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初一读资治通鉴读书笔记

初一读资治通鉴读书笔记

初一读资治通鉴读书笔记
初一读资治通鉴读书笔记

初一读资治通鉴读书笔记

关于初一读资治通鉴读书笔记1

在此篇中,司马光提出了自己一个独到的人才观。他将人分为四类:第一类既有才又有德,叫做圣人;第二类既无才亦无德,叫做愚人;第三类有德无才,叫做君子;第四类有才无德,叫做小人。并且司马光认为,在没有圣人和君子的情况下,宁可用愚人,也不可用小人。因为小人无德,有能力去做成破坏性的事情;愚人虽也无德,但他的能力不足以让他去产生任何破坏性的影响。智氏家族的灭亡就说明了这一点。

在春秋末期的晋国,存在六大家族(六卿),即范氏、智氏、中行氏、韩氏、赵氏和魏氏,范氏与中行氏被灭亡以后,智氏家族最为强大。

一日,智氏家族领袖智宣子荀申准备选择长子荀瑶作为继承人,家族中一个叫荀果的人反对,理由是:虽然荀瑶在各项技能方面都很优秀,但有一点不好,就是人品不好,“不仁”,这样的话他会恃着他的才能去做不好的事情,智氏家族终会在他手里灭亡。可惜智宣子听不进。

于是,荀瑶上台了,谥号智襄子。

一次,荀瑶请韩康子和魏桓子一起喝酒,在酒桌上当中戏弄了韩康子与韩相段规。族人荀国听说后,劝说荀瑶不可欺人太甚,小心别人作难报复。荀瑶说:“我没向他们作难就算好的了,谁敢来向我作难?”其狂傲可见一斑。

像荀瑶这种有才而不仁的人,因为实力强大,愈加不可一世,愈加贪婪。于是荀瑶先后向韩康子和魏桓子索要土地,二人迫于淫威不得不给,为了保存实力以等待时机合力反水。荀瑶当然很得意了,称心了,继续向赵襄子索要土地。赵襄子年轻气盛,说不给就是不给。以荀瑶的性格当然是怒了,于是率领着韩、魏两家差点把赵家给灭掉。这时荀瑶手下一个人提醒他说:“我看韩、魏两家胜了赵家不但没有高兴,反而面有忧色,您要对他们小心啊!”荀瑶不但没听进去,竟将这话直接告诉了韩康子与魏桓子,他的傲慢自大已经近乎愚蠢,完全没把韩、魏放在眼里。但这一来是对韩、魏打草惊蛇,他们在荀瑶面前表了忠心以后,立马联合赵家一起密谋反水。

韩、赵、魏三家平日对智氏的怨恨此时一并爆发出来,就如供水决堤,一下便将智氏军队冲垮,灭了智氏,分了他的土地。之后,三家瓜分了晋国,正式成为诸侯国,名列战国七雄。

所以说,才能是一把利刃,它在有德之人手中就能发挥好的作用,在无德之人手中就会产生破坏作用。

关于初一读资治通鉴读书笔记2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众多的史书记载了其浩瀚的历史,描述了国家兴衰,朝代更替的过程以警示后人。

《资治通鉴》就是其中一部著名的史书。它是由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主编完成。《资治通鉴》记述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的历史。

通观全书,我认为人民的力量是最重要的,是最强大的,民为国家繁荣昌盛之本。中国历史上不乏许多强盛的大一统王朝,它们能一统天下,就足以证明其强大,但也有一些存在时间非常短的大一统王朝,那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些王朝迅速灭亡呢——就是人民。

细读之后不难看出,这些王朝的君主都不重视人民,他们加重人民的徭役与赋税实行苛政,暴政,他们肆意敛财,挥霍无度,穷兵黩武,使无数百姓失去土地,失去家园,走上造反的道路,这个国家也迅速覆灭。

但中国历史上也不乏长久强盛的国家,他们屹立数百年而不倒的原因也是人民。他们实行轻徭薄赋,与民生息,注重节俭的政策。他们还鼓励人民积极生产,粮食的储量也就多了,国家日益强盛起来。

唐太宗曾经说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水就如同人民而舟就是国家。若是统治者重视人民,让人民过得幸福,富足,那

么国家也就会更加强盛;反之,国家就会被人民所颠覆,走向灭亡。

宋朝时期,欧阳修,苏轼和范仲淹都有一种“民本”思想,也正是因为这种思想,宋朝的君主们较为重视人民,而宋朝也延续了几百年。

当今的中国和共产党也十分重视人民,建国之后,实行土地改革,将土地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改革开放时期,党和国家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土地分田包产到户,给了农民生产自主权,再次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村开始富裕起来,而国家也日益强大。

孟子一直主张: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而这也正是一个国家想要富强所必须遵循的思想。现在的中国应更重视人民,才会越来越富强!

关于初一读资治通鉴读书笔记3

有些惭愧的说,作为一个大学生,我居然没有怎么仔细阅读过中国的历史,一直都无法由衷的感触些什么。但当我通读过《资治通鉴》后,我发现心中竟不住的汹涌澎湃。那些历史情节,仿佛历历在目。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 《资治通鉴》读后感一、历史的伟大与自身的渺 《资治通鉴》读后感 一、历史的伟大与自身的渺小。打开《资治通鉴》,恒河沙数般的历史人物扑面而来,其中不乏优秀精英的人,他们曾经奋斗过,曾经辉煌过,曾经壮丽过,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些人高尚的人品、超凡的智慧、无比的才能,都叫我感慨不已,越发感到了自身的不足与渺小。 人生不过几十寒暑,且不去管他能不能名垂史册,怎么才能让自己的明天更美好?我想历史上这些超凡的“成功人士”,是很好的学习榜样。 即使是那些奸臣小人,也为我们展示了他们用错了方向的智慧,增加了我们的识别能力。唾骂之余,很值得吸取其教训。 二、悟道理、学方法。成功的为什么能成功?失败的为什么失败?成功的是怎样成功的?失败的是怎样失败的?解决这些疑问,也就是成败的道理和成败的方法,《资治通鉴》里面有大量的实例记载,稍加用心,不难体会到一些道理,学会一些方法。“读史使人明智”,这“智”,就是这些道理。治国的道理和经验很多人是用不到的,理解成管理的经验,就有了现实价值。而为人处事的道理和经验,更是每个人都离不开,我们绝大多数人恐怕都希望自己的明天更美好,而要想实现这个愿望,坐等肯定

是不行的,还是要提高自己,《资治通鉴》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实例,用心去看,定然可以得到提高。 三、一些具体的感想 1、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性。通过读史,感觉到了历史唯物主 义的正确性。任何朝代的更迭,都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结果。矛盾积累有个过程,从量变到质变不是一下子就达到的。 有的昏君祸乱官员,启用的小人再去祸乱百姓,这样矛盾积 累比较慢;有的如秦始皇、隋炀帝等直接数以亿人次计地征用百姓,社会矛盾积累就很快。 2、客观者胜,主观者败。无论帝王将相,还是贩夫走卒,无 论治国、治家还是战争、为人,通过读《资治通鉴》,我觉得有一个普遍规律,那就是能客观辩证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的人,绝 大多数取得了成功。而那些不能客观辩证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 的人,则绝大多数遭到了失败。 3、优秀文化的作用 《资治通鉴》所记载的历史,每朝每代都有着和周边少数民族特别是游牧民族斗争的记载,相比之下,中华文化是优秀的,而 那些游牧民族的文化要逊色很多。有一个优秀的文化做指导-- 我想这才是四大古国中只有我们中国才能把历史和文化延续到今 天的主要原因。 记载中的无论哪个民族,都仰慕中华文化,就算占了中原, 也都学习中华文化,这就是我们中华文化先进性的如山铁证。

《资治通鉴》读后感

《资治通鉴》读后感 《资治通鉴》是旧史书中一部著名的大书,简称《通鉴》。北宋中期,史学家兼政治家司马光,在一些优秀的助手协助下,用了十九年功夫,才编写完成。《通鉴》以编年体形式,叙述了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到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前403——公元959年)共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并按照朝代分为十六纪,如《周纪》、《秦纪》、《汉纪》、《魏纪》等。 司马光从幼年时期就好史学,为官后,将战国和秦代的史事编写成八卷,进给宋英宗,很受英宗赞赏,命他继续编撰。为此特设一个史局,由他自己选用助手,他选定了刘恕、范祖禹和刘攽作主要助手。当时北宋的局势比较稳定,政府收藏的书籍很多,他们可以任意参考。作书的方法是先尽量搜集资料,将有关之事汇合在一起,称为“丛目”。在详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按照时间顺序略作整理,写成“长编”,再进一步删成为“广本”。这些工作,是司马光和助手们共同作的。助手之间也有分工,大致刘攽任两汉阶段,刘恕任三国到隋,范祖禹任唐及五代。助手们协助作的长编和广本,分量还相当大,最后由司马光一手笔削成书,如《唐纪》代宗以前部分,长编稿达二百多卷,最后删定为四十一卷。可见为编写这一部书,司马光和他的助手们都付出了很大的劳动。全书共三百五十四卷,包括三个部分,即正文二百九十四卷,目录三十卷,考异三十卷。后来胡三省为《通鉴》作注,将考异散入注文中,目录实际是个提纲,远比正文简略,所以一般读《通鉴》者,只取正文部分,于是全书也就减缩为二百九十四卷。 北宋时期的政治局势虽然比较稳定,由于阶级社会中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被统治的农民和小手工业者,对于统治阶级的残酷压榨,时常起而反抗。早在太宗时期,就有蜀中主小波、李顺领导的起义。到仁宗时期,小规模的起义活动更多。在统治集团内部,党派之争常常炽热到表面化,当时称为“朋党”,这种分歧,有时是因政见不同而发生争论,而多数是为了争权夺位。在对外方面,更有和少数民族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如北方的契丹,西北的西夏,西方的羌人和南方的广源等,在这些斗争中,宋朝常常是得不偿失。以上这些问题,即社会上动荡不安,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和边疆地区的安全问题,都迫使统治者要从各朝的历史中总结经验,寻求解决的办法。所以司马光编这部书时,不仅重视政治和军事活动,凡与加强统治有关的制度、理论、用人、行政、礼乐、历数、习俗风气以及少数民族的历史等等,不论是正面的或反面的经验,都收入这部书中,也就是以加强文官统治为归宿。本来司马光为这部书拟定的名称是“历代君臣事迹”,表明他是着重在“君”和“臣”的有关活动。后来宋神宗对于这部书很感兴趣,认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并且写了序文,于是改称为“资治通鉴”。在书名中特别标出一个“治”字,其目的也就十分明显了。 《资治通鉴》所取的形式称为编年体,按照年、时、月、日的顺序记载史事,文中有言有行,有分析有评论,而不是像流水帐目那样机械地排年记事。这个体裁创始于《左氏春秋》(即《左传》),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一种史书体裁。西汉以后,由于司马迁编写了《史记》,纪传体成为古代史书的主要体裁,编年体反落到无足轻重的地位。自从司马光编成了《资治通鉴》,编年体史书才重新为世人重视,其后多用这个体裁编著史书,并由此发展出来纲目体和纪事本末体。《资治通鉴》的成书,不仅复兴了编年体,并导致了几种新的史书体裁的产生,这在史书编纂学上是有重大意义的。 《资治通鉴》本身的编纂,具有很多特点或优点。首先是它取材广博和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 编年体开山祖师,读历史必读资治通鉴。虽然只是把资治通鉴囫囵吞枣地读了一遍。却让我感受到什么叫爱不释手。翻开每一章节,就像是在展开一幅幅千年的历史画卷,色彩艳丽,人物鲜活,让人感受到一波又一波的震撼感及醍醐灌顶般的兴奋。 《资治通鉴》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等历时19年编辑完成的一部300多万字的编年体史书。从春秋后期战国的三家分晋开篇到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结束。记载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年间的历史。叙述了战国、秦、西汉、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1362年的历史。记录了期间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经济、思想、重要人物与重大事件。对朝代兴衰与更替做了较客观的叙述;对人性的善恶,策略的得失予以了分析和总结,成就了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巨著。 《资治通鉴》叙事条理清晰,语言简洁精练。如郭嘉十胜十败论,商鞅变法,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刘秀昆阳大捷,谢安东山再起,李靖大破突厥等,叙事真实生动。萧规曹随、

房谋杜断、张巡守城等故事讲得精妙绝伦。许多名言警句都出自《资治通鉴》,如,“得财失行,吾所不取”,“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将”;“物极则反,器满则倾”;“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资治通鉴》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书。帮助理清了这段历史脉络,能放大读者的人生格局。毛泽东主席这样点评《资治通鉴》:“尽管立场观点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但叙事有法,历代兴衰本末毕俱,我们可以从中吸取教训”。钱穆称之为“帝王之书、权谋之书、生存之书”。《资治通鉴》不仅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也是全人类共同的瑰宝。 《资治通鉴》讲述了一段千年历史,这段历史是中华历史长河中的一个重要缩影。七雄争霸,云谲波诡;秦统六国,纵横捭阖;大汉立国,金戈铁马;三国风云,天下归晋;八王之乱,祸害四起;隋亡唐兴,中华盛世;五代十国,狼奔豕突;陈桥兵变,宋代后周。纵观中华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外患皆由内乱生,让中华儿女历尽劫难与艰辛。我们应接受惨痛的历史教训。 中华历史波澜壮阔,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底蕴之厚重,世界绝无仅有。多读历史,就能感知历史之浩浩荡荡,历史潮流不可阻挡。我们要顺应历史潮流,有危机意识,有家国情怀,有全局观念。一切以民族发展为已任。一切以国家利

资治通鉴读后感1000字

资治通鉴读后感1000字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资治通鉴读后感1000字(一) 《资治通鉴》是宋朝司马光主编的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共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司马光编成这部四百多万字的巨着,一共花费了十九年的时间。这本书通过记录一些明君贤臣的事迹,简单明了又不失生动地告诉大家,清廉,正直,刚强,宽厚,忠诚,信义,执着等,这些古人所具有的品质。这是品质,在今天仍然可贵,是我们人生路上所不可缺少的。 下面我就来说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 战国是一个崇尚诡术的时代,百家辈出,然而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杀伤力最大的还是反间计。反间计有很多的表现形式,然而其无一例外的针对了人性中最脆弱的部分(多疑)。何人不疑,何况国君,寡人寡人,说的就是无倾腹相交之人啊。因为敌人和小人的反间,最令人惋惜的还是魏,魏据中原之地,富庶傲视诸侯,如果能留住吴起和孙膑这两位战国时期最伟大的军事家,又何愁霸业不成;损失最惨重的还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略中山,治胡地,使赵成为战国末期唯一能够和秦抗衡的国家。然而长平一役,赵为范雎反间,以赵括代廉颇,以至四十万大军为秦坑杀。有太多的史实和反间计联系在了一起,可以肯定的是,它将继续挑战人类最脆弱的部分。因为信息永远不可能是完备的,人性永远是多疑的。

还有一点让我记忆犹新的就是商鞅变法。以刑名之学变法,手段太残酷,积怨太深。他在渭水旁边处决囚犯,染红了整片渭水。更重要的是,他没有得到太子虔和贵族的支持。秦孝公一死,商鞅就被车裂灭门。“得人者兴,失人者崩”,今日中国要推行各项改革,亦应徐图缓进,毋操之过急。 再来说说唐太宗,唐太宗是个明知且有远见的皇帝。一个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虑,适可而止。光知吃饭,不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稼穑之艰难,就不会珍惜粮食,就会大吃大喝,就会忘记劳动者的血汗,久而久之,则饭不常也。你只知骑马,加鞭快马,不知道喂马,不知道让马休息,不知疼马,则不能久乘之。不错,你一时比那些让马休息的人快了一些,可是你忘了,你的坐下骑已经气喘吁吁,快渴死了,饿死了,累死了,它不会把你驮到目的地的。君犹舟,民犹水,水可载舟,也可覆舟。当权者不知爱护百姓,当头头的,不知关心下属,则危在旦夕。这也就清晰明了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虑,适可而止。 小至一个人,大至一个国家,《资治通鉴》里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比较的典型,望大家有时间都来读一遍,从中了解我国的历史,从历史中学到做人乃至治国的道理。 资治通鉴读后感1000字(二) 《资治通鉴》是一本编年体史书,说的是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300字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300字 篇一:《资治通鉴》读书笔记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 最近,学习了《孙权劝学》这一课,这一篇文章出自《资治通鉴》。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对《资治通鉴》这本书有了很大的兴趣。于是,这几天,我用心阅读了这本巨著。 《资治通鉴》这本书是宋朝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司马光编成这部四百多万字的巨著,一共花费了十九年的时间。《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所谓资治通鉴,即“鉴于往事,有资于治世”,这四个字体现了中国传统的资治育人意识。司马光

自己也说《资治通鉴》是“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 读完《资治通鉴》这本书后,里面的故事让我有许多很深的体会。掩卷回首,无数人物,许多场景,总要在眼前纷然活跃,让我或是赞叹,或是鄙弃,或是激动,或是沉思,从历史事实中得到警悟的启迪,同时很自然地对此书的编辑者司马光油然而生钦佩之心。书中的人物的精神有许多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比如,蔺相如的顾全大局,廉颇的知错就改,苏武的正气,韩信忍受侮辱终于成就大事的胸怀等等。从韩信的故事中,我知道了要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要不然反而自己吃亏。韩信身为一个不可多得的奇才,最后却落得了身死家破的下场,全因没有听取正确的计谋,真是可惜。让我记忆深刻的还有唐太宗,唐太宗是个明知且有远见的皇帝。一个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虑,适可而止。光知吃饭,不知“锄禾日当午,汗

滴禾下土” 的稼穑之艰难,就不会珍惜粮食,就会大吃大喝,就会忘记劳动者的血汗,久而久之,则饭不常也。君犹舟,民犹水,水可载舟,也可覆舟。当权者不知爱护百姓,当头头的,不知关心下属,则危在旦夕。这也就清晰明了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虑,适可而止。 我最敬佩的就是刘邦,他有怀仁之心,很会笼络人心,最终逼使项羽**、创造了拥有四百年历史的汉朝,把我国的文明又推进了一步。不过我觉得项羽太不懂得收买人心了,后来竟使旷古奇才韩信投奔了刘邦。在最后,项羽被刘邦围在乌江时,不听乌江亭长劝:“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可他却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然后就自刎了。这多可惜啊!项羽也是一代英雄,逃回江东之后,好好治国,还是可以反攻的,何必如此呢?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1000字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1000字 小说一直贯穿着两个重要的主题:孤独和宿命。一方面,以娜为代表的几个长寿的女人,代表一种,一种,一种家族的延续;另一方面,布雷地亚家族在用孤独来对抗时间, 他们每一代人都无法摆脱孤独的困扰,同样也无法改变宿命的主宰。在小镇马贡多,布恩 地亚家族上演着百年的兴衰史。 前不久,经同学推荐,我有幸拜读了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资治通鉴》白话本。这 是最近才出版的一套书,大概是为了方便今人阅读,十二部白话本中只收录了周纪、秦纪、汉纪、魏纪、晋纪、宋纪、齐纪等各个朝代的精华文章,而且翻译的极为通俗。像我这样 没有功底又渴望各方面历史知识都有所涉猎的初学者,倒很适合读这样的书。 看了这本书,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这位普通而又可敬的老人使我深深的懂得了:做 人不应该被任何困难所屈服,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与生活中的磨难做不屈不挠的斗争。 成功与否不是我们唯一的追求,而一棵永不言败的心才是更加可贵的品质。 我点了点头,用手背擦去眼泪,忽然吉利欧的身影仿佛在我眼前出现,我坚定了信心 骄傲的对妈妈说道,“我这就去写作文。” 这本书讲述了美国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的一生。海伦凯勒在一岁半时,因生病而失 去了听觉和视觉,这么沉重的打击,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的,但她并没有向命运屈服,在 她的努力下,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拉德克拉女子学校,受到了国家政府的赞扬! 之前,曾经也试过读文言文的《资治通鉴》,由于自身性格和工作忙碌的原因,只是 挑选着看了汉纪和唐纪中的部分内容,感觉也不错,虽然是文言文,但是丝毫不令人觉得 晦涩难懂。相比之下,这一次所读的白话文倒感觉粗糙了。前面说过了,读《资治通鉴》,我只是为了了解些历史知识,所以这次看白话文也感到满足了。但是,沉淀知识的这一段 时间里,我还是反复琢磨和品位了读文言文《资治通鉴》的感觉,在内心里依然倾向于司 马迁的原著,感觉还是原著的行文布局更好更生动出彩些。我想,这大概就是司马迁和他 的《资治通鉴》之所以名传千古的原因吧! 《资治通鉴》在编年体史书领域和中国宝贵文化遗产领域之所以享有盛誉,我想一定 与作者创作的思路、方法,以及该书特别的语言形式和经世致用的目的有关。由于《资治 通鉴》的确太博大精深了,无论我如何努力,也只能窥见书中的一角,但是就是凭着这种 热爱的精神,我也想谈谈自己对于《资治通鉴》的一点感受。 《爱的教育》中,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 会有明确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没有限制的,小到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大到捐献骨髓献血,帮

经典精读《资治通鉴》读书笔记

经典精读《资治通鉴》读书笔记 有幸在国学班第一堂课聆听姜鹏老师的经典精读《资治通鉴》。今天是国学18期的开学典礼,如此重要的时刻,我想请来的老师定然是重量级的,两天的课程充分验证了我的猜想。作为历史学博士,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姜鹏老师学贯东西,通晓古今,知识的渊博自然不在话下,但把历史讲到百家讲坛并广受好评,也需要更深厚的功底,因为要把枯燥的历史讲得既通俗易懂又有深度,既精彩又尊重史实,确实不易——尤其是对《资治通鉴》这类帝王之读。听完两天的课程,学到并悟到了许多珍宝,并把老师的独有观点和智慧记录以供复习体会。 在正式讲课前开学仪式中,有个环节是老师代表发言,姜鹏老师从“6.28上海暴力事件”剖析反思,认为当下社会戾气太重,源于我们当下的教育体系,太注重分数成绩。且不单是教育体制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对孩子的期待带着功利,期许孩子通过高分进入好学府,未来有好的工作可以赚取高的财富。于是导致学校及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太缺少人文关怀,太希望孩子成为成功人士,却忘了首先应该教育他成为合格的人。国学的意义是希望把漠视多年的人文关怀

重新拾回来。 建议同学们不能过于关注有形的东西,还要关注无形但重要的东西,这个社会变化太快,真正的竞争力在于如何找到不变的东西。从投资的角度,不变的价值,是随着时间推移,会更加得到认可并体现。 在作为老师代表发言中,我记录下了姜鹏老师经典语录: 1、人文关怀不能用有用和无用来辨别,它就是必须的。 2、(西医代表现代工业文明和西医代表的传统经验,存在不同的实用性和负面性),没有任何方法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传统复兴也不是简单回到过去,应该在人类文明史中,思考怎么为未来作出贡献,要做到兼收并蓄,不封闭,对传统也要反思及再创新。 3、纵览《资治通鉴》总共250个皇帝,无数名门贵族,最后发现仅靠财富传承是不可能的,权力也无法代代传承,时间和空间可让财富和权力有局限性,真正能传承的是文化、思想和智慧。 4、在《资治通鉴》记载中,汉朝400多年,仅有60卷,用卷均7年的速度来读《资治通鉴》,真感觉人生如白驹过隙。商鞅如此厉害的人物,自始至终没跳出第二卷,我

《资治通鉴》读后感500字6篇

《资治通鉴》读后感500字6篇 《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著作。此书给当时的人的影响力非常大,更给后人予警示。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资治通鉴》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资治通鉴》读后感篇1 暑假里,妈妈给我买了一些我喜欢的好书来读,《资治通鉴故事》是其中之一。这本书是根据我国古代有名的《资治通鉴》改编而成。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编年史,作者是我们熟悉的司马光砸缸故事里的主人公司马光,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编成这本书一共花费了十九年的时间。这本书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一共一千三百六十多年的史事,主要内容是政治和军事,还有经济、文化方面。它通过记录一些明君贤臣的事迹,简单又生动地告诉人们:清廉,正直,刚强,宽厚,忠诚,信义,执着等,这些古人所具有的品质。这些品质,在今天仍然可贵,是我们人生路上所不可缺少的。 《资治通鉴故事》里有许多伟大的人物。司马光通过敏锐的观察,形象地记述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如荆轲刺秦王、毛遂自荐、鸿门宴、七步诗等。其中,最让我喜欢的,就是《毛遂自荐》

这个故事里的毛遂了。这个故事讲的是公元前258年,赵国被秦国围困,派平原君到楚国求援,平原君要挑选二十个文武双全的门客一同前往,挑来挑去还差一人,这时,一个叫毛遂的门客勇敢地推选自己,并凭着机智,威胁楚王,使得楚王答应联合抗秦,解了邯郸之围,毛遂也因此被平原君奉为了上宾。毛遂勇于展现自我,充满自信心的品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觉得自己这一点还比较欠缺,所以我应该向他学习。 读好书不仅能够增长见识,开阔视野,而且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启迪我们的智慧。以后我还要多读好书,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知识、懂事理的孩子。 《资治通鉴》读后感篇2 最近阅读了一本白话版的《资治通鉴》,随着阅读的进行越发感觉这部书字字珠玑。 《资治通鉴》是北宋多学科通才司马光花费19年编写而成的横跨16个朝代,由公元前403年到公元959年的,“善可为法,恶可为戒”的巨著。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打响了反抗暴秦的第一枪,但是不到半年陈胜就被杀身亡。司马光在评价失败的原因时,分析道首先是陈胜在时机不成熟时着急称王,再就是滥杀熟人,亲近苛

资治通鉴读后感范文2000字

读资治通鉴有感 从图书馆逛了一下午,最终选了这部书,或许是因为小时候听的故事吧。 《资治通鉴》是一本编年体史书,说的是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通过对这本的阅读,我了解到了很多关于历史朝代更替的故事。正所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通过对历史的分析思考,个人得出一些关于历史朝代更替,制度更替的结论。我认为,分析历史,不应该存在个人英雄主义,社会历史是人民群众决定的,这是一个完全正确的结论。为什么呢?因为历史发展具有其必然性,从各件事情的根本去分析,就可以知道,这件事情为什么必然发生。当然,历史上发生的故事是由各种必然和偶然拼凑起来的。必然的是生产力的提高,经济的发展,以及随着生产力经济发展而需要不断完善的制度。这些事情是必定发生的。好像,为什么远中国会由原始母系社会的公天下变成夏朝的家天下呢?答案不是大禹多么强悍,多么能干,就算没有大禹,家天下一样会在那时的中华大地上发展,因为此时的生产技术已远远超过三皇五帝的时代,因为人对利益最大化的本能性追求,生产力急需发展,急需提高,那就必须成立一个政权,结束各自为政,自给自足的年代,利用这个政权的强制性,组织人们一起合作劳动,一起建设社会各个方面,丰富人们的物质需求,提高人们的生活素质。

可以说,那时的人们需要一个家天下的政权,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家族政权去通知他们,组织他们一起创造价值,发展社会。所以,家天下在此时是必然发生的,谁也阻止不了,包括大禹本人。那么为什么这个王朝是姓夏的了,那就是历史的偶然性了。假如当年大禹夭折了,就是说没有大禹这个人了,就肯定会有另外一个人,做着跟大禹一样的事,最后建立家天下政权,而这个政权有可能就不姓夏。这就是偶然性。 我们再拿大家熟悉的秦始皇分析一下。我们说,为什么秦始皇能一三六合,建立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呢?是不是真的就因为秦始皇这个人雄才大略,或者说是因为秦国有像李斯,白起,蒙恬这样能干的政治家,军事家呢?通过分析,很容易就得出了否定的答案。那正确的答案是什么了,就是,当时,秦与关东六国不同,它的变法比较彻底,政治上已基本建立起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废除了领主制的农奴制度,建立了土地私有制,奖励耕织,促进了生产。就是说,秦国当时的生产技术要比六国高,生产力要比六国强,经济实力远超六国,秦国百姓的生活质量要比六国百姓高。之前已经说过,追求高质量生活,追求更好的享受,那时人类的本能,当时的人们也不例外,他们渴望能有更好的生活质量,渴望生活在能带给他们这种好生活的制度下,这样的社会下,这样的统治下,所以他们那时更愿意接受秦国的统治,所以秦国的统一是必然的,这就是所谓的人民群众决定社会历史。至于秦国暴政,那是秦统一后的事情,由于秦的强制过头了,在他们统一全国后,他们的统治,他们的制度,很快就变

资治通鉴读后感800字三篇

资治通鉴读后感800字三篇 导读:本文资治通鉴读后感800字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第1篇】 有些惭愧的说,作为一个大学生,我居然没有怎么仔细阅读过中国的历史,一直都无法由衷的感触些什么。但当我通读过《资治通鉴》后,我发现心中竟不住的汹涌澎湃。那些历史情节,仿佛历历在目。 盖世英雄陈汤,率领远征军,在首都长安遥远的西北,在距离三千四百公里外,中亚巴尔喀什湖西南,击斩匈奴郅支单于,砍下人头,向中央献捷时,指出:“胆敢冒犯强大中国的,距离再远,也要诛杀!”豪气上干霄汉。 千年之下,我们仍听到这个声音,为之热血沸腾。英雄们为了解放,为了和平,揭竿而起,奋勇抗敌,其精神可歌可泣,永垂青史。匈奴汗国最终向中国臣服,并不是全因为中国有此力量,更关键的是匈奴内部分裂。而这再一次向历史证明:一个不能团结的国家或族群,必然衰弱。匈奴如不分裂,郅支单于的人头,也不会悬挂高竿。 然而当中国前程似锦的时候,我们的君王们开始享受起衣食无忧的奢侈生活。在荒淫无度的生活背后,浮现出了一个又一个的暴君,昏君还有那些腐朽的伪善的爪牙。他们的残忍,他们的自私,让我汗颜;百姓的呻吟,百姓的嘶喊,让我触目。于是人们在乱世中学会可自救。

中国帝王被杀,不自杨广开始,但杨广被杀,却是人民自救——聚众起兵、反抗暴政的结果。也是历第一次,人民自救转变为官员和军人自救的结果。杨广能力的高强,使人惊骇,他只用短短十三年时间,就毁灭其父杨坚建立起来的富庶强大无比的帝国,而且只用更短的五六年时间,就能迫使忠心耿耿的猛将勇士反叛,没有人能做得到这些,而杨广却做到了,他的奖状是一条绞绳。 每次政变,都引起屠灭三族的惨剧;每次兵变,更是死人山积——寿春一连发生三次叛乱,几乎空城。诡诈、残忍、勾心斗角,遍地是血。然而,那些不成才的野心家,只看到荣华富贵,却看不到血;只看到自己如锦的前程,却看不到人民苦难。今天还是炙手可热的神圣人物,明天霎时间变成国家蟊贼,全家斩首,还把千万无辜的男女老幼,也带入刑场。官员的尊严靠赤裸裸的军事力量维持,是和非、对和错,全看你是胜是败?人性急剧堕落,种下未来更悲惨命运的基因。 面对暴君的暴行,我们如果沉思,会忽然间汗流浃背。因为,如果换一下位置,我们真的可能就是他!这是多么可怕,权力能改变人性、扭曲人性、消灭人性,喝了不受制衡的权力的毒酒,美女都会变成青面獠牙,何况本来就有一颗邪恶的心灵,我们痛恨他们之余,还为他们痛惜:为什么让他们服下这种毒酒! 真的感谢司马光先生,假使没有《资治通鉴》,时到今天,恐怕全世界没有一个人能提供一个轮廓;作为一个读者,我是何等幸运。问题是,读史者的幸运,不一定是造史者的幸运,甚至往往是造史者的悲哀。因为我在这里听到了太多官员的假话谎言,和太多人民的哭

《白话资治通鉴》读后感

《白话资治通鉴》读后感——(宋)司马光编著;黄锦鋐主持翻译 白话资治通鉴的简介: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为宋代名臣司马光主持编写,将上起战国,下终五代,共1362年的大事,按年记载,一气衔接,使自汉末以来学者所编纂的各朝断代编年之书,一变而为联结古今的大编年史。为学史者必读之著作。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之目的在于“资治”,凡有关国家兴替、生民休戚的重要事件人物,都叙述详明。而对无关国计民生的事及人物,如众多的文人、高隐均不予提及。司马光所处时代,距今已900余年,其所言与当下白话已相去甚远,故现代人读之,多有因感到吃力而放弃的。有鉴于此,20世纪80年代初,由台湾学者黄锦鋐先生领衔主持,集台湾各大学27位著名教授之力,历时3年,将这部大著译成白话,深受中文世界读者所喜爱。 司马光是我国古代史学、文学、政治大家,其识见、才能早有公论;他与当时最优秀的史家一起,枯坐19年,抉擿幽隐、荟萃熔铸,用功极深,而成此煌煌大著。成就之高,后人难以企及。故此,译者在翻译时力图贴近、还原《资治通鉴》,不以“现代眼光”作解人,不擅作发挥,旨在让读者读到“干干净净的《资治通鉴》,干干净净的司马君实”。本书全文皆为白话译文,总计500万言。因字数众多,将其分10册出版。分册仍依原书次序,大体以朝代为别。第一册为战国、秦、西汉(上);第二册为西汉(下)、东汉(上)第三册为东汉(下)、魏、西晋;第四册为东晋;第五册为南朝宋、南朝齐;第六册为南朝梁、南朝陈;第七册为隋、唐(上);第八册为唐(中);第九册为唐(下);第十册为五代十国。此分册纯粹是为排版阅读方便计,不含任何对原作的理解之义。这本书通过记录一些明君贤臣的事迹,简单明了又不失生动地告诉大家,清廉,正直,刚强,宽厚,忠诚,信义,执着等,这些古人所具有的品质。这是品质,在今天仍然可贵,是我们人生路上所不可缺少的。 内容分享: 黄锦鋐等人不仅将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还增加了许多注释和评语。语言流畅,内容丰富,我一拿到手,就被它深深的迷住啦。在资治通鉴前六册的历史中,西汉的兴起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中汉武帝刘彻给我的印象最深,汉武帝是在汉朝即位最长的皇帝,在位时间长达55年。他开拓疆土:向东打败朝鲜,向西疏通西域,向南消灭闽越,向北打逃匈奴。汉武帝是和秦始皇齐名的一代霸主。可惜他晚年也干了不少糊涂事:外不爱护百姓,内不管理朝政,而且宠爱奸臣,宫里杀害太子。 随后我看到了汉朝中期到新朝灭亡,王莽被砍头的时期。王莽是一位历史上很有名的人物。他本来是汉元帝皇后的侄子。年轻的时候,父母早早的就去世了。他谦虚好学,为人仗义,获得了上至太后,下至百姓的一致好评。可当他慢慢把权力都集中在自己手里之后,听信“汉高祖让位给王莽”的谣言,毒死汉平帝,自己当上了皇帝,西汉王朝就这样的灭亡了。可当他篡位以后,因为崇尚古代,不够一些大臣的反对,按照自己的设计发起了大改革。结果不但没有成功,还爆发了以赤眉,绿林为首的大规模农民起义。就是因为王莽过分专业,不爱护百姓引起的。等爆发了农民起义之后,他还听信谗言,不去镇压。到最后因为刘秀取得昆阳大捷之后,王莽才如梦初醒,可他的主力都被杀了。到最后,王宪砍掉了王莽的人头,愤怒的老百姓把王莽的人头踢来踢去,以此泄愤。王莽年轻时的朋友肯定想不到他会有这样的下场。

《资治通鉴》的读后感800字

《资治通鉴》的读后感800字 当我拿到《资治通鉴》这本书时,我仿佛看见,历史向我打开 了一扇金光闪闪而厚重的大门。 《资治通鉴》问世于北宋年间,是由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 光主持编纂的。我从小只知道“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还不知道,他竟然是这样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司马光前前后后总共花费了19年的时候,完成了这部史书巨著,主要的编纂工作全由他一个人负责,书里面的每一字每一句都是他的心血结晶。他为了这部书殚粗竭虑,《资治通鉴》成书后不久,他就因病去世了。 翻开这本书,第一个故事,就是“韩赵魏三家分晋”。智家想 立智瑶为继承人时,智果曾经说过:智瑶有好多优点,但却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心胸狭隘,不能宽厚待人。但是智家不听智果的劝告,智果为了躲避灾难,脱离智氏,改姓为“辅”。 果然跟智果说的一样,智瑶狂妄自大,他说:“灾祸只能由我 带给别人。我不给他们降临灾祸就罢了,谁敢给我呢?”但是,愚蠢的智瑶却被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智家的土地,灭掉了整个智氏家族,只有改姓的智果得以幸免。 书中说,一个人多次犯错误,结下的仇怨不会在明处,应该在 它表现出来之前就提防,贤明的人处理小事都非常谨慎。这就是平时老师教我们的“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差不多吧?自己满足已获得的成绩,并且狂妄自大起来,这样的人,怎么才能持续进步呢?

《资治通鉴》的每个故事里,一个个活灵活现的英雄人物,用他们的人生经历,喻之有理地向我讲述了浅显又深奥的人生道理,三寸之舌比百万之师还要厉害的毛遂,有气魄有担当却英年早逝的英雄霍去病,坚忍不拔、忠于朝廷的苏武,忍辱负重、崭露头角的韩信……历史的长河兴衰盛败,都会发人深省,令后人受益良多。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一部《资治通鉴》让我了解了历史,也懂得了更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1000字高中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1000字高中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1 那是一片什么样的土地?没有太阳,没有月亮,没有星辰。漫步走在上下五千年的长河中,拨开迷雾,看到的是冠绝世界之巅的繁华,也有狼烟遍地的硝烟,眼前尽是模糊,推不开,也挥不断。 相信大部分人接触到历史是从影视剧开始的,但严格上来说,那已经不算历史,可以说是演绎,与严谨的历史相比,它更加突出的是艺术的体现。小时候,喜欢看影视剧,《三国演绎》这部剧就不知道看了几遍。之所以对历史充满兴趣是在六年级时,看到姐姐初中的历史课本,在里面我翻到“两汉”的篇章发现影视剧与历史还是有区别的。赤壁之战似乎与诸葛孔明没有多大关系,死诸葛吓退活仲达也是无稽之谈,刘禅似乎不是那么无……从那时开始,自己就决定看一下真正的历史。 《资治通鉴》是宋朝司马光编纂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共以前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这部四百多万的史实巨著共耗费十九年的光阴,记录着一些明君贤臣的事迹,简单明了又不失生动地向我们展示着清廉、正直、刚强、宽厚、忠诚、信义、执着等,这些品质,在精神、物质高度发展的今天也是不可或缺的。与此同时,通过对事关国家兴衰、名族存亡的重要事件的过程描述,以

警示后人。 纵观全书,我从中也发现一些历史规律,也有自己的感悟。在这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中,其中两个朝代-秦朝、隋朝最为特殊。秦朝、隋朝都是中国古代大统一形势下的短命王朝。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隋朝也在是在中国经历长期分裂后建立的统一王朝。秦朝的“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隋朝的“开科举”可谓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功绩。然而,秦王朝的统治仅仅有十五年,隋朝国祚也不过37年。他们的迅速灭亡,根本上是其统治阶级的局限性决定的。客观上与其统治者实施苛政,毫无限制的奴役劳动人民有直接关联。他们在帝国建立之初,百役繁兴,征敛无度,挥霍浪费、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极大的灾难,官逼民反。陈胜、吴广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句呐喊,隋末的“七十二道烟尘,三十六路反王”,在劳苦大众的愤怒中,建立的王朝如过眼云烟,消逝在历史长河中。 正如唐太宗所言:“人以铜为镜,能够正衣冠;以古为镜,能够知兴替;以人为镜,能够知得失”、“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如果不能正视历史,摆不正与人民的关联,甚至把自己放在人民之上,必然造成脱离群众,损害群众,同时摆脱不了历史的惩罚。 近现代的中国,是一段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抗争的奋斗史。中华民国是中国乃至亚洲第一个民主国和国,他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名义上结束了军阀混战的社会,实现了国家政权的统一。然而,以四大家族为主的代表大官僚、大资本主义的国民党政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900字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900字 《资治通鉴》是一本历史巨作。作者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内容是东周至五代,一共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资治通鉴读书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1 这几天,我利用暑假时间读完了《资治通鉴》这本书,其中王朝的更迭以及气势的盛衰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资治通鉴》这本书是宋朝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司马光编成这部四百多万字的巨著,一共花费了十九年的时间。 这本书通过记录一些明君贤臣的事迹,简单明了又不失生动地告诉大家,清廉,正直,刚强,宽厚,忠诚,信义,执着等,这些古人所具有的品质。这是品质,在今天仍然可贵,是我们人生路上所不可缺少的。 下面我就来说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 战国是一个崇尚诡术的时代,百家辈出,然而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杀伤力最大的还是反间计。反间计有很多的表现形式,然而其无一例外的针对了人性中最脆弱的部分(多疑)。何人不疑,何况国君,寡人寡人,说的就是无倾腹相交之人啊。因为敌人和小人的反间,最令人惋惜的还是魏,魏据中原之地,富庶傲视诸侯,如果能留住吴起和孙膑这两位战国时期最伟大的军事家,又何愁霸业不成;损失最惨重的还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略中山,治胡地,使赵成为战国末期唯一能够和秦抗衡的国家。然而长平一役,赵为范雎反间,以赵括代廉颇,以至四十万大军为秦坑杀。有太多的史实和反间计联系在了一起,可以肯定的是,它将继续挑战人类最脆弱的部分。因为信息永远不可能是完备的,人性永远是多疑的。 还有一点让我记忆犹新的就是商鞅变法。以刑名之学变法,手段太残酷,积怨太深。他在渭水旁边处决囚犯,染红了整片渭水。更重要的是,他没有得到太子虔和贵族的支持。秦孝公一死,商鞅就被车裂灭门。“得人者兴,失人者崩”,今日中国要推行各项改革,亦应徐图缓进,毋操之过急。再来说说唐太宗,唐太宗是个明知且有远见的皇帝。一个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虑,适可而止。

资治通鉴故事读后感4篇

资治通鉴故事读后感4篇 资治通鉴故事读后感1 读史明理的确是亘古不变的真理。而古籍中《资治通鉴》是其中的佼佼者。自宋司马光完成这一力作后多少代储君被要求必读《资质通鉴故事》。直到今天,这本书还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教会我们信义,智慧,勇敢,执着等道理。 在这里,我就挑我感触最深的一篇说说。汉武帝时期,霍去病少年得志,封侯拜将。是大汉王朝的骠骑将军,立有赫赫战功,擅长杀敌更是一马当先。但是他却不是一个能体会士兵疾苦的富家公子出身。每次打仗,专门为他准备的后备物资就有几大车,往往打完战了物资还有余。但是,普通士兵却可能饥寒交迫。反观同时期的李广将军,人人都知道他的赫赫战功,匈奴更是对他畏惧有加。但是更值得我们学习的是李广对下属的爱护和体谅。就是这种真正融入群众的上级才获得了真正的拥戴和信服。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李广一直无法封侯,但是,在很多人的心里,李广更像一位伟大的将军。而霍去病则自能成之有勇有谋,得天独厚。李广的仁义,李光的谋略,李广的胆识,李广的能力造就了这位流芳百世的将军。我们如果将来成为一名领导,不仅仅要有能力,还要懂得与下属之间相处的艺术。合作,协助,共赢,相互体谅都是我们有学习的。 小至一个人,大至一个国家,《资治通鉴故事》里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典型,大家有时间都来读一读,从中了解我国的历史,

从历史中学到做人乃至治国的道理。 资治通鉴故事读后感2 在我的书柜中,有一本厚2厘米,包着黑硬壳的书,名叫《资治通鉴故事》,这本书是宋朝著名政治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历经19年的时间,与众人一起将这本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书整理出来的。 这本书的内容主要以政治和军事为主,还兼顾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史料,总共贯穿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 书中有许多令人深思的句子,从这些句子中也让我们懂得了一个又一个做人的道理,使我们受益匪浅,如“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是说不能自以为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遗子黄金满簏,不如教子一经。”意思说给后人积累再多的金子、银子,还不如好好教孩子学习。这是一本货真价实的文学名著,它不仅让我学会了许多政治兵法,还使我了解了不少课本上学不到的战略侧谋。这是我第一次读我国的年体通史,就已经学到了不少课外知识,我一定会多读这种历史故事,来更多的了解我国五千年来古人留下的文化遗产。 文学是比鸟飞的还远的梦想,是比花开的还美的情感,更是比星星闪的还亮的智慧。让我们一起读文学名著,博览群书,使我们陶冶情操,让我们成长的道路上充满着阳光让雨露滋润我们的心灵。 资治通鉴故事读后感3 暑假里,妈妈给我买了一些我喜欢的好书来读,《资治通鉴故事》是其中之一。这本书是根据我国古代有名的《资治通鉴》改编而成。

读书笔记之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读后感 我第一次听说资治通鉴应该是很久很久之前,但是内心却是有些崇拜的,觉得它是大师之作,有过那么多帝王将相以此为鉴一统万里河山,我也并没有那么高的文学素养去接受,于是心里便打了退堂鼓,以至于那么久之后才去拜读这部传世著作。看下来觉得特别过瘾,感觉长达一千年的历史都浓缩在这小小的一本书里,很多故事都简单凝练,却可以通过这些事情反映当时的社会百态,足以使我们了解那些波澜壮阔,风云诡谲的历史。总有人说要以史为鉴,其实确实如此,历史上发生过的事情并非空穴来风,以后总会有人遇到同样的事情,同样的经历,那么借鉴历史以避苦厄又有何不可呢?下面我想针对我比较有感触的则史实谈谈我的看法。 周纪的话就说一下屈原自沉汨罗江的故事吧,这一则我看的甚是气愤又遗憾。气愤是小人的谗言实在可恶,自知自己能力有限欲望却是满满,于是便为一己私利,弃国家与万民于不顾,用尽谗言将忠臣良将赶走,自己高高居上,结局只能更为悲惨;良臣却遇不到明君,楚怀王是一个极其贪婪的人,照理来说,他也是坐拥一片广地的诸侯,欲望却是更胜,亲近小人,弃贤臣于不顾,屡次中张仪的计谋,将楚国的国力耗尽,得不偿失,最终死在异乡。遗憾是屈原过于高洁,不肯有一丝一毫屈服,结局只能死的刚烈,他有才有能力,但是在辅佐君王的态度方法上却是不尽如人意,一代贤才也只能自沉汨罗江。有人说,经受得起多大诋毁,就经受得起多大赞美。屈原正是如此。他是楚国贵族,博学多识,善于与人交往,在国内可以帮助楚怀王处理国事,是左膀右臂;在国外又可与其他诸侯国打好关系,八面玲珑。但是正所谓天妒英才人更妒,小人的谗言让屈原万分愤懑

却无计可施,楚怀王的疏远让屈原对国家的日渐消亡痛心疾首,屈原为人清高,自是不愿同流合污,一腔热血无处诉说,只能每日饮酒,苦不堪言,不久,楚国被秦国所灭,国破家亡之际,屈原忠君报国,以死明志,以至于几千年之后我们仍旧感念其气节,每年5月5日划龙舟,吃粽子纪念屈原。 秦纪里我比较感兴趣的是陈胜吴广起义,这个在之前的学业中也是学过,之前侧重点在各种手法的运用,现在反而更关心他们自身的性格特点,以及这些所带来的后果,对自己以后的为人处事也是颇有借鉴意义。首先我觉得陈胜吴广是属于敢想敢做的人。征发的百姓那么多,但是面对接天来的暴雨,他们很多人只是更加怨恨秦朝的暴虐,心底里却是认命了,而陈胜吴广不一样,他们在想办法自救,而这种自救也不是兔子急了跳墙那种做法,他们有想法,有步骤,他们知道怎样调动大家的力量,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说的大家热血沸腾,这些都是他们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初期的陈胜吴广越打越多地盘,却也在此时囿于他们小市民小视野的本性,被眼前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不听从李耳的建议,执意称王,此后的结局也可想而知。从这一点,我想到两个方面。一,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别人给我们的建议?我觉得这样是要看情况的,有些建议并无可取之处,也说不来完善具体的理由,那么不信也罢,但是有些理由却是要加以甄别,大可以取其可信之处,放弃那些不可信的。这就需要我们具有一定的辨别能力,善于理智的看待问题。二,我们应当有大的视野。很多人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我很多时候也有这种想法,世上几十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为什么不做些有意义的事情呢?可以多去些地方,多看些风景,多了解些人,那样会让我们的眼界更为开阔,心大了眼界才会大,才不会用小眼光去看别人。 汉纪里我想说的是韩信之死。韩信的性格特点属于能屈能伸,善于谋划布阵,

资治通鉴读后感三篇

《资治通鉴故事》是将《资治通鉴》中的62个故事按时间排列进行介绍赏析编辑而成的。接下来搜集了资治通鉴读后感,欢迎查看,希望帮助到大家。 篇一资治通鉴读后感 暑假里,妈妈给我买了一些我喜欢的好书来读,《资治通鉴故事》是其中之一。这本书是根据我国古代有名的《资治通鉴》改编而成。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编年史,作者是我们熟悉的司马光砸缸故事里的主人公司马光,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编成这本书一共花费了十九年的时间。这本书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一共一千三百六十多年的史事,主要内容是政治和军事,还有经济、文化方面。它通过记录一些明君贤臣的事迹,简单又生动地告诉人们清廉,正直,刚强,宽厚,忠诚,信义,执着等,这些古人所具有的品质。这些品质,在今天仍然可贵,是我们人生路上所不可缺少的。 《资治通鉴故事》里有许多伟大的人物。司马光通过敏锐的观察,形象地记述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如荆轲刺秦王、毛遂自荐、鸿门宴、七步诗等。其中,最让我喜欢的,就是《毛遂自荐》这个故事里的毛遂了。这个故事讲的是公元前258年,赵国被秦国围困,派平原君到楚国求援,平原君要挑选二十个文武双全的门客一同前往,挑来挑去还差一人,这时,一个叫毛遂的门客勇敢地推选自己,并凭着机智,威胁楚王,使得楚王答应联合抗秦,解了邯郸之围,毛遂也因此被

平原君奉为了上宾。毛遂勇于展现自我,充满自信心的品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觉得自己这一点还比较欠缺,所以我应该向他学习。 读好书不仅能够增长见识,开阔视野,而且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启迪我们的智慧。以后我还要多读好书,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知识、懂事理的孩子。 篇二资治通鉴读后感 在我的书柜中,有一本厚2厘米,包着黑硬壳的书,名叫《资治通鉴故事》,这本书是宋朝著名政治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历经19年的时间,与众人一起将这本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书整理出来的。 这本书的内容主要以政治和军事为主,还兼顾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史料,总共贯穿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 书中有许多令人深思的句子,从这些句子中也让我们懂得了一个又一个做人的道理,使我们受益匪浅,如“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是说不能自以为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遗子黄金满簏,不如教子一经。”意思说给后人积累再多的金子、银子,还不如好好教孩子学习。这是一本货真价实的文学名著,它不仅让我学会了许多政治兵法,还使我了解了不少课本上学不到的战略侧谋。这是我第一次读我国的年体通史,就已经学到了不少课外知识,我一定会多读这种历史故事,来更多的了解我国五千年来古人留下的文化遗产。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