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医医案的价值

-中医医案的价值

-中医医案的价值
-中医医案的价值

中医医案的价值

中医医案在中医药学术发展的进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重要价值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医医案对中医理论的不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历代医案著作均将《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著作中的思想内容贯穿其中,后世医家又将理论上的新发明、诊疗技术上的新方法,新体验,方药运用上的新见解,融入医案之中。随着医案记录及医案著作的不断涌现,中医医案不仅是中医理论的有力验证,而且是中医理论不断发展的摇篮。

二、中医医案体现了中医理法方药的整体性。每则规范完整的医案,在其分析病机、辨别证候、诊断疾病、选择处方、加减用药的过程中,均包含了中医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四诊、八纲、辨证、方剂、中药等全方位知识,以及中医临床各科的基本知识,是中医的整体观特色的最好体现。

三、中医医案是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和发展的最好教材。医案如实记录着各个学术流派独到的诊疗思想和临床技能,是流派传承人学习的重要途径,尤其是那些濒临断代或已经失传的学术流派,后世医家仍可以依据医案类文献继续学习并发展流派精粹。

四、中医医案是中医药文化的特征体现。名医书写医案,风格各有千秋。行文之法有正叙、倒叙、插叙、夹叙之别;分析病机有的删繁存精,有的丝丝入扣、细致入微,有的猎险而惊人,有的则实录误案引以为戒,可谓风采各异,琳琅满目。与西医医案著作相比,中医医案著作更能展示医家的文化底蕴,是最好看的医学文献。

总之,历代中医名家丰富的临诊经验多以医案这一重要载体来传承和发扬,后世医家也多从中汲取精华,运用于自己的临床实践。可以说,医案在中医学术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医案作为中医诊疗资料的一种特殊载体,不仅是单纯医疗记录,更是医家诊病技艺、辨证思路、诊疗经验的体现。通过对古今医案,尤其是名医医案的整理研究,继承名医技医家流派独到的学术思想,是探寻临床诊治规律、提高临床疗效、培养中医人才的有效途径。

[清代医案概说]

时至清代,医案之作已至鼎盛。其标志有四:

一、个案专篇以非常普遍。现存清代医案有近300多种;

二、专门搜集整理的医案类书已不拘于以证类案一格,出现了多种编研

方式;

三、继续从理论上深入研究;

四、高度重视医案在中医学中的重要地位。

清代的医案著作如春花怒放,而且医案的质量亦有了相当程度的提高。

个案专辑的概况,由学术思想发展的源流而论,当分为初、中、末三期。初期仍以私淑易水、专主温补的医案为主流。如以赵献可门人高鼓峰的《四明医案》及吕留良的《东庄医案》,其治法皆宗献可大倡的八味、六味;李中梓的弟子马元以的《印机草》及尤在泾的《静香楼医案》则喜用中梓的脾肾双补法。《张氏医通》之案及郑重光的《素圃医案》又皆以景岳温补为特色。温补而外,亦有各具特色的佳作,如王三尊《医权初编》之案,多得攻下而愈,沈鲁珍的《沈氏医

案》多用豁痰清火等等。而清初医案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当推喻嘉言的《寓意草》和马元仪的《印机草》。前者书案详尽,辨证精细,用药自出机杼,善于化裁经方;后者书案简洁,突出辨证,用药精当,不泥于古。

清道光年间李冠仙著《仿寓意草》、》,即推崇喻氏之意。此后也就明显地出现了两种不同的书案风格。

清代中叶医案的发展,当以<临证指南医案>问世为界碑。此书之出,别开生面,一扫温补、经方派的旧例,使人耳目一新;不仅为温病的辨证论治提供了丰富的实际病例,而且对临床各科贡献尤多:如治疗妇科疾病以调补冲任为法,治顽痰久痛以入络立说;治肝胃以养胃阴为见长,补虚损以上、中、下入手,善用血肉有情之品等等。而且用药轻清灵透,自成规矩,对后世医家的医疗风格及书案方式影响较大。渔业天使同期的医案有徐灵胎的《回溪医案》,其治法灵活,不拘一格,妇科、外科均为擅长。陈念祖的《南雅堂医案》具有学宗仲景、善用经方的特点;而薛生白的《扫叶庄医案》、缪仲义的《松心堂医案》、吴鞠通医案》又善治温病,风格逼近叶氏。故道光年间吴金寿集叶氏、薛氏之散在医案而成《三家医案合刻》。治杂病尚有新安医派的《杏轩医案》、学宗易水的《潜村医案》(杨乘六》及善用经方的《南雅堂医案》。余如王九峰、齐有堂、高秉钧等人的各科医案,亦称佳作。

道光以后,医案发展尤为显著。浙江一带名医辈出,医案工作非常普遍。主流约略有三:一者学宗叶、吴,善治温病。如王孟英、曹仁伯、黄堂、柳宝诒、邵兰荪、张千里、姚尤光、徐渔渡、何淡安、周小农等不下数十家的医案皆属之。其治湿温,取法分消走泄,清轻灵透;治杂病又各呈绝学,而有不同的发展。一者学宗孟河学派已至鼎盛时期。代表医家为费伯雄、马培之。当时名医,出于马、费门下者不少。承费氏之学的,如余听鸿、陈景歧,薛逸仙、费绳甫父子等;承马氏之学的,如丁甘仁(再传至黄文东、程门雪、章次公等)、贺季衡、邓星伯、沈奉江、赵竹泉等。他们的医案,用药多善于化裁古方,平稳醇正,不趋奇异。治疗时疫,并取叶吴。马氏门人大多还精外科,并且书案多文医并茂,对医案写作颇有影响。一者一江苏的陈、何二氏为代表。陈氏医族,至晚清陈莲舫御医已一十九代,而何氏至晚清何长治已二十四世,代有名医,皆不乏佳案传世。他们的医案,治杂证用药稳健,善于调理,有方有导(药?);治时病甘凉养阴,平正轻灵。书案则按语中庸,论理渊博。陈氏尤其宫廷医派的特色。其余如恽铁樵、张锡纯、陆渊雷等人的医案衷中参西,另辟蹊径。余奉仙、曹颖甫、赵守贞、范文虎、陈无咎等则善用经方,屡起沉疴。各地名医,如丹徒海仙、无锡张聿青、大麻金子久、四川冉雪峰、胥江张仲华等,再如海上名医、北京名医等皆各领风骚,医案亦各有千秋。书案行文的手法,则有正叙倒叙、插叙夹叙之异;分析病机有的删繁存精,有的细致入微;有书误案以为戒,有猎险以取胜,各种风格,不一而足,直至对今天的医案总结仍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专门整理研究医案的著作亦不拘一格了。以证类案的,当推魏之琇的《续名医类案》。他步江瓘后尘,摘取从《史记》至清代嘉庆朝为止,上下1800余年的各家医案,旁及经史子集中的散在医案,成书三十六卷,分证三百五十门,集案近五千则。所选以明以后为多,且多为江瓘所未收入之案。因此,它不仅是我国现存篇帙最为浩瀚的医案类书。从内容上足以羽翼《名医类案》。迄清嘉庆朝以前的医案概况,此两书已大致囊括其中。魏之琇稍前,乾隆年间,嘉善任俞震辑成《古今医案按》十卷,多采自江瓘,又旁加捃摭,证分106门,选案1500余则。与江、魏相比,选案尤为少而精。并在每类证之后,多有发明评语。颇能

发人深思,实为医案研究类书中卓有成效者。后来,民国时蔡陆仙等人编《中国医药汇海》医案部,何廉臣编著《全国名医验案类编》,以及今人余瀛鳌编撰《现代名医类案选》,皆以证类案,取法乎此三家。

除以证类案外,亦有以医家为纲,以病证为目而编研医案的专书。乾隆年间杨乘六集献可门人高、董、吕三家之案成《医宗己任编》,不仅开以人汇案之先河,还是以学术流派汇案的创始。后来的《三家医案合刻》即仿此。他如光绪年间江阴柳宝诒的《柳选四家医案》乃汇尤怡、曹仁伯、张仲华、王旭高四家而成。后人尤称其选评皆善。光绪朝吴人陆晋所集《重古三何医案》亦选择较精。民国时期秦伯未先生的《清代名医医案精华》,徐衡之、姚若琴的《宋元明清名医医案》,冯伯贤的《上海名医医案类崔》等书,皆能撷有清一代之精英,其研究方法实袭自《医宗己任》一编。

亦有以专题类案的医案专书,如嘉庆朝沈源所辑《奇症汇》八卷,乃集罕见病证于一编。光绪朝张山雷德《湿温病古今医案评议》等,为病案研究又开一法。晚清余听鸿的《外证医案汇编》集陈学山、薛生白、叶天士、缪遵义、徐灵胎的外治医案。民国陈景岐的《奇病治法三百种》、叶劲秋的《不药治疗法验案》、姜佐景的《经方实验录》等皆仿效专题辑案法。以致今天所见的《古今救误》、《伤寒论方医案选编》、伤寒名方选注》、《历代儿科医案集成》等等,亦采取这种编研方式。

清代医家编著医学类书、丛书亦很注意辑录医案。乾隆间王琦所辑丛书《医林指月》十二种,收入医案三种首开其端。之后光绪朝周学海的《周氏医学丛书》中集有医案三种;《黄寿南抄集医书二十种》有医案8种;陆晋笙《医术十五种》有医案3种,等等。这对民国编辑医书颇有影响,如裘吉生的《医药丛书》四十一种有医案4种,《三三医书》中有医案16种,《珍本医书集成》里有医案15种,曹炳章的《中国医学大成》中有医案9种等。总之,至清一代,对于医案工作的搜集、整理、研究、评按工作,各种编研方法业已初具规模。

清代医家对于医案理论的研究亦很重视。清初三大家之一的喻嘉言在其所著《寓意草》中开篇便讲“与门人谈议病式”,即严格指出医案应写的内容是什么;并着重说明:“务令纤毫不爽,起众信从,允为医门法式,不必演文可也”。因而清代的医案已明确与医事、医话记载分家。尽管一家的辨证施治见仁见智,行文手法各有千秋,但书案已超规模化,一般都理法方药俱全,语言精炼,很少浮泛之词了。

由上可见,从个案的总结,高层次整理研究,理论上的要求诸方面较以前更上一层。可以认为,医案一门,至清已成鼎盛之局。

经方中有毒中药在清代名家医案中的剂量研究

经方中有毒中药在清代名家医案中的剂量 研究 在我国古代,药与毒为同一意思,毒也泛指所有药物。所有的中药都具有一定偏性,临床用药就是通过药物偏性,实现阴阳寒热调和,以纠正人体偏虚、偏盛等病理状态。为研究经方中有毒中药在清代名家医案中的应用剂量,本研究选择了《伤寒论》中的 4 味常用有毒中药,对其用药剂量、频次等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药物选择本研究以《伤寒杂病论》为基础,对照《本草纲目》,选取味入汤剂有毒药物:吴茱萸、桃仁、半夏、杏仁。从《伤寒论》中共筛选出 43 首相关方剂。 杏仁: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麻黄汤、桂枝二麻黄一汤、麻黄连轺赤小豆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半夏:小青龙汤、葛根加半夏汤、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大柴胡汤、小柴胡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加芒硝汤、柴胡桂枝汤、小陷胸汤、半夏泻心汤、旋覆代赭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黄连汤、黄岑加半夏生姜汤、半夏散及汤、黄连汤、竹叶石膏汤; 桃仁:抵当汤;桃核承气汤; 吴茱萸: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吴茱萸汤。 1.2 数据采集本研究共选择了 10 本医学典籍(《张聿青医案》、《曹沧州医案》、《叶天士医案大全》、《马培之医集》、《吴鞠通医案》、《费

伯雄医集》、《张氏医通》、《傅青主女科》、《杂病源流犀烛》《、谢映庐医案》)作为数据来源。考虑到药物应用的实用性、普遍性,本次研究仅选择了 10 本医学典籍中关于成年患者应用的汤剂作为原始数据进行收集、分析。 2 结果 2.1 吴茱萸《伤寒论》中的吴茱萸应用方剂中,剂量分别为 80 g 和160 g,平均 120 g。《中国药典》中的规定剂量为2~5 g,吴茱萸在《伤寒论》中的应用剂量明显高于规定剂量。 通过分析 10 本医学典籍中的临床用药经验发现,吴茱萸共出现113 次,方剂中的应用剂量在 0.4~18.5 g,平均为 3.6 g;剂量应用频数显示:应用频数最高的剂量范围在 0.5~1.0 g(不含 1.0 g)和 1.0~1.5 g(不含 1.5 g),共 78 首,占总数的69.03%,吴茱萸在各医家中的运用剂量均有所差异,其中差距最大值在 15 g 以上,平均剂量主要集中于 1.0~4.0 g 这一范围。 2.2 桃仁《伤寒论》中,共涉及 2 首桃仁方剂,桃仁应用剂量分别为 15 g 和 6 g,平均 10.5 g。《中国药典》中,桃仁的规定应用剂量为 5~10 g。《伤寒论》中的应用剂量与规定剂量基本一致。本次统计结果显示,在 10 本医学典籍中,桃仁共出现了 148 次,应用剂量在 0.7~29.8 g 之间,平均 8.3 g。剂量应用频数显示:应用频数最高的剂量范围在 6~8 g(不含 8 g)和10~12 g(不含 12 g),一共 52 首,占总数的 35.14%。各医家的桃仁应用剂量差别较大,最大差距在 20 g 以上,剂量主要集中在 6~10 g 之间。

中医医案的价值

中医医案的价值 中医医案在中医药学术发展的进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重要价值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医医案对中医理论的不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历代医案著作均将《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著作中的思想内容贯穿其中,后世医家又将理论上的新发明、诊疗技术上的新方法,新体验,方药运用上的新见解,融入医案之中。随着医案记录及医案著作的不断涌现,中医医案不仅是中医理论的有力验证,而且是中医理论不断发展的摇篮。 二、中医医案体现了中医理法方药的整体性。每则规范完整的医案,在其分析病机、辨别证候、诊断疾病、选择处方、加减用药的过程中,均包含了中医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四诊、八纲、辨证、方剂、中药等全方位知识,以及中医临床各科的基本知识,是中医的整体观特色的最好体现。 三、中医医案是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和发展的最好教材。医案如实记录着各个学术流派独到的诊疗思想和临床技能,是流派传承人学习的重要途径,尤其是那些濒临断代或已经失传的学术流派,后世医家仍可以依据医案类文献继续学习并发展流派精粹。 四、中医医案是中医药文化的特征体现。名医书写医案,风格各有千秋。行文之法有正叙、倒叙、插叙、夹叙之别;分析病机有的删繁存精,有的丝丝入扣、细致入微,有的猎险而惊人,有的则实录误案引以为戒,可谓风采各异,琳琅满目。与西医医案著作相比,中医医案著作更能展示医家的文化底蕴,是最好看的医学文献。 总之,历代中医名家丰富的临诊经验多以医案这一重要载体来传承和发扬,后世医家也多从中汲取精华,运用于自己的临床实践。可以说,医案在中医学术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医案作为中医诊疗资料的一种特殊载体,不仅是单纯医疗记录,更是医家诊病技艺、辨证思路、诊疗经验的体现。通过对古今医案,尤其是名医医案的整理研究,继承名医技医家流派独到的学术思想,是探寻临床诊治规律、提高临床疗效、培养中医人才的有效途径。 [清代医案概说] 时至清代,医案之作已至鼎盛。其标志有四: 一、个案专篇以非常普遍。现存清代医案有近300多种; 二、专门搜集整理的医案类书已不拘于以证类案一格,出现了多种编研 方式; 三、继续从理论上深入研究; 四、高度重视医案在中医学中的重要地位。 清代的医案著作如春花怒放,而且医案的质量亦有了相当程度的提高。 个案专辑的概况,由学术思想发展的源流而论,当分为初、中、末三期。初期仍以私淑易水、专主温补的医案为主流。如以赵献可门人高鼓峰的《四明医案》及吕留良的《东庄医案》,其治法皆宗献可大倡的八味、六味;李中梓的弟子马元以的《印机草》及尤在泾的《静香楼医案》则喜用中梓的脾肾双补法。《张氏医通》之案及郑重光的《素圃医案》又皆以景岳温补为特色。温补而外,亦有各具特色的佳作,如王三尊《医权初编》之案,多得攻下而愈,沈鲁珍的《沈氏医

肾病名医医案

肾病名医医案 肾病名医医案发表者:赵东奇 2987人已访问1.何炎燊医案——阴虚湿热郁结吴××,男,12岁。 1989年初患肾炎,家人十分焦急,日日中西医药并进,西医用强的松,以致面目浮肿,中医见其肿,说是寒湿,用胃苓汤及防风羌活等药,又惑于肾病宜补之说,常用鲍鱼、鱼漂胶炖猪腰子等强之食,病遂缠绵不愈。 1989年乃专程来东莞就医。2月15日初诊,病孩面目浮肿而红,神气疲乏,自述时有头晕眼花,肌肉酸楚,烦躁咽干,口秽喷人,不思饮食,溺黄短味辣,大便两日一行,溏滞肛热,诊其脉弦滑细数,舌红苔黄腻浊,血压18.9/11.7KPa, 化验检查(摘要): BUN 7.8 mmol/L,Cr 140umol/L,尿蛋白3+,红细胞3+,白细胞+,现每日服驱风燥湿中药及强的松30mg。 【辨证】肾阴不足,湿热郁结。 【治法】清化湿热,兼顾肾阴。 【方药】生大黄20g,山药20g,茯苓30g(皮、肉各半),牡丹皮15g,泽泻15g,白花蛇舌草30g,崩大碗30g,黄

芩12g,滑石20g,冬瓜皮20g,白茅根30g,山楂20g,麦芽25g。每日1剂,连服7天。 并嘱从即日起激素减半,每日绝一切补品,饮食清淡。 再诊:家人因故未能及时来莞,见服药有效,已连服12剂,病孩面肿消退一半,夜睡颇安,大便成形,每日一行,小便量多,色黄稍淡,舌苔退薄,而口干、头晕、目花依然。此时湿热已去七八,转方以清养肾阴为主,驱湿清热为铺。未作化验检查。 生大黄25g,山茱萸15g,山药20g,茯苓20g,泽泻20g,泽泻15g,牡丹皮15g,龟甲25g,知母12g,天门冬12g,白茅根30g,白果肉15枚,川荜茇20g,冬瓜皮20g。连服15剂激素再减至每日7.5mg。 三诊:浮肿消退七八,面赤转黄,眠食好转,精神稍振,舌苔退薄大半,脉弦细略数,小便不黄量多。化验检查:BUN 6.2mmol/L, Cr 128 umol/L, 尿蛋白+,红细胞3~4,白细胞-,血压16/9.3KPa, 此时邪已去,正虚稍复, 转方以补肾阴为主(激素每两日5mg,1周后停用):生、熟地黄各12g,山茱萸15g,山药20g,茯苓15g,泽泻15g,牡丹皮15g,龟甲25g,女贞子15g,旱莲草15g,

中医名家---彭子

中医名家:彭子 彭子,讳承祖,号子益(1871-1949),清末云南大现鹤庆人,民初著名白族医学家。实验系统古中医学派创始人。 我尊称他为彭子,是因为他是“中医复兴之父”,是继医圣张仲景之后第二位医中圣人。他以易经河图中气升降圆运动之理,破解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温病学说的千古奥秘,批判地继承、发展了古中医学,从头绪纷繁的古医经中,理出了“生命宇宙整体观”、科学实用的中医系统科学。成为当代继承发展中医学的入门向导,成功阶梯。传承经典之路,为古圣继绝学,为后世创新篇,保存了古中医学火种,厥功甚伟! 我尊称他为彭子,还因为他最具中华民族的高风亮节,骨头最硬,脊梁最直的铁杆中医。他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化民族屡遭侵略屈辱,西方资本集团唾涎中国四万万人的大市场,以传教、办现代医院,以庚子赔款培养青年西医,诋毁、弱化、消灭中医的手段,基本实现了市占领阴谋的时代。中医被四面围剿,一部分中西汇通派落入了圈套,学成归国的海归派,如余云岫之流成为他们灭绝中医的急先锋。正是在中医生死存废的历史关头,唯独彭子一人,独力支撑将倾的大厦,以坚韧不拨的毅力,以半个多世纪的漫长岁月,为保护中医,传承古中医学正统,足迹遍及山西、湖南、江苏、四川、广西、云南,所到之处,办学、讲学,为民众义诊,口传身授,引导学生从事古中医学的临床验证,为祖国培育了大批中医后继人才,同时日以继夜,呕心沥血,先后经三十一次修订,完成了《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的写作。书中的每一句话,都是对余云岫《灵素商兑》的义正辞严、有理有据的批判。彭子在山西二十余年间,太原一度温疫大流行,他以病弱之体为患者施诊、施药,救治了成千上万的病人,医学史上传为佳话。 彭子遗书的另一功绩,是找到了古中医传承断层的脉络。他认为,晋唐之后中医学派蜂起,大多背离了《内经》主旨、医圣张仲景正统。后世儿科、温病学派、时病派均标本倒置,不识人体本气自病之理,误标作本,妄杀许多人命。沿袭数百年,贻害非法浅。我读彭子遗书,深感她不仅是医病之书,更是一册“医医病书”,久历临床考读之,更是醍醐灌顶,格外亲切。犹如长者在侧,耳提面命,反思一生医事之成败,顿觉今是而昨非!对老中青三代中医,特别是受西化影响较深现代中医,更要彻底洗脑,以不辜负中医复兴大业的使命! 医家小传 彭子益(1871-1949),云南大理鹤庆人,清末民国年间著名白族医学家。出言诙谐辛辣,孤傲不驯,才学过人,识见超迈不与同道合。彭子益少年时代就对医道情有独钟,经过不断的精心研读,他对传统中医理论典籍的理解和把握达到了一个辨识透辟,由博返约的层次。成年后,负笈游历重庆,自荐于吴棹仙创办之重庆巴县国医学校任教。后又到成都四川国医学院任教。彭子益游学京华,在清廷太医院当宫廷医师,从而乘机大量阅读了秘藏在深宫中的珍贵中医典籍,医学造诣更是一日千里。辛亥革命清帝退位以后,山西督军阎西山聘请他到太原中医学校讲学。他的大半生就此在讲授中医学理论和培养中医人才中度过。抗战期间,彭子益一度回云南。由于省民政厅长丁又秋的大力支持,他先后教育培养了400多名医学爱好者。其间他尽心尽力口传身授,把自己一生的研究心得毫无保留地教给学生,为云南省医学的发展倾注了很大的心血。原岐黄中医论坛,包含养生保健、中医学术、中医中药、医案、医书下载等内容,是中国第一中医中药论坛。 其中部分内容台湾著名中医临床家马光亚在其所著《台北临床三十年》已予收录,并认为彭先生的脉法确有可采之处。 云南著名学者方树梅先生曾经说过:"近代愈加奇形研习,从事著述,辨证之细,析理之精,皇皇巨著,为滇医界放大光明者,则以彭子益先生为最着。"这是对彭子益在近代云南医学史上的作用给予了一个恰如其分的评价。他生前遗留下来的16种医学著作,是我国

名医刘炳凡脾胃28治法及医案赏析

名医xx脾胃28治法及医案赏析 xxxx脾胃治法28则 xx整理于2008-10-27晚。 (一)调和营卫法(营卫不和)[/B] xx认为: “脾为之卫”,脾虚时可导致免疫功能低下。《内经》云: “阴者藏精而起亟,阳者卫外而为固。”[/B]脾胃健运,阴裕阳充,则抵抗力自然提高,此法常用于表虚易感者。 如刘氏治康某某,女,40岁,常自汗出,易感冒,怠倦嗜睡,少气懒言,脉缓弱无力,与黄芪建中汤[/B]7剂而病解,此东垣五药之一,乃《金匮要略》治“虚劳里急诸不足”者。 尤在xx: “急者缓之必以甘,不足者补之必以温,而充虚塞空则黄芪尤有专长也。”所以固表止汗,可防复感,用之屡验。 (二)和胃疏肝法(附肝气犯胃案)[/B] “胃不和则卧不安”、“胃宜降则和”。刘氏认为: 肝胆气郁,多见胃气上逆,故降胃必须平肝。胃寒不和则泛清涎;胃热不和则食入即吐;过饱不和则宜消其食;过饥不和则宜填其空。 和则纳,降则通,肝之疏泄利则气不滞血不瘀,而痛止矣。 如治范某某,女,42岁,患者精神不爽,胃脘刺痛连胁,影响睡眠,恶心欲呕,不思饮食。 经某医院用纤维胃镜检查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曾用中西药治疗,疗效不明显。察其舌质淡红而边紫暗,苔白薄,其脉弦涩。此乃肝胃不和,肝气横逆

犯胃,气滞血瘀而作痛。治宜和胃疏肝,调达气血。方用沙参、茯苓、怀山、炙甘草、法夏、广皮、灵脂、蒲黄、延胡索、白芍、甘松、砂仁。服上方14剂,胃痛缓解,恶心欲呕消失,食纳增加,拟原方14剂,服完病愈,未再复发。 xx认为: 本例患者久病体虚,精神不爽,气郁伤肝,肝气横逆犯胃,气机阻塞瘀滞,胃失和降而痛连脘胁。故治疗用陈夏六君加砂仁,以健脾和胃,用沙参、怀山易参术者,养脾胃之阴也。《别录》云: “沙参疗胃痹心腹痛。”用延胡、白芍、灵脂、蒲黄、甘松,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不治“炎”而炎症自愈。 (三)和胃利胆法([/B]附胆囊炎医案) 胆邪犯胃,则痛呕胆汁,利胆而不和胃降逆,则非其治也。虽然,“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但调其升降者仍在脾胃,故立和胃利胆法。 如治谭某某,女,44岁。患者右上腹、胁下时痛,且向右肩放射,阵发性加剧,反复发作1年余,发时剧痛,呕吐黄水。到湖南省人民医院胆囊造影检查,发现胆囊肿大为7cm×4cm,诊断为胆囊炎,准备手术,患者不愿,于 1980年5月来院就诊。 初诊时,除上述症状外,并见面色萎黄,纳差,体倦,小便黄,舌苔薄白,质红,脉弦数。 此乃肝胆郁热,气滞血瘀而痛。治宜和胃降逆,疏肝利胆,佐以益气活血,欲降之必先升之。 方用四逆散加减: 柴胡、白芍、枳实、甘草、太子参、沙参、丹参、女贞子、灵脂、蒲黄、郁金、金钱草,另加火硝(胶囊装吞)、鸡内金、隔山消。

[名家医案] 茹十眉老中医著---袖珍中医处方

[名家医案] 茹十眉老中医著---袖珍中医处方 秋燥 指感受秋季燥气病邪。如天旱无雨,气候燥热,感之则为温燥;秋深转凉,西风肃杀,感之则为凉燥。病因虽有不同,初起必先犯于肺卫。治法以滋润为主,有表邪者可兼清宣。 (一)温燥 典型症状:发热头痛,I咽干鼻燥,干咳无痰或痰少粘稠,少汗,口渴。苔白薄而干,脉浮大或浮数。 基本方 淡豆豉10克北沙参10克桑叶l 0克杏仁l0克 山栀皮6克梨皮12克大贝母1 0克甘草3克 加减法 1。咽干红痛:加牛蒡子l0克、桔梗4.5克。 2。大便干结:加火麻仁12克。 3.燥气化火:去淡豆豉、大贝母、梨皮,加生石膏30克、麦冬12克、枇把叶12克(包煎)。 方义 基本方用桑杏汤加味以轻宣燥热,凉润肺金。方中淡豆豉、桑叶、山栀皮轻宣肺金燥热;杏仁、贝母利肺化痰;沙参、梨皮、甘草润肺止咳,生津养胃。 (二)凉燥

典型症状:发热恶寒,头痛无汗,咳嗽少痰,口唇干燥,苔薄自少津,脉浮数等。 基本方 淡豆豉10克紫苏9克橘红9克杏仁l 0克前胡10克桔梗4.5克甘草3克葱白头2只 加减法 1.腹胀便秘:加瓜蒌12克、郁李仁或火麻仁12克。 2.燥气化热:治用“温燥"法。 方义 基本方用香苏葱豉汤加减。方中淡豆豉、葱白头即葱豉汤,可辛温解表,配入紫苏以助发汗之力;前胡、杏仁、桔梗、橘红、甘草宣肺祛痰,润肺止咳。 参考 1。治秋燥各法,可作为治疗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参考。 2。常用方有杏苏散(散寒、宣肺、,止咳),清爆救肺汤(清燥润肺),沙参麦冬汤(甘寒生津,清养肺胃)等。 水±不服 出于自然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的改变,一时未能适应而引起的一些胃肠系统症状。 典型症状:食欲不振,脘闷呕吐,腹胀腹痛,大便溏薄。

经典医案故事之刘渡舟经络辩证篇

经典医案故事之刘渡舟经络辩证篇 刘渡舟教授,近代中医名家,着力于《伤寒论》的研究,强调六经的实质是经络,重视六经病提纲证的作用。临床辨证善抓主证,并擅长用经方治病。从事中医教育三十多年,为培养中医人才作出了贡献,郝万山就是他的学生之一。刘渡舟教授曾在“谈《伤寒论》与经络”中讲述了几个关于经络辩证的例子,分别如下: 有一年我去大同,正值暑假,住在宾馆里,他那儿管后勤的部长姓张,听说是北京中医学院来了老教授,就找我来看病了。我一见他就觉得纳闷:这位张部长穿着老式的凉鞋,可前边一大条都被剪掉了,露出个大趾在外面,通红锃亮,又不敢碰,很疼。他说:“您看我连凉鞋都不敢穿了,疼得厉害。西医叫它丹毒,越到晚上疼得越厉害。”我一看,大脚趾,正是大敦穴。号号脉吧,脉弦而滑,弦为肝脉,滑是热象。大、浮、数、滑主阳,阳主热。大趾上有三根毛,是大敦穴的位置,“厥阴足脉肝所终,大趾之端毛际丛。”那地方有毛,古人就看出来了,还看清了有三根,你说古人的眼睛是不是比咱们看得都清楚,咱们还天天戴着眼镜,看东西都看不清。我就给他开了个方,“龙胆泻肝汤”加上十四克地丁、十四克公英。“湿热毒火,首遇肝经”。张部长问我:“刘老,这到底是什么病,是丹毒吗?”我说:“这叫‘大趾发’。大趾,就是大脚趾,发呢,你看你这个又红又肿,发了。”七副“龙胆泻肝汤”,他晚上就能睡觉了,不疼了。你说这经络在临床是不是管用啊。“龙胆泻肝汤”加公英、地丁,清热解毒,肝经的火毒一清,不就见好了吗? 再说一个例子,是后背疼、脖子疼的。在临床,现在这种病很多,尤其是妇女,脖子疼,来医院一看就是颈椎病,治又治不好。这个病,我们用《伤寒论》太阳经病来辨证。“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就指出了“头项强痛”了。那么足太阳膀胱经它走在什么地方呢?脖子。所以古人注解《伤寒论》说:“项,为太阳之专位;头,为三阳之通位。”头痛有少阳病因、阳明病因、太阳病因,所以头是“通位”。脖子痛,这个就是太阳经的病,所以是“专位”。该怎么办呢?我想大家都知道,有汗的用桂枝加葛根汤,无汗的用桂枝加麻黄加葛根汤。葛根是治脖子疼的神药,很有效,一吃就好。记住,这是指中央一带,脖子甚至到后背都管用。但是,如果你说后背、脖子疼,两边到肩胛也疼,这样再用以前的方子就不管用了。为什么呢?因为这两侧属少阳。太阳行于后,阳明行于前,少阳行于侧,要用小柴胡汤。跟我实习的学生知道,我治后背和肩胛痛,好用柴胡桂枝汤,小柴胡汤加上桂枝、白芍,吃了就好。你看怪不怪,加上柴胡就管两肩,不加就不行,这就是经络,经络辨证嘛,没有这个怎么行呢? 再举一个例子,有一位妇女来看病,一来就见她满脸的怨气:“我都吃了那么多药了,怎么就不见好呢?我不怕花钱,您给我弄点好药。”她得的就是西医说的三叉神经痛,也不是多么重,可怎么也治不好。病人来找我,我说:“你说一说到底怎么个疼法?”她就说后头痛、偏头痛,到肩膀头儿再往下一点,就是耳角的上面一点往下来,这里痛。我一看,就用基础医学和经络学说辨证,这叫三阳经结气。脉象浮弦,稍微有点滑,我就给这个病人开了柴葛解肌汤,柴胡、葛根,还有点羌活、防风,三经风邪一起治,“柴葛解肌三阳病,头痛发热还不眠”。吃了药,病就减轻了,女同志也破涕为笑:“老大夫,我就吃您的药见效,不疼了。”所以说学经络这个事儿,不是一个一般的问题,可以说是中医学的一个伟大的组成部分。我带研究生的时候,有人腿疼来看病,我给他辨证,首先要辨经络,不辨经络怎么能下药开方呢?一条腿有左侧、右侧、前方、后方,有阴经、阳经,就要用经络给划一划。这人腿疼,晚上疼得都哭,我就问他:“你把腿搁在凳子上,给我指一指哪个地方疼啊?”他说就是大腿外侧。外侧都属阳,内侧都属阴。外侧少阳经痛,我说:“你这里面经脉不通。”“足脉少阳胆之经,始从两目锐眦生,抵头循角下耳后,脑空风池次第行。”正好行于大腿

《中医历代名医医案选读》

《中医历代名医医案选读》 1. 血证案 【辩证思路】本案属于热入血分症,此人由于大饱醉,过度饮食,过食辛辣厚味食物,过度饮酒,蓄积胃肠,损伤了胃气,积湿蒸热,阳明热盛,灼伤血络,使淤血壅滞胃中。又正值盛暑之时,外出感受暑邪,暑为阳邪,其性炎热,上升,暑迫血上行,使血不循经故见吐血;胃中淤血上行,行至胸中,故见胸痛;暑性炎热,上升,故见体热头眩;脉见洪而滑,洪为阳脉,盛暑阳气亢盛,肤表开泄,气血向外,故见洪脉,食积饮停,邪气充渍脉道,鼓动脉气,故见脉滑。本案是饮食不节导致的血症。 【治疗特色】《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症瘕痃癖痞源流》:“其有脏腑虚弱,寒热失节,或风冷内停,饮食不化,周身运行之血气,适与相值,结而生块,或因跌仆,或因闪挫,气凝而血亦随结,经络壅瘀,血自不散成块,心腹胠胁间苦痛,渐至羸瘦,妨于饮食,此之谓血症。”进仲淳认为治吐血有三决:“宜行血不宜止血”,行血乃使血循经络,不致瘀蓄;“宜补肝不宜伐肝”,伐肝则损肝之体,使肝愈虚而不藏;“宜降气不宜降火”,气有余便是火,故降气即可以降火。血热吐血当以凉血止血,正如叶天士所谓“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治当以清热解毒,凉血散血。而前面的医生却诊断为劳心焦虑所致的吐血,用茯苓补心汤治之,该方主要治思虑过多,心神溃乱,烦躁不寐心气为邪所致的吐血之证。显然诊断错误,导致用方用药也错。滑寿先用犀角地黄汤再用桃仁承气汤,两方都具有泻热凉血散瘀之功效,但是滑寿却根据疾病不同阶段的不同症状作出详细的诊断,从而更好更快的治愈了患者。犀角地黄汤方中用犀角凉血清心解热毒,使火平热降。用生地凉血滋阴生津,助凉血止血。再以桃仁承气汤逐淤泻热,方中桃仁苦甘平,活血祛瘀;大黄苦寒,下淤泻热。 2. 怔忡案 【辩证思路】本案属怔忡案,属心火亢盛而兼有脾胃气虚之证。“其人平生志大心高,所谋不遂,思虑过度,致内伤也”由此可知患者有心火亢盛,阴血不足之证,心火亢盛则心神被扰,阴血不足则心神失养,故见怔忡善忘,失眠多梦,心烦,舌红,脉细数等症。而口舌干燥,多汗,四肢疲软,发热,可知患者脾胃气虚,脾胃纳运乏力,少气懒言,四肢疲软。气虚则发热,故见患者多汗,口舌干燥。其实脾胃气虚皆由心病而起。病人怔忡善忘事,且口淡舌燥,汗出偏多,四肢无力发软,全身发热,小便白而且浊。很多医生会诊断为是内伤不足导致的心神不宁,心阳虚损且不足,所以用药也就采用鹿茸,附子等药治疗。这是由思虑过度,为厥阴之火所害。君火与相火的关系是“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即君火在心,主发神明;相火在肝肾,禀命行令。心神清明,机体的生命活动有序稳定,相火自然潜藏守位以发挥其温煦,推动作用。脾胃气虚皆由心病而起。心为君主,

《中医历代名医医案选读》

《中医历代名医医案选读》 1.血证案 【辩证思路】本案属于热入血分症,此人由于大饱醉,过度饮食,过食辛辣厚味食物,过度饮酒,蓄积胃肠,损伤了胃气,积湿蒸热,阳明热盛,灼伤血络,使淤血壅滞胃中。又正值盛暑之时,外出感受暑邪,暑为阳邪,其性炎热,上升,暑迫血上行,使血不循经故见吐血;胃中淤血上行,行至胸中,故见胸痛;暑性炎热,上升,故见体热头眩;脉见洪而滑,洪为阳脉,盛暑阳气亢盛,肤表开泄,气血向外,故见洪脉,食积饮停,邪气充渍脉道,鼓动脉气,故见脉滑。本案是饮食不节导致的血症。 【治疗特色】《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症瘕痃癖痞源流》: “其有脏腑虚弱,寒热失节,或风冷内停,饮食不化,周身运行之血气,适与相值,结而生块,或因跌仆,或因闪挫,气凝而血亦随结,经络壅瘀,血自不散成块,心腹胠胁间苦痛,渐至羸瘦,妨于饮食,此之谓血症。”进仲淳认为治吐血有三决: “宜行血不宜止血”,行血乃使血循经络,不致瘀蓄;“宜补肝不宜伐肝”,伐肝则损肝之体,使肝愈虚而不藏;“宜降气不宜降火”,气有余便是火,故降气即可以降火。血热吐血当以凉血止血,正如叶天士所谓“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治当以清热解毒,凉血散血。而前面的医生却诊断为劳心焦虑所致的吐血,用茯苓补心汤治之,该方主要治思虑过多,心神溃乱,烦躁不寐心气为邪所致的吐血之证。显然诊断错误,导致用方用药也错。滑寿先用犀角地黄汤再用桃仁承气汤,两方都具有泻热凉血散瘀之功效,但是滑寿却根据疾病不同阶段的不同症状作出详细的诊断,从而更好更快的治愈了患者。犀角地黄汤方中用犀角凉血清心解热毒,使火平热降。用生地凉血滋阴生津,助凉血止血。再以桃仁承气汤逐淤泻热,方中桃仁苦甘平,活血祛瘀;大黄苦寒,下淤泻热。 2.怔忡案 【辩证思路】本案属怔忡案,属心火亢盛而兼有脾胃气虚之证。“其人平生志大心高,所谋不遂,思虑过度,致内伤也”由此可知患者有心火亢盛,阴血不

中医各类古籍医案及论述

前言 中医医案是医者诊治疾病的书面记录,她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医者诊治疾病时理、法、方、药一线贯穿的思维过程,注重事实,不尚空谈,既有成功之经验,又有失败之教训,惿怵砥砺,是以启人心智,垂范后学。 中医医话乃医者记录读书、临证、做人、做学问等见闻阅历、心得体会的短文、随笔,为医者的经验之谈,行文不拘一格,文字精炼,内容广博,言出有据,富于新颖性、趣味性、可读性、启发性等,切于用而博子学,给人教益良多。 总之,中医医案医话内涵丰富,源自心得,实效切用,多有发明。原汁原味、真实生动地体现了中医临证理法方药,神圣工巧的实践过程,不失为启渝性灵,体悟中医智慧,提高临床技能,真正步入中医之门,登其堂、入其室、窥其奥、师其法、博其用、显其效、章其道的一条光明大道。 学习中医医案医话,应注意以下几点:1.广闻博览,开阔眼界;2.精研思,领悟要旨(eg: 诊察疾病的技巧、识证立法的要点、遗方用药之经验、剂型剂量与用法、复诊转方之变化、失治误治之原因etc);3.参看评注、借鉴运用等。现就古今医案医话中遴选数则,以与读者共享之: 正文: 附: 先贤论医案医话 ①xx: 医书虽众,不出二义: 经文、本草、经方,为学术规矩之宗;经验、医方案、笔记,为灵悟变通之用,二者并传不朽。 ②xx:

医案者何?善诊治有成效,剂有成法,固记之手册,俾人人可据而用之。 ③xx: 医之有方案,犹名法家之有例案,文章家之有试读。 ④xx学海: 海家医案中比有一生最得力处,细心遍读,是能箤众家之所长矣。 ⑤xx: 闻之名医能审一病之变与数病之变;而曲折以赴之,操纵于规矩之中,神明于规矩之外,靡不随手而应,始倍法有尽而用法者之巧无尽也。成案甚多,医之法在是,法之巧亦在是。 ⑥xx: 医书论证,但纪其常,而兼证之纷淆,病源之递嬗,则乃不能条分缕析,反致杂乱无章。惟医案则恒随见症为迁移,活泼无方,具有万变无穷之妙,俨如病人在侧,馨咳亲闻。所以多读医案,绝胜于随侍名师而相于晤对一堂,上下议论,何快如之!⑦陆渊雷: 宋后医书,多偏玄理,惟医案具事实精核可读,名家工巧悉箤于是……学者欲求前人之经验心得,读医案最有线索可寻。 ⑧xx: 录之(医案)既自砥,且勉后学 ⑨程门雪: 一个中医临床医生,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就会缺乏指导临床实践的有力武器,而如无各家医案作借鉴,那么同样会陷入见浅识寡,遇到困难束手无策。 ⑩xx:

名医刘炳凡脾胃28治法及医案赏析

名医刘炳凡脾胃28治法及医案赏析 刘炳凡老中医脾胃治法28则 薛东庆整理于2008-10-27晚。 (一)调和营卫法(营卫不和)[/B] 刘氏认为:“脾为之卫”,脾虚时可导致免疫功能低下。《内经》云:“阴者藏精而起亟,阳者卫外而为固。”[/B]脾胃健运,阴裕阳充,则抵抗力自然提高,此法常用于表虚易感者。 如刘氏治康某某,女,40岁,常自汗出,易感冒,怠倦嗜睡,少气懒言,脉缓弱无力,与黄芪建中汤[/B]7剂而病解,此东垣五药之一,乃《金匮要略》治“虚劳里急诸不足”者。尤在泾云:“急者缓之必以甘,不足者补之必以温,而充虚塞空则黄芪尤有专长也。”所以固表止汗,可防复感,用之屡验。 (二)和胃疏肝法(附肝气犯胃案)[/B] “胃不和则卧不安”、“胃宜降则和”。刘氏认为:肝胆气郁,多见胃气上逆,故降胃必须平肝。胃寒不和则泛清涎;胃热不和则食入即吐;过饱不和则宜消其食;过饥不和则宜填其空。和则纳,降则通,肝之疏泄利则气不滞血不瘀,而痛止矣。 如治范某某,女,42岁,患者精神不爽,胃脘刺痛连胁,影响睡眠,恶心欲呕,不思饮食。经某医院用纤维胃镜检查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曾用中西药治疗,疗效不明显。察其舌质淡红而边紫暗,苔白薄,其脉弦涩。此乃肝胃不和,肝气横逆犯胃,气滞血瘀而作痛。治宜和胃疏肝,调达气血。方用沙参、茯苓、怀山、炙甘草、法夏、广皮、灵脂、蒲黄、延胡索、白芍、甘松、砂仁。服上方14剂,胃痛缓解,恶心欲呕消失,食纳增加,拟原方14剂,服完病愈,未再复发。 刘氏认为:本例患者久病体虚,精神不爽,气郁伤肝,肝气横逆犯胃,气机阻塞瘀滞,胃失和降而痛连脘胁。故治疗用陈夏六君加砂仁,以健脾和胃,用沙参、怀山易参术者,养脾胃之阴也。《别录》云:“沙参疗胃痹心腹痛。”用延胡、白芍、灵脂、蒲黄、甘松,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不治“炎”而炎症自愈。 (三)和胃利胆法([/B]附胆囊炎医案) 胆邪犯胃,则痛呕胆汁,利胆而不和胃降逆,则非其治也。虽然,“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但调其升降者仍在脾胃,故立和胃利胆法。 如治谭某某,女,44岁。患者右上腹、胁下时痛,且向右肩放射,阵发性加剧,反复发作1年余,发时剧痛,呕吐黄水。到湖南省人民医院胆囊造影检查,发现胆囊肿大为7cm×4cm,诊断为胆囊炎,准备手术,患者不愿,于1980年5月来院就诊。 初诊时,除上述症状外,并见面色萎黄,纳差,体倦,小便黄,舌苔薄白,质红,脉弦数。此乃肝胆郁热,气滞血瘀而痛。治宜和胃降逆,疏肝利胆,佐以益气活血,欲降之必先升之。方用四逆散加减:柴胡、白芍、枳实、甘草、太子参、沙参、丹参、女贞子、灵脂、蒲黄、郁金、金钱草,另加火硝(胶囊装吞)、鸡内金、隔山消。 复诊:服前方30剂,右胁胀痛缓解,停药。3个月后复查,胆囊缩小,但仍体倦,舌红,脉弦不数。仍用原方15剂,以善其后。过1年反映,愈后未复发。 刘氏认为:胆附于肝,肝胆郁热,气滞血行不畅,故右上腹、胁下阵发性剧痛,呕吐黄水,小便黄,脉弦数。方用四逆散、郁金、鸡内金、隔山消疏肝利胆,太子参、沙参、女贞子益气养阴,丹参、灵脂、蒲黄活血化瘀。[/B]即《内经》所谓“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是也。 (四)养胃宁心法(脏躁案) 《金匮》曰:“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此多因情志抑郁,心脾受

名医治慢性咽炎医案

名医治慢性咽炎医案(三) 干祖望验案 (1)病历摘要:洪某,男,37岁。慢性咽炎4年,近来咽干甚,常求凉饮冀润,咽喉疼痛引及枕部、两肩,头昏脑沉,尿色浓黄。检查见咽峡中等充血,咽后壁小血管扩张,双扁桃体Ⅰ度肿大,表面粗糙。舌苔薄白,脉实。证属肺胃蕴热,熏灼津液,咽喉失于濡养。治宜清肺泻胃,养阴生津:熟地黄、知母、麦冬、金银花各10g,生石膏、芦根各30g,牛膝、桔梗各6g,甘草3g。上方连服30剂而愈。(张泽民,《江苏中医杂志》1992;4:3-5) (2)妙法解析:此例患者病机从肺胃蕴热,津液受损,咽喉失养认识。方中生石膏、知母清泄肺胃热邪;熟地黄、麦冬滋补肺肾之阴;金银花清热解毒,芦根清热生津;牛膝引热下行并利咽;桔梗、甘草为清利咽喉之要药。 何宗德验案 (1)病历摘要:张某,男,33岁。咽喉干涩不适3年,常有刺痛,多粘痰,时有干呕恶心,张口刷牙时明显,脘腹胀闷,纳可眠欠,二便正常。检查见患者为痰湿之体,咽后壁滤泡增生,色红少津,咽反射增强,张口则呕恶,脉软,苔黄腻。证属痰热互结,胃气不顺。治以清热化痰,和胃降逆:柿蒂、竹茹、半夏、玄参、莱菔子、生地黄、陈皮、茯苓、

天花粉各9g,土牛膝根12g,甘草3g。7剂。二诊:痰咳腹胀消失,干呕恶心大减,滤泡未减,但色转淡黄。处方:上方加夏枯草12g,7剂。三诊:干呕恶心已解,咽觉干涩,滤泡如前。改用益气固表,化痰散结法:生黄芪30g,夏枯草15g,白术、防风、杏仁、贝母、玄参、生地黄、沙参各9g,生姜皮、生甘草各3g。每周复诊一次,基本守三诊方,前后共六诊,症状全平,滤泡消退。(何宗德,《上海中医药杂志》1989;2:20) (2)妙法解析:本例患者病机从痰热互结,胃气不顺认识。治以清热化痰,和胃降逆。方中陈皮、茯苓、半夏、甘草为二陈汤,燥湿化痰;柿蒂、竹茹、莱菔子理气和胃降逆;玄参、生地黄、天花粉养阴生津;土牛膝根利咽止痛;夏枯草化痰散结以消滤泡之增生。三诊方中,生黄芪、白术、防风为玉屏风散,益气固表;夏枯草除痰散结;杏仁、贝母化痰;玄参、生地黄、沙参养阴润肺利咽喉;生姜皮利湿化痰;生甘草利咽,调和诸药。 魏湘铭验案 (1)病历摘要:陈某,女,42岁。咽喉感觉不爽,如物梗塞感半年,西医治疗未效。查见咽部粘膜暗红,扁桃体不大,咽侧索及淋巴滤泡增生。大便较干燥,舌红,苔薄黄,脉稍数有力。此属肺气不利。治以清热利肺:桑白皮15g,地骨皮12g,甘草5g,枳壳、杏仁、桔梗各6g,麦冬、瓜蒌壳、

黄帝内经三阴三阳图解历代中医名家医案

黄帝内经三阴三阳图解,历代中医名家医案。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中土难生,明师难遇。大事因缘自觉觉他普度众生觉行圆满共臻彼岸。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波罗蜜之课程…… 2016-09-27 林瑞娟于北京 三陰三陽经脉离则为三,合则为一 三阴三阳圆运动:三阴三阳又可以细分。 都知道经络运行的起点是太阴肺经, 经过一轮的循环,经过手太阴(艮立秋脾肺)肺, 手阳脉大肠,足阳脉胃(兑春分阳明大肠胃),足太阴脾会到胸中。 你发现了什么? 第一轮的循环就是太阴和阳明。 下面看第二轮的循环,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足少阴肾,再次回到胸中。 第二轮是少阴和太阳。第三轮则是最后一轮循环,不用看看,就剩下厥阴和少阳了。 第一轮的运行,是阴阳气的起始,阴气和阳气刚开始运行,

自然阳气盛,阴气盛, 所以命名为阳脉和太阴。第二轮阴阳气稍弱,就命名太阳和少阴, 而第三轮阴阳气衰,则命名厥阴和少阳。三阴三阳的时、位、性三阴三阳的哲学基础是“一分为三”和“一分为二”的有机结合。 “一分为三”是古人的宇宙观,是对时间和空间的划分。 “一分为二”则是方法论,是事物的属性。 在《周易》中“一分为三”被称作“三极(才)之道”, “一分为二”称作“一阴一阳之为道”。 三阴三阳是“兼三才而两之”的结果,——“六爻之动”。 一、六时三阴三阳的内涵 三阴三阳是古天文历法的内容,六爻历把一天分为三阴三阳六时, 三阳主昼,三阴主夜,太阳为初始之阳,生于日出,少阳为最盛之阳,

应于日中,阳明为末了之阳,终于日入;太阴为初始之阴, 生于合夜,少阴为最盛之阴,应于夜半,厥阴为末了之阴, 终于平旦。把一年分为三阴三阳六节,则太阳始于春分, 少阳应于夏至,阳明止于秋分; 太阴始于秋分,少阴应于冬至,厥阴止于春分。 二、三阴三阳与八卦的关系“土主甲己,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 子午之上,少阴主之;丑未之上,太阴主之;寅申之上,少阳主之; 卯酉之上,阳明主之;辰戊之上,太阳主之;己亥之上,厥阴主之。” 从《内经》来看,三阴三阳之说见于《内经·阴阳离合论》,

古代名医医案

古代名医医案(虚证) 一、晋景公病入膏肓 公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未至,公梦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公曰:“良医也。”厚为之礼而归之。(《左传·成公十年》 二、赵简子昏睡五日 当晋昭公时,诸大夫强而公族弱。赵简子为大夫,专国事。简子疾,五日不知人,大夫皆俱,于是召扁鹊。扁鹊入视病,出,董安于问扁鹊。扁鹊曰:“血脉治也,而何怪!昔秦穆公尝如此,七日而寤。寤之日,告公孙支与子舆曰:我之帝所甚乐。吾所以久者,适有所学也。帝告我:晋国且大乱,五世不安,其后将霸,未老而死。霸者之子其令而国男女无别。公孙支书而藏之,秦策于是出。夫献公之乱、文公之霸,而襄公败秦师于淆而归纵淫,此子之所闻。今主君之病与之同,不出三日必间,间必有言。 居二日半,简子寤。语诸大夫曰:“我之帝所甚乐,与百神游于钧天,广乐九奏万舞,不类三代之乐,其声动心,有一熊欲援我,帝命我射之,中熊,熊死。又罴来,我又射之,罴死。帝甚喜。赐我二笥,皆有副。见吾儿在帝侧,帝属我一翟犬,曰:及而子

之壮也以赐之。帝告我:晋国且世衰,七世而亡。赢姓将大败周人于范魁之西,而亦不能有也。”董安于受言,书而藏之。以扁鹊言告简子,简子赐扁鹊田四万亩。(《史记·扁鹊列传》)三、张仲景诊王仲宣 仲景见侍中王仲宣,时年二十余,谓曰:“君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汤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汤勿服。居三日,见仲宣,谓曰:“服汤否?”仲宣曰:“已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汤之诊,君何轻命也。”仲宣犹不言。后二十年果眉落,后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终如其言。(《针灸甲乙经》序) 四、武成帝幻视 武成酒色过度,恍惚不恒。曾病发,自云初见空中有五色物,稍近,变成一美妇人,去地数丈,亭亭而立。食顷,变为观世音。之才曰:“此色欲多,大虚所致。”即处汤方,服一剂,便觉稍远,又服,变成五色物,数剂汤,疾竟愈。(《北齐书·徐之才传》) 五、秦王俊病入灵府 许智藏,高阳人也……会秦孝王俊有疾,上驰召之。俊夜中梦其亡妃崔氏泣曰:“本来相迎,如闻许智藏将至,其人若到,当必

中医火神派医案新选

中医火神派医案新选 百科名片 火神派是指以清末名医郑钦安为开山宗师,理论上推崇阳气,临床擅用附子的一个医学流派。《中医火神派医案新选》收 集了21位火神派名家的344个精彩案例,精心加以点评,目录 基本信息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书名:中医火神派 医案新选 作者:张存悌,徐放,黄靖淳主编

出版社: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6-1 I S B N :9787538164398 定价:¥30.00 [1] 编辑本段内容简介 火神派是指以清末名医郑钦安为开山宗师,理论上推崇阳气,临床擅用附子的一个医学流派,具有十分独特的学术风格。百余年来代有传人,像吴佩衡、祝味菊、卢崇汉等均以“吴附子”、“祝附子”、 “卢火神”之名而驰名医林,屡起重症、大症,广为世所传颂。当前,火神派已成热门话题,引起医坛的广泛重视。 本书收集了21位火神派名家的344个精彩案例,精心加以点评,内容涉及内、外、妇、儿、五官各科,既有常见病,又有更多疑难杂症,用药独特,疗效突出,令人大开眼界,展现了火神派丰富各异的临床经验,读之尽可领略火神心法。全书选案精严,点评精当,予人诸多启迪。

本书是作者继《中医火神派探讨》、《中医火神派医案全解》之后编纂的另一部医案专著,各书互为补充,绝不重复。不仅可以推动火神派的传承发扬,而且有助于各家学说和基础理论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适合中医界和中医爱好者阅读,尤其是中医院校的学生会从中受到教益。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张存悌,1947年生。1982年毕业于辽宁中医药大学,曾任该校第三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内科主任。曾在美国行医,治病治学两栖而乐。擅用经方治疗疑难杂病,患者多有口碑。现已著书15部,包括《欣赏中医》、《品读名医》、《汤头歌诀应用新解》等。近年研究火神派,著有《中医火神派探讨》、《中医火神派医案全解》两书,是为最早系统研究火神派的专著。 编辑本段图书目录 前言 火神派简介 一、火神派释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