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三章 抗原

第三章 抗原

第三章 抗原
第三章 抗原

第三章抗原

抗原:所有能激活和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

第一节、抗原的性质与分子结构基础

一、抗原的基本特性:免疫原性与免疫反应性

1.免疫原性:抗原能被T、B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TCR或BCR)识别及结合,诱导机体产生适应性免疫应答的能力。

2.免疫反应性:抗原与其所诱导产生的免疫应答效应物质(活化的T\B细胞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3.完全抗原=免疫原性+免疫反应性

4.半抗原=免疫反应性

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抗原特异性

抗原刺激机体产生适应性免疫应答及其应答效应产物发生结合均显示专一性,某一特定抗原只能刺激机体产生针对该抗原的活化T\B细胞或抗体,且仅能与该淋巴细胞或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

三、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分子结构基础:抗原表位

抗原分子中决定免疫应答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抗原与T\B细胞抗原受体(TCR\BCR)

B细胞特异性识别半抗原;蛋白载体含CD4+T细胞表位,呗B细胞或其他APC提呈并活化CD4+T细胞。

五、共同抗原表位与交叉反应

第二节、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一、抗原分子的理化与结构性质

1.异物性

2.化学属性

3.分子量

4.分子结构

5.分子构象

6.易接近性

7.物理性状

二、宿主的特性

1.遗传因素

2.年龄、性别与健康状态

三、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

第三节、抗原的种类

1.异嗜性抗原

2.异种抗原

3.同种异型抗原

4.自身抗原

5.独特型抗原

三、根据抗原提呈细胞内抗原的来源分类

1.内源性抗原→胞质内→抗原肽→与MHCⅠ类分子结合→复合物→CD8+T细胞→TCL

2.外源性抗原→溶酶体→抗原肽→与MHCⅡ类分子结合→复合物→CD4+T细胞→Th

四、其他分类

第四节、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

一、超抗原Sag

一端直接与TCR的Vβ链结合,另一端则与APC表面的MHCⅡ类分子α螺旋外侧结合,以完整蛋白的形式激活T细胞,不涉及抗原表位与MHC及TCR的识别,无MHC限制性。

二、佐剂

1.分类

①生物性佐剂

②无机化合物

③人工合成物

④有机物

⑤脂质体

2.作用机制

①改变抗原物理性质,延缓抗原降解,延长抗原在体内潴留时间

②刺激APC,增强对抗原的加工和提呈

③刺激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增强和扩大免疫应答

三、丝裂原

免疫学基础练习题标准答案

《免疫学基础》绪论一、名词解释 1免疫 2. 医学免疫学 二、填空题 免疫功能包括__免疫防御功能__、__自身耐受功能___、___免疫监视功能__。 免疫防御功能异常,表现为___超敏反应__、_自身缺陷病____、__肿瘤___。 免疫是指机体识别和排除___抗原性异物___以自身生理平衡与稳定的功能。 三、选择题 1.免疫的概念简单表述是(A) A.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功能 B.机体清除和杀伤自身突变细胞的功能 C.机体清除自身衰老死亡细胞的功能 D.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防御能力 2.机体免疫防御功能过高可导致( E) A.严重感染 B.自身免疫病 C.肿瘤 D.免疫缺陷 E.超敏反应性疾病 3.机体免疫系统排斥或杀灭突变细胞的功能称为( A ) A.免疫监视 B.免疫自稳 C.免疫防御 D.免疫识别 4.关于免疫应答正确的说法是( C ) A.对机体有利 B.对机体有害 C.通常情况下有利,有时有害 D.以上说法都不对 5.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为( C)(2002年医师真题) A免疫应答、免疫记忆、免疫监视 B.免疫防御、免疫记忆、免疫监视 C.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D.免疫应答、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第一章免疫系统 一、选择题 1.T淋巴细胞在以下那个器官发育成熟( A )A胸腺B骨髓C脾D淋巴结 2.人类的中枢免疫器官是( A ) A、胸腺和骨髓 B、淋巴结和脾脏 C、淋巴结和胸腺 D、骨髓和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3.艾滋病的特征性免疫学异常是( A )A.选择性T细胞缺乏,CD4/CD8比值下降 B.迟发性皮肤超敏反应减弱或丧失C.血清IgG升高 D.血清IgG下降 4. TC细胞(CTL)表面具有鉴定意义的标志是( B ) A、CD4分子 B、CD8分子 C、CD29分子 D、CD80分子 5.Th细胞具有鉴定意义的标志是(B) A、CD8分子 B、CD4分子 C、CD29分子 D、CD80分子 6.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细胞不包括(D) A 皮肤黏膜上皮细胞 B 吞噬细胞 C NK细胞 D T细胞 7.参与特异性免疫的细胞不包括( B) A、T细胞 B、NK细胞 C、 B细胞 D、树突状细胞 8. B淋巴细胞在以下那个器官发育成熟( B )A胸腺B骨髓C脾D淋巴结 9.下列选项不属于淋巴细胞的有( B ) A、自然杀伤细胞 B、单核吞噬细胞 C、B细胞 D、T细胞 10.下列选项不属于T细胞表面标志的是( D ) A、CD8分子 B、CD4分子 C、CD3分子 D、CD40分子 11.HIV侵犯的主要靶细胞是( A )(2001执业医真题) A.CD4+T细胞 B.CD8+T细胞 C.B细胞 D.红细胞 12.巨噬细胞产生的主要细胞因子是( A )(2001执业医真题) A.IL-1 B.IL-2 C.IL-4 D.TNF

抗原抗体的最佳反应

第一节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 抗原与抗体能够特异性结合是基于抗原决定簇(表位)与抗体超变区的沟槽分子表面的结构互性与亲合性而结合的。 一、抗原抗体的结合力 抗原抗体间结合为非共价键结合,有四种分子间引力参与。 (1)静电引力:是抗原抗体分子带有相反电荷的氨基和羧基基团之间相互吸引的力。又称为库伦引力。这种引力的大小与两电荷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两个电荷距离越近,静电引力越强。 (2)范德华引力:是抗原与抗体两个大分子外层轨道上电子之间相互作用时,因两者电子云中的偶极摆动而产生吸引力。能促使抗原抗体相互结合,这种引力的能量小于静电引力。 (3)氢键结合力:是抗体上亲水基团与相应抗原彼此接近时,相互间可形成氢键,使抗原抗体相互结合。氢键结合力较范德华引力强。 (4)疏水作用力:是抗原表位与抗体超变区靠近时,相互间正、负极性消失,亲水层也立即失去,排斥了两者之间的水分子,使抗原抗体进一步相互吸引,促进其结合。疏水作用力是这些力中最强的,对维系抗原抗体结合作用最大。 二、抗原抗体的亲合性和亲合力 亲合性是指抗体分子上一个抗原结合点与对应的抗原表位之间相互适应而存在的引力,它是抗原抗体之间固有的结合力,可用平衡常数K来表示:K=K1/K2,K值越大,亲合性越高;亲合性越高,与抗原结合越牢。 抗体的亲合力是指抗体结合部位与抗原表位之间结合的强度,与抗体结合价直接相关,即所谓多价优势,如IgG为两价,亲合力为单价的103倍,IgM为5~10价,亲合力为单价的107倍。由于抗原抗体的结合反应是可逆的,若抗体的亲合力高,与抗原分子结合牢固,不易解离;反之即容易解离。 二、亲水胶体转化为疏水胶体 大多数抗原为蛋白质,抗体是球蛋白,它们溶解在水中皆为胶体溶液,不会发生自然沉淀。这种亲水胶体的形成机制是因蛋白质含有大量的氨基和羧基残基,在溶液中这些残基带有电荷,由于静电作用,在蛋白质分子周围出现了带相反电荷的电子云并形成了水化层,由于电荷的相斥,就避免了蛋白质分子间靠拢、凝集和沉淀。当抗原抗体结合后,使水化层表面电荷减少或消失,水化层变薄,电子云也消失,蛋白质由亲水胶体转化为疏水胶体。再加入电解质,如NaCl,则进一步使疏水胶体物相互靠拢,形成可见的抗原抗体复合物。

第3章 抗原

第三章抗原 抗原(antigen, Ag)是指能与T细胞、B淋巴细胞的TCR或BCR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抗原一般具备两个重要特性:一是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即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诱导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二是抗原性(antigenicity),即抗原与其所诱导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的能力。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称免疫原(immunogen),又称完全抗原(complete antigen),即通常所称的抗原;仅具备抗原性的物质,称为不完全抗原(incomplete antigen),又称半抗原(hapten)。 一般而言,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均同时具备抗原性,即均属完全抗原。半抗原若与大分子蛋白质或非抗原性的多聚赖氨酸等载体(carrier)交联或结合也可成为完全抗原。例如:许多小分子化合物及药物属半抗原,其与血清蛋白结合可成为完全抗原, 并介导超敏反应(如青霉素过敏)。能诱导变态反应的抗原又称为变应原(allergen);可诱导机体产生免疫耐受的抗原又称为耐受原(tolerogen)。 第一节抗原的异物性与特异性 抗原免疫原性的本质是异物性。抗原特异性是免疫应答中最重要的特点,也是免疫学诊断和免疫学防治的理论依据。 一、异物性 异物性是抗原的重要性质。异物即非己的物质。一般来说,抗原与机体之间的亲缘关系越远,组织结构差异越大,异物性越强,其免疫原性就越强。如鸡卵蛋白对鸭是弱抗原,对哺乳动物则是强抗原;灵长类(猴或猩猩)组织成分对人是弱抗原,而对啮齿动物则多为强抗原。异物性不仅存在于不同种属之间,如各种病原体、动物蛋白制剂等对人是异物,为强抗原;也存在于同种异体之间,如同种异体移植物是异物,也有免疫原性;自身成份如发生改变,也可被机体视为异物;即使自身成分未发生改变,但在胚胎期未与免疫活性细胞充分接触,也具有免疫原性,如精子、脑组织、眼晶状体蛋白等在正常情况下被相应的屏障所隔离,并不与机体的免疫系统接触。如因外伤逸出,免疫活性细胞可视其为异物。 二、特异性 抗原的特异性是指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及其与应答产物发生反应所显示的专一性,即某一特定抗原只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且仅能与该抗体或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结构基础是存在于抗原分子中的抗原表位。

第三章 抗原

课时授课计划 审签编号 组织教学:考勤、填写教学日志1 基本课题:第三章抗原 教学目标:1. 叙述免疫的概念及功能。(重点、难点) 2.说出抗原的概念、性能、分类。(重点) 3.说出决定抗原的条件。(重点、难点) 4.简述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因素。(重点) 5.列出医学上重要的抗原。(重点) 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时间(分)复习旧课:比较细菌内、外毒素。4 基础免疫学概述20 一、免疫的概念由输血反应引出免疫的概念。 二、免疫的功能列表并举例说明免疫的功能。 第三章抗原 第一节抗原的概念与分类20 一、抗原的概念由卡介苗、痢疾杆菌等为例讲 解抗原的概念。 二、抗原的特性举例说明。 第二节抗原的异物性、特异性与交叉反应20

一、异物性举例说明鸡蛋是否为抗原。 二、抗原的特异性举例说明。15 三、共同抗原和交叉反应列举临床实例讲解。 第三节影响抗原诱导免疫应答的因素 举例说明。 第四节常用的抗原分类举例说明。15 第五节医学上常见的重要抗原 小结:1. 说出抗原的概念、性能、分类。 4 2. 说出决定抗原的条件。 3. 说出医学上重要的抗原。 布置作业与预习 1 作业:说出抗原的概念、性能、分类及决定抗原物质的条件。 预习:第四章免疫球蛋白 课后分析

基础免疫学 概述 一、免疫的概念 是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身与异己抗原,并通过免疫应答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生理平衡的功能。 二、免疫的功能 1.免疫防御 正常:抵抗病原生物感染。 异常:超敏反应、免疫缺陷病(如AIDS)。 2.免疫稳定 正常:清除衰老死亡或受损伤的细胞。 异常: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 3.免疫监视 正常:清除突变细胞。 异常:发生肿瘤。 第三章抗原 第一节抗原的概念和特性 一、抗原的概念 概念;能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或形成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相应抗体

免疫组化是利用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

免疫组化是利用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抗体的显色剂(荧光素、酶、金属离子、同位素)显色来确定组织细胞内抗原(多肽和蛋白质),对其进行定位、定性及定量的研究,称为免疫组织化学。 免疫组化实验所用的抗体有哪些? 免疫组化实验中常用的抗体为单克隆抗体和多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是一个B淋巴细胞克隆分泌的抗体,应用细胞融合杂交瘤技术免疫动物制备。多克隆抗体是将纯化后的抗原直接免疫动物后,从动物血中所获得的免疫血清,是多个B淋巴细胞克隆所产生的抗体混合物。 免疫组化实验所用的组织和细胞标本有哪些? 实验所用主要为组织标本和细胞标本两大类,前者包括石蜡切片(病理大片和组织芯片)和冰冻切片,后者包括组织印片、细胞爬片和细胞涂片。 其中石蜡切片是制作组织标本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对于组织形态保存好,且能作连续切片,有利于各种染色对照观察;还能长期存档,供回顾性研究;石蜡切片制作过程对组织内抗原暴露有一定的影响,但可进行抗原修复,是免疫组化中首选的组织标本制作方法。 石蜡切片为什么要做抗原修复?有哪些方法? 石蜡切片标本均用甲醛固定,使得细胞内抗原形成醛键、羧甲键而被封闭了部分抗原决定簇,同时蛋白之间发生交联而使抗原决定簇隐蔽。所以要求在进行IHC染色时,需要先进行抗原修复或暴露,即将固定时分子之间所形成的交联破坏,而恢复抗原的原有空间形态。 常用的抗原修复方法有微波修复法,高压加热法,酶消化法,水煮加热法等,常用的修复液是pH6.0的0.01 mol/L的柠檬酸盐缓冲液。 免疫组化常用的染色方法有哪些? 根据标记物的不同分为免疫荧光法,免疫酶标法,亲和组织化学法,后者是以一种物质对某种组织成分具有高度亲合力为基础的检测方法。这种方法敏感性更高,有利于微量抗原(抗体)在细胞或亚细胞水平的定位,其中生物素——抗生物素染色法最常用。 抗体交叉反应的原因: 指抗体除与其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反应外还与其它抗原发生反应。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抗原特异性指用于免疫动物的抗原性物质中含有多种抗原分子,它引起动物产生针对多种抗原分子特异性的相应抗体。任何其它物质只要含有一种或多种与上述物质相同的抗原分子,必将与上述多特异性的抗血清发生交叉反应。 2. 共同决定簇即两种抗原分子中都含有相同的抗原决定簇。 3. 决定簇相似,两种不同的抗原决定簇,如果结构大致相同,由于空间构象关系,某一决定簇的相应抗体可以与大致相同的决定簇发生交叉反应。当然抗原一抗体之间构象相似时的结合力小于吻合时的结合力。 欢迎常到免疫版讨论区做客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免疫细胞化学技术 一、免疫细胞化学技术的概述

抗原抗体反应

免疫学检测 抗原抗体反应(antigen-antibody reaction)是指抗原与相应抗体所发生的特异性结合反应。 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一)特异性抗原抗体的结合本质是抗原决定簇与抗体超变区的结合。抗原决定簇与抗体超变区在一级结构和空间构型上呈互补关系,所以它们的结合具有高度特异性。抗原抗体结合力的大小,常用亲和力(affinity)或亲合力(avidity)来表示,前者指抗体分子上一个抗原结合部位与相应的抗原决定基之间的结合强度,后者指一个抗体分子与整个抗原之间的结合强度。抗原与抗体的结合为非共价的可逆结合,它们空间构象的互补程度不同,结合力强弱也不同,互补程度越高,亲和力越高。 (二)可逆性抗原抗体结合反应不是化学反应,而是非共价键的结合。4种分子间引力参与了抗原抗体间的结合,分别是静电引力、范德华力、氢键结合力和疏水作用。抗体和抗原之间的亲和力源自抗体超变区和抗原决定簇在空间构型上的互补性。抗原和抗体分子均是极性分子,反应温度、酸碱度和离子浓度对它们的极性有重要影响,从而影响着两者的空间构型和亲和力。抗原抗体结合反应是可逆反应。正向反应产物是抗原抗体复合物,复合物解离则是逆向反应。(三)抗原和抗体的浓度及合适比例 抗原和抗体的浓度及合适比例是可见现象能否出现的关键。当比例不合适时,少量的小分子抗原抗体复合物停留在反应的第一阶段,不能进一步交联和聚集,故不出现肉眼可见的现象。一般用电解质溶液来调整抗原和抗体的浓度,使两者的比例合适。 (四)抗原抗体反应的阶段性 抗原抗体反应的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抗原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此阶段的抗原抗体复合物量很少,分子小,肉眼看不见。当抗原抗体比例合适并且具备一定的环境因素(如电解质、pH、温度、补体)时,抗原抗体复合物进一步交联和聚集,反应也进入第二阶段,即可见反应阶段。第二阶段的抗原抗体

免疫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免疫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1.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其他有害物质。 2.免疫监视: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并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的一种生理功能。该功能失调会导致肿瘤发生或持续性病毒感染。 3.免疫自身稳定:通过自身免疫耐受或免疫调节两种主要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 4.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特点:特异性、耐受性、记忆性 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 1.免疫系统:是机体执行免疫功能的物质基础,由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及免疫分子组成。 2.淋巴细胞归巢:血液中的淋巴细胞选择性趋向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的特定区域或特定组织的过程。包括淋巴细胞再循环和淋巴细胞向炎症部位迁移。 3.淋巴细胞再循环:是指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由输出淋巴管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经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穿越HEV,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的反复循环过程。 第三章:抗原 1.抗原(Ag):是指能与T细胞、B淋巴细胞的TCR或BCR识别并结合,激活T、B细胞,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免疫应答效应产物特异性结合,进而发挥适应性免疫效应应答的物质。 2.半抗原:又称不完全抗原,是指仅具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小分子物质,当半抗原与应答效应产物结合后即可成为完全抗原,刺激机体产生针对半抗原的特异性抗体。 3.抗原表位:存在于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抗原决定簇,是与TCR、BCR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最小结构和功能单位。 4.异嗜性抗原:一类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6.独特型抗原:TCR、CER或Ig的V区所具有的独特的氨基酸顺序和空间构型,可诱导自体产生相应的特异性抗体。 7.超抗原:指在极低浓度下即可非特异性激活大量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且不受MHC限制,故称超抗原。 8.佐剂: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性物质,称佐剂。 10.完全抗原: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 11.胸腺依赖性抗原:指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需要Th细胞辅助的抗原,简称TD抗原。 12.胸腺非依赖性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无需Th细胞辅助的抗原,简称TI抗原。 第四章:免疫球蛋白 1.抗体(Ab):是介导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是B细胞或记忆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分泌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6.单克隆抗体:是由单一杂交瘤细胞所产生的、只作用于单一抗原表位的高度均一的特异性抗体。 7.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抗体的Fab段结合靶细胞表面的抗原表位,其Fc段与杀伤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表面的FcR结合,介导杀伤细胞直接杀伤靶细

医学免疫学考试题库重点带答案_第3章抗原

第三章抗原 一、单项选择 1. 有关超抗原正确的是: A.可多克隆激活某些T 细胞 B.需经抗原呈递细胞加工处理 C.与自身免疫病无关 D.有严格MHC 限制性 E.只能活化一个相应的T 细胞克隆 2. 对人来说,下列哪种抗原是同种异体抗原: A. HLA B. 马血清 C. 外漏的眼晶状体球蛋白 D. 花粉 E. 化学药物 3. 半抗原: A. 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 B. 无免疫原性,有抗原性 C. 有免疫原性,无抗原性 D. 无免疫原性,亦无抗原性 E. 以上都不对 4. 所谓内源性抗原是指: A. 细菌内毒素抗原 B. 机体自身产生的抗原 C. 被APC 吞入细胞细胞内的抗原 D. 细胞内合成的抗原 E. 以上都不是 5. 某些抗原成为胸腺依赖抗原是因为: A. 抗原在胸腺加工处理 B. 针对该抗原的抗体在胸腺中形成 C. 该抗原刺激B 细胞产生抗体需要Th 细胞辅助 D. 胸腺能提高抗原的免疫原性 E. 胸腺素与这些抗原结合成为完全抗原 6. 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不同种属之间的共同抗原称为: A. 异种Ag B. 半抗原 C. 特异性Ag D. 交叉反应性Ag E. 异嗜性Ag 7. TI-Ag 引起免疫应答的特点是: A. 需巨噬细胞加工处理 B. 可产生IgG 和其他类别Ig C. 有免疫记忆 D. 只引起体液免疫 E. 可引起细胞免疫 8. 存在于不同种属之间的共同抗原成分称为: A. 异种抗原 B. 同种异体抗原 C. 超抗原 D. 异嗜性抗原 E. 变应原 9. 有关抗原正确的是: A. 超抗原多克隆激活某些T 细胞时也具有严格的MHC 限制性 B. 病毒感染细胞合成的病毒蛋白属于外源性抗原 C. B 细胞识别空间表位 D. 半抗原有免疫原性而无抗原性 E. Ig 的Fc 段具有独特性抗原表位 10. TD-Ag 诱发抗体反应必须由以下哪一组细胞参与? A. T 细胞和B 细胞 B. B 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 C. NK 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 D. B 细胞和NK 细胞 E. T 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 11. 抗原特异性主要取决于: A. 抗原分子的大小 B. 抗原的异物性 C. 抗原的体内存留时间 D. 抗原分子表面特殊的化学基团 E. 抗原的物理性状 12. 单独不能诱导抗体产生,但能与相应抗体特异性结合的物质是: A.自身抗原B.完全抗原C.半抗原D.TD-Ag E.TI-Ag 13. 刺激B 细胞产生抗体时需要Th 细胞辅助的抗原是: A. TD-Ag B. TI-Ag C. 异种抗原 D. 自身抗原 E. 内源性抗原 14. 下列免疫原性最强的物质是: A. 脂多糖 B. 多糖类 C. 蛋白质 D. DNA E. 脂肪 15. 与载体蛋白偶联后可获得免疫原性的物质是: A. 半抗原 B. 完全抗原 C. 酵母多糖 D. 超抗原 E. 脂多糖

(完整word版)抗原抗体结合的影响因素

转载某理工大学讲义,如果有更新的研究文章更好,呵呵 第一节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 抗原与抗体能够特异性结合是基于抗原决定簇(表位)与抗体超变区的 沟槽分子表面的结构互性与亲合性而结合的。 一、抗原抗体的结合力 抗原抗体间结合为非共价键结合,有四种分子间引力参与。 (1)静电引力:是抗原抗体分子带有相反电荷的氨基和羧基基团之间相 互吸引的力。又称为库伦引力。这种引力的大小与两电荷间的距离的平方 成反比。两个电荷距离越近,静电引力越强。 (2)范登华引力:是抗原与抗体两个大分子外层轨道上电子之间相互作 用时,因两者电子云中的偶极摆动而产生吸引力。能促使抗原抗体相互结合,这种引力的能量小于静电引力。 (3)氢键结合力:是抗体上亲水基团与相应抗原彼此接近时,相互间可 形成氢键,使抗原抗体相互结合。氢键结合力较范登华引力强。 (4)疏水作用力:是抗原表位与抗体超变区靠近时,相互间正、负极性 消失,亲水层也立即失去,排斥了两者之间的水分子,使抗原抗体进一步 相互吸引,促进其结合。疏水作用力是这些力中最强的,对维系抗原抗体 结合作用最大。 二、抗原抗体的亲合性和亲合力 亲合性是指抗体分子上一个抗原结合点与对应的抗原表位之间相互适 应而存在的引力,它是抗原抗体之间固有的结合力,可用平衡常数K 来表示:K=K1/K2,K 值越大,亲合性越高;亲合性越高,与抗原结合越牢。 抗体的亲合力是指抗体结合部位与抗原表位之间结合的强度, 与抗体结合价直接相关,即所谓多价优势,如IgG 为两价,亲合力为单价 的103倍,IgM 为5~10 价,亲合力为单价的107倍。由于抗原抗体的结合反应是可逆的,若抗体的亲合力高,与抗原分子结合牢固,不易解离;反 之即容易解离。 三、亲水胶体转化为疏水胶体 大多数抗原为蛋白质,抗体是球蛋白,它们溶解在水中皆为胶 体溶液,不会发生自然沉淀。这种亲水胶体的形成机制是因蛋白质含有大 量的氨基和羧基残基,在溶液中这些残基带有电荷,由于静电作用,在蛋 白质分子周围出现了带相反电荷的电子云并形成了水化层,由于电荷的相斥,就避免了蛋白质分子间靠拢、凝集和沉淀。当抗原抗体结合后,使水 化层表面电荷减少或消失,水化层变薄,电子云也消失,蛋白质由亲水胶 体转化为疏水胶体。再加入电解质,如NaCl,则进一步使疏水胶体物相互 靠拢,形成可见的抗原抗体复合物。 第二节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一、特异性 抗原抗体的特异性是指抗原分子上的抗原决定簇和抗体分子超变区结 合的特异性,由两者之间查问结构互补决定的。抗体分子VH 区和VL 区上各自具有的三个高变区共同组成抗原结合部位,该部位形成一个与抗原决 定簇互补的槽沟,决定了抗体的特异性。因此,在抗原抗体反应的免疫学 实验中,可以用已知的抗原或抗体来检测相应的抗体或抗原。但较大分子

(完整版)免疫学基础练习题答案(1)

《免疫学基础》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免疫 2. 医学免疫学 二、填空题 免疫功能包括__免疫防御功能__、__自身耐受功能___、___免疫监视功能__。 免疫防御功能异常,表现为___超敏反应__、_自身缺陷病____、__肿瘤___。 免疫是指机体识别和排除___抗原性异物___以自身生理平衡与稳定的功能。 三、选择题 1.免疫的概念简单表述是(A) A.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功能 B.机体清除和杀伤自身突变细胞的功能 C.机体清除自身衰老死亡细胞的功能 D.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防御能力 2.机体免疫防御功能过高可导致( E) A.严重感染 B.自身免疫病 C.肿瘤 D.免疫缺陷 E.超敏反应性疾病 3.机体免疫系统排斥或杀灭突变细胞的功能称为( A ) A.免疫监视 B.免疫自稳 C.免疫防御 D.免疫识别 4.关于免疫应答正确的说法是( C ) A.对机体有利 B.对机体有害 C.通常情况下有利,有时有害 D.以上说法都不对 5.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为( C)(2002年医师真题) A免疫应答、免疫记忆、免疫监视 B.免疫防御、免疫记忆、免疫监视 C.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D.免疫应答、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第一章免疫系统 一、选择题 1.T淋巴细胞在以下那个器官发育成熟( A )A胸腺B骨髓C脾D淋巴结 2.人类的中枢免疫器官是( A ) A、胸腺和骨髓 B、淋巴结和脾脏 C、淋巴结和胸腺 D、骨髓和粘膜相关淋巴组织3.艾滋病的特征性免疫学异常是( A )A.选择性T细胞缺乏,CD4/CD8比值下降B.迟发性皮肤超敏反应减弱或丧失C.血清IgG升高 D.血清IgG下降 4. TC细胞(CTL)表面具有鉴定意义的标志是( B ) A、CD4分子 B、CD8分子 C、CD29分子 D、CD80分子 5.Th细胞具有鉴定意义的标志是(B) A、CD8分子 B、CD4分子 C、CD29分子 D、CD80分子 6.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细胞不包括(D) A 皮肤黏膜上皮细胞 B 吞噬细胞 C NK细胞 D T细胞 7.参与特异性免疫的细胞不包括( B) A、T细胞 B、NK细胞 C、 B细胞 D、树突状细胞 8. B淋巴细胞在以下那个器官发育成熟( B )A胸腺B骨髓C脾D淋巴结 9.下列选项不属于淋巴细胞的有( B ) A、自然杀伤细胞 B、单核吞噬细胞 C、B细胞 D、T细胞 10.下列选项不属于T细胞表面标志的是( D ) A、CD8分子 B、CD4分子 C、CD3分子 D、CD40分子 11.HIV侵犯的主要靶细胞是( A )(2001执业医真题) A.CD4+T细胞 B.CD8+T细胞 C.B细胞 D.红细胞 12.巨噬细胞产生的主要细胞因子是( A )(2001执业医真题) A.IL-1 B.IL-2 C.IL-4 D.TNF

抗原抗体反应原理

抗原抗体反应原理 抗原与抗体能够特异性结合是基于抗原决定簇(表位)和抗体超变区分子间的结构互补性与亲和性。这种特性是由抗原、抗体分子空间构型所决定的。除两者分子构型高度互补外,抗 原表位和抗体超变区必须密切接触,才有足够的结合力。 抗原抗体反应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抗原与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的阶段,此阶段反应快,仅需几秒至几分钟,但不出现可见反应;第二阶段为可见反应阶段,这一阶段抗原抗体复合物在适当温度、pH、电解质和补体影响下,出现沉淀、凝集、细胞溶解、补体结合介导的肉眼可见的反应,此阶段反应慢,往往需要数分钟至数小时。在血清学反应中,以上两阶段往往不能严格分开,往往受反应条件(如温度、pH、电解质、抗原抗体比例等) 的影响。 (一)抗原抗体结合力 抗原抗体是一种非共价的结合,不形成共价键,需要四种分子间引力参与。 1.静电引力:又称库伦引力。是因抗原、抗体带有相反电荷的氨基与羧基基团间相互吸引的能力,这种吸引力的大小和两个电荷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两个电荷距离越近,静电引 力越大; 2.范德华引力:这是原子与原子、分子与分子相互接近时分子极化作用发生的一种吸引力,是抗原、抗体两个大分子外层轨道上电子相互作用时,两者电子云中的偶极摆动而产生 的引力。这种引力的能量小于静电引力; 3.氢键结合力:是供氢体上的氢原子与受氢体上氢原子间的引力。其结合力较强于范德 华引力; 4.疏水作用力:水溶液中两个疏水基团相互接触,由于对水分子的排斥而趋向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聚集的力。当抗原表位和抗体超变区靠近时,相互间正负极性消失,周围亲水层也立即失去,从而排斥两者间的水分子,使抗原抗体进一步吸引和结合。疏水作用力是 这些结合力中最强的,因而对维系抗原抗体结合作用最大。 (二)抗原抗体的亲和性和亲和力

第三章抗原

第三章抗原 第一节抗原的异物性与特异性 抗原(antigen, Ag)是指能与T细胞、B淋巴细胞的TCR或BCR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抗原一般具备两个重要特性:一是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二是抗原性(antigenicity)。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称免疫原(immunogen),又称完全抗原(complete antigen),即通常所称的抗原;仅具备抗原性的物质,称为不完全抗原(incomplete antigen),又称半抗原(hapten)。能诱导变态反应的抗原又称为变应原(allergen);可诱导机体产生免疫耐受的抗原又称为耐受原(tolerogen)。 一、异物性 抗原免疫原性的本质是异物性。异物性是抗原的重要性质。异物即非己的物质。一般来说,抗原与机体之间的亲缘关系越远,组织结构差异越大,异物性越强,其免疫原性就越强。 二、特异性 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结构基础是存在于抗原分子中的抗原表位。 1.抗原表位的概念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称为抗原表位(antigen epitope),又称抗原决定基(antigenic determinant)。一个半抗原相当于一个抗原表位。天然抗原一般是大分子,含多种、多个抗原表位。 2.抗原表位的类型根据抗原表位的结构特点,可将其分为顺序表位(sequential epitope)和构象表位(conformational epitope)(图3-1)。前者是由连续性线性排列的短肽构成,又称为线性表位(linear epitope);后者指短肽或多糖残基在空间上形成特定的构象,又称为非线形表位(non-linear epitope)。 根据T细胞、B细胞所识别的抗原表位的不同,将其分为T细胞表位和B细胞抗原表位。表3-1是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特性之比较。

免疫学作业答案

免疫学作业答案

第三章抗原 1.抗原的概念、特性 答:抗原(antigen)是指能与TCR/BCR或抗体结合,具有启动免疫应答潜能的物质。 特性:①免疫原性②抗原性 2、为什么说医用破伤风抗毒素既是抗体又是抗原? 答:医用破伤风抗毒素 破伤风类毒素→免疫动物(马)→动物血清中含大量抗毒素(动物免疫血清经精制) 人体(特异性治疗和紧急预防用) 动物免疫血清对人体具有两重性: ①提供了特异性抗体,中和细菌的外毒素,防治疾病。 ②是异种动物蛋白质,可引起超敏反应,有免疫原性。 二.名词解释: 半抗原:又称不完全抗原,是指仅具有与抗体结合的能力,而单独不能诱导抗体产生的物质。当半抗原与蛋白质载体 结合后即可成为完全抗原。 完全抗原: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称免疫原,又称完全抗原。 抗原表位: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抗原决定基。 T、B细胞表位:T、B细胞所识别的抗原表位。 免疫原性:即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诱生抗体或致敏淋

巴细胞的能力。 免疫反应性:即抗原与其所诱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有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TD-Ag:是一类必须依赖Th细胞辅助才能诱导机体产生抗体的抗原。该抗原由T表位和B表位组成,绝大多数蛋白质 类抗原为TD-Ag,可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 免疫应答。 TI-Ag:是一类不需要Th细胞辅助即可诱导抗体产生的抗原。 该抗原由B细胞丝裂原及多个重复的B表位组成,可使 不成熟及成熟的B细胞应答,只产生体液免疫应答,不 产生细胞免疫应答。 交叉反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对具有相同和相似表位的不同抗原的反应。 共同抗原:带有共同抗原决定基的不同抗原。 异嗜性抗原:是指一类与种属无关的,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该抗原与某些疾病的发 生及诊断有关。 超抗原:是指在极低浓度下即可非特异性激活大量T细胞克隆增殖,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但又不同于丝裂原作用 的抗原物质。该抗原能刺激T细胞库总数的1/20 ~ 1/5, 且不受MHC限制,故称为超抗原。 佐剂:凡与抗原一起注射或预先注射机体时,可增强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称为佐剂。 丝裂原:亦称有丝分裂原,可致细胞发生有丝分裂。 三.影响抗原分子免疫原性的因素

免疫学知识点梳理

免疫学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绪论 1.免疫的概念 2.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特点比较。 3.免疫的三大功能防御、自稳、监视,相应的病理反应为超敏及免疫缺陷、 自身免疫病、恶性肿瘤。 4.免疫系统的组成 5.简述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 6.淋巴细胞再循环的意义。 7.主要的免疫细胞及免疫分子有哪些。 8.克隆选择学说 第二章抗原 1.抗原的定义 2.完全抗原与半抗原的定义及特点 3.抗原表位的分类(线性表位-T细胞和构象表位-B细胞)、抗原结合价 4.共同抗原与交叉反应,交叉抗原的生物学意义。 5.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理化因素、宿主因素、免疫途径及方法) 6.抗原的种类: 1)抗体产生是否对T细胞依赖:TD抗原、TI抗原 2)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异嗜性抗原、异种抗原、同种异型抗原、自身 抗原 3)抗原提呈细胞内抗原的来源:内源性抗原、外源性抗原 7.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免疫佐剂、超抗原、丝裂原 第三章抗体 1.抗体和免疫球蛋白的定义。 2.抗体的基本结构: 重链(H链)和轻链(L链); 可变区(V区):超变区(CD1-3)和骨架区(FR1-4) 恒定区(C区):C H1-4;C L

铰链区:CH1与CH2之间。 结构域和功能区:VH和VL抗原结合位点;CH1和CL为Ig同种异型遗传标志所在;CH2和CH3为补体C1q结合位点;CH3和CH4能与多种细胞表面的Fc 受体结合,产生免疫效应。 3.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 木瓜蛋白酶水解片段:2个Fab(抗原结合片段), 1个Fc(可结晶片段) 胃蛋白酶水解片段:1个Fab’ 2段,多个pFc’段 4.抗体的类型:根据重链C区氨基酸组成的差别分为,IgG、IgA、IgM、IgD、IgE。 型:根据轻链C区氨基酸组成的差别分为,λ和Κ 5.抗体三类不同的抗原决定基: 同种型:同一种属所有个体Ig分子共有的抗原特异性标志。 同种异型:同一种属不同个体间Ig分子具有的不同抗原特异性标志。存在于Ig C区和V区。 独特型:同一个针对不同抗原所产生的Ig分子V区所特有的抗原表位。存在于Ig重链和轻链的V区。 6.抗体的主要功能 V区特异性识别、结合抗原; C区,与具有Fc受体的细胞结合;激活补体,发挥溶解细胞的活性; 介导免疫细胞活性(ADCC、调理作用、超敏反应、激活巨噬细胞和肥大细胞); 7、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与功能 IgG: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 血清含量最高,占总量的75-80%,半衰期长,能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主要的抗感染抗体,参与II、III型超敏反应。 IgM: 五聚体,分子量最大,其激活补体、结合抗原、免疫调理作用比IgG强,占血清免疫球蛋白总量的5-10%。 IgM的特点:个体发育中最早产生的抗体;是抗原刺激后出现最早的抗体;是BCR的主要成分;参与II、III型超敏反应。 IgA:分血清型和分泌型两种。是外分泌液中的主要抗体。

抗原抗体反应及其应用

抗原抗体反应及其应用 摘要抗原抗体反应指抗原与相应抗体之间所发生的特异性结合反应。免疫印迹,又称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是根据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检测复杂样品中的某种蛋白的方法。双转印法、天然电泳及western blot 分析等是最近几年出现的新型蛋白印迹技术。单克隆抗体技术是20世纪后20年内最为重要的生物高技术之一。单克隆抗体药物在肿瘤治疗、抗感染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关键词抗原抗体反应、Western blotting、单克隆抗体技术 一、抗原抗体反应 抗原抗体反应指抗原与相应抗体之间所发生的特异性结合反应。这种反应既可在机体内进行,也可以在机体外进行。抗原抗体反应的过程是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和物理变化,包括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和非特异性促凝聚两个阶段,以及由亲水胶体转为疏水胶体的变化[1]。抗原是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结合,发生免疫效应(特异性反应)的物质。抗原表位是抗原上与抗体结合的区域。蛋白质抗原的表位是由相邻的连续的或非连续的氨基酸序列形成的局部表面结构[2],如图1所示。抗体是指宿主对体内存在的外来分子、微生物或其他因子的应答而产生的蛋白质。抗体主要由B淋巴细胞系的终末分化细胞-浆细胞产生,并且循环在血液和淋巴液中,在那里与抗原结合。抗体是具有4条多肽链的对称结构,其中2条较长、相对分子量较大的相同的重链(H链);2条较短、相对分子量较小的相同的轻链(L链)。链间由二硫键和非共价键联结形成一个由4条多肽链构成的单体分子。整个抗体分子可分为恒定区和可变区两部分。抗体上与抗原表位结合的位点由重链和轻链的可变区构成[3],如图2所示。抗原抗体复合物通过大量非共价键连接。某些免疫复合物中抗体或抗原的结构未发生改变,而另一些则出现巨大的构像改变。研究抗原抗体复合物最有说服力的的方法是抗体-抗原共结晶的X射线衍射技术。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1.免疫(immunity):是指机体识别“自己”与“非己”抗原,对自身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 对非己抗原发生排斥作用的一种生理功能。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有利;免疫功能失调时,会产生对机体有害的反应 2.固有免疫应答(innate immune response):也称非特异性或获得性免疫应答,是生物体在 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机制。此免疫在个体出生时就具备,可对外来病原体迅速应答,产生非特异性抗感染免疫作用,同时在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中也起作用。 3.适应性免疫应答(adaptive immune response):也称特异性免疫应答,是在非特异性免疫 基础上建立的,该种免疫是个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主动产生或接受免疫球蛋白分子后被动获得的。 4.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ce):是机体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该功 能正常时,机体可抵御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感染和损害,即抗感染免疫;异常情况下,反应过高会引起超敏反应,反应过低或缺失可发生免疫缺陷。 5.免疫自稳(immunologic homeostasis):是机体免疫系统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 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及时清除体内损伤、衰老、变性的细胞和免疫复合物等异物,而对自身成分保持免疫耐受;该功能失调时,可发生生理功能紊乱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6.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urveillance):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细 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功能。该功能失调时,有可能导致肿瘤发生,或因病毒不能清除而出现持续感染。 7.免疫应答:是医学免疫学的核心内容,免疫应答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全过程。 8.医学免疫学:专门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结构与功能、免疫相关疾病发生机制以及免疫学诊断与防治方法的科学。 第二章免疫器官和免疫组织 1.免疫细胞(immune cells):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如T细胞、B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等。 2.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成熟淋巴细胞的不同亚群从中枢免疫器官进入外周 淋巴组织后,可分布在各自特定的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其分子基础是淋巴细胞归巢受体与内皮细胞上地址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3.淋巴细胞再循环(lymphocyte recirculation):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和淋巴器官之间反复

兰州大学免疫学基础课程作业

免疫学基础课程作业_A 交卷时间:2016-09-18 一、单选题 1. (4分)下列哪种细菌属抗酸菌 ? A. 幽门螺杆菌 ? B. 百日咳杆菌 ? C. 麻风分枝杆菌 ? D. 流感嗜血杆菌 E. 炭疽杆菌 得分:4 知识点:第十九章 答案C 解析第十九章第一节结核分枝杆菌 2. (4分)能产生汹涌发酵现象的细菌是? A. 破伤风梭菌 ? B. 变形杆菌 ? C. 产气杆菌 ? D. 产气荚膜杆菌 ? E. 脆弱类杆菌

知识点:第十八章 答案D 解析第十八章第一节厌氧芽胞梭菌属3. (4分)流行性感冒病毒的病原体是? A. 流行性感冒杆菌 ? B. 流行性感冒病毒 ? C. 呼吸道合胞病毒 ? D. 鼻病毒 ? E. 冠状病毒 得分:4 知识点:第三十一章 答案B 解析第三十一章第一节流行性感冒病毒4. (4分)血清中IgM为 ? A. 单体 ? B. 二聚体 ? C. 三聚体 ? D. 四聚体 ? E. 五聚体

知识点:第二章 答案E 解析第二章第三节各类Ig特性与功能 5. (4分)效应Tc细胞杀伤靶细胞的方式中不包括 ? A. Tc细胞释放颗粒中预先合成的穿孔素和颗粒酶,终导致靶细胞溶解或调亡? B. 活化的CTL膜上表达FasL, 它与靶细胞膜上的Fas结合, 导致靶细胞调亡? C. 效应Tc细胞分泌TNF-α和TNF-β,杀伤靶细胞 ? D. 必须依赖抗体杀伤靶细胞 得分:4 知识点:第六章 答案D 解析第六章第三节T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阶段 6. (4分)治疗菌群失调症最好使用 ? A. 维生素 ? B. 抗生素 ? C. 营养素 ? D. 抗毒素 ? E. 生态制剂 得分:4

第三章 抗原

第三章抗原 抗原:所有能激活和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 第一节、抗原的性质与分子结构基础 一、抗原的基本特性:免疫原性与免疫反应性 1.免疫原性:抗原能被T、B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TCR或BCR)识别及结合,诱导机体产生适应性免疫应答的能力。 2.免疫反应性:抗原与其所诱导产生的免疫应答效应物质(活化的T\B细胞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3.完全抗原=免疫原性+免疫反应性 4.半抗原=免疫反应性 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抗原特异性 抗原刺激机体产生适应性免疫应答及其应答效应产物发生结合均显示专一性,某一特定抗原只能刺激机体产生针对该抗原的活化T\B细胞或抗体,且仅能与该淋巴细胞或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 三、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分子结构基础:抗原表位 抗原分子中决定免疫应答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抗原与T\B细胞抗原受体(TCR\BCR) B细胞特异性识别半抗原;蛋白载体含CD4+T细胞表位,呗B细胞或其他APC提呈并活化CD4+T细胞。 五、共同抗原表位与交叉反应 第二节、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一、抗原分子的理化与结构性质 1.异物性 2.化学属性 3.分子量 4.分子结构 5.分子构象 6.易接近性 7.物理性状 二、宿主的特性 1.遗传因素 2.年龄、性别与健康状态 三、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 第三节、抗原的种类

1.异嗜性抗原 2.异种抗原 3.同种异型抗原 4.自身抗原 5.独特型抗原 三、根据抗原提呈细胞内抗原的来源分类 1.内源性抗原→胞质内→抗原肽→与MHCⅠ类分子结合→复合物→CD8+T细胞→TCL 2.外源性抗原→溶酶体→抗原肽→与MHCⅡ类分子结合→复合物→CD4+T细胞→Th 四、其他分类 第四节、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 一、超抗原Sag 一端直接与TCR的Vβ链结合,另一端则与APC表面的MHCⅡ类分子α螺旋外侧结合,以完整蛋白的形式激活T细胞,不涉及抗原表位与MHC及TCR的识别,无MHC限制性。 二、佐剂 1.分类 ①生物性佐剂 ②无机化合物 ③人工合成物 ④有机物 ⑤脂质体 2.作用机制 ①改变抗原物理性质,延缓抗原降解,延长抗原在体内潴留时间 ②刺激APC,增强对抗原的加工和提呈 ③刺激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增强和扩大免疫应答 三、丝裂原

03第三章 抗原

第三章 抗 原 目的要求: 1.掌握抗原、抗原表位、半抗原、免疫原性、抗原性的概念 2.掌握TD抗原和 TI 抗原的概念及其区别;T细胞表位和 B细胞表位的区别 3.熟悉影响抗原诱导免疫应答的因素 4.熟悉特异性反应和交叉反应的概念; 5.了解超抗原的概念 6.了解佐剂和丝裂原的概念及作用机制 教学时数:2学时 概 述 (一)抗原的概念:抗原(antigen, Ag)是指能与T,B淋巴细胞抗原受体(TCR、BCR)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二)抗原的两个重要特性 1、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诱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 2、抗原性(antigenicity):抗原与其诱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有特异性结合的能力。也写作反应原性。 (三)完全抗原和半抗原:根据两个基本性质将抗原分为完全抗原和半抗原。 1、完全抗原:同时具备2个性质。天然的蛋白质都是完全抗原。 2、半抗原(hapten):只有抗原性而没有免疫原性的物质,即只能与抗体结合,却不能单独诱导抗体产生的物质,称为半抗原。也写作不完全抗原。一般分子量较小,如化学药物。 半抗原+载体(carrier)→完全抗原 (四)根据产生的效应不同,将抗原分3类 1、免疫原(immunogen):引起正常的免疫应答,即通常意义的抗原。 2、变应原(allergen):引起超敏反应。 3、耐受原(tolerogen):引起免疫耐受,即特异性无应答状态。 第二节 抗原的异物性与特异性

(一)异物性:是免疫原的核心特点。根据亲缘关系,异物性可包括: 1、异种物质:抗原与宿主间的亲缘关系越远,组织结构差异越大,免疫原性越强。如细菌、动物蛋白制剂等对人体而言就属于异种物质,是很好的免疫原。 2、同种异体物质:同物种的不同个体之间,由于遗传性不同,组织细胞结构也有差异,也具有免疫原性。如ABO血型抗原等。 3、自身成分: ① 自身成分发生改变,被机体视为异物。 ② 在胚胎期未与淋巴细胞充分接触过的物质,如精子、脑组织、眼晶状体蛋白等因外伤逸出,也被视为异物,具有免疫原性。 (二)特异性(specificity):指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及其与应答产物发生反应所显示的专一性。抗原的特异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免疫原性的特异性―抗原只能刺激免疫系统产生针对该抗原的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 ②抗原性的特异性―抗原只能与相应的抗体和/或致敏淋巴细胞结合或反应。特异性是免疫应答最根本的特点,也是免疫学诊断和防治的理论基础。而免疫应答的特异性是由抗原的特异性所决定的,进一步说,是由抗原分子上的抗原决定基(表位)所决定的。 1、抗原决定基(antigenic determinant):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为表位(epitope),也写作抗原决定簇。抗原通过抗原决定基与相应淋巴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BCR/TCR)结合,引起免疫应答(特异的免疫原性),抗原也藉此与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特异的反应原性)。 能与抗体分子结合的抗原表位的总和称为抗原结合价。完全抗原均为多价,半抗原为单价。 2、抗原决定基的类型:根据其结构不同,将抗原决定基分为2类: ⑴构象决定基(conformational determinant):又称非线性表位,指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