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民俗体育文化了解

民俗体育文化了解

民俗体育文化了解
民俗体育文化了解

民俗体育文化了解

民俗体育是全民性的、有悠久的传统历史、民族色彩和民俗文化气息浓厚的传统体育项目;各少数民族传承下来的体育运动项目;在不同历史时期,经过民族交流传入,通过消化和吸收而在民间广泛流传的民俗体育活动。由于现在的学生参加类似的活动机会很少,有的项目几乎失传,局限于我们的学校体育活动中,所以开展民俗体育活动很有意义。深受各种情况的学生的喜欢,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增强体质,锻炼意志,了解我们的民俗文化。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初步了解民俗文化有关知识,能介绍民俗活动的活动。

2.技能目标:学生通过模仿、自主练习,做出正确的民俗活动的动作技巧,完成几套简单的活动套路,学生可以自己组织3-5种活动。

3.情感目标: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具有较好的组织性、纪律性;通过练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创建互帮互学的良好学习氛围。

1.了解民俗文化

2.

3.

4.

五、课程计划(约16课时,60分钟)

六、.课程实施建议

(一)指导法

1、语言法:是体育教学中运用各种形式的语言指导学生学习,达到教学要求的方法。

2、直观法:是体育教学中通过一定的直观方式,作用于人体感觉器官、引起感知的一种教学方法。

3、完整法:是从动作的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和段落,完整、连续地进行教学和练习的方法。

4、分解法:是从掌握完整动作出发,把完整的动作按其技术结构分成几段或按身体活动的部位分成几个部分,逐段或按部分进行教学和练习,最后完整地掌握动作的方法。

5、预防和纠正错误动作法:是教师为了防

止和纠正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动作错误所采用的方法。

(二)练习法

1、游戏练习法:是以游戏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练习的方法。

2、比赛练习法:是在比赛的条件下组织学生进行练习的方法。

3、综合练习法:是根据练习任务的需要,综合运用某些练习法的特点而组成的一类练习方法。

4、循环练习法:是根据练习任务的需要选定若干练习手段,设置若干个相应的练习站(点),学生按规定顺序、路线和练习要求,逐站依次循环练习的方法。

5、重复练习法:是根据练习任务的需要,在相对固定的条件下反复进行练习的方法。

6、变换练习法:是根据练习任务的需要,在变换条件下进行练习的方法。

传统的体育教学过于死板。传统的体育课一直沿用“四段式”教学,即一节课分为开始、准备、基本、结束四个部分;传统的体育课每课必坚持列队练习。

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的特征

1.强调学生的创新性

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是以保证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为主,而现代体育教学方法则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出发点,这是现代体育教学方法最重要的特征。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现代教育必须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浓厚的创新意识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欲望,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从各个方面去发展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不断获得成功的过程中,养成研究问题的习惯,奠定创

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如果淡漠创新能力,就压抑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学生只会刻板地复制教师的知识,无法培养创新型人才。

2.师生活动的多边性

几十年来,教学界人士一直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活动方向是教师与学生。而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不能局限于传统的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活动,强调教学是一种多边互动的过程,提倡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多边互动。并认为,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是建立在多边活动基础上的。这理论对于充分开发与利用体育教学中的人力资源,减轻师生的负担,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具有重要意义。

3.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现代体育教学方法肯定教师的指导作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教学方法的本质就在于它是教师与学生二位一体的活动。教师

的活动和学生的活动是互相联系、互相配合的。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完全听从与教师,教师的活动压抑了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学生只能接受教师的指令,完成教师指定的任务。

4.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性

教学包涵了教与学两个方面,教学方法理论应包括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只有重视学生的学,教才能有针对性,才有实际意义。现代教学方法侧重学生学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对学生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学习内容的安排与安排计划、学习方法的选择与运用给予必要的指导与建议。

5.美育的融入性

现代体育教学方法强调寓美于教,全面正确地认识和处理美育与体育教学的关系,是现代体育教学所关注的热点之一。现代体

育观要求教师充分挖掘体育教材、练习项目中蕴涵的丰富的审美因素,创造美的教学语言、教学行为、教学环境,让学生在体育课中体验到时代美、社会美、艺术美、人体美、运动美。对美的理解和欣赏是现代学校体育目标的一部分,教师要研究美的结构、美的规律与美的价值。在体育教学的方法上,理所当然要体现这一目标的实现,从而使美育融入现代体育教学方法中。

6.尊重个体与社会的协调性

现代体育教学尊重学生的个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学中力争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同时又要协调好与集体的关系,能尊重和帮助同伴,使集体中的每一员都能和谐相处,而又各具特色。

7.学生多方位的参与性

现代体育教学方法日益注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强调发挥学生

学习的主动参与作用,提倡“创造性学习”、“合作性教学”、“自学互学教学”、“自主动教学”。学生提前介入教学过程,出现教师学生共同参与课堂的设计、教学、评价等。

8.手段的多样性

电化教学手段的产生,使教学方法产生了新的革命。使教学方法从最早的单一的示范讲解、图示中跳了出来,从静态发展到动态,从无声发展到有声。现代教学手段已不再停留在录音、录象、VCD的水平上。由于电脑的融入,多媒体的教学为现代体育教学注入了时代的血液,多面体教学为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突破性的飞跃,为提高体育课的效率提供了史无前例的科技手段。多媒体活化了体育课教学,也使体育教学模式多方位发展,这些因素有机结合,互相补充,使教学方法出现多样性。

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的几种形式

1.创造教学法

创造教学法是指创设问题的情境与民主宽松的心理气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能力、精神,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通过体育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挖掘学生的创造前能,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为此,体育教学中教师必须具有创造精神,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2.逆向思维教学法

人的思维活动具有方向性,有正向思维和反向思维,但人们往往习惯与按照熟悉的常规顺序作正向思维,而逆向思维,皆逆于人们的习惯性思考的路线法去思维。所谓逆向思维教学法,就是改变过去完全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教师的教学方法,而是创新出另一种现代化教学方法,有时会得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3.情景设置教学法

情景设置教学法就是在学生学习动作开始时,先把学生带入一定情景,让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学习篮球变向运球技术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情景:假如我们正在进行篮球比赛,看看你用什么方法才能突破防守?接着安排一对一的防守练习。练习结束后,再让学生总结变向运球技术的要领。随后再和学生一起示范,学生很快掌握了变向运球的基本技术。但有的学生只顾变向过人,忽略了对球的保护,针对这一问题,再提醒防守学生要想方设法把对方的球打掉,运球学生自然就注意了对球的保护。学生们通过熟练练习变向动作,就能突破对方防守。

4.启发教学法

将再现型的教学转变为发现型的教学,已经成为我国当前教学改革中的一个主要

问题。所谓启发教学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和启发学生主动认识未知的方法。启发式教学法既是一种教学方法,又能体现教学思想,既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的因素,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七、.课程评价

民俗体育是由一定民众所创造,为一定民众所传承和享用,并融入和依附于民众日常生活的风俗习惯(如节日、礼仪等等)之中的一种集体性、模式性、传统性、生活化的

体育活动,它既是一种体育文化,也是一种生活文化。

民俗体育是指在民间风俗或民间文化以及民间生活方式中流传的体育形式,是顺应和满足人们多种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

民俗体育的特点,作为人类体育文化的组成部分,它以吸引、推动、渗透、融合、感染、凝聚、净化等多种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并且,它本身也是一个种、属、类、目结构庞大的综合系统。民俗体育的特点:①人们参加民俗体育活动的观念和意向比较明确,主要出自信仰和存在倾向的激情。②有相当时空垮度的传统性。③有比较严格的规范性,参与者能够自觉遵从和维护。④有一定的普遍性。⑤以群众活动方式为主,极具竞技特色。⑥社会效益明显。⑦多数项目有或多或少的宗教色彩。

民俗体育的内涵,民俗体育的主要内容:全民性的、有悠久的传统历史、民族色彩和民俗文化气息浓厚的传统体育项目;各少数民族传承下来的体育运动项目;在不同历史时期,

经过民族交流传入,通过消化和吸收而在民间广泛流传的民俗体育活动。

民俗体育的发展,任何一项民俗体育活动的萌芽和成长,都是顺应其诞生地区社会现实的政治、经济和教育发展的需要,符合该地区相当数量人们的信仰、风尚习俗、观念、情趣和生活方式的特点。因此,在体育实践中,一项民俗体育活动一经形成,其自身就具有了内在的生命力;在其机制与客观因素相适应的过程中,它产生积极作用的功能就能够发挥;而通过举办民俗体育活动所取得的效果和收益,又是其效益之所在。可以说,民俗体育的活力是与其自身同步产生的,活力决定着功能的高与低,功能影响着效益的多与少,而效益又能够增强或削弱活力。

海洋民俗体育文化发展具有涉海性、传承性、地方性、依附性、风险性和刺激性、娱乐性和竞技性、联动性和互动性等特征。提出加强海洋民俗体育文化的研究工作、强化海洋民俗体育的社会化程度等发展对策。

江西民俗文化

09013123 卢长军 江西民俗文化发展概况 江西省位于长江中、下游交接地带的南岸,省内最大、最长的河流--赣江,自南而北纵贯全省,故而江西简称为赣。江西,山青水秀,素来为江南的“鱼米之乡”,是东晋诗人陶渊明、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南宋理学大师朱熹、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等文化名人的故里,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文荟萃的地方,唐代诗人王勃在其千古名篇《滕王阁序》中,称江西为一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土地。 江西省是我国开发历史较早的地区之一。从出土文物考证,可以上溯到距今一万年以前。据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记载,江西远在春秋以前时期地属“扬州”之域。“扬州”是传说中的上古九州之一,包括现在苏、浙、皖、赣、闽、粤。江西北部则属荆、扬两境,今鄱阳湖以东属扬州,以西属荆州。 春秋、战国时期,江西全境先后分属吴、楚、越管辖。公元前2 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江西大部分属九江郡。江西作为明确的行政区域建制,则始于汉高帝初年(约于公元前202年),时设豫章郡(赣江原称豫章江),郡治南昌,下辖18县,分别为南昌、庐陵、彭泽、鄱阳、馀汗、柴桑、赣、新淦、南城、宜春、雩都、艾、安平、海昏、历陵和建成等,分布地域为赣江、盱江、信江、修水、袁水沿岸,即与后来的江西省区大致相当。汉武帝时划全国为13个监察区,称13部州,此时的江西属扬州部。三国时,江西大部属扬州,南朝齐属江州,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又置洪州总管府,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分天下为十道,江西属江南道。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增为十五道,原江南道分为东西 两道,江南西道简称“江西”,江西之名也由此而来。 两宋时期,江西的大部属江南西路,元朝开始确立行中书省制度(简称行省或省)。江西行省辖区远远大于今天的江西省区。除包括

民族传统体育——舞龙舞狮及江西的舞龙文化及其特点

民族传统体育——舞龙舞狮及江西 的舞龙文化及其特点 一、民族传统体育——舞龙舞狮 舞龙(又称舞龙灯)、舞狮(又称舞狮灯或狮灯舞)是具有一千多年传承史的全国性体育民俗事象。每逢年节和重大喜庆日子,舞龙、舞狮都是主要的表演活动。所以,只要提到舞龙舞狮,人们自然会想到龙神祈雨和长龙在大街小巷穿行的情景。中华民族有“龙的传人”称誉,外国人素以“东方雄狮”形容中国。远在汉代的《春秋繁露》一书中就有关于民间舞龙风尚习俗的记述,绵延不断,传承至今,盛行不衰。现在凡有华人居住的地区,遇到喜庆节日,都会以舞龙舞狮作庆祝。所以,舞龙舞狮无疑是中华民族体育的优秀代表。 小的龙灯,一个人举着舞动。巨型龙灯有100多米长,由几十个训练有素的青壮年举起,动作协调,做出腾飞、游动、盘旋、疾驶、翻滚跃进等各种形态变化的精彩动作。伴有爆竹声。锣鼓声和民间乐曲声,在云雾氤氲之中时隐时现、忽急忽缓,煞似天穹云端遨游的巨龙。而舞狮常常伴随舞龙一起表演,历经千余年传承,今天普遍盛行于全国各地的舞狮子活动,

已发展演变成日趋成熟的风格各异的南北两大流派。舞龙、舞狮是介于舞蹈民俗与体育民俗之间的文化形态。就全国范围来说,舞龙舞狮的扮演者约有几十万之众,再就对舞龙舞狮的由衷赞赏者,为数之多更难估计。可以这样说,除去尚不懂事的孩子,所有的中国人(包括侨居各国的炎黄子孙)没有不知道舞龙、舞狮是祖国重要的民俗事象。因此说,舞龙、舞狮是中国典型的体育民俗活动之一。 二、江西的舞龙文化 江西境内舞龙源于宋代,明清走向成熟与兴盛,历经数百年经久不衰。江西舞龙种类主要有板龙、草龙、竹龙、纸龙和布龙。其中以草龙、板龙起源最早。从江西舞龙的文化特征看,表现了农耕文化;儒家“中和”思想;以及追求娱乐、祈求幸福的文化心理。“龙”为四灵之首,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以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来的一种神物。龙在封建社会是皇帝的象征,与王权的提倡有重要关系。龙更是中华民族主要的图腾物,传说中的“龙”为虎头、蛇身、鹰爪、鹿角,系由我国远古时代各部族的动物图腾复合而成。“龙”被创造出来以后,就赋予它无穷的力量,龙可以上天入地、管理风雨,无所不能。对农耕民族来说,龙更是成了又敬又畏的一种神物,各地纷纷建起龙王

唐宋时期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研究

唐宋时期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研究 摘要:作为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时期,唐宋两朝的社会民俗体育文化也随之繁荣发展。因为民俗体育的农耕文化和娱乐文化等特点,所以,唐宋社会文化的高度繁荣背后,有着民俗体育发展的强力支持。以下我将结合有关资料,对我国唐宋时期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作详细的阐述。 小清新:民俗体育唐宋时期发展高峰 唐宋时期,我国古代城市文化在经济发展的支持下,也达到了较为高的发展阶段。唐代初期,分裂的国家得到了统一,人民安居乐于,中外间的交流不仅仅只是局限于政治层面,这都促进了当时城市文化的快速发展。对此,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就曾有过描述:“千车万马九衢上”。四通八达的街道,万千峥嵘的马车,使得长安一派繁荣景象。到宋朝时,城市中手工业的发展更为迅速,经济文化进一步繁荣,开封府作为都城所在,车马如流水,商业比往常更加繁荣。且人口数已经达到近百万之多,是当时中国的第一大城市,城中酒肆茶楼比比皆是,一派兴盛的气象。如此繁荣的社会经济、文化,无疑为民俗体育的繁荣创造了有利的发展条件,这也是为什么我国唐宋时期,民俗体育文化得到长足发展的主要原因。 一、我国民俗体育活动的作用 1、调节社会间关系,娱乐生活环境:作为一种独立于正规体育模式的我国民俗体育活动,他不仅仅可以促进参加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还可以起到协调社会各阶层关系的作用。我国民俗体育的包括范围很广,其中还包含了民间游戏等娱乐活动,这一类游戏是我国先民在社会劳动之余进行自我娱乐的一种方式。因为,在千万年前的原始社会中,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民为了获得生存的机会,不得不需要付出更多的劳动,这就使他们在精神上受到了严重的压迫。所以,他们便渐渐的创造了早期简单的游戏活动,并借其形式自我娱乐,达到心理上的平衡和满足。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人民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这为私有制占据社会主导地位创造了条件。高等阶级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压迫劳动人民,使其生活更加困苦,心理上表现出的不满更加严重。所以,许多民间游戏就成为人们闲暇时相互渲泄的手段。这也间接的起了和睦社会的效果,并为社会的安定做出了巨大

福建民俗风情

福建民俗风情文化 摘要:本文对福建的地域风貌、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主要对福建的饮食,节日, 正文:一、福建的地域风貌 1.1福建地貌 福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山地丘陵面积约占福建省土地总面积的90%,所谓“八山一水一分田”。省内有闽西与闽中两大山带大体平行,闽西山带以武夷山脉为主,斜贯闽、赣两省,长约530千米,平均海拔1千米。最高峰黄岗山海拔2158米,位于武夷山市西北部,是中国东南地区最高峰。闽中山带从北至南分为鹫峰山脉、戴云山脉、博平岭。 福建海岸地貌格局以多海湾、多半岛的曲折海岸线为主体。闽江口由于山地逼近海岸, 且广泛分布海蚀红土台地。闽东南沿海地带是省内耕地集中区,亦是福建省经济文化最为发达地区。 四大平原:漳州平原、福州平原、泉州平原、兴化平原。 2.1福州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是我国一个传统的扫墓祭祖节日,但福州的清明节却有其独特的风俗,每年清明节前后,福州市民家家户户都要去郊外踏青,为祖先扫墓、压纸、培土。扫墓完毕后,必须折松枝带回,插在家门口,向邻人说明本户已履行了扫墓祭祖的责任。

福州人扫墓祭祖还要供奉的供品,供品并不复杂,只有光饼、豆腐和面点等,但有一供品是绝对少不了的,即福州特制的“菠菠稞”,所以清明节前后,福州家家户户都要做菠菠稞,如今,清明节前后,街上店铺也大量出售菠菠稞。 菠菠稞是用菠菠菜压榨成汁,渗入米浆内揉成稞皮,以豆沙、萝卜丝等做成馅捏制而成的,造型比较简单,倒是菠菠菜的青绿色赋予菠菠稞以春天的绿意,扫墓后回家的路上,菠菠稞就成了很好的充饥的点心。 2.2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是我国著名的民歌之一,居住在福建的客家人与其他地区的客家人一样善唱山歌,用客家山歌表达他们的生活、劳作和情爱等情感。客家山歌是用客家人的口头语言演唱,融含客家人的语言特色,形成民歌中的独枝一秀。客家人由于所处环境大多是山野峻岭,男女共同劳作,没有“男主外,女主内”的地位差别,客家人大都纯朴耐劳,客家人这些独特的背景和文化,也影响着客家山歌。 客家多分布于我国南部和东南部山区,日常生活工作都与山有关系,客家妇女与男子同样从事着山间的各种劳作,在长期的山间劳作中,用山歌互相倾诉表达是自然中事。客家人因居住在山区地带,劳作辛劳,一旦走到田野山谷中,不免感到心花怒放,唱几首歌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客家人因没有其他较为普遍的民众娱乐,而唱山歌正是一种大众化的娱乐,所以客家男女对它都有共同的喜爱。在客家社会里,旧礼教束缚也很严,由于在家里拘束过严,到了山间就精神得到了解放,所以会自然地唱起山歌来。 2.3龙岩客家婚嫁习俗 生活在龙岩的客家人迎娶婚礼别有风趣,男方迎亲队到达女方家,新娘出门要站在一个画有八卦太极图的米筛中换上新鞋,客家民间称为“过米筛”,象征留下娘家的活土财气,到婆家去重立业。接着要背新娘出家门,上车轿时新娘的兄弟用一碗水泼到车上,表示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到达男家后,新娘要在手捧盛着柑橘吉祥圆盘的伴娘牵引下跨过火红的木碳炉,表示“火红兴旺”,进入厅堂拜堂后,即入洞房,婚宴开始。 2.4泉州民俗风情 泉州地处我国福建东南沿海,古为闽越族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千百年来泉州民风淳朴,文教昌盛,人们勤奋坚毅,知礼乐善的遗风世代相传,形成独特的泉州民俗民风。 宋代初期,泉州海上交通贸易繁盛,成为“万国衣冠”的时尚之地和对外开放的重要港口重镇,不少外国商贾、传教士择地而栖,安居乐业。多种宗教传入,与本地儒道教传统文化相渗透,寺院庙观教堂遍布,信仰逐步世俗化,形成中外多种文化兼收并蓄的泉州民俗习性。 由于历史和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外来风俗文化的交融,构成泉州独特的文化风俗氛围。诸如衣食住行、婚丧喜庆、岁时节日、信仰崇拜、礼仪风尚等,更多体现出文化古城和

民俗文化节策划方案

民俗文化节策划方 案 1

民俗文化节策划方案 【篇一:民俗文化节策划方案】 民俗文化节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传统和美德,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奠定基础,开展“民俗文化节”活动,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主题,将德育教育放在首位,把民俗文化和弘扬培育民族精神纳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精心设计活动内容和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并把民族精神的传承与道德好习惯的养成结合起来。本活动为期一个月,从“五一”劳动节放假回校开始持续到端午节,在此期间展开关于名俗文化的各项活动。 活动流程 第一周: 1、关于名俗文化为主题的校园、班级文化的布置。 2、主题班会的开展。 第二周: 1、手抄报的评比。

2、周五班级板报的评比。 3、诗文朗诵比赛。 第三周: 1、“名俗文化”为主题的书画评比,展览。 第四周: 1、邀请家长共同参与周五下午开展的关于端午节的校园传统小游戏。如包粽子,用雄黄酒在孩子脑门写“王”,插艾叶,做香囊、编蛋带,撞蛋等。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教育全过程,贯穿整个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积极营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氛围,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热爱祖国,报效祖国和人民是最大光荣;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学习的远大志向,继承和发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和悠久的文化传统。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 二、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1.在此期间学校每周一举行庄严、隆重的升旗仪式,全体师生齐唱国歌。利用国旗下讲话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学校、爱集体、文明守纪、文明礼仪等教育。内容丰富,教育性强。 2.充分利用校园网、橱窗、板报和文化长廊等宣传阵地,大力宣传和弘扬民俗文化。专题为“民俗文化润我心”“民族精神代代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宣传和介绍,在校园内营造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及时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中的经验总结出来进行推广,对活动中典型的事例及时进行宣传,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能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3.营造出浓厚的校园氛围,确保活动有条不紊,丰富多彩。 (1)张贴有关宣传标语;把学生的优秀书画、摄影、制作成一幅幅壁挂,点缀教室、走廊,达到既美化环境,又鼓舞学生、启迪学生的目的。 (2)各班利用晨会、班会、等时间组织学生背礼仪规范、看经典书籍、唱文明礼仪歌曲、办手抄报和黑板报、写文明礼仪文章等。(3)建立班级名俗文化学习园地,形成独特个性的班级文化。 三、开展丰富的活动,进行民俗文化及民族精神教育 1.加强各种民俗节日的宣传,营造学习氛围。 2.将民俗文化与的主题班队会活动相结合,创新活动载体。

陕西民俗文化

陕西——民俗文化简介 1、秦腔 也称为“乱弹”是陕西地方戏的主要剧种,也是我国现存戏曲艺术中最古老的剧种,是京剧、豫剧、川剧、河北邦子等剧种的鼻祖,其唱腔、道白、脸谱、身段、角色、门类和演技均自成体系。它发祥与陕西关中,流传于西北地区。其特点是:慷慨激昂,宽音大桑.在西安,以西安易俗社,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秦腔最为著名皮影戏 2、皮影戏 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重点主要在农村,体制多样,组织分工严格有序,保留着民间说书的历史痕迹,是近代陕西诸种戏曲的前身。陕西皮影不仅唱腔种类繁多,表演技术高超,而且影人的雕刻技艺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传统剧目有《会阵招亲》《游西湖》等。 3、眉户 眉户在陕西关中地区最为流行,也为外省如甘肃、宁夏、青海、河南、山西等地群众所喜欢,它是由民歌脱胎发展而来的。盛行于华阴、华县地区的称东路眉户,西路眉户最早盛行于眉县及户县,唱腔委婉细腻优美动听。眉户的唱腔音乐有50多个曲牌,可以表现人物在舞台上丰富的情感和曲折的剧情。 4、户县农民画 陕西农民画原于民间,所画内容多取材于人物、动物、花鸟等,构图简洁美观,注重色彩数量,追求强烈的直观效果,乡土风情浓厚,内容健康,朴实,给人积极向上的激情.色彩艳丽,笔法自由,同时也兼收中外其他美术派别的长处,给作品增添了新的格调. 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国内外游客和专家的好评。陕西农民画主要分布在关中的户县,陕北的安塞和洛川。户县被誉为“农民画之乡”已拥有2000多名土生土长的农民画家,许多优秀作品被国内外艺术馆收藏。 5、陕北剪纸 剪纸俗称窗花,为聪慧的劳动妇女所创作,她浓缩着古老的黄河文化.每逢春节,家家窗上,门上贴满各式各样剪纸,把人们喜庆,快乐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近年来,这株黄土高原出生的民族艺术之花飘洋过海,深受国外宾朋的欢迎. 6、凤翔木板年画 已有四百七十多年的历史,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扎根于农村.从年画画稿,调版,印刷到彩绘,都是乡村劳动人民在农闲时,手工操作.按农民生产,生活美好期望取材,按农民传统爱好的造型配色习惯而研制的.经过不断的吸收前人兴味,艺人逐步修改,提高出新,形成了都特的艺术风格.在陕,甘,宁,青,川一带享有盛名,在国外也有一定影响.

民俗体育发展的现状研究

民俗体育发展的现状研究 王俊奇对皖南民俗体育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指出皖南地区的黄山和婺源的旅游业发展带动了当地民俗体育的发展,当地的县、乡、村等都意识到了当地民间艺术对旅游业所带来的市场效益,并且政府组织了一些专门的调查人员,对当地的民间艺术进行了调查、收集和整理,例如仗鼓舞、抬阁、龙凤舞、麒麟舞、背新娘、目莲戏等都为旅游业增加了不少亮点,当游客在旅游参观对这些民间艺术表演都非常感兴趣,从而增加了当地的旅游业市场效益。 郎永春对孝镇的民俗文化进行调查,发现有以下几点的特点:孝镇人民在民俗体育的认识上,对其在娱乐和锻炼身体方面的功能更加认同,另外也对其能带来的经济效益、教育功能表示赞同;孝镇人民积极参与民俗体育活动,更多的是认为民俗体育活动能够锻炼身体健康,并且还能增加经济收益;传统的民俗体育活动通常是以“口授”的方式流传下来,而随着教育的普及,如今的民俗体育活动开始用文字将内容和文化记录下来;孝镇的民俗文化呈现出多样性的趋势,当地居民除了参加本地区流传下来的传统民俗体育活动,还参加符合自己兴趣爱好的民俗体育活动。不过调查发现,近几年的民俗体育活动中,参与人数有下降趋势,并且活动主体多以中老年人和妇女为主。 张国栋、刘坚等对我国的民俗体育活动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总结,发现大力开展民族体育运动会能够有效促进民俗体育活动的蓬勃发展,使得各种各样的民俗体育活动得到更多的开展机会,为民俗体育活动培养了更多的人才,更带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然而,民俗体育活动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尤其是外来文化的融入和影响,人们原来的生活习惯、民俗风情,甚至是价值观都得到了更改:农村青少年更向往大城市的生活,也对现代体育更感兴趣,传统的民俗体育活动无法让他们感兴趣,也就不会去参加民俗体育活动;而且如今农村的青年劳动力几乎都在城市里打工,民俗体育活动的开展就出现了断层现象;目前社会上浮躁的氛围,使许多人为了经济利益对一些民俗文化任意篡改,或者是胡乱编造,制造一些伪民俗文化。在当今社会中这些问题是比较突出的,而这些问题所造成的后果也是很严重的,一些传统的、优秀的民俗文化在这些伪民俗文化的肆意横行下,正在逐渐缩小和消逝着。

民俗文化节策划案

襄阳第二届(中国)民俗文化节策划案 前言 襄阳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汉水流域核心城市、三国文化、荆楚文化之乡。襄阳历史文化悠久、底蕴深厚,民俗文化资源丰富、特殊鲜明、影响广泛,通过丰富群众娱乐文化生活,提升群众自身文化涵养,为传承创新襄阳文化起到积极的推进、带头作用。争取把此活动做到最大化、专业化、产业化。成为襄阳新名片。也为襄阳公共文化建设做出贡献。 作为襄阳本土文化传媒企业,湖北佳星韵文化传媒公司通过大量市场调研,总结国内多个大中型城市百姓文化娱乐项目种类,吸纳各地方组织举办经验,特向襄阳相关政府部门建议春节期间在诸葛亮体育场举办“襄阳第二届民俗文化节”,并主动请缨为本届文化节执行承办单位。 襄阳第二届民俗文化节将荟萃全国文化精华,弘扬优秀传统,不仅会展示全国民间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神韵,而且此次博大精深的传统民间民俗文化与现代开放的文明时代精神紧密融汇,将为襄阳百万儿女营造出全民同乐,共享成果的文化氛围,同时也为襄阳打造出一例民间民俗展示基地及旅游品牌。 一、活动背景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思想的逐步转变,老百姓已经厌倦了春节期间无休止的饮酒、打牌,也不仅仅满足于常规的亲友团圆、聚会。如何满足春节期间百姓新的物质文化需求,是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业应该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在北方和国内很多大型城市,传统与现代文化相结合的庙会,正以其强大的影响力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欢迎。熙熙攘攘的人流、琳琅满目的商品、喜庆的现场布局氛围、特色迥异的各地小吃、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及文艺汇演,这些市井元素,形成了一幅绝无仅有的现代民俗画卷。在北方过大年,逛庙会,已经成为当今百姓不可或缺的首选娱乐休闲活动,并且正在向全国各地发展蔓延。近年,以千年庙会文化演变的民间民俗文化节在全国各地也发

江西民俗文化

江西民俗文化 江西民俗文化发展概况 江西省位于长江中、下游交接地带的南岸,省内最大、最长的河流--赣江,自南而北纵贯全省,故而江西简称为赣。江西,山青水秀,素来为江南的“鱼米之乡” 是东晋诗人陶渊明、,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南宋理学大师朱熹、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等文化名人的故里,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文荟萃的地方,唐代诗人王勃在其千古名篇《滕王阁序》中,称江西为一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土地。江西省是我国开发历史较早的地区之一。从出土文物考证,可以上溯到距今一万年以前。据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记载,江西远在春秋以前时期地属“扬州”之域。“扬州”是传说中的上古九州之一,包括现在苏、浙、皖、赣、闽、粤。江西北部则属荆、扬两境,今鄱阳湖以东属扬州,以西属荆州。春秋、战国时期,江西全境先后分属吴、楚、越管辖。公元前 2 21 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江西大部分属九江郡。江西作为明确的行政区域建制,则始于汉高帝初年(约于公元前202 年),时设豫章郡(赣江原称豫章江),郡治南昌,下辖18 县,分别为南昌、庐陵、彭泽、鄱阳、馀汗、柴桑、赣、新淦、南城、宜春、雩都、艾、安平、海昏、历陵和建成等,分布地域为赣江、盱江、信江、修水、袁水沿岸,即与后来的江西省区大致相当。汉武帝时划全国为13 个监察区,称13 部州,

此时的江西属扬州部。三国时,江西大部属扬州,南朝齐属江州,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 年)又置洪州总管府,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 年)分天下为十道,江西属江南道。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 年),增为十五道,原江南道分为东西两道,江南西道简称“江西”,江西之名也由此而来。两宋时期,江西的大部属江南西路,元朝开始确立行中书省制度(简称行省或省)。江西行省辖区远远大于今天的江西省区。除包括了今江西绝大部分地区外(原江西东北地区隶属于江浙行省),还包括了今天广东省的大部分。元行省下设路、直隶州、州(同县级行政机构)和县。明朝虽然基本上保留了元朝的省区建制,但改行中书省为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然称省),改路为府和改州为县。江西布政使司辖南昌、瑞州、饶州、南康、九江、广信、抚州、建昌、吉安、袁州、临江、赣州、南安13 府,下辖78 县,地域基本等同今天的江西省区。其时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为江西布政使司的最高行政机关,三司分别由中央直接节制,分权,互不统属。清代改江西布政使司为江西省,行政区域基本承袭明建制。民国时期,清朝的府、州、厅一律改为县。江西省共辖81 县。至1926 年北伐军进驻南昌时正式设南昌市。现全省面积为16.69 万平方公里,人口4200 万。行政区划有南昌、赣州、九江、萍乡、景德镇、新余、鹰潭、宜春、上饶、吉安、抚州等11 个设区市,99 个县(市、区),南昌市为江西省会。“六山一水二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这是江西地理轮廓的概括。境内周围群山环绕,中间丘陵起伏,北部为我国第一大淡水湖——

江西民俗体育文化

江西民俗体育文化 项目编号:1268SS08086 项目负责人:王俊奇 单位:南昌航空大学 2009年10月26日 本书从民俗学、民族学、人类学、文化学、哲学、宗教、教育学角度研究江西民俗体育文化。就地域民俗体育文化而言,这是一个新的尝试与开拓。这部书对江西民俗体育文化作了一个轮廓性的勾勒。既有全景式扫描,又有重点部位的特写;既有对江西民俗体育文化的基础理论研究,又力求提出应用开发的对策;既重视传统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又注重当代江西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成果共分八章,三十二节,23万余字,展开对江西民俗体育文化的系统研究。 一、江西民俗体育文化与历史、宗教、地理的关系 1、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探讨江西民俗体育的形成,从中可以看到江西民俗体育的形成主要与农耕文化、赣文化关系密切,表现出世代相袭的传承性特征,并在历史进程中糅和了多元文化,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2、为了深入研究江西民俗体育形成的宗教文化因素,主要查阅了江西四十余部县志、府志,结合民俗体育的相关史料,运用体育史学、社会学,对江西民俗体育形成的宗教文化因素进行探讨。研究表明,江西民俗体育中的舞龙、赛龙舟和傩舞与图腾崇拜有密切关系,中秋迎龙神求雨,秋醮演地戏踩高跷,重阳登高与道教又有丝连关系。 3、无论哪个民族的民俗体育,在其形成过程中都无一不受地理环境的直接影响。为进一步了解江西民俗体育文化形成的历史原因,本书对江西民俗体育文化的地理环境因素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江西封闭、边缘的地理环境,造成了江西民俗体育文化自我意识、缺少开放性;另一方面,江西历史上与三苗、荆楚、吴越有紧密关系,则又使江西民俗体育文化表现出固守正统的向心性和主流性,并朝向多元融合方向发展。 二、江西舞龙与龙舟文化 1、江西境内舞龙源于宋代,明清走向成熟与兴盛,历经数百年经久不衰。江西舞龙种类主要有板龙、草龙、竹龙、纸龙和布龙,其中以草龙、板龙起源最早。从江西舞龙的文化特征看,表现的是:农耕文化;儒家“中和”思想;以及追求娱乐、祈求幸福的文化心理。 2、江西龙舟文化既传承了吴越、荆楚的传统文化,又表现了赣文化的特色。从史料记载来看,江西端午节竞龙舟约出现于晚唐时期,到明清两朝,江西竞龙舟十分盛行,花样百出,并开始趋于向娱人性方向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江西龙舟文化表现了健康向上、节日庆典和竞技项目的文化特点。 三、赣皖交界地区民俗体育文化及其比较 1、从社会文化学角度探讨赣皖边界村落“舞龙”文化的渊源,主要内容及其文化特点。研究认为:赣皖边界村落有春社、秋社两次舞龙的形式,并构成了赣皖边界地区那种动作殊形、刚柔相济,突出祈禳、驱祟、富有农耕文化特质的舞龙。 2、由于皖西南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极其丰富的民俗体育文化。通过文献法、问卷法、走访调查等方法,对皖西南村落民俗体育旅游资源的特点及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皖西南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发展战略与思考。为皖西南民俗体育真正走向市场打开销路,真正让徽州古老的民俗体育文化在皖西南旅游事业中发挥出作用。

民俗体育

民俗体育文化了解 一、课程背景 民俗体育是全民性的、有悠久的传统历史、民族色彩和民俗文化气息浓厚的传统体育项目;各少数民族传承下来的体育运动项目;在不同历史时期,经过民族交流传入,通过消化和吸收而在民间广泛流传的民俗体育活动。由于现在的学生参加类似的活动机会很少,有的项目几乎失传,局限于我们的学校体育活动中,所以开展民俗体育活动很有意义。深受各种情况的学生的喜欢,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增强体质,锻炼意志,了解我们的民俗文化。 二、课程简介 三、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初步了解民俗文化有关知识,能介绍民俗活动的活动。 2.技能目标:学生通过模仿、自主练习,做出正确的民俗活动的动作技巧,完成几套简单的活动套路,学生可以自己组织3-5种活动。 3.情感目标: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具有较好的组织性、纪律性;通过练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创建互帮互学的良好学习氛围。

四、课程内容 1.了解民俗文化 2. 3. 4. 五、课程计划(约16课时,60分钟) 六、.课程实施建议 (一)指导法 1、语言法:是体育教学中运用各种形式的语言指导学生学习,达到教学要求的方法。 2、直观法:是体育教学中通过一定的直观方式,作用于人体感觉器官、引起感知的一种教学方法。 3、完整法:是从动作的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和段落,完整、连续地进行教学和练习的方法。 4、分解法:是从掌握完整动作出发,把完整的动作按其技术结构分成几段或按身体

活动的部位分成几个部分,逐段或按部分进行教学和练习,最后完整地掌握动作的方法。 5、预防和纠正错误动作法:是教师为了防止和纠正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动作错误所采用的方法。 (二)练习法 1、游戏练习法:是以游戏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练习的方法。 2、比赛练习法:是在比赛的条件下组织学生进行练习的方法。 3、综合练习法:是根据练习任务的需要,综合运用某些练习法的特点而组成的一类练习方法。 4、循环练习法:是根据练习任务的需要选定若干练习手段,设置若干个相应的练习站(点),学生按规定顺序、路线和练习要求,

闽台文化: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及其影响

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及其影响 闽南文化大体是指由闽南人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闽南人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地域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闽南文化包括闽南方言、民间信仰、民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传统建筑风格等方面。早在先秦时期,就有古越族人在闽南居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福建设置闽中郡,开启了中原文化与闽南土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汉晋时期,大批中原汉民迁入闽南地区,推动了闽南文化的形成。隋唐时期,闽南地区汉民人口剧增,经济迅速发展,政教管理体制日臻完善,闽南文化得到了发展。宋元时期,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启航点和东方大港,阿拉伯人与波斯人到泉州经商,带来了伊斯兰文化,闽南文化得到了丰富。明清时期,欧洲商人和传教士东来,传入了西方文化,闽南文化进一步得到繁荣。千百年来,闽南文化在保留自身文化特质的基础上,兼收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内涵丰富的地域文化,成为中华民系文化中的一朵奇葩。闽南与台湾一水之隔,闽南文化随着闽南人到台湾而广为流播,并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拟从这一问题入手,对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及其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此求教于前辈与同仁。 一、闽南人移居台湾的几次热潮人是文化最忠实、最积极、最活跃的传播者,而文化远距离的传播,有赖于人口的迁移。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是通过闽南人移居台湾来实现的。历史上,闽南人移居台湾源源不断,并形成几次热潮,这对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闽南人移居台湾的第一次热潮早在唐宋时期,据史料记载,就有一些闽南人自发移居到台湾的澎湖列岛,他们带去了早期的闽南文化,成为闽南文化在台湾传播的使者。南宋乾道六年(1 17 1年)泉州知州汪大猷,就到澎湖屯垦。元代时期,元朝政府在澎湖设置巡检司,隶属于泉州路的晋江县。这时从泉州去澎湖的闽南人日益增多,以至澎湖曾一度被称为“泉州外府”。①明朝天启年间( 1 6 2 1 - 1 6 2 8年)福建漳州人颜思齐和泉州人 郑芝龙带领闽南人,以台湾北港为中心,开发台湾本岛。那时,漳州和泉州沿海旱灾频繁,闽南人纷纷前往台湾,投奔颜、郑二人。虽然,这种移民是没有组织的,但结伴而去的人有时多达数千人,这就形成历史上闽南人移居台湾的第一次热潮。这一时期闽南人以开发澎湖列岛和台湾北港为主,相应,闽南文化就在这些地区开始传播。 (二)闽南人移居台湾的第二次热潮明朝崇祯六年(1628年),郑芝龙归顺明朝,当上了明朝的官吏。郑芝龙在当时福建巡抚熊文灿 的支持下,召集福建沿海饥民数万人,“人给银三两,三人给牛一头,用船载至台湾”,让他们定居下来,开垦荒地。②这些移居台湾的闽南人,把大陆先进的农业技术带到台湾,帮助台湾原住民发展生产,对台湾的早期开发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大陆民众有组织地向台湾移居,也是闽南人移居台湾的第二次热潮。 (三)闽南人移居台湾的第三次热潮 1 6 4 4年明朝灭亡后,郑芝龙之子郑成功以闽南地区为中心,屯兵厦门,开展反清复明活动,兵源以闽南人为主。16 6 1年,清朝政府为了剿灭反清复明的力量,实行北起山东南至广东,所有沿海3 0 里以内不得住人,居民一律内迁,严禁船员出海,违者处死的野蛮的“迁界”政策。闽南地区是清政府实行“迁界”的重点地区。“迁界”③因此,被迫“迁界”的闽南人,除了一部分迁入内地和前往东南亚谋生外,更多的是投奔郑成功。1661年4月,郑成功挥师东进,1662年1月,从荷兰殖民主义手中夺回台湾,并在台湾建立政权,实行“寓兵于农”的政策,鼓励屯垦开荒。这一时期,大量闽南人前往台湾,形成历史上闽南人移居台湾的第三次热潮。据史学家估计,当时有20余万闽南人前往台湾,他们主要分布在台湾西部地区。④相应,闽南文化也在这些地区传播。 (四)闽南人移居台湾的第四次热潮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奉清政府之命收复台湾,郑氏在台湾的政权结 束,大陆和台湾出现了政治上大统一的局面。清政府设立台湾府,将其划入福建省进行管理。从1684 年到1 8 8 3年,是中国历史上长达2 0 0年之久的“闽台合治”时期。这一时期,清政府先后开放了福建泉州、福州等地港口与台湾对口通航。特别是由于地缘、血缘密切关系等原因,闽南人前往台湾持续不断,几乎遍布全岛。这就形成历史上闽南人移居台湾的第四次热潮。据1 9 2 6年调查资料显示,这一时期,台湾人口中的8 0%以上祖籍是泉州或漳州的,其中泉州籍约占4 5%,漳州籍约占3 5%。⑤相应,闽南文化也在台湾全岛广为传播。 (五)闽南人移居台湾的第五次热潮1893年清政府在台湾建省。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政府腐败无能

民俗文化推广策划书

红安县“舞龙”民俗推广策划书

目录 一、前言 二、“舞龙”民俗简介 三、策划重点及方向 四、整体活动策划方案 五、“舞龙”民俗文化宣传推广方案 六、后期推广策略

一、前言 民俗文化,固然是当地风土人情的沉淀。红安最著名的风俗文化就要属“舞龙”文化了,因此,本策划书将针对推广红安的“舞龙”文化。本次“舞龙”文化节将定于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旨在促进红安“舞龙”文化的宣传和发展,带动新年红安旅游的新潮流,进一步体现民俗文化的集体性、民族性、地区性和传承性。 二、“舞龙”民俗简介 “舞龙”也称“龙舞”、“玩龙灯”。正月初一,出行的鞭炮响过,人们相互拜年祝贺之后,便有数条布龙、纸龙、草龙、纷纷出动,在村里“游”起来,伴之以“咚咚咚”、“锵锵锵”热闲的锣鼓声,挨家挨户边走边舞,有时还要进屋绕堂一周。村民轻则鞭炮相迎,烟糖相赠,重则酒肉款待,条烟相送,有的还赠以红包,以示慰劳。本村“舞”过之后,再去邻近友好村。正月十五晚上,是舞龙的高潮,群龙飞舞,彩灯万盏,人们数十里相聚,热闹异常。龙有黄、青、白、赤、黑五种颜色,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龙的动势分行进(摇头、摆尾)、迎龙(头不时高举:尾摆个不停)、舞龙三种。领舞者手举红色绸制绣球,龙跟着绣球动作,或腾跃、或滚动,或盘起、或穿插,不断展示扭、挥、仰、俯、跪、跳、摇等多种姿势,如遇群龙演舞,那热闹紧张的场面,很快引得群情激奋。而且“舞龙”不单纯是舞龙,往往附带还有其他的节目,比如舞狮、划船、跳金花、踩高跷等。但是,一般都是以舞龙为主导,可见龙在民间还是占据着一定地位的。 三、策划重点及方向 (一)概况 “舞龙”文化虽然深入当地民心,在红安民间比较普遍,但总体上有点自娱自乐的味道,“舞龙”并不被外界知晓,因此,外地人很少看过“舞龙盛会”。它存在的劣势主要表现在:(1)对舞龙民俗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主题活动设置较少;(2)群众观念比较落后,缺乏对这一民俗文化的市场开发精神;(3)对舞龙民俗深度推广与挖掘不够深。 (二)策划重点 积极宣传和推广“舞龙”民俗文化,提炼“舞龙”文化内涵,增加主题活动,加大宣传力度,进行深度推广 (三)策划方向 把“舞龙”民俗文化和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结合起来,举办系列主题活动配合媒介进行宣传推广

《关于安福县民俗文化的调查报告》

《关于安福县民俗文化的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此次调查主要是将我的家乡安福县的饮食文化系统地形成文字,将其展现出来,使得我自己以及同组同学对我的家乡的饮食文化有深入了解。 调查对象:安福县部分村落 调查方法:查找资料,问卷调查,实地考察 安福距今有2200多年的建县史,是江西省18个文明古县之一,历史上人文鼎盛,文化源远流长,民俗文化保存较为完整,有表嫂茶、吃新节、火把节、烧塔等数十种民俗活动。 表嫂茶 在元宵节后到春播之前,安福会以自然村为主,每天一户,轮流进行“表嫂茶”习俗表演。“表嫂茶”,俗称“请茶碗”,是安福县境内农村已婚妇女们之间流行的一种独特茶俗,气氛热烈,特色鲜明。它分布于安福的南乡片和西乡片,而以南乡洲湖镇塘边村最典型。请茶时,请茶主妇要用黄条萝卜、甜姜、黄豆等茶点热情款待。喝茶时,不讲究规矩程式,大家无所不谈,气氛热闹祥和,平日里的各种嫌隙,都在畅谈中化为乌有。待到茶兴浓时,一些能打山歌的表嫂会唱《采茶歌》、《三碗茶》等来助兴。 吃新节 至每年早稻收获之前,安福将会举行“吃新节”盛宴。安福吃新节是安福县68个乡村盛行的一种地方性传统民俗节日,其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周朝,历史十分悠久。相传很久以前,天地洪荒,武功山成

了孤岛。人们困在岛上,一天,一只大花狗泅上了孤岛,从尾巴上抖落数十粒稻种,救了人们的大难。故此,丰收的稻穗便像弯弯的狗尾。后来每年早稻收获之前,人们便举行盛宴,让大花狗尝新,以表谢意。另一种传说武功山有只“白雾妖精”,每年夏收前吐出白雾,把农民即将收割的稻谷毁掉。后来,“五谷神”将“白雾精”打败,救了农民,人们在新谷登场前举行宴会,请五谷神尝新,以致谢忱。 节日的内容主要是祭祀五谷神、土地、康王、福主和梅山。形式有敬斋、耍龙灯、游垅、打火把、唱山歌等。节日主要是为了庆贺丰收,并祈祷,祝愿来年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百业兴旺,也是为了联络亲朋好友、愉悦心身,促进社会和谐。吃新节群众参与面广,场面喜庆热烈,规模宏大,其隆重程度,胜过端午,超过中秋,仅次于春节。 六月六 每年六月六,各地游客纷至沓来,古老的山村一片欢乐,以迎接垇云火把节的到来。垇云火把节历史悠久,仅在安福县彭坊乡垇云村就历经9代约170余年。当日,家家户户备好祭品,制作祭祀法器,相邀山下亲朋好友来山里。他们白天在自家田里祭拜山神、土地,并点起火把向田埂里四下燎虫;晚饭后,全村男女老小敲锣打鼓,燃起熊熊篝火,隆重祭拜各路,祈求驱魔消灾,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期间,他们还打着火把游垅,围着篝火唱山歌。 烧塔 待至中秋佳节之日,安福百姓为祈求风调雨顺、日子兴旺、欢庆

闽台民俗文化开发

闽台民俗文化开发 福建、台湾地处祖国东南,自古为百越先民居住繁衍之区。秦统一中国以后,大批中原百姓不断迁徙入闽,拓展台湾,文化交融,薪火传承,生生不息。先民们富于开拓精神的生活经验和智慧结晶,汇聚成丰厚积淀的闽台民俗文化。民俗文化作为一种群体生活的俗文化,其形成有赖于历史的积淀和文化的承传,是一个民族共同文化的具体标志之一。因此,民俗文化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有着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中国是一个民俗文化大国,民俗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闽台民俗是中华文化一体多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闽台人民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在共同的文化精神基础上共同创造的,从衣食住行到岁时节令,无不蕴含着中华民族传统伦理与信仰思想之精华,闽台两岸人民血脉相连,语言互通,同风共俗,根深蒂固,不可分割。 新世纪以来,两岸的文化发展越来越得到政府的关注。民俗文化尤其突出,两岸民俗文化交流日趋多样化。福州、厦门、泉州凭借区域、经济、政治优势,率先打头阵,以各式各样的民俗文化节吸引众多台湾同胞前来观摩和参与。内容主要包括大型灯展、综艺晚会、擂台竞技、以及富有闽南特色的舞蹈、舞狮、戏曲、邀请来自台湾的各大民间社团联袂演出。此外,还包括举办高校学术研讨会、闽台工艺品参展等等。主要侧重在海洋文化、宗教文化、闽南乡土古韵方面。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民俗文化活动形式较单一,游客单一,吸引力较低,且并无最大化将周边旅游景点结合,民俗旅游商品开发仍比较薄弱,资源的最大化有效整合仍未达到。那么,如何充分开发民俗文化将其与自然风光、名胜古迹有效结合,实现价值最大化?下面我们将闽台民俗文化划分为三个开发方向:闽台物质生活民俗、闽台社会生活民俗、闽台精神生活民俗。逐步探讨如何进行有效开发。 一.闽台物质生活民俗 闽台物质生活民俗主要表现在生活民俗、工商业民俗、生产民俗等方面。 明清以来,在中华炎黄文化精神大一统的基础上,闽台沿海一带的衣食住行习俗基本相同。闽台海边渔民多着黑、棕两色的大襟衫,或以荔枝树汁染衫为浅褐色,以抗海水的溅湿。妇女节假日或出门访亲友,喜穿红衣裙。童装亦有定制。刚出生的婴儿,通行着白棉布制成

习俗活动策划书

习俗活动策划书 篇一:民俗活动策划书 河南科技大学校学生会民俗文化节——雕塑作品进校园 策 划 书 主办单位:共青团河南科技大学委员会 承办单位:河南科技大学学生委员会社会实践部协办单位:洛阳市雕塑艺术研究会 民俗文化节开幕式暨雕塑大师作品展开幕 活动背景 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创造了五彩缤纷的民俗文化,它凝聚了民族精神,规范着社会成员的行为,塑造着人们的心灵,愉悦着先人的情感。同时,民俗也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历史信息。 目前,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种种历史原因,中华民族的民族风俗面临着被遗忘,被误解,被肢解的危险!有人热衷于西方的“情人节”,不知中国的“七巧节”(七夕节);有人大啃麦当劳,忘记了中国美食;有人拆掉百年老宅,建起了小洋楼 活动目的

大学生做为新时代的接班人,同时也兼具着文化传承的任务,有着为中国古老民俗文化的发扬和传播的义务和权利。为了给大学生提供一个很好的接近民俗,了解民俗的机会和平台,同时也给民俗文化爱好者提供零距离接触民俗大师的机会,为培养民俗文化传承人做准备,由校团委特批开展河南科技大学“民俗文化节”活动。此次特别邀请洛阳市雕塑艺术研究会大师成员携珍藏作品到校园与我校学生交流,展示大师技艺,展示我国文化精粹,加深大学生对我国雕塑历史和雕塑文化的深刻认识。 活动主题 雕塑艺术大师献艺校园,展示雕塑作品魅力,传播民俗文化艺术,培养民俗艺术人才。 活动时间 XX年4月28日、29日 活动地点河南科技大学西苑校区体育场广场 河南科技大学开元校区建行广场 活动对象河南科技大学全体师生 活动内容有20位左右著名艺人为大家表演雕塑,糖画,面塑等制 作和讲解,还有100件左右作品为大家同时展出。活动期 间有互动各环节,让同学们充分接触民俗。 活动经费艺人出场费,以及展品的运输费共计1500元,

对民俗体育文化发展困境及解决对策的思考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它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不仅是个人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也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同样,体育文化的发展,不仅提升了体育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而且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体育文化的繁荣必将对其他各个因素的完善和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民俗体育是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民俗又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民俗体育也是民间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俗体育在具备民间体育文化特点的同时有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作为体育文化新的挖掘热点,民俗体育由其自身特点决定了其特殊的文化价值。民俗体育作为一种文化载体,起着民族间相互联系和交流的桥梁与纽带作用。民俗体育文化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根据其生存环境因地制宜而创造出来的,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因此,民俗体育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其特有的自然环境和民俗文化环境。随着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传统体育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部分传统民俗体育文化特征正在消失,有些原生态的民俗体育文化甚至正在消亡。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传统文化丰富资源”,“加强对各民族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当前,中华民族正在实现伟大的复兴,作为一个统一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大力开展民俗传统体育文化活动,加快对民俗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对加强民族团结、政治统一,实现富民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民俗体育文化的特性分析(一)民族性和与地域性 体育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精神现象,一定的体育文化形态,必定存在于一定的民族范围之内,并呈现出 不同的鲜明特征。因此,体育文化的地域性就赋予了其民族性。各个民族的民俗体育必定反映本民族的体育特点,从而使每一个民族的体育文化都得形成自己独特的性格。民俗体育活动能起到使本群体、本民族认同的作用,如赛龙舟、舞龙、舞狮、踩高跷、赛马、拔河、摔跤等活动,以极大的吸引力、聚合力,使成员的态度和行为存在个体差异的前提下,集聚于一定的文化运动轨道,整合为一个普通文化现象的运动势态。因此,通过举办大型的民俗体育运动,可以使人们的群体意识得到加强,培养了各民族间的团结、协作精神,对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共同性和传承性 民俗体育文化的共同性即同一民族内不同阶级、阶层之间共同的民俗体育文化现象,虽然不同阶级、阶层所从事体育的手段和条件不同,但其民俗体育的本质功能则是相同的。此外,民俗体育作为一种传统性的体育文化,随时代不断变迁而不断向前发展,因此我们在反观今天的体育文化中有很多传统民俗体育文化的渗透和积淀,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性是指民俗体育在时间上传衍的连续性和在在空间伸展上的蔓延性,它在时间上是可以世代延续的一种社会文化,在空间上也可以传播和扩大的,即民俗体育的横向传播过程〔1〕。 (三)模式化和生活化民俗是指那些在民众群体中自行传承或流行的不成文的规矩,同样,民俗体育也是一种模式化的体育活动,民俗体育活动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的并广为流传的体育游戏项目,民俗体育的结构、程式在一定民众的日常生活中不断重复,并被他们所共同遵循是现实生活中人民对自己熟悉的农耕生产劳动的模拟。同时,民俗体育也是生活化的,它是依托于日常生活中的风俗习惯所传承的一种特殊的生活文化,例如,达斡尔族每年一次的“库木勒”节,以本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贝阔、摔跤、颈力、赛马等体育活动 对民俗体育文化发展困境及解决对策的思考 于景发 (齐齐哈尔大学体育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摘 要]民俗体育作为一种文化载体,起着民族间相互联系和交流的桥梁与纽带作用。民 俗体育文化具有民族性与地域性,共同性和传承性,模式化和生活化等特征。民俗体育文化在传承和发展中主要存在生存环境、发展目标、价值取向等困境。为确保民俗体育文化的健康发展,应加强民俗体育文化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加强对民俗体育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加快把民俗体育文化融入到体育教育和全民健身之中。 [关键词]民俗体育文化;发展;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G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12)05—0068—02 [收稿日期]2012—09—10 [作者简介]于景发(1953—),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2012年第5期理论观察 N o.5,2012(总第77期) Theoretic Observation S erial N o.77 68——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