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试解读陶行知的解放儿童创造力

试解读陶行知的解放儿童创造力

试解读陶行知的解放儿童创造力
试解读陶行知的解放儿童创造力

试解读陶行知的解放儿童创造力

引言:创造力,自由带来的芬芳!

曾经有谁说过:思想的自由就是最高的独立。是的,自由像是玫瑰的芬芳,淡到只有你用心去体会才能感受到她沁人的芬芳!而创造力就是这段香气,这样的香气能让生命的智慧爆发出无穷的力量。

陶行知说过: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是的,通过这短短的一句话就已经告诉我们他为什么要重点强调解放儿童创造力了。为什么是解放,而不是挖掘?为什么是儿童,而不是人类?这样的疑问我相信只有追溯到那旧中国旧社会才能说清楚吧!陶行知说过: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必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因此他提出了关于创造力的五大解放。

解放小孩子的头脑

头脑,简单的来说就是思维的创造力,陶行知把解放头脑放在第一位也充分说明了它的重要性了。旧中国就像是一个大熔炉,不管你出生时的脑袋是方的还是圆的,在你生命结束之际你会发现,别人的脑袋是什么样你的脑袋就是什么样。这也只是个具体的比喻,试看那时及那时以前的大部分的孩子,何来创造力可言?孩子的创造力早已被封建迷信、成见所束缚。知识之岛再大,没有了创造力,他也就是一个荒岛,毫无生机的荒岛罢了。因此,他们把希望寄托在以后的教育身上,这就是那时的先进知识分子所做的一个梦,陶行知的开辟幼稚园新大陆的思想、鲁迅的救救孩子的呐喊等等。今天我们看着天真烂漫的孩子,还忍心给他们套上枷锁吗?

解放小孩子的双手

劳动作为人类最原始的活动,现在的我们似乎在扼杀它的积极性,孩子们需要劳动,需要动手,他们天生喜欢摆弄他们的双手。陶行知说如果我们把双手束缚起来,就不能执行大脑的活动,那我们费尽全力去解放头脑又有什么意义呢?儿童需要管教和指导,这是真的,但是如果他们无时无刻和处处事事都在管教和指导之下,那他们是不大可能学会自制和自我指导的。这是林格伦告诉我们的,对此我也是十分赞同的,为了孩子的创造力不被抹杀掉,我们是不是应该收起我们的教鞭或是戒尺呢?家长们是不是应该放弃你们所谓的疼爱和保护呢?让孩子自己去挖掘生活的真谛,体验生活的艰辛,那样他们可能会更加幸福!

解放孩子的嘴

相信好奇心永远是创造力的根源,好奇的目光能够看到这世界他想看到的东西。而孩子的好奇心就在于他的那张嘴了,孩子喜欢问个不停,喜欢看新鲜的东西,而此时的我们就会骄傲的摆正自己的姿态,以一个成人的态度去对待和回答他们的问题,殊不知我们错了,你的回答正确与否不论,你的出发点就错了,我们要用孩子的眼光看待事物,用同样的立场去思考问题,给他们我们所能给的答案,如果解决不了,那就请谦虚点的告诉他们这个需要我们共同寻求答案,因为我们也无法解答!因此陶行知也说,小孩子只有得到了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解放小孩子的空间

曾经看过一个幼儿园的视频,有一段就展现了孩子是如何的期盼着他们每周一次的课外活动的。开头我也讲到了自由跟创造力的关系,是的,孩子们都是自由的,他们讨厌像鸟一样被关在笼子里。自然像是智慧的音符,身在其中你会有种愉悦的幸福感,那便是自由。以前写过关于学问和游历关系的文章,有句话说:游历对于人生的作用不下于读书,甚至犹有过之。是的,书本的知识是死的,而游历到的世界才是活的。我们知道读书是好的,但在孩子幼儿的时候就把读死书的观念植根于他们的思想里,那以后我们的活教育又有什么意义呢?当然要完全做到这样的回归自然我相信也是个十分漫长的过程,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使之早日实现!

解放儿童的时间

陶行知说我们不应该把孩子的时间安排的太紧,把儿童的时间都沾满。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时间应当安排满种种吸引人的活动,做到既能发展他的思维,丰富他的知识和能力,同时又不损害童年时代的兴趣。从表面看他们的观点似乎是矛盾的,其实不然,他们的观点是各自的补充与完善。首先讲孩子的时间不该排满,目的是为了给孩子更多的自由时间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发挥孩子们的创造力。其次我们知道孩子是缺乏控制力和逻辑感的,苏的观点是要排满孩子的时间,这也是为了提高孩子“玩”的效率。安排的是孩子感兴趣的活动,而不是课程,从而在有逻辑的时间安排里达到锻炼孩子创造力的效果,虽不是很完美,但也是可取的。因此他们的观点都是要达到让孩子们充分发挥其创造力的目的。

孩子,含苞待放的花朵,需要的是我们细心耐心的浇灌,我们作为幼师,骄傲的说,我们是孩子成长中十分重要的一环,没有我们,孩子的世界可能不够完美,但有了我们,我们就绝对不能让孩子们在幼儿的时候留有遗憾!践行陶行知先生的期望: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旧中国过去了,孩子的苦海也应该随着那样的时代而结束,现在的我们要给孩子的是自由,自由的思想,自由的双手、嘴、空间和时间,将孩子的创造力解放出来,那我相信中国教育的明天一定会芳香四溢!

09学前教育

封玮玮080409120

创造性活动是人类最重要的实践活动..创造力是人类智慧高度发展的表现.但什么是创

造力?迄今说法不一,国内外定义众多,有的强调主观创造,有的重在创造的目的性,有的瞩目创造的过程、方法、结果,以及创造的动机和人格等等,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如日本创造心理学教授恩田彰关于创造力的定义是: "生产出符合某种目标或新情况的解决问题的设想,或是创造出新的社会(或个人)价值的能力以及以此为基础的人格特征."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布朗等则认为:"一般把创造力看做是扩散思维的能力,即对规定的刺激产生大量的、变化的、独特反应的能力。"还有人把创造力看成是组成智力结构的某些能力之一。而智力则主要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基本能力。

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的精髓———创造力。创造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立足点和归宿。传统的教育,特别是应试教育制度下的教师,不但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且还要扼杀这种创造力。陶行知的《糊涂的先生》一文,就曾深刻地揭露了这种现象。“你这糊涂的先生!你的学堂成了害人坑!你的墨水笔下有冤魂!你说瓦特庸,你说牛顿笨,你说像个鸡蛋坏了的爱迪

生。若信你的话,那儿来火轮?那儿来电灯?那儿来微积分”。那么,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呢?

陶行知在1943年10月16日的育才学校师生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创造宣言》。提出教育者要研究教育的“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针对师生对教育创造的畏难情绪,陶行知满怀信心地表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性之人”。只要大家去努力,创造之神一定会降临我们中间。

此后,陶行知又写了《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具体提出通过“六大解放”来培养儿童的创造力:一要解放小孩子的头脑。儿童的创造力被固有的迷信、成见、曲解、幻想层层包缠了起来。因此,要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大胆地想象,大胆地思考,大胆地创造。二要解放小孩子的双手。传统教育要求小孩静坐、静读、静写、不许小孩子动手,小孩的双手被束缚起来,就不能执行头脑的命令。陶行知要求教师和家长,不要束缚儿童的双手,让儿童的双手在大脑的指挥下大胆地去干,大胆地动手,大胆地创造。三要解放小孩子的嘴。让儿童大胆地讲,大胆地提问,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可见,大胆地提问是多么的重要。四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让小孩从教室中、从校园中解放出来,在大社会、大自然、大森林中,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内在之创造力。五要解放儿童的时间,让儿童有自己的时间去创造。六要解放儿童的眼睛,让儿童自己观察自然,观察社会,培养自己的观察力。陶行知解放儿童创造力,培养儿童创造力的思想,正确地指出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先生的关于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育思想对今天的素质教育大有借鉴之处。

陶行知先生“六大解放”的提出,反映出教育的内在规律以及社会对教育和人才素质的客观需求,指出我们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帮助儿童生长,在了解儿童的基础上,施以创造性的工作,来培养具有高创造力的儿童,使其拥有“健康的体魄、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改造社会的精神。”只有让我们的孩子具备这些素质,才能去创造幸福的新中国、新世界。

内容提要:陶行知先生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生活教育”理论既吸收了别国教育理论的长处,又继承了我国教育理论的精华,是我国教育理论发展史上的转折点。其中他提出了关于解放儿童创造力的一些理论与观点,不仅在当时有现实意义,而且在当今的儿童教育中也有着积极的理论价值。

关键词:陶行知解放儿童创造力教育思想现实意义

陶行知(1891-1946)先生一生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义革命的两个阶段,在思想上经历了从旧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战士的转变,在教育上,他一生贡献于教育事业,留下了许多光辉的教育思想,生活教育思想是在批判中国与外国的唯心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1915年,陶行知转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以杜威,孟禄为师,因此杜威的一些教育观对他的教育思想影响非常深远,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是在批判吸收杜威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儿童创造力的教育更是有独特的看法。

一、陶行知关于解放儿童创造力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先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里非常震重视儿童教育问题,曾对儿童教育作出过许多精辟的论述,并且早在1927年,就开始培养乡村小学和乡村师范师资,并创办中国第一所乡村幼稚园,主张改革中国旧的传统教育,宣传新型的进步教育。三、四十年代,他的儿童教育理论更趋成熟,完整。关于儿童创造力的教育总想是他的儿童教育理论中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有三点:

(一)承认儿童身上有创造力

陶行知于1943年10月13日在重庆学校写了一篇《创造宽育》,他的博引古今中外事实,发出了对"创造之神"的呼唤,谆谆教导人们"不要轻视点滴的创造而不为,呆望着大创造从天而降"。他还认为"小孩子有创造力",它是"千千万万祖先,至少经过五十万年与环境适应斗争所获得而传下来之才能之精华",又是需要经过后天的精心培养方能充分发展的。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充分发挥儿童的创造力。他以自己亲身经历的两件事来说明创造力不容忽视和儿童是有创造力的。一件事情是,陶行知先生创办的南京晓庄学校停办后,晓庄的教师和师范生不能回晓庄小学任教了,而私塾先生又被小孩子拒绝了,在不得己的情况下,小孩们使自己组织起来,推举同学做校长,教员,自己教,自己学,自己办,还自称"自动学校"。当时陶行知先生知道这个消息以后,就写了一首诗去祝贺他们:"有个学校真奇怪,大孩自动教小孩。七十二行皆先生,先生不在学自在"。他写好后交给几个大学生看,众人看了后都说好,于是,他就将诗给诗给了自动学校校的小孩子们。第三天,陶行知先生受到了孩子们的回信,他们认为这首诗有一个字要改,还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大孩教小孩,难道小孩就不能教大孩吗?大孩能自动,难道小孩就不能自动吗?大孩教小孩有很奇怪吗?啕行知先生看到这封信之后非常高兴,觉得小孩子们的意见是很正确的,使马上把诗句改为"小孩自动教小孩",他由此而认识到"小孩改留学生的诗,又是破天荒的证明,证明小孩有创造力"。另一件事情是,有一次陶先生在南通推行"小先生制',写了一篇一分钟的演讲词,文中有一段:"读了书,不教人,什么人?不是人。"当先生讲究后,有个小孩马上说道:陶先生,你的演讲最好把"不是人"改成"木头人","木头人"不是比"不是人"要好一些。因为"不是人"兰个字不具体,桌子不是人,椅子也不是人,而"木头人"是给人一个具体的印象,从这件事情理,陶行知先生又一次认识到"小孩子有创造力",他指出:"我们要真正认识到小孩子有创造力,才可以不被成见所蒙蔽,小孩子多少都有其创造的能力。"

(二)儿童创造力的"六大解放"

陶行知先生认为,认识到儿童有创造力,就应该进一步将其解放出来,否则,就会使儿童创造力这种巨大的智力资源埋没,他还提出了具体的"六大解放"的建议。

(1)解放儿童的眼睛

陶行知先生认为,传统的封建教育给儿童带上了一副封建的有色眼镜,使他们脱离社会实际生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成为无益于社会的"小书呆子"。所以他指出,应该培养儿童对大自然进行观察,对社会进行分析,在大自然,大社会的怀抱中,陶冶性惰,锻炼意志,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他译的一首题为《打开眼睛的看看》的诗里就有这样的诗句:"打开眼睛看看,看人怎样干?苏联真伟大,个个是好汉。工人打胜仗,浑蛋都滚蛋。自由又判平等,大家吃好饭。"他将这首诗译献给全国的儿童们,正反映出他对而

他解放眼睛,观察世界,成为改造社会新一代的殷切期望。

(2)解放儿童的头脑

陶行知先生认为,儿童的创造力被固有的迷信,成见,曲解,幻想层层裹头布包缠了起来,要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先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米,他将解放头脑,发挥创造力与儿童的未来,与中华民族的未来紧密结合起来,但要注意的是,他这种解放头脑的战斗呼唤发出之时,正是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决一死战的最后关头,在当时看来是有其重要现实意义的。

(3)解放儿童的双手

陶行知先生认为,人类自从腰骨竖起,前脚边成一双自由活动的手,进步便一跃千里,超越一切动物,自从这个划时代的解放后,人类乃能创造工具,武器,文字,并用以从事更高的创造力活动。他还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封建传统教育的弊端:"中国对于小孩子一直是不许动手,动手要打手心,往往因此摧残了孩子的创造力。"要根除这个弊病,就必须解放儿童的双手。陶行知还以爱迪生的母亲关心爱迪生成长的事例,来说明长辈们不可轻易否定儿童的创造力。

(4)解放儿童的嘴

陶行知先生认为,中国一般习惯是不多说话,儿童没有言论自由,大人说什么,小孩就听什么,就照着做,久而久之,使3儿童养成了一种盲从陋习,这种情况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小孩子有问题应允许他们问,从问题的解答里可以增进儿童的知识。他提出:"小孩子得到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的创造力。"

(5)解放儿童的空间

陶行知先生认为,"从前的学校完全是鸟笼,改良的学校是放大的鸟笼,要把孩子从鸟笼中解放出来,放大的鸟笼比原来的鸟笼大些,有一棵树,有假山,有猴子陪着玩,但仍然是个模范的鸟笼,不是鸟的家乡,不是鸟的世界。鸟的世界是森林,是海阔天空。现在鸟笼式的学校,培养小孩用的是干腌菜的教科书。我们的小孩的精神营养非常贫乏。"他还指出:"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的创造力。"

(6)解放儿童的时间

陶行知先生明确表明了自己对过多的考试的态度:"我个人对过分的考试制度的存在。一般学校把儿儿童全部时间占据,使儿童失去学习人体的机会,养成无意创造的倾向,到成人时,即有时间,也不知怎样下手去发挥他的创造力了。"为此,他呼吁:"创造的儿童教育,首先要为儿童争取时间之解放。"

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的思想在某种意义上,抨击了传统教育的弊端,表明了他独特的解放儿童创造力的教育观。

(三)培养儿童创造力的"三个简要"

陶行知先生认为,在儿童的眼睛,头脑,双手,嘴,空间,时间都解放以来后,还必须对解放出来的创造力予以适当的培养,培养要做到"三个需要":

(1)"需要充分的营养"

这一点说的是培养儿童创运力所需要的物质基础。"充分的营养"是培养和发挥创造力的基本的条件,没有这个基本条件,儿童就不会有强壮的身体,健全的心理,就会使刚刚解放出来的创造力在萌芽之际被扼杀。

(2)"需要建立下层的良好习惯,以解放上层的性能,俾能从事与高级的思虑追求。否则必定要困于日用破碎,而不能够向上飞跃。"这一点说的是要注意使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注意训练儿童达到思维能力。有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经常地思考问题,儿童的大脑就越用越灵活。对于异常复杂的问题,也能进入深入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给论。

(3)"需要因材施教"

他以种植松树和牡丹所施肥料不同为例,生动而形象地说明了对于不问教育对象,要有不同的教育方法,这一点说的是培养儿童创造力。"因材施教"是古代著名教育原则,在这里,陶行知先生将这条教学原则与培养儿童创造力紧密联系起来,认为"因材施教"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学习更好,获得更多的知识,还要使学生产生一定的创造力。

应该可以说,陶行知先生这条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史是有意大贡献的。

二、陶行知解放儿童创造力教育观的现实意义与评价

陶先生当年提出的解放儿童创造力教育思想,在今天也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在素质教育大张旗鼓,课程改革铺天盖地的时代,解放儿童创造力必定是重要的一面,但由于传统教育思想的残根尚未完全肃清,就如我们仍然无法完全摆脱应试教育,无法究余给学生减负。尽管先生的理论是上个世纪的产物,但在如今的教育情况下,研究陶行知先生的解放儿童创造力的教育思想就显得更有必要了。

无疑,现在的孩子有创造力,我们不断听到身边有孩子的创造性言语或获得一些极需创造力的奖项,但是否在"六大解放"的环境下呢?试举一二例说明。

诚然,现代的孩子头脑里装的东西与旧中国孩子头脑里装的东西是完全不同,现代孩子获得信息的渠道非常广,但我们会听到"我长大了要当老板,有很多很多的钞票!""我做梦都想当上大队长,可以管很多人"之类的童话,这是在现代社会,家庭,学校教育影响下形成的迷信,成见,曲解,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先要把儿童的这些迷信,成见,曲解等全部清空,这就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让孩子的创造力得到真正解放。

现代孩子的生活空间太小了,是不折不扣的"鸟笼"式的生活环境。如双职工家庭的孩子就有被反锁在房间里的遭遇,以至于会有"电视儿童"等这样的儿童生理心理畸形发展的情况。儿童广博的知识基础是在大自然,大社会中,而不是在"鸟笼"中的,我们常说的儿童世界也不光是指学校,家庭的狭隘的两点一线,而应包含大自然,大社会。由此可见,解放儿童的空间`对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是何等重要。

此外,儿童的时间哪里去了?课程太多,作业太多,考试太多,座座"大山"压着儿童,哪里还有时问去创造,"创造的儿童的教育,首先要为儿童争取时问之解放",陶先生此语值得我们如今在课程,教材。教法改革作为借鉴。

对陶行知先生的儿童教育理论的评价,学术界有不同意见,但我们认为,陶先生的儿童教育现论是有科学依据的,尤其要指出的是,早在上个世纪中,陶先生能以如此科学的眼光,如此清楚地看到培养和开发儿童创造力的重要性,并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具体方法,不能不说是难能可贵的。

陶行知对儿童主张“六解放”

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们能想。层层束缚儿童创造力的裹头布必须撕下来。

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能干。双手能接受头脑的指挥,父母不要包办。

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们能看。使眼睛能看事实,多看好的一面。

解放儿童的嘴,使他们能谈。特别要有问的自由,以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解放儿童的空间。不要把儿童关在家中.让他们到大自然,到社会去扩大视野。切莫把大人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压抑他们自身素质的发展。

解放儿童的时间。不要用功课填满他们的时间表,要给他们一些空闲时间消化学问,并学一点他们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干一点他们高兴的干的事。决不能让儿童失去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创造的倾向。儿童教育要特别注意到这一点。

创造性活动是人类最重要的实践活动..创造力是人类智慧高度发展的表现.但什么是创

造力?迄今说法不一,国内外定义众多,有的强调主观创造,有的重在创造的目的性,有的瞩目创造的过程、方法、结果,以及创造的动机和人格等等,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如日本创造心理学教授恩田彰关于创造力的定义是: "生产出符合某种目标或新情况的解决问题的设想,或是创造出新的社会(或个人)价值的能力以及以此为基础的人格特征."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布朗等则认为:"一般把创造力看做是扩散思维的能力,即对规定的刺激产生大量的、变化的、独特反应的能力。"还有人把创造力看成是组成智力结构的某些能力之一。而智力则主要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基本能力。

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的精髓———创造力。创造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立足点和归宿。传统的教育,特别是应试教育制度下的教师,不但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且还要扼杀这种创造力。陶行知的《糊涂的先生》一文,就曾深刻地揭露了这种现象。“你这糊涂的先生!你的学堂成了害人坑!你的墨水笔下有冤魂!你说瓦特庸,你说牛顿笨,你说像个鸡蛋坏了的爱迪生。若信你的话,那儿来火轮?那儿来电灯?那儿来微积分”。那么,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呢?

陶行知在1943年10月16日的育才学校师生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创造宣言》。提出教育者要研究教育的“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针对师生对教育创造的畏难情绪,陶行知满怀信心地表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性之人”。只要大家去努力,创造之神一定会降临我们中间。

此后,陶行知又写了《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具体提出通过“六大解放”来培养儿童的创造力:一要解放小孩子的头脑。儿童的创造力被固有的迷信、成见、曲解、幻想层层包缠了起来。因此,要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大胆地想象,大胆地思考,大胆地创造。二要解放小孩子的双手。传统教育要求小孩静坐、静读、静写、不许小孩子动手,小孩的双手被束缚起来,就不能执行头脑的命令。陶行知要求教师和家长,不要束缚儿童的双手,让儿童的双手在大脑的指挥下大胆地去干,大胆地动手,大胆地创造。三要解放小孩子的嘴。让儿童大胆地讲,大胆地提问,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可见,大胆地提问是多么的重要。四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让小孩从教室中、从校园中解放出来,在大社会、大自然、大森林中,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内在之创造力。五要解放儿童的时间,让儿童有自己的时间去创造。六要解放儿童的眼睛,让儿童自己观察自然,观察社会,培养自己的观察力。陶行知解放儿童创造力,培养儿童创造力的思想,正确地指出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先生的关于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育思想对今天的素质教育大有借鉴之处。

陶行知先生“六大解放”的提出,反映出教育的内在规律以及社会对教育和人才素质的客观需求,指出我们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帮助儿童生长,在了解儿童的基础上,施以创造性的工作,来培养具有高创造力的儿童,使其拥有“健康的体魄、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改造社会的精神。”只有让我们的孩子具备这些素质,才能去创造幸福的新中国、新世界。

幼儿创造力概述

幼儿创造力概述 什么是创造力 创造力和智商有点相关,但不是绝对有关。一般而言,有高智商的人,不一定有高的创造力;有好创造力的人,却要有中等以上的智商。创造力除了“智力”之外,还包括了5个重要的能力:敏觉力、变通力、独创力、精进力、流畅力。 创造力也是一种思维能力,它并不是漫无边际、天马行空式的创意,而是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新事物、帮助人适应环境的能力。但相对来说,并不是比较聪明的人,就一定有较高的创造力。事实上,历史上有很多有成就的人,本身智商不一定很高,书也不一定读得呱呱叫,但因为他们点子多。心思巧,遇到问题决不放弃,所以成就反而比一般人高出许多。 培养宝宝创造力的作用和意义 创造力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美国最新的研究指出,相比智商而言,想像商数更能准确地预知宝宝未来的学业是否成功。因此,培养宝宝的创造力是爸爸妈妈能为他做的最好的事。让你的宝宝成为原创的思考者,让他从小就明白:许多问题不是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当宝宝长大以后,他会拥有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事物,创造力本身会让他一生都感到幸福和快乐。 3-5岁是宝宝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关键期 美国创造性思维研究专家托伦斯等也发现,3-5岁是宝宝创造性能力的高速发展时期,而5岁以后有逐渐下降的趋势。我国的宝宝同样也存在着先上升后下降的现象。这到底是 为什么呢?家庭和学校两方面的影响造成了这样的现象。宝宝在婴幼儿期在幼儿园或者家庭中主要的活动是以游戏为主,家长和老师对宝宝的游戏活动很少约束,宝宝有很多自由的空间,去随意地玩、随意地想、随意地发挥。而这时家长和老师也不会对宝宝的想法或行动进行过多地干预,宝宝不会因为自己的胡思乱想遭到别人的否定和指责。所以创造性思维发展 良好。但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宝宝就要开始面对学习活动,这时的家长和老师就变得“严厉”起来,因为他们此时强调的是宝宝应该掌握更多的知识,更重视宝宝能否正确地思考。 他们会告诉宝宝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该做什么,不要做什么。因为有了统一的标准,宝宝的行为又随时受到成人们的监督和评价,当宝宝没有按照成人教给他的那样去做,宝宝 就会受到批评和惩罚。这样宝宝为了迎合成人,渐渐放弃了自己的“胡思乱想”,乖乖地向 着成人们想要的答案思考着,这样自己便能得到大人们的赞赏和奖励。因此,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受到了限制。 3-6岁宝宝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陶行知论生活教育

陶行知论生活教育 因为重教太过,所以不知不觉的就将教和学分离了。依我看来,教学要合一,有三个理由: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第二,教的法子必须根于学的法子。第三,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买些知识来,就可以终生卖不尽的。 《教学合一》《陶行知全集》第1卷第21 页 教学做合一这个理论包括三方面:一是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二是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三是教育不是教人,不是教人学,乃是教人学做事。无论那方面,“做”成了学的中心,即成了教的中心。要想教的好,学得好,就须做得好。要想做得好,就须“在劳力上劳心。”以收手脑相长之效。 《晓庄三岁敬告同志书》《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 557页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 《教学合一》《陶行知全集》第1卷第126页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在这个定义下,先生与学生失去了通常的严格的区别,在做上相教相学倒成了人生普遍的现象。 《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650页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是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而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 《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650页

中国教育的一个普通的误解是以为:用嘴讲便是教,用耳听便是学,用手干便是做。这样不但是误解了做,也误解了学与教了。我们主张教学做是一件事的三方面:对事说是做;对自己之进步说是学,对别人的影响说是教。 《答朱端琰之问》《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19页 我们可以说:不做无学;不做无教;不能引导人做之教育,是假教育;不能引导人做之学校,是假学校;不能引导人做之书本,是假书本。在假教育、假学校、假书本里自骗骗人的人,是假人——先生是假先生,学生是假学生。 《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652页 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我们要晓得受教的人在生长历程中之能力需要,然后才晓得要教他什么和怎样教他;晓得了要教他什么和怎样教他,然后才晓得如何去训练那教他的先生。 《中国师范教育建设论》《陶行知全集》第1卷第91页 “做”是在劳力上劳心。因此,“做”含有下列三种特征:(一)行动:(二)思想;(三)新价值之产生。 《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652页 做是发明,是创造,是实验,是建设,是生产,是破坏,是奋斗,是探寻出路。 《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651页 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谈生活教育》《陶行知全集》第4卷第428页

解放孩子

解放孩子 ——读陶行知《创造教育的方法—— “六大解放”》有感 四川宜宾高县庆符镇瓜芦小学严增敏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中、创造教育的方法——“六大解放”与我们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十分吻合,对于我们今天的新课程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在创立生活教育理论过程中,陶行知又提出了创造教育思想。他的“六大解放”观点对我们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解放儿童的双眼 陶行知提出:解放儿童的眼睛,就是要摘掉儿童眼睛上的“有色眼镜,使眼睛能看事实”,要破除封建教育使儿童脱离社会实际生活的做法,应培养儿童对自然和社会进行观察和分析的能力,培养他们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儿童的性情得到陶冶,意志得到锻炼。现在很多孩子周末成天待在家里,守着电视、电脑过日子,不愿出去看看外面的大自然,自然也不能呼吸到清新的空气,更谈不上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二、解放儿童的大脑 解放儿童的大脑就是把儿童的头脑从固有的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让儿童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现在很多儿童都是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有的又是独生子女,没有玩伴,缺少亲情,平时业余时间、节假日要么和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在一起,接受的是他们固有的传统的迷信、成见、偏极的思想,老年人按照他们的想法,他们的思想来教育孩子,限制了儿童的思维的发展。比如我班上有个孩子,父亲一直在外打工,母亲早逝,跟着奶奶生活。从小就爱打架,一期下来,至少打了二十次架。我下来一了解,原来他奶奶教育他:谁打了你,你就要去打回来,不能认输。有一次,他又打了人,我叫他把奶奶请来,没想到他奶奶说:“我孙子打了别人,就让别人打我孙子好了,我没有钱给别人治.”这就是总分老人教育孩子的方法,真让人无法理解。 三、解放儿童的双手 解放儿童的双手,给孩子以动手的机会,让儿童自己动手操作,使他们在手

四颗糖的故事给我的启示

“四颗糖”的故事带给我的思考 张振宇 陶行知先生的“四颗糖”的故事,我们教育工作者可能都耳熟能详,面对犯错的孩子,陶行知不是板着脸严厉训斥,而是在学生的不合理的行为中找到合理性,用四颗糖肯定了男生的四个优点,强烈地震撼了孩子的心灵,使学生真正受到了教育,自觉纠正错误。在陶行知的这种炉火纯青的批评教育中,我们能感受到一种朴素但很难得的教育思想——对孩子的理解与尊重。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许每一种不合理行为背后都有其合理的一面,我们不能因为不合理而抹杀了其中合理的因素,承认其中的合理成分,在教育者来说,就是一种理解,就是一种尊重,这是我们打开孩子心结的最关键的入手处。生活中,我们往往少了这分冷静,也就失去了走近孩子最好的契机,我们的思想工作往往就隔靴搔痒,起不到真正的教育功效。 有道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如何去爱学生呢? 第一是理解学生。我们只有设身处地的去感受、去体会学生所处的特定视角和境遇,才能还原学生的特定心理,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有的放矢,切中要害,试想如果陶行知不分青红皂白的一通批评,结果可能让孩子关闭心门,更不谈自我反省了。 第二是尊重学生。尊重的方式多种多样,激励里又尊重,关爱里又尊重,宽容里有尊重,批评里又尊重,惩戒里有尊重……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就是批评式的尊重。 反思我们的教育行为,很多老师以语言毒辣为追求目标,似乎语言不毒辣就如同用药剂量不够,达不到实际疗效,用老师自己的话说就是“不足以触动他(她)的灵魂”。殊不知,这恰如饮鸩止渴,孩子们的“抗药性”会越来越强,心灵也会渐渐麻木,这违背了我们教育的初衷。 理解和尊重学生是教师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心理前提。因为只有理解和尊重学生,学生才能体会到爱意和真诚,领悟到真理和真知,感受到教育和成长。

陶行知教育法

《陶行知教育法》读后感 陶行知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也是他的教学论。其含义极其丰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它是生活的说明。”陶行知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学生拿做来教,乃是真理;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从广义的教育观点看,先生和学生并没有严格的区别。……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是我们不知不觉中天天有的现象。因此,教学做是合一的。” 其次,它又是方法的说明的。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因此,教学做是以做为中心的。“教学做合一”,是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上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它改变了教师只管叫,学生只管学的分割状况;改变了学生从属于书本,是读书的现象;改变了学习与实践的学用脱节现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的紧密结合,以生活为中心进行教学,为了解决生活中提出的问题而去学,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新的生活。陶先生这种以生活为中心,实行教学做高度统一的思想,在教育的目的上,保证了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培养首脑并用,体力劳动

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的新一代人才。他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值得我们深刻体会和认真学习。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再根据我国的国情和需要,译者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外从苏霍姆林斯基的其他着作里,选择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有一百条,统称《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它让我明白了原来学生这样教。会存在那些不足,那样教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读后我思绪万千,久久不能平静,我为大师给我指引教学方向心中激动万分,同时,为自己过去的想法而惭愧。 第一个感受:爱学生 我曾经为自己选择了教师行业迷茫过,也为我第一次当班主任泄气过,还为丢了学生想放弃教师这一职业。并面对几十个有着不同思想的孩子时,烦心的事就接踵而至。今儿张三和李四打架,明儿王五不写作业,后天家长说某某学生打了他的孩子……日复一日,一年又一年,没有一天消停过。渐渐地刚毕业时的雄心壮志渐渐隐退,我甚至也怀疑自己是否能胜任教师这个职业。当我阅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霍姆林斯基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一样,他的文章中使我懂得了:教师的职业就是要研究人,长期不断地深入人的精神世界。世界上没有不可救药的儿童、少年。我们教

学前教育之角色游戏激发幼儿创造力发展

角色游戏激发幼儿创造力发展 齐润仙中幼网 角色游戏的特点是幼儿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开阔幼儿的视野,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是玩好游戏的关键;让幼儿亲自去观察,感知体验生活,在获取丰富的感性知识和生活经验之后,再为他们创设自己思考、自由想象、自主游戏的环境气氛。 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儿童活动的第一需要。角色游戏则是幼儿最喜欢、开展最广泛的一种社会性的模仿活动,它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然而,当今幼儿园开展角色游戏相当一部分还受着传统教育观与儿童观的束缚,在指导思想、游戏内容、组织方法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精神和要求不相适应之处。不少幼儿园角色游戏的开展只是为完成教学计划,为观摩检查而进行,失去了角色游戏的意义。 在角色游戏中发展幼儿创造力,其目的就在于彻底转变传统的游戏观念,进一步探讨角色游戏的有效途径;发挥角色游戏对促进幼儿身心协调发展的作用,尤其是创造力的作用。 为幼儿提供创造性的游戏环境 角色游戏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需要而进行的一种典型的创造性活动,在游戏中幼儿通过扮演角色模仿、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关系,模仿社会生活中人们的行为准则,学习劳动者的优秀品质和待人接物的态度,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对周围生活的认识和情感。它是发展幼儿创造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丰富的生活印象和知识经验是角色游戏的源泉,是幼儿维持探索热情、保持游戏兴趣和发展创造力的前提。而在以往的角色游戏中常常出现主题匮乏、动作单调、情节呆滞等现象,其主要原因是幼儿缺乏丰富的生活经验。 因此,在实验中我们首先丰富幼儿的生活知识经验,扩大其视野,让他们亲自去接触社会,到大自然中体验、感受生活,为游戏存储丰富的生活表象和知识经验。如带领幼儿参观附近的医院、裁缝店、饭馆、理发店、百货商店等,请各行各业的家长介绍他们的工作环境及工作情况,让幼儿亲自实践和感受。在参观医院时我们请大夫给幼儿看病,让幼儿亲自去挂号、取药等。之后,幼儿在玩角色游戏“医院看病”的时候,有的扮医生,有的演护士,有的当病人……幼儿扮演各种角色惟妙惟肖,生动活泼,充分显示了幼儿在游戏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增加动手操作机会

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给我的启示

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 论给我的启示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给我的启示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思想家。他重要的教育理论影响了中国的教育,启发我们无限的思考,其中,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对我们后世教育的发展,影响无疑是重要的。 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及其他方面的影响,陶行知先生产生了他的生活教育理论。 (一)生活即教育 它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包含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他主张把教育和生活完全融于一炉。“生活即教育”的核心内容是“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陶行知认为,人们在社会上生活不同,因而所受的教育也不同,“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过有目的的生活,便是受有目的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可见,陶行知所说的“教育”是指终生教育,它以“生活”为前提,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并且他所指的“教育”,实际上是“满足社会所需要”的教育。因此,他坚决反对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 从这一方面来看,不难看出我们现阶段的教育仍然存在的问题。一些学生被外界的压力强迫着去学习一些所谓的以后都用得着的东西,然而当他们把这些有用的知识都背得滚瓜烂熟之后,却发现在实际生活中,完全用不到这些东西。相反,通过自己日常生活中所获得的经验,并加以灵活的运用,反而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无疑是同陶行知先生以适应生活的需要有目的的加以教育这一思想相一致。

四颗糖果的故事

四颗糖果的故事 “四颗糖果”的故事 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一生著述颇丰。近读他“四颗糖果”的故事,感慨颇深。 一次,陶行知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当即制止,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陶行知来到校长室, 王友已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没想到陶行知却给了他一颗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很准时, 我却迟到了。”王友惊疑地瞪大了眼睛。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颗糖对王友说:“这第二颗糖也是奖给你的, 因为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停止了。”接着,陶行知又掏出了第三颗糖“我调查过了,你砸那些男生, 是因为他们不遵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

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 王友感动极了,哭着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自己的同学”陶行知这时笑了, 马上掏出第四颗糖:“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颗糖”“四颗糖果”的故事之所以在教育界传为佳话,并为后来的教育工作者所推崇, 就在于它蕴含一种难能可贵的教育理念,折射出一种高超的教育艺术。它看起来平淡无奇, 却触及了孩子的心灵;听起来缺乏力度,却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今天,在如何教育孩子这个问题上, 它对教育工作者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宽容孩子。孩子犯错误是正常现象,对此要有一颗宽容之心。孩子就是孩子,不能用对成年人的标准去“套”。 然而现实中,有的教育工作者对犯了错误的孩子,总是怀着“恨铁不成钢”的心情,动不动就声色俱厉地训斥,命令孩子写检查, 甚至对孩子采用罚站、打骂等简单粗暴的方式。好像不如此就不足于显示师长的“威严”,就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 殊不知,这样做极易引起孩子的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既不利于改正错误,也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当然,宽容不是没有原则,

儿童创造力发展

儿童创造力发展 一、研究背景 创造力是人类区别于低等动物的最根本的特性和标志之一,对于创造 力概念的界定层出不穷,而研究儿童创造力的发展,是儿童整个心理 方面发展的关键部分。其儿童的创造力与学校的教育也有着密不可分 的关联。 二、创造力的定义 创造力是个很复杂的概念,研究者往往因研究的取向不同而对创造力 有不同的定义。过去有关创造力的研究不外乎从历程1、个人的特质2、产品3,以及压力环境4四方面进行讨论。历程的观点着重于分析产生创意的过程与阶段;个人特质的观点注重于探讨高创造力者应具有的 人格特质;产品的观点着重于界定创造性产品的标准;而压力环境的 观点则着重于探讨压力或环境对创造力发展的影响。 三、儿童创造力的发展 随着儿童进入小学,不断地理解和掌握自然和社会的知识经验、基本 技能和行为规范,且通过思维的有效发展,小学时期的儿童在创造力 方面有着实质的进展。5 (一)小学时期儿童创造力的发展 1.进入小学后,在教师的影响下,其想象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同时 儿童的想象的创造性有了较大的提高。 2.小学生思维发展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渐过度到可 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 (二)各科学习中小学儿童创造力的发展

1.通过我国台湾学者贾馥茗对语文科中小学生创造力发展进行的实验研究6,我们可以看到小学语文学习中儿童创造力是向前发展的,进行创造性教学是可以加速其进展的。 2.我国台湾学者贾馥茗也对数学科中小学生创造力发展进行了实验研究7,我们可以看到,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儿童的创造力可以得到迅速的发展,而科学的教学则会加速这种发展。 四、影响创造力发展的学校因素 (一)学校教育对儿童个体创造力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综合文献探讨8-10,影响创造力发展的主要正面学校因素为: 1.学校课程提供思考能力的训练。 2.教师提供和谐、安全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榜样。 3.教师表达对学生创造力表现的期望与信心。 4.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 5.同辈榜样的学习。 阻碍创造力发展的教育因素为11: 1.教学中的偏差妨碍儿童的创造力的发展。 2.陈旧的教育方式带来的心理压抑感妨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 (二)学校创造力教育的重点 我国台湾学者葉玉珠通过研究,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学校教育应该加强的方面12: 1.培养学生自主自发学习的精神和态度。 2.加强思维能力的培养。 3.加强收集资料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浅析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浅析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1891.10 – 1946.7)安徽省歙县西乡黄潭源村人,是近代中国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爱国主义战士。他的一生是不断追求真理,不断进步的一生,是为人民教育事业献身和创造的一生。 1927年1月,陶行知在《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一文中,指出了当时中国乡村教育的错误,猛喝:“前面是万丈悬崖,同志们务须把马勒住,另找生路!”他以试验乡村师范学校为“生活教育”的实验基地,明确指出“学校应适应当时中国农村特点,实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以培养造就具有‘康健的体魄,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改造社会精神’为目标的乡村教师为宗旨。”在实践中逐步提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己”等生活教育理论,并不断总结、发展、完善,创造了独具一格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反对传统教育和洋化教育,主张教育要从劳动人民实际需要出发,为改善劳苦大众生活服务。陶行知的教育理论,不仅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

独领风骚,熠熠发光,而且对当前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江泽民同志说:“陶先生著作宏富,论述精当,与当前的社会主义教育学息息相通,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 一、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行”是行动,是生活实践;“知”是来自行动的思想认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是指行先于知,先有行动,后有思想。陶行知先生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是根据王阳明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理论改造而来的。他举了小孩烫了手才知道火是热的诸如此类的许多例子,摆正了知与行的位置,强调了行的意义,反映了知、行的关系的根本规律:“行—知—行”。陶行知认为,获得知识的根本途径是亲身实践。他指出《墨辩》提出三种知识:一是“亲知”,二是“闻知”,三是“说知”。“亲知”是亲身得来的,就是从“行”中得来的;“闻知”是从旁人那儿得来的,或由师友口传,或由书本传达;“说知”是推想出来的知识。现在一般学校所注重的知识只是“闻知”,几乎以“闻知”概括一切知识,“亲知”几乎完全被拒之门外,“说知”

经典案例故事35-陶行知四块糖的故事(转载)

经典案例故事35 陶行知四块糖的故事(转载) 有一天,校园里一个学生王友在打另一个学生。陶行知匆忙走过去喝住,然后,对王友说:“你下午三点钟到我办公室来!” 下午三点钟,王友诚惶诚恐地来到他的办公室,准备接受严厉的惩罚。不料,陶行知竟微笑着迎上前去拉住他的手,亲切地让其坐到自己的身边,并从自己的口袋里掏出一块糖来。 “让你三点到,你就准时到,说明你很遵守时间,这很好,”陶行知说:“这块糖就是对你的奖励。”王友接住糖,满脸疑惑。 这时,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 “我了解过了,是他欺负女同学你才打他的。”陶行知将第二块糖轻轻地递过去,说:“这说明你很有正义感,也应该奖励。” 当王友接住第二块糖时,疑惑的脸上开始有了笑容,眼睛里闪烁着一种喜悦的光芒。陶行知掏出第三快糖。 “你很懂得尊重别人!”陶行知接着说:“当时你打架时,我走过去让你住手你就不打了,这很好嘛,我就喜欢你尊重别人这一点,也应该奖励。” 王友接住第三块糖后,开始不好意思起来。他眼睛里的喜悦,

渐渐被自责、后悔和羞愧所代替,面对这样的校长,他不得不垂下自己的头来。 “打人——毕竟是不对的,”王友低垂着头,小声表态说:“校长,我错了,我愿意向他道歉!” “好!”陶行知立即从衣袋里又掏出第四块糖,高兴地说:“我就知道你是一个知错能改的好学生,更应该奖励!” 王友离开陶行知办公室时,眼睛里含满了感动的泪水,而陶行知的脸上,则始终是带着微笑的。 【心灵感悟】善于找出学生的闪光点巧妙激励 陶行知不愧是大师,处理打同学的王友也不同凡响,别出心裁。至今“四块糖”的故事已经成为教育经典,启发着千千万万教育工作者。 首先,应该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打人,不管是什么理由,都是错误的。一般老师会训斥,会批评,会惩罚,而陶行知先生是找其闪光点。找出打人学生“遵守时间”“有正义感”“懂得尊重别人”“知错能改”四个闪光点,并且大力表扬。善于找寻学生的闪光点是其教育理念之一。学生都有特长,都有闪光点,班主任要善于挖掘、培植、扩大它!特别是对差生,一定要耐住性子,千方百计引导他们走上正规。有位老师说得好:“没有一个学生不想得到周围人的赞美和期待。这种赞美和期待,将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乃至成长都产生巨大作用。相反,一个学生如果听到的总是负面的

音乐活动——促进幼儿创造力发展的有效途径

音乐活动——促进幼儿创造力发展的有效途径-幼教论文 音乐活动——促进幼儿创造力发展的有效途径 【摘要】音乐活动是一个运用脑力去寻找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包括感受、理解、想象、创造等一系列内心活动。所以教师应该创造性地教,让幼儿创造性地学,通过这样的创造性活动,让幼儿主动学习,增强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本文通过论述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幼儿创造力的三个途径和在音乐教育培养幼儿创造力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两个方面阐述了音乐活动对幼儿的创造意识及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 关键词音乐;幼儿;创造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如何培养具有创造才能的人是现代教育的首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时时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这表明创造力人皆有之。儿童身上存在着创造力,幼儿期是创造性思维开始萌芽的时期,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可以在他们的许多活动中表现出来,其主要特点是敢于大胆想象,不受客观事物的限制。但是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幼儿期这种可贵的创造性思维萌芽,通过科学的、多元的教育手段,循循善诱,耐心的为幼儿创造条件,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处处以百倍的耐心呵护每一个孩子创造的火花,充分挖掘每个孩子的创造潜能,使这种创造性思维得以充分发展,为其未来的成长垫定良好的发展基础。 一、那如何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呢?我们通过以下三个主要途径来实现。 第一、大胆想象,让音乐欣赏充满活力。

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特征给幼儿对音乐的理解与演绎提供了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在音乐欣赏活动中,我们老师应该根据幼儿的需要,多选择一些旋律优美、节奏鲜明、具有特点的音乐,利用音乐的这一特征,采用启发引导的方式,让幼儿自主的去学习,进行自由地想象,以此用语言或动作大胆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比如,在欣赏江苏民歌《拔根芦菜花》的过程中,幼儿能够跟着音乐大胆想象大家在农田里插秧唱歌的情景,在一遍遍欣赏音乐的时候,就能够根据音乐内容想象当时的情景,并创编动作进行表演。在这种丰富的联想过程中,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 第二、创编歌词,让歌唱活动魅力无限。 所谓创编歌词就是为现有的歌曲增编新歌词或增添部分歌词,幼儿天生地喜欢自编自唱,这是一种在音乐教学中开发幼儿创造力的很好方式。幼儿根据自己已有的音乐知识、经验,运用旋律或近似旋律在自由、积极的状态下自发进行的。因此与幼儿的言语能力、生活经验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教师要在一日活动中丰富幼儿相关的生活经验,语言经验,然后再要求幼儿进行相关创编,这样幼儿才能做到创编内容多样化、个性化。 第三、自编动作,让韵律活动充满个性。 在韵律活动中创造主要是通过一些艺术性的形体韵律动作,跟随音乐进行创造性表演。大班幼儿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我们在组织韵律活动中,可以让幼儿充分感受音乐,并为歌曲配动作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幼儿根据歌词自己想动作。幼儿做动作时,教师尽量不做,在一旁注意观察,发现幼儿有了好的动作,立即请他在集体面前表演,教师作正确评价,鼓励其他幼儿也用自己的方法,凭自己的感受自由地做与音乐韵律相应动作,这样,既给予自由创造的弹性,同时也引发他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启示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启示 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教育思想家,也是教育改革家。他的生活 教育理论体系包含三个方面:一、生活即教育;二、社会即学校;三、教学做合一。这些是他教育理念的精髓,也是现代教育中的经 典理论。实际的教学工作者亦是反复拜读,又会有新的理解。本文 结合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浅析其对零零后中学科学教学的 几点启示。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1生活即教育陶行知曾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 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 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所以,生活和教育本 就是相同的,两者相互结合,生活促进教育,教育又提高生活。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他认为一个人所过的生 活是怎样的,那么这个人所受的教育就是怎样的,所以教育来源于 生活。如果教育与生活不能很好地结合,那么教育也难以切实落实。初中科学知识包罗万象,既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又高于学生的生活。教师在教学中注重结合他们的生活,势必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 趣和教学效果。 2社会即学校关于这点,陶行知指出“: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 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他不但反对教 育阶级性的不平等,提倡教育的大众化,还意在拆除学校与社会之 间的高墙,让学生从社会中学,从自然中学。 3教学做合一陶行知曾经提出:“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

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教法、学法、做法应当是合一的。”浙 教版的科学教材删去了许多理论的内容,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学生活 动和实验,教师在教学时要落实相关活动,让学生从做中学,真正 掌握知识和技能。如果教师换汤不换药,用传统的灌输式的教法, 学生脱离了做,就不能算真正的学。教师要真正理解教学做合一不 但是生活法,还是教育法。 二、对零零后科学教学的启示 零零后进入中学学习,约有两三年,这批孩子生活在社会条件 逐渐优越的时代,有良好的教育条件,但随着城市化的加剧,家长 的娇惯,他们对实际生活接触较少,本人教过的孩子有的不知道米 来自谷子,直接经验比较欠缺。但他们与网络接触较多,思想比较 开放,间接经验比较丰富。科学新课程标准也特别强调学生作为学 习的主体。教师们要根据学生的已有认知,注重科学与社会和环境 的联系进行教学,而不是单纯地让学生对书本知识进行记忆和接受。结合实际教学,本人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1参与生活,体验生活鉴于零零后学生比较缺乏生活经验,有 学者认为在科学教学的组织和实施上要特别注重对生活的体验。比 如在“认识蜗牛”这节课时,不再单纯地让学生通过图片学习。而 是让学生提前去校园里寻找蜗牛,在课堂上观察蜗牛的生理结构, 并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检验蜗牛是否有听觉、味觉、嗅觉等。让学 生在体验童年捉小动物的乐趣中,学有所成。 2课堂上鼓励学生自主探索零零后的孩子思维比较活跃,胆量 也比较大,乐于表现,也已经初步具备了自主探索的条件。所以教 师们在科学教学中,也会更加容易处理好“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的关系。

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二、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陶行知明确提出“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要进行“六大解放”。其关于儿童的“六大解放”独创而深入的探讨则(应删除)为我们全方位、多角度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建议,而(增加)这些建议在今天看来仍有无限的生命力和应用价值。 (一)解放小孩子的头脑 陶行知尖锐地指出“儿童的创造力被固有的迷信、成见、曲解、幻想层层裹头布包缠了起来”,不仅仅是儿童,青年、成人也是被这种种“裹头布”(加引号)束缚着,这严重阻碍了整个中华民族创造力的发展。唯独解放头脑,创造力才能得以发展。因此,我们要发展儿童的创造力,首当其冲(成语不对,应改为:首先应当做的就是)的是要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要像中国(加:封建社会下的)女子勇敢的撕下“裹脚布”一样,将这层层“裹头布”从儿童头脑中撕下来。同样地(改为的),中华民族的创造力要想突围而出,在国际舞台上有一席之地,也必先把“裹头布”解开。(无关联,缺少过渡语)陶行知借用三明主义中的话,为自己的观点加以说明,他认为“思想贯通,便等于解放头脑”,而人只有发生(原话?)思想,思想贯通,以后才生信仰,才生力量。因此解放头脑是发展创造力的先决条件,唯独从头脑里解放出来的创造力,才能战胜敌人(敌人是谁),中国的未来才有希望。 (二)解放小孩子的双手 陶行知一贯重视手脑并用,手脑相长,。(用句号)在他看来“手脑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他提到自从有了可以自由活动的手后,人类才能创造工具武器文字,并能够从事更高的创造活动,这使得人类进步便(删)一天千里,超越一切动物。假如把双手束缚起来,人类就不能执行头脑的命令。我们要在头脑的指挥下用手使用机器制造,使用武器打仗,使用仪器从事发明(仪器怎么发明,改为测绘?)。而中国对于小孩一直是不许动手,动手要打手心,往往因此摧残了儿童的创造力。要避免这种弊端的出现,就必须解放儿童的双手。陶行知以与朋友太太交谈孩子把金表拆坏一事为例,说明如何解放小孩子的双手,满足儿童的好奇心。他还以爱迪生的母亲关心爱迪生成长的故事为例,说明长辈们不要轻易否定了儿童的创造力。主张我们要像爱迪生的母亲学习,让孩子有动手的机会,解放儿童的双手,这对儿童创造力的发展至关重要。 (三)解放儿童的眼睛 陶行知十认为传统的封建(重复?)教育使儿童脱离社会实际生活,“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成为无益于社会的“小书呆子”。他提出不要让儿童:“戴上封建的有色眼镜,使他们眼睛能看事实”。让儿童观察和分析大自然、大社会, 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我要看世界》一诗中,他还写道:“我是一个大孩,我要看看世界,和大家一同来改造世界。”儿童只有通过观察事物和现象,才认识自然、社会、人生,并产生探索真理的动机,进而发生创造活动。 (四)解放小孩子的嘴 陶行知以他曾经写过的这样一首诗:“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禽兽不如人,只在每事问。”以及“孔子入太庙,每事问”为例(红色为加),来说明“问”在发明创造中的重要地位。并且他进一步强调从问题的解答里,可以增加儿童的知识。因此要允许小孩问问题,解放小孩子的嘴。陶行知批判地指出中国(加人?)一般习惯是不许小孩多说话,大人说得话孩子只要照做就可以鼓(?),这使儿童的好奇心受到了压制,削弱了儿童的创造力。在陶行知看来,大人要使“小孩得到言论自由,特别是问得自由”,不仅要准许他们问,而且要鼓励他们问,这才能充分发挥他

永远的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

永远的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 六十多年前的一天。育才学校校长室门口。 校长陶行知在校园看到男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当即斥止了他,并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里去。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打人男生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可一见面,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男生惊疑地接过糖果。随之,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手里,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男生更惊疑了,他眼睛睁得大大的。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到男生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男生感动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说道:“陶…陶校长,你…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 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过去,说:“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可惜我只有这一块糖了,我的糖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吧!”说完,就走出了校长室。 第一次听到陶行知先生“四颗糖的故事”,是在幼儿园大教研活动时周园长的口述,很感动!于是在网站上寻找这个故事……近来观摩“永远的陶行知”话剧演出,又看到了这感人的、包含教育理念的一幕。 六十多年后的我,细细地念着这个故事,有着说不出的感动。感到陶老先生的伟大在平常之处,发现学生打人时及时制止,打人男生在校长室等着挨训说明学校对孩子的养成教育到位,第一块糖果以奖励获得了大人男生的认同,第二块糖果奖励的具体,男生更惊疑了,之后经过调查之后的第三颗糖果更是使男生流着泪后悔,第四块糖果讲出了陶老先生对男生的期待。 “四颗糖”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有可爱的一面,家长和老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挖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通过言语的激励,使其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展。有时家长和老师一个赞许的目光,一句欣赏的话语,对孩子来说都是促进的强大动力。每个孩子都想把好的一面展示给家长和老师,而家长和老师的“赏识”正是每个渴望进步的孩子重新找回自信、迈向成功的起点。 其实,对待孩子(包括我们自己)的错误,我们没必要穷追猛打,揪住不放。古谚有之:“人无完人。”谁能保证不犯错误呢?何况,大多数情况下,孩子所犯的错误是无主观意识的,也有很多并不是后果无可挽回的或不可饶恕的。那么,与其大发雷霆地指责,不如给孩子一个深刻的反省和自觉自愿地改正错误的机会,你说呢?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

幼儿创造力发展的特点及其教育教学对策_王小英

2005年第2期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 o 12 2005总第214期Journal of N ortheast N ormal University (Philos ophy and S ocial Sciences )Sum N o 1214 [收稿日期]2005-01-01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促进幼儿创造人格与创造能力发展的行动研究” (课题批准号:DHA030149) [作者简介]王小英(1963-),女,吉林四平人,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心理学博士。 幼儿创造力发展的特点及其教育教学对策 王小英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摘 要]本文首先从宏观的视角对幼儿创造力的发展进行了简要的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从微观的角度对193名3~7岁幼儿发散思维发展的特点进行具体深入的实证研究,得出了4点结论。最后,根据实证研究结果与幼儿心理发展特点,提出了促进幼儿创造力发展的教育教学建议。 [关键词]幼儿创造力;发散思维;游戏活动 [中图分类号]G 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201(2005)02-0149-06 创造力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根本的特征与标志之一,尽可能地挖掘人类的创造潜能,使人类的创造力发展从自发走向自觉,是现代教育改革的一大趋势。研究证明,幼儿具有巨大的潜能,其中也包含着创造的潜能。如何才能有效地开发出幼儿的创造潜能,这是摆在广大幼教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笔者试图根据相应的心理学、教育学理论,并结合自身的科研实践,就这一问题做初步探索,以期为幼儿创造性教育提供可借鉴的心理学依据与教育教学对策。 一、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一)幼儿创造力发展的一般特点 陶行知曾经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对于幼儿的创造力, 我们既不可低估,也不可盲目地拔高,将幼儿的创造力与成人的创造力混为一谈。我们必须认识到幼儿的创造力在质上、量上、目的性以及价值等诸多方面与成人的创造力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有其特定的年龄阶段发展水平及特点。 1.幼儿的创造力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 幼儿的创造力不像成人的创造力已基本定型,变化幅度不大,相反,幼儿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知识经验日益丰富,心理发展渐趋成熟,个性逐渐形成,其创造力发展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这具体表现在:第一,幼儿创造活动类型和范围有了变化;第二,幼儿创造的目的性和指向性不断增强。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幼儿逐渐从无目的创造向有一定目的、解决问题式的创造过渡;第三,幼儿的创造产品由仅具有个人价值和意义逐步向具有社会价值和意义的方向发展[1](P41)。 2.幼儿的创造力属表达式创造力 美国创造心理学家泰勒根据产品新颖独特性和价值大小的不同,将创造力从低到高划分为5个层次:表达式的创造、技术性创造、发明式的创造、革新式创造和突现式的创造。泰勒指出,在五个层次的创造力中,表达式创造(指以自由和兴致为基础,因情境而产生,随兴致而感发,但是却具有某种创意的行为表现)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 幼儿的思维发展处于直观动作和具体形象思维阶段,抽象逻辑思维刚刚开始萌芽。他们还不能进行系统的学习,知识经验积累比较薄弱,这种 ? 941?

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给我的启示

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给我的启示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思想家。他重要的教育理论影响了中国的教育,启发我们无限的思考,其中,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对我们后世教育的发展,影响无疑是重要的。 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及其他方面的影响,陶行知先生产生了他的生活教育理论。 (一)生活即教育 它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包含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他主张把教育和生活完全融于一炉。“生活即教育”的核心内容是“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陶行知认为,人们在社会上生活不同,因而所受的教育也不同,“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过有目的的生活,便是受有目的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可见,陶行知所说的“教育”是指终生教育,它以“生活”为前提,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并且他所指的“教育”,实际上是“满足社会所需要”的教育。因此,他坚决反对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 从这一方面来看,不难看出我们现阶段的教育仍然存在的问题。一些学生被外界的压力强迫着去学习一些所谓的以后都用得着的东西,然而当他们把这些有用的知识都背得滚瓜烂熟之后,却发现在实际生活中,完全用不到这些东西。相反,通过自己日常生活中所获得的经验,并加以灵活的运用,反而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无疑是同陶行知先生以适应生活的需要有目的的加以教育这一思想相一致。我们不应该一天到晚捧着书本过书里的生活,而应该从适应生活的角度,去探索去选择书本里的知识,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论的另一个重要主张,它来源于杜威的“学校即社会”,是在对杜威教育思想批判的基础上得出的。它的根本思想是反对脱离生活、脱离人民大众的“小众教育”,主张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打通学校和社会的联系,创办人民所需要的学校,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因此“社会即学校”的真正含义就是根据社会需要办学校。其目的就在于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 “把学校的一切伸展到大自然里去”,把整个社会作为教育的范围。“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要,便是盲目的教育”。如果我们仍旧按传统的方法,将学生禁锢在学校里进行“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了一道高墙”,那么教育必然是会失败的。唯有在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之间构架起联系的桥梁,才能让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后更好更快的适应并融入社会。 (三)教学做合一 这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用陶行知先生的话说,就是“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陶先生的这一见解在认识论上具有唯物主义因素,他强调以“行”求知,强调“行”的重要性,然而这个“行”又不仅仅局限于现在个人狭隘琐碎的实践活动。 由此我们也同样可以看出生活对教育的重要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学习自己面对社会生活所需要的知识,并且通过“做”巩固发展自己的能力。 总之,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有着许多有益的主张和有价值的见解,在他后期教育思想变化之后,“生活教育”论也随之发展而变化。只有在汲取这些重要的教育思想精髓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才能行之有效的的实施教育手段和政策,收获好的教育成果。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