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习题及答案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习题及答案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习题及答案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习题及答案

2005年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A.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B.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C.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D.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不定项选择题

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因为()

A.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B.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C.马、恩等经典作家强调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问题

D.资本主义社会不重视发展生产力

E.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显示社会主义优越性,并为将来向共产主义过渡奠定必备的物质条件

3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最终是实现共同富裕的论断指明了()

A.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B.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C.从生产力方面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

D.从生产关系方面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

E.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三、辨析题

4."发展才是硬道理。"这里所说的"发展"是指经济发展。

5在实践中贯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四、分析题

6为什么要把发展作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7如何理解"发展才是硬道理"?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B

二、不定项选择题

2. ABE

3. ABDE

三、辨析题

4.「答案要点」

(1)"发展才是硬道理",这是邓小平同志在总结了社会主义事业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所提出的科学论断,是我们党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个重要战略思想。

(2)发展必须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并发挥其优越性,实现民富国强,说到底都必须以经济实力为基础。国际竞争说到底是经济实力的竞争。经济发展是整个社会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基础和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

(3)"发展才是硬道理",不仅仅是指发展经济,而是包括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包括了理论观念的创新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因为,社会主义社会本身就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理论的创新指引着我们不断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进程,而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又必将促进人本身的全面发展。

5「答案要点」

(1)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足中国现实,顺应世界潮流,不断开拓促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新途径。

(2)必须坚持和深化改革。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

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

(3)必须相信和依靠人民。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要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四、分析题

6.「答案要点」

(1)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把发展作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他还指出:"紧紧把握住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愿望,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就能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落实,使党的执政地位不断巩固,使强国富民的要求不断得到实现。"

(2)发展之所以作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首先是因为做到"三个代表"都要以发展为前提。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都体现了发展的要求,同时又必须以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基础。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民的全面发展。

(3)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对共产党执政的规律、社会主义事业的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认识的深化。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因。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一切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以生产力为基础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前进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主义的基本任务就是发展,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推进社会全面发展,才能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4)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是对党的先进性本质的深刻揭示。毛泽东同志曾提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靠自己发展,国际国内形势都要求我们加快发展,只有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中国的社会主义才有出路。江泽民同志指出:"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查,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奋斗中去考查,归根到底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我们党要带领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基础上走向复兴,就必须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推进现代化发展。

7「答案要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靠发展来不断巩固和前进的。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才能实现新世纪的历史使命。这说明了发展对于我们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的极端重要性。社会主义要强大,不断体现优越性,关键在发展。邓小平同志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论断。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发展是硬道理,这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个战略思想。"特别是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民富国强都无从谈起。

(2)在当代中国,发展是生死攸关的根本问题。中国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摆脱落后,使国家的力量尽快增强起来,使中国人民的生活更快地得到改善。只有加快发展,才能实现我们的目标,才能为解决我们面临的一切问题提供坚实的基础。增强我们的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靠发展,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稳定局面靠发展,解决台湾问题、推进祖国统一大业靠发展,顶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靠发展,从根本上摆脱经济落后状况、跻身于世界现代化国家之林也靠发展。进入21世纪,我们党要带领全国

人民实现三大任务,最基本的保证是发展。没有发展,综合国力不能持久。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化成果、更加文明进步的社会生活,社会主义才能赢得比资本主义更大的优势,人民才能从内心里拥护社会主义,拥护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历史经验充分说明,只有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道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才能真正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

(3)我们正面对着世界经济和科技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也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激烈的国际竞争。这是一场全球范围的大竞争,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回避不了。参与这场竞争,就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有加快发展,增强经济实力,提高综合国力,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处于主动地位,立于不败之地。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奋力在这场大竞争中取得主动,发展壮大自己,是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必须肩负起来的历史责任。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什么?为什么? 1、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这合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实践的迫切要求。 2、原因: 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应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1)、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这是由生产力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决定的,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2)、解放解放生产力是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是解决我国社会现阶段的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由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落后于或超越于生产力水平,都会影响生产力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水平,极大地影响了社会主义建设,只有解放生产力才能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 (3)、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进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要实现这些目标,根本途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二、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1、突出强调发展的重要性 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是要大幅度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改善、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第二,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邓小平指出,如果说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有缺点,那就是对发展生产力有某种忽略。他认为,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滞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 第三,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是维护和平和稳定的力量,是世界和平力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发展得越强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中国的发展对世界、对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都是有利的。中国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力争在国际事务中有自己的发言权,必须要有强大经济实力作后盾。(2)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a.坚持自主创新,注重协同创新。 b.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c.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人才资源。 d.建立国家荣誉制度,激发人才创造活力。 e.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8.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战略

第八章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战略 教学目的与要求 基础知识 使大学生了解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掌握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内涵,中国社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步骤,掌握调整和优化我国经济结构及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内容。深刻理解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及对策措施。 思想教育 通过对发展战略及其特点的讲授使学生认识到,党提出的发展战略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注重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能力培养 深刻领会“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特点;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新型工业化道路 教学难点 创新型国家;可持续发展理念 本章结构 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第二节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 第三节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第四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 教学方法 讲授、课堂讨论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 8课时 2005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2010年)将突出六大重点:一是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二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三是解决“三农”问题;四是推进城市化健康发展;五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六是切实加强和谐社会建设。

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 1、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工作 科学地分析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是党制定社会主义建设方针政策的依据,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刘少奇在八大代表党中央所作的政治报告中明确地指出,官僚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在大陆已不存在了;原来的地主、富农正在被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新人;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处在消灭的过程中,民族资产阶级分子正在由剥削者向劳动者转变;广大农民和其他个体劳动者已经变为社会主义集体劳动者;工人阶级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知识界也改变了原来的面貌,组成了一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队伍。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几千年来的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经基本结束,社会主义社会的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来。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变成人民对于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我国已开始进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文化需要。 2、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应当“围绕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他说:过去为了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我们就实行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方针,现在为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同样也实行这个方针。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外、国内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二、“两步走”的发展战略 实现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为之奋斗的伟大目标。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即已提出,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新民主主义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他又提出:要把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1、“四个现代化”的提出 1954年9月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这是对四个现代化的最早表述。 1957年以后,这种理解有了突破。同年3月,毛泽东指出:“我们一定会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这里用“现代科学文化”代替了“现

2021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8.20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练习人民版

8.20 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析·史论阐释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工业化(“一五”计划)的特点 1.优先发展重工业。基于新中国落后的工业基础尤其是重工业落后的现实,加上美国等西方国家敌视新生的人民政权,急需加强国防工业的建设。 2.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工业化建设需要大量原料、资金和市场,同时为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我国采取了工业化与三大改造同时进行的策略。 3.强调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根据总路线的要求以及以往的工业格局,我党要求建立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4.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我党缺乏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验,需要向苏联学习,同时中苏结盟以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也影响了当时我国的工业化策略。 二、对计划经济体制的认识 1.没收官僚资本,完成土地改革,统一财政经济 (1)没收官僚资本,使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确立了全民所有制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 (2)完成土地改革,变地主所有制为农民所有制,恢复和发展了农业生产。 (3)统一财政经济,包括控制主要商品,加强市场、物价和金融的管理等。到1952年实现了财经状况的根本好转。这为形成新的经济体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奠定了一个基本条件。 2.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在1956年底基本完成,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这是整个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础。 3.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建立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形成了以计划体制为中心的、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 1.(2019·全国卷Ⅰ·T31)据统计,1954年1月到4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1953年同期的5倍,为1952年同期的50倍,东北各研究所俄文书刊借阅量也大幅增加。这表明当时( ) A.科学研究已与国际前沿接轨 B.科教兴国战略已展开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步骤,了解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性,理解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科学内涵,掌握“两大战略”的实质。 教学重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步骤; 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新型工业化道路 教学难点:可持续发展战略 授课时数:4学时 导入新课: 1927年大革命失败,全国一片白色恐怖,毛泽东分析了国内形势,指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他还指出:“我们的战略是…以一当十?,我们的战术是…以十当一?。”1946年8月,毛泽东在和美国记者谈话时,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表明了对反动派的极大蔑视。 “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这是毛泽东战略思想的核心。打仗的时候,我们要制定切合实际的战略、战术。和平建设年代,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也要从整体战略上布局,从局部战术上设计。 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和步骤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是根据对经济、社会发展各种制约因素的分析,从全局出发制定一个较长时期内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它主要包括战略目标、战略步骤及实现战略目标的措施,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的特点。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是: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一战略目标,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共同进步的目标,是一个符合中国实际的目标,也是一个要经过艰苦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 (二)邓小平同志“三步走”发展战略。 第一步,从1980年到1990年,用十年的时间,使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我国经过20世纪80年代以来三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努力,原定于到2000 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任务已于1995年提前完成。到20世纪末,我们已经胜利实现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习题及答案

真理惟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本任务是()?鄙缁嶂饕宓母?1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A1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B. C.坚持党的基本路线D.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二、不定项选择题?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因为()鄙缁嶂饕宓母??2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A. 量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B. C.马、恩等经典作家强调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问题资本主义社会不重视发展生产力D.

真理惟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 并为将来向共产主义过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显示社会主义优越性,E. 渡奠定必备的物质条件富裕的论断指明了()焦赜谏缁嶂饕遄钪帐鞘迪止餐?3?钡诵∑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A. B.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C.从生产力方面揭示社会主义的本2 从生产关系方面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D.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E.? 三、辨析题”是指经济发展。发展4.“发展才是硬道理。”这里所说的“。中贯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5?痹谑导四、分析题? ?什么要把发展作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蔽6?共攀怯驳览怼保?比绾卫斫狻胺⒄?7 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

真理惟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 1.B 二、不定项选择题? 2.ABE 3.ABDE 三、辨析题? 3 4.「答案要点」,这是邓小平同志在总结了社会主义事业历”1)“发展才是硬道理(史经验的基础上所提出的科学论断,是我们党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个重要战略思想。)发展必须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并发挥(2其优越性,实现民富国强,说到底都必须以经济实力为基础。国际竞争说到底是经济实力的竞争。经济发展是整个社会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基础和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不仅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

作者:丁晓平 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 【课程标准】 1.概述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史实,认识其历史意义。 2.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我国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及其实质,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了解我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由于缺乏经验,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全国人民的努力,终于克服了困难,仍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了解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的史实及沉痛教训。 过程与方法 精选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建构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轮廓;组织小组教学,启发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以其讨论成果在班级交流,及时评价学生学习表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在这个时期,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难题。我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中取得的经济建设成就,为后来进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文化大革命长时间的社会动乱,造成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缓慢,拉大了中国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使中国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的机遇。 【重难点突破】 重点:过渡时期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三大改造;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20世纪60年代的经济调整。 难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三大改造的关系;经济建设中出现左的错误的原因和影响;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实质。 【课程工具】 图片史料、文字材料摘录、PPT课件 【课时】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共产党从国民党手里接收了一个贫困落后、千疮百孔的烂摊子,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形势。面对这种局面,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中国永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即庞大的人口,没有一个政府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共也无能为力,中国将永远是天下大乱。上海的一个资本家

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摘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多次地、反复地强调和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要把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尤其是先进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关键词:发展生产力科学改革共同富裕 引言: 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也是社会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的最终动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以至产品极大丰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都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列宁坚持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的思想。他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中明确指出:“在任何社会主义革命中,当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任务解决以后,随着剥夺剥夺者以及镇压他们反抗的任务大体上和基本上解决,必然要把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的根本任务提到首要地位;这个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列宁看来,创造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是新制度最终战胜旧制度、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合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发展实践的迫切要求。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主要是因为: 其一,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停止了生产,就既不能生存,也不能发展,而物质生产的发展变化始终是从生产力的发展变化,首先是从生产工具的变化发展开始的。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等等,人们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归根到底都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 其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它们之间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在这一基本矛盾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从而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其三,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过程。一切社会关系、社会制度和社会观念的产生、发展、变化与消失,都是由生产力的决定作用所引起的。人类社会迄今为止经历的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五种形式的依次更替,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都反映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它以公有制代替私有制,消灭剥削制度;使劳动人民摆脱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成为社会和生产的主人;社会财富能按照有利于劳动者的原则进行合理分配,并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因此,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虽然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的存在和发展都需要发展生产力,但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发展生产力又有其特殊的规定性。这种特殊规定性是由特定社会制度的本质决定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范畴,其实现方式、目的、程度都不同于资本主义制度。其一,社会主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而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为资本家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为了少数人富裕起

2021届新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讲练史论阐释:8.20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含答案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析·史论阐释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工业化(“一五”计划)的特点 1.优先发展重工业。基于新中国落后的工业基础尤其是重工业落后的现实,加上美国等西方国家敌视新生的人民政权,急需加强国防工业的建设。 2.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工业化建设需要大量原料、资金和市场,同时为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我国采取了工业化与三大改造同时进行的策略。 3.强调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根据总路线的要求以及以往的工业格局,我党要求建立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4.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我党缺乏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验,需要向苏联学习,同时中苏结盟以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也影响了当时我国的工业化策略。 二、对计划经济体制的认识 1.没收官僚资本,完成土地改革,统一财政经济 (1)没收官僚资本,使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确立了全民所有制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 (2)完成土地改革,变地主所有制为农民所有制,恢复和发展了农业生产。

(3)统一财政经济,包括控制主要商品,加强市场、物价和金融的管理等。到1952年实现了财经状况的根本好转。这为形成新的经济体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奠定了一个基本条件。 2.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在1956年底基本完成,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这是整个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础。 3.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建立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形成了以计划体制为中心的、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 1.(2019·全国卷Ⅰ·T31)据统计,1954年1月到4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1953年同期的5倍,为1952年同期的50倍,东北各研究所俄文书刊借阅量也大幅增加。这表明当时( ) A.科学研究已与国际前沿接轨 B.科教兴国战略已展开 C.对苏联经验的反思蔚然成风 D.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 【解析】选D。材料反映的是一五计划时期(1953-1957年)中国迫切学习苏联经验进行经济建设的现象。中国一五计划学习苏联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因此D正确。1954年当时中国科技还十分落后,A错。科教兴国战略在1995年提出,B错。材料反映了学习苏联的热潮,而不是反思苏联经验,C错。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2)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通史概要: 本专题主要叙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50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发展的基本历程。专题内容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前一时期的内容,包括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三个时期,其中前7年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后20年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集体领导下开始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20年既取得过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也发生过严重的失误和挫折。后一时期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和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二代、第三代领导人,根据“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实行了改革开放,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终于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0年来,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健康、稳定发展,已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并明确了新的奋斗目标。 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标要求: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制订及实施背景、内容;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内容、特点、实质、意义及问题;列举社会主义曲折发展十年的正确和失误的决策,分析其经验教训;了解“十年文革”时期的经济发展的状况,总结其历史教训。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课前采访调查和课堂上运用教材中及教师所引用的图文资料中的有效信息,判断和评价十年探索中的成就与失误,并在此基础上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经验教训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此培养学生正确运用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非常艰巨的过程,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能正确反映并符合中国具体实际情况时,就能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反之,就会遇到挫折,从而使学生受到国情教育和思想教育。重点难点: 重点: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三大改造的完成;中共“八大”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的理论成果。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第四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一、单项选择题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 、决定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是: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按照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到下个世纪中叶,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将: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人民利益。 、处在我国经济工作首位的是:农业。 、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是指:地区经济梯次推进。 、速度、比例、效益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三个重要因素,其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效益。 、用经济办法管理经济是指:运用市场机制管理。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指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二、多项选择题 、提高社会主义经济效益的基本要求是() .保持高速度增长;.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断扩大生产规模 .尽可能减少劳动消耗;.产品应符合社会需要 、邓小平提出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是() .工业;.农业;.能源和交通;.教育和科学;.第三产业 、党的“十五大”提出我国要实施:() .科教兴国战略;.稳步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三步走战略;.国民经济持 续、快速、健康发展战略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是()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 .加强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调整加上工业,振兴支柱产业 .把发展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工业结合起来;.鼓励和引导第三产业的发展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 .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实行粗放型经济增长;.实行集约型经济增长 、地区经济布局与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是() .统筹规划、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利益兼顾、共同发展 .发挥优势、自成体系;.相互照顾、均衡发展 、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包括() .战略准备;.战略条件;.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 、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到年() .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年翻一番;.人口控制在亿以内 .人民的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接近或赶上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正确处理发展同() .人口的关系;.市场的关系;.资源的关系;.速度的关系;.生态环境的关系 、当前我国要振兴的支柱产业有() .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制造;.建筑业;.加工业 、实现“九五”和年的奋斗目标,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即() .企业从国有国营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 .农业从家庭承包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1、怎样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根本任务之间的关系? 3、试述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关系。

4、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1)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从主要强调关于公有制、按劳分配等特征,进一步深化到实现共同富裕这个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上。过去由于缺乏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我们在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方面,认为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范围越广、程度越高,越有助于实现共同富裕,甚至脱离实际条件,盲目扩大公有制的范围,提高公有制的程度,导致远离根本目的的结果。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对改革开放的一些政策调整之所以经常会出现不同的意见,也是因为离开了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去孤立地看待是否符合公有制、按劳分配等社会主义的特征。因此,提出一个把建设社会主义的手段和目的统一起来的更高层次的社会主义本质概念,搞清楚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目标,对于统一认识,促进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保证社会主义改革的正确方向,是十分重要的。 (2)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紧密地结合起来,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本质与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为我们寻找一种能够从更深层次认识社会主义,从而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改革开放中探索出一条发展更快、人民享受到社会主义建设成果最大、能够充分体现出对资本主义优越性的道路,奠定了理论基础,开辟了广阔前景。 5、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 (1)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早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提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在我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更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的首要的任务。社会主义在同资本主义的较量中,能否不断地巩固和发展自己,能否体现出其优越性,最根本的是生产力能否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更好。只有生产力发展了,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社会安定,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及和谐社会建设创造物质条件,从根本上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2)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中国在改革开放前的20多年的时间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得不尽如人意,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没有能切实将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这是对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行科学分析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3)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是维护和平和稳定的力量,是世界和平力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发展得越强大,对世界和平就越有利。不仅维护世界和平需要中国的发展,而且解决全球发展问题,也需要中国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的条件下,中国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从这个方面看,中国的发展具有全球性的战略价值。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

第一节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和步骤 1.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概念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从全局出发制定的较长时期内经 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 和方法。它具有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的特点。 2.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 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 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农业、能源和交通、教育与科学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16大) 第一,解决低水平问题。200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800多美元,在世界上属于中下收入国家,而当年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是2039美元。显然,我们小康生活水平是低水平的。我们要力争在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实现人均3000美元达到或接近当时世界中等收入国家水平。 更全面: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人与自然更加和谐。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足、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第二,解决所谓不全面问题。我们要经过20年的努力,使小康生活的内涵更加全面,使小康的覆盖面更全面。 发展比较均衡: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城镇人口超过50%,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富足的生活。 第三,解决不平衡问题。所谓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较大,而且这种差距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从地区差距看,按照国家有关部门关于小康社会的评分标准,小康在东部地区基本实现,在中部实现78%,在西部只实现了56%。至于城乡之间差距就更大了。 20世纪头20年的意义:20世纪头20年是一个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它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阶段,也是完善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第二节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专题九: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专题九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专题特征 社会主义建设是中国现代史的主体内容。从发展过程看,建国后经历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曲折中探索前进的全面建设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从建设内容看,包括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若干方面;从思想理论看,有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理论、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的理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思想等。中国共产党理论和实践的艰苦探索经历了模仿苏联到走自己的路,从重大失误到辉煌成就,最终形成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二、知识要素 1、向社会主义过渡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其中1949年至1952年是新中国恢复国民经济、巩固人民政权阶段。1953年到1956年是社会主义改造和工业化起步、社会主义制度确立阶段。在党的领导下,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1949年—1956年中国社会的特点 ①社会性质:从政权组织形式而看,有些具有新民主主义性质,如土地改革;有些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如三大改造;有些兼而有之,如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②经济基础: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前,五种经济成分并存,非社会主义成分占很大比重;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分占主导地位。 ③社会主要矛盾:在三大改造前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改造后,资产阶级变成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一部分,资产阶级已不复存在。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成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④政治制度:在过渡时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这一过渡局面的结束。 (2)中共对民族资本主义的政策 ①1950—1952年,合理调整工商业,对民族资本主义采取限制加利用有政策,这是山由于民族工商业在当时的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②1953—1956年,采用赎买的方式对民族资本主义进行改造,最终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这是由中共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政策决定的。 (3)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本特点 ①模仿苏联,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实行计划经济,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2、社会主义在建设中探索前进 从1956年到1976年是中国共产党为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而进行艰苦探索时期。其中1956年至1966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这一时期总的特点是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成就是第一位的,曲折是第二位的。1966年到1976年是“文革”十年,给党和国家以及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 (1)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功探索: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

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 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并且为此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和环节。 解放生产力直接指向的对象是束缚生产力的各种社会条件,指向社会结构,解决人与人的关系,就是排除、克服、革掉使生产力难以发展的阻力、束缚、桎梏,为生产力的发挥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发展生产力直接指向的对象是生产力本身,解决人和自然的关系。就是人们从事物质的、精神的生产活动,改变生产力的组成要素,在总体上使生产力得到增长和发展。要发展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培养造就发展生产力所需要的生产者、管理者;要发展工业、农业、商业等各种产业,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资金、工具、设备、能源、资源;要发展科学研究事业,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新理论、新技术。 现代化常被用来描述现代发生的社会和文化变迁的现象。现代化是发展中的社会为了获得发达的工业社会所具有的一些特点,而经历的文化与社会变迁的,包容一切的全球性过程。 生产关系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它的具体内容包括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方面的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决定人们在生产中一定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一定的交换关系、一定的产

品分配和消费关系。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是指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建起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建立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思想上层建筑是指适应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哲学、美学、宗教、文化传媒等。 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内容: 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两个基本方面。 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是文化建设的核心,决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是物质文明和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条件。我们党的最高理想,是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要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特别要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第四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一、单选题(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将其选出并将其标号填在题干后括号内) 1.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是( )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问题 B. C.实现共同富裕问题 D. 2.建国以来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就在于没有完全搞清楚( ) A.阶级斗争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B. C.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D. 3.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指的是( ) A.生产关系的地位 B.生产力的基础地位 C.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D.共同富裕目的 4.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 A.发展生产力 B.消灭阶级和消灭剥削 C.实现共产主义 D.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 5.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 ) A.阶级斗争 B.物质生产力 C.被压迫阶级的反抗和斗争 D. 6.一种社会制度是否具有优越性,从根本上说,就是看其( ) A.能否使被压迫阶级翻身解放 B.能 C.能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D. 7.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是( ) A.号召人民生活节俭,抑制社会需求 B. C.发展生产力 D. 8.解决国内和国际所有问题的关键是( ) A.高举马列主义旗帜 B.靠自己的发展 C.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D.搞好国有企业改革 9.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个判断( ) A.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B.概 C.明确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D.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10.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说: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 ) A.坚持治理整顿 B.坚持改革开放 C.发展经济 D. 11.衡量一种社会制度先进与落后的根本标准是( ) A.能否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B. C.能否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 D.能否提高综合国 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 ) A. B.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D.

专题九 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

专题九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及碎片知识点 一、开国大典(八下4) 1、年月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举行了开国大典,标志着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 2、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国内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被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 世界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和被压迫争取的斗争。 ●1、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二十八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使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这里的“二十八年”是指()A.1842——1870年 B.1911——1939年 C.1919——1947年 D.1921——1949年2、下列关于新中国成立历史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B.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 C.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D. 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3、以下反映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的是() A.五四运动→土地革命→国民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 B.新文化运动→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 C.新文化运动→土地革命→国民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 D.五四运动→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 4、国画《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是为新中国诞生而作。画面再现了新中国成立时中国人民扬眉吐气的喜悦和对新生活的向往,生动地表达了新中华成立的意义。“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含义是: () A.中国人民推翻了封建帝制,实现了民主共和 B.中国人民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获得了民族解放 C.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人民当家作主 D.中国人民解决了温饱问题,整体上进入了小康社会 5、中华民族在近百年艰苦卓绝的伟大复兴历程中,关键是“中国新生”和“伟大转折”,实现了国家的独立与富强。“中国新生”和“伟大转折”分别是指: () A.中国共产党成立、抗战胜利 B.新中国诞生、十一届三中全会 C.抗战胜利、新中国诞生 D.中国共产党成立、新中国诞生 6、1949年3月23日上午,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出发时,毛泽东回过头来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进京赶考”意味着什么?()A.意味着中国革命的胜利结束 B.意味着建立和巩固新政权 C.意味着和平解放西藏 D.意味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7、下列史实之间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①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②抗美援朝——人民政权巩固 ③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④大跃进运动——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8、1949年10月1日,在开国大典上,随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乐队奏起《义勇军进行曲》54门礼炮齐鸣28响。礼炮齐鸣28响的寓意是()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这一章主要是阐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战略问题,具体包括战略目标、战略步骤、战略重点;为实现战略而采取的结构调整包括产业结构调整和地区结构调整,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最后阐述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本章内容较多,涉及许多重要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与现实的经济发展联系较为密切,热点问题比较多。这一章是历年考试的重点,2005年复习备考时应高度重视。通过对以往真题的分析,可以看出本章题型以选择题、分析题为主。本章还可能会联系实际出高分值的综合题目,复习时应特别注意联系当前改革开放的实际去思考问题。 考生在复习这一章的时候,一方面要注意全面理解一些概念;另一方面要把握一些重点问题,如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重要意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及实施这一战略,提高经济效益的意义等。 在复习的时候,考生对容易出错的地方要特别注意。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包括经济可持续、社会可持续和生态可持续。不要把可持续发展片面地理解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或者生态的保护。 本章内容2005年考试大纲有较大调整,该部分原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现改为“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发展战略”。具体变动如下: 新增考点:本章第一节“全面理解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包括知识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删减考点:无 修订考点:第四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以及实施这一战略的意义。”修改和添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兴国战略的内涵;推进科学技术进步与创新,实现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培养、吸引和用好各类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以及实施这一战略的意义。”其他方面只是概念准确性说法的修订。 本章新增知识点对应试题 1.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 A. 实现科技的飞跃 B. 实现综合国力的增长 C. 实现精神文明的进步 D. 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 [答案]D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