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14单元小儿造血系统疾病

第14单元小儿造血系统疾病

第14单元小儿造血系统疾病
第14单元小儿造血系统疾病

第十四单元小儿造血系统疾病

一、造血特点

小儿造血可分为胚胎期造血和生后造血。

(一)胚胎期造血造血首先在卵黄囊出现,然后在肝,最后在骨髓。因而形成三个不同的造血期。

中胚叶造血期

在胚胎第3周开始出现卵黄囊造血,

在胚胎第6周后,中胚叶造血开始减退。

肝造血期

在胚胎2个月时,成为胎儿中期的主要造血部位

胎儿期6个月后,肝造血逐渐减退。

骨髓造血期

6个月之后成为造血的主要器官

出生2~5周后骨髓成为惟一的造血场所。

记忆窍门:2-6、2-6、6-2

(二)生后造血

1.骨髓造血(考试重点)

部参与造血,以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儿童期时脂肪组织(黄髓)逐渐代替长骨中的造血组织,因此到了年长儿和成人期红骨髓仅限于肋骨、胸骨、脊椎、骨盆、颅骨、锁骨和肩胛骨,但黄髓有潜在的造血功能,当造血需要增加时,它可转变为红髓而恢复造血功能。小儿在出生后头几年缺少黄髓,故造血的代偿潜力甚小,如果造血需要增加,就出现髓外造血。【助理2005-2-080】15 学龄期儿童造血的红骨髓位于(2005)

A 胸骨

B 尺骨

C 肱骨

D 胫骨

E 股骨

答案:A

题干解析:从5~7岁至18岁左右红骨髓仅存在于脊椎、胸骨、肋骨、颅骨、锁骨、肩胛骨、骨盆骨及长骨近端。

2.骨髓外造血在正常情况下,骨髓外造血极少。出生后,尤其在婴儿期,当遇到各种感染性贫血或造血需要增加时,肝可适应需要恢复到胎儿时期的造血状态而出现肝、脾和淋巴结肿大,末梢血中可出现有核红细胞或(和)幼稚中性粒细胞。这是小儿造血器官的一种特殊反应,称为“骨髓外造血”。感染及贫血矫正后正常骨髓造血可恢复。

二、血象特点

小儿各年龄的血象不同,有其特点。小儿血象普遍高于成人,如红细胞、血红素、白细胞和血容量,但血小板却是和成人差不多的。

(一)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由于胎儿期处于相对缺氧状态,故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较高,出生时红细胞数(5.0~7.0)X 1012/L,血红蛋白量l50~220g/L,未成熟儿可稍低,生理性溶血。至生后2~3个月时红细胞数降至3.0×1012/L,血红蛋白量降至ll0g/L 左右,出现轻度贫血,称为“生理性贫血”。“生理性贫血”呈自限性经过,3个月以后,红细胞生成素的生成增加,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又缓慢增加。

题干解析:婴儿生长发育迅速,血循环量迅速增加等因素,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逐渐减低。至生后2~3个月时红细胞数降至3.0×1012/L,血红蛋白量降至ll0g/L左右,出现轻度贫血,称为“生理性贫血”。“生理性贫血”呈自限性经过,3个月以后,红细胞生成素的生成增加,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又缓慢增加。

(二)白细胞数与分类

1.白细胞总数初生时较高,为(15~20)×109/L,然后逐渐下降,l周时平均为12×109/L。婴儿期白细胞数维持在10×109/L左右,8岁以后接近成人水平。

【助理2006-2-070】27.小儿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接近成人水平的年龄是8岁(2006)

【助理2005-2-071】14 婴儿期白细胞总数维持在10×10 9/L(2005) 2.白细胞分类主要是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例的变化。两次交叉:出生时中性粒细胞约占0.65,淋巴细胞约占0.30。随着白细胞总数的下降,中性粒细胞比例也相应下降,生后4~6天时两者比例约相等;以后淋巴细胞约占0.60,中性粒细胞约占0.35,至4~6岁时两者又相等;7岁后白细胞分类与成人相似。初生儿末梢血液中也可出现少量幼稚中性粒细胞,但数天内消失。

【助理1999】16 小儿末梢血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比例相等的时间分别是4~6天和4~6岁(1999)

(三)血小板数血小板数与成人相似,约为(150~250)×109/L。

(四)血红蛋白的种类

(五)血容量小儿血容量相对较成人多,新生儿血容量约占体重的l0%,平均300ml。儿童约占体重的8%~l0%。成人血容量占体重的6%~8%。

第二节小儿贫血概述

一、贫血定义和分度

(一)贫血的定义贫血是指末梢血中单位容积内红细胞数或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Hb值的低限6个月~6岁为ll0g/L,6~14岁为l20g/L,低于此值称为贫血。我国小儿血液学会议暂定:新生儿 Hb<145g/L.1~4个月Hb<90g/L。4~6个月<100g/L者为贫血。

(二)贫血分度根据外周血红蛋白或红细胞数可将贫血分为轻、中、重、极重四度:

Hb为~90g/L属轻度,~60g/L为中度,~30g/L

【助理2004-2-130】12 6岁小儿轻度贫血的诊断指标是 Hb<120 g/L解析:6~14岁Hb为120g/L,Hb<120g/L为轻度贫血,Hb<90g/L为中度。

Hb<60g/L为重度,Hb<30g/L为极重度。

二、贫血分类(与内科学的相关章节联合记忆,在此略)

第三节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一、病因

(一)先天储铁不足胎儿期最后3个月从母体获得的铁最多,如因早产、双胎、胎儿失血和母患严重缺铁性贫血等均可使胎儿储铁减少。婴儿从母体摄取的铁足够其使用4-6个月,因此,生后4-6个月的小儿无需补铁。

(二)铁摄人量不足为导致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人乳、牛乳、谷物中含铁量均低。(注意添加辅食,如肝泥等。另,题干中提到乳品或谷物喂养未添加辅食时,应联想到IDA)

(三)生长发育快婴儿期生长发育较快,3~5个月时和l岁时体重分别为初生时的2倍

和3倍;早产儿体重增加更快。随体重增加血容量也增加较快,如不添加含铁丰富的食物。

婴儿尤其是早产儿很易缺铁。

(四)铁吸收障碍食物搭配不合理可影响铁的吸收,慢性腹泻增加铁的排泄。

(五)铁的丢失过多正常婴儿每天排出铁相对比成人多。以不经加热处理的鲜牛奶喂

养的婴儿可能因对蛋白过敏而发生小量肠出血,每天失血约0.7ml。每失血lml损失铁0.5mg,

长期小量失血可致缺铁。此外,肠息肉、美克尔憩室、膈疝、钩虫病等所致失血也是导致缺

铁的常见病因。

【执业2005-4-018】70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病因是未及时添加含铁辅食 (2005)

二、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一)临床表现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6个月至2岁最多见。起病缓慢,多不能确定发

1.一般表现皮肤粘膜逐渐苍白,以唇、口腔粘膜及甲床最为明显。易疲乏无力,不

爱活动。年长儿可诉头晕、眼前发黑、耳鸣等。

2.髓外造血表现由于骨髓外造血反应,肝、脾可轻度肿大,年龄越小、病程越久、

贫血越重,肝、脾肿大越明显。

3.非造血系统症状

(1)

缩性胃炎或吸收不良综合征的症状和体征。

(2)神经系统症状:常有烦躁不安或萎靡不振,年长儿常精神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智

力多低于同龄儿。-- 多为阴性症状

(3)心血管系统症状:明显贫血时心率增快,心脏扩大,重者可发生心力衰竭。

(4)其他:因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常合并感染。指趾甲可因上皮组织异常而出现反甲。

【执业2002-4-032】10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表现,错误的是 (2002)

A 年长儿可有头晕、眼前发黑、耳鸣等

B 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

C 食欲减退,可出现异食癖

D 免疫功能低下,易合并感染

E 年龄愈大,肝脾肿大越明显

解析:营养性缺铁性贫血: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6个月至2岁最多见。其一般表现是皮肤粘膜逐渐苍白,以唇、口腔粘膜及甲床较明显。易疲乏,不爱活动。髓外造血的表现为:由于髓外造血,肝、脾可轻度肿大;年龄愈小、病程愈久、贫血愈重,肝脾肿大愈明显。非造血系统症状分为: (1)消化系统症状:食欲减退,少数有异食癖(如嗜食泥土、墙皮、煤渣等);可有呕吐、腹泻;可出现口腔炎、舌炎或舌乳头萎缩;(2)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烦躁不安或萎靡不振,精神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智力多数低于同龄儿。(3)心血管系统症状:明显贫血时心率增快,严重者心脏扩大甚至发生心力衰竭。

(4)其他:因细胞免疫功能降低,常合并感染。可因上皮组织异常而出现反甲。结合选题的答案,故选E。

(二)实验室检查

1

涂片可见红细胞大小不等,以小细胞为多,中央淡染区扩大。平均红细胞容积(MCV)<80fl,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26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0.31。网织红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减少。白细胞、血小板一般无特殊改变。

【执业2005-4-070】17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血象特点是红细胞中央淡染区大

解析: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外周血象: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外周血涂片可见红细胞大小不等,以小细胞为多,中央淡染区扩大。故选D。

【助理2001-4-126】19 男,7个月。不活泼,食欲差,面色苍白。血红蛋白80 g/L,红细胞数3×1012/L,考虑为(2001)

A 营养不良I度

B 营养不良Ⅱ度

C 营养不良Ⅲ度

D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E 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答案:D

解析:营养性缺铁性贫血以6个月至2岁最多见。一般表现为皮肤黏膜逐渐苍白,以唇、口腔黏膜及甲床最为明显。易疲乏无力,不爱活动。年长儿可诉头晕、眼前发黑、耳鸣等。

【助理1999-1-135】20 男,10个月。牛奶喂养,面色苍白2个月,烦躁,肝肋下2 cm,脾肋下刚及。血象:血红蛋白80 g/L,红细胞3.6×1012/L,网织红细胞0.01,外周血涂片红细胞大小不等,中心淡染,初步诊断是(1999)

A 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B 地中海贫血

C维生素B6缺乏性贫血

D再生障碍性贫血

E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答案:E

解析;患者巩膜无黄染,不支持溶血性贫血;白细胞、血小板正常,不支持再障,红细胞体积明显缩小,不支持海洋性贫血和巨幼贫;病人为小细胞低色素贫血,故选E。

2.骨髓检查可明确诊断。骨髓象幼红细胞增生活跃,以中、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各期红细胞均较小,胞浆量少,边缘不规则,染色偏蓝,显示胞浆成熟程度落后于胞核。粒细胞系、巨核细胞系一般无明显异常。

3.铁代谢的检查儿科考的比内科简单得多,大家参考内科复习即可

(重点:缺铁性贫血最可靠的诊断依据是血清铁降低;确诊首选测定血清铁和总铁结合力;诊断缺铁性贫血早期的实验室依据是 血清铁蛋白降低;明确该婴是否有体内贮铁减少,最重要的实验检查是铁蛋白测定 )

(1)血清铁蛋白(serum ferritin,SF):SF值可较灵敏地反应体内贮铁情况。其放射免疫法测定值低于12ug/L提示缺铁。--诊断IDA最敏感指标,若选项中没有SF,就选血清铁SI降低

(2)红细胞游离原卟啉增高

(3)血清铁(sI) 降低、总铁结合力(TIBC) 增高和转铁蛋白饱和度(Ts) 降低,TIBC>62.7umol/L(350ug/dl)及TS<15%有意义。这三项检查是反映血浆中铁含量,缺铁性贫血时,SI和TS降低,TIBC升高。

(4)骨髓可染铁:细胞外铁粒减少,铁粒幼细胞数亦可减少(<15%)。

【执业1999-4-054】1.诊断缺铁性贫血早期的实验室依据是

A 血清铁降低

B 血清铁蛋白降低

C 血清总铁结合力增高

D 外周血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E 骨髓象红细胞胞浆成熟落后于胞核

答案:B

解析:缺铁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有关铁代谢的检查有①血清蛋白(SF):可较敏感地反映体内贮存铁情况,是诊断缺铁ID期的敏感指标。②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红细胞内缺铁时FEP增高。③血清铁(SI)、总铁结合力(TIBC)和转铁蛋白饱和度(TS):这三项检查是反映血浆中铁含量,缺铁性贫血时,SI和TS降低,TIBC升高。④骨髓可染铁:骨髓涂片用普鲁士蓝染色镜检,缺铁时细胞外铁减少(0-+),红细胞内铁粒细胞数<15%。故选B。

【执业2002-4-018】5 9个月婴儿,面色苍白,食欲差。Hb 68 g/L,RBC 2 8×1012/L,网织红细胞l%,肝肋下2.5 cm,脾肋下0.5 cm。为确诊应首选的检查是

A 骨髓检查

B 红细胞脆性试验

C 测血清铁和总铁结合力

D 测维生素B12和叶酸浓度

E 血红蛋白电泳和HbF检查

答案:C

解析:皮肤粘膜苍白,肝脾大,血红蛋白降低较红细胞明显是缺铁性贫血的特点。确诊首选测定血清铁和总铁结合力。

【执业2002-4-018】12 10个月女婴,因面色不好就医,查Hb110 g/L,为了明确该婴是否有体内贮铁减少,最重要的实验检查是 (2002)

A 血清叶酸量测定

B 血清铁测定

C 总铁结合力测定

D 铁蛋白测定

E 铁饱和度

答案:D (2002)

解析:血清铁蛋白可较敏感的反映体内贮存铁情况。

【执业2002-4-018】18 缺铁性贫血最可靠的诊断依据是

A 网织红细胞减少

B MCV降低

C 骨髓中铁粒幼红细胞减少

D 血清铁降低

E 骨髓象和红细胞系增生低下

答案:D

解析: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所致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故选D。

(4—7题共用题干)

男孩,10个月,母乳加米糕喂养,未添加其他副食,近2个月来患儿面色苍白,食欲减退,肝脾轻度肿大,Hb 80g/L,RBC 3.5×1012 /L,WBC正常。

【助理1999】.4 最可能的诊断是

A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B 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C 地中海型贫血

D 混合性贫血

E 再生障碍性贫血

答案:A

试题点评:母乳加米糕喂养,未添加其他副食,铁摄入不足,Hb 80g/L,RBC 3.5×1012/L,WBC正常符合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特点。

【助理1999】. 5 本病有助于确立诊断的检查是

A 骨髓检查

B 血清铁蛋白测定

C 红细胞形态检查

D 胎儿血红蛋白测定

E 血红蛋白量测定

答案:A

试题点评:骨髓检查可明确诊断。

【助理1999】.6 本病治疗,哪一项是正确的

A 铁剂加维生素C

B 维生素B12加叶酸

C 维生素C加叶酸

D 铁剂加抗生素

E 输全血

答案:A

试题点评:维生素C可促进铁的吸收。

【助理1999】.7 本病治疗的早期有效指标是

A 血红蛋白量上升

B 红细胞数上升

C 网织红细胞上升

D 红细胞变大

E 红细胞中心浅染消失

答案:C

试题点评:网织红细胞上升是早期有效指标。

【助理2005】17 缺铁性贫血早期最可靠的依据是(2005)

A 血清铁减少

B 血清铁蛋白降低

C 血清总铁结合力增高

D 运铁蛋白饱和度降低

E 红细胞内原卟啉增高

答案:B

三、预防和治疗

(一)预防做好卫生宣教工作,使家长认识到本病对小儿的危害性及做好预防工作的重

要性。主要预防措施包括:①做好喂养指导,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含铁丰富且铁吸收率

高的辅食品,如肝、瘦肉、鱼等,并注意合理搭配膳食。婴儿如以牛乳喂养,必须经加热处

理,以减少因过敏引起的肠道失血;②婴幼儿食品(牛奶制品、谷类制品等)可加入适量铁剂

进行强化;③对早产儿、低体重儿宜自2个月左右即给予铁剂预防。

【执业2000-4-58】8.不是预防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措施是

A 提倡母乳喂养

B 牛乳喂养应加热

C 铁强化婴幼儿食品

D 早产儿早期补铁

E 早产儿补足维生素

答案:E

解析: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主要预防措施包括:①提倡母乳喂养,因母乳中铁的吸收利用率较高;②做好喂养指导,无论是母乳或人工喂养的婴儿,均应及时添加含铁丰富且铁吸收率高的辅助食品,如精肉、血、内脏、鱼等,并注意膳食合理搭配,婴儿如以鲜牛乳喂养,必须加热处理以减少牛奶过敏所致肠道失血;③婴幼儿食品(谷类制品、牛奶制品等)应加入适量铁剂加以强化;④对早产儿,尤其是非常低体重的早产儿宜自2个月左右给予铁剂预防。用排除法,故选E。

【助理2006-2-071】34.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正确预防措施是提倡母乳喂养(2006)

【助理2006-2-078】23.早产儿使用铁剂预防贫血最初的月龄是 2个月(2006)

(二)治疗主要原则为去除病因及给予铁剂。

1.一般治疗重症患者应加强护理,避免感染,注意休息,保护心脏功能。

2.去因疗法对饮食不当者应合理安排饮食,纠正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和食物组成。此外,

如驱除钩虫、手术治疗肠道畸形、控制慢性失血等。

应考虑是否有诊断错误或其它影响疗效的原因。(考试重点: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治疗的早

期有效指标是 网织红细胞上升)

第四节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二、临床表现和实验检查

(一)临床表现维生素B

:和叶酸所致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多见于婴幼儿,<2岁者占96%

12

以上,起病缓慢,主要临床表现如下:

1

严重病例可有皮肤出血点或瘀斑。

2.贫血表现轻度或中度贫血者占大多数。患儿面色苍黄,疲乏无力。常伴有肝、脾肿大。

缺乏者还可出现精神症 3.精神神经症状患儿可出现烦躁不安、易怒等症状。维生素B

12

状和病理征阳性,如:表情呆滞、嗜睡,对外界反应迟钝,不哭不笑,智力发育、动作发育落后,甚至退步。此外,还常出现肢体、躯干、头部和全身震颤,甚至抽搐、感觉异常、共济失调、踝阵挛及巴宾斯基征阳性等。

4.消化系统症状常有食欲不振、腹泻、呕吐和舌炎等。

【执业2001-4-059】23.不符合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临床表现的是(2001)

A.毛发稀疏、发黄

B.头围增大

C.肝、脾肿大

D.震颤

E.舌炎

答案:B(2001)

解析: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主要临床表现如下:①贫血表现轻度或中度贫血者占大多数。患儿面色苍黄,疲乏无力。常伴有肝、脾大。②精神神经症状患儿可出现烦躁不安、易怒等症状。维生素B12缺乏者还可出现表情呆滞、嗜睡,对外界反应迟钝,不哭不笑,智力发育、动作发育落后,甚至退步。此外,还常出现肢体、躯干、头部和全身震颤,甚至抽搐、感觉异常、共济失调、踝阵挛及巴宾斯基征阳性等。③中性粒细胞变大并有分叶过多现象,可见到5%以上的中性粒细胞有5个以上的核分叶。

【执业2005-4-018】25.1岁婴儿,面色苍黄,毛发稀疏,易怒少哭,查体:体温正常,神清,不会扶站,四肢抖动,踝阵挛,巴氏征(+),该患婴的诊断可能是(2005)

A.先天愚型

B.多动症

C.病毒性脑膜炎

D.癫痫小发作

E.巨幼细胞性贫血

答案:E(2005)

解析:该患婴面色苍黄,首先考虑贫血, 而巨幼细胞性贫血除一般贫血表现外,还伴有神经精神症状, 如易怒少哭,查体四肢抖动,踝阵挛,巴氏征(+)等支持巨幼细胞性贫血。

【助理1999-1-146】3 女婴,8个月,皮肤蜡黄,虚胖,手足颤抖2个月求诊,体检:肝、脾轻度增大。血象:红细胞2.1×1012/L,血红蛋白80g/L,本病可能的诊断是(2001)

A 营养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B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C 混合性贫血

D 蚕豆病

E 再生障碍性贫血

答案: A

【助理2005-4-103】18 1岁婴儿,面色苍黄,毛发稀疏,易怒少哭,查体:体温正常,神清,不会扶站,四肢抖动,踝阵挛,巴氏征(+),该患婴的诊断可能是(2001)

A 先天愚型

B 多动症

C 病毒性脑膜炎

D 癫痫小发作

E 巨幼细胞性贫血

答案:E

解析:该患婴面色苍黄,首先考虑贫血, 而巨幼细胞性贫血除一般贫血表现外,还伴有神经精神症状, 如易怒少哭,查体四肢抖动,踝阵挛,巴氏征(+)等支持巨幼细胞性贫血。

(二)实验室检查

1.血象呈大细胞性贫血,MCV>94fl,MCH>32pg。红细胞数的减少比血红蛋白量的减少更为明显。血涂片可见红细胞大小不等,以胞体直径和厚度较正常为大和中央淡染区不明显的大红细胞多见;嗜多色性和嗜碱性点彩红细胞易见;可见到巨幼变的有核红细胞。网织红细胞计数常减少,中性粒细胞数和血小板数常减低。中性粒细胞变大并有分叶过多现象(VitB12和叶酸都是细胞核的原料,因此,它影响的是全部细胞的核,而IDA对白细胞及血小板无影响),可见到5%以上的中性粒细胞有5个以上的核分叶。这种分叶过多现象可出现在骨髓尚未出现巨幼红细胞之前,因此有早期诊断的意义。此外,还可见到巨大晚幼、巨大带状核中性粒细胞。

【执业1999-4-128】4 1岁小儿,血常规检查结果如下:Hb 80 g/L,MCV 98 fl,MCH 33 pg,MCHC 32%。最适宜的治疗是

A 输血

B 脾切除

C 口服铁剂

D 口服维生素C

E 肌注维生素B12

答案:E

解析:血常规检查MCV↑、MCH↑、MCHC正常,提示为大细胞性贫血,应给予维生素B12 和(或)叶酸治疗。

2.骨髓象骨髓增生明显活跃,以红细胞系统增生为主,粒:红比值常倒置,各期幼红细胞均出现巨幼变,表现为胞体变大、核染色质粗松,副染色质明显,显示细胞核的发育落后予胞浆(老浆幼核)。可见到大的并有胞浆空泡形成的中性粒细胞,巨核细胞的核有过度分叶现象。(重点:骨髓象示:巨幼变的有核红细胞)

缺乏的血清学检查①血清维生素Bl2:正常值为200~800ng/L,如

12

:;②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明显增高;尿甲基丙二酸的排泄/L则提示缺乏维生素B

12

缺乏的一个可靠而敏感的指标;血清胆红素水平可有中等度的增高。

量增多是维生素B

12

【执业2002-4-105】13 1岁男婴,因面色苍黄、毛发稀枯3个月,血常规示Hb 89/L,中性粒细胞变大并有分叶过多,骨髓象示:巨幼变的有核红细胞。为了明确诊断,首先应选择的检查是 (2002)

A 血清维生素 B6测定

B 血清维生素B12测定

C 血清乙酸测定

D 血清铁蛋白测定

E 血清铁测定

答案:B (2002)

解析:骨髓检查对本病有诊断价值,粒、红系统均出现巨幼变为其特征,中性粒细胞和巨核细胞的核有过度分叶现象。血清维生素B

和叶酸测定有助确诊。

12

4.叶酸缺乏的血清学检查①血清叶酸正常值为5~6ug/L,<3ug/L提示叶酸缺乏;②血清维生素B

和血清铁水平正常或升高;③血清LDH水平明显增高。

12

【执业2000-4-59】9.男孩,1岁半。平日偏食,常有腹泻、咳嗽,已会独立行走,玩耍正常。近2个月来面色苍黄,逗之不笑,时有头部、肢体颤抖,不能独站。外周血象:血红蛋白100 g/L,红细胞2.5×1012/L,白细胞数4×10 9/L,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本例可诊断为

A 营养不良伴低钙血症

B 慢性腹泻伴低钙血症

C 缺铁性贫血伴低钙血症

D 营养性巨幼红细胞贫血

E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答案:D

解析:发育退步、全身颤抖、腹泻是巨幼贫的较典型临床表现;红细胞降低较血红蛋白明显,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是其血象特点。

三、预防和治疗

(一)预防主要是改善哺乳母亲的营养,婴儿及时添加辅食,年长儿要注意食物均衡,去

和叶酸吸收的因素。

除影响维生素B

12

和叶酸缺乏的病因不同,故治疗原则也各异,现分述如下:

(二)治疗由于维生素B

12

1.缺乏维生素B

所致的巨幼红细胞贫血的治疗

12

(1)注意营养与护理,防治感染。

(2)肌注维生素B12(IDA为口服铁剂)量为每次lOOug,每周2~3次,连用数周,直

吸收缺陷所致的患者,应给予长至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血象恢复正常为止。对于维生素B

12

的治疗,每月lmg;当有神经系统受累的表现时,应按每日lmg剂量连续期肌注维生素B

12

时,不宜加用叶酸治疗,以免加剧精神神经症状。

肌注至少两周。单纯缺乏维生素B

12

用维生素B

治疗2~4天后一般精神症状好转,网织红细胞增加,6~7天时达高峰,12

约于2周时降至正常。骨髓内巨幼红细胞于治疗后6~72小时即可转为正常幼红细胞.故骨髓检查必须在治疗前进行才有助于诊断。精神神经症状大多恢复较慢,少数病人需经数月后才完全恢复。

(3)对症治疗肌肉震颤可用镇静剂治疗;重度贫血者可予输血。

2.缺乏叶酸所致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治疗

(1)去除病因,改善营养。

(2)叶酸治疗,口服剂量为每次5mg,每日3次,连服数周至临床症状明显好转,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恢复正常为止。维生素C能促进叶酸利用,同时口服可提高疗效。服叶酸后l~2天,食欲好转,2~4天网织红细胞增加。4~7天达高峰。以后血红蛋白、白细胞或血小板亦随之增加,2~6周后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可恢复正常。骨髓中巨幼红细胞大多于24~48小时内转变为正常幼红细胞,但巨大中性晚幼粒细胞则可继续存在数天。

因使用抗叶酸制剂而致病者,可用甲酰四氢叶酸钙治疗。对先天性叶酸吸收障碍者,口服叶酸的剂量需达每日l5~50mg方能维持正常造血需要。

(14~16题共用题干) (2002)

男,11个月。母乳喂养,近3个月来面色渐苍黄,间断腹泻,原可站立,现坐不稳,手足常颤抖。体检面色苍黄,略浮肿,表情呆滞,血红蛋白80 g/L,红细胞2.0×10 12 /L,白细胞6 0×10 9/L。

【执业2002】14 该患儿可能的诊断是

A 大脑发育不全

B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C 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

D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E 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答案:E (2002)

解析:可参考第9题。故选E。

解析:从题中的表现可判断出症状为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其表现为毛发稀疏发黄,严重病例可有皮肤出血点或瘀斑。血象可见轻度或中度贫血者占大多数。患儿面色苍黄、疲乏无力。常伴有肝、脾大。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包括:①血象。呈大细胞性贫血,可见到巨幼变的有核细胞,网织红细胞计数常减少,中性粒细胞数和血小板数常减低,中性粒细胞变大并有分叶过多现象,可见到5%以上的中性粒细胞有5个以上的核分叶。②骨髓象。骨髓增生明显活跃,以红细胞系统增生为主,粒:红比值常倒置,各期幼红细胞增为出现巨幼变。③血清维生素B12 如小于100则提示缺乏维生素B12 。④血清叶酸小于3提示叶酸缺乏。

【执业2002】15 确诊需作的检查是

A 脑CT

B 脑电图检查

C 血清铁检查

D 血清维生素B12、叶酸测定

E 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测定

答案:D (2002)

解析:可参考第13题。故选D。

【执业2002】16 该患儿最恰当的治疗是

A 静脉补钙

B 维生素口服

C 肌注维生素B12

D 肌注维生素D3

E 静滴维生素B6

答案:C (2002)

或(和)叶酸缺乏所致的一种大细胞性贫血。解析: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是由于维生素B

12

主要临床特点是贫血、神经精神症状、红细胞的胞体变大、骨髓中出现巨幼红细胞、用维生或(和)叶酸治疗有效。故选C。

素B

12

儿科试题神经系统疾病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小儿神经系统疾病 一、名词解释 1. 癫痫持续状态 2. 脑膜刺激症 3. 脑室管膜炎 4. 惊厥 二、填空题 1. 化脓性脑膜炎常见的致病菌有、及。新生儿及小婴儿化脓性脑膜炎常见的致病菌为、、。 2. 化脓性脑膜炎并发硬膜下积液多见于及脑膜炎。 3. 即刻进行腰穿刺的禁忌症是、、 。 4. 高热惊厥简单型发作形式为,持续时 间,好发年龄。 5. 化脓性脑膜炎合并硬脑膜下积液的发生机制、。 6. 炎症渗出物粘连堵塞脑室循环之狭小通道引起障碍, 即脑积水;颅底及脑表面蛛网膜炎或静脉窦血栓引 起障碍,即脑积水。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7. 有热惊厥的病因有、、。 三、选择题 1.肺炎链球菌脑膜炎的特点是 A.脑膜刺激征明显 B.脑脊液不易找到病原菌 C.易并发硬脑膜下积液 D.易有颅神经受损 E.3岁以上小儿多见 2. 1岁小儿发热伴惊厥,最常见的疾病为: A.重症肺炎

B.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C.中毒性菌痢 D.高热惊厥 E.破伤风 3. 惊厥持续状态,控制惊厥首选: A.苯巴比妥 .副醛B.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C.水合氯醛 D.地西泮 E.苯妥英钠 4. 惊厥持续状态是指惊厥时间: A.>10分钟 B.>20分钟 C.>30分钟 D.>40分钟 E.>50分钟 5. 小儿化脓性脑膜炎抗生素应用的时间为: A.临床症状消失即可停药 B.脑脊液正常即可停药 C.脑脊液虽不正常临床症状已消失1周以上即可停药 D.脑脊液正常后再用1~2周 E.要用1周即可停药 6. 小婴儿化脓性脑膜炎,最应注意的体征是: .前囟隆起A.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B.克氏征 C.布氏征 D.颈抵抗 E.巴氏征 7. 关于化脓性脑膜炎合并硬脑膜下积液,错误的是: A.1岁一下小儿多见 B.应进行颅透光检查 C.应作侧脑室引流 D.可行头颅CT检查 E.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 8. 肺炎双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一般多见于:A.新生儿

儿科小儿循环系统疾病试题

小儿循环系统疾病单选题(25) 1.小儿心率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减慢,下列哪项不正确: A.新生儿平均120-140次/分 B.1岁以内为110-130次/分 C.2-3岁为100-120次/分 D.4-7岁为80-100次/分 E.8-14岁为60-70次/分 2、小儿动脉收缩压用下列公式计算: A.年龄*2+75mmHg B.年龄*2+80mmHgC.年龄*2+85mmHg D.年龄*7+75mmHg E.年龄*7+80mmHg 3.小儿时期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为: A.过早搏动B.房室传导阻滞C.心房纤颤 D.室性心动过速 E.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4.下列哪一项提示患儿的过早搏动可能合并器质性心脏病: A.早搏次数B.运动后心率增快时早搏增多 C.心悸、胸闷不适 D.运动后心率增快时早搏减少 E.脉搏短绌 5.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儿,多见于: A.先心病 B.预激综合征C.心肌炎D.心力衰竭E.无器质性心脏病6.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时,哪项处理不当: A.以压舌板或手指刺患儿咽部产生恶心反射 B.压迫眼球 C.发作24小时以上,首选洋地黄制剂D.用力压迫两侧颈总动脉窦E.冷毛巾捂住口面部即潜水试验法 7.引起I度房室传到阻滞的病因中哪项最常见: A.心肌炎 B.发热 C.肾炎 D.风湿性心脏病 E.先心病 8.下列哪一项须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A.窦性心律不齐 B.偶发室性期前收缩(早搏) C.I度房室传导阻滞D.多源性室性早搏E.游走节律 9.引起病毒性心肌炎的最常见病毒是: A.柯萨奇病毒B.埃可病毒C.腺病毒D.流感病毒E.副流感病毒10.下列哪项不是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标准: A.急慢性心功能不全 B.心脏扩大有奔马律 C.严重心律失常或明显ST-T改变D.心尖区可闻及全收缩期杂音 E.病程早期心肌酶及心肌肌钙蛋白增高 11.下列哪一项为诊断病毒性心肌炎的确诊指标: A.患者血液中分离到病毒 B.患者粪便中分离到病毒 C.恢复期血清抗体滴度比急性期增高4倍以上 D.从患者鼻咽冲洗物分离到病毒 E.免疫荧光技术及电子显微镜证实心肌有病毒存在 12.心衰患儿应限制入液量,每日总量宜控制在: A.60ml/kg以内 B.80ml/kg以内C.90ml/kg以内 D.100ml/kg以内 E.110ml/kg以内 13.洋地黄中毒最常见的表现是: A.视力减退 B.呕吐 C.腹泻 D.腹痛E.心律失常

儿科小儿神经系统疾病新华医院

儿科小儿神经系统疾病(新华医院)

————————————————————————————————作者:————————————————————————————————日期:

小儿神经系统疾病单选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哪一点不是小儿单纯型高热惊厥的临床特点: A.惊厥多见于6个月至3岁的小儿 B.发作前均有发热,多在发病初期体温骤升时发生 C.惊厥呈全身性,持续时间不超过10分钟 D.多伴有呼吸道、消化道感染,而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E.发作1周后脑电图异常 2.2岁患儿晨起流涕,午后发热,晚上突然惊厥。惊厥约持续1~2分钟,赴医院途中惊厥停止,大声哭吵,神态转清。体检:体温:39.8℃,神志清,咽红,心肺无异常,颈无抵抗,克氏征阴性。可能的诊断及进一步检查是: A.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做腰穿B.败血症,做血培养 C.癫痫,做脑电图D.上呼吸道感染,高热惊厥,一周后做脑电图E.婴儿手足搐搦症,查血钙 3.1岁小儿发热伴惊厥,常见的疾病为: A.重症肺炎B.中枢神经系统感染C.中毒型菌痢D.高热惊厥E.破伤风4.小儿惊厥最常见的原因是: A.癫痫B.低钙惊厥C.高热惊厥D.低血糖E.颅内感染5.小儿癫痫最常见的发作类型是: A.失神发作B.肌阵挛发作C.强直—阵挛发作 D.强直性发作E.失张力发作 6.有明显智力低下的是: A.失神发作B.高热惊厥C.婴儿痉挛症 D.小儿良性癫痫E.少年肌阵挛癫痫 7.关于癫痫持续状态,错误的是: A.癫痫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 B.反复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发作间歇期意识不恢复 C.持续状态以癫痫大发作为多 D.复杂部分性癫痫可有非抽动性持续状态 E.高热惊厥不发生持续状态 8.癫痫发作时间过长时,除用止惊剂外,应立即: A.给予甘露醇和地塞米松B.给予抗生素C.给能量合剂 D.静脉滴注碱性液体E.静脉滴注10%葡萄酸钙 9.下列哪项不是继发性癫痫的临床特点: A.可发现原发性疾病B.可有多种形式发作C.脑电图背景波多正常D.智力发育多受累E.对抗癫痫药物的反应欠佳 10.化脓性脑膜炎多经下列何种途径感染: A.呼吸道侵入B.消化道C.皮肤粘膜 D.耳鼻乳突侵入E.脑脊膜膨出感染 11.关于病毒性脑膜炎以下哪项不正确: A.起病急B.轻者可自行缓解C.患儿均留有后遗症 D.脑脊液蛋白和细胞数轻度升高E.脑脊液中可分离出病毒

心血管系统疾病习题

第五部分心血管系统疾病 一、是非题 1.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发生在大、中型动脉。( ) 2.急性风湿性心脏病时瓣膜上赘生物容易脱落引起栓塞。( ) 3.风湿性心肌炎时在心肌间质有风湿小体形成。( ) 4.高血压性肾萎缩称原发性肾萎缩。( ) 6.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常发生在已有病变的瓣膜上。( ) 6.风湿性关节炎反复发作也可以导致关节畸形。( ) 7.二尖瓣狭窄也可引起左、右房室扩张肥大。( ) 8.风湿病是一种由A组溶血性链球菌直接引起的疾病,常累及全身结缔组织。( ) 9.高血压主要引起全身大、中动脉硬化。( ) 10.凡是血压超过140/90mmHg者,统称高血压。( ) 11.特发性高血压就是高血压病。( ) 12.主动脉狭窄可引起左心室向心性肥大。( ) 13.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之赘生物脱落后可引起栓塞性小脓肿。( ) 14.高血压脑溢血常发生于内囊部。( ) 15.二尖瓣狭窄病人心脏病变以左室肥大为主。( ) 16.急性风心病时瓣膜上的疣状赘生物实质上是析出性血检。 17.低密度脂蛋白(LDL)与动脉粥样硬化症的发生密切相关。 18.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常发生在已有病变的瓣膜上。 19.高血压主要累及病人的细小动脉。( ) 20.风湿性心包炎形成绒毛心,纤维素在心包脏壁两层间形成粘连而导致缩心包炎。( ) 21.风湿病是链球菌直接引起的炎症性疾病。( ) 22.二尖瓣瓣膜病和高血压病时可导致淤血而引起右心衰竭。( ) 23.风湿性心内膜炎赘生物易脱落引起栓塞。( ) 二、填空题 1.风湿病的基本病变分为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三个期。 2.心肌梗死的原因_________ 。 3.粥样斑块的继发性变化有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 4.高血压常见死因有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 5.心肌梗死的合并症及后果可能为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 6.动脉粥样硬化症根据病变发展经过可分为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 7.心肌梗死最常累及的病变分为_________ 及_________ 。 8.心肌梗死的继发改变有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 9.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病变分为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和_________ 四个时期。 10.风心病最常受累的瓣膜是_________ ,其次是_________ 。 11.可使左心室壁增厚的心脏病有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等。 12.根据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发展将其分为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五个时期。 13.高血压可分为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三个时期。 14.动脉粥样硬化主要累及的血管是_________。其基本病变可分为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和

儿科血液系统疾病试题

儿科血液系统疾病试题2006-2 贫血分类 缺铁性贫血 问答题: 1.简述贫血的病因分类. 答:贫血的病因分三类: ⑴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生成不足, ①特异性造血因子缺乏(如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②再生障碍性贫血, ③感染性贫血等. ⑵溶血性贫血(红细胞内在异常,红细胞外在因素) ⑶失血性贫血(包括急性与慢性) 2.贫血的定义. 答:贫血是指末梢血中单位容积内红细胞数或血红蛋白低于正常值. 3.试述缺铁性贫血的病因. 答:缺铁性贫血的原因有: ⑴先天储铁不足:胎儿期最后3个月从母体获得铁最多,如因早产,双胎,胎儿失血和母患严重缺铁性贫血均可使胎儿储铁减少; ⑵铁摄入量不足:这是主要原因; ⑶生长发育快:婴儿生长发育较快,随体重增加血容量也增加较快,如不添加含铁丰富的食物,易于缺铁; ⑷铁吸收障碍:食物搭配不合理或消化道疾病,影响铁的吸收; ⑸铁的丢失过多:失血或钩虫病,肠息肉等也是导致缺铁的常见原因. 4.对营养性缺铁性贫血,主要预防措施有哪些? 答:主要预防措施有: ⑴做好喂养指导,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含铁丰富且铁吸收率高的辅食品,如鱼、肝、瘦肉等;注意合理搭配膳食:婴儿如以牛乳喂养,必须经加热处理,以减少因过敏引起肠道失血。 ⑵婴幼儿食品可加入适量铁剂进行强化。 ⑶对早产儿、低体重儿宜自2个月左右即给予铁剂预防。 单选题 1.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红血蛋白值在6-14岁的儿童其最低限是多少?

A 110 g/L B 120 g/L C 90 g/L D 110 g/L E 130 g/L (B)2. 急性失血性贫血是 A 大细胞性贫血 B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C 正细胞性贫血 D 造血不良性贫血 E 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 (C)3. 婴幼儿最常见的贫血是: A 生理性贫血 B 失血性贫血 C 溶血性贫血 D 缺铁性贫血 E 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 (D)4.生理性贫血最明显的时间为 A生后1月以内 B生后2-3月 C生后4-5月 D生后6个月 E生后7个月(B) 5.正常小儿白细胞分类出现两次交叉的年龄为 A.1-3d及1-3岁 B.4-6d及4-6岁 C.4-6个月及4-6岁 D.4-6d及4-6个月 E.7-9d及7-9岁( B ) 6.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时,红细胞的形态特点是: A 红细胞均为小球形、,中央厚度大 B 红细胞大小不等,易见异彩 C 红细胞大小不等,以大者为多,淡染区不明显 D 红细胞大小不等,以小细胞为多,中央淡染区扩大

小儿神经外科常见病新

小儿神经外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一:先天性脑积水 【概述】 先天性脑积水系指发生于胚胎期及婴幼儿期的,因脑脊液循环和/或吸收障碍、脑脊液过度分泌等原因所致的脑室或蛛网膜下腔扩大的病理状态。导致颅内压力增高、头颅变形、神经功能障碍。常合并其它神经畸形的存在,如胼胝体发育不全、Chiari’s 畸形、Dandy-Walker畸形、脊柱裂等。 单纯脑脊液分泌过多所致的脑积水只见于较大的脉络丛乳头状瘤。其它类型的脑积水,只是梗阻部位的区别。中脑导水管狭窄导致幕上脑室扩张,四脑室出口梗阻时幕上下脑室系统均扩张;蛛网膜下腔和蛛网膜颗粒部位的梗阻所致的脑积水,则符合传统分类中的交通性脑积水的描述。另有,根据脑积水进展的程度和颅内压力的高低,分为进展性脑积水、静止期脑积水、正常颅压脑积水。 【诊断要点】 1. 病史:患儿父母双方的家族史、遗传病史,如X染色体连锁遗传的中脑导水管狭窄;孕前病毒感染的筛查;孕期感染和药物暴露;特殊职业暴露;有无高危妊娠、难产及助产史;生后Apgar评分状况;产后有无补充维生素K1,单纯母乳喂养史(新生儿维生素K缺乏所致的脑出血几率增加);生后高热、抽搐历史;头部外伤史等。 2. 体格检查:头围异常增大是婴幼儿脑积水的突出特点。前囟扩大,甚至可达双侧翼点。头皮静脉怒张、“落日征”都是典型表现。头部叩诊可听到破壶音(Macewen 征)。若出现视乳头水肿,同时伴有头痛呕吐,应高度怀疑包括脑积水在内的高颅压状态。Parinaud综合征表现为上视麻痹,而水平玩偶眼征可引出。此外,应着重了解婴幼儿神经机能发育的状况。根据同月龄正常儿童应该出现的反应,对比患儿精神运动发育的状态。 【主要辅助检查】 1. 腰椎穿刺:腰椎穿刺(lumbar puncture)可以测定颅内压力。此法实施前,必须明确没有可能导致脑移位的梗阻性因素存在。通过腰穿注入核素或造影剂,可以完成同位素脑池扫描或CT脑池扫描,对于明确梗阻部位提供有益的信息。此外,通过腰穿引流脑脊液,对比引流前后临床症候改进的程度,可以判别实施分流术的价值——尤其对于正常颅压脑积水的治疗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2. 头颅X线检查:典型的颅骨变薄、骨缝增宽、脑回压迹加深等表现,常需数周至数月方能显现。已逐渐被更精确、便捷的手段所取代。 3. CT检查:此法安全快捷。可以显示脑室扩张的部位和程度,寻找病因;在脑池内注入造影剂的辅助下,动态CT扫描可以了解梗阻的部位。计算额角最宽径与颅骨内板最宽径的比值(Evan’s index),可以评估脑室扩张的程度。 4. 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精确、安全、无创,可以适用于婴幼儿,甚至是胎儿。但检查需要镇静下完成。MRI 除了显示脑积水的情况外,还可以发现合并存在的胼胝体发育不良、Chiari’s畸形、神经元移行异常、血管畸形、中脑顶盖部肿瘤等病变。T2加权能很好地显示脑脊液由室管膜的外渗现象。 【主要鉴别诊断】 1. 脑实质体积缩减继发的脑室扩大 2. 代偿性或静止期脑积水

心血管系统常见疾病药物治疗应用

第九章心血管系统常见疾病的药物治疗 本章学习目标 一、掌握 1.高血压病的治疗目标,主要降压药物的种类、适应证及代表药物 2.高脂血症的治疗目标,他汀类药物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二、熟悉 1.高血压治疗的个体化原则; 2.心衰的治疗药物原则 二、了解 1.降压药物的选择 2.心力衰竭的治疗药物种类 本章主要介绍三个内容: 一、高血压病的药物治疗 二、高脂血症的药物治疗 三、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本章重点掌握: 第一节高血压病的药物治疗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高血压是导致脑卒中、导致伴有心肌梗死和冠心病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之一。 随着人口老龄化,如不有效地对血压进行预防性监测,高血压患者的数量将会进一步增加。Framingham心脏研究提出,在55岁血压正常的人群中,有90%的可能性发展为高血压。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事件危险性之间的关系连续一致,持续存在,并独立于其它的危险因素。

心血管疾病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吸烟、肥胖、缺乏体力活动、血脂紊乱、糖尿病、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等 (一)药物治疗目标 抗高血压治疗的最终目标是减少心脑血管和肾脏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多数高血压患者,特别是50岁以上者,收缩压(SBP)达标时,舒张压(DBP)也会达标,治疗重点应放在SBP达标上。血压达到<140/90 mm Hg能减少心血管疾病(CVD)并发症。有糖尿病或肾病的高血压患者,降压目标是<130/80 mm Hg。 (二)生活方式调整 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预防高血压非常重要,是治疗高血压必不可少的部分。降低血压的主要生活方式调整包括:超重和肥胖者应减轻体重;采用终止高血压膳食疗法,即提倡富含钾和钙的饮食方法;减少钠的摄入;增加体力活动;限制饮酒。调整生活方式能降低血压,提高降压药物的疗效,降低心血管危险。 (三)药物治疗 目前常用的降压药物可分为五大类,即利尿剂,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 1.利尿剂 (1)分类:包括①噻嗪类:氢氯噻嗪、甲氯噻嗪、多噻嗪、吲达帕胺;②袢利尿药:呋塞米、托尔塞米和布美他尼;③保钾利尿药:螺内酯、氨苯蝶啶和阿米洛利。 (2)适应证:适用于轻、中度高血压。对盐敏感高血压,合并肥胖或糖尿病,更年期妇女和老年人高血压有较强的降压效应。袢利尿剂主要用于肾功能不全时。利尿剂能增强其它降压药的疗效。 (3)不良反应:一般利尿剂的不良反应是低血钾症和影响血脂、血糖和血尿酸代谢,往往发生在大剂量时。其它不良反应主要是乏力及尿量增多。 (4)禁忌证:痛风者禁用。保钾利尿剂可引起高血钾。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2.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 (1)分类:包括: ①α受体阻滞剂:哌唑嗪、多沙唑嗪、特拉唑嗪、酚妥拉明、妥拉唑林和乌拉地尔;

心血管系统疾病

第八章呼吸系统 一、名词解释 1.大叶性肺炎(lobar pneumonia) 2.肺肉质变(pneumonary carnification) 3.小叶性肺炎(lobular pneumonia) 4.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 COPD) 5.慢性支气管炎(chronic bronchitis) 6.支气管扩张症(bronchiectasis) 7.肺气肿(emphysema) 8.肺尘埃沉着症(pneumoconiosis) 9.肺硅沉着症(silicosis) 10.硅结节(silicotic nodule) 11.慢性肺源性心脏病(chronic cor pulmonale) 二、 A型题 (五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1. 大叶性肺炎主要由下列哪种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 A.病毒 B.肺炎支原体 C.肺炎杆菌 D.葡萄球菌 E.肺炎球菌 2. 关于大叶性肺炎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病变多累及一个肺大叶 B.常并发肺褐色硬化 C.病变多见于右肺上叶 D.外周血白细胞降低 E.可导致支气管扩张 3. 下列哪种病变能反映大叶性肺炎的本质 A.浆液性炎 B.纤维蛋白性炎 C.化脓性炎 D.出血性炎 E.蜂窝织炎 4. 下列哪一项描述不符合大叶性肺炎 A.病变多累及一个大叶 B.纤维蛋白性炎 C.可发生肺肉质变 D.常并发肺脓肿 E.多由肺炎球菌引起 5. 下列哪项叙述不符合大叶性肺炎 A.病变多累及一个或多个大叶 B.常并发肺脓肿 C.属纤维蛋白性炎 D.多由肺炎球菌引起

E.常累及病变肺叶胸膜 6. 下列哪项属于大叶性肺炎的临床表现 A.长期咳嗽、咳白色泡沫痰 B.咯血、咳脓痰 C.咳铁锈色痰 D.刺激性呛咳、痰中带血 E.剧烈咳嗽、咳痰不明显 7. 大叶性肺炎的并发症,应除外 A.肺肉质变 B.肺褐色硬化 C.肺脓肿、脓胸 D.败血症 E.感染性休克 8. 下列哪一项描述符合大叶性肺炎 A.大叶性肺炎多发生于儿童 B.大叶性肺炎多发生于青年 C.大叶性肺炎多发生于老年 D.大叶性肺炎多发生于体弱多病者 E.大叶性肺炎多以合并症出现 9. 下列叙述哪项不符合大叶性肺炎 A.肺泡壁纤维蛋白样坏死 B.病变常累及整个大叶 C.咳铁锈色痰 D.病变肺组织质实如肝 E.可并发肺肉质变 10. 肺炎球菌常可引起 A.肺间质纤维化 B.大叶性肺炎 C.间质性肺炎 D.过敏性肺泡炎 E.干酪性肺炎 11. 患者骤起畏寒、高热、胸痛、咳嗽、咳铁锈色痰时,最有可能是 A.肺癌 B.支气管扩张症 C.肺源性心脏病 D.大叶性肺炎 E.肺结核 12. 引起小叶性肺炎的常见细菌,应除外 A.肺炎球菌 B.葡萄球菌 C. 嗜肺军团菌 D.流感嗜血杆菌 E.绿脓杆菌 13. 下列哪一项不符合小叶性肺炎 A.常见于小儿 B.常见于老年人 C.病变常融合 D.纤维蛋白性炎 E.常为某些疾病的并发症 14. 关于小叶性肺炎的叙述,下列哪项不正确 A.严重者形成融合性支气管肺炎 B.细支气管和肺泡的化脓性炎

心血管系统常见病试题

心血管系统常见病试题 一、最佳选择题 1、高血压的并发症通常主要受累的脏器包括 A、心脏、脑、肾脏、肺与血管 B、心脏、肺、胰脏、眼与动脉 C、肾脏、脑、心脏、眼与胰脏 D、肾脏、眼、胃肠、脑与心脏 E、心脏、脑、肾脏、眼与血管 2、原发性高血压临床表现中错误的是 A、初期即有明显症状 B、诊断临界值是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C、绝大多数原发性高血压属于缓进型 D、可出现靶器官损害的临床表现 E、约半数人测量血压后才偶然发现血压升高 3、下列症状不是高血压临床表现的是 A、头痛 B、头晕 C、口干 D、心悸 E、耳鸣 4、关于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正确的是 A、收缩压≥140舒张压<90 B、收缩压>140舒张压<90 C、收缩压>130舒张压<100 D、收缩压>130舒张压<90 E、收缩压≥130舒张压<90 5、抗高血压治疗的目标因人群而异,合并慢性肾病的高血压病人的血压应严格控制在 A、<120/70mmHg B、<125/70mmHg C、<140/90mmHg D、<135/80mmHg E、<135/85mmHg 6、男,68岁双侧肾动脉狭窄,有哮喘史,气短、心悸就诊,体征和实验结果为血压172/96mmHg血尿酸516mmol/L(正常180-440 mmol/L),血钾110mmol/L(正常25-100mmol/L)应该选哪个抗高血压药 A、氢氯噻嗪 B、替米沙坦 C、卡托普利 D、利血平

E、拉西地平 7、高血压治疗的目标叙述正确的是 A、血压降低至120/80mmHg以下 B、控制患者血压不再持续升高 C、迅速降低患者血压,以规避并发症带来的风险 D、将血压控制在120/80mmHg以下,最大限度地消除危险因素,保护重要脏器的正常功能不受影响 E、降压治疗方案除了必须有效控制血压,还应兼顾对糖代谢、脂代谢、尿酸代谢等多重危险因素的控制 8、以下抗高血压药物中,属于利尿药的是 A、缬沙坦 B、氨氯地平 C、维拉帕米 D、氨苯蝶啶 E、依那普利 9、以下有关高血压的药物治疗方案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可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联合用药 B、药物治疗高血压时要考虑患者的合并症 C、采用最小有效剂量,使不良反应减至最小 D、首先选用血管扩张剂和中枢性抗高血压药 E、最好选用1天1次给药持续24小时降压的药品 10、长期应用哪类降压药物可能会引起男性乳房发育 A、氨氯地平 B、螺内酯 C、卡维地洛 D、依那普利 E、利血平 11、高血压合并消化性溃疡者宜不用 A、甲基多巴 B、利血平 C、硝苯地平 D、酚妥拉明 E、依那普利 12、以下降压药,属于中枢α-受体激动剂的是 A、利血平 B、可乐定 C、拉贝洛尔 D、卡托普利 E、特拉唑嗪

血液系统疾病概述

血液和造血系统疾病 一、血液和造血系统结构与功能特点 二、血液病的常见症状和体征 三、血液系统疾病的的范围及分类 四、血液病的实验室检查 五、血液病的防治 六、环境因素对造血系统的影响 重点掌握:贫血、白血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概念。 一、血液和造血系统结构与功能特点 1.造血组织与造血功能 2.各种造血组织的主要结构与功能 3.血细胞的生成及发育 血液的成分 血型 1.造血组织与造血功能 是指生成血细胞的组织,包括骨髓、胸腺、淋巴结、肝脏、脾脏、胚胎及胎儿的造血组织。各种血细胞均起源于多能造血干细胞。人出生后,血细胞几乎都在骨髓内形成。 造血组织 2.各种造血组织的主要结构与功能 骨髓为人体的主要造血器官。 骨髓 红髓(造血组织) 黄髓(脂肪组织) 新鲜骨的构造 3.血细胞的生成及发育 血细胞的生成要经历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增殖、分化、成熟、释放 血细胞发生 粒细胞、红细胞、单核细胞、和血小板 多能造血干细胞 定向多能造血干细胞 祖细胞 成熟非增殖血细胞 造血细胞等级结构模式 淋巴器官 淋巴细胞的分化经历3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阶段在骨髓 多能干细胞 第二阶段迁延 淋巴系干细胞 胸腺 T细胞 骨髓B细胞 第三阶段在外周分化发挥其免疫功能 脾脏具有贮存血液、阻留衰老的红细胞、产生抗体、以及参与血细胞生成与调节等作用。

二、血液病的常见症状和体征 1.血液病的特点 ①血液病的症状和体征常无特异性 ②继发性血液学异常比较常见 ③实验室检查对血液病的确诊很重要 2.血液病常见的症状与体征 ①贫血病理基础即血液携氧能力降低,组织缺氧。临床表现为皮肤粘膜苍白,头痛、眩晕、眼花、耳鸣、食欲减退、四肢乏力、记忆力下降等;严重者伴心慌、气短。 ②出血倾向 a.周身出血; b.出血程度与创伤程度不成比例; c.自发性出血 ③发热由于白细胞的数量和质量异常易合并感染。 ④黄疸如溶血性黄疸,常伴酱油色血红蛋白尿。 ⑤骨痛特别是胸骨、脊柱骨、盆骨、四肢骨的疼痛,常与血液病有关。 ⑥脾大见于异常细胞的浸润、恶性增生,髓外化生,脾功能亢进等。 ⑦淋巴结肿大如白血病、淋巴瘤等。应注意与急慢性感染引起的淋巴结炎、淋巴结结核、淋巴结转移癌等相鉴别。 ⑧皮肤表现注意皮肤的颜色、皮下结节等。 三、血液系统疾病的范围及分类 1.血液病及其范围 血液系统疾病指原发(如白血病)或主要累及(如缺铁性贫血)血液和造血组织及器官的疾病。 血液病范围包括各类贫血,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的异常,各种良、恶性白细胞疾病,各类出、凝血性疾病,以及血浆中各种成分发生异常所致的疾病。 2.血液系统疾病的分类 ①红细胞疾病如各种贫血、红细胞增多症 ②白细胞疾病如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 ③出凝血性疾病分为血小板异常、凝血功能障碍及血管壁异常 ④血栓性疾病如动脉、静脉和微循环血栓形成、血栓栓塞病如肺、脑、脾、肾等器官的栓塞。 贫血(anemia) 定义:是指外周血单位体积血液中的血红蛋白(Hb)量、红细胞(RBC)计数及血细胞比容(Hct)低于可比人群正常值的下限。 国内诊断贫血的标准 几种贫血的含义

儿科护理学- 神经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第十四章神经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第一节小儿神经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一)小儿神经系统特点 1.大脑小儿出生时大脑的重量约370g,占体重的1/8~1/9。小儿出生时大脑的外观已与成人相似,脑表面有主要沟回,但较浅且发育不完善,皮质较薄,细胞分化较差,髓鞘形成不全,对外来刺激反应缓慢且易泛化。大脑皮质下中枢发育已较为成熟,而大脑的皮质及新纹状体发育尚不成熟,故出生时的各种活动主要靠皮质下中枢调节。 小儿的脑耗氧量,在基础代谢状态下占总耗氧的50%,而成人则为20%,缺氧的耐受性较成人更差。 2.脊髓小儿脊髓的发育,在出生时已较为成熟,约重2~6g,是成人脊髓的1/4~1/5, 脊髓的末端在第二腰椎下缘,新生儿时达第3腰椎水平,随年龄增长,4岁时达1腰椎上缘。所以腰椎穿刺时注意,应以3~4腰椎间隙、新生儿以4~5腰椎间隙为宜。 小儿脑脊液检查正常值 (二)神经反射 1.终身存在的反射 (1)浅反射: 出生时即生存,终生不消失的反射,包括角膜反射、瞳孔反射、结膜反射、吞咽反射。提睾反射到出生4~6个月后才明显。 (2)腱反射:从新生儿期可引出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腱反射、膝腱反射、跟腱反射等。腱反射的减弱或消失提示神经、肌肉、神经肌肉结合处或小脑病变。 2.小儿时期暂时性反射 随着年龄增长,在一定年龄反射消失。 (2)出生时不存在,以后逐渐出现并终生存在的反射 3.病理反射 巴宾斯基(Babinski)征(2岁以下小儿巴宾斯基征阳性可考虑为生理现象)、戈登(Gordon)征、霍夫曼(Hoffmann)征、查多克(Chaddock)征等。 4.脑膜刺激征 颈强直、凯尔尼格(Kernig)征、布鲁津斯基(Brudzninski)征等。 (三)小儿神经系统检查 1.一般检查检查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精神发育和行为,皮肤有无异常素斑、脊柱有无畸形、叩击痛、异常弯曲等。可根据小儿对外界声、光、疼痛、语言等刺激的反应来判断其意识障碍的程度。

心血管系统的常见症状

循环系统疾病常见症状 1、心源性呼吸困难:又称气促或气急,是病人在休息或较轻的体力活动中自我感觉到的呼吸异常。循环系统疾病引起呼吸困难最常见的病因是左心功能不全,也可见于右心功能不全,心包炎、心包压塞等。(1)劳力性呼吸困难:是最早出现也是病情较轻的一种。其特点是在体力活动时发生或加重,休息后缓解或消失。引起呼吸困难的体力活动如快步行走、上楼、一般速度步行、穿衣、洗漱等。 (2)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常发生在夜间,于睡眠中突然憋醒,并被迫坐起或下床,开窗通风后症状才逐渐缓解。 (3)端坐呼吸:常为严重心功能不全的表现之一,病人平卧时有呼吸困难,常被迫采取坐位。 2、胸痛: 许多循环系统疾病可产生胸痛,常见的有各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急性主A夹层动脉瘤、急性心包炎、心脏神经官能症。 典型心绞痛位于胸骨左,呈阵发性压榨样痛,于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诱发,休息后可缓解。 急性心肌梗死多是持续性剧痛,呈濒死感,伴心律、血压改变; 急性主A夹层动脉瘤病人可出现胸骨右或心前区撕裂样剧痛或烧灼痛.急性心包炎引起的疼痛可因呼吸或咳嗽而加剧; 心脏神经官能症也可出现心尖部针刺样疼痛,但与劳累、休息无关,且活动后减轻,常伴有神经衰弱症状。 3、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跳或心慌伴心前区不适感。 最常见的病因为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早搏等。 也可因心脏搏动增强,如各种器质性心血管疾病心功能代偿期及全身性疾病,如甲亢、贫血、发热、低血糖反应等,以及心脏神经官能症所致。 此外,生理性因素如健康人剧烈运动,精神紧张或情绪激动,过量吸烟、饮酒,饮浓茶或咖啡。 应用某些药物如肾上腺素类、阿托品、氨茶碱等可引起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而致心悸。

基于小儿心血管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基于小儿心血管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目的探讨小儿心血管病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心血管病患儿42例为研究对象,均采用针对性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分析其治疗有效率情况。结果显效13例(30.95%)、有效28例(66.67%),治疗总有效率为97.62%,无效率为2.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血管患儿接受及时诊断、积极治疗将使其获得理想疗效,对改善其生存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标签:心血管病;患儿;临床诊断;治疗策略 Based on th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ediatr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CHEN Xiu-ying (Inner Mongolia wuhai city people’s hospital orthopedic and pediatric surgery, Inner Mongolia Wuhai 016000,China) 近年来,由于各项生活因素(周围环境恶化、饮食习惯改变、生存压力增加等)变化,小儿心血管病发生率呈显著上升趋势,应引起相关医务工作者注意[1]。本研究我院儿科收治的心血管病患儿42例为研究对象,通过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探讨小儿心血管病诊断与治疗方法,目的在于显著提高小儿心血管病诊治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心血管病患儿42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0例、女22例,年龄2个月~2岁、平均年龄(1.14±0.72)岁。根据小儿心血管疾病临床诊断标准,结合本次入选患儿临床表现、检查血尿便常规、电解质、影像学(X线、CT、MRI)结果确诊为心血管疾病,疾病类型:高血压14例、冠心病16例、心律失常12例。 1.2 方法 ①小儿高血压疾病:明确发病类型(原发、继发),根据患儿实际情况[病史、家族史、症状、临床检查结果血尿便常规、电解质、影像学(X线、CT、MRI)确诊病情,经饮食指导可有效控制病情较轻患儿机体血压,若病情较重则需加用相应降压药物(如噻嗪类利尿剂);②小儿冠心病:利用解剖性、功能性方法准确诊断冠心病患儿实际病情,根据患儿疾病特点及机体状态选择相应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钙离子拮抗剂、β-受体组织剂等)、再灌注等;③小儿心律失常:

第14单元小儿造血系统疾病

第十四单元小儿造血系统疾病 一、造血特点 小儿造血可分为胚胎期造血和生后造血。 (一)胚胎期造血造血首先在卵黄囊出现,然后在肝,最后在骨髓。因而形成三个不同的造血期。 中胚叶造血期 在胚胎第3周开始出现卵黄囊造血, 在胚胎第6周后,中胚叶造血开始减退。 肝造血期 在胚胎2个月时,成为胎儿中期的主要造血部位 胎儿期6个月后,肝造血逐渐减退。 骨髓造血期 6个月之后成为造血的主要器官 出生2~5周后骨髓成为惟一的造血场所。 记忆窍门:2-6、2-6、6-2 (二)生后造血 1.骨髓造血(考试重点)出生后主要是骨髓造血。婴儿期所有骨髓均为红骨髓,全部参与造血,以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儿童期时脂肪组织(黄髓)逐渐代替长骨中的造血组织,因此到了年长儿和成人期红骨髓仅限于肋骨、胸骨、脊椎、骨盆、颅骨、锁骨和肩胛骨,但黄髓有潜在的造血功能,当造血需要增加时,它可转变为红髓而恢复造血功能。小儿在出生后头几年缺少黄髓,故造血的代偿潜力甚小,如果造血需要增加,就出现髓外造血。【助理2005-2-080】15学龄期儿童造血的红骨髓位于(2005) A胸骨 B尺骨 C肱骨 D胫骨 E股骨 答案:A 题干解析:从5~7岁至18岁左右红骨髓仅存在于脊椎、胸骨、肋骨、颅骨、锁骨、肩胛骨、骨盆骨及长骨近端。 2.骨髓外造血在正常情况下,骨髓外造血极少。出生后,尤其在婴儿期,当遇到各种感染性贫血或造血需要增加时,肝可适应需要恢复到胎儿时期的造血状态而出现肝、脾和淋巴结肿大,末梢血中可出现有核红细胞或(和)幼稚中性粒细胞。这是小儿造血器官的一种特殊反应,称为“骨髓外造血”。感染及贫血矫正后正常骨髓造血可恢复。 二、血象特点 小儿各年龄的血象不同,有其特点。小儿血象普遍高于成人,如红细胞、血红素、白细胞和血容量,但血小板却是和成人差不多的。 (一)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由于胎儿期处于相对缺氧状态,故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较高,出生时红细胞数(5.0~7.0)X 1012/L,血红蛋白量l50~220g/L,未成熟儿可稍低,生理性溶血。至生后2~3个月时红细胞数降至3.0×1012/L,血红蛋白量降至ll0g/L 左右,出现轻度贫血,称为“生理性贫血”。“生理性贫血”呈自限性经过,3个月以后,红细胞生成素的生成增加,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又缓慢增加。 【执业2000-4-57】7.婴儿生理性贫血的时间是出生后2~3个月

神经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第十四章神经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考试重点 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治疗和护理 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的临床表现 教学大纲 1.小儿神经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1)脑 (2)脊髓 (3)脑脊液 (4)神经反射 (5)小儿神经系统检查 第一节小儿神经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一、脑 小儿出生时大脑的外观已与成人相似,脑表面有主要沟回,但较浅且发育不完善,皮质较薄,细胞分化较差,髓鞘形成不全,对外来刺激反应缓慢且易泛化。大脑皮质下中枢发育已较为成熟,而大脑的皮质及新纹状体发育尚不成熟,出生时的各种活动主要靠皮质下中枢调节。 小儿的脑耗氧量,在基础代谢状态下占总耗氧的50%,而成人则为20%,缺氧的耐受性较成人更差。 二、脊髓 脊髓的发育与运动发展的功能相平行 胎儿时,脊髓的末端在第2腰椎下缘 新生儿时达第3腰椎水平 4岁时达腰椎1上缘。 所以婴幼儿腰椎穿刺时,应以3~4腰椎间隙、新生儿以4~5腰椎间隙为宜。 三、脑脊液 小儿脑脊液检查正常值 四、神经反射 反射检查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为终身存在的反射,包括浅反射及腱反射;

第二类为暂时性反射,或称原始反射。 1.终身存在的反射 (1)浅反射: 出生时即存在,角膜反射、瞳孔反射、结膜反射、吞咽反射。 腹壁反射要到1岁后才比较容易引出,最初反射呈弥散性。提睾反射要到出生4~6个月后才明显。 (2)腱反射:从新生儿期可引出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腱反射、膝腱反射、跟腱反射等。 2.小儿时期暂时性反射 (1)出生时存在,以后逐渐消失的反射 反射消失年龄 迈步反射 2~3个月 握持反射 3~4个月 拥抱反射 3~6个月 觅食、吸吮反射 4~7个月 (2)出生时不存在,以后逐渐出现并终生存在的反射 反射出现年龄 降落伞反射 9~10个月 平衡反射 10~12个月 3.病理反射巴宾斯基(Babinski)征(2岁以下小儿阳性可考虑为生理现象)、戈登(Gor-don)征、霍夫曼氏(Hoffmann)征、查多克氏(Chaddock)征等。 4.脑膜刺激征颈强直、克匿格(Kernig)征、布鲁津斯基(Brudznins-ki)征等,因小婴儿屈肌张力紧张,故生后3~4个月阳性无病理意义。 颅缝和囟门可以缓解颅内压,所以脑膜刺激征可能不明显或出现较晚。 五、小儿神经系统检查 1.一般检查 检查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精神发育和行为、意识障碍的程度。 2.头颅检查 检查头颅大小(头围)、形状、前囟是否闭合与张力、颅骨透照试验是否阳性等。 3.运动检查 应观察头、躯干及四肢的随意动作。 6个月做“蒙面试验”,正常发育小儿能将覆盖物从脸上移开,智力低下及肢体瘫痪小儿不能完成该动作。 教学大纲 第二节化脓性脑膜炎 (1)病因及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 (3)辅助检查 (4)治疗原则 (5)护理措施 第二节化脓性脑膜炎

30系统精讲-循环系统-第四节 先天性心脏病病人的护理

1.小儿,6个月。健康查体时在胸骨左缘2~3肋间闻及Ⅱ~Ⅲ级收缩期喷射性杂音,诊为房间隔缺损。行胸部X线检查可发现 A.左房明显增大 B.主动脉弓抬高 C.左室增大 D.肺门舞蹈征 E.心脏外形无改变 【答案】:D 【解析】:考察房间隔缺损辅助检查。X线检查示心脏外形呈现轻、中度扩大,以右心房、右心室增大为主,肺动脉段突出,肺野充血,主动脉心影缩小。可见肺门“舞蹈”征。 2.某新生儿,出生后医生告知家属该小儿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法洛四联症。该疾病合适的手术年龄为 A.1~2岁 B.3~5岁 C.5~9岁 D.9~12岁 E.12岁以后 【答案】:C 【解析】:考察法洛四联症外科治疗。绝大多数患儿可施行根治术。轻症患儿,手术年龄以5~9岁为宜。根治有困难可做姑息手术即体肺分流术。 3.患儿女,1岁。消瘦,哭闹时青紫,平静后青紫消失,查体:胸骨左缘第2~3肋间可闻及收缩期杂音,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并固定分裂。则该患儿最可能的诊断是 A.室间隔缺损 B.房间隔缺损 C.动脉导管未闭 D.法洛四联症 E.主动脉狭窄

【答案】:B 【解析】:考察房间隔缺损临床表现。缺损小者可无症状。缺损大者,由于体循环血量减少而表现为气促、乏力、喂养困难,当哭闹、患肺炎或心力衰竭时,出现暂时性青紫。查体可见生长发育落后,心前区隆起,心尖搏动弥散,心浊音界扩大,胸骨左缘2~3肋间可闻见Ⅱ~Ⅲ级收缩期喷射性杂音,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增强或亢进,并呈固定分裂。该患儿符合房间隔缺损临床表现。 4.2~3岁小儿的正常心率为每分钟 A.120~140次 B. 110~130次 C. 100~120次 D.80~100次 E. 70~90次 【答案】:C 【解析】:考察小儿心率。新生儿时期,心率120~140次/分,1岁以内110~130次/分,2~3岁100~120次/分,4~7岁80~100次/分,8~14岁70~90次/分。 5.小儿,5岁。患有法洛四联症。其母带其健康体检时顺便咨询,该小儿行走过程中常有下蹲动作是否为病态,护士解释法洛四联症患儿喜蹲踞主要是由于蹲踞 A.缓解漏斗部肌肉痉挛 B.减少心脑等重要脏器的氧耗 C.使劳累及气促缓解 D.增大体循环阻力,减少右向左分流及回心血量 E.增加静脉回心血量 【答案】:D 【解析】:考察法洛四联症临床表现。法洛四联症患儿活动后,常主动蹲踞片刻,由于蹲踞时下肢屈曲,使静脉回心血量减少,减轻心脏负荷,同时,下肢动脉受压,循环阻力增大,使右向左分流减少,使缺氧症状暂时得到缓解。 6.小儿,1岁。患有法洛四联症,由母亲在家照顾。社区护士在进行健康教育中指出,对法洛四联症等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护理中,为防止其发生脑血栓等并发症,应特别注意 A.避免过劳 B.低盐饮食

执业医师考点【儿科学】第十四单元小儿造血系统疾病

第十四单元小儿造血系统疾病 第一节小儿造血及血液特点 一、造血特点 小儿造血可分为胚胎期造血和生后造血。 (一)胚胎期造血造血首先在卵黄囊出现,然后在肝,最后在骨髓。因而形成三个不同的造血期。 中胚叶造血期 在胚胎第3周开始出现卵黄囊造血, 在胚胎第6周后,中胚叶造血开始减退。 肝造血期 在胚胎2个月时,成为胎儿中期的主要造血部位 胎儿期6个月后,肝造血逐渐减退。 骨髓造血期 6个月之后成为造血的主要器官 出生2~5周后骨髓成为惟一的造血场所。 记忆窍门:2-6、2-6、6-2 (14~15题共用备选答案)(2002) A 骨髓 B 胸腺 C 脾 D 中胚叶 E 肝 【助理2002】14 胚胎第4周时造血器官是 D 【助理2002】15 胚胎第6周后主要造血器官是 E (21~22题共用备选答案) (2005) A 卵黄囊 B 胆囊 C 淋巴管 D 肝脾 E 骨髓 【助理2005】21 胚胎第5周时主要造血器官是 A 【助理2005】22 胚胎第5月时主要造血器官是 D 与往年试题比较:本题与【助理02】试题都是考察胚胎期造血的试题。 题干解析: 正确答案分析:由以上分析,胚胎第5周时主要造血器官是卵黄囊,胚胎第5月时主要造血器官是肝脾。

胚胎第4周时造血器官是中胚叶。 胚胎第6周后主要造血器官是中胚叶。 备选答案分析:其余选项不符合题干要求。 (二)生后造血 1.骨髓造血(考试重点)出生后主要是骨髓造血。婴儿期所有骨髓均为红骨髓,全部参与造血,以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儿童期时脂肪组织(黄髓)逐渐代替长骨中的造血组织,因此到了年长儿和成人期红骨髓仅限于肋骨、胸骨、脊椎、骨盆、颅骨、锁骨和肩胛骨,但黄髓有潜在的造血功能,当造血需要增加时,它可转变为红髓而恢复造血功能。小儿在出生后头几年缺少黄髓,故造血的代偿潜力甚小,如果造血需要增加,就出现髓外造血。 【执业2000-4-56】6.小儿出生后正常情况下造血器官主要是 A 卵黄囊 B 中胚叶 C 肝脏 D 骨髓 E 脾脏 答案:D 【助理2005-2-080】15 学龄期儿童造血的红骨髓位于(2005) A 胸骨 B 尺骨 C 肱骨 D 胫骨 E 股骨 答案:A 题干解析:从5~7岁至18岁左右红骨髓仅存在于脊椎、胸骨、肋骨、颅骨、锁骨、肩胛骨、骨盆骨及长骨近端。 2.骨髓外造血在正常情况下,骨髓外造血极少。出生后,尤其在婴儿期,当遇到各种感染性贫血或造血需要增加时,肝可适应需要恢复到胎儿时期的造血状态而出现肝、脾和淋巴结肿大,末梢血中可出现有核红细胞或(和)幼稚中性粒细胞。这是小儿造血器官的一种特殊反应,称为“骨髓外造血”。感染及贫血矫正后正常骨髓造血可恢复。 【执业2002-4-018】11 小儿骨髓外造血的器官是(2002,2005) A 卵巢 B 胆囊 C 脾脏 D 淋巴管 E 盲肠 答案:C(2002,2005) 【执业2005-4-055】22.小儿骨髓外的造血器官是(2005) A.胆囊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