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汉乐府民歌的叙事艺术

汉乐府民歌的叙事艺术

汉乐府民歌的叙事艺术
汉乐府民歌的叙事艺术

浅论汉乐府民歌的叙事艺术

姚集中学周小玲

内容摘要:两汉乐府中的精华是民歌,汉代乐府民歌,与《诗经》的周民歌一脉相承,反映现实,感情真挚,风格平实朴直。汉乐府民歌“感于哀乐,

缘事而发”,抒写人民切身的情事,情深意真。汉乐府民歌在叙事的

艺术上既是对《诗经》的继承和发展,又对以后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关键词:汉乐府民歌叙事诗艺术特征

从《诗经》到《楚辞》,我国的抒情诗创作已经有了巨大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在叙事诗的创作上,虽然也曾出现过一些优秀的篇章或精彩的段落,总的说来还是处于萌发的阶段。正象各类文学创作都以民间文学为先驱一样,叙事诗也是起于民间的,而在汉乐府民歌中它就得到了相当可观的新开辟。本文主要想通过一些具体作品的分析,对汉乐府民歌在叙事艺术方面的一些显著特征作一点粗浅的论述。

一、对现实生活的朴素真实的写照与作者强烈的感情倾向相统一

汉乐府叙事诗的创作,是出于劳动人民控诉和反抗的需要。班固说汉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①,这话落实到叙事诗上来说,按照我们今天的理解,那“哀乐”就是劳动人民朴素的阶级感情,那“事”则是他们的苦难遭遇。二者融合在一起,通过朴实无华的诗歌形象表现出来,这就是它深刻的动人力量之所在。我们阅读汉乐府叙事诗,都能得到一个突出的印象,觉得这些诗既是现实生活的忠实写照,又是作者主观感情的真挚流露。诗中所写的事,有些并非作者本人的遭遇,然而他的描述却是那样的富有感情,使人感到他也有一种切肤之痛,是作为受苦受难的一员在那里进行控诉,发出抗议。例如在著名的篇章《妇病行》中,作者先写辗转床席的病妇向她丈夫嘱咐遗言,其次出现了失去妻子的男主人公抱着衣不蔽体的婴孩而彷徨无计的场面,然后是做父亲的为孩子们到市上买饼饵。他闭门塞牖地把孩子们留在空屋里;但这自然令人不放心,因此又描写他在路上乞求亲友代他购买饼饵,自己急往回奔。最后是他回到家里,看到正在啼哭索母的孩子,无限辛酸地对他们说:“看来你们也就要跟你们母亲去的。”在不到一百五十字的篇幅里,作者摄取的这几个生活镜头,构成了劳动人民在死亡线上痛苦挣扎的一组连续画面。整个作品除了真实具体的描写之外,作者并没有直接表明自己对于所反映的一切的看法和态度,因此使人强烈地感到这是对客观现实的朴素而忠实的写照。但另一方面整个作品又浸透了血和泪,读者似乎可以听到病妇的呻吟和幼儿们的哭声,可以深刻感受到男主人公凄惶的心情,也可以意识到这一家人在病妇死后将要忍受的更为悲苦的厄运。由于作者的感情主要是在“写什么”和“怎样写”中表现出来,是把感情深深地熔铸在具体的情节和形象之中,因此整个叙事过程中虽然没有插进任何“情语,”实际上却是语语含情,使人感到他是在声泪俱下地诉说被压在社会底层的阶级弟兄的不幸。世界上任何情感活动都是有缘故的,作者在这里着力表现的是使他动情的“缘故”,这就足以使读者具体感知他内心的情感活动;并且正是这同样的“缘故”,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又如《十五从军征》这首诗,其中描写一个从军六十五年的白发老翁匆匆归来,可是他所看到的情景是:自己的家,已经成了废墟,“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老翁的心情陷入了极度的悲伤与迷茫之中。他麻木地顺从过去的习惯来做饭做汤,但“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这才一下子清醒过来,剧痛在心头涌起,“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表现了老翁无限的孤独和悲凉。这里,深刻地刻划了一个被奴役一生、最后落得家破人亡的劳动者形象,在他独自一人所组成的戏剧性场面中,我们既看到对人物活动的极其真实自然的描写,又感到这种描写乃是层层深入的控诉,含有极其深刻的“潜台词”。因为“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并不意味着老翁是在那里当兵打仗,更谈不上保卫祖国,而是强迫他留在军中,当作统治阶级进行无休止的剥削的对象,当作榨取膏血的材料。这首诗的主题是通过“从军”这一特殊题材来揭露劳动群众所共同遭受到的残酷的阶级压迫,所以作者作为劳动人民的成员,自然而然地在诗中倾注了一种同命运、共呼吸的阶级感情。

通过以上例子可以说明:对现实生活的朴素真实的反映与作者强烈的感情倾向相统一,是汉乐府叙事诗在表现上的一个显著的特征。那些最优秀的叙事作品,都既是实际生活经验的高度概括,又是深厚的阶级感情的自然流露。

二、生活细节的具体生动描写和高度的典型概括相统一

在汉乐府民歌的叙事诗中,许多非常生动具体的生活细节的描写,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这些情节是从丰富的生活经验中提炼出来的,它们往往是复杂的生活矛盾的集中表现。通过这些典型的细节,深刻地揭示了作品所反映的主要矛盾及其各方面的内部联系。因此我们说,生活细节的具体描写和高度的典型概括相统一,是汉乐府民歌在叙事艺术上的又一个显著特征。

例如《孤儿行》这首诗,描写兄嫂虐待孤弟,他们之间实际上是主奴的关系。通篇只讲了三件事,即兄嫂命令孤弟为他们经商、汲水和收瓜。特别是“瓜车反覆”这一个情节,通过一系列生活细节的具体描写,构成了一个矛盾发展异常集中、紧凑的戏剧性场面。这个情节是写孤儿为兄嫂收瓜,回家途中,瓜车翻了,这时抢瓜吃的人多,帮助扶车的人少,孤儿手足无措,心中十分愁急,他哀告吃瓜的众人说:“愿还我蒂,兄与嫂严!”但又恐惧地在想,即使有了瓜蒂,兄嫂还是不会与他干休的。正如清人李因笃所说:“曰‘愿还我蒂’,将以蒂自明也。又云当兴较计’,则出瓜蒂亦不足塞责。数句之中,多少曲折。”②忽然,里中又传来了一片吵闹的声响,原来兄嫂已经知道了翻车的事而在大发雷霆了。描述这一段情节,仅仅用了三十字左右,却首先说明孤儿因车重力弱而翻了车,正是兄嫂对他的残酷奴役;其次抢瓜人多、扶车人少是旧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活生生的表现,更加突出了孤儿处境的困难;再次是孤儿紧张复杂的内心活动,他预料到兄嫂决不会善罢甘休;最后兄嫂的大吵大闹又把以上一切矛盾集中到主奴之间的主要矛盾上来。错综复杂的矛盾,通过“瓜车反覆”这个结节点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所以这是一个对于现实生活高度集中概括的典型的情节。

同样,上面举过的《妇病行》,在这方面也可以作为范例。在病妇死后,作者所描写的仅仅是男主人公到市上买饼饵这一个情节。然而这一情节所概括的生活内容是极为丰富的。它使我们深深感到在病妇的一家人之间,原来存在着一种

相依为命的血肉关系,这种关系是支持他们在死亡线上挣扎的有力因素;但现在这种关系却因关键人物——主妇的病亡而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从此,丈夫和幼小的孩子在生活上就会遇到一系列的困难。孤儿嗷嗷待哺,家中无人照料,就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作者抓住这样一个普通而又急迫的生活情节,集中地表现了这一家人的极端贫苦、孤立无告和男主人公左右为难、狼狈不堪的困境。选择这样一个生活细节,以及把它表现得如此深入,都应当归因于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深入观察和体验。

在《东门行》这首诗中,我们又看到这样一个情节:丈夫要去参加聚义反抗的行列,妻子劝阻他不要去冒险,要为儿女的生活和命运着想。但是男主人公毅然不从:“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这也是一个深刻表现了矛盾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典型细节。因为在作品的一开头,作者已经告诉我们:“盎中无斗米”、“架上无悬衣”,衣食无着,饥寒交迫,把主人公“逼上梁山”。但当他的妻子把儿女的命运问题放到他面前时,无疑会引起他内心的矛盾。“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都说明主人公不是没有过思前想后、顾虑全家命运的思想斗争;但是生活的困苦实在叫人无法忍耐下去了,终于促使他不顾妻子的劝阻,拔剑而去,这就更加说明促使他走上反抗之路的动力是多么巨大。所以妻子阻拦这一叙事上的波折,决不是削弱了作品的主要矛盾;相反,正是通过各方面矛盾的暴露来加深对于主要矛盾的表现。从不久以后就爆发的汉末农民起义来看,《东门行》是多么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根本矛盾和历史发展的动向,它正象一支灵敏的风雨表,预示着暴风雨的来临。

汉乐府民歌中这些典型细节的刻划,对于《诗经》和《楚辞》中的叙事成分来说都是一种显著的发展,它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加强了叙事的曲折和波澜,更重要的是使整个故事情节在矛盾斗争中深入展开,因而高度概括地反映出社会现实的本质。

三、作品外表的简略性和内在的完整性相统一

汉乐府民歌中的叙事诗,篇幅一般都很短,但是每一篇优秀作品在反映矛盾斗争的过程方面,却具有内在的完整性。从表面看来,某些描写比较简略,不全面,但是由于其中的情节都是现实生活的高度艺术概括,同时整个作品又有明确的倾向,这就能启发和推动读者去进行合乎生活发展逻辑的思索和想象,不知不觉地对作品进行了补充,从而感到作品的表现很饱满、完整。因此,外表的简略和内在的完整相统一,是汉乐府民歌叙事艺术中又一个富有创造性的表现特点。

例如著名的两首叙事诗《羽林郎》和《陌上桑》,前者描述卖酒女胡姬对豪奴的凌辱进行刚强的反抗;后者描述采桑女罗敷面对着代表封建统治势力的使君的调戏,从容自若,侃侃而谈,简直不把对手放在眼里。两诗在表述了女主人公的对答以后就嘎然而止了,并没有正面点出事情的结局,但是根据诗中矛盾发展的逻辑和鲜明的倾向,可想而知两位女主人公为维护自身尊严而作的抗争都获得了胜利。诗中也没有描述两个反面人物在凛然难犯的女主人公面前表现出怎样的窘态和丑态,可是读者眼前却自然而然地浮现出这样的情景:豪奴是手足无措地夹着尾巴跑了,使君是垂头丧气灰溜溜地走了。读者用自己的想象补满了作品所留下的余地,这种推想和理解是完全合理的’可以说是作品内在完整性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再看《平陵东》。这首诗以极其简炼的形式揭露了汉王朝统治下极端黑暗的吏治。诗中说的是这样一件事:在京都长安的郊区,官吏象土匪一样绑架了一个农民,勒逼他“交钱百万两走马”,才能放他回家。农民无奈,只好叫家里的人卖掉全家唯一的生产工具——一条牛犊,来作赎身的费用。作品的叙述到此为止,但读者基于对无辜受害者的关怀和同情,却必然会产生悬念和担忧:一条牛犊,能抵上“钱百万两走马”吗?而且即使把主人公赎出身来,在失去了唯一的生产工具的情况下,他一家究竟怎样活下去呢?人们由此而更加深切地感到,在黑暗的封建统治下,人民的苦难竟是这样深重。

最后,我们再要谈到《孤儿行》。在上面说过的“瓜车反覆”的情节以后,作品并没有描述残酷的兄嫂如何责问和拷打孤弟,只是说孤儿听见“里中一何譊譊”,心中既悲且惧,简直不想再活下去了。事态究竟怎么发展,作品并无交代,全诗就到此结束。但是这个结尾却使矛盾表现得更加尖锐,对矛盾的发展也暗示得很明确。因为从作品前半篇所述的孤儿“经商”和“汲水”两件事中,读者已经充分了解兄嫂的酷虐,现在孤儿犯了更大的“过错”,而且他自己早已感到事态严重,则更为严酷的虐待是必然要落到孤儿身上了。

我国古代诗论非常强调抒情诗要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我们在汉乐府民歌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优秀的叙事诗也是具有这一特点的。它启发读者产生联想和想象,主要是依靠作品的内在逻辑的推动,而作品的内在逻辑正是生活本身的逻辑在文艺创作中的反映。读者根据自身的经验,深知生活是始终处在发展变化中的,前因总要引起后果。因此当他看到文艺作品所描述的一个生活段落时,就很自然地要想一想“后来怎么样”。而这种思索又必然以作品所提供的事实为根据,并且受到作品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倾向的推动。因此,作品所描述的事实越典型,蕴含的内容越丰富,表现的倾向越强烈,也就越能启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汉乐府叙事诗所以在这一点上表现突出,并不是单纯追求艺术技巧的结果,而是主要取决于它的作者——劳动人民具有朴素而炽烈的阶级感情及深厚的生活经验。这就是我们从汉乐府叙事诗中得到的有益启示。

引文注释:①选自《汉书·艺文志》

②选自清李因笃《汉诗音注》

参考文献:①《汉书·艺文志》

②郭茂倩《乐府诗集》

③宋长白《柳亭诗话》

④李因笃《汉诗音注》

⑤王运熙《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

⑥刘兴林《中国古代叙事诗的成熟——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2009-05-04

⑦陈静,杨宏:《汉乐府民歌对<诗经>民歌叙事艺术的继承和发展》

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的艺术

第五讲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的艺术 一、汉代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二、汉代文人诗的代表作《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三、《古诗十九首》选析 一、汉代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1、汉乐府民歌继承和发扬了《诗经》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把现实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像《诗经》民歌一样,汉乐府民歌也忠实地记录了汉代社会的现实。可以说,《诗经》民歌中反映到的,乐府民歌都有所表现,而《诗经》中没有或较少接触的主题,汉乐府却又有了新的开拓。例如,对于剥削阶级家庭内部生活的揭露。《相逢行》、《鸡鸣》、《长安有狭斜行》等揭露了他们奢侈荒淫的生活;《孤儿行》、《淮南王歌》揭露了统治阶级家庭里的兄弟骨肉相残,这都是在《诗经》民歌中少见的主题。就是相同主题的作品,汉乐府民歌在思想深度上也有新的开掘,弃妇诗在《诗经》民歌中往往就事论事,谴责的常只是男子的无情和变化,很少接触剥削阶级的伦理道德等社会原因。汉乐府的民歌中的弃妇诗就不仅把矛头指向男子本身的薄情和见异思迁,而更把矛头指向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伦理和封建纲常的社会因素,因而加强了作品的思想意义和社会意义。像《孔雀东南飞》就批判了封建的家长制和门第观念,体现了更强烈的现实精神。汉乐府民歌的一些题目和题材被后世文人反复摹拟过,建安时代直到六朝,出现了大量的拟乐府,唐代大诗人李白几乎写尽了乐府古题,杜甫推陈出新,即事名篇,写出了《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等诗篇,白居易等人发起“新乐府”运动,写作大量揭露社会、反映现实的作品,其精神虽上绍《风》、《雅》,但更近承汉乐府。这就使现实主义成为一个绵绵不绝的传统。 2、汉乐府的第二个成就是标志着我国古典诗歌中叙事诗的成熟。 我国的叙事诗萌芽于《诗经》,但其成熟是汉乐府民歌的叙事诗,《诗经》中称得上叙事诗的是《大雅》中的《大明》、《緜》、《皇矣》、《生民》、《公刘》等被称为周族史诗的作品。其中虽有不少生动的描写,但总的来说还缺少完整的情节和细致的叙述。至于《诗经》民歌中的作品,则很少有可以被正经地称为叙事诗的。一些有一定叙事内容的作品,一般缺少有头有尾的故事情节,只有《氓》是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可以说是初具规模的叙事诗。但叙事中,主观感情的直接抒发还占相当大的比重,而不是主要由客观的叙述来表达主观的感情。所以我们说叙事诗在《诗经》民歌中还处在萌芽状态。如果说《诗经》民歌标志着我国抒情诗的成熟,那么,叙事诗成熟的标志就是汉乐府民歌。汉乐府民歌中虽也有抒情诗,像《悲歌》、《古歌》、《白头吟》等,但占突出地位的还是叙事诗。 汉乐府本是“缘事而发”,因此,作品中多叙事。一般来说,叙事的情况可分两类,一是截取生活中的一个片断场面叙事,另一个是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前者可以《上山采蘼芜》为代表,后者则可以《孔雀东南飞》为代表。但不管是哪种情况,共同的特点是叙述得比较详细,情节比较完整。《上山采蘼芜》写的是“故人”在上山采蘼芜归来时与“故夫”相遇时一番问答。但却点明了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人物的活动、言语。情节是完整的,人物的形象是鲜明的,表现了叙事的高度技巧。至于《孔雀东南飞》,篇幅之长,叙事之纷繁,人物之众多都是古代叙事诗中无可比拟的。王世贞《艺苑卮言》说:“《孔雀东南飞》质而不俚,乱而能整,叙事如画,叙情若诉,长篇之圣。”正是肯定了它作为叙事诗的成就。作为叙事的基本方式,汉乐府民歌的特点是不用或少用作者叙述性的语言,而是多用故事中的人物的说话、对话来开展故事情节。《东门行》、《妇病行》、《陌上桑》、《孔

浅析梁晓声小说《人间烟火》的叙事艺术

毕业论文 题目: 浅析梁晓声小说《人间烟火》的叙事艺术 姓名:刘玲 学号:200630214042 系别:汉语言文学 年级:2006级 指导老师:何兵 完成时间:2009年3月28 浅析梁晓声小说《人间烟火》的叙事艺术 [摘要]:梁晓声在叙事技巧的使用上是极为娴熟的,我们可以通过对他的代表作《人间烟火》为例进行分析从而获得证明。在《人间烟火》中作者就成功地运用了倒叙,张弛有度等叙事手法。这些叙事手法的运用使小说获得了意想不到的

艺术效果,其作品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也给读者韵味无穷的美感享受。读者还可以用这种手法去阅读更多的作品和创作。 [关键词]:梁晓声;倒叙;张弛有度;娴熟 正文:梁晓声1940年出生于哈尔滨,祖籍山东荣城。现为中国语言大学教授,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创作自今作品逾千万字。在中国当代文学界的地位很高,同时他还是中国当代荒诞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先行者。其代表作有《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等。(1)《人间烟火》是他的重要作品之一,作品写于八十年代初期,其作品带有了那个时代的新鲜气息,生动地描述了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身心变化和城市风貌。小说在叙事艺术上尤其是倒叙和张弛有度等叙事技巧的运用上的应用极为娴熟。下面将作详细地分析,以求对作者类似的作品在叙事艺术的把握上有一个全面理性的认识,同时也使我们能更好地解读他的作品。 一、倒叙的运用上 那什么是倒叙呢?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

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2)。从这个定义看,文中有两个地方很明显的运用了倒叙。 文章的开篇就写到主人公之一葛全德,他一个人漫无目的的在光华街上走着,作为一个建筑工人的他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和眼前的一切,心情极其的复杂。可看到这里读者并不明白是什么使他的心情如此郁闷,以至于会引发联想,主人公怎么会一个人就这样沿着一条街漫无目的的游荡呢,天色已晚,可是却连一点回家的意思都没有。 一直到了作品第六页,才开始讲他如此这般游荡的原因,也进入了事件的原由,他同情施工队这些普通家庭出身,本人却没有任何一技之长的小伙子们,他不忍看见他们受这样的欺负所以就因工资问题和同事(西血鬼)们打架的全过程娓娓道来。到作品第一部分结束我们才明白为什么开始葛全德的所作所为是为什么,心中的一个个迷团才得以一一解开。那作者这样叙述的目的是什么呢?采用倒叙的方法的作用是,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1)。 作品将葛全德在光华街上的行为放到文章的开端是很少见的,首先,人们会想他为什么会一个人在冷清的街上瞎逛,却连一点回家的意思都没有,从而使文章产生了悬念。其次、把打架后的反思和状况放在前面,使读者一开始对主人公的行为和内心略见一斑,一个活生生的葛全德仿佛就站在我们

汉乐府的叙事艺术

. 汉乐府的叙事艺术 两汉乐府诗都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两汉乐府诗中有叙事诗,也有抒情诗,而以叙事诗的成就更为突出,两汉乐府叙事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叙事诗的成熟。 一、生活镜头的选取表现了两汉乐府叙事诗高度的艺术性。两汉乐府诗都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创作主体在选择叙事对象时,善于发现富有诗意的镜头,及时摄入画面,如两汉乐府诗有两篇作品以酒店妇女为主角,一篇是收录在相和歌词的《陇西行》,一篇是辛延年的《羽林郎》。《陇西行》再现了健妇善持门户的场面,《羽林郎》叙述当垆美女反抗强暴的故事,通过描写她们与顾客的交往及各类人物的举止言行,艺术的展示了汉代的市井风情。两汉乐府诗作者在选择常见的生活情节时别具慧眼,对偶然性、突发性事件的捕捉也很有新意。如《上山采蘼芜》写了现实生活中很少见的弃妇遇故夫的故事,而《艳歌何尝行》以鹄喻人,写夫妻同行,妻子突然生病,两人不得不中途分手的突发事件。 二、两汉乐府叙事诗多数是具有比较完整的情节,而不限于撷取一两个生活片断,那些有代表性的作品都是讲述一个有头有尾、有连续情节的故事如《妇病行》有临终托孤,沿街乞讨,孤儿啼索等场面。再如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的故事情节,更是波澜起伏,扣人心弦,诗中的矛盾冲突不是单线延伸,而是两条线索同时展开,相互交错,一条是兰芝与婆母、兄长的矛盾冲突,一条是兰芝、仲卿相互间同情和理解日益加深的过程,正因为两条线索纠结在一起,所以情节的展开跌宕起伏,使人时时关注矛盾的发展和男女主人公的命运。 三、两汉乐府叙事诗在刻画人物方面也取得很大成就。塑造出一批栩栩如生的形象,他们各具特点,绝无雷同。如秦罗敷和胡姬都是反抗强暴的女性,罗敷以机智的言词戏弄向她求婚的使君,演出一场幽默的喜剧;胡姬则以生命抗拒羽林郎的调戏,具有悲剧主角的品格。一个聪明多智,一个刚烈坚贞,显示出两种不同的气质和性格。而《孔雀东南飞》中出现的人物群像,更是各各肖其声情,刘兰芝的刚强,焦仲卿的忠厚,焦母的蛮横,刘兄的势利眼,以及太守府求婚使者的傲慢,无不刻画的惟妙惟肖,入木三分。 四、两汉乐府叙事诗的娴熟技巧,还体现在叙事详略得当,繁简有法。两汉乐府诗详于叙事而略于抒情,如《十五从军征》对复员老兵家园荒芜的景象渲染的非常充分,对老兵还家后的行动也有详细的叙述,唯独不用专门文字抒发内心悲哀,明显以叙事为主;铺陈场面,详写中间而略写首尾始末,如《孔雀东南飞》对太守家迎亲场面的描写是铺张扬厉,大肆渲染,而开头结尾采取的是典型的略写笔法,其余叙事名篇也大体如此;详写服饰仪仗而略写客貌形体,从秦罗敷,刘兰芝到胡姬,从罗敷“夫婿”、侍郎到羽林郎,无论其为男为女,都通过详细描写服饰仪仗来衬托他们的美丽或富贵。 ..

汉语言文学专业专科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汉语言文学专业专科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一、以下选题目录属参考选题,具体由毕业生自定,但内容必须是与本专业相关的内容。 二、《毕业论文参考选题目录》所列题目是一个研究方向,可围绕该问题查找资料,撰写提纲,题目可以适当修改,但必须是在同一个研究方向。 一、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一) 1 论中国神话的审美特征 2 神话与中国文学 3 《诗经》中爱情婚姻诗纵横谈 4 《诗经?国风》的美学价值 5 雅颂新论 6 《七月》作者及主题新探 7 《左传》的思想和艺术 8 《左传》描写战争的特色 9 《左传》的叙事艺术 10 《左传》﹑《国语》之比较 11 《左传》行人辞令与《战国策》策士说辞之比较 12 《战国策》的思想和艺术成就新论 13 《论语》的文学价值 14 试论《孟子》的论辩艺术 15 庄子思想的新评价 16 论庄子散文的艺术特征 17 《孟子》《庄子》《韩非子》寓言比较 18 庄周﹑屈原浪漫主义之比较 19 论屈原创作的悲剧精神 20 论屈原作品的艺术创新 21 赋体溯源 22 汉赋新论 23 论司马迁的“成一家之言” 24 司马迁“发愤著书”说及其理论意义 25 《史记》——“无韵之《离骚》” 26 论《史记》的人物描写艺术 27 论《史记》人物传记的结构艺术和语言成就 28 论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29 《孔雀东南飞》艺术赏析 30 《古诗十九首》综论 31 论建安文学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32 论曹植的诗歌创作 33 论阮籍《咏怀》诗的艺术特色及其形成原因

34 谈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 35 论左思及其《咏史》诗 36 论陶渊明的归隐诗 37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美学特色 (二) 38 谈中国古代神话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39 中国神话传说浅探 40 从上古洪水神话看女娲补天的文化内涵 41 《诗经》所反映的贵族妇女生活 42 《诗经》弃妇诗怨情探析 43 《诗经》情歌古朴的抒情方式 44 论《诗经》征戍诗的风格特征 45 《郑风》的思想价值新探 46 论“国风”中关于婚姻爱情的诗歌 47 春秋行人形象论析 48 试论《战国策》中策士的悲剧 49 《楚辞》和韦庄的诗歌创作 50 宏旨与心路:《离骚》的结构艺术 51 试论屈原《离骚》的神话寓意 52 《九歌》主题新解 53 从《李将军列传》看《史记》的文学性 54 《史记》人物传记中材料的选择、处理艺术初探 55 论《报孙会宗书》与《报任安书》的异同 56 《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分析 57 《艳歌行》浅说 58 论建安士风之嬗变 59 再次解读曹操的文格与人格 60 浅谈建安文学的生命精神 61 浅析洛神形象:曹植对于前代女性描写的继承和发展 62 浅论左思与陶渊明咏史诗的异同 63 阮籍的人生态度与处世方式 64 从《咏怀诗》看阮籍的理想及其幻灭 65 鲍照边塞诗论略 66 《世说新语》的成书与叙事 67 竹林七贤与魏晋玄学思潮 68 陶渊明对白居易创作的影响 二、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唐宋文学 (一) 1 唐诗繁荣原因浅析 2 试论盛唐诗歌的美学风貌 3 谈谈初唐四杰在唐史上的重要地位 4 高适﹑岑参﹑王昌龄边塞诗之比较 5 唐代边塞诗的评价问题 6 试论山水田园诗在盛唐繁荣的原因

两汉乐府诗主要内容及艺术成就

浅谈汉乐府诗的主要内容及艺术成就 两汉诗歌中成就最高的是乐府诗。“乐”是音乐,“府”是官府,“乐府”就是掌管音乐的官署。两汉乐府诗从整体上看,不同于辞赋写作,极力描绘京都的繁华,游猎的盛况,对统治阶级的歌功颂德。而是代之人民用歌声抨击社会的黑暗,抗议阶级的压迫,诉说久役的痛苦,控诉统治阶级的罪恶,抒发当时人民的愿望追求,表现人民的生活画卷。 一、汉乐府诗内容丰富,主要表现为以下五点: (一)、深刻的反映出当时人民的痛苦生活和悲愤情绪,如《东门行》、《孤儿行》、《病妇行》。(二)、反映当时苦乐不均、贫富悬殊的社会现状,揭露骄奢淫逸的豪贵生活,如《相逢行》、《长安有狭斜行》、《鸡鸣》。 (三)、反应兵役频繁,人民苦于久役的时代特点,表达出人们厌恶战争,渴望宁静生活的愿望,如《战城南》、《十五从军征》。 (四)、表现出两性之间爱与恨的心声,如《上邪》、《有所思》、《孔雀东南飞》。 (五)、表现人世险恶、祸福无常,表达乐生恶死的愿望,如《薤露》、《蒿里》。 二、两汉乐府诗以其匠心独运的立题命意,高超熟练的叙事的技巧,以及灵活多样的体制,成为中国古代诗歌新的范本。其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关注现实,构成丰富多彩的艺术画面 1、苦与乐:汉乐府诗歌的作者来自不同阶层,诗人的笔触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因此,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悬殊,苦乐不均在诗中得到充分的反映。例如《东门行》、《妇病行》、《孤儿行》描写的都是平民百姓的疾苦,寄托了作者深切的同情,以恻隐之心申诉了下层贫民的不幸遭遇。 2、爱与恨:汉乐府诗歌对男女两性之间的爱与恨作了直接的袒露和表白。爱情婚姻题材作品在两汉乐府诗中占有比较大比重,这些诗歌大都来之民间,或是出自下层文人之手,因此,在表达婚恋方面的爱与恨时,都显得大胆泼辣,毫不掩饰。例如,《上邪》中接连例举了五种千载不遇、极其反常的自然现象来表现古代女子对自己意中人真挚、强烈的爱,来表白自己对爱情的矢志不渝。 3、生与死:两汉乐府诗还表达了强烈的乐生恶死愿望。如何超越个体生命的有限性,是古人苦苦思索的重要课题,两汉乐府诗在这个领域较之前代文学作品有更深的开掘,把创造主体乐生恶死的愿望表现的热别充分。例如,《艳歌》描绘出进入天国的理想画面,诗人自己幻想自己升上云霄,来到神界仙乡,成为那里的贵宾。各路神仙纷纷为他而忙碌,诗歌超越个体有限的生命,到大彼岸世界之后的至乐。 (二)、娴熟巧妙的叙事手法 1、叙事性强,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叙事诗。两汉乐府诗歌中既有叙事诗又有抒情诗,但以叙事诗的成就更为突出,故事情节的描写都很完整、细致,诗中故事性、戏剧性加强了,它的叙事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的叙事诗的成熟。例如:《孤儿行》通过行贾、行汲、收瓜、运瓜等诸多劳役,突出了孤儿苦难的命运;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的故事情节更是波澜起伏,扣人心弦。通篇分三条线索进行讲诉,情节跌宕起伏,让读者无形中去关注矛盾的发展和男女主人公的命运。 2、叙事诗详略得当,繁简有法。如:《十五从军行》对复员老兵家园荒芜的景象渲染得非常充分,对老兵回家后的行动也有详细的叙述,老兵内心的感受病没有进行详细的描写,全诗以叙事为主;《孔雀东南飞》首尾略写,中间太守家迎亲的场面详写,铺张扬厉,大肆宣扬。 3、叙事时注意场面描写。例如:《战城南》描写了将士战死后的景象:“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驾马徘徊鸣……”作者极力渲染战场变成牧场之后死寂、悲凉的战场画面,

试析契诃夫小说的叙事艺术(1)

试析契诃夫小说的叙事艺术 吴惠敏 (安徽农业大学社科系,安徽合肥 2300036) 摘 要:本文从外在特征、内在结构以及整体风貌三个层面,逐一剖析了契诃夫小说的叙事 艺术。指出 重复与 对白的叙事方式、淡化故事情节的抒情性叙事结构、冷静幽默的叙事 风格是契诃夫叙事的主要特色。 关键词:契诃夫小说;叙事方式;叙事结构;叙事风格 中图分类号:I106 4 文献标识码:A 托尔斯泰曾给予作为小说家的契诃夫一个极高的评价,称他为 无与伦比的艺术家,!而且还说: 我撇开一切虚伪的客套肯定地说,从技巧上讲,他,契诃夫,远比我高明!?的确,契诃夫的小说具有高超的艺术技巧,尤其是那别具一格的叙事艺术至今依然熠熠生辉,吸引着一代又一代小说家们。如果我们从叙事艺术的外在特征、内在结构以及整体风貌三个层面,对契诃夫不同时期的小说加以剖析,就会明显地发现 重复与 对白的叙事艺术的主要特色。下文我们将结合具体作品试作分析。 一 重复是一种修辞学术语,它是诗歌最基本的修辞原则,也是小说叙事的重要手段,对强化作品主题、凸显人物性格、展现作者情怀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每一次有意识的 重复都是意义增殖的过程,意味着作者的情感和小说的意义正在呈加速度的积累。契诃夫深谙此理,在自己一生的小说创作中十分注意使用这种叙事手段并使之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契诃夫的早期作品就曾以这种 重复的叙事方式和籍此体现的喜剧风格,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小公员之死?(1883)、#变色龙?(1883)最为脍炙人口。前者通过小公务员因打喷嚏而向将军致歉请罪的4次重复,表现出小公务员一次比一次诚恳的心态和一次比一次恐惧的心理,既活化出一个心理变异的小人物形象,又揭示出沙俄专制统治的残酷;既滑稽可笑又透出辛酸的苦味。在#变色龙?中,契诃夫再次使用 重复的叙事方式,让警官出尔反尔、反复无常,在6次变化中写尽了他欺下媚上的卑劣心理和狡猾善变、趋炎附势的性格特征,也令读者识清了沙皇统治者的虚伪面目。 契诃夫的中晚期作品依然一以贯之地运用着这种 重复叙事手段,不过形式更加丰富多样了。在中篇小说#草原?(1888)中,重复表现为一种写景、一种意象、一种情绪。小说开头的一段景物描写,伴随着小主人公的旅程,多次出现在读者眼前:平原、矮山、杂草、石堆,悲鸣的鹬鸟、田凫,炎热的空气,忧郁的歌声%%这些不断重复的相同或相似的景物描写,传达出一种沉闷、单调、乏味的情绪。而且随着不断的重复,这种情绪层层叠加,由浅淡而浓郁,弥漫在字里行间,显得了无边际。而在#套中人?(1989)中,契诃夫主要使用了 话语重复的方式,将 千

论汉乐府诗歌

一、汉乐府的发展 汉乐府,是设立于两汉之际的音乐机构——乐府机关搜集、保存,因而流传的民间歌谣。追溯历史,我们可以知道汉武帝是“始立乐府”的人。乐府机关的主要工作是:定制乐谱,搜集歌辞和训练乐员。这个机关最鼎盛时期,人数多达八百余人,其中设立的官吏职位也是各司其职,层级分明。 乐府的设立并不是统治者的一时兴起,而是具有社会发展的必然性。班固的《两都赋序》这样写道:“大汉初定,日不暇给。至武宣之世,乃崇礼官,考文章。内设金马石渠之署,外兴乐府协律之事。” 结合历史,我们不难看出,在长达六十年的休养生息之后,此时的汉武帝,在国力渐强,开疆辟土的同时,也让中国文化与西北外族有了进一步的交流,西北外邦民族的音乐有机会传入了中国,这些音乐,形式新颖独特,得到了统治阶层和王公贵族的热烈欢迎。而另一方面,汉武帝推崇儒术,以森严的等级观念进一步巩固统治,“礼乐制度”具有其需求必然性。乐府便在统治需求和物质基础的双重支持下,诞生了。 《汉书·礼乐志》中有记载:“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 由此我们可知,汉乐府诗便是以“感于哀乐,缘事而发”1的叙事诗,成为了中国文学历史上闪耀的明珠。武帝通过设立乐府,得以“兴乐教”、“观风俗”,时至今日的我们,通过汉乐府,也可以还原出当时百姓生活的情况和当时社会的风貌。 然而,乐府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汉哀帝“罢乐府”使乐府民歌有所失散,而到了魏晋,乐府机关虽然没有被废除,却没有了采诗的制度,只沿袭了已有的乐府歌辞,乐府诗的创作和搜集收到了阻碍,但从另一个角度讲,这也使已有的两汉民歌诗辞得以推广和传播。 南朝是新声杂曲大量产生的时代,细读歌辞我们不难发现,这一时代歌辞的搜集仅限于城市,而内容又无外乎是恋情,其规模和内容的丰富性都是不能和汉朝的采诗相提并论的。 综上所述,汉乐府诗的主要搜集和保存,是依靠政府的乐府机关,然而,传唱和内容的不断丰富,则得力于民间歌人和百姓的口头传唱。 1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三吏三别

新安吏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郭子仪收复长安和洛阳,旋即,郭和李光弼、王思礼等九节度使乘胜率军进击,以二十万兵力在邺郡(即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阳)包围了安庆绪叛军,局势甚可喜。然而昏庸的肃宗对郭子仪、李光弼等领兵并不信任,诸军不设统帅,只派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使诸军不相统属,又兼粮食不足,士气低落,两军相持到次年春天,史思明援军至,唐军遂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保东都洛阳,其余各节度使逃归本镇。唐王朝为了补充兵力,大肆抽丁拉伕。杜甫这时正由洛阳回华州任所,耳闻目睹了这次惨败后人民罹难的痛苦情状,经过艺术提炼,写成组诗“三吏”、“三别”。《新安吏》是组诗的第一首。新安,在洛阳西。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这两句是全篇的总起。“客”,杜甫自指。以下一切描写,都是从诗人“喧呼闻点兵”五字中生出。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这是杜甫的问话。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定制:男女十六为中,二十一为丁。至天宝三载(744),又改以十八为中男,二十二为丁。按照正常的征兵制度,中男不该服役。杜甫的问话是很尖锐的,眼前明明有许多人被当作壮丁抓走,却撇在一边,跳过一层问:“新安县小,再也没有丁男了吧?”大概他以为这样一问,就可以把新安吏问住了。“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吏很狡黠,也跳过一层回答说,州府昨夜下的军帖,要挨次往下抽中男出征。看来,吏敏感得很,他知道杜甫用中男不服兵役的王法难他,所以立即拿出府帖来压人。看来讲王法已经不能发生作用了,于是杜甫进一步就实际问题和情理发问:“中男又矮又小,怎么能守卫东都洛阳呢?”王城,指洛阳,周代曾把洛邑称作王城。这在杜甫是又逼紧了一步,但接下去却没有答话。也许吏被问得张口结舌,但更大的可能是吏不愿跟杜甫噜苏下去了。这就把吏对杜甫的厌烦,杜甫对人民的同情,以及诗人那种迂执的性格都表现出来了。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跟吏已经无话可说了,于是杜甫把目光转向被押送的人群。他怀着沉痛的心情,把这些中男仔细地打量再打量。他发现那些似乎长得壮实一点的男孩子是因为有母亲照料,而且有母亲在送行。中男年幼,当然不可能有妻子。但为什么父亲不来呢?上面说过“县小更无丁”,有父亲在还用抓孩子吗?所以“有母”之言外,正可见另一番惨景。“瘦男”之“瘦”已叫人目不忍睹,加上“独伶俜”三字,更见无亲无靠。无限痛苦,茫茫无堪告语,这就是“独伶俜”三字给人的感受。杜甫对着这一群哀号的人流,究竟站了多久呢?只觉天已黄昏了,白水在暮色中无语东流,青山好象带着哭声。这里用一个“犹”字便见恍惚。人走以后,哭声仍然在耳,仿佛连青山白水也呜咽不止。似幻觉又似真实,读起来叫人惊心动魄。以上四句是诗人的主观感受。它在前面与吏的对话和后面对征人的劝慰语之间,在行文与感情的发展上起着过渡作用。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这是杜甫劝慰征人的开头几句话。照说中男已经走了,话讲给谁听呢?好象是把先前曾跟中男讲的话补叙在这里,又象是中男走过以后,杜甫觉得太惨了,一个人对着中男走的方向自言自语,那种发痴发呆的神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汉乐府民歌的特色与文学成就】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汉乐府民歌的特色与文学成就】 汉代文学的主流是文人创作,文人创作的主流是辞赋。乐府民歌作为民间的创作,是非主流的存在。它与文人文学虽有一致的地方,但更多不一致之处。这种非主流的民间创作,以其强大的生命力逐渐影响了文人的创作,最终促使诗歌蓬勃兴起,取代了辞赋对文坛的统治。所以,它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现存的汉乐府民歌数量不算多。但是,在到汉为止的中国文学史上,它显示出特异的光彩。下面,我们对其主要的特色与成就,逐一介绍。 第一,汉乐府民歌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尤其是第一次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社会下层民众日常生活的艰难与痛苦。在汉代文人文学中,政论散文、辞赋,都不涉及社会下层的生活;《史记》也只记述了社会中下层中某些特殊人物的特殊经历,如医师、卜者、游侠等。至于汉代以前,只有同为民歌的《诗经》中的《国风》部分,与汉乐府民歌较为相近。但是,《国风》虽然也有比较浓厚的生活气息,它反映社会下层生活的特征并不显著,更没有具体深入地反映出这种生活的艰难与痛苦之处。《国风》中大量的关于婚姻、爱情的诗篇,我们只能说它写出了包括社会中下层在内的人类生活中一个具有普遍性的方面,而无法确定所写的一定是

下层的或劳动人民的生活。反映士兵征战之苦与怀乡之情的诗篇,也只是写出了下层人民生活的一个比较特殊的方面。只有《豳风七月》,反映了奴隶们一年四季的劳作生活,但它又只是概括性的陈述,而不是具体深入的描写,而且也仅有这一篇。因此,汉乐府民歌中的许多诗篇,读来就有耳目一新之感,如《妇病行》: 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有过慎莫笪笞:行当折摇,思复念之!乱曰:抱时无衣,襦复无里。闭门塞牖,舍孤儿到市。道逢亲交,泣坐不能起。从乞求与孤买饵,对交啼泣,泪不可止。我欲不伤悲,不能已!探怀中钱持授交。入门见孤儿啼,索其母抱。徘徊空舍中,行复尔耳,弃置勿复道! 诗中写一个妇人久病不起,临终前再三嘱咐丈夫要好好养育孩子,不要打骂他们,可是她死了以后,孩子们无衣无食。父亲到市上去乞讨,碰到熟人,同情地给了他几个钱。回到家,见小孩子不懂母亲已经死了,还一个劲地哭着要母亲抱。这是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生活,又是充满苦难与辛酸的生活。这样的诗,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诗中那位母亲临终之际对自己的孩子死不瞑目的牵挂,真可以催人泪下。同样写孤儿的,还有另一篇《孤儿行》。诗中的孤儿,原是一个富人家的子弟。但父母死后,却成为兄嫂的奴隶。他被迫远行经商,饱经风霜,归来后头多虮虱,面目多尘,也不能稍事休息:大兄言办饭,大嫂言视马;使我早行汲,暮得水来归。平日冬无复襦,夏无单衣,从三月蚕桑,到六月收瓜,什么都得干。使得这位孤儿发出了居生不乐,不如早去,下从地下黄泉的悲痛呼喊!这实际上也是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景象。

(0066)《杜甫诗歌选讲与研究》复习答案

(0066)《杜甫诗歌选讲与研究》复习思考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18分,每小题6分) 1、三吏三别: 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2、社会良知三要素: 忧患意识、批判意识、重建意识 3、盛唐之音: 林庚先生用诗一般的语言说:“蓬勃的朝气,青春的旋律,这就是‘盛唐气象’与‘盛唐之音’的本质。”“一种青春的旋律,无限的展望,就是盛唐诗歌普遍的特征。”盛唐之音具体表现有三:一是崇尚风骨,在作品中表现高昂明朗的感情基调,雄浑壮大的气势大量。二是追求兴象,向往一种兴象玲珑的完美的诗歌境界。三是追求自然的美。 4、杜甫的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是人类对自然灾害社会危机和人生命运的焦心忧虑的思想意识。在国家和民族面临危机时,这种意识往往表现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杜甫的忧患意识,突出地表现为政治忧患(忧世)和生命忧患(忧生)。在杜甫的忧患意识中,最为可贵地表现出他对大厦将倾的唐朝政治的预见性,而壮志难酬的遭遇使得诗人心灵时时蒙上时不我待的阴影,其忧生之嗟便带上了迥异于其他忧生诗人的紧迫感。 5、民胞物与: “民胞物与”出自宋张载《西铭》:“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意即人民(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同胞;(有生命的或无生命的)万物都是我的朋友。 6、社会良知: 人类的基本价值(如理性、自由、公平等)的维护者。他们一面根据这些基本价值来批判社会上一切不合理的现象,另一方面则努力推动这些价值的充分实现。他们除了献身于专业工作之外,同时还必须深切地关怀着国家、社会以至世界上一切有关公共利害之事,而且这种关怀又必须是超越于个人(包括个人所属的小团体)的私利之上的。 7、文章憎命达: (好)文章不喜欢命运通达的人。(意即生活的磨难和坎坷会产生思想深刻的文章) 8、反诛求: 诛求,责求,需索,一般指过分的索取。政府对百姓的索取。杜甫在批判战争带给人民的苦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 篇一:分析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在我国文学史上,汉乐府民歌标志着叙事诗的一个新的更趋成熟的发展阶段。它的高度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 1)、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有的采用对话的形式,也有采用独白,注意人物行动和细节的刻划使变现直接,更具亲近真实感。 2)、语言的朴素自然而带感情。汉乐府民歌的语言一般都是口语化的,同时还饱含着感情,饱含着人民的爱憎,即使是叙事诗,也是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因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汉乐府民歌一方面由于所叙之事大都是人民自己之事,诗的作者往往就是诗中的主人公;另一方面也由于作者和他所描写的人物有着共同的命运、共同的生活体验,所以叙事和抒情便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做到“浅而能深”。 3)、形式的自由和多样。汉乐府民歌没有固定的章法、句法,长短随意,整散不拘,丰富多样的形式,毫无疑问,非常有助于复杂的思想内容的表达的。 4)、浪漫主义的色彩。汉乐府民歌多数是现实主义的精确描绘,但也有一些作品具有不同程度的浪漫主义色彩,运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如抒情小诗《上邪》那种如山洪爆发似的激情和高度的夸张,便都是浪漫主义的表现。 篇二:论汉乐府民歌艺术特色

论汉乐府民歌艺术特色 普兰店市职业教育中心 李晓东 论汉乐府民歌艺术特色 汉代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统一的时代,经春秋以来,历史上空前统一,疆域最大的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初期的上升时期。它的思想、文化、文学艺术都具有中国封建社会初开创性、典范性的特征。屈原的楚辞文学具有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特点。秦代可以说没有文学,而汉代则不同,它的辞赋、散文、诗歌都有较大的发展。在汉诗歌中最有价值的是乐府民歌。本文旨在略论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汉乐府民歌继承和发扬《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来自民间,是人民群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作品。它揭露了战争和傜役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封建压迫下生活的痛苦,揭露了上层社会剥削阶级的腐朽、丑恶,也有表现爱情和婚姻的诗。这些深刻的思想内容与较高的艺术成就是相辅相成的。下面我简单谈谈它的艺术成就。 一、突出的叙事特征 汉乐府民歌奠定了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基础。中国诗歌一开始抒情诗就占有压倒的优势。《诗经》中仅有少数几篇不成熟的叙事作品,楚辞也以抒情为主。到了汉乐府民歌出现,虽不足以改变抒情诗占主流的局面,但却能够宣告叙事诗的正式成立。现存的汉乐府民歌,约有

两汉乐府诗歌

两汉乐府诗歌 继《诗经》、《楚辞》之后,两汉乐府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又一壮丽的景观,作为一种新的诗体,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两汉乐府诗歌是由朝廷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 一.乐府的兴废: 什么是“乐府”?它的涵义是有演变的。两汉所谓乐府是指的音乐机关,乐即音乐,府即官府,这是它的原始意义。但魏晋六朝却将乐府所唱的诗,汉人原叫“歌诗”的也叫“乐府”,于是所谓乐府便由机关的名称一变而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乐府一名,最早见于汉初,惠帝时有“乐府令”,但扩充为大规模的专署,则始于武帝。最早见于记录的是沈约的《宋书·乐志》,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有所增广。郭氏将自汉至唐的乐府诗分为下列十二类:(1)郊庙歌辞,(2)燕射歌辞,(3)鼓吹曲辞,(4)横吹曲辞,(5)相和歌辞,(6)清商曲辞,(7)舞曲歌辞,(8)琴曲歌辞,(9)杂曲歌辞,(10)近代曲辞,(11)杂歌谣辞,(12)新乐府辞。这个分类很全面,也系统。汉贵族乐章载在“郊庙”一类,全是文人所作,其中惟《郊祀歌》的某些作品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如《练时日》之创为三言体,《景星》等篇之多用七言句,《日出入》之通首作杂言。 二.两汉乐府诗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艺术画面。 《汉书.艺文志》说西汉乐府诗歌:“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两汉乐府诗歌都是创作主体有感而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两汉乐府诗歌的作者来自不同的阶层,诗人的笔触深入到社会的各个生活层面。也体现了许多个人的人生价值观。首先,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悬殊,苦乐不均在诗中得到充分的反映。这更多的体现于相和歌辞中,典型的诗篇是《东门行》、《妇病行》、《孤儿行》以及表现富贵之家的《鸡鸣》、《相逢行》、《长安有狭斜行》等诗歌。 东门行 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餔麋。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孤儿行 孤儿生,孤儿遇生,命独当苦。父母在时,乘坚车,驾驷马。父母已去,兄嫂令我行贾。南到九江,东到齐与鲁。腊月来归,不敢自言苦。头多虮虱,面目多尘。大兄言办饭,大嫂言视马。上高堂,行取殿霞堂,孤儿泪下如雨。使我朝行汲,暮得水来归。手为错,足下无非。怆怆履霜,中多蒺藜,拔断蒺藜肠肉中,怆欲悲。泪下蝶蝶,清涕累累。冬无复襦,夏无单衣。居生不乐,不如早去,下从地下黄泉。春气动,草萌芽,三月蚕桑,六月收瓜。将是瓜车,来到还家。瓜车反覆,助我着少,啗瓜者多。愿还我蒂,兄与嫂严,独且急归,当心校计。 乱曰:里中一何譊譊!愿欲寄尺书,将与地下父母,兄嫂难与久居。 妇病行 妇病连连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有过慎莫箪笞,行当折摇,思复念之!” 乱曰:抱时无衣,襦复无里。闭门塞牖,舍孤儿到市。道逢亲交,泣坐不能起。从乞求与孤买饵。对交涕泣,泪不可止。“我欲不伤悲不能已。”探怀中钱持授交。入门见孤儿,啼索其母抱。徘徊空舍中,“行复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复习资料整理版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2笔记00533 宋代部分 王禹偁字元之,济州巨野人。在文学上,反对五代及宋初的浮靡文风,以宗经复古为旗帜,主张文学韩愈,柳宗元,诗学杜甫,白居易。著有《小蓄集》,《小蓄外集》。风格晓畅清新。 《村行》 背景:被贬谪路途所见。 主题思想:这首诗以村行为线索,描绘了秋日山水田野的自然风光和作者的游兴,其中又暗寓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因遭贬谪而产生的失意之感。 艺术特点: ①诗歌用了以乐景反衬哀情的表现手法,哀乐相生,情感益显浓郁。前六句重点写秋天的优美景色以及由此引发的“野兴”, 是乐景;末两句转入“乡思”,是抒发哀情。 ②动静、远近结合。领联是远景,写山野,重在绘声,两句一闹一静,以闹衬静,突出山野的寂静;颈联是近景,写田园,重在绘色,两句红白相映,色香兼具,突出田园的秀美。 《待漏院记》 主题思想:本文是作者由待漏院引发的对宰相职责的思考,表现出他对现实政治的忧虑以及希望实现清明吏治的政治主张。作者将宰相分为贤、奸两类,一褒一贬,态度鲜明,意在规劝宰相应当公正无私,勤政为民,以保国家太平,百姓安康;而不能取悦君王,谋取私利,或者碌碌无为、保全自身。 艺术特点: ①文章构思填密,脉络井然。先由“勤”立说,引出待漏院,由待漏院转出“思”字,又由“思”字切入,描写贤、奸两类宰相的不同表现,最后以“慎”字作结,点明文章主旨。全文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②艺术上主要采用正反对比的手法。第二段刻画两类宰相形象,采用几乎相同的行文句式,一贤一奸,对比强烈,不仅使人物形象鲜明,也很好地表现了作者的爱憎之情。 ③本文语言明白流畅,自由灵活。描写贤、奸两类宰相的两段,结构对称,语句齐整。文章以四言为主,采用大量以“之”字收尾的句式,匀称明快,朗朗上口,读来具有明显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世称柳屯田。有《乐章集》。 1.柳永的“风气之变” 此期词坛成就最大、贡献最大者首推柳永。 第一个以毕生精力填词的专业词人,这一时期革新词人的代表。 内容上:突破传统词以写艳为主的范围,笔触移向市井和底层的市民生活,反映较为宽广的社会内容。《望海潮》为代表的一类词描写都市繁华景象和社会的富庶;《八声甘州》、《鹤冲天》为代表的一类词属于羁旅行役的作品,反映怀才不遇,倾泄仕途上挣扎沉浮的苦闷,给词的情感增添了个性化、自我化的色彩。 艺术上:大胆革新,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也是宋代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他现存 213 首词,用了 133 种词调;慢词占他整个词作的十分之七、八,标志着慢词已经发展成与小令双峰对峙的词体形式。慢词较小令更具生命力,调长字多,可容纳更丰富的内容。 语言上:进一步通俗化、口语化,以俚俗语言入词,摆脱浮艳的风气。 审美趣味上:变雅为俗,用俚俗化的语言表现市民生活情调和市井风情。 《雨霖铃》 主题思想:这是一首写离情别绪的词。作者以凄清的秋天为背景,描写了一场难分难舍却又迫不得已的离别。 艺术特点:注重层次感,下片的虚景实写特点。手法:铺叙、点染、白描等。 《玉蝴蝶》 这是一首怀人之作,通过描写萧疏凄凉的秋景,抒发对远方故人的怀念,感情低婉而深挚。

浅析幼儿绘本的创作要求

浅析幼儿绘本的创作要求 发表时间:2019-05-13T14:45:13.597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8月25期作者:代宗玉 [导读] 幼儿绘本因其文字的简洁、生动、趣味性,图画的直观、动感、节奏性,承担着讲述故事、表现意义的任务,故在幼儿的世界中占有主要的位置。幼儿绘本的图画与文字之间并不是一般的相互补充 (荣县河西幼儿园) 摘要:幼儿绘本因其文字的简洁、生动、趣味性,图画的直观、动感、节奏性,承担着讲述故事、表现意义的任务,故在幼儿的世界中占有主要的位置。幼儿绘本的图画与文字之间并不是一般的相互补充、相互对应和相互说明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呼应又彼此交错的关系。它的简洁的文字叙述和精彩的视觉形象能够将叙述故事的空间拓展得更宽广,以最大限度给幼儿读者留下再创造的空间。因此,就幼儿绘本的创作而言,应该对其文字和图画方面进行深入探究。 关键词:幼儿绘本创作 一、文字上的要求 1.文字的简洁性 从文字艺术的特点看,幼儿绘本要向幼儿呈现多种多样的语言现象。但因为幼儿年龄小,难以理解和接受深奥难懂的文字,所以,优秀的幼儿绘本应该选取明朗并富有表现力的语词和句式,在充分展示语言多样性的同时力求文字的简洁生动。幼儿在不同的年龄段,接受文字方面的特点也不同,但都比较简洁。从幼儿接受文字的心理看,幼儿读者喜欢朴素、简练、准确精当的文字更能让幼儿接受。他们生来就会抓住语言的重点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比如还没有学会说长句子的幼儿要表达:“妈妈,我要喝水。”就会用:“喝,喝”“水,水”来表达。要说“把那个玩具拿给我。”就会用:“拿,拿”来表达。和成人相比文字简洁明了很多,没有过多的修辞,特别是比喻、暗喻等修辞。幼儿喜欢用这种“直接”的方式来表达意思。幼儿绘本的文字不要求太多,简洁的文字给幼儿更亲切自然的感觉,留有用画面去挖掘其内在的空间。可以作这样一个比喻:绘本好比一串珍珠项链,图画是一颗颗珍珠,文字就是穿起珍珠的细线。我们来看一些绘本的名字《我妈妈》《我爸爸》《鳄鱼怕怕,牙医怕怕》,从这些绘本的书名就能看出幼儿绘本文本的自然和简洁。例如苏联作家谢尔盖耶夫的《我家房外的青草地》这样描写一个男孩与山羊的真挚友情:“山羊雅什卡是我童年时代最亲密的朋友。我和它日日夜夜在一起。”这个开头朴实、简约但一点也不平淡,它能很快地把小读者带进了一个关于人与动物之间建立深厚友情的故事中。而关于雅什卡死去的雪地的介绍,作者又这样陈述:“他们杀死雅什卡的那片雪地,正是我们夏天最喜欢躺着休息的地方。”“不管我们受到了多么大的委屈,或者遇到了多么高兴的事情,每当我们躺在那块草地上,我们就会觉得凉爽而安详。”这些介绍完全用朴素的语言和简洁的句式,但其中却蕴涵了深挚的主题,包含了丰厚的情感力量。 2.文字的叙述性 幼儿天性中的好奇心使他们自身对听故事产生渴望的心情。不论是以文字为主的绘本,还是图文并茂的绘本,还是以文字为主的各类作品,它们的目的都是向幼儿讲述故事。幼儿通过阅读、观察图画或倾听来理解故事的内容,幼儿都希望自己从绘本中读出故事来。优秀的绘本总是凭借着简洁的文字与精彩的画面相呼应,读者能感受到图画故事所蕴藏的深层内涵,能体味到作者埋伏在语言与画面中的智慧。对于绘本的文字叙述,培利?诺德曼就认为,“在绘本中好的故事的文字是扣人心弦的,那些文字之于绘本的意义是不可忽视的。”从以绘图为表意主体这一本质特征来看绘本的语言运用,则不难发现它简洁明了的叙事特点。 3.文字要有韵律感 绘本的语言简洁,表达直接,与成人的朦胧诗歌不同。幼儿的词汇量少,但并不代表他们的条理混乱、思维简单。往往音律感强,读起来郎朗上口的句子,容易深受幼儿的喜爱。有头尾相接的韵律,有句尾押韵的音律,有口语对话的音律,等等。例如五味太郎的《鳄鱼怕怕,牙医怕怕》一条鳄鱼患了蛀牙,去看牙医,文字在每页里都是重复出现的,前一句是鳄鱼说的,后一句是牙医所说的,这是一场心理上的较量,台词完全一样,鳄鱼一句牙医一句,相同场景,相同句子,却表达了害怕牙医的鳄鱼与害怕鳄鱼的牙医的心理的微妙变化,句子读起来,重复却不单调。这种重复的韵律,符合儿童阅读的习惯。 二、图画上的要求 在图文并茂的绘本中,图画是主体,有着文字所不具备的作用。图画在绘本中不只是为了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它与密切地联系着作品内容并有这一个交点,它必须反映出作品的关联信息和作品的艺术性、思想性等特征。同时,图画还要根据幼儿的接受能力和审美习惯运用多种多样的绘画技巧来构造画面。优秀的图画设计是创作者对文字内容的精彩艺术表现。创作者用自己对世界和生命的理解,加上已有的相关经验,用夸张的手法对作品的文字内容进行了变换,同时这种处理又是以幼儿的接受能力和欣赏习惯为基础的,因此具有了超出文字内容的另一种感觉。由此看来,图画在幼儿读物中并非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吸引小读者、提高读者阅读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 1.画面的直观性 幼儿的思维往往要借助于具体的形象。优秀的绘本作品为幼儿提供了这种最直观性的形象。图画的类型也是多种多样的,按色彩可分为彩色和黑白两种;按照绘画的技法看分为线条、水彩等;按照对文字内容的表现方式,可分为写实和抽象两类。但不论图画的风格与形式是什么样的,其作用都是有助于幼儿的阅读。图画可以是写实的,也可以是抽象的,但都必须把事物的特征和作者的想象联系起来,创造出幼儿可以感知的形象。幼儿在观察事物时,往往不是对事物的整体进行了解,而是将注意力放在事物突出的特征或符合儿童欣赏习惯的部分。因而图画可以将事物的特征进行夸张放大,吸引幼儿的注意。 2.符合幼儿的理解水平并体现细节趣味性 无论是画面的部分细节还是整体构思都应该具有幼儿可接受的艺术性特点,即趣味性。在构图上,由于幼儿接受能力有限,对三维空间的理解十分困难,画外有画的手法不便于幼儿理解,只有采用二维空间的构图方式。画面上的事物大多呈现出水平垂直样式,不需要运用透视原理;各种事物在画面上的位置也不必按照一般的构图规律,可进行适当的夸张:事物间的比例也可以违背均衡性原则进行适当改造,如人物形象的头都画得较大,身体和四肢则较小。桑贝为《小淘气尼古拉》设计的形象,人物的头就占了身体比例的三分之-。然而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