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结构功能主义

结构功能主义

结构功能主义
结构功能主义

结构功能主义

一、关键名词解释

1.结构功能主义2.模式变项3.社会化机制、社会控制机制

4.中层理论5.正功能、反功能6.潜功能、显功能7.功能替代

8.参照群体9.越轨理论

二、简答

1.结构功能主义的思想来源和主要特征

㈠结构功能主义把社会结构和社会整体作为基本分析单位,重点考察社会系统中维持系统存在的各种机制,以及各个内部组成部分在维持系统存在中所作的贡献。它致力于解决的基本问题是:社会系统如何维持其存在状态,并发展出一套全新的系统分析方法。

㈡思想来源

⑴欧洲早期社会学家孔德、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思想,特别是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思想已经包含了结构功能主义的基本命题;迪尔凯姆关于社会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社会团结和社会秩序、因果分析和功能分析的观点为结构功能主义所继承、发展和接受;

⑵英国文化人类学功能学派的影响,马林诺夫斯基提出的功能普遍性和功能不可缺少性假设,拉德克利-布朗提出的功能统一性假设,成为传统功能主义的理论基础。

㈢主要特征

⑴在研究层次上,结构功能主义通过强调“系统范畴”而将社会结构和社会整体作为基本的研究单位,坚持社会优先于个体的立场,认为个体的社会人格是由社会赋予和创造的,个体参与社会活动的动机也是社会价值系统的反映,并将个体动机与其行动的有意义的后果加以区分,以后者为研究重点;

⑵在研究方向上,结构功能主义强调和侧重的是社会系统的现存结构,以及维持系统生存中所发挥的社会效果;对于社会系统的内部组成部分,不追究其产生的原因,而是将其视为某种既成事实,侧重考察他们在维持系统生存中发挥的功能;

⑶在研究主题上,结构功能主义致力于探究一个社会系统为维持其存在,所必须得到满足的条件以及这些条件是如何满足的;强调和优先考虑有助于系统存在的因素、机

制和过程,忽略对社会系统的存在具有威胁和破坏作用的方面;

⑷不仅具有丰富内涵的理论范畴和宏观的理论框架,更重要的贡献在于为考察社会现象提供了新颖的观察角度,发展了一种全新的系统分析方法。

2.帕森斯构造理论的方法

⑴从复杂的经验现实中抽象出某些要素,并使其范畴化。他强调,建立一种概念体系比提出一种抽象的命题体系更重要。概念应首先被安排到与现实体系同构的分析方法中去。

⑵揭示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把这种联系在概念体系中体现出来。在提出社会行动的基本单位及其要素以后,就需要研究这些单位和要素如何构成更高一级的相互作用单位,他还提出三种相关的体系:个性体系、文化体系、社会体系。后来他又提出“有机行为体系”

⑶“整体论”:即把种类繁多的现象链接在一起,他的基本的理论背景始终是社会系统的理论,即把具体的系统看做是必须依照整合概念体系来分析问题系统。按照这种途径,将种种问题与“结构”、“功能”、“过程”、“冲突”和“变迁”这些相互有关的一般范畴联系起来

3.帕森斯社会行动理论的主要要点

⑴帕森斯把对社会行动的研究作为全部理论研究的出发点,行动是主体寻求目标实现的动作,称为“手段—目的”框架。(他认为,与社会行动相关的要素包括行动者、目的、手段、条件和规范

⑵帕森斯理论的主线是规范取向对社会行动的调整,行动者的最终目标来源于社会文化的价值观念,其中情景状态和规范取向是影响行动的两个同等重要的独立因素;在行动过程中,人们在确定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手段时有一定的选择自由,而社会文化中

的价值规范对这种选择进行指导和调节,情景状态则为行动的手段提供选择的条件;

4.简述帕森斯的社会系统理论

㈠帕森斯认为,行动理论的分析重点不是各个单位行动,而是行动系统,因为任何单位行动都是在特定的行动系统中发生的。行动系统指行动者与其状态之间发生的某种稳定的相互关系,一般行动系统区分为四个附属系统,按照等级层次依次是:⑴文化系统,⑵社会系统,⑶人格系统,⑷行为有机体

㈡帕森斯的分析重点是社会系统,社会系统受到文化系统的控制和人格系统的制约,是由行动者同其状态中的其他行动者之间稳定的制度化的角色构成;

⑴社会结构的核心概念是“自我”与“他人”,分别表示行动过程中发生关系的不同角色,社会系统依赖于角色之间在权利和义务关系上的互补性,权利指对互动对象的特定行动的某种期待,义务则指满足对方期待的行动;因此,社会结构指的是行动者所处的地位和承担的角色,各个“地位—角色”之间稳定的制度化关系。

⑵维持角色之间权利义务的互补关系的先决条件是承担角色的行动者对同一组价值规范有共同的理解,维持某种制度化的价值体系是社会系统稳定的基本前提;

⑶社会系统需要两种机制对可能出现的偏离进行调整,本质都是维护统一的价值体系:

①社会化机制,负责向新成员传授和灌输价值体系,使他们保持行动与角色的一致,

②社会控制机制,社会组织通过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方式和手段,对社会成员或群体行为进行指导和约束,对越轨行为进行监督和制裁,维持正常的社会结构。

5.帕森斯的模式变项理论

㈠模式变项理论是帕森斯用来区分行动者在互动过程中主观取向的类型学工具,行动者在于其他行动者的互动过程中,必然需要面临五个方面的抉择,这些可供抉择的五对范畴被概括为“模式变项”:

⑴普遍性与特殊性,涉及互动过程中特定行动标准的适用范围,普遍性意味着行动者在同其他任何人的中都遵循相同的规范性标准,而特殊性则意味着行动者因人而异地改变自己的行动标准;

⑵扩散性与专门性,涉及互动双方权利和义务关系的范围大小,扩散性意味着互动双方将所有人格都投入到互动过程中去,而专门性意味着互动双方之间的义务是在小部分内明确限定的;

⑶情感性与中立性,涉及互动双方是否在互动中投入感情因素;

⑷先赋性与自致性,涉及行动者之间作为相互对待和评价的标准,前者意味着根据先天特质和身份背景,后者根据行动表现和成就;

⑸自我取向与集体取向,涉及互动中优先考虑的是自我利益还是集体利益;

㈡任何一种制度化的社会关系都是上述五种抉择的某种组合,而这种组合不是个体行动者偶然的随意抉择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是社会文化系统中价值规范的制度化的结果。模式变项是价值规范在互动系统中的具体体现。

㈢正是这种制度化的价值规范支持着社会关系结构的存在和稳定,因此,行动者在进入某种社会关系结构时,不能随意改变这种既存的关系结构,而必须通过社会化过程,将价值规范内化到自己的人格系统,以在具体的状态中作出合乎价值规范的抉择和行动,从而保持互动关系的平衡与持续,使行动者顺利达到行动目标。

6.帕森斯如何运用AGIL框架对社会进行结构功能分析

㈠帕森斯认为,模式变项揭示了各种制度化社会关系的特征,而这些模式变项的变化与组合出的基本关系结构,这些制约着特定类型角色互动的抽象规范模式,体现了系统的基本功能需求,这些基本功能需求是满足系统生存的先决条件,因此结构分析必须同功能分析结合起来;结构功能分析的基本任务包括识别系统的基本功能需求,以及分析各种基本结构是如何满足这些功能需求的;

㈡行动系统的基本制度化结构是由这一系统必须满足的功能需求决定的,帕森斯提出四个基本范畴来概括这些功能需求,这四个相互关联的功能需求构成“功能体系”,是整个社会系统和每个亚系统不可缺少的四个要素:

⑴适应,Adaptation,系统必须对所处的环境所提供的行动条件有一定适应能力,并且获取一定资源来采取特定手段对环境进行积极的改造;

⑵目标获取,Goal Attainment,系统必须有目标导向,有能力确定自己的目标次序,并调动系统内部的能量来集中实现这些目标;

⑶整合,Intergration,系统的各个部分必须协调一致,联系成一个整体,有效地发挥

系统的的功能;

⑷模式维护,Latency Pattern Maintenance,系统能够在运行过程中的遭受中断或外部紧张时,运用特定机制能够完整保存原有的运行模式,以保证系统的恢复和持续运作;

㈢AGIL能够为研究所有行动系统提供功能分析框架,较高层次的系统中存在满足某项功能需求的子系统,而每一个划分出来的子系统中也存在层次更低的子系统。每个系统都可以相应地划分为四个子系统;这种分化持续不断地进行,最一般的行动系统中包含的四个系统,对应为满足行动系统的AGIL的功能需求:

⑴行为有机体,其生物特性决定其系统适应性,为满足行动系统的适应A需求提供基本能量;

⑵人格系统,包括个体的动机、欲望和目标,满足着行动系统的目标获取G需求;

⑶社会系统是由各个行动单位通过制度化联结而成,满足系统的整合I需求

⑷文化系统中包含和保存的价值规范为整个行动系统提供稳定的基本模式,满足系统的模式维护L需求。

㈣在社会中,与某项功能需求有关的行动类型构成社会的一个子系统,社会的四个子系统是分别满足AGIL四项功能需求的制度性结构:

⑴经济制度,通过经济活动,社会环境中的资源才能转化成满足成员的各种产品,为满足行动系统的适应A需求提供基本能量;

⑵政治制度,作出目标决策,将人力物力组织起来进行目标实施,满足目标获取G 需求;

⑶法律是加强社会团结和合作的制度性结构,对可能出现的冲突进行调解,满足系统的整合I需求

⑷家庭制度能保存和传递社会的基本价值规范,使其不受成员更替的影响,家庭和教育能促进成员的社会化,满足系统的模式维护L需求。

㈤子系统之间必须存在能量交换的边界关系,四个子系统输出各自不同的交换媒介,通过交换各自的信息和能量为其他子系统提供需求和条件。

7.帕森斯的社会变迁思想

㈠帕森斯的社会进化理论的关键性概念是结构分化和子系统间的边界关系,结构分化意味着承担多种功能的单一结构类型转化为各自承担单一功能的多种结构类型。在人际互动的微观层次上,体现为角色分化;在宏观层次上,体现为制度性结构类型的分化;

㈡帕森斯认为,专门化结构能够更有效地实现它们所承担的功能,因此结构分化的层次是社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社会进化就是通过内部结构的不断分化来实现的;㈢结构分化本身又会带来子系统之间边界关系的复杂化,各个子系统内部结构分化的速度和水平不一致会打破原有关系的平衡,造成子系统之间关系紊乱,有些紊乱可以通过系统内部机制的调节而恢复,而超出控制范围的紊乱则会出现全面的社会变革。

8.默顿对传统功能主义的批判和超越

㈠默顿的“中层理论”的特点,主要在于同帕森斯式抽象一般理论的区别。这种区别,首先表现在功能理论中隐含的三个一般性假定的批评与限定。

⑴对功能一体性的批评与限定,提出了反功能:所谓功能一体性,即认为社会中各种社会活动与文化项目都和谐地相互联系着,并且对整个社会整合与运行做出贡献,把所有现存的制度都看成是对社会有益的;默顿指出,功能一体性的假定一再违反事实,社会习俗或情操对某些团体可能具有功能,而对同一社会的其他团体具有反功能。

⑵对功能普遍性的批评与限定:即认为标准化了的社会的或文化的形式都具有正功能。默顿认为,标准化了的社会文化形式有些具有正面的功能,有些则具有其他类型的后果。默顿使用“反功能”“非功能”表达正功能之外的社会后果。

⑶对功能不可缺少性的批评与限定:即认为特定的社会结构与制度化形式的功能是不可缺少的,这一假定指功能不可缺少或项目不可缺少;默顿指出,社会学有可能避开特定结构的不可缺的假设,而有系统地运用功能选择、功能对等与功能替代的概念。

㈡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是以高度抽象而著称的一种“宏大理论”。作为帕森斯

的学生,默顿却持批判态度,并指出这种总体化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统一理论不仅与人们日常观察到的具体社会行动、社会现象相距甚远,而且对社会问题缺乏实际指导意义。因此,默顿强调经验实在性,倡导一种适用于解释有限现象的“中层理论”,以试图打破长期以来那种试图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抽象的宏大理论。这种“中层理论”就是介于抽象的统一性理论和具体的经验性描述两者之间的一种理论.

㈢因此,默顿是把结果层次的功能分析转变为方法层次的功能分析;把功能分析中的理性主义的、抽象的方法转变为更具有经验性指导的方法;是把社会的静止图景转变为动态图景。

9.默顿中层理论的基本要点

⑴帕森斯以高度抽象而著称的一种"宏大理论"而出现。作为帕森斯的学生,默顿却持批判态度,并指出这种总体化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统一理论不仅与人们日常观察到的具体社会行动、社会现象相距甚远,而且对社会问题缺乏实际指导意义。

⑵因此,默顿强调经验实在性,倡导一种适用于解释有限现象的"中层理论",以试图打破长期以来那种试图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抽象的宏大理论。这种"中层理论"就是介于抽象的统一性理论和具体的经验性描述两者之间的一种理论

⑶默顿认为经验分析是理论研究的坚实基础,而理论研究对经验分析具有规范和引导作用。

⑷功能分析是中层理论研究最有效的方法,他的理论本身不是经验研究,但为经验研究制订了一套功能分析方案,即对社会现实实行功能分析的一系列程序、概念与路线。

⑸默顿认为,功能分析的对象,是特定社会结构与过程的因果关系;功能分析的起点,是纯粹描述经验单位,即描述个人与群体的社会活动的实际情况。为了制定功能分析的通用方法,默顿提出了一个功能分析范式。

10.默顿中层理论的特点

根据默顿的中层理论观点,社会学理论要有所发展,首先要建立具体化的理论,接下来才可建立综合性的概念体系:

⑴主要用于指导经验研究,虽然具有一定抽象性,但接近于可验证性的命题观察资料

⑵中层理论只涉及有限的社会现象,但它比单纯的经验概括更高一层;

⑶中层理论越了纯粹描述或经验概括的范围,可以发展出普遍性的理论体系;

⑷中层理论区分出了微观社会学问题和宏观社会学问题;

⑸中层理论是经典理论研究工作的直接延续。

⑹中层理论可以指明研究中有待研究的问题,和未知的方向;

11.默顿功能分析范式的主要范畴

㈠是特定社会结构与过程的因果关系;功能分析的起点,是纯粹描述经验单位,即描述个人与群体的社会活动的实际情况。默顿的功能分析范式是对功能分析方法的完善,包括一组精确的概念和研究方案

⑴明确进行功能分析的项目和机制,必须是标准化的事项

⑵确定主观意向的来源,,

⑶对项目的可观察性后果进行分析

①正功能和反功能,正反功能是使既定系统和社会结构的适应或调整增加或者减少

的结果。

②显功能和潜功能:显功能和潜功能,显性功能是有助于既定系统和社会结构的调整和适应的客观后果,这种适应和调整是系统中参与者所预料和认可的;隐性后果则是没有被预料和认可的。

⑷功能所影响的对象和单位

⑸区别功能需求的不同类型,是普遍的还是特殊的;

⑹具体详尽地说明履行功能的社会机制;

⑺功能选择的概念,包括功能对等和功能替代:

功能替代,履行某种功能的事项被另一个项目所替代,社会依然能得到满足。

⑻社会结构的约束范围

⑼动态与变迁

⑽功能分析的效度

⑾功能分析的意识形态

12.默顿的参照群体理论

⑴参照群体是人们对自己本身的价值、目标、理想、行为进行规范性指导的群体。默顿把参照群体进一步做了区分,分为两种类型

①内群体:如果个体把自己所在的群体作为参照群体,那么个体就用所在去提的标准作为自我评价的基础,并遵守所在群体的规范。个体的满意与否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同所在群体其他成员的实际情况的比较来确定。

②外群体:个体把特定的外群体的标准作为自我评价的基础,作为引导自己的思想与行动的榜样。这样的外群体,可以称之为“成员资格群体”。个体把特定的外群体作为自我评价的基础,往往是为了日后加入该外群体。

⑵个体在实际加入该外群体之前,先学习该外群体的规范模式,从而逐步获得加入该外群体的“资格”,为个体加入该群体准备条件。因而,对于该外群体来说,具有提前社会化的正面功能,对鼓励和推进社会流动也有正面功能;

⑶对于个体所在群体来说,“成员资格群体”却具有反常功能,由于个体不与内群体认同而与外群体认同,那么内群体的整合与团结可能受到影响,如果大部分成员主要不与内群体认同而是与外群体认同,那么内群体就会受到威胁

13.默顿的越轨理论

㈠在“社会结构与失范”一文中,默顿对结构强制与越轨行为之间的关系作了经典说明。他认为在社会和文化结构的诸要素中,有两个方面是最重要的:一是文化上明确规定的目标,二是社会结构所限定的达到这些目标的合法方式。为达到这些目

标,每个社会群体都把自己所期望的目标与道德容许的或传统的标准相联系。只有这两者之间的平衡使遵循它的人感到满意,这种平衡才能保持下去。

㈡默顿认为,文化结构产生目标,社会结构决定达到这些目标的手段。而取得成就目标的合法机会并不能同等地分配给每个人。如果接受了文化结构产生的目标,而社会结构却没有赋予合适的手段,结果就容易发生失范和各种形式的越轨行为;

㈢默顿研究了“文化所诱发的过高愿望,同阻止这些愿望实现的社会结构性障碍之间”的断裂,官方认可的关于成功的文化目标,同达到这些目标的合法的制度化手段之间的断裂。默顿指出,个人适应这种断裂采取了五种不同的方式:

⑴遵从:接受社会倡导的目标,也采用制度化的手段,这也是常见的方式。

⑵创新:接受社会倡导的目标,而拒绝采用制度化的手段,这里所说的“创新”往往成为犯罪行为。

⑶仪式主义:拒绝社会倡导的目标,但采用制度化的手段。

⑷隐退主义:拒绝社会倡导的目标,也拒绝制度化的手段

⑸反叛:接受某些社会倡导的目标和制度化的手段,也拒绝某些社会倡导的目标和制度化的手段

㈣只要社会能为个人获得文化上的社会倡导的成就目标,同时又提供了制度化的手段,人们就会处于普遍的遵从当中。但是,社会并不能做到这一点,于是越轨和失范必然存在。越轨可能对社会发生反常功能,也可能刺激各种形式的社会变迁,通过变迁改进成功机会的分配。

三、论述

1.比较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和默顿的中层理论

㈠帕森斯是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结“结构功能主义”这一名称,并在其以后的许多论著中,为形成结构功能主义的系统性理论做出了很大努力,成为结构功能分析学派的领袖人物和主流社会学的代表与典范。

㈡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是以高度抽象而著称的一种“宏大理论”。作为帕森斯的学生,默顿却持批判态度,并指出这种总体化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统一理论不仅与人们日常观察到的具体社会行动、社会现象相距甚远,而且对社会问题缺乏实际指导意义。

㈢因此,默顿强调经验实在性,倡导一种适用于解释有限现象的“中层理论”,以试

图打破长期以来那种试图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抽象的宏大理论。这种“中层理论”就是介于抽象的统一性理论和具体的经验性描述两者之间的一种理论.

㈣默顿作为结构功能主义的继承人,基本思想与帕森斯是一致的。但相对帕森斯而言,默顿对功能分析的突出贡献主要有三点:

一是强调区分负功能(dysfunction)和正功能的存在。

二是区别了显功能和潜功能。

三是提出了一整套功能分析的范式。

㈤与帕森斯相比,默顿的功能分析范式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把结果层次的功能分析转变为方法层次的功能分析。

二是把功能分析中的理性主义的、抽象的方法转变为更具有经验性指导的方法。

三是把社会的静止图景转变为动态图景,并突破了传统功能主义在认识论上的三个错误假定。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他的中层理论。

2.试就帕森斯“社会行动理论”的内容比较帕森斯和韦伯有关“社会行动”概念的异同,阐述其社会学研究的意义

3.帕森斯在“社会秩序”上与迪尔凯姆的论述的思想联系

4.默顿对功能概念的定义和分析,简述社会制度的功能

结构功能主义 与 冲突理论分析

结构功能主义 现代西方社会学中的一个理论流派。它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 现代社会学中的结构功能主义就是在以往的功能主义的思想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0世纪4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提出了结构功能主义这一名称,他为结构功能主义的形成作出了很大努力,并成为这一学派的领袖人物。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是行动系统的4 个子系统(有机体系统、人格系统、文化系统和社会系统)之一。在社会系统中,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结构形成了社会系统的基本结构。社会角色,作为角色系统的集体,以及由价值观和规范构成的社会制度,是社会的结构单位。社会系统为了保证自身的维持和存在,必须满足4种功能条件:(1)适应;(2)目标达成;(3)整合;(4)潜在模式维系。在社会系统中,执行这4种功能的子系统分别是经济系统、政治系统、社会共同体系统和文化模式托管系统。这些功能在社会系统中相互联系。社会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社会系统内的各亚系统之间,在社会互动中具有输入—输出的交换关系,而金钱、权力、影响和价值承诺则是一些交换媒介。这样的交换使社会秩序得以结构化。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是趋于均衡的,四种必要功能条件的满足可以使系统保持稳定性。 冲突理论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西方社会学流派。以率先反对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结构功能主义而著称。它强调社会生活中的冲突性并以此解释社会变迁。 作为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冲突现象,曾受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许多社会理论家的广泛关注。20世纪40年代中期以后,以T.帕森斯为代表的结构功能主义,强调社会成员共同持有的价值取向对于维系社会整合、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将冲突视作健康社会的“病态”,努力寻求消除冲突的机制。50年代中、后期,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短暂稳定的消退和冲突现象的普遍增长,一些社会学家开始对帕森斯理论的精确性产生怀疑。他们吸取古典社会学家,特别是K.马克思、M.韦伯、G.齐美尔等人有关冲突的思想,批评和修正结构功能主义的片面性,逐渐形成继结构功能主义学派之后有重大影响的社会学流派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的L.A.科瑟尔、L.柯林斯,德国的R.达伦多夫,英国的J.赖克斯等。

构造主义心理学派与机能主义心理学派的异同

构造主义心理学派与机能主义心理学派的异同 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是心理学史上两个重要的学派,它们在许多方面都是相对立的,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研究取向。二者谈不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唯一可能的就是他们都是认为心理跟生理是有联系的,都试图寻求跟心理过程相关的神经过程。 那么,构造主义心理学派和机能主义心理学派到底有哪些不同之处呢? 首先,二者的哲学基础不同。构造主义是以经验主义、联想主义和实证主义为基础的,他们不仅给构造心理学提供了认识论基础,同时也确定了构造心理学的方法论和发展方向。机能主义的哲学和科学基础是詹姆士的实用主义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实用主义与当时的美国社会现实和美国人的精神气质相吻合,进化论则从科学的角度论证了人的身心机能发生发展的过程。二者蕴涵了机能主义思想的脉络。 其次,二者的内部结构不同。构造主义有比较明显的起始和终结标志,并且有铁钦纳这样的领袖人物领导着,内部结构比较完善。机能主义却没有明确的起始标志和终结点,只是构造主义和行为主义之间的一个过渡,它也没有主要的代言人和领袖,内部结构比较松散。 第三,二者对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的描述不同。构造主义强调心理学属于自然科学,而且是一门“纯科学”,它把人的心理视为一个可以绝缘于外界的,独立自主的经验世界。机能主义则把心理学视为应用科学,强调心理和行为对环境和社会的适应性功能以及心理学理论的实用功能,并把心理学理论推广应用到教育、工业、临床医学、司法和社会政治与管理等各个领域,力求把人的心理视为一种生物适应的工具。 第四,二者的研究内容不同。构造心理学的研究课题主要包括注意、联想以及情绪和情感,他们认为心理是由元素构成的。机能主义则主要研究一些心理操作方面的内容,他们强调心理的机能作用。 第五,二者的研究方法不同。构造主义采用内省的方法来研究心理学。铁钦纳还将冯特的实验内省法改造成为了系统内省,即有明确研究程序的内省。机能主义则采用了实验的方法。机能主义者们用实验法来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但大多数都是用动物来作实验。 第六,二者的结局不同。构造主义在铁钦纳之后日渐消亡。然而,机能主义的发展则与之不同。广义地说,美国心理学今天仍然是机能主义的。今天,很大一部分当代的机能主义者正在进行关于人类学习的研究。而且,在美国,学习测验和心理测验作为研究领域的流行也是有关美国心理学的机能主义风格的充分见证。作为一种系统的观点,机能主义是盖世的成功,但也是因为有这样的成就,它已不再是一个阵线分明的心理学学派。可以说,它已经被吸收在主流心理学中。

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理论争鸣_结构主义、功能主义和新功能主义

p舒建中 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理论争鸣:结构主义、功能主义 和新功能主义 [内容提要]国际经济新秩序是发展中国家长期追求的战略目标,其实质就是对现行国际经济制度规则进行改革,以平等地体现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而结构主义、功能主义和新功能主义围绕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理论争鸣则为深入思考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有效途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启迪。 [关键词]国际经济新秩序结构主义功能主义新功能主义 中图分类号:D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369(2009)1-0106-05 国际经济新秩序是发展中国家长期追求的主要战略目标,也是中国对外经济战略的一项基本政策。随着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蔓延,改革现行国际经济制度规则、寻求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再度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议题。在此背景下,梳理结构主义、功能主义和新功能主义围绕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争论,无疑将为深入思考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有效途径提供有益的理论启示。 结构主义的主要观点及其评价 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结构主义理论/集中体现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诉求中0[1]429,是发展中国家倡导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理论基础和理论结晶,其 收稿日期:2008110120 本文是/985工程0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关系0项目子课题(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舒建中,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博士,210093。主要倡导者是以劳尔#普雷维什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学者。概括地讲,结构主义的理论观点可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1)关于国际经济旧秩序的结构失衡。结构主义认为,现行国际经济秩序的基本特征就是结构性不平等,这种结构性不平等主要体现在:1不平等的国际分工和国际生产体系。结构主义指出,不合理的国际分工使发展中国家沦为发达国家的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供应地以及工业品销售市场,而发达国家则完全控制了工业产品以及高科技产品的生产,单一的产业结构和经济模式成为羁绊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o不平等的国际贸易体系。结构主义认为,发达国家主导控制的国际贸易秩序及其规则体系具有明显的亲西方属性,致使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完全被冷漠甚至边缘化0[2]97;而且,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关系中所奉行的针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限制和歧视亦严重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贸易发展。?不平等的国际金融体系。结构主义强调,战后国际金融体系的两大基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 ) 106 )

第九讲 结构功能主义

第九讲结构功能主义 一,结构功能主义的特征及其思想渊源结构功能主义是二战后在美国崛起的最重要的社会学流派。从战后一直到60年代在美国社会学一直居于主导地位。 (一)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特征 结构功能主义这一名称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塔尔科特·帕森斯于1945年首先提出来的。在他的倡导下,结构功能主义在美国得到广泛的传播,逐渐为人们所接受。结构功能主义者尽管在一些基本问题上分歧很大,但还是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1. 在研究层次上,结构功能主义通过强调 “系统”范畴而将社会结构和社会整体 作为基本的分析单位,把研究重点放在 社会上。结构功能主义继承了杜尔干的 整体优先于个体的立场。 2. 在研究方向上,结构功能主义代表着一 种与历史进化论和传统因果分析论不 同的研究取向。在解释社会现象时,结

构功能主义强调和侧重的是社会系统 的现存结构及其在维护系统生存中所 发挥的社会效果。 3. 在研究主题上,结构功能主义致力于回 答的最基本问题就是,一个社会系统为 了维护其存在,有哪些基本条件必须得 到满足以及是如何满足的。 凡是有助于系统存在的因素、机制和过程都得到突出的强调和优先考虑,经 常使用的概念有:秩序、均衡、适应、 稳定、整合等,而相反的概念比如冲突、 压力、失调等,都未给予重视。有维护 现状的保守倾向。 4. 功能分析方法。 (二)思想渊源 1. 早期社会学家的影响 孔德、斯宾塞、涂尔干 2.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的影响 马林诺夫斯基(1884-1942) 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文化现象最终根源于个人的那些长期存在和经常需要的生理和

心理需求。社会文化中的风俗、习惯、制度、观念、信仰以及物质设施都与某项确定的需求相对应,是人们为满足特定的需求而创作出来的。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功能普遍性和功能不开缺少性两个假设。即功能普遍地存在于任何文化现象中,任何文化都发挥着不能为其它文化要素所代替的必不可少的功能。 布朗(1881-1955) 布朗师承涂尔干,强调社会的整体形状,认为功能分析不能脱离结构分析。布朗把功能活动定义为文化活动在整个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及其对维持社会结构的存续所作出的贡献。因而文化现象所具体的功能不是满足了个人的需求,而是表现为它满足了社会整体的需求。布朗提出了功能统一性的假设。即社会整体是一个功能统一体,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相互配合,协调一致,不会产生不可调节的冲突。 马林诺夫斯基和布朗所提出的三条假设成为了结构功能主义的基本前提。 二,帕森斯的理论学说

浅析构造主义与机能主义的区别

浅析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的区别 【摘要】: 在西方心理学史上,机能主义和构造主义心理学是两个重要的流派。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这两大学派的争论一直延续了很久,他们在历史背景,代表人物,主要内容包括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的问题和身心关系等方面也各不相同,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研究取向。本文将从以上几点内容出发,简要的分析一下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的区别。 【关键词】: 构造主义机能主义区别 【正文】: 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的两大学派的争论一直是西方心理学发展的一大主线,也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心理学思想,下面简要的对其区别进行简述。 首先说一下他们发展的历史背景和代表人物,构造主义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是冯特和他的学生铁钦纳(E.B.Titchener,1867—1927),是19世纪末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以后出现于欧美的第一个心理学派。该学派于1899年产生于德国,后在美国得到发展,20世纪30年代以后渐趋衰落。机能主义是19世纪末在美国兴起的,到20世纪20年代成为美国心理学中主导的势力,它代表当时美国心理学的主流。它的首倡者是威廉.詹姆斯,一位深受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影响的心理学家。詹姆斯开拓的机能主义思想由芝加哥大学的杜威、安吉尔和卡尔继承和发展,形成了机能主义心理学派,又称芝加哥学派。二者出现时间相近,在当时各自发展壮大,形成了对立的局面,共同促进了心理学的发展,虽然今天机能主义心理学作为一个阵线分明的学派已不复存在,但它的观点已融合在心理学发展的主流中。 下面简单的介绍一下在内容方面的不同,分别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的问题和身心关系这四个方面分别进行比较和陈述。

第一、研究对象 构造主义研究意识内容和意识构成的要素。铁钦纳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或意识内容本身,不应该研究其意义或功用。而机能主义研究意识的机能。杜威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在环境中发生作用的整个有机体的适应活动,心理学研究应当以心理“效用”为目的;哥伦比亚学派也主张研究意识的功用。 构造主义理论中,铁钦纳认为心理学应该只研究心理内容自身,研究它的实际存在,不去讨论它的意义或功用。他认为机能心理学只是心理学的应用,是心理技术,而非心理学本门。心理学的对象是依赖于经验者的经验,经验、心理、心理过程和意识都是心理学研究对象的表现形式。他认为实验心理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分析心理的结构,机能心理学虽然有用,但它必须建立在构造心理学的基础之上。铁钦纳这种把意识的构造或内容和它的机能截然分开的观点,含有明显的形而上学因素。 机能主义理论中,詹姆斯认为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生活的科学,研究心理生活的现象及其条件。按他对于现象及条件的理解,他把生理条件和心理现象都包括在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之中。詹姆斯反对冯特式心理学的把心理现象分解为各种元素,他认为意识原是不断流动的,不能因为心理学家把它分析为断片或元素,就得出意识原来是断片或元素集合而成的这种结论。 第二、研究方法 构造主义理论中,铁钦纳认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是对意识经验的观察,即内省法。内省法即是:认为内省是对意识经验的自我观察。铁钦纳在心理学的方法问题上不仅继承了冯特的基本观点,而且把“内省法”强调到了不适当的地步。因此,他的心理学有人称为“纯粹内省的心理学”。他的实验内醒法却有五个方面的特点:1坚持只有训练有素的观察者才能进行内省,坚持反对使用未受过训练的观察者;2对于初学者来说,最好是根据记忆来进行内省描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什么?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他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他所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学派被人们称为日内瓦学派。皮亚杰的理论充满唯物辩证法,他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如何形成的?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 在皮亚杰的上述理论的基础上,科尔伯格在认知结构的性质与认知结构的发展条件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则强调了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作了认真的探索;维果斯基创立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则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以维果斯基为首的维列鲁学派深入地研究了“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所有这些研究都使建构主义理论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为实际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者是谁?后来继承和发展这是谁? (1)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自1918年获得博士学位后,皮亚杰于1921年任日内瓦大学卢梭学院实验室主任,1924年起任日内瓦大学教授。先后当选为瑞士心理学会、法语国家心理科学联合会主席,1954年任第14届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主席。此外,皮亚杰还长期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领导下的国际教育局局长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之职。皮亚杰还是多国著名大学的名誉博士或名誉教授。为了致力于研究发生认识论,皮亚杰于1955年在日内瓦创建了“国际发生认识论中心”并任主任,集合各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逻辑学家、数学家、语言学家和控制论学者研究发生认识论,对于儿童各类概念以及知识形成的过程和发展进行多学科的深入研究。(2)基本观点: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基本假设是:认识既不起因于主体(成熟论者所强调的),也不起因于客体(行为主义者所强调的),而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但相比之下,学习从属于发展。皮亚杰不认为认识的生长仅仅是经验的结果,而是强调个体在认知生长过程中的积极作用。皮亚杰坚持认为,只有在学习者仔细思考时才会导致有意义的学习。学习的结果,不只是知道对某种特定刺激作出某种特定反应,而是头脑中认知图式的重建。决定学习的因素,既不是外部因素(如个体生理成熟),而是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在他看来,对儿童思维运演变化过程的描述,本身就构成了对学习的解释。 (2)维果斯基(Lev Semenovich Vygotsky,1896-1934),白俄罗斯人(Belorussia),前苏联(俄国)的心理学家,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创始人。他主要研究儿童心理和教育心理,着重探讨思维与言语、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他毕生从事心理发展问题,重点是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生和发展。他强调人类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人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并借助语言实现的,维果茨基与A.H.列昂节夫和A.P.鲁利亚等人由此形成了一个极有影响的文化历史学派——“维列鲁学派”,在30年代显得特别活跃。维果斯基是一位极有才华的学者,他既提出了有独到见解的理论,又创造性地进行了许多实验研究。在思维和语言等高级心理过程的研究中,他提出的观点和应用的方法都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在苏联心理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特点是什么? (1)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根据先前认知结构主动地和有选择性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 (2)知识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而不是说明世界的真理。因为个体先前的经验毕竟是十分有限的,在此基础上建构知识的意义,无法确定所建构出来的知识是否就是世界的最终写照; (3)知识的建构并不是任意的和随心所欲的。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必须与他人磋商并达成一致,并不断地加以调整和修正,在这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当时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4)学习者的建构是多元化的。由于事物存在复杂多样化,学习情感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以及个人的先前经验存在独特性,每个学习者对事物意义的建构将是不同的。 5.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要观点是?

结构功能主义

结构功能主义(structural functionalism) 现代西方社会学中的一个理论流派。它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整体是以平衡的状态存在着,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会趋于新的平衡。结构功能主义,名谓主义,从某种意义上说实为一种广义的方法,这种方法只不过是社会学早已存在的对社会所做的普遍的、明确的科学分析的同义语,而这种科学分析方法,可以从功能主义开始说起。 一、理论发展: (一)早期理论渊源 功能主义的基本原则是从生物学占据统治地位的19世纪发展起来的。那时有关人体、微生物以及遍布全球的动植物的知识不断增长。孔德和斯宾塞提出了功能主义的最基本原则:社会与生物有机体在许多方面是相似的。这一观念中包含了三个要点: 第一,社会与生物有机体一样都具有结构。一个动物由细胞、组织和器官构成;与其类似,一个社会由群体、阶级和社会设置构成。 第二,与生物有机体一样,一个社会要想得以延续就必须满足自身的基本需要。例如,一个社会必须要有能力从周围的环境中获得食物和自然资源,并且将它们分配给社会成员。 第三,与构成生物有机体的各个部分相似,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也需要协调地发挥作用以维持社会的良性运行。受意大利社会学家帕累托的影响,斯宾塞和他的追随者们都坚持任何系统都会自然地趋向均衡或稳定的观点,同时,社会中的各部分对社会的稳定都发挥了一定的功能。因此,从功能主义的视角来看,社会是由在功能上满足整体需要从而维持社会稳定的各部分所构成的一个复杂的系统。 后来的一些学者吸收了“社会与生物有机体相似”这一功能主义的基本思想,并且对其进行了提炼和补充。从不严格的意义上可以说,孔德、斯宾塞开创了结构功能主义的先河。 (二)传统功能主义 1、强调社会的整体性质,即通过揭示带有整体性的“社会事实”研究各种人的行为和社会现象,而且他还把社会组织和价值系统对应起来,研究社会组织与价值系统的在联系。 2、杜尔克姆社会学的一个重点是社会团结和社会整合问题,他对社会团结和社会秩序的强调被后来的结构功能主义所继承。 3、杜尔克姆是第一个将因果分析方法和功能分析方法严格加以区分的人。杜尔克姆指出了功能关系和因果关系的不同,用实际研究和统计分析证明功能分析的重要性。 杜尔克姆的功能主义又影响了两个社会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和拉德克利夫·布朗,他们二人给社会学提供了新的概念和分析方法,马林诺夫斯基和拉德克利夫·布朗在对土著部落社会中创造性地运用了结构——功能分析,为后来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结构主义社会学

关于结构人类学的读书笔记 2012级社会学杨小宁19世纪中叶诞生于西方的文化人类学,在“二战”以后,出现了前所未有 的危机。第三世界国家的纷纷独立,使得西方人类学家在原殖民地进行田野调查受到阻隔。在这种背景下,人类学的研究转向了理论分析,从而出现了举世瞩目的结构主义学派。这一学派最主要的代表人物就是法国著名的人类学家列维一施特劳斯。他的结构人类学着重于文化心灵的求索,意在说明人的先天性思维法则是如何作用于社会行为的表达。 列维·斯特劳斯的研究旨趣起源于他的神话研究。他认为对人类学这门关于人的科学而言,每一个神话都表达了人类从自然到文化的过渡,这种过渡曾是以天堂和尘世之间的联络彻底决裂为代价的。神话提供了一面放大镜,它映射了人类最初与动物相分离的艰辛历程。而神话正是围绕人类在这一漫长时期所产生的问题而展开的。因此,作为人类从自然向文化过渡的变体,神话无疑是人类学的主题。通过研究神话,人类对自身、自身历史发展与演变的艰辛历程,能够形成更为清晰、更为深刻的认识,这种认识就是结构语言学所一贯追求的包括万事万物的普遍主义。由于深受语言学的影响,列维-斯特劳斯认为,就像语言是一种内在的体系,一种自在的结构一样,神话传说也隐藏着深层的结构。结构人类学就是要以神话为研究对象,力图挖掘一种隐藏的秩序、一种通过其作用可以分析这种表面差别,一 言以蔽之,可以战胜这种无条理性的深层结构。列维—斯特劳斯一再主张的所谓“心智的深层结构”,事实上借用了弗洛伊德再三强调的“无意识”概念。他认为,各式各样的表层文化现象皆是人类心灵结构的产物,是心灵的无意识的、逻辑的结构之产物。所谓“心智的深层结构”是深层结构中的规则总体;结构是隐藏着的逻辑关系。因此我们说,规则性结构、关系性结构正是列维—斯特劳斯为读者所形塑的结构。 事实上,他对神话的考证、确定某一神话的原始真实版本和内容没有兴趣,他所进行的工作是想从神话研究中找到对所有人类心灵普遍有效的逻辑或思维原则,用他的话说,就是全人类的心灵都具有的原始逻辑或“野性思维”。从现代社会的文化中是难以找到这种普遍的野性思维的原则的,因为科学技术的发达和普遍的教育驯化,使现代人的心灵充满了各种特殊的逻辑或思维方式,那种原始的逻辑或野性思维已被掩盖或被埋起来了。神话是不受时间影响的“冷”社会的文化,从中将能寻求普遍的原始逻辑或野性思维。 在研究方法上,结构人类学是注重整体性研究和共时性研究。结构主义认为,

阿尔蒙德结构功能主义

阿尔蒙德结构功能主义 美国政治学家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是政治发展研究的开创者之一,他创立了政治学的结构一功能主义学派,主张政治发展就是政治功能的发展,强调政治结构与功能的相互适应,把结构分化当做政治功能发展的基本方式,通过结构分化达到一个政治体系的体系、过程和政策三个层次的政治功能的完善,最终实现该政治体系的政治发展。阿尔蒙德的政治发展理论,是20世纪晚期的一代政治学家对人类政治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过程进行思考和探索的结晶。作为发展政治学的三大流派之一,政治发展理论对当代比较政治学,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研究,曾经产生过广泛的影响。 阿尔蒙德是结构一功能主义政治学家,主张把人类社会出现过的所有政治共同体抽象为具有相同结构和功能的政治体系,并以此考察各个政治体系的政治发展即结构实现功能的情况。“政治学如要有效地解释各类社会中政治现象,而不论这些社会的文化、现代化程度和规模如何,就需要提出一个更加综合的分析框架。”在阿尔蒙德结构一功能主义概念框架下,一切政治体系都具有相同的功能和结构层次。首先,任何政治体系都具有相同的政治功能,也必须履行相同的功能,尽管履行的频度和结构不同。“任何政治体系所发挥的功能都可以从三个层次来考察,即体系层次、过程层次和政策层次。“我们确定政治体系的概念以及政治功能分类的方法,本身就意味着所有的政治体系都必须包括这些功能的发挥。”。体系功能是指体系的维持和适应,包括政治录用、政治社会化和政治交流。过程功能是一个政治要求和支持转换成权威性政策的功能,它反映的是社会上的个人和集团参与政治决策和执行决策的实际状况,包括利益表达、利益综合、政策制定、政策执行和政策裁决。政策功能则反映政治体系实际作为对环境的影响,包括各个政治结构和组织的政策倾向和重点、政治输出(提取、分配、管制和象征)、政治结果(福利、安全和自由)和反馈。《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指出,阿尔蒙德等人“采用了一种功能三分方案。一系列系统功能(社会化、政治录用、政治沟通)描述了一个政治系统自身维持、适应变化的种种方式;一系列过程功能(利益表达和聚合、决策、政策实施和裁定)描述了一个政治系统是如何决策的;一系列政策功能(提取、限制、分配和象征性输出)描述了政治系统对社会和国际环境的影响.。三个功能层次不分先后,同时并存,涉及输入、转换、输出、结果和反馈五个环节,共同构成了每个政治体系的功能体系。其次,所有的政治体系(如图1)尽管各自的专门化水平不同,但为实现自身的目标和功能,都有相同的体系、过程和政策三个层次的结构,并且所有的政治结构都是多功能的。阿尔蒙德的政治发展理论是建立在他的结构一功能主义基础之上的。在此理论框架下,政治发展的问题被归结为结构如何适应功能的需要并不断调整自身以实现功能的问题,而结构调整自身实现功能的方式就体现为结构分化。从这个角度看,政治发展理论就体现为结构分化的理论。“我们使用了政治发展一词,来指在社会经济现代化较为广泛的环境中已经和正在发生的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政

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语言学派是20世纪30年代在欧美形成和发展的一种语言学派。这一学派是在索绪尔语言学说的基础上形成的,一般公认索绪尔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开创者。结构主义语言学派有四个支派:(1)以特鲁别茨柯依、雅谷布森为代表的捷克布拉格学派;(2)以布隆达尔、叶尔姆斯列夫为代表的丹麦哥本哈根学派;(3)以弗斯为代表的英国伦敦学派;(4)以布龙菲尔德等为代表的描写语言学派。 无论是欧洲结构主义语言学派,还是北美结构主义语言学派,它们都接受索绪尔的基本观点与理论,如区分语言和言语、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认为语言是形式而不是实体,对语言学家来说,重要的不是声音、文字等实体,而是内在结构,研究语言是研究其结构,即语言系统中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正如象棋中重要的不是棋子的材料,而是棋子的位置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结构主义语言学派的基本原则是:语言中的每一个成分只是由于它跟系统巾的其他成分的关系而存在;在语言系统的框架结构中关系统驭成分,因此,可以采用形式分析和数学方法来研究语言。这种结构主义观点影响了人类学、社会学、文学评论等其他学科研究。其哲学基础是逻辑实证主义。 结构主义语言学有三个流派: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描写语言学派。 布拉格学派也称功能语言学派。该学派创立于1926年10月,以布拉格语言学会成立为标志,其创始人为马泰休斯,他担任这个学会的首任会长。马泰休斯是布拉格学派的早期理论家,他深刻地分析了新语法学派的缺陷,强调以共时观指导语言研究。 特鲁别茨柯依是布拉格学派的杰出代表,他的《音位学原理》是现代音位学的经典著作。另一位成就卓著的代表人物是雅柯布逊,他提出的“区别性特征”的学说对现代语言学具有重大意义。法国著名语言学家马丁内虽然没有正式参加布拉格语言学会,但由于他的语言观体现了布拉格学派的学术思想,所以有的学者把他作为布拉格学派的代表人物。 布拉格学派自称结构-功能学派,他们的语言观是结构主义和功能主义的结合。他们提出语言是多功能的结构体系,由多个相互依存的次系统构成;建立了音位学说;提出了“语言联盟”的理论和“句子的实际切分”的学说。 布拉格学派主要以音位研究著称,其主要贡献是首次系统地阐明了音位学的任务、原理和研究方法,使它在结构主义语言学诸领域中居于领先地位。美国语言学家鲍林格评价说:“欧洲任何其他语言学团体都没有象布拉格语言学会那样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 哥本哈根学派也称丹麦学派,又叫语符学派,创立于1931年,以哥本哈根语言学会成立为标志。代表人物为叶尔姆斯列夫、布龙达尔、乌尔达尔。代表著作有叶尔姆斯列夫的《语

结构功能主义

结构功能主义 结构功能主义(structural functionalism) 现代西方社会学中的一个理论流派。它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整体是以平衡的状态存在着,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会趋于新的平衡。 目录 1简介 2理论内容 3思想渊源 4理论发展 5影响评价 1简介 在社会学及其相关学科中,社会结构是一个使用极为广泛,也极为混乱的概念(W. H. Sewell,Jr.,1992:1)。这不仅表现在人们可以用不同的词语,如社会系统、强制性合作伙伴、制度、整合和网络等来表征社会结构,而且表现在同样是对社会结构一词进行诠释时,不同的学者也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前一种做法大多散见于先躯者们的经典论述中,后一种做法则涉及结构功能主义、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各理论流派的主要观点。显然,后者更是本文需要着重铺陈和分析的方面。 2理论内容 功能主义的基本原则是从生物学占据统治地位的19世纪发展起来的。那时有关人体、微生物以及遍布全球的动植物的知识不断增长。19世纪中最伟大的成就就是查尔斯·达尔文吸收了这些新知识并以自然选择来解释物种进化,从而使生

物学获得了空前的声望。被这些前进的步伐所激发的早期的社会思想家自然地将生物学的一些概念运用到了社会学中。 奥古斯特·孔德和赫伯特·斯宾塞提出了功能主义的最基本原则:社会与生物有机体在许多方面是相似的。这一观念中包含了三个要点: 第一,社会与生物有机体一样都具有结构。一个动物由细胞、组织和器官构成;与其类似,一个社会由群体、阶级和社会设置构成。 第二,与生物有机体一样,一个社会要想得以延续就必须满足自身的基本需要。例如,一个社会必须要有能力从周围的环境中获得食物和自然资源,并且将它们分配给社会成员。 第三,与构成生物有机体的各个部分相似,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也需要协调地发挥作用以维持社会的良性运行。受意大利社会学家帕累托的影响,斯宾塞和他的追随者们都坚持任何系统都会自然地趋向均衡或稳定的观点,同时,社会中的各部分对社会的稳定都发挥了一定的功能。因此,从功能主义的视角来看,社会是由在功能上满足整体需要从而维持社会稳定的各部分所构成的一个复杂的系统。 后来的一些学者吸收了“社会与生物有机体相似”这一功能主义的基本思想,并且对其进行了提炼和补充。迪尔凯姆常常被视为当代功能主义的奠基人。他把社会看作是一个由道德价值观上的共识来规范的一种特殊的有机体。功能主义还是英国文化人类学的创建者们所持的主要理论视角。 在美国,塔尔科特·帕森斯(Talcott Parsons)是将功能主义发展为社会学分析中一个全面而系统的理论的领袖人物。他认为一个社会只有满足了四个基本需求,才能发挥其功能,也就是说才能维持其秩序和稳定(帕森斯,1951;帕森斯和斯梅尔塞,1956)。这些有时也被称为功能性必需(functional requisites)的四个基本需求是:目标的获得,对环境的适应,将社会不同部分整合为一个整体,以及对越轨行为的控制。帕森斯尤其强调社会整合功能的满足,认为这需要社会成员接受和遵守社会的共享价值观。他认为是这些共享价值观将社会“粘”在了一起。如果过多的人拒绝接受这些价值观,社会稳定将会崩溃。 罗伯特·默顿(1968)将帕森斯的功能主义理论进行了改进,使其更有利于经验研究。他的理论是从分析社会结构中的一个特定单位入手的。而早期的理论家通常用一个社会组成部分对维持整体的作用来解释其存在,这样就很难解释为什么社会中还会有一些对社会造成损害的单位,而他们认为社会结构中的一个单位只要存在,就一定对维护整体发挥功能。然而默顿指出社会系统中并非所有组成部分都发挥着正功能,当社会结构中的某一单位阻止了整个社会或其组成部分的需求满足时,它则是反功能(dysfunctional)的。 当宗教把社会成员团结在一起的时候它就是在发挥着正功能;当军队在保护一个社会免受伤害时,它也是正功能的;当一部政治机器通过提供关于政府和社会服务的信息而将外来移民整合入社会之中的时候,它同样发挥着正功能。然而,当宗教在北爱尔兰等地区激起政治纷争时(达比、道奇和赫伯恩,1990),当军队耗尽了医疗和教育机构等更紧迫的社会需求所需的资源时,当一部政治机器靠贪污和腐败为生时,他们发挥的却又是反功能。 同样需要着重指出的是,社会结构单位发挥的功能并不局限于“正式的”或预期的功能,除了已意识到的或显功能(manifest function)之外,一个社会结构单位还具有尚未意识到的,或者是未预料到的潜功能(latent function)。如,大学的一个显功能是使年轻人接受教育,为将来承担专业化的工作打下基础。而

论述机能主义与构造主义的争论

论述机能主义与构造主义的争论 心理学是一门具有长远历史但又很年轻的科学。因为,早在古希腊时就已经有了心理学的萌芽,但心理学被确立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还只是一百多年的事情。由于心理现象本身的复杂性,心理学在独立后的一百多年中,出现了各种心理学流派。 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及构造主义心理学 冯特于1879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各种最基本的心理现象,使心理学开始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它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的始祖。冯特用实验的方法来分析人的心理结构,冯特的心理学因此被称为"构造主义心理学"(Structuralism)。构造主义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意识的结构,认为意识的内容可以分解为基本的要素,把心理分解成这样的一些基本元素后,再逐一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就可以达到理解心理实质的目的。这一学派强调内省方法,认为了解人们的直接经验,要靠被试者自己对经验的观察和描述,也就是内省。到20世纪20年代,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影响逐渐衰落。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 机能主义心理学(Functionalism)的创始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其代表人物还有杜威(JohnDeway,1859~1962)等人。机能主义心理学主要活跃于1890年到20世纪30年代,与构造主义心理学展开了激烈的学派之争,两者都主张研究意识,争论的焦点是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结构,还是研究意识的功能。机能主义心理学强调研究意识的功能,因此,他的心理学思想被称为机能主义心理学。 詹姆斯认为意识是像水流一样的,他称之为"意识流"。詹姆斯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工作不应局限在实验室内,还要考虑人是如何调整行为以适应环境不断提出的要求的。为此,后来他的一些追随者们走向了心理测量、儿童发展、教育实践的有效性等各种应用心理学方面的研究。 基于唯心主义的思想基础,上述两个学派都未能很好地解决方法学问题。相持了几十年后,当另一个新的学派--行为主义出现后,这两个学派都日渐衰落下去。 机能主义的芝加哥学派在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和任务等方面都有自己明确的主张,是自觉地与构造主义相对立的学派。与之差不多同时或稍晚,在美国还有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些心理学家,早期的有卡特尔,后来有桑代克和武德沃斯等人,都是美国心理学中的机能主义总倾向的代表,不过他们并没有明确打出机能主义的旗号,其中像武德沃斯还不承认自己属于任何派别。他们的心理学主张和学术研究气氛比较自由而广泛,但也有美国机能主义的一些共同特点,因而可以归属于广义的机能主义心理学,一般称为机能主义的哥伦比亚学派。这个学派有如下共同特点: 从研究心理的共同规律问题转向个别差异问题,它着重对个体的智力和能力进行研究,心理测验是主要的方法;

结构功能主义

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特征: 1、在研究层次上,结构功能主义通过强调“系统”范畴而将社会结构和社会整体作为基本的分析单位,把研究重 点放在社会上,坚持社会优先于个体的立场,认为个体的社会人格是由社会赋予和塑造的,个体参与社会活动的动机也是社会价值系统的反应,并将个体活动与其行动的有社会意义的后果加以区分,以后这为研究重点。 2、在研究方向上,结构功能主义代表着一种与历史进化论和传统因果论不同的研究取向。在解释社会现象时,结 构功能主义强调和侧重的是社会系统的现存结构,而非其产生的历史过程;是其在维持系统生存中所发挥的社会效果,而不是决定论意义上的原因;把“适者生存”这一进化规律作为不言而喻的前提,侧重考查其所以能继续维持生存的各种机制;对于社会系统的内部组成部分,将其视为某种既成事实,侧重考察它们在维持系统功能中所作出的贡献。 3、在研究主题上,结构功能主义致力于回答的最基本问题是:一个社会系统为了维持其存在,有哪些条件必须得 到满足一己这些条件是如何得到满足的?对于结构功能主义而言,任何现存社会都具有以邪恶基本的制度模式(结构),而这些制度模式发生着相互支持的关系(功能),从而保证了社会系统的生存。即凡是有助于系统存在的因素、机制和过程都得到突出的强调和优先考虑。因此,一般认为结构功能主义具有一种维护现存体制的保守倾向。 4、统一结构功能主义流派的基本特征与其说是一些共有的概念范畴和理论模式,不如说是一种共有的功能分析方 法。

社会行动理论(帕森斯早期阶段)

社会系统的模式变量(帕森斯后期阶段) 主要问题:社会价值体系是如何通过影响行动者的主观取向而导致行动者之间相互依赖和相互结合的。 1、行动系统与社会系统 帕森斯认为,行动理论的分析重点不是各个单位行动,而是行动系统,因为任何单位行动都是在特定的行动系 帕森斯吧一般行动系统区分为四个附属系统:文化系统、社会系统、人格系统、行为有机体。各个附属系统按其所在的等基层层次同其他附属系统进行

布鲁纳的结构主义

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摘要】布鲁纳是一位着名的教育改革家。他的结构主义理论在世界教育领域有着相当大 的影响,对我国改革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布鲁纳;结构主义;课程改革 结构主义教育思想是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形成的一种西方教育思潮,它是以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布鲁纳强调对儿童认知结构的研究以及认知能力的发展,注重对知识结构的理解,提倡发现学习和早期教育。他创立了结构主义教学论流派———当代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三大教学论之一。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在布鲁纳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以中小学课程改革为中心的教育改革运动。尽管这场教育改革运动由于教材难度太高,以及忽视了学生的个别差异而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布鲁纳的理论对于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启 发意义,值得我们借鉴和探讨。 一、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重视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和学科的知识结构。 布鲁纳把认知发展作为教学论问题讨论的基础。他指出:“一个教学理论实际上就是关于怎样利用各种手段帮助人成长和发展的理论。”布鲁纳将其称为“成长科学”,即认知科学或智力发展科学。他认为教育“不仅要教育成绩优良的学生,而且要帮助每个学生获得最好的智力发展,教育的任务在于发展智力。”“儿童的认知发展是由结构上迥异的三类表征系统(行为表征、图像表征、符号表征)及其相互作用构成的质的飞跃过程。”[1]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认知结构是指由人过去对外界事物进行感知、概括的一般方式或经验所组成的观念结构。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收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并通过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地建构其知识体系。他指出,“不论我们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布鲁纳认为“基本概念和原理是学科结构最基本的要素”,“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怎样相互联系的”因为这些基本结构反映了事物之间的联系, 具有“普遍而有力的适用性”。[2] (二)提倡发现学习,注重直觉思维。在教学方法上,布鲁纳主张“发现法”。所谓“发现法”,对学生是一种学习方法,叫发现学习;对教师则是一种教学方法,叫发现教学。他认为“我们教一门科目,并不是希望学生成为该科目的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

(完整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四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后的进一步发展,是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皮亚杰(发展为激进建构主义,主要关注个体与物理环境的交互作用,对学习的社会性重视不够)、布鲁纳和维果斯基(社会建构主义)是建构主义的先驱者。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被称之为个体建构主义,维果茨基的建构主义被称之为社会建构主义。另外,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式学习理论”和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也都具有明显的建构主义倾向。 基本思想:学习是建构过程,是通过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实现的。建构主义者关注个体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构建知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及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一、建构主义知识观 (1)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客观反映和准确表征,只是人们借助于符号系统对客观现实作出的一种“解释”、“假设”,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和标准答案。因此,知识不是静止不变的,知识是发展的、演化的。 (2)不存在绝对的终极真理,知识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建构主义认为,人们是在根据自己有限的知识经验来建构知识的意义,因而人们无法确定他们所建构出来的知识是否就是世界的最终写照。知识并不能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规律和法则,它只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知识不可能一用就灵,而是要针对具体的问题情境对原来的知识进行加工改造。 (3)知识总是内在于主体的,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每一个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只能够由他自己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并取决于特定背景下的学习过程。 (4)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 (5)生存是掌握知识的目的。知识不是被发现的,而是主体为适应环境而发明的工具、手段,掌握知识的目的不是为了探究和掌握真理,而是为了生存。 (6)社会建构主义强调知识是个体与他人经由磋商并达成一致的社会建构。

结构主义学习理论

结构主义学习理论 布洛纳的结构主义学习理论,是80年代引进来的。布洛纳写了一本书叫《教育过程》,这本书是很薄一个小册子。在1957年苏联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后,第一次人造卫星上天,美国非常惊慌,为什么第一颗人造卫星不是美国发射,而是苏联发射的?美国人因为第二次大战以后,总以为他的军事上、科技上都是领先的,没想到第一颗人造卫星苏联抢先发射了,美国很惊慌,所以他的代表团到苏联去调查,调查他们的教育。同时,1958年,美国的国会发表了一个法律——《国防教育法》。这个《国防教育法》,就是要加强理科的教学,加强外语教学,加强数学教学,所以那个时候叫做加强新三义,就是新的三门课,一个是理科,一个是外语,一个是数学。在这个《国防教育法》发表以后,35位美国的科学家、教育家,在一个地方开会研究怎么改革中小学的课程,改革中小学的教学。布洛纳是当时的主席,开会时布洛纳做总结,在开会以后,这个总结报告就是这本书《教育过程》。这本书很薄,也就是几万字的一本册子,但是它全面阐述了布洛纳的结果主义的学习理论,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1)教学任务主要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获得最好的智力发展。教育的任务不是别的,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它的任务是要帮助每一个学生能够得到智力的发展,这跟前面的章柯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是一致的,更重要是发展学生的智力,这是第一个观点。 (2)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不管教师教什么课,最主要是要使学生理解这本课基本的结构。所谓基本的结构,就是基本的理论、基本的定义、基本的概念和基本的范畴等等。而且他认为,这种基本的结构是可以教给每一个孩子的,不同年龄的孩子都可以掌握这个基本的结构。比如数学,数学有交换率,分割率等等。再比如规律,物理有物理的基本的规律。这基本的结构,是可以教给任何年龄的孩子。用不同语言,不同的方法可以教给任何年龄结构学生。最基本的东西,他认为要教给学生基本的结果。什么是结构主义?要掌握一个最基本的结构,而不是掌握许多事实,也就是说,不是掌握这个学科的很多很多具体的知识,最主要的掌握基本理论。 (3)布洛纳还提出来要用发现法,即在方法上提出来要用发现法。所谓发现法,就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要像数学家那样思考数学,要像历史学家那样来学习历史。他强调强调培养学生的思想方法,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来获取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发现法有几个基本程序:第一,选定一个或者几个问题;第二,创设一个发现问题的情景;第三,建立解决问题的假设;第四,对假设进行验证,即收集材料,对假设进行讨论,论证,验证;最后,做出符合科学的结论,做出了符合科学的结论,转化为能力,而不是转化为动力。也就是说,首先给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有问题,然后,就对这个问题进行一些情景安排,然后假设这个问题得到什么结果,再收集资料实验,最后得出结论。我举一个例子来讲,美国有一个小学,我们一个教师到那去进修,上一堂自然课,美国教师上课就采用发现法,教师发给每一个学生三颗葡萄干,一杯汽水,问这个学生,这三粒葡萄干搁在汽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