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梁的规范要求

梁的规范要求

梁的规范要求
梁的规范要求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梁纵向受力钢筋应符合的规定:

1 伸入梁支座范围内的钢筋不少于两根

2 梁高不小于300mm 时,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0mm ,梁高小于300时,钢筋直径不应小于8mm 。

3 梁上部钢筋水平方向的净间距不应小于30mm 和1.5d ;梁下部钢筋水平方向的净间距不应小于25mm 和d 。当下部钢筋多余2层时,2层以上钢筋水平方向的中距应比下面2层的中距增大一倍,各层钢筋之间的净间距不应小于25mm 和d ,d 为钢筋的最大直径。

4 在梁的配筋密集区域宜采用并筋的形式。

梁的上部纵向构造钢筋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当梁端按简支计算但实际受到部分约束时,应在支座区上部设置纵向构造钢筋。其截面面积不应小于梁跨中下部纵向受力钢筋计算所需截面面积的1/4.且不少于2根。该纵向构造钢筋自支座边缘向跨内伸出的长度不应小于0l /5,0l 为梁的计算跨度。

2 对架力钢筋,当梁的跨度小于4m 时,直径不小于8mm ,当梁的跨度为4~6m 时,直径不小于10mm ;当梁的跨度大于6m 时,直径不宜小于12mm 。

梁中箍筋的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按承载力计算不需要箍筋的梁,当截面高度大于3mm 时,应沿梁全长设置构造箍筋;当截面高度h=150mm~300mm 时,可尽在构件端部0l /4范围内设置构造箍筋,0l 为跨度。但当在构件中部0l /2范围内有集中荷载作用时,则应沿梁全长设置箍筋。当截面高度小于150mm 时,可以不设置箍筋。

2 截面高度大于800mm 的梁,箍筋直径不宜小于8mm ,对截面高度不大于800mm 的梁,不宜小于6mm 。梁中配有计算需要的纵向受压钢筋时,箍筋直径尚不应小于d/4,d 为受压钢筋最大直径。

3 梁中箍筋最大间距宜符合表9.2.9的规定;

4 当梁中配有按计算需要的纵向受压钢筋是,箍筋应符合以下规定:

1) 箍筋应做成封闭式,且弯钩直线段长度不应小于5d ,d 为箍筋直径

2) 箍筋的间距不应大于15d ,并不应大于400mm 。当一层内的纵向受压钢筋多于5根且直径大于18mm 时,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d ,d 为纵向受压钢筋的最小直径。

3) 当梁的宽度大于400mm 且一层内的纵向受压钢筋多于3根时,或当梁的跨度不大于400mm 但一层内的纵向受压钢筋多于4根时,应设置复合箍筋。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框剪梁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抗震设计时,计入受压钢筋作用的梁端截面混凝土受压高度与有效高度之比值,一级不应大于0.25,二三级不应大于0.35.

2 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min (%),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0.2,和45t f /y f 二者的较大值,抗震设计是,不应小于表6.3.2-1规定的数值

3 抗震设计时,梁端纵向手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大于2.5%

4 抗震设计时,梁端界面的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截面面积的比值,除按计算确定外,一级不应小于0.5,二三级不应小于0.3;

5 抗震设计时,梁端箍筋的加密区长度,箍筋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应符合表6.3.2.2的要求,当梁端纵向钢筋配筋率大于2%时,表中箍筋最小直径应增大2mm 。

梁的纵向钢筋配置,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沿梁全长顶面和底面应至少个配置两根纵向配筋,一二级抗震设计时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4mm ,且分别不应小于梁两端顶面和底面纵向钢筋中较大截面面积的1/4;三 四级抗震设计和非抗震设计时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2mm ;

2 一二级抗震等级的框架梁内贯通中柱的每根纵向钢筋的直径,对矩形界面柱,不宜大于柱在该方向截面尺寸的1/20;对圆形截面柱,不宜大于纵向钢筋所在位置柱截面弦长得1/20。

6.3.4 抗震设计时,框架梁的箍筋尚应符合下列构造要求

1 框架梁沿梁全长箍筋的面积配筋率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级 yv t sv f /f 30.0≥ρ

二级 yv t sv f /f 28.0≥ρ

三四级

yv t sv f /f 26.0≥ρ 2 第一个箍筋应设置在距支座边缘50mm 处;

3 在箍筋加密区范围内的箍筋肢距:一级不宜大于200mm 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二三级不宜大于250mm 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四级不宜大于300mm ;

4 箍筋应有135°弯钩,弯钩端头直段长度不应小于10倍箍筋直径和75mm 的较大值。

5 在纵向钢筋搭接长度范围内的箍筋间距,钢筋受拉时不应大于搭接钢筋较小直径的5倍,且不应大于100mm ;钢筋受压时不应大于搭接钢筋较小直径的10倍,且不应大于200mm ;

6 框架梁非加密区箍筋最大间距不宜大于加密区箍筋间距的2倍

6.3.5非抗震设计时,框架梁箍筋配筋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沿梁全长设置箍筋

2 截面高度大于800mm 的梁,其箍筋直径不宜小于8mm ,其余截面高度的梁不应小于6mm 。在受力钢筋搭接长度范围内,箍筋直径不应小于搭接钢筋最大直径的0.25

3 箍筋间距不应大于表6.3.5的规定,在纵向受拉钢筋的搭接长度范围内,箍筋间距尚不应大于搭接钢筋较小直径的5倍,且不应大于100mm ,在纵向受压钢筋的搭接长度范围内,箍筋间距尚不应大于搭接钢筋较小直径的10倍,且不应大于200mm

4 当梁的剪力设计值大于0.7t f b 0h 时,其箍筋面积配筋率应符合下式要求:

yv t sv f /f 24.0≥ρ

5 当梁中配有计算需要的纵向受压钢筋时,其箍筋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箍筋直径不应小于纵向受压钢筋最大直径的0.25倍

2)箍筋应做成封闭式

3)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5d 且不应大于400mm ,当一层内的受压钢筋多于5根且直径大于18mm 时,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d (d 为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直径)

4)当梁截面高度大于400mm 时且一层内的纵向受力钢筋多于3根时,或当梁截面宽度不大于400mm 但一层内的纵向受压钢筋多于4根时,应设置复合箍筋

连梁配筋应满足下列要求:

1连梁顶面,底面纵向受力钢筋伸入墙内的锚固长度,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E a l ,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a l ,且不应小于600mm ;

抗震设计时,沿连梁全场箍筋的构造应按本规程第6.3.2条框架梁梁端加密区箍筋的构造要求采用;非抗震设计时,沿连梁全长的箍筋直径不应小于6mm ,间距不应大于150mm ; 3 顶层连梁纵向钢筋伸入墙体的长度范围内,应配置间距不大于150mm 的构造箍筋,箍筋直径应与该连梁直径相同;

4 墙体水平分布钢筋应作为连梁的腰筋在连梁范围内拉通连续配置;当连梁截面高度大于700mm 时,其两侧面沿梁高范围设置纵向构造钢筋(腰筋)的直径不应小于10mm ,间距不应大于200mm ;对跨高比不大于2.5的连梁,梁两侧的纵向构造钢筋(腰筋)的面积配筋率不应小于0.3%。

10.2.8框支梁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梁上,下部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率,非抗震设计时分别不应小于0.3%;抗震设计时,特一,一和二级分别不应小于0.6%,0.5%和0.4%。

2 偏心受拉的框支梁,其支座上部纵向钢筋至少应有50%沿梁全长贯通,下部纵向钢筋应全部直通到柱内;沿梁高应配置间距不大于200mm ,直径不小于16mm 的腰筋;

3 框支梁支座处(离柱边1.5梁截面高度范围内)箍筋应加密,加密区箍筋直径不应小于10mm ,间距不应大于100mm 。加密区箍筋最小面积含箍率,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0.9yv t f /f ;抗震设计时,特一,一和二级分别不应小于1.3yv t f /f ,1.2yv t f /f 和1.1yv t f /f . 11.7.11剪力墙及筒体洞口连梁的纵向钢筋,斜筋及箍筋的构造要求符合下列要求:

1 连梁沿上,下边缘单侧纵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不应小于0.15%,且配筋不宜小于

2 12,单组折线筋的截面面积可取单向对角斜筋截面面积的一半,且直径不宜小于12mm ,集中对角斜筋配筋连梁和对角暗撑连梁中每组对角斜筋应至少由4根直径不小于14mm 的钢筋组成。

2 交叉斜筋配筋连梁的对角斜筋在梁端部位应设置不少于3根拉筋,拉筋的间距不应大于连梁宽度和200mm 的较小值,直径不应小于6mm ,集中对角斜筋配筋连梁应在外侧纵向钢筋,间距不应大于200mm ,直径不应小于8mm ,对角暗撑配筋连梁中暗撑箍筋的外缘沿梁截面宽度方向不宜小于梁宽的一半,另一方向不小于梁宽的1/5,对角暗撑约束箍筋的间距不宜大于暗撑钢筋直径的6倍,当计算间距小于100mm 时可取100mm ,箍筋肢距不应大于350mm 。

除集中对角斜筋连梁以外,其余连梁的水平钢筋及箍筋形成的钢筋网之间应采用拉筋拉结,拉筋直径不宜小于6mm ,间距不宜大于400mm 。

3 沿连梁全长箍筋的构造宜按本规范第11.3.6条和第11.3.8条框架梁两端加密区箍筋的构造要求采用,对角暗撑配筋梁沿梁全长箍筋的间距可按本规范表11.3.6-2中规定值的两倍取用。

4 连梁纵向受力钢筋,交叉斜筋伸入墙内的锚固长度不应小于E a l ,且不应小于600mm ,顶层连梁纵向钢筋深入墙体长度范围内,应配置间距不大于150mm 的构造箍筋,箍筋直径应与该连梁的箍筋直径相同。

5 剪力墙的水平分布钢筋可作为连梁的纵向构造钢筋在连梁范围内贯通。当梁的腹板高度

h不小于450mm时,其两侧面沿梁高范围内设置的纵向构造钢筋的直径不应小于10mm,w

间距不应大于200mm,对跨高比不大于2.5的连梁,梁两侧的纵向构造钢筋的面积配筋率尚不应小于0.3%。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6.3.3 梁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 梁端计入受压钢筋的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和有效高度之比,一级不应大于0.25,二三级不应大于0.35。

2 梁端界面的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配筋量的比值,除按计算确定外,一级不应小于0.5,二三级不应小于0.3

3 梁端箍筋的加密区长度,箍筋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应符合表6.3.3采用,当梁端纵向钢筋配筋率大于2%时,表中箍筋最小直径应增大2mm。

6.3.4 梁的钢筋配置,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梁端纵向受拉刚进的配筋率不宜大于2.5%,沿梁全长顶面底面的配筋,一二级不应少于2φ14,且分别不应少于梁顶面底面梁端纵向配筋中较大截面面积的1/4;三四级不应少于2φ12。

2 一二三级框架梁内贯通中柱的每根纵向钢筋直径,对框架结构不应大于矩形截面柱在刚方向截面尺寸的1/20,或纵向钢筋所在位置圆形截面柱弦长得1/20,对其他结构类型的框架不宜大于矩形截面柱在该方向截面尺寸的1/20,或纵向钢筋所在位置圆形截面柱弦长得1/20

3 梁端加密区的箍筋肢距,一级不宜大于20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二三级不宜大于25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四级不宜大于300mm。

暗梁

有端柱时,墙体在楼盖处宜设置暗梁,暗梁的截面高度不宜小于墙厚和400mm的较大值;端柱截面宜与同层框架柱相同

连梁

一二级核心筒和内筒中跨高比不大于2的连梁,当梁截面宽度不小于400mm时,可采用交叉暗柱配筋,并应设置普通箍筋,截面高度小于400mm但不小于200mm时,处设置普通箍筋外,可另增设斜向交叉构造钢筋

圈梁

多层砖砌体房屋的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房屋或木屋盖的砖房,应按表7.3.3的要求设置圈梁,纵墙承重时,抗震横墙上的圈梁间距应比表内要求适当加密。

2 现浇或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屋盖与墙体有可靠连接的房屋,应允许不另设圈梁,但楼板沿抗震墙体周边均应加强配筋并与之相应的构造柱钢筋可靠连接。

多层砖砌体房屋的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圈梁应闭合,遇有洞口圈梁应上下搭接。圈梁与预制板设在同一标高处或紧靠板底;

2 圈梁在本规范第7.3.3条要求的间距内屋横墙时,应利用梁或板逢中配筋替代圈梁。

3, 圈梁的截面高度不应小于120mm,配筋应符合表7.3.4的要求;按本规范3.3.4条3款要

求增设的基础圈梁,截面高度不应小于180mm,配筋不应少于4φ12.

7.3.10 门窗洞处不应采用砖过梁,过梁支承长度,6~8度时不应小于240mm,9度时不应小于360mm。

7.3.14

4 所有纵横墙均应在楼,屋盖标高处设置加强的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圈梁的截面高度不宜

小于150mm,上下纵筋各不应少于3φ10,箍筋不小于φ6,间距不大于300mm

7.4.4多层小砌块房屋的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的设置位置应按本规范第7.3.3条多层砖砌体房

屋圈梁的要求执行,圈梁宽度不应小于190mm,配筋不应少于4φ12,箍筋间距不应大于

200mm。

7.5.8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的钢筋混凝土托墙梁,其截面和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梁的截面宽度不应小于300mm,梁的截面高度不应小于跨度的1/10,

2 箍筋的直径不应小于8mm,间距不应大于200mm,梁端在1.5倍梁高且不小于1/5梁净跨范围内,以及上不墙体的洞口处和洞口两侧各500mm且不应小于梁高的范围内,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0mm。

3 沿梁高应设腰筋,数量不应少于2φ14,间距不应大于200mm。

4 梁的纵向受力钢筋和腰筋应按手拉钢筋的要求锚固在柱内,且支座上部的纵向钢筋在柱内的锚固长度应符合钢筋混凝土框支梁的有关要求

梁开洞要求及做法

梁开洞要求及做法: 一个工程是否有这种混凝土已经成型再来开孔的情况,体现了这个项目的管理水平!标准的梁上空洞应该采用预留的方式,空洞周边还用采取加强措施! 楼主问空洞的位置一般应该在梁高的1/3中部,下面这个截图就是常见的设计方法: 平法03G101-1中有一个梁上留洞的加强方式,上面也可以看出空洞的位置限制要求。 孔洞还有方孔与圆孔之分,下面这个截图分别是两种不同孔洞的加强方法:

一、留洞要求: 1.对于预埋钢套管,当预埋位置设置在跨中L/3范围内时,要求:①洞口大小必须小于或等于0.4倍的梁高;②洞口上边缘距梁上边必须大于或等于0.3倍的梁高;③洞口下边缘距梁下边必须大于或等于150mm;④相邻两个洞口的中心间距应不小于2倍的较大洞口直径。以上四条必须同时满足,对不满足此要求的钢套管大小、标高及位置应作相应调整。 2.当预埋位置设置在梁端L/3范围内时,要求:①洞口大小必须小于或等于0.3倍的梁高; ②洞口上边缘距梁上边必须大于或等于0.35倍的梁高;③洞口下边缘距梁下边必须大于或等于150mm;④洞边到梁边或柱边的距离必须大于或等于1.5梁高;⑤相邻两个洞口的中心间距应不小于3倍的较大洞口直径。以上五条必须同时满足,对不满足此要求的钢套管大小、标高及位置应作相应调整。 二、具体补强做法以下都有详细说明: 参考资料: 《高规》7.2.27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结构》5.3.29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造手册》(二版)3.9 《苏G01-2003》17页 梁上开洞的计算和构造的一般规定 (1)框架梁或剪力墙的连梁,因机电设备管道的穿行需开孔洞时,应合理选择孔洞垃置,并应进行内力和承载力计算厦构造措施。 (2)孔洞位置应避开梁端塑性铰区,尽可能设置在剪力较小的跨中L/3区域内,必要 时也可设置在梁端1/3区域内。孔洞偏心宜偏向受拉区,偏心距EO不宜大于0.05H。小孔洞尽可能预留套管。当设置多个孔洞时,相邻孔洞边缘间净距不应小于2.5HJ。孔洞尺寸和位置应满足表5-24的规定。孔洞长度与高度之比值`L_O`/`H_3`应满足:跨中L/3区域内不大于6;梁端L/3区域内不大于3。 (3)当矩形孔洞的高度小于MM,且孔洞周边配筋可按构造设置。上、下弦杆纵向钢筋` A_A2`、`A_A3`可采用2Φ10~2Φ12,箍筋采用Φ6~Φ8,间距不应大于0.5`H_1`或0.5`H_2`及100MM,孔洞边竖向箍筋应加密. (4)当孔洞尽寸超过上项时,孔洞上、下弦杆的配筋应按计算确定,但不应小于按构造要求设置的配筋。 孔洞上、下弦杆的内力按下列公式计算 公式14 5-53 式中 `V_H`------孔洞边梁组合剪力设计值; Q-----------孔洞上弦杆均布竖向荷载; `Λ_B`------抗震加强系数,抗震等级为一、二级时,`Λ_B`=1.5;三四级时,`Λ_B`=1.2.非抗震设计是,`Λ_B`=1.0 `M_B`-------孔洞中点处梁的弯矩设计值; Z--------孔洞上、下弦杆之间中心距离;

梁柱最大最小配筋率

梁、柱最大最小配筋率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第9.5.1条: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表规定的数值。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 表9.5.1

第8.2.3条解释: ρ--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对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取ρ=As/(bh0); 对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取ρ=(Ap+As)/(bh0)。 第10.1.8条当按单向板设计时,除沿受力方向布置受力钢筋外,尚应在垂直受力方向布置分布钢筋。单位长度上分布钢筋的截面面积不宜小于单位宽度上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15%,且不宜小于该方向板截面面积的%;分布钢筋的间距不宜大于250mm,直径不宜小于6mm;对集中荷载较大的情况,分布钢筋的截面面积应适当增加,其间距不宜大于200mm. 注:当有实践经验或可靠措施时,预制单向板的分布钢筋可不受本条限制。 柱的配筋率:取全截面。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第10.3.1条: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5%。柱的最大配筋率为5%。

4当柱中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率大于3%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间距不应大于纵向受力钢筋最小直径的10倍,且不应大于200mm;箍筋末端应做成135°弯钩且弯钩末端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箍筋直径的10倍;箍筋也可焊成封闭环式;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第6.3.3条:梁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 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大于%,且计入受压钢筋的梁端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和有效高度之比,一级不应大于,二、三级不应大于。 2 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配筋量的比值,除按计算确定外,一级不应小于,二、三级不应小于。 3 梁端箍筋加密区的长度、箍筋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应按表6.3.3采用,当梁端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大于2%时,表中箍筋最小直径数值应增大2mm 。 表6.3.3 梁端箍筋加密区的长度、箍筋的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

建筑叠合梁的结构设计

建筑叠合梁的结构设计 叠合梁按受力性能可分为一阶段受力叠合梁和二阶段受力叠合梁两类。前者是指施工阶段在预制梁下设有可靠支撑,能保证施工阶段作用的荷载不使预制梁受力而全部传给支撑,待叠合层后浇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再拆除支撑,而由整个截面来承受全部荷载;后者则是指施工阶段在简支的预制梁下不设支撑,施工阶段作用的全部荷载完全由预制梁承担。结合后河工地的实际情况,施工阶段预制梁下无法加设支撑,因此应按二阶段受力叠合梁进行结构设计,即按两个阶段分析:第一阶段叠合层混凝土未达到强度设计值前的阶段,预制构件按简支构件计算;第二阶段叠合层混凝土达到强度设计值后的阶段,叠合构件按整体结构计算,此时还应考虑施工阶段及使用阶段两种情况。 根据启闭机工作桥梁的跨度及其它要求,确定梁的断面尺寸为0.251.1(宽总高)m.对预制构件,为满足其刚度要求,截面高度按计算结果定为0.90m. 进行结构设计时,分别选取了承受不同荷载的两根梁作为计算对象:L1主要承受启闭机基础荷载;L2主要承受启闭机房单侧墙重。计算预制构件时,主要包括正截面受弯承载力和斜截面承载力计算;计算叠合构件时,主要包括使用阶段及施工阶段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和斜截面承载力计算、叠合面的受剪承载力计算以及最大裂缝宽度和最大挠度值计算。根据以上计算结果,L1及L2纵向受力钢筋选配632,钢筋面积为4826mm2;箍筋选配12@150.最大裂缝宽度为0.179mm,

小于规范规定的最大裂缝允许值0.30mm;跨中挠度最大为2.55cm,也满足规范要求的限值。采用叠合式构件,可以减轻装配构件的重量更便于吊装,同时由于有后浇混凝土的存在,其结构的整体性也相对较好。其薄弱环节主要在预制构件与后浇混凝土两者之间的结合面上。因此为保证该部位的牢固结合,施工时要求该叠合面采用凹凸不小于6mm的自然粗糙面,且必须冲洗干净以后方可浇筑后续混凝土。同时还将预制梁及隔板的箍筋全部伸入叠合层中。通过这些构造措施,保证了叠合梁结构整体的稳定与安全。

梁的规范要求(新)[1]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梁纵向受力钢筋应符合的规定: 1 伸入梁支座范围内的钢筋不少于两根 2 梁高不小于300mm 时,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0mm ,梁高小于300时,钢筋直径不应小于8mm 。 3 梁上部钢筋水平方向的净间距不应小于30mm 和1.5d ;梁下部钢筋水平方向的净间距不应小于25mm 和d 。当下部钢筋多余2层时,2层以上钢筋水平方向的中距应比下面2层的中距增大一倍,各层钢筋之间的净间距不应小于25mm 和d ,d 为钢筋的最大直径。 4 在梁的配筋密集区域宜采用并筋的形式。 梁的上部纵向构造钢筋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当梁端按简支计算但实际受到部分约束时,应在支座区上部设置纵向构造钢筋。其截面面积不应小于梁跨中下部纵向受力钢筋计算所需截面面积的1/4.且不少于2根。该纵向构造钢筋自支座边缘向跨内伸出的长度不应小于0l /5,0l 为梁的计算跨度。 2 对架力钢筋,当梁的跨度小于4m 时,直径不小于8mm ,当梁的跨度为4~6m 时,直径不小于10mm ;当梁的跨度大于6m 时,直径不宜小于12mm 。 梁中箍筋的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按承载力计算不需要箍筋的梁,当截面高度大于3mm 时,应沿梁全长设置构造箍筋;当截面高度h=150mm~300mm 时,可尽在构件端部0l /4范围内设置构造箍筋,0l 为跨度。但当在构件中部0l /2范围内有集中荷载作用时,则应沿梁全长设置箍筋。当截面高度小于150mm 时,可以不设置箍筋。 2 截面高度大于800mm 的梁,箍筋直径不宜小于8mm ,对截面高度不大于800mm 的梁,不宜小于6mm 。梁中配有计算需要的纵向受压钢筋时,箍筋直径尚不应小于d/4,d 为受压钢筋最大直径。 3 梁中箍筋最大间距宜符合表9.2.9的规定; 4 当梁中配有按计算需要的纵向受压钢筋是,箍筋应符合以下规定: 1) 箍筋应做成封闭式,且弯钩直线段长度不应小于5d ,d 为箍筋直径 2) 箍筋的间距不应大于15d ,并不应大于400mm 。当一层内的纵向受压钢筋多于5根且直径大于18mm 时,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d ,d 为纵向受压钢筋的最小直径。 3) 当梁的宽度大于400mm 且一层内的纵向受压钢筋多于3根时,或当梁的跨度不大于400mm 但一层内的纵向受压钢筋多于4根时,应设置复合箍筋。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框剪梁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抗震设计时,计入受压钢筋作用的梁端截面混凝土受压高度与有效高度之比值,一级不应大于0.25,二三级不应大于0.35. 2 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min (%),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0.2,和45t f /y f 二者

梁配筋规范要求

钢筋混凝土梁纵向受力钢筋的直径,当梁高h≥300mm时,不应小于10mm;当梁高h<300mm时,不应小于8mm. 沿梁全长顶面和底面应至少各配置两根纵向配筋,一、二级抗震设计时钢筋直径不应小 于14mm,且分别不小于梁两端顶面和底面纵向钢筋中较大截面面积的1/4; 三、四级抗震设计和非抗震设计时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2mm. 偏心受拉的框支梁,其支座上部纵向钢筋至少应有50%沿梁全长贯通,下部纵向钢筋应全部直通到柱内. 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中,计入纵向受压钢筋的梁端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级抗震等级:x≤0.25*ho,二、三级抗震等级:x≤0.35ho 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尚应符合下列条件: x≤ξb*h0; 钢筋等级为HPB300时,ξ b =0.576 钢筋等级为HRB335/HRBF335时,ξ b =0.550 钢筋等级为HRB400/HRBF400/RRB400时,ξ b =0.518 钢筋等级为HRB500/HRBF500时,ξ b =0.482 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2.5% ┏━━━━━━┳━━━━━━━━━━━━━━━━━━━┓ ┃┃位置┃ ┃抗震等级┣━━━━━━━━━┳━━━━━━━━━┫ ┃┃支座(取较大值) ┃跨中(取较大值) ┃ ┣━━━━━━╋━━━━━━━━━╋━━━━━━━━━┫ ┃一级┃0.40,80ft/fy ┃0.30,65ft/fy ┃ ┣━━━━━━╋━━━━━━━━━╋━━━━━━━━━┫ ┃二级┃0.30,65ft/fy ┃0.25,55ft/fy ┃ ┣━━━━━━╋━━━━━━━━━╋━━━━━━━━━┫ ┃三、四级┃0.25,55ft/fy ┃0.20,45ft/fy ┃ ┗━━━━━━┻━━━━━━━━━┻━━━━━━━━━┛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受弯构件不应小于0.2和45ft/fy的较大值. 梁上、下部纵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非抗震设计时分别不应小于0.30%; 特一、一和二级分别不应小于0.6%.0.5%和0.4%. 抗震设计时,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截面面积的比值,除按计算确定外, 一级不应小于0.5,二、三级不应小于0.3. 受弯构件的最大挠度应按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并考虑荷载长期作用影响进行计算, 表3.4.3 受弯构件的挠度限值 ┏━━━━━━━━━━━┳━━━━━━━━━━━┓ ┃构件类型┃挠度限值┃ ┣━━━━━━━━━━━╋━━━━━━━━━━━┫ ┃吊车梁: 手动吊车┃lo/500 ┃ ┃自动吊车┃lo/600 ┃ ┣━━━━━━━━━━━╋━━━━━━━━━━━┫ ┃屋盖楼盖及楼梯构件┃┃ ┃当lo<7m时┃lo/200(lo/250) ┃ ┃当7m≤lo≤9m时┃lo/250(lo/300) ┃ ┃当lo>9m时┃lo/300(lo/400) ┃ ┗━━━━━━━━━━━┻━━━━━━━━━━━┛ 注:

梁配筋详解

梁配筋详解 一、框架梁 框架梁和次梁,按照是否和竖向构件构成抗侧力体系为标准区分 1、跨数的确定 可由SATWE计算结构确定; 2、提供延性的配筋(上下纵筋和箍筋)需要遵循的规范:《抗规》和《混规》 A、《抗震规范》要求: 6.2章节是强柱弱梁和强剪弱弯的要求,内力的调整由PKPM程序完成,无须人工干预;重点是6.3章节的抗震构造措施: 6.2.9条同《混规》11.3.3条是剪压比限值的要求,是极容易超筋的一项指标; 剪压比(梁柱截面上的名义剪应力V/bh0与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的比值):梁塑性铰区的截面剪压比对梁的延性、耗能能力及保持梁的强度、刚度有明显的影响,当剪压比大于0.15的时候,梁的强度和刚度有明显的退化现象,此时再增加箍筋用量,也不能发挥作用,因此对梁柱的截面尺寸有所要求。 6.3.1和6.3.2确定梁的外观,耗能构件和扁梁的优缺点; 6.3.3-1和6.3.3-2是确定受压区高度;控制受压区高度的目的是控制梁端塑性铰有较大的塑性转动能力,在确定受压区高度时,可计入受压钢筋。水平力往复作用下,梁端弯矩方向改变。 6.3.3-3是受力构件体量的协调;注意此条极容易忽略; 6.3.4-1简述为四分之一贯通;通长筋指直径不一定相同,但不同直径的钢筋连接至少是搭接,且两端需受拉锚固的直线钢筋。 6.3.4-2一般不会有问题; 6.3.4-3应该与《混规》11.3.8条和11.3.9条和9.2.10条共同考虑;面积配箍率公式: ρsv=Asv/(bs)=(n×Asv1)/(b×s) 《混规》除11.3.9条外与《抗规》相同。 箍筋的配筋方法: 配筋要点:1、计算要求;2、面积配箍率;3、肢距要求 检验纵向钢筋配筋率有没有大于2%的,如有查看箍筋是否需要增大直径

钢混叠合梁临时结构验算书

钢混叠合梁临时结构验算书 计算: 复核: 监理审核: 附件一E匝道跨路段门洞满堂支架验算 1.1贝雷梁门洞式通道结构简介 1、门洞设计 E匝道第5联上跨滨江二路。滨江二路根据总体交通组织的布署,在施工期间设置为双向3个机动车道+1个非机动车道。结合实际通行要求,门洞设置尺寸宽度为20+20m,净高=6.3m(限高5m),并设防护墩及防护网 2、门洞支墩基础 门洞宽19m,其位置位于现有滨江二路上,可不作处理,直接利用原路面,为了调接支墩的水平,在原有路面上浇筑30cm厚C30砼调平层。

3、门洞布置 门洞支墩采用贝雷片梁(单层4排)拼叠而成,支墩顶纵向贝雷片梁采用上下双加强单层贝雷片梁(钢梁底板下贝雷梁间距为45cm,叠合梁翼板下间距为90cm),贝雷梁顶面设置8#槽钢垫梁,在其上搭设碗扣支架(位于分段安装钢梁端部设置横向贝雷梁支撑梁)。 1.2钢混叠合梁的施工工艺 钢混叠合梁施工分为二步,第一步为叠合梁中的钢梁部份,其施工工艺为钢梁在厂家分段制做,运至现场分段安装;第二步为浇筑叠合梁的混凝土桥面板,形成钢混叠合梁。其

中钢箱分段尺寸及重量如下: E匝道桥面板C40砼共269.62m3,共重674t。 1.3施工工况的确定 1、钢箱安装时的工况 钢箱安装时虽然搭设了满堂支架,但最不利时为钢梁安装时,位置及标高调整时需在临时支撑上进行顶升微调,此时整个钢梁将作用于两端的临时支点上,满常支架中间点支撑全部失效。因此钢梁安装时支架的受力按最不利(即只有钢梁两端临时支撑的)的工况分为以下6种: (1):E1梁段吊装时;(2)E2梁段吊装时;(3):分别为E3~E5梁段吊装时;(4)~(5)分别吊装3~5# 梁段时;(6)钢梁合拢后,将所有的满堂支架顶托顶紧,真正形成满堂支架工况。

梁、板结构设计规范

1 梁设计 1.截面:宽度不宜小于200,高宽比不宜大于4,跨高比不宜小于4;宽扁梁及 深梁详规范。 2.梁截面控制指标 A. 纵筋配筋率:最小配筋率按《混凝土规范》表11.3.6-1中数值取用,一般 模型计算会考虑,不用管;最大配筋率不宜大于2.5%; B.纵筋净距:顶筋不应小于30mm和1.5d,底筋不应小于25mm和1.0d。钢筋多余2层时,2层以上钢筋中距应比下面2层中距增大1倍。各层钢筋间距不小 于25mm和d(d为纵筋最大直径)。 C. 纵筋面积比:一级不应小于0.5,二三级不应小于0.3,四级规范无要求, 一般取0.25。 D. 箍筋直径及肢数:当截面高度大于800时,箍筋直径不宜小于8mm;截面高 度小于800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6mm;一级不小于10mm,二三级不小于8mm,四级不小于6mm,当纵筋配筋率大于2%时,箍筋直径加大(按规范的表中最小 直径来加大);箍筋肢数:梁宽小于350mm用双肢箍,350~600时四肢箍, 650~800时六肢箍。 E. 箍筋加密区最大间距:一级不大于hb/4、6d、100的较小者;二级不大于 hb/4、8d、100的较小者;三四级不大于hb/4、8d、150的较小者。 F. 箍筋加密区长度:一级不小于2hb、500的较大者;二三四级不小于 1.5hb、500的较大者。 3.梁配筋构造 A. 架立筋:一般用12mm,但是《混凝土规范》9.2.6中指出,跨度小于4m 是不宜小于8mm,跨度4~6m不应小于10mm,大于6m时不应小于12mm。 B. 梁侧构造筋:梁腹板高度hw(梁高-板厚)不小于450mm时,梁两侧沿高度 配置纵向构造钢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单侧配筋率不小于腹板面积(bhw) 的0.1%;注意,扭筋构造是按照全高布置构造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 C. 悬臂梁构造:应有至少2根钢筋伸至悬臂梁外端,并向下弯折不少于12d, 其余钢筋不应截断,应在《混凝土规范》9.2.8条规定的弯起点弯折。 D. 框架梁上开洞时,洞口位置宜位于梁跨中1/3区段,洞口高度不应大于梁 高的40%,洞口上下高度不宜小于200mm E.吊筋计算(和创计算):一般次梁两侧各设4个箍筋,每侧扣除一个基本箍。计算时,用梁设计内力包络图中次梁传递来的剪力放大1.25倍,然后减去两侧一共6各箍筋的受剪承载力,得出的差值查表看需要用几号吊筋。

梁钢筋的绑扎注意事项

梁钢筋的绑扎注意事项 1、钢筋在安装前,首先核对梁钢筋的钢号、直径、形状、尺寸和数量是否与料单、蓝图相符。 2、梁钢筋的绑扎应确保主筋、箍筋的绑扎根数及间距,不得漏筋。 3、梁主筋应按规范要求进行错位焊接,焊接接长应大于10d,焊接位置应符合规范要求。 4、在梁侧模板上画出箍筋间距,摆放箍筋。 5、先穿主梁的下部纵向受力钢筋及弯起钢筋,将箍筋按已画好的间距逐个分开;穿次梁的下部纵向受力钢筋及弯起钢筋,并套好箍筋;放主次梁的架立筋;隔一定间距将架立 筋与箍筋绑扎牢固;调整箍筋间距使间距符合设计要求,绑架立筋,再绑主筋,主次同时 配合进行。次梁上部纵向钢筋应放在主梁上部纵向钢筋之上,为了保证次梁钢筋的保护层 厚度和板筋位置,可将主梁上部钢鞘降低一个次粱上部主筋直径的距离加以解决。 6、框架梁上部纵向钢筋应贯穿中间节点,梁下部纵向钢筋伸入中间节点锚固长度及伸过中心线的长度要符合设计要求。框架梁纵向钢筋在端节点内的锚固长度也要符合设计要求。一般大于45d。绑梁上部纵向筋的箍筋,宜用套扣法绑扎,如图2-19。 7、箍筋在叠合处的弯钩,在梁中应交错布置,箍筋弯钩采用135°,平直部分长度为10d。 8、梁端第一个箍筋应设置在距离柱节点边缘50mm处。梁与柱交接处箍筋应加密,其 间距与加密区长度均要符合设计要求。梁柱节点处,由于梁筋穿在柱筋内侧,导致梁筋保 护层加大,应采用渐变箍筋,渐变长度一般为600mm,以保证箍筋与梁筋紧密绑扎到位。 9、在主、次梁受力筋下均应垫垫块(或塑料卡),保证保护层的厚度。受力筋为双排时,可用短钢筋垫在两层钢筋之间,钢筋排距应符合设计规范要求。 10、梁筋的搭接:梁的受力钢筋直径等于或大于22mm时,宜采用焊接接头或机械连接接头,小于22mm时,可采用绑扎接头,搭接长度要符合规范的规定。搭接长度末端与钢筋弯折处的距离,不得小于钢筋直径的10倍。接头不宜位于构件最大弯矩处,受拉区域内I 级钢筋绑扎接头的末端应做弯钩(Ⅱ级钢筋可不做弯钩),搭接处应在中心和两端扎牢。接 头位置应相互错开,当采用绑扎搭接接头时,在规定搭接长度的任一区段内有接头的受力 钢筋截面面积占受力钢筋总截面面积百分率,受拉区不大于50%。

梁配筋计算

梁 摘要: 本文总结了8*8m、6*6m 梁的线荷载设计值、梁的宽度、高度取值、梁箍筋肢距及复 合箍筋、梁弯矩算法、梁钢筋根数、定量性分析不同跨度、截面大小梁的配筋、梁的抗剪能力,总结了梁的配筋公式及设计中要注意的要点、腰筋、剪力墙连梁、pkpm 建模及梁的布置方法。 本文章总结于:刘铮“建筑结构设计快速入门”、朱炳寅“建筑结构设计问答与分析”、“建筑地基基础设计方法及实例分析”、郁彦“高层建筑结构概念设计”、杨星“pkpm 结构 软件从入门到精通”、钢结构论坛、文献以及网上别人经验总结。共13 页。 注:本文中的一些估计并不精确,可能存在一定或较大的误差,估计荷载大小,只是 为了在设计时,心中有底,更好的去进行概念设计。在估计过程中有些公式表达得并不清楚,可以直接看结果。 2011-11-20---12-28 1.荷载: 1.1:例 假设一个8m*8m 的框架,传给梁的荷载标准值为15 2 kN / m ,沿x 方向设置一根次梁,分割成2 个同样大小的双向板,则单边板传给主梁的线荷载标准值为22.5 KN /m,如果 是两边都有板,则主梁的线荷载标准值为45 KN /m.设计值为56 KN /m(包括填充墙);假设一个6m*6m 的框架,传给梁的荷载标准值为15 2 kN / m ,沿x 方向设置一根次梁,分割成2个同样大小的双向板,,则单边板传给主梁的线荷载标准值为16.9 KN /m,如果是两边都有板,则主梁的线荷载标准值为34 KN /m.设计值为42 KN /m(包括填充墙. 1.2.定量分析: 1.2.1.假设120 厚板,活荷载为3.5,梁300*800mm,填充墙高度3m,240 厚墙时,柱 子尺寸8m*8m,中间设一道次梁时,梁线荷载设计值为:(1.2*(0.12*25+2)+1.4*3.5)*1.5m *2+1.2*5.24*3m *0.7+25*0.3*0.8=52 KN /m 120 厚墙时:(1.2*(0.12*25+2)+1.4*3.5)*1.5m *2+1.2*2.96*3m =25*0.3*0.8=50 KN /m 1.2.2.假设120 厚板,活荷载为3.5,梁250*600mm,填充墙高度3m,240 厚墙时,柱 子尺寸6m*6m,中间设一道次梁时,梁线荷载设计值为:(1.2*(0.12*25+2)+1.4*3.5)*1.125m *2+1.2*5.24*3m *0.7+25*0.25*0.6=42 KN /m 120 厚墙时:(1.2*(0.12*25+2)+1.4*3.5)*1.125m *2+1.2*2.96*3m +25*0.25*0.6=40KN /m。 1.2.3.总结: 一般来说,大跨度(8m)梁上线荷载设计值(包括自重,填充墙等)可以用50 KN /m 来估计;6m 跨度梁的线荷载设计值可以用40 KN /m来估计,以上估计荷载设计值均考虑了双向板传递给梁的荷载。 一般3m 高填充墙传递给梁的线荷载设计值在10-15 KN /m范围内,可以用13 KN /m来近似估计;300*800 的梁自重线荷载为6 KN /m ,250*600 的梁线荷载为 4 KN /m;梁上线荷载设计值超过了40 KN /m就可以认为是较大荷载,梁的截面应该 取大值。梁上线荷载设计值时,可以近似按每平方18 2 kN / m 的荷载大小传递给梁。

钢箱梁及叠合梁施工

1.10 钢箱梁及叠合梁施工 1.10.1 适用范围 适用于高速公路、城市桥梁工程中钢箱梁工地安装、连接及钢筋混凝土叠合梁施工,其他公路桥梁可参照执行。 1.10.2 施工准备 1.10. 2.1 技术准备 1. 组织审查设计图纸,编制运梁方案、支架方案、吊装方案、混凝土叠合梁施工方案。 2. 张拉所用的机具设备及仪表应经主管部门授权的法定计量检测单位进行配套校验。 3. 混凝土及预应力孔道用水泥浆要依据设计强度,按照现行规范要求经试配确定。 4. 依据设计图及现行施工规范要求,绘制钢筋、钢绞线和模板等加工图。 1.10. 2.2 材料要求 1. 钢箱梁经检验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 041)的有关规定和设计要求,有出厂合格证及材质和制作检验的有关质量记录。 2. 高强螺栓:可选用大六角形(GB/T 1228~1331)和扭剪型(GB/T 3632~3633)两类。制造高强度螺栓、螺母、垫圈的材料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 041)的规定和满足设计要求。应由专门的螺栓厂制造,并应有出厂质量证明书,进场后应按有关规定抽样检验。 3. 钢筋:应有产品合格证和检验报告单。钢筋的品种、级别、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钢筋进场后按有关规定抽取试样做力学性能试验,其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光圆钢筋》(GB 13013)和《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GB 1499)等的规定。当发现钢筋脆断、焊接性能不良或力学性能显著不正常等现象时,应对该批钢筋进行化学分析或其他专项检查。 4. 混凝土用材料 (1) 水泥:宜采用硅酸盐水泥和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进场应有产品合格证和出厂检验报告,进场后应对强度、安定性及其他必要的性能指标进行取样复试,其质量必须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GB 175)等的规定。 当对水泥质量有怀疑或水泥出厂超过3个月时,在使用前必须进行复试,并按复试结果使用。不同品种的水泥不得混合使用。 (2) 砂:砂的品种、规格、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 041)的要求。进场后应按国家现行标准《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J 058)的规定取样试验。 (3) 石子:应采用坚硬的卵石或碎石,进场后应按产地、类别、加工方法和规格等不同情况,按国家现行标准《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J 058)的规定,分批进行检验,其质量应符合《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 041)的要求。 (4) 外加剂:外加剂应有产品说明书、出厂检验报告及合格证、性能检测报告,有害物含量检测报告应由有相应资质等级的检测部门出具。进场应取样复试合格,并应检验外加剂与水泥的适应性。外加剂的质量和应用技术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外加剂》(GB 8076)和《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 50119)的规定。 5. 预应力体系材料 (1) 预应力钢绞线或钢丝:应根据设计规定的规格型号和技术措施来选用。进场时应有供货单位出具的产品合格证和出厂检验报告,同时,应按进场的批次和产品的抽样检验方案分别进行复验和外观检查,其质量必须符合国家现行标准《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GB/T 5024)和《预应力混凝土用钢丝》(GB/T 5223)的规定。 (2) 锚具、夹具和连接器应有出厂合格证和质量证明文件,具有可靠的锚固性能、足够的承载能力和

梁配筋规范要求内容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9.2.1条 钢筋混凝土梁纵向受力钢筋的直径,当梁高h≥300mm时,不应小于10mm;当梁高h<300mm时,不应小于8mm. 一.《建筑抗震设计规》6.3.4.1条 沿梁全长顶面和底面应至少各配置两根纵向配筋,一、二级抗震设计时钢筋直径不应小 于14mm,且分别不小于梁两端顶面和底面纵向钢筋中较大截面面积的1/4; 三、四级抗震设计和非抗震设计时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2mm. 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10.2.8.2条 偏心受拉的框支梁,其支座上部纵向钢筋至少应有50%沿梁全长贯通,下部纵向钢筋应全部直通到柱. 一.《混凝土结构设计规》11.3.1条 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中,计入纵向受压钢筋的梁端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级抗震等级:x≤0.25*ho,二、三级抗震等级:x≤0.35ho 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6.2.7条 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尚应符合下列条件: x≤ξb*h0; 钢筋等级为HPB300时,ξb = 0.576 钢筋等级为HRB335/HRBF335时,ξb = 0.550 钢筋等级为HRB400/HRBF400/RRB400时,ξb = 0.518 钢筋等级为HRB500/HRBF500时,ξb = 0.482 三.《建筑抗震设计规》6.3.4.1条 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2.5% 一.《混凝土结构设计规》11.3.6第1条 纵向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表11.3.6-1规定的数值; 表11.3.6-1 框架梁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 ┏━━━━━━┳━━━━━━━━━━━━━━━━━━━┓ ┃┃位置┃ ┃抗震等级┣━━━━━━━━━┳━━━━━━━━━┫ ┃┃支座(取较大值) ┃跨中(取较大值) ┃ ┣━━━━━━╋━━━━━━━━━╋━━━━━━━━━┫ ┃一级┃ 0.40,80ft/fy ┃ 0.30,65ft/fy ┃ ┣━━━━━━╋━━━━━━━━━╋━━━━━━━━━┫ ┃二级┃ 0.30,65ft/fy ┃ 0.25,55ft/fy ┃ ┣━━━━━━╋━━━━━━━━━╋━━━━━━━━━┫ ┃三、四级┃ 0.25,55ft/fy ┃ 0.20,45ft/fy ┃ ┗━━━━━━┻━━━━━━━━━┻━━━━━━━━━┛ 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8.5.1条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受弯构件不应小于0.2和45ft/fy的较大值.

m叠合梁计算书

目录 1.设计规范 (2) 2.结构设计 (3) 3.计算参数 (3) 4.计算结果 (5)

1.设计规范 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 2、《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 3、《城市桥梁设计荷载标准》(CJJ77-98) 4、《城市桥梁设计准则》CJJ11-93 5、《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 6、《公路桥涵钢结构与木结构设计规范》JTJ025-86 7、《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JTG061-2005 8、《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J D63-2007) 9、《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 10、《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 11、《公路桥梁抗风设计规范》(JTG/T D60-01--2004) 12、《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04) 13、《桥梁用结构钢》GB/T714-2000 14、《钢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5-2001 15、《热轧钢板和钢带的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许偏差》GB709-88 16、《中厚板超声波检验方法》GB/T2970-91 17、《手工电弧焊焊接接头的基本形式与尺寸》GB985-88 18、《埋弧焊焊缝坡口的基本形式与尺寸》GB986-88 19、《低碳钢及低合金高强度钢焊条》GB5188-98 20、《焊接用钢丝》GBH17-95 21、《低合金钢埋弧焊用焊剂》GB12470-90 22、《气体保护焊用钢丝》GB/T14958-94 23、《钢熔化焊对接接头射线照相和质量分级》GB3323-87 24、《钢焊缝手工超声波探伤方法和探伤结果分级》GB11345-89 25、《热喷涂金属件表面预处理通则》GB11373-89 26、《涂装前钢材料表面锈蚀等级和除锈》GB8923-88 27、《涂装前钢材表面粗糙度等级的评定》GB/T13288-91 参考规范与标准

梁相关规范

高层剪力墙结构梁图绘制 主要梁类型: KL (有加密区和非加密区) LL (跨高比小于5,一般洞口处,全长加密) L (无加密区,包括一端加密另一端不加密说明中注明固结端加密) Xl (全长加密,纵筋放大1.2~1.5倍)。 纵筋可采用组合配筋:如2根25+2跟20,或2根25+1根20,或3根25/2根20,但需注意,组合钢筋间的直径差不能大于2级,且不宜大于6mm 。两排钢筋,第二排钢筋最少配置2根。 钢筋等级:箍筋,纵筋一般为HRB400。 纵筋直径:常用直径范围14~25mm 之间,梁宽200的控制在20mm 以内最好,截面尺寸较小的梁可以用12(如卫生间部位的小梁)。规范链接GB50010-2010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pdf9.2,《抗规》6.3,梁内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0.2和0.45中的较大值y t f f /。 纵筋净间距:梁上部纵筋≥30mm 且≥1.5d ,梁下部纵筋≥25mm 且≥d 。垂直净距 d ≥25mm ,且≥d,d 纵筋最大直径。《混规9.2》 箍筋直径:最常用8mm ,截面高度大于800mm 的梁,箍筋直径不宜小于8mm ,截面高度不大于800mm 的梁,箍筋直径不宜小于6mm 。且不应小于d/4,d 为受压钢筋的最大直径。截面尺寸较小满足箍筋最小配筋率情况下可用6mm 。 箍筋间距:100/200见表混凝土设计规范根据梁高和剪力确定。根据《抗规》,对于抗震等级为三级、四级的框架结构,梁端箍筋加密区箍筋最大间距取h/4、8d 、150mm 三者的最小值。所以对于截面高小于400mm 的梁,比如h=300mm ,加密区间距应为h/4=300/4=75mm ,而不是一般的100mm 。

梁配筋注意事项

梁配筋注意事项 梁配筋除下述内容外,需满足计算及相关抗震等级构造,比如二级框架梁,拉通筋不小于1/4支座筋等。 特殊要求例外: 1.梁配筋编号原则:要求截面一致,跨度差异较小,和支座条 件一致的梁才能共用一个号。 2.地下室顶板,裙房屋面,大屋面等WKL可以按KL编号,但 要在第一张梁配筋说明中注明。 3.纵筋集中标注通长面筋,一般应和梁支座面筋钢筋直径一致。 4.无特殊要求及受力的框架梁,跨度大于2.5m的,不应采用多 根面筋拉通的形式,如4D18;4D18。标准层跨度小于3倍梁 高的框架梁,面筋拉通。连梁除外。 5.梁宽度小于等于300mm的框架梁,应采用2D20的面筋集中 标注的形式,通常筋直径约为支座钢筋的1/4。梁宽度大于 等于350mm的框架梁,应采用2D25+(2D12)的面筋集中 标注形式。 6.梁宽度小于等于300mm的(次)梁,应采用(2D12)的面 筋集中标注的形式。梁宽度大于等于350mm的(次)梁, 应采用(4D12)的面筋集中标注形式。 7.柱两侧两宽度不一致的,要求梁两面均标注,以免钢筋排列 不对。 8.悬挑梁跨度2.0~3.0m,梁面筋按1.15配置;悬挑梁跨度

3.0~ 4.0m,梁面筋按1.3配置;悬挑梁跨度大于4.0m,梁面 筋按1.4配置;注意悬挑梁面筋伸入内部框架后,框架梁配筋可能大于2%,箍筋的调整。 9.悬挑次梁,跨度大于2.0m,内跨面筋不得采用架立筋,并应 满足计算。 10.梁构造腰筋不用表示,更不能随意更改PKPM生成的G4D16 等标注。 11.对于SATWE计算的VT1~3的计算,配筋可忽略抗扭纵筋。对 于SATWE计算VT4~6的计算,要求按梁侧板下到梁底高度内,按间距200mm配置D12抗扭纵筋。例如梁高700mm,板厚100mm,配置N4D12。对于SATWE计算大于VT6的计算,要求20%配置到梁支座面筋,两侧各配置30%的抗扭纵筋。例如VT10,面筋增加2,腰筋单侧配置3,为N4D14。 12.所有无楼板链接的独立梁,要求按间距200mm,配置侧面抗 扭腰筋。 13.悬挑框架梁单侧有垂直次梁,次梁跨度大于4.5m,悬挑梁需 配置抗扭纵筋。 14.坡屋面的边梁需配置抗扭纵筋,且箍筋按计算1.3倍配置。 15.梁宽度大于等于350mm的梁,箍筋应采用四肢或以上箍筋。 16.梁上抬柱子的支撑梁,要求箍筋间距全长加密为100mm。 17.绘图比例大于1:150时,允许塔楼区域梁宽度小于等于 300mm的框架梁,未注明的箍筋为D8100/200(2),以减小配

关于梁的最大最小配筋率

配筋率 一、不考虑地震的纵向受力筋的最小配筋率(ρmin)

二、考虑地震的框架梁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率(ρmin)

考虑地震框架梁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率(ρmin) (fy=300N/MM2和fy=360N/MM2)

序 号 砼等级HPB235(Q235) HRB335 HRB400\RRB400 1 C15 2.105 2 C20 2.807 1.760 1.380 3 C25 3.479 2.182 1.711 4 C30 4.181 2.622 2.056 5 C35 4.882 3.062 2.401 6 C40 5.584 3.502 2.746 7 C45 6.198 3.887 3.048 8 C50 6.753 4.235 3.322 9 C55 7.205 4.513 3.537 10 C60 7.627 4.771 3.737 11 C65 8.018 5.009 3.921 12 C70 8.354 5.212 4.077 13 C75 8.636 5.381 4.207 14 C80 8.919 5.549 4.335 序号砼等级 HPB235(Q235) HRB335 0.24f t/f yv0.28f t/f yv0.24f t/f yv0.28f t/f yv 1 C20 0.126 0.147 0.088 0.103 2 C25 0.145 0.169 0.102 0.119 3 C30 0.163 0.191 0.11 4 0.133 4 C3 5 0.179 0.209 0.12 6 0.147 5 C40 0.195 0.228 0.137 0.160 6 C45 0.206 0.240 0.144 0.168 7 C50 0.216 0.252 0.151 0.176 8 C55 0.224 0.261 0.157 0.183 9 C60 0.233 0.272 0.163 0.190 10 C65 0.239 0.279 0.167 0.195 11 C70 0.245 0.285 0.171 0.200 12 C75 0.249 0.291 0.174 0.203 13 C80 0.254 0.296 0.178 0.207

带桁架筋叠合梁计算

叠合楼板的现浇板具有结构整体性好、抗震性能好的优点,但是费工、需要大量的模板,施工周期长,生产难于实现工业化;预制板易于实现建筑构件工业化(设计标准化、制造工业化、安装机械化),构件制作不受季节及气候限制可提高构件质量,且施工速度快,可节省大量模板和支撑,但整体性差、不利于抗震、抗渗性差。那么能否将现浇板和预制板二者的优点结合在一起呢?叠合板就是兼有2种板的优点。叠合板由2部分组成预制部分多为薄板在预制构件加工厂完成施工时吊装就位,现浇部分在预制板面上完成预制薄板既作为永久模板而无需模板又作为楼板的一部分共同承担使用荷载。但是,叠合板主要存在2方面的问题:一是预制部分板很薄在板跨度较大的情况下刚度不足,预制部分在承担施工荷载时跨中挠度偏大二是预制部分和现浇部分交接面的抗剪问题。由于预制部分刚度的限制使得叠合板在大跨度结构中的应用受到限制 采用在叠合板中的预制部分加钢筋桁架的方法来提高预制部分的刚度和增加预制部分和现浇部分交接面的抗剪强度(图1)。在预制部分加入钢筋桁架,该桁架可以作为施工阶段的受力构件,在使用阶段可以作为抗剪件。由于桁架的刚度很大,可大幅度提高预制部分的刚度能解决大跨度下叠合板的刚度问题;同时加入钢桁架的腹杆能提高预制部分和现浇部分的整体性和交接面的抗剪性能,解决了新旧混凝土的共同工作问题。 计算模型 材料:混凝土,C30,弹性模量E=3.0E4N/mm2,(在施工荷载作用下,预制部分拉力小,可认为混凝土基本不开裂),泊松比0.2,剪切模量0.4E。钢筋:18和6,弹性模量E=20.0E4N/mm2。单元选择:预制部分采用8节点实体单元,钢筋桁架采用3D梁单元。约束条件:在预制部分两端底边施加约束,左侧约束所有平动位移,右侧仅约束Z向位移来模拟简支约束。荷载施加采用面荷载,压力为5.48kN/mm2施加在预制部分混凝土板顶面。在预制部分混凝土两端侧面施加10MPa的预压力模拟预应力的影响。3.2计算结果(1)板跨中挠度带钢筋桁架叠合板跨中挠度最大值Dmax=23.009mm,Dmax/L=1/260,小于规范规定的板跨中挠度允许值[1/200](图3) 普通叠合板跨中挠度最大值Dmax=42.73mm,Dmax/L=1/140,超过规范规定的板跨中挠度允许值[1/200](图4)。从两者的刚度对比来看,带钢筋桁架叠合板刚度增加明显,跨中挠度减小达46%。

超详细的梁、板设计规范整理

超详细的梁、板设计规范整理 梁设计 1.截面:宽度不宜小于200,高宽比不宜大于4,跨高比不宜小于4;宽扁梁及深梁详规范。 2.梁截面控制指标 A. 纵筋配筋率:最小配筋率按《混凝土规范》表11.3.6-1中数值取用,一般模型计算会考虑,不用管;最大配筋率不宜大于2.5%; B.纵筋净距:顶筋不应小于30mm和1.5d,底筋不应小于25mm 和1.0d。钢筋多余2层时,2层以上钢筋中距应比下面2层中距增大1倍。各层钢筋间距不小于25mm和d(d为纵筋最大直径)。 C. 纵筋面积比:一级不应小于0.5,二三级不应小于0.3,四级规范无要求,一般取0.25。 D. 箍筋直径及肢数:当截面高度大于800时,箍筋直径不宜小于8mm;截面高度小于800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6mm;一级不小于10mm,二三级不小于8mm,四级不小于6mm,当纵筋配筋率大于2%时,箍筋直径加大(按规范的表中最小直径来加大);箍筋肢数:梁宽小于350mm用双肢箍,350~600时四肢箍,650~800时六肢箍。 E. 箍筋加密区最大间距:一级不大于hb/4、6d、100的较小者;二级不大于hb/4、8d、100的较小者;三四级不大于hb/4、8d、150的较小者。

F. 箍筋加密区长度:一级不小于2hb、500的较大者;二三四级不小于1.5hb、500的较大者。 3.梁配筋构造 A. 架立筋:一般用12mm,但是《混凝土规范》9.2.6中指出,跨度小于4m是不宜小于8mm,跨度4~6m不应小于10mm,大于6m时不应小于12mm。 B. 梁侧构造筋:梁腹板高度hw(梁高-板厚)不小于450mm时,梁两侧沿高度配置纵向构造钢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单侧配筋率不小于腹板面积(bhw)的0.1%;注意,扭筋构造是按照全高布置构造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 C. 悬臂梁构造:应有至少2根钢筋伸至悬臂梁外端,并向下弯折不少于12d,其余钢筋不应截断,应在《混凝土规范》9.2.8条规定的弯起点弯折。 D.框架梁上开洞时,洞口位置宜位于梁跨中1/3区段,洞口高度不应大于梁高的40%,洞口上下高度不宜小于200mm E.吊筋计算(和创计算):一般次梁两侧各设4个箍筋,每侧扣除一个基本箍。计算时,用梁设计内力包络图中次梁传递来的剪力放大1.25倍,然后减去两侧一共6各箍筋的受剪承载力,得出的差值查表看需要用几号吊筋。 F.加腋计算:加腋位置一般出现在大悬挑处,先建悬挑梁计算得出合适结果,然后在模型中靠近支座处增加节点,然后在该节点与柱节点间设变截面梁进行计算,要求计算结果靠近支座的数值往外逐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