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等教育公平性研究——以寒门难出贵子为视角

高等教育公平性研究——以寒门难出贵子为视角

高等教育公平性研究——以寒门难出贵子为视角

高等教育公平性研究——以寒门难出贵子为视角

发表时间:2012-08-15T17:25:39.433Z 来源:《现代教育教学导刊》2012年第7期供稿作者:陈琳[导读] 随着教育的大众化和普遍化,教育公平成为现代教育的核心价值。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450001)陈琳

【摘要】随着教育的大众化和普遍化,教育公平成为现代教育的核心价值。而现行高等教育公平问题日渐凸显,作为其现之一的寒门难出贵子现象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用横向、纵向对比的方法,探究了寒门难出贵子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旨在为我国寒门难出贵子现象提出可行性意见。

【关键词】寒门高等教育公平制度

1 寒门难出贵子的原因

1.1 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现如今中国育资源严重不平衡,表现在各个地区、城乡以及学校之间。淤全国全日制普通高校一共1500 多所,本科院校600 多所,专科院校900 多所,除此之外,还细分为副部级学校、教育部直属高校、“985 工程”、“211 工程”等,高校之间的等级排列带来的拨款政策不一突显了不公。于地区之间教育资源的严重不均衡,比如,北京市“211”学校有26 所,但是河南、山西、西藏等地区只有一所。

1.2 高考录取制度的缺陷。

1.2.1 “超级学校”的存在。即有少数高中的各方面条件,与其他学校形成极大差距,从而获得一系列制度内和非制度内的支持。比如北京四中,这类高中往往人气高,水平高,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容易获得加分政策、较多保送名额等政策的优惠,但对于起跑线上的其他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

1.2.2 高考移民愈演愈烈。高考录取的最大特点是分省份录取,许多省份的考生数目很多,但录取名额相对较少。例如,2012 年的河南考生为80.5 万人,而青海仅4 万多人。考生人数之多,录取名额的限制促成了一波又一波的“移民”浪潮。可见,任何名为保护弱势群体的政策都有可能被强势群体所用,而保护一种弱势群体的同时往往又造就了新一群的弱势群体,造成了另外一种不公平。

1.2.3 不公正的加分政策。高考加分政策本是为弥补高校招生制度的缺陷而制定,但除了教育部有加分政策,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也制定了相应的加分政策。实施过程中,各地加分项目彼此相差很大,加分项目和加分分值也完全不同,加大了地区之间的不公平。

1.3 对大学的期望降低。如今越来越多寒门子弟放弃高考。有资料显示,自2009 年至2012 年,高考弃考者达超过300万,是四年报考总人数的一成,除了有一部分的考生选择出国,另外大部分是来自农村的考生,他们放弃高考多数是选择读职业学校或者打工。

学生对大学的期望不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淤沉迷于物质性和诱惑性的虚拟网络世界中。2009 年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发布的《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显示,13耀17 岁的青少年中有网瘾的比例高达29.9豫,另外有13豫的青少年存在网瘾倾向。于公众对于大学的期待,已经渐渐超出了“接受教育”本身,出现了功利化倾向。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腾讯网新闻中心联合开展了一项调查(共有8777 人参与),结果显示,34.7豫的受访者在谈到自己的大学生活时,都觉得“后悔”。51.5豫的人认为,自己在大学里“没学到什么有用的东西”。

1.4 家庭条件的差距。从幼时就已站在了不平等的起跑线上,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差距越来越大,在竞争中,双方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寒门之子的升学率遭到冲击。家庭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给予孩子的硬件设施、父母关怀与引导、孩子接受教育的选择等。显然,优越的家庭环境比寒门带给孩子的外部条件更为有利。

2 解决寒门难出贵子的对策

2.1 在农村率先实现十二年义务教育。我国如今实行的是9年义务教育,涉及小学六年、初中三年。但针对寒门难出贵子的现实情况,9 年的义务教育已不再满足国民的对于文化素质的需求,更不再适应与时俱进的新兴社会和竞争激烈的国外环境。据了解,2009 年全球190 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有170多个已经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其中发达国家大多普及了十二年免费义务教育,并向十五年免费义务教育迈进,即使在不发达国家,十二年制免费义务教育也正在成为共识。所以,十二年义务教育在我国势在必行。但在高校中农村生源的不断减少的事实提醒我们应该率先在农村地区实现十二年义务教育,保证穷孩子有书读,有学上的机会。

2.2 加大财政对教育的倾向投入。人才的培养必须靠教育。邓小平也曾经说过:“再穷不能穷教育。”国家必须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尤其是对经济落后地区的援助,主要包括增加拨款以改善学校硬件条件,为科研课题的开展提供经济保障,增加助学金、助学贷款的力度等。

2.3 健全高考录取制度。淤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创设每一所中学,杜绝“超级学校”的出现,这并不意味着放弃高水平中学的建立,而是缩小学校之间过大的差距。于考虑省份考生的人数以及考题的难度,差额录取。坚持渐进的原则逐步推行。

2.4 实施差别学费制度。其旨在缓解寒门之子上学的物质压力。目前我国对家庭困难的学子实施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如绿色通道、国家助学金、勤工助学、奖学金等各项政策。为了进一步缓解学子压力,应实行差别学费制度,对家庭情况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减收或免收其学费。

3 总结

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家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综合国力已成为了衡量整体实力的重要标准,而实力的提高要靠教育基础的雄厚。但我国的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各地之间教育差距较大,“不患寡为患不均”的真理昭示着公平的重要性。当然,社会不会完全的公平,但希望借全大众之力帮助生活在底层的孩子们,圆他们一个象牙塔之梦,还我们一个和谐的中国。参考文献

1 杨东平.教育:我们有话要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2 张德详.试论高等教育机会问题[J].社会科学辑刊,2000(4)

我国高等教育的公平问题研究.doc

《我国高等教育的公平问题研究》近日公布研究结果后,“高等教育公平”成为热点话题。记者就此采访了课题主持人杨东平教授——— 五大差距影响高等教育公平高中机会不均等延伸至高等教育 记者:什么是教育公平?目前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杨: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十五”计划中有关教育指导思想第一次提出教育公平这一概念。《我国高等教育的公平问题研究》这一课题采用的数据主要为历年国家公布的统计资料,2000年人口普查的数据,10个省市高中抽样问卷调查的结果以及部分高校问卷调查的结果。 研究发现,影响高等教育公平的主要因素中,按重要性程度依次为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民族差距、性别差距。同时,阶层差距正在成为影响教育公平的重要因素。 课题的主要结论有三:一是城乡差距正在改善,二是阶层差距正在凸现,三是大学教育机会是高中教育的扩展和延续。 虽然城市学生高考入学机会仍然大大高于农村学生,但这一恶化的趋势在减小,同时从总量的、宏观的不均衡,转为隐性的、更深的层面。它主要体现为城乡学生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分布。农村学生主要集中在相对薄弱的地方院校,主要分布于农林、军事、教育等收费较低的学科,他们中许多人处于贫困状态。 阶层差距正在凸现。随着在近年来的社会转型中城乡差距、贫富差距逐渐拉大,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中的阶层差距逐渐扩大,成为显著的问题。具有更多的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的优势阶层子女得到越来越多的学习机会,较多地分布在重点学校和优势学科。他们的录取分数低于低阶层家庭的学生。 大学教育机会是高中教育的扩展和延续。现实存在的各种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差距并不是孤立的现象,而是整个教育体系结构性不均等的一部分,在相当程度上是高中教育阶段机会不均等的一种累积和延续。上个世纪90年代末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不是建立在基础教育的相应发展之上,而是单向突进的。1998年至2002年,高等教育的升学率从46.1%上升到83.5%,共上升了37.4个百分点,而初中升高中的升学率却仅仅增长了7.6个百分点。随着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大,高中教育的发展滞后,成为影响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最为狭窄的瓶颈。 有了起点的公平、过程的公平,才可能有结果的公平 记者:哪些措施有利于使高等教育机会更趋均衡? 杨:一是改变高中教育状况。目前高中主要设在城市,农村学生的入学机会较少,而且城市生均经费比农村高出很多。有些地方在尝试推行城乡一体化的基础教育,打破城乡二元的传统格局。如浙江义乌统一城市农村教师工资标准,农村教师还有额外补贴。北京市正在修订《普通教育事业公用经费定额标准》和《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纲要》,将首次取消

高等教育的公平竞争问题

高等教育的公平竞争问题 ——“985工程”“211工程”资源分配竞争的通常含义就是努力超越对方,在经济领域,竞争是具有性对独立的经济利益的经济主体,为获取有利的市场条件和增进自己的利益而相互争夺、各尽其能的过程。 高等教育的竞争把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培养合格的、适合需要的高级人才作为最终目的,属于一种非经济竞争。高等教育竞争的一般概念是:具有相对独立利益的高等教育主体,为获得有利的生存与发展条件,增进办学效率与效益,在一定的资源条件和社会关系约束下而各尽其能、努力超越对方的过程。其实质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根本利益一致的竞争;是高等学校之间及其内部教职工为追求自身的利益和学校的发展,而比教育质量、比科研成果、比学术水平、比师资力量和学生质量、比管理水平、比学校综合实力的过程,也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 1993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分期分批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共有112所高校纳入211工程。在“211工程”的基础上,教育部分批将39所国内知名高校列入国家跨世纪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名单,即“985工程”。2011年,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表示,当前“211工程”和“985工程”的规模已稳定,将不再新设学校。正是从这一年起,两个工程没再扩大规模。 根据2013年数据,我国高等教育经费中,政府与非政府经费的比例是1:0.71。而OECD国家的平均值为1:1.1,美国、日本、韩国

分别是1:1.8、1:2、1:2.7,并且,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的民间投入主要体现在以学费为主体的事业收入上,民间捐资、学校投资收入的比例非常低。 而“985”和“211”最大的任务,就是给其中的高校以资金支持。中国大学的资金来源中最重要的就是财政下拨,超过整个高校资金来源的一半(2013年数据)。在财政下拨中,有个专项补助经费,指211工程专项资金、985工程专项资金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16项重大专项资金等。其中,211工程专项资金和985工程专项资金等专项资金数额较大,211工程所需建设资金,由国家、主管部门、地方政府和大学共同筹集;985工程专项资金来源包括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地方人民政府共建资金、项目学校主管部门共建资金以及项目学校自筹资金。 211工程和985工程“以学校为单位”进行投入的方式,最大的不公平正是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一所高校有多个学科,学科之下又分为多个专业,很明显的一个事实是,全国660多所国立本科高校中,最优秀的专业并不全部集中在某个或少数几十所学校。许多高校虽然没有进入211工程或者985工程,但这些高校的某些学科或某些专业却具有全国一流水平。由于该校其他专业没有达到211工程或985工程所要求的水平,他们就不可能得到211工程或985工程的倾斜投入,这显然是不公平的。 资源配置不公,有人认为,我国高等教育过程中资源配置存在不公平的现象,国家和地方政府在高校投入中,经费主要倾向于211985

浅析教育公平问题

浅析教育公平问题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发展程度对国家乃至整个民族的兴衰存亡都至关重要。促进教育公平,在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是一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任务。 教育的不公平发展破坏了社会公平,也有可能危及社会的安定和可持续发展,以致影响社会稳定,阻碍社会的文明进步。因而,如何实现教育公平关系到社会公平的实现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教育公平的缺失有很多表现形式,从宏观地来看,我将这种缺失分为以下几种: 城乡公平缺失。在一些农村、山区,九年制义务教育根本得不到保障,很多适龄孩子没能力和机会入学,辍学率相当高;在偏远地区,基础设施、师资得不到保证,学生们坐在危房中读书很常见,学校根本找不到合适的教师,只能上最基础的几门课。反观,在城市中的学生,却享受着不断升级换代的教育设施,选择自己所喜爱的课程,在家长的安排下上着各种课外辅导班,接受素质教育。这种公平缺失严重挫伤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地区公平缺失。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高校的数目、质量远远大于一般的省市、自治区,这些高校的经费很大程度地依靠的是当地政府的支持,作为回报,在招生政策上表现为向本地区倾斜,划分出很大部分的名额给当地,有些高校甚至大部分在当地招生。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很多高校较少的省市、自治区的学生的升学,为了考上大学,只有拼努力、毅力、体力、精力,严重地影响了这些学生的正常发展。此外,在长期倾斜性的经济政策支撑下,造成了我国较大的地区发展差异,地区间居民的收入差异很大,而我们看到在高等教育阶段,教育资源的分配是按照收入来进行的,你要享受高等教育,你必须支付高额的费用(而且这个费用依然在上升),这种状况造成了高等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 阶层公平缺失。在社会主义社会建立以后,我国的一个现实是消灭了剥削阶级,阶级矛盾已经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了。但改革开放,尤其是新世纪以后,我们面临的一个新的现实是劳动人民内部出现了分化,很多阶层分化出来。阶层除了所从事工作性质的差异外,另一个重要的差异就是收入差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收入差异逐渐演变为身份差异。收入越高的人,如私营企业主、民营

教育不公平的解决办法

一、增加政府教育投入 增加政府教育投入,是缩小地区间、学校间教育差距的重要前提,是推进教育公平的关键。长远来看,如果教育投入不增加,仅靠改变现有教育资源的分配模式,以牺牲局部学校的教育质量来实现教育公平;或者以产业化的方式,政府负责薄弱学校、市场负责优质学校来发展教育,都难以实现教育的公平发展。 在政府教育投入不足的前提下,政府增加对一些地区、一些学校的投入,往往会对另一些地区、另一些学校的投入产生"挤出效应"。举例来说,我国制订了"十一五"期间重点发展中西部教育、农村教育的政策,计划对中西部教育、农村教育未来五年增加2000亿元投入,在教育经费投入总量不足的前提下,这就意味着,将缩减对其他地区、阶段教育的投入。 二、改革资源配置模式 改革政府教育资源投入配置模式,是与增加教育投入相对应的。国家在增加教育投入的同时,应改变当前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模式,做到义务教育经费的统筹配置,避免由于地区发展的差异,制造教育差距。 从受教育机会问题看来:政府应给受教育者同等质量的义务教育机会,这是毫无疑问的。目前,在义务教育并非均衡发展的情况下,推出的禁择校令,只能治标不能治本。而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上,则应在注重地区教育发展不平衡,体现个人平等的基础上,进行高考录取制度综合改革。 三、改变教育评价体系 推进教育公平,必须建立新的教育评价体系,要重新认识教育的本质,以及政府、学校在发展教育过程中,应该承担的职责。 多年来,教育被异化为"竞技舞台"和"竞争工具",接受教育"成功"的人,都是考场的高手,而人格的健全发展却被忽视。 实现教育公平,就在于让大家不用从小就挤上"五好通途"(好幼儿园、好小学、好初学、好高中、好大学)--所有幼儿园、小学、初中,教育质量应是一样的,只有教学特色的差异,那么,就不会再让孩子为了上好一点的学校而起早奔波,也不会为了升一个好小学、好初中,就从小陷入题海战术。 教育公平下的学校评价、老师评价、学生评价,显然不能采用升学率指标与各类统考指标、竞赛指标,而是将目光转向教师创造性的教育过程、教师本身的从教素质,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以及学校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全面素质方面的作用。 当然,教育评价体系的改变,还要依托社会对教育功能定位的改变,如果教育一直扮演着进行社会基本分工的功能,而且各分工有"高低贵贱",那么受教育者就将摆脱不了对学历、对学校的追逐,教育也无法摆脱一元成才模式中的"生存竞争工具"的角色,只有整个社会形成理性的人力资源理念,重视人本身的能力,才可能让大家把教育作为充实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会关注本身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而不在乎学历的高低。 四、打破"小公平意识" 小公平意识"包括两方面,一是狭隘的"地区意识"。几乎所有既得利益者都不愿改革,怕影响自己的利益。然而从长远看,教育作为千秋万代的事业,每个人的后代都会受到教育环境的影响,因此,营造公平的教育环境,是涉及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二是狭隘的"分数公平"观。不少反对招生改革的人,都提出刚性的卷

浅议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措施

浅议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措施 [摘要]在任何社会,教育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而有效的手段和途径,教育公平是检验社会公平的重要尺度,高等教育公平是促进我国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环节。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公平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高校等协同努力。 [关键词]高等教育公平措施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虽然有更多的人可以接受高等教育,但在教育领域引入市场机制后,“教育产业化”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高等教育的公益性,增加的高等教育机会并不是所有人群都相同,处于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得到的高等教育机会少之又少,阶层差距反而有扩大的趋势。 一、教育公平的界定 所谓教育公平,是指“适龄儿童、青少年享有同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享有同等的公共教育资源服务,并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它包括教育权利平等与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其内涵主要包括:第一,教育起点公平,即每位公民都能平等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第二,教育过程公平,即在教育资源和教育经费的投放、教学课程的设置、师生关系等方面,相应的制度、政策继续体现和维护教育公平;第三,教育结果公平,指人的发展公平,即每个人都能有效利用社会提供的教育机会,取得符合其特征、才智的学业上的成功。为了深刻地理解教育公平的特定内涵,有必要探讨一下教育公平所具有的基本特征。 (一)教育公平是一个历史范畴,具有历史性 公平始终只是现存经济关系的或者反映其保守方面或者反映革命方面观念化的神圣化的表现。公平的状态,从根本上说,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社会性质。因此,公平在任何时代都不是抽象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具体的发展变化的。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普遍存在的双轨制学校就是典型代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产阶级把现实的物质利益和迫切的政治要求上升为普遍理性化的“自由”、“平等”、“人权”,倡导“人人生而平等”,这种公等反映在教育上就是人人获得了形式上的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不过这种教育却受着金钱的限制。那些

教育中的不公平问题以及对策

教育中的不公平问题以及对策 摘要:本文从教育公平的现实情况入手,阐述当前我国教育现状中出现的不公平问题,如教育经费分配的不公平,不同地区入学机会的不公平,以及农村和城市学生入学机会的不平等。试图通过剖析现状,提出一些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 教育不公平对策 一、公平的界定 公平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范畴,有人将其界定在经济领域,有人将其界定在法律领域,有人将其界定在道德领域,而有人又将其界定在政治领域等等。不管将公平界定在何种领域,公平的含义无外乎两个方面,其一是作为手段的公平,其二是作为目标的公平。作为手段意义上的公平是从具体的操作层面出发解决如何公平的问题;作为目标意义上的公平是从人的理性出发解决如何确立一个理想的公平的社会秩序的问题。公平是人类一直追求的目标之一。教育公平是公平概念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关于教育公平很多人都给出了自己的定义。笔者认为,教育公平是每一个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包括教育起点的公平,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等。 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对教育的重视以及关注。教育公平逐渐成为我国大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受教育者在整个教育运行中(主要从入学机会是否均等、受教育者受教育过程是否公平、受教育者教育结果是否公平等三个方面)的是否公平问题进行比较系统的考察。 二、我国教育不公平的现状 (一)教育起点不公平 教育起点的公平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教育权利公平,二是教育机会公平。我国于 1986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 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以确保每一个儿童都有平等的教育权利和教育机会。但是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还存在许多教育起

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影响因素与对策探析

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影响因素与对策探析 p Li Yanfang1.2 (1.Foreign Languages Department, Zhengzhou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Industry Management, Zhengzhou;2.Foreign Languages School, Zhengzhou University Henan, 450015,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fast Development of the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the problem of education fairness has become increasing severe. The paper, on the basis of the nature of education fairness, conclud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fairness in China, analyz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it and then puts forward some positive countermeasures to the problem.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education fairness; positive countermeasures 1 教育公平的含义 作为人类的一种教育理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主要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全民素质的提高,经济的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创建具有积极的意义。在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的今天,尤其是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产生了一些影响和制约高等教育公平的因素,对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作为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和高等院校的管理者及教育工作者应该认清形势,客观的看待问题,正确分析原因,采取积极的对策,最大限度的促进高等教育公平的实现。 2 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及因素分析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高等教育公平的范围似乎比从前扩大了;但过去的一些隐性问题却在高等教育领域日益突显。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公平现状并不乐观。首先,从教育起点的公平来看,不同区域,社会不同阶层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并不均等;从教育过程的公平来看,地域间、各等级高校之间以及受教育个体间由于经济差异影响,受教育条件相差悬殊;从教育结果看,教育投资回报低,教育结果的公平受到质疑。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存在着教育公平问题,但造成这些问题的因素则不尽相同,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关于教育公平的论文

关于教育公平的论文 摘要: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平等的最重要途径。本文论述了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现状 和导致教育不公的原因,以及解决我国教育不公问题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教育公平;现状;原因;建议 党和政府高度关注民生问题,把建设和谐社会作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要使社会和谐,社会公平是基础。要实现社会公平,教育公平不仅必不可少,更为重要,更是基础。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教育公平之所以受到如此重视,成 为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成为世界各国制定教育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因为它体现了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权利外,还能够显著地改善人的受教育状况、生存状态,进一步增进社会公平。因此,教育公平就成为实现社会平等的最重要途径。 一、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现状 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最大特点就是极不平衡,主要表现为: 1.地域性特征明显,地区差距巨大。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社会文化相差很大,经济 发展水平也参差不齐。据有关人员的研究,各地的经济差距已经超过西方发达国家历史上 出现的最大差距,而且近年来,还有不断扩大的趋势。这是认识我国社会公平问题的一个基本背景。 2.城乡差别:农村教育落后问题仍然突出。农村人口约占我国总人口的70%。国家特别重视九年义务教育,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逐渐普及,为农村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发展的机会, 但农村教育仍然落后,教育机会不均等的现象依然严重存在。城镇和农村适龄儿童的入学 率和在校生比例存在巨大差距。1995年,农村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占全国适龄儿童总数的80%以上,而在校生占全体总数的比例,仅为60%左右。 3.阶层差别:关注弱势群体和贫困学生。随着收入分配形式的多样化,我国城市居民贫富差距逐渐拉大,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差距逐年增加。同时,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免费教育,但高中和大学收费制度改革后,学费大幅度增加,使低收入家庭子女的教育权利无法享受。农村学生中途辍学的首要因素还是缺钱。 二、导致教育不公的原因 我国当前出现的种种教育不公的主要原因在于:经济不发达引起的教育供给不足,急功近利的教育理念和政策,经济文化的不平衡发展导致巨大的地区差异、城乡差距和贫富分 化等。教育有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按照经济学理论在完全竞争市场上,需要和供给 可以自动调整,实现动态均衡。我国教育是由政府主导和控制,供给数量和质量具有很强的刚性,由于户籍制度的存在,还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目前,受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财 力的限制,与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来比,教育的供给不足,这是形成我国教育不公的根本原因。

论中国教育公平性

大学生论文:中国教育的公平性 摘要:教育公平是教育发展的目标追求,高等教育公平作为教育公平的延展和体现,正步入社会生活的中心,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 高等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有效手段。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教 育公平问题不但没有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而得到有效的解决,而且还有不 断凸现的趋势,越来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话题。鉴于此,研究如何实现高等 教育公平的对策和措施,是当前社会现实提出的迫切要求,对于推动我国高等 教育健康发展、和谐社会的顺利实现都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对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进行了系统全面地分析,论文共分六章。第 一章主要论述了选题背景、意义、课题的研究状况,提出本文的研究方法和主 要思路。第二章主要对教育公平、高等教育公平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探讨了 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效率、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第三章从 高等教育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与作用两个方面进行了阐 述与分析。第四章是现象描述。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高等教育机会、高等教 育结果三个方面,总结了我国高等教育中存在诸多不公平现象。第五章是原因 分析。从基础教育阶段、高考招生录取制度、教育资源配置、家庭经济与阶层 差距,收费制度五个方面分析了影响高等教育公平的因素。第六章是促进我国 高等教育公平对策。从强化政府的主导责任、完善相关制度,提高我国高等教 育入学机会均等程度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与分析,提出了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公 平的对策。 关键词: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公平,资源配置 第一章引言 1.1选题背景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里,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在人们有更多的机会 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高等教育领域的公平问题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特别 是近些年来,高等教育从“社会的边缘"逐步转向“社会的中心’’,知识与文 化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资本形态,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社会地位和生存状况,实 际发挥着分配职业阶梯上的等级和社会结构中的位置作用。能否接受高等教育 以及接受何种质量的高等教育,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甚至起着决定性的 作用。在这种情况下,高等教育公平如何推进与实践,更成为人们热衷探讨的 话题。 高等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的一部分,对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起着重 要作用。公平作为现代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和特点,不但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 与发展的重要取向,也是评价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水平的一个基本标准, 因此,需要我们重新认识高等教育公平,发挥其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美国学者马丁.特罗(Martin Trow)总结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 提出了高等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即精英阶段、大众化阶段和普及阶段。他从 11个维度分析了三个阶段的基本特征,其中第一个维度就是高等教育规模或 入学率。现在人们划分高等教育的发展阶段,都是以<15%、15%---50%、>50%这个数量指标进行划分。高等教育毛入学人数达到适龄人口(18-22岁)的

关于教育中的不公平现象的调查报告

关于教育中的不公平现象的调查报告 近几年,社会公平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教育中的不公平现象也日益严重,那么我们所在的地方是否也存在教育不公平的现象呢?对此,我利用暑假时间对莱州的教育方面做了调查。 一教育不公平的现状及表现: 目前,教育领域的不公平现象日益突出,形势日趋恶化。主要表现为教育价值有所失衡,教育行为有所失范,教育人文质量有所下降,教育公共投资不足,国民占有教育资源严重不平等,教育的公平性问题已成为普遍性问题,实在令人忧虑。教育不公平后果严重,会影响到人的就业不公平,甚至一个人一辈子的不公平;会引起整个社会的不公,甚至会引发社会危机。在欧美一些国家,教育不公平被认为是国家危机。确保教育公平是关系国家战略的大问题,也是坚持科学发展观、落实以人为本这一治国理念的需要。 二产生教育不公平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 1.投入不足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目前我国教育不公的现状与我国对教育投入的不足有直接关系。 2.“精英教育”导致教育不公平。“精英教育”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对所谓重点学校投入多,使之形成设施好、师资强、升学率高、吸引力大、优质生源足的良性循环;而地方院校则投入少,使之形成设施差、师资弱、升学率低、缺乏吸引力小、生源短缺的恶性循环。 3.教育产业化思想导致教育不公平。 三、实现教育公平的对策 1.加大教育投入,合理配置资源。加大教育的投入力度,实现教育横向和纵向的均衡发展,是教育机会公平实现的物质保障。 2.重视校园弱势群体,完善校园救助机制。 3、逐步实行全民免费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的基础,义务教育的好坏和普遍程度是提高整个国民素质的关键性因素之一。把基础教育或者说义务教育全部免费,估计需要300亿到400亿的资金,现在农民的教育是一个很大的负担,这已经是个共识了,连

教育平等与教育公平

从教育平等到教育公平 ——谈教育政策的历史进步性 教育平等与教育公平是当前我国教育理论界讨论较多的问题之一。这是两个不同内涵的概念,就这一点而言相信大多数理论同仁还是可以认同的。但是它们之间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却是众说纷纭。澄清两者的关系,对于解决我国当前社会生活和教育领域内的教育公平问题是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的,因为教育公平问题不仅直接涉及教育领域内的公平与正义,教育政策的科学与民主,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进步,国家的安全与繁荣。笔者认为教育平等与教育公平这两个概念其实是同一个问题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形式,既教育政策作为具体表现形式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反映的教育平等观不同。教育政策从教育平等到教育公平是教育平等观的进步,也是教育政策自身的历史性进步。 一、教育平等 1、平等:平等主要是指人们在社会地位、权利和利益分配等方面的相同状态,主要是一个描述性的概念,是人们对于一种事实关系的描述,具有客观性。平等是与不平等相对的,“平等观念是不平等发展的产物”,『1』是针对特权提出的。法国思想家卢梭指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是私有制的产生。为了消除这种不平等的社会状态,他在《社会契约论》中寻找一种在进入社会状态的时候不至于丧失自由和平等的社会契约。这种政治上的平等理念体现在“人生而自由、平等”的口号上,在法国大革命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扬。但是,“卢梭幻想的是将立法与守法统一起来从而实现真正的自由、平等的政治理想是不能成为现实的,我们最好把它当成一种道德理想。”『2』可见,这里所说的平等只是一种理想的 状态,一种价值标准,一种政策法规的价值取向,卢梭也意识到,人类是不可能再回到自然平等的状态之中去的。『3』针对不平等的存在和特权的泛滥,人们自然渴望能够拥有一种自由平等的状态。但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不平等在当今社会现实生活中依然存在。于是,“平等”一词多出现在口号中,尤其是政治口号和思想理论中。所以,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才发现我们所追求的“平等”还是停留在理论中而不能实现时,现实中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转而追求可以在现实中实现的“公平”。王海明先生认为,平等是人们相互间与利益获得相关的相同性,而不平等则是人们相互间与利益获得有关的差别。平等与不平等,一方面起因于自然,是自然造成的,因而是不可选择的,不能进行道德评价,无所谓善恶、应该不应该的,如性别、肤色、人种、相貌、身体、天赋、能力等方面的平等于不平等。另一方面则起因于人的自觉活动,是人的自觉活动造成的,因而是可以选择、进行道德评价,有善恶、应该不应该之别的,如贫与富以及均贫富、贵与贱以及等贵贱、按贡献分配以及收入均等化等等。这就是社会平等与不平等。社会平等不仅是个利益问题,而且根本来说,是个应该不应该的权利问题:社会平等正如无数先哲所说,实乃权利平等。『4』作为应该如何的道德规范,社会平等也就是公平、公正。这是因为,“当对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分配没有在个人之间做出任何任意的区分时,当规范使各种对社会生活利益的冲突之间有一恰当的平衡时,这些制度就是正义的。”『5』罗尔斯还补充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一种正义观比另一种正义观更可取是因为它的更广泛的结果更可取。”『6』 2、教育平等:《教育大辞典》对教育平等的界定是:指人们不受政治、经济地位和民族、种族、信仰及性别的限制,在法律上享有同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夸美纽斯和人

我国高等教育的公平问题研究

《我国高等教育的公平问题研究》近日公布研究结果后,高等教育公平”成为热点话题。 记者就此采访了课题主持人杨东平教授------------ 五大差距影响高等教育公平高中机会不均等延伸至高等教育 记者:什么是教育公平?目前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杨: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十五”计划中有关教育指导思想第一次提出教育公平这一概念。《我国高等教育的公平问题研究》这一课题采用的数据主要为历年国家公布的统计资料,2000年人口普查的数据,10个省市高中抽样问卷调查的结果以及部分高校问卷调查的结果。 研究发现,影响高等教育公平的主要因素中,按重要性程度依次为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民族差距、性别差距。同时,阶层差距正在成为影响教育公平的重要因素。 课题的主要结论有三:一是城乡差距正在改善,二是阶层差距正在凸现,三是大学教 育机会是高中教育的扩展和延续。 虽然城市学生高考入学机会仍然大大高于农村学生,但这一恶化的趋势在减小,同时从总量的、宏观的不均衡,转为隐性的、更深的层面。它主要体现为城乡学生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分布。农村学生主要集中在相对薄弱的地方院校,主要分布于农林、军事、教育等收费较低的学科,他们中许多人处于贫困状态。 阶层差距正在凸现。随着在近年来的社会转型中城乡差距、贫富差距逐渐拉大,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中的阶层差距逐渐扩大,成为显著的问题。具有更多的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的优势阶层子女得到越来越多的学习机会,较多地分布在重点学校和优势学科。 他们的录取分数低于低阶层家庭的学生。 大学教育机会是高中教育的扩展和延续。现实存在的各种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差距并不是孤立的现象,而是整个教育体系结构性不均等的一部分,在相当程度上是高中教育阶段机会不均等的一种累积和延续。上个世纪90年代末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不是建立在基础教育的相应发展之上,而是单向突进的。1998年至2002年,高等教育的升学率从46.1 % 上升到83. 5%,共上升了37. 4个百分点,而初中升高中的升学率却仅仅增长了7. 6个百分点。随着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大,高中教育的发展滞后,成为影响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 最为狭窄的瓶颈。 有了起点的公平、过程的公平,才可能有结果的公平 记者:哪些措施有利于使高等教育机会更趋均衡? 杨:一是改变高中教育状况。目前高中主要设在城市,农村学生的入学机会较少,而且城市生均经费比农村高出很多。有些地方在尝试推行城乡一体化的基础教育,打破城乡 二元的传统格局。如浙江义乌统一城市农村教师工资标准,农村教师还有额外补贴。北京市 正在修订《普通教育事业公用经费定额标准》和《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纲要》,将首次取消

高等教育公平问题

高等教育公平问题 目录: 摘要---------------------------------------------------3关键词-----------------------------3绪论---------------------------------------------------3第一章-------------------------------------------------4 一.教育公平的意义-----------------------------------4 二.高等教育中公平与效率的内涵--------------------4第二章-------------------------------------------------5 一.高等教育不公平的教育制度因素分析----------5 1.基础教育的不公平直接延续到高等教育阶段-------- 5 2.高等学校的布局与高考录取指标分配存在不均衡--6 3.高校的经费投入和收费问题-------------------------------7 第三章-----------------------------------------------9 一. 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途径分析---------------9结束语------------------------------------------------10参考文件---------------------------------------------10

摘要: 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公平性的教育制度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基础教育阶段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的划分、高校录取指标分配以及高校的经费投入和收费等。改革现行的基础教育体制、改革高校招生制度以及改善高校布局等,则可作为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公平性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中国,高等教育,教育公平,教育制度 绪论: 建国以来,国家十分重视教育公平的价值取向,在法律上保证公民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并在实现教育公平方面采取了种种举措。具体体现为,向工农大众开放教育,恢复了统一高考制度,重新确立了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入学准则等等,以此来体现高等教育的公平性。今天,我们国家正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为更多的公民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机会和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首次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通过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优先行动框架》提出的高等教育公平原则:能否被高等院校录取应根据那些想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的成绩、能力、努力程度、锲而不舍和献身的精神……。高等教育应根据个人成绩对一切人平等开放,使更多人接受高等教育。”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幢。这就表明,促进教育公平,在我们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是一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任务,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坚定不移追求的目标.”

高等教育公平性研究——以寒门难出贵子为视角

高等教育公平性研究——以寒门难出贵子为视角 发表时间:2012-08-15T17:25:39.433Z 来源:《现代教育教学导刊》2012年第7期供稿作者:陈琳[导读] 随着教育的大众化和普遍化,教育公平成为现代教育的核心价值。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450001)陈琳 【摘要】随着教育的大众化和普遍化,教育公平成为现代教育的核心价值。而现行高等教育公平问题日渐凸显,作为其现之一的寒门难出贵子现象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用横向、纵向对比的方法,探究了寒门难出贵子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旨在为我国寒门难出贵子现象提出可行性意见。 【关键词】寒门高等教育公平制度 1 寒门难出贵子的原因 1.1 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现如今中国育资源严重不平衡,表现在各个地区、城乡以及学校之间。淤全国全日制普通高校一共1500 多所,本科院校600 多所,专科院校900 多所,除此之外,还细分为副部级学校、教育部直属高校、“985 工程”、“211 工程”等,高校之间的等级排列带来的拨款政策不一突显了不公。于地区之间教育资源的严重不均衡,比如,北京市“211”学校有26 所,但是河南、山西、西藏等地区只有一所。 1.2 高考录取制度的缺陷。 1.2.1 “超级学校”的存在。即有少数高中的各方面条件,与其他学校形成极大差距,从而获得一系列制度内和非制度内的支持。比如北京四中,这类高中往往人气高,水平高,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容易获得加分政策、较多保送名额等政策的优惠,但对于起跑线上的其他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 1.2.2 高考移民愈演愈烈。高考录取的最大特点是分省份录取,许多省份的考生数目很多,但录取名额相对较少。例如,2012 年的河南考生为80.5 万人,而青海仅4 万多人。考生人数之多,录取名额的限制促成了一波又一波的“移民”浪潮。可见,任何名为保护弱势群体的政策都有可能被强势群体所用,而保护一种弱势群体的同时往往又造就了新一群的弱势群体,造成了另外一种不公平。 1.2.3 不公正的加分政策。高考加分政策本是为弥补高校招生制度的缺陷而制定,但除了教育部有加分政策,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也制定了相应的加分政策。实施过程中,各地加分项目彼此相差很大,加分项目和加分分值也完全不同,加大了地区之间的不公平。 1.3 对大学的期望降低。如今越来越多寒门子弟放弃高考。有资料显示,自2009 年至2012 年,高考弃考者达超过300万,是四年报考总人数的一成,除了有一部分的考生选择出国,另外大部分是来自农村的考生,他们放弃高考多数是选择读职业学校或者打工。 学生对大学的期望不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淤沉迷于物质性和诱惑性的虚拟网络世界中。2009 年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发布的《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显示,13耀17 岁的青少年中有网瘾的比例高达29.9豫,另外有13豫的青少年存在网瘾倾向。于公众对于大学的期待,已经渐渐超出了“接受教育”本身,出现了功利化倾向。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腾讯网新闻中心联合开展了一项调查(共有8777 人参与),结果显示,34.7豫的受访者在谈到自己的大学生活时,都觉得“后悔”。51.5豫的人认为,自己在大学里“没学到什么有用的东西”。 1.4 家庭条件的差距。从幼时就已站在了不平等的起跑线上,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差距越来越大,在竞争中,双方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寒门之子的升学率遭到冲击。家庭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给予孩子的硬件设施、父母关怀与引导、孩子接受教育的选择等。显然,优越的家庭环境比寒门带给孩子的外部条件更为有利。 2 解决寒门难出贵子的对策 2.1 在农村率先实现十二年义务教育。我国如今实行的是9年义务教育,涉及小学六年、初中三年。但针对寒门难出贵子的现实情况,9 年的义务教育已不再满足国民的对于文化素质的需求,更不再适应与时俱进的新兴社会和竞争激烈的国外环境。据了解,2009 年全球190 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有170多个已经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其中发达国家大多普及了十二年免费义务教育,并向十五年免费义务教育迈进,即使在不发达国家,十二年制免费义务教育也正在成为共识。所以,十二年义务教育在我国势在必行。但在高校中农村生源的不断减少的事实提醒我们应该率先在农村地区实现十二年义务教育,保证穷孩子有书读,有学上的机会。 2.2 加大财政对教育的倾向投入。人才的培养必须靠教育。邓小平也曾经说过:“再穷不能穷教育。”国家必须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尤其是对经济落后地区的援助,主要包括增加拨款以改善学校硬件条件,为科研课题的开展提供经济保障,增加助学金、助学贷款的力度等。 2.3 健全高考录取制度。淤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创设每一所中学,杜绝“超级学校”的出现,这并不意味着放弃高水平中学的建立,而是缩小学校之间过大的差距。于考虑省份考生的人数以及考题的难度,差额录取。坚持渐进的原则逐步推行。 2.4 实施差别学费制度。其旨在缓解寒门之子上学的物质压力。目前我国对家庭困难的学子实施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如绿色通道、国家助学金、勤工助学、奖学金等各项政策。为了进一步缓解学子压力,应实行差别学费制度,对家庭情况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减收或免收其学费。 3 总结 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家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综合国力已成为了衡量整体实力的重要标准,而实力的提高要靠教育基础的雄厚。但我国的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各地之间教育差距较大,“不患寡为患不均”的真理昭示着公平的重要性。当然,社会不会完全的公平,但希望借全大众之力帮助生活在底层的孩子们,圆他们一个象牙塔之梦,还我们一个和谐的中国。参考文献 1 杨东平.教育:我们有话要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2 张德详.试论高等教育机会问题[J].社会科学辑刊,2000(4)

雅思大作文点评-高等教育对城乡学生的公平性

Students from rural areas often find it difficult to access university education. Some people think that universities should make higher education easier for them to access. To what extent do you agree or disagree? The financial cost of education is creating a huge barrier for many rural families. People who focus on declining rural access to tertiary education argue that rural students should receive an easier opportunity to attend universities. Although this suggestion may help them get rid of poverty by receiving higher education, I believe that it is unfair for other students and other better methods can be implemented to solve this problem. Most rural students are from less well-off backgrounds, and their families are less likely to invest much money for their education. So students from deprived communities cannot perform well in university entrance exams, compared to students in urban areas. If universities can make these exams easier for those disadvantaged students, they can thus have an opportunity to pursue a degree, then find employment and break the circle of poverty in the future. On the other hand, this change violates the principle of educational equality. It is clear that great efforts have been made by urban students in their studies, they will never agree to let others pass the exam easily. It is not difficult to imagine that students from well-off backgrouds would try their best to find a way to take part in college entrance exams in rural areas, if this policy conducted. In fact, th e other methods such as strengthening countryside’s elementary education and providing abundant educational resources for rural students can be taken into account in relation to improve college-going rates. Governments can also provide funds for students who are eager to learn and have performed well in martriculation exams. Financial support can come in various forms, such as scholarship, free-interest loans. With the help from governments, disadvantaged students can have equal access to education as well. In conclusion, universities should not treat students from the countryside differently, some alternative methods can be explored for educational improvement in rural areas.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