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幼儿园区域活动研究的学科视角——兼论科学与数学区域活动的开展

幼儿园区域活动研究的学科视角——兼论科学与数学区域活动的开展

幼儿园区域活动研究的学科视角——兼论科学与数学区域活动的开展
幼儿园区域活动研究的学科视角——兼论科学与数学区域活动的开展

幼儿园区域活动研究的学科视角——兼论科学与数学区域活动的开展幼儿园区域活动是当前幼教实践研究的热点之一。在有关区域活动的探讨中,“儿童立场”“游戏化”“整合”等关键词频繁出现。诚然,区域活动作为一种让幼儿更自由、自主的活动形式,应该从幼儿出发,应该具有游戏性,应该关注幼儿多方面的发展,等等,这些观点不仅正确无疑,而且是我们在过去的实践中比较忽视的,需要加以强调。但是,如果将这种强调绝对化、简单化,则会给实践带来另一种伤害。我曾在幼儿园里见到有的教师在指导区域活动时纸笔不离手,他们忙于写观察记录、填评价表,却无暇和幼儿进行真实有意义的互动;有的教师认为区域活动就是让幼儿随便玩、自由玩,似乎幼儿只要玩了就自然会获得发展;还有的教师心中谨记课程整合的理念,以至于对任何活动的分析与反思都能扯到五大领域的方方面面,然而对于幼儿在活动中究竟能获取什么样的学习经验,却缺乏深入的理解。显然,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这些教师用一种简单化的非此即彼的观点来看待问题,来评判实践中的行为。事实上,彼此对立的两个事物,并不一定就是相互排斥的,有时甚至还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强调观察幼儿不等于就不能干预幼儿,强调游戏化不等于就没有学习,而强调整合也不等于就不需要学科方面的考虑。

然而,问题的解决并不那么简单。教师在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摇摆不定、无所适从,与其说是源于其观念层面的模糊,不如说是源于他们在儿童发展与教育方面知识的缺乏。可以说,很多时候,所谓教育观念的转变与革新,在教师缺乏具体的教学知识和策略(即对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具体内容的理解以及基于这些具体的理解而形成的教学策略)的支持时也只能停留在口号上。这正是本文提出区域活动研究的学科视角的理由。

什么是学科视角

“学科”这一概念是和知识相联系的。人类早期的知识总量有限,各方面的知识笼统地联系在一起,知识的界限并不清晰。例如,围绕农业生产和生活,人类积累了很多在今天看来属于天文、地理、气象、植物、水利等多个学科的具体知识。随着知识的丰富和抽象化,一个个独立的知识系统开始形成,这就是学

科。不同的学科有各自独特的研究内容、研究范式乃至话语体系(概念体系)。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又产生了很多新的学科,同时丰富了人类的知识。

在学校教育中所使用的“学科”概念,其意义更为广泛。从最初的意义上讲,学校担负着传递人类文化的任务,而学科教学是传递学科知识的一种基本形式。当然,学校教育中的“学科”不可能完全按照学科知识的逻辑来编排,还需考虑儿童掌握知识的特点,也就是所谓的心理的逻辑。因此,学校教育中所教的“学科”已不仅仅是知识范畴的概念,而是指符合儿童心理逻辑的知识体系。

除了传递人类文化,学校教育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促进儿童的发展。对于学前教育而言,则更是如此。在这里,学科的意义并不局限于某一个知识体系,而是指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内容体系。同样,本文所指的学科视角,是指对儿童学习与发展的不同领域的特殊性的关注。

有些学者尽量回避在幼儿园课程中提及“学科”的概念,因为这容易让人联想到上个世纪分科教学的理念。的确,幼儿阶段的学习不是学科化和概念化的学习,而是整合性和经验性的学习。但这不是抛弃学科方面考虑的理由,因为整合必须是在学科基础上的整合,而经验也是以概念为指向的经验。学科的视角向来是构成课程的重要基础,幼儿园课程也不例外。无论幼儿园的课程采用什么样的形式,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内容是客观存在的,不同领域内容之间的差异性也是客观存在的。即使今天很多幼儿园早已不再采用分科的形式来组织课程内容,学科也仍应存在于教师心中,成为其设计与实施课程的依据。

学科视角对于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意义

内容和形式是两个密切联系的范畴,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形式如果不切合内容,那么它就没有任何价值了。区域活动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的存在价值取决于它所承载的内容。因此,对幼儿园区域活动的研究,既要有对这种活动形式及其特点的研究,也要有对活动内容的研究,并且要把这两者结合起来。

在当前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实践中,一个明显的不足就是对形式的关注多于对内容的关注。教师被反复告知区域活动是一种让幼儿自由、自主的活动,是一种个别化、个性化的活动。然而,教师如果缺乏对活动内容的真正理解,这些教育理想是无法实现的。教师可能会很困惑,为什么幼儿对自己精心设计的活动

并不感兴趣或者兴趣很容易转移。他们会很无助地看着幼儿在各种活动之间频繁地切换或者无所事事地游荡而不能干预,此时,理想中自由、自主的活动就变成一种随意和任性的行为了。教师可能也想关注每个幼儿的个别差异,可是他们对幼儿的观察只有个别,没有差异,或者说他们看到的只是幼儿表面上的差别而无法理解其背后的意义,最终也无法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

因此,区域活动作为一种形式,只有当它承载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具体内容时,它才真正是有意义的。教师需要理解幼儿的活动内容:他们学什么、怎样学,并在幼儿的活动中真正看到幼儿的学习,这样才有可能进一步思考如何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如何根据幼儿的个别差异进行差别化的指导。

学科的视角,也就是内容的视角。没有学科的视角,教师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内容的理解就只能是笼统、模糊的,对幼儿的活动指导也必定是盲目、随意的,从而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儿童立场”。以学科视角研究幼儿园的区域活动,能促使教师关注并理解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不同内容,把握各学科独特的内容体系和学习方式。其意义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理解学习内容区域活动的内容隐藏在材料以及材料的操作方式之中。教师在设计区域活动时如果有学科视角,就会更多地考虑材料的结构性,即考虑材料蕴藏什么样的学习经验,而不仅仅考虑材料的外观如何新颖、如何吸引幼儿注意。

评估学习表现区域活动是个别化的学习形式,因此教师有条件对幼儿进行个别化的观察与指导。但教师想要真正看到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不同水平,还需对学习内容有深刻理解。有了学科视角,就有了解读幼儿学习表现的基本框架。

推动学习进程区域活动不同于集体教学的地方还在于它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和干预,将幼儿的学习不断推向深入。但是如何把握干预时机,做到进退自如,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教师如能准确解读幼儿的学习状况,就有可能较好地把握教育机会,推动幼儿的学习进程。

对幼儿园科学与数学区域活动的研究:寻找内容与形式的结合点

科学与数学是幼儿园课程中学科性较强的学习内容,同时也是以动手操作为基本学习方法的内容,因此是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常设内容。如何开展科学与数学区域活动,成为我们研究与实践中关注的焦点。我们的基本立场是:既要坚

持科学与数学的学科性,又要充分发挥区域活动这种形式的独特优势,把学科的教学目标与区域活动形式结合起来,寻找内容与形式的结合点。我们的探索与思考主要集中在活动内容和活动过程两个方面。

有关活动内容的研究,重点在于探讨如何将学科内容经验化,将科学与数学的学习内容转化为幼儿可以通过区域活动获取的学习经验。

科学学习内容的来源及选择标准向来是教师感到难以把握的问题。从学理上说,科学的学习内容既要联系幼儿的生活经验,又要蕴含基本的科学概念,应该是二者的交集。而在以往的实践中,科学区域活动内容设计的随意性较大。教师比较擅长从幼儿的生活中寻找有趣的问题、材料或实验,至于其中究竟蕴含什么样的概念,幼儿又如何通过探究的过程获得对这个概念的理解,教师的认识是相对模糊的。这就需要教师以学科视角重新审视区域活动内容,找到学科内容与幼儿学习经验的连接点。

数学区对内容的要求又有所不同。与科学学习内容的开放性不同,数学学习的内容具有系统性。即使是区域活动,教师所提供的内容也应该循序渐进,遵循幼儿数学学习的路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各年龄阶段幼儿的数学学习与发展(对这个问题的详细阐述参见作者发表于本刊xx年1、2期的《数学区角活动的教学属性及其现实指导意义》一文。扫描本文末尾二维码可阅读该文——编者注)。

在选择区域活动内容时,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要采用区域活动的形式而不是集体教学的形式。我们的观点是:不能为了进行区域活动而进行区域活动,也不因推崇区域活动而排斥集体教学。区域活动的优势在于可以保证每个幼儿有充分的操作学习机会。因此,那些主要依赖个人操作的学习内容,更适合采用区域活动的形式。而有些内容也离不开集体的讨论交流,因此,我们可以将区域活动形式与集体教学形式相结合。

有关活动过程的研究,重点在于探索如何发挥区域活动的优势,以满足幼儿科学与数学学习的需要。

从学科的视角来分析,幼儿的科学与数学学习具有鲜明的学科特点:(1)需要通过动作水平上的操作以获取具体的学习经验,建构概念。(2)需要重复性的动作或操作以巩固经验或发现。(3)需要通过问题解决的学习方式以活化知识,

发展能力。(4)需要成人提供各种支架(如启发引导)以促进其思维发展。

从表面上看,区域活动给幼儿提供了各种操作机会,幼儿拥有集体教学中所无法实现的自由、自主,似乎可以满足以上所列的种种需要。然而,现实的情形并不是这样简单。让幼儿自由选择、自主决定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将幼儿的自由、自主引向促进其发展的轨道。而这正是区域活动作为一种教学活动形式所应具有的本质禾口内涵。

我们认为,教师在区域活动过程中的指导,应以促进幼儿的学习为旨归,其重点在于平衡以下关系:

游戏与探究要给幼儿纯粹的“玩”的机会,而不总是在探究问题、寻找答案。游戏是一种愉快的重复与练习,也是孕育问题的摇篮。而探究是一种目的性、方法性很强的求知活动。在幼儿阶段,很多活动是处于游戏与探究之间的,很多时候幼儿会在两者之间切换。教师应提供多种不同性质的活动,也应接纳幼儿不同的活动状杰。

自由与限制区域活动中幼儿拥有自由是天经地义的,但无目的的自由就是放任。教师不必忌讳给幼儿限制。没有规则,就没有真正的问题解决。当然,这些规则应该是和幼儿共同商量决定的,这样才能真正唤起幼儿在活动中的问题意识。

自主与干预教师应该给幼儿机会进行选择和尝试,哪怕是失败的经历也是有价值的。教师也应该适时介入和干预幼儿的活动,但这必须建立在对幼儿的观察与理解的基础上。

个别与集中区域活动以个别化学习为基本组织形式,但也不必排斥集中的形式。例如,在向幼儿介绍活动、抛出问题时,或是组织幼儿分享交流时,集中活动是更有效的形式。

以上对区域活动过程的见解,也许不那么符合理想化的“儿童中心”理念,却是一个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比较可行的思路。

总之,学科视角是幼儿园区域活动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它并不是站在“儿童立场”的对立面,恰恰相反,它可以使我们更清晰地看到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具体内容,也使得“儿童立场”不再是空洞的口号。精选阅读数学区域活动的开展与指导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数学关系是一种逻辑数理知识,它不存在于实际物体之中。儿童获得数理逻辑知识,不是从客体本身而是通过摆弄它们和在内心组织自己的动作获得。”基于此,我创设了数学区,引导幼儿在动手动脑中探索和获得数学知识。

1.创设宽松、和谐的数学区域环境

一般来说,数学区域应安排在能让幼儿注意到又相对独立、安静和少受干扰的地方。我根据班级空间条件和幼儿的年龄特征、个体差异等创设了宽松、和谐的数学区域环境。比如。“算式接龙”游戏需要幼儿将算式接成长长的龙,小小的桌面根本就不够摆放。为此,我在远离过道的地面上铺上软垫。幼儿可以坐一坐、趴一趴,甚至可以躺一躺地玩接龙游戏。又如,“拼九宫格”游戏需要幼儿将几块不同形状的拼板进行组合,这就需要给幼儿提供独立思考的空间。为此,我用柜子将该游戏场地和其他游戏场地间隔开来。

2.提供丰富、适宜的数学区域材料

(1)提供有针对性的材料。比如,在数学区域内投放集体数学活动中延伸活动所需材料。在幼儿学习了“6以内的组成与分解”后,我在数学区域内投放的材料是“美丽的花篮”:花篮上贴有6以内的数字,幼儿在篓子里将分成两半的花瓣进行拼合,拼合后的总数就是花篮上贴着的数字。

(2)提供“有弹性”的材料。即材料具有不同的操作方法,不同的方法体现不同的难度,可以供不同水平的幼儿操作。比如,“拼九宫格”游戏要求幼儿根据提供的不同形状的拼板,任意进行组合。不同能力的幼儿就会有多种不同的组合方法:能力较低的幼儿只要求组合一两种即可,而对于能力较强的则可以要求其使用三种或三种以上的组合形式。甚至对于一些能力更强的幼儿,可以规定其每次使用的拼板的数量来加强操作难度。

3.做好数学区域的观察者和指导者

(1)对幼儿在数学区的活动进行观察,适时予以正确的指导,抓住教育契机,观察了解幼儿活动的水平和需要。如:材料的难度是否适合幼儿的数学水平、哪些材料幼儿已不感兴趣、幼儿是否正确地使用数学区的材料等。例如,在“拼九宫格”游戏中,能力强的幼儿可以很快地拼出来,这时的材料对他已经不具有吸引力。此时就需要教师对其进行正确指导,如规定他每次只能用三块拼板组合,

或是已经组合过的拼板不能重复等,以提高他挑战游戏的兴趣。

(2)教师要以多种方式鼓励、引导幼儿与材料相互作用。当幼儿不了解材料属性时,往往难以对材料产生兴趣。这时教师要用游戏、故事等多种方法引起幼儿的探索兴趣,鼓励幼儿将操作中的新发现、新玩法介绍给其他幼儿,将个别经验转换为全体幼儿的共同经验。例如,在“串花片”活动中,教师提供了绿、紫、黄、橙四种颜色的花片和吸管,操作的方法是用绳子将花片和吸管按一定的规律串起来。如果幼儿没有仔细观察材料就动手操作,往往会因找不到规律而对材料失去兴趣。这时教师应引导幼儿观察材料的特征,对材料的操作方法进行讲解,同时还可以引导幼儿对材料的操作方法进行创新。

幼儿自主性数学区域活动的组织与开展

数学区域活动作为幼儿园数学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在促进幼儿数学学习与发展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从环境和材料两方面人手,为幼儿创设了自主性的数学区域活动条件,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满足幼儿自主学习的需要。

一、创设有利于幼儿自主活动的有序环境

1.创设合理的空间

在创设自主性数学区域环境时,我们首先考虑的是它在活动室中的位置问题,以有利于幼儿形成安全感和目标感、有利于幼儿自主学习为设计原则。

第一,选择适宜的地点。数学活动需要幼儿认真专注地操作,所以数学区应该被安置在一个比较安静的角落,可与比较安静的美术区、阅读区等区角靠在一起,尽可能和比较热闹的音乐区、角色游戏区等区角分开,以免干扰幼儿的思考与探索。

第二,进行有效的分割。教师可以利用桌子、柜子、纸板等对本区域进行分割,形成一个半封闭的区角环境,这样不仅能避免幼儿活动时受干扰,使他们感到安全,也方便幼儿与其他区域活动建立联系。

第三,考虑过道的设计。过道的设计既要有利于幼儿进出区域时自主有序以及拿放材料方便,又要避免幼儿在其中发生奔跑现象,从而保证幼儿的活动不受影响。

2.张贴清晰的标志

整洁有序、标示清晰的数学区域本身就可以向幼儿传达一种秩序感和结构感,帮助幼儿了解自己可做什么以及怎么做,从而为幼儿充满创意地使用操作材料提供极大的方便,并有利于他们自主决定自己的行动。

标示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数学区域标志。通过数学区域标志,激发幼儿开展数学活动的兴趣。(2)材料摆放标志。如在玩具柜、材料箱上贴上与所放材料及其数量相对应的图标或数字,便于幼儿自主取放。(3)活动类型标志。可利用材料筐的颜色、图案等暗示幼儿区分活动类型,让幼儿在自主选择的学习内容与教育目标之间建立起联系。(4)活动规则标志。可运用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活动的玩法、规则等,让幼儿体验到自主探索数学的乐趣。

标示提供的方式可以有以下几种:(1)由教师主导设计。教师根据教育意图设计标志,并引导幼儿了解标志的意义。(2)由师幼共同讨论商定。教师与幼儿共同商量标志的图案、作用等,以充分发挥幼儿在区域环境创设中的自主性。

(3)由幼儿自主设计。幼儿对活动规则的理解存在个体差异,如能将个别幼儿的自主操作过程通过照片的方式予以展示,可发挥同伴的示范作用,让其他幼儿形象地理解活动的玩法与规则。

3.设计有意义的墙面

活动室的空间总是有限的,因此教师还应充分利用三维空间,如墙面(柜面)和吊饰等,延伸数学区域空间:(1)教师可将墙面(柜面)设计成操作平台,利用磁板胶带等将幼儿的操作材料固定在墙面(柜面)上,比如在柜面上张贴迷宫底板,以扩大幼儿操作空间。(2)教师可将墙面(柜面)或吊饰设计成展示区域,用以展示幼儿的操作过程或结果,供幼儿分享彼此的经验。与美术作品等不同的是,数学活动的操作结果通常有唯一性,因此教师在选择展示内容时要有所考虑,以免导致幼儿的简单模仿。教师可以选取幼儿操作过程中的一些好的做法,例如在小班幼儿刚刚开始学习手口一致点数时,教师可将幼儿点数的行为拍成照片,供幼儿互相学习。而对于多样化的操作结果,教师可以通过收集相应的照片或实物,譬如将幼儿按照不同模式串成的项链、手环等悬挂在空中,让幼儿感受不同的表现方式,激励他们主动思考、积极探索,从而让静态的墙面(柜面)或吊饰发挥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二、提供有利于幼儿自主探索的操作材料

1.体现丰富性

一个数学区域通常要满足多名幼儿同时操作的需要,因此教师要注意提供足够的、能让较多幼儿使用的材料。与其他区域活动相比,数学区域中单个活动的操作时间有时会比较短,如果操作材料过于单一,幼儿难免要重复该活动,这会使他们感到单调、疲劳,从而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提供材料时应注意材料种类的丰富性。如在小班数学区域中既可提供“嵌板游戏”材料,让幼儿感知图形的特征,也可提供“夹夹乐游戏”材料,让幼儿感知5以内的数量,幼儿可以在自主选择和与材料互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有趣和有用,并乐于较长时间地从事某个数学区域活动。

2.体现层次性

“每个幼儿在沿着相似进程发展的过程中,各自的发展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数学区域活动与集体活动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尊重幼儿自主选择、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帮助幼儿获得多样化的数学经验,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获得个性化体验,从而满足幼儿发展的不同需要。因此,对于同一数学内容,教师可以通过投放不同的材料、提供不同的操作方式、制订不同的规则,让幼儿在具有多元化、层次性特点的材料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数学经验,让具有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都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例如,同是相同物品的匹配,有的可以是将完全相同的两个物品图片匹配在一起,有的则可以是将物品图片和物品轮廓加以匹配。

3.体现开放性

操作是幼儿数学学习的基本方式,在数学区域中,教师会提供大量的材料供幼儿通过操作建构自己的数学经验。但教师常常发现,自己费心费力设计的许多活动,幼儿参加过几次后就不愿意再继续了。其中的原因可能是材料的操作规则、结果都过于封闭,幼儿有了这个材料的操作经验后便不愿意重复了。为此,教师应注意材料的开放性,要有意识引导幼儿发现材料的变化,不至于失去操作兴趣。如教师将感知数量关系的目标融入“飞行棋”中,幼儿既可以借此建立等量关系,也可以借此进行数量关系的比较。这里,下棋的规则是可以变化的,如可以根据两个骰子的点子之和或之差来决定走棋的步数,玩法的多变性和结果的不确定性可让幼儿乐此不疲;“小熊排排队”为幼儿提供了大小、颜色不同的小

熊,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决定玩法。例如,可以按大小或颜色规律给小熊排序,可以开展对应、匹配等活动;“迷宫天地”中的迷宫是由幼儿自行设计的,可活动的小隔板让迷宫路线富于变化,大大增加了幼儿的游戏兴趣。总之,开放、可变的材料不仅让幼儿拥有探索的兴趣,也可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三、把握数学区域活动组织与实施中的两个关系

1.活动环境的变与不变

“数学区域需不需要调整,应该怎样调整”是经常困扰教师的问题。很多时候,教师提供的环境和材料看似丰富多变,实则缺乏内在逻辑性,只是为了变化而变化。频繁变化的环境和材料实际上并不利于幼儿形成秩序感,反而会使幼儿因兴趣转换过快导致探究不能深入。幼儿的数学学习需要有个过程,他们对数学的理解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某些环境和材料需要保持一定的稳定陛,以给予幼儿充分的探索时间。当然,一成不变的环境和材料,既可能让幼儿失去兴趣,也无法发挥数学区域活动应有的价值。总之,无论是环境还是材料,都必须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进行适当的调整,这就需要教师准确地把握幼儿数学学习的关键经验和发展路径,深入观察和分析幼儿的发展情况,比如,要随时判断现有的材料能否支持该年龄阶段幼儿的数学学习,幼儿参与数学区域活动的兴趣是否依然高涨,幼儿是否依然能够踊跃而且富有创造性地参与其中,等等,从而科学地判断环境和材料是否需要改变、何时改变以及如何改变,以保持幼儿对数学区域活动的新鲜感,促进幼儿的数学学习与发展。

2.活动规则的变与不变

数学活动是具有一定规则性的活动。在数学区域活动中,教师通常会要求幼儿按照一定规则进行操作,或设定一个明确的任务让幼儿自己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这对幼儿的数学学习是极为必要的,如材料摆放、人数限定等规则可以让活动更加有序。数学活动的操作规则常常蕴含着某些数学核心经验,但这并不意味着规则不可以改变,教师要客观地分析幼儿“违反”规则的行为是出于对规则的不理解还是幼儿发展过程中的内在需要。如“喂熊宝宝”的规则是选取一张标记,并按标记喂相应的水果,但有位幼儿没有选择标记,直接将3个苹果喂给了熊宝宝,边喂边说“我喂你吃3个苹果”,这说明该幼儿对物品的数量更感兴趣。在这里,教师应当以开放的心态接纳幼儿对规则的改变,尊重幼儿的行为,

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按数取物的要求,以促使幼儿在自己原有水平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环境和材料的有效创设与投放是幼儿自主进行数学区域活动的必要前提,教师在组织数学区域活动时务必建立明确的目标意识,准确把握数学学科知识与幼儿数学学习的路径,通过有效观察,为幼儿提供个别化、多样化的指导,以让幼儿通过自主、快乐的学习获得发展。幼儿园中班区域活动:数学区价值取向:各种颜色、大小、形状不同的花片积木和一些颜色、大小、形状标记;可提供给幼儿玩《分类游戏》游戏。引导幼儿根据标记进行分类,或根据分类情况选送标记。同时尊重幼儿不同的学习策略,允许他们用其他方法进行分类活动。材料设计:幼儿玩桌面游戏时用的花片积木若干(其中有红的、黄的、绿的,有大的、小的,有圆形的、齿轮形的)教师制作一些颜色、大小、形状标记以及分类小房子图几张,让孩子在小房子图中进行分类操作活动。玩法提示:先引导幼儿说说积木的颜色、大小、形状。根据积木的外形特征进行一次分类。待熟悉分类方法后,尝试几次连续分类。指导要点:教师先示范一种操作方法,引导幼儿找出积木分类后的标记。或根据提供的分类标记进行分类。提醒幼儿不受物体的干扰而进行尝试多种分类法。幼儿园区域游戏研究计划

研究内容:

1.幼儿园区域游戏分类、各区域对幼儿发展的主要价值及案例分析。

2.区域活动环境的特点及与各环节教育活动环境的有机联系。

3.运动区域、生活区域活动的特点、环境创设、材料提供、教师指导等研究。

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

1.合理调整一日作息时间,保证区域游戏的开展。

2.规划创设幼儿园整体环境。结合幼儿园班级物品配备,因地制宜创设区域环境,并与一日个环节教育活动有机结合。

3.借助区课程研究班、区域游戏研究班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组织全园教师学习、探索,实践、反思,以整体课程观为指导,初步开展“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的实践研究。

4.组织各层次教师参观学习上海及南京区域研究特色幼儿园,并与全园教师及时分享、研讨;提高教师对区域活动的认识,为教师开展区域活动的研究提供丰富的直观经验。

第二阶段:

1.调查本园教师区域活动开展中的经验、困惑及问题等现状,成立专题教研小组定期开展区域活动的实施研究。

2.组织幼儿区域活动发展专项评估,引导教师关注区域游戏中儿童的真实状态、发展现状;反思我们教育怎样更切合孩子们发展需求。

3.邀请专家来园指导,把脉诊断;为本园区域活动的研究方向、关注重点及存在的问题等给予具体指导。

4.结合话题关键经验及本班实际,设置区域标识,强化师幼区域意识。

第三阶段:

1.就本园教师的主要困惑和问题开展教研,借助省游戏研究组的研究经验及专家资源由园区域活动研究中心组先行研究,逐个突破、解决问题。

2.开展观摩研讨,并邀请区教研员参与;关注区域活动研究现场中孩子的现状,真正了解孩子们的实际需求;为更有效地教育提供依据。

3.提高区域活动的观察能力,并结合有目的观察设计相关量表,为更好的进行区域活动的研究提供帮助。

4.开展沙龙研讨,创造良好氛围、畅所欲言,反思自身区域认识及思考,分享经验、呈现问题。

第四阶段:

1.学习探讨用适宜的方法观察、记录、评价幼儿区域活动,提升区域游戏的研究水平。

2.结合课程及儿童关键经验,有目的选择区域活动内容,关注儿童发展目标;提高课程整体意识。

研究小组人员:侯金萍陈静冒媛萍王锦辰张蓓蓓

幼儿园区域环境布置(科学区)

津南六幼教师理论学习内容 中一班张庆娜 幼儿园区域环境布置(科学区) 1、材料应有目的性。 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是有的放矢,是与所要达成的教育目标紧密相关的,也就是说,是将目标隐性地体现于材料中的。教师在选择材料时要把握年龄段幼儿的基本特点,以班级幼儿的阶段培养目标为主要依据,并对本班幼儿当前的培养目标有清晰的理解和把握,并以此为依据,有针对性的投放对幼儿有促进作用的材料。如,在认识“各种各样的锁”活动中,我们就在科学区里投放了各种各样的锁或图片,让幼儿自己在玩玩,看看中认识各种锁,了解其用途等。2、材料应有趣味性。 实践中我们觉得有趣的材料能激发幼儿主动学习,主要是因为幼儿觉得材料好玩,他们能在操作中感受材料的动感变化,觉得有趣。所以投放材料要适合幼儿“玩中学”的特点,减少幼儿的压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如果材料不注意趣味性,即使再有科学因素的材料也没有实际意义。 3、材料的丰富性。 丰富性首先可以理解为可供幼儿选择的材料具有多样性,如认知类和探索类;再则体现在材料的数量要比较充足,能够满足幼儿自由选择的需要,能够让幼儿在操作中按自己的意愿添加和改变等。 4、材料的暗示性。 人对周围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和疑惑,在缺乏对已有知识经验掌握的情况下,常常借助于知识的暗示性来进行认知,如认识某一产品,先阅读说明书等。因此也可以将暗示性蕴涵于材料中,这样无需教师手把手地教,而是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找出规律,按规律再进行模仿或创造。如,让幼儿观察蛋在不同浓度的盐水中浮起来的过程,教师可以设计一个鸡妈妈救蛋宝宝的步骤图,让幼儿按步骤去试一试,感知蛋宝宝在盐水中浮起来的过程。 此外,投放材料时,教师还要学会从幼儿谈论的话题,选择玩具时的“抢手货”等细节中,发现幼儿正在关注的事物,发动幼儿收集相关的信息、材料充实到区域中。

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案

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案 (精选汇编)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温度计 活动目标: 1.认识常见的温度计,了解其用途。 2.帮助幼儿获取温度计指示温度的粗浅知识,初步掌握正确使用温度计及测量、记录的简单技能。 3.激发幼儿测量温度的兴趣,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一份水温计,记录卡,笔。 2.每组提供冷水、热水人手一份。 3.温度计模型,气温计、体温计若干。词卡:温度计、热胀冷缩。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兴趣。 1.通过提问,帮助幼儿认识水温计,并知道它是测量水的温度的。 2.请幼儿仔细观察水温计,说出它的特征:玻璃管子、红柱子、数字。 3.出示温度计模型,认读记录温度。 出示温度计模型,问:"温度计里的红柱子和数字有什么用?"告诉幼儿:红柱子指的数字就是温度,我们可以用"0C"来记录,读作摄氏几度。出示卡片oC。)并且移动模型中的红柱子,指导幼儿记录温度,第一次可由老师记录,接下来可由幼儿上来记录。 (二)幼儿操作活动:测量并记录水温。 1.孩子们,你们觉得测量有趣吗?现在桌上有许多的水,请你们去把它的温度测量出

来,并记录在小卡片上。 2.在测量前提几个小要求: (1)温度计是用玻璃制作的,特别容易碎,请小心使用;(2)碰到困难,请仔细想一想,或与好朋友商量,想出解决的办法。 (3)结束后,请与好朋友说说,你是怎么测量的? 幼儿第一次操作,教师观察,了解孩子碰到的是什么困难?是否想办法解决了困难。 3.幼儿交流。 "你是怎么使用温度计的?怎样观察的?怎样记录的?碰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么解决的?" (三)继续指导幼儿测量热水温度并记录。 1.第二次操作。 2.提问:"刚才我们测量了冷水和热水的温度,发现了什么?"(幼儿交流,温度计中的红柱子的长度会发生变化),是怎么变化的呢?从冷水到热水怎么变?从热水到冷水又会怎么变呢? 3.老师小结:热胀冷缩。 (四)游戏:热胀冷缩。 "小朋友,老师有个提议,我们来玩个"热胀冷缩"的游戏,好吗?那这个"热胀"怎样来做出来?这个"冷缩"怎么来做?想出来后,师幼一起做游戏两遍。 (五)认识其他的温度计;了解其用途。 小朋友,老师这儿有三个小问题,请你们动脑筋告诉我答案。 (1)有位小朋友生病了,我们怎么知道他是不是发烧了呢? (2)我们怎么知道今天的气温有几度呢? (3)我们怎么知道水的温度呢? 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应的温度计,并告诉幼儿它们的名字:测量体温的叫体温计;测量天气情况的叫气温计;测量水的温度的叫水温计。 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温度计"(出示卡片"温度计")1.请幼儿比较三种温度计相同的地方。 2.提问:"温度计还有什么作用?你在哪里见过?"请了解后与好朋友或老师来交流。

幼儿园区域活动设计方案

幼儿园区域活动设计方案 数学区 造房子 学习10以内的组成,积累几种10以内的组成经验。 印有1—9数字及相互配对的卡片若干、房子底版若干。 水果火车 通过操作活动,学习间接的模式的排序。 火车底版若干、水果卡片若干、数字标记卡多张、代号图片若干。连连看通过操作活动,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 写有10以内的算术题及相应的答案的卡片若干。(塑封)、水彩笔若干。 圈圈写写 学习1—10数字的正确书写。 写有1—10数字卡片若干。(塑封)、水彩笔若干。美丽的房子 通过涂色活动,练习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 画有房子的卡片一幅(上有10以内加减法题目)、水彩笔若干。

2、活动名称:摇摇乐 要求:在摇摇、看看、记记的基础上,学习10以内的组成,激发幼儿参与数活动的兴趣。材料:用豆腐盒分割两半,内放各种物品(珠珠、弹珠、花片等)并包装,记录纸若干 玩法:幼儿摇动摇摇乐,看一看两边各有多少,然后记录下来。如果分法一样只能记录一次。幼儿熟悉玩法后,可让幼儿两人以猜拳的方式进行,比比谁的分法多。 活动目标 1、能按意愿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区域,遇到问题能进行协商,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 2、活动中能遵守游戏规则,愉快游戏。 3、能大胆地在集体面前评价自己地游戏过程。 活动准备: 各区游戏材料。美工区增添装饰拖鞋地各类材料,如包装带、邹纹纸、双面胶等。 活动过程: 一、了解活动区域及内容。 1、请幼儿自由观察各区游戏内容。 益智区:打牌、下棋。 数学区:完成作业、自编题目。 语言区:拼诗歌、复习汉字 美工区:设计拖鞋。 生活区:穿鞋带。 建构区:建造游乐场。 钓鱼:看谁钓得多。 2、请幼儿提出不清楚地地方,和不会玩的地方,教师正对幼儿提问介绍玩法。 二、提出游戏注意点。 1、安静游戏,小声商量。 2、不争抢玩具,相互谦让。 3、遵守各区游戏规则。 三、幼儿自选游戏,教师巡回指导。 1、帮助引导幼儿合理选择区域。 2、鼓励幼儿有始有终地完成游戏。 四、结束活动。 1、在音乐声中集中幼儿,请幼儿介绍自己的游戏情况。 2、教师小结游戏。

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活动教案

设计意图: 孩子们对魔术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浓厚兴趣,表现出极大地好奇,在平时的自由活动时间总是自发的聚集在一起模仿魔术师玩魔术小游戏活动。因此,我从幼儿兴趣出发设计了本次《好玩的魔术》科学探究活动。旨在引导幼儿通过观看魔术表演和模拟魔术表演的活动,激发幼儿对魔术中科学原理的探究欲望和动手操作的兴趣,带领孩子们感受神奇的魔术,积极引导幼儿充分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主动探究魔术的秘密,并通过自己表演魔术的方式来表达探索的结果,最后通过设疑结束活动,激发幼儿继续探索的兴趣。 活动目标: 1.通过观看魔术表演,感受魔术的神奇,愿意对魔术进行探究。通过模拟魔术表演,体验成功的乐趣。 2.充分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主动探究魔术的秘密。 3.积极探索魔术中蕴含的科学原理,初步感知"麦比乌斯圈"的基本特征,了解其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探索魔术的秘密,初步感知魔术中蕴含的科学原理教学难点:通过幼儿自己动手和对比观察来初步感知"麦比乌斯圈"的基本特征活动准备: 教具:剪刀、彩纸、两色操作纸环道具;两圆套在一起的纸圈一个学具:人手两份红色的纸、人手两份不同颜色的纸圈、剪刀每人一把。 活动过程: 一、教师以谈话引入活动,表演魔术引起兴趣。 1.通过谈话引导幼儿回忆已有生活经验: 小朋友们,你们看过魔术表演吗?在哪看的?是谁表演的? 2.教师表演套圈小魔术,引发幼儿的兴趣。幼儿观看魔术表演。 今天老师就来做魔术师,给我们的小朋友表演一个魔术。小朋友看,老师手上有两个环子,一根绳子,现在老师把环子套到绳子上,拉一下。能不能拉动啊?请小朋友们拉一拉。现在老师拿出魔巾盖好,展现老师的魔法啦。拉开魔巾请小朋友看怎么样啦? 二.老师表演拉线小兔魔术,引导幼儿探索小兔子魔术的秘密。 刚才老师给小朋友表演了一个魔术,小朋友们想不想再看老师表演一个呢? 1.教师表演拉线小兔子魔术,幼儿观看。 小朋友看老师手里拿了什么?现在老师要把这张红纸变成一只小兔子。先撕出小兔子的一只耳朵,再撕出另外一只耳朵。把中间的部分往后折,然后撕掉。相信吗?老师可以让小兔子的耳朵动起来。拿出老师的魔法针线,从小兔子的耳朵穿过来,轻轻的拉,小兔子的耳朵怎么样了?再拉另外一只耳朵看看怎么样了? 2.幼儿猜一猜:小兔子的耳朵是怎么动起来的呢? 3.幼儿第一次操作,教师引导幼儿探索拉线小兔子魔术的秘密。 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许多材料,小朋友自己也去试试吧! 小朋友的兔子耳朵有没有动起来啊?老师请一位小朋友到前边来和老师的小兔子对比一下,小朋友发现了什么秘密呢?老师为什么把大拇指藏在后边?为什么作拉线的假动作? 魔术就是先把秘密藏起来,然后做一个假动作表演给观众看。让别人觉得很神奇,这就是魔术表演。 4.幼儿第二次操作,进行拉线小兔子魔术表演。 小朋友都发现了秘密,请小朋友再去试试。 小朋友都学会了,现在表演给身边的伙伴看。 老师要请几个小魔术师来前边给小朋友们表演一下。 三、引导幼儿探索纸圈魔术的秘密。

幼儿园区域活动计划

幼儿园区域活动计划; 提到区域活动,在我们的老师中间可能有人把它作为集中教育活动的一种补充或者把它看作集中教育活动后幼儿的放松游戏,这两种看法都是有偏颇的。区域活动也是一种教育活动,它是教师根据教育的目标和幼儿发展的水平,有目的的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的活动。它能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发展幼儿的操作能力和探索能力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因此它与集中教育活动是相互联系,相互转换,相互补充的。 那怎样才能开展好区域活动呢?要说的话题会很多,今天我只是从区域活动的设计和指导两个方面来谈。 一、区域活动的设计、准备; 我这里要说的区域活动的设计,设计的不是具体的教育活动,而是活动的材料、环境。

在幼儿园每个班都会根据本班幼儿的兴趣、身心特点、发展需要及本班活动主题等开设若干活动区,活动区设置好以后,接下来教师就要创设活动区的环境了。那么怎样才能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区域活动环境呢? 1、创设良好的区域环境; 突出特色。 要根据各个区域进行有特色的布置。一般来说,各活动区都有一些基本的、相对稳定的材料。语言区通常投放一些图书、头饰、手偶等资料,张贴一些有趣的图画和一些幼儿仿编的儿歌,同时也可放置一些空白纸,铅笔等习作物品。美工区投放的东西除一些常规的幼儿练习用品外,如剪刀、橡皮泥、工作纸、彩色笔、油画棒等,还可以再投放一些简单手工作品的示范图,在美工区最重要的是要设置一面幼儿作品的展示墙或一块展示台,可以让幼儿粘贴、摆放自己觉得满意的作品。在科学区通常提供一些幼儿操作材料,操作材料与主题相关。在音乐区、表演区投放一些简单或自制的乐器、头饰、自制服装等。当然各个活动区环境的创设还要考虑不同班级、不同时期的主题,根据每班主题内容的具体情况而做相应的调整。 引发学习兴趣。

幼儿园大班种植计划与幼儿园大班科学教学总结汇编

幼儿园大班种植计划与幼儿园大班科学教学总结汇编 幼儿园大班种植计划 幼儿园大班种植活动计划意图:大班幼儿好奇、好问,乐于动手尝试,喜欢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但是现在的孩子物质生活优越,网络、电视等虚拟的世界使他们渐渐失去了亲近大自然的机会。在生活中,很多幼儿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很少自己动手参加劳动。以至于更多的孩子不知道果实是如何得到的,更不会清楚种植的过程了。此活动,幼儿能够通过动手种植,在观察、实践操作、交流分享中,掌握种植的要领及科学的观察、记录方法,既可以满足幼儿的探索欲望,激发起幼儿的责任感,又能让幼儿体验到劳动带来的快乐。你们如何利用种植区开展有趣的种植活动,充分发挥其教育作用呢?我们做了以下计划。 准备:适宜植物生长的周围环境,苗以及种植用的铲子、水桶等。 目标: 1、使幼儿了解种植的过程与植株生长所需要的基本条件。 2、锻炼幼儿能独自种植,掌握正确的种植方法,并积极参与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3、使幼儿感受种子生长的神奇,体验种植劳动带来的快乐。 4、满足幼儿的探索欲望,激发起幼儿的责任感。 活动一:激发幼儿的兴趣进行种植前的猜想 1、请幼儿观看种子发芽的录像,引发幼儿兴趣。

教师提问:小朋友,种子是怎么长大的?你觉得神奇吗?种子萌发之后植株是又是如何生长的呢?植株生长到一定程度会怎样呢?(教师积极鼓励幼儿进行回答,并及时的给予表扬) 2、调动幼儿已有的经验,和幼儿一起讨论种植的方法。 (1)引导幼儿互相讨论,讲述种子的种植过程。 教师提问:谁知道怎样把种子种到瓶子里?种子种好以后,需要做哪些事情? (2)教师和幼儿共同梳理种子种植的过程及经验,明确种植方法,以类似的经验方法培育植株。 3、幼儿分组适宜的场所进行种植活动,教师进行重点指导。 活动二:探索种植的条件 将若干株相同的植株分别种在 A:水量适中与干旱 B:见光与阴暗 C:室温与低温条件下,分组观察不同条件下的植株生长状况,照片记录生长情况。 活动三:结果展示与品尝劳动果实 让幼儿分组汇报在不同情况下植株生长的状况,那种条件下生长的最旺盛。 1. 照片的形式展示自己小组的结果。 全班讨论哪种条件下适宜植株的生长发育。 3. 小组讨论为什么各组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的植株生长的不同 4. 幼儿讲述劳动的过程及感受 5. 享用劳动果实。

幼儿科学区域设计

关于幼儿科学活动区域的设计 幼儿科学活动区域是指要创设宽松的科学活动环境和提供丰富的科学活动材料,为幼儿提供充分的自主选择权,让幼儿按自己的兴趣、需要、方式去学习科学的一种活动模式。科学区域活动是幼儿园科学教育中的重要形式,幼儿可以在科学区域中自由地选择和探究材料,增长科学知识,是集体科学教学活动的有益补充。 一、幼儿科学活动区域创设的总体要求 (一)幼儿科学区域创设的依据和原则 在幼儿教学实践中,幼儿有时候对老师设立的科学区域不感兴趣,久而久之,科学区域成为令人头疼的“死角”。幼儿对科学区域不感兴趣的原因很多,但归根结底是区域创设的依据没有找准。教师常常会站在自己的角度上选择设计科学区域,这样是不科学的! 1、科学区域创设的依据: 1)幼儿的发展 这里所说的幼儿的发展包括幼儿身心的发展,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考虑幼儿认知和情感态度的发展。科学区域的设计内容既要是幼儿感兴趣的,又要是符合和促进幼儿认知发展水平的。 2)课程和教学目标

课程和教学目标是科学活动区域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属点。 3)幼儿园和班级物质条件 幼儿园和班级物质条件是幼儿科学活动区域创设的一个前提和基础。物质条件提供充裕的科学区是科学区域设计成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2、幼儿科学活动区域创设要遵循的原则 1)安全性原则 2)以幼儿的兴趣为中心 3)适合幼儿发展水平 4)与其他教育途径相结合 5)因时因地制宜 6)组织形式的多样化 (二)空间的选择与布置 1、空间的选择 1)要适合本班幼儿的年龄和需求。 2)空间不必拘于一个角落,应该把不同类型的科学区域分散开,这样方便幼儿开展活动。 3)不同类型的科学活动区域应该选择在其适宜的地方。如种植花草植物一般要选择在阳光充足、空气流通的地方。 2、空间的布置 1)要多方位全面的利用起来。

大班科学领域教案《有趣的静电》

大班科学领域教案《有趣的静电》 【活动设计】 有一天午睡时,小朋友在脱衣服时听到了噼噼啪啪 的声音,有的小朋友说玩滑梯的时候头发在跳舞,觉得 很奇怪!还有一次,我们为女孩子们梳头,孩子们发现 头发被梳子吸起来,十分好奇。《纲要》强调:科学教育的内容应从身边取材。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 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于是,我设 计了有趣的静电这一活动,让孩子们认识静电现象,知 道摩擦起电的原理,激发幼儿好奇心和科学探索的欲望。 【活动目标】 1、充分感知,观察不同材料摩擦所产生的静电现象。 2、通过合作探索,记录下不同材料摩擦产生的静电现象。 3、愿意参与探索活动,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记录表,碎纸屑,塑料小勺,塑料梳子,塑料尺子,塑料剪刀,铅笔,排笔,水彩笔,吸管,玻璃瓶,幼儿 事先分为4组(红、黄、蓝、绿)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变魔术,激发幼儿兴趣。 1、教师出示塑料小勺。

2、教师变魔术,让塑料小勺吸起纸屑。 师:想让它发挥魔力,还得请坐的最好的朋友配合 配合。 二、幼儿用小勺自由探索,将小纸屑吸起来。 1、教师提问,引发幼儿思考。 2、请幼儿尝试操作。 3、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的方法。 4、教师小结。 师:其实我们这个神奇的魔术是因为摩擦产生了静电,所以能把小纸屑吸起来。摩擦的力量大,静电产生 的多,塑料小勺吸附的纸屑就越多。 三、幼儿尝试用多种材料进行实验。 1、教师出示记录表。 2、教师交代注意事项。 师:小魔术师们,我们研究魔术的时候,桌上的材 料不要争抢,(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b10840067.html,)自己先拿一种材料,研究完了,放回盘子里,再换另外一种材料。 3、幼儿自由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师幼交流实验结果。 5、教师再次实验。 小结:生活中有很多物品摩擦后都能产生静电现象。 四、提问:生活中你们见过哪些静电现象。

幼儿园区域活动小结

幼儿园区域活动小结 一、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概念与活动方式 幼儿园区域游戏是当前幼儿学习的一种途径,也是推进幼教改革的一种教育活动新形式。区域游戏立足于幼儿,能让幼儿充分体验和探索,发挥了幼儿的自主性和主体性,也是对幼儿进行个别化教育最佳手段。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为幼儿创设一个与他们发展相适应的区域游戏环境,能给幼儿营造一个更为自由发展的空间。 所谓区域活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设置各种活动区,让幼儿按自己的兴趣和意愿选择活动内容和方式。所谓活动区(或活动区域)就是利用活动室、睡眠室、走廊、门厅及室外场地,提供并投放相应的设施和材料,为幼儿创设的分区活动的场所。如把活动室划分为若干个区域,把幼儿活动材料按类别分别放人这些区域,并设有屏障构成若干个相对固定的半封闭区域。 目前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方式大体可分为三种。 1.把区域活动视为分组教学的一种形式。教师重点在一个区域指导一组幼儿学习新内容,其余的幼儿或者在其它区域作自己喜欢的事,或者按教师预先提出的要求复习(包括应用)以前学习过的内容,然后交换。 2.把区域活动视为集体教学(上课)的延伸。其因指导思想的不同分为三类:(1)考虑到集体教学不容易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故在集体教学之外,利用幼儿的其它自由活动时间,在相关的区域对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幼儿作些必要的辅导;(2)有些内容的教学(如有些主题活动)需要多种活动形式配合或补充才能完成,才能加深印象,促进幼儿理解和应用;(3)有时由于教学设备的不足,做不到人手一份操作材料,教师只能在课上演示,课后把操作材料投放到有关的区域,让幼儿自由操作。

区角活动评价之我见

区角活动评价之我见 幼儿园区角活动评价是幼儿区角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能让教师及时了解幼儿的基础能力,发展情况,又给幼儿展示自我的表现机会。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并引导好区角活动的评价。 区角活动是幼儿课程的辅助课程,它形式多样、材料丰富、灵活机动,又十分自由,受到小朋友的喜欢,但每个年龄的内容、目标层次不同,评价、交流的方式也不一样。下面我就如何组织区角活动评价,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区角活动评价的方式 我觉得区角活动评价的主要方式有2种。一种是在幼儿活动时进行交流评价。教师可以以朋友、聆听者或参与者的身份与幼儿进行交流,这时教师与幼儿都是平等的、和谐的,这可以帮助教师最直接了解幼儿的操作思路与进度。第二种,活动后进行集体评价。这一般可以在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进行。这里交流的方式也有许多种,一种是教师对全体幼儿。如教师可以和幼儿谈谈自己在整个活动中的发现、分析、疑问等,也可以是个体对全体,比如,可以请某个操作获得成功的幼儿谈谈自己的制作方法和内容;另外,在集体讲评时,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把你所玩的内容、玩法、结果等在小组中说说、谈谈讨论。给孩子们一种宽松的自由畅谈的氛围。 同时,教师也不忽视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交流,这是他们知识火花碰撞的时期,他们在操作时可能会碰到难题,这时教师应挺身而出,当他们获得成功时,教师也应及时给予肯定、鼓励。 总之,我觉得区角活动的评价方式应善于变化,灵活机动,在适当的时候用适当的交流方式,这样才会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谈谈区角活动评价的氛围 幼儿园区角活动评价旨在创设一个宽松、愉快的氛围,提供幼儿交流各自经验,展示作品机会,分享同伴的快乐。许多著名的教育学家们也都认识到交流时对幼儿的成长,乃至一生都是非常重要的。不过,不愿说或不敢说是大多数幼儿的普遍心理。《纲要》中提出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支持、鼓励孩子参与交流活动。在心理环境的创设中,支持是帮助孩子实现交流的保障,鼓励则可以调动孩子参与交流活动的积极性。有了教师的支持和鼓励,孩子们的潜力才能被充分挖掘,从而会积极参与到下一次的活动中来。因此,要刺激幼儿的交流欲望,制造一种良好的氛围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谈谈区角活动评价的内容 教师在进行区角活动评价时,心中应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这个目标应对幼儿有实际意义的帮助。因此,教师在进行评价的这个环节时,应选择性、针对性的进行。 我觉得区角活动评价的内容有以下几点: (一)鼓励、支持、激励幼儿探索的评价 支持、鼓励与众不同的创造的交流,可以树立榜样,激发其他幼儿的探索欲望及他本人再探索的愿望。创造可分为“原创”和在别人基础上的“再创造”,我们要及时肯定幼儿的“原创”,设置疑问,激励他“再创造”,同进也要及时鼓励、表扬其他幼儿的“再创造”。特别在中、大班,这种与众不同的创造的交流,会更激发其他幼儿的学习、探索、操作欲望。

幼儿园大班下学期科学计划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学计划 一、情况分析: 通过上学期的教与学,幼儿已初步掌握了1—5的加减运算,理解了1—5的数的组成,另外对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等立体图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他们的摸索发现中发展了空间思维能力。在活动中还发现他们对于动手操作,自己尝试的活动非常有兴趣和耐心,所以在以后的活动中力求新、奇,恰当地融合知识和趣味。 二、学期目标: (一)科学领域 1.帮助儿童了解不同环境中的动物植物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参与保护生态环境的活动。(种植)。 2.让儿童获取有关季节、人类、动植物与环境等关系的感性经验,能用不同形成表现四季的特征。 3.引导儿童学习使用常见科技产品(塔、交通、通讯工具等)的方法,运用简单工具和多种材料进行制作活动,能够发现物品和材料的多种特性和功能,并能表现出一定的创造性。 4.使儿童喜欢并较长时间参与科学活动,能主动探索周围自然界,并能用绘画或符号的形式记录发现、提出问题、寻求答案;能关心、爱护自然环境。(二)数的概念 1.教幼儿学习6—10数的分解和组成。引导幼儿体验总数与部分之间的关系。部分数的互补和互换。 2.教幼儿学习10以内的加减,正确迅速掌握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体验加减、互逆关系。 3.教幼儿学习等分实物或图形,并区别物体的高矮。 4.引导幼儿学习按物体两个以上特征或特性进行分类,学习在表格中勾画图形特征及按勾画好的特征寻找图形,学习交集分类。 5.启发幼儿按物体量的差异和数量的不同进行10以内的正逆排序,初步体验序列之间的传递性、双重性及正逆性关系。 6.教幼儿认识球体、圆柱体,能根据形体特征进行分类,体验平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7.引导幼儿学习以自身为中心和客体为中心区别左右,会向左右转动。 8.教幼儿认识时钟,学着看整点和半点,学习看日历,知道一星期中每天的名称和顺序。 9.教幼儿认识一元以内的纸币,能说出它们的单位名称,知道它们的值是不同的。 10.培养幼儿能清楚讲述操作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11.在老师的帮助下能归纳、概括有关数学经验,学习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观察与思考问题,能通过观察、比较、类推、迁移等方法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12.培养幼儿积极主动的进行数学活动,学会迅速,有条理的摆放、整理活动材料。 三、教学安排表: 1.学习6-10的加减法和组成 2.让幼儿讲述图意并列出算式,会编应用题。

大班科学领域活动

中班科学领域活动 水溶液的酸碱度 授课教师:张亚楠 一·学情分析: 水溶液的酸碱度也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PH值,人体的各个部位对它的需要也是很重要的,生活中处处可以见到PH 值,今天我就设计一节科学实验课来一起探究身边各个物质水溶液的酸碱度,老师要做好正确的引导让小朋友们对生活的小细节产生好奇心,从小培养小朋友们对科学的兴趣会让小朋友们主动地勇于探索这个奇异的世界。 二·活动目标: 1,让小朋友利用酸碱指示剂来区分各物质水溶液的酸碱度,初步理解水溶液的酸碱度,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2,让幼儿对科学实验产生兴趣,喜欢探索科学。 三·活动准备: 1,紫甘蓝,纯净水烧制的开水,透明杯每人三个。 2,白醋,小苏打,盐和其标签。 3,板书:酸碱指示剂+酸性—粉红色 酸碱指示剂+碱性—蓝绿色 酸碱指示剂+中性—不变色

四·活动过程: 1,开场舞《娃娃国》通过欢乐的气氛把小朋友带入接下来的学习中。 2,制作酸碱指示剂:老师出示已经做好的酸碱水溶液:“小朋友们请看老是拿 来了几杯不同颜色的水溶液,是不是很漂亮呢。你们先不想看看它们是怎么做的呢?它们都不是用颜料调成的,而是用酸碱指示剂做成的,可是今天老师没有带酸碱指示剂,但是我们可以利用一种蔬菜来做酸碱指示剂,那这个神奇的蔬菜是什么呢?”教师将紫甘蓝拿出来先让幼儿观察一下:“这个紫甘蓝会变成我们要用的酸碱指示剂,那现在我们一起把紫甘蓝的叶子撕成小块放入盆中,然后我们浇上刚烧开的热水浸泡一会”教师将紫甘蓝水溶液放在旁边。 3,认识白醋,小苏打,盐 酸碱指示剂找来了几个好朋友一起做游戏,老师拿起白醋让小朋友观察:“这 是什么呢?”通过观察闻闻气味说明这是白醋,老师贴上白醋的标签。认识盐和小苏打的方法同上。 出示板书,“宝贝们看这个神奇的酸碱指示剂可以时酸性的水溶液变成粉红色,如果酸碱指示剂遇到碱性的水溶液就会变成蓝绿色,如果酸碱指示剂遇到中性的水溶液就不会变色,那接下来酸碱指示剂要和白醋,盐,小苏打来做游戏,我们来观察它们都是什么性呢?” 4,探究实验: 教师将刚才的泡好的紫甘蓝水溶液取回来“小朋友们看 看我的酸碱水溶液做好了它变成了什么颜色?”去除白 醋并和酸碱指示剂对比一下,引导幼儿观察外部特征“这

幼儿园区角建设之我见

幼儿园区角建设之我见幼儿园区角建设之我见 刘小英 (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滨河幼儿园) 摘要:区角是幼儿园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服务于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当中。它是幼儿园教育中促进幼儿个性化发展的有效载体。教师在区角创设中应灵活多样,强调幼儿的主体地位,促进幼儿在快乐、主动的学习中富有个性地发展。 关键词:区角内容;区角材料;区角指导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为幼儿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由此可见,抓好区角建设,是保证幼儿园课程实施的重要前提。现就结合农村幼儿园的实际,谈谈在区角建设方面的几点思考。

一、有的放矢,提升区角建设的有效性 陈鹤琴说过:"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幼儿园创建活动区角,应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园的每个角落成为幼儿游戏的乐园,让每面墙成为幼儿展示才能的空间,让每样废旧材料成为幼儿创造的资源,让每簇花草树木成为幼儿的朋友。如,针对小班幼儿在生活、认知、自我发展方面的需求,区角活动更倾向于生活技能方面,如,创设"娃娃家",培养幼儿穿、脱衣服,做糕点、饼干,正确使用筷子、勺子等;创设"巧手搭建区",让幼儿在不断地触摸和感知中获得灵感,在不断的实践操作中开发智力,体会成功的快乐。这些区角的合理创设不但让幼儿在不断的活动实践中提升了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而且还培养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大大提升了区角建设的有效性。 二、合理设区,实现愉悦性和教育性的统一 在区角设置上,活动的氛围应宽松,活

幼儿园区域活动实用教案之科学区(打印版)

动物 喂养:在饲养角喂养小鸟、鸡、鸭、鹅、兔、猪、羊等,在观察角养蚕、蝌蚪、乌龟、鱼、螺蛳等,鼓励幼儿参与饲养照料和观察小动物的外形特征、成长过程、生活习性,并做好观察记录。有可能的话,养些活泼可爱的小猴,定会倍受欢迎。 人工孵蛋:准备一个附化箱(安上一小块玻璃供观察用),内装灯泡,灯泡、灯的瓦数因箱的大小而定,只要能保持箱内有38℃恒温,后6天温度可控制在37℃恒温,21天小鸡就出壳。此法还可孵小鸡的全过程,将更加简便易行。 昆虫标本:带领幼儿去捉虫子,将活的昆虫放到笼子或瓶子里饲养,将死去的昆虫用大头针钉在炮末塑料板上制成标本,或固定在纸盒洒些樟脑粉末,然后用塑料膜封上口,制成昆虫标本盒。将制成的各种昆虫标本摆放在生物角,写上名称,再将介绍昆虫的图片、图书等收集在一起,供幼儿观察对比各种昆虫的特征。也可结合教学活动,让幼儿学会区分害虫和益虫,并知道要保护益虫。 种植罐、饲养罐:将可乐瓶剪成各式各样的种植罐、饲养罐,种花养鱼,即简便又实用。 空气 找空气:提供塑料袋、气球、空瓶子等材料。让幼儿用塑料袋去装空气,捏紧袋口,摸一摸,压一压袋子,感觉空气的存在。对着脸放开吹满气的气球口,感知气流的冲击力。也可把充满气的塑料带或气球放进水中挤一挤,观看水中的气泡,或让幼儿在水中自由摆弄空瓶子等物。找找看哪些东西里面有空气,如车轮、身体、肥皂泡等。 空气流动:提供扇子、风车等,让幼儿扇、吹、感知空气流动形成风的现象。 空气压力:提供无色透明玻璃杯、水、脸盆、玻璃片或平整的厚纸,玻璃杯盛满水,盖上玻璃片或厚纸,使杯内无气泡,平按住玻璃片或厚纸,将杯子倒过来,水不会从杯中流出。通过这一操作让幼儿感知空气压力的物理现象。 会吹气的瓶子:在瓶口小的瓶子上套上一个小气球,放进热水盆里,在水盆下加热或将开水倒入水盆,随着温度的升高,小气球会逐渐膨胀起来,待水温冷却、气球又瘪了,从而了解空气的热胀冷缩。 气象 天气转盘:用硬纸板做成表盘,在表盘上画太阳、云、风、雪、雷电等图形挂在墙上,让幼儿自己拨动指针,表示观察结果,如晴天指向太阳,雷电指向闪电等。 气象记录:气象记录的内容包括天气的阴情雨雪和气温。气象记录要在幼儿学会绘制气象图示和认识温度计的基础上进行。此外,还可用人们的穿着、活动、动植物的变化图片来表示气象。记录时可提供记录本或较大格子的月历,让 幼儿将当天的气象情况记录下来。到月底分析天气变化情况,让幼儿说说伴随天气变化出现的趣事。 月相记录:引导幼儿观察识别各种月相并提供记录表,让幼儿描绘记录月亮的圆缺变化。注意月亮的观察要从初一开始,才能给幼儿一个完整的印象。此活动可让幼儿晚上在家请家长指导观察记录。 天文观察:在天体运行中遇到日食、月食、流星等现象时,进行观察记录。 磁 磁铁:提供多块磁铁和一些不同材料制成的物品,如回形针、大头针、图钉、铅笔、橡皮、玻璃球、积木、牙膏皮等,让幼儿试试看那些东西能被磁铁吸住。还可启发幼儿用磁铁隔着纤维板、塑料板吸铁,或两块磁铁做异极相吸、同极相斥的实验。 龟兔赛跑:提供给幼儿纸制龟、兔立体焦距,在龟、兔的底部夹上回形针,放在玻璃或塑料板上,磁铁放在板下操纵教具,讲述故事。 翻跟斗的胶囊:将自行车车轴中的小铁珠,放进药品空胶囊内,供给幼儿磁铁、大垫板,让幼儿想办法使胶囊滚动起来。再试试不用磁铁能否让胶囊滚动(倾斜大垫板)

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教案资料

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教案——让纸站起来 活动目标: 1、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探索解决让纸站起来的方法,体验探索成功的乐趣。 2、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和反复实践能力。 3、与同伴交流,敢于大胆表达自己科学探索结果。活动准备:皮筋、橡皮泥、各类积木、牙膏盒、夹子等,纸若干活动过程:一、出示白纸,引起幼…… 活动目标:1、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探索解决让纸站起来的方法,体验探索成功的乐趣。2、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和反复实践能力。 3、与同伴交流,敢于大胆表达自己科学探索结果。 活动准备: 皮筋、橡皮泥、各类积木、牙膏盒、夹子等,纸若干 活动过程: 一、出示白纸,引起幼儿的兴趣。 1、师提问:"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白纸) "这张纸宝宝想站起来,看看它能不能站起来。" "哎哟,纸宝宝老是摔倒!" 2、幼儿讨论:"小朋友小时候是怎么学站立的?" 3、小结:"原来,小朋友小时候是在爸爸妈妈手臂的帮助下,在小桌子、柜子、沙发的帮助下学习站立的。" 4、"那我们用什么办法让纸宝宝站立呢?" 二、幼儿操作,探索让纸站起来的方法。 1、第一次操作(用辅助物体) "小朋友想的办法可真不少,纸宝宝真高兴,老师也给你们准备了一些工具,你可以用这些工具让纸宝宝站起来。" "我们来看看都有哪些吧!" "这是牙膏盒、橡皮泥,还有我们平时玩的积木、夹子,咦,这是什么呀?" (皮筋) "小朋友们都动脑筋想一想,玩一玩,怎么让它们帮助纸宝宝站起来。记住要轻拿轻放哦!小朋友们开始吧!"

(1)幼儿操作,教师观察。 (2)操作完毕,教师进行评价,请个别幼儿展示自己操作的结果。 "现在请小朋友来介绍一下,你是怎么让纸宝宝站起来的?" "他的办法真不错!谁跟他的办法一样呢?你们真棒!" "那谁的办法跟他不一样呢?" "你来说。" "嗯,这个办法也不错,有没有小朋友跟他一样呀?" "还有吗?还有不一样的吗?" 2、第二次操作(用辅助物体),让每一个小朋友都有机会尝试用不同的工具让纸站起来。 "小朋友们都很棒!让我们再去试试自己没有用过的办法吧!" 3、第三次操作(不要辅助物体) "刚才小朋友请了很多工具来帮助纸宝宝站起来,如果不用这些工具,你能让纸宝宝站起来吗?"(幼儿自由讨论) "记住,能不能用工具呀?" "好,大家再去试试看吧!" (1)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幼儿园区域活动计划

幼儿园区域活动计划; 一、使幼儿喜爱印染活动,在活动中锻炼幼儿手、眼、脑的协调能力及各种印染技能,进一步让幼儿养成能自始自终完成一件事情。 二、月目标: 3月份 1、角色区:正常开展区域活动,明确活动规则。 2、探索区:对探索活动感兴趣,对自己探索出的物品有成功感。 3、语言区:有序的阅读图书,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会采用问答的方式进行故事讲述。 4、美工区:结合节日活动制作元宵、小红花,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 5、剪纸、印染区:对印染作品感兴趣,有动手操作的欲望。 4月份 1、角色区:对角色区的活动材料感兴趣,会正确操作和摆弄,乐意开展角色游戏。 2、探索区:会沿着路线摆一摆回型针,数数各用了几个,量量路有多远。 3、语言区:能流利的用普通话完整地讲述故事内容和自己想表达的事情,并且愿意阅读图书。 4、美工区:和幼儿一起用点、蘸的方法进行印染活动,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5、剪纸、印染区:在原有印染的基础上,提醒幼儿在染色时注意手的力度要均匀。

5月份 1、角色区:了解和掌握游戏角色间的关系,能正确扮演角色,且能安静地游戏,爱护材料。 2、探索区:《给豆豆搬家》,会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数序给弹珠搬家,体验合作的乐趣。 3、语言区:学会倾听别人,不随便插话和打断别人的交谈,掌握正确阅读的方法,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 4、美工区:分组学习多种方式装饰扇子,如:折扇、画扇、剪扇子等,激发幼儿的创作兴趣。 5、剪纸、印染区:继续学习折四方连续,并学着自己勾画图案,剪出图案。 6月份; 1、角色区:在活动中感到快乐,能热情主动地和同伴交往,知道各种材料的特征和作用,并能较充分、合理地运用各种材料。 2、探索区:不争不抢游戏材料,学会独立地、较有秩序地收拾、摆放玩具及活动材料。 3、语言区: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废旧材料制作自己感兴趣的图书,体验成功的喜悦。 篇三: 幼儿园区域活动计划;; 提到区域活动,在我们的老师中间可能有人把它作为集中教育活动的一种补充或者把它看作集中教育活动后幼儿的放松游戏,这两种

幼儿园科学领域活动设计方案大全

幼儿园科学领域活动设计方案大全 幼儿园科学领域活动1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知道有水的瓶子中加入了石子和沙子可以使水位升高。 2、通过积极探索,发现乌鸦能否喝到水与水量的多少以及材料的不同有关系。 3、学习小组合作探索,体验与同伴合作学习、交流的乐趣。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幼儿已熟悉乌鸦喝水的故事。 2、四人一组:每组三只瓶子,瓶子中的水分别是少,半瓶,大半瓶(各两份),一盆石子,一盆沙子,三支筷子,三把勺子,三只漏斗。 3、实验记录纸每组一份。 活动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起兴趣 师:小朋友们,刚才我们听了乌鸦喝水的故事,那你们知道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呀? 小结:原来在有水的瓶子中加了石子后水位上升了,所以乌鸦就喝到水了。 师:那老师今天准备了三瓶水和石子,请你们看看这三瓶水有什么不一样? 师:有没有发现每个瓶子上都有一条蓝色的线,这个是水位线,如果加了石子水能上升到水位线说明乌鸦可以喝到水。 师:那是不是这三瓶水中加了石子后乌鸦都可以喝到水呢?(幼儿猜测) 师:那我们来做个小实验吧!四个小朋友一组,合作完成这个实验,三个小朋友每人拿一个瓶子做实验,另一个小朋友负责观察并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等一会儿你们自己商量谁做实验、谁记录。

师:那记录的小朋友怎么记录呢? 师:那我们就采用打“√”和打“×”的方法,在能够喝到水的瓶子后面的格子里打“√”,不能的就打“×”,在实验过程中,边做实验边观察,看看会有什么发现,等一组小朋友都做好实验了,那请你们把实验的瓶子放到前面的桌子上,好吗?现在请小朋友们去找 一张桌子开始实验吧,不用搬椅子。 二、幼儿第一次操作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师:请完成实验的小组把记录纸交给老师,其他的小朋友把你实验的瓶子拿到前面的桌子上。 师:(和幼儿一起看记录纸)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记录纸上的结果。 师:请小朋友说一说:你在什么瓶子中加了什么?发现了什 么?(请个别幼儿说一说) 师:那你们想想,为什么红水中加了那么多的石子水还是没有升到水位线,乌鸦还是喝不到水呢? 三、第二次实验探索,教师观察指导。 师:那到底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来做第二个实验,还是和刚才 一样的三瓶水,但是里面放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把石子换成沙子来做这个实验。 师:在实验之前老师还有一些要求,请大家听仔细:还是和刚才一样四人一组,因为沙子比较细,所以老师请了小漏斗还有沙子和筷子来帮忙,注意不要把沙子洒出来,用筷子时要注意安全,而且这次要请小朋友自己来取材料了,老师已经帮大家分配好,请每组负责记录的小朋友来拿沙子,其他小朋友每人拿一个瓶子,拿好就开始实验,请第一组的小朋友先来拿(一组一组跟上) 师:巡回观察指导,直到完成实验 师:请负责记录的小朋友把记录纸交给老师,其他小朋友和刚才一样把瓶子放到前面的桌子上,注意不要把水泼出来,慢慢走。 师:我们一起来看记录纸,请小朋友来说一说:你在什么瓶子中加了什么?发现了什么?(请个别幼儿)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一次的记录纸和第二次的记录纸上的结果有什么不一样?

幼儿园区域活动观察记录

幼儿园区域活动观察记录 班级大2 观察教师

幼儿园区域活动观察记录 班级大二观察教师沈彬彬 幼儿园区域活动观察记录 班级大二观察教师郑美秋

公园路幼儿园教研室幼儿园区域活动观察记录 班级大二观察教师沈彬彬

幼儿园区域活动观察记录 班级大二观察教师沈彬彬

公园路幼儿园教研室中班美工区中幼儿与同伴互动情况观察记录 海绵条、各种纸、扭扭棒、纸杯、罐子、瓶子、毛线、牙膏盒、剪刀、双面胶、胶水等,今天的制作主题是“昆虫的家”。5位幼儿围桌正在进行制作活动。5位孩子正在安静的进行活动,没有交谈。他们选取制作的主要材料几乎都不相同,所以造型也各不相同。凯凯用剪刀分别在牙膏盒和纸上钻了几个洞,把树枝的一端插进牙膏盒另一端插进了纸,进行造型,旁边的桐桐在进行纸杯加工,她也拿起剪刀尝试在纸杯上钻孔,但是试了几次都没有成功,最后只好放弃。桐桐接着就到篮子里找材料,她拿出了一根绿色扭扭棒放在自己的桌前方,但还没有用起来。这时,旁边的凯凯接着又开始用纸杯造型第二个昆虫的家,他就近拿起了绿色的扭扭棒正要用,桐桐就开始找扭扭棒,看到凯凯在用,她马上一边抢一边说:“这个绿色的扭扭棒是我的。”抢到手就用了起来,凯凯看着她没反应,老师看到了走过来,告诉他们材料篮子里还有其他的扭扭棒。这时轩轩就从篮子里拿出了几根扭扭棒递给了凯凯。就这样大家又恢复了安静的状态,各做各的,直至活动结束。 分析:中班孩子能够按自己的想法进行美工活动,并完成任务,当他们对材料发生争抢时,能在他人的帮助下和平解决。这些都符合中班幼儿的发展特点。但是整个活动中缺乏同伴互动,比如桐桐在钻孔遇到困难时,同伴们没有主动帮助,而她在遇到困难,解决不了时也没有尝试请同伴帮助解决的办法。虽然是区域活动,是否也应该鼓励幼儿的正面交往呢? 指导策略 1.在活动中,当幼儿发生争抢材料的冲突时,教师告诉他们篮子里有充足的材料,解决了他们之间的冲突问题。所以,不仅教师的关注引导非常重要,提供适宜的充足的材料也很重要。

【2018最新】幼儿园区域活动小结word版本 (3页)

【2018最新】幼儿园区域活动小结word版本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简单修改即可使用,推荐下载! == 幼儿园区域活动小结 一、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概念与活动方式 幼儿园区域游戏是当前幼儿学习的一种途径,也是推进幼教改革的一种教育活动新形式。区域游戏立足于幼儿,能让幼儿充分体验和探索,发挥了幼儿的自主性和主体性,也是对幼儿进行个别化教育最佳手段。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为幼儿创设一个与他们发展相适应的区域游戏环境,能给幼儿营造一个更为自由发展的空间。 所谓区域活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设置各种活动区,让幼儿按自己的兴趣和意愿选择活动内容和方式。所谓活动区(或活动区域)就是利用活动室、睡眠室、走廊、门厅及室外场地,提供并投放相应的设施和材料,为幼儿创设的分区活动的场所。如把活动室划分为若干个区域,把幼儿活动材料按类别分别放人这些区域,并设有屏障构成若干个相对固定的半封闭区域。 目前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方式大体可分为三种。 1.把区域活动视为分组教学的一种形式。教师重点在一个区域指导一组幼儿学习新内容,其余的幼儿或者在其它区域作自己喜欢的事,或者按教师预先提出的要求复习(包括应用)以前学习过的内容,然后交换。 2.把区域活动视为集体教学(上课)的延伸。其因指导思想的不同分为三类:(1)考虑到集体教学不容易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故在集体教学之外,利用幼儿的其它自由活动时间,在相关的区域对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幼儿作些必要的辅导;(2)有些内容的教学(如有些主题活动)需要多种活动形式配合或补充才能完成,才能加深印象,促进幼儿理解和应用;(3)有时由于教学设备的不足,做不到人手一份操作材料,教师只能在课上演示,课后把操作材料投放到有关的区域,让幼儿自由操作。 3.把区域活动视为在集体活动之外为幼儿创设的一种自由活动的形式。幼儿可按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活动的内容、材料和玩伴,通过游戏和自由交往获得课堂上得不到的有关经验。 二、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创设与指导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