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练习汇总含答案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练习汇总含答案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练习汇总

第一课《桃源源记》

第一篇:

【甲】《桃源源记》

【乙】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xún):确实。④浣:洗衣。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①并怡然自乐()②悉如外人()

③其丈夫方担粪灌园()④自恨不如远甚也()

2. 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

B.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

C.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

D.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A.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以刀劈狼首

B.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其一犬坐于前

C.余顾而慕之结友而别

D.盖江北之俗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②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10.【甲】文中的第二段和【乙】文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请你结合文章内容来谈谈。(4分)

第二篇:

【甲】林尽水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①阡陌交通:()②便要还家:()

③子之哭也:()④小子识之:()

2.下列加点的词语意思完全一样的一项是()(4分)

A.何为不去也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B.苛政猛于虎也贤于材人远矣

C.夫子式而听之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D.乃不知有汉蒙乃始就学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4分)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4.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每格限填1字)(3分)

5.请你结合文中画线句描绘一下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情景。然后在结合内容谈谈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第三篇:

【甲】林尽水源……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少负气节,沉厚寡言。天资敏悟,强记书传,尤好《左氏春秋》及利吴兵法家,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学射于周同。同射三夹,皆中的,以示飞。飞引弓一发,破其害;再发,又中。同大惊,以所受良弓赠之。飞由是益自练习,尽得同术。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①余人各复延至其家()②强记书传()

③生有神力,未冠()④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尤好《左氏春秋》及利/吴兵法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

B.尤好《左氏春秋》及利吴兵法/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

C.尤好《左氏春秋》及利吴兵法/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

D.尤好《左氏春秋》及利/吴兵法/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土地平旷,屋舍伊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吁陌交通,鸡犬相闻。

②飞由是益自练习,尽得同术。

4.甲、乙两文同样写了人物,甲文写桃花源人生活安定和平,而乙文写岳飞年少有志,但写人物的手法不同,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第四篇:

【甲】林尽水源……不复得路。

【乙】唐开元中,代州都督以五台多客僧,恐妖伪事起,非有住持者,悉逐之。客僧惧逐,多权窜山谷。有法朗者,深入雁门山。幽涧之中有石洞,容人出入。朗多赍干粮,欲住此山,遂寻洞入。数百步渐阔,至平地,涉流水,渡一岸,日月甚明。更行二里,至草屋中,有妇人,并衣草叶,容色端丽。见僧惧愕,问云:“汝乃何人?”僧曰:“我人也。”妇人笑云:“宁有人形骸如此?”僧曰:“我事佛。佛须摈落形骸,故尔。”因问:“佛是何者?”。相顾笑曰:“语甚有理。”复问:“宗旨如何?”僧为讲《金刚经》。称善数四。僧因问:“此处是何世界?”妇人云:“我自秦人,随蒙恬筑长城。恬多使妇人,我等不胜其弊,逃窜至此。初食草根,得以不死。此来亦不知年岁,不复至人间。”遂留僧,以草根哺之,涩不可食。僧住此四十余日,暂辞,出人间求食。及至代州,备粮更去,则迷不知其所矣。

1. 下列加点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 佛须摈落形骸(剔除)

B.朗多赍干粮(准备)

B. 我等不胜其弊(折磨)D.处处志之(标志)

2.下列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 得其船,便扶向路

C.此处是何世界

D.随蒙恬筑长城

3.给下列正确的断句。(限画三处)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宁有人形骸如此?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1. 甲乙两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试从文章的主题方面再比较这篇短文与《桃花源记》的不同。(4分)

第二课《小石潭记》

第一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曰奉壹。

[乙]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①、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②、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③城下者,皆浣花溪委④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尽溪平望如荠⑤。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⑥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

(选自《浣花溪记》)

[注]①玦(jué):环形有缺口的佩玉。②琅玕(láng gān ):像珠子的美石。③潆回:水流回旋。④委:聚集。⑤荠(jì):荠菜。⑥舁(yú)夫:轿夫。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4分)

水尤清冽()佁然不动()

西折纤秀长曲()如钩;色如鉴()

2.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限画三处)

竹柏苍然隔岸阴森尽溪平望如荠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②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

4.甲、乙两文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相同点?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点?(4分)

第二篇: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乃记之而去。

【乙】钴鉧潭在西山西。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流沫成轮,然后徐行,其清而平者且十亩余,有树环焉,有泉悬焉。

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①游也,一旦款门②来告曰:“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既芟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以缓祸。”予乐而如其言。则崇其台,延其槛,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有声潀③然。尤与中秋观月为宜,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孰使予乐居夷④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

——《钴鉧潭记》

注:①亟(qì):多次。②一旦款门:一天早晨来敲门。③潀(shōng):小水流入大水的声音,这里指水流到潭里的声音。④居夷:居住在边远地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4分)

潭中鱼可百许头()则崇其台,延其槛,()

斗折蛇行()流沫成轮()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

3.下列句子的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

A.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既芟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以缓祸。

B.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既芟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以缓祸。

C.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既芟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以缓祸。

D.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既芟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以缓祸。

4.有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也印证了这句话?请作简要分析。(3分)

5..以上两文都为柳宗元所作,都写了潭,但有所不同:前文主要突出景物的__________,后文主要突出景物的清秀;前文抒发了作者_______ 的情感,后者透露了当地农民_______的生活境况。(3分)

第三篇:

【甲】自渴①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采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掊足,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走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藓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战百尺,清深多俢鱼。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干渴,其侧皆诡石怪杰,奇卉美箭②,可列坐而庥③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节选自柳宗元《石渠记》)

【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不可久居,

【注释】①渴(hè)地名,指袁家渴。②箭:小竹。③麻(xiū),树荫。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民桥其上()(2)逾石而往有石泓()(2)北堕小谭(落入)(4)伐竹取道()

2. 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B.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C.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D.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②其侧皆诡石怪杰,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

4.甲乙两段文字所描写的水,各有什么特点?请你结合具体内容简要概括。(4分)

第四篇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乃记之而去。(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两岸悉皆怪石,敧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映。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注]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合营溪:汇入营溪。

③敧:倾斜。④嵌:张开。⑤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⑥置州:设置州郡。

1、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可:②以其境过清清:

③南流数十步南:④不可名状名:

2、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B.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C.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D.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①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②佳木异竹,垂阴相映。

4、【甲】【乙】两文的作者带我们去“小石潭”和“右溪”游览了一番,请你向同学概括介绍“小石潭”和“右溪”的相似之处。(6分)

第三课《核舟记》

第一篇:

【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若听茶声然。(魏学洢《核舟记》)

【乙】一乐工能刻木为舟。大可二寸,篷桅橹舵咸具。二人对酌于中,壶觞①饾饤②满案,一人挽篷索,一人握橹,一人运舵,皆有机能动,放在水中,能随风而行,略无欹③侧。一舟必需白金一两,好事者竞趋焉。

(周辉《刻木巧匠》)

注释:①壶觞:酒器。②饾饤:dòu dìnɡ,供陈设的食品。③欹:qī,斜。

1.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①绝类弥勒()②视端容寂()

③篷桅橹舵咸具()④皆有机能动()

1.下列句子的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3分)

A.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B.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C.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D.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2分)

(2)一舟必需白金一两,好事者竞趋焉。(2分)

4.两文在表现雕刻家精湛技艺时写法上有何不同?从技艺的角度比较,你觉得是木舟精巧,还是核舟精巧?说说你的理由。(4分)

第二篇:

【甲】船头坐三人……珠可历历数也

【乙】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①,献之县令,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令怪之,黎明物色②,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③举轴,猫则踉跄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

【注】①轴:画卷②物色:观察③逮:等到

【帮帮你】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漫”常用的义项有:①水涨,淹;②遍;③无边无际;④随便

1、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①其两膝相比者比:②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诎:

③一士人善画善:④旦而过之,轴必坠地旦: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同的两项是()()(4分)

A.漫悬于壁旦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B.猫则踉跄逐之学而不思则罔

C.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D.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博学而笃志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①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②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

4、请用自己的话说说,【甲】【乙】两文文中的作品精美具体表现在哪里(4分)

5、给文中的画线句子加上合适的标点。(提示:可以加四处)

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旦而过之轴必坠地

第三篇:

【甲】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乙】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1.下面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间力拉崩倒之声间:夹杂B.不能名其一处也名:说出

C.其两膝相比者比:挨着。D.两股战战股:屁股

2.下面加点词的词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宾客意少舒目似瞑,意暇甚(蒲松龄《狼》)

B.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屠自后断其股(蒲松龄《狼》)

C.不能名其一处也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刘禹锡《陋室铭》)

D.中间力拉崩倒之声水陆草木之花(魏学洢《爱莲说》)

3.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4分)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4.从文中画出表示时间的词写在下面的横线上。并解释其意义。(至少五个)(5分)

5.选文中提到的口技和微雕都属于民间技艺。作者分别采用了什么写法来表现技艺的高超的?请你结合内容加以分析。(4分)

第四篇:

【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若听茶声然。

【乙】先生职临钱塘江日,有陈诉负绫绢钱二万不偿者。公呼至询之,云:“某家以制扇为业,适父死,而又自今春以来,连雨天寒,所制不售,非故负之也。”公熟视久之,曰:“姑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也。”须臾扇至。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即以付之曰:“出外速偿所负也。”其人抱扇泣谢而出,始踰府门,而好事者争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后而不得者,至懊恨不胜而去,遂尽偿所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罔不因势象形()(2)珠可历历数也。()

(3)吾当为汝发市也()(4)遂尽偿所逋。()

2.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公呼至询之(指代制扇者)

B、非故负之也(故意)

C、其人抱扇泣谢而出(其中)

D、即以付之曰(把)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②有陈诉负绫绢钱二万不偿者。

4.甲乙两文都写到了苏东坡,作者在两文中写此人的目的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第四课《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第一篇:

【甲】惠子相(xiàng)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yuān chú),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lǐ)泉不饮。于是鸱(chī)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hè)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yé)"

【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我知之濠上也。"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惠子相梁()非练实不食()

请循其本()固不知子矣()

2. 下列句子的节奏划分正的一项是()(3分)

A.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B.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C.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D.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lǐ)泉不饮。

②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4. “庄子,人中知(智)者,机变也!”请你结合这两篇文章的具体内容来谈谈庄子的机智、善辩分别表现在哪里?

5. 请你选择其中任意一篇,来谈谈你从文中收获的认识启迪。

第二篇: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我知之濠上也。”

钓鱼记

予尝步自横溪,有二叟分石而钓,其甲得鱼至多且易取,乙竟日亡所获也,乃投竿问甲曰:“食饵同,钓之水亦同,何得失之异耶?”甲曰:“吾方下钓时,但知有我而不知有鱼,目不瞬,神不变,鱼忘其为我,故易取也。子意①乎鱼目乎鱼神变则鱼逝矣奚②其获?”乙如其教,连取数鱼。予叹曰:“旨哉!意成乎道也。”

(选自宋代林昉《田间书·杂言》)

【注】①意:意愿,愿望。②奚:怎么,哪里。

1.(3分)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是鱼之乐也②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B.①安知我不知鱼之乐②安得广厦千万间

C.①神变则鱼逝矣②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D.①子意乎鱼,目乎鱼②目似瞑,意暇甚

2.(3分)下面对《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写了一场轻松风趣的对话,惠子力辩,拘泥于事物的真实性;庄子巧辩,超然于物事之外。

B.庄子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很快乐,这其实只是一种主观看法,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C.惠子认为水中的游鱼并不快乐,所以当庄子说出自己的看法时,他立即给予了反驳。

D.庄子的形象在简洁的对话中得以体现,他机敏、诙谐、富有情趣。

3.(3分)下面对《钓鱼记》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文章运用对比手法,生动地写出了甲乙两老汉“钓同而得失异”的情形。

B.甲老汉之所以屡有收获,产要得益于他冷静沉着,不浮躁,不急于求成。

C.作者认为“意成乎道”,意思是说要实现愿望必须掌握一定的规律和方法。

D.故事说明了在客观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专注于目标和结果的人往往容易获得成功。

4.(4分)请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2分)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译文:_______

(2)(2分)食饵同,钓之水亦同,何得失之异耶?

译文:_______

5.(5分)阅读《卜算子·咏梅》这首词,回答问题。

(1)(2分)这首词表现了梅花在____ 的环境下,仍然保持着___ 的品质。

(2)(3分)这首词虽在咏梅,但意在言外。试作简要分析。

第三篇

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1—4题。

【甲】北冥有鱼……亦若是则已矣。

【乙】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1、下列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父利其然也

怒而飞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以我酌油知之

彼且奚适也且父未尝语我也

2、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①怒而飞()②去以六月息者也()

③志怪者也()④此亦飞之至也()

3、把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⑴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⑵此小大之辩也。

4、结合文段简要分析鹏和斥鴳的形象。

第五课《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

第一篇:

(甲)虽有嘉肴……兑命曰:(a)“学学半,其此之谓呼?

(乙)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b)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注释:鄙:边境的意思。明年:第二年。恃:凭,凭借的意思。

1、解释粗体词的含义。

①不知其旨也_________ ②吾欲之南海__________

③虽有嘉肴________ ④蜀之鄙有二僧__________

2、指出下列之字的用法

其此之谓乎 ( )蜀之鄙有二僧 ( )

吾欲之南海 ( )人之立志 ( )

学之,则难者亦易矣( )

3、翻译划横线的语句。(2分)

(a)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子,采用的是一种________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在于___ 。

5、学了这两篇文章后,内容上有何异同?试着加以概括。

第二篇:

【甲】大道之行……是谓大同。(《礼记》)

【乙】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何谓人情喜怒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礼运》)

【丙】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学记》)

【丁】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大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不可不学也。

(《曲礼》)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1)是故谋闭而不兴兴:

(2)其次务施报施:

(3)(3)玉不琢,不成器琢:

(4)(4)人有礼则安安:

(5)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两项是()( ) (4分)

A.以中国为一人者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B.是故圣人作是故谋闭而不兴

C.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D.然后能为之其此之谓乎

3、下列句子的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B. 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C. 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D. 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4.翻译下列句子。(6分)

(1)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文:

(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文:

(3)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不可不学也。

文:

5.熟读《曲礼》中的选文,结合实际浅谈你对礼的见解。(2分)

第三篇:

阅读下列甲乙两个文段,污染和完成10-13题

【甲】虽有佳肴……故曰:教学相长也。(选自《礼记·学记》)

【乙】孔子学琴于师襄子,十日不进①。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②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③,曰:“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④,黑而长,眼如远视,如王天下,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⑤也。”(选自《史记》有删改)

【注】①进:继续学(新内容)②益:增加、加深③有间:过了一段时间。④为人:作曲的人⑤《文王操》:周文王谱写的琴曲名。

1.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其此之谓乎丘未得其为人也。

B.弗学,不知其善也孔子学琴于师襄子,

C.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D.学而不思则罔丘得其为人,黑而长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弗食,不知其旨也。

⑵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

3.选出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甲乙两文都是关于学习的,甲文谈了“教学相长”的观点,乙文讲述了孔子拜师学琴的故事。

B.《礼记》,儒家经典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C.乙文中孔子学琴经历了熟悉曲子,掌握技法、领会志向(主旨)、融入曲子(理解作者)的过程。

D.乙文孔子一直不换新内容,是因为他认为《文王操》是最容易学的曲子。

4.孔子学琴的故事印证了“学然后知不足”的道理,请结合乙文具体分析。(3分)

第四篇: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甲】

虽有嘉肴……教然后知困。……《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

【乙】

君子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①决焉?

(选自《孟涂文集》)

【注释】①[奚]怎么。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②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③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④故曰:教学相长也

⑤非问无以广识

⑥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

(2)用“/”为文中两个画横线句子标出停顿。(每句标一处)

①教然后知困

②君子学必好问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学学半

②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4)根据选文【甲】和【乙】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

选文【甲】和【乙】论述了的关系,选文【乙】论述了的关系。两篇选文的论述,对你的学习分别有什么启发?【甲】文:

【乙】文:。

第五篇:

【甲】虽有佳肴……教学相长也。

【乙】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注:君:名词作动词,统治。念:想着。典:典籍。)

1.翻译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不知其旨也()(2)知困然后能自强()(3)教学相长()(4)是故古之王者()(5)此之谓乎()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人不学,不知道。

3.甲文的中心句是:;乙文“玉不琢,不成器”的比喻义。

4.读了这两篇短文,结合你的学习实际,谈一点你的学习认识。

第六篇:

文言文比较阅读

【甲】大道之行也……是谓大同。——节选自《大道之行也》

【乙】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①。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②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③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以起也。

——节选自荀子《礼论》

【注释】①穷:困境。②分:区分、辨别。③屈:竭尽。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女有归②以养人之欲

2.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限两处)。

是故谋闭而不兴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4.甲文首先对“大同”社会的纲领进行说明,接着具体阐述,最后指出“大同”社会的美好;而乙文则主要阐述了。

5.根据乙文,说说荀子是从哪几个角度对“礼”进行阐释的?

第六课《马说》

第一篇:

【甲】马之千里者……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乙】

勾践宴群臣,而言吴王夫差之亡也以杀子胥故。群臣未应,大夫子余起而言曰:“臣尝之东海矣,东海之若游于青渚,介鳞之属以班见①。见夔②出,鳖延颈而笑,夔曰:‘尔何笑?’鳖曰:‘吾笑尔之跷跃③,而忧尔之踣也。’夔曰:‘我之跷跃不犹尔之跛行乎?且我之用一,而尔用四,四犹不尔持也,而笑我乎?故跂④之则伤其足,曳⑤之则毁其腹,终日匍匐,所行几许。尔胡不自忧而忧我也?’今王杀大夫种⑥,而走范蠡⑦,四方之士掉首不敢南顾,越无人矣。臣恐诸侯之笑王者在后也。”王默然。

(刘基《郁离子》)

注释:①以班见:按照等级依次拜见。②夔:传说中的一种动物,似龙,一足。③跷跃:用一只脚跳跃。④跂:踮起脚尖。⑤曳:拖,牵引。⑥大夫种:越国大夫文种,功臣,助勾践灭吴。后勾践听信谗言,令其自杀。⑦走范蠡:逼走范蠡。范蠡,越国大夫,助勾践灭吴,后为避祸而隐居江湖。

1.解释下列短语。

(1)外见:________________(2)通其意:______________

(3)介鳞之属:____________(4)所行几许: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四方之士掉首不敢南顾,越无人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韩愈讽刺了假伯乐一类的统治者,你觉得勾践属于这一类人吗?请依据选文和补充注释加以辩证分析。

第二篇: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鸣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选自陈寿《三国志·隆中对》)

【注释】①先主:指刘备。②器:器重。

1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5分)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

(2)策之不以其道策: (3)其真无马邪其:

(4)君与俱来俱: (5)将军宜枉驾顾之顾:

1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17.【甲】文中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乙】文交代诸葛亮有超人才智的一个词是“”。(2分)

18.【甲】文中的“食马者”和【乙】文中的先主对待人才分别是什么态度?(4分)

文言文阅读

第一课《桃源源记》

第一篇:

参考答案:

1.①都②都③正在④遗憾

2.C 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

3.B.C

4.①结果(计划)还未实现,不久他就得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探寻桃花源的人了。

②(我)看见田间禾苗油然茂盛,男女老少在田间耕作。

5.甲文的第二段和乙文都描写了人们田间耕作情形,生活安定、富足、和乐,没有战争,没有压迫.(没有固定答案能结合此点,结合内容分析即可。)

译文:

第二天住在了旦子冈。刚行走了几里地,看见田间禾苗油然茂盛,男女老少在田间耕作。大概是江北的习俗,女人也参加农业生产,比较西北那些不从事农业生产的懒惰男子,江北的习俗的确好得多。偶然间我放弃骑马开始步行,路过一农家,这家男主人正在给园子浇大粪,女子从井里打水洗衣。园中有豆篷瓜架,还有几棵郁郁葱葱的树木,孩子嬉戏欢笑,鸡狗相闻。我看着看着越来越羡慕他们,觉得这一家子中,万物都怡然自得,我自遗憾比他们差得远呢!

第二篇:

参考答案:

1.交错相通;通“邀”,邀请;你;记住,记下。

2.B

3.①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

②如今我的儿子又被老虎咬死了。

4.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记叙(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写作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想象(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反衬(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每格限填1字)(3分)主要事物(本体)与陪衬事物(衬体)有相反的特点或不同的情况,用衬体从反面衬托本体,叫反衬。

5.①能结合句意且加以想象,能描绘出桃花源的优美,和谐,安定,快乐即可。②桃花源与世隔绝,远离战乱;环境优美,民风淳朴;人们安居乐业,祥和幸福。(2分)虽然一家祖孙三代死于虎口,但是泰山妇人深知山下世间苛政带来的灾难远比山中的虎患更为惨烈,更令人不堪忍受。(2分)(意思对即可)

译文:

孔子路过泰山的一侧,有一个在坟墓前哭的妇人看上去十分忧伤。孔子立起身来靠在横木上,派遣子路去问讯那个妇人。子路说:“你哭得那么伤心,好像有很伤心的事。”那个妇人说:“我的公公被老虎吃了,我的丈夫又被老虎吃了,现在我的儿子也被老虎吃了。”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人回答说:“(这里)没有苛刻的暴政。”孔子说:“学生们记住,苛刻的暴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

第三篇:

参考答案:

1.请,邀请;擅长于;加冠之礼,指成年;不必说,更不必说。

2、D(尤好《左氏春秋》及利、吴兵法。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3.①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林这类的景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里)能互相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②岳飞于是就练习得更勤快,全部得到了周同的箭术。

4.甲文写桃花源人生活安定和平不仅写了他们男女老少怡然自乐,主要是通过侧面写环境优美、民风淳朴来表现的;而乙文主要是从正面写岳飞5年少时刻苦读书、苦练射箭来表现岳飞年少有志的。

译文:

岳飞,字鹏举,是相州(河南)汤阴人。(岳飞)年少时就具有气节,沉稳忠厚,很少说话。天资敏捷聪慧悟性好,能清楚地记住(许多)书与传〔书传:指经书及解释经书的著作)。尤其喜好《左氏春秋》及孙武,吴起的《兵法》。家里比较清贫,捡木柴作为火烛照明。背诵复习一直到天亮都不睡觉。(岳飞)天生就有非常大的力气,不到二十岁〔未冠(guàn):不到束冠。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之礼〕,能挽起三百斤的弓剑。(岳飞)向周同学习射剑,周同能同时发射三支箭都能射中箭靶子,以此做给岳飞看;岳飞拉开弓射一箭(就)穿透了靶子,再次发一箭又中。周同大吃一惊,把自己所喜爱的好弓箭送给岳飞。岳飞于是就练习得更勤快,全部得到了周同的箭术。

第四篇:

参考答案:

1.D(志:做标志)

2.D

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4.①难道有这样样子的人吗?

②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这里的情况)。

5.《秦时妇人》中法朗和《桃花源记》中的那个农人相似,《秦时妇人》中在雁门山洞的妇人与《桃花源记》中桃花源中生活的人相似,早年躲避进入一地后不问世事。都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桃花源记》的主题是,描绘了一个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和平的理想社会,这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渴望,同时也在结尾道出这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而并非真实。秦时夫人的主题是,描绘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动乱不堪,和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和平的希望。

译文:

唐朝开元年间,代州都督因为五台山客僧多,恐怕妖伪之事发生,就下令把没有度牒的和尚,全部赶走。客僧害怕被驱逐,大多暂时逃避到山谷中去。有个叫法朗的和尚,逃进雁门山深处。雁门山深涧当中有个石洞,能容纳人出进。法朗就多带干粮,想要住在这座山里,于是他就寻找洞口进去了。走了几百步之后,那里渐渐空阔了。到了平地,踏过流水,渡过到另一岸,那里太阳、月亮都很明亮。又走了二里,到一个草屋中,草屋中有女人,穿着草叶,但容颜端庄秀丽。她看见和尚,害怕而又惊讶,就问和尚说:"你是什么人?"和尚说:"我是人啊!"女人笑着说:"难道有这样形骸的人吗?"和尚说:"我侍奉佛,侍奉佛必须剃光头发,所以这样。"她又顺便问:"佛是干什么的?"法朗就详细地说给她听。女人们互相看了看,笑着说:"他的话很有道理。"又问:"佛教的宗旨如何?"法朗就给她们讲解《金刚经》。她们听了再三再四称赞叫好。法朗就问她们:"这个地方是个什么样的世界?"女人说:"我们本来是秦时人,随着蒙恬修筑长城。蒙恬多使用妇女,我们忍受不了那样的折磨,就逃避到这里。当初吃草根,才能够不死。来到这里也不知道年岁,也没有再到人间。"于是她们就把法朗留下,用草根养活他。草根涩,根本不能吃。法朗在这里住了四十多天,就暂时告辞出去,到人间去寻找粮食。等到他到了代州,准备好粮食再去时,却迷失了道路,不知道那个地方在哪儿了。

第二课《小石潭记》

第一篇:

参考答案:

1.寒冷;……的样子;向西; 镜子.

2.竹柏苍然/隔岸阴森/尽溪/平望如荠.

3.(1)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或:太阳光直射水底,(鱼的)影子散布在潭底的石头上。)4.(2)走了三四里路,就是青羊宫,溪水有时远有时近,竹子和柏树苍翠碧绿。5.相同点:都使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方法。(1分)不同点:甲文写景动静结合;乙文以静景为主。(1分)

译文:

出成都城南门,左边是万里桥。溪水到此转向西流,涓涓细流,宛转曲折。看上去像连环、像玉玦、像衣带、像圆规、像弯钩;水色如明镜、如美玉、如绿色的瓜,那此幽深碧绿,萦绕城边的流水,都是浣花溪的支流。然而,只是在杜甫定居草堂之后,才有了浣花溪的美名,这自然是因为杜甫把浣花居建在溪畔的缘故。

步行三四里,就到了青羊宫。一路上,溪流忽远忽近。青竹翠柏郁郁葱葱,隔岸望去浓荫森森,一直延伸到溪的尽头,远远望去像一片荠菜。水光树色,清幽而绚丽,使人表里澄彻,神清气爽。从青羊宫以西,众流汇集,上面建有三座桥,彼此相隔都不到半里路,轿夫说上游通向灌县,有人说“锦江从灌口流来”,指的就是这条浣花溪。

第二篇:

参考答案:

1.大约;加高;像北斗星一样。漩涡。(4分)

2.(1)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2分)(2)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4分)

3.C

4.作者先看到小石潭的景色是乐的、愉快的,但想到前途的艰险与渺茫,小石潭在他眼中则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恰好是作者心中孤单寂寞的投影,所以“一切景语皆情语”。(3分)

5.清幽凄苦困苦(每空1分,共3分)

第三篇:

参考答案:

1.(4分)(1)民桥其上(搭桥,架桥)(2)逾石而往有石泓(越过,经过)(2)北堕小谭(落入)(4)伐竹取道(开辟)

评分标准:每词1分,计4分。共4分。

2.C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这处环境)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2分)

②潭的旁边全是奇异的石头、怪异的树木、奇异的花草、美丽的小竹,可供人在潭周围坐着休息。(2分)5.【答案】甲文:清澈幽深,鸣声多变。乙文:谭水清冽,水声悦耳。

评分标准:甲文乙文中水的特点答对,各得1分。共2分。结合内容各占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译文:

从袁家渴潭往西南走不到百步,就看见一个石渠,当地百姓在石渠上建了一座桥。有一眼泉水幽静的流淌,它流淌时的声音时大时小。石渠有的地方宽一尺左右,有的地方宽二尺左右,它的长度约有十步左右。它的水流遇到一块大的石头,水就从石头下面流出来。跳过大石再往前行,就发现一个石泓,菖蒲覆盖在它的上面,碧绿的苔藓环绕着四周。渠水又转弯往西流,水流跌落到岩石下面,落到北边的小潭中。小潭方圆还不足一百尺,潭水清澈幽深,有许多鲦鱼。渠水又往北迂回绕行流去,看上去好像无穷无尽的样子,但最终流入袁家渴。潭的旁边全是奇异的石头、怪异的树木、奇异的花草、美丽的小竹,可供人在潭周围坐着休息。风摇动竹林花草的梢头,声音在山谷中回荡。眼看它已经静止不动了,而它们被风吹动所发出的声音才开始在远处回响。

第四篇

参考答案:

1、①大约②凄清,冷清③向南④说出

2、C

3、①小潭的岸势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②岸边还有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垂下荫影相互遮蔽.

4、(6分)①都地处荒郊,少有人来。(从【甲】文中的“寂寥无人”和【乙】文中的“无人赏爱”等语可以看出。)②都是以石为底、为岸(从【甲】文中的“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和【乙】文中的“水抵两岸,悉皆怪石”等语可以看出。)③景色都很优美。(从【甲】文中的“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和【乙】文中的“休木异竹,垂阴相荫”等语可以看出。)④都能使人产生凄凉、惆怅之感。(从【甲】文中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和【乙】文中的“徘徊溪上,为之怅然”等语可以看出。)(每写出1点得1分,无需举出相应的语句。得满3分为止。意思对即可)

译文:

在道州城西边一百多步的地方,有一条小溪.它向南流几十步远,并入营溪.溪水两岸,全都是怪石,它们倾斜嵌叠,回旋盘曲,姿态奇特,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清澈的溪流冲击到岩石,便激起腾空的浪花和股股洄流.岸边还有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垂下荫影相互遮蔽.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野,那是很适合隐士游览和居住的;如果在人烟辏集的地方,也可成为城市居民游览的胜地,和爱清静者休憩的园林.可是自从道州城成为州的治所以来,却至今没有人们来欣赏它和喜爱它;我在溪水旁徘徊,为此怅然惋惜!

第三课《核舟记》

初中八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

初中八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 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少述足下:某①到京师已数月,求一官以出。既未得所欲,而一舟为火所燔②,为生之具略尽,所不燔者人而已。人之多不适意,岂独我乎?然足下之亲爱我良厚,其亦欲知我所以处此之安否也,故及此耳。何时当邂逅,以少释愁苦之心乎?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处耳。诸不一一,千万自爱! (选自《临川先生文集》,有删改) 【乙】 孙少述,一字正之,与王荆公交最厚,故荆公《别少述》诗云:“应须一曲千回首,西去论心有几人?”其相与如此。及荆公当国,数年不复相闻,人谓二公之交遂睽③。然少述初不以为意也。及荆公再罢相归,过高沙,少述适在焉。亟往造之,少述出见,惟相劳苦④,两公皆自忘其穷达⑤。遂留荆公,置酒共饭,剧⑥谈经学,抵暮乃散。荆公曰:“退即解舟⑦,无由再见。”少述曰:“如此,更不去奉谢⑧矣。”然惘惘各有惜别之色。人然后知两公之未易测也。” (选自《老学庵笔记》,有删改)【注】①某:我,谦称。这里是王安石自称。【乙】文王荆公即王安石。②燔:焚烧。 ③睽:背离,不合。④惟相劳苦:只是相互安慰。⑤穷达:政治上的失意与显达。⑥剧:流畅,痛快。⑦解舟:退居江湖。⑧奉谢:奉,敬辞。奉谢,表示谢意。 (1)下列对【甲】文中王安石处境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远离家乡 B. 谋官不顺 C. 财物受损 D. 身体不适(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处耳。 (3)参考词典解释,谈谈“亟”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亟往造之,少述出见,惟相劳苦,两公皆自忘其穷达。 《古代汉语词典》“亟”的义项:①急速,赶快。②危急。③通“极”,至。 (4)用现代汉语书写下面句子的意思。 遂留荆公,置酒共饭,剧谈经学,抵暮乃散。 (5)王安石和孙少述的故事,在交友方面给了你哪些启示?请结合两文简要分析。 【答案】(1)D (2)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处耳。 (3)“亟”为急速、赶快的意思。写出了王安石想见到孙少述的急切心情,体现友情的深厚。 (4)(孙少述)于是就留下王安石,摆设酒宴,一起吃饭,畅谈经学,到晚上才分开。(5)朋友要相互关心:王安石写信给孙少述告知近况,让他不必担心;真正的友情不会受时间、距离、地位的影响:王安石为官时与孙少述来往不多,罢官回乡后交往如故;朋友要相互信任:人们议论他们关系不和,孙少述从不放在心上。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9.桃花源记 课文分析 1.渔人行踪:发现桃花源——拜访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2.世外桃源描述:①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②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幸福、愉快;③风俗淳朴,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友好;④没有剥削,没有动乱,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 3.对陶渊明写世外桃源的评价: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那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自由安乐,彼此和睦相处。①这是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陶渊明的社会及政治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意愿。②“桃花源”是个虚构的理想社会,既反映了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③但在当时的阶级社会中这只是一个不能实现的空想,也是作者隐逸、逃避现实的思想反映。 4.【感受桃花源的美丽】桃花源美在何处? 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人情美。 【感受桃花源的神秘】桃花源神秘在何处? ①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②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③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④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感受桃花源中的幸福】桃花源中的幸福表现在何处? ①黄发垂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②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③渔人(侧面烘托):村中人杀鸡作食,皆出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5.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

作用是什么? ①让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出来作证,故事更显得亦真亦幻,增添传奇色彩。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6.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作者虚构这样一个地方的目的是什么? ①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②未果,寻病终。 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10.小石潭记 课文分析 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感受是什么? 本文按游踪顺序来写: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记录同游者。 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全石为底、潭水清澈、游鱼活泼、源流曲折、环境凄清的特点。 感受:①发现小潭——“心乐之”,愉悦的心情。②观鱼时——“似与游者相乐”,愉悦的心情。③观鱼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抑郁忧伤的心情。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借山水求解脱而最终又无法解脱的痛苦。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的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 2.本文主旨:本文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了作者被贬后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和贬居生活的孤凄悲凉。 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一切景语皆情语。”你能说出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吗?游览到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境?(一“乐”一“忧”怎么解释?) 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

(完整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速速收藏! 桃花源记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一般词语: 1.缘:沿着,顺着。 2.夹岸:两岸。夹,在两旁。 3.数:几。 4.芳:香花。 5.落英:落花。 一说,初开的花。英,花。6.缤纷:繁多样子。7.复:再。8.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9.才:仅。10.平旷:平坦开阔。11.俨然:整齐的样子。12.属:类。13.阡陌:田间小路。14.悉、咸:全,都。15.黄发:指老人。16.垂髫:指小孩。17.怡然:形容喜悦。18. 乃:竟然。19.具:详细。20.问讯:打听消息。21.云:说。22.叹惋:感叹惊讶。惋,惊讶,惊奇。23.延:邀请。24.语(yù):告诉。25.扶:沿,顺着。26.向:从前,旧的。27.及:到。28.诣:到。29.遣:派。30.欣然:高兴的样子。31.规:计划。32.果:实现。 一词多义: 1.中:①年间。(晋太元中)②中间。(中无杂树) 2.志:①标记。(寻向所志)②做标记。(处处志之) 3.为:①(wé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èi)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 4.寻:①寻找。(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寻病终) 5.闻:①听说。(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具言所闻) 6.舍:①(shě)舍弃,放下。(便舍船)②(shè)房舍。(屋舍俨然) 7.作:①劳作。(其中往来种作)②做。(设酒杀鸡作食) 古今异义: 1.鲜美古:鲜艳美丽。今:食物味道好。 2.开朗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 3.交通古:交错相通。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4.妻子古:妻子儿女。今:男子的配偶。 5.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6.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 7.如此古:像这样。今:这样。 8.不足古:不值得。今:不充足;不满。 词类活用: 1.异:感到诧异。 2.穷:尽,有走完或穷究根源之意。 3.尽:完,文中有消失之意。 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成语: 1.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2.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津,渡口。 3.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4.世外桃源: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理解探究: (一)用原文语句回答: 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题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题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集 1、⑴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的苦闷心情。⑵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6.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的心境。(2分) 7.“月色入户”意思是,这句话运用了的修辞手法。(4分) 8.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它与“”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4分) 9.“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3分) 10.文章“记”的要素是:(4分)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11.本文的构思角度是()(3分) A、托物言志B、即景生情C、类比象征D、以物喻人 13.文中“念无与乐者”“念”的结果是。(2分) 14.文中描写月光的句子是,描绘了一个的美妙境界。(4分) 15.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是⑴;⑵。(4分) 16、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2分)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7.文章结尾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3分)18.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人琴俱亡练习集 2.本文选自,作者是南朝文学家。(2分) 3.解释句中加点的字词。(6分) ①王子猷、子敬俱病笃.(笃:)②语时了.不悲(了:) ③便索舆.来奔丧(舆:)④子敬素.好琴(素:) ⑤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径:)⑥弦既不调.(调:) 4.课文中哪些语句最能表达子猷与子敬的兄弟之情?(3分) 5.子猷“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你认为“不调”说明了什么?(3分) 6.下面对文章的语言特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善于运用简洁含蓄,精炼传神的笔墨,生动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面貌。 B.一些字词的运用准确而恰当,隽永凝练,生动地表现了兄弟之间的感情。 C.文中一个“掷”字就把子猷对子敬的哀痛表现到了极点。 D.文章语言形象生动,把子猷的神情、外貌、动作、语言都描绘得细腻而真实。 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2分) A.人们常以“人琴俱亡”为睹物思人,痛悼亡友之典。 B.王子猷了不悲是因为他认为生死乃自然之理。 C.王子猷在子敬去世之后不哭,是因为他悲伤到了极点,而不能发泄出来。 D.在王子猷看来,子敬的琴与子敬是密不可分的,子敬去世了,琴也是无意义了。 8.人们常用“人琴俱亡”这个成语比喻什么?(2分) 9.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回答下列问题。(4分) ①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通过这些内容又想表现什么主题? ②子猷与子敬是兄弟,为什么子敬去世了,子猷“了不悲”呢? 10.“便索舆来奔丧”一句的主语是,当时他自己的情况是(用原文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书的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书的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与朱元思书 作品原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piǎo)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miǎo),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líng)作响;好鸟相鸣,嘤嘤(ying)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yuān)飞戾(lì)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文 (天空中),江面上的烟雾都消散尽净,天与远山都显现着同样的颜色。(我乘船)随水流漂浮游荡,任凭船儿时而向东,时而向西。从富阳到桐庐,大约一百多里,奇峭的山与奇异的水,就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美景。 水都呈碧绿洁白之色,千丈深的江水清澈见底。江底游动的鱼儿与细沙碎石,一直瞧下去,可以瞧得很清楚,毫无障碍。洁白的急流比箭还快,迅猛的大浪像飞奔的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树木,使人瞧了有寒凉之意;(高山)凭借着山势,争着向上,山峦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与远处伸展。(群山)都在互相竞争高低,笔直地指向天空,形成千百座山峰。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清越的泉声。美丽的百鸟相向与鸣,鸣声嘤嘤,与谐动听。蝉儿长时间地叫个不停,猿猴也长时间地叫个不

断。那些像老鹰飞到天上一样(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瞧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不再想望功名利禄;那些治理社会事务的人,瞧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就是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还可以(从枝叶的空隙中)见到阳光。 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先生不知道就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知道她的姓与字。房子旁边有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先生闲适安静且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富贵。喜欢读书,但只求领会要旨;每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爱好喝酒,但家境贫寒而不能常喝。亲戚朋友知道她有此嗜好,有时摆了酒席来招待她;去喝酒就喝个尽兴,期望一定喝醉。(只要)喝醉了就回家去,并不装模作样,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空荡荡,不能遮蔽风雨烈日;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盛饭的篮子与喝水用的瓢里常常就是空空如也,但她依然安然自若。经常以写文章来自我娱乐,稍微表露出自己的志向。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全)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答案 1、风烟俱净俱:全,都 2、从流飘荡从:随着 3、水皆缥碧,千丈见底。缥碧:青白色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甚:比得过奔:飞奔的马 5、负势竞上负:凭依 6、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叫 7、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戾:到息:平息 8、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经纶:经营反:通“返”返回 9、横柯上蔽柯:树干 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答案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那空间的烟雾都消散尽净,天和山呈现相同的颜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急速的水流比飞箭还快,迅猛的波浪有如飞奔的马。 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那一座座高山)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争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鸢飞到天上一样极力为名利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他那热衷功名得禄的心。 5、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忙于经营俗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6、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稀疏的树木枝条相互交叉掩映,有时偶尔也见到(一丝)阳光 三、阅读课本,回答问题答案 1、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三峡》一文中的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时,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 4、请找出文章里具体描绘富春江的“异水”“奇山”的句子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从听觉上看,富春江有哪些迷人景色?找出具体语句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6、鸢飞戾天者息心和经纶世务者忘反的原因分别是什么?望峰窥谷

(完整word版)人教版八年级下文言文专题训练

初二文言文专题训练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于鱼碎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击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啭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物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尤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段中加横线的词。 2.理解填空。 (1)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 (2)作者描绘异水时,抓住了的特点;描绘奇山时,紧扣的特点。(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3.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三峡》一文中哪句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4.文章的主旨句是哪句? 5.本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景的? 6.翻译句子 (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物者,窥谷忘反。 (5)横柯上蔽,在昼尤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6)蝉则千啭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10、关于本文抒发的思想感情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表现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B.流露了作者否定仕宦生活的心情。 C.作者幻想逃避现实、寄情山水,有想过隐居生活的消极处世思想。 D.作者为了功名利禄极力攀高,只因太累,寄情山水以放松身心。 送东阳马生序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 ..()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 ()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 ..( )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 道。又患.()无硕师 ..()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 其叱咄 ..( ),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金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 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 ..()而不知。至 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勝人持汤.()沃灌,以食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 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 ..()若 神人;余则缊袍敝衣 ....( )处其间,暗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表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难若此。 1、解释文中画线的词语。 2、翻译下面的句子。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古诗专题

第1页,共6页 第2页,共6页 密 学校: 班级: 姓名: 考号: 密 封 线 内 不 得 答 题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初二语文学生试题 (文言文、古诗专题) 文言文专题 一.{甲}余幼时即嗜学。……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匡衡①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②,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③文不识④,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⑤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⑥给以书,遂成大学⑦。 {注释}①匡衡:汉朝人。②不逮:指隔壁烛光透不过来。逮,及、到。③大姓:大户人家。④文不识:人名,姓文名不识。⑤佣作:做工辛勤劳作。⑥资:借。⑦大学:大学问家。 20、解释下面加点的字。(2分)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②礼愈至. ③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④主人怪. 问衡 1、下列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门人弟子填其.室 B 弗之.怠 或遇其.叱咄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C 邻舍有烛而.不逮 D 衡乃. 穿壁引其光 以书映光而.读之 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②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3、甲、乙两个文段分别写了哪些事例(故事)?(3分) 甲文 乙文 4甲、乙两个文段中的主人公可谓都取得了成功。请从取得成功的原因的角度谈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3分) 二.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余幼时即嗜学。……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5、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2分) A 、无从致.书以观 言行一致. B 、益.慕圣贤之道 益. 多弊少 C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患.得患.失 D 、未尝稍降辞.色 婉言辞.谢 6、下面句子中的“以”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的“以”的用法相同的是。( ) (2分)例句:“以. 是人多以书假余。” A 、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B 、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 C 、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D 、不以. 物喜,不以. 己悲。 7、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②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③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④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8、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由“ ”与“ ”之间的矛盾决定的。(摘录原文回答)(2分) 9、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4分) 答: 10.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三条理由(各用四个字概括)。(3分) ① ② ③ 11.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 .“略无慕艳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表现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中一心向学的精神。 B .描写富家子弟的豪华,是为了突出对自己穷酸生活的遗憾。 C .作者以“勤且艰”的求学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D .文段内容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精神上的富足,能够战胜物质上的贫困。 12.请从语文积累中找出表现古人“好学”的两个成语:① ② (2分) 13. .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因是什么? 14. .读了上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答出两点即可)

完整word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重点篇目复习练习题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重点篇目练习 一.阅读《岳阳楼记》,完成1—10题 1.本文作者是我国代的政治家、文学家。(1分)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只标一处)(2分) ①前人之述备矣。②然则何时而乐耶? 3.下列加点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樯倾楫摧倾家荡产 B.忧谗畏讥乐以忘忧 C.去国怀乡触目伤怀 D.或异二者之为神情异常 4.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 (2分) (1)山岳潜形()(2)薄暮冥冥()..(3)把酒临风()(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5)谪守巴陵郡 ( ) (6)百废具兴 ( ) ..(7)朝晖夕阴 ( ) (8)去国怀乡 ( )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1)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2)微斯人,吾谁与归? (3)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6.用原文语句填空。(2分) 选文第③段“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中,“进”指的是,“退” 指的是;“古仁人”能够做到“进亦忧,退亦忧”的原因 是。 7.根据你的积累,请写出文中的“前人”描写洞庭湖景色的一个完整诗句。(2分) 8.登楼者面对两种不同景色产生了“悲”和“喜”的感情,作者写这一内容的目的是什么?请结合选文回答。(2分) 9.文章第二段作者用神来之笔再现了岳阳楼的宏伟景象,照应了文题,此外还有什么作用?(2分) 10.作者用两段文字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其用意是什么?(3分) 1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4~17题。 【甲文】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节选自《岳阳楼记》) 【乙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①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饘粥不充②,日昃③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节选自《宋名臣言行录》) 注:①再适,改嫁。②饘(zhān)粥,稠粥;不充,不足,此指喝不上。③昃(zè),太阳偏西。1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①或异二者之为()②去之南都入学舍()..1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 ②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16.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在甲、乙两文中都起的作用;但两文采用的表达方式不同,甲文主要运用了的表达方式,乙主要运用了 表达方式。(3分) 17.从乙文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伟大抱负的思想基础是什么?(3分) 三.阅读《小石潭记》,回答后面的问题。 1.文章的作者是唐代的文学家(人名)。(1分)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 )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 ..(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 (4)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 ②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5.作者抓住小石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写出了自己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及答案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15 三峡 1.填空。 《三峡》选自《________》,题目是编者加的。_____(朝代)的地理学家__________给《________》作注写成了《________》。该书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2、解释列出的字词。 (1)略无阙处略无:_________ 阙:_______________ (2)至于夏水襄陵至于:_________ 襄陵:_____________ (3)自非亭午夜分亭午:_________ 夜分:_____________ (4)沿溯阻绝沿:___________ 溯:_______________ (5)飞漱其间漱:___________ 其:__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重岩叠嶂,隐天遮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按要求默写下列句子。 (1)写三峡两岸山长又多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翻译.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翻译 与朱元思书 风和烟都散尽了,天和山是一样的颜色。(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奇异的山水,独一无二。江水都是青白色,千丈深的地方都能看得清楚。游动的鱼儿和细碎的沙石,也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迅猛的浪涛像飞奔的骏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密而绿的树;山峦凭借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相互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了无数的山峰。(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百鸟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和猿猴也长时间地叫着,声音不断绝。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是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还可以(从枝叶的空隙中见到阳光。 五柳先生传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了。(五柳先生安闲沉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五柳先生喜欢读书,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五柳先生生性喜欢喝酒,因为家里贫穷不能经常得到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来招待他;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他喝醉了就离开,从来不会留恋着而不肯离开。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不住寒风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而他却能安然自得。(五柳先生常常以写诗作文章当娱乐,略微显示自己的志趣。不把得失放在心上,用这种心态过完自己的一生。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感到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这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的志趣而快乐,不知道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还是葛天氏治下的百姓?

【八年级下册语文复习提纲】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及古诗词

【八年级下册语文复习提纲】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及古诗词 【--入党申请书提纲】 八年级下册语文的古诗词和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与当今的文化可谓一脉相承,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与传承。整理了关于八年级下册语文的文言文及古诗词,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

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全)

与朱元思书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答案 1、风烟俱净俱:全,都 2、从流飘荡从:随着 3、水皆缥碧,千丈见底。缥碧:青白色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甚:比得过 5、负势竞上负:凭依 6、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 叫 7、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戾:到 8、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经纶:经营 9、横柯上蔽柯:树干奔:飞奔的马 息:平息 反:通“返” 返回 、翻译下列文言句子答案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空间的烟雾都消散尽净,天和山呈现相同的颜色。 急速的水流比飞箭还快,迅猛的波浪有如飞奔的马。(那一座座高山)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争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那些像鸢飞到天上一样极力为名利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 5、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忙于经营俗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6、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稀疏的树木枝条相互交叉掩映,有时偶尔也见到(一丝)阳光 三、阅读课本,回答问题答案 1、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息他那热衷功名得禄的心。 2、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三峡》一文中的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时,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 4、请找出文章里具体描绘富春江的“异水” “奇山”的句子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从听觉上看,富春江有哪些迷人景色?找出具体语句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6、鸢飞戾天者息心和经纶世务者忘反的原因分别是什么?望峰窥谷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 文言文及翻译

八年级下册古诗文寒假背诵预科 桃花源记 魏晋: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quǎn)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yí)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jùn)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jīn)者。 译文:东晋太元(公元376-396)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他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子里面仿佛隐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明亮开阔了。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一一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习题(整理)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指出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B.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D.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2.下列句子不是骈句的一项是( ) A.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B.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C.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D.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3.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特点。 ①风烟俱净.:______________ __②望峰息.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猛浪若奔______________ 负势竞上_________________ 4.从听觉上看,富春江有哪些迷人景色?找出具体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5.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实际意思是什么?它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处世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文中找出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对偶句各一句,并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视觉:____________ 听觉:____________表达效果:____________ 7.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8.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三峡》一文中的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9.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10.请找出文章里具体描绘富春江的“异水”“奇山”的句子 11.鸢飞戾天者息心和经纶世务者忘反的分别代表什么?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

最新八年级课内文言文练习题

最新八年级课内文言文练习题(一)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或巚)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二)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选自吴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略无阙处(2)虽乘奔御风风 (3)负势竞上(4)望峰息心 2.写列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B.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C.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D.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2)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 4.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游鱼细石,直视无碍.”通过“游鱼细石”写出水的清澈. B.“悬泉瀑布,飞漱其间.”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富有韵律. C.“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运用拟声叠词,构成一幅音韵和谐的画面. D.“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了山的高耸. 5.比较两篇短文的异同.(3分) (1)两文都写了山和水,突出了山的连绵、高峻和水 的、等共同特征. (2)两文都写了猿鸣,但写作目的不同,《三峡》通过猿鸣烘托环境 的,《与朱元思书》则通过猿鸣表现了环境的生机勃勃.

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课外文言文阅读自学导学案 包头市固阳县第二中学刘喜平 2017/6/12 学习目标:1.能够利用课下注释,依靠小组的力量完成对课文文义的疏通 2.能够掌握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认识部分文言现象(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部分自己能够认识的文言句式等) 3.理解文章内容,认识文中的人物形象、经文章所蕴含的现实意义 学习重点:1.能够掌握文章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认识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及所蕴含的现实意义 学习形式:小组合作、自学自探 阅读材料: 梁君出猎,见白雁群。梁君下车,彀弓欲射之。道有行者,梁君谓行者止。行者不止,白雁群骇。梁君怒,欲射行者。其御公孙袭下车抚矢曰:“君止!”梁君忿然作色怒曰:“袭不与其君而顾他人,何也?”公孙袭曰:“昔齐景公之时,天大旱三年,卜之,曰:‘必以人祠,乃雨。’景公下堂顿首曰:‘吾所以求雨者,为吾民也;今必使吾以人祠,乃且雨,寡人将自当之。’言未卒,而天大雨者方千里者,何也?为有德于天而惠于民也。今主君以白雁之故而欲射人,袭谓主君言无异于虎狼!”梁君援其手与上车归,入庙门,呼万岁,曰:“幸哉今日也!他人猎皆得禽兽,吾猎得善言而归。” (选自《新序》) ◎梁君:魏国国君。◎彀弓:“彀”读“gòu”拉满弓弩。 ◎骇:害怕。◎御:驾车的人。 ◎抚:按。◎忿然作色:气愤得变了脸色。◎与:助。◎卜:占卜,古时迷信话。 ◎必以人祠:必须用人来祭祀,即杀人做祭品。祠,祭祀。 ◎寡人:自己。◎援:拉。◎无异于虎狼:跟虎狼没两样。 本文选自:《新序》,由西汉刘向撰。

一、请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完成对课文文义的疏通。把小组内部不能解决的问题拿到全班来解决 二、请将重要词语的解释及你所发现的文言现象写在下面 1.文中重要词语的解释:‘必以人祠,乃雨.其御公孙袭下车抚.矢 今.必使吾以人祠 ..求雨者 ...吾所以 ...,乃且雨 今主君以.白雁之故而欲射人袭谓.主君言无异于 ...虎狼 2.文中的文言现象及其他 一词多义: 特殊句式: 三、读完文章,你觉得文中的梁君和公孙袭各是怎样的人?能够从文中的什么地方看出来? 四、“无描写不人物”,这是很重要的塑造人物的方法。文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使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如果你觉得文章当中的描写方法有些单一,请发挥自己的想象还可以在文中加入怎样的描写方法呢? 五、文章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我们该怎样确立文章的主人公? 六、学了本文,你觉得对我们今天的现实社会又怎样的指导意义呢?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