴趣。有时,在课堂上听完声情并茂的课文配乐朗诵后,望着学生一脸冷漠,心中塞满了无助与无奈。有时,在课堂上提到一句诗,很少有同学能接到下一句。还有一部分同学对背诵古诗是应付检查。 看着这些情况,我陷入了思考:我们的语文课是不是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了没有?然而,这些问题却往往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那在古诗词教学方面能否迎合学生达到一种默契,或许古典与流行之间就有一种默契。 [案例原因探寻] 经调查了解,这种现象并非我所教的学生如此,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于是,我想:现在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已兴起了读背古诗之风,为何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古典文学底蕴反而变得如此贫乏?到底是谁伤害了我们的学生?到底是什么导致了高中生对古典诗词学习兴趣的减退?如何才能重新唤起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呢? 由此,在教学实践中我开始了深一层地思考。 (一)造成现状的客观原因: 1、课本中所选的某些诗篇确实与学生有一定距离,不能吸引学生。 如《离骚》,就有不少学生反映这首诗古奥难懂,提不起兴趣。《离骚》虽然是我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源头,距离学生的时代比较久远。虽然前面学生已经接触了《诗经》,但对于楚辞,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仍然是陌生的。从字面上看,障碍特别多,学生也就没有了读下去的欲望。 2、呆板的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枪杀了学生的学习古诗词的激情。 不少教师平时教上古典诗词,篇篇逐字逐句串讲,老师讲的多,学生自己体验的时间反而少;或者似乎把一堂古典诗词鉴赏课上成了一般的文言文教读课。而事实上古典诗歌不同于文言文,把教文言文常用的方法放到欣赏古典诗歌的课堂上来,这不

语文教学的返璞归真

语文教学的返璞归真 发表时间:2009-03-18T12:58:07.810Z 来源:《现代教育科研论坛》 2008年第6期供稿作者:李英 [导读] “返璞归真”,《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去掉外在的装饰,恢复原来的质朴状态。 “返璞归真”,《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去掉外在的装饰,恢复原来的质朴状态。我觉得:语文教学的质朴状态就是感受语言、品味语言、研究语言。这样的课堂才是去掉了外在装饰的真实的课堂、扎实的课堂、朴实的课堂。我们应该在追求真实中去求的课堂的高度,去求得更高的教学品味。要在改革中继承传统的优秀语文教育经验,努力达到语文教育的本质目的,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这样的 “返璞归真”是求发展的、求真理的。只有做到了真实、朴实与扎实,才能真正“返璞”,才能真正“归真”,也才能求的课改的健康发展。怎样才能让我们在改革中继承传统的优秀语文教育经验,努力达到语文教育的本质目的,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呢?1.处理好“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关系 新的课程改革提倡多元化理念。这也是“以文为本”和“以人为本”双重背景下的一种综合性体现。它要求教师正视学生的差异性、独特性和多样性,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感受。我们要用科学的态度,系统地理解、把握这一课题,去竭力挖掘语言材料中渗透出的人文精神,去积极揭示新课程下的“真实’.。我们应该做到: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独特性、多样性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探究,帮助学生构建出因人而异的“真实”。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的教师为了体现人文因素,而忽略了语言因素、语言实践等语言最基本的特点;语言文字训练虚晃一枪,不落实,不到位;将人文性和工具性断然割裂,学生无法从语言文字的语境中感受、体验内在的人文精神。语文是艺术的、审美的,更是功力的、实用的。因此,语文课堂要立足“语文”,更要回归到“语文的本真”;让学生的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扎扎实实地受到训练,切切实实地得到提高;重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要多为学生提供语言表达、语言交际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进行长期的语言、文字的积累,让学生动手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学生的文字学、语言学知识也会更丰富。良好语感的形成,一定语文素养的具备,也将是水到渠成的了。 2.处理好“自主、合作、探究”和“有意义接受性学习”的关系 在课程改革中,“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不可否认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促进了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然而,有的教师为了在课堂中体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一味的把“自主学习”形式化为“课上乐起来”。迷恋于“丰富多彩,变化多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出现了教学漫无边际而无 “标”度,答案丰富多彩而无“准”度,语言随意平淡而无“深”度的现象。学生在这些看似“热闹”的课堂中,缺乏独立思考的空间,后进生很难获得实践、思考的机会。因而,双基没有得到落实,能力没有得到有效培养,课堂成了少数学生表演的场所,教学的“三维”目标自然很难得到落实。 究其原因,出现上述状况就在于老师们追求的是外在的“装饰”,而丢弃了传统教学中优秀的教育经验。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在某些时候显得尤为重要。我们都应该明白,传统的未必都是落后的,而现代的未必都是先进的。如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帮助学生体验知识,发展学生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如果我们滥用了多媒体,错误地认为没有多媒体的课就不是一节好课,那我们就走进了媒体使用的误区,成为标签式的使用多媒体。我认为如果用卡片、挂图、小黑板等经济、方便的教学手段能达到效果,那就最好不用成本更高的多媒体。因此,对于传统教育中的好经验要继承,同时应该根据出现的新情况加以改造,融入新的思想与方法,推陈出新,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3.处理好“教”和“学”的关系 课程改革的步步深入使课堂教学出现了可喜的变化:教师“独霸课堂”的现象大为改观,学生“主体地位”得到较好落实,课堂呈现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然而,矫枉难免过正,突出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却又有失落的现象:课堂上,有的教师让学生“见仁见智的发表见解,自己却成了“旁观者”,对学生的思维偏差不进行引导,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漏不予纠正,对学生探究的结果不进行总结,一切皆由学生说了算,学生的“自主”演化成了“放任自流”。有的重视了“突发性”的生成,却忽略了课前的预设,使课堂教学成了“临时抱佛脚”;有的也进行了引导,但又停留在表面上,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拓展和深化,教师没有起到“促进者”的作用,课堂教学沦为“机械重复”。教育是雕琢心灵的艺术,是智能的开掘、精神的陶冶和文化的熏陶。教育不是为满足人们审美和欣赏的需要,而是重要使命的实践。要想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不仅要有善良的动机和满腔的热忱,更应该务实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我们都应该让语文教学植根于我们的语文课堂,抛弃华丽的装饰,追求质朴的状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返璞归真。

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课教学案例

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课教学案例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评析 一、课前【多媒体显:课题】 二、导入【多媒体显示《滚滚长江东逝水》画面,小声播放此段音乐】 教师讲述:《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适合中学生课外阅读、鉴赏。上学期,我们布置课外阅读《三国演义》,同学们作了大量笔记,写了多篇读后感。这节课,我们一起讨论“三国”中的人物,同时也检验同学们课外阅读的效果。 《三国演义》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细致刻画了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这节课,我们对其中一个重要人物展开讨论。 这个人物,有的说他是英雄,有的他是奸雄,他是谁?(曹操) 【多媒体显示:曹操画像。是英雄?是奸雄?】 下面,我们用辩论的形式来讨论。 三、辩论会 讲述:在我左边四位是正方,辩题是;曹操是英雄?在我右边四位是反方,辩题是,曹操是奸雄?在我对面第一行中间五位是评委辩论现在开始。 攻辨 1、正反方一辩各自亮出自己的论题。 2、正反方二、三辩互相驳斥对方的论点、论据。 3、正反方一辩辩论情况作小结 (二)自由辩 1、正反方辩论 下面同学有什么看法? 2、观众参与辩论。 3、正反方四辩各自总结陈词。 下面由评委代表点评。 四、总结归纳 1、讲述:谢谢辩手们的精彩辩论,谢谢评委的准确评价。曹操是英雄?是奸雄?这是个千百年来褒贬不一的话题。刚才,同学们进行了激烈的争辩。现在,我们一起来轻松一下,请欣赏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两个片段。 【多媒体显示:“横槊赋诗”和“梦中杀人”片段】 2、从同学们的辩论和电视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是个性格复杂,形象多样的人。 3、请同学们根据辩论、小说、电视剧对曹操作一下总的评价。注意大屏幕的提示。 【多媒体显示: 如下】 奸雄 政治:玩弄权术挟天子以令诸侯 道德:不忠不义田猎事件错杀吕伯奢 性格:奸诈残暴割发代罪梦中杀人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 --------以苏轼的《定风波》为例 绛县中学周湘燕 [案例背景] 进入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难度越来越大。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高中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和教师想像的相差甚远。早些年的高中生们对古诗词喜欢得颠来倒去地背,许多学生书或笔记本的扉页上都认真地写着最喜欢的诗句,而现在这种现象已经很少看到了,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古典诗词已提不起太大的兴趣。有时,在课堂上听完声情并茂的课文配乐朗诵后,望着学生一脸冷漠,心中塞满了无助与无奈。有时,在课堂上提到一句诗,很少有同学能接到下一句。还有一部分同学对背诵古诗是应付检查。 看着这些情况,我陷入了思考:我们的语文课是不是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了没有然而,这些问题却往往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那在古诗词教学方面能否迎合学生达到一种默契,或许古典与流行之间就有一种默契。 [案例原因探寻] 经调查了解,这种现象并非我所教的学生如此,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于是,我想:现在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已兴起了读背古诗之风,为何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古典文学底蕴反而变得如此贫乏到底是谁伤害了我们的学生到底是什么导致了高中生对古典诗词学习兴趣的减退如何才能重新唤起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呢 由此,在教学实践中我开始了深一层地思考。 (一)造成现状的客观原因: — 1、课本中所选的某些诗篇确实与学生有一定距离,不能吸引学生。 如《离骚》,就有不少学生反映这首诗古奥难懂,提不起兴趣。《离骚》虽然是我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源头,距离学生的时代比较久远。虽然前面学生已经接触了《诗经》,但对于楚辞,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仍然是陌生的。从字面上看,障碍特别多,学生也就没有了读下去的欲望。 2、呆板的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枪杀了学生的学习古诗词的激情。

返璞归真 让语文课堂教学更精彩

返璞归真让语文课堂教学更精彩 发表时间:2017-06-16T09:29:25.430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年4月上作者:刘小云[导读]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的具体要求为:所有年级都要重视朗读。摘要: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的能力,这样的话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课堂必须进行改革在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那么,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应是怎么样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学生实际,笔者认为应有四个特点,做到返璞归真,让语文课堂教学更精彩。本文将对此作一简单阐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学生 一、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应是读书室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的具体要求为:所有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可见,“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然而,受考试和分数的制约,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都是教师一言堂,忽略了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所以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课堂不应再是讲堂,而应是学堂,是学生读书的地方。语文课堂教学要重视学生朗读,让学生在与文本、同学、教师交流的过程中充分地读,读出水平,读出教材的特点、意境、灵感、生命的差异。可以通过质疑的读、归纳的读、训练的读,进行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的训练,如在教学《桂林山水》这一课时,以不同形式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让学生体会桂林山水的特点,先是个别读,要求能读得准确,读得通顺,然后分小组进行检查读,接着指名开火车比赛读,最后全班一起有感情地大声朗读,待学生有了读的基础,再引导思考“读了这段话,你们发现桂林山水有什么特点?是从哪些词句体现出来的?”有的说清,有的说绿,有的说静,有的说秀、有的说奇,有的说美,简直就是一幅画,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各显神通,答案不一,个性化的独特感受得到体现。这样学生不但对学过的知识记忆犹新,课堂还充满朗朗的读书声,课堂充满活力与朝气。 二、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可是实验室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的能力,因此,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课堂应让学生自主观察、实践和动手,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和发现的能力,让每节课都成为学生终身难忘的永久体验。如在引导学生理解“大摇大摆、目瞪口呆”等词时,让学生上台表演,用形象的肢体动作来表现词的意思;而在学习“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等词时,则让学生上台画简画,再直观再现情景;学习“云雾迷蒙”时就让学生观看录像片,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并完全陶醉在那如诗如画的情景中,这不正符合小孩子好动、好奇、好尝试的天性,返璞归真,让语文课精彩起来了吗? 三、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是游戏场 学中玩,玩中学,是现代课堂教学的又一个特点。把游戏活动带进课堂是新课标大力倡导的。如学完一课生字时,为巩固掌握所学生字,在低年级就可创设找朋友游戏:把有些生字的偏旁或部首分开,分发给学生,让其中一学生走上讲台举着生字偏旁卡片高呼“我的朋友在哪里?”另一个同学如发现自己拿着的卡片能与他手中的组成生字,则走上去说“你的朋友在这里!”然后站在一起,组成所学的生字,这样能让学生跃跃欲试,引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又如课堂背诵,一般的方式比较单调且枯燥乏味,学生总是带着被检查的心态惴惴不安地背诵。要么背错,要么背不出,可是如果老师将背诵作为模拟生活中的一件趣事来处理,既充满了情趣,又提高了训练的难度,拓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教学落花生这课时,学完课文,需背诵描写花生的好处的段落的时候我便说“孩子,听说你对花生的好处方面的知识了解的很多哟,能说给我来听听吗?”个个学生马上热情高涨,兴趣盎然,会背的高高举起了小手,不会背的也在认真地读,课堂焕发出别样的精彩! 四、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是聊天室,是大平台 新课程倡导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所以课堂教学要注重对话,注重心与心的交流、思维与思维的碰撞、情与情的相激。如我教《草船借箭》一课时,我让学生思考:把《草船借箭》这个题目的“借”换成“骗”,好吗?一男生说:“老师,可以,而且我觉得“骗”更好。”“哦?”我忙问到,“你为什么会这样说呢?”这个学生胸有成竹地说:“因为课文中写到:诸葛亮趁大雾漫天出发,去到后又叫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虚张声势,引诱曹操出来朝江中放箭可看出诸葛亮是骗曹操的,当然用骗箭好了。”另一女生立即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老师,我可不同意他的说法。我认为还是原来的好!”我用鼓励的口气问:“为什么,能说说你的理由吗?”这个女生回答:“联系课文内容,从‘太阳出来了,雾还没有散,这时候,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这里可看出用“借”好,因为骗箭不用谢。另外用借箭更能突出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她还联系《三国演义》中的其他故事,如《火烧赤壁》来谈,说用借箭好,因为火烧赤壁时,诸葛亮把箭都还给曹操了。她解释得头头是道,其他同学无不流露出佩服的神色。我不由得赞许地点了点头。 这个案例说的是学生认为题目不妥,应该改题,这是创新阅读意识的流露,应给予肯定。但到底改还是不改,由此而引发出来的争论,更是自主、创新阅读的表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应当有各种不同的感受、意见和争论。所以,课堂教学应该允许学生出错,允许他们发表与标准答案不同的见解,让课堂成为学生互相交流的平台。如笔者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时,问到:“她敢从成把的火柴堆里抽出一根来点燃吗?”,让学生充分讨论她到底敢不敢抽出一根来点燃。大部分学生说她敢。因为她确实太寒冷了,这一答案与教材相符,可是有位女生却坚持认为不敢,因课文中说她没卖掉一根火柴都会挨打,何况是擦燃火柴,所以她不敢。笔者没有当场否定她的观点,而是在肯定大多数同学的意见后,对这位女生说:“老师尊重你的看法,你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见。” 为一个有歧义的问题在课堂上七嘴八舌、议论纷纷,这样地课堂氛围真的很好。我们的语文课堂就是要为学生创设这样一个平台,让学生在自主阅读、自主表达中,对习作的语言进行实践,把自己活跃的思维、独特的见解真确地表达出来,返璞归真,让语文课堂教学更加精彩,这正是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追求的境界。 (作者单位:广东省惠州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兴汉小学 516083)

高中语文课堂导入案例分析

高中语文课堂导入案例分析 一、歌曲导入法。 音乐自古以来就有教化作用,能熏陶人的性情,能抒发人的情感。现在中学生很爱听歌曲,许多人也都有MP3、MP4等,所以在学习高中语文必修一时,就利用学生爱音乐的特性,让他们用熟悉的与课文相关的音乐导入新课。 如在学习《鸿门宴》时,学生找了屠洪刚的《霸王别姬》,课堂上音乐响起,学生立即被歌曲中所体现出来的项羽对虞姬的万丈柔情以及英雄末路的无奈深深吸引,然后再问:“曾经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怎么会沦落到这样一种下场呢?让我们来看一下司马迁是如何告诉我们的。”这样便将学生的思维引入了学习文本的轨道,让其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在学习《别了,不列颠尼亚》时,这则新闻是写于1997年香港回归时,通过独特的视角写出来的优秀新闻,就从歌曲《东方之珠》导入,了解香港及其昨天和今天。 学习必修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时,就从学生喜爱歌星周杰伦的《兰亭序》入手,再加上作者有关的传说,学生一下子就对课文感兴趣了。教《孔雀东南飞》时,又让学生去找歌曲《孔雀东南飞》,学生提前对课文相关内容有了解,课堂再用歌曲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其实,在高中语文课本中,有相当多的课文都有相对应的歌曲,如李清照的词,就有“月满西楼”“一剪梅”等歌曲,李煜的《虞美人》,苏轼的《明月几时有》等等都有歌曲,这些歌学生也都听过,都能作为很好的课堂导入的例子,让学生在歌声中进入课文的学习,既贴近学生,又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二、影视导入法。 影视的直观性是学生很喜爱的,对于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影视剧,多少也有接触过。所以在学习课文时,尽量把这些资源利用在教学上。如学习《荆轲刺秦王》时,让学生先去看张艺谋导演的电影《英雄》,课堂导入时学生一下子就说出了许多相关的知识,也更容易理解荆轲在易水送别时“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那种悲怆感情。在上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前,我先让学生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 分析 Final revision on November 26, 2020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以苏轼的《定风波》为例 绛县中学周湘燕 [案例背景] 进入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难度越来越大。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高中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和教师想像的相差甚远。早些年的高中生们对古诗词喜欢得颠来倒去地背,许多学生书或笔记本的扉页上都认真地写着最喜欢的诗句,而现在这种现象已经很少看到了,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古典诗词已提不起太大的兴趣。有时,在课堂上听完声情并茂的课文配乐朗诵后,望着学生一脸冷漠,心中塞满了无助与无奈。有时,在课堂上提到一句诗,很少有同学能接到下一句。还有一部分同学对背诵古诗是应付检查。 看着这些情况,我陷入了思考:我们的语文课是不是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了没有然而,这些问题却往往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那在古诗词教学方面能否迎合学生达到一种默契,或许古典与流行之间就有一种默契。 [案例原因探寻] 经调查了解,这种现象并非我所教的学生如此,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于是,我想:现在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已兴起了读背古诗之风,为何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古典文学底蕴反而变得如此贫乏到底是谁伤害了我们的学生到底是什么导致了高中生对古典诗词学习兴趣的减退如何才能重新唤起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呢 由此,在教学实践中我开始了深一层地思考。 (一)造成现状的客观原因: 1、课本中所选的某些诗篇确实与学生有一定距离,不能吸引学生。 如《离骚》,就有不少学生反映这首诗古奥难懂,提不起兴趣。《离骚》虽然是我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源头,距离学生的时代比较久远。虽然前面学生已经接触了《诗经》,但对于楚辞,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仍然是陌生的。从字面上看,障碍特别多,学生也就没有了读下去的欲望。 2、呆板的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枪杀了学生的学习古诗词的激情。 不少教师平时教上古典诗词,篇篇逐字逐句串讲,老师讲的多,学生自己体验的时间反而少;或者似乎把一堂古典诗词鉴赏课上成了一般的文言文教读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