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初中语文】论语十则教案15 人教版

【初中语文】论语十则教案15 人教版

【初中语文】论语十则教案15 人教版
【初中语文】论语十则教案15 人教版

《论语》十则

执笔人初一语文组房培玲

一、简析教材:

《论语》十则是一篇文言语录。课文所选十则除谈学习之外,就是讲做人,语言精练,含义丰富。《论语》是过去蒙童教育的必读书,今天仍具有教育意义,要让学生在学习时能领悟做人的道理,端正学习态度,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这是学生第二次学文言文,兴趣的培养依然非常重要,要让学生对文言文不产生畏惧感。这篇课文是初中文言文学习的基础,所以,这篇课文要给学生讲清重要的字词的意义及用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孔子及《论语》。

2、掌握重点词句,理解十则语录的意思。

3、熟练背诵。

过程与方法目标:诵读法、点拨法、质疑法、讨论法。

情感和价值观目标: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的精神。

三、学情分析:

本文是初一新生接触的第二篇文言文,过早过深的讲授过多的文言知识将影响

学生对古文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探究学习要求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不宜在字句上过于苛求标准答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学习,感悟

做人的道理,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

1、辨别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句子。

2、掌握重点词句,理解十则语录的意思

五、教法、学法:

传统的朗诵和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感悟课文内容,并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在内容的理解上,可以组织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难点问题可以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合作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关键是培养语感。一要熟读、背诵,体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要用心领悟,目的是为了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要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六、教学手段:小黑板录音机等

七、教学资源:《论语》原著及有关的参考书,网络资源等

八、教学课时:3课时。

九、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孔子及《论语》的知识。

2、解决生字词的读法和写法。

3、熟读课文、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学重难点:生僻字的读音及个别字的写法。

教学手段: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请同学自由发言,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学习的格言或谚语,由此导入

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2、介绍孔子、《论语》及语录体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内容上以教育为主,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二、检查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小黑板)(齐读)

Yùn zōuyì wǎng dài zēngshēn shù xǐng

愠陬邑罔殆曾参恕自省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读课文,消灭文字、词语等障碍,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次,教师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语音和停顿方面的错误,学生齐读课文。

3、抽二个学生朗读,众评。

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文言文朗读的停顿和重音。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四、研读1-5则:

1.理解重点词语

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前五段,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试着再读几遍。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前五则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包括文中的重点词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时,按一定时间。说,同“悦”,愉快。)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乎?(知,了解。愠,生气,发怒。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温故.而知新.,可以

..为师矣。(故,新:形容词作动词,旧知识,新知识。可:可以;以:凭。)

◆吾日三省

..吾身。(三,泛指多次。省,自我检查,反省。)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惑。殆,疑惑。)

◆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女,同“汝”,你。知,同“智”。)

(板书):

古今异义:可以:可,可以;以,凭。

词类活用:故,新:形容词作动词,旧知识,新知识。传:传授的知识。

通假字:说同“悦”,愉快。女同“汝”,你。知同“智”,聪明。

一词多义: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表顺承。学而.不思,思而.不学,为人谋而.不忠:表转折。

2.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

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五段。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家不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品德高尚的人吗?)

b.吾日三省吾身(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反省)

c.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感到精神疲倦。)

e.由,诲女知之乎!(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

五、朗读、背诵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反复朗读前五段,直到成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前五则,把前五则在作业翻译一遍。

2、对照注释预习6——10则的字句翻译、理解。

第2课时

教学目标:1、掌握后五则的重点字和句子的翻译。

2、理解作者阐述的学习方法和个人品德修养。

3、背诵后五则。

教学重难点:掌握后五则的重点字和句子的翻译

教学手段: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检查生字词及前五则的重点字解释。(小黑板)

1. 给生字加拼音:

Yùn zōuyì wǎng dài zēngshēn shù xǐng

愠陬邑罔殆曾参恕自省

2.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乎?吾日三省

..吾身。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二、研习课文 5—10则

1.指导翻译第5--10则:

①同桌合作,参照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通全文大意。

②圈画疑难词句,并质疑。③集体解疑,教师点拨。

2.须重点掌握的字句意思:

见贤思齐.焉。(齐,相同。)

士不可以不弘毅

..。(弘毅,胸怀宽广,意志坚强。)

死而后已.。(已,停止。)

知松柏之.后凋.也。(凋,凋谢。之:主谓间,不译。)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指儒家的仁爱待人。欲,想要。施,强加。)

3.教师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①见贤思齐焉。(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

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做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③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④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三、分析课文:

1.小组讨论:本课所选各则都是谈学习的,有的谈学习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谈个人修养的,请各举例说明。

讨论后抽查发言,学生互相补充:

(1)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默而识之。

(2)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个人修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吾日三省吾身士不可以不弘毅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文章中的成语、格言和警句有哪些?(明确:9个)

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拓展提高:

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出自《论语》的成语?(以抢答的形式)

总结全文:《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解释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

四、朗读、背诵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反复朗读后五段,直到成诵。

五、作业

l.课后练习一。

2.熟练背诵全文,

3.复习学过的词语解释,把后五则在作业本上翻译一遍。

第3课时

教学目标:掌握重点字词的解释,能流畅地直译课文句子,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掌握全文的重点字和句子的翻译。

二十分钟复习,教师分类加以指导

一、通假字:

说:同“悦”,愉快。是知也:知同“智”,聪明。女:同“汝”,你。

二、重点词语解释:

时.习之:按一定时间。朋:同窗。三.省:泛指多次。可以为

...师矣:可,可以;以,凭。为,做。是.知也:这。必有我师焉.:在里面。然.后知松柏:这样。不知为.不知:是。

三、词类活用:

温故而知新:故、新,形容词作名词,旧知识,新知识。传不习乎:传,动词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四、“而”和“之”的用法:

五、学生自由复习

测试:

1.下列句子朗读中,停顿处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B .思而/不学则殆

C .择其善者/而从之

D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2.比较下列各句“而”的不同用法,按A(顺接)、B(转折)分别归类,将字母填入括号内。

(1)学而时习之( ) (2)人不知而不愠( )

(3)思而不学则殆( ) (4)择其善者而从之( )

3.在括号中解释加点字,在横线上解释整个文句。

(1)温故而..知新

( )

(2)见贤思齐.焉

( )

(3).传.不习乎?

( )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

(5)学而不思则罔.

( )

(6)思而不学则殆.

( )

4.选出对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A.别人不知道就不恼怒,不也是君子吗?B.别人不了解,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C.别人不了解就不恼怒,不也是君子吗?D.别人不了解,我就不怨恨,不是君子吗?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A.选择其中善良的跟随他,其中不善良的让他改正。

B.选择他们的优点就学习,选择他们的缺点(自己如果也有)就改正。

C.看到他们的优点就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就让他们改正。

D.选择他们的优点学习,对他们的缺点加以改正。

5.根据提示,用课文原句填空。

(1)真正有修养的君子应具有的风格:。

(2)“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是。

(3)作者强调“三人行,必有我师”的依据是。

(4)子曰:“,不亦说乎?,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学而》)

(5)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泰伯》)

6.《论语》中的许多内容,后来逐渐演化固定为成语,如“温故知新”“不耻下问”等,请看《论语》中的下列语句各是什么成语的原型。

(1)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3)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4)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参考答案:

1.B 2.(1)A (2)B (3)B (4)A

3.(1)旧知识复习旧的知识,能有新的发现。(2)相同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一样。(3)路程担子很重,路程又长,比喻责任重大。(4)走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5)迷惑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

得。(6)有害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危险。4.(1)B (2)D

5.(1)人不知而愠(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3)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4)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5)任重而道远不亦重乎不亦远乎6.(1)见贤思齐(2)尽善尽美(3)举一反三(4)道听途说

布置作业:

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写一篇短文200-300字。

高中语文选修《论语十则》导学案教师版

精品文档 . 《论语》十则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儒家、道家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 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二、补充材料 1.作家作品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孔子从小就对“礼”感兴趣,年轻的时候便精通“礼”,曾到东周向老子问“礼”。孔子30多岁就已经很有学问,在诸侯国中有了一些名气。35岁时,为避鲁国内乱,孔子去了齐国,齐国不能用他,他又回到鲁国。在他50岁的时候,鲁定公起用他,并逐渐器重他,他在政事上很有作为,在外交斗争中也取得了成功,鲁国的风气很快大有改善,这是孔子政治上最得意的一段时期,大约有三四年的时间。但鲁定公最终懈怠于政事,对孔子等人也轻慢起来,孔子见机而作,带上学生开始周游列国。14年后,孔子返回鲁国,致力于整理文献和教育弟子,以此而终。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思想较为全面地保存在《论语》一书中。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2)《论语》共20篇,是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论语”这一书名的由来,据《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语》的篇名是从各篇开头部分摘取的两三个字,并没有特别的意思。 2.背景材料 春秋时期,西周那种邦国分封制度(周天子分封诸侯,各诸侯国朝奉周天子,为王室效力)已被打破,周王室地位衰微,无力掌控、约束各诸侯国。各诸侯国致力于武力征伐,争强图霸。天下争战不断,动荡不安。春秋后期,诸侯国的数量已大大减少,只剩下十几个。而诸侯国内部的矛盾又凸显出来,不少诸侯国的国政被国内公族、卿大夫掌握,公族、卿大夫和国君之间矛盾尖锐,甚至出现了国君被逼出逃、臣子弑君篡国的事情。 孔子生活在春秋后期。关于为政,孔子最看重的是“礼”。所谓“礼”,不仅指日常生活中、宗庙祭祀活动中的礼仪、礼节,还包括个人行为规范以及人与人之间、各个阶层之间所应遵循的规范。在孔子心目中,西周的“礼”已经很完备了,因此他主张取法周礼。从这种思想出发,孔子认为为政应以“正名”为先,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臣父子各守其“礼”,社会则能重新走上正轨。很显然,孔子“正名”的思想,是鉴于当时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的现实而阐发的。孔子也讲“仁”,不过“仁”更是作为对个人道德修养的要求而提出来的。对于从政者,他提出要“爱人”,要“身正”,即讲求“德治”。 三、字词梳理 1.识字注音 论.语()踰.矩()盍.各言尔志()轻裘.() 曲肱.而枕()戚.戚() 2.通假字 (1)可谓好学也已.()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3.古今异义 (1)敝之而无憾 ..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日 ..克己复礼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词类活用 (1)就有道而正.焉() (2)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4)知者动.() (5)饭.疏食、饮水() (6)克己复.礼为仁() (7)戒之在得.() 5.特殊句式 (1)敏于事而慎于言()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四、导学问题 1.基本理解: ○1如何评价子路、颜渊、孔子的“言志”? 三人“言志”的语言显示出他们不同的个性。子路抢先回答,急躁而不谦让,神情、个性跃然纸上;颜渊则表现出温文、舒缓的儒雅风度,内容上显示其极其重视德行修养,语势上显示出他是一个谦谦君子;孔子态度庄重,语调舒缓,完全是长者风范。“言志”的三句话简明、精确、含蓄而内蕴丰富,极具启发性。 ○2如何理解孔子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志向? 孔子的基本思想就是“仁”,就是为了人类生活所确立的最基本的和最高的道德准则,也就是以仁爱的精神协调人际关系,并由此解决社会问题。男女老少,每个人平等相处,安分守己,这是孔子所主张的最高的理想境界。 ○3孔子为什么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孔子的这句话是从君子的人格修养上来说明智者与仁者各自所具有的不同的品质特征的。“知者乐水”,是因为水具有川流不息的动的特点,这同智者捷于应对、敏于事功的精神品质相类似,能够引起智者精神上的共鸣。同样,“仁者乐山”是因为山屹立不动、宽厚育物的静的特征同仁者宽厚爱人、沉着稳健的品质有相通之处,能给仁者带来精神上的喜悦。 2.深入理解: ○1请结合孔子的经历探究他为什么主张“慎于言”。

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导读:范文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篇一:高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n次独立重复试验及二项分布模型,会判断一个具体问题是否服从二项分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数学建摸能力,并能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主动探究、自主合作、相互交流,从具体事例中归纳出数学概念,使学生充分体会知识的发现过程,并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体会数学的理性与严谨,了解数学来源于实际,应用于实

际的唯物主义思想,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独立重复试验、二项分布的理解及应用二项分布模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二项分布模型的构建。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诱思探究教学法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观察发现、合作交流、归纳总结。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 环节教学设计设计说明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猜数游戏: 游戏:有八组数字,每组数字仅由01或10构成,同学们至少猜对四组才为胜利(请看幻灯片演示) 问题1:前一次猜测的结果是否影响后一次的猜测?也就是每次猜测是否相互独立? 问题2:游戏对双方是否公平?能否从概率角度解释? 活跃课堂气氛,学生的热情被充分地调动,从而也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教师设计的教学情景中,为本节课的学习做有利的准备 学生回答这个问题的同时,可以初步体验独立重复试验模型,为定义的提出作好铺垫。 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学习和探究知识的兴趣。 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在满足学生的好奇之前让学生对这两个例子进行对比分析,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独立重复试验模型,并得出其特征,使定义的提出水到渠成, 从探究游戏中的第二个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合作探索新知识,符合“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观点,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突出本节课重点,也突破了难点。 【篇二:初中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七年级下半学期进行了语文的模拟考试,试卷中出到了古文《赵普》,里面有这样一道题:赵普晚年手不释卷学习《论语》,请你写出《论语十则》中的一则,并谈谈你的理解。《论语十则》是初一上半学期的知识点,这道题目出得很特别,有一定的难度,既考到学生的旧识,又考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当时很多学生这道题答不出来,但我们班上的学生大多数都回答出来了,而且还答得不错。回想起上《论语十则》这节课的时候,由于教法适当,学生学得轻松,记得牢固,回忆当时的教学案例以做反思:

《论语十则》教案新部编本2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论语》十则教案 一、教学要点 1.了解儒家、道家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 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3.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形成语感。熟读、背诵一些片段。 二、课前预习内容 (1)文言基础知识 A.语音 盍(hé)诲(huì)裘(qíu)敝(bì)肱(gōng)少(shào)者怀之 智者乐(yaò)山,仁者乐(yaò)水知者乐(lè),仁者寿。 B.通假字 ①可谓好学而已(已:通“矣”) ②知者乐,仁者寿(“知”通“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通“智”)也。C.重点字词 ①就有道而正焉(正:使自己的道德行为得到修正,使动用法) ②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动用法,使……安逸;使……信任自己,使……得到关怀和爱护) ③敏于事而慎于言(敏:敏捷,勤快)回虽不敏(敏:聪敏、聪明) ④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有上天的旨意、自然的秉赋、人生的责任与义务等多层含义) ⑤是智也(是:代词,这) ⑥盍各言其志(盍:何不) ⑦愿无伐善,无施劳(伐:夸耀,炫耀;施:表白) ⑧天下归仁焉(归:称许,赞许) ⑨小人长戚戚(长:总是,常常;戚戚:忧愁,哀伤) ⑩一日克己复礼(一日:一旦,表示假设关系) D.本课中所涉及的成语与格言。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 注意积累。古诗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 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以下《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 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1《论语十则》原文论语十则第一到第九则为语录体,第十则为对话体。这里所编的十则分别选自《学而》、《为政》、《里仁》、《述而》、《泰伯》、《子罕》和《卫灵公》。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 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 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5.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里仁》)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 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hǎn)》)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 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1《论语十则》原文翻译及讲评 论语十则第一则:学习方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 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 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1-人教版(精品篇)

《〈论语〉十则》教案设计 课文感知: 论语》是我国古典文学的典范,也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深蕴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道德风范,对弘扬民族文化和建设社会文明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它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在阅读中,要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情趣和热情。 学习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学习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 ○课前准备 ①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查阅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 第一课时 )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交流探究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优秀教学反思案例

第九模块的精华帖子及回帖 教学反思---伴我成长 由康巧红小数发表于2011年01月7日星期五11:24 我觉得执教《除法的初步认识》的老师有必要进行反思,课中教师先把“有六个桃子,分给唐僧和孙悟空两个人,有几种分法?”的问题情景导入本节课,挑选的素材较切合学生实际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但分法学生表达出来时,教师又追问:“哪一种较公平?”学生这时产生不同想法,实际上从学生的问题回答上来看是孩子们对“公平”的认识不同,也就是数学的角度看法不同,价值观不同。孩子并没有错,但我们教师应在学生第一次回答时就应该做出反映,并引导孩子们这节课要从数学的角度来说出公平。这样才不会产生无法控制的局面。如果教师再改变一下教学的策略,认真反思,我相信这节课教师一定会对出现类似现象肯得到合理的处理,课堂驾驭能力也会有所提高,教学效果也会很好。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百分数的应用》复习课课后反思 复习百分数的应用教学片段: 一、小组学生交流: 1、生活中你常见哪些百分数? 2、哪些百分率可能小于100%,哪些百分率不大于100%,哪些百分率大于100%? 3、你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用过百分数? 二、讨论交流汇报: 生1:我见过的有90%、67%.45%........合格率可能不大于百分之百。 生2:发芽率可能不大于百分之百。 生3 发芽率可能等于百分之百。 话声一落就有学生反对:发芽率不可能等于百分之百,只能小于百分之百。 生3立即反对并解释:如果种1粒种子,一粒种子就发芽那发芽率就是100%。 生2一解释学生就分成了两派。这时,我就引导学生冷静下来思考:把这个问题放在生活中。但生2还是不依不饶。此时我知道在争论下去就没有意义了,宣布学生把这个问题放在课下处理。 生4我在商场用过百分数,是商场打折出售衣服时,我帮妈妈算衣服价钱。 课后反思: 出现这些现象原因分析: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多问,学习生活会因生成资源而丰富多彩。学生能说出“如果种1粒种子,一粒种子就发芽那发芽率就是100%。”说明孩子对百分率的意义掌握的还是比较好的,但一粒种子进行实验这只是他的想象,在生活中是不可能的。但对孩子来说,这个发芽率在生活中的产生又是陌生的,孩子的执着让我感动,查资料知道快速测试玉米种子的发芽率的简便方法,介绍给孩子,另外又查找到新玉米大概发芽率可达90%以上、菜籽的出油率在50%左右等等。同时这些查到的资料让我也开阔了视野。 学生们的看法多样,产生了课堂乱草现象,教学的反思,不但让我解决了课堂问题,也提高我的课堂驾驭能力,学生们受益了,同时让我教学中也增长知识,扩宽知识面,这样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B组:康巧红 回复: 教学反思---伴我成长 由韩慧丽小数发表于2011年01月8日星期六21:10

《中国古代经典文化·论语十则》精编教案

《中国古代经典文化·论语十则》教案 教学参考 0830 1311 《中国古代经典文化·论语十则》教案 一、教学要点 1.了解儒家、道家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 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3.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形成语感。熟读、背诵一些片段。 二、课前预习内容 ㈠文言基础知识 A.语音 盍(hé)诲(huì)裘(qíu)敝(bì)肱(gōng)少(shào)者怀之 智者乐(ya?)山,仁者乐(ya?)水知者乐(lè),仁者寿。 B.通假字 ①可谓好学而已(已:通“矣”) ②知者乐,仁者寿(“知”通“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通“智”)也。 C.重点字词 ①就有道而正焉(正:使自己的道德行为得到修正,使动用法) ②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动用法,使……安逸;使……信任自己,使……得到关怀和爱护) ③敏于事而慎于言(敏:敏捷,勤快)回虽不敏(敏:聪敏、聪明) ④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有上天的旨意、自然的秉赋、人生的责任与义务等多层含义) ⑤是智也(是:代词,这) ⑥盍各言其志(盍:何不) ⑦愿无伐善,无施劳(伐:夸耀,炫耀;施:表白) ⑧天下归仁焉(归:称许,赞许) ⑨小人长戚戚(长:总是,常常;戚戚:忧愁,哀伤) ⑩一日克己复礼(一日:一旦,表示假设关系) D.本课中所涉及的成语与格言。 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③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江苏省徐州市第三十四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则》教学案例新人教版

《论语》十则教学案例 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②理解积累文中关于学习的成语、名言警句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培养收集、运用资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提高个人修养 ②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重、难点 1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2、概括成语、收集格言,积累语言。 方法 点拨法、拓展法 过程 一、导入: 有人说,如果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孔子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可见中国古代的孔子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多么重大的贡献。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孔子,在学习中去感受孔子的人格魅 、背诵课文

1背诵(先小组后个人) 2、听写(共三句)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③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理解(口答) ①表明学与思辨证关系的句子是: ②指出应随时随地向别人学习的句子是: ③表现儒家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的句子是: 问:以上三名分别人哪些角度进行阐述? 4、小结:《论语》十则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需大家反复朗读,仔细体味。 三、整体感知(三个方面内容) 1小组讨论,选出代表发言,互相补充。 2、师归纳整理,出示小黑板。 ①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三人行必有我师……而改之。 ②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传不习乎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③修身做人:人不知而不愠吾日三省吾身士不可以不弘毅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小结:孔子的这些思想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所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学习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它的意思,列重要的是要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端正学习态度,提高个人修养。 四、积累、拓展 1收集课内成语。 a、温故知新 b、不亦乐乎 c、死而后已 d、任重道远 e、择善而从 f、三人行必有我师 g、已所有欲,勿施于人。 2、交流课外收集的有关学习和修养的格言或故事。 3、师补充有关孔子的故事及语录,进行评述,以增进对课文的理解,扩大积累。 五、教师小结: 现代社会一方面经济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美德亟待发扬。现代著名新儒学大师,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演讲时曾预言,公元2050年左右,中华文化将全面复兴,就让我们早作准备,迎接文化复兴时代的到来吧。 六、课后体验: 1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必做) 2、研讨与练习二P47 (选做) 附:课外摘录: 1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2、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十则》教案

《论语十则》教案 教学目标:理解各则语录;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教学重点: 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养成语感。 教学难点: 读懂《论语》,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感受《论语》精髓。 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问:学习《论语》对今天的我们有何意义? 现在谈《论语》有人会觉得有点“酸”或者说有点过时了。其实不然,在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及文化,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而《论语》则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经典。虽然新文化运动以来,儒家学说成了被打倒的对象,但是儒家某些思想仍然在我们的生活里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尽管西方文化一直在向我们这个东方古老的国家不断渗透,国人中受其影响甚众,但国学作为中国固有的学术和文化,仍然是占主导地位的。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汉学不断成为世界各国学术界要了解和研究的对象,今年就有许多国家兴办了孔子学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但是自新文化运动以来,白话文逐渐兴起,我们的传统文化的确是靠了边,试问现在的年轻人,对于国学了解多少?如果不在青年人中大力宣扬国学,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不可能得到有效地传承,中华文明之所以没有象世界其他古老文明一样灭亡,就是因为文化传承起了很大的作用。现在重提国学教育,宣扬儒家文化,就是文化传承的一部分。《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代表了孔子的主要思想,虽然今天我们不可能把儒家思想和著作作为教育的主要部分,但至少要了解,相信通过了解,我们一定有所收获。 师:“宋臣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便是这个意思。 二、学习儒家经典《论语》十则 1、读准字音,读清句读。(教师板书) 2、结合句释自读,读清句意。 3、质疑,答疑。 4、师引导深入学习。 “学而”篇 [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感文]:君子可以不求食饱、食好,居住环境不追求舒适,居住环境较好的话会有一种依赖性,会对个人修养道德没有帮助反而使自己变得很懒惰。做事、对工作要勤劳、敏捷、认真,而且要小心说话,俗话说得好:“饭可以乱吃,话不可以乱说。”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能让自己像那些有道德的人一样。孔子认为好学,首先学业要精于是得勤奋,学会居安思危。这样就可以算是孔子所说的那样。这句话可谓与我们现代人的追求是反过来的,我们的教育制度现在给大家的教育就是读好书才能有好职业,不断拿学位才能有好的生活、“娶美女(帅哥?)买房买车”,这也是现实的,能拿在手里的。这可并不是孔夫子古板,而是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我们的一生,终是精神生命的一生,物质追求和感官享受终有限,而精神的升华才是人生的最终之道。外在的追求会导致冲突紧张而矛盾的一生,精神的升华却会呈现心理的平安与人生的顺遂。并不是把两方面矛盾起来,而是把重心放平衡,人生就有无限的宽裕,而物质的追求,实在会让生命总是紧张烦恼。 第二课时 一、诵读前四则,然后学生质疑。 二、师引导学生学习,先疏通文意。 “为政”篇 [原文]“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童年学习,到了十五岁时立下了求学的志向,三十岁时学问和处事都可以在社会上立身了。四十岁时学问上的问题都能清楚明白,立身处事有坚定的原则,不会被外界左右。五十岁时我知道了天命,知道了天给予我的使命职责和命运。六十岁时我听到顺耳话能够分辨是非,听到逆耳话能够理解他人,对各种人的各种话都能分辨取舍。七十岁时我的心灵和行为都达到了自由王国的境地,行随心至,从不越过仁的规范。” [感文]孔子是自学成才的典范,勤奋不倦的学习是贯穿孔子一生的主题。正是通过刻苦的学习,孔子才掌握了渊博的知识,并授徒讲学,成为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正是通过学习的积累,在不断的学习中,孔子一步步得到提高,从而达到了“从心所欲”的境界。孔子学习如饥似渴,不断的寻找机会充实自己,“入太庙,每事问”。孔子认为学习要有正确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政》)。孔子以

高中语文选修论语十则导学案教师版

《论语》十则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儒家、道家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 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二、补充材料 1.作家作品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孔子从小就对“礼”感兴趣,年轻的时候便精通“礼”,曾到东周向老子问“礼”。孔子30多岁就已经很有学问,在诸侯国中有了一些名气。35岁时,为避鲁国内乱,孔子去了齐国,齐国不能用他,他又回到鲁国。在他50岁的时候,鲁定公起用他,并逐渐器重他,他在政事上很有作为,在外交斗争中也取得了成功,鲁国的风气很快大有改善,这是孔子政治上最得意的一段时期,大约有三四年的时间。但鲁定公最终懈怠于政事,对孔子等人也轻慢起来,孔子见机而作,带上学生开始周游列国。14年后,孔子返回鲁国,致力于整理文献和教育弟子,以此而终。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思想较为全面地保存在《论语》一书中。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2)《论语》共20篇,是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论语”这一书名的由来,据《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语》的篇名是从各篇开头部分摘取的两三个字,并没有特别的意思。 2.背景材料 春秋时期,西周那种邦国分封制度(周天子分封诸侯,各诸侯国朝奉周天子,为王室效力)已被打破,周王室地位衰微,无力掌控、约束各诸侯国。各诸侯国致力于武力征伐,争强图霸。天下争战不断,动荡不安。春秋后期,诸侯国的数量已大大减少,只剩下十几个。而诸侯国内部的矛盾又凸显出来,不少诸侯国的国政被国内公族、卿大夫掌握,公族、卿大夫和国君之间矛盾尖锐,甚至出现了国君被逼出逃、臣子弑君篡国的事情。 孔子生活在春秋后期。关于为政,孔子最看重的是“礼”。所谓“礼”,不仅指日常生活中、宗庙祭祀活动中的礼仪、礼节,还包括个人行为规范以及人与人之间、各个阶层之间所应遵循的规范。在孔子心目中,西周的“礼”已经很完备了,因此他主张取法周礼。从这种思想出发,孔子认为为政应以“正名”为先,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臣父子各守其“礼”,社会则能重新走上正轨。很显然,孔子“正名”的思想,是鉴于当时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的现实而阐发的。孔子也讲“仁”,不过“仁”更是作为对个人道德修养的要求而提出来的。对于从政者,他提出要“爱人”,要“身正”,即讲求“德治”。 三、字词梳理 1.识字注音 论.语()踰.矩()盍.各言尔志()轻裘.() 曲肱.而枕()戚.戚() 2.通假字 (1)可谓好学也已.()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3.古今异义 (1)敝之而无憾 ..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日 ..克己复礼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词类活用 (1)就有道而正.焉() (2)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4)知者动.() (5)饭.疏食、饮水() (6)克己复.礼为仁() (7)戒之在得.() 5.特殊句式 (1)敏于事而慎于言()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四、导学问题 1.基本理解: ○1如何评价子路、颜渊、孔子的“言志” 三人“言志”的语言显示出他们不同的个性。子路抢先回答,急躁而不谦让,神情、个性跃然纸上;颜渊则表现出温文、舒缓的儒雅风度,内容上显示其极其重视德行修养,语势上显示出他是一个谦谦君子;孔子态度庄重,语调舒缓,完全是长者风范。“言志”的三句话简明、精确、含蓄而内蕴丰富,极具启发性。 ○2如何理解孔子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志向 孔子的基本思想就是“仁”,就是为了人类生活所确立的最基本的和最高的道德准则,也就是以仁爱的精神协调人际关系,并由此解决社会问题。男女老少,每个人平等相处,安分守己,这是孔子所主张的最高的理想境界。 ○3孔子为什么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孔子的这句话是从君子的人格修养上来说明智者与仁者各自所具有的不同的品质特征的。“知者乐水”,是因为水具有川流不息的动的特点,这同智者捷于应对、敏于事功的精神品质相类似,能够引起智者精神上的共鸣。同样,“仁者乐山”是因为山屹立不动、宽厚育物的静的特征同仁者宽厚爱人、沉着稳健的品质有相通之处,能给仁者带来精神上的喜悦。 2.深入理解: ○1请结合孔子的经历探究他为什么主张“慎于言”。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论语十则3 第2课时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论语十则3 第2课时教案新课标人教版教学内容 ①研读有关修身做人的内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③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教学设计 一、课文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二、合作探究学习后五则 1、诵读: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2、感知: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3、交流: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①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③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4、合作探究 [探究第一句] 请同学们讲这句话的字面意思。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交流。 学生讨论交流: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这句话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俗语。 [探究第二、三句]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学习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观点摘要: 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c.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5、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体验反思 1、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2、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春》《论语十则》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

《春》(第二课时)教案 介休八中曹美芸 教学目标: 1、声情并茂地朗诵课文,感受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 2、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 教学重点:赏析语言 教学难点:张开想像的翅膀,在诗一般的语言中读出画、读出情。教法设计:诵读、品味 教学过程: 一、播放少儿歌曲《嘀哩嘀哩》,教师抓住第二段歌词“春天在那小朋友的眼睛里”导入:春需要我们用眼来观察,更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这节课,我们就一起随着朱自清先生去读春、去品春。 板书:春、读、品三字 二、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语言 1、以第一段为例,提问:这一段应怎样读? 生发表意见,朗读,师生评价 2、师:在“绘春”这一部分中,作者用生花的妙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图画,分小组选择其中一幅, 讨论:(1)这一段在朗读中应注意些什么,小组试写一诵读脚本。 (2)在这段中,你认为哪些语句写得精彩?为何精彩? 学生分组讨论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a、挑选两小组发表意见,指导学生朗读,进一步明确、规范诵读脚本的写法,在朗读时,范读、齐读相结合,读好为止。 b、在学生赏析语言的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从哪些方面对语言进行品味,若学生挑选的是“春风图”或“春草图”,教师可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完成《目标检测》P56或P61练习,若未选,则暂不用此练习。 3、小结:写诵读脚本的基本方法及从哪些方面品味语言。

4、师:除了小组选择的语段,你还喜欢哪段?应该如何去朗读?对本段语言试独立作一赏析。 学生独立思考,发言、交流、朗读、评价 估计剩余语段均有学生提及 若在第2环节“b”处未做练习,可在此处涉及到时完成。 师:仿照《目标检测》语段练习题,你是否可以为其他语段设置一些问题呢? 提问,生作解答 三、你认为文章的结尾写得好不好?你能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为文章再写一个结尾吗? 学生书写,交流、评价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读课文、品语言,确实感到春的世界如诗如画、美不胜收,春天是美好的,也是短暂的,人生之春也同样如此,让我们珍惜春天,努力奋斗,青年人,时间正翻看书页,请你着笔! 五、作业:收集咏春的诗词、佳句佳篇,制作一期手抄报。附:板书设计 春 朱自清 感情基调用词准确 重音叠词叠句 停顿比喻、拟人、排比 语速、语调等虚实结合等 读品

论语十则教案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能对照反省自己。 二、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三、课前准备 ①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学设计 一、激起兴趣,导入学习 1、导入: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特别是《论语》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板书课题。 2、介绍孔子及其《论语》: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二、诵读感知 ①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自读:学生自读课文, ③感知: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三、合作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 1、学生放声自由朗读前五则。 2、齐读。

高二语文论语十则教案

高二语文论语十则教案 导读:一、教学要点 1.了解儒家、道家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 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3.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形成语感。熟读、背诵一些片段。 二、课前预习内容 ㈠文言基础知识 A.语音 盍(hé)诲(huì)裘(qíu)敝(bì)肱(gōng)少(sh ào)者怀之 智者乐(yaò)山,仁者乐(yaò)水知者乐(lè),仁者寿。 B.通假字 ①可谓好学而已(已:通“矣”) ②知者乐,仁者寿(“知”通“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通“智”)也。 C.重点字词 ①就有道而正焉(正:使自己的道德行为得到修正,使动用法) ②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动用法,使……安逸;使……

信任自己,使……得到关怀和爱护) ③敏于事而慎于言(敏:敏捷,勤快)回虽不敏(敏:聪敏、聪明) ④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有上天的旨意、自然的秉赋、人生的责任与义务等多层含义) ⑤是智也(是:代词,这) ⑥盍各言其志(盍:何不) ⑦愿无伐善,无施劳(伐:夸耀,炫耀;施:表白) ⑧天下归仁焉(归:称许,赞许) ⑨小人长戚戚(长:总是,常常;戚戚:忧愁,哀伤) ⑩一日克己复礼(一日:一旦,表示假设关系) D.本课中所涉及的成语与格言。 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③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⑤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⑥克己复礼 ⑦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E.重点虚词: 主要是“于”、“而”、“之”、“且”,请学生针对原文,选

论语十则课堂实录

《〈论语〉十则》教学实录 一、课前激趣,融洽师生关系 师:上课之间,我们先来讨论一下各自的身份。你们的身份是什么? 生齐答:学生。 师:我的身份是什么? 生齐答:教师。 师:按照传统的观念来看,你们“学”什么?向谁“学”?我“教”什么?“教”给谁?应该是很好回答的问题。然而,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师生关系也已发生了质的飞跃。你们不仅应该向老师学习,而且更应该向书本学习,向社会学习。并且不但要学知识,而且更要学方法、学习惯、学做人。所以,传统意义上的老师已远远不能满足大家的需要,今天的老师已只能作为大家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而存在了。希望我们今天能够彼此引导、相互合作、共同促进,好不好? (点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及“彼此引导、相互合作、共同促进”几个词语,点明了新型的师生关系,一下子拉拢了师生的心灵。为后面的学习开了一个好头。) 二、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师: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仅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不知诞生过多少光耀千古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但在这如满天繁星、数不胜数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中,有这样一个人和这么一本书,总是如浩月当空,长明不熄,照耀着一代又一代人,引领着一代又一代人。大家知道这个人和这本书的名字吗?生齐答:孔子和《论语》。 师: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记录孔子和弟子们言行的《论语》,也一直是我国思想文化史上影响最大的典籍,他既是我国历史上做课本时间最长的一本书,也是我国历史上贡献成语最多的一本书。大家有兴趣来了解这本书吗? 生齐答:有兴趣。 (点评:从中国悠久的历史谈起,点出孔子及论语,让学生认识到其重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 三、初读课文,了解作者作品 师:好,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其中的部分章节──《论语》十则。学习文言文,诵读是最基本的方法。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智慧。在读中领悟文意、在读中积累语汇、在读中质疑思辨、在读中陶冶情。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随他一起探讨有关学习方法、求知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请对照注释朗读《〈论语〉十则》。 (生放声朗读。) 师:大家读后一定会发现,每一则都有一个“子曰”。“子曰”是什么意思? 生齐答:孔子说。 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子曰”呢? 生1:因为《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用“子”是表示对老师的尊敬。 师:《论语》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是封建时代人人必读的书。请大家拿出我们预习时所做的读书卡,全班交流,资源共享。 (多媒体出示“作者作品”读书卡。) (讨论交流,填“作者作品”读书卡。) 生2: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字仲尼,鲁国人,他长期从事私人讲学,曾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晚年回到鲁国。 生3:孔子又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不问出身贵贱和家境贫富,广收门徒,先后培养的

高中论语十则翻译

高中论语十则翻译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3、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4、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颜回、子路侍立在孔子身旁(颜渊:名回,字子渊。季路:名由,字子路或季路)。 孔子说:“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 子路说:“(我)愿将我的车马、衣服和朋友共同享用,用坏了也不抱怨。” 颜渊说:“(我)愿做到不夸耀自己的好处[轻声](伐:夸耀),不宣扬自己的功劳(施:张大,夸大)。” 子路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 孔子说:“使老人安享晚年;使平辈的人(朋友)信任我;年少的人得到关怀(安、信、怀:都作使动用,宾语‘之’分别指代‘老者’、‘朋友’、‘少者’。安:安逸。怀:归依[依孔安国说])。” 5、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6、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初中语文人教版论语十则

初中语文人教版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鵱),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看见贤明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要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A(路)不也(走得)很遥远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这以后(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