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格心理学重点整理(郑雪)

人格心理学重点整理(郑雪)

人格心理学重点整理(郑雪)
人格心理学重点整理(郑雪)

●人格心理学重点目录(请配合课本看)

●第一章人格心理学概论

●P5人格的定义

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P6人格心理学的任务

一、理论任务

1、揭示人格心理现象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2、确定人格心理现象形成的原因;

二、实践任务

运用相关的人格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主要运用于教育、心理咨询与治疗、人事管理等领域。

●P41主要研究途径

●第二章古典精神分析

●P53 以无意识本我为核心的人格结构论

P53一、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

1、意识是人格的表层部分,是由人能够随意想到、清楚觉察到的主观经验组成;

2、前意识主要起检查作用,即不许那些让人产生焦虑的创伤性经验、不良情感,以及为社会道德所不容的原始欲望和本能冲动进入意识领域,而把它们压制在无意识之中,使意识和无意识完全隔离。

3、无意识是人格结构的最深层部分,主要指不在意识中出现的心理活动和曾经是意识领域却被压抑起来的心理活动。具体包括原始的冲动、各种本能,通过种族遗传得到的,人类早期经验以及个人遗忘了的童年时期经验和创伤性经验还有不合伦理的各种欲望和感情等。

P57二、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完全是由先天的本能、原始的欲望所组成的。它同人的肉体过程相联系,将躯体能量转换为精神能量,并且储藏它们和向自我、超我提供能量。遵循“快乐原则”。弗洛伊德把本我中所具有的精神能量称为力比多,有时特指性本能所产生的能量。

自我:人格中理智的、符合现实的部分、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是人格中最文明、最有道德的一部分,遵循“道德原则”,包含自我理想和良心。

弗洛伊德把自我喻为三个暴君统治下的臣民,它要尽力满足专横的本我的欲求,要应付严酷的现实环境,还要遵从神圣的超我的规范。自我在三个暴君之间周旋、调停,力求使三者的要求都得到满足,以便达到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可见,自我是人格结构中维护统一的关键因素。如果自我力量不够强大,则难以协调各种力量,使之保持平衡。

P59三、冲突、焦虑和防御机制

焦虑

人格内部的冲突时不可避免的,随着矛盾冲突的加剧,人就会产生心理焦虑。弗洛伊德认为人有三种焦虑:

1、现实焦虑:它是人觉察到周围环境中存在的现实危险所产生的内心的紧张、不安和恐惧。

2、神经质焦虑:它是由于担心失去对本我控制而产生的潜在危险所引发的,这种焦虑不是对本我自身的恐惧,而是害怕它不分青红皂白的冲动带来受惩罚的结果。

3、道德焦虑:它是由于意识到自己的思想行为不符合道德规范而产生的良心不安、羞耻感和有罪感。超我不成熟的人很少体验到道德焦虑。

不管是哪种焦虑,都是人内心的一种紧张状态。

防御机制

为了缓解焦虑,人会不自觉地采用一些减少焦虑的方式,即防御机制。

几乎所有的自我防御机制都有两个共同的特点:①它们是无意识的;②它们往往否定、歪曲或虚构实际情况。以下是几种主要的防御机制

压抑:是自我防止引起焦虑的思想观念进入意识领域的一种方法。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本我中的先天本能冲动和原始欲望的压制;另一种是对个人后天生活中的痛苦经验和不良欲望的压抑。

否认:当运用否认时,我们只是拒绝接受某些事实的存在。和压抑不同,否认不是说不记得了,而是坚持某些事不是真实的,尽管所有证据都表明是真实的。

投射:指个体将自己身上的某种自己不能接受的不良品质和思想感情看成是他人具有的东西。

反向:反向作用是一种人努力表现出自己不良品质和情感的对立面来减轻焦虑的方法。例如: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有一段时间相互对抗、敌意,这种意识上的对抗和意识是一种假面具,掩盖了潜意识中对异性的好感和倾慕。

合理化:个体遭受挫折时用利于自己的理由来为自己辨解,将面临的窘境加以文饰,以减轻痛苦。例如:阿Q精神。

替代和升华:被压抑的不符合社会规范的原始冲动或欲望用符合社会要求的建设性方式间接表达出来,就是升华;替代是受抵制的力比多以转换对象和改变方向的间接方式发泄出来。

●P62人格发展阶段论

●P63性心理发展的5个阶段:

口腔期( Oral stage ):弗洛伊德把初生到满周岁这段时间称为口腔期,这个阶段的主要动欲区是口腔。口腔期可以分为两个亚期,即前口腔期和后口腔期。前口腔期从出生到八个月,这段时间内,婴儿的性快感主要来自于吸吮和吞咽活动,唇和舌成了主要的动欲带。后口腔期大约是出生后第八个月到一周岁。随着牙的长生,里比多倾注的动欲区集中在牙,牙龈和咽部。自我的形成是口腔期的最重要的成就。

肛门期( Anal stage ):这一阶段大约从出生后第二年起到三岁末。在肛门期,幼儿的主要动欲区,从口腔转移到肛门。肛门的排泄活动成为里比多发泄的主要途径,而肛门期的经验对人格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口腔期一样,肛门期也有两个亚期,即前肛门期与后肛门期。前期里比多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肛门排泄粪便解除内包压力以获得快感体验。在后肛门期(又称保持期),里比多快感主要来自于保持粪便而不是排泄粪便。

性蕾期( Phallic stage ):大约从 3 岁到 6 岁是性蕾期。在这个阶段,儿童的动欲区转多到了生殖器,他们的行为开始有了性别之分。在这个阶段中,对人格的发展最为重要的事件是在儿童心中产生了有关父母的情绪冲突,即男孩心中的俄狄浦斯( Oedipus complex )情结和女孩心中的毅力克特拉( Electra complex )情节。

潜伏期( Latency period ):里比多冲动就处于暂时的潜伏状态,性兴趣被其它兴趣,如探索自然环境、知识学习、文艺体育活动和同伴交往等所取代。性潜伏期一直延续到十二岁左右。

生殖期( Genital stage ):进入青春时期后,由于性器官的成熟,儿童的性冲动再次萌发,他们开始对异性发生兴趣,喜欢参加由两性组成的集体活动。这时儿童的心理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从“自恋”转变成了“异性恋”。

P65停滞、倒退和人格特征

从低级阶段进入到较高级的阶段的首要条件是顺利解决前一阶段的主要矛盾和冲突,否则会发生严重的心理障碍,导致发展停顿或延缓,这种现象称之为停滞。由于早期阶段发展停滞当个人面临危机或受挫时,他很有可能退回到较早的阶段,这一过程之称之为“倒退”。停滞和倒退是相互补充的,停滞的现象越是严重,就越容易产生倒退。停滞和倒退不仅使个人人格发展受到阻碍,而且会对人格结构特征产生深刻的影响。某在成人中间,可以发现几种典型人的人格特征类型:

口腔型特征( Oral character )口腔期发生过停滞的人,会有口腔型特征。具有口腔型特征的人只对自己感兴趣,而对他人总要求别人给他什么东西,

追求安全感,被动、依赖、退缩、苛求别人,遇到挫折易怒,易悲观和仇视人等等。据弗洛伊德的看法,咬和吮手指、吸烟、酗酒、贪吃和接吻等行为多与口腔期停滞有关。

腔门型特征( Anal character )肛门期停滞所导致的人格特征称为肛门型特征。肛门型人格有两个亚型:一是肛门便秘型,另一是肛门排泄型。便秘型的最基本特征有三种:讲究秩序和整洁,过分吝啬或节约以及固执或强迫性。与便秘型特征相反,排泄型特征者有肮脏、放肆和浪费的习惯。

性器型特征( Phallic character )这类特征是性蕾期没有解决好俄狄浦斯情结和伊利克特拉情结所导致的。具有性器型特征的人,行为轻率、果断和自信,性器型特征实质上是极端自私和自恋,它妨碍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性器型特征者力图表现自己的男子汉气概,因而对妇女往往是粗暴和具有敌意的。性器型女子受强烈的阴茎嫉妒所驱使,总想在生活中扮演男性角色,力求超越男子。

生殖型特征( Genital character )弗洛伊德认为极少有人真正达到了人格发展的最高阶段——生殖阶段,生殖型人格是弗洛伊德最推崇的理想人格。具有这种人格的人,不仅在性的方面,而且在心理和社会方面都达到了完美的境界。他们能消除本能力量的破坏作用,使之富于建设性。他们有能力建立完满的爱情生活,获得事业上的成功。换句话说,具有生殖型性格的人,有能力控制和引导他们自身的大量里比多能量,使之通过升华的途径释放出来,为人类社会的文明和共同福利作出贡献。

P67四、古典精神分析的研究方法

1、自由联想法

既是一种治疗方法又是一种研究方法,基本理论依据:心理决定论。

引导来访者把存在于头脑中的各种想象或观念哪怕是无关紧要的、荒诞的也给呈现出来。

2、梦的分析

两部分组成:显像和隐意

能回忆起来的就是显像;隐藏于梦里的真实含义就是隐意;梦就是被压抑的无意识欲望的变形的满足;

梦的内容来源于三方面:

(1)、感觉的刺激;(2)、清醒时的所思所想,梦境时再现;(3)、本我的冲动;

梦的分析:了解梦中的各种事物所代表的含义;

梦的表现:符号化、梦的制作

符号的心理含义:一般符号和特殊符号。

梦的制作的具体方式:压缩、替换,把思想观念转换成视觉表象,反向作用。

3、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分析

无意识得以暴露的方式:

(1)、口误,(2)、笔误,(3)、遗忘,(4)、遗失、误置、误取,

(5)、误读、误听,(6)、多种错误的混合;

4、幽默

P77五、评价

既肯定理论价值对我们的影响,又否定其不可取之处。

积极意义:

1、弗在人格及其变态这种前人忽视的领域中勇敢探索,可谓开创性研究获得了

丰硕的成果,建立第一个系统的人格心理学体系,其理论的广度和深度堪称后人的楷模;

2、弗提出许多重大理论问题,对人格心理学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3、弗的研究方法是一套与实验心理学显著不同的研究方法,这开创了人格心理学的临床方法,打破了传统具有特殊性和一定的优势是对实验心理学方法的重要补充。

局限:

1、在意识和无意识的关系问题上,过分强调无意识内容,而贬低意识过程。

2、弗把人和动物共有的本能,特别是性本能当成人的行为和人格发展的根本动力,这种观点扩大了本能的作用,而忽略了人的社会需要,这是一种十分偏激的还原论,将导致把人还原为动物;

3、弗的概念理论和假设往往是不精确的和缺乏操作性的难以通过实证性的研究加以验证;

4、弗的体系过分依赖有关非常态的心理现象的材料,忽视了对正常人的人格心理资料的收集与研究,这使弗理论难以全面揭示人格的本质和规律,导致弗对人的偏面的理解。

●第三章新精神分析

●P80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P81 自卑与超越:他认为每个人生下来就带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这种普遍

性的自卑感就有可能成为成为推动我们所有人心灵活动的动力,即人格动力。

●P82 社会兴趣:

是所有人具有的一种先天需要,一种与他人友好相处、共同建设美好社会的需要。

●P82 生活风格:

阿德勒把个人追求卓越目标的方式称为“生活风格”。人们的生活风格各式各样,但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正确的和健康的生活风格,一种是错误的和病态的生活风格。产生错误的生活风格的原因:1、器官缺陷;2、溺爱或骄纵;3、受忽视或遗弃。

根据社会兴趣的程度划分四种类型的人:

统治—支配型;索取—依赖型;回避型;社会利益型。

理解生活风格的途径:1、出生顺序;2、早期记忆;3潜意识梦境的分析

●P85 个体心理学简评

优点:1、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2、确立了心理学的社会科学方向;3、重视意识自我的作用;

缺点:1、把追求优越向上意志当做人类行为的根本动力,有主观唯心主义色彩;

2、忽视了对人格结构及其内在矛盾的分析,把人简单地看成是追求优越的单一动机驱使的个体;

3、虽然重视社会环境对人格的影响,但主要指的是家庭环境,没有触及社会的本质。

●P86 自我心理学

●P90 自我及其同一性:

自我:埃里克森认为,自我是一种独立的力量,不再是本我和超我压迫的产物,是一种心理过程,包含着人的意识活动,可以加以控制的。自我过程具有自主性

和对内外力量的适应性。它表现出许多的积极的等性,如信任、希望、独立、自主、创造等,凡是具有这些特性的自我都是健康的自我。

自我同一性:是指人对自我教育一致性或连续性的感知,常出现在青年的后期,表现在个人方面是指认识清楚自己固有的特点、爱好、理想,这是确定自己做什么样的人的时期。表现在社会方面是指追求一种社会的认同感。总之,当青年习得“自我认同”时,就开始形成他自己的同一性,成为了青年面临职业、婚姻、学业选择时的一种无声标准。

●P91 人格的终身发展: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包括三个不可分割的过程:机体成熟、自我成长和社会关系。每一过程必须以其他的两个过程为前提,并在交互作用中向前发展。中心过程是自我过程。

根据三个过程的演化,人格发展分为八个阶段,是一个完整的人生周期,每个阶段都由一对冲突或两极对立的矛盾所构成,并形成一种危机。在现实生活中,一般人都会用两种方式(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来解决危机。以下是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

1、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1岁)相当于弗洛伊德的口腔期;

2、自主对害羞和疑虑(1-3岁)相当于弗洛伊德的肛门期;

3、主动对内疚(3-5岁)相当于弗洛伊德的性蕾期;

4、勤奋对自卑(5-12岁)相当于弗洛伊德的潜伏期;

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20岁)相当于弗洛伊德的生殖期;

6、亲密对孤独(20-24岁)成年早期;

7、繁殖对停滞(25-65岁)成年期;

8、自我整合对失望(65岁以后)成年期或老年期。

●P96 霍妮的社会文化的神经症理论

她把神经症分为情境性神经症和人格性神经症。前者未表现病态人格,后者是由人格的变态引起的。衡量神经症的标准:文化标准和心理标准,一个人的心理行为正常与否,视其文化背景而判断,视其焦虑和对抗焦虑的防御机制而判断。总之,神经症病因在于人格结构,而人格结构是由个体生活环境决定的。

●P97 神经症的人格理论

霍妮认为基本焦虑是神经症的动力根源:

童年期亲子关系→ 基本罪恶→基本敌意→基本焦虑→防御性策略→神经症需要10种神经症需要:友爱与赞许;生活伴侣;狭窄空间;权力;社会认可;自我赞许;成就;自主;完美主义。

霍妮认为神经症的需要决定神经症的人格。她归纳出了三种神经症的人格类型:

1、趋向他人(依从型);

2、反对他人(敌对型);

3、逃避他人(退缩型)

●P99 弗洛姆的社会精神分析论

气质、性格与人格:

弗洛姆认为,人格是由气质和性格共同组成,包含人的先天和后天的全部心理特征,使人具有独特的个体特征。气质是先天的,性格是后天的,是把人的能量引向同化和社会化的过程,具有动力性,且来源于人的境遇、人性中的冲突,而不是力比多,是适应社会的基础,。

性格取向:

1、同化过程中的取向分为:非生产性取向和生产性取向;

非生产性取向:接受取向、剥削取向、囤积取向和市场取向。

2、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取向:受虐狂、施虐狂、破坏性和机械地自动适应。

●第四章特质论

●P112 奥尔波特的特质论

●P113 特质的概念:

一般认为,特质构成一个人完整的人格结构,特质被看作是一种神经心理结构。人以特质来迎接外部世界,以特质来组织经验,没有两个人会有完全相同的特质,因为每个人对待环境的经验和反应都是不同的。

奥尔波特有一句话:“同样的火候使黄油融化,使鸡蛋变硬。”

人格特质的特点:

1、特质不是有名无实的;(每个人都有其内在的、一般的行为倾向)

2、特质比习惯更具有一般性;

3、特质具有动力性;

4、特质的存在可以从实际中得到印证;

5、一种特质对另一些特质仅仅是相对独立的;

6、特质与社会判断或道德不同义;

7、特质既可以是个体所具有的,也可以是群体所具有的;

8、行为或习惯与特质不一致时,并不证明特质不存在。

●P115 人格特质的的:常规研究法和特殊规律研究法

●P116 机能自主性:是指一个成人现在进行某一活动的原因不是他原来要求

行动的那些原因。换言之,过去的动机与现在的动机并没有机能性的联系,一个人今天的动机是机能自主的。

●P117 健康(成熟)人格:

奥尔波特并不是个心理治疗家,但分极力主张健康的成人人格原则上不能由动物、儿童、神经症的研究引申而来,因为两者的动机不同,神经症的动机在过去,而健康人格的动机在未来。

健康人格的六个特点:

1、自我广延的能力(capacity for self extension);

2、与他人热情交往的能力;

3、情绪上的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感;

4、具有现实性知觉;

5、具有自我客观化(self-objectification)

6、有一致的人生哲学

●P118 评价:

贡献:

1、重视人格的个体性,使心理学家有可能将研究的各种变量置于操作程序之中,解决心理学长期来对人格研究只作描述和讲解的困境;

2、创立了动机功能的自主理论;

3、率先摆脱了精神分析论者病态取向,而企图建立常态人格理论的做法;

4、他的纸笔测验对“支配-顺从”和价值类型的测试至今仍被广泛使用。

局限:

1、强调个体研究而非寻求普遍规律;

2、奥尔波特的理论不易进行实证性研究;

3、割裂了人类与动物、儿童与成人、正常人与非正常人之间的联系;

4、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以损失潜意识为代价而过分注重行为的意识层面,注重内部原因而忽视了外部作用;

●P118 卡特尔的特质因素论

●P119 特质及分类:

特质的概念是卡特尔理论中最重要的内容。

1、个别特质与共同特质

个别特质(unique traits):某个人具有的特质;

共同特质(common traits):一个社区或一个集团成员所具有的特质。

2、表面特质与根源特质

表面特质(surface traits):处于人格结构的表层,是通过观察就可以发现的一个人外部行为特点。

根源特质(source traits):是人格的内在因素,是人格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一个人行为的最终根源。

根源特质制约着表面特质,每一种表面特质都源于一种或多种根源特质,且一种根源特质能够影响多种表面特质。

3、动力特质(dynamic traits)

卡特尔提出三种主要的动力特质:能(erg)、外能(metaerg)和辅助(subsidization)。

能:可以把卡特尔的能看作是本能的同义词,是一种具有动力性质的素质根源,它与内驱力、需求或本能极其相似。

外能:也是一种动力性根源特质,来自环境及外界因素,属于环境铸模性特质。又可以分为情操和态度,态度比情操更具特异性。

能与外能的区别主要是来源不同,两者都是趋向于事物的动机性倾向,但前者为先天,后者为习得。

辅助:动力特质是层层从属的,它们之间有附属、补助的作用,这种关系即所谓辅助,情操是能的辅助者,态度是情操的辅助者。

●P121特质的因素分析方法:

因素分析的基本要点是相关的概念,根据各测验间的相关可以提出这样假设:

1、两个测验若测得为同一种能力,则会有较高的相关;

2、两个测验相关程度表明所测的两种内容的类似程度;

●P123 人格的发展:

关于人格的成长和发展,卡特尔注重两大问题,即人格的决定因素和结构特质的发展形态。强调人格发展受遗传和环境两者相互作用。但他的理论的独到之处是对于每种特质都努力找到遗传及其特殊环境的影响程度。

卡特尔认为,特质发展涉及三种学习类型: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和整合学习。

经典条件反射学习中,个体建立起旧反应与新刺激间的联结。

操作条件反射学习是学习执行一种能产生强化的反应,个体往往是为了达到某一目的而进行活动的。

整合学习则是在学习一套有层次组织的反应或反应的结合,给人最大的满足。卡特尔还认为一种特质由环境和遗传的影响共同决定,从而创立“多重抽象方差

分析法”(MAVA),遗传和环境造成的差异成负相关。

●P125 大五人格因素:

外倾性(extraversion):好交际对不好交际,爱娱乐对严肃,感情丰富对含蓄;表现出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乐观等特点。

·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neuroticism):烦恼对平静,不安全感对安全感,自怜对自我满意,包括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等特质。

·开放性(openness): 富于想象对务实,寻求变化对遵守惯例,自主对顺从。具有想象、审美、情感丰富、求异、创造、智慧等特征。

·宜人性(agreeableness):热心对无情,信赖对怀疑,乐于助人对不合作。包括信任、利他、直率、谦虚、移情等品质。

·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有序对无序,谨慎细心对粗心大意,自律对意志薄弱。包括胜任、公正、条理、尽职、成就、自律、谨慎、克制等特点。

●P134 特质论的测量方法:

1、明尼苏达多相个性问卷(MMPI);

2、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

●第五章生物学论

●P146 荣格的集体潜意识论

●P148 荣格的人格结构论:意识、个体潜意识与集体潜意识

意识:是心灵中能够被直接感知的部分,与思维、快感、记忆和知觉有关。

个体潜意识:潜意识的表层,它是一个经验的储存库,容纳了所有与意识自我不协调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内容。与意识存在着双向流动或交换。以“情结”的形式表现出来。

集体潜意识:是指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世代积累的人类祖先的经验,是人类必须对某些事件作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集体潜意识主要内容是原型(Archetype)。

●P151 原型研究:

荣格研究的比较多的是人格面具,阿妮玛和阿尼姆斯、阴影以及自性。

人格面具(Persona):人在公共场合中表现出来的人格方面,其目的在于表现一种对自己有利的良好形象以便得到社会认可。使人在社会中获益,但过分关注人人格面具,则会对心理健康造成危害。

阿妮玛(Anima)和阿妮姆斯(Animus):又称异性原型。

阿尼姆斯是女性心灵中的男性成分或意象,其作用有二:一使女性具有一定的男性特征;二获得与男性交往的模式。

阿妮玛为男性提供了心灵中理想的女性,阿妮姆斯为女性塑造了心目中理想的男性。

阴影(Shadow):人的心灵中遗传下来的最黑暗、隐秘、最邪恶的倾向。比任何原型都更多地容纳着人的最基本的动物性或兽性的一面。

自性(Self):是统一、组织和秩序的原型。是集体潜意识的核心,其作用是协调人格中的其它部分,使之达到统一和整合,使人具有稳定感和一体感。

●P155人格发展论:

把人生划分为四个阶段:

童年时期:(从出生到青春期)意识自我逐渐形成时期;

青年时期:(从青春期到35或40岁)是心灵诞生时期;

中年时期:最为关注时期;

老年时期:回忆过去、考虑来世生活问题的时期。

●P156 心理类型学

1、态度类型

两种类型:内倾型和外倾型

内倾型:心理活动指向自己的内部世界,喜欢安静,富于幻想,对事物的本质和活动结果感兴趣。

外倾型:好社交,为人活泼、开朗,对外部世界的各种事物感兴趣。

2、心理功能

人类有四种心理功能:感觉、思维、情感和直觉。

●P156 态度与功能的组合:

态度类型与功能类型的组合得出八种不同的人格类型:

外倾思维型、外倾情感型、

外倾感觉型、外倾直觉型、

内倾思维型、内倾情感型、

内倾感觉型、内倾直觉型;

只代表极端情况,大部分是某种占优势,其它兼具有。

●P157 评价:

贡献:

1、扩展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2、强调人格的整体性;

3、开创了个体差异研究的新领域;

4、创立了字词联想实验和情结理论;

5、研究方法的灵活性;

不足之处:

神秘色彩,集体潜意识等一些概念带有假设性质,很难用实验证明。

●P158 艾森克的人格理论

●P159 人格类型及其层次模型:

艾森克强调人格由三个类型组成:即

E维度:内倾—外倾; N维度:神经质;P维度:精神质

外倾-内倾:

外倾的人具有情绪冲动和难以控制、爱交际、喜社交、有许多社会联系和经常参加集体活动。

内倾的人情绪稳定、好静、不爱社交,他们是保守的,除了少数知音外,几乎让人敬而远之。

精神质:

精神质高分精神质者具有倔强固执、凶残强横和铁石心肠等特点。低分精神质者具有温柔心肠的特点。

神经质:

得分高者情感的易变性是外显的、反应过敏的,在情感经历之后较难面对正常的情景。低分者在情感方面很少动摇不定。

●P161 多层次模型:

从一个人精神的最表层(即个体在特殊情境下的特殊反应)层层深入,经过习惯性反应、特质,最后到达最里层,即类型。

●P166 行为遗传学

●P166行为遗传学的研究方法:

1、天才的家族谱系研究方法

2、寄养儿童研究法

3、双胞胎的研究方法

●P172 EAS气质模型:

布斯与普洛明区分出三种气质倾向,即情绪性、活动性和交际性。情绪性是指一个人对刺激的情绪反应强度;活动性是指一个人的活跃程度;交际性是指一个人与他人交往的倾向性。

●P187 行为学习理论

●P188 行为主义的首创者华生

华生的基本主张

1、心理学研究的主题是个体行为而非意识;

2、心理学研究的方法是客观观察与测量而非主观内省;

3、心理学研究目的在于预测行为与控制行为;

4、环境是影响行为的主要因素,控制环境因素即可改造人的行为;

5、由动物行为研究获得的原理原则可用于解释人的行为。

极端的环境决定论者:

“给我一打健康和天资完善的婴儿,并在我自己设定的特殊环境中教育他们,那么我就敢担保任意挑选其中一个婴儿,不管他的才能、嗜好、趋向、能力、天资及其祖祖先的种族如何,都可把他们练成我所选定的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商界首领乃至乞丐和盗贼。”

●P191 操作性条件反射

●P192 强化与强化的原理:

1、强化与强化物:

强化:利用强化物诱使某一操作行为的概率增加的过程。

强化物:如果某一结果性的刺激使这一操作行为发生的概率增加,那么这一刺激就是这一操作行为的强化物。

2、强化的类型:

按强化的性质可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和负强化都会导致反应概率的增高,而惩罚则导致反应概率的降低。

3、强化物的来源:

一级强化物和二级强化物。一级强化是指那些不需要学习也能起强化作用的刺激;二级强化指那些开始时不具有强化作用,但后来经常与一级强化物或其他强化物联系在一起而具有了强化作用的刺激物。

4、强化的安排:

按间隔时间和频率特征分为两大类:一是连续强化,二是间接强化,间接强化又分为四种:定比率强化、定时距强化、变时距强化方式、变比率强化方式

操作反应的最佳强化安排:最初使用连续强化,然后是固定时间间隔的强化,最后是变化比率强化。

5、行为的消退、自然恢复、类化与分化

消退:对待不期望的行为的合适方法是消退,而不是惩罚。

自然恢复:一个已经消退的行为反应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可能会在没有经过任何一次强化学习之后重新出现。

类化:又称泛化、概括化,指一种条件反射建立之后,个体可能不仅对条件刺激作出相应的行为反应,而且对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其它刺激也作出相应的反应。

分化:又称辨别化,指个体能对不同的刺激作出不同的行为反应。许多人格特征都与分化有关,合适时间和情境下做出合适的行为反应,“有分寸,机智”等。

●P198 刺激-反应论

●P199 学习的四个要素:

多拉德和米勒认为学习的发生离不开学习的四个要素:内驱力、线索、反应和强化。

内驱力:指迫使有机体行动的任何一种强烈的刺激;

线索:有机体选择行为的方向的刺激,决定有机体在内驱力的驱动下在何时、何地做出何种行为反应。

反应:由内驱力和线索诱发出来,用以降低或消除内驱力的行为或心理活动。强化:与斯金纳的强化不同,这里的强化是内驱力的降低,任何能够导致内驱力降低的刺激都是一种强化物。

●P202 一级泛化与二级泛化

一级泛化:建立在刺激之间物理特征的相似性上的泛化

二级泛化:建立在言语符号基础之上的泛化

●P202 冲突

冲突的种类:

接近-接近冲突:两个目标具有同等的诱惑力,都是诱发接近趋向的目标时所发生的冲突

回避-回避冲突:指一个人必须在两个否定目标中选择一个,即同时面对的两个目标都只能诱发回避趋向时所发生的冲突。

接近-回避冲突:个体面临的目标即诱发了接近趋向,又诱发了回避趋向,也即必须选择的那件事既有利又有弊。

●P205 童年时代的四个关键训练期:

1、喂食情境

2、排泄训练

3、早期的性教育

4、激怒-焦虑冲突

●P206社会学习论

●P207 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指人们仅仅通过观察别人(榜样)的行为就能学会某种行为的过程,又称替代学习或模仿学习。特点:1、效率高、错误率低;2、是一种间接学习。经典观察学习的实验研究:

1965年,66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实验。

替代强化:

对榜样行为的强化,对观察者而言是替代强化,影响我们是否将已经学会的行为的在同等的情境下表现出来。如,树标兵、立榜样、杀一儆百。

观察学习的过程:

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强化和动机过程

自我效能感:

指个体相信自己能成功地做出某种行为的主观体验,影响个体的行为取向和情绪。

●P214 行为测量与行为治疗

●P214 情境测验:

在控制情境下观察受试者行为的评估方法:军事情境测验;无领导团体讨论。●P217 行为治疗

●P218 系统脱敏疗法:

系统脱敏疗法又称交互抑制法,是由美国学者沃尔帕创立和发展的。这种方法主要是诱导求治者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神经症焦虑、恐惧的情境,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焦虑或恐惧的目的。

●P219 强化疗法:

强化疗法又称操作条件疗法,是指系统地应用强化手段去增加某些适应性行为,以减弱或消除某些不适应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强化是指通过施加或呈现一定刺激来加强对某种行为的刺激。强化疗法是以操作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即个体活动的结果直接影响其行为在以后发生的概率,如果行为的结果是积极的、就会形成条件反向,这种行为在以后还会发生;如果行为的结果是消极的就只会产生消退作用,个人在以后就不会再出现这种行为。

●第七章交互作用论

●P233 主题统觉测验:

默里于1935年为性格研究而编制的一种测量工具。简称TAT。其方法属于投射技术。全套测验共有30张比较模糊的人物图片,其中有些是分别用于男人、女人、男孩和女孩的,有些是共用的。测验时让被试根据图片内容按一定要求讲一个故事。被试在讲故事时会将自己的思想感情投射到图画中的主人公身上。默里提出的方法是要从故事中分析一系列的“需要”和“压力”。他认为,需要可派生出压力,而且正是由于需要与压力控制着人的行为,影响了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因此,通过主题统觉测验,可以反映一个人的人格特点。

●第八章人本论

●人本论是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由马斯洛为首的一些具有类似观点的心

理学家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共同发起的一种心理学界的革新运动,他们既反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强调本我的原始欲望和人的消极方面,又反对行为主义把意识看作是行为的副现象;他们认为,心理学应以研究机能健全的人类有机体,应研究人的价值和人格发展,应关心的是个人创造性和自我实现,人类的一些积极本性,才有利于实现自己潜能,不断超越自我。

第一势力为精神分析;第二势力为行为主义心理学;

●P243 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罗洛·梅

●P247 马斯洛的需要论与自我实现论

●P247 需要层次论:

需要层次论是马斯洛理论的核心,马斯洛认为人类价值体系中共有两类需要:低级需要或生理需要、高级需要或心理需要。这两类需要分七个层次,以金字塔的结构形式排列,最低部是生理需要,上面是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最顶端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1、生理需要是人的需要中最基本、最具有优势的一种对生存基本条件的需求。

如果生理需要得不到满足,一个人对其他东西会毫无兴趣。

2、安全需要表现在人们对秩序、稳定、工作与生活保障的需求。

3、归属和爱的需要,马斯洛认为,爱是一种人际间健康的、亲热的关系,包括

互相依赖。人们渴望在生活圈子里有一个位置,自己能属于某个团体或组织。

4、尊重需要包括自尊和来自他人的尊重,最稳定、最健康的自尊是建立在当之

无愧的来自他人的尊敬之上,而不是建立在外在的名气、声望及虚夸的奉承之上。

5、认知需要:人生来就有满足自身好奇心的冲动,喜欢探索周围陌生的世界,

尝试了解和理解。

6、审美需要是指对秩序、对称、闭合、结构以及存在于大多数儿童和某些成人

身上的对行为完满的需要。

7、自我实现需要是人类需要发展的高峰,所谓“自我实现”就是要充分发挥个

人的潜能和才能,对自身内在本性更充分地把握和认可,是朝向个人自身中的统一、完整和和谐的一种倾向。

●P252 自我实现的理论:

自我实现概念的两层含义:一是作为一种人格的自我实现,二十作为一种基本需要或动力的自我实现。自我实现的过程意味着发展真实的自我、发展现有的或潜在的能力。自我实现并不是一种终结状态,它是实现潜能的过程,没有时间和质量限制。它意味着充分地使自己成为一个整体,成为你自己即多个自我统一。●P257 罗杰斯的自我理论

●P258 自我概念

在个体现象场中有一部分是关于自我的感知和认识,这就是自我概念。自我概念不等于自我意识,而是自我知觉(或意识)与自我评价的统一体。在自我概念中,罗杰斯区分出“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现实自我指此时此刻真实存在的自我;理想自我指希望拥有的自我。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的差别能够作为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的指标。

罗杰斯为研究个体的自我结构创造了一种Q技术或称Q分类法。

●P260 人格的发展的基础

理论假设:

1、人的行为是由每个人独一无二的自我实现倾向引导着;

2、所有人都需要积极的看待。

自我实现倾向:

罗杰斯相信所有行为都受自我实现倾向的制约,“机体以保持和增强自身的方式发展其所有的潜能”人类同其他生命有机体一样,都具有为了生存、成长和促进自身发展的一种需要,它是与生俱来的。自我实现的倾向引导一个人朝向普遍积极和健康的行为。

积极自我看待的需要:

所有人都有一种希望获得积极看待的需要,这种需要包含了要求获得他人或自己关注、欣赏、接受、尊敬、同情、温暖与爱。无条件积极看待意味着对一个人做的所有事情都一样积极看待,即使是客观上消极的行为也要接受,因为它是这个人的一部分;有条件的积极看待是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来评判对象的品行或成就,如果达到了标准,才提供积极看待。

机能完善者的特征:

1、经验开放

2、自我协调

3、机体估价过程

4、无条件的积极自我看待

5、与同事和睦相处

●P264 自我实现倾向的受阻与恢复正常

1、威胁的经验

2、防御过程

3、心理调整

4、瓦解和崩溃

5、重新整合

●P266评价:

1、罗杰斯理论是弗洛伊德第一个重要的替代者,他对人的本性持积极、乐观的看法。认为每个人都有以基本健康的方式发展、成长改变的独特潜能;

2、罗杰斯认为人格是完整的实体,主观世界的经济对行为有决定作用,是表明了他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3、罗杰斯强调自我概念,并把研究重点放在意识可以获取能够自我报告的这部分主观经验上;

4、罗杰斯既强调自我与经验一致性需要的重要性,又强调积极自我的看待的重要性;

5、罗杰斯更注重治疗过程的科学化,如Q分类技巧;

6、患者中心疗法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大大减少了精神分析的长期而乏味的心理过程;

7、罗杰斯理论对某些心理现象也难以做出精确的回答;比如什么是梦。

●P266 罗洛·梅的存在分析论

●P269 人格论

人格的概念:

人格是与社会整合且具有宗教紧张的自由、独特的个体生活过程的现实化。

人格的特征:

中心性、自我肯定、参与、觉知、自我意识及焦虑

中心性:个体在本质上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独特存在

自我肯定:人有一种保持自我中心性的需要,为了满足这一需要,必须不断地鼓励、督促自己。

参与:个体必须保持独立,同时又必须参与到人际世界中去。

觉知:发现外在威胁或危险的能力。

自我意识:自己观察自己的能力。

焦虑:个体对威胁他的存在的反应。

人性善恶并存论

●P273 个人中心疗法:

1、使用的前提条件

患者必须处于不协调状态水平自己的经验不一致;治疗者与患者必须有良好的心理接触状态;治疗者必须对患者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不能评判患者;治疗者必须对患者采用移情式的理解;患者必须在某种程度上感受到治疗者的整合、无条件的积极看待和移情式的理解。

2、人格改变判断的依据:患者的自我概念和自我体验方式。

3、患者中心疗法的结果与发展

表现为:患者评价能力的提高;患者防御性减少、自我暴露增多,敢于分析自己,

灵活性提高;形成了清晰一致完整的自我;对别人的看法趋于乐观、融洽相处;人格的成熟和健全。

●第九章认知论

●P279 认知方式与心理分化论

认知方式:

又称为认知风格,是个体对外部世界的某种认识活动的特征或方式

场依存-场独立性的认知方式的几个特征:

1、它们是过程变量,而不是内容变量。

2、普遍性,体现在广泛的认知操作中。

3、稳定性,人们在场依存-场独立性维度上的位置是稳定的,不因时间而发生显在的变化。

4、中性,没有好坏高低之分。

5、固定性与灵活性,有的人的认知方式是多样的和变化的,有的人则是单一的固定的。

心理分化论:

●P285 个人建构理论

人是科学家:

像科学家一样产生和检验他们的假设,继而得出世界是什么的新观点。

构念的含义及CPC循环:

构念:就是一种思想、观点和看法,人们用它来解释个人自己的经验。

CPC循环: 凯利认为,个体遇到新的情景时,所产生的行为具有CPC循环的特征,CPC是循环过程的三个周期,由三个单词的第一个字母来代表,即

周视:是接触事物的最先时间表现为小心谨慎地审察该事物或情境,尝试各种构念,对情境作出尽可能的解释。

先取:暂时先确定一种想法即在所有构念中选择一种。

控制:实现建构的阶段,如果我们选择了正确的构念,我们的“理论”就得到了证实,如果我们选择了不正确的构念,我们必须加以重新纠正。

固定角色疗法:

人们产生心理障碍是因为他们的概念结构系统的错乱或混乱,而不是过去创伤经验的残留。

心理治疗给的帮助表现在:

考察并检查他的概念系统;重新调整概念系统。

让病人以不同的方式建构事物,办法之一是让病人进行乔装假设,自称是另一个人,也就是说交给患者一个性格角色,要求患者照此行动正像演员扮演角色一样。首先扮演的角色应该十分不同于其本人的性格特点,目的是加速发展患者新的构念。治疗者在这个过程中,就成为患者的配角和助演者而不是导演,一般固定角色需要扮演两个星期,于是有效的心理治疗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充分表现。

●P293 行为预测论与控制点理论

行为预测理论:

潜在的行为或一定情境中特定行为的可能性是对奖赏的预期和目标奖励价值的函数。即一定情境中的潜在行为是预期×价值的函数。

行为潜势:

对于某一个体而言,某种行为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下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预期:

一个人认为在某种特定情境下如果选择了某种行为,它就能够带来某种相应的强化的可能性。

罗特还区分了特殊的预期和类化的预期:特殊的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在某一特殊情境中做出某种行为的成功率的预期;类化的预期是指个体对于自己在一般性的、相关或相似的多种情境下做出某种行为的成功率的预期。

强化的效价:

指行为者认为某种行为所带来的强化结果或强化物的相对价值的大小。

控制点理论:

控制点:一种对内-外控的类化预期(强化以来与自己的行为或不受自己控制)。大多数人都处于内-外控这个连续尺度的某一点上。

适应不良与行为改变:

行为适应不良的原因或类型:

1、低预期-高效价

2、冲突

3、缺乏能力

4、不适当的最低目标水平

5、无法分辨

●P300 人格的认知因素

个体的认知变量:

能力、译码和分类策略、预期、主观价值、自我调节系统

原型:

某类事物在个人心目中的典型形象

图式理论:

图式:帮助我们感知、组织、加工和利用信息的一种假想的认知结构。

图式的功能:1、感知环境的特征;2、提供了一个加工和组织信息的结构。

自我图式:从过去的经验中得到的、对自我的认知发现,组织和指导与自我有关信息的加工。

●第十章积极心理学

●P314 积极的含义:

积极心理学中的“积极”概念主要包含以下三重含义:1、积极是对前期集中于心理问题研究的病理学式心理学的反动;2、倡导心理学要研究人心理的积极方

面,如主观幸福感、快乐体验、乐观主义、自我决定、创造与健康等;3、强调用积极的方式来对心理问题做出适当的解释,并从中获得积极意义。

人格心理学重点讲解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人格心理学的特点及其研究主题 一、人格心理学的特点 从理性上考察这门课程: ①研究内容侧重:心理差异 ②研究策略强调:整体性 ③研究特征注重:内部稳定性 二、人格主题 ①人性哲学②人格结构③人格动力 ④人格成因⑤人格发展⑥人格测量 三、人格理论研究“范型” 范型:一定时期,在某一或多个学科中,多数科学家共同接受的理论和方法。 1、古典精神分析 2、新精神分析 3、特质伦每个流派侧重某一个或几个主题 4、行为主义学习论 5、人本主义 6、认知主义 四、人格理论研究的几大范型的优缺点 1、经典精神分析 优点: (1)为古典精神分析向新精神分析做了过渡 (2)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建提供了理论基础 (3)促进了家庭心理咨询和儿童教育的发展 缺点: (1)人格动力理论有一定的局限性 (2)整个人格理论不太系统 (3)有些理论假设有待一步考证 (4)社会环境仅局限于家庭环境 2、新精神分析 优点: (1)把潜意识理论的开拓性研究推向了新的里程碑 (2)扩展了新的理论领域,加强了相关学科的联系 (3)丰富了现代医学模式的内涵,发展了精神病学中心医学的理论和方法 缺点: (1)没有脱离精神分析的理论主体 (2)对未来社会的乌托邦式构想 (3)理论仍具有神秘色彩 3、行为主义学派 优点: (1)行为主义奠定了心理学的科学地位 (2)行为治疗的实用性 (3)行为主义研究领域的广泛性 (4)行为主义理论简洁、明了

缺点: (1)错误地将人类等同于动物 (2)行为评估信度、效度的质疑 (3)行为主义对人格的描述过于窄化 (4)忽视人格的稳定性 4、人本主义学派 优点: (1)关注积极方面 (2)应用广泛:①对心理治疗方法产生了重大影响②在管理和教育改革中的应用 缺点: (1)概念模糊,缺少实证的研究 (2)过分强调人的天赋潜能,忽视了社会与教育的力量 5、人格特质理论 优点: (1)注重研究的实证性 (2)提出了有价值的理论观点 (3)促进了人格测评工具的产生 缺点: (1)缺乏对特质概念的理论探讨 (2)缺乏统一的特质理论框架 6、认知学派 优点: (1)将实验研究技术带入人格研究 (2)将人格与认知问题有机结合 缺点: (1)人格研究的去人格化倾向 (2)认知理论范式缺乏系统性 第二节人格的界定及特征 一、人格的定义 人格是个体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起来的相对稳定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二、人格的特征 1、整体性(统合性) 2、稳定性 3、功能性 4、独特性 第三节人格理论的向度 一、了解人格心理学研究的几个理论向度 (一)自由论——决定论:这一问题主要涉及的是对人行为的决定因素是什么?是由其个人意愿自由控制,还是由不为个人意愿所控制的因素来决定? (二)理性——非理性:这一维度说明人的理性思维对人的影响有多大。 (三)整体论——分析论:这一维度划分了心理研究是对人进行整体研究还是分析研究

教师招聘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

教师招聘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论述:心理学的研究任务:(确定心理事实,揭示心理规律,揭示心理机制,揭示心理本质。) 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1. 有助于教师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2. 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3. 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异常的调试工作。 4. 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 1.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铁钦钠 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状态三种元素。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 2.机能主义心理学詹姆士杜威安吉尔 研究意识,把意识看成是一种持续不断、川流不息的过程。强调对意识作用和功能的研究。 3.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 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采用试验方法进行客观研究。 4.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 反对把心理作为一个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组织的意义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哥哥部分、各种元素的总和;部分相加也不等于全体;整体先与部分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5.精神分析心理学佛洛依德 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和无意识的研究。 6.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研究人格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强调人的目的性、创造性和价值,主张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潜能的实现。 7.现代认知心理学奈赛尔皮亚杰 把人的心理活动看作是信息加工系统,由感官搜集的信息,经过分析、存储、转换,然后加以利用 注意是心里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注意的分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郑雪《人格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4章 特质论——第6章 行为学习论)【圣才出品】

第4章特质论 4.1 复习笔记 一、奥尔波特的特质论 (一)奥尔波特简介 奥尔波特1897年出生在美国,是特质论学派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早在1921年,他就与其兄F.奥尔波特共同发表了《人格特质:分类与测量》,这部著作被公认为第一部阐述特质论的著作,对特质理论的形成起了奠基性的作用。 (二)特质的概念 1.特质的概念 一般认为,特质构成一个人完整的人格结构,由此引发人的行为和思想,它除了应答刺激而产生行为外,也能主动引导行为。 2.特质的特点 (1)特质不是有名无实的; (2)特质比习惯更具有一般性; (3)特质具有动力性; (4)特质的存在可以从实际中得到印证; (5)一种特质对另一些特质仅仅是相对独立的; (6)特质与道德或社会判断不同义; (7)特质既可以是某个个体所具有的,也可以是群体所具有的;

(8)行动甚至习惯与特质不一致时,并不证明特质不存在。 按照奥尔波特的理论框架,可能有三种解释: ①一种特质在每个人身上不是都具有相同程度的整合; ②同一个人也可能具有相反的特质; ③在某些情况下,人的行动只是短暂地不符合特质,因为刺激情境或一时的态度转变左右了人的行动。 (三)人格特质的研究法 奥尔波特认为,在人格特质研究中,可以采用两种研究方法: 1.常规研究方法 常规研究法着重探讨奥尔波特所说的“共同特质”(common traits)。在同一个文化中,如果要知道一个人在共同特质上的情况,可以通过将他与其他成员进行比较,以确定他在这一特质上所处的位置。 2.特殊规律研究方法 (1)基本概念 特殊规律研究法关心的是如何能够较好地阐明个体人格的独特的特质组合。 (2)评价 特殊规律研究法的优点在于,是被试而不是研究者决定了那些所要测试的特质。 (四)机能自主性 机能自主性是指一个成人现在进行某一活动的原因不是他原来要求行动的那些原因。

许燕《人格心理学》笔记及课后习题讲解 新精神分析学派(圣才出品)

第3编新精神分析学派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许多富有创造力和洞察力的心理学家开始探索精神分析的新道路。他们发展自己的人格理论,创立自己的心理学派,不过由于他们保留了弗洛伊德理论的基本概念与假设,因而被统称为新精神分析学派. 1.产生背景 (1)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经典精神分析学说经历了一场危机,从而失去了在心理治疗方面的垄断地位。1920年前后,经典精神分析学派陷入了危机。 (2)随着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经济危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国家,人类的处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种新的病态心理现象,即生活的无意义感、精神异化、焦虑、孤独、恐惧和忧郁,对此,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已明显力有不逮。另一方面,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都逐渐停滞下来,由激进退缩为顺从,企求得到人们的尊敬而不是创造出更为先进的理论。 (3)19世纪末,社会学、人类学相继成为独立学科。此类学科认为人是社会的产物,人的行为主要是由其生长的社会文化环境所塑造。在社会学科的影响下强调以社会文化因素作为人类精神生活基础的新精神分析理论便应运而生。 2.新精神分析学派诞生 20世纪30年代后期,新精神分析学派从经典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主义)分化出来。 (1)它反对以本我心理学为核心,反对以泛性论为动力的生物主义和悲观主义,突出自我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的重要价值和乐观主义精神。 (2)新精神分析学派把经典精神分析理论进一步从生物学、心理学领域转向社会学领

域,肯定了社会文化因素对人类行为的重大影响。 (3)在新精神分析学派中,霍妮、弗洛姆、沙利文和艾里克森代表了比较有影响的社会文化学派及自我心理学的理论观点,他们对精神分析理论进行了修正,创造出了一种清新的理论魅力。 表3-1新精神分析与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区别 理论要点经典精神分析新精神分析 人格结构本我自我 人格动力内心冲突社会文化、人际关系问题 人格影响童年经验社会文化影响与主观奋斗 人格发展性心理阶段终身发展 3.1霍妮的人格理论 一、理论观点 霍妮的人格理论,是在秉承弗洛伊德的一些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加以批判和修正,从而建立起来的社会文化观点的精神分析理论。 霍妮相信社会是人格形成的原因,也就是说,人格是在社会关系、文化背景以及人际交往中形成起来的,本能并非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因素,这也是精神分析社会学派的核心观点。霍妮认为自己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三方面:神经症的研究、精神疾病的治疗和女性心理学。下面将其在这些领域的观点做逐一介绍。 (一)人性观

人格心理学必考点

人格心理学整理的东西 一、 概念解释 1、人格:个体内在的行为上的倾向性。它表现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的自我,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予人特色的身心组织。 2、集体无意识:是由荣格提出的。指在个体生命的开始,每一个民族的成员具有某些共同的原始意念的思想,它是在种族进化和人类历史发展中所积累的心理上的沉淀物,由遗传的神经模式决定。 3、社会兴趣:是由阿德勒提出的。指人类和谐生活、相互友好的先天潜源。 4、特质:由奥尔波特提出的。是一种动机心理结构,一种先前倾向,使许多刺激在机能上等值。 5、机能自主:由奥尔波特提出的。是指一个成人现在进行某一活动的原因不是他原来要求行动的那些原因。 7、自我强化(自我调整):是由班杜拉提出的。指个体根据自己内在的标准和对外界环境强化的预期进行自我称赞或自我责备,以调整自己行为的过程。(即:自定标准奖惩自己。) 8、强化:是指利用强化物诱使某一操作行为的概率增加的过程。 9、替代强化:观察榜样(别人的行为)受到的强化,并非亲身经历的强化。 10、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相信自己能成功地做出某种行为的主观体验。 11、自我实现:是由马斯洛提出的。就是要求充分发挥个人的潜力和才能,对自身内在本性的更充分地把握和认可,是朝向个人自身统一,完整和协调的一种倾向。 12、自我:在罗杰斯看来,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心理现象的全部经验。是现象场中与个体自身密切相关的部分。 13、自我实现趋势:个体与生俱来的一种生存成长和促进其自身发展的需要。 14、机能评估过程:个体根据是否能够维持和提高自身来对自己的经验进行评估的过程。 人格: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的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是心理学家用来界定自己从事研究的某一个范围,反映了心理学家从不同的侧面对人格系统所作的描述。 人格的整体性:人格的多种成分和特质,并非孤立地存在,而是密切联系,整合成一个有机的组织。 人格的稳定性:指人格特质跨时间的持续性和跨情境的一致性。它并不排斥可变性。人格的变化体现在表现方式变化而

《人格心理学》习题整理

《人格心理学》习题整理

一、知识点:【绿色不考】【红色重点】 P3:1、人格,应该从两方面来理解:①外在人格,即个人被他人知觉和描述的方面; ②内在的人格,涉及一些内在因素,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个人被他人认为是这样的。 P5:2、(按照中国人的表达习惯)人格:是个人在各种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内在动力组织和相应行为模式的统一体。这一界定包含5层含义:①人格是指一个人外在的行为模式,即个人与环境的互动方式。 ②人格是指一个人内在的动力组织,包括:a稳定的动机,b 习惯性的情感体验方式和思维方式,c稳定的态度、信念和价值观。 ③人格是一种蕴于中、形诸外的统一体,由一些特质构成。。。 ④动力组织与行为模式的统一体意味着人格具有整体性、稳定性、复杂性、独特性(人格的基本特性)。 ⑤人格既是各种交互作用的结果,也是交互作用的过程。 P5:3、稳定性:人的思想、感情、行为具有剖跨时间的连续

性、跨情境的一致性。 P9:4、通过一个例子,理解几大人格理论的区别! 5、人类探索人格、构建人格理论的目的? 描述、解释,预测、控制(or改变) P10:6、人格理论要回答什么问题? 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②他为什么是这个样子的? ③他是如何变成这样的?④他是健康的吗? ⑤他会不会改变? ⑥如何帮助他改变? P12:7、人格测评的用途? ①了解当事人的一种途径, ②评估心理治疗方法的效果,③临床心理诊断技术, ④人员选拔和人力资源管理。 P23:8、负相关 P27:9、什么是社会称许性?按照社会期望他们的样子来展现自己,而非依据真实状况作出选择。 P28:10、控制组?不接受实验处理的被试组 P31:11、相关研究不能证明。。因果关系;实验研究方法。。。P33:12、投射测验、投射作用P99

郑雪《人格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新精神分析【圣才出品】

第3章新精神分析 3.1复习笔记 一、个体心理学 (一)阿德勒生平 阿德勒出生在奥地利维也纳。l912年,他创立了“个体心理学”。1937年病逝于苏格兰。阿德勒的主要著作有《论神经症性格》(1912)、《器官缺陷及其心理补偿的研究》(1917)、《个体心理学的实践与理论》(1919)等。 (二)器官缺陷、自卑感、追求优越与社会兴趣 1.器官缺陷与补偿 (1)基本理论 阿德勒认为几乎所有人在生理上或多或少都有缺陷,这些生理上的伤害给人的身心机能的正常运转及发展造成种种问题,因而有必要给予解决。 (2)个体补偿的基本途径有两条: ①集中力量发展功能不足的器官; ②发展其它的机能来弥补有缺陷的机能。 (3)器官缺陷具有两方面的作用: ①为个体的生存发展带来不便; ②有可能成为推动个体发展的动力。 2.自卑感

(1)儿童通过和成人比较产生自卑感;成人通过社会比较产生自卑感。 (2)自卑感虽然是消极的、不愉快的感受,但自卑感也会成为推动人积极向上的动力。 (3)阿德勒认为,儿童用先天的“侵犯驱力”来克服自卑感。后来,阿德勒将“侵犯驱力”改为“男性反抗”。 3.追求优越 (1)阿德勒认为人类行为的根本动力就是追求优越。 (2)追求卓越的双重性 ①它可以激励人去追求更大的成就,使人的心理得到积极的成长; ②有的人会因为追求自己个人的优越而忽视社会与他人的需要,从而产生“优越情结”。 4.社会兴趣 阿德勒认为,社会兴趣是所有人具有的一种先天需要,一种与他人友好相处、共同建设美好社会的需要。 (三)生活风格与造性自我 1.生活风格的定义 阿德勒把个人追求优越目标的方式称为“生活风格”。 2.生活风格的类型 (1)根据社会兴趣可大致分为两种: ①正确的和健康的生活风格; ②错误的和病态的生活风格。 (2)阿德勒根据兴趣的程度,划分出四种类型的人: ①统治-支配型:这种人喜欢支配和统治别人;

人格心理学复习提纲

选择、填空、名词解释 ★威特金的心理分化表现为 1.自我与非我的分化 2.心理机能的分裂 3.神经生理分化 自我—非我的分裂可以通过两种技能即认知改组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的测量来确定。 心理机能分裂的程度可以通过对冲动有组织的控制和特殊化的防卫这两个方面表现出来。 ★人格建构的基本假设和推论 基本假设: “个体的信息加工过程被他对事件的预期所引导。” 11个推论 1.建构推论:一个人通过对事物的反复建构来预测未来事件。 2.个体推论:人们在建构事件时的方式各不相同。 3.组织推论:每个人在预测事件时都会自然形成一种包括结构顺序关系的建构体系。 4.两分推论:一个人的建构体系包含种种两分结构的构念。 5.选择推论:每个人在通过自己的建构体系对某事物作出预期时,他都会在两分结构 中做出选择。 6.范围推论:一个结构只能对有限范围的事件做出预测。 7.经验推论:一个人对外界事物的建构与他个人的学习经验有关。 8.调整推论:个人构念系统的变化与调整要受到构念渗透度的制约。(是否可容纳新) 9.片断推论:个人构念系统中存在彼此分离、不一致的亚层次构念。 10.共同性推论:建构经验方式的共同性可以导致人们心理与行为的相似性。 11.社会性推论:个体在建构自己的构念时,会在社会交往中扮演了他人的角色,以便 更好地理解对方、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 ★控制点理论由罗特提出 ★EAS气质模型划分了三个气质维度: 1.情绪性 2.活动性 3.交际性 ★班杜拉观察学习过程分为四个主要组成部分: 1.注意过程 2.保持过程 3.动作再现过程 4.动机过程。 ★阿尔波特认为有3种类型的特质: 1.根本特质——在顶层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 种,是心理学与应用学的交叉学科。 2、研究内容:五要素三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帮助教师准确的研究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 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 6、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报告中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表 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7、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 变化。 8、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9、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初中阶段,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2)青年初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10、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11、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12、2岁时口头语言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关键期。 1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具备了可逆思维 14、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6、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自主敢对羞耻感与怀疑(2-3)主动敢对内疚感(4-5)勤奋敢对自卑感(6-11)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17、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18、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9、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生理自我(3岁)到社会自我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2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21、学生间的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威特金)、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性。 22、世界上著名的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23、性格: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 24、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性与顺存性)。 25、学习的实质:(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6、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区别:(1)人类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

郑雪--人格心理学 读书笔记

第一章人格心理学概论 第一节、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1 人格--简单的说,是指人与人之间在心理与行为上的个体差异。(至今学术界对这个概念的内涵还是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人格一词源于拉丁文,其意指面具、脸谱。 人格的现代定义: 1、罗列式---是一切生物个体的先天倾向、冲动、趋向、欲求和本能,以及有经验而获得的倾向和趋向的总和。 2、整合的或完形的 3、层次性定义 4、适应性,受达尔文影响 5、区别性 奥尔波特的人格定义:人格是在个体内在心理物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它决定人对环境适应的独特性。 本书的人格定义: 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1、一个个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相互联系而形成的有着一定组织和层次结构的模式,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多侧面、多层次与多因素的统一体。 2、心理行为模式是独特的,是人的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体。 3、相对稳定的,在时间上的前后一贯性和空间上的普遍性。同时在人的一生中具有可塑性和可变性。 4、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八个主要的人格心理学理论体系: 1、古典精神分析 2、新精神分析 3、特质论 4、行为学习论 5、交互作用论 6、生物学论 7、人本主义 8、认知论 第二节、人格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6 心理学有一长期的过去,但仅有一短期的历史。 1937年,奥尔波特发表《人格:心理学的解释》,标志着人格心理学的诞生。 第三节、人格心理学理论--26 1、人格的前科学理论 前科学理论--日常生活经验,非正式、系统理论。 科学理论--有一套正规的符号系统,反映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要求客观性、逻辑性、系统性等。 5、评价人格理论的标准 精准性、可检验性、概括能力、简洁性、逻辑一致性、有用性

2018人格心理学复习要点

2018年人格心理学期末复习要点 1.人格的定义(P5) 人的稳定而独特的行为模式及其内在动力组织的统一体 2.人格的基本特性(P5) 整体性、稳定性、复杂性、独特性 3.人格分析的三个层面(P7) 种属共有、群属共有、个属特有 4.人格研究的三种方法及各自的优缺点(P20-30) 个案法评价:优势 生态效度高 深入性强 独特性好 ;劣势 代表性弱 专业性强 主观性明显 相关法评价:优势 代表性强 效率高 提出假设主要方法 ;劣势 不能得出因果关系 很难消除社会称许性 牺牲独特性 实验法评价:优势 能够得出因果关系结论 较好实现对变量的控制 ;劣势 生态效度弱 成本高 专业性强 5.人格投射测验(P33-35) 概念:让人对模糊不清的刺激信息进行自由反应,以评估其人格的方法。 类型:罗夏墨迹、主题统觉、画画测验等。 优势:反应的真实性高;操作简单。 劣势:解释困难;主观性太强。 6.测评的评价:信度、效度(P38) 信度:测验的可靠性(稳定性) 效度:测验的准确性(目标性) 7.Allport的人格结构理论(P44-45) 统我-特质-态度-习惯-反射 反射是对外界刺激的本能随机反应;习惯是对具体刺激的特定反应;态度是诸多习惯引起的情感倾向;特质乃是人格中最基本和最稳定的单位,当一个人具有某种特质时,他的思想和行为会具有经常朝某个方向反应的倾向;统我:是人格中趋于内在统一的所有方面,包括个体内部对自我认同感和自我提升的所有方面,是客观存在的“我”的所有方面。 8.Catell对特质的区分:表面特质与根源特质(P51) 表面特质: 从外部行为能直接观察到的特质 个体相对外显的特质 彼此之间并没有相互的关系 根源特质:内在的、稳定的、作为人格结构的基本因素的特质 由表面特质推断而来 彼此相关、共同变化的一系列特征 9.Catell的根源特质确定方法:因素分析(P53) 10.Eysenck的大三人格模型(P56) 外向性(extraversion)反映的是人的活动性指向和强度 神经质(neuroticism)反映了人情绪的稳定性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梳理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 第1章绪论 1、医学心理学概念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和患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及规律,并利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科学。 2、医学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1)研究心理因素在各类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2)研究心理因素特别是情绪因素对机体各器官生理、生化功能的影响 3)研究人格心理特征在疾病发生和康复中的作用 4)研究如何通过人的认识第心理功能支配和调节自身的生理功能 3、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医学心理学研究方法分为观察法(包括自然观察法和控制观察法)、调查法(包括晤谈法和问卷法)、测验法和实验法;根据所研究的对象多少,还可分为个案法和抽样法;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时间性质,可分为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 第2章心理学基本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心理动力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基本内容可概括为五个方面:潜意识理论、人格结构理论、性心理发展理论、焦虑与心理防御机制和释梦理论。 1、潜意识理论 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 Ⅰ意识:能被个体察觉到的心理活动(感觉、知觉、情绪、思维) Ⅱ潜意识:无法被个体感知到的那部分心理活动(动物性本能、冲动,经验,欲望,动机) 1)潜意识是人类活动的原动力所在 2)潜意识是精神分析理论的重要概念之一,理解潜意识对行为特别是对变态行为的影响,是理解精神分析思想的关键。 Ⅲ前意识:介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 前意识保持对欲望和需求的控制,使其尽可能按照外界现实规范的要求和个人 道德来调节,是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缓冲区。 潜意识中的心理活动只有经过前意识的审查、认可才能进入意识。 2、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冲突和相互协调构成了人格的基础。本我追求本能欲望的满足,是生存的原动力;超我监督、控制个体按照社会道德标准行事,以维持正常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自我则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冲突,使个体适应环境。 Ⅰ本我:与生俱来的、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存在于潜意识的深处,代表人的生物性本能和冲动,主要是性本能和破坏欲。遵循“享乐原则”,本我冲动永远存在。 Ⅱ自我:个体出生后在与现实接触中由本我发展分化而来,大部分存在于意识中,代表着理性与审视。遵循“现实原则”,自我的成熟水平决定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Ⅲ超我:个体成长过程中所形成的道德化的自我,是个体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将社会规范、道德观念第内化的结果,属于道德、良心的部分,是人格的最高形式和最文 明的部分,遵循“至善原则”。

人格心理学(郑雪)要点括

《人格心理学》(郑雪) 1、人格心理学定义 人格是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2、人格心理学的八大主要学派 古典精神分析、新精神分析、特质论、交互作用论、生物学派、行为学习论、人本主义和认知论。 3、人格心理学的任务 (1)在理论上探讨人格心理学学科本身的一般性理论问题如对象、任务、体系、历史、发展、理论评价、一般方法、研究途径,人格的基本问题如人性、善恶、结构、因素。 (2)在实践上探讨如何对人进行测量评估、健康咨询与治疗、选拔应用。 4、人格心理学的特点 更重视个人的差异性和特殊性,更注重人心理的内部稳定性和持续性,是对人格的系统全面探讨。 5、中国古代人格心理学思想 (1)人性论:孟子、荀子。 (2)性习论:商代伊尹、孔子。 (3)理想人格:燕国才十八特征论、庄子消极自然论。 (4)人格形成与完善:孔子四因素论、荀子化性起伪论。 (5)人格心理评估与考察:唐尧对舜的迷津测验、刘劭的八观五视。 (6)人格分类:黄帝内经五类型、孔子三类、刘劭十二类。 6、西方古代人格心理学思想 (1)理性论:普罗太哥拉、苏格拉底、柏拉图。 (2)中性论:亚里斯多德灵魂蜡板说、爱尔维修、霍尔巴赫。 (3)善论:伊壁鸠鲁快乐主义论、蒙田人文主义人性自然论、卢梭天赋人权人性说。(4)恶论:基督教神学原罪论、霍布斯唯物论。 (5)人格结构论:柏拉图理性意志情欲三因素论、亚里斯多德理性认识与情感意志二因素论。 (6)人格发展与改造观:柏拉图美德教育诱发轮、亚里斯多德实践得中庸道论、霍布斯理性改造恶性论。 (7)理想人格: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论、柏拉图智慧勇敢节制正义论、亚里斯多德美德中庸论。 (8)人格观察评估:亚里斯多德形相学、拉瓦特形相学拾零、鲍多笔迹论、乔恩笔迹学体系、弗朗茨 ·加尔颅相学。 (9)人格分类学:柏拉图三类法、希波克拉底体液说、康德心理四气质说。 7、人格心理学的建立 (1)心理测量运动:贝塞尔个体差异、高尔顿个体测量(《人类才能及其发展的研究》《遗传的天才》)、卡特尔常模(《心理测验和测量》)、西蒙智力量表。 (2)欧洲近代临床精神病学:皮奈尔定精神病、精神病因躯体派与精神派、魏斯麦催眠术、弗洛伊德创第一个人格心理学体系精神分析。 (3)其他学派如行为主义、完形心理学、文化人类学也影响现代人格心理学形成。 (4)美国阿尔波特1937年《人格:心理学的解释》标志人格心理学的诞生。 8、人格心理学的发展 (1)20世纪30-60年代:新精神分析、行为学习论与社会学习论、特质论、人本主义、认

人格心理学重点

一、选择填空 1、1937年,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发表名著《人格:心理学的解释》,标志着人格心理学的诞生。 2、人格心理学产生的来源最主要有两个:一是心理测量运动,二是临床精神病学的发展。 3、1900年,弗洛伊德发表《梦的解析》,标志着古典精神分析的形成。 4、弗洛伊德提出的几种防御机制:压抑、否认、投射作用、合理化作用、移置、反向作用、认同作用、固着作用、升华作用、退化作用。(KP84) 5、性心理发展的五个阶段:口腔期(动欲区:口腔)、肛门期(动欲区:肛门)、性蕾期(动欲区:生殖器)、潜伏期(性欲被移置为替代性的活动)、生殖期(动欲区:生殖器) 6、弗洛伊德的研究方法:自由联想法、梦的分析(两种方式:符号化、梦的制作)、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分析、幽默。 7、1911年,阿德勒创立了“个体心理学”。 8、阿德勒人格动力概念:器官缺陷、自卑感、追求优越与社会兴趣。 9、1939年,哈特曼发表著名的《自我心理学和适应问题》一书,标志着自我心理学正式成立。 10、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1岁) 自主对羞怯和疑虑(1~3岁) 主动对内疚(3~6岁) 勤奋对自卑(6~12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20岁)亲密对孤独(20~25岁)繁殖对停滞(25~65岁)(KP116-118) 11、霍妮提出了神经症的双重衡量标准:文化标准和心理标准。 12、弗洛姆把人的性格分成两个部分:个体性格和社会性格。 13、卡特尔把动力特质分为三种:能、外能(包括态度和情操)和辅助。 14、默里创立了研究无意识心理过程的著名方法,即“主题统觉测验”。 15、荣格强调人格的统一性与整体性。三个不同层次人格结构:意识、个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 16、荣格根据两种态度或倾向性,把人划分为内倾型和外倾型。 提出四种心理功能:思维、情感、感觉和直觉。 17、艾森克认为存在着三个基本的人格类型或人格维度:外倾性(内外倾)、神经质和精神质。 三个基本维度的生物学基础:内外倾(皮层唤醒水平)、神经质(边缘系统)、精神质(男性生物特性,特别是雄性激素分泌) 18、斯金纳将强化按间隔时间和频率特征分为两大类:连续强化和间歇强化。 19、多拉德和米勒认为学习的发生离不开四个要素,它们是:内驱力、线索、反应和强化。 20、学习就是在各种习惯族系等级系统中,反应等级不断重新组合的过程。 21、多拉德和米勒将原有反应等级不能解决当前问题的情况叫做学习困境(学习的前提/基础)。 22、冲突的种类:接近—接近冲突(指两个目标具有同等的诱惑力,都是诱发接近趋向的目 标时所发生的冲突) 回避—回避冲突(指一个人必须在两个否定目标中选择其一,即同时面对 两个目标都只能诱发回避趋向时所发生的冲

组织行为学考试重点知识整理

组织行为学 一:组织行为学的定义 1定义: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这一定义包括三层含义: 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 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的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2组织: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性安排它的存在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组织是人组成的集合(2)组织是适应于目标的需要(3)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 3三大要素:观察,个体,群体 二:霍桑试验《案例》 1:这一试验表明:为了维护班组内部的团结,可以放弃物质利:益的引诱。由此提出“非正式群体”的概念,认为在正式的组织中存在着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群体,这种群体有自己的特殊的行为规范,对人的行为起着调节和控制作用。同时,加强了内部的协作关系。2:主要内容 (1)职工是社会人(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3)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 3:案例反思 为什么会有富士康11跳? 梅奥等人通过霍桑试验得出结论: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受到物理的、生理的因素的影响梅奥的“社会人”假设的基本要点是:(1)传统管理把人性假设为“经济人”这是不完全的,人应该是社会人。除了物质条件外,社会心理的因素对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有很大的影响。(2)传统管理认为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工作方法和工作条件。霍桑实验结果表明:生产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职工的士气,而士气取决于职工在家庭、企业及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是否协调一致。(3)传统管理只重视人的正式组织团体、注意团体结构、职权划分、规章制度等对人的行为的影响;而梅奥则注意非正式团体,无形组织的作用,其有着特殊的规范,影响团体成员的行为。(4)提出了新型领导的必要性,这种领导关于倾听和沟通职工的意见,使正式团体的经济需要和非正式团体的社会需要取得平衡。 4:总之,霍桑实验表明,人不是经济人,而是社会人,不是孤立的、只知挣钱的个人,而

心理学姚本先版重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心理学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或心理活动包括:①心理状态:注意,意识,灵感②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③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点。 3、心理学基本观点:①心里对物质载体的依存性。人脑是人的心理活动的物质载体。②心理与环境的相互制约性。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人脑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记过。 ③个体心理活动的主体性。人的心理活动的主体性表现在:a.心里是人脑的主观映像b.人对现实的反映总是通过个体的主观世界的折射而实现的。c.人对现实反映的主观能动性d.人的心理的主体性最重要的特点在于人的意识性 4、心理学的理论取向:①心理生物学理论取向②行为主义理论取向③任职理论取向④人本主义理论取向⑤现象学理论取向 5、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岗第一个有影响的心理实验室,开设实验心理学。标志心理科学的诞生和独立。 6、心理学的任务:描述,解释,预测,控制,提升。 7、心理学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测验法,调查法,个案法。 第二章心理发展理论 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随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获得新结构或引起心理结构发生改变得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的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 2、遗传和环境的关系:①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②心理成熟影响心理发展的速度和水平③环境和教育是心理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第三章认知理论 1、意识是心理反应的高级形式,是人区别于动物所特有的心理现象,是个体所能觉察到的心理活动的总和。个体的意识有三个特点:概括性,自觉性,能动性。 2、无意识也称为潜意识,就是不能为人所觉察到的个体心理活动的总和。做梦,口误,笔误。 3、睡眠的5阶段:①睡眠开始,昏昏欲睡②浅睡阶段,开始正式睡眠③④阶段为深睡阶段,不易叫醒,脑电波形有变化所以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⑤快速眼动阶段,睡眠者的眼球呈现快速跳动的现象。 4、注意是指对一定的对象的指向和集中的心理活动。两个基本特征: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从众多的事物中选择出要反映的对象;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在选择对象的同时,对别的事物的影响加以抑制不予理会,以保证对所选对象做出清晰的反映。 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维持功能,调节功能。 6、注意的种类:①无意注意: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自然而然地发生的注意。(引起人无意注意的刺激物特点:刺激的强度,刺激之间的差异程度,刺激的变化,刺激物的新异性)②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的并在必要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对活动任务的认识;对活动的间接兴趣;个体的意志努力;对活动的精心组织)③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形成的条件:对活动浓厚的兴趣;活动的自动化) 7、注意的品质:①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够觉察到的对象的数量。②注意的稳定性,也成注意的持久性,是个体将注意保持在某一活动或对象上的时间的久暂性。③注意的分配指个体的额心理活动同事指向不同的对象的特点,一心二用。 ④注意的转移。从一个对象转到另一个对象。

人格心理学重点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人格: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2自然恢复:一个已经消退的行为反应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可能会在没有经过任何再一次强化学习之后重新出现,这就是自然恢复现象。 3根源特质:根源特质处于人格结构的内部,是人格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一个人行为的最终根源。 4个性化:所谓个性化,就是一个人愈来愈意识到自己的独特性、愈来愈富于个性、愈来愈不同于他人的过程。 5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 6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对外部世界的某种认识活动的特征或方式。 7自我效能感:即指个体相信自己能成功地作出某种行为的主观体验。 8社会兴趣:社会兴趣是所有人具有的一种先天需要,一种与他人友好相处、共同建设美好社会的需要。 9自我实现:两层含义,一是作为一种人格的自我实现,二是作为一种基本需要或动力的自我实现。自我实现的过程意味着发展真实的自我,发展现有的或潜在的能力。简答 1简述埃里克森关于人格发展阶段的名称。 埃里克森所划分的人格发展为八个阶段,描述了人格的终身发展过程。 (1)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1岁);(2)自主对羞怯和疑虑(1~3岁);(3)主动对内疚(3~6岁);(4)勤奋对自卑(6~12岁);(5)同一性对角色混论(12~20岁);(6)亲密对孤独20~25岁;(7)繁殖对停滞25~65岁;(8)自我整合对失望(65岁至死亡)。 2简述弗洛伊德关于无意识的特点。 无意识部分的主要成分是原始的冲动和各种本能、通过种族遗传得到的人类早期经验以及个人遗忘了的童年时期的经验和创伤性经验、不合伦理的各种欲望和感情等。其特点如下:(1)无矛盾性;(2)无时间性;(3)在无意识中不存在任何否定、怀疑和不相信的成分;(4)非现实性;(5)无意识观念的能量远比前意识或意识中的观念的能量大,因而它更机动、更灵跃,易于变形和替换。 3简述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的特点。 (1)特质不是有名无实的;(2)特质比习惯更具有一般性;(3)特质具有动力性;(4)特质的存在可以从实际中得到印证;(5)一种特质对另一些特征仅仅是相对独立的;(6)特质与道德或社会判断不同义;(7)特质既可以是某个个体所具有的,也可以是群体所具有的;(8)行动甚至习惯与特质不一致时,并不证明特质不存在。 4简述场依存—场独立性的认知方式的特点。 (1)它们是过程变量,而不是内容变量。(2)普遍性,亦即场依存—场独立性体现在广泛的认知操作中。(3)稳定性,人们在场依存—场独立性维度上的位置是稳定的,不因时间而发生显在的变化;(4)中性,不像能力那样有高低好坏之分。 论述 1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你对自我实现理论的理解。 自我实现是马斯洛的一个重要理论,它包含自我实现的本质、类型,自我实现者的特征、自我实现的途径等方面的内容。 自我实现有两层含义:一是作为人格的自我实现,二是作为基本需要或动力的自我

【基础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基础心理学部分 1、基础心理学是研究(正常成人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基础学科) 2、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心理特性) 3、心理过程包括(认识、情感和意志) 4、个体的心理特性表现为他的(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5、心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6、动物心理发展经历了(感觉、知觉和思维萌芽)三个阶段 7、灵长类动物能够认识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因此它们的心理发展到了(思维萌芽阶段) 8、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冯特) 9、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该实验室创建于(1879年) 10、冯特和铁钦纳是(构造心理)学派的创始人 11、机能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特点是(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 12、格式塔心理学主张(从整体上来研究心理现象) 13、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华生) 14、人本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罗杰斯和马斯洛) 15、生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能) 16、神经元是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的 17、神经元中接受外界刺激或接受前一神经元传来的神经冲动的部位是(树突) 18、前一个神经元和后一个神经元彼此接触的部位叫(突触) 19、神经系统是由(外周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组成的 20、外周神经系统是把(中枢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运动器官、内脏器官)联系起来的神经结构 21、外周神经系统从解剖上分包括(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 22、从功能上划分可以把外周神经分为(躯体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 23、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组成 24、中枢神经系统是由(脊髓和脑)组成的 25、脑是由(脑干、间脑、小脑和端脑)组成的 26、脑干包括(延脑、桥脑和中脑) 27、网状结构是(调节睡眠与觉醒的神经结构) 28、丘脑是(皮层下较高级的感觉中枢)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