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本科统计学教学大纲新

本科统计学教学大纲新

本科统计学教学大纲新
本科统计学教学大纲新

XX学院

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XX 课程名称:统计学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物流管理

课程负责人: XX 制(修)订时间: XX年X月

专业负责人审核:

专业建设委员会审核:

XX年XX月

《统计学》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XX 适用专业:物流管理

适用学期:第五学期执笔人: XX

学时: 36 制(修)订时间: XX年XX月

一、课程定位

(一)课程性质

《统计学》课程是一门研究客观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方法论科学,具有综合性、应用性和数量性的特征。统计学是教育部规定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类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学院经济类、管理类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

(二)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学习本课程使学生掌握市场经济条件下,数据资料的搜集加工、分析及预测方法,本课程将在详细讲解统计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重点阐述统计分析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应用,力求体现统计学的数量性与客观性相结合的特点。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理解并识记统计学的有关基本概念和范畴;掌握并能运用统计基本方法和技术进行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一定的统计分析,使学生掌握并应用该工具为自己所学专业服务,以提高学生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统计学》课程以现代统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为基本结构,为提供统计信息、应用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决策奠定必要的专业基础。本课程是进一步学习经济学类、管理学类相关专业课程的必要前提。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统计的起源和发展

(2)理解统计的基本含义、类型

(3)理解统计调查方式和种类

(4)掌握统计分组的方法与技巧

(5)掌握总量指标、相对指标的计算

(6)掌握趋势测度的计算方法与应用场合

(7)理解抽样估计的基本理论

(8)理解时间序列的构成要素与模型

(二)能力目标

(1)能运用统计基本方法采集和处理调查数据的能力

(2)能运用统计技术进行查询、文献检索的能力

(3)能应用统计学理论解决相关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

(4)能利用信息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和管理的能力

(5)能具备中小企业统计相关岗位的基本能力

(三)素质目标

(1)具有良好学习能力(包括获取知识能力、创新能力)

(2)具有良好交际能力(包括协调能力与沟通能力)

(3)具有良好应用能力(包括实际操作能力、职业判断能力以及应变能力)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教学项目

四、教学评价

(一)考核项目

针对本课程作为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有三个考核项目:(1)考核评价学生对统计基本理论及基本方法的理解,由学校主讲老师和

企业兼职老师结合考勤情况、学习态度、学生作业、平时测验评定。

(2)考核统计数据的整理、统计指标应用等基本技能的掌握,可采用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法。

(3)考核学生运用所学基本知识分析实际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给予特别鼓励,综合评价学生的能力。

(二)考核方式

本课程采用平时考核和期末闭卷考试相结合的形式,

(三)成绩评定

考试课程总评成绩(100%)=平时成绩(40%)+期末考试(60%),其中:

平时成绩(40%):出勤率,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课内实训,学生遵守纪律以及上课积极参与活动情况。

期末考试(60%):理论知识笔试考核。

五、建议使用的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统计学基础(第2版)》教学大纲

《统计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工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金融保险、电子商务课程类型职业基础课学分数3 学时数48 第一部分总纲 一、课程性质、教学目的 1.课程性质 统计学基础是为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的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经济管理工作者和经济研究人员所必备的一门知识。它研究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去搜集、整理、分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数据,并通过统计所特有的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表明所研究的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水平、速度、比例和效益,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规律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作用,描述社会经济现象数量之间的联系关系和变动规律,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 2.教学目的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统计工作的基础理论、主要方法和基本技能;以社会经济统计工作的一般原理和原则为主,密切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从事各项经济工作、财会工作和管理工作奠定分析研究的基础。 3.前导课程与后续课程 该课程的开出一般在经济数学、经济学基础之后。

二、推荐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 宋粉鲜,陈世文.《统计学基础》,现代教育出版社,2012年1月。 2. 宋粉鲜,陈世文.《统计学基础——习题与实训》,现代教育出版社,2012年1月。 3. 栗方忠.《统计学原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 4. 栗方忠.《统计学原理标准化题型习题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 5. 马庆国.《管理统计》,科学出版社,2 002年8月。 6. 贾俊平.《统计学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7. Douglas A. Lind, William G. Marchal, Robert D. Ma son. Statistical Techniques in th Business and Economics(11 ed.).中信出版社,2002年。 8. Ron Larson, Betsy Farber. Elementary Statistics.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三、大纲执行说明 本课程教学内容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两部分。

应用统计学教学大纲

应用统计学教学大纲 (2007-2008年第一学期) 1.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应 用 统 计 学+实践 课程编号: ST3102 课程性质: 本科生必修课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概率论、线性代数 总学时:32 总学分:2 2.任课教师 姓名:胡平 电话:82665098 电子邮件:helenhu@https://www.wendangku.net/doc/c717369487.html, 办公地点:管理大楼607 办公时间:通过EMAIL或预约 课程网站: 3.课程简介 统计学是研究不确定性现象数量规律性的方法论科学,是对客观现象进行定量分析的重要工具。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侧重于统计方法的应用,目的在于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基本掌握在经济和工商企业的管理等方面的一般统计分析方法,能够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实际问题进行统计分析,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高级统计方法的学习和研究打基础。 4.学习目标及内容 课程学习总目标 性质:统计学是研究不确定性现象数量规律性的方法论科学,是对客观现象进行定量分析的重要工具。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侧重于统计方法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基本掌握在经济和工商企业的管理等方面的一般统计分析方法,能够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实际问题进行统计分析,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高级统计方法的学习和研究打基础。 任务:重点掌握应用统计学在经济和工商企业的管理等方面的初级统计分析方法;重点掌握SPSS统计分析软件包或Excel软件的基本操作。

各章学习目标及内容 (1) 第一章 课程介绍,导言 a)学习目标:学完本章后,学生要能够: i.了解统计学的发展 ii.理解学习的重要性 iii.解释在管理和社会经济中统计分析的实际意义 iv.描述课程的构成和重点 v.将前修课程的内容应用在本课程中 b)内容 i.第一节统计学的发展 ii.第二节 统计分析方法的步骤 iii.第三节 统计数据的分类和来源、调查方法、组织形式 iv.第四节 统计数据的基本描述 v.第五节 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2) 第二章统计学中的有关指标和抽样推断 a)学习目标:学完本章后,学生要能够: i.识记、理解和解释平均指标和标志变异指标、统计指数 ii.了解常用的统计指数 iii.描述统计指数的一般编制步骤 iv.了解抽样推断的意义、特点和基本概念 v.掌握抽样误差的概念、计算 vi.了解抽样估计的优良标准、方法 vii.理解抽样方案设计的原则及确定样本量 b)内容 i.第一节平均指标和标志变异指标 z平均指标:位置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数值平均数—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 z标志变异指标:全距、平均差、标准差 标志变异系数、偏度、标准化 ii.第二节统计指数 z概念、作用和分类 z综合指数——数量指标指数、质量指标指数 z指数因素分析——体系、因素分析法 z常见的统计指数 iii.第三节抽样推断 z概述——意义、特点、基本概念、 z抽样方法、组织形式 z抽样误差——概念、计算 z抽样估计——优良标准、方法 z抽样方案设计——原则及确定样本量

《统计学(第六版)》教学大纲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授课对象: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社会学专业、档案学专业、新闻学专业等 开课学期:第3、4、5、6学期 学分:4学分 主讲教师:……等 指定教材:贾俊平、何晓群、金勇进编著,《统计学》(第六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教学目的: 《统计学》是为我校非统计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基础必修课,总课时约54学时。设置本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有关统计知识方面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统计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教学应达到的总体目标是: 使学生能系统地掌握各种统计方法,并理解各种统计方法中所包含的统计思想。 使学生掌握各种统计方法的不同特点、应用条件及适用场合。 培养学生运用统计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1章导论 课时:1周,共3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统计及其应用领域 一、什么是统计学 统计学的概念。描述统计。推断统计。 二、统计的应用领域 统计在共生管理中的应用。统计在其他领域的应用。统计的误用与正确使用。 三、历史上著名的统计学家 一些主要的统计学家。 第二节统计数据的类型 一、分类数据、顺序数据、数值型数据 分类数据。顺序数据。数值型数据。 二、观测数据和实验数据 观测数据。实验数据。 三、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 截面数据。时间序列数据。 第三节统计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总体和样本 总体。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样本。样本容量。 二、参数和统计量 参数。统计量。 三、变量 变量。变量的类型。 第2章数据的收集 课时:1周,共3课时

第一节数据来源 一、数据的间接来源 二手数据。 二、数据的直接来源 统计调查方式。数据的收集方法。 第二节调查设计 一、调查方案的结构 调查目的。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调查项目和调查表。 二、调查问卷设计 问卷的结构。提问项目设计。回答项目的设计。问题顺序的设计。第三节数据质量 一、数据的误差 抽样误差。非抽样误差。 二、数据的质量要求 第3章数据的图表展示 课时:1周,共3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数据的预处理 一、数据审核 原始数据的审核。二手数据的审核。 二、数据筛选 数据筛选的意义。用Excel进行数据筛选。 三、数据排序 数据排序的作用。用Excel进行数据排序。 第二节分类和顺序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一、分类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频数与频数分布。用Excel制作频数分布表。分类数据的图示方法。 二、顺序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累积频数与累积频率。顺序数据的图示方法。 第三节数值型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一、数据分组 分组方法。 二、数值型数据的图示 直方图。茎叶图和箱线图。线图。雷达图。 第四节统计表 一、统计表的构成 二、统计表的设计 第4章数据的概括性度量 课时:1周,共3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集中趋势的度量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doc

《统计学》 教 学 大 纲 郑州大学商学院

绪论 内容 绪论中所阐述的内容,是对课程全面的概括和归纳,学习好绪论中的有关概念和思想,对本课程学习的全过程是十分必要的。 (一)考核知识点 1、统计数据与统计学 2、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 3、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二)考核要求 1、统计数据与统计学 (1)了解:统计学的概念。 (2)理解:统计数据与统计学、统计方法与数量规律性的关系。 2、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 (1)了解:统计学的三个源头。 (2)理解:统计学的发展原因。 3、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了解:统计学与数学的关系。 (2)理解: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一章统计数据的搜集与整理 内容 统计数据是我们利用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的基础。那么,我们从哪里取得所需的统计数据呢?在取得统计数据之后,怎样才能使这些数据适合于我们分析的需要呢?本章所讲述的就是有关数据的搜集与整理方法,具体内容包括数据的计量与类型、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和显示的方法等问题。

学习本章时,应在了解数据的计量尺度和类型的基础上,系统掌握统计调方案的内容,并能根据特定的调查内容设计具体的调查方案;掌握统计调查的具体方法以及不同方法的特点及适用条件;重点掌握统计数据的整理及显示方法,能够运用所学习的方法将原始数据整理成适当的频数分布表,并能利用图形显示统计数据;掌握统计表的构成内容和设计方法。 (一)考核知识点 1、数据的计量尺度 (1)数据的计量尺度。 (2)数据的类型。 2、统计数据的搜集 (1)统计调查方案。 (2)统计调查方法。 (3)统计数据的间接来源。 3、统计数据的整理 (1)统计数据的审核。 (2)统计分组与频数分布。 (3)频数分布的图示和类型。 (4)统计表。 (二)考核要求 1、统计数据的计量与类型 (1)数据的计量尺度 ① 了解:四种数据计量尺度的含义。 ② 理解:四种数据计量尺度的区别和特征。 (2)数据的类型 ① 了解:数据两种类型的含义。 ② 理解:数据两种类型的区别和应用。 2、统计数据的搜集 (1)统计调查方案 ① 了解:统计调查方案的作用。 ② 理解:统计调查方案的主要内容。 ③ 掌握: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变量、变量值的涵义。 (2)统计调查方法 ① 了解:统计报表、普查、典型调查、重点调查的涵义。

应用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教学总结

《应用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应用统计学》是高职高专院校经济类及管理类专业必修课的核心课程,是其它专业的选修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使学生掌握各种调查、各类数据的分析以及对未来前景预测的方法,本大纲将从实际应用入手,即在统计基础理论上重点阐述统计工作各阶段的实际操作方法,力求体现统计学的社会性与技术性相结合的特点。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灵活运用统计基本方法和技术进行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全面提高学生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工作能力。 该课程的开出在经济学、经济数学基础、计算机基础课程之后。设置本课程的目的不仅是为学习专业统计课程和计量经济课程奠定基础,同时也是学习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的后继课程。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力求反映高职高专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方向,要求在教学工作中,紧密结合现实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需要,吸取国内外统计科学研究新成果,不断提高本课程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中,本着简洁而具体的原则,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技能的培养,扩展知识面,以培养学生敏锐的定量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第二部分教学过程建议 一、教学环节 本课的教学主要面授系统讲授《应用统计学》教材,建议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和解答疑难问题,特别是作业练习的讲评和模拟实践的指导(包括上机操作)。由于本课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因此学生必须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作业。本课的成绩考核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即作业练习与实践考核

2018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2018《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总述

二、教学时数分配

三、单元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和内容设置 第一章数据与统计学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明确统计学的性质和特点,掌握数据的基本类型,正确地理解统计学中常用的基本术语,了解统计学的基本应用范围,从大的方面、从体系和主线上掌握这门课程的内容,这是学习《统计学》的起点。 本章的重点、难点: 重点:统计学的学科性质及其特征;描述统计与推断统计的区分;统计 学的基本概念。 难点:统计学的基本概念;统计研究方法 内容设置: 1.1统计学的性质及其种类 1.2统计的应用领域 1.3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1.4 统计研究方法

第二章数据的采集、整理和显示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统计数据搜集与整理的基本方法,掌握各种方法的特性。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数据调查方式和方法,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科学的加工整理,为以后各章学习统计分析方法打下基础。 本章的重点、难点: 重点:统计调查方法;统计调查体系;统计分组;频数分布与变量数列 的编制;全距、组距与组数的关系 难点:统计分组;频数分布数列的编制方法与技巧 内容设置: 2.1数据的采集 2.2数据的整理 2.3频数分布 2.4数据的显示 第三章统计数据的描述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数据分布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的测度,重点掌握分组数据的均值和标准差及变异系数的计算,并能加以灵活运用,了解数据分布形状(即偏度与峰度)及其测度。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集中趋势的测度指标及其计算方法;离散趋势的测度指标及其计算方法; 难点: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与应用场合;离散程度测度指标的计算方法与应用场合 内容设置: 3.1集中趋势的测度 3.2离散趋势的测度 3.3偏度和峰度的测度(自学) 3.4 相对位置的测度及异常值的检测 第四章时间序列分析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时间数列的定义、种类,掌握计算时间序列的水

2018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2018《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总述

、教学时数分配

三、单元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和内容设置 第一章数据与统计学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明确统计学的性质和特点,掌握数据的基本类型,正确地理解统计学中常用的基本术语,了解统计学的基本应用范围,从大的方面、从体系和主线上掌握这门课程的内容,这是学习《统计学》的起点。 本章的重点、难点: 重点:统计学的学科性质及其特征;描述统计与推断统计的区分;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难点:统计学的基本概念;统计研究方法 内容设置: 1.1统计学的性质及其种类 1.2统计的应用领域 1.3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1.4统计研究方法

第二章数据的采集、整理和显示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统计数据搜集与整理的基本方法,掌握各种方法的特性。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数据调查方式和方法,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科学的加工整理,为以后各章学习统计分析方法打下基础。 本章的重点、难点: 重点:统计调查方法;统计调查体系;统计分组;频数分布与变量数列的编制;全距、组距与组数的关系 难点:统计分组;频数分布数列的编制方法与技巧 内容设置: 2.1 数据的采集 2.2 数据的整理 2.3 频数分布 2.4 数据的显示 第三章统计数据的描述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数据分布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的测度,重点掌握分组数据的均值和标准差及变异系数的计算,并能加以灵活运用,了解数据分布形状(即偏度与峰度)及其测度。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集中趋势的测度指标及其计算方法;离散趋势的测度指标及其计算方法; 难点: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与应用场合;离散程度测度指标的计算方法与应用场合 内容设置: 3.1 集中趋势的测度 3.2 离散趋势的测度 3.3 偏度和峰度的测度(自学) 3.4 相对位置的测度及异常值的检测 第四章时间序列分析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时间数列的定义、种类,掌握计算时间序列的水平指标分析法与速度指标分析法,了解时间序列的各项构成因素,掌握时间序列的趋势分析方法。 本章重点、难点:重点:时间序列的水平指标分析法、速度指标分析法,时间序列的趋势分析方法。

国民经济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国民经济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国民经济统计学National Accounts Statistics 二、课程编码: 三、学时与学分:40/3 四、先修课程:经济学原理、统计学原理 五、课程教学目标 1、国民经济统计学是统计学专业的基础课程。课程是对国民经济数量现象方面进行方法论研究的一门课程。 2、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旨在引导统计学和宏观经济方向专业的学生加深经济统计专业知识的掌握。该门课程以宏观经济理论为基础,主要内容包容:存量统计、经济总量统计、经济过程统计、经济动态统计、经济结构统计、经济预测与预警系统、国民经济核算。 3、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为统计学专业及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六、适用学科专业:统计学专业 七、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Ch1 总论(4) §1.1 国民经济统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1.2 国民经济统计学科性质和地位 §1.3 国民经济统计指标及指标体系 §1.4 国民经济活动分类 §1.5 统计平衡表方法 Ch2 国民经济资源统计(4) §2.1人力资源统计 §2.2自然资源 §2.3资产负债核算 Ch3 国民经济总量统计(6) §3.1国民经济统计的一般问题 §3.2国内生产总值统计理论 §3.3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统计

§3.4其他国民经济总量指标 §3.5国内生产总值的扩展 Ch4 国民经济过程统计(6) §4.1财政与税收统计 §4.2金融与货币统计 §4.3价格统计 §4.4通货膨胀统计 §4.5资金流量分析 Ch5 国民经济动态统计(6) §5.1经济增长统计 §5.2经济周期统计 §5.3经济动向预测方法 Ch6 国民经济结构统计(6) §6.1产业结构统计 §6.2市场结构统计 §6.3区域结构统计 §6.4投入产出分析 Ch7国民经济关系统计(6) §7.1国际贸易统计 §7.2国际投资统计 §7.3外债统计和汇率统计 §7.4国际收支统计 §7.5国际经济比较统计 §7.6国力比较统计 Ch8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6) §8.1国经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点§8.2国民经济核算史 §8.3国民经济账户 §8.4国民经济矩阵 §8.5社会核算矩阵

《教育统计学-教学大纲》

《教育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教育统计学/Educational Statistics 课程编码:040000702总学时数/学分数:32/2 实验学时:0上机学时:0 课程所属部门:所有学院课程负责人: 制定日期:2014年5月 一、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我校培养职教师资的基础课程,授课对象是所有修读职教师资培养课程专业的学生。 教育统计学是运用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教育问题的一门应用科学。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如何搜集、整理、分析由教育调查和教育实验所获得的数字资料,并以此为依据,进行科学推断,揭示教育现象所蕴涵的客观规律。 学习本课程须预先修完《教育学》、《心理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基础课程。同时,本课程也是进一步学习《教育测量与评价》、《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等课程的重要基础。 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在教育研究中分析与处理数据的能力,是提升学生研究素养、能力与技能的核心课程,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实践性。在师范专业知识体系中,本课程是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知识与技能渗透在《教育测量与评价》、《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学法》等课程中,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具有不可替代性。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数据整理、分析、解释等方面的理论与方法,初步掌握从数量方面研究教育现象特征、探讨教育规律、进行有关决策的方法;初步具备从事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在掌握数据处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时,重点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统计推断的方法,尤其是各种统计方法的应用条件和如何科学解释统计计算结

果;掌握教育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教育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科学管理及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 三、课程规范要求 学生在修读本课程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下规范和要求: 1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须严格遵守上课考勤制度,每次上课出勤率须在90%以上,并且每名学生缺课次数不得累计超过3次。 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实际案例讲解抽象的统计原理和方法,并注重讲练结合,通过解题操练和实践应用来加深理解、巩固强化,因此学生不仅要认真听讲,更要及时独立完成课堂练习,边学边练、及时强化,从而保障课堂学习效果。 3针对课程重点难点,学生须做必要的课前准备,进行充分预习,从而使课堂学习有明确的针对性、目的性,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并且要按时独立完成课后练习,及时复习学过的内容。 四、教材、参考书和阅读材料 (1)教材: 《教育统计学》,王孝玲编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第四版)。 (2)参考书: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张厚粲、徐建平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 《教育与心理统计学》,张敏强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出版。《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绍志芳主编,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4年出版。《教育与心理研究中数据分析方法》,潘玉进编著,科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 《教育统计学》,王景英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

统计学教学大纲

统计学教学大纲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统计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代码4140222 二、课程名称 1、中文名:统计学 2、英文名:Statistics 三、课程管理院(系)及教研室统计与统计学院统计系 四、关于本教学大纲的说明 1、适用专业(层次):大学本科 2、总学时与总学分:56学时,其中理论40学时,实验16学时 3、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统计学》课程是国家教育部批准、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工商管理类教学指导委员会讨论通过的经济学类和工商管理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人类迈进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社会对各类信息的需求也日益增 加。无论是国民经济管理和公司、企业的经营及决策,还是科学研究都越来越依赖于数量分析和统计分析方法。统计方法已经成为理、工、农、 医、人文、社会、管理、军事等所有学科领域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本门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1)为经济管理统计提供统计调查、资料整理汇总和统计分析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2)为进一步学习有关统计的专门知识,奠定理论和方法基础; (3)为学习其它经济、管理课程和从事经济研究工作提供数量分析的方法。 (4)学生能运用有关软件对理论教学环节中涉及到的部分方法进行实现,同时完成上机实验题目。 4、先行、后续课程: (1)、先行课程:高等数学、政治经济学 (2)、后续课程:第一类: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课,包括企业经 济统计、国民经济统计学、金融统计学 等。 第二类:是统计方法的深化提高课,包括多元统计分析、时间序列分 析、统计方法专题等。 5、考核方式与成绩构成比例:

《国民经济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国民经济统计学》教学大纲 课程的性质 国民经济统计学是统计学专业的必修课程,是为了培养和检验学生运用所学统计学基础知识,全面认识和分析国民经济而设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课程教学目标 设置本课程的具体目的和要求是:使学生系统全面把握国民经济统计学的总体内容、主要结论和应用条件,吸收国民经济统计学中科学的分析方法和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机制的正确认识,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国民经济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知识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课程适用的专业与年级 本课程适用于统计学专业高年级学生 课程的总学时和总学分 总学时为72学时,4学分。 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是经济学和统计学原理。要求学生在掌握经济学和统计学原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观点的基础上,全民了解国民经济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其主要观点,初步具备科学地鉴别、分析和吸收国民经济统计学科学成份的能力。国民经济统计学使研究有关国民经济现象数量方面的具体方法论,而不是统计学原理中所提出的一般性统计方法,在研究范围和研究角度两方面与部门统计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课程使用的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 本课程使用的教材为邱东主编《国民经济统计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2月版。 教学参考资料为邱东、蒋萍等《国民经济统计前沿问题》,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年4月版。

学时分配表 第1章总论 1.1 为什么要学习国民经济统计学 一、信息社会中的国民经济统计学 二、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对国民经济统计信息及其方法论研究的需求 1.2 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内容 一、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发展方式 二、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范围 三、国民经济核算与国民经济统计学 四、国民经济统计学的主要内容 1.3 国民经济统计学的基本方法 一、指标法和指标体系方法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简介教(学)案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331050 课程名称:《统计学》 总学时数:54 实验或上机学时:12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微积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基础、会计学。 后续课程:计量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学、市场营销学等。 一、说明部分 1、课程性质: 统计学是研究如何搜集数据,分析数据,以便得出正确认识结论的方法论科学。它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研究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去搜集、整理、分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数据,并通过统计所特有的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表明所研究的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水平、速度、比例和效益,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规律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作用,描述社会经济现象数量之间的联系关系和变动规律。本课程在非统计专业的本科教学中,一般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安排在第三学期开设。 2、教学目标及意义: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统计学的基本原理,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方法,在定性分析基础上做好定量分析。用统计学的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们专业的应用技能,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各类问题的实证研究、科学决策和经济管理的需要。同时,也为学习计量经济学、国际投资学、市场营销学等其他分支学科课程奠定基础。 3、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教学内容共计8章: 第一章总论Introduction 第二章统计调查Statistical surveys 第三章统计整理 Statistical Date Arrangement 第四章统计指标分析 Statistical Indicator Analysis 第五章统计抽样Sampling 第六章统计相关与回归分析 Correlation and regression 第七章时间数列分析 Time series analysis 第八章统计指数Index numbers analysis 教学要求:考虑到财经类专业把本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开设,本课程的内容既包括统计方法,也包括必要的社会经济指标核算的基本知识。在各章的教学要求中,有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统计的基本公式、计算方法及数量分析方法的内容按“了解、掌握和重点掌握及综合应用”三个层次要求。 4、教学重点、难点:请见各章节详述。 5、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调查实验、案例讨论及课外调查等。

统计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统计学基础》课程 教学大纲

《统计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 课程内容: 1、统计与统计学 2、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3、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4、常用统计软件简介 基本要求: 1、认识统计学,掌握统计的含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掌握统计学的特点以及总体、总体单位、标志、指标、指标体系和变量等基本概念 3、了解常用统计软件的使用方法 本章重点:统计的含义;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本章难点:总体、总体单位;标志、指标的区别与联系 第二章统计数据的调查与方案 课程内容: 1、数据的分类与计量 2、统计数据的调查 3、调查方案与问卷设计 基本要求: 1、了解并掌握统计数据的分类和计量 2、掌握并区分常见的统计调查方法 3、掌握调查方案的基本内容以及问卷设计的基本要领 本章重点:常见的统计调查方法;调查方案的基本内容以及问卷设计的基本要领 本章难点:统计调查方法的选择;问卷调查的设计 第三章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课程内容: 1、统计整理概述 2、统计分组 3、分配数列 4、统计整理的显示 基本要求: 1、明白统计整理的定义和程序 2、掌握统计分组的概念、要领和程序 3、掌握分配数列的编制 4、运用统计表或统计图显示出统计整理的资料 本章重点:统计整理的程序;统计分组的标志选择;分配数列的编制;统计整理的显示本章难点:统计分组的标志选择;统计整理的显示 第四章综合指标 课程内容:

1、总量指标 2、相对指标 3、平均指标 4、变异指标 基本要求: 1、掌握总量指标的概念及其分类 2、掌握并区分相对指标中的比较相对数、比例相对数、结构相对数和强度相对数 3、理解并掌握平均指标的常见表现形式和计算方法 4、掌握变异指标的概念、分类和计算 本章重点:总量指标的分类;相对指标的分类及区别;平均指标的常见表现形式和计算方法;变异指标的概念、分类和计算 本章难点: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的区别;比较相对数、比例相对数、结构相对数和强度相对数的区别;强度指标与平均指标的区别;平均指标的常见表现形式和计算方法;变异指标的计算第五章抽样推断与假设检验 课程内容: 1、抽样推断的基本概念 2、抽样误差 3、抽样调查的组织形式及抽样方案设计 4、参数估计 5、假设检验 基本要求: 1、了解抽样推断及其相关概念 2、理解抽样平均误差的概念和分类并掌握简单随机抽样误差的计算 3、理解四种抽样方式以及各自的误差计算 4、掌握参数估计的要点以及区间估计的计算 5、掌握假设检验的步骤及其应用 本章重点:抽样平均误差的理解;四种抽样方式抽样误差的计算;区间估计的计算;假设检验的步骤 本章难点:抽样平均误差;简单随机抽样误差的计算;假设检验的应用 第六章时间数列分析 课程内容: 1、时间数列概述 2、时间数列水平分析指标 3、时间数列速度分析指标 4、时间序列长期趋势分析 5、时间序列季节变动分析 基本要求: 1、理解并掌握时间数列的概念、作用、种类和编制原则

《应用统计学》教学大纲

《应用统计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述 应用统计是介绍基本统计理论和方法的课程。它利用描述方法和推断方法相结合的形式,系统地介绍统计指标的设计,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律进行展示,并据此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预测和决策。因此,应用统计对管理类专业学生而言,开设目的主要是便于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际分析能力的提高。 二、课程目标 应用统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是我们分析社会经济问题的有效手段,因此,设置本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有关统计知识方面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统计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教学应达到的总体目标是: 1、使学生了解统计在社会经济分析中的重要作用,掌握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的基本内容;使学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知识,能够初步根据具体任务和条件从事社会经济问题的调查研究,结合自己的专业,在定性分析基础上做好定量分析,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各类问题的实证研究、科学决策和经济管理的需要。 2、使学生在掌握统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很容易地理解其他课程中的一些数量分析方法,并能独立地完成有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 3、能够熟练应用Excel进行统计计算和分析。 三、课程内容和要求 这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分为知道、理解、掌握、学会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的一般涵义表述如下: 知道———是指对这门学科和教学现象的认知。 理解———是指对这门学科涉及到的概念、原理、策略与技术的说明和解释,能提示所涉及到的教学现象演变过程的特征、形成原因以及教学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掌握———是指运用已理解的教学概念和原理说明、解释、类推同类教学事件和现象。 学会———是指能模仿或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地完成某些教学知识和技能的操作任务,或能识别操作中的一般差错。 教学内容和要求表中的“√”号表示教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要求层次。

教学大纲_企业经营统计学

《企业经营统计学》教学大纲 (The Statistics for Enterprise Management,02200500) 一、前言 1、课程性质 本课程全面介绍了现代企业经营统计的基本内容和方法。详细介绍了企业统计调查与预测方法、企业投入产出统计指标和技术,企业采购、库存、销售等经营环节统计方法,企业质量统计与监控方法,企业客户关系统计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统计方法、企业科技、企业电子商务、企业财务与投资、企业绩效评价和综合评价等统计内容。是经济统计专业本科学生的必修课程。 2、教学目的 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应能够概括了解企业经营统计的基本指标;初步掌握企业经营各环节的统计内容,熟悉企业经营统计中的各种主要统计方法,熟练掌握企业经营统计中的关键统计技术。学完本门课程之后,能够对运用本课程所学的知识、方法和技术对企业经营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 3、使用对象 本大纲适用于财经类院校的经济统计专业 4、基本教学要求 (1)教学方法:本课程适宜采用多媒体投影教学。不专门安排实验课,但应通过课堂讨论等形式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课外,应通过社会调查和其它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2)习题:每章要求学生做3-5个综合概念性和理论性思考题,主要章节应最少完成一个数据练习题。 (3)成绩考核:采用以下两种方式之一进行考试 A:完全闭卷考试 B:期末完全闭卷考试成绩占到70%,期中做一个统计分析案例,占到总成绩的30%。 5、要求先修课程 (1)预修课程:学习本门课程之前,需要先行学习微观经济学、统计学课程。

(2)与其它相关课程的关系:本门课程中,需要用到有关统计学和其它数据处理技术。但本课程中侧重应用,不专门讲授与其它统计专业课程相互交叉的原理性内容。与其它课程内容交叉之处,则本课程在讲授过程中原则上应将有关内容从简或从略。为了本门课程的完整性,与其它课程交叉 的内容部分(如企业市场调查与预测,企业质量统计与监控等)也在本大纲中列出,但在课时分配中减少了课时。 二、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1.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从整体上对企业经营统计学的基本内容和有关概念作了简要介绍,为以后各章的学习奠定基础。具体要求:①正确理解企业的含义和特征以及企业的分类,对企业经营活动全过程的基本环节及其内容有初步认识;②正确理解企业经营统计的含义及特征,并了解企业经营统计的作用;③明确企业经营统计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了解企业经营统计的内容;④掌握企业统计数据处理流程的基本环节,包括企业统计数据的来源、数据的整理和审核、数据的存贮、处理和利用。 2.主要教学内容 §1.1.企业与企业经营活动 § § § § §1.2.企业经营管理和统计 § §

应用数学统计教学大纲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应用数理统计》课程教学大纲 (最新修改版) 课程名称:应用数理统计 英文名称:Application of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课程编号: 11121002 开课单位:基础部数学教研室 撰写人:吕亚芹 开课学期: 2 总学时:32学时 学分:2学分 课程类别:学位课 考核类别:考试 考核方式:开卷或闭卷;平时成绩占30%,考试成绩占70%。 预修课程:概率论,线性代数, 高等数学 适用专业:管理、工科(土木、城建、测绘等)类各专业 一、教学目标 近年来,数理统计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社会经济等领域的应用了日趋深广,让数据说话的实证分析已成趋势,使统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数理统计以概率论为基础,根据试验或观察得到的数据,来研究随机现象统计规律性的学科。本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统计推断检验等方法并能够应用这些方法对研究对象的客观规律性作出种种合理的估计和判断。掌握总体参数的点估计和区间估计,掌握假设检验的基本方法与技巧,理解方差分析及回归分析的原理,并能运用其方法和技巧进行统计推断。 二、教学要求

本课程属于数学基础课程,含有较多的数学推导和证明及很多统计思想。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数理统计基本知识,着重培养学生用数理统计方法和统计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教学要求如下: 1.理解简单随机样本的含义;熟练掌握一些常见的统计量及其分布。 2.掌握参数的矩估计和最大似然估计方法;掌握评价估计量的好坏准则;掌握正态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方法。 3.了解显著性检验的基本思想;熟练掌握一个正态总体的参数的显著性检验方法;.掌握两个正态总体的参数的显著性检验方法。 4.了解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掌握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的基本方法。 5.了解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掌握单因素方差分析的基本方法。 6. 熟悉统计软件SPSS操作步骤,学会分析处理统计数据。 三、课程内容 课程的主要内容分为如下几部分: 1、总体、样本、简单随机样本;χ2-分布、t-分布、F-分布;统计量的定义及其分布。 2、估计量的求法:矩法、最大似然法;估计量的优良准则:无偏性、有效性、一致性;正态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学会用统计软件SPSS进行区间估计。 3、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概念;正态总体参数的显著性检验基本步骤。学会用统计软件SPSS进行假设检验。 4、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学会用统计软件SPSS进行回归分析。 5、单因素方差分析;两因素方差分析。学会用统计软件SPSS进行方差分析。 四、教学时间安排

《统计学基础》教学大纲

《统计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中文名称:统计学基础 二、课程英文名称: STATISTICS 三、教材选择:统计学基础第二版,苏爱艳、李杰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 四、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五、学时:本课程18周72课时。 六、课程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内容、原理和方法。运用统计方法,分析和研究现实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特征、结构和变化规律。为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和理论打基础。 本课程要求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高等数学、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等大学数学课程,并且完成了经济管理专业基础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学习。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统计与数学之间的关系,后者主要以抽象的一般性数量及其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是统计学的基础,而统计学是以数学方法为主,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特征和变动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方法论科学。统计学与经济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是对这些理论和知识运用于现实分析研究的量化工具。统计方法能够使得经济管理问题研究更为系统和精确。 八、教学方法: 授课与讨论,Excel运用相结合。 九、考核方法: 平时成绩以作业成绩、课堂考勤为主,笔试为闭卷考试,总成绩由考试和平时成绩综合评定而成。 十、教学进程安排表: 学时序号章节教学内容 理论实践合计 1 第一章认识统计66 2 第二章统计调查628 3 第三章统计整理8 8 4 第四章总量指标与相对指标8 8 5 第五章平均指标与变异指标8 8

6 第六章抽样调查与推断 7 6 7 第七章动态数列分析9 9 8 第八章统计指数分析10 10 9 第九章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8 8 合计70 2 72 十一、主要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认识统计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统计”一词的涵义,统计研究对象及特点;了解统计活动与统计学的产生何发展过程;重点掌握统计学中几个基本概念;了解Excel在统计分析中的主要功能及其使用方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统计学的基本问题 (一)对“统计”一词的理解 (二)统计活动的产生与发展 (三)统计学的产生与发展 (四)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特点 (五)统计的基本任务和职能 第二节统计的工作过程与方法 (一)统计工作过程 (二)统计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三节统计学常用的基本概念 (一)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 (二)标志、标志表现和变量 (三)指标和指标体系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统计学Statistics 二、课程编码: 三、学时与学分:40+8/3 四、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概论与上机操作 五、课程教学目标 1.掌握统计学的基本范畴; 2.了解数据资料的搜集方法,应用国际先进的统计分析软件包(SPSS) 整 理、概括和表征大量的统计数据; 3.掌握各种基本统计分析的计算方法,结合工商企业经济管理方面的各类实际问题,使用SPSS作相应的定量分析,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适用学科专业 主要适用于社会经济领域的各类专业 七、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总论(3学时) 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 社会经济统计研究方法 统计学的基本范畴 ●统计数据的搜集(课外阅读)

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 统计数据的搜集方法 ●统计数据的整理(7学时) 统计数据整理概述 频数分布 统计表 ●统计数据分布特征的描述(6学时)统计数据分布集中趋势的描述 统计数据分布离散趋势的描述 统计数据分布的形态特征 ●抽样与抽样分布(2学时) 简单随机抽样的SPSS实现 抽样分布 抽样组织形式及样本分布特征 ●统计推断(6学时) 参数估计的SPSS实现 不同抽样组织形式中的参数估计 参数检验 ●相关与回归分析(6学时) 变量间的统计相关关系 一元线性相关与回归分析 多元线性相关与回归分析

曲线回归(课外阅读) ●动态数列(6学时) 动态数列分析基础 动态数列的分析指标 动态数列的分解分析 ●统计指数(课外阅读) 统计指数的概念和分类 总指数的编制方法 指数体系与因素分析 ●聚类分析(4学时) 聚类分析的理论基础 分层聚类分析 快速聚类分析 判别分析(课外阅读) ●上机实践(8学时) 八、教材及参考书 侯华玲,石林芬.现代社会经济统计学-SPSS应用.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12月. 余建英,何旭宏.数据统计分析与SPSS应用.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年4 月. 九、考核方式 书面考试+讨论、作业+上机实践 十、其他说明

体育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体育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与任课教师基本信息 二、课程简介 《体育统计》是一门基础应用学科,以统计理论研究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体育管理,是现代体育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体育统计的基本原理,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提高阅读体育科技资料的能力,学会设计课题,掌握收集与分析统计资料的基本方法。 三、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体育统计的基础理论知识,理解并掌握体育统计的方法技术,着重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计算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明确学习目的,调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好地完成本大纲所提出的任务,达到预期目的。②通过各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体育统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目标:通过32学时的教学,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价值目标。 四、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为完整阶段教学,先基础理论,后实践操作教学,课程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概率论思维、计算机操作基础,体育科学的相关理论知识,通过课程教师引导、从而实现教学目的。 五、教材选用与参考书 1、选用教材:体育院校通用教材《体育统计学》,人民体育出版社

2、推荐参考书:《体育统计》陈及治主编人民体育出版社

六、课程进度表 表理论教学进程表 表实验教学进程表

注:实验类型:演示/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 设计性实验: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 综合性实验: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的实验。实验要求:必做、选做。 七、教学方法 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合作教学法及实验教学法。 八、对学生学习的总体要求 1、学习本课程的方法、策略及教育资源的利用。 课堂理论学习,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 2、学生必须阅读与选读的课外教学材料 体育统计学及体育科学等基础理论。 3、学生完成本课程每周须耗费的时间。 课内教学2学时,课外阅读2学时。 4、学生的上课、实验、讨论、答疑、提交作业(论文)、单元测试、期末考试等方面的要求。 学生应完成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提交单元理论作业,实验教学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动手与协调能力,在教学与实验中有疑问可以在具体答疑时间咨询,期末进行专项理论内容的闭卷考试。 5、学生参与教学评价要求。 课程结束前1周内,按照学校统一安排,通过网上评教系统,回答调查问卷,实事求是地对本课程及任课教师的教学效果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九、成绩评定方法及标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